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城区自行车交通改善规划

老城区自行车交通改善规划

老城区自行车交通改善规划
老城区自行车交通改善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七章 1.城市道路交通主要特征: (1)在吸引点之间的车辆行人交通虽错综交织,但从其运输对象来说可以分为客流与货流两类,各有特点; (2)各类交通的流动路线,流动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城市道路交通由于交通工具(方式)的不同,而对道路系统提出不同要求; (4)城市道路交通(车流人流)的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点,对于提高道路通过能力至关重要; (5)静态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等)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统一考虑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 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充分利用 地形、减少工程量。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 求。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 求。 ①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 具有的干道长度。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 2. ②城市道路按交通性质分为:快速道、主干道、 次干道、支路。 ③城市道路系统按道路的性质、区分不同功能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④城市道路的形式:方格棋盘式(方格网)、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道路系统。 ⑤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分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三种形式。 3.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1 )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特点、货流条件与地区条件,综合利用他们的设备,使之共同发展、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各尽其长、各尽其用。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 (2)为了发挥各种交通设施的效能,在布置时,应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他们的技术经济要求。(3)充分照顾城市整体利益,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4)保证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有计划按比例的 共同发展。在布局上,应使城市与各类交通均具备发展的可能性,互不影响。 4.客运站的位置:客运站的服务对象是旅客,为方便旅客,位置要适中,靠近中心。在中、小城市,可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区边缘。 5.客运站的数量:我国绝大数城市只设一个客运站,管理使用都方便。但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用地范围大,旅客多,只设一个客运站,旅客过于集中,且影响到市内交通;另外,因自然地形(如山、河)的影响,城市布局分散或呈狭长带形时,只设一个客运站也不便于整个城市的使用。因此,这类城市客运站宜分设两个或两个以上为好,或者以一个客运站为主,再加其他车站(如中间站或或货运站兼办客运)作为辅助。 6.货运站的位置:P301 在小城市,一般设置一个综合性货运站和货场即可满足货运量的需求;在大城市则需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运输量、城市布局(如工业、仓库的分布情况)等实际情况,分设若干综合性与专业性货运站以及综合、专业相结合的货运站、其位置一方面要满足货物运输的经济、合理性要求(即加快装卸速度,缩短运输距离);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1)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服务区内,一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特别是零担货场),一般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地区;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一般应在市区外围;不为本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则应设在郊区,接近编组站和水陆联运码头;危险品(易燃、易爆有毒)及有碍卫生(如牲畜货场)的货运站,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安全隔离地带,还应与其主要使用单位储存仓库在城同一侧,以免造成穿越城市区的主要交通。 (2)货运站应与城市道路系统紧密配合,应有城市货运干道联系。货运站的引入线应与城市干道平行,并尽量采用尽端式布置,以避免与城市交通的互相干扰。 (3)货运站应与室内运输系统紧密配合,在其附近应有相应的室内交通运输站场、设备与停车场 (4)货运站与编组站之间应有便捷的联系,以缩短地方车流的运行里程,节省运费,并加速车辆周转。 (5)货运站应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等条件,并考虑留有发展余地。 7.航空港的位置选择所考虑主要因素:净空限制要求; 噪声干扰影响; 用地条件通讯导航要求气象条件生态学影响在地区中的位置关系 四) 五) 1、 2、 3、 4、 5、 6、 7、

