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建史 奴隶社会建筑 PDF 课件

中建史 奴隶社会建筑 PDF 课件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是(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 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建筑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陵墓祭祀监狱建筑,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 夏商周时期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 汉代建筑: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 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中小型的居住建筑,以及佛教寺庙建筑, 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出现。斗拱的形式多样,正处于未 定型的活跃探索期。多层楼兴起盛行,建筑组群庞大,显示出中国木构建筑 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充满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时 期。 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石窟和精美雕刻兴盛,陵墓建筑不甚发达,南朝陵 墓神道两旁的雕刻颇有成就。园林: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 山水文学开始兴盛,私家园林以士人园林为主。家具:适应垂足而坐的高型 家具开始丰富,胡坐逐渐取代了此前中原的席地而坐。 宋朝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3建筑装修精美,色彩华丽。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建筑兴盛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明清两代的建筑较唐宋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更趋向于程式化和装饰化。 明代建筑:1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期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2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也得到广泛应用3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趋于定型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式建筑形象严谨,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私家园林发达7明式家具闻名于世8风水术发展极盛。 清代建筑特点: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2藏传佛教兴盛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4单体设计简化,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斗拱的承重作用消失,仅作为装饰5建筑材料与技术都有了创新,出现了玻璃,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在建筑上广泛应用。 明清故宫: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由明代蒯祥,徐杲等人主持设计。经历十二年建成,明清24个皇帝在此执政。位于北京城市的中心,占地72 公顷。有房屋8700间,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殿建筑群。 故宫基本布局:(一)严格的中轴对称(二)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三)前朝后寝(四)三朝五门三朝,对应三殿。.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三朝五门: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三朝的称谓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朝,入阖;宋代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一参)。也就是: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唐长安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三朝为:外朝奉天殿、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代故宫五门为: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中国建筑史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 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和抬梁式?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地梁,以减少柱子地数量,取得室内较大地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斗棋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地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岀悬臂梁承托岀檐部分地重量. 斗棋地主要构件:棋.斗?昂?一座木架建筑地建造,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地目地.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地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地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单体建筑地另一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地不可分割性.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地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地灵魂?庭院地三种围合方式:一.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例:北京故宫. 处理建筑与环境地关系:一.善择基址.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 中国最早岀现地建筑:穴居和巢居?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地产物,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地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最高工官:司空.汉代以后:将作.历史上有作为地工官: 隋代宇文恺:观风行殿.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国古代两种发展模式:一在工官掌权下建造地官式建筑;二是各地自主建造地民间建筑. 第一章原始社会:发展极缓慢,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创造了原始地木架建筑.奴隶社会: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地使用,岀现了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岀现瓦屋彩绘地豪华宫殿.封建社会:不论在城市规划.群建筑.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地创造与贡献. 原始社会:两种代表性建筑:1.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有巢居发展而来地干阑式建筑; 2.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 来地木骨泥墙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干阑式建筑. 奴隶社会: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至今我国最早地规模较大地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地实例 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地早周遗址和和湖北蕲春地干阑式木架建筑.制瓦技术是西周在建筑上地突岀成就.春秋时期:瓦地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地高台建筑地岀现.封建社会前期:1.战国时手 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地高潮.2.农业和手工业进步地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3.装修用地砖也岀现了 .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整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汉:后世常见地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构架已经形成.在制砖技术和拱卷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三国.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最突岀地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舍宅为寺”: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地邸宅改建地.石窟可分为三种:1.塔院型,以塔为窟地中心.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3.僧院型,窟中置佛像.园林发展地原因:1.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2.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地宫殿和苑囿,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匠人李春. 唐代建筑六个特点:1规模宏大,规化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地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地真实和成熟.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四个发展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地城市模式. 古代都城建设地三种类型:1新建城市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3在旧城基础上地扩建.城市建设特点:一切为 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地宫廷而展开.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朱教授)建筑 考研 笔记 【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朱光亚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系

