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民兵的快速动员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民兵的快速动员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民兵的快速动员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民兵的快速动员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民兵的快速动员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室徐奎

近几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局部战争实践表明,动员的速度与质量日益成为制约整个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关键,快速动员也逐步演变为一种基本的动员模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民兵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力量,是实施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如何组织实施民兵的快速动员,如何在平时提高民兵的快速动员能力,是我们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民兵快速动员的特点和要求

(一)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的作战形式,民兵快速动员必须保证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扩编和支援的需要。联合作战是各军兵种在多维空间展开的一体化作战。参战军兵种的增加,使作战力量中专业技术兵的数量和种类随之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队的专业技术种类仅20多种,而现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军队中的专业技术种类已达5000多种。满足现役部队组扩编和作战支援需要,是民兵的基本任务。未来联合作战力量多元化、作战空间多维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民兵的快速动员必须着眼联合作战力量编成多元一体、高度整合的新需要,打破传统以陆军为主的动员模式,以联合作战的需求为牵引,广泛拓展动员范围,把联合作战所需的各种力量均列入动员对象,实施联合补充;把动员高技术武器装备和与其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动员补充的主流。

(二)动员速度与质量成为战争制胜的砝码,民兵快速动员应注重增强爆发力,在有限的时空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爆发突然,节奏和进程加快,客观上要求战争动员必须以快应变、以质取胜。同时,受战争巨大消耗及外部可能干预的影响,必须速战速决,尽量缩短战争进程。动员转化的速度和效能,对于能否抓住战机、适时采取决定性的战略行动至关重要。受全面战争战略指导思想的影响,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所坚持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一直强调以时间换取空间、以数量弥补质量,为此我们一直比较重视动员的持久力,而对动员的爆发力重视不够,这显然难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因此,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民兵的动员必须注重爆发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潜力转化为实力,在局部地区形成压倒性的对敌力量优势,在有限的时空内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实现决战快胜。

(三)科技动员成为战争动员新的制高点,民兵快速动员应把科技力量参战支前作为重点。科技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科技动员已经成为战争动员新的制高点,成为能否维护部队战斗力和保障部队战斗力再生的关键。科技动员地位的凸显,使人力动员的重点由作战部队的数量补充和一般性保障向作战行动的智能参与(如电子战、网络战、舆论战、心理战等)和技术性保障转变。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所征召的后备役人员,有许多是医疗卫生、装备维修和工程建筑等方面的技术专家,一些没有编入后备役的专业人员也参加了战场技术保障。美军采取签订承包合同的办法,要求武器制造商对一些科技含量高的装备提供“从工厂到战场”的一切支持,有几百家公司向战区派出了2万多名技术人员实施伴随保障。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精兵利器的较量,这就要求民兵参战支前必须把科技力量参战支前作为重点,尤其要把民兵中的对口专业分队和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性能良好的装备物资优先动员补充到主要作战部队,把军民通用专业技术兵员、计算机网络人才、电子技术人才组织起来参加信息战、网络战,把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组织起来,在战场上对武器装备实施跟随保障。

(四)动员保障和支援日趋精确化,民兵快速动员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效能型”的转变。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为了应付这种不确定性,人们往往强调要立足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

况,本着宁早勿晚、宁多勿少、宁大勿小的原则,尽可能充分地进行动员准备。这样,固然可以增加胜利的把握,但不可避免地要造成资源的浪费。随着战争消耗几乎成几何级数的增长,客观要求必须对战争动员“精打细算”,即在满足战争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动员规模,动员的人财物“够用即可”。而大量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动员保障系统中的应用,也使以“够用即可”、“供求一致”为主要特征的精确化动员成为可能。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成建制地动员了5个旅的预备役部队,其中两个炮兵旅投入了作战使用,而另外3个步兵旅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应急训练,战争就结束了。动员起来用不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贯彻“精确保障”的原则,即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数量、将需要的人员和物资投送到需要的地点。在武装力量动员方面,美军根据需要分步逐次进行动员补充。需要多少,动员多少;需要什么兵员,动员什么兵员,而且对所动员的分队和兵员,精确到具体承担的任务和工作岗位,其动员的组织效益大大提高。信息化战争是讲求效益的战争,信息时代的人民武装动员,不再过分地强调动员量的多少、动员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所动员的资源能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再追求动员令一下男女老幼齐上阵的宏大场面,追求的是轻重有别、前后衔接、井然有序的动员状态;不再过分地强调动员的广度,而是把动员合理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再单纯强调速度的快慢,而在于所提供的动员能否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因此,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民兵的快速动员,必须由“粗放型”向“效能型”转变,努力实现精确化。

二、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民兵快速动员的主要任务和组织实施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没有明显的前后方之分,作战强度大,作战样式转换频繁,作战物资消耗巨大,军民一体、整体抗击是必然选择。作为常备军的得力助手,民兵快速动员应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各种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人力资源”动员为“杠杆”,把战争潜力快速高效地转化为战场实力,最大限度地保障部队作战需要。其主要任务:

一是组织人员的收拢和集结。民兵是寓兵于民的群众性武装力量,平时人员比较分散,所以组织好人员的收拢集结以及进行必要的机动,是民兵快速动员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人员的收拢,应运用一切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手段,通知有关单位和人员按规定时间将人员和物资输送到集结地点。集结后,应根据专业性质、类别等级以及所担负的任务进行编组、分类,抓紧时间做好思想、物质和组织以及必要的机动等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动员对象进行必要的临战训练。

二是满足联合作战诸军兵种组扩编需求。一般来说,战争一旦爆发,除应急机动作战部队不需要扩编补充即能遂行作战任务外,其他参战部队、预备役部队及后勤保障部队都需要进行程度不同的扩编和补充。除征集新兵和预备役部队成建制转服现役外,组织民兵专业技术分队成建制补充和个别抽编民兵专业技术骨干,也是兵员补充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组织民兵成建制补充现役部队的主要是信息、电子对抗、高炮、运输、工程、维修等专业技术分队,而个别抽编主要是部队急需的、与军事专业对口的高科技人才。

三是组织民兵作战力量积极配合主力作战。在信息化作战中,组织民兵的电子对抗分队和地方的信息人才、设备,配合主力进行电子防御、电子对抗和电子佯动;组织民兵网络攻防分队,在国际互联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游击战”,如组织“黑客”小分队,对敌作战指挥网实施攻击,干扰和瘫痪其指挥系统。在防空作战中,组织民兵空情观察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的空情网;组织民兵高炮分队、民兵便携式导弹分队,配合现役防空力量、跨区机动部队的防空兵抗敌空中打击;组织民兵设障分队,适时在敌可能来袭方向,因地制宜,实施伪装欺骗、设障阻迷,迟滞敌空袭行动。在海上作战中,组织民兵海上作战力量,参加海上侦察警戒、扫雷布雷、海上反潜、伪装佯动、小规模作战等行动。在边境作战中,组织边防的民兵防卫力量,遂行情报收集、维稳反恐、边境封控等任务。

