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四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第1讲 空间几何体学案 理

2020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四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第1讲 空间几何体学案 理

2020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四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第1讲 空间几何体学案 理
2020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四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第1讲 空间几何体学案 理

第1讲空间几何体

[考情考向分析] 1.以三视图为载体,考查空间几何体面积、体积的计算.2.考查空间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及简单的组合体问题.

热点一三视图与直观图

1.一个物体的三视图的排列规则

俯视图放在正(主)视图的下面,长度与正(主)视图的长度一样,侧(左)视图放在正(主)视图的右面,高度与正(主)视图的高度一样,宽度与俯视图的宽度一样.即“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2.由三视图还原几何体的步骤

一般先依据俯视图确定底面再利用正(主)视图与侧(左)视图确定几何体.

例1 (1)(2018·全国Ⅲ)中国古建筑借助榫卯将木构件连接起来.构件的凸出部分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眼,图中木构件右边的小长方体是榫头.若如图摆放的木构件与某一带卯眼的木构件咬合成长方体,则咬合时带卯眼的木构件的俯视图可以是( )

答案 A

解析由题意可知带卯眼的木构件的直观图如图所示,由直观图可知其俯视图应选A.

(2)有一块多边形的菜地,它的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斜二测直观图是直角梯形(如图所示),∠ABC=45°,AB=AD=1,DC⊥BC,则这块菜地的面积为________.

答案 2+

22

解析 如图,在直观图中,过点A 作AE ⊥BC ,垂足为点E ,

则在Rt△ABE 中,AB =1,∠ABE =45°,∴BE =22

. 而四边形AECD 为矩形,AD =1, ∴EC =AD =1,∴BC =BE +EC =2

2

+1. 由此可还原原图形如图所示.

在原图形中,A ′D ′=1,A ′B ′=2,B ′C ′=2

2

+1, 且A ′D ′∥B ′C ′,A ′B ′⊥B ′C ′,

∴这块菜地的面积为S =1

2(A ′D ′+B ′C ′)·A ′B ′

=12×? ??

??

1+1+22×2=2+22. 思维升华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是从空间几何体的正面、左面、上面用平行投影的方法得到的三个平面投影图,因此在分析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问题时,先根据俯视图确定几何体的底面,然后根据正(主)视图或侧(左)视图确定几何体的侧棱与侧面的特征,调整实线和虚线所对应的棱、面的位置,再确定几何体的形状,即可得到结果.在还原空间几何体实际形状时,一般是以正(主)视图和俯视图为主,结合侧(左)视图进行综合考虑.

跟踪演练1 (1)(2018·衡水调研)某几何体的正(主)视图与俯视图如图所示,则其侧(左)视图可以为( )

答案 B

解析由俯视图与正(主)视图可知,该几何体可以是一个三棱柱挖去一个圆柱,因此其侧(左)视图为矩形内有一条虚线,虚线靠近矩形的左边部分,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2018·合肥质检)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分别为棱CD,CC1,A1B1的中点,用过点E,F,G的平面截正方体,则位于截面以下部分的几何体的侧(左)视图为( )

答案 C

解析取AA1的中点H,连接GH,则GH为过点E,F,G的平面与正方体的面A1B1BA的交线.延长GH,交BA的延长线与点P,连接EP,交AD于点N,则NE为过点E,F,G的平面与正方体的面ABCD的交线.

同理,延长EF,交D1C1的延长线于点Q,连接GQ,交B1C1于点M,则FM为过点E,F,G的平面与正方体的面BCC1B1的交线.

所以过点E,F,G的平面截正方体所得的截面为图中的六边形EFMGHN.

故可得位于截面以下部分的几何体的侧(左)视图为选项C所示.

热点二 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是高考中常见的一个考点,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熟练掌握各类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把不规则几何体分割成几个规则几何体的技巧,把一个空间几何体纳入一个更大的几何体中的补形技巧. 例2 (1)(2018·百校联盟联考)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

A .8+42+8 5

B .24+4 2

C .8+20 2

D .28

答案 A

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的下底面是长为4,宽为2的矩形,左右两个侧面是底边为2,高为22的三角形,前后两个侧面是底边为4,高为5的平行四边形,所以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S =4×2+2×1

2

×2×22+2×4×5=8+42+8 5.

(2)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________,表面积是________.

答案

14

3

π 6+(6+13)π 解析 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是由四分之一球与半个圆锥组合而成,则该组合体的体积为V =14×43π×23+12×13π×22

×3=143

π, 表面积为S =14×4π×22+12×π×22+12×4×3+12×12×2π×2×32+22

=6+()6+13π.

思维升华 (1)求多面体的表面积的基本方法就是逐个计算各个面的面积,然后求和. (2)求简单几何体的体积时,若所给的几何体为柱体、锥体或台体,则可直接利用公式求解;求组合体的体积时,若所给定的几何体是组合体,不能直接利用公式求解,常用转换法、分

割法、补形法等进行求解;求以三视图为背景的几何体的体积时,应先根据三视图得到几何体的直观图,然后根据条件求解.

跟踪演练2 (1)(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模拟)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商鞅督造一种标准量器——商鞅铜方升,其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寸),若π取3,其体积为12.6立方寸,则图中的x 为( )

A .1.6

B .1.8

C .2.0

D .2.4 答案 A

解析 由三视图知,商鞅铜方升由一圆柱和一长方体组合而成.

由题意得,(5.4-x )×3×1+πx ? ??

??122

=12.6,

解得x =1.6.

(2)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 )

A .11

B .9

C .7

D .5 答案 D

解析 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如图,它可分成一个三棱锥E -ABD 和一个四棱锥B -CDEF ,则

V =13×12×3×3×2+13

×1×2×3=5.

热点三 多面体与球

与球有关的组合体问题,一种是内切,一种是外接.解题时要认真分析图形,明确切点和接点的位置,确定有关元素间的数量关系,并作出合适的截面图.如球内切于正方体,切点为正方体各个面的中心,正方体的棱长等于球的直径.球外接于正方体,正方体的顶点均在球面上,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等于球的直径.球与旋转体的组合,通常作它们的轴截面解题,球与多面体的组合,通过多面体的一条侧棱和球心(或“切点”“接点”)作出截面图. 例3 (1)(2018·武汉调研)已知正三棱锥S -ABC 的顶点均在球O 的球面上,过侧棱SA 及球心O 的平面截三棱锥及球面所得截面如图所示,已知三棱锥的体积为23,则球O 的表面积为( )

A .16π

B .18π

C .24π

D .32π

答案 A

解析 设正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为a ,外接球的半径为R , 因为正三棱锥的底面为正三角形,边长为a , 则AD =32a ,则AO =23AD =3

3

a , 所以

3

3

a =R ,即a =3R , 又因为三棱锥的体积为23,

所以13×34a 2R =13×34×()3R 2

×R =23,

解得R =2,所以球的表面积为S =4πR 2

=16π.

(2)(2018·衡水金卷信息卷)如图是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则此三棱锥内切球的体积为( )

A.25π

4 B.25π

16 C.

1 125π

4

D.

