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五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和起源

十五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和起源

十五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和起源
十五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和起源

十五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和起源

1.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以假花说为理论基础,认为柔荑花序类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被子植物演化的原则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性花到两性花,花部由少数到多数,由风媒到虫媒。

哈钦松系统:以真花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离生心皮类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认为两性花、虫媒花、双被花、离生心皮是原始的形状,而单性花、风媒花、单被花是次生的形状;单元论,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被子植物的祖先来自已经绝灭的裸子植物本内苏铁。

塔赫他间系统:以真花学说和单元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被子植物的祖先来自已经绝灭的裸子植物种子蕨;认为两性花、虫媒花、双被花是原始的形状;认为木兰目是最原始的被子植物代表,由木兰月发展出毛茛目及睡莲目,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的具舟形花粉的睡莲目,柔荑花序类各自起源于金缕梅目。

克郎奎斯特系统:以真花学说和单元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被子植物的祖先来自已经绝灭的裸子植物种子蕨;现代所有生活的被子植物各亚纲,都不可能是从现存的其他亚纲的植物进化而来的;木兰亚纲是有花植物基部的复合群,木兰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来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并认为泽泻亚纲是百合亚纲进化树上近基部的一个侧枝。

2.被子植物的起源

对于被子植物的起源一般从发生时期、可能的祖先、发源地、相关的学说以及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发生时期:

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准确地确定被子植物出现的时间。最古老的被子植物的花粉、果实、叶和木材等化石新近发现于白垩纪早期,多为较进化的化石,代表的化石如早白垩纪的“喙柱始木兰”花化石以及“加州洞核”果化石。晚侏罗纪的地层中发现了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的植株、果实、种子和花粉的化石,证实了被子植物在晚侏罗纪就已经出现。

(2)可能的祖先:

现代多数植物学家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哈钦松、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等为单元论的主要代表,认为现代被子植物来自前被子植物,多心皮类的木兰目有可能是被子植物的直接后裔。前被子植物的祖先,哈钦松等认为起源于本内苏铁,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等认为起源于种子蕨。

(3)可能的发源地:

高纬度起源说、低纬度起源说。目前绝大多数学者支持被子植物起源于低纬度的热带。理由是化石出现得早,现代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都集中分布于低纬度的热带,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学说也支持该观点。

(4)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两个学派:

恩格勒学派:认为被子植物的花和裸子植物的球序花完全一致,每1个雄蕊和心皮分别相当于1个极端退化的雄花和雌花,设想被子植物来源于裸子植物具单性花的弯管麻黄,即假花学说。柔荑花序类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单性花、风媒花、单被花是原始的性状,两性花、虫媒花、双被花是次生的性状。

毛茛学派: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裸子植物中早已灭绝的具两性孢子叶球的本内苏铁演化而来的,即真花学说。认为多心皮类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两性花、虫媒花、双被花是原始的性状,而单性花、风媒花、单被花是次生的性状。

(5)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关系

水生莼菜起源说:认为单子叶植物起源于睡莲目,通过莼菜科中可能已绝灭的原始种类演化出泽泻目,再演化出其他单子叶植物;

陆生毛茛起源说:认为单子叶植物起源于陆生的毛茛类。

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分类系统

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分类系统 新的形态学(广义)性状的大量积累,特别是对花的形态发生的广泛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花发育进化遗传学的开展,对于理解花的多样性分化的机理带来了希望。 利用DNA序列资料以及根据这些资料推导的被子植物各个大类群的系统发育树迅速增加,对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分化和现存各大类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也不断地对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结实器官化石不断地被发掘,为人们进一步地了解被子植物的历史、进化和关系提供了直接证据。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之后,生物学家才真正地走上进行自然分类的道路,在分类工作中人们试图去寻求“自然类群”和“共同祖先”,亦将重建生物分类群的系统发育作为研究的目标。 现存的被子植物若从早白垩纪大爆发时算起,已经演化了上亿年的历史,如果要追溯到它们的祖先类型起源,被子植物大约有两亿年左右的演化历史,经历了起源、分化、灭亡和发展的过程。对于约有两亿年左右演化历史的被子植物来说,不可能建立一个包括全部已绝灭的类群和现在生存的类群在内的谱系发生系统,而只能对现存的类群进行系统排列,以反映它们之间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与分类系统简介

总结与复习 经典的植物分类,是建立在对植物的形态特征的鉴别基础上的。花器官的特征和各组成部分的形状差异是物种鉴别的主要依据。 根据花瓣的数目以及离合程度可以分为舌状、筒状、漏斗状、钟状、轮状、十字型、蝶形花冠。 雄蕊的类型也是多样的,有单体雄蕊、二体雄蕊、多体雄蕊、二强雄蕊、四强雄蕊,聚药雄蕊。 无限花序的开花顺序由下向上,或由边缘向中央,可分为:总状花序、穗状花序、肉穗花序、茅荑花序、伞房花序、伞形花序、头状花序、隐头花序,以此作为单位还可构成复合的花序,如复总状花序(圆锥花序)、复穗状花序。有限花序开花顺序从上向下,从内向外,可分为单歧聚伞花序、二歧聚伞花序、多歧聚伞花序、轮伞花序。 被子植物亚门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个纲,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比较如下表: 被子植物系统演化过程中,木兰科与毛莨科是双子叶植物中的原始类群。其原始性状为雄、雌蕊均为多数,离生,并作螺旋状排列。泽泻科和百合科是单子叶植物中古老的类型。菊科是双子叶植物中最进化的一科,构成系统进化干的顶峰,具有多样的适应能力及进化性状,如头状花序是花序中进化的性状;花