交通工程学期末试题及总结

《交通工程学》期末试题 专业:道桥99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交通工程学》被称为“五E”科学,“五E”指__工程_______、____执法_______、__教育__________、__环境_________、_能源____________。 2.《交通工程学》的诞生,一般认为以___交通工程师协会____________的成立为标志。 3.交通规划中的“四阶段”模型的四个阶段是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和 交通分配。 4.反映道路服务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____服务交通量________。 二、选择题 1.某双向双车道公路,2001年12月19日星期三测得日交通量为14770辆/日,十二月份月变系数为,星期三的日变系数为,设计小时系数为,方向不均匀系数为,单车道通行能力取800辆/小时,则该公路需修成双向_______。 a.二车道 b. 四车道 c.六车道 d.八车道 2.时间平均车速与空间平均车速间正确的是________。 a.二者相同 b.前者大于或等于后者 c. 前者小于或等于后者 3.在交通调查区域中预估到其中几个交通区的交通产生量和吸引量将有大量的变化,此 外,若干现状还未有任何出行的交通区也将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何种交通分布方法较为合适________。 a.重力模型模型c.平均增长率模型模型 4.道路基本通行能力(N 基),可能通行能力(N可),和实用通行能力(N实)的关系为: 基>N可>N实基>N实>N可可>N基>N实可>N实>N基 5.道路交通流中车头时距可用_______来描述。 a.二项分布 b.负二项分布 c.泊松分布 d.负指数分布 三、简答题 1.简述O-D调查的主要内容及主要调查方法与步骤。 2.何谓交通密度如何得出有哪些调查方法 3.什么是行驶车速与行程车速二者有何区别各有哪些调查方法 4.简述交通需求管理的目的、内容。 5.简述离散型车流分布模型的类型、适用条件和适用情况。 四、计算题 1.设车流的速度与密度的关系为V= ,如限制车流的实际流量不大于最大流量的倍,求速度的最低值和密度的最高值。(假定车流密度<最佳密度) 2.在一条车流中有30%的车辆以60公里/小时的稳定速度行驶,有30%的车辆以80公里/小时行驶,其余40%则以100公里/小时行驶,一观测车以70公里/小时的稳定 车速随车流行驶5公里时,有17辆车净超越观测车(超越观测车数减去被观测车 超越数)。在观测车以同样速度逆车流行驶5公里时,迎面相遇的有303辆车,试 问:a.车流的平均车速和流量是多少b.试求有多少以100公里/小时行驶的车超越 观测车c.用上述观测法得到的是时间平均车速还是空间平均车速 3.某信号交叉口,其色灯周期为60秒,每周期内可通过3辆左转车辆,若左转弯车流量为200辆/小时,问是否会出现延误若有延误,这种延误占周期中的百分比是 多少(假定车流到达符合泊松分布) 4.车流在一条单向双车道公路上畅通行驶,速度为100Km/h。由于突发交通事故,交

交通规划原理-邵春福-课本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交通需求的分类:本源性交通需求,例如:上学、访友、观光、度假、看病。 派生性交通需求,例如:业务、工作。 2交通规划的定义: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又如何将发展目标付诸实施的办法。 3交通规划的分类:1按位移对象的分类:旅客交通规划、货物交通规划2按交通方式分类:综合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公路交通规划、铁路交通规划、港湾交通规划、空港交通规划3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4按交通服务分类:公共交通规划、特定户交通规划、特定交通服务规划5按交通服务对象空间规模分类:国际交通规划、全国交通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地区交通规划6按规划目标时期分类:近/短期交通规划、中期交通规划、远/长期交通规划、远景交通规划 4四阶段预测法:1交通发生与吸引2交通分布3交通方式划分4交通流分配 5四阶段法中每一阶段的内容、作用、目的和常用方法? 第一阶段交通生成预测:内容:求出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然后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目的:未来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常用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函数法 第二阶段分布交通量预测:内容:是把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转化成各小区之间的空间OD量即OD矩阵。目的:预测各小区之间的。qij常用方法:增长系数法(常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佛尼斯法)综合法(重力模型法) 第三阶段交通方式划分内容:将各小区间的全方式分布量划分为分方式分布量 常用方法:全域模型、TI模型、出行端点模型、径路模型probit模型法、logit模型法 第四阶段交通流分配内容: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或OD)交通量qij。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a的交通量xa。目的:求出径路交通量和路段交通量。常用方法:全有全无法、增量分配法、Beckmann交通平衡分配模型、随机分配法 第二章交通调查 1交通量分类按照交通性质分: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混合交通量、行人交通量。2延误:由于道路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延误。 3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4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5出行按范围可分为:内内出行、内外出行、外外出行、过境出行 第三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1我国城市土地的用途分类:城乡用地、城市建设用地。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1铁路用地(铁路编制站线路等用地)2公路用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用地及附属设施用地)3港口用地(海港和河港的陆域部分,包括码头作业区,辅助生产区等用地)4机场用地(民用及军民合用的机场用地,包括飞行区、航站区等用地)5管道运输用地(运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地面管道运输用地) 2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宏观互动关系: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交通系统的发展引起无地利用的特征变化,导致了城市空间形态、无地利用结构及土地开发强度的改变;反过来,土地利用特征的改变也对交通系统提出新的需求,促使其不断改进完善,引起交通设施、出行方式结构和交通密度特征的改变。最终,形成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相协调的产物。

