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三顾茅庐

八年级语文三顾茅庐

八年级语文三顾茅庐
八年级语文三顾茅庐

八年级语文三顾茅庐

二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时安排

3时。

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

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导入新。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

呕心

寰宇

荷锄

篡逆

猝定

斡旋

匡扶

朔风

邂逅

不省

慵懒

千仞

不栖熟谙

薰沐

鄙悃

悒怏

荏苒

揲蓍

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三、作业。

熟读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时

一、继续研读文。

1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

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3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后来得此二人,蜀国为什么最终还为晋所灭?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

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利用余时间读完《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罗贯中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足智多谋

三顾茅庐阅读题及答案

【小学五年级阅读训练题:《三顾茅庐》】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 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能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 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 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 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 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议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 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兴复汉室。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一、依据本文的内容,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目)的下句。 司马徽再荐名士,() 二、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 (用文中的四个字回答)。 三、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________________ 。 关羽:________________ 。 张飞:________________ 。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刘玄德三顾茅庐。 2.兴复汉室 3.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粗暴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三顾茅庐》教案 长春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三顾茅庐》教案长春版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Iu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y€瑁≠刨蹋╧ng z ng)呕心(u) 寰宇(hu€醤)荷锄(h€瑁? 杖藜(l€恚? 篡逆(cu€鄋)猝定(c€? 斡旋(w€颍? 匡扶(ku ng)朔风(shu€颍? 邂逅(xi€?h€騯)

不省(x ng)慵懒(y ng)千仞(r€鑞) 不栖(q )乐躬耕(l€瑁? 熟谙(n) 薰沐(x n)鄙悃(k n)悒怏(y€?y€鄋g)荏苒(r n r n)揲蓍(sh€?sh )愧赧(n n)存恤(x€?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内容提纲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内容提纲 第一单元 1《草原》: A 作者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线索:草原美景、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草原美景、迎客、待客、话别)(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B 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答: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C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之路、经济交流之路、友谊交流之路、商贸交流之路。 3《白杨》 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A 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B 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C 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三顾茅庐》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三顾茅庐》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理顺本文字音。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

葛亮的描写。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三国演义》介绍 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 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三顾茅庐》阅读练习及答案

______ ___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可是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亮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亮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照样子,写词语 诚心诚意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恭恭敬敬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可以换成个成语:_________ (4)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吉林省双辽市向阳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三顾茅庐》教案 长版

教学目标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孔明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 2.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舌战群儒”“骂死王朗” “火烧新野”“智激周瑜”…… 三、根据你对诸葛亮的了解,你对其有怎样的评价?

四、阅读本文,扫清阅读障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谒颍馗昀赧倥偬猝定榻 斡旋邂逅韬略经纶悒怏荏苒揲蓍 五、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和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课堂上将这两回的内容完整地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对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个整体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及下发的补充材料。 第二课时 一、在上一节课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批注式阅读。 1.把你认为有疑义的语、句、段画出来,并把疑惑的问题写在旁边。 2.把你认为能推动情节发展的句段画出来,并作简要的阐释。 3.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一些关键的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简要地写上你的理解。 例1:第93页中,崔州平所言:“……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可批注:崔州平之所见,虽无不是,但少雄心与远谋耳。只知顺时而动,却不知谋事在人,正因为如此,方见崔州平较之孔明实逊一筹。 例2:第97页中,“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处可简要批注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之人。 例3:第97页中,“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可批注为:流泪未必不丈夫,如若流得其时,或许这正是男人成功的利器。(以上只是举例,仅供参考。) 二、学生将阅读心得相互交流,彼此分享。 三、布置作业。 思考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 第三课时 一、在前两节课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1.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值得大汉皇叔屈尊枉驾,三往请之?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孔明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果真奇才。凤雏、卧龙得其一即可得天下之传言,可见不虚。 2.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顾茅庐

