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公共课答案

浙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公共课答案

浙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公共课答案
浙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公共课答案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以及教育者的如何通过各种心理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教育。

2、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内涵

a.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这儿教育指的是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而非家庭和社会

教育。学校教育承担了教育的主要责任。)

b.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教育涉及学和教的两个方面,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产生

变化。教是外因,学是内因。)

c.探讨影响学生学习因素及其形成、发展规律。(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

是主体,主导的作用是充分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因素上的)

d.研究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因为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彼此

相互制约。)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作为一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鲜明的实践和应用性。

三、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

(一)独立:桑代克1903年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后于1913年扩充为三卷的教育心理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发展:

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

1、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阶段:

20至30年代内容扩充期:吸收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并把学科心理作为自己的组成部分。后成为,不同学派的学习理论争论期,其中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和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占优势。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教育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对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的重视,使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

二战时期心理学家导向实际应用,而一度停顿。

50年代,程序教学、教学机器和信息论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3、内容;主要是学习理论。其中主要有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联结理论,斯金纳的操作学习和强化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格式截的顿悟说、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与发展理论

二)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

20至30年代,先是将西方的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介绍到苏联,而后是将教育心理局限在用现成的心理学知识解释各种教育原理。

40-50年代,结合教学和教育实际进行综合研究,使教育心理学得以长足发展。但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对西方学习理论和心理测量简单否认的倾向。

三)我国的发展

解放前主要是介绍西方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解放后结合马克思原理对教育心理作了一些改造,同时对相关的问题作了一些研究。

四)教育心理学在发展期的特点

1、与心理学分离导致教育心理学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

2、内容庞杂,但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基本显现。(其中对学习心理保持关注和长期兴趣。)

3、缺乏对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

(二)教育心理建设时期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20世纪60至70年代教育心理建设时期:

1、西方的发展

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式由行为范式转身认知范式。如布鲁纳的教育改革运动。

70年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加涅的学习分类思想。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6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2、苏联的发展

50年代末将教育心理探讨与学校教学相结合,促进了教学改革。

对学习活动的结构、学习类型、学习动机、迁移和智力活动理论作了较多探讨,发展了西方的理论。

3、我国的发展

建国初,潘叔的教育心理学出版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开设。

文革教育心理研究中断,文革后恢复。

目前,教育心理学研究力量不断增强。

4、发展期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A、内容趋于集中,形成学科体系。

B、各学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C、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二章知识点:

一、(学习与)学习的类别,

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主要分为:

(一)按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的学习分类

1、言语信息学习——指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信息的学习

2、智力技能学习——运用符号与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习。即如何进行思考的方法(分数转换为小数)

3、认知策略的学习——指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和思维的内部过程的技能的学习。如如何集中精力。

4、态度的学习——指影响人们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5、动作技能的学习——指通过身体的动作质量(敏捷、准确、有力和连贯等)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

(二)我国学者的分类

知识学习、策略学习、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学习

(二)按学习活动的性质分(奥苏贝尔观)

1、根据学习的现实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根据材料的意义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见P32图)

二、不同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

1、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经过试误而产生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S——R之间的联结。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华生的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建立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认为: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行为,应答性行为由无条件刺激引起,而操作性行为则是由一定的情景中自然产生,经结果强化而固定下来。

4、观察学习代表人班都拉认为:学习本质——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

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5、格式塔的顿悟——完形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即环境与问题解决的联系。

6、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代表的意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模式,即认知地图,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反应而是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7、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认为学习主要通过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积极主动地形成知识结构或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

8、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学习指所学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9、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系列的与信息加工有关的过程:具体涉及信息接收和加工、执行控制过程(已有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和期望(动机过程对学习的影响)。

10、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即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实现这一过程的心理过程是同化和顺应。

11、维果斯基的社会构建论:学习即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12、当代建构主义: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

1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人的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

三、强化的种类

1、行为主义的强化分类:

①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频率的过程。

②负强化——通过消除和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频率的过程。

③一级强化——与人和动物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强化

④二级强化——当中性刺激多次与一级刺激结合,自身获得强化能力后,用中性刺激进行强化。可分为社会强化、信物和活动

连续强化:每一适当的行为后呈现一个强化

断续强化:只在有些而非所有的适当行为后呈现强化(间隔和比率程序)

2、社会学习理论的强化分类:

直接强化: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得到强化

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受到强化后而得到强化

自我强化:当个体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励。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分类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完形学派:韦特海黙、苛勒和考夫卡。

2、符号学习:托尔曼。

3、发现学习:布鲁纳。

4、认知接受:奥苏贝尔。

罗杰斯的学习分类

有意义学习:是一种涉及完整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学习。

无意义学习:学习材料类似无意义音节,学习没有个人意义,不涉及情感,仅涉及经验增长和知识积累,

与完整的人无关。

概念:学习,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地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它与学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前提下,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同化与顺应: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融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最近发展区:儿童发展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现有发展水平。二、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距变叫最近发展区。

4、建构主义: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持这种主张的学派就是构建主义学派。

问答题:

1、试误说与顿悟说;

试误说

1)学习的本质是经过试误而产生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S——R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试误而产生。

3)有效学习必须遵循的规律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有准备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无活动、无准备而给以活动,都会产生烦恼。

B、练习律: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

C、效果率:一动作跟随以情景中的一个满意的变化(强化),那么此动作变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顿悟说

1)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即环境与问题解决的联系。

2)学习并不是由此及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

3)学习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近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

3、社会学习理论;

1)班都拉认为学习是个体(信念、期望、态度知识)、环境(资源、行动结果、他人和物理条件)和行为(个体行为、选择、语言)三者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其中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地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自我效能感影响自己的努力程度。

2)学习分为参与学习与替代学习:参与学习是通过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即做中学。替代学习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3)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

4)学习本质——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

5)观察学习的教学应用

a)确认示范对象(适当的榜样)

b)建立行为机能价值。(强化)

c)引导学习的认知和动作再造过程。

5、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主要通过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积极主动地形成知识结构或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

2)认知结构就是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关的,非具体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世界

的分类形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其核心是一套类别,以及类别编码系统。类别有两部分:一相似属性的对象或事物。二确定某事物属于该类别的规则,即类别依据。

3)学习是类目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类目化的活动对学习材料所提示的规则、现象、事物进行类目化(概

括)把输入的刺激归为一类,并据此与其他相关类别作出推理,以便在具体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一般编码系统。

接受学习

1)学习的本质是接受: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所谓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建立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命题建立内在联系,而不仅仅是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A、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B、学习者方面:

①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发生联系。

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些,特别是在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而新知识获得意义。

3)有意义学习类型

表征学习:学习一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属性

命题学习:以命题的形式表达观念的新意义(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

5、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

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

1)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实现这一过程的心理过程是认知图式的同化和顺应。并提出了图式、组织和适应、同化和顺应的概念

图式——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它表征着行动和经验的某种固定的形式,以帮助我们适应环境

认知机能可进一步分化为组织和适应。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融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同化导致量变,顺应导致质变,顺应发生后,儿童再次尝试去同化新刺激。

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与日益复杂的环境平衡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稳与不平衡的不断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

2)影响认知发展的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与经验; 社会性经验和平衡。

3)儿童认知发展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文化历史发展和心理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和心理发展理论方面主要观点有:

人有两类机能说:一低级机能,动物进化获得的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二高级

机能由历史发展而获得的,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两工具说:一物质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客体变化;二精神生产工具——指向内部影响人的心理结构的语言符号系统。这一工具导致人们的适应环境方式的变化。

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思维与语言:言语是思维发展的核心。

3)最近发展区:

a)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而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发

展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现有发展水平。二、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距变叫最近发展区。

b)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采用支架式教学,即在儿童试图解决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

持和指导,帮助他们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能最终独立完成任务。

6、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老师首先应当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化物,即愉快刺激或者信号。

其次:教师应当注意和防止无意中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变化比率的强化,同时作为强化的操作者应当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以及适当的强化方式组合,以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

再者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确定合适学生能力和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并采用小步子教学和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强化学生良好学习行为。

教师要通过榜样教育、结合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

7、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1)人本主义教育观是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它丰富了人类学习理论的内涵,并推动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进程,它强调学习是人格的发展,使教育目标有了根本的变化。

(2)它认为人的本质是积极向上,能自我实现的,学习是人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过程,因此强调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我指导学习、自由学习。这种观点有力地冲击了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等学派对教育心理理论与实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教育革新,为学习与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新观点和新思路。

(3)它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无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过渡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使得教学不恰当地拘泥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忽视了教师和教学的效能,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逻辑性和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主导性,这势必影响教育和教学质量。