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地区的自然条件概貌(幻灯) ·中国历史的源头(神话传说) 伏羲氏女娲 直尺规 画方画圆 □洪水时代:女娲补天,部落之争,大禹治水 ·景表(钟的由来):根据锥体上的牌子的影子落在锥体面的距离来确定时间节气。 ·龙的演变 ·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狮子 ·太极图(太阳、水的漩涡)→八卦 ·鱼的演变: ·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 从五千年文明说起 □时间轴: □朝代轴: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

□中国文明起源示意: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B.C.21——16世纪) 二、商 三、周 ·案例: 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7千年以前) 干阑式建筑(木构代表) ⑵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⑶大地湾,最大跨度为10米,可能为祭祀空间场所 ⑷内蒙古大青山祭坛,辽宁女神庙祭坛 祭坛建筑的较早原形 ⑸河南偃师二里头 ⑹殷墟 ⑺西周蕲(qí)春 ⑻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院落空间 西周:瓦的出现,东周时大量应用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 ·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分布在哪里?何以说是祭坛建筑? ·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 ·中国院落空间何时形成? ·中国最早的瓦屋面出现在何时?砖?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A.D.589年) 一、战国及秦 ⑴背景 ·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开始使用 ⑵成就 ·高台式建筑

中国建筑史识记图表(修正版,按一级注册建筑师复习大纲整理)复习过程

中国建筑史识记图表(修正版,按2017一级注册建筑师复习大 纲整理)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3 筑 书,记述周代王城建设制度。 2.突出成就:瓦的发明,脱离了“茅茨土阶” 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秦都城雍城(陕西凤翔) 出土了36cm*14cm*6cm 砖和质地坚硬的花纹空心砖(两者都为青灰色砖) 1.人物:公输般(鲁班); 2.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防刺客、洪水、享受登临之乐;建筑技术不足) 3.开始修长城; 4.瓦的普遍使用; 5.建筑装饰和色彩有发展; 6.开始使用砖; (一号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 殷墟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秦都城雍城 宗庙遗址 三、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1年) 朝代 年代 代表建筑 历史特点 建筑特点 建筑技术 备 注 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 齐都临淄 南北5km 、东西4km ,7万户;西南角为宫殿,夯土台高达16m ; 1.周礼限制已失控,城市规模扩大;各国都城 都很大; 2.木工已有很高水平,棺椁有多样的榫卯;仍多为木棺椁;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陕西咸阳) 以夯土台(6m )为中心,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 绕、上下叠两层的台榭式建筑;具有采暖、冷藏、排 水、洗浴等设施; 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铜板错银的“兆域图” 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按比例制作,有名称、尺寸、地形位置,国王诏令; 秦 前221年阿房宫(拟建朝宫前秦都、宫殿均不遵周礼,跨渭水南北、弥山跨谷; 修驰道、筑长城;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自己总结中国建筑史(带插图)(一级注册建筑师必备)

中国建筑史 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 (一)建筑 1. 仰韶文化: 干阑式: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有榫卯) 木骨泥墙:西安半坡村、陕西临潼姜寨(大房子,母系) 2.龙山文化: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父系),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3.辽宁建平县女神像——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二)其他 ·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祭坛,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 二、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 (一)夏(前2070~前1600年) (二)商(前1600~前1046年) 图片 ·已大量使用“青铜器”,青铜工艺达到纯熟的程度 ·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载 (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 图片

·瓦的发明,以上建筑使用瓦、脱离了“茅茨土阶”;陶水管的使用;三合土抹面 ·有宗教分封,不能僭越(公侯伯子男,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 (四)春秋(前770~前476年) ·人物:公输班-鲁班 ·开始修筑长城 ·瓦大量使用 ·有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shān jié zǎo zhuō)(dān yíng kè jué) 三、封建社会初期(前475~公元581)(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战国(前475~前221)