被子植物的分科概述

被子植物的分科概述 快速导航:木兰目| 樟目| 毛茛目| 金缕梅目| 石竹目| 蓼目| 蔷薇目| 锦葵目| 葫芦目| 山茶目| 白花菜目| 豆目| 大戟目| 无患子目| 伞形目|杜鹃花目| 玄参目| 茄目| 唇形目| 菊目| 其它重要的植物介绍| 泽泻目| 棕榈目| 天南星目| 百合目| 鸭跖草目| 莎草目| 兰目| 其他重要的单子叶植物 按照克郎奎斯特系统(参见第四节)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两个纲,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一)木兰目(Magnoliales) 木兰科(Magnoliaceae)*P6-15 A∞∞ 主要特征:木本;单叶互生,全缘,有托叶,早脱落,枝具环状托叶痕。花单生;两性,辐射对称,常同被;雄蕊及雌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于柱状花托上,子房上位。聚合蓇葖果穗状,稀为翅果。种子有胚乳。 图12-1 玉兰 1.叶枝 2.花枝 3.雄蕊和心皮的排列 4.花图式 5.果实 (二)樟目(Laurales)

樟科(Lauraceae)*P3+3 A3+3+3+3(3:1) 主要特征:木本,有香气,单叶互生,革质全缘,无托叶,三出脉或羽状脉。花两性整齐3基数,轮状排列,花药瓣裂;子房上位,1室;核果。种子无胚乳。 (三)毛茛目(Ranales) 毛茛科(Ranunculaceae)*K3-∞C3-∞A∞∞-1 主要特征:草本;花两性,整齐,5基数,花萼和花瓣均离生;雄蕊和雌蕊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于膨大突起的花托上;子房上位;聚合瘦果或聚合蓇葖果。 图12-2 毛茛1.植株 2.萼片 3.花瓣4.花图式 (五)壳斗目 壳斗科(Fagaceae)*♂:K(4-8)C0 A4-20♀:K(4-8)C0(3-6:3-6:2) 主要特征:木本;单叶互生,有托叶,羽状脉直达叶缘。雌雄同株或异株,无花瓣;雄花为葇荑花序;子房下位。总苞木质化成壳斗(cupule),部分或完全包被坚果。 图12-17 板栗 1.果枝2.花枝3.雄花 4.雌花 5.坚果 6.花图式十八、桑科Moraceae: 识别要点: 木本,常具乳汁;单叶互生。花单性,单被,雄蕊与萼片同数而对生;上位子房,2心皮1室。聚花果。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4大分类系统 1、克朗奎斯特分类法 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 目录 木兰纲Magnoliopsida 1. 木兰亚纲Magnoliidae 2. 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 Hamamelididae 3.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4.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 5. 蔷薇亚纲Rosidae 6. 菊亚纲Asteridae 百合纲Liliopsida 1. 泽泻亚纲Alismatidae 2. 槟榔亚纲Arecidae 3.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4. 姜亚纲Zingiberidae 5. 百合亚纲Liliidae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 2、哈钦松系统 这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 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统。在1973年修订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双子叶植物82目,342科,单子叶植物29 目,69科。 目录 主要特点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但过分强调

了木本和草本两个来源,认为木本植物均由木兰目演化而来,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来,结果使得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统位置上都相隔很远,如草本的伞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马鞭草科等,这种观点亦受到现代多数分类学家所反对。 主要特点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411科。目前在我国,建立较晚的标本室,如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所、广西植物所、福建、贵州的经济植物标本室,多用哈钦松系统。南方的高等院校植物标本室也多采用哈钦松系统排列标本。 有人认为1973年版比原版更不好用,比如有些双子叶植物科本来关系较接近,如唇形目与马鞭草目用草本支、木本支为标准在系统树很早被分开,但实际上关系很近,五加科与伞形科亦是如此。人们宁可用旧版而不用它的新版系统,认为新版加重二元思想的色彩。 a.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分离,多数,螺旋状排列的比花各部合生、定数、轮生的进化,虫媒比风媒原始。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多心皮类包括木兰目和毛茛目是最原始的。 b.单被花和无被花是次生的,来源于双被花类;柔荑花序类群较进化,起源于金缕梅目。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有共同的起源,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实际应用 哈钦松系统分科比较小,较易运用和掌握,被子植物在最后修正的系统里有