《交通规划》B卷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网络教育期末考试年级2014春专业交通运输层次专科起点本专科 《交通规划》试题(闭卷)B卷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和是构成交通规划要素的三部分。 2.在OD表中,每一行之和表示该小区的交通量;每一列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交通量。 3.城市网络结构主要由和构成。 4. 是按照调查者的主观判断(即非随机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单元构成样本,是一种便捷、简单、经济的抽样方法。 5.已知1、2、3小区至路网的最短距离为30、40、20,则道路网的可达性为。 6.生成交通量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原单位法、、和。 7.重力模型按约束条件分为重力模型、重力模型和双约束重力模型三类。 8.交通需求量预测的四阶段分别是交通发生与吸引、、 和。 9.交通阻抗由的阻抗和阻抗两部分组成。 10. 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浮动车法不能获得:()。 A.交通量 B.行驶时间 C.出行吸引量 D.行驶车速 2.TI模型意味着()的相互转换。

A.交通率 B.通人数 C.OD交通量 D.径路 3.RP调查也称为()调查。 A.规划 B.可行 C.意向 D.行为 4.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 ) 。 A.流水 B.下雨 C.刮风 D.驾车兜风 5.( )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生成交通量 B.发生交通量 C.吸引交通量 D.全不是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交通调查: 2.转移交通量: 3.网络密度: 4.集计方法: 5.动态交通流分配: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何谓交通规划?交通规划一般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原理 一、交通调查 1. 交通小区划分原则 (1)同质性。区内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应该相同。 (2)以轨道交通、河流等作为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边界。 (3)配合行政区的划分。 (4)分区中考虑路网。 (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 (6)分区越小,数据越多,成果越准确。 2. 期望线: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量的大小而定。 3. 核查线: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或人工障碍,河流、铁路等。可设一条或多条,将调查区分为几个部分,在穿过改线的所有道路断面上进行交通流调查,将通过该线的实测交通量同起讫点调查所得到通过该线的OD量进行比较。 4. 居民出行调查的主要内容: (1)个人特征信息: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工作地址等,上班或上学的交通工具,每年旅游出行次数等。

(2)家庭特征信息:家庭地址。居住和在籍人口情况、车辆拥有情况、房屋面积、家庭收入等,还包括家庭收入情况、上学情况等。 (3)一次出行特征信息:出行目的、出行起讫点、出行时间、采用的交通方式。 (4)其它特征信息。 5. RP调查,行为调查,即揭示嗜好调查,是对实际行动或已完成的选择性行为进行地调查。针对某些已经实施的政策或者已经存在的设施进行相关调查,根据出行者实际出行行为,获得实际使用或接受的概率,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概率模型或其它模型,是交通出行行为特征调查的常用方法。 优点:经过实际数据标定,较高的可靠度和精度。 缺点:(1)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信息冗余过多,工作量大,被调查者有反感情绪;(2)变量选择范围有限;(3)选择行为、特性以及服务可能在发生变化。(4)选择方案的信息模糊,被调查者因记忆模糊而导致调查失真;(5)替代方案信息模糊。(6)调查成本高,无法充分预测未发生的措施或因素。 6. SP调查,意向调查,即表明嗜好调查,在一定假定条件下,选择主体对备选方案如何选择的以及如何考虑的选择意向调查。其目的是通过掌握人们思维意识行动的变化,分析对非现存服务系统的需求。 优点:(1)虚拟更加广泛的选择方案供被调查者选择,弥补RP方法的不足。(2)根据未来的状况,任意设定选择条件,对分析对象区域内建设过去没有的选择方案十分有利。(3)不同被调查者对相同条件的反应不同,可以研究因个人属性的不同而产生选择结果的差异,计算在每个选择条件下特定的选择方案的选择概率并由此进行集计分析。

