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氧污水处理菌种培育方法

好氧污水处理菌种培育方法

好氧污水处理菌种培育方法
好氧污水处理菌种培育方法

好氧污水处理菌种培育方法

关键词:好氧污水菌种培育山东天一水务

1、山东天一水务污水处理-直接引进种菌种培菌:有些特殊水质菌种难于培养,还可利用当地科研力量,利用专业的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培养菌种后再接种培养-污水处理,如PVA(聚乙烯醇)好氧消化即有专门好氧菌。污水处理此种培菌法,投资大,周期长,只有特殊情况才用。

2、污水处理-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培菌: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后再将工业废水逐步引入,逐步驯化的方式进行。

3、污水处理-工业废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业废水,如罐头食品、豆制品、肉类加工废水,可直接培菌;另一类工业废水,营养成分尚全,但浓度不够,需补充营养物,以加快培养进程-污水处理。所加营养物品常有:淀粉浆料、食堂米泔水、面汤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体情况应按不同水质而定-污水处理。

4、污水处理-数级扩大培菌法: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的特点,仿照发酵工业中菌种→种子罐→发酵罐数级扩大培菌工艺,分级扩大培菌-污水处理。如某工程设计为三级曝

气池,此时可先在一个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种条件下,在一个曝气池内培菌-污水处理,成功后直接扩大至二三级。

5、污水处理-干泥接种培菌法:好氧污水菌种培育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一般按曝气池总溶积1%的干泥量-污水处理,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水处理,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浓度。

6、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污水处理,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污水处理,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为加快培养进程-污水处理,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特别注意,培菌时期-污水处理(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污水处理,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培菌方法: 1、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适宜温度和酸碱度。 (1)营养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应保持100∶5∶1。 (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环境溶解氧大于0.3mg/l,正常代谢活动已经足够。但因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池中,以直径500μ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围溶解氧浓度2mg/l时,絮粒中心已低于0.1mg/l,抑制了好氧菌生长,所以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常需高于3-5mg/l,常按5-10mg/l控制。调试一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2mg/l较为适宜。 (3)温度:任何一种细菌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随温度上升,细菌生长加速,但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10-45oC,适宜温度为15-35oC,此范围内温度变化对运行影响不大。 (4)酸碱度:一般PH为6-9。特殊时,进水最高可为PH 9-10.5,超过上述规定值时,应加酸碱调节。 2、培菌法: (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为加快培养进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特别注意,培菌时期(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2)干泥接种培菌法: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

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一般按曝气池总溶积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浓度 (3)数级扩大培菌法: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的特点,仿照发酵工业中菌种→种子罐→发酵罐数级扩大培菌工艺,分级扩大培菌。如某工程设计为三级曝气池,此时可先在一个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种条件下,在一个曝气池内培菌,成功后直接扩大至二三级。 (4)工业废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业废水,如罐头食品、豆制品、肉类加工废水,可直接培菌;另一类工业废水,营养成分尚全,但浓度不够,需补充营养物,以加快培养进程。所加营养物品常有:淀粉浆料、食堂米泔水、面汤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体情况应按不同水质而定。 (5)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培菌: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后再将工业废水逐步引入,逐步驯化的方式进行。 (6)直接引进种菌种培菌:有些特殊水质菌种难于培养,还可利用当地科研力量,利用专业的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培养菌种后再接种培养,如PVA(聚乙烯醇)好氧消化即有专门好氧菌。此法,投资大,周期长,只有特殊情况才用。 3、驯化:在培菌阶段后期,将生活污水和外加营养物量,逐渐减少,工业废水比例逐渐增加,最后全部转为受纳工业废水,这个过程称为驯化。理论上讲,细菌对有机物分解必须有酶参与,而且每种酶都要有足够数量。驯化时,每变化一次配比时,需要保持数天,待运行稳定后(指污泥浓度未减少,处理效果正常),才可再次变动配比,直至驯化结束。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培菌方法: 1、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适宜温度和酸碱度。 (1)营养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应保持100∶5∶1。?(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环境溶解氧大于0.3mg/l,正常代谢活动已经足够。但因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池中,以直径500μ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围溶解氧浓度2mg/l时,絮粒中心已低于0.1mg/l,抑制了好氧菌生长,所以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常需高于3-5mg/l,常按5-10mg/l控制。调试一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2mg/l较为适宜。 (3)温度:任何一种细菌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随温度上升,细菌生长加速,但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10-45oC,适宜温度为15-35oC,此范围内温度变化对运行影响不大。?(4)酸碱度:一般PH为6-9。特殊时,进水最高可为PH 9-10.5,超过上述规定值时,应加酸碱调节。?2、培菌法:?(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为加快培养进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特别注意,培菌时期(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应大大低于

正常期曝气量。 (2)干泥接种培菌法: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一般按曝气池总溶积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浓度(3)数级扩大培菌法: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的特点,仿照发酵工业中菌种→种子罐→发酵罐数级扩大培菌工艺,分级扩大培菌。如某工程设计为三级曝气池,此时可先在一个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种条件下,在一个曝气池内培菌,成功后直接扩大至二三级。?(4)工业废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业废水,如罐头食品、豆制品、肉类加工废水,可直接培菌;另一类工业废水,营养成分尚全,但浓度不够,需补充营养物,以加快培养进程。所加营养物品常有:淀粉浆料、食堂米泔水、面汤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体情况应按不同水质而定。 (5)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培菌: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后再将工业废水逐步引入,逐步驯化的方式进行。?(6)直接引进种菌种培菌:有些特殊水质菌种难于培养,还可利用当地科研力量,利用专业的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培养菌种后再接种培养,如PVA(聚乙烯醇)好氧消化即有专门好氧菌。此法,投资大,周期长,只有特殊情况才用。 3、驯化:在培菌阶段后期,将生活污水和外加营养物量,逐渐