四是组织民兵保障力量遂行战场勤务保障。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民兵除了参战外,更主要、更大量的是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执行支前保障任务。民兵的快速动员,必须将民兵各种保障力量迅速组织起来,遂行战场勤务保障。比如,在通信保障方面,组织民兵通信专业分队,利用地方先进的通信技术力量和设备,在主要作战方向、交通要道、战略要地、指挥枢纽附近建立民兵应急通信保障集群,协助部队保持通

信畅通。在交通保障方面,动员组织各种民用运输力量,保障作战人员、装备、物资的前输后送;组织民兵保交护路分队,加强对交通线路、枢纽的勤务调整和管制疏导,快速抢修被毁的道路、桥梁、码头、机场及运输工具,维护交通线畅通,保障部队机动和作战需要。在卫勤保障方面,组织民兵医疗救护分队随队抢救伤病员,组织地方医院中的民兵利用其现成的人才、设备,开设野战医院,就地就近及时医治伤病员。在装备抢修方面,组织民兵专业修理分队,采取定点、伴随与跟进相结合的保障方式,对遭敌破坏的武器装备及时进行维护和抢修。

五是组织民兵应急维稳力量维护后方安全稳定。组织民兵应急分队,配合部队、武警守卫边海防,填补主力部队开赴前线后留下的防卫空白;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保持正常的工作、生产和生活秩序;守卫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目标,防敌袭击破坏;协助人防部门组织人民防空,疏散群众,消除敌空袭后果等。

信息化条件下民兵的快速动员,必须按照“军民一体、快速高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采取坚定、灵活、有效的方法实施。其组织实施的一般程序和内容:一是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正确地进行动员决策,是民兵快速动员实施过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动员决策必须把握时机,审时度势,既不失之于过早,也不失之于过迟;既不失之于过小,又不失之于过大。二是健全机构,明确职责。按照战时组织指挥机构编成预案,建立健全动员机构,调整充实人员,明确各级的指挥权限及指挥关系,区分任务,明确职责,完善各项制度,落实战备值班,加强与上级、友邻及过境部队和地方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各种情况,确保动员指挥畅通。三是修订方案,部署任务。动员计划,是实施动员的基本依据。要依据上级赋予的任务和本级的决心,修订动员总计划和专项动员方案。计划方案修订好后,应以快捷有效的方式明确到各有关部门。与此同时,军事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制本级预先号令和动员令,将动员令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有关机构和人员。四是协调控制,抓好落实。动员令发布之后,负有动员任务的地区和行业,应根据动员计划迅速由平时体制转入战时体制,人民武装力量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外出务工人员应立即归队,所缺人员应迅速动员补充,达到齐装满员。各级动员领导机构应按照先急后缓、先主后次的原则,严密组织,加强对动员行动的协调和控制,加强军事机关与同级地方党委、政府的联系,处理好前方军事需求与后方战备生产的关系,确保动员行动的快速高效。五是科学预测,持续准备。根据局部战争的进程,科学预测动员需求,处理好当前动员与持续动员的关系,不断理顺指挥关系,完善动员的指挥机制,加强作战急需的资源和人力准备,确保局部战争持续动员的需要。

三、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民兵快速动员能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健全和完善人民武装动员指挥体制,提高动员决策、指挥和快速反应能力。集中统一、上下贯通、权威高效、反应灵敏的人民武装动员领导指挥体制,是搞好民兵快速动员的重要组织保障。当前,我国的人民武装动员体制基础较好,但动员机构不够健全、工作关系不够协调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在三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中,缺少负责动员的领导指挥机构。因此,提高民兵快速动员能力,首先必须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建立健全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的人民武装动员领导指挥体制。一是强化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明确其作为动员工作领率机关的地位,赋予其平时组织管理、计划协调、领导指挥、监督检查国防动员建设,战时组织指挥本级国防动员实施的职责和权力。二是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人民武装动员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政府在动员中的职能作用。省军区系统作为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和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应积极主动地当好参谋,扎扎实实地抓好人民武装动员的组织实施。三是加紧战时动员指挥体制的研究和试点。战区战时可以军区国动委及其办事机构为基础,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框架内,建立战区国防动员指挥部,在国家国防动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指首长的领导下,对战区国防动员行动实施集中统一指挥。省(直辖市、自治区)战时成立党政军联合指挥机构,作为省(直辖市、自治区)战时体制决策层,统一领导防卫作战、动员支前和战时生产生活等各项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人民武装动员指挥自动化系统。建立健全战区、省、地、县四级指挥自动化网络,完善民兵数据库,提高民兵参战支前的指挥效能,确保一旦有事,能够做到动员令的发布和传递快、人员收拢集结快、武器装备物资发

放快,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足够数量的后备兵员,满足作战的需要。

(二)紧贴作战需求,健全民兵快速动员预案体系。民兵快速动员预案,是民兵战时快速高效动员的基本依据。马岛战争,英国对商船快速征用是其占取先机的关键,其速度之快、发挥作用之大为世界瞩目。之所以如此,预有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早在1978年,英国就根据北约组织的要求,制定了战时征用300艘商船的应急计划,并对每一艘预征商船都制定了具体的行动预案和改装方案,把改装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预先储备在有关港口。因此,应在准备掌握民兵动员潜力的基础上,针对作战需求,紧密结合民兵担负的具体任务,形成包括民兵防空作战、海上作战、防化救援、抢救抢修、保交护路、伪装防护、应急维稳以及兵员动员在内的、系统配套的快速动员预案体系,使动员任务、组织措施、转换程序、经费预算和能力调配等主要内容得以预先明确,并将任务指标层层分解细化。同时,结合部队的演习和各级的国防动员演练,不断对各种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