城市建筑环境与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发展

城市建筑环境与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发展摘要:近年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凭借其环保、健康、经济的 优点,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本文介绍了城市建筑环境与步行、自行车交通的关系,探讨了促进我国发展步行、自行车交通的策略,以期为步行、自行车交通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步行、自行车、建筑环境、城市规划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alking and bicycle transport with its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economic advantages, by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o the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and city walk, bike traffic relationship, discusses the promoting china’s development, bicycle transport strategy on foot, in order to walk, bike traffic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walk, bike, building environment,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资助: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城市交通问题”专项招标重点项目(2011sczx02)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y201120806)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OD调查: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 和终点的调查,为分析出行个体的流动,也为交通流分配奠定基础。2.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①.矩形表:能够反映地区间车流流向和流量,适用于车流的流动方向经常变化和流量显着不同的情况。 ②.三角形表:将矩形表中往返车流合计成一个回程的表达方法,适用于区间往返流量相对稳定的情况。 3.OD调查的目的:弄清交通流和交通源之间的关系,获取道路网上交通流的构成, 流量流向,车辆起讫点,货物类型等数据。从而推求远景年的交通量,为交通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4.OD调查基本术语: (1).出行: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移送的过 程,可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2).出行起点:指一次出行的起始地点。 (3).出行终点:指一次出行结束地点。 (4).境内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5).过境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 (6).内外出行:指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7).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内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 是该区的几何中心。 (8).境界线:指规定调查区域范围的边界线。 (9).核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 一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10).期望线:指连接各个小区形心的支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 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11).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 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5.OD调查的类别和内容(三类): ①.居民OD调查:主要包含城市居民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出行调查,调查终 点是居民出行的起讫点分布、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 间、出行距离、出行次数等,是世界各国开展交通调查最 常见的形式。 ②.车辆OD调查:车辆出行主要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出行,主要调查车 型、出行目的、起讫点、货物种类、平均吨位和实载率等。

交通规划期末总结复习试卷试题.docx

-------------精选文档 ----------------- 第一部分交通规划概论及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各要素的发展趋势的预测,提出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目 交通规划的定义:根据交通系统的现状和特征,用科学 标和总体布局和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和措施,确保规划 的方法预测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和交通发展对交通系 期的交通系统的交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满足社会 统的供给要求,确定特定时期的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 经济发展对交通系统的要求。 建设规模和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说方法,以达到 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①交通系统现状点差,②交通系交通需求和供给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节 统存在问题诊断,③交通系统交通需求发展预测,④交能、环保的目的。 通系统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⑤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综合 交通规划的分类: 评价,⑥通系统规划方案的分期实施计划编制,⑦通系 1 、区域交通系统规划: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 统规划的实施。交通规划的编制:规划领导小组、规划 管道运输系统的规划,同时包括五大运输方式下的专项 办公室、规划编制课题组。 规划。 指导思想:要有战略高度、要有全局观点、体现可持续2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中小城市: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发展观点、符合经济发展要求。 规划。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项交通 交通规划的原则:服务经济发展、综合运输协调发展、规划。 局部服从于整、近期和远期相结合、需要和可能相结 交通规划的层次划分:1 、城市交通系统的层次划分。2 、 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区域交通系统的层次划分。 规划的期限:近期1-5年、中期5-15 年、远期15-30 交通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年,最长不要超过50 年。 一、目的:① 服务经济——通过规划使交通系统促进经 第二章、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② 服务国防——通过规划使交 一、交通区划分。 通系统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做出贡献。③ 服务人民——通 定义:由于考虑到交通源一般是大量的,不可能对每个过规划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出行提供方便、快捷、安全、 交通源进行单独研究,所以在道路交通规划研究过程中,环保、经济的交通系统。 需要将交通源合并成若干小区,这些小区称为交通区。 交通规划的任务:通过客观的、实际的、深入的调查、 目的:全面了解交通源与交通源之间的交通流,即将交