1 125π

16

答案 D

解析 把此三棱锥嵌入长、宽、高分别为20,24,16的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 三棱锥B -KLJ 即为所求的三棱锥,

其中KC 1=9,C 1L =LB 1=12,B 1B =16, ∴

KC 1C 1L =LB 1

B 1B

, 则△KC 1L ∽△LB 1B ,∠KLB =90°, 故可求得三棱锥各面面积分别为

S △BKL =150,S △JKL =150,S △JKB =250,S △JLB =250,

故表面积为S 表=800.

三棱锥体积V =1

3S △BKL ·JK =1 000,

设内切球半径为r ,则r =

3V

S 表

154

, 故三棱锥内切球体积V 球=43πr 3=1 125π

16

.

思维升华 三棱锥P -ABC 可通过补形为长方体求解外接球问题的两种情形 (1)点P 可作为长方体上底面的一个顶点,点A ,B ,C 可作为下底面的三个顶点. (2)P -ABC 为正四面体,则正四面体的棱都可作为一个正方体的面对角线.

跟踪演练3 (1)(2018·咸阳模拟)在三棱锥P -ABC 中,PA ⊥平面ABC ,AB ⊥BC ,若AB =2,

BC =3,PA =4,则该三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A .13π

B .20π

C .25π

D .29π

答案 D

解析 把三棱锥P -ABC 放到长方体中,如图所示,

所以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为22

+32

+42

=29, 所以三棱锥外接球的半径为

292

, 所以外接球的表面积为4π×?

??

??2922

=29π. (2)(2018·四川成都名校联考)已知一个圆锥的侧面积是底面积的2倍,记该圆锥的内切球的表面积为S 1,外接球的表面积为S 2,则S 1S 2

等于( ) A .1∶2 B.1∶3 C.1∶4 D.1∶8 答案 C 解析 如图,

由已知圆锥侧面积是底面积的2倍,不妨设底面圆半径为r ,l 为底面圆周长,R 为母线长, 则12

lR =2πr 2

, 即12

·2π·r ·R =2πr 2

, 解得R =2r ,故∠ADC =30°,则△DEF 为等边三角形, 设B 为△DEF 的重心,过B 作BC ⊥DF ,

则DB 为圆锥的外接球半径,BC 为圆锥的内切球半径,

则BC BD =12,∴r 内r 外=12,故S 1S 2=14

.

真题体验

1.(2018·全国Ⅰ改编)某圆柱的高为2,底面周长为16,其三视图如右图.圆柱表面上的点

M 在正(主)视图上的对应点为A ,圆柱表面上的点N 在侧(左)视图上的对应点为B ,则在此圆

柱侧面上,从M 到N 的路径中,最短路径的长度为________.

答案 2 5

解析 先画出圆柱的直观图,根据题中的三视图可知,点M ,N 的位置如图①所示.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及M ,N 的位置(N 为OP 的四等分点)如图②所示,连接MN ,则图中MN 即为

M 到N 的最短路径. ON =1

4

×16=4,OM =2,

∴MN =OM 2

+ON 2

=22

+42

=2 5.

2.(2017·北京改编)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棱锥的最长棱的长度为________.

答案 2 3

解析 在正方体中还原该四棱锥,如图所示,

可知SD 为该四棱锥的最长棱. 由三视图可知,正方体的棱长为2, 故SD =22

+22

+22

=2 3.

3.(2017·天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所有顶点在一个球面上,若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18,

则这个球的体积为________. 答案 92

π

解析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 ,则6a 2

=18,∴a = 3. 设球的半径为R ,则由题意知2R =a 2

+a 2

+a 2

=3, ∴R =32

.

故球的体积V =43πR 3

=43π×? ????323=92

π.

4.(2017·全国Ⅰ)已知三棱锥S —ABC 的所有顶点都在球O 的球面上,SC 是球O 的直径.若平面SCA ⊥平面SCB ,SA =AC ,SB =BC ,三棱锥S —ABC 的体积为9,则球O 的表面积为________. 答案 36π

解析 如图,连接OA ,OB .

由SA =AC ,SB =BC ,SC 为球O 的直径知,OA ⊥SC ,OB ⊥SC . 由平面SCA ⊥平面SCB ,平面SCA ∩平面SCB =SC , ∴OA ⊥平面SCB . 设球O 的半径为r ,则

OA =OB =r ,SC =2r ,

∴三棱锥S -ABC 的体积 V =13×12×SC ×OB ×OA =r

3

3

, 即r 3

3=9,∴r =3,∴球O 的表面积S =4πr 2

=36π. 押题预测

1.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尺寸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

A .16

B .82+8

C .22+26+8

D .42+46+8

押题依据 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或体积是立体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此类题常以三视图为载体,给出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求几何体的表面积或体积. 答案 D

解析 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是底面边长为22

+22

=22的正方形,高PD =2的四棱锥P -

ABCD ,因为PD ⊥平面ABCD ,且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易得BC ⊥PC ,BA ⊥PA ,

又PC =PD 2

+CD 2

=22

+(22)2

=23, 所以S △PCD =S △PAD =1

2

×2×22=22,

S △PAB =S △PBC =12

×22×23=2 6.

所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46+42+8.

2.在正三棱锥S -ABC 中,点M 是SC 的中点,且AM ⊥SB ,底面边长AB =22,则正三棱锥

S -ABC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A .6π

B .12π

C .32π

D .36π

押题依据 灵活运用正三棱锥中线与棱之间的位置关系来解决外接球的相关问题,是高考的热点. 答案 B

解析 因为三棱锥S -ABC 为正三棱锥,所以SB ⊥AC ,又AM ⊥SB ,AC ∩AM =A ,AC ,AM ?平面

SAC ,所以SB ⊥平面SAC ,所以SB ⊥SA ,SB ⊥SC ,同理SA ⊥SC ,即SA ,SB ,SC 三线两两垂直,

且AB =22,所以SA =SB =SC =2,所以(2R )2

=3×22

=12,所以球的表面积S =4πR 2

=12π,故选B.

3.已知半径为1的球O 中内接一个圆柱,当圆柱的侧面积最大时,球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的比值为________.

押题依据 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是立体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是求柱体、锥体、球体或简单组合体的体积.本题通过球的内接圆柱,来考查球与圆柱的体积计算,命题角度新颖,值得关注. 答案

42

3

解析

如图所示,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

则圆柱的侧面积为

S =2πr ×21-r 2

=4πr 1-r 2

≤4π×

r 2+(

1

-r

2)

2

=2π

? ??

??

当且仅当r 2=1-r 2,即r =22时取等号.

所以当r =

22时,V 球V 圆柱=4π3

×13

π? ??

??222

×2=42

3.

A 组 专题通关

1.(2018·济南模拟)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P 为BD 1的中点,则△PAC 在该正方体各个面上的正投影可能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B

解析 P 点在上下底面投影落在AC 或A 1C 1上,所以△PAC 在上底面或下底面的投影为①,在前、后面以及左、右面的投影为④.