第三章

知识点:

一、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分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依表征和作用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信息转换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具体操作。

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和如何做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策略性知识是学习者用来调控学习和认识活动本身的知识。)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主要以命题和网络的形式表征。

1、命题:是关于事物关系的论题。相当于一个观念。对于命题人们通常采用语义编码。

2、命题网络:任何两个命题,如果它们具有共同成分,则可以通过这种共同成分而彼此联系起。许多彼

此联系起来的命题组成命题网络。P76

(二)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1、产生式——是所谓的条件动作规则,以如果……那么……的形式表征。

2、产生式系统:由若干个经练习简单产生式组合而成的产生式系统。

3、大知识单元的表征:图式。不仅含有命题的或概念的网络结构,也含有解决问题的步骤,即程序性知识。

三、记忆的三种形式

(一)感觉记忆: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感觉器官中以外部世界相同的形式存在。特点是不经注意马上消失(视觉在1秒内,听觉在两秒内)。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二)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几秒到1分钟),主要是人们正在思考的信息记忆系统,不经注意很快就会消失。经过记忆和复述加工,短时记忆的信息会进入长时记忆。是影响记忆加工能力的瓶颈。其特点是容量为7+-2

影响容量的因素有二、知识背景和对知识的熟练程度。

(三)长时记忆:信息得到较长时间的保持,甚至终身的记忆

特点:容量是无限的、信息通常处于未激活状态。是通过对短时记忆的信息复述,精加工和编码获得。

长时记忆分为:

情景记忆——关于个人经历的记忆,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事情的再现。

语义记忆——由相互相联系的概念或图式组成的网络结构。

程序记忆——关于事情操作程序的记忆。

四、干扰的两种形式

前摄抑制——先学内容对后学的内容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内容对先学的内容干扰作用。

五、原理或规则学习的形式

接受学习教师从原理的正确表述入手,利用大量的典型例子体现出原理所反应的概念间的规律性联系。发现学习:学生从具体例子中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共同特征

六、问题解决的过程

表征问题(弄清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关键)

拟定计划

克服障碍

执行计划

七、程序性知识掌握的阶段

①陈述性知识阶段

②转化阶段

③自动化阶段

八、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类型。

1、模式识别——学习者学会对内部和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认和判断。涉及概括化和分化

(1)概括化——对不同的刺激作和同类的刺激作相同或相似的的反应。

(2)分化:——对不同类别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2、动作步骤学习——学习者学会顺利执行某一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程序化和程序合成)

概念:

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人们学完一系列材料后立即进行记忆测验,结果发现开始的几个项目学习效果好,中间部分的学习效果差,对首先呈现部分学习好的现象,叫首因效应,对最后部分学习效果好的现象叫近因效应,首因和近因效应合成为系列位置效应。

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说就是个人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控制。

问题——给定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的有某些需要加以克服的情景。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信息转换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具体操作。

问答题:

1、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2、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

1)以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2)突出有关的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

3)提供概念范例,适当运用例证和比较。

4)形成概念网络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3、专家型与新手型问题解决者的差异;

(1)知识差异(专家和新手在知识量和质的差异):

(2)策略差异。(表征差异和具体解题策略差异):专家根据领域内的知识的深层结构表征问题,而新手通常采用表面特征来表征问题。

新手通常采用试误法进行问题解决,而专家由于以前解决大量的同类问题,因而采用的是自动提取法。(3)元策略差异专家会更多地花时间在拟订解决问题的计划,会经常监督自己的决定。而新手则较少检验和监督自己的结论,而且往往不能觉察自己的问题。

4、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动机激发。

(2)注意策略

(3)精加工——指对学习材料作精细加工的活动。即通过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例子、作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为知识的储存和提取提供新途径。为知识构建提供额外信息。

(4)组织者——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组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先行组织者——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的一个概括与包容程度较高的引导性材料。

说明组织者——以概括性的语言对新学习的材料进行说明的组织者。

比较组织者——在学生知识掌握尚不清晰时可以使用比较组织者。

(5)认知结构的优化:

5、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课题选择与设计策略

2)示范与讲解策略

3)变式练习与比较策略

4)练习(分散练习和整体练习)与反馈策略(内部、外部反馈、

5)条件化策略(产生式)

6)分解策略:将完整的操作过程分解成几个部分。

第四章

知识点:

麦基奇的学习策略分类P118

丹瑟洛的学习策略系统P119

丹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无疑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但同时还需要适宜的气氛支持认知活动,使之更有效因而提出了MURDER 学习策略,M 代表情绪(mood-seting )调节和维持(maintenance )策略,U 代表理解(understanding )策略、R 代表回忆(recall )策略、D 代表消化(digest )策略和细述(detail ),E 代表扩展(expand ),最后一个R 代表复习与检查(review )。这些策略分为两类,一是主策略,其二为辅助支持策略。

元认知的成份

又称反省认知,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即有关了解、检查、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的有交认知。涉及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控。

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

1、课程式模式。

2、学科渗透式教学模式

3、交叉学习式教学模式。

概念:

学习策略: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景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进行调控。 认知策略——学习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法。

精加工策略——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 问答题:

习策略

认知

策略

元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复述

精细加工 组织

计划 监督 控制

时间管理 努力管理 学习环境 其他人支持

1、学习策略教学的条件;

1)原有知识背景——知识背景越丰富,越能采用组织策略。越缺乏,就只能采用记忆策略。因而教学必

须考虑原有知识。

2)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效果的评价影响学习策略的应用。因而教学时应设法提高学习者运

用策略的自我效能感。

3)元认知发展水平:学习策略的教学受元认知水平的影响,元认知水平越高越能对自己是否运用学习策

略进行监督和控制,越能接受学习策略并体验相应的效能感。

4)练习情景的相似与变化。即学习策略的教学必须通过相似情景的不断练习以形成认知图式。(如好人

张三,再写好人李四)

5)有一套外显可操作策略。如学生学习心烦,如何静心学习?教师在指导时就必须有一套可操作的程序。

2、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

(1)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训练。(出声思考;写思考日记;计划和自我调节;报告思维过程,自我评价)(2)有效地运用教学反馈

(3)提供足够教学时间。

第五章

知识点:

智力的二因素论(斯皮尔曼)

1、智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般因素:人的所有的活动都需要的,并影响人的所有活动效率的智力因素。(注意集中能力)和特殊因素:在某一特殊活动中,只影响某一活动效率的因素。

2、任何一项活动的完成都有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两个方面作用的结果。

卡特尔的智力类型

3、智力分为两类:

一类受先天遗传影响大的智力即流体智力。这类智力多半由对空间的关系认知、机械记忆、对事物的判断速度表现出来。

一类受后天学习影响大的晶体智力,表现为受教育影响大的智力,(对语文词汇及数理知识的记忆)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1)智力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2)每个方面都对应着不同的亚成份。亚成分涉及三个方面:

A、成分亚理论:指个体对初级信息的加工的能力,包含三个子成分:第一个成份:是智力的高级管理成分:智力活动的计划、资源分配、评价、控制以及策略选择。第二个成分是操作成分——认知加工操作(信息编码、提取、应用、存贮)第三个成分是获得成分:负责对新知识的获取。

B、经验亚理论——个体应用经验处理新问题的能力。(统合不同的观念,形成顿悟或创造的能力)

C、情景亚理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适应环境的能力。

戴斯的PASS理论

1)智力是认知过程的重构。并提出PASS模型。即指计划——注意——同时加式——继时加工三级认知

功能系统的四个加工过程。

2)当个体为如何解决问题,开展活动或叙述一件事而作决策时,必然要求计划过程的参与。计划包括目

标设定,对反馈的预期和监控。

3)注意过程测允许个体选择性地注意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抵抗干扰和保持警戒。

4)同时加工过程可将个别刺激整合成有机的整体。继时加工过程则将刺激整合为一个特异的序列。因此

一切智能活动的运行,依赖于注意系统、同时加工和继时加工系统和计划系统的协调合作。

国内关于智力的结构,?