(三)加强民兵质量建设,努力实现民兵与常备军的“无缝隙”接轨。民兵担负着支援和配合常备军作战的任务,如果民兵与常备军质量差距太大就无法协调一致地遂行作战任务。加强民兵的质量建设,增强民兵与常备军的衔接程度,努力实现民兵与常备军的“无缝隙”接轨,不仅是提高民兵快速反应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民兵参战支前效能的基础。目前,我国民兵的质量与现役部队差距较大,为了提高民兵在信息化条件下参战支前的效能,民兵建设应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走与常备军“一体化”建设的路子。一是合理确定后备力量的规模结构。在数量规模上,彻底摒弃“大办”思想,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综合考虑战时兵员动员、民兵参战支前等各方面的需要,精确计算民兵骨干队伍的发展规模。在力量结构上,坚持以任务为牵引,军事斗争需要什么就组建什么,特别注意加强城市防空作战、反恐维稳作战、信息化作战等作战力量和支援保障力量建设,加强空军、海军和二炮的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建设。二是建立正规的人事制度、战备制度、训练制度和保障制度,努力提升民兵的规范化水平。三是有计划地发展和改善民兵的武器装备。应改变民兵“有什么装备就配什么装备”、“现役部队淘汰什么就装备什么”的传统做法,根据民兵平时和战时可能担负的任务,按照组、训、装一致的原则,及时更新和补充民兵的武器装备。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利用新技术改造旧装备,提高旧装备的使用效能。充分挖掘地方军民通用装备的潜力,拓宽后备力量武器装备的保障渠道。四是进一步改进训练手段,提高民兵的训练层次。要贯彻“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原则,加强训练的针对性。调整训练对象,重点加强民兵应急分队、民兵防空分队和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训练。改革训练内容,拓宽训练领域,抓好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伪装防护、科技支前、消除空袭后果以及保交护路等参战支前内容的训练,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应妥善解决民兵参加军事训练期间的待遇和误工补贴问题,调动民兵参训积极性。

(四)创新和发展民兵在信息化条件下参战支前的内容和形式。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军民就创造了地雷战、麻雀战等各种灵活巧妙的战法,打得敌人焦头烂额、闻风丧胆。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民兵的参战支前更应针对新的要求,赋予参战支前新的内涵。比如在海上作战中,怎样开展水雷战、袭扰战;在防空作战中,怎样布网设伏,打敌巡航导弹和隐形飞机;在信息化作战中,怎样利用民间高科技设备开展网络战、电子战等,应该研究出具体实用的办法。通过参战支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五)加强法规建设进程,为民兵的快速动员提供法制保障。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巨大的破坏性和残酷性,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加重,容易使人们产生厌战、畏战心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保护自身权益意识日益增强,传统的政治鼓动效率大大降低。面对新情况,运用法制手段保证民兵快速动员的顺利实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防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相对于民兵的快速动员对法制保障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应根据形势的需要,加紧国防动员的法制建设,特别是民兵建设和运用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为民兵的快速动员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同时,应强化依法动员的观念,加强执法监督,充分发挥动员法规的规范和制约功能,使民兵的快速动员的准备和实施逐步走上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

信息化战争概述

㈠信息化战争概述 ⒈基本含义: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瘫痪和震慑作战,夺取信息优势和制信息权。使用信息化武器系统是信息化战争重要特征。在战争中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并主导战争进程,才能称之为信息化战争。 ⒉信息化战争萌生与发展: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标志着信息化战争开始萌生;⑵1991年1月17日发生海湾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萌生期;⑶1999年3 月24日发生科索沃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开端;⑷信息战争发展。信息化战争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最终要形成以数字化作战单元和数字通信、网络链接和智能支持为一体战争形态。 ▲在科索沃战争中,成功地使用了C4ISR系统。(C4ISR是指自动化指挥系统,是美国开发一个通讯联络系统。C4表示Command—指挥、control—控制、communication—通信、computer—计算机,I 表示intelligence—情报,S表示surveillance—监视,R表示reconnaissance—侦察)。 ▲2000年7月,西方7国及俄罗斯国家元首在日本冲绳召开信息化首脑会议,颁布了《全球信息社冲绳宪章》,将人类社会正式称为“信息社会”。 ⒊信息化战争构成要素 ⑴信息化武器装备(物质基础)。它对作战影响主要表现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等四个方面。 ⑵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它分为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正规力量与非正规力量、结构力量与行为力量。通常包括陆上作战力量、海上作战力量、空中作战力量、导弹作战力量、空间作战力量、信息作战力量等。 ⒋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发展趋势:⑴作战力量小型化、合成化。建设便于灵活组合中小型、多功能、模块式部队;⑵作战力量呈现出高科技型特征。高智力型人才要素、高科技型物资要素和高技术含量信息要素是构成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基本要素。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人仍然是决定战争胜负重要因素,只是“人”素质内涵发生了变化;⑶数字化部队成为军队战斗力新增长点。数字化部队和网络化战场是信息化战争两大支柱;⑷无人化作战平台大量使用;⑸隐形化武器装备强劲发展;⑹智能化武器装备将在信息化战场大显身手。人工智能技术将形成一个庞大智能化武器家族,为未来智能化作战提供新物质技术基础;⑺新概念武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合同战斗 的三个发展方向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合同战斗的三个发展方向 六队 21100706020苏烨 不同的时代特征,决定了不同的战争形态;不同的战争形态,又决定了不同的作战方式。因而,在人类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今天,以往的合同战斗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并沿着以下三个方向向前发展。 一、向联合性质的合同战斗发展 联合性质的合同战斗,是指在联合战役的背景下,战术兵团、部队或分队,充分发挥和利用联合信息作战、火力打击和特种作战的效果,适时地采取打击和控制的方式,巩固或扩大战役级作战的效果,以达成某一特定作战目的的一种战斗方式。它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过程中特有的战斗方式,是军队基本实现机械化,并具备一定信息化水平的条件下遂行战斗的主要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以某一军兵种为主,其它军兵种协调配合的合同战斗;也有别于各联合战术兵团在统一的指挥控制下,以相互平等的关系参战的联合战斗。之所以说它具有联合的性质,主要是因为战斗目的与战役目的,甚至战略目的趋向融合,战略决策介入战术层次,战役力量广泛运用于战斗行动,共同遂行战斗任务。之所以说它仍然是合同战斗,主要是因为这种战斗并不组建专门的联合战斗指挥机构,在战术兵团范围内,仍然以配属和支援的方式遂行战斗任务。 联合性质的合同战斗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战役层次的体系破击与战术层次的适时控制相结合。具体表现在:一是战术兵团得到的配属非常有限,甚至得不到配属;二是依据不同的作战对象、战场环境和战斗任务,灵活确定主战军兵种;三是不组建联合战斗指挥机构,以计划协同为基础,更加强调依战场变化随机组织协调、自主协同和实时支援请求;四是战术兵团的信息攻击和火力打击力量,融入在战役信息攻击和火力打击体系之中,并充分利用战役力量的打击效果,在战役联合信息攻击、火力打击和特种作战的基础上,战术兵团适时发起攻击,夺取并控制重要目标或地区;五是强调信息主导,火力主战,充分发挥信息和