·各国国都都很大,齐国为例,南北5公里、东西4公里,有高16m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 ·木工技术:棺椁有多样的榫卯(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铜板错银“兆域图”(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二)秦(前221~前206) ·秦重要建筑:修驰道、筑长城 (三)汉(前206~公元220) ·国力强盛,建筑大发展,留存的建筑形象丰富(画像、明器、墓葬) ·陵墓仍土圹木椁墓,用“黄肠题凑” ·五陵少年: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等七座 ·东汉公元25年定都洛阳,都城内有东西二宫,文献记载有椒房、温室殿、冰室等防寒祛暑房(四)三国(公元220~265) (五)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1)(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整理)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00词.

营造法式类: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指上下皆有枭混的台基,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2.叠涩:古建中利用砖、石层层向外出挑的做法,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3.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 4.踏跺:呈阶级形的踏步,高宽比一般为1:2,特殊情况下可1:1。 5.垂带石:在踏跺两旁并隨踏跺的方向倾斜而下的副子,其尺寸同阶条石,与明间两侧檐柱中线对齐。 6.象眼:位于台阶两侧的三角形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式,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7.如意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8.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9.慢道:长坡道。《营》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 10.撵道/御路:坡度较平缓的一种慢道,用以行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后主要起装饰作用,在其上雕刻云龙水浪。 11.阑杆/勾阑:即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2.望柱:在栏杆中位于阑版尽端,起分隔作用的高立柱,上多有柱头雕刻。 13.寻杖:在栏杆中的长条形扶手。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后被望柱分为若干段,位于位于望柱之间。 14.阑版:在栏杆中位于望柱之间,起装饰作用的面板,多有雕刻。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15.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6.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17.抱鼓石: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多刻去纹。 18.坐槛:园林建筑中的石栏杆,形体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

中国建筑史考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考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下昂的作用是在出挑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出挑高度。 2、方上:汉代帝王陵墓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成覆斗形坟。 3、歇山顶: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为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 4、额枋(阑额):位于柱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南北朝之前置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可两根叠用,下边的叫由额,其中间用由额垫板。 5、雀替: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6、彻上露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如天花不做装饰,更不明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 7、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8、鱼沼飞梁:指方形沼池及其上架设的十字形桥。 9、和玺彩画:清代彩画的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等部位,以青、绿色为主色,它的两个特征是藻头为横“M”形,箍头、藻头、枋心上均画有象征帝王的龙纹。

二、填空 1、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2、石窟寺的种类:塔院式、佛寺式、僧院式。 3、清代彩画的等级次序由尊到卑依次: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4、著作:战国时期-----《考工记》 明代造园书籍-------《园冶》-------计成 宋建筑方面重要术数------《营造法式》------李诫 5、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主要形式:抬梁式构架、穿斗式构架、井干式构架。 6、古典屋顶样式: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 7、战国《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夫。” 8、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四合院,并且它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标志着中国建筑已突破“茅茨土阶”的状态,开始向“瓦屋”过度。 9、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现存最早的塔实物----砖砌密檐式塔,北魏正光元四年。 10、中国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11、隋大业年间,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由李春主持建造了一座单孔敞肩石拱桥,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 12、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是金厢斗底槽。 13、河北蓟县独乐寺的山门平面呈“分心槽”。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答案汇总