林传鼎:智力应被视为一种多维的连续统,它包含许多特殊技能和能力。智力结构包含六种能力:

1)对模式进行分类的能力

2)适宜地观察行为能力,即学习能力。

3)归纳推理能力即概括能力

4)深泽推理能力

5)形成概念模型并使用这种模型的能力。

6)理解能力

林崇德:

1)智力和能力不是绝对分开的,智力是个性的范筹,不任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是思维的概括。

2)智力由思维、感知(观察)、记忆想象、语言和操作技能组成。其思维(抽象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朱智贤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

思维的特点是概括性、间接性、目的性和问题性,层次性和产生性等特点。

总倾向认为:

智力是使人顺利人事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一般性能力,由注意、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

智力不是五种基本因素的相加,而是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每因素都全影响整个智力水平以信其他因素的作用的发挥

创造力的标准化测验

1)托兰斯的创造思维测验

2)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发散思维测验

3)芝加歌大学的创造力测验

智力量表

个别智力测验(斯比量表,韦氏智力测验、瑞文测验等)

团体智力测验

概念:

智力——智力即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一种能力,是与个体抽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指认知活动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能力。

1、创造力——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

问答题:

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现实意义;?

认为智力应该是指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和生产创造时所需要的能力,人有八种智力,每一种智力

拓展了传统智力概念的含义,这对差异教育和教学有重大意义。

2、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智力的基础。

2)环境和教育影响智力发展。

3、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1)智力

3)认知风格——场独立和场依存型。

4)人格特征:对(模糊)不确定性的容忍、冒险性、毅力和坚持性、成长的愿望、自尊。

5)动机

6)环境

4、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

1)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创造气氛。

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鼓励独创性行为。

4)积极开展创造怀活动。

5)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朵组词

6)培养创造性个性

第七章

知识点:

一、迁移的类型

1、根据迁移的结果分

A、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着促进、助长作用。

B、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着干扰、阻碍作用,即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骑自行车对骑三轮车起阻碍作用,学俄文后对学英语产生干扰作用)

2、根据迁移的方向分

1)顺向迁移——先进行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

2)逆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

3、根据迁移的范围分

1)一般迁移——一种学习所得的原理和态度对另一种学习影响。

2)特殊迁移——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学习产生影响。

4、根据迁移的程度分

A、近迁移——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与原先学习相似的情境中加以运用(记我的妈妈到记我的教师)

B、远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新的不相似的情境中运用。

5、根据迁移的路径分

A、低路迁移——一种自发的或者自动的方式所形成的技能迁移,这种迁移是将各种情景中的练习所获得的技能,在不留意的,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意识思维参与的情况下发生的迁移。

B、高路迁移——有意识地将某种情景中所习得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情景。

迁移理论关于迁移的实质及代表人物

1、心理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1)代表人物沃尔夫

2)主要思想

A、人是若干官能组成的,如注意、意志、记忆、知觉、推理、想象等,它们是一个个独立的实体,各种官能就像人的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增强。

B、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目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各种官能。而改善后的官能就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的学习中去。一种官能的改进也能增进其他官能。

2、相同要素(共同成分)说

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情境存在着相同的要素,只有当两个心理机能之间存在着相同的要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善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善。

3、概括化理论(经验化说)

贾德

先学的东西之所以迁移到后期的学习中去,是因为先期学习时获得了一般的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迁移两种学习中。

两种学习活动存在共同要素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只要一个人对其经验进行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种情景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

4、关系理论(苛勒)

迁移的发生关键不在于情境中有多少共同要素、也不在于是否掌握了原理,而在于是否理解了情境之间的关系。即情境中所有的要素是否组成了一种整体关系。

概念: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定势:前面的活动对随后的活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问答题:

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点(共同要素越多,越易产生迁移、实验情景与材料之间的相关度、学习材料的相同和

不同点的区分程度)

2)经验概括程度: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概括出学习中的共同原理。这种经过概括的原理就能有

效地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奥苏贝尔的组织者研究发现抽象概括程度高有材料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3)对学习情景的理解。

4)学习心态(定势的影响,先易后难排列,容易解决问题)一种方式被多次运用后,如果换作与此方法

相对的方法,问题解决的难度就会增加(卢钦斯实验)。

5)认知结构的特点:知识经验的准确性、丰富性、知识经验的联系有利于迁移。奥苏贝尔认为知识结构

可利用性、辨别性、巩固性有利促进迁移。

6)学习策略水平

2、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注意学习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A.注意知识本身性质、特点、逻辑结构。

B.注意学生经验水平、智力年龄、知识结构

C.注意教学时间和教法上的要求,力求以最佳的教材结构展示给学生。

2)改进呈现方法:一般到具体(体现不断分化,综合贯通的认知组织原则)

3)加强教学法有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5)改进学生的评价

第九章

知识点:

学习动机的种类

1)正确高尚的动机——错误低下的动机

2)近景动机——远景动机

3)普遍学习动机和偏重型学习动机

4)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动机理论的关于动机的基本观点及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行为是驱力驱动的,而驱力则由生理上的需要而产生。华生等

人本主义:动机是人性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动力。马斯洛,罗杰斯等

成就动机论:默瑞:人格中心由一系列需要,其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

归因理论:韦纳:人们将自己的成败归结于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归因导致不同的行为动机,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都拉: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行为的启动和改变。

自我价值感理论:科文: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概念:

学习动机: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比较易的学习任务中,学习效率随动机的增强而增强,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大比较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增加而下降,中等偏低时学习效率最好;中等难度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中等时最好。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的动机的最佳动机水平是不同的,随难度增大动机最佳水平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

成就动机——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机,亦即个体认为有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动机。

问答题: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人的需要中含有学习动机:认为学生具有先天具有发自内心的潜力,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行学习。人有七种基本的需要

1)生理需要——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是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有力的需要。

2)安全需要——希求保护与免遭遇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

3)归属与爱的需要——被那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对自己社会价值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人尊重两个方面的需要。自尊涉及:渴求

力量、成就、自强、自信和自主;他人尊重涉及:承认、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

5)求知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和解决疑难问题的

需要。

6)审美的需要——指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希望的人物

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的需要。

(2)马斯洛两大类需要的交互作用:

①需要的层次出现顺序是由低到高。“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纹绣”。只有当低级的需要基本满足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要。

②各层次需要在人群中所占比例由在大到小。

③七个层次的需要概括为两个水平,前四种为基本需要(前四种为本能需要,其特点是需要满足后

动机就下降,且与维持生活所必须的),后三种为成长需要。(后三种为似本能需要)。其中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3)自我实现中的高峰体验——指个人自我寻求自我实现之前的一种喜悦感觉。

2、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

(1)一般人通常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个方面

1)能力:自己对完成某项任务的胜评价。

2)努力程度,即个人在某项任务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3)工作难度:即任务的复杂程度,及由此而形成的个体对该工作的困难程度的估计。

4)运气:个人自认为自己次工作的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5)身体状态,即工作时的身体情况是否影响工作。

6)其他、外部环境因素。

(2)在韦纳将六个因素归入三个维度:因素源: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稳定程度: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可控性: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

(3)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培养学习动机的原则;

1)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

2)先求满足学生缺失动机

3)让学生切实了解学习的性质

4)使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5)利用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士气。

4、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内部动机的激发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理的目标

3)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2)外部动机激发

1)明确表达期望

2)提供明确、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3)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4)有效地运用表扬

第十一章

知识点: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1、认知目标的分类

(1)知识——指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记忆(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2)领会——指把握知识的意义。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表述;二是解释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可概述。三是推断即估计将来的趋势。

(3)运用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景

(4)分析:指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构成成分并理解其结构。一要素分析;二关系分析;三组织原理分析。

(5)综合: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

(6)评价:对材料作出价值判断。一依内在标准判断;二依外在标准判断。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1)接受(注意)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现象或刺激。

(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分三个层次默认、愿意反应、及反应满足(相当于兴趣。

(3)价值化——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相当于态度

(4)组织指将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价值标准。这是与人生哲学有关的教学。

(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格。

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

①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

②定向——对稳定的活动作准备

③有指导的反应——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

④机械动作:指学习者的反应已形成习惯,能熟练、自信地完成动作。

⑤复杂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模式的熟练操作。操作的熟练性以迅速、连贯、精确和轻松为指标。

⑥适应——指技能的高发展水平。学生能调整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装置或情景的需要。

⑦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具体的情景。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1)言语信息——借助口头或书面所表达的信息。

①字与词的基础知识——一些个别单词或字组合而成的词和概念

②简单的陈述知识——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如香蕉是黄色的。

③有组织的复杂知识——由语言信息表达的历史事件或科学原理。

(2)智力技能

1)辨别——对不同的刺激给予不同的反应或众多的刺激中识出相同的刺激。

2)概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性认识,分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

3)规则——指数个概念合在一起表达的完成的含义。如圆的面积是半径的平方*3.14。

4)问题解决——运用习得的规则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3)认知策略——学习者自主调节和控制其内部心理活动从而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具体可分为:

①记忆策略

②组织策略

③元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

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

1、可观察的行为——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表达,要避免使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词。