2.(2018·百校联盟联考)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

A.21

2+3+4 2 B .10+

3

2

+4 2 C.21

2+4 2 D.

21+3

2

+4 2 答案 D

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一个直三棱柱削掉一个三棱锥所得,

所以其表面积为22×2+12×22×2+22×2+34×(2)2-12×12

×3=21+32+4 2.

3.(2017·全国Ⅰ)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正(主)视图和侧(左)视图都由正方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正方形的边长为2,俯视图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该多面体的各个面中有若干个是梯形,这些梯形的面积之和为( )

A .10

B .12

C .14

D .16

答案 B

解析 观察三视图可知,该多面体是由直三棱柱和三棱锥组合而成的,且直三棱柱的底面是直角边长为2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侧棱长为2.三棱锥的底面是直角边长为2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高为2,如图所示.因此该多面体各个面中有两个梯形,且这两个梯形全等,梯形的上底长为2,下底长为4,高为2,故这两个梯形的面积之和为2×1

2

×(2+4)×2=12.故选B.

4.某几何体的正(主)视图和侧(左)视图如图(1)所示,它的俯视图的直观图是△A ′B ′C ′,如图(2)所示,其中O ′A ′=O ′B ′=2,O ′C ′=3,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

A .36+12 3

B .24+8 3

C .24+12 3

D .36+8 3

答案 C

解析 由图(2)可知,该几何体的俯视图是一个底面边长为4,高为23的等腰三角形,即该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在如图所示的长方体中,长、宽、高分别为4,23,6,三视图还原为几何体是图中的三棱锥P -ABC ,且S △PAB =S △PBC =12×4×6=12,S △ABC =1

2×4×23=43,

△PAC 是腰长为52,底面边长为4的等腰三角形,S △PAC =8 3.综上可知,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2×12+43+83=24+12 3.故选C.

5.(2018·张掖市质量诊断)已知如图所示的三棱锥D-ABC的四个顶点均在球O的球面上,△ABC和△DBC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B=3,AC=3,BC=CD=BD=23,则球O的表面积为( )

A.4π B.12π

C.16π D.36π

答案 C

解析如图所示,∵AB2+AC2=BC2,∴∠CAB为直角,即△ABC外接圆的圆心为BC的中点O′.△ABC和△DBC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则球心在过△DBC的圆面上,即△DBC的外接圆为球的大圆,由等边三角形的重心和外心重合,易得球半径R=2,球的表面积为S=4πR2=16π,故选C.

6.(2018·衡水金卷信息卷)已知正四棱锥P-ABCD的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为2,若该正四棱锥的体积为2,则此球的体积为( )

A.124π

3

B.

625π

81

C.

500π

81

D.

256π

9

答案 C

解析如图所示,设底面正方形ABCD的中心为O′,正四棱锥P-ABCD的外接球的球心为O,

∵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为2, ∴O ′D =1,

∵正四棱锥的体积为2,

∴V P -ABCD =13×(2)2

×PO ′=2,解得PO ′=3,

∴OO ′=|PO ′-PO |=|3-R |,

在Rt△OO ′D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OO ′2

+O ′D 2

=OD 2

, 即(3-R )2+12=R 2

,解得R =53,

∴V 球=43πR 3=43π×? ??

??533=

500π81.

7.在三棱锥S -ABC 中,侧棱SA ⊥底面ABC ,AB =5,BC =8,∠ABC =60°,SA =25,则该三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A.64

3π B.2563

π C.436

3

π D.

2 0483

27

π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知,AB =5,BC =8,∠ABC =60°, 则根据余弦定理可得

AC 2=AB 2+BC 2-2×AB ×BC ×cos∠ABC ,

解得AC =7,

设△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r ,则 △ABC 的外接圆直径2r =

AC

sin B

732

,∴r =

73

又∵侧棱SA ⊥底面ABC ,

∴三棱锥的外接球的球心到平面ABC 的距离d =1

2

SA =5,则外接球的半径R =

? ??

??732+()52=643,则该三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S =4πR 2

=2563

π. 8.(2018·北京海淀区模拟)某几何体的正(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在下列图形中,可能是该几何体侧(左)视图的图形是________.(写出所有可能的序号)

答案 ①②③

解析 如图a 三棱锥C -ABD ,正(主)视图与俯视图符合题意,侧(左)视图为①; 如图b 四棱锥P -ABCD ,正(主)视图与俯视图符合题意,侧(左)视图为②; 如图c 三棱锥P -BCD ,正(主)视图与俯视图符合题意,侧(左)视图为③.

9.(2018·安徽省“皖南八校”联考)如图1所示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其结构如图2,其中ABCD 是矩形,ABFE 和CDEF 都是等腰梯形,且AD ⊥平面CDEF ,现测得AB =20 cm ,AD =15 cm ,EF =30 cm ,AB 与EF 间的距离为25 cm ,则几何体EF -ABCD 的体积为________cm 3

.

答案 3 500

解析 在EF 上,取两点M ,N (图略),分别满足EM =NF =5,连接DM ,AM ,BN ,CN ,则该几何体就被分割成两个棱锥和一个棱柱,根据柱、锥体的体积公式以及题中所给的相关量,可以求得V =12×20×15×20+2×13×1

2

×20×15×5=3 500.

10.(2018·全国Ⅲ改编)设A ,B ,C ,D 是同一个半径为4的球的球面上四点,△ABC 为等边三角形且其面积为93,则三棱锥D -ABC 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答案 18 3

解析 由等边△ABC 的面积为93,可得34

AB 2

=93, 所以AB =6,

所以等边△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 =

3

3

AB =2 3. 设球的半径为R ,球心到等边△ABC 的外接圆圆心的距离为d ,则d =R 2

-r 2

=16-12=2. 所以三棱锥D -ABC 高的最大值为2+4=6,

所以三棱锥D -ABC 体积的最大值为1

3

×93×6=18 3.

11.(2018·全国Ⅱ)已知圆锥的顶点为S ,母线SA ,SB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7

8,SA 与圆锥底面

所成角为45°,若△SAB 的面积为515,则该圆锥的侧面积为________. 答案 402π 解析 如图,

∵SA 与底面所成角为45°, ∴△SAO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设OA =r ,则SO =r ,SA =SB =2r . 在△SAB 中,cos∠ASB =7

8,

∴sin∠ASB =

158

, ∴S △SAB =1

2SA ·SB ·sin∠ASB

=12(2r )2·158=515, 解得r =210,

∴SA =2r =45,即母线长l =45, ∴S 圆锥侧=πr ·l =π×210×45=402π.