浅谈信息化战争

浅谈信息化战争 摘要:随着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中的主要战争形态,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这几场局部战争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要在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的基础上,加速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从而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应对国防建设 一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 (一)定义与内涵: 所谓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以大量装备和使用信息化装备的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等六维战略空间中,在信息化网络化战场上展开的一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目标,以信息对抗和知识对抗为主要对抗手段,附带杀伤破坏减到最低限度的多军兵种一体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与其他战争形态存在较大差别,不可混淆。首先,虽然信息化战争与高技术战争本质一致,但是其区别也是明显的,一是所依赖的军事技术不同,信息武器是高技术武器的核心,信息化战争具有时代代表性,是高技术战争的核心内容。其次,信息化战争与机械战争有联系与区别,信息化战争是由机械化战争发展而来,信息化战争并不排斥机械化,而是继承、发展和革新了机械化。再次,信息化战争与信息战争、信息时代的战争、信息战、信息作战、网络站等概念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二)基本特征: 1、信息成为战争的主导因素:不同的战争形态,战争体系中的制胜要素的不同的。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化”是核心,是关键,是信息时代战争的根本标志和主要特征。首先,信息已成为武器系统可军队作战效能的“倍增器”。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左右着武器装备战斗力的的释放效能。其次,信息优势成为信息化战争制胜的根本条件。信息优势对战争进程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全面准确实时的情报信息将成为战争制胜的核心和基础;二是获取和保持信息优势将成为制胜的关键行动;三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运用时制胜的根本保证。再次,军事信息系统成为战争指挥与控制活动的基础, 2、战争行动在多维化战场空间同时展开:20世纪之前的战争基本是在陆地和海洋进行,战场是平面的、一维的,一次大战后期开辟了天空战场,后来电磁空间又成为独立的战争争夺空间。至今,六维战场空间形成了,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形态由以陆、海、空、天、电磁等为主体的实体空间,向以网络,人的认知领域等为主体的虚拟空间。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的安全,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有能力夺取“虚拟领土”,是否有能力管辖好属于自己的“虚拟领土”。 3、信息化战争的体系与体系的一体化对抗:作战力量一体化,作战行动一体化,作战指挥一体化,综合保障一体化。总之,信息化战争中必须坚持一体化对抗的原则,搞好各个领域、各种作战力量、作战空间、作战行动和作战手段的协调配合,使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攻防手段、战场空间、信息情报都实现一体化,以整体力量制胜敌人 (三)发展趋势: 传统的战争内涵将得到极大的拓展:从战争目的来看,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战争双方主要是针对人力,土地,能源,矿产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有形资源的争夺与反争夺,而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最终目的将发生异化,将向争夺信息,知识等无形资源转变。从战争主体来看,传统的机械化战争是国家之间的较量,战争的主体是军队。而未来信息化战争时代,

信息化战争概述资料讲解

信息化战争概述

㈠信息化战争概述 ⒈基本含义:信息化战争是指发生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并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战争工具和作战手段,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控制为主导,在全维空间内通过精确打击、实时控制、信息攻防等方式进行瘫痪和震慑作战,夺取信息优势和制信息权。使用信息化武器系统是信息化战争重要特征。在战争中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并主导战争进程,才能称之为信息化战争。 ⒉信息化战争萌生与发展: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标志着信息化战争开始萌生;⑵1991年1月17日发生海湾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萌生期;⑶1999年3月24日发生科索沃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进入成熟期开端;⑷信息战争发展。信息化战争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最终要形成以数字化作战单元和数字通信、网络链接和智能支持为一体战争形态。 ▲在科索沃战争中,成功地使用了C4ISR系统。(C4ISR是指自动化指挥系统,是美国开发一个通讯联络系统。C4表示Command—指挥、 control—控制、 communication—通信、 computer—计算机, I 表示intelligence—情报,S 表示surveillance—监视,R表示reconnaissance—侦察)。 ▲2000年7月,西方7国及俄罗斯国家元首在日本冲绳召开信息化首脑会议,颁布了《全球信息社冲绳宪章》,将人类社会正式称为“信息社会”。 ⒊信息化战争构成要素 ⑴信息化武器装备(物质基础)。它对作战影响主要表现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等四个方面。

⑵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它分为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正规力量与非正规力量、结构力量与行为力量。通常包括陆上作战力量、海上作战力量、空中作战力量、导弹作战力量、空间作战力量、信息作战力量等。 ⒋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发展趋势:⑴作战力量小型化、合成化。建设便于灵活组合中小型、多功能、模块式部队;⑵作战力量呈现出高科技型特征。高智力型人才要素、高科技型物资要素和高技术含量信息要素是构成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基本要素。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人仍然是决定战争胜负重要因素,只是“人”素质内涵发生了变化;⑶数字化部队成为军队战斗力新增长点。数字化部队和网络化战场是信息化战争两大支柱;⑷无人化作战平台大量使用;⑸隐形化武器装备强劲发展;⑹智能化武器装备将在信息化战场大显身手。人工智能技术将形成一个庞大智能化武器家族,为未来智能化作战提供新物质技术基础;⑺新概念武器装备将在信息化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⑻作战力量一体化将成为信息化战争作战力量发展最高境界。 ⒌信息化战争基本作战样式:信息化战争则是以信息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为核心进行争夺,其基本作战样式有:⑴制信息权争夺战。⑵指挥中枢瘫痪战。⑶战争结构破坏战。⑷心理系统瓦解战。⑸战争潜力削弱战。 ▲信息化战争中作战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作战内容:一是物理层面作战,以物质摧毁和消灭有生力量为主要内容;二是信息层面作战,以控制信息基础设施和电磁频谱为主要内容;三是心理层面作战,以瓦解人意志和情感为主要内容。三个层面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信息化战争形态各异作战样式。

