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芍药甘草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芍药甘草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芍药甘草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芍药甘草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一、基本方剂及其方义

生白芍30克、勾藤30克、炙甘草9克、郁李仁6克、白苣子10克、黑木耳15克、天麻6克、僵蚕9克、全蝎6克(研末冲服),水煎服。禁忌:辛辣刺激性的饮食物。

方中以芍药勾藤为主。二药均入肝经,芍药和肝血,养肝阴,柔肝解痉;勾藤疏肝风、调肝气,解痉止痛;白苣子、郁李仁,一甘一苦,甘苦相须,利五脏,疗伤损,破淤血、润燥结,以通经脉;木耳、天麻,一柔一刚,刚柔相济,益精气、濡经络,祛风化淤止痛;僵蚕、全蝎,一缓一急、缓急相得,祛风邪,缓拘挛,以定痛。甘草协调诸药,延长药效,同芍药配伍,酸甘化阴,养阴益血,可治挛急。九味药主辅和协,标本同治,共同起着濡润筋脉,通经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二、随证加减

治疗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加柴胡10克、没药10 克;治疗拔牙后引起的面神经痛,加生石膏20克;治疗癫痫小发作,加二丑5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治疗多发性神经炎、末稍血管痉挛,加桑枝15克,乳香9克;治疗癔病,加百合30克、麦冬15克、红枣4枚。

三、典型病例

1、三叉神经痛

治愈三叉神经痛患者9例,其中1例复发两次,1例复发一次,后经继续服药均痊愈。

例:林某,女,58岁,于1966年秋左侧颜面部疼痛而就诊。患者主诉之疼痛部位,系三叉神经分布区,尤以第2、3支疼痛剧烈。阵发性疼痛明显,如刀割、火灼样剧痛。每疼少者数秒钟,多者2、3分钟。初患病时,每天发作1、2次,后来疼痛发作日渐频繁。就诊时,每天竟剧烈疼痛二十余次。患者随身携带去痛片,最多时一日内服三十余片,效果日减一日,且胃口不适。病程4年之久,诸治不愈,患者十分苦恼。治以上述基本方剂加柴胡10克、没药10克、荆芥6克,令服药三剂,结果仅服两剂,即告痊愈。走访三次,十余年来未再复发。

2、神经性头痛

治疗神经性头痛7例,其中病程长者达五年之久,短者九个月,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甚明显。经服用芍药勾藤木耳汤治愈。

例:李某,男,34岁,干部。I967年春就诊。主诉头痛九个月,前六个月时重时轻,尚能坚持工作。后三个月因病重休息。头部持续性钝痛,昏胀明显,顶部有紧压感,晨轻暮重。尤其用脑时、或情绪波动时加重。入睡困难,有时早醒,全身困倦,精神萎靡,无呕恶。脑电图正常。经附近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予服竹叶石膏汤,四物汤加菊花、白芷、生石膏及归脾汤、小建中汤,均无明显效果。后服芍药勾藤木耳汤,加柴胡10克、白芷6克、怀牛膝12克,六剂后痊愈。1978年偶遇该患者,述及1967年头痛愈后,已11年

未复发。

3、拔牙后引起的面神经痛

例:马某,女,62岁,于1975年秋就诊。二十天前,因龋齿拔牙两枚(左臼齿),次日左颜面肿胀,疼痛加重,五、六日后疼痛增剧,阵阵发作,局部仍有肿胀及灼热感。每因说话、饮水、吃饭而骤发疼痛。剧烈发作时,如刀割火烫,痛苦万状。近10日,毎天肌注青链霉素,肿势消退,然剧痛丝毫未减。注射杜冷丁后,疼痛稍减旋即发作。其疼痛相当于三叉神经第2、3支的部位。症系局部损伤,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而致挛急疼痛。始按牙痛治,与服清胃散,玉女煎等方剂,加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疼痛有加无已。后以濡养经脉、熄风止痛之芍药勾藤木耳汤加柴胡9克、麦冬I2克、生石膏20克、怀牛膝12克、两剂后疼痛能以忍受,夜间可睡四小时。继服五剂,疼痛日渐减轻,言语、饮食无碍,十余日后痛止而痊愈。

4、面神经麻痹

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5例,1例无效,4例痊愈。

例:张某,男,35岁,75年4月就诊。颜面瘫痪,口眼向左歪斜,右眼不能完全闭合。右额皱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发笑不自然,舌右侧味觉不灵。患病7天,曾针灸两次无效。自述初因回家探亲,夜晚敞窗而卧。次日起床后患此病。初诊时,给予牵正散,效果不明显。逐即改服上方加柴胡10克、白附子5克、制川乌片3克,半月后痊愈。

5、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病在筋脉,根在腰俞,不红不肿,疼痛难忍。不得其要,奈难治疗。曾治疗此病7例,除其中1例后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无效外,其它6例均痊愈。6例中服药最多者27剂,疗程40余日;服药最少者9剂,疗程12日。

例:燕某,女,43岁,79年1月20日就诊。—年来,右下肢上自腰骶经过臀部,向下至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至足部放射性疼痛。近三个月来,疼痛阵作,日渐频繁,喜热畏寒。弯腰、喷嚏、咳嗽,甚至大小便时,常引起疼痛。脉象沉而略紧,舌质淡嫩苔薄白。就诊前经某医院诊断为根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口服、肌注维生素类和烟酸等药物,治疗半月,无明显效果。初诊,预服芍药钩藤木耳汤原方三剂。二诊,自诉服药后疼痛稍有减轻,仍反复发作,但间歇时间延长。继而原方加木瓜10克、柴胡10克、白芷9克又三剂。服后右患腿剧痛顿挫仍发僵,脉象虽沉、但紧象变缓,再予上方三剂,药后休息一周,患肢已无疼痛及不适感。81年冬走访,已三年未复发。