1、旋子彩画 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主要特点是在藻头使用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按用金量的多少,图案容和颜色的层次,分为7种。1.烟琢墨石碾玉 2.金琢墨石碾玉3.金线大点金4.墨线大点金5.金线小点金6.墨线小点金7.雅伍黑 2、样式雷 清代两百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的誉称,始祖雷发达。先后负责建造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及帝后陵墓建筑等。 3、紫禁城 明清王朝的宫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主要有外朝和廷组成。外都环以宫墙。外朝是主持政务举行仪式的地方:主要包括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廷是皇帝及其家眷成员居住的地方。 4、营造法式 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书籍,北宋将作监诫编著。以规各种建筑设计标准,建筑艺术形式以及施工料例功限为目的,用以关防公料,杜防贪污。全书正文34卷,分五个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一卷。 5、斗拱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所特有的构件,主要有水平的方形斗升,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用来承担屋顶的重量,作为屋顶和柱之间的过渡部分。它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同时作为严格的封建等级的象征和模数式建筑的标准。 6、里坊制度 形成于春秋至汉,在三国至唐达到极盛。是一种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被限制在一些定时开放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及附属机构占据全程最有利的地形,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有高墙环绕,设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 7、经幢 在八角形的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传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元以后少见,一般由几座,幢身,和幢定三部分组成。 8、大木作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9、推山 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使4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成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塔 塔与佛教有关,又称佛塔,起源于印度,约于东汉传入中国,各种塔中,主要以楼阁式和密檐式的为主,材料以砖木居多。

中国建筑史识记图表修正版,按2017一级注册建筑师复习大纲整理

(一号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殷墟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秦都城雍城宗庙遗址 三、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1年) 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 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齐都临淄南北5km、东西4km,7万户;西南角为宫殿,夯土台高达16m; 1、周礼限制已失控,城市规模扩大;各国都城都很大; 2、木工已有很高水平,棺椁有多样的榫卯;仍多为木棺 椁;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陕西咸阳) 以夯土台(6m)为中心,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上下叠两 层的台榭式建筑;具有采暖、冷藏、排水、洗浴等设施; 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铜 板错银的“兆域图” 最早的建筑总平面 图 按比例制作,有名称、尺寸、地形位置,国 王诏令; 秦前221年~ 前206年阿房宫(拟建朝宫前殿) 秦都、宫殿均不遵周礼,跨渭水南北、弥山跨谷; 修驰道、筑长城; 秦始皇的陵墓:骊山陵边长350余米,残高43m以上; 汉前206年 ~220年(西)汉长安城 (在唐长安西北方) 第七大城含秦离宫,受地形限制,外轮廓曲折,“斗 城”;全未按礼制;36k㎡,城门12座,宫城 5座,八街九陌,168闾里; 1、汉长安规划者—阳延成;斗城、内部格局无轴线序 列与空间对称;东西堂制先声(其后直到隋恢复旧制, 北周除外); 2、木架建筑趋于成熟,砖、石建筑与拱券结构进步巨 大;抬梁式与穿斗式已经形成;斗拱普遍使用,形式未 统一,结构作用明显;仍用高台建筑法; 3、秦砖汉瓦与汉砖(楔形砖,带榫砖); 4、外来文化影响:西域宗教、琉璃、辟邪; 5、墓仍属土圹木椁墓,用“黄肠题凑”;汉代陵邑7座, 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霸陵,杜陵; 东汉洛阳城城内有东西二宫,阁道相连;有椒房、温室 殿、冰室等防寒祛暑房; 洛阳白马寺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石享堂一斗三升斗拱 北京西郊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 长安城南郊有11座礼制建筑王莽九庙遗址 三国220~265年河北临章县曹魏邺城中国第一座轮廓方正的都城(已毁) 有中轴线,有明确的分区,6、5k㎡ 两晋、南北朝265年~ 581年 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北魏)最早的佛塔12边、15层密檐式砖塔1、南北朝:琉璃 使用于屋面; 2、砖石构件在墙 体上的运用; 3、家具与少数民 族汉化阶段 1、突出成就:佛寺、佛塔、石窟寺的出现; 2、北魏:杨衔之《洛阳珈蓝记》; 3、舍宅为寺,南北朝盛行; 4、坞壁与民居(始于汉,兴盛于南北朝,北方使用); 5、除北周外,都城与宫殿均不遵周礼,采用“东西堂”; 6、 东晋与南北朝自然山水风景园林奠基时期; 洛阳永宁寺塔(已毁) 北魏胡灵太后,方形9层40余丈楼阁式木塔 甘肃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最早与中国崖墓技术结合; 分僧院型,塔院型,佛殿 型(普遍);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开凿年代最晚 河北定兴义慈惠石柱(北齐) 柱顶有小殿,细部详细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答案汇总