教学评价的类型。

2、明确行为发生的条件——说明学习者学习结果所进行评价的是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3、可接受的行为标准——用来衡量学习结果的最低要求。

概念:

教学目标:关于教学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掌握学习: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单元,并参加考试,走到学生以80%——100%掌握水平通过考试为止,然后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教学评价: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问答题:

1、发现学习的现实意义;

(1)从总体效果看发现学习并不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更好或更坏。但对于优生而言通常会更加无效。

(2)从高水平的思维技能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和独立性。

(3)从情感领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合作等能力。

有助于深化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启发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是有条件的。要根据学生和学科特点加以选择和灵活运用。

2、有效合作学习的特征;

1)异质小组

2)目标明确

3)小组成员相互依赖

4)老师作为监督者和信息源

5)个人责任

6)奖励小组成功

7)自我评价

8)变化合作期限。

3、档案评价的特点及意义。

依据档案袋收集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的综合的评价。

作为评价工具的档案应具有特点:

1)档案袋的基本构成成分是学生的作品,另外还包括了解学生情况的家长、教师伙伴等的信息。

2)学生的作品数量众多,且形式多样,包括作文、绘画、录音、摄影等各种形式的信息。

3)这些信息是在一个学期内逐渐积累起来的。

意义:

1)通过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学生自主和认可原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档案评价可以全面记录学生的发展信息,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3)通过档案评价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使学生获得有效的信

息,同时使学生继续评价活动的期望和信心。同时及时反馈影响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的准确性。4)有利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形成反思的习惯。同时教师的有效指导能克服学生不良心理影响,给伙伴客观

恰当的评价。

5)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教师评价和指导评价能力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相应位置,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育的特质是( )。 A.认识活动 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3.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霍尔 C.利托尔诺 D.华生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社会活动 7.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8.“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 A.情境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别性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A.关心学生的学习 B.教书育人 C.班主任工作 D.教学 10.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1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 A.法国的左拉 B.英国的斯宾塞 C.中国的孟子 D.苏格拉底 12.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复式教学 D.小组教学 13.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D.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14.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逐章练习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通过其他有关材料, 年 4 月) C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2、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 者是(06年10月)B A 、詹姆斯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 06 D 、临床个案法 1903 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开始,该书的作 D 、布鲁斯 D 、行为学习 《教育心理学》 ,该书的出版于 (075、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是以 1903 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其作者 是 ( 07 年 10 月) B A .华生 B.桑代克 C .布卢姆 D.詹姆士 6、 有目的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引起或改变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心理研究 方法叫( 07年 10月) C A.观察法 B 调查法 C.实验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7、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 ,该书出版的时间是( 08 年 4 月) A . 1933 B.1923 C . 1913 D.D 1903 8、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是( 08 年 4月) C A .华生 B.布鲁纳 C.布鲁姆 D.班杜拉 二、填空题 1 、一般认为, 1903 年桑代克的 《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 志。(06 年 4 月) 2、 在教育心理学得研究中,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得心理活动的方法是 调 查法 。(07 年 10 月) 3、 《教育目标分类》是心理学家 布鲁姆 的代表作。( 07 年 10 月) 三、简答题 1、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07年 10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测量法的提出者是( 06 年 4月) B A 、史莫克 B 、莫雷若 C 、加涅 D 、奥苏贝尔 2、 研究发现,教师期望效应的大小要受学生年龄的影响,一般而言,更易受到期望效应影 响的是( 06 年 4 月) D A 、年龄上无明显差异 B 、中等年龄的学生 C 、年龄较大的学生 D 、年纪较小的学生 3、 关于教师期望和教育效果关系的实验研究,是 1968 年进行的,实验的主持者是( 07 年 10 月) D 3、 布鲁姆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06年 10月) A A 、掌握学习 B 、认知学习 C 、情感学习 4、 一般认为, 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桑代 克著 年 4 月) A A 、 1903 B 、 1913 C 、 1923 D 、 1933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67452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67452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P58-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P65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 6 、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

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 或称“榜样” ) 的行为 (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因此,对于人类来说,观察学习更为重要。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他认为:( 1 )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 2 )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7 、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P88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8 、简述奥苏泊尔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P83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类属学习:又称下位学习,是把新观念归入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其中原有观念是总观