6、多发性神经炎

例:魏某,女,52岁,大同煤峪口矿家属。于1971年就诊。主诉:于3个月前患淋证(泌尿系感染),尿急、尿频、尿道刺痛。该矿卫生所予服西药呋喃西林,7天后,上述泌尿系症状基本消失。5、6日后,自觉手指、脚趾疼痛不止,难以忍受。尤其不能触动,触之则痛甚。后即感觉减弱。XX医院诊断为“呋喃西林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经口服维生素B1、

地巴唑,肌注维生素B12,近两周,未见效果。近一月来,停止治疗,每日疼痛不止,时有阵发性剧痛,患者痛苦不堪,子女为之心急,遂來就诊。初诊予服“当归拈痛汤”三剂无效。遂予芍药勾藤木耳汤加桑枝15克、乳香9克,嘱其服四剂。两剂后,疼痛即减轻三分之二,手指脚趾触之亦不觉疼痛。四剂药服后,疼痛消失,至今未复发。

7、癲痫小发作

例:赵XX,男,8岁,大同矿务局家属,1975年10月26日就诊。其父代诉:1973年秋患病至今已两年之久,自清晨起床至傍晚入睡,连续不断地发出“呔”“呔”声,其声可高可低,间隔有长有短。每于身闲无事时,则声音高昂,学习时则声音低沉,间歇拉长。经大同某医院及北京xx医院诊断为癫痫小发作。用西药维生素类及镇静药物数月,未见疗效。开始笔者予服旋覆花代赭石汤、半夏厚朴汤、丁香柿蒂汤等方剂,未效。想到小儿患这种病多挟杂习惯性,类似“口吃”、“眨眼”一类的毛病,恐难以药物治愈。无奈与服芍药勾藤木耳汤加琥珀5克两剂。服药后症状大有减轻,一日仅发作数次。其母信心很大,要求继续服药。又四剂,症状消失,至目前已五年未见再发。回顾治疗程,实出人意料。

8、癔病

例:刘某,女,20岁,1970年8月13日就诊。其父伴随并代诉:自69年春,心烦不安,不爱说话,性情日渐孤辟,喜怒无定,哭笑无常。生活兴趣减低,悲观厌世,自卑,失眠,心悸怕惊,饮食无定,时有轻度抽搐。意识清楚。切其脉象略数而无力,舌淡苔簿。各医院诊断为癔病,中西药治疗近8个月,未见效果。有时半个月不服药,也能自行减轻。反反复复,总不见好。予服芍药勾藤木耳汤加百合24 克、麦冬20克、炒枣仁15克、红枣6枚,服六剂。

8月21日二诊。自诉服药后,上述症状减轻大半,夜间能睡眠四小时左右,情绪稍有安定。有时显示出乐观的表情。复以本方去郁李仁,百合加至30克,炒枣仁仍15克,麦冬减至15克,加龙骨15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再进六剂。

9月10日三诊。自诉服药后,睡眠增至七八小时。除夜梦还多外,其他烦噪不安,心悸怕惊,悲观厌世等症状基本消失。即停服此方,嘱服归脾丸半月,以调理心脾,养血安神,巩固疗效。78年8月24日其胞姊来看病时云,其妹之癔病痊愈后,至今已9年,健康如常。

9、末梢血管痉挛症(雷诺氏病)

例:任某,女,35岁,山西朔县人,74年10月20日就诊。主诉:九个月来,手足尤其指端间歇疼痛,后六个月双足疼痛自行缓解,突出地表现为手指对称性疼痛,遇冷则皮色苍白,遇热则变为紫红,指尖部刺痛严重,遇冷热或情绪波动时,均可诱发疼痛。缓解后,稍有麻木惑。脉略弦紧。初服当归四逆汤三剂,疼痛有所缓和,又服原方七剂,未见进一步疗效。遂改用芍药勾藤木耳汤,加川乌3克,没药9克,三剂后,疼痛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复继服六剂,隔日服一剂。服毕,至今七年未复发。

四、体会

1、本文所列举的几种疾病,均经医院诊断,故以现代医学命名的。这些典型病例,均经多方医治,疗效不显。后经本方治疗而获痊愈。由此可见,芍药勾藤木耳汤在临床中确有良效。另外,本方对癫痫、癔病以及顽固难治的眩晕症同样有一定疗效,限于篇幅,病例未一一列举。

2、此类型疾病,虽系西医病名,表面看重在辨病,但在中医治疗时,必须强调辨证。此方此证的共性均属于阴亏津伤,肝燥筋急,经脉失养所致,其主证表现为疼痛或拘挛。为此,方剂组成,采取了具有养阴润燥,柔肝缓痉作用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所属经络,部位的不同稍事加减。若病名虽同,辨病无异,经辨证不属于阴亏津伤,肝燥筋急类型者,则非本方适应范围。

3、方中诸药注意配伍,互制互利。各药之间,滋润而不滞腻,疏通而不辛燥,养阴不显其寒凉,通络不过分疏泄。总以酸甘化阴,生津润燥为主,以扶其正;疏肝化滞,祛风通络为辅,以祛其邪,而达到通则不痛,缓以解急的目的。因此,此类疾病禁用过于辛燥或滋腻及过寒过热等药物。同样禁忌辛辣或肥腻等饮食物。