被子植物APGIII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APGIII分类系统 摘要:APG III分类法是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继1998年APG I及2003年APG II 之后,花了6年半修定的被子植物分类法,于2009年10月正式在林奈学会植物学报发表。APG III承认了早前版本的所有45目,并新接受了14个目,共计59目。这个最新的APG III 分类系统取得了植物学界的共识。 关键词:APG III分类系统;被子植物 引言 被子植物有Engler系统、Hutchinson系统、Takhtajan系统、Cronquist系统这四个常用的分类系统,但是经过比较认为Engler系统和Hutchinson系统没能正确揭示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 但因其科的数目较少而仍有使用价值。Takhtajan系统和Cronquist系统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Takhtajan系统阶层数目太多,在前人系统上增设“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科数达到592个,似乎啰嗦了些,不利于日常使用。Cronquist系统与Takhtajan 系统很像,它取消“超目”一级分类单元,压缩科的数目至388个,这样整个系统更加完善,因而这一系统很受欢迎。然而近年来, 随着以DNA测序为基础的分子系统学的日趋成熟, 利用分子系统学手段来得到更自然的系统演化关系已成为有效且普遍的途径,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出现了众多新的变化, APG系统即为一例, 最新的APG III系统甚至成为以保守著称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标本馆(K)馆藏标本排列的依据。 1 APG III系统的发展 1998年,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邱园、康奈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和密苏里植物园等学者,组成了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同年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发表了《被子植物APG分类法》,自1998年首次提出后,近年来又相继推出了两个修订版本,分别为2003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II分类法》和2009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在2009年推出第三版的同时,又依据系统发育关系对各科作了线性排列[2]。对历史上出现的被子植物科名进行汇总,理清了所有这些科名与APG系统科名的正异名对应关系, 并将整个被子植物作为有胚植物(木贼纲Equisetopsida)的一个亚纲处理, 即木兰亚纲(Magnoliidae) (Chase & Reveal, 2009), 被子植物各单系分支则设为超目,其下再设目、科级单元,增加红毛椴科(Petenaeaceae),使APG III系统的科数目增加到414科。 2 主要特点 在该分类法中,将被子植物分为由无油樟目、睡莲目及木兰藤目组成的基底旁系群和木兰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及真双子叶植物组成的核心类群。其中,金粟兰目为木兰类的旁系群,金鱼藻目为真双子叶植物的旁系群;鸭跖草类植物为单子叶植物的核心类群;在真双子叶植物下,蔷薇类及菊类为核心真双子叶植物最主要的两大分支,蔷薇类的核心类群主要由豆类植物及锦葵类植物组成,菊类的核心类群由唇形类及桔梗类植物组成。 APG III承认了早前版本的所有45目,并新接受了14个目,共计59目。新增的目有:无油樟目、睡莲目、金粟兰目、无叶莲目、昆栏树目、黄杨目、智利藤目、葡萄目、蒺藜目、美洲苦木目、十齿花目、南鼠刺目、鳞叶树目及盔瓣花目。 APG III所承认的科共有415个,有许多小型科被合并,早前被建议合并的55科之中有44个被合并,即八角茴香科、葱科、百子莲科、龙舌兰科、星捧月科、西丽草科、风信子科、异蕊草科、假叶树科、紫灯花科、独尾草科、萱草科、独叶草科、荷包牡丹科、蕨叶草科、双颊果科、水青树科、齿蕊科、高柱花科、花茎草科、谷木科、微形草科、马尾树科、水母柱科、羽叶树科、王冠草科、时钟花科、钟萼木科、地果莲木科、弯子木科、骆驼蓬科、

郑万钧裸子植物分类系统

郑万钧裸子植物分类系统(1978) 一、系统大纲 Division Gymnospermae 裸子植物门 Class Cycadopsida 苏铁纲 Order Cycadales 苏铁目 Fam. 1 Cycadaceae 苏铁科 Gen. Cycas 苏铁属 Class Ginkgopsida 银杏纲 Order Ginkgoales 银杏目 Fam. 2 Ginkgoaceae 银杏科 Gen. Ginkgo 银杏属 Class Coniferopsida 松杉纲 Order Pinales 松杉目 Fam. 3 Araucariaceae 南洋杉科 Gen. Araucaria 南洋杉属 Gen. Agathis 贝壳杉属 Fam. 4 Pinaceae 松科 Subfam. Abietoideae 冷杉亚科 Gen. Keteleeria 油杉属 Gen. Abies 冷杉属 Gen. Pseudotsuga 黄杉属 Gen. Tsuga 铁杉属 Sect. Heopeuce长苞铁杉组 Sect. Tsuga铁杉组 Gen. Cathaya 银杉属 Gen. Picea 云杉属 Sect. Picea云杉组 Sect. Casicta丽江云杉组 Sect. Omorica鱼鳞云杉组 Subfam. Laricoideae 落叶松亚科 Gen. Larix 落叶松属 Sect. Multiseriales 红杉组 Sect. Larix落叶松组 Gen. Pseudolarix 金钱松属