第一环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它选自中国古典名著,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定要能激发学生读名著的欲望,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并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的欲望。于是在开头我作了这样的设计,通过上学期有一单元表示人才华横溢的成语的回忆带领学生认识诸葛亮,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那个群雄纷争逐鹿中原的东汉末年,像刘备这样有着统一大业的雄心大志的主子对人才的渴望。以此来吸引学生眼球,将学生的目光定格在为什么像曹操、孙权、董卓这样的拥兵数万,占据险要地段,却得不到诸葛亮,而没有一兵一卒,徒有一皇叔虚名的刘备却能请得诸葛亮是何原因,刘备身上究竟人什么魅力而走进文本。 第二环节让学生到文中发现刘备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诚心诚意。然后让学生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用心去口味刘备的诚心诚意。 小结课文时让小三国迷来谈谈诸葛亮出山后都为刘备打了哪些胜仗?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来激学生对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读史使人明智,再让学生谈谈刘备求贤渴、礼贤下士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发,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并让他们写成一句座佑铭,就并告诉他们这可是一条成功秘诀,把他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天读两遍提醒自己,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二环节的操作我设计了两个语言实践活动. 一、想像张飞、关羽的心理活动感悟刘备诚心诚意 预设:张飞的无理也不是没有理由,请你们读读两资料(补充他们桃园三结义、两次去茅庐未见诸葛亮的资料)想像此次三顾茅庐,张飞说这段话时的心情。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兄弟关羽张飞都不同意。关羽想()张飞想()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听闻此言,刘备想()于是他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他们不是手足亲似手足,关羽、张飞的生气是因为体恤兄长,觉得哥哥降低身份放下架子来请了两次,这诸葛亮一介村夫也太不识抬举了。刘备和关羽张飞自桃园结义后,整日形影不离共计大事,而此番却叫张不要去,可见他真的生气了。他气他们的什么?是关羽、张飞的不尊重人才,不能理解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是他们的莽撞性格怕见了诸葛亮惹出乱子,拂了他的一片诚心,因而这里又有一种对兄弟的体贴。因此我补充了两份材料,这样对于刘备的认识会更饱满,他不的尊重人才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敬重。对关羽张飞如是,对诸葛亮如是,所以他能赤手空拳打江山,他的部下大多是别人的降将,却没有一个人再背叛他。这便是刘备的成功之道,也是学生应该从这节课上能得的至宝。

八年级语文下册19《三顾茅庐》练习长春版

《三顾茅庐》同步练习 1. 《三顾茅庐》选自《》,作者,名,号,(朝代)小说家。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倥偬.()惆.怅()澄.清()斡.旋() 汉胄.()邂.逅()韬.略()悒.怏() 3.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谒()⑵呕() 竭()讴() 碣()怄() (3)诛()(4)谙() 殊()喑() 姝()暗() 二、阅读感悟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4. 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的下句。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 5. 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6. 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谒见”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 7.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文中的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8. 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9. 刘备第一次去拜见诸葛亮未见时,童子说诸葛亮“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归期亦不定”,联系全文来看,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10. 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提出了什么样的策略?

11. 文中介绍诸葛亮的几位朋友,以及他的弟弟和岳父,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青梅煮酒论英雄 罗贯中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三顾茅庐-(5)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收集资料,准备《三国演义》小说,教学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谈话 滚滚长江东逝水,有多少豪杰人物!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包罗万象,咏歌了无数英雄风流人物,他们的故事源远流长,至今仍留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顾茅庐》既是三国中的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又演变为了现代成语,赋予了它新的意思。 二、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二字要注意他的写法,“庐”里面是“户”而不是“卢”。“茅庐”是什么意思?联系起来解释字面意思,现在用来比喻什么?(三次到茅屋拜访,现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课题质疑,初读解疑 (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 1、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 2、为什么会三顾茅庐?当时情况怎样? 3、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生默读课文) 2、你能解决那些问题? (设计说明: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释题、质疑养成思考习惯,便于阅读时迅速抓住文章主旨,带着思考察觉读文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解决生字,理解词语 (生按平时预习方法自己解决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词语) 1、齐读生字正音。提醒“诸、晌”是翘舌音。“策、尊”是平舌音。“晌”读shǎng,不读xiǎng。“尊、辰”都是前鼻音。

三顾茅庐教案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学习目标 1. 了解本文的表现手法和基本的表达技巧。 2. 学习古代长篇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鉴赏水平和探究意识。 3. 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并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 尝试对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实行专题研究。 学习重点 1. 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 2. “犯中见避”的写法。 学习难点 1. 层层烘托的艺术。 2. “犯中见避”的写法。 解读文本 一.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二. 整体感知 提示:速度全文,获得总体印象,然后勾画出每一次拜访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 本文可分两部分 1. 司马徽再荐名士(第1自然段) ①元直一荐 ②司马再荐 关键语句 ①“峨冠博带,道貌非常” 以这样的打扮暗示其隐士身份,使求贤若渴的刘备误以为是孔明。 ②“此莫非即孔明也” 引出了要推荐和探访的对象。 ③“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 说明徐元直曾推荐过诸葛亮,引出司马徽的再荐。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⑤“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后两句从诸葛亮的自比和司马徽的他比,介绍了孔明的治国才智,更引起了刘备拜见孔明的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以下是WTT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八年级语文三顾茅庐