交通规划期末试题

第一组试题 1 (40分)设计一个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城市居民出行OD 调查的调查表,至少包括15个问题。 2 (60分)按表1、表2给出的现状OD 表和将来发生与吸引交通量,以及表3、表4给出的现状和将来行驶时间,利用重力模型(其中,i O 与j D 分别表示小区i 的发生交通量和小区j 的吸引交通量,ij c 为小区i 与j 之间的行驶时间,,,αβγ是待定参数) ()()i j ij ij O D q c β γα= 以及平均增长系数法,计算出将来OD 表,需要写出详细计算步骤。假定收敛标准为0.01。建议利用C 语言或Matlab 编写程序计算,提交程序可加分。 表1 现状OD 表(单位:万次) 表2 将来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表3 现状行驶时间 表4 将来行驶时间

第二组试题: 3 (40分)为掌握某公交线路流量、流向,请设计公交随车调查内容,并研究出一个合适方法,阐述如何获取公交线路乘客的流量特征、平均乘距等信息。 4 (60分)利用矩阵迭代法,基于C 语言或Matlab 编程寻找以下网络中任意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必须提交计算机程序(程序占20分)。 矩阵迭代法的过程: Step1. 构造以距离为权的矩阵(称为距离矩阵D ); Step2. 对距离矩阵实施操作:(2)(2)*[]ij D D D d ==,其中(2)1,2,...,min {}ij ik kj k n d d d ==+,这里的n 为网络节点数目,*表示矩阵逻辑运算符,,ik kj d d 是距离矩阵D 中的相应元素; Step3. 对距离矩阵实施操作:(3)(2)(3)*[]ij D D D d ==,其中(3)(2)1,2,...,min {}ij ik kj k n d d d ==+,这里的(2),ik kj d d 分别表示距离矩阵(2),D D 中的元素; Step4. 对距离矩阵实施操作:()(1)()*[]m m m ij D D D d -==,其中

《交通规划原理》习题一(1-6章)作业

《交通规划原理》第1-6章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交通规划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 2.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两地间和区域的机动性提高,人们愿意在交通设施附近或沿线购买房屋、建立公司或厂房,从而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某种用途的土地利用又会要求和促进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交通量,同时研究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3.试叙述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1930 年~195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由新的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的交通量成长预测,基于经验方法的交通量分配。 第二阶段(1950 年~196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主要解决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阻塞,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通规划。其特点是以高通行能力道路为对象的长期性道路规划。采用的技术特征方法是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道路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使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参数为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 第三阶段(1960 年~1970 年)。该阶段的道路交通状况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刘易斯·曼福特对当时的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了精辟总结,即“美国人都为汽车教信徒,美国是靠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为四节段预测法,分析单位由车辆至人;交通方式划分阶段被导入到了交通需求预测之中;一般化费用开始使用和个人选择模型的提出也是其特征。 第四阶段(1970 年~1980 年)。该阶段交通规划的条件是交通问题开始多样化,例如,大气污染、噪音、拥挤、停车难、交通事故、公共交通衰退、交通弱者问题,变更工作时间,规划过程中的住民参加,公共交通问题等。因此,当时交通规划的目的是强调局部性,注重短期性规划,低成本交通营运政策。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是研究趋于多样化,主要表现在:a.集计模型的精炼化和简化;b.非集计模型的出台和应用;c.渐增规划、反应规划等。 第五阶段(1980 年~1990 年)。该阶段的交通规划条件是城市环境问题恶化,交通事故、堵车、交通弱者问题受到重视。交通规划的目的变为强调微观性和局部性。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是将计算机等尖端科技用于交通规划。主要有:①计算机的急速发展导致了仿真技术;②静态到动态;③ ITS等高科技(行驶线路导向、GPS 、GIS 、ETC 等)的研制;④非集计模型的重视;⑤四阶段法的静态问题向动态方向发展。 第六阶段( 1990 年~现在)。该阶段的交通规划条件是环境问题、交通事故、交通阻塞等。因此,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环境保护、复苏城市公共交通。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是:① ITS 的重视及产品化;②动态预测技术与方法;③重视老年人与伤残人;④重视交通环境;⑤路面电车、轻轨的复苏;⑥重视研究旅游交通。