Gen. Cedrus 雪松属 Subfam. Pinoideae 松亚科 Gen. Pinus 松属 Subgen. Strobus 单维管束松亚属Sect. Cembra五针松组 Sect. Parrya白皮松组 Suben. Pinus 双维管束松亚属Sect. Sula长叶松组 Sect. Pinus油松组 Fam. 5 Taxodiaceae 杉科 Gen. Sciadopitys 金松属 Gen. Cunninghamia 杉木属Gen. Taiwania 台湾杉属 Gen. Cryptomeria 柳杉属 Gen. Glyptostrobus 水松属Gen. Taxodium 落羽杉属 Gen. Sequoiadendron 巨杉属Gen. Sequoia 北美红杉属 Gen. Metasequoia 水杉属 Fam. 6 Cupressaceae 柏科Subfam. Thujoideae 侧柏亚科Gen. Thujopsis 罗汉柏属 Gen. Thuja 崖柏属 Gen. Platycladus 侧柏属 Gen. Calocedrus 翠柏属Subfam. Cupressoideae 柏木亚科Gen. Cupressus 柏木属 Gen. Chamaecyparis 扁柏属Gen. Fokienia 福建柏属Subfam. Juniperoideae 圆柏亚科Gen. Sabina 圆柏属 Gen. Juniperus 刺柏属 Order Podocarpales 罗汉松目Fam. 7 Podocarpaceae 罗汉松科Gen. Podocarpus 罗汉松属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基本区别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基本区别 植物界大约有50万种植物,其中种子植物有近25万种。 裸子植物 1.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2.种子的胚具有2至多个子叶 3.多数为直根系 4.根尖顶端多为两层原始细胞 5.都是木本,多乔木 6.单轴分枝式占优势 7.茎端无原套-原体 8.次生木质部组成成分比较简单,有管胞,无导管,无典型的木纤维,有木射线,木薄壁组织或有或无 9.管胞有大型单列或双列的具缘纹孔,有眉条,有纹孔塞,有交叉纹孔场(松柏类) 10.木射线仅由薄壁组织细胞组成,或含有射线管胞 11.茎中常有树脂道 12.韧皮部一般无筛管和伴细胞,有筛细胞和蛋白质细胞,韧皮薄壁组织常聚集成群,很少有韧皮纤维 13.维管束为无限维管束 14.形成层细胞比较长,平均长度约为3.6毫米 15.形成层不表现出叠生层次 16.营养叶的形态构造比较简单,多为针形和鳞片形,构造上多具旱生叶的特征 17.叶通常无叶鞘和托叶 18.有孢子叶球,而无真正的花 19.孢子叶球的孢子叶呈螺旋状排列 20.主要是风媒传粉,传粉时有传粉滴 21.花粉管是用于吸收珠心的养料或输送精子,有些种类的精子具鞭毛(如苏铁)。传粉和受精的间隔时间长 22.配子体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雌配子体永远被包裹在胚珠里 23.雄配子体比较复杂,多样化,有原叶细胞 24.雌配子体都起源于一个单倍体的大孢子 25.雌配子体的最初发育阶段的游离核数目很多,时间长。产生颈卵器26.胚胎开始发生时有游离核时期 27.无双受精作用,受精时有新细胞质形成 28.胚乳就是雌配子体(母本的),很发达,受精作用前就存在,是单倍体29.胚珠具有一层珠被 30.大多数种子内有强烈的多胚现象 31.不形成果实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是在植物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进而对分类系统进行监理,以阐述被子植物之间的演化关系[1]。自19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植物分类工作者根据各自对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相关理论,对被子植物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由于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等方面知识和证据的不足[2],截至目前,被子植物的分类尚无完美的分类系统,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3-5]。 1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类型 1.1恩格勒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是1897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提出的,其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有所描述,是被子植物分类史上第1个较为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该系统的提出是在假说的基础上,认为被子植物的原始特征是单性、无花瓣、风媒传粉、木本等,而其进化特征有两性、花瓣、虫媒传粉等,为此,恩格勒认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类型为葇荑花序类植物,而较为进化的类型为毛茛、木兰等科。上述假说是在艾希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很多植物学家认为该理论不合理。因此,经过对恩格勒系统的多次修订,在1964年出版的第12版《植物分科志要》上,认为单子叶植物比双子叶植物要原始的理论是错误的,并进行了修改,仍将双子叶植物分为合瓣花亚纲和古生花被亚纲,基本系统大纲内仍将植物界划为17门,并未作多大改变,其中被子植物独立成被子植物门,共包括2纲,62目,344科。 1.2哈钦松分类系统 该系统是1926年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提出的,其在《有花植物科志》一书中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描述,1973年相应地做了修订,将被子植物的分类科数增加了,由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哈钦松系统认为与单性花相比,两性花更为原始;多数、各部分分离的花,比定数、连合的花更为原始;与轮状排列的花相比,各部分螺旋状排列的花更为原始;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更为原始。该系统还认为被子植物为单元起源,双子叶植物的起点是毛茛目与木兰目,该系统认为毛茛目与木兰目这2支是平行发展的:一支木本植物从木兰目中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从毛茛目种演化出;在被子植物的后来演化过程中,单花被、无被花逐渐蜕化而成;从金缕梅目中逐渐分出葇荑花序类各科。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中逐渐演化出单子叶植物,并在演进的早期就分化为3个进化线,即瓣花群、萼花群及颖花群。 1.3塔赫他间分类系统 塔赫他间系统于1954年公布。该系统认为被子植物从种子蕨中演化而来;从木本植物中演化出草本植物;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具单沟舟形粉的睡莲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目录[隐藏] 被子植物(Angiosperm) 被子植物的特征 被子植物的分类 双子叶植物纲 合瓣花亚纲恩格勒系统分科目录 被子植物的起源 经济利用 [编辑本段] 被子植物(Angiosperm) 被子植物(bèizǐzhíwù)是种子植物的一种。 被子植物或显花植物是演化阶段最後出现的植物种类。它们首先出现在白垩纪早期,在白垩纪晚期占据了世界上植物界的大部分。被子植物的种子藏在富含营养的果实中,提供了生命发展很好的环境。受精作用可由风当传媒,大部分则是由昆虫或其他动物传导,使得显花植物能广为散布。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2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被子植物能有如此众多的种类,有极其广泛的适应性,这和它的结构复杂化、完善化分不开的,特别是繁殖器官的结构和生殖过程的特点,提供了它适应、抵御各种环境的内在条件,使它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矛盾斗争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异,产生新的物种。下面我们列举的被子植物的五个进化特征,是与裸子植物相比较而得出的,至于能产生种子、精子靠花粉管传送、有胚乳等种子植物共有的特征,在此就不赘述了。