新形势下的人民战争

新形势下的人民战争 姓名:时美换 摘要:以精干的常备军为骨干,又要以强大的后备力量为基础。只有把这两种 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凝聚和带动一切力量,一旦有人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就坚决以正义的反侵略的人民战争来对付它,坚决把敢于来犯之敌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关键词:战争、美国、海战、空战、挑战、技术、精兵、合成、高效 我曾在一本军事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民战争是过去战争年代的产物,已经不适应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要求了,倘若还抱着人民战争的老观念不放,就要吃大亏。从近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这似乎有道理:1986年3月24日,美国以打击恐怖活动为名,对利比亚进行了一次军事打击,代号“黄金峡谷”。美国的空袭行动从15日凌晨1时54分开始至2时12分结束,前后持续时间为18分钟。共出动海、空军飞机150多架,共投掷炸弹150多吨,完全按照“黄金峡谷”计划炸毁了预定的5个目标。18分钟摧毁了一个国家的防空力量;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宣布对伊拉克开战。联合部队经过两个星期的战斗,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斯拉。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期间,美国陆军第三机步师更是创造了日推进160公里的战争奇迹。但是这种看法,过分夸大了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对人民战争带来的挑战,而没有看到人民战争面临的新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战争,但要结合新情况、新要求,研究和发展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在这个重大的问题上,我们要客观正确的分析,诚然,海湾战争以来的各次战争表明,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非常激烈的。可以预计,像我们这样的大国,敌人一旦对我发动战争,从一开始就大规模派兵跑到我们国土上来打仗的可能性比较小。敌人最有可能首先还是利用高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远程作战飞机进行空袭,实施相对独立的海战、空战。应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现阶段我们确有困难和短处。然而,现代高技术战争形态变了,但战争的本质没有变,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我们真正的优势还是人民战争。我们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人民战争的许多有利条件,如:我国良好的地理条件,深厚的战争潜力,相当规模的常备军,有限的核反击力量,丰富的人民战争经验,还有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更加雄厚的物质技术保障,等等。在北约空袭南联盟时,弱小的南联盟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战,击落了包括美国人自诩“击不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61架北约飞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30架、直升机7架、巡航导弹238枚。可见,南联盟的人民战争给北约军队沉重的打击;伊战中,伊军被迅速击垮之后,抵抗组织的游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 (教案) ▲●同学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大家可能比较熟悉,这是中国人民志援军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时的场境。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自身安全和援助邻邦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我军以志愿军名义轮番入朝参战的部队总计297万人,共毙伤俘敌军70万人(加上朝鲜人民军的战果共歼敌109万人)。当时,还有一首很好听歌曲,叫《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由麻扶摇作词,周巍峙谱曲,有的同学可能会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自豪,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一百多年间在外国列强面前一向挨打受辱的历史,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保障了自身的安全和国内恢复建设。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志援军表现的英勇顽强,可敬可爱,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国家通过广泛的战争动员,得到了全国民众的全力支持。战争初期,我新组建的东北边防军只有25.5万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通过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激发了全国军民的爱国热情,掀起了积极支援战争、踊跃参军参战的热潮,全国207万民兵、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动员了大批汽车司机、铁路员工和医务、通信人员,担负战争勤务,其中,医务人员约6000人,铁路员工(北京、上海市)2600多人,汽车司机(东北各省)5571人;动员部分国民经济部门,生产武器装备、作战物资和给养品,保障了战争的需要;全国还开展捐献运动,共捐献人民币5.565亿元,当时,可购买3710架米格-15战斗机。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战争不是军人的专利,国家的安全,不仅需要强大的人民军队去保卫,也需要动员全国各行各业、各族人民的支持。▲●在2010年2月26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题 ▲●字幕、图示:志援军跨过鸭绿江图 ▲●字幕、视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字幕、图示: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图 ▲●字幕、图示:全国人大会场图

军理之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 【正义性】指战争的政治目的是符合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根本利益的,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战争,具有了正义性才会有群众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从而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参加战争。如此,就形成高度具“群众性”和“整体性”战争形式的人民战争。反之,在非正义性的战争中,人民不会有积极的态度,甚至在进一步了解战争的非正义性后,还会反对和抵制它。 举例:如1950 年的韩战和1966 年的越战,美国最终都因国内的民意,而不得不结束一场没有完成,人民最终认为不再具正义性的战争。2003 年的伊拉克战争,由于出兵的正义性始终未获有力的佐证,联军虽然获得军事上的胜利,但却在战后的治理中遇到了麻烦。 【群众性】指参加战争活动的人员较广泛。只要进行战争,各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人民战争对人民群众的组织动员更广泛、更深入,能够形成比一般战争声势要大得多的群众活动场面和群众自觉投入战争活动的热情。 【正义性和群众性的关系】(P87 (一)人民战争的含义与精神实质第4行) 【被压迫人民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放自己,要用革命战争才能解放自己!!!】 举例:【百团大战】抗日战争,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使用105个团的兵力,向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目的: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克服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1940年秋 【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 (1)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2)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3)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 【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P90 【现代高技术下人民战争的变化】 1.打牢人民战争的思想基础 高技术战争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用先进思想、爱国精神、高超技术、铁的纪律武装起来的军队和人民群众,才能在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以先进思想武装群众,以爱国精神激励群众,以人民战争必胜的信念鼓舞群众。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高技术战争,既要看到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长处,又要看到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2.创新和丰富人民战争的内涵 首先,现代高技术的发展,为积聚雄厚的人民战争潜力,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经过长期奋斗,中国高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军队实行科技强军,表明整个国家和军队都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到了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上来。一支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武装起来的高科技产业大军,是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锐力量。这一切都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创造了使军队战斗力实现质的飞跃的前提。 再次,现代高技术的军民兼容性,为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战争,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现代高科技越来越朝着军民兼容、军民共享的方向发展。人民是高技术的主人,人民可以创

信息化战争体系

信息化战争体系 1

信息化战争的体系破击战制胜机理 体系破击战是我军确立的基本作战思想和战法。这一思想反映了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以攻心夺志手段破击敌认知系统信息化战争,认知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战场,认知领域的斗争,在传统谋略对抗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高技术内涵,技术与谋略并举成为认知领域斗争的必然趋势。对认知领域重要性的认识,克劳塞维茨认为:”军事活动绝对不是仅涉及物质因素,它总是还同时涉及使物质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并认为,精神因素是致胜的重要因素,它贯穿于整个战争领域,”对军事力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一场战争中,当交战双方物质力量损失大致相等时,”精神力量的损失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原因”。因此,经过攻心夺志的心战手段摧毁对方的精神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化时代,信息主导着物质和能量的发挥。随着信息平台的创立,作战双方的意志、智慧有了实时表示的中介系统,智力对抗在体系对抗中更趋突出,攻心夺志成为人们谋求心理制胜的基本指导。攻心夺志的手段很多,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是典型的手段。经过攻心夺志,动摇和瓦解敌决策层的意志和信念,瓦解敌民心 2

士气,从心理上击溃敌人,从精神上瘫痪敌人的作战体系,能够直接达成制止危机、战胜敌人的目的。借助现代高科技成果,广泛开展舆论战、法律战,宣传我正义性与合法性,在舆论上先声夺人;法理上先敌取势,最大限度地争取盟友、孤立对方,陷敌于广泛的道义谴责之中,置敌于心理弱势和劣势;在本民族、本国家内部赢得民心民意,得到高度支持,形成同仇敌忾的强大气势,震慑敌人,使其失去挑衅、对抗的信心,放弃分裂恐怖的图谋与活动;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增进基本民众的了解认同和友好感情,使和平、统一、发展、稳定成为主流民意,认清分裂不得民心。必要时,配合军事打击,发动心理攻势,经过实施精神与心理压制来瓦解敌方的军心士气,使其遭受挫折和失败,从而夺取作战的主动权。 传统的攻心夺志手段与攻城略地相比,一直处于辅助地位,随着高度精确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武器装备的广泛运用,攻心夺志手段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其渗透性、时效性、震撼性更加突出,已成为破击敌认知系统的重心。因此,在体系破击战中,要游离传统的歼灭战模式,融合”技―谋”夺心方略,采用攻心夺志的方法,更好地瓦解敌军斗志。 以信息作战手段破击敌网络化信息系统打击敌核心要害部位历来为军事家用兵之首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拿破仑打击的是同她作战的那些国家的心脏。”体系破击战的基本着眼点和着力点是破坏支撑敌作战体系的网络 3