1、旋子彩画 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按用金量的多少,图案内容和颜色的层次,分为7种。1.烟琢墨石碾玉 2.金琢墨石碾玉 3.金线大点金4.墨线大点金5.金线小点金6.墨线小点金7.雅伍黑 2、样式雷 清代两百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的誉称,始祖雷发达。先后负责建造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及帝后陵墓建筑等。 3、紫禁城 明清王朝的宫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主要有外朝和内廷组成。内外都环以宫墙。外朝是主持政务举行仪式的地方:主要包括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内廷是皇帝及其家眷成员居住的地方。 4、营造法式 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书籍,北宋将作监李诫编着。以规范各种建筑设计标准,建筑艺术形式以及施工料例功限为目的,用以关防公料,杜防贪污。全书正文34卷,分五个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一卷。 5、斗拱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所特有的构件,主要有水平的方形斗升,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用来承担屋顶的重量,作为屋顶和柱之间的过渡部分。它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同时作为严格的封建等级的象征和模数式建筑的标准。 6、里坊制度 形成于春秋至汉,在三国至唐达到极盛。是一种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被限制在一些定时开放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及附属机构占据全程最有利的地形,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有高墙环绕,设里门和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 7、经幢 在八角形的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传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元以后少见,一般由几座,幢身,和幢定三部分组成。 8、大木作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9、推山 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使4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成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塔 塔与佛教有关,又称佛塔,起源于印度,约于东汉传入中国,各种塔中,主要以楼阁式和密檐式的为主,材料以砖木居多。 11、一颗印

中国建筑史图表整理

中国建筑史 殷虚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秦都城雍城

洛阳白马寺河北赵县安济桥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 雅安高颐墓阙神通寺四门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大雁塔玄奘墓塔小雁塔登封法王寺塔大理寺千寻塔明惠大师塔净藏禅师塔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由唐代方形单层塔壁转变为宋代多边形平面、有塔心室的首例 1.由席地危坐到垂足坐的转变(家具大变革) 2.哲匠喻浩《木经》 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石塔 宋建都汴梁(河南开封)城市的里坊制被突 破,形成开放城市。宋朝宫殿创造性发展 是御街千步廊制度; 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 型殿 1.汴梁地处南北两种建筑风格之间,同时受北方唐代的壮硕与南方五代 秀丽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宋代的建筑风格。 2.风格趋于精致绮丽,屋顶形式丰富多样,装修细巧,门窗、勾阑等棂 格花样很多。 3.李诫著《营造法式》:确立“以材为祖、材分八等”统一模数制度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砖塔84m

虎丘云岩寺塔栖霞山舍利塔开元寺料敌塔佑国寺塔开元寺双石塔太原晋祠圣母殿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 辽916年~ 1125年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和观音阁 现存最大木构楼阁观音阁外观2层,内部3层,中间有一层 夹层 1.辽的统治者积极吸取汉族文化,其建筑可直视为 唐代建筑的延续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年代最早独一 无二的楼阁式木塔 外观5层,有4个夹层,实为 夹层有斜撑,合乎力学原理 金1115年~ 1234年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减柱造的极端之例,只有 北京卢沟桥联拱石桥,265m,石狮子极多 独乐寺的山门2 独乐寺的观音阁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佛光寺文殊殿余年,以唐代为高潮。 长安城规模之大,被列入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城市中的世界第一。 唐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最高峰,建筑群布局舒展,前导空间流畅,个体建筑结构合理有机,斗拱雄劲。建筑风格明朗、雄健、伟丽。本阶段中国建筑体系达到成熟。

中建史名词解释整理(1)