被子植物亦称显花植物。现代植物中最大的类群,种类数目(约250,000种以上)和个体数目都占优势,构成当今地球表面的优势植被。其分类位置尚无定论,早期的分类是把被子植物列为种子植物门下的一纲,後提升为被子植物门,最近列为木兰门(Magnoliophyta)。被子植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住所、衣料、药品和花卉,是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如禾谷类(特别是稻、小麦和玉蜀黍)、甘蔗、马铃薯、块茎蔬菜和果品。 被子植物的习性、形态和大小差别很大,从极微小的青浮草到巨大的乔木桉树。大多数直立生长,但也有缠绕、匍匐或靠其他植物的机械支持而生长的。多含叶绿素,自己制造养料,但也有腐生和寄生的。有几个科的植物是肉食的,如茅膏菜属(Drose ra)植物以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为食物。许多是木本的(乔木和灌木),但多为草本,草本被子植物比木本具有更进化的特征。多异花传粉,少数自花传粉。花粉粒到达柱头後即萌发并产生花粉管,通过花柱向下进入子房腔。花粉管前端有管核和生殖细胞。随著花粉管的发育,生殖细胞分裂成两个雄配子。花粉管一般通珠孔进入胚珠。花粉管进入雌配子体後,顶端破裂,两个雄配子释出,进入雌配子体的细胞质内。其中一个雄配子钻入卵细胞内,与之融合而受精。受精後产生的核子常发育成胚。另一个雄配子同雌配子体的其他两个核(极核)结合(或同两极核预先融合成的一个核相结合)形成胚乳核,胚乳核产生胚乳,用以贮藏养料。两个雄配子均参加融合过程,这称为双受精作用,为被子植物所独有。 被子植物分两个纲,其种子内胚发育的早期阶段相同,但进一步的发育却以不同方式进行︰在双子叶植物,茎原基两侧的侧生子叶均发育,而在单子叶植物仅一个原生子叶得到发育,并向顶端移动。胚的发育过程清楚地表明,被子植物胚的早期均有双子叶阶段。双子叶植物的胚分化为4个主要部分︰胚根、胚轴、子叶和胚芽。 被子植物的花的结构特徵 被子植物的器官与其他维管束植物一样,分为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木质部有特化的导管,在韧皮部内筛管分子末端相接形成筛管,筛管侧面同伴细胞相接。叶的大小、形状和结构很不一致,叶序有互生、对生或轮生。互生是原始的类型,对生和轮生是在进化过程中衍生形成。全缘、具羽状脉的单叶较为原始。在冬季或旱季脱落的叶由「常绿」叶进化而来。叶表皮具有特化的气孔。花是高度变异和特化的繁殖枝。孢子叶(雄蕊和心皮)藏于花托上,通常由花被(萼片和花瓣)环绕。花托是节间缩短的茎,原始的花花托较长。萼片常为绿色,叶状或苞片状,是特化的叶。花瓣通常与萼片互生,其质地、颜色(除绿色外)和大小不同于萼片。雄蕊(小孢子叶)总称雄蕊群,每个雄蕊通常由柄状的花丝和带孢子的部分(花药)组成。心皮(大孢子叶)总称为雌蕊群,

植物的分类系统

植物的分類系統 從我國古代有關植物的記載情形,皆以其用途為分類,因此大致以藥用及食用植物最為常見;國外至十六世紀,在植物分類上已有顯著的進步,如1620年Bauhin氏著作中,已有屬名、種名;另Ray氏根據胚胎(Embryo)而分為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並在其著作中將植物區分為: Ⅰ、草本植物(Herbae) (Ⅰ)無花植物(Imperfectae or Crytogamae) (Ⅱ)有花植物(Perfectae) Α、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es) Β、單子葉植物(Monocotyledones) Ⅱ、木本植物(Arbores) (Ⅰ)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es) (Ⅱ)單子葉植物(Monocotyledones) 至1735年Linnaeus氏創人為分類法,植物分類因此有最初之分類系統,之後經植物學家不斷的刪改並作成新的分類法【De Jussieu (1789)的自然分類系統;De Candolle(1813)刪改,及J. Lindley (1830)、S. Endlicher(1836~1840)的新分類法等】。1827年R. Brown 發現松柏類及蘇鐵類之胚珠裸露,於是將植物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此使植物的分類更趨進步。到了1859年Darwin氏發表「物種起源」之後,於分類上有很大的變化,此時意開始注意植物的親緣關係。由於各家分類觀點不同,因此在植物分類系統上亦有所差異,尤以種子植物差異最鉅,茲就各家分類系統選介如下: 一、Bentham and Hooker System 此分類系統以De Jussieu(1789)之排列加以擴大,並將De Candolle(1818)之系統予以解釋;Bentham & Hooker.(1863~1880)所著植物誌屬,為使成為植物分類的實用範本,故在排列上以最便於鑑定標本的方式做成下列分類系統。 甲、雙子葉植物門(Dicotyledons) 1.離瓣區(Polypetalae) 2.合瓣區(Gamopetalae) 3.一重花被區(Monochlamydeae)—即無花瓣類(Apetalae)乙、裸子植物門(Gymnospermae) 丙、單子葉植物門(Monocotyledons)