12.(2018·华大新高考联盟质检)已知二面角α-l -β的大小为π3,点P ∈α,点P 在β 内

的正投影为点A ,过点A 作AB ⊥l ,垂足为点B ,点C ∈l ,BC =22,PA =23,点D ∈β,且四边形ABCD 满足∠BCD +∠DAB =π.若四面体PACD 的四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该球的体积为________. 答案 86π

解析 ∵∠BCD +∠DAB =π,

∴A ,B ,C ,D 四点共圆,直径为AC . ∵PA ⊥平面β,AB ⊥l , ∴由三垂线定理得PB ⊥l ,

即∠PBA 为二面角α-l -β的平面角, 即∠PBA =π

3,

∵PA =23,∴BA =2, ∵BC =22,∴AC =2 3. 设球的半径为R ,则23-

R 2-()32=R 2-()32,

∴R =6,V =4π3

(6)3

=86π.

B 组 能力提高

13.若四棱锥P -ABCD 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A.

81π5 B.81π20 C.101π5 D.101π

20

答案 C

解析 根据三视图还原几何体为一个四棱锥P -ABCD ,如图所示,平面PAD ⊥平面ABCD ,

由于△PAD 为等腰三角形,PA =PD =3,AD =4,四边形ABCD 为矩形,CD =2,过△PAD 的外心

F 作平面PAD 的垂线,过矩形ABCD 的中心H 作平面ABCD 的垂线,两条垂线交于一点O ,则O

为四棱锥外接球的球心,在△PAD 中,cos∠APD =32

+32

-42

2×3×3=19,则sin∠APD =459

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练习题及答案.

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平面PAD⊥平面ABCD,点M在线段PB上,PD∥平面MAC,PA=PD=,AB=4. (1)求证:M为PB的中点; (2)求二面角B﹣PD﹣A的大小; (3)求直线MC与平面BDP所成角的正弦值. 【分析】(1)设AC∩BD=O,则O为BD的中点,连接OM,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证明OM∥PD,再由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可得M为PB的中点; (2)取AD中点G,可得PG⊥AD,再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可得PG⊥平面ABCD,则PG⊥AD,连接OG,则PG⊥OG,再证明OG⊥AD.以G为坐标原点,分别以GD、GO、GP所在直线为x、y、z轴距离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PBD与平面PAD的一个法向量,由两法向量所成角的大小可得二面角B﹣PD﹣A的大小;(3)求出的坐标,由与平面PBD的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可得直线MC与平面BDP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答】(1)证明:如图,设AC∩BD=O, ∵ABCD为正方形,∴O为BD的中点,连接OM, ∵PD∥平面MAC,PD?平面PBD,平面PBD∩平面AMC=OM, ∴PD∥OM,则,即M为PB的中点; (2)解:取AD中点G, ∵PA=PD,∴PG⊥AD, ∵平面PAD⊥平面ABCD,且平面PAD∩平面ABCD=AD, ∴PG⊥平面ABCD,则PG⊥AD,连接OG,则PG⊥OG, 由G是AD的中点,O是AC的中点,可得OG∥DC,则OG⊥AD. 以G为坐标原点,分别以GD、GO、GP所在直线为x、y、z轴距离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PA=PD=,AB=4,得D(2,0,0),A(﹣2,0,0),P(0,0,),C(2,

(三)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三)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P A⊥平面ABCD,P A=AB,M是PC上一点,且BM⊥PC. (1)求证:PC⊥平面MBD; (2)求直线PB与平面MBD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连接AC,由P A⊥平面ABCD, BD?平面ABCD,得BD⊥P A, 又BD⊥AC,P A∩AC=A, P A,AC?平面P AC, ∴BD⊥平面P AC,又PC?平面P AC,∴PC⊥BD. 又PC⊥BM,BD∩BM=B, BD,BM?平面MBD, ∴PC⊥平面MBD. (2)解方法一由(1)知PC⊥平面MBD, 即∠PBM是直线PB与平面MBD所成的角. 不妨设P A=1,则BC=1,PC=3,PB= 2. ∴PC2=PB2+BC2,∴PB⊥BC,又BM⊥PC, ∴sin∠PBM=cos∠BPC=PB PC=2 3 = 6 3, 故直线PB与平面MB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6 3. 方法二以A为原点,AB,AD,AP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如图所示),

不妨设P A =AB =1, 则P (0,0,1),B (1,0,0),C (1,1,0). 由(1)知平面MBD 的一个法向量为PC → =(1,1,-1), 而PB → =(1,0,-1). ∴cos 〈PB →,PC → 〉=(1,0,-1)·(1,1,-1)2×3=63, 故直线PB 与平面MB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63 . 2.如图,已知△DEF 与△ABC 分别是边长为1与2的正三角形,AC ∥DF ,四边形BCDE 为直角梯形,且DE ∥BC ,BC ⊥CD ,点G 为△ABC 的重心,N 为AB 的中点,AG ⊥平面BCDE ,M 为线段AF 上靠近点F 的三等分点. (1)求证:GM ∥平面DFN ; (2)若二面角M -BC -D 的余弦值为 7 4 ,试求异面直线MN 与CD 所成角的余弦值. (1)证明 延长AG 交BC 于点O ,连接ON ,OF . 因为点G 为△ABC 的重心, 所以AG AO =2 3,且O 为BC 的中点. 又由题意知,AM →=23AF → , 所以AG AO =AM AF =23, 所以GM ∥OF . 因为点N 为AB 的中点,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总结

已知两异面直线 b a,,,,, A B a C D b ∈∈,则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为:cos AB CD AB CD θ? =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例题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例1.已知矩形ABCD,P为平面ABCD外一点,且PA⊥平面ABCD,M、N分别为PC、PD上的点,且M分成定比2,N分PD成定比1,求满足的实数x、y、z的值。 分析;结合图形,从向量出发,利用向量运算法则不断进行分解,直到全部向量都用、、表示出来,即可求出x、y、z的值。 如图所示,取PC的中点E,连接NE,则。 点评:选定空间不共面的三个向量作基向量,并用它们表示出指定的向量,是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项基本功,要结合已知和所求,观察图形,联想相关的运算法则和公式等,就近表示所需向量。再对照目标,将不符合目标要求的向量当作新的所需向量,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所有向量都符合目标要求为止,这就是向量的分解。有分解才有组合,组合是分解的表现形式。空间向量基本定理恰好说明,用空间三个不共面的向量组可以表示出空间任意一个向量,而且a,b,c的系数是惟一的。 【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垂直问题】 例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E是PC的中点,作EF⊥PB于点F。 (1)证明:PA方形ABCD—中,E、F分别是,的中点,求:(1)异面直线AE与CF所成角的余弦值; (2)二面角C—AE—F的余弦值的大小。

点评:(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以借助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求得,即。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主要可以通过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求得,即 或 (3)二面角的大小可以通过该二面角的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求得,它等于两法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 【用空间向量求距离】 例4.长方体ABCD —中,AB=4,AD=6,,M 是A 1C 1的中点,P 在线段BC 上,且|CP|=2,Q 是DD 1的中点, 求: (1)异面直线AM 与PQ 所成角的余弦值; (2)M 到直线PQ 的距离; (3)M 到平面AB 1P 的距离。 本题用纯几何方法求解有一定难度,因此考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运用向量坐标法来解决。利用向量的模和夹角求空间的线段长和两直线的夹角,在新高考试题中已多次出现,但是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来求空间的线与线之间的夹角和距离,线与面、面与面之间所成的角和距离还涉及不深,随着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这一系列问题必将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新的热点。现列出几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1)平面的法向量的求法:设,利用n 与平面内的两个向量a ,b 垂直,其数量积为零,列出两个三元 一次方程,联立后取其一组解。 (2)线面角的求法:设n 是平面的一个法向量,AB 是平面 的斜线l 的一个方向向量,则直线与平面 所成 角为n AB n AB ??= θθsin 则 (3)二面角的求法:①AB,CD 分别是二面角 的两个面内与棱l 垂直的异面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为