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通过工程实例总结,就如何缩短污水生化调试所需时间,从调试前期准备到污水全负荷投入运行,分3个阶段予以解剖分析。介绍了前期准备工作的内容和所需物料的种类及数量;调试各阶段物料投加量及所需控制的条件;调试过程所需注意的事项。文中所述内容尤其适用于以鼓风机曝气为主的生化处理设施。 污水处理设施在正式投入使用时,其生化处理装置均需进行污泥接种、驯化(俗称调试)。对于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设施尽量缩短调试时间,使处理主体尽快投入正常运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多个日处理万吨的污水处理设施的生化调试发现,在生化调试过程中,如果准备充分,正常气温下一般7~10d即可完成生化设施的培菌接种工作;10d后就可以对污水进行驯化,20d左右便可进入正常运行。 本文将分三方面对生化调试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为方便起见,文中所列数据均以生化池体积5000m3为基准。 1. 前期准备阶段 1.1. 物料准备 ①污泥准备 对于万立方米级污水处理装置而言,其生化池体积较大,为了保证生化池初始污泥浓度,需要准备投加的原始污泥量很大。理论上讲,投加后生化池的污泥的质量浓度最好控制在2 500mg/L左右。实际运行

时,为了节约成本,调试期间初始污泥的质量浓度可控制在1 500mg/L 左右,一日处理1×104m3污水生化时间为12h的污水处理装置为例,调试前需准备含水率在80%的活性污泥约40m3。污泥品种最好是同类或相似的活性污泥。如有困难,其它活性较强的污泥也可使用。污泥在使用前为保证一定的活性,对待用的污泥需进行喷水保湿处理,在保湿条件下污泥的活性至少可保持15d以上。 ②碳源培养寄的准备 生化调试过程中理想的碳源是大粪及淀粉。一般来说调试前期以加入大粪为主,中后期以加入淀粉为主,为接生成本,淀粉可用地脚面粉替代。由于大粪无法事先储存,因此,事前需和有关部门确定好调试期间需要的数量。调试期间碳源准备量一般按如下原则进行估算。每天投加到生化池的COD量按混合后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300mg/L水平计,其中地脚面粉COD的质量折算量约为1t[COD]/t[面粉]。大粪的COD折算比较困难,根据经验,在整个调试期间需100~150 m3的大粪。加入大粪的目的除补充碳源外,还可增加生化池菌种的引入。地脚面粉可准备10~15t。 ③磷源、氮源的准备 补充碳源一般以普钙Ca(H2PO4)2为主,补充的氮源以尿素CO(NH2)2为主。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300mg/L时估计BOD5值一般以100mg/L计,补充量按m(BOD5):m(N):m(P)=100:5:1折算,每天需补充淀粉2000-3000kg,尿素100kg,补普钙200kg,质量比按照淀粉:尿素:普钙=20-30:1:2补给。调试期间需准备尿素

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

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 编辑说明:此章在很多书上都有涉及,但深层次讲解的少,编写此章的目标是,使入门者真正理解各类微生物特点和会用生物相分析系统环境,使本章作为中控室、化验室观测生物相的必要知识。编写时要注意多涉猎专业书籍,结合微生物学和一些论文,力图达到不仅知道结论,还要深究原因。 我们在第三章已经说过: 生物处理方法的核心(或者说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核心)是,使用设施、设备,控制曝气量、水量、污泥量、营养物质等,创造出适宜微生物存活和生长的环境,并有意的引导微生物的生长向我们需要去除的污染物性质方向发展,最终达到污水处理的目的。所以,凡是采用了微生物处理方法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微生物原理是污水处理的核心知识,一个好的运营师,可以通过微生物的状态和变化就可判断外部环境、部环境的各种变化,并提前采取措施将出现的问题苗头消灭。 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生活于活性污泥中,在生物膜法中,微生物生活于生物膜中,存在地方虽不一样,但生物种群是基本一致的。另:微生物种群非常多,按世代期(可理解为生长周期)分,从几个小时长一代到几十天长一代不等,活性污泥是由人为控制泥龄的,一般在10~25天之间,不会超过30天,所以种群是人为遴选优化过的,具有去除污染物针对性更强,但难以降解的污染物去除效果不好的特点;而生物膜法的污泥变化是由生物自行生长脱落决定的,所以各种世代期不同的种群在理论上均有存在,具有去除污染物更彻底,但处理量有限制的特点。 在微生物学领域里,习惯将动胶菌属形成的细菌团块称为菌胶团。在水处理工程领域,则将所有具有荚膜或粘液或明胶质的絮凝性细菌互相絮凝聚集成的菌