恩格勒系统和哈钦松系统植物分类方法介绍

植物分类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期研究是以利用为目的,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以经济性状为依据的人为分类。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年)发表以后就开始了以探讨亲缘关系为目的的分类系统,这就是自然分类系统,或称系统发育分类系统。它力求客观地反映出生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发展。长期以来,分类学家们以进化论为依据,根据植物形态、结构以及生态学等方面的论证,结合古植物学上的证据,对植物进行分类,并力图建立一个自然分类系统,以说明植物间的演化关系。迄今已有20多人发表了各自的分类系统,但由于有关植物演化的知识和证据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为大家公认的完整系统。下面仅就其中两个影响最广的学派略作介绍。 1.恩格勒系统(Engler&Prantl System) 这一系统是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和柏兰特(Prantl)提出的。他们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单性孢子叶球演化来的,只含有小孢子叶(或大孢子叶)的孢子叶球演化成雄性(或雌性)的柔荑花序,进而演化成花。因而恩格勒系统认为被子植物的花,不是一朵真正的花,而是一个演化了的花序,这种学说称为假花说。依此,这一系统在被子植物亲缘关系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认为无被花类(核桃科、杨柳科、壳斗科等)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主要根据:全是木本、单性花、风媒传粉,有些植物仅有一层珠被等特征和裸子植物很相似。 (2)认为整齐花、两性花是由无花被单性花逐渐演变而来。因此,把多心皮目的木兰科、毛茛科等看成较进化的高级类型,排在无被花、单性花的后面。 (3)认为单子叶植物较双子叶植物原始,所以把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前面。1964年已作调整,并把被子植物由原来的45目280科增至62目343科(其中双子叶植物48目,290科;单子叶植物14目,54科)。 2.哈钦松系统 (J.Hutchinson System)这一系统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在1925年和1934年公布的。这一系统在被子植物亲缘关系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认为离瓣花较合瓣花原始。花各部螺旋状排列的比轮状排列的原始;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因此,认为木兰目(Magnoliales)和毛茛目(Ranales)为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是被子植物演化的起点,所以排在系统的最前面。 (2)认为被子植物的演化分为木本及草本两大支。木本支起于木兰目,草本支起于毛茛目。 (3)认为单被花及无被花是后来演化过程中蜕化而成的。 (4)认为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因此将单子叶植物排在双子叶植物的后面。双子叶植物有82目,348科;单子叶植物有29目,69科,合计111目417科。 目前很多人认为哈钦松系统较为合理;而恩格勒系统则忽视了木麻黄科、杨柳科等雌蕊都是合生心皮的进化特征。我国华南、西南采用哈钦松系统者较多,《广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等即是。

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第十四章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第一节植物进化的证据 一化石证据 二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三个体发育中重演现象的证据 四生理生化的证据 五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第二节植物进化的趋势和进化方式 一、上升式进化 二、下降式进化 三、趋同进化 四、趋异进化 五、平行进化 六、特化或专化 七、渐变式进化与跳跃式进化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现代遗传学对生物进化机制的一些解释 (一)遗传与变异的辩证统一是植物(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 (二)自搔选择是植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三)人工选择 (四)隔离在植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单元起源和多元起源 (一)单元论 (二)多元论 四、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一)植物的个体发育 (二)植物的系统发育 第四节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一、地质年代与植物进化简史 二、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简史 (一)原核藻类的产生 (二)真核藻类的产生和发展 1 藻类细胞的演化

2 藻体形态的演化 在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中有类似“茎叶”的组织体,而且在生殖方式、生 活史类型方面都发展到比较高级的水平,因此称为高等藻类,其它个门称为低等 藻类。 3 繁殖及生活史的演化 (1) 繁殖方式:营养繁殖 无性生殖 (2) 有性生殖:同配生殖 异配生殖 4 生活史: 合子减数分裂(具核相交替) 配子减数分裂(具核相交替) 孢子减数分裂(同型世代交替 配子体占优势的异型世代交替 孢子体占优势的异型世代交替) (三)裸蕨植物的产生和蕨类植物的起源和发展 裸蕨植物是最古老的陆生维管植物,存在于志留纪末期到泥盆纪晚期。无 叶、无真根,具假根,地上部分为二叉分枝,原生中柱,孢子囊单室枝顶,孢子同型。他的出现开辟了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的新时代,由裸蕨植物又演化出了其他蕨类植物和原裸子植物,使植物界的演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多数人认为裸蕨植物起源于绿藻,也有人认为起源于褐藻或苔藓植物。 古代和现存的蕨类植物的祖先都是裸蕨植物。裸蕨植物沿着石松类、木贼类 和真蕨类三条路线进行演化和发展。 1 刺石松和裸蕨中星木属相似,认为是裸蕨植物和石松类植物之间的过渡。 2 最古老的木贼类植物海尼属和古芦木属,其特征和裸蕨类相似。 3 真蕨中的小原始蕨和古蕨被认为是介于裸蕨和真蕨之间的类型。 (四)苔藓植物的产生 1 起源于绿藻 (1) 叶绿体结构和绿藻的载色体相似,都含有叶绿素和叶黄素,光合产物为淀粉。 单细胞 具鞭毛 单细胞具鞭毛的群体 单细胞具鞭毛的多细胞体 单细胞 无鞭毛 群体 多细胞 不分枝丝状体 分枝丝状体叶状体 异丝体 枝状体

裸子植物的简单分类

裸子植物: 松科:冷杉,雪松,金钱松,湿地松,火炬松,赤松,黑松,五针松。 杉科:水杉,池杉,落雨杉,蜀杉,杉木,南洋杉,中山杉。 柏科:龙柏,金叶桧,园柏,相木,侧柏,日本扁柏,日本花柏。 罗汉松科:罗汉松,竹柏。 杨柳科:意杨,响叶杨,小叶杨垂柳,旱柳,银牙柳,何柳。 木兰科:广玉兰,白玉兰,紫玉兰,含笑,烈火楠,木莲,白兰花。 壳斗科:青冈,苦槠,板栗,锥栗,白栗。 榆科:朴树,榉树,珊瑚朴,琅榆,糙叶树,垂枝榆。 胡桃科:枫杨,美国山胡桃,山胡桃,胡桃。 大戟科:油桐,山麻杆,乌桕,算盘子,麻疯树。 豆科:槐树,刺槐,龙爪槐,紫荆,巨紫荆,合欢,山合欢,金合欢,紫藤,油麻藤,紫穗,槐,云实,三皂荚,皂荚,凤凰木,黄檀,花榈木,里荆树。 蔷薇科:蔷薇亚科:月季,野蔷薇,木香,粉团蔷薇,隶棠,金英子,无刺蔷薇。 李亚科:桃,梅,李,杏,紫叶李。 苹果亚科:贴根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 山茶科:梅茶,山茶,美人茶,油茶,木何。 杜仲科:杜仲。 四照花科:锦带花,红瑞木,灯槭台树,山茱萸,毛梾。 木犀科:桂花,女贞,金森女贞,小腊,水腊,小叶女贞,对节白蜡,白蜡,犀木,黄馨,迎春,探春。 冬青科:龟甲冬青,枸骨,铁杆冬青,大叶冬青。 藤黄科:金丝桃,金丝梅。