其它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中成药物列表-17页word资料

其它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品列表分类查看 本药品列表被可按中成药和西药分类查看:其它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中成药物列表 其它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西药列表其它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品列表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剂(施图伦)眼底黄斑变性;所有类型的眼疲劳,包括肌肉性的,适应性的或神经性的。 三七伤药片舒筋活血,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瘀阻,关节痹痛;急慢性扭挫伤,神经痛见上述证候者。 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镁注射液颅脑外伤后综合症及其后遗症的辅助治疗。 丙戊酰胺片本品为抗癫痫谱广、作用强、见效快而毒性较低的新型抗癫痫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癫痫。 丙戊酸钠片(德巴金(丙戊酸钠))主要用于单纯或复杂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大发作的单药或合并用药治疗,有时对复杂部分性发作也有一定疗效。 丙戊酸镁片用于治疗各型癫痫。也可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 丹曲林钠胶囊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遗留的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状态,如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多发性脑血管硬化等。 乙匹康 乙氧莫生 乙烯比妥 乙舒麦角 乙苯妥英一般与其他抗癫痫药合用,治疗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 乙酰胺吡咯烷酮胶囊1.用于急性脑血管意外、脑外伤后、手术后、脑炎后的记忆障碍和轻中度脑功能障碍,也可用于治疗因脑外伤所致的颅内高压。2.用于儿童发育迟缓。3.用于老年性脑功能不全,对因衰老引起的反应迟钝、嗜睡、头晕、精神活动减退等有改善作用。4.也可用于酒精中毒性脑病、肌阵挛性癫痫、镰状细胞贫血神经并发症的辅助治疗。还可用于一氧化碳中毒后的记忆和思维障碍。

二甲胺嗪 二盐酸三氟噻吨注射液(复康素针、复康素注射液)精神分裂症及同类精神病,特别是幻觉、偏激性妄想和伴有感情淡漠、反应迟钝和退萎症状的思维紊乱患者。 二苯托品 二苯美伦 二苯马尼 五氟利多片对幻觉妄想、孤僻、淡漠、退缩等症状有效。适用于急、慢性各型精神分裂症,尤其便于长期服药维持治疗,防止复发。 伊决孟酮 伊苯亚胺(苯乙哌嗪酮、乙苯哌嗪酮) 伏拉佐辛 依克替脲(乙基巴豆脲) 依兰群(艾兰君、甲苯二苯卓、依兰曲林) 依兰西平(依兰才平) 依卡洛尔(益卡司托) 依吡哌唑 依尼螺酮 依托拉嗪 依替唑仑用于神经症和抑郁症的焦虑、紧张及心身疾病等。对精神分裂症的睡眠障碍有效。国外对1608例研究中,认为神经症有效率为61.2%,抑郁症为58%,心身疾病为73.3%,各种睡眠障碍为69.6%。 依替必利 依来曲普坦 依比拉肽 依法克生 依法西泮 依特比妥(甲醚巴比妥、甲醚苯巴比妥、双甲醚苯比妥、依特罗比妥) 依立洛尔(依利可洛)

神经系统疾病习题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 A.是否口角歪斜 B.是否鼻唇沟变浅 C.能否皱额、闭目 D.能否鼓腮 E.能否吹口哨 答案:C 2、患者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可能是 A.左侧中枢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周围性面瘫 E.双侧周围性面瘫 答案:D 3、患者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闭眼、皱眉动作正常,两侧额纹正常 A.双侧周围性面瘫 B.右侧周围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中枢性面瘫 E.左侧中枢性面瘫 答案:E 4、瘫痪是指: A.随意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 B.肌紧张力减弱或消失 C.不自主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 D.肌肉运动能力消失 E.肌肉与肌腱运动不协调 答案:A 5、根据哪项临床表现区别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 A.肌力大小 B.有无感觉障碍 C.有无病理反射 D.有无大小便障碍 E.有无感觉过敏

答案:C 6、关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瘫痪分布以整个肢体为主 肌张力减低B. C.腱反射增强 D.病理反射阳性 E.可有废用性肌萎缩 答案:B 7、眶上神经反应及各种反射均存在,属于哪种意识障碍? A.深昏迷 B.昏睡 C.浅昏迷 D.嗜睡 E.中度昏迷 答案:C 8、整日处于睡眠状态,但呼之能应属于哪种意识障碍? A.深昏迷 B.昏睡 C.浅昏迷 D.嗜睡 E.中度昏迷 答案:D 9、鉴别深浅昏迷程度的可靠指征是 A.生命体征 B.瞳孔对光反射 C.肌力 D.腱反射 E.对疼痛的反应 答案:E 10、某患者突起昏迷,四肢瘫痪,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最可能是: A.蛛网膜下腔出血 B.基底节出血 C.小脑出血 D.额叶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治疗常规

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治疗常规 第一节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 一、适应证 1.位于功能区或底节区,手术切除风险较大。 2.血管畸形较大,手术切除困难。 3.病人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 二、禁忌证 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经处理不能纠正。 三、术前准备 1.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检查。 2.必要时行心电图、胸透及其它相关检查。 3.术前镇静及必要时应用抗癫痫药 4.术前6小时禁食水。 5.向病人家属或组织交代病情,签订手术志愿书。 四、必备设备及器械 1.具备麻醉及抢救设施、药品的导管室。 2.动脉造影机。 3.Seldinger's穿刺器械,包括局部麻醉剂,动脉穿刺针及动脉鞘。 4.动脉造影器械,包括造影管,导引导丝。 5.指引导管,包括交换导丝及指引导管。 6.微导管及导丝,包括漂浮导管或/和导引导管。 7.栓塞材料,包括液体栓塞材料及固体栓塞材料,如NBCA(α-氰丙烯酸正丁酯);显影剂碘苯酯、超液化碘油或钽粉。 8.其它附件,包括注射器,Y型接头,连接管,三通接头等。 9.手术包,包内至少应包括敷料,消毒钳,止血钳,手术刀及刀柄,小药杯,弯盘,不锈钢盘等。 五、血管内治疗基本步骤 1.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局部麻醉、镇静或全身麻醉。 2.局部消毒铺巾。 3.股动脉Seldinger's穿刺(或颈动脉穿刺),导入动脉鞘,用空针抽出动脉血证实动脉鞘位于动脉内,动脉灌注系统持续向动脉鞘内滴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 4.系统抗凝(约60单位/公斤体重/小时)。出血急性期慎用抗凝剂。疑术中需立即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5.行动脉造影(局部或全脑),了解正常及病变部位血管的走行、形态、分布、血管间吻合、毛细血管的染色、静脉及静脉窦的显影及显影时间等各种情况。