胶团块也称为菌胶团,这是广义的菌胶团。如上所述,菌胶团是活性污泥(绒粒)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表现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丝状膨胀的活性污泥除外),是活性污泥的基本组分。它的作用表现在: 1、有很强的生物吸附能力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一旦菌胶团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破坏,则对有机物去除率明显下降,甚至无去除能力。 2、菌胶团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分解,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例如去除毒物、提供食料、溶解氧升高。 3、为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提供附着场所。 4、具有指示作用:通过菌胶团的颜色、透明度、数量、颗粒大小及结构的松紧程度可衡量好氧活性污泥的性能。例如新生菌胶团颜色浅、无色透明、结构紧密,则说明菌胶团生命力旺盛,吸附和氧化能力强,即再生能力强。老化的菌胶团,颜色深,结构松散,活性不强,吸附和氧化能力差。 第一节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要求化验室强记,中控室熟悉)在污水处理中,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社会的环境,各个种群的微生物均在生长,并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作用,这是一个奇妙的属于微物的世界。有偏好,有的喜欢氮、有的喜欢磷;有特点,有的对污水处理发挥巨大作用,有的反起到了破坏作用;有等级,根据食物链的规律形成了食物链的金字塔。了解这些特点、规律,能为技术人员的工艺控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污水处理常见微生物高清晰照片说明

活性污泥中常见微生物 微生物在调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指示左右,通过镜检而根据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可以发现该活性污泥的好差,其指示作用有: (1) 着生的缘毛目多时,处理效果良好,出水BOD5和浊度低。(如小口钟虫、八钟虫、沟钟虫、褶钟虫、瓶累枝虫、微盘盖虫、独缩虫)这些缘毛目的种类都固定在絮状物上,并随之而翻动,其中还夹杂一些爬行的栖纤虫、游仆虫、尖毛虫、卑气管叶虫等,这说明优质而成熟的活性污泥。 (2) 小口钟虫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很好时往往就是优势菌种。 (3) 如果大量鞭毛虫出现,而着生的缘毛目很少时,表明净化作用较差。 (4) 大量的自由游泳的纤毛虫出现,指示净化作用不太好,出水浊度上升。 (5) 如出现主要有柄纤毛虫,如钟虫、累枝虫、盖虫、轮虫、寡毛类时,则水质澄清良好,出水清澈透明,酚类去除率在90%以上。 (6) 根足虫的大量出现,往往是污泥中毒的表现。 (7) 如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累枝虫的大量出现,则是污泥膨胀、解絮的征兆。 (8) 而在印染废水中,累枝虫则作为污泥正常或改善的指示生物。 (9) 在石油废水处理中钟虫出现是理想的效果。 (10) 过量的轮虫出现,则是污泥要膨胀的预兆。 (11) 另在一些对原生动物不宜生长的污泥中,主要看菌胶团的大小用数量来判断处理效果。

如何根据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来判断污泥的状况? (1)活性污泥净化性能良好时出现的微生物有钟虫、累枝虫、楯纤虫、盖纤虫、聚缩虫及各种后生动物及吸管虫类等固着性生物或匍匐型生物,当这些生物的个数达到1000个/mL以上,占整个生物个体数80%以上时,可以断定这种活性污泥具有较高的净化效果。 (2)活性污泥净化性能恶化时出现的生物有多波虫、侧滴虫、屋滴虫、豆形虫等快速游泳的生物。这时絮体很碎约100um大小。严重恶化时只出现多波虫、屋滴虫。极端恶化时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都不出现。 (3)活性污泥由恶化状态进行恢复时出现的生物为漫泳虫、斜叶虫、斜管虫、尖毛虫等缓慢游泳型或匍匐型生物。 (4)活性污泥分散解体时出现的生物为蛞蝓简变虫、辐射变形虫等肉足类。这些生物出现数万个以上时絮体变小,使处理水浑浊。当发现这些生物剧增时可通过减少回流污泥量和送气量,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这种现象。 (5)活性污泥膨胀时出现的微生物为球衣菌、各种霉菌等,这些丝状微生物引起污泥膨胀,当SVI在200以上时,这些丝状微生物呈丝屑状。膨胀污泥中的微型动物比正常污泥少。 (6)溶解氧不足时出现的微生物为贝氏硫黄细菌等。这些微生物适于溶解氧浓度低时生存。这些微生物出现是,活性污泥呈黑色、腐败发臭。 (7)曝气过量时出现的微生物,若过曝气时间持续很长时,各种变形虫和轮虫为优势生物。 (8)废水浓度过低时大量出现的微生物为游仆虫等。 (9)BOD负荷低时出现的微生物。表壳虫、鳞壳虫、轮虫、寡毛虫等为优势生物,这些生物多时也是硝化进行的指标。 (10)冲击负荷和毒物流入时出现的生物。因为原生动物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比细菌为快,所以可通过观察原生动物的变化情况来看冲击负荷和毒物对活性污泥的影响。原生动物中对冲击负荷和毒物反映最灵敏的楯纤虫,当楯纤虫急剧减少时,说明发生了冲击负荷和流入少量毒物。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的方法【最新版】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的方法 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污水处理,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污水处理,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为加快培养进程-污水处理,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培菌时期-污水处理(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污水处理,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调试阶段 1、初期(3d) 首先将生化池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和部分待处理的污水,然后将污泥倒入物料化制池。一般第1次投加20m3污泥,同时投加大粪等培养料,加水搅拌后按比例均匀投加到各生化池内。投加培养料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控制在300mg/L为准。然后按比例补加普钙(由于投加大粪无需补加氮源)。 闷曝:投料后进行闷曝。水气体积控制在1:(5~10)。第1天曝气采取6h充氧,4h停机的方式进行。