忍冬科:珊瑚树,六道木,金银花,荚蒾。 樟科:樟树,红楠,浙江楠,浙江樟,紫楠树,紫楠,舟山新木姜子,乌药,皮樟樟,刨花楠。 卫矛科:卫矛,丝绵木,大叶黄杨。 漆树科:南酸枣,黄莲木,盐肤木。 槭树科:樟树槭,鸡爪槭,红枫,三角枫,五角枫。 山矾科:山矾,白檀,老鼠矢。 桑科:桑,拓树,无花果,小叶榕,印度榕,天仙果,霹雳。 夹竹桃科:夹竹桃,落石。 茜草科:栀子花,高山栀子花,小叶栀子花,六月雪,白马骨。 杜鹃花科:马银花,闹羊花,毛白杜鹃,天目杜鹃,云锦杜鹃,黄山杜鹃。胡颓子科:佘氏羊奶子,红皮树。 金缕梅科:枫香,蚊母,继木。 无患子科:无患子,黄山栾树。 大风子科:榨木。 五加科:刺秋,五加。常青藤。 芸香科:枳,野胡椒,香泡,柑橘,佛手玳玳。 猕猴桃科:猕猴桃。 旋花科:花叶蔓常青藤。 玄参科:泡桐。 紫薇科:凌霄,火棘。 杨梅科:海桐。 单子叶植物:百科,剑麻。、

被子植物APG三分类系统

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系统 摘要:APG III分类法是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继1998年APG I及2003年APG II之后,花了6年半修定的被子植物分类法,于2009年10月正式在林奈学会植物学报发表。APG III承认了早前版本的所有45目,并新接受了14个目,共计59目。这个最新的APG III分类系统取得了植物学界的共识。 关键词:APG III分类系统;被子植物 0 引言 被子植物有Engler系统、Hutchinson系统、Takhtajan系统、Cronquist系统这四个常用的分类系统,但是经过比较认为Engler系统和Hutchinson系统没能正确揭示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 但因其科的数目较少而仍有使用价值。Takhtajan系统和Cronquist系统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植物类群间的演化关系。Takhtajan系统阶层数目太多,在前人系统上增设“超目”一级分类单元,科数达到592个,似乎啰嗦了些,不利于日常使用。.Cronquist系统与Takhtajan系统很像,它取消“超目”一级分类单元,压缩科的数目至388个,这样整个系统更加完善,因而这一系统很受欢迎。然而近年来, 随着以DNA测序为基础的分子系统学的日趋成熟, 利用分子系统学手段来得到更自然的系统演化关 系已成为有效且普遍的途径,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出现了众多新的变化, APG系统即为一例, 最新的APG III系统甚至成为以保守著称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标本馆(K)馆藏标本排列的依据[1]。 1 APG III系统的发展

1998年,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邱园、康奈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和密苏里植物园等学者,组成了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同年被子植物种系发生组发表了《被子植物APG分类法》,自1998年首次提出后,近年来又相继推出了两个修订版本,分别为2003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和2009年发表的《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在2009年推出第三版的同时, 又依据系统发育关系对各科作了线性排列[2]。对历史上出现的被子植物科名进行汇总, 厘清了所有这些科名与APG系统科名的正异名对应关系, 并将整个被子植物作为有胚植物(木贼纲Equisetopsida)的一个亚纲处理, 即木兰亚纲(Magnoliidae) (Chase & Reveal, 2009), 被子植物各单系分支则设为超目, 其下再设目、科级单元, 增加红毛椴科(Petenaeaceae), 使APG III系统的科数目增加到414科。 2 主要特点 在该分类法中,将被子植物分为由无油樟目、睡莲目及木兰藤目组成的基底旁系群和木兰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及真双子叶植物组成的核心类群。其中,金粟兰目为木兰类的旁系群,金鱼藻目为真双子叶植物的旁系群;鸭跖草类植物为单子叶植物的核心类群;在真双子叶植物下,蔷薇类及菊类为核心真双子叶植物最主要的两大分支,蔷薇类的核心类群主要由豆类植物及锦葵类植物组成,菊类的核心类群由唇形类及桔梗类植物组成。

