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2018年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

教案

授课题目:

教材版本:

单位:

执教老师:

2018年9月20日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古诗词,基本上能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进行诗意的理解,并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学习运用创设情境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读中理解、以悟促读,情境创设法。

学法:自主理解,合作探究,展开想象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查找资料,对难字注音、释义,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由学生搜集的战争诗引入战争题材的乐府诗,营造氛围。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则有关战争的短片。短片中的民歌就是我们要学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板书(十五从军征)

说到乐府诗,谁能来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乐府诗的特点?生1,生2。乐府诗大多来自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语言朴实自然、多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二、解诗题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初步了解古诗的诗题。

现在我们来一起品读这首乐府诗,齐读课题。通过读题,你能得到什么信息?生1,生2。

师: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这和当时的兵役制度有关,汉代以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乱世,三国鼎立,连年战争,全民皆兵。那他从军之后又有怎样的故事?我们来一探究竟。

三、明诗意

【设计意图】检测自学,初步把握古诗主要内容。

1.师:首先我们来扫清生字词障碍,请看大屏幕。(出示重点字词)请学生讲字词。(师补充、点评)对于字词还有疑问吗?

2.师:接下来请自由地把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3.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学生互评。

4.读通了诗文,谁能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其他同学认真听。生1。生点评。师:请你简要概括一下诗文主要内容。师补充。对于诗文的意思还有疑问吗?

5.师小结: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讲述了一个退役老兵的返乡经历以及他的回家见闻。

四、入诗境、悟诗情

【设计意图】入境入情,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一)师生谈话、启发共情

1.现在让我们和这位老兵一起踏上他的还乡之路。

(一)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板书:得归)

1.师:十五岁才是束发之年,而八十岁已是耄耋之年。

他这六十多年的兵役生涯。想象一下,都会经历什么?生1、生2。(想象时你抓住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

他的心情怎么样?生1,带着情感读出来。生2,生3。

师小结。他的心里一定充满了迫切、担忧。板书(迫切、担忧)

2.师:八十岁的老兵艰难地返回家乡,板书“归途”

途中碰见乡里人,想打听家里的近况,他已经六十多年没有见过家人了,他此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生1,生2。请男同学一起读出老兵的担忧来。

师:假如你是这位乡里人,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呢?女生1,请带着这样的心情告诉他。女生2……

请女同学读出悲伤和同情来:“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这位老兵,听到乡里人的回答,你的心情怎么样?板书:(悲痛、失望……)

3.然而,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返回家中,板书(返家)跟着老兵蹒跚的脚步,走进他曾经长大的小院,请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读,展开想象,你都可以看到什么景象。

师配乐诵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1,生2,生3。

现在我们面前的家,是他65年前的家吗?他本该有温馨的家园。而现在呢,一切都荡然无存了,他的家人在哪呢?

出示句子:“松柏冢累累”生读。

这是家的象形字:房子下面一头生机勃勃的猪,充满了富足与希望;这是冢字,上面的秃宝盖表示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家上的一点仿佛太阳,给老兵以温暖与希望;当太阳陨落,家,就成了冢。冢是什么呀?(坟墓)这个坟墓埋葬了老兵的亲人,埋葬了老兵的希望。

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高高的坟墓里,曾经热闹的家园现在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是:

出示句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生读。

4.风尘仆仆的老兵此时已是饥肠辘辘,家中却无下锅之米,他只能——出示句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同学们,请你尝一口,这口汤饭是什么味道的?生1,生2。是呀,老兵的内心比这汤更苦。他本应该和家人一起围在一起,乐享天伦。而现在,做好了饭菜,却——出示“不知贻阿谁”。此时,他对未来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内心充满了什么?

生1,生2,生3。

师板书:绝望。

让我们一起读出他内心的绝望。“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二)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此时,满怀悲痛的他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板书(出门)

还记得诗歌的第一句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此刻,让我们走近老兵,走到他的身边去,当他佝偻的背影立在门口,他会看到什么呢?当心酸的泪水划过他布满皱纹的脸颊。他又是为何而流眼泪呢?

1.(PPT出示)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合作探究,老兵会看到什么,又是为何而流泪。

2. 全班汇报。

看过去——兵役生涯——哭自己悲苦的兵役生活

看现在——家破人亡——哭冢下的家人

看未来——老无所依——哭晚景凄凉

此时此刻,老兵心中只有深深的茫然无措。

板书(茫然)

3.这样一个孤苦老兵的悲惨命运是由什么造成的呢?