再次投料:经过1d闷曝后,第2天COD的质量浓度降至100mg/L 左右。需再次投料,第2次可投入10~15 m3污泥至化料池,(留下部分作为备用)。同时投加以大粪为主的培养料,投加培养料仍以控制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300mg/L为标准。根据需要补磷后闷曝。 闷曝:第二、三天的闷曝可减少停机时间,生化曝气可控制为开6停2。 2、中期(4~7d) 一般经过2~3d的闷曝后,通过显微镜镜检,可能会看到少量的原生动物。原则上,此时每天定时补加碳源逐步以地脚面粉为主。同时投加普钙和尿素,以补充磷源和氮源。补充碳源的标准仍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mg/L左右为准。 此阶段为排除生化代谢物,生化池需适量换水,同时继续进行闷曝。此阶段为加速污泥菌胶团的形成,在生化池中可适量投加粉状PAM。 3、后期(7~10d)

污水处理好氧细菌培养规程

污水处理好氧细菌培养规程 一、培养前的准备工作 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进行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如 pH、水温、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和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OD5/CODCr 、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技术参数。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大粪及淀粉、氮源:尿素、磷源:普钙Ca(H2PO4)2),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要求。 7、人员到位,自培养和驯化后一般应使系统连续运行,不能脱人。 8、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从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较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的有序进行。 二、培菌 1. 向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时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并注意水温 2. 按风机操作规程启动风机,鼓风。

3. 向好氧池投加经过滤的浓粪便水(当粪便水不充足时,可用化粪池和排水沟内的污泥补充。),使得污泥浓度不小于1000mg/L,BOD达到一定数值。 4. 有条件时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种,加快培养速度。 5. 按照活性污泥培养运行工艺对反应池进行曝气、搅拌、沉降、排水。 水气体积控制在1:(5~10)。曝气时间采取6h充氧,4h停机的方式进行,排水参见7。 6. 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并注意观察在线PH值、DO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7. 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碳源、氮源、磷源的投加量及周期内时间分布情况 8. 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三、活性污泥的驯化(调试)步骤 1. 通过分析确认来水各项指标在允许范围内,准备进水。 2. 开始进入少量生产废水,进入量不超过驯化前处理能力的20%。同时补充新鲜水、粪便水及氮源。 3. 达到较好处理后,可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过10~20%,同时减少氮源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生产废水,直至完全停加氮源。同步监测出水CODcr 浓度等指标,并观察混合液污泥性状。在污泥驯化期还要适时排放代谢产物,即泥

污水处理常见微生物及指示

八、微生物 8.1、微生物指示 活性污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①具有代谢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 ②微生物内源呼吸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③被污泥絮体吸附的难降解有机物; ④被污泥絮体吸附的无机物。 具有代谢功能的活性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而其中细菌承担了降解污染物的主要作用。 活性污泥中的细菌以异养型的原核细菌为主,对正常成熟的活性污泥,每毫升活性污泥中的细菌数大致在10^7~10^9个。细菌是以溶解性物质为食物的单细胞微生物。在活性污泥中形成优势的细菌与污水中的污染物性质和活性污泥法运行操作条件有关。活性污泥中常见的优势苗种有;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丛毛单胞菌属、大肠埃氏杆菌屑等。活性污泥中一些细菌,如枝状动胶杆菌、腊状芽孢杆菌、黄杆菌、放线形诺卡亚氏菌、假单胞苗等细菌具有分泌黏着性的物质能力,这些黏着性的物质提供了使细菌互相黏结、形成菌胶团的条件。菌胶团对污水中微小颗粒和可溶性有机物有一定的吸附和黏结作用,促进形成活性污泥絮体。 真菌是多细胞的异养型微生物,属于专性好氧微生物,以分裂、芽殖及形成孢子等方式生存。真菌对氮的需求仅为细菌的一半。活性污泥法中常见的真菌是微小的腐生或寄生的丝状菌,它们具有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的功能。如果大量出现,会产生污泥膨胀现象,严重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正常工作。真菌在活性污泥法中出现往往与水质有关。 肉足类、鞭毛类、纤毛类是活性污泥中常见的三类原生动物。原生动物为单细胞生物,以二分裂法繁殖,大多为好氧化能异养型菌,它们的主要食物对象是细菌。因此,处理水的水质和活性污泥中细菌的变化直接影响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在活性污泥法的运行初期,以肉足虫类、鞭毛虫类为主,然后是自由游泳的纤毛虫类,当活性污泥成熟,处理效果良好时,匍匐型或附着型的纤毛虫类占优势。原生动物个体较大,通过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可作为指示生物,在活性污泥法的应用中,常通过观察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间接地判断污水处理的效果。因此,活性污泥原生动物生物相的观察,是活性污泥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原生动物捕食细菌的作用也确保活性污泥系 第145页

某污水站菌种培养方法

菌种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污水处理,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污水处理,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为加快培养进程-污水处理,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特别注意,培菌时期-污水处理(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污水处理,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1、前期准备阶段 1.1. 物料准备 1.1.1 污泥准备 对于生化池体积较大,为了保证生化池初始污泥浓度,需要准备投加的原始污泥量很大。理论上讲,投加后生化池的污泥的质量浓度最好控制高浓度,实际运行时,为了节约成本,调试期间初始污泥的质量浓度中等,一日处理1×104m3污水生化时间为12h的污水处理装置为例,调试前需准备含水率在80%的活性污泥约40m3。污泥品种最好是同类或相似的活性污泥。如有困难,其它活性较强的污泥也可使用。污泥在使用前为保证一定的活性,对待用的污泥需进行喷水保湿处理,在保湿条件下污泥的活性至少可保持15d以上。 1.1.2 碳源培养前的准备 生化调试过程中理想的碳源是大粪及淀粉。一般来说调试前期以加入大粪为主,中后期以加入淀粉为主,为接生成本,淀粉可用地脚