交通规划期末知识点

城市交通规划——内江师范学院 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交通发展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和主要措施。 累积停车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实际停放车数量。 延停车数:是指一定时间间隔内,调查点或区域累积停放次数。 停放车指数(饱和度、占有率):是指某一时刻实际累积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它反映停车场地拥挤程度。 停放周转率:是表示一定时间段内(一日或几个小时等)每个停车车位平均停放车辆次数,即总停放累积次数除以停车设施泊位容量的比值。 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是根据城市的自身特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人口发展规模及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等,对城市交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判断,从宏观上确定交通发展的方向、重点及策略,用于指导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城市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是指城市范围内由连接城市各部分的不同功能等级的所以道路、各种形式的交叉口、广场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是承担客运和货运交通的主要空间。 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指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是城市道路用地范围的控制线,主要用于划分道路用地与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道路横断面: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断面,也就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对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等设施的布置形式。 道路网等级结构:道路网等级结构是指组成城市道路网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比例关系。 非直线系数:非直线系数是指网络中两节点之间实际连接路段的最短距离与两点之间虚拟的直线距离的比值,是反映网络系统的直达性的指标。 地铁:地铁是一种大运量的轨道运输系统,采用钢轮钢轨体系,标准规矩为1435mm,主要在大城市地下空间建筑的隧道中运行,当条件允许时,也可穿出地面,在地上或高架桥上运行。 轻轨系统:轻轨系统是一种中运量的轨道运输系统,采用钢轮钢轨体系,标准规矩为1435mm,主要在城市地面或高架桥上运行,线路采用地面专用轨道或高架轨道,遇繁华街区,也可进入地下或与地铁接轨 BRT系统:快速公交系统。利用先进的汽车技术、职能交通系统、运营组织管理技术,开辟了专用道路空间,改进公共汽车的线路、车站等基础设施,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输能力、运输速度、舒适程度、环保和外观效果,达到轨道交通系统中轻轨系统的服务水平的一种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多条轨道交通线路通过换乘车站衔接组合而形成的网络系统。 停车系统:指城市范围内各种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空间、附属设施、政策等,属于静态交通范畴。 公路网:在一个区域内,根据交通运输的需要由各级公路组成的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状系统。对外公路系统:是指由各级公路线路、公路客运场站及货运场站等共同构成的系统。对外公路系统规划主要包括公路网规划、公路运输场站设施规划。 铁路枢纽:在多条铁路线路的交汇点或终端地区,由各种铁路线路、专业车站以及连接这些线路及车站的联络线、环线、进出线等有关设备组成的总体。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全文(可编辑)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3 年 12 月 目录 前言 II 1 总则. 1 2 术语和定义. 2 3 基本规定 5 4 步行网络规划8 5 步行空间设计. 14 6 步行环境设计. 22 7 自行车网络规划27 8 自行车空间与环境设计31 9 自行车停车设施设计. 35 10 公共自行车系统38 11 步行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结合 42 12 步行和自行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协调. 46 13 其他要求51 附录1: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编制大纲 54 附录2:建筑控制线和贴线率的计算规则64

附录3:本导则用词说明. 66I前言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灵活、准时性高, 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是解 决中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 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 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 〔2013〕36 号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 “切实转变 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建城〔2012〕 133 号) 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要求设市城 市政府“组织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 “合理规划步行、自行 车道及停车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方案”。 为科学、规范地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 车交通系统建设, 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 保障出行安全, 推动绿色出行, 住房