“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又是什么催生了这么残酷的兵役制度呢?“战争”。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曾在《兵车行》中这样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对于战争,你有什么观点和看法。

远离战争、珍惜和平。

五、总结升华

【设计意图】体会古代兵役制度的残忍和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伤害,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1.今天我们随着老兵的视角和他一起返回家乡,体会他的心情由迫切回家到希望破灭、再到彻底绝望最后茫然无措。和他相比,我们很幸福,成长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但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故事。(配乐齐诵)

六、作业设置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的情感。

老兵生活在那个年代是不幸的,假如老兵生活在现代,那么他又会有怎么的兵役生涯呢?今天我们的作业是,改写现代版的《十八从军行》。

七、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得归归途返家出门

迫切失望绝望茫然

《十五从军征》 公开课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单元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词典,课外资料,通过独立学习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主题,引入新课 1.视频导入。 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1.《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2.《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出塞》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5.(《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齐读课题,从哪里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阅读课后小资料中对乐府的介绍。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江南》也是一首乐府诗,从《江南》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都可以看出诗的语言朴实自然,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我们今天所学的《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没有具体的作者,来自于民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借助字典或词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帮助学困生,发现共同的困难,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学习生难字,“冢窦雉舂羹”,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自主记忆。重点指导:“冢”,与“家”相区别。字形上,关键在一点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点,“家”是“宀”;字义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与“春”的区别,“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读作“lěi l ěi”;“家中有阿谁?”的“阿”读作“ā”,不读“ē”,语气助词。 (2).再次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出五言诗的节奏。 3.再读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知道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补充、纠正,知道课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中的亲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三细读诗歌,借助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感 1学习1、2句诗,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师:看插图,你能用一个词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吗?一位()的老人。(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神情凄苦、衣衫褴褛、老态龙钟……) 师:齐读1、2行诗,十五岁就去从征,“八十始得归”的“始”是什么意思?(才)从这个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师:是啊,好漫长的时间呀,算一算中间经过了多少年? 师:65年啊,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多么漫长的岁月呀,让一个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少年,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齐读1、2行诗。(读出漫长的感觉) 师: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他都经历过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完整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标1、标2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到生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诗。 2.齐读课题。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 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明诗意 1.师:请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好了。 2.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学生互评。 3.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字音没有读准。 出示PPT 我们一起把诗句中的生字读一读。 4.结合注释,自己说说各诗句的意思。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 5.(回顾板书)这是一首叙事诗,刚才那位同学也谈到了他的意思。其实,它向我们传递了五个一。一个征战多年回家的老翁、归家途中的一次谈话、回家看到的景象、做出饭菜无人品尝,出门远望流下了眼泪。(补充板书:一翁、一言、一景、一行、一泪), 三、入诗境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了解他的故事。 (一)一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古诗语言简练,一个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1.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生2 (你了解了字词的意思。)(透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品味主人公的情感) 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 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生2、生3。(想象时你抓住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 这首诗歌写于1900年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要想读懂古诗,就要展开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3. 在大家的描述中,老师也仿佛看到了……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 安岳县石羊镇初级中学王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感悟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中抒发的凄楚悲凉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导入新课。 3、听、读、悟、写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和战争带来的灾难,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以叙述的手法展现诗歌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学法】听、读、悟、写相结合。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简介乐府诗 乐府最早是音乐机构的名称,汉初即已出现,汉武帝时扩充为专司歌舞机关,兼有采诗的职能。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民歌,这些采集的民歌,就叫做“乐府诗”或“汉乐府”。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的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 自学检查 二、自学检查 ?正音,划分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三、理解大意 ?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 ?且看远处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舂罢谷子拿来做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四、当堂演练 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 2写老兵想尽快知道家里情况的句子是,。 3、写老兵的家已变成荒凉的坟场的句子是: ,。 4、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5、写老兵就地取材,作好饭菜的句子是: ,。 6、表现老兵孤独处境和凄凉心情的句子是: ,。 7、写老兵看到亲人死去,家庭残败不堪,不禁悲从中来的诗句 是:, 五、深入探究 《采薇》和《十五从军征》都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它们的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采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十五从军征》以叙述为主,借老兵的所见所为 所感,抒写他的悲凉、凄苦之情。 六、片段写作 要求:男生:写老兵回家后所见到的景象,侧重环境描写 女生:写老兵回家后的行动及内心世界,侧重心理描写

最新-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精品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1、对诗句。(规则:先有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谁先接对 下句,那么下一句由他出题。) 2、师小结:刚刚同学们对的真好。你看在刚刚对的这些诗句中 有写景的;有写物的,有抒情的,有哲理的等等。那么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体裁的诗歌——叙事诗《十五从军征》。 二、解题 1、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它是描写什么内容的故事?(战争) 2、你从那些字眼看出是战争的呢? 3、“从军征”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选自?