面粉替代。由于大粪无法事先储存,因此,事前需和有关部门确定好调试期间需要的数量。调试期间碳源准备量一般按如下原则进行估算。每天投加到生化池的COD量按混合后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300mg/L水平计,其中地脚面粉COD的质量折算量约为1t[COD]/t[面粉]。大粪的COD折算比较困难,根据经验,在整个调试期间需100~150 m3的大粪。加入大粪的目的除补充碳源外,还可增加生化池菌种的引入。地脚面粉可准备10~15t。 1.2. 物料化制及输送设备 由于调试期间需要的物料量很大,加之生化调试无污水进入,池内污水流动性较差,为提高接种速度,需要将污泥及补充碳源尽可能均匀地输入各生化池内。因此,对于一定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设置物料化制及物料输送系统,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调试效率是必需的。根据经验,物料化制池宜设于地下,池内设空气搅拌装置,池容积一般在20~30m3。池内分二区,一区为化制区,该区需设置物料化制及初级垃圾清理装置;二区为输送取,设置潜水泵或液下泵,同时在泵周围设置垃圾同以防泵发生堵塞。输送管道在生化池附近宜使用软管以便根据需要调整投加料点位置。另外,物料化制旁最好设置一个消火栓或供水管,用于化制污泥及其它物料时供水。 1.3. 监测仪器准备 为配合生化调试,需对生化池中的COD(铬法)、溶解氧、pH值、细菌等指标进行监测。一般生化处理调试需配备以下监测仪器:COD 测定仪、溶解氧测定仪、pH值测定仪、显微镜。

生活污水培养菌的方法

生活污水培养菌的方法 1、污水由排水系统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站的格栅井,去除颗粒杂物后,进入调节池,进行均质均量,调节池中设置液位控制器,再经液位控制仪传递信号,由提升泵送至A级生物接触氧化池,进行酸化水解和硝化反硝化,降低有机物浓度,去除部分氨氮,然后入流O级生物接触氧化池进行好氧生化反应,O级生物池分为两级,在此绝大部分有机污染物通过生物氧化、吸附得以降解,出水自流至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后,沉淀池上清液流入清水池后经机械过滤器过滤后排放或回用。 由格栅截留下的杂物定期装入小车倾倒至垃圾场,二沉池中的污泥部分回流至A级生物处理池,另一部分污泥至污泥池进行污泥消化后定期抽吸外运,污泥池上清液回流至调节池再处理。 2、处理效果: 处理设施 进水水质 (mg/L)出水水质 (mg/L) 去除率 (%) 排放标准 (mg/L) 系统包括: 格栅 污水调节池 厌氧池 接触氧 化池 消毒池 BOD5:150-250 CODcr:200-400 SS:200-400 ≤20 ≤100 ≤70 ≥95 ≥85 ≥70 BOD5:≤20 CODcr:≤100 SS:≤70

本工程处理的污水,究其BOD/COD值在0.5以上,属可生化性较好,因此采用A/O/O生物接触氧化+消毒工艺,运转费用低,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污水处理工艺,能有效地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3、设计、施工范围及服务 (1)设计范围 本工程的设计范围为:污水处理站的工艺、设备、电气与自控、通风等专业的全部内容。 (2)施工范围及服务 a、污水处理站中的所有土建构筑物由业主负责组织施工。 b、处理站的总进、出水管道由业主负责施工。 c、总电源由业主负责接至控制柜。 d、污水处理设备及设备内的配件均由我公司负责提供。 e、我公司负责污水处理设备的调试,直至合格。 f、我公司免费培训操作人员,协同编制操作规程,同时做有关运行 记录。为今后的设备维护、保养,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4、设计原则 (1)充分考虑服务区现状,新建污水处理装置在施工期、运营期尽量不影响高速公路和服务区的正常营运; (2)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及管网,降低投资规模和成本; (3)本项目的实施,选用国内先进的、有代表性的设备,较成熟的技术、工艺方案; (4)处理后净化水可考虑循环使用,减轻处理负荷,降低运行成本,

污水处理使用微生物菌剂的优点

污水处理菌剂的好处 乾界生物给您分析微生物菌剂滤水菌污水处理,在诸多的污水处理方式中,微生物处理法由于工序简易、作用显着、价格低廉、天然节能环保、二次损害少等优势之处,已成为了最具体的污水处理工序。 在这当中生物膜活性污泥法等方式,都利用生物的可分解作用到达净化水体的效果。 如今现代工业化工业废水中的水污染源各种类型很繁琐,为到达工业废水中污染物质降解的效果,选调对工业废水独特降解作用的微生物菌后历经一系列的驯化,培养而得到耐盐,耐冲击,稳定性强的污水处理菌种,能有效性去除氨氮、BOD、氨氮、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质、化合物污染物质等。 工业废水通过前端的预处理,随后历经生化厌氧,好氧环节,可以有效性的降解水内的各类污染物质。 污水处理菌种具体分类 污水处理菌按其作用具体分成下列几种:1.硝化菌:是一种好氧性细菌,包括亚硝酸菌和硝酸菌。 生活在有氧的水内或砂层中,在氮循环水质净化全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普遍存在着自然界每个角落,空气、河流、海洋、土壤环境都有,生物学中发现的硝化菌有几千种之多。 2.反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是一种能引起反硝化作用的细菌。