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以下简称 《导则》 )的编制工作。导则参照既有标准和规范,借鉴国外最新发展经验和国 内示范项目实践, 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 提出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 原则、系统控制指标、各要素技术指引和规划编制大纲, 对编制各层次城市规划 及专项规划, 具有指导意义, 对既有道路改善、道路工程设计、城市绿道建设等 涉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相关内容,也具有参考价值。 《导则》主要内容包括 : 总则、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步行网络规划、步 行空间设计、步行环境设计、自行车网络规划、自行车空间与环境设计、自行车 停车设施设计、公共自行车系统、步行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结合、步行和自行 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协调、其他要求等章节。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除应 符合导则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参加编写工作的主要单位是: 中国城

城市交通规划试卷及答案

承诺:我将严格遵守考场纪律,知道考试违纪、作弊的严重性,还知道请他人代考 或代他人考试者将被开除学 籍和因作弊 受 到 记 过 及 以 上 处 分 将 不 授 予 学 位 及 证 书 , 愿 承 担 由 此 引 起 的 一 切 后果。 继续教育学院考试试卷 试卷编号: 卷 课程名称: 城市交通规划 考试类型:开卷(只限教材) 考试日期: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页,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一、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 城市运输系统 、 城市道路系统 和 城市交通管理系统 组成的。 2、城市交通规划的过程分为 总体设计 、 交通调查 、 交通需求预测 、 方案制订 、 方案评价 和 系统分析 等方面。 3、城市客运枢纽服务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的 衔接转换 、 公共换乘 、 主城外围区域 与主城之间交通转换。 4、目前常用的城市道路系统网络布局结构有: 方格形道路网 、 环形放射式道路 、 自由式道路系统 和 混合式道路网 。 5、城市道路按骨架分类,可分为 快速路 、 主干路 、次干路 和 支路 四

类。 6、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特点具有:综合性、预见性、政策性、宏观性、弹性。 7、引道延误为引道实际行驶时间(耗时)与引道自由行驶(畅行)时间只差。 8、城市公共交通可分为一般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和出租汽车三类。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B )。 A、2年 B、5年 C、10年 D、20年 2、下列那种现象产生的需求不属于交通的范畴( B )。 A、业务 B、泥石流 C、工作 D、旅行 3、下面哪一个不是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 D )。 A、出行者特性 B、出行特性 C、交通设施特性 D、交通调查特性 4、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 A、交通线路拥堵 B、交通工具发展滞后 C、交通设施比较陈旧 D、城市交通空间不够 5、城市道路多为高级路面,根据路面自然排水的要求,希望纵坡控制在( A )以上。 A、0.20.3% B、0.4% C、0.5% D、2.5% 6、城市铁路客运站的位置在大城市必须深入城市,宜布置在( C )位置。 A、距城市边缘2~3公里处 B、城市边缘 C、城市中心边缘 D、城市中心内