1概要 安济桥: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李春,位于河北赵县,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 桥(或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m,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和造型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样式雷: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由“样式房”承担,在样式房中供劳时间最长的是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雷发达为第一代。 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营造法式》: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 1.作者为北宋的李诫,该书的性质是政府法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以方便施工和管理 2主要内容:A、总结过去经验,确立模数化的设计制度(材契制)B、共三十四卷,分壕寨和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 C、涉及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内容 3对后世的影响:A、使中国建筑走向装饰化等级化B、限制了以后的发展 《考工记》齐国(成即书于战国)官书,我国现知最早述及建筑以及都城规划的专 门文献,(也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分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6部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该书在建筑史,城市规划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里头一号宫殿(图示): 1位于河南偃师,是夏末都城——斟寻鄩遗址中最大的一处宫殿 2其夯土台残高约80cm,南北约108m,东西约100m。 3,夯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 4,反应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5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燕尾榫: 2城市

中国建筑史图表整理

中国建筑史 一、原始社会 (距今9000-4000 年) 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 仰韶 文化 (距今 9000-4000 年) 1.余河姆渡最早木结构建筑干阑式木结构榫卯技术出现长江流域;母系氏族 2.半坡村遗址木骨泥墙半地穴式建筑大房子黄河流域 原始社会时期聚落 3.临潼寨最早典型的农耕聚落 龙山 文化 父系氏族 1.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 2.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3.建筑构造技术中出现石灰干燥、化以及彩绘装饰做法 4.建筑空间出现“吕”字形平面 木结构的特点:1.穿斗式:白族民居; 2.抬梁式:四合院; 3.井干式: 4.干阑式:广西侗族民居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 夏前2070年~ 前1600年 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 殿遗址 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1.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 2.未见瓦,“茅茨土阶”。 1.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 2.大量使用青铜器、已有甲骨文 3.商——我国城市雏形出现。 商前1600年~ 前1046年 1.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 2.偃师二里头遗址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3.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 4.偃师尸沟乡早商遗址 5.殷虚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布局已具庭院的雏 形,世界文化遗产。 西周前11世纪~ 前771年 1.岐山凤雏村遗址中国第一四合院 1.严格的等级制度,出现,《周礼考工记》“三朝五门” 春秋战国成书,记述周代王城建设制度。 2.瓦的发明,脱离了“茅茨土阶” 2.圻春干阑式建筑干阑式建筑 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 都城雍城出土了36cmx14cm*6cm青灰色砖、花纹空心砖; 备注:1.人物:鲁班 2.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 3.开始修长城 4.瓦大量使用 5. 有建筑装饰 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殷虚岐山凤雏村遗址都城雍城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总结提纲2010-详细版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提纲 绪论部分(重点) 1、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根本原因 ●结构体系的合理与技术发展 ●木结构的优点(教材)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 修缮、搬迁 ●劳动力与社会制度的发展 ●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不同的建筑态度、不同的对 技术方案选择的标准。 2、木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的两种基本形式 ●穿斗式与抬梁式(教材图片) ●穿斗架是由穿枋、柱子、斗枋、纤子、檩木五种构件组成。广泛用于江西、湖南、 四川等南方地区。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 ●抬梁式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 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 ●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拱、斗、昂。 3、单体建筑的构成名称 ●平面构成 4、中国古代建筑的两种发展模式 ●穴居模式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特点墙体用木