二O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呕心寰宇荷锄篡逆猝定斡旋

匡扶朔风邂逅不省慵懒千仞不栖熟谙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五年级课外知识积累大全

歇后语 一般歇后语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3、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4、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5、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6、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7、打破沙锅——问到底 8、灯盏油干——火烧芯(心) 9、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10、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11、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12、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13、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4、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5、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16、蛤蟆跳井——不懂(扑通) 17、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 18、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19、好泥巴打好灶———好心讨不到好报 20、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 21、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2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3、脚踩两只船——摇摆不定 24、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25、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26、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27、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28、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29、老奶奶吃稀饭——无耻(齿)下流 30、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31、老太婆开了口——一望无涯(牙) 32、聋子的耳朵——摆设 33、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 34、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37、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38、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39、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40、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41、生姜——老的辣 42、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43、四两棉花——免谈(弹) 44、寺里起火——妙(庙)哉(灾) 45、孙大圣听了紧箍咒——头疼 46、天文台上的望远镜——好高骛远 47、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48、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49、下雪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50、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51、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52、哑巴打官司——有口难言 53、一顿能吃三升米——肚量大 54、岳飞背刺字——精忠报国 55、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56、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57、芝麻开花——节节高 58、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59、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60、坐飞机吹喇叭——唱高调 来自三国的歇后语 曹操转胎—疑心重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黄忠叫阵—不服老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张飞睡觉—不闭眼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张飞讨债—声势凶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杀关羽—嫁祸于人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阿斗当官—有名无实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阿斗的江山—白送 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刘备编草鞋—内行 关羽开凤眼—要杀人 赵子龙出兵—回回胜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猛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下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十《三顾茅庐》(第23课时)教案设计长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十《三顾茅庐》(第23课时)教案设计长版 第二课时 一、在上一节课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批注式阅读。 1.把你认为有疑义的语、句、段画出来,并把疑惑的问题写在旁边。 2.把你认为能推动情节发展的句段画出来,并作简要的阐释。 3.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一些关键的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简要地写上你的理解。 例1:第93页中,崔州平所言:“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可批注:崔州平之所见,虽无不是,但少雄心与远谋耳。只知顺时而动,却不知谋事在人,正因为如此,方见崔州平较之孔明实逊一筹。 例2:第97页中,“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处可简要批注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之人。 例3:第97页中,“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可批注为:流泪未必不丈夫,如若流得其时,或许这正是男人成功的利器。(以上只是举例,仅供参考。) 二、学生将阅读心得相互交流,彼此分享。 三、布置作业。 思考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 第三课时 一、在前两节课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1.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值得大汉皇叔屈尊枉驾,三往请之?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孔明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果真奇才。凤雏、卧龙得其一即可得天下之传言,可见不虚。 2.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2)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不过虽逢其时、未逢其主之权宜之计。 3.哪些地方可体现出刘备的诚意? (1)三顾茅庐。 (2)三请之时,“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3)泣请孔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以上三点,足见刘备之诚意。 4.就我们所学的内容,简要分析刘备、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1)刘备:贵为大汉皇叔,之所以能成就大业,是因为他忍辱负重,任人唯贤,有胸襟,有气量。 (2)诸葛亮:躬耕南阳,静待明主,运筹帷幄,匡世英才。 5.本章节中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本章节通过对司马徽、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等人的描写,层层铺垫,诸葛亮方“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加深了诸葛亮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成功地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刘备等典型的人物形象,并再现了“赤壁之战”等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其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复杂多变。有些特点从本章节中可见一斑。希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坚持以批注的方式将《三国演义》认真通读。 三、布置作业。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理清层次的基础初步背诵第三自然段。 ⒉结合语言文字深入感悟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⒊初步了解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体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能体会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直奔中心: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读题:《三顾茅庐》)。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顾”在这儿是——(指名生答:拜访)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也就是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分别是板书: 刘备诸葛亮 3、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为了实现自己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决定第三次去拜访。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具体描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通过初读课文,你觉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是——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出示卡:诚心诚意),指读,读出真诚的语气 4、刘备对诸葛亮心到底有多诚,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细细体会。 二、精读,感悟刘备形象: ⒈学生默读自画。 请大家轻读课文第2、3自然段,把能体现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的句子画出来,争取找得又全又准。 ⒉同桌轻声交流。 建议画好的同学同桌相互看看画的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画这些句子的原因,大家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⒊交流中朗读感悟 ⑴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①注意张飞说话用了一个“嚷”,是什么意思?(喊叫,吵闹) 谁来做张飞嚷一下。 ②张飞能用麻绳把诸葛亮捆来吗? ▲能!张飞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膀阔腰圆,长板坡上一声吼喝退百万曹兵,要捆个手无俘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不是区区小事。但是,这么做行吗? ▲不能!刘备不答应。刘备一向礼贤下士出名,这样做就不尊重人才了。 从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张飞?(有勇无谋,鲁莽草率)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 原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三顾茅庐原文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 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 玄德曰:“何处去了?” 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 玄德曰:“几时归?” 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玄德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 玄德曰:“且待片时。”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 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

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 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 ”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 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 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 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 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

23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

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部分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