高中数学必背公式——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供参考)

高中数学必背公式——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知识点复习: 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规律。 2. 在计算空间几何体体积时注意割补法的应用。 3. 空间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关系的证明要注意转化: 线线平行 线面平行 面面平行,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 4.求角:(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可平移至同一平面;也可利用空间向量:cos |cos ,|a b θ=<>= 1212122 222 2 2 1 1 1 222 |||||| a b a b x y z x y z ?= ?++?++(其中θ(090θ<≤)为异面直线a b ,所成角,,a b 分别表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在斜线上找到任意一点,过该点向平面作垂线,找到斜线在该平面上的射影,则斜线和射影所成的角便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也可利用空间向量,直线AB 与平面所成角sin |||| AB m AB m β?= (m 为平面α的法向量). (3)二面角: 方法一:常见的方法有三垂线定理法和垂面法; 方法二:向量法: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cos |||| m n arc m n θ?=或cos ||||m n arc m n π?- (m ,n 为平面α,β 的法向量). 5. 求空间距离: (1)点与点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定性”; (2)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 AB n d n ?= (n 同时垂直于两直线,A 、B 分别在两直线上); (3)求点面距: || || AB n d n ?= (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AB 是经过面α的一条斜线,A α∈); (3)线面距、面面距都转化为点面距。 题型一: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体积与表面积 例1:已知一个几何体是由上下两部分构成的组合体,

(完整版)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题型归纳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 如图,在四棱锥V-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面VAD是正三角形,平面VADL底面ABC (1)证明AB丄平面VAD (2)求面VAD与面VDB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2,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侧棱PA丄底面ABCD AB骑, BC=1 , PA=2, E为PD的中点. (1)求直线AC与PB所成角的余弦值; (2)在侧面PAB内找一点N使NE!平面PAC并求出N点到AB和AP的距 离.(易错点,建系后,关于N点的坐标的设法,也是自己的弱项)

3. 如图,在长方体 ABCD-ABCD 中,AD=AA=1, AB=2,点E 在棱 AB 上移动. 证明:DE 丄AD; 当E 为AB 的中点时,求点 A 到面ECD 的距离; 7T AE 等于何值时,二面角 D — EC- D 的大小为-(易错点:在找平面DEC 的法向量的时候,本 来法向量就己经存在了 ,就不必要再去找,但是我认为去找应该没有错吧 ,但法向量找出来了 , 和 那个己经存在的法向量有很大的差别 ,而且,计算结果很得杂,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4. 如图,直四棱柱 ABCD — A I B I C I D I 中,底面ABCD 是等腰梯形,AB // CD , AB = 2DC =2, E 为BD i 的中点,F 为AB 的中点,/ DAB = 60° (1)求证:EF //平面 ADD 1A 1; ⑵若BB 1 ~2-,求A 1F 与平面DEF 所成角的正弦值. N : 5 题到 11 题都是运用基底思想解题 5. 空间四边形 ABCD 中, AB=BC=CD AB 丄BC, BC 丄CD , AB 与CD 成60度角,求AD 与BC 所 成角的大小。 (1) (2) (3) A B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中档大题规范练2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1.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 AD ⊥底面ABCD ,侧棱P A =PD =2,P A ⊥PD ,底面ABCD 为直角梯形,其中BC ∥AD ,AB ⊥AD ,AB =BC =1,O 为AD 的中点. (1)求证:PO ⊥平面ABCD ; (2)求B 点到平面PCD 的距离; (3)线段PD 上是否存在一点Q ,使得二面角Q —AC —D 的余弦值为 63?若存在,求出PQ QD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 因为P A =PD =2,O 为AD 的中点, 所以PO ⊥AD ,因为侧面P AD ⊥底面ABCD , 所以PO ⊥平面ABCD . (2)解 以O 为原点,OC ,OD ,OP 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则B (1,-1,0),C (1,0,0),D (0,1,0),P (0,0,1). PB →=(1,-1,-1),设平面PDC 的法向量为u =(x ,y ,z ),CP →=(-1,0,1),PD →=(0,1,- 1). 则????? u · CP →=-x +z =0,u · PD →=y -z =0,取z =1,得u =(1,1,1), B 点到平面PDC 的距离d =|BP →·u ||u |=33 . (3)解 假设存在,则设PQ →=λPD → (0<λ<1), 因为PD →=(0,1,-1),所以Q (0,λ,1-λ), 设平面CAQ 的法向量为m =(a ,b ,c ),

则????? m ·AC →=0,m ·AQ →=0,即????? a + b =0, (λ+1)b +(1-λ)c =0, 所以取m =(1-λ,λ-1,λ+1), 平面CAD 的法向量n =(0,0,1), 因为二面角Q —AC —D 的余弦值为 63 , 所以|m·n||m||n |=63 , 所以3λ2-10λ+3=0, 所以λ=13或λ=3(舍去),所以PQ QD =12 . 2.如图,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A 1=AB =2AD =2,E 为AB 的中点,F 为D 1E 上的一点,D 1F =2FE . (1)证明:平面DFC ⊥平面D 1EC ; (2)求二面角A —DF —C 的大小. (1)证明 以D 为原点,分别以DA 、DC 、DD 1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 (1,0,0),B (1,2,0),C (0,2,0),D 1(0,0,2). ∵E 为AB 的中点, ∴E 点坐标为(1,1,0), ∵D 1F =2FE , ∴D 1F →=23D 1E →=23 (1,1,-2) =(23,23,-43 ), DF →=DD 1→+D 1F →=(0,0,2)+(23,23,-43 )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教案(强烈推荐)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一、知识网络: 二.考纲要求: (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① 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 ② 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掌握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③ 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④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坐标表示,能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2)空间向量的应用 ① 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② 能用向量语言表述线线、线面、面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③ 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 ④ 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线线、线面、面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三、命题走向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空间向量的坐标及运算、空间向量的应用。本章是立体几何的核心内容,高考对本章的考查形式为:以客观题形式考查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结合主观题借助空间向量求夹角和距离。 预测10年高考对本章内容的考查将侧重于向量的应用,尤其是求夹角、求距离,教材上淡化了利用空间关系找角、找距离这方面的讲解,加大了向量的应用,因此作为立体几何解答题,用向量法处