芍药甘草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一、基本方剂及其方义 生白芍30克、勾藤30克、炙甘草9克、郁李仁6克、白苣子10克、黑木耳15克、天麻6克、僵蚕9克、全蝎6克(研末冲服),水煎服。禁忌:辛辣刺激性的饮食物。 方中以芍药勾藤为主。二药均入肝经,芍药和肝血,养肝阴,柔肝解痉;勾藤疏肝风、调肝气,解痉止痛;白苣子、郁李仁,一甘一苦,甘苦相须,利五脏,疗伤损,破淤血、润燥结,以通经脉;木耳、天麻,一柔一刚,刚柔相济,益精气、濡经络,祛风化淤止痛;僵蚕、全蝎,一缓一急、缓急相得,祛风邪,缓拘挛,以定痛。甘草协调诸药,延长药效,同芍药配伍,酸甘化阴,养阴益血,可治挛急。九味药主辅和协,标本同治,共同起着濡润筋脉,通经活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二、随证加减 治疗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加柴胡10克、没药10 克;治疗拔牙后引起的面神经痛,加生石膏20克;治疗癫痫小发作,加二丑5克、琥珀6克(研末冲服);治疗多发性神经炎、末稍血管痉挛,加桑枝15克,乳香9克;治疗癔病,加百合30克、麦冬15克、红枣4枚。 三、典型病例 1、三叉神经痛 治愈三叉神经痛患者9例,其中1例复发两次,1例复发一次,后经继续服药均痊愈。

例:林某,女,58岁,于1966年秋左侧颜面部疼痛而就诊。患者主诉之疼痛部位,系三叉神经分布区,尤以第2、3支疼痛剧烈。阵发性疼痛明显,如刀割、火灼样剧痛。每疼少者数秒钟,多者2、3分钟。初患病时,每天发作1、2次,后来疼痛发作日渐频繁。就诊时,每天竟剧烈疼痛二十余次。患者随身携带去痛片,最多时一日内服三十余片,效果日减一日,且胃口不适。病程4年之久,诸治不愈,患者十分苦恼。治以上述基本方剂加柴胡10克、没药10克、荆芥6克,令服药三剂,结果仅服两剂,即告痊愈。走访三次,十余年来未再复发。 2、神经性头痛 治疗神经性头痛7例,其中病程长者达五年之久,短者九个月,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甚明显。经服用芍药勾藤木耳汤治愈。 例:李某,男,34岁,干部。I967年春就诊。主诉头痛九个月,前六个月时重时轻,尚能坚持工作。后三个月因病重休息。头部持续性钝痛,昏胀明显,顶部有紧压感,晨轻暮重。尤其用脑时、或情绪波动时加重。入睡困难,有时早醒,全身困倦,精神萎靡,无呕恶。脑电图正常。经附近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予服竹叶石膏汤,四物汤加菊花、白芷、生石膏及归脾汤、小建中汤,均无明显效果。后服芍药勾藤木耳汤,加柴胡10克、白芷6克、怀牛膝12克,六剂后痊愈。1978年偶遇该患者,述及1967年头痛愈后,已11年未复发。 3、拔牙后引起的面神经痛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老年痴呆” 罗睿东 通过在神经生物学课程中对神经系统的了解,于是对老年痴呆更有咯一个全新的认识。老年痴呆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电视中都并不陌生,但一般人对其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老年痴呆是因大脑神经细胞病变而引致大脑功能衰退的疾病,患者的记忆、理解、语言、学习、计算和判断能力都会受影响,部分且会有情绪、行为、及感觉等方面的变化,患者主要是老年人,且根据201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老年性痴呆是常见的威胁老人身体健康的“四大杀手”之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2600万人患老年痴呆症,而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就约占了四分之一,达600万-700万人,而且随着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因此,及时了解老年痴呆症的有关知识,及早采取治疗措施,确保老人的生活质量是必要的! 老年痴呆分类 引起老年痴呆的病因狠多,对此我对北京国都医院的韩医生进行咯一下网络咨询;他回复我说1.脑变性疾病 2. 脑血管病 3. 遗传因素 4.内分泌疾患 5.营养及代谢障碍6. 肿瘤7.药物及其他物质中毒8.艾滋病9梅毒10癫痫发作以及脑外伤等都可以是老年痴呆的病因,具体因患者具体情况而异。老年痴呆根据其病因主要分为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混合型痴呆三大类,详细的区分如下。 1、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 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主要是指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AD)。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由于大脑皮质全面的弥漫性萎缩,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全面障碍而导致记忆力、言语、认识功能、计算力、理解力、判断力、情感以及性格,意志力等智能全面低下,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目前尚无确切治疗方法。因此必须认识早期症状,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2、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供血障碍所致的痴呆。发病年龄多在50~60岁,以男性为多,半数以上病人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这是由于血管性痴呆发生多在心脑血管疾病之后,而心脑血管疾病以男性患者为多。本病病情民展迅速,病史中有反复多次的中风发作,多在脑卒中后不久即发生痴呆。病情呈阶段梯样进展,即中风每发作一次痴呆症状加重一次。 根据病理形态可将血管性痴呆分为三型。第一型为弥漫散缺血型,分为完全梗死或不完全梗死、分水岭梗死等。第二型为多发性梗死。第三型为重要部位的梗死,如海马回、丘脑及额叶的梗死。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 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的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数目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治疗后明显减轻。 发病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a.发病年龄:两个高峰:20-40、40-60 b.无明显诱因,隐袭起病,呈进展性或缓解与复发交替性发展,部分严重者呈 持续性。发病后2-3年可自行缓解,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者可持续3年左右,多数不发展至全身肌肉。 c.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喉部肌肉无力或肢 体肌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步累及到其他肌群。 d.骨骼肌易疲劳或肌无力呈波动性,肌肉持续收缩后出现肌无力甚至瘫痪,休 息后症状减轻或缓解,晨轻暮重现象。 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眼球固定 面部肌肉或口咽肌麻痹: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进食时间长、说话带鼻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四肢肌受累以近端为重,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注意: 1.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感觉正常。 2.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者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本病致死的直接原因。 3.首次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本病的特点。 e.肌无力危象: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危象。 1.肌无力危象:疾病发展严重的表现,注射新斯的明明显好转。 2.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困难,之外常伴有瞳孔缩小、汗多、唾液分泌增多等药物副作用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症状反而更加重。 3.反拗性危象:在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期间,因感染、分泌、手术等因素导致患者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出现呼吸困难;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也不加重症状. f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适用于病情不严重者,尤其是症状不明显者,眨眼30次;两臂持续平举;持续起蹲10-20次。 新斯的明实验:1.5mg新斯的明,0.5mg阿托品;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重复神经电刺激(RNES):典型改变为低频(2-5HZ)和高频(>10HZ)重复刺激运动神经时,若出现动作电位波幅的递减,且低频刺激递减在10%-15%以上,高频刺激递减在30%以上则为阳性,(检查前停服康胆碱酯酶药物12-18小时)否则可出现假阴性。