5、谁能介绍乐府诗? 6、师相机补充“乐府诗”出示ppt。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检查预习。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下列字的 读音“冢、窦、雉、舂、羹、贻”) 2、生点评。 3、录音范读。 4、齐读诗歌,读准字音。 5、在预习中,除了有些字比较难认外,你还有那些字词不大理解 的呢? 6、生交流。(始、归、君、窦、冢、雉、旅、舂、贻) 7、出示难理解的字的意思。学生结合注解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 讲了件什么事?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诗的开篇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他是什么时候开始从军的呢?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从这句中你明白了什么?和我们以前学的那句诗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生:时间长。 师:你从哪个字感受到的呢?想象下他此刻回乡的心情是怎样的?生交流。 2、带着感悟读这两句诗。 3、80岁的老兵就这样回到了家乡,路上碰到一位乡邻人,他是如何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诗歌内容,读懂这个老兵背后的辛酸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歌,知道是战争,是古代繁重的兵役制度造成了这个老兵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利用合理的想象深入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学提示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3分钟)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为数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题材的诗歌《十五从军征》。(板书) 1、观察这首诗歌和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提示:作 者,长短形式) 2、速读“小资料”,(半分钟)交流自己的收获。(一分钟) 3、引出《乐府诗集》,介绍诗集特点,和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此类叙

事诗在《乐府诗集》中有很多。其中经典作品《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二、破题,激情,入读(5分钟) 1、齐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知道了主人公十五岁去当兵;从“征”可看出是战争题材。 2、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这个人为什么去当兵?他什么时候回来?他从军后都发生了什么故事?他有没有牺牲?他回到家乡了吗?回来后都发生了什么事?(板书:时间故事) 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要理解诗歌你首先要读熟诗歌。(板书:读诗) 3、导学一:自由读诗歌,在读诗时遇到读不准的字,用黑笔在旁边画上“?”。(1分钟) 4、出示生字给出读音,指明学生读诗歌。 Zhǒng dòu zhìchōng gēng yí 冢窦雉舂羮贻 5、评价读的情况(学生先评,老师补充) 预设:不通顺,不流利,感情不够,停顿不明显,重要词语没凸显…… 6、利用总结的方法再读,看你有进步了没有? 7、再指名读,其他学生听读。(学生评价,从感情,突出重点词语方面评价) 听读:用心读书的方式,不出声,只听,但思维跟着读的人转。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教具准备:ppt课件教 一、激趣导入师: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十五岁从军到了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师板题《十五从军征》,学生齐读诗题。)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会读(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师:在读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2、师:这是一个80岁的老兵的回家经历师范读(配乐)师:你仿佛感受到了什么?(是呀,悲呀,惨呀)你们也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心情。 同学们可以借用工具书给它注上拼音。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3、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 以提出来。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5:贻是什么意思呢?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4、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 意思?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1:我觉得他一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doc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教师: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师: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生1:我们学过一篇叫做《炮手》的文章。生2:还有《鸡毛信》师:是啊,记得主人公是。。。。(生齐:海娃)生3:五年级时,我们还学过《生死攸关的烛光》,讲的是二战时期法国伯瑙德母子三人在战争中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故事。 师:你记得可真清楚。还有吗?生4:还学过《草帽计》师:恩,是啊,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使用的计谋。使用这个计谋的是?(生接说道:贺龙)2、师: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

与战争有关,题目是:(生齐读:《十五从军征》)。二、解诗题,知诗人: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一生读诗歌)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这首诗歌有很多

《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教学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理解 情态价值观:通过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的重点: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的难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课前准备:背诵《木兰诗》预习《十五从军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同学们先默读一下这首诗歌,看一看有没有生字或者疑问。) 二、课前同学们背诵木兰诗的过程中,老师思考一个问题:勇敢的木兰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为什么这么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活着回来了! 三、请同学们读一下这首诗歌。思考: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幸运的? 幸运:因为活着回来了。 是啊,“古来征战几人回?”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鲍照《拟行路难》)” 落叶归根。家,就是生命之根。 当然,诗歌绝不是单纯地讲这个主人的幸运的。 (ppt) “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语象,甚至标点符号、跨行、脚韵,都能提供进入诗歌的‘暗’道。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 ——陈仲义 四、不幸: 齐读诗歌,思考:主人公有哪些不幸? (联系我们接触过的诗歌,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隐含着哪些不幸?) 1.15岁从军——80岁返乡。 始——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 (ppt) 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宋书》 从——15岁,小兵儿。在家里备受宠爱,和兄弟姐妹在院子里玩耍的年纪,去服兵役,投身战争。和木兰一样啊,惟闻子叹息。 (1)从军、辞爷娘去时: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白发老母遮门啼,挽断衣袖留不止。(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 (2)征: 出征:不闻爷娘唤子声,但闻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子声,但闻战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直接导入,让学生感知诗歌,初步了解战争。】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 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通过对话,使学生感知古代战争的残酷,了解汉代乐府诗。】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 3、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4、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诗歌。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互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十五从军征》教案