多为异养、兼性厌氧细菌,如反硝化杆菌、斯氏杆菌、萤气极毛杆菌等。 它们在氙气条件下,利用硝酸中的氧,氧化有机物质而得到本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反硝化细菌普遍分布于土壤环境、工业废水中。 可以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而不是氨氮。 具体应用于污水处理,如景观水治理,城市河道整治,渔业养殖处理等。 3.硝化反硝化复合菌种:具备硝化和反硝化双重作用的复合菌种,在污水处理环镜逐渐繁琐的具体情况下,单一化采用硝化或反硝菌种越来越难到达菌种平衡,企业对硝化反硝化的配比也无法准确掌握,造成大量菌种浪费或不足,无法达到理想化的污水处理作用。 复合菌种可依据水体具体情况本身扩展繁育,到达菌种平衡,让污水处理更简易、高效。 4. 氨氮降解菌剂:氨氮降解菌具体应用于工业废水生化池降解氨氮指标采用。 具体降解废水中的氨氮,改善水体色度、增大污泥絮体颗粒、调整污泥絮体结构,抑制藻类生长。 工业废水生化池有机物浓度过高或者生化池容积较小时,高负荷工业废水流入容易对生化池中的微生物造成冲击。 对于历经预处理后工业废水的浓度较高的氨氮指标,在生化池培养菌种全过程中,可适当投加一些氨氮降解菌种,能有效性的去除氨氮,并能更加好的稳定性生化体系。

24种污水处理微生物菌相及指导意义

24种污水处理微生物菌相及指导意义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厂生化系统调试、后期稳定运行和工艺调整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污水处理指标作用,通过镜检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状况,可以获得该活性污泥的相关性状信息,对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4种微生物的特征、生活环境以及对污水处理的影响,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楯纤虫(Aspidisca) 【名称】楯纤虫 【分类】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 【本体】体长:25-40μm体宽:18-29μm 【形态】体形小,甲呈三边的圆形,前端最狭小,后端最宽阔而平直,少许钝圆,背面凸出,前触毛4根,倾斜的列成一行,腹触毛3根,列在前半部,臀触毛5根,相当长而细,倾斜的排列在后部。

【生态】以细菌为食物,生态范围较广,但对化学物质极为敏感,可作为有毒物质判定的生物指标。楯纤虫可作为水质处理良好的指示生物,大量出现时,处理水BOD大多在15㎎/l以。但楯纤虫过多时,2000个/ ml以上,不断地在活性污泥翻来翻去,也会影响污泥的沉降效果。 【图片】 二、板壳虫(Colepidae) 【名称】板壳虫(Colepidae) 【分类】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 【本体】长:55---65微米宽:28---32微米 【形态】身体呈圆桶状榴弹形,中间少许膨大,体长和体宽的比率约为2比1。形态固定不变,或多或少呈棕褐色;由外质形成的板壳有15---20行,板壳由横沟分成六段,每段形成一定形式和数量的“窗格”。纤毛均匀地分布在全身,胞口位于最前端,为纤毛所围裹不易看到。

【生态】板壳虫能捕食藻类,小型鞭毛虫,以及小的纤毛虫,也吸食已经死亡的轮虫。经常出现在BOD负荷较低,溶解氧浓度高,处理水BOD低的时候。 【图片】 三、棘尾虫(Stylonychia) 【名称】棘尾虫(Stylonychia) 【分类】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 【本体】长:110---120微米宽:45---50微米 【形态】体形呈长椭圆形,但二侧差不多平行,在口缘处有凹陷,纤毛系统有8根前触毛,5根腹触毛,5根臀触毛,臀触毛的两根明显的突出在体外,身体非常强直,后面3根尾触毛长而坚硬不动,背有短的刚毛。行动不活泼,有时觅食时而停留,体内充满吸进去的藻类。