神经系统疾病特色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特色治疗 前言:(简介) 随着人类对疾病的研究与治疗进入微观时期,“精准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旋律。武汉中原脑科医院的综合性特色诊疗技术是一种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同时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而制定出的具备个性化疾病诊断、预防、治疗、护理特点的新型治疗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每个病人的个人特征,量体裁衣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武汉中原脑科医院特色治疗的基本原理分析: 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均是以神经元变性或坏死为基本病理改变,当神经元损伤或死亡过多时,就会导致神经系统对于人体各个器官或躯体的调节、支配功能出现障碍,引起神经系统疾病的出现。要想使神经功能得以恢复,改善并重建生物细胞的内外生存环境尤为重要。 中原特色治疗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对疾病进行精准分类和诊断,为治疗方案夯实基础。通过促进神经纤维细胞膜上鈉通道的开放和动作电位的生成,加速功能性神经细胞分化,重建神经传导环路,同时还能激活休眠的神经细胞替代失去功能的神经细胞,通过缜密评估,采用先进的微创技术对患者肢体障碍部位进行精准微创手术,安全高效的解除肢体障碍,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对恢复中的患者精准用药,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并长期跟踪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情况及时调整诊疗方案,加速其运动、语言、智力等功能恢复。

治疗范围:可以广泛有效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后遗症(病毒性脑膜炎后遗症、化脓性脑膜炎后遗症、脑寄生虫病后遗)、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脑白质营养不良、弥漫性硬化、同心圆硬化)、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小舞蹈病、亨廷顿病、肝豆状核变性、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迟发型运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症)、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运动神经元病、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多系统萎缩)、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脑瘫、脑发育不良、脑积水后遗症)、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强直性疾病、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脑梗后遗症)、自主神经系统疾病(雷诺病、面偏侧萎缩症)、周围神经疾病(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格林巴利、面肌痉挛)、脊髓损伤、神经损伤、癫痫、共济失调、截瘫及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症状等疾病。 治疗原理: 1、改善受损细胞内外环境,使神经细胞膜电位发生去极化改变,从而促进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为功能性神经细胞,替代损伤神经细胞。 2、调节细胞神经递质释放,并促进自体神经生长因子生成,修复受损神经元或神经纤维,建立新的神经环路,从而恢复神经传导功能改善因神经损伤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3、根据经络穴位并结合现代化解剖结构,通过精准电流刺激,增强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资料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 【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 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影像学表现】 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

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 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 10、神经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二、颅脑损伤 (一)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可分为三期 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 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Word版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 —意识内容变化—嗜睡、昏睡、昏迷。—意识觉醒度下降 一、 以觉醒度改变的意识障碍: A 、 嗜睡。 B 、 昏睡。 C 、 昏迷: a 、 浅昏迷。 b 、中昏迷。 c 、 深昏迷——瞳孔散大,生命征明显改变。 大脑和脑干功能丧失——脑死亡。标准: 1、对外界无反应,脊髓反射可存在。 2、脑干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固定。 3、自主呼吸停止。 4、脑电图显示无脑电活动,体感诱发电位示脑干功能丧失。 5、TCD ——无脑血流灌注。 6、经各种抢救无效,时间持续≥12小时。 7、 除外药源性、内分泌性、中毒性、低温的原因。 二、 以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 1、意识模糊:注意力下降、反应淡漠、定向力下降、活动下降、语言受损。 2、 谵妄(急性所致):对外界的认识和反应下降,伴幻觉,波动性症状。 三、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症: 双侧大脑皮质广泛受损——对外界无反应、眼球仅无意识活动、睡眠周 期存、脑干反射存。 2、无动性缄默症: 脑干上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障碍——肌张力下降、无锥体束征、睡眠周 期存、外界无反应。 3、植物状态: A 、 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脑干功能保存:反射性睁眼、睡眠周期存、脑干 反射存、外界无反应。 B 、 持续植物状态:脑外伤——植物持续状态(≥12月),其它原因的则 为≥3月。 四、 鉴别诊断: 1、闭锁综合症: 脑桥基底部障碍:双侧锥体束、皮质脑干束障碍——意识清楚、仅能眨 眼、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不能水平运动。