理角和距离将是主要方法,在复习时应加大这方面的训练力度。 第一课时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一、复习目标: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2.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 3.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理解空间向量的夹角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性质和运算律;了解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能用向量的数量积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二、重难点: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探析类比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谈最新考纲要求及新课标高考命题考查情况,促使积极参与。 学生阅读复资P128页,教师点评,增强目标和参与意识。 (二)、知识梳理,方法定位。(学生完成复资P128页填空题,教师准对问题讲评)。 1.空间向量的概念 向量: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如位移、速度、力等。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表示方法:用有向线段表示,并且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量或相等的向量。 说明:①由相等向量的概念可知,一个向量在空间平移到任何位置,仍与原来的向量相等,用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②平面向量仅限于研究同一平面内的平移,而空间向量研究的是空间的平移。 2.向量运算和运算率 说明:①引导学生利用右图验证加法交换率,然后推广到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之和;②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空间仍成立。 3.平行向量(共线向量):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 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a 平行于b 记作a ∥b 。 注意:当我们说a 、b 共线时,对应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可能是同一直线,也可能是平行直线;当 我们说a 、b 平行时,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a ≠)、b ,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b =λa (1)对于确定的λ和a ,b =λa 表示空间与a 平行或共线,长度为 |λa |,当λ>0时与a 同向, 当λ<0时与a 反向的所有向量。 (3)若直线l ∥a ,l A ∈,P 为l 上任一点,O 为空间任一点,下面根据上述定理来推导的表达式。

立体几何空间向量练习

立体几何空间向量练习 1.在边长是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AB,A1C的中点.应用空间向量方法求解下列问题. (1)求EF的长 (2)证明:EF∥平面AA1D1D; (3)证明:EF⊥平面A1CD. 2.如图,在直三棱柱A1B1C1﹣ABC中,AB⊥AC,AB=AC=2,AA1=4,点D是BC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A 1B与C1D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平面ADC1与平面A1BA所成的锐二面角(是指不超过90°的 角)的余弦值.

3.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 A⊥平面ABCD,点E在线段PC上,PC⊥平面BDE,设P A=1,AD=2. (1)求平面BPC的法向量; (2)求二面角B﹣PC﹣A的正切值. 4.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M为BB1上一点,已知 BM=2,CD=3,AD=4,AA1=5. (1)求直线A1C和平面ABCD的夹角; (2)求点A到平面A1MC的距离.

5.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C⊥底面ABCD,底面ABCD是直角梯形,AB⊥AD,AB ∥CD,AB=2,AD=CD=1,E是PB的中点. (1)求证:平面EAC⊥平面PBC; (2)若二面角P﹣AC﹣E的余弦值为, 求直线P A与平面EAC所成角的正弦值. 6.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AC的中点. (1)证明:AB1∥平面BC1D; (2)证明:BD⊥平面AA1C1C; (3)若AA1=AB,求直线BC1与平面AA1C1C所成角的正弦值.

7.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正方形,PD⊥底面ABCD.设平面P AD与平面PBC的交线为l. (1)证明:l⊥平面PDC; (2)已知PD=AD=1,Q为l上的点,QB=, 求PB与平面QCD所成角的正弦值. 8.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BB1的中点. (Ⅰ)求证:BC1∥平面AD1E; (Ⅱ)求直线AA1与平面AD1E所成角的正弦值.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10 第七部分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一、知识梳理 (一)基本知识梳理:见《步步高》文科P123—124 ;理科P135—137 . (二)要点梳理: 1。平面的基本性质是高考中立体几何的重点容.要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特别注意: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考察点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讨论点在平面的同侧还是两侧,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图形. [例]已知线段AB 长为3,A 、B 两点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1与2,则AB 所在直线与平面α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 解析:要注意到点A 、B 是平面α同侧还是在平面α的两侧的情况.当A 、B 在平面α的同侧时,AB 所在直线与平面α所成角大小为31arcsin ;当A 、B 在平面α的两侧时,AB 所在直线与平面α所成角为 2 π. 2。线面关系中三类平行的共同点是“无公共点”;三类垂直的共同点是“成角90°”.线面平行、面面平行,最终化归为线线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最终化归为线线垂直. [例]已知平面βα,,直线b a ,.有下列命题:(1) βαβα////a a ?????;(2)αββα//a a ?? ?? ⊥⊥ (3)βαβα////??????⊥⊥b a b a ;(4)βαβα////??? ? ?? ??b a b a .其中正确的命题序号是______. 解析:立体几何中的符号语言所描述的问题是高考命题中的重点,基本上每年的高考在选择或填空题中都会有涉及,要充分理解符号语言所体现的几何意义.(1)体现的是两平面平行的一个性质:若两平面平行,则一个平面的任一直线与另一平面平行.(2)要注意的是直线a 可能在平面α.(3)注意到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关系:若两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与一个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与这个平面垂直.且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根据两平面平行的判定知,一个平面两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两平面才平行.由此知:正确的命题是(1)与(3). 3。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围是]2, 0[π ;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围是]2 ,0(π .一般情况下,求二面角往往是指定 的二面角,若是求两平面所成二面角只要求出它们的锐角(直角)情况即可. [例]设A 、B 、C 、D 分别表示下列角的取值围:(1)A 是直线倾斜角的取值围;(2)B 是锐角;(3)C 是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取值围;(4)D 是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取值围.用“?”把集合A 、B 、C 、D 连接起来得到___. (答案:A C D B ???) 4。立体几何中的计算主要是角、距离、体积、面积的计算.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计算是重点.求两异面直线所成角可以利用平移的方法将角转化到三角形中去求解,也可以利用空间向量的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围.当求出的余弦值为a 时,其所成角的大小应为||arccos a . [例]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是AB 中点,则异面直线DE 与BD 1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 (答案:515 arccos )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两向量所成的角是两向量方向所成的角,它与两向量所在的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是 不一样的.本题中的向量1BD 与所成的角大小是两异面直线DE 与BD 1所成角的补角. 5。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求解过程中,要抓住直线在平面上的射影,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去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解可以利用垂线法,也可以利用三棱锥的体积转化. C A 1 B 1 C 1 E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归纳总结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知识要点。 1. 空间向量的概念:在空间,我们把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注:(1)向量一般用有向线段表示同向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或相等 的向量。 (2)向量具有平移不变性 2. 空间向量的运算。 定义:与平面向量运算一样,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如下(如图)。 OB OA AB a 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v r ;BA OA OB a 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r r ;()OP a R λλ=∈u u u r r 运算律:⑴加法交换律:a b b a ? ??ρ+=+ ⑵加法结合律:)()(c b a c b a ? ???ρ?++=++ ⑶数乘分配律:b a b a ? ???λλλ+=+)( 运算法则: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六面体法则 3. 共线向量。 (1)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平行或重合,那么这些向 量也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a ρ 平行于b ρ,记作b a ρ?//。 (2)共线向量定理: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ρ、b ρ (b ρ≠0ρ), a ρ b ρa ρb ρλ=)1(=++=y x y x 其中 a ± 共面向量 (1)定义:一般地,能平移到同一平面内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 说明:空间任意的两向量都是共面的。