教育心理学整理必背内容62643

教育心理学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增加理解:学校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 ②是所有教师专业基础 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⑤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现状和趋势20C80Y 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 中心问题:学与教的问题 ②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教学过程 ③ 重视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④ 重视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的统一&增加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研究 ⑤ 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增加(罗杰斯、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1、生存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⑤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 ⑥ 临床个案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个案(超常、智能不足、情绪困扰、贫困儿童等)观察,测量与操纵。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教育:广义上,只有系统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在课堂情境....中,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 影响学生的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指人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②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教学:引诱..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群体

③ 教员(中心角色) ④ 学生模仿的榜样 ⑤ 学者与学习者 ⑥ 权威人物 ⑦ 父母 ⑧ 课堂的管理者 ⑨ 团队活动领导者 ⑩ 公关人员 11 办事员 12 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 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易影响年龄较小的学生。 ④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⑤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③ 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④ 理解自己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经典)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所得材料自然、真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问卷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2.3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3.视觉发展的敏感期为()。 A.O~4周 B.4~8周 C.O~3个月 D.O~6个月 4.眼手协调动作发生于()。 A.2~3个月 B.3~4个月 C.4~5个月 D.5~6个月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婴儿主要依靠与具体事物和事件联系进行时间定向 B.4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C.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时间知觉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 D.5岁以后儿童能够以行动作为估计时间的参照物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认为,婴儿对喂奶姿势的再认是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标志 B.人工条件反射是在实验中经过专门提供的刺激反复作用而建立的条件反射 C.最初人工条件反射的建立晚于自然条件反射 D.新生儿的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 7.下列哪种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再造想象?() A.有些孩子经常会生造一些词语 B.在绘画时,有的幼儿把太阳画成绿色

C.有的幼儿在看图说话时,能说出许多图上没有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D.幼儿把音阶想象成“走楼梯”,从而来理解音阶 8.标志着儿童思维真正发生的是()。 A.语词概括的出现 B.真观概括的出现 C.动作概括的出现 D.感知概括的出现 9.某幼儿给“鱼”下定义时说:“鱼是一种会游的动物”。该幼儿的概括水平为()。 A.初步概念水平 B.依据具体特征下定义 C.不会下定义 D.同义反复 10.情境言语和连贯言语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完整连贯 B.是否反映了完整的思想内容 C.是否为双方所共同了解 D.是否直接依靠具体事物作支柱 11.不但关心自己在行动中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这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小学低年级 12.下列哪一条符合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A.从局部动作发展到整体动作 B.从边缘部分到中央部分 C.从粗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 D.从下部动作发展到上部动作 13.对黏液质的孩子,应着重()。 A.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B.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 C.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 D.防止任性、粗暴 14.()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A.亲子关系的发展 B.性别角色的发展 C.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100题精选及答案

1.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2.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A.笛卡尔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 D.韦克斯勒 3.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A.原因B.动力C.基础 D.目标 4.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A.疏导宣泄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6.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A.独立性B.自我认识C.自

尊 D.对抗性 7.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遗传素质B.早期营养C.环境 D.实践活动 8.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A.补偿B.相互作用C.对比 D.适应 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 .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D .集中性与紧张性 10.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A.需要B.目的C.动机 D.兴趣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定稿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汇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生理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生理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 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2、心理过程包括(C,E,G) A、感知过程 B、知觉过程 C、认识过程 D、注意过程 E、情感过程 F、行为过程 G、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C,E) A、认知 B、能力 C、气质 D、情感 E、性格 4、心理学可分为(A,D) A、理论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普通心理学 D、应用心理学 E、社会心理学 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B,D,E) A、普通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E、实验心理学 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B,C,D,E) A、社会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咨询心理学 D、管理心理学 E、消费心理学 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B,C,E,F) A、心理学学科性质 B、心理学方法论 C、身心问题 D、学习心理机制 E、心理的生理基础 F、心理的起源 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A,B,D) A、客观性 B、可验证性 C、准确性 D、系统逻辑性 E、描述性 9、(A,B,C)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B、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C、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D、人的社会性 10、(A,C)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E、机械唯物主义 11、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B,C,D)、 A、客观性原理 B、系统性原理 C、发展性原理 D、教育性原理 E、协同性原理 12、观察法可以分为(A,B,C,E)、 A、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B、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 C、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D、情景观察与控制观察 E、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13、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B,C,D,E) A、每次尽可能长 B,有明确观察目的C、随时记录 D、可利用现代手段 E、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14、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B)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