2、意志缺乏症: 双侧额叶障碍——清醒状态,但无始动性、不语少动、额叶释放反射。 3、木僵: 精神障碍——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症、情感性自主神经改变。 五、伴发不同症状和体征意识障碍的病因诊断: 认知障碍 认知:外界信息——加工处理——心理活动——获取知识or应用知识。 认知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理解、推断。 一、记忆障碍: A、瞬时记忆≤2秒。 B、短时记忆≥1分钟。 C、长时记忆。 根据长时记忆分: A、遗忘:a、顺行性。b、逆行性。c、系统成分性。d、选择性。e、暂 时性。 B、记忆减退:指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均减退。 C、记忆错误:a、记忆恍惚——似曾相识。b、错构——在时间顺序上 错构。c、虚构。 D、记忆增强:指对远事记忆异常性增加。 二、失语: 包括:自发说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 根据解剖-临床来分类: (一)、外侧裂周围失语:共同特点均有复述障碍。 1、Broca失语: 优势额下回后部——自发性说话障碍为主,仅简单的句式or词,其 他各方面均有障碍。 2、Wernicke失语: 优势颞上回后部——听理解障碍,言语增多,词不达意,其它各方面 均有障碍。 3、传导性失语: 优势缘上回、Wernicke——外侧裂周围弓状束障碍——Wernike区与 Broca区联系障碍——言语流利、大量错词、句式完整、听理解障碍 较轻、其它各方面亦受损、复述障碍最重。 (二)、经皮质性失语综合症:共同特点:复述相对保留。 1、经皮质运动性失语: 优势额叶分水岭区障碍——优势Broca附近or优势额叶侧面——类 似于Broca失语,但较Broca失语轻。 2、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优势颞顶叶分水岭区障碍——优势Wernike区附近——类似于 Wernike,较Wernike轻。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指南

颅脑损伤康复指南 【概述】 1.概念:颅脑损伤是由于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所致的脑部损伤,可导致意识 丧失、记忆缺失及神经功能障碍。具有发生率高、伤情复杂严重、导致的功能障碍多以及多发生于青壮年的特点。导致颅脑损伤的原因包括:交通事故、工伤、暴力打击伤、火器伤等 2.临床分类: 按损伤方式:开放性和闭合性 按损伤机制及病理改变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分别是: (1)脑震荡:这是一种很轻的原发性脑损伤,表现为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而无明显结构上的变化。意识丧失历时数十分钟,同时可伴 有面色苍白、冷汗、双瞳孔放大或缩小全身松弛、生理反射消失。清 醒后上述表现消失,而出现头痛、头昏、眩晕、轻度恶心、呕吐等, 并有逆行性遗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2)脑挫裂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脑损伤,伤后立即发生意识障碍,昏迷时间可为数小时数日、数周、数月不等,同时伴有立即出现的阳性神 经系统体征,如偏瘫、失语、偏盲、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发作等。生 命体征变化也与损伤程度有关,轻者只有短暂的脉搏快弱、呼吸浅慢、 血压偏低等征,而重者可因出现呼吸衰竭、呼吸骤停而死。 (3)脑干损伤: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致命性损伤,一般是指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在内的损伤。根据发生机制不同,分为原发性脑干损伤和继发性 脑干损伤(多由脑疝造成)。1)原发性脑干损伤:是一种特殊部位的脑 挫伤,重者多短期内死亡,轻者保持相对稳定。表现为伤后立即陷入深 度而持久的意识障碍,昏迷达数周或数月,并表现出严重的生命体征 紊乱,也可出现去大脑强直发作。常伴有双瞳孔对称性散大或缩小或 不等大,光反射消失或迟钝,也可有眼外肌麻痹。2)继发性脑干损伤: 常为脑疝所致,脑疝有颞叶沟回疝和小脑扁桃体疝之分。颞叶沟回疝 常为意识障碍逐渐恶化,并出现病灶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光反射迟 钝以至于消失,对侧肢体瘫痪加重。如未加控制,将出现频繁的去大脑 强直发作,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小脑扇桃体疝直接压迫延髓,常有 剧烈的头痛,以枕后或前额为显著,颈项强直或强迫头位,并有血压升 髙,脉搏徐缓而洪大,一般无意识障碍,甚至有临死前数分钟内神志清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Bell sigh(贝尔征):面神经炎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 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Fisher综合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三联 征,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TS(腕管综合征):各种原因致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出现桡侧三个手指感觉障碍、麻木、疼痛及大鱼际肌萎缩称腕管综合征。 Froin征: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固,称为Froin 征。 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综合症: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 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和吟诗样语言。 Lhermitte sigh(莱尔米特征):被动屈颈会诱导出现刺激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称为莱尔米特征。 手足口综合征:EV71 颅高压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巴宾斯基等位征:1 Chaddock征 2 Oppenheim征 3 Schaeffer 征 4 Gordon征 5 Gonda征6 Pussep征 无动性缄默征:又称睁眼昏迷。病变在脑干上部和网状激活系统,病人无目的的注视,似觉醒状态但缄默不语,肢体不能活动。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梗死正常发生在脊髓前动脉供血区,以中胸段和下胸段多见,病损水平的相应部位出现根痛,短时间内即发生截瘫,痛温觉丧失,大小便障碍,深感觉保留,称为~ parinnaud 综合征:上丘的破坏性病变可引起两眼向上同向运动 不能。 Millard-Gubler 综合征:一侧脑桥病变时可出现同侧面神经和展 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row-Sequard 综合征:又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Weber综合征:一侧中脑大脑脚受损,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 中枢性偏瘫。 Froster-Kenndey综合征:一侧额叶底部病变(肿瘤)时出现,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及嗅觉丧失,对侧视乳头水肿。 Gerstmann 综合征:优势半球角回(angular gyrus)的损害导致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和书写不能。