第五章 植物的系统分类

第五章植物的系统分类 一、填空题 1. 植物分类阶层系统从大到小分别为界_____ 、_____ 、_____、_____ 、 _____ 、_____ 。 2. 十字花科的植物如油菜子房由_____个心皮组成,具有_____室,由____相隔 开。发育成果实后成熟时沿_____开裂,这类果实称_____果。 3. 桂花习惯上分为以下四个品种类型:_____ 、_____ 、_____、_____ 4. 秋色叶树种有_____ 、_____ 、_____、_____等。 5. 适合作绿篱的树种有____ 、_____ 、_____、_____等。 6. ____ 、_____ 、_____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 7. 一个完整的学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用_______________文书写。 8. 蕨类植物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器官的分化; 9. 伞形科具________花序。 10. ________科是花冠蝶形, 二体雄蕊, 荚果, 常见植物________________。 11. 吊兰属于___________科。 12. 葫芦科植物的果实多数是___________果; 菊科植物的果为___________果。 13. 兰科植物花中的雄蕊与雌蕊___________。花粉常呈___________,种子细小______。 14. 双悬果属于________科。 15. 唇形科的主要特征是:草本,茎常,植物体含挥发性芳香油;叶,花冠合瓣,子房上位等。 16. 依据植物的特征, 判断属于哪科? (1) 叶对生,单叶,掌叶裂或为羽状复叶。 花两性或单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或雌雄异株,整齐,排成总状、伞房或圆锥花序。果为扁平的具翅分果__________ (2) 二年生草本。单叶互生, 总状花序, 果实为两心皮组成, 由假隔膜分成二室, 果实成熟时, 果皮沿两侧腹缝线开裂, 成二片脱落, 仅留下假隔膜, 种子附于假隔膜上。__________ 17. 下列每科各列举二个观赏植物 豆科: 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子植物起源与发展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目录 被子植物概述 (3) 被子植物的起源 (3) 被子植物可能的祖先 (3) 多元论 (3) 单元论 (3) 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 (4) 被子植物的起源地点 (5) 1.高纬度起源说(北极起源说) (5) 2.低纬度热带起源说 (5) 3.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 (5) 4.被子植物的华夏植物区系起源说 (5) 被子植物的演化 (6) 被子植物演化假说 (6) 假花学说 (6) 真花学说 (6) 被子植物的演化发展 (6) 被子植物的演化趋势 (8) 被子植物现存类群的进化趋势 (8) 被子植物输导系统的进化趋势 (8) 被子植物的叶、花、果实、种子和染色体的进化趋势 (8)

被子植物概述 被子植物(Angiosperm)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是地球上最完善、出现得最晚的植物,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3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除细菌和致病的真菌外,被子植物直接关系着今天地球上人类的生存。被子植物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作物,这些是供给人类生存的基本食物。建筑木材、药材和纤维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被子植物的起源 被子植物可能的祖先 被子植物的属种十分庞杂,形态变化很大,分布极广,粗看起来,确实难用统一的特征将所有的被子植物归成一类。因此,对被子植物的祖先存在不同的假说,有多元论和单元论两种起源说。 多元论 多元论认为被子植物来自许多不相亲近的群类,彼此是平行发展的。胡先骕、米塞(Meeuse)、恩格勒(Engler)和兰姆(Lam)等人是多元论的代表。我国的分类学家胡先骕1950年发表了一个被子植物多元起源的系统,也是我国学者发表的被子植物的唯一系统。 单元论 单元论是当前多数植物学家主张的被子植物起源说。主要依据是被子植物有许多独特和高度特化的性状,如雄蕊都有四个孢子(花粉)囊和特有的药室内层;

植物分类5个系统

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被子植物的分类,并建立分类系统,用以说明被子植物间的演化关系,是分类学家长期以来所寻求的目标。但由于有关植物演化的知识和证据不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现介绍几个常用的分类系统。 一、恩格勒系统 这一系统是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于188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认为无瓣花、单性、木本、风媒传粉等为原始的性状,而有瓣花、两性、草本、虫媒传粉等是进化的性状。为此,他们把柔荑花序植物(如杨柳科、桦木科)看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而把木兰科、毛茛科等看作是较为进化的类型,同时把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被子植物计48目,280科,1964年修订为62目,344科。 二、哈钦松系统 本系统是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Hutchinson)于1926年在<<有花植物科志>>中提出的,1973年作了修订,从原来的332科增加到411科。 哈钦松认为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各部分分离、多数的比连合、定数的较为原始;花各部螺旋状排列的比轮状排列的较为原始等。他还认为,被子植物是单元起源的;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从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从毛茛目演化出一支草本植物,且这两支是平行发展的;无被花和有被花是后来演化过程中蜕化而成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 三、塔赫他间系统 这系统是1954年公布的,自1959年起进行了多次修订,在1980年发表的分类系统中,把被子植物分为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总计92目,410科。 塔赫他间(Takhtajan)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草本植物是由木本植物演化出来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的具单沟舟形花粉的睡莲莼菜科。他主张单元起源,由木兰目发展出毛茛目及睡莲目,全部单子叶植物都出自睡莲目,木本单子叶植物则由木兰目演化而来,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

生物的分类系统

第九章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的分类系统 现代分类系统是根据生物所有性状的异同,综合起来分门别类,称为自然分类法,它采用了阶梯从属的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如果某一等级内种类繁多,还可划分出中间等级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通过分类系统,可以了解各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每一个物种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二、生物的界级分类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生物的分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出现了不同的分界方法,如两界说、三界说、五界说、六界说等。 在显微镜发明以前,由林奈提出了两界说,把生物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三界说是在用显微镜发现单细胞生物后产生的,在1866年由赫克尔提倡,把生物分成单细胞的原生生物界和植物界、动物界。五界说是1969年由惠特克提出的,把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此说更完善地反映出生物的进化历程,得到大多数生物学家的承认。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将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六大类群: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第一节植物界的主要类群 【知识概要】 地球上的植物,目前已知的有40多万种,它们组成了整个植物界。植物界的主要类群归纳如下: 我国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许多世界珍稀的和特有的种类。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有熊类植物中的桫椤,裸子植物中的银杉、水杉、秃杉和被子植物中的金花茶、珙桐、人参和望大树。 一、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属于低等植物,其主要特征是一般具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殖器官为单细胞构造,植物体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三类,没有根、茎、叶分化。绝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现存的藻类植物约2万多种。按细胞所含色素以及贮存养分的不同,可把藻类分为绿藻门、轮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等。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的比较见下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