(2)共面向量定理:如果两个向量,a b r r 不共线,p r 与向量,a b r r 共面的条件 是存在实数,x y 使p xa yb =+r r r 。 (3)四点共面:若A 、B 、C 、P 四点共面<=>y x AP += <=>)1(=++++=z y x OC z OB y OA x OP 其中 5.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a b c r r r 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 p r ,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p xa yb zc =++r r r r 。 若三向量,,a b c r r r 不共面,我们把{,,}a b c r r r 叫做空间的一个基底,,,a b c r r r 叫 做基向量,空间任意三个不共面的向量都可以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 推论:设,,,O A B C 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P ,都存在唯一的三 个有序实数,,x y z ,使OP xOA yOB zO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 6. 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系: (1)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中,对空间任一点A ,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 (,,)x y z ,使++=,有序实数组(,,)x y z 叫作向量A 在空间直角坐 标系O xyz -中的坐标,记作(,,)A x y z ,x 叫横坐标,y 叫纵坐标,z 叫竖坐标。 注:①点A (x,y,z )关于x 轴的的对称点为(x,-y,-z),关于xoy 平面的对称点为(x,y,-z).即点关于什么轴/平面对称,什么坐标不变,其余的分坐标均相反。②在y 轴上的点设为(0,y,0),在平面yOz 中的点设为(0,y,z) (2)若空间的一个基底的三个基向量互相垂直,且长为1,这个基底叫单位 正交基底,用{,,}i j k r r r 表示。空间中任一向量k z j y i x a ++==(x,y,z ) (3)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律: ①若123(,,)a a a a =r ,123(,,)b b b b =r ,则112233(,,)a b a b a b a b +=+++r r ,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总结(全国高考必备!)

y k i A(x,y,z) O j x z 辅导科目:数学 授课教师: 全国章 年级: 高二 上课时间: 教材版本:人教版 总课时: 已上课时: 课时 学生签名: 课 题 名 称 教 学 目 标 重点、难点、考点 教学步骤及内容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及点的坐标表示 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如图给定空间直角坐标系和向量a ,设,,i j k (单位正交基底)为坐标向量,则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123(,,)a a a ,使123a a i a j a k =++,有序实数组123(,,)a a a 叫作向量a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中的坐标,记作123(,,)a a a a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中,对空间任一点A ,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OA xi yj zk =++,有序实数组(,,)x y z 叫作向量A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中的坐标,记作(,,)A x y z ,x 叫横坐标,y 叫纵坐标,z 叫竖坐标. 二、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律 (1)若123(,,)a a a a =,123(,,)b b b b =, 则112233(,,)a b a b a b a b +=+++, 112233(,,)a b a b a b a b -=---,123(,,)()a a a a R λλλλλ=∈, 112233//,,()a b a b a b a b R λλλλ?===∈, (2)若111(,,)A x y z ,222(,,)B x y z ,则212121(,,)AB x x y y z z =---. 一个向量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等于表示这个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的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 (3)//a b b a λ?=11 223 3()b a b a R b a λλλλ=?? ?=∈??=? 三、空间向量直角坐标的数量积 1、设b a ,是空间两个非零向量,我们把数量>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汇总

立体几何空间向量知识点总结 知识网络: 知识点拨: 1、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与平面向量类似,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以及相关的运算律仍然成立.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共线向量定理、共面向量定理都是平面向量在空间中的推广,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则是向量由二维到三维的推广. 2、当a 、b 为非零向量时.0a b a b ?=?⊥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这是运用空间向量研究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关键,通常可以与向量的运算法则、有关运算律联系来解决垂直的论证问题. 3、公式cos ,a b a b a b ?<>= ?是应用空间向量求空间中各种角的基础,用这个公式可以求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但要注意两异面直线所成角与两向量的夹角在取值围上的区别),再结合平面的法向量,可以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和二面角等. 4、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是用来描述空间中直线和平面的相对位置的重要概念,通过研究方向向量与法向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等的位置关系以及有关的计算问题. 5、用空间向量判断空间中的位置关系的常用方法 (1)线线平行 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只需证明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 (2)线线垂直 证明两条直线垂直,只需证明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垂直,即0a b a b ?=?⊥.

(3)线面平行 用向量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主要有: ①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垂直; ②证明可在平面找到一个向量与直线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 ③利用共面向量定理,即证明可在平面找到两不共线向量来线性表示直线的方向向量.(4)线面垂直 用向量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主要有: ①证明直线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平行; ②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 (5)面面平行 ①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平行(即是共线向量); ②转化为线面平行、线线平行问题. (6)面面垂直 ①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互相垂直; ②转化为线面垂直、线线垂直问题. 6、运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 (1)求两异面直线所成角 利用公式cos, a b a b a b ? <>= ? , 但务必注意两异面直线所成角θ的围是 0, 2 π ?? ???, 故实质上应有:cos cos,a b θ=<> . (2)求线面角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时,一种方法是先求出直线及射影直线的方向向量,通过数量积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另一种方法是借助平面的法向量,先求出直线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的夹角φ,即可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其关系是sinθ=| cosφ|.(3)求二面角 用向量法求二面角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利用平面角的定义,在两个面先求出与棱垂直的两条直线对应的方向向量,然后求出这两个方向向量的夹角,由此可求出二面角的大小;另一种方法是转化为求二面角的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它与二面角的大小相等或互补.7、运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 空间中的各种距离一般都可以转化为求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的距离. (1)点与点的距离 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因此也就是这两点对应向量的模. (2)点与面的距离 点面距离的求解步骤是: ①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②求出从该点出发的平面的任一条斜线段对应的向量; ③求出法向量与斜线段向量的数量积的绝对值再除以法向量的模,即得要求的点面距离. 备考建议: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知识点学生