污水处理细菌培养规程有接种污泥

污水处理细菌培养规程有 接种污泥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污水处理好氧细菌培养规程 (有接种污泥) 一、培养前的准备工作 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进行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如pH、水温、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和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OD5/CODCr、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技术参数。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大粪及淀粉、氮源:尿素、磷源:普钙Ca(H2PO4)2),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要求。 7、人员到位,自培养和驯化后一般应使系统连续运行,不能脱人。 8、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从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较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的有序进行。 二、污泥驯化(调试)阶段 1、初期(3d) ①首先将生化池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和部分待处理的污水,然后将污泥倒入物料化制池。一般第1次投加适量污泥,同时投加大粪等培养料,加水搅拌后按比例均匀投加到生化池内。投加培养料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控制在300 mg/L为准。然后按比例补加普钙Ca(H2PO4)2(由于投加大粪无需补加氮源)。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1)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生化段需要用到哪些微生物菌种?目前市面感觉比较好用的是甘度污水处理菌种,比如甘度复合菌种、甘度反硝化细菌、甘度硝化细菌等;这些菌种都可以去除什么指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甘度复合菌种、甘度反硝化细菌、甘度硝化细菌污水处理常用菌种培养方法? 具体污水处理菌种对应的功效介绍: 1、甘度复合菌种:降解COD/BOD/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助力新老系统快速启动。 复合菌种主要是降解COD/BOD/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复合菌种是一个复合型菌种,属于兼性菌种,主要成分硝化细菌属、反硝化细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活化酶以及多糖等等。同时应用于新老系统启动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甘度硝化细菌:主要降解氨氮 氨氮的去除所用的细菌是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属于好氧菌种,主要应用于好氧池,其成分主要是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组成。 3、甘度反硝化细菌:主要降解总氮 总氮的去除所用的细菌是反硝化细菌,属于厌氧菌,主要应用于厌氧池或缺氧池,其主要成分是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科等等。 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含氮有机物(有机氮)在有氧货无氧环境中被氨化为氨氮,改部分污水进入有氧的处理构筑物后,在亚硝酸细菌和硝化菌的做一下转化为硝酸盐氮,为后续反硝化提供准备。 控制条件: 1、溶解氧:溶解氧控制在2~3mg/l之间,溶解氧低于0.6mg/l硝化过程将受到较大抑制, 2、水温:硝化菌比较合适的水温25~35℃之间。通常低于5℃时,细菌的活性会受到抑制,硝化菌就很难发挥它的作用。 3、PH值:硝化菌最佳的PH值7.5~8.5之间 4、底物浓度:硝化细菌是自养型好氧菌,底物浓度对于硝化菌不是其生产的必要因素。 5、污泥龄:需要保证好氧系统的微生物有足够的硝化菌,提供硝化菌的浓度,通常将污泥龄控制在10d左右。 反硝化阶段 反硝化阶段:承接硝化段的产物硝酸盐氮,对其进行反硝化反应,使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排出水体。 PH值:反硝化过程合适的PH值6.5~7.5,PH值控制不当,将影响反硝化细菌的生长速率及

污水处理微生物硝化菌种

微生物污水处理硝化菌种 硝化菌种- GANDEW-DEN 硝化细菌统归于硝化杆菌9个属:硝化杆菌属、硝化刺菌属、硝化球菌属、亚硝化单胞菌属、亚硝化螺菌属、亚硝化球菌属和亚硝化叶菌属,共14种,除上述9属外还有另外2属(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和亚硝化弧菌属共20种。 硝化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即亚硝化(氨氧化)和硝化(亚硝酸氧化),分别由两类化能自养微生物完成,亚硝化细菌进行氨的氧化,硝化细菌完成亚硝酸氧化。 GD硝化细菌是由5个属共27种不同的硝化细菌组成的复合菌系,所以可 以在不同的污水水质中选择性的筛选驯化出合适的硝化污泥,适用面及其广阔。 成分分析: 1.主要菌珠为硝化杆菌属和亚硝化单胞菌属; 2.性状为牙白色粉末状。 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各种二级处理工艺中好氧处理阶段,广泛应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厂、屠宰废水、养殖场废水、焦化废水、制革废水、印染废水、垃圾渗滤液等高氨氮废水处理。 功效分析: 1.高效将氨氮先氧化成亚硝酸氮再氧化成硝酸氮; 2.加速污水中的污泥沉降,增大污泥絮体颗粒,调整污泥絮体结构; 3.选择性筛选出合适的特异性强的硝化细菌,从而缩短驯化时间,增加硝化效率。 4.可与反硝化系统联动,形成共生互补作用,提高系统脱氮能力; 5.有效抑制病毒、病菌与寄生虫; 6.针对藻类过度繁殖的水体,能够大量消耗氮素营养,切断藻类氮素营养,抑制藻类繁殖,有效净化水体与良好水色; 7. 大自然中筛选出的菌种结合顶尖驯化技术,繁殖迅速,应激能力强,能因应恶劣环境自然进化;

8.在好氧及缺氧条件下均可进行硝化反应,其中缺氧硝化效果较弱。 方法用量: 1.使用量:按好氧构筑单元有效容积800ppm-1000ppm,投加比例可以依污水情况适量增减。其中河道治理和市政污水投加比例一般控制在100ppm-300ppm。 2.按照1:6比例和污水溶解,投加到好氧段池体中,曝气量控制在溶解氧达到 3.5-4左右,经过24小时,使微生物激活,附著菌床并进行繁殖,达到活跃状态。 3.建议采用阶段式调试进水,以减小对微生物之冲击,运行初期打开正常进水量的1/3,后期逐步增加水量直至满负荷运行,时间一般为两周。如进水量设计负荷偏小,则可一次性全开。 4.监测与调适系统运行,约30天后查看系统是否稳定即可。 使用参数: 经测试表明,以下物理和化学参数对细菌成长最有效: pH值:作用范围为6~9之间,最佳使用范围在7.8~8.2之间。 温度:作用范围在10℃~35℃之间,最佳作用温度为25-30℃。高于40℃会导致细菌内酶的变性;低于10 ℃时,细胞生长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溶解氧:在污水处理中的反硝化池,溶氧量为0.5毫克/升以下。 盐度:在海水和淡水中都适用,最高可耐受35g/L的盐度(以氯化钠计)。 抗毒性:可以较有效地抵抗化学毒性物质,包括余氯、氰化物和重金属等。当受污染区含有杀菌剂时,应预先研究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 注意事项: 1.应密封贮存于阴凉、干燥处,远离火源,同时不要与有毒物品一起存放。接触产品后,应用热肥皂水将手洗净,以避免吸入或接触眼部; 2.在推荐的储存条件下,保质期为2年; 3.受污染区含有杀菌剂或其他有毒试剂时,应预先研究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 4.特殊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水质中存有大量毒性物质、不明生物体、浓度过高等。