三十五、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贵州近6年未考】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修辞: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 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修辞、内容理解: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后两句用 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 暗示老兵亲友的离去。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写作手法、主旨:近景描写。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 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内容理解: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 可知,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人物形象、情感: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主旨】本诗借一个老兵从军回家后的见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反映了百姓在战乱社会中的痛苦。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课前活动: 一、解题导入,检查预习: 1、同学们最近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值得表扬。拿出预习单,你们课前都收集了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句呢?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 这里的“征”是什么意思?谁来给“征”组个词? 长征、征战、征兵、应征 那么题目的意思是—— 十五岁的少年就被迫应征入伍,带着这种感受,你来读一读诗题。 全班齐读。 3、这首诗出自《乐府诗集》,谁来说说你了解的乐府诗? 师小结: 课件出示: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这首《十五从军征》便是反映汉魏之间战乱不止、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4、接下来,谁能正确地读一读这首乐府诗呢? 出示全文,指生读。正音。 文中有几个字特别容易读错,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5、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谁接着汇报自己的预习收获? 生汇报。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同学们课前预习得非常扎实,但是学习古诗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走进古诗,了解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学习古诗有很多方法,比如说: 课件出示:1、文白互译法:用白话文解释诗意,对照诗句进行理解。 2、故事补白法:运用想象,补充文本中没有说出的故事 情节,理解古诗。 3、情感诵读法: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诵读诗歌。 4、阅读批注法:结合学习单二,画下相关诗句,写上自己 的所思所想。

2、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法小组内展开学习。 3、汇报: 预设: (一)文白互译: 我们小组选择的是文白互译法。我和XXX合作,我读古诗,XXX说诗意。 师:学习古诗文首先就要理解文字的含义,谢谢你们的精彩发言。哪个小组接着汇报? (二)故事补白: 课件出示学习单一: 补充: 时间:汉朝末年地点:一个小山村 想象:这漫长的六十五年老兵是怎样度过的? 踏上故乡的道路,老兵心情怎样?他看到乡邻时的神态、表情…… 他悲伤落泪是因为什么? 预设:我们小组选择的是故事补白法。 小组内四个学生分段讲述故事。 师:这是一个多么悲惨的故事,听者落泪,闻者伤悲。 板书:悲。 (三)情感诵读: 我们小组选择的是情感诵读法。接下来我们就来展示朗读。 师评价。 (四)阅读批注: 出示学习单二:老兵满怀希望回到家乡,可是他听到的是什么?看到的又是什么?他又做了什么?画下相关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 预设: (1)我们小组选择的是阅读批注法。老兵听到的是——,我的感受是——相机板书:听到。 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当乡邻告诉我,遥看是我家,松柏冢累累时,我怎么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可是,乡邻的回答一遍遍回响在我耳边,齐——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六十五年了,我不敢奢望家人全部都安然无恙,可是,现实未免太过残酷,我听到的竟是——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请你们小组接着汇报。 (2)生:老兵看到的是——,我想到了——

最新十五从军征(市级优质课赛课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标1、标2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 到生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诗。 2.齐读课题。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明诗意1.师:请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好了。 2.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学生互评。 3.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字音没有读准。出示PPT 我们一起把诗句中的生字读一读。 4.结合注释,自己说说各诗句的意思。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 5.(回顾板书)这是一首叙事诗,刚才那位同学也谈到了他的意思。其实,它向我们传递了五个一。一个征战多年回家的老翁、归家途中的一次谈话、回家看到的景象、做出饭菜无人品尝,出门远望流下了眼泪。(补充板书:一翁、一言、一景、一行、一泪), 三、入诗境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了解他的故事。 (一)一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师:古诗语言简练,一个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1. 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生2 (你了解了字词的意思。)(透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品味主人公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 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 1、生 2、生3。(想象时你抓住 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 这首诗歌写于1900 年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要想读懂古诗,就要展开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3.在大家的描述中,老师也仿佛看到了…… A:三十岁的他,本有着温柔的妻子和淘气的孩子,如今却伤痕累累地躺在帐篷外,鲜血浸透了他的衣裳:思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3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研讨课教案_0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 (1)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语: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