用空间向量判断空间中的位置关系的常用方法 (1)线线平行 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只需证明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 (2)线线垂直 证明两条直线垂直,只需证明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垂直,即0a b a b ?=?⊥. (3)线面平行 用向量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主要有: ①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垂直; ②证明可在平面内找到一个向量与直线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 ③利用共面向量定理,即证明可在平面内找到两不共线向量来线性表示直线的方向向量. (4)线面垂直 用向量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主要有: ①证明直线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平行; ②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 (5)面面平行 ①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平行(即是共线向量); ②转化为线面平行、线线平行问题. (6)面面垂直 ①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互相垂直; ②转化为线面垂直、线线垂直问题. 6、运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 (1)求两异面直线所成角 利用公式cos ,a b a b a b ?<>= ?, 但务必注意两异面直线所成角θ的范围是0,2π?? ? ??, 故实质上应有:cos cos ,a b θ=<> . (2)求线面角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时,一种方法是先求出直线及射影直线的方向向量,通过数量积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另一种方法是借助平面的法向量,先求出直线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的夹角φ,即可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其关系是sin θ=| cos φ|. (3)求二面角 用向量法求二面角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利用平面角的定义,在两个面内先求出与棱垂直的两条直线对应的方向向量,然后求出这两个方向向量的夹角,由此可求出二面角的大小;另一种方法是转化为求二面角的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它与二面角的大小相等或互补. 7、运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 空间中的各种距离一般都可以转化为求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的距离. (1)点与点的距离 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因此也就是这两点对应向量的模. (2)点与面的距离 点面距离的求解步骤是: ①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典型例题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典型例题 一、选择题: 1.(2008全国Ⅰ卷理)已知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侧棱与底面边长都相等,1A 在底面ABC 内的射影为ABC △的中心,则1AB 与底面ABC 所成角的正弦值等于( C ) A. 13 D.2 3 1、解:C.由题意知三棱锥1A ABC -为正四面体,设棱长为a , 则1AB =, 棱柱的高 1 3AO a ===(即点1B 到底面ABC 的距离),故1AB 与底面A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13 AO AB =、 另解:设1,,AB AC A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为空间向量的一组基底,1,,AB AC A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的两两间的夹角为0 60 长度均为a ,平面ABC 的法向量为111133 OA AA AB A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11AB AB A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211112,,33 OA AB a OA A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则1AB 与底面A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1 1 1OA AB AO AB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 二、填空题: 1.(2008全国Ⅰ卷理)等边三角形ABC 与正方形ABDE 有一公共边AB ,二面角C AB D -- M N ,分别就是AC BC ,的中点,则EM AN ,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 6 1 . 1、答案: 1 6 、设2AB =,作CO ABDE ⊥面, OH AB ⊥,则CH AB ⊥,CHO ∠为二面角C AB D -- cos 1CH OH CH CHO ==?∠=,结合等边三角形ABC 与正方形ABDE 可知此四棱锥为正四棱锥,则AN EM ==11(),22AN AC AB EM AC AE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 11()()22AN EM AB AC AC AE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12 故EM AN ,所成角的余弦值1 6 AN EM AN EM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另解:以O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则点(1,1,0),(1,1,0),(1,1,0),A B E C ----, 1111(,,(,,)222222 M N ---,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0届高三数学复习专题练习(无答案)

立体几何 例1.在三棱锥P ABC -中,PA ⊥底面ABC ,,6,8AB AC AB AC ⊥==,D 是线段AC 上一点,且 3AD DC =.三棱锥P ABC -的各个顶点都在球O 表面上,过点D 作球O 的截面,若所得截面圆的 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16π,则球O 的表面积为( ) A .72π B .86π C .112π D .128π 2.三视图 例2.某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164+π B .484π+ C .4812π+ D .4816π+ 3.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例3.已知直角三角形 ABC 两直角边长之和为3,将ABC ?绕其中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所形成旋转体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此时该旋转体外接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___. 例4.如图,三棱锥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 过球心且 ,是边 长为 等边三角形,点、分别为线段,上的动点(不含端点),且 ,则三棱锥 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例5.如图,在几何体中,平面底面ABC , 四边形是正方形,,Q 是 的中点,且 , . 求证:平面 ; 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例6.如图几何体中,底面ABCD 为正方形,PD ⊥平面ABCD ,//EC PD ,且22PD AD EC ===.(1)求证://BE 平面PDA ; (2)求PA 与平面PBD 所成角的大小. 例7.已知三棱锥A BCD -的棱长均为6,其内有n 个小球,球1O 与三棱锥A BCD -的四个面都相切,球2O 与三棱锥A BCD -的三个面和球1O 都相切,如此类推,…,球n O 与三棱锥A BCD -的三个面和球1n O -都相切(2n ≥,且n *∈N ),则球1O 的体积等于__________,球n O 的表面积等于__________. 例8.如图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 中,, ,E ,F 为AB 的三等分点,且 将 和 分别沿DE 、CF 折起到A 、B 两点重合,记为点P . 证明:平面平面PEF ; 若 ,求PD 与平面PFC 所成角的正弦值.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第30练 空间角的突破方略 题型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例1 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求异面直线BA 1与AC 所成的角. 破题切入点 利用BA 1→·AC →=|BA 1→|·|AC →|×cos 〈BA 1→,AC →〉,求出向量BA 1→与AC →的夹角〈BA 1→,AC →〉, 再根据异面直线BA 1,AC 所成角的范围确定异面直线所成角.还可用几何法或坐标法. 解 方法一 因为BA 1→=BA →+BB 1→,AC →=AB →+BC →, 所以BA 1→·AC →=(BA →+BB 1→)·(AB →+BC →) =BA →·AB →+BA →·BC →+BB 1→·AB →+BB 1→·BC →. 因为AB ⊥BC ,BB 1⊥AB ,BB 1⊥BC , 所以BA →·BC →=0,BB 1→·AB →=0, BB 1→·BC →=0,BA →·AB →=-a 2. 所以BA 1→·AC →=-a 2. 又BA 1→·AC →=|BA 1→|·|AC →|·cos 〈BA 1→,AC →〉, cos 〈BA 1→,AC →〉=-a 2 2a ×2a =-12. 所以〈BA 1→,AC →〉=120°. 所以异面直线BA 1与AC 所成的角为60°. 方法二 连接A 1C 1,BC 1,则由条件可知A 1C 1∥AC , 从而BA 1与AC 所成的角亦为BA 1与A 1C 1所成的角, 由于该几何体为边长为a 的正方体, 于是△A 1BC 1为正三角形,∠BA 1C 1=60°, 从而所求异面直线BA 1与AC 所成的角为60°. 方法三 由于该几何体为正方体,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1)

第30练 空间角的突破方略 题型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例1 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求异面直线BA 1与AC 所成的角. 破题切入点 利用BA 1→·AC →=|BA 1→|·|AC →|×cos 〈BA 1→,AC →〉,求出向量BA 1→与AC →的夹角〈BA 1→,AC → 〉,再根据异面直线BA 1,AC 所成角的范围确定异面直线所成角.还可用几何法或坐标法. 解 方法一 因为BA 1→=BA →+BB 1→,AC →=AB →+BC →, 所以BA 1→·AC →=(BA →+BB 1→)·(AB →+BC →)

=BA →·AB →+BA →·BC →+BB 1→·AB →+BB 1→·BC →. 因为AB ⊥BC ,BB 1⊥AB ,BB 1⊥BC , 所以BA →·BC →=0,BB 1→·AB →=0, BB 1→·BC →=0,BA →·AB →=-a 2. 所以BA 1→·AC →=-a 2. 又BA 1→·AC →=|BA 1→|·|AC →|·cos 〈BA 1→,AC →〉, cos 〈BA 1→,AC → 〉= -a 22a ×2a =-1 2. 所以〈BA 1→,AC → 〉=120°. 所以异面直线BA 1与AC 所成的角为60°. 方法二 连接A 1C 1,BC 1,则由条件可知A 1C 1∥AC , 从而BA 1与AC 所成的角亦为BA 1与A 1C 1所成的角, 由于该几何体为边长为a 的正方体, 于是△A 1BC 1为正三角形,∠BA 1C 1=60°, 从而所求异面直线BA 1与AC 所成的角为60°. 方法三 由于该几何体为正方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