在信息化条件下坚持人民战争思想

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坚持人民战争思想 一、什么是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为谋求阶级解放或反抗外来侵略,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它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人民,坚决相信和依靠人民,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人民战争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战争的正义性。在毛泽东看来,战争的性质既取决于它的政治目的,又取决于它的社会效果,就是能否促进历史的进步,而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首要条件和政治基础。二是战争的群众性。战争的群众性是指战争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这是人民战争的重要标志。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更强调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也就是武器。人民战争的实质是,正义战争在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武装人民,组成最广泛的国际国内统一战线,人民群众坚决支持和参与战争,军队和人民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从而逐步化劣势为优势,实现以劣胜优的转化,最终夺取战争胜利。 二、信息化高科技条件下人民战争面临的挑战 (一)人民战争的传统战法战略受到挑战 人民战争的传统战法是通过诱敌深入,避实击虚,以空间换取时间,从而积蓄力量,伺机打击敌人。由于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具有节奏快、速战速决的特点,首战即决战的思想早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同,非正义的一方往往可能因持有先进兵器而千里奔袭,甚至是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能力,可以确保其时间来换取空间。所以,在拥有远程精确打击力、快速投送力以及指挥自动化的非正义一方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瓦解正义一方的防御甚至整个指挥系统,制约了正义一方想要以空间换时间的做法。随着战争由大规模全面性质的世界大战向短促、快速的局部高技术战争的发展,即便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人民"很可能在还没有完全来得及动员之前,战争便已经结束。美军早已研究出“速胜论”的战法,这使得人民战争的群众性难以得到发挥与展现。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若真是要用到人民战争的战法,必然已是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而此时对方一旦拥有制信息权、制天权、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战场变得单向透明,正义的一方将变得十分被动,无论是在战略上持久,或是在战役战术上速胜就变得愈加困难。 二)非接触式和高科技战争对人民战争带来的挑战 人民战争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面临着挑战,在精确战争时代,因为武器的非制导化而出现的超大规模杀伤战争已经不在出现。战争更加局限于具备高度精确知识的军人领域。"人民战争"会造成更多的无辜伤亡,甚至可能在道义上反而处于不利的地位。新海湾战争中,伊斯兰人民战争以圣战式样的人肉自杀炸弹展开,在初期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日军的自杀攻击那样,给予美英军一定的恐惧感,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并未给联军带来过大的伤亡,反而造成无数平民死伤,最后连圣战者都不得不放弃这种自杀攻击方式。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形式还具体地体现在由传统的争夺每一个城池、土地的战法发展到了通过快速的海空高技术打击瘫痪整个敌人的指挥管制系统,造成对方政权决策机构瞬间麻痹,进而导致政权崩溃的阶段,使对方失去领导。在新海湾战争中,美军后来的战役调整趋势可以看出,美军根本就没有打大规模巷战的企图。而是通过围困、断水、断电迫使伊拉克军队在意志上屈服,这让很多所谓军事专家大跌眼镜。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冲突过程中,空中打击的时间远远超过地面作战。人民、市民只能成为海空军导弹攻击目标的观望者。而在巡航导弹、GPS炸弹的背后,高技术战争第一战场、第一时间已经由陆地转向太空。侦察卫星、全球定位卫星、海洋监视卫星主导了整个战场态势。人民对此看不见、摸不到。这就是美军的非接触式战争,让你有劲也使不上,不会和你正面交锋,就算你能组织起人民战争又能怎样?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将打破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多次局部战争的作战常规,在多维空间中立体展开,这一定已经是被诸多军事专家所一致认定的,信息战、电子战、心理战、特种作战和常规作战等交织进行,战争形态、作战的双方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从以往单一的依靠兵力及常规技术装备的多少逐步转化为以信息化优势配合高技术装备及尖端武器来压倒和逐步消弭对方的兵力优势,突破对方防线,达到全面压制对方的目的,因此,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高技术性和高度信息化,也给传统的人民战争参战支前等内容、形式与具体方法提出了挑战。 然而这并不代表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现代战争会完成否定人民战争的存在,所谓的信息化战争,也是依托高技术兵器与信息化打发等等所进行的战争,改变的其实只是战争的单纯形态,但是战争的根本性质却没有得到改变。未来我们国家可能面对的战争,还是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成、维护祖国统一,边境重大军事行动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反对地区强权,反对霸权等一系列行动为主的,同时这也是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顺应社会时代发展潮流的争议战争。正义的战争一方面能够得到大多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支持,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大多数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这是我们人民战争的优势。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 同学们,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国防动员。主要讲3 个问题:一是国防动员的意义; 二是国防动员的内容;三是国防动员的特点。 国防动员又称战争动员,是指为捍卫国家利益达到国家防务的目的,国家采取 有效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而 进行的动员。在我国国防动员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 多年前的夏朝,夏启(大 禹之子)为征讨扈氏,在甘地采取战场誓师的形式(史称甘誓),进行了有史记载的 第一次国防动员。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连续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国防动员随之 趋于频繁,促进了国防动员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兵役动员体制。到了近、现 代,由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战争手段日趋复杂,国防动员在赢得战争胜利、保卫 国家安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促使国防动员的体制日趋完善。在我国的历次国内 革命战争中,我们党都十分重视动员工作,注重军民融合、平战结合,为战争的胜 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应对局部战争和突发自然灾害中,国防动员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有力地保卫了人民的和平生活环境和国家安全。为加 强国防动员建设,我国于2010 年2 月26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并于2010 年7 月1 日起施行。 一、国防动员的意义 国防动员属于国家战略问题,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关系到国家的安 危。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无论是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无论是常 规战争,还是非常规战争,都离不开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是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从1939 年“闪 击”波兰开始,在不到10 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占领了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 利时、卢森堡、法国等七个国家。造成这些国家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 些国家在国防动员上的严重失误,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实际上,1939 年3 月波兰 就被德军包围了,但是波兰到8 月20 日才下达全国总动员令,战争开始48 小时,统帅部便陷于瘫痪,9 月底波兰全军瓦解。法国的情况更惨,在德军“闪击”之下, 全国不能适时转入战争轨道,兵力严重不足,生产迟滞,法军一周内就被击败。相 反,国防动员进行的快速有效,也会扭转战局。如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 在遭到埃及、叙利亚的突然袭击10 分钟以后,就通过电台向全国发布了战争动员令,48 小时动员了30 万后备兵员,使以军总兵力从11 万猛增到40 多万,很快扭转了战局。西奈半岛以军的主力沙龙师,就是从预备役动员编成的,战争爆发第二天就 开赴运河前线作战,并在反击中率先突破运河西岸,重创埃军。这次战争以色列所 以迅速从被动变主动,可以说主要靠的是紧急动员。正如西方评论家所说:“如果说 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次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次胜利。” 现代战争,往往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陆地、空中、海上、电磁等领域同时 进行,前方后方都是战场。这对于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国家来说,是一场你死我活、 存亡攸关的考验。平时动员准备的如何,临战时的应急动员如何,战争进程中的持 续动员如何,对于战争的成败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国防动员的组织水平越高,就 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紧急动员,实行战略展开,以稳定战 局,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掌握战争初期的主动权。国防动员组织得不好,则会 在突发战争面前措手不及,被动挨打,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战局。