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干阑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特点是底层架空。 5、了解古代著名的建筑设计人物及作品 杨延成——汉长安城、未央宫 李冲——北魏洛阳 宇文恺——隋大兴城、东都洛阳 阎立德、阎立本——唐朝 郭忠恕——宋朝崇文院、三馆、秘阁 喻浩——宋朝汴京城的开宝寺塔 李诫——宋朝《营造法式》 阮安——明朝北京城规划 蒯祥杨青蔡信徐杲——清朝故宫 雷氏家族——清朝圆明三园、玉泉山、香山离宫、热河行宫、三海、昌岭、惠陵等 第一章(重点) 1.,各时期发展概况及特点(结合教材与课件) *雏形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至夏商时期,公元前6、7千年到公元前11世纪。 *创立时期: 周代至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相当于古埃及、西亚及希腊建筑时期。 *成熟时期: 秦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相当于希腊式(Hellenistic)及罗马式时期。*融会时期: 融会外来文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3世纪至6世纪),相当于欧洲早期基督教、拜占庭建筑时期。 *全盛时期: 隋唐时代(6世纪至10世纪),相当于欧洲拜占庭、罗马纳斯克及早期哥特式时期。*延续时期: 宋、辽、金、元时代(10世纪至14世纪),相当于欧洲哥特式建筑时期。 *停滞时期: 明清时代(14世纪至19世纪),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建筑以及其后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时期 三.西周 1)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 2)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 3)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 4)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 5)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

中国建筑史题库及答案精华版整理

问答题 1.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 答:1.穿斗式:用穿枋吧竹子串联起来,形成一品一品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 2.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撑起较短的梁 3.井平式;用天然原木或者经过加工成为方木,多角形的幕僚层层叠成为房屋墙体,木头 围成矩形木框,层层叠叠,木头承重。 2. 屋面举架是什么意思? 答: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如《考工记》中即有“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的记载,这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已对草顶和瓦顶屋面规定了不同的坡度。 3.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材之一有何优缺点? 答:优势是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点是木材越来越稀少,木架建筑易遭火灾,白蚂蚁对木架建筑的严重威胁,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4.分析北京故宫中轴线前三殿以南的空间处理手法? 答: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主要手法是在 1.6km 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北京故宫从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庭院而后到达主殿:大清门北以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余米长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端就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高潮。进入天安门,是一区较小的庭院,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这种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加强。通过端门,进入一个深300余长的狭长院落,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内是太和门庭院,宽度达200余米,至此豁然开朗。过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面积4公顷多的近乎正方形的大广场,正中高台上的太和殿有10余座门、楼和廊庑环列拱卫,达到全局的最高潮。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5.南北朝时石窟寺有几种类型? 答:石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二是佛殿型,三是僧院型,此外还有一种小窟,分布在 一、两类窟的周围,也属打坐用的禅窟。 6.分析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水面处理手法。 答:手法: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铺。池的平面以不规则状为佳,可与整体布局相协调。水面分隔采用桥、廊、岛为宜,尤以桥与廊为妙,能使水面空间既隔又联,相互交融渗透,层次丰富。这些都是小园设计中扩大空间感的巧妙手法。 艺术成就:江苏无锡寄信畅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吴江退思园,扬州个园 7.清代皇家园林的造园指导思想,或者说常用手法如何? 答:手法:苑囿,又更具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各国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特色。清代苑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再不止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和园中园,如静明园有32景,避暑山庄有康熙时的36景和乾隆时的36景,圆明园有40景,每景都有点景的提名。实际上,这种方法采自西湖10景等江南名胜风景区的理景办法。所以祖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

(整理)中国建筑史-考研整理.

原始建筑 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距今8000年前的原始村落。半穴居,华夏第一村。 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榫卯结合。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有一个多室的主体建筑和一个单室的辅助建筑构成,主体建筑中既有中心主室,又向外分出多室,形成一个有中心的,多重空间组合的平面, 墙面已施彩绘,并做出线脚,是华夏文明多源头的有力佐证。 晚夏“二里头”宫殿:“茅茨土阶”——木构技术与夯土技术的结合。 开创中国宫殿进驻的先河,表明华夏文明初始的大型建筑采用的是土 木相结合的“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单体殿屋内已可能存在“前堂后屋” 的空间划分,建筑群组已呈现庭院式的格局。庭院构成已突出“门与堂” 的主要银子,新城廊庑环绕的廊院式布局。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维,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中山王陵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平面图):兆域图生动地显示出台榭组合体的庞大体谅和雄大气势。在两道围墙内,突出一组凸字形的高台,台上中部并列王与后的三 座享堂,两侧各有一座稍低、稍小的夫人享堂,5座享堂下部都是对应的坟丘。