交通规划原理

1.交通规划一般包括组织、调查、网络规划、评价和选择、进一步规划共五个方面的内容。错(包括交通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预测、交通网络布局规划和设计、交通网络分析评价) 2.交通系统由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其它交通系统、区域公路交通系统、区域其它运输系统组成。正确 3.为了全面了解交通源及交通源之间的流,所以在划分交通小区时应该划分的越小越好。错,应该视情而定,不能过大或过小。 4.划分交通区的区域除包括规划区域外,还应包括与规划区域有较大交通联系的其它区域,以及有较大过境交通经过规划区域的其它区域。对 5.所谓交通区重心就是指交通区的几何中心。错,是指交通量相对较大的中心。 6.OD 调查的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等。对 7、城市道路网分析评价可从道路网的布局结构、交通质量两方面进行。错的,还有其它分析评价项目 8. 饱和度是指路段或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与交通量之比,它能反映道路与交叉口的车辆运行状况。错的,应该是交通量与通行能力之比 9.交通治理是为近期交通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需满足近期的要求即可。错的,还有长远打算 10.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主要有集合模型、非集合模型、动力学模型三大类,其中后两种模型至今仍在不断改进之中。对 11.交通生成预测的方法有生成率法、类别生成率法、回归分析法三种。错,三种改为等多种。 12.如果交通网络中每条边都是单向的,那么它所对应的邻接矩阵是对称矩阵。错,每条边是双向的。 13.采用邻接目录法输入,调用及搜索网络结构邻接关系,能减少计算机输入与计算工作量,减少交通规划中各软件所需的内存单元,提高计算速度。对的 14.交通分配就是把各种出行方式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得的路段、交叉口交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唯一依据。错的,不是唯一依据是依据之一。 15、由于区域公路网受地物、地形、地质的影响较大、路网布局的选择余地较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路网控制点。因此,区域公路网规划在某些情况下能更多地从技术最优的角度开展工作。错,由于区域公路网受地物、地形、地质的影响较小、路网布局的选择余地较大 16、交通预测与交通系统规划有一个互为依托。相互反馈及调整的关系和过程。对 17、区域公路网规划应分级并由小到大地进行,地方性道路、省道、国道三者协调,逐步完善。错,区域公路网规划应分级并由大到小的进行 18、步行系统主要包括步行者、人行道、人行横道、步行街、步行区、人行天桥以及人行地道等。对 19、战略的本质属性是指导与谋划。指导在前,谋划在后。两者结合起来,体现战略的全过程。对 20、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特点可以归纳为:综合性、政策性、宏观性、预见性和具有充分的弹性。对 2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前者应采用简化的交通分析方法或模型。对 22、城市交通运输与城市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既是长期的,又是连续的、瞬时的互动关系。对 二、简答题 1.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使道路交通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种交通方式能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道路交通设施布局能产生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 2、道路交通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1、要有战略发展的观点;2、要有全局、整体、系统的观点;3、要与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的观点;4、要有节约土地的观点;5、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为什么交通规划不是一次性的工作? 答: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而这三个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为了更有效解决交通问题,需要从需求、供给和市场这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的,因此交通规划不是一次性的工作。 4.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调查? 答:土地利用与交通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如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有不同特征,利用这种关系可以对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也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式社会经济分析预测的基本关系。 5、OD 调查的步骤、内容有哪些? 答:步骤:1、组织调查机构;2、调查准备;3、确定抽样率及抽样方法;4、人员训练;5、制定计划;6、典型试验; 7、实地调查;内容:1、居民OD调查,2车辆OD调查,3货流OD调查,4、机动车出行OD调查 6、如何对OD 调查的质量进行评判? 答:为了保证OD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可以用以下的方法进行误差检验:1、分隔核查线检验;2,、区域境界线检验;3、把由OD调查表推算出来的交通特征与现有的统计资料进行比较,检验其误差程度是否满足要求;4、在

交通规划-期末复习试题

第一部分交通规划概论及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交通规划的定义:根据交通系统的现状和特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和交通发展对交通系统的供给要求,确定特定时期的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和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说方法,以达到交通需求和供给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节能、环保的目的。 交通规划的分类: 1、区域交通系统规划: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系统的规划,同时包括五大运输方式下的专项规划。 2、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中小城市: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项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的层次划分:1、城市交通系统的层次划分。2、区域交通系统的层次划分。 交通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一、目的:①服务经济——通过规划使交通系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②服务国防——通过规划使交通系统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做出贡献。③服务人民——通过规划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出行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环保、经济的交通系统。 交通规划的任务:通过客观的、实际的、深入的调查、测量、分析现有交通系统的状况,根据对交通系统中的各要素的发展趋势的预测,提出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和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和措施,确保规划期的交通系统的交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系统的要求。 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①交通系统现状点差,②交通系统存在问题诊断,③交通系统交通需求发展预测,④交通系统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⑤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综合评价,⑥通系统规划方案的分期实施计划编制,⑦通系统规划的实施。交通规划的编制:规划领导小组、规划办公室、规划编制课题组。 指导思想:要有战略高度、要有全局观点、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点、符合经济发展要求。 交通规划的原则:服务经济发展、综合运输协调发展、局部服从于整、近期和远期相结合、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规划的期限:近期1-5年、中期5-15年、远期15-30年,最长不要超过50年。 第二章、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一、交通区划分。 定义:由于考虑到交通源一般是大量的,不可能对每个交通源进行单独研究,所以在道路交通规划研究过程中,需要将交通源合并成若干小区,这些小区称为交通区。目的:全面了解交通源与交通源之间的交通流,即将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