合同战斗是信息化战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军事理论 合同战斗是信息化战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陈新文 武 进 摘 要 文章从合同战斗、信息化战争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论证了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认为:联合战术需要合同战术支撑,一体化联合作战形式不仅不排斥合同战斗行为,而且还需要合同战斗行动为其奠定基础,合同战斗是信息化战争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战争形态全面实现了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合同战斗也不会退出战争的历史舞台。关键词 合同战斗 机械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中图分类号 E835 8 文献标识码 A 陈新文,军事经济学院勤务指挥系副教授武进,军事经济学院研究生七队 收稿:2006-09-13 战争、战役和战斗的表现形式,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历史时期军队武器装备的条件,而 不同历史时期军队武器装备的条件又会产生出与之相适应的作战形式和战争形态,即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武力对抗。所谓信息化战争,是指在战争中至少有一方主要使用信息化智能武器装备及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战术,并通过在多维战场空间内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行动战胜敌人的高技术常规战争。它是信息化时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战争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对传统的机械化战争形态的超越。而合同战斗是相对于单一兵(军)种战斗而言的,是指以某一兵种为主体,诸军(兵)种、专业兵协同进行的战斗。它是战争和军事技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体现的是作战力量 聚合运用!的一种方式。 由于合同战斗和信息化战争分别是工业化时代战斗的典型样式和信息化时代战争的基本表现形态,因此,当前军事理论界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合同作战形式已经过时,联合作战将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并且,在前一阶段有人甚至提出我军没有必要再进行合同战术训练,而应改为进行一体化联合作战训练。对此,笔者觉得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对合同作战形式不能一概否定,一 体化联合作战训练替代不了合同战术训练,合同战斗和信息化战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即使战争形态全面实现了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合同战斗也不会退出战争的历史舞台。 1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但联合战斗需要合同战斗作基础 信息化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由生产者依据市场需求和宏观调控要求自主展开的自组织和自协调式的生产。一个真正实现了信息化的、面向世界市场的企业,就是一个以共同信息网络平台为依托的,以企业总体生产计划和各地市场具体需求情况要求为依据的,按照统一标准和协议,实施信息网络链接下的、广域分布的自组织、自协调式生产与销售的一体化联合生产、销售体系。作为与信息化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具有同一时代特征的作战形式,一体化联合作战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诸军兵种力量的共同作战,它还蕴含有以下更主要的本质内涵,即:是一种在战场信息共享基础上的,在联合指挥机构统一计划和总体控制下的,由诸军兵种力量自主实施的、在行动上相互之间能保持立体、同步和高度协调一致的自组织、自协调式的 并行!作战。 而合同作战,虽然其参战的主体和一体化联合作战的主体一样,也由诸军兵种力量共同构成,但它是按工业时代机械化生产方式来组织实施的一种作战形式,是按目的(任务)、时间、空间、程序 ? 25?第14卷 第1期2007年1月军事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litary Economics Academy Vol 14No 1 Jan ,2007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行动对档案战备工作的影响和要求

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行动对档案 战备工作的影响和要求 李恩学、刘运泉、宫岩 人类进入21世纪,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战争的威胁一天也没有减少,战争不仅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积累的物质财富,也严重地摧残着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档案作为人类历史的珍贵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任何损坏都可能是无法挽回的。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相继问世,并用于战争,深刻地改变了战争形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战争效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战争的破坏程度。因此,作为档案部门,如何在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确保档案的安全,做到“平时保得住、战时用得上;战时保得住、服务能保障”,从而为“打得赢”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是我们军队档案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 信息化战争,是在信息时代以信息为基础,主要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以信息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而进行的战争。信息化战争以其军队人员知识化、武器装备

智能化、作战编成一体化、战场要素数字化、作战方式精确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以及后勤保障集约化等鲜明特点,构成了与机械化战争的本质区别。体现在制胜因素上,主导战争胜负的是信息能力,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能够更多地掌握战场上的主导权;体现在作战方式上,非线式、非接触作战将成为未来作战的主要方式;体现在作战目的和手段上,实现作战目的更强调精确地运用“硬”、“软”一体手段,打击敌作战系统的关节点,瘫痪敌整个作战体系;体现在对抗方式上,体系对抗成为战场对抗的基本特征,各种力量的一体化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随着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综合运用,陆、海、空、天、电磁等各种复杂的战场空间相互联结、照应、重叠,形成了全方位、高立体、全领域、多层次的战场空间,军事行动扩展到整个地面、海洋乃至外层空间,使战场空间越来越广,反应速度越来越快,战场时间越来越短,打击精度越来越高,战争的破坏程度也越来越大。 二、战争对档案的破坏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冷兵器战争,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每次战争对档案的破坏都是空前的,也是无法弥补的。而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又无

论信息化人民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论信息化人民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信息化战争简称信息战。简单地说,它是敌我双方在信息领域中争夺信息控制权的战争。而人民战争是为谋求阶级解放或反抗外来侵略,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进行的战争。符合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是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人民战争。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泽民同志指出:“未来反侵略战争不仅仅靠高精尖的武器装备,更主要的是靠人的政治素质,靠人民战争这个克敌制胜的法宝。”未来,我国可能面临的信息化战争必将是信息化人民战争。民兵作为群众性的武装组织,在信息化人民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的地位 尽管人民战争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面临着挑战,但人民战争决不是如某些所谓军事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人民战争是人海战,是靠大规模牺牲换取胜利,是过时的战争理论。事实上,不论军事高技术如何发展,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这一战争本质不会改变,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争规律不会改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战争的性质没有变。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中,所谓的高技术武器、信息化战法等等,其只是只是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但战争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我们未来可能面对的战争,还是以反对强权、反对霸权、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为主要内容。 2、敌强我弱的态势没有变。 当前我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不可能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得到弥补。 3、人的因素依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兵民是胜利之本。信息化局部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但并没有改变战争胜利的基本规律,一切战争的胜利都是诸条件诸因素尤其是包括人的客观能动作用在内的综合因素抗衡的结果。 4、现代战争必须依靠民众的广泛参与。 人民群众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没有变。 二、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的作用 1、民众的支持是信息化战争胜利的群众基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的胜率依赖于广大人民的支持。所谓“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族凝聚力是战争致胜的根源。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战争,是人民战争的核心内容,是在创新中发展人民战争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不仅是交战双方精兵利器的对抗,也是普通民众精神、品质和意志的较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热情,始终是人民战争的基础;坚定信念,勇于胜利,始终是战胜强大敌人的精神武器。 2、民众的参与和民意是推进信息化战争进程的政治基础。 信息化的条件的局部战争,对大国、强国而言是有限的;而对小国、弱国来说是一场国家生死存亡的全面战争。实力较弱的一方若想取得战争胜利,必须实行人民的军事直接参与。