《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板书课题) 2.关于乐府诗 乐府是秦汉宫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设立的乐府,规模较大,掌管宫廷的音乐制作,并采集民间的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人们将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称为乐府诗,因而“乐府”又成了一种有特殊风格的诗体。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 000多百。《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等12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 三、初读感知 1.这是一首乐府叙事诗,想知道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诗歌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 这首诗通过一位退伍老兵之口,记述他在返乡途中和到家之后遇到的悲惨情境,读来令人心酸。那个时代繁重的兵役对民众生活造成严重的破坏,此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录。诗中的人物对话和情景描绘,给入以真切而深刻的感受。 2.读顺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冢(zhǒng)窦(dòu)雉(zhì)舂(chōng)羹(gēng)贻(yí) 四、理解感悟 1.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哪一句给我们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从这句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位在战场上征战了65年的老兵。 诗中的这位老人在15岁的时候就被征入伍,到了80岁才得以退伍回家,在军队中竟然度过了65年的漫长岁月。这种情况在今人看来难以置信。诗中没有描写他在军队中的艰苦生活和战场上的生牝经历,只是描写他在退伍回乡时的见闻,其悲惨境况就足以感人落泪了。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张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 1、重点:理解重点字的意思,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难点: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三、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通过预习和读题你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从诗题中你哪些字你知道的?军:从军征:征战。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 2、文学常识: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什么是乐府?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

二、读通诗 1、作者想通过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板书:读通诗 2、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向同桌请教。 3、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指名读。 看着大屏上红色的字,这些字都容易读错,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个字读一遍。解决了字音的问题,相信同学们能把古诗读得更通顺更流利,我们一起来读读。 三、明诗意 1、已经把诗读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说说你不理解的词义,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很会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就把不理解的词义批注到了书上。) 2、交流汇报,师可以点名解释重点字。 3、哪位同学来说说这首诗在大意?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完整了吗?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补充。 累累在诗中是多的意思,这个词语在今天我们也经常用到,比如说:伤痕累累,果实累累。 4、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板书:明诗意。这是我们进一步体悟诗歌的前提,也是学习诗歌的第二步。

十五从军征(市级优质课赛课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十五从军征(市级优质课赛课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标1、标2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到生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诗。 2.齐读课题。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 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明诗意 1.师:请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好了。 2.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学生互评。 3.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字音没有读准。 出示PPT 我们一起把诗句中的生字读一读。 4.结合注释,自己说说各诗句的意思。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 5.(回顾板书)这是一首叙事诗,刚才那位同学也谈到了他的意思。其实,它向我们传递了五个一。一个征战多年回家的老翁、归家途中的一次谈话、回家看到的景象、做出饭菜无人品尝,出门远望流下了眼泪。(补充板书:一翁、一言、一景、一行、一泪), 三、入诗境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了解他的故事。(一)一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古诗语言简练,一个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1.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生2

(你了解了字词的意思。)(透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品味主人公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 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生2、生3。(想象时你抓住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 这首诗歌写于1900年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要想读懂古诗,就要展开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3. 在大家的描述中,老师也仿佛看到了…… A:三十岁的他,本有着温柔的妻子和淘气的孩子,如今却伤痕累累地躺在帐篷外,鲜血浸透了他的衣裳:思念着家乡的他,能回去吗?十五从军征,三十……。 B:又过了三十年,六十岁的他头发花白,背也驼了,他多想回家呀,但,他能回去吗?(不能):十五从军征,六十……。 C:又过了二十年,他已经八十岁了,你看,他,步履蹒跚,拄着拐杖,实在不能再征战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六十五年的征战中,唯一不变的是老兵对家的思念。(板书:盼归家) (二)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1.(PPT出示)小组长带领大家,选择你们印象比较深的1-2个部分,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办法,自主合作学习。

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_教案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本文是关于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1.班级情况 我所在班级共有31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诗词?(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叙述了战争故事,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3.交流资料,了解乐府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指名读诗歌) 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再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诗中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刘萍萍 2011年12月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刘萍萍本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内讲课比武活动,执教的是《十五从军征》一课。下面结合课堂实录,对本节课进行简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直接导入,让学生感知诗歌,初步了解战争。】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 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通过对话,使学生感知古代战争的残酷,了解汉代乐府诗。】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 3、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4、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诗歌。 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互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目标的设定,结合了新课程标准上的三维目标,有对学生提出的目标的肯定,有方法上的指导,也有情感及习惯的渗透。】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 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 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 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 (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