电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菌种培养技术方案

布连电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菌种培养技术方案 概况:生活污水=1200m3/d 1、所需材料: 一个营养投加罐PE桶(容积:200L),环冠污水处理专用菌种NGHB03 50KG 、环冠絮凝菌NGHB06 50KG ,(有效活菌数≥5.0×109cfu/g),白糖或红糖100kg. 维生素C,B1,B2,B6各2瓶,小型的供氧机一台。 2、.环冠菌种的初步驯化及投加方式 对于有毒或难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后再用工业废水驯化。在培菌期,将生活污水和外加营养量减少,工业废水比例逐渐增加。 ⑴.高效菌种的驯化:利用营养投加罐,把营养物质(糖分5KG,维生素C,B 1 , B 2,B 6 各10粒)溶解在营养投加罐中(溶解液体用待处理污水或已凉晒1-2 小时的自来水,可选择每次加洗米水10L)。 ⑵.把环冠污水处理专用菌种2KG ,环冠絮凝菌NGHB06 2KG,投加至营养投加罐, 搅拌均匀至完全溶解。 ⑶.培养驯化8小时(注:培菌液最好能曝气4小时,因为本制剂浓度高,细菌 是孢子状态,加氧和搅伴有利于驯化,加速驯化过程)再缓慢投加进生化池(投加时间约在1-2小时,一级生化投加培菌液的40%,二级生化投加培菌液的30%,三级生化投加培菌液30%)。 ⑷.重复操作步骤⑴至⑶(使用量以步骤⑵备注为原则),一天使用二次,重复使用7-10天。(12小时为一个周期)

培菌菌种投加示意图 3、驯化 驯化是在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的培菌阶段后期,将生活污水和外加营养量逐渐减少,工业废水比例逐渐增加,最后全部受纳工业废水,这个过程称为驯化。 在污泥驯化过程中。污泥中的微生物发生两个变化,其一是能利用该废水中有机200L PE 桶 5KG 糖分 维生素C ,B1,B2,B6各10粒 生活污水200L NGHB03,NGH06 2KGg 曝气 驯化8小时 均匀投加至生 化池 注:1.红色框内为菌种驯化周期,每天投加2次(12小时一周期)。 2.培菌液最好能曝气4小时,因为本制剂浓度高,细菌是孢子状态,加氧和搅伴 有利于驯化。 3.本生物制剂是兼性好氧复合菌种,可适应不同环境。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生长环境和其在污水处理 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生物工程的发展,微生物对污水处理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存在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源进行好氧代谢。这些高能位的有机物质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逐级释放能量,最终以低能位的无机物稳定下来,达到无害化的要求以便返回自然环境或进一步处理。 1、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一般是以生长曲线来反映,这条曲线表示了微生物在不同培养环境下生长情况及其生长过程。按微生物生长速度,其生长可分为四个生长期,即停滞器(调整期)、对数期(生长旺盛期)、静止期(平衡器)和衰老期(衰亡器)。在废水处理中,微生物是一个混合群体,他们也有一定的生长规律。有机物多时,以有机物为食料的细菌占优势,数量最多;当细菌很多时,出现以细菌为食料的原生动物;而后出现以细菌和原生动物为食料的后生动物。 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如果条件适宜,活性污泥的增长过程与纯种单细胞微生物的增长过程大体相仿,也存在停滞器、对数期、静止期和衰老期。但由于活性污泥是多种微生物的混合群体,其生长受废水水质、浓度、水温、PH 值、溶解氧等多种因素隐形,因此,在处理构筑物中通常仅出现生长曲线中的某一、二个阶段。且处于不同阶段的污泥,其特性也有很大的区别。活性污泥的这些特性对废水系统运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微生物生长的环境需求 微生物生长与环境关系极大,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应设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微生物很好的生长、繁殖、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处理效果季经理效益。 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的因素很多,一般来讲,主要为营养、温度、PH值、溶解氧。有毒物质。 一般来说,肺水中大多含有微生物能利用的碳源,但是有些工业废水含碳量较少,需要另加碳源,如生活污水、米泔水、淀粉浆料、葡萄糖等。微生物除了碳源之外还需要氮、磷等营养物质,他们之间的比例一般为好氧BOD5:N:P=100:5:1,厌氧200:5:1.生活污水氮磷含量高在生化处理时无需另外投加营养。工业废水含氮磷量低,不能满足微生物需要,需额外投加尿素、硫酸铵、磷酸钠、磷酸钾等氮磷营养盐。 各类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不同,约在5——80摄氏度之间,可分为最低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最适合生长温度。依微生物适应的温度范围,微生物可分为(中温性20-45、好热性45以上、好冷性20以下)三类。废水好氧处理中以中温细菌为主,其生长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0-37摄氏度。当温度超过最高生长温度时,会使微生物的蛋白质迅速变性及酶系统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严重者可使微生物死亡。低温会使微生物代谢活力降低,进而处于生长繁殖停滞状态,但仍保存其生命力。厌氧微生物中的中温性甲烷菌最适合温度范围25-40摄氏度,厌氧生物处理常采用温度为33-38摄氏度。 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PH值适应范围,细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PH值适应范围是4-10之间。大多数细菌适宜中性和偏碱性(6.5-7.5)环境。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保持合适的PH值范围,是十分重要的。如活性污泥法,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