第五讲 国防动员_997009677

第五讲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简称动员,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对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动的紧急措施。 一、国防动员概述 (一)国防动员的产生与发展 国防动员与战争紧密相连,是战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因此最早也被称作战争动员。 战争动员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发展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期间。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战争动员进入全面发展期间。尤其是20世纪规规模空前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为战争动员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该时期战争动员的特点: 一是动员的规模空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各国动员的总兵力达到1.1亿人。其中,德国为1700万人,日本近1000万人,苏联1136万人,美国1212.3万人,人力、物力、财力的动员量高于以往任何战争。 二是动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真正将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全部纳入了战争动员范围,将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经济部门进一步纳入了战时轨道,使得整个战争动员体系日趋完备,“综合动员”的性质日益明显。 三是动员呈现出持续性的特点。在整个战争期间连续多批次地实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动员,已成为参战各国的普遍做法。 四是动员体制和制度不断完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参战国纷纷建立或改组了战争动员机构,对战争动员实施统一的领导,如美国设立了战时资源委员会,法、德等国也分别设立了类似的专门机构。 与此同时,战争动员法规日臻完善。如德国的《战时授权法案》、日本的《国家总动员法》、英国的《紧急全权国防法案》、法国的《总动员法》和苏联的《关于战时状态法令》等,对动员的基本和重大事项都做出了规定。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领导了多次战争动员活动。历次革命战争中,在毛泽东关于动员和武装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针,成功地实施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动员,为壮大人民军队、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

信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信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战争形式不再仅仅只是长枪短炮的短兵相接,而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化武器为主要装备的新型的信息化战争。那么如何在这种信息化的条件下打好人民战争?接下来,我就做进一步的简析。 一·首先要了解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的定义和基本内涵 定义:所谓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以大量装备和使用信息化装备的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等六维战略空间中,在信息化网络化战场上展开的一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目标,以信息对抗和知识对抗为主要对抗手段,附带杀伤破坏减到最低限度的多军兵种一体化战争。基本内涵:第一·信息化站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该时代生产水平与生产方式在战争领域的客观反映;第二,信息化军队是主要作战力量,战争双方至少有一方是信息化军队参战;第三,信息,信息化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平台式主要作战工具,且诸多作战单元实现了网络化,一体化;第四,在多位空间战场上进行战争,其中在航天空间,信息空间,认知空间和心理空间占据较大比例;第五,信息成为能量与物质的调节器,在战争中起主导作用,控制着各种武器,作战平台

和作战行动;第六,战争仍然具有暴力性质,但附带破坏将降至最低限度。 二、树立信息化战争的国防观念 从科索沃、伊拉克等几场局部战争来看,都呈现出“单边倒”的姿态,究其原因,除了政治、经济、科学、外交等方面的因素外,就军事上来看,作战双方的武器装备时代差则是主要原因。其次是挨打的那些国家综合国力太差,战略纵深浅,作战理论落后。因此在信息条件下,他们要以劣胜优,以弱胜强,以正义战争战胜非正义战争简直比登天还难。这恰恰给我们一条其启示:仅仅依靠人民战争的思想是不够的,人民战争思想虽然是我军历次革命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但是现在进入信息时代,我军在党的领导下依然按照人民战争的理论,与时俱进,建设信息化军队,准备和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依然将继续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比如信息战、网络战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这些东西的优势在民间,民用信息技术领先于军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因特网的路由器和宽带技术、手机通信和短信技术、卫星通信和导航技术等等,都是民用技术领先于军用。还有就是网络黑客技术、网络病毒技术等等,就更要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作战。所以人民战争理论不是过时了,而是应该增加新的内涵,使之更加丰富和完整。 首先要牢固树立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观念:所谓信息安全,实质是要保护信息系统或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即保证信

国防动员知识

国防动员知识 国防动员的基本任务和内容是发展和积蓄国防潜力,形成将这种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机制,一旦国家需要即可快速、高效、安全地由平时向战时体制转化,从而对国家全部力量实行统一领导、球阀控制、调整和分配,以保障国家作战的需要,尽快赢得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历次战争的经验教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德国从1939年“闪击”波兰开始,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占领了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七个国家。造成这些国家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国家在战争动员上的严重失误,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例如波兰,1939年3月就被德军包围,而波兰到8月20曰才下达总动员令,战争开始48小时,统帅部便陷于瘫痪,9月底波全军瓦解。法国的情况更惨,在德军“闪击”之下,全国不能适时转入战争轨道,兵力不足,生产迟滞,法军一周就被击败。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遭到埃及、叙利亚的突然袭击10分钟以后,就通过电台向全国发布了动员令,48小时动员30万后备兵员,使以军总兵力从11万猛增到40多万,很快地扭转了战局。西奈半岛以军的主力沙龙师,就是从预备役动员编成的,战争爆发第二天就开赴运河前线作战,并在反击中率先突过运河西岸,重创埃军。这次战争以色列所以迅速从被动变主动,可以说主要靠的是紧急动员。正如西方评论家所说:“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次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次胜利。” 上述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当遭到突然蝶阀袭击时,往往是在比较被动和仓促的情况下投入战争的。因此,战争动员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搞好国防动员可以提高应付突发战争的能力,掌握战争主动权 现代战争,往往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陆地、空中、海上同时进行,前方后方都是战场。这对于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国家来说,是一场你死我活、存亡攸关的考验。平时动员的准备如何,临战时的应急动员如何,战争进程中的持续动员如何,对于战争的成败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战争动员的组织水平高,就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紧急动员,实行战略展开,以稳定战局,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掌握战争初期的主动权。战争动员组织得不好,则会在突发战争面前措手不及,被动挨打,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战局。 (二)搞好国防动员可以满足战争消耗的需要,为取得战争胜利不断提供有利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