秦汉建筑 长安城 城墙全部又黄土夯筑,周边有宽8米的壕沟,城的没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街道有“八街”、“九陌”之说,城内有九市,在横门大街北段两侧,东市3市,西市6市,闾里是后来的居住里坊。百姓一般在城东北,少数权贵在未央宫北阙附近。 高颐阙 曹魏邺城

1,司马门 2,显阳门3,宣阳门4,升贤门5,听政殿门6,听政殿7,温室8,鸣鹤堂9,木兰坊 10,楸梓坊11,南止车门 12,延秋门 13,长春门 14,端门15,文昌殿 16,大理寺 17,宫内大社 18,郎中令府19,相国府 20,奉常寺 21,大农寺 22,御史大夫府23,少府倾寺 汉代斗拱:都是各自独立的,没有整体联系,斗拱的形式有最简单的柱上放置栌斗和柱端插实拍拱的做法,有构成一斗二升、一斗二升加蜀柱和交互曲栱的形式;有渗出挑 梁,形成单栱出跳,重栱出跳的形式,还有一例似为多重插栱的形式。 石构仿木斗拱、柱头铺作、补间铺作雏形、“角铺作” 汉代砖墓结构:空心跳转、楔形砖、企口砖等多种类型。西汉晚期形成的小砖券墓是墓室结构的重大演进。 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 建康城:位于今南京市,东依钟山,北枕玄武湖,西北濒长江,东南有清溪和秦淮河环绕,形势险要。 吴的都城周20余里,宫城在城内偏北部分。 无外郭城墙,整片外郭随形就势呈现不规则布局。 居民多集中于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大臣贵胄的邸宅分布在清溪、潮沟两岸。 六朝帝王都信奉佛教,建康城内遍布佛寺,总数在500所以上,作为六朝古都的三 百多年中,建康一直都是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完整版中国建筑史整理

绪论世界上有哪六种原生型体系?1.世界上有六种原生型体系:年古埃及公元前4000 年古西亚公元前4000 年古代印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4000古代爱琴海年公元前1500古代美洲公元前2100年古代中国 它是于汉代形成、唐代成熟、宋代精致化,明清时期达到炉火纯青2.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发展相当缓慢, 的地步。清式建筑平面布局: .名词解释1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后者)间的名称: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间:4-3] [图课次间、梢间、尽间副阶: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形成的重檐屋顶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正式建筑:的建筑4-20] [图课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是一明两暗2. 优点:.提供适宜的居住面积1 .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2 .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3 4.获取良好的日照、通风5.可用规整的梁架结构6.有利组群的整体布局庭院的构成主要有廊院式和合院式3.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以木构架形态为主体、并存多种形态的多元体系。4. 简答题:.5 (1)间的不等宽现象是什么? 间宽依次递减 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 原因: 功能上的要求: 经济上的原因: 艺术上的要求: 结构上的意义: (2)庭院有哪些多元功能? 空间聚合功能: 气候调节功能: “露天起居室”功能: 防护戒卫功能: 伦理礼仪所需:(3)为什么出廊会有等级划分?(??)空间组织上增加了过渡层次,更为有利结构上多了一个层次,更稳固清式木构架形式.填空题:1 抬梁式构架是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穿斗式构架是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穿斗式构架有两种做法密檩穿斗式和疏檩穿斗式根据部位的不同,宋代的斗拱可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 2.名词解释: 柱: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柱、山柱、角柱等等梁: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等 檩: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之大木用檩。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檐檩、金檩。卷棚檩为双数。宋称:梁—栿;檩—槫。 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有额枋、随梁枋、穿叉枋、平板枋等。进深方向:随梁枋、穿叉枋 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 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固定栱垫板。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斗口:取平身科的大斗所开的口的大小,定为一斗口.共分十一个等级。 雀替: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宋《营造法式》中称绰幕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