药物治疗学——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药物治疗教材

2016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第一部分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山东大学药学院张庆柱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generative disorders)是一类以特定脑区神经元退化和不可逆性丢失为特征的病变,包括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老年痴呆症)、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尽管各自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表现截然不同,但共同的基本特征是相关脑区结构和功能上的神经退行性变。目前的药物治疗只是缓解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程。四种疾病中,对症治疗效果最好的是帕金森病,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能够延长病人的生命和改善功能;而其余三种疾病尚缺乏令人满意的治疗药物。本章介绍帕金森病和阿尔茨默病的药物治疗。 【帕金森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巴胺学说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与缺乏中枢神经递质多巴胺有关。主要病变区在黑质 纹状体多巴胺神经通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出的纤维通过黑质-纹状体束作用于纹状体(壳核和尾状核细胞),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挥抑制作用,尾核中的胆碱能神经元则发挥兴奋作用。帕金森病患者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黑色素细胞缺失达70%~80%),而兴奋性胆碱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和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衡,因而产生震颤麻痹的一系列症状。 新近提出氧化应激-自由基学说,认为DA在代谢过程中产生H2O2和O2,在黑质部位Fe3+催化下生成?O-2和?OH,促进神经膜类脂质氧化而破坏多巴胺能神经细胞膜功能。 二、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运动障碍,属锥体外系疾患,绝大多数发生于老年人。临床主要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严重者伴记忆障碍和痴呆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加重。老年性血管硬化、病毒性脑炎、一氧化碳中毒、脑外伤及抗精神病药物等均可引起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称为帕金森综合征。 三、主要治疗药物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用拟多巴胺类药物补充脑内DA的不足,提高DA能神经功能;二是用中枢性抗胆碱药物对抗胆碱能神经,降低胆碱能神经兴奋功能。因此常用药物有拟多巴胺类药和中枢性抗胆碱药两大类。 (一)复方左旋多巴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面神经炎 【概述】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诊断要点】 1.急性起病,常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乳突区疼痛。 2.周围性面瘫的表现面部无表情,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目露白等。 3.如出现耳廓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骨膜疱疹等表现则称为Ramsay-Hunt综合症。【药物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压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抗病毒、一般治疗。 多发性神经病 【概述】也称末梢神经炎、周围神经炎或多发性神经炎。包括遗传性、感染后或变态反应性、中毒性、营养缺乏性、代谢性等原因。 【诊断要点】 1.根据病史和发病特点 1)结合病史:药物中毒、营养缺乏或代谢障碍、继发于胶原血管病、感染性、遗传性等原因可提示诊断。 2)发病特点:可以急性、亚急性、慢性进行性和复发性。 2.周围神经病的典型特点 1)感觉障碍:如疼痛、麻木、蚁走感等。 2)运动障碍:肢体远端对称性肌无力和萎缩。 3)腱反射改变 4)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3.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 4.病因诊断 【药物治疗】 1.病因治疗 2.对症治疗 1)疼痛可用卡马西平、布洛芬 2)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 3)一般治疗:康复锻炼、理疗等。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概述】又称吉兰巴雷综合症(GBS),是累及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诊断要点】 1.GBS的诊断以临床诊断为主 1)根据病前1—4周内感染史。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3)两侧对称性运动和感觉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四肢弛缓性瘫痪,有手套感、袜子 样感觉障碍、可有脑神经损害。 4)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5)神经电生理异常现象。 【药物治疗】 1.支持和对症治疗 2.激素疗法

临床药物治疗学——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药物治疗

临床药物治疗学——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药物治疗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三、癫痫 四、帕金森病 五、老年痴呆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是由颅内外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诊断要点:发作后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临床特点: 一过性黑矇、无力、麻木、失语、眩晕、跌倒… 起病突然、时间短暂、恢复完全、反复发作; 超声可见颈动脉或颅内动脉有动脉硬化斑块 2.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抢时间,以减少脑组织坏死,减少失能率。 临床特点: 静息时(如夜间)急性起病,发病前可有TIA发作。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 CT、MRI——明确梗死部位、范围!

3.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1)预防胜于治疗 ①一级预防 指未发生卒中前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他汀类与小剂量阿司匹林。 ②二级预防 指发生卒中后预防复发。 (2)TIA 可能是脑梗死发生的先兆,应及时就诊。 (3)卒中后3h 内溶栓可以很好地避免脑血栓后遗症,对于高风险人群应有预案,寻找30min 车程内有开展溶栓治疗的24h/7d 医疗机构。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特点】 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有头痛、呕吐,可伴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头颅CT ——可确诊。 治疗原则——及时清除血肿、积极降低颅内压、保护血肿周围脑组织。减少神经功能残废程度和降低复发率。

神经介入技术(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神经介入技术(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介入技术和内科技术、外科技术一起并称为三大医学技术;相对于后两者,它是一门年轻的技术,既独立于内外科技术之外,又和它们交叉并存,协同发展。介入技术以其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不同而分为心脏介入、外周介入和神经介入三大类。 神经介入技术顾名思义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支持下(图1),采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通过选择性造影、栓塞、扩张成形、机械清除、药物递送等具体方法,对累及人体神经血管系统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它是一种新兴的微创临床技术,为许多脑与脊髓血管疾病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治疗途径。既可以独立解决许多脑血管疾病,又可以和传统的开放手术、放射治疗等巧妙结合,使原来无法或难以治疗的疾病得到满意疗效。 (图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 随着对许多疾病认识的深入和理念的更新,神经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目前已经成为热门学科,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 二神经介入技术应用神经介入技术主要是治疗脑与脊髓血管病,在脑肿瘤、脊柱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也有涉及。 1.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狭窄(图2),急性或慢性脑动脉闭塞(图3),颅内静脉窦血栓等。 (图2颈动脉严重狭窄支架治疗) (图3颈动脉闭塞再通支架管腔成形) 2.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瘤(图4),脑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脊髓-脊柱血管畸形等。 (图4脑动脉瘤介入治疗) 3.脑-脊髓脊柱肿瘤类:富血运肿瘤术前造影评估与栓塞,恶性脑肿瘤动脉内超选择性化疗等。 三神经介入技术操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目前仍是脑与脊髓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一般通过股动脉途径进行(图5),除不能配合的儿童、神志或精神障碍的患者外,均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在腹股沟区注射少量麻药后,穿刺股动脉放置血管鞘,然后通过选择性插管技术来完成脑或脊髓血

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

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 李林 生物技术专业2013级创新班学号:222013********* 摘要:神经系统疾病是一项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近年随着对干细胞及其 技术研究的深入,干细胞已成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一项十分有潜力的新方向。虽 然从实验室向临床应用转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就先目前而言已经取得许 多可喜的成果。 关键词: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应用 干细胞(Stem cell,SC)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根据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SCs)和成体干细胞(ASCs)。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中国证券网讯11月18日从科技部获悉,日前,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通知指出,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启动“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6个试点专题。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它自我更新并多向分化的潜能已引起人们广泛重视,被陆续应用到神经、血液、内分泌、骨骼、消化、循环、眼、呼吸、皮肤等各系统及肿瘤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则对干细胞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综述。 1.干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和认知能力下降等,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神经细胞之间存在大量的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所致,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只有10%~15%的患者是遗传的,绝大多数患者是散发病例。 Wu等将rAAV-2病毒转染hNGF因子的神经干细胞注入模型鼠脑内(此模型通过注射黑软海绵素a入模型鼠的侧脑室内而获得),发现这种神经干细胞能存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概述 匿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平衡障碍等■睁表现。第二章中,对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对结构损害融‘生的临床症状进行了描述,为掌握结构损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神■}实践中,就诊患者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症状,这就需要临床医师从症状人手,结合病史隧体,对症状进行定位和定性,以指导诊断和治疗。因此,应当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科纷豳[杂的临床症状具有独立分析、去伪存真、抓主删次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临床科学思■本章主要从神经科常见症状人手,沿着从症状到疾病这一分析思路叙述,以符合临床翰蒙,并提高医学生对神经科疾病的诊断能力。 第一节意识障碍 E意识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意识障碍可分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昏容变化两方面。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和谵妄等。意识的■持依赖大脑皮质的必奋。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瞪各种感觉信息的侧支传人,发放兴奋从脑干向上传至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再由此弥■.投射至大脑皮质,使整个大脑皮质保持兴奋,维持觉醒状态。因此,上行网状激活系统鬣双侧大脑皮质损害均可导致意识障碍。匿}、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鬣,匿 (一)嗜睡(somn01ence)陲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除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二)昏睡(sopor)} 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额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筒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i (三)昏迷(coma) 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昏迷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 1.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2.中昏迷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此时生命体征已有改变。 3.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眼球固定, I者荆韵女.各种晤射消嬖.七,I、何名砖鳖生命值f千户右明晶曲亦.怦哪不蜘ⅢIl|向乐前 神经病学 有F降。 大脑和脑干功能全部丧失时称脑死亡,其确定标准是: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无任何自主运动,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脑干反射(包括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头骺反射、前庭眼反射、咳嗽反射)完全消失,瞳孔散大固定;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人工呼呖机维持换气;脑电图提示脑电活动消失,呈一直线;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无脑血流灌注功象;体感诱发电位提示脑干功能丧失;上述情况持续时间至少12小百寸,经各种抢救无效j需除外急性药物中毒、低温和内分泌代谢疾病等。、二、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一)意识模糊(confusion)

神经内科常见病

神经内科常见病 周围神经病~(常见) 脊髓疾病脑血管疾病(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常见)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运动障碍疾病癫痫头痛(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自主神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常见)神经内科临床常用药物~ 降颅压及脱水、利尿药 n 甘露醇(Ma nn itolum,D-ma nni tol) ★药理作用:高渗性利尿,通过产生组织脱水而降颅压。静脉注入后约20-30 分钟显效,2- 3H作用达高峰,持续时间6-8H。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可以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循环。 ★用途:1.用于脑水肿及青光眼的治疗;2.用于大面积烧、烫伤引起的水肿; ★用法:静滴20%溶液250-500ml,速度每分钟10ml,每4 —6小时根据需要重复一次。 ★注意事项:1.注入过快会造成一过性头痛、眩晕、注射部位的疼痛;2.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3.过敏反应;4.气温较低时易析出结晶。 降颅压及脱水、利尿药物 n 甘油果糖(10%Glycerosteril) ★药理作用:1.高渗性脱水;2.将甘油代谢生成的能量加以利用, 改善代谢,对体内电解质平衡无不良影响。 ★用途:脱水降颅压 ★用法:静滴,成人每次200—500ml,每日1 —2次,200ml需2.5—3小时点宀完。 ★注意事项:静滴过快可发生溶血及血红蛋白尿降颅压及脱水、利尿药 n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又名醋氮酰胺、醋唑磺胺、Diamox ★药理作用:为碳酸酐酶抑制剂。口服吸收良好,服药后30分钟产生作用,2 小时达高峰,持续12小时, ★用途:心源性水肿,脑水肿,癫痫大、小发作 ★用法:治疗脑水肿0.25g/次,bid-tid,早餐后服用效果佳 ★注意事项:1.有下列不良反应:粒细胞减少症,困倦,面部及四肢麻木,低血钾。2.避免同时用钙、碘及广谱抗生素,不宜与抗胆碱药及普鲁卡因合用。 3. 高钙患者需进行低钙饮食。 血浆容量扩充药物 n 右旋糖酐Dextran40/20 ★药理作用:1.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压;2.抗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粘滞性,从而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3.D20改善微循环作用强于 D40。 ★用途:1.抗休克;2.预防及治疗脑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用法:静滴250- 500ml, 20- 40ml/min,于15- 30分钟内滴完(用于抗休克时)。对于CVD患者应缓慢滴注,每日一次,7- 14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可见过敏性皮疹或哮喘发作,偶见发热反应。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有出血性疾病者禁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