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定名标准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定名标准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定名标准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定名标准

3、文物名称

(1)定名标准

文物定名应科学、准确、规范,做到“观其名而知其貌”。

古代文物定名一般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年代、款识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形或用途。中国古代文物有确切纪年的,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标示朝代、年号和纪年数字,不标示公元纪年;外国古代文物有确切纪年的,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标注国名、朝代、年号和纪年数字。

近现代文物定名应用时代、物主、事件、地点、用途等直接表述藏品的主要内容、特征。名称中的年代信息一般应标示主要历史时期或公元纪年。

(2)定名要素

年代。指文物的制造年代或使用年代。

特征。指文物的地域、人文以及有关的工艺技法、文饰题材、形态质地等本体属性信息。

器物的通称,一般指物品的器形或用途。

文物定名一般按照时代、特征、通称顺序排列。

(3)定名一般规则及示例

——古代文物定名

1)石器定名

以“年代”+“文化”(如已知确切文化)+“特征”+“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旧石器时代龟背形刮削器

示例2: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石磨盘

2)石刻定名

以“年代”+“主要内容”+“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宋太平兴国八年吕蒙正重修孔庙碑

示例2:

辽咸雍八年尚父于越墓志

示例3:

东汉大禹治水图石刻

3)玉器定名

以“年代”+“文化”(新石器时代需加确切文化)+“特征”+“材质”+“形制”定名。

示例1: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

示例2:

西汉透雕双龙钮谷纹白玉璧

4)陶器定名

以“年代”+“文化”(新石器时代需加确切文化)+“特征”+“质地”+“形制”定名。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示例2:

唐三彩花卉纹枕

示例3:

明时大彬制款紫砂壶

示例4:

唐长沙窑“李十造”花卉陶印模

5)瓷器定名

以“年代”(有年款的写明)+“窑口”(如已知确切窑口)+“特征”+“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瓷壶

示例2:

宋磁州窑白釉黑彩人物故事长方瓷枕

示例3:

明成化斗彩高足瓷杯

6)铜器定名

以“年代”+“特征”(含工艺)+“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西周晚期嵌松石龙首纹铁刃铜戈

示例2:

唐瑞兽葡萄纹铜镜

7)金银器定名

以“年代”+“特征”+“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宋镂空双龙金香囊

示例2:

唐包金九连环银簪

8)其他金属器定名

以“年代”+“特征”+“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西汉茎尾铜柄铁剑

示例2:

清光绪錾花锡暖锅

示例3:

明末沈存周作铅酒斗

9)漆器定名

以“年代”+“作者”(如确知作者名)+“特征”(含工艺)+“质地”+“形制”定名。

唐春雷黑漆七弦琴

示例2:

元张成造剔红栀子花漆盘

10)竹木牙角器定名

以“年代”+“作者”(如确知作者名)+“特征”(含工艺)+“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木桨

示例2:

明竹雕“万象回春”图摆件

示例3:

清“行有恒堂”款牙雕葫芦瓶

示例4:

明透雕蟠龙花卉犀角杯

11)织绣定名

以“年代”+“特征”(主要是纹饰内容)+“工艺”+“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辽缂金水波地荷花摩羯纹棉帽

示例2:

汉晋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

12)甲骨简牍定名

以“年代”+“文字内容(或标题)”+“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商武丁时期龟腹甲获麑二雉十七卜辞

示例2:

西汉元始五年“先令券书”竹简

13)砖瓦定名

以“年代”+“主要内容”+“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东汉宴饮出行画像砖

示例2:

汉“长乐未央”铭瓦当

14)文具定名

以“年代”+“作者”(如确知作者名)+“特征”(含工艺)+“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西汉兔毫毛笔

示例2:

明程君房制玉杵玄霜墨

汉悬泉麻纸

示例4:

西晋青瓷蛙盂钮盖三足砚

15)货币定名

以“年代”+“钱名”(面值)+“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战国赵榆次平首尖足布币

示例2:

清咸丰元宝阔缘背宝巩当千铜钱

示例3:

明一贯“大明通行宝钞”纸币

示例4:

金贞祐三年拾贯文交钞铜版

示例5:

新莽大泉五十青铜钱母范

16)符节印信定名

以“年代”+“印文”+“特征”+“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战国鄂君启金节舟节

示例2:

金“行军万户之印”铜印

示例3:

清赵之谦“钱氏次行”白文方印

示例4:

秦临淄丞印封泥

17)书法定名

以“年代”+“作者”+“书体”+“主要内容”+“形制”定名。示例1:

明文征明真草千字文卷

示例2:

清郑燮书唐人绝句诗轴

18)绘画定名

以“年代”+“作者”+“主要内容”+“形制”定名。

示例1: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示例2:

明崇祯元年陈洪绶秋林啸傲图轴

示例3(作者名不详):

宋人松溪泛舸图页

19)雕塑造像定名

以“年代”+“特征”(包括工艺)+“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明永乐款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示例2:

南朝彩绘灰陶持盾武士俑

示例3:

元至元二年景德窑青花观音像

20)文献文书定名

以“年代”+“主要内容”+“形制”定名。

示例1:

元刊明递修本十三经注疏三百五十三卷

示例2:

唐敦煌回鹘文写经

示例3:

西夏文刻本《顶尊相胜总持功德依经集》

示例4:

清同治四年江南织造部发给金陵织匠领机执照

21)其他文物定名

可参照上述标准定名。

——近现代文物定名

1)文献文书定名

以“年代”+“主要内容”+“通称”定名(“年代”写公元纪年为佳,下同)。示例1:

1949年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原稿

示例2:

清同治元年天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发给法国传教士的承租执照

示例3:

1933年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

示例4

1926年12月1日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第一期

2)徽章证件定名

以“年代”+“主要内容”+“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1955年授予XXX的一级独立勋章

示例2:

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授予李杜的劳动英雄奖章

示例3:

1951年孤胆英雄唐凤喜的立功喜报

示例4:

1946—1947年中共代表团在国共南京谈判期间的集体户口卡

3)旗帜定名

以“年代”+“主要内容”+“形制”定名。

示例1:

1932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福建军区卫戍司令部旗

示例2:

1949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成立时使用的第一面国旗

示例3:

1953年6月朝鲜人民军赠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的锦旗

4)标语匾额定名

以“年代”+“主要内容”+“质地”+“形制”(用途)定名。

示例1:

1935年红军“赤化全川”石刻标语

示例2:

1947年3月太行第四专署奖给晋城南关工农店经理崔景兰的“功在战勤”牌匾

5)印信图章定名

以“年代”+“主要内容”+“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

1949年吉林省人民政府铜印

6)武器装备定名

以“年代”+“物主”(事件)+“特征”+“质地”+“形制”(用途)定名。

示例1:

1927年朱德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驳壳枪

示例2:

1947年运城战役解放军攻城使用的云梯

7)音像制品定名

以“年代”+“主要内容”+“质地”+“形制”(用途)定名。

示例1:

1920年8月15日觉悟社社员合影

示例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记录胶片

8)名人遗物定名

以“年代”+“主要内容”+“质地”+“形制”(用途)定名。

示例1:

1935年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手稿

示例2:

1948年4月—1949年3月任弼时在西柏坡使用的文件箱

9)货币邮品定名

以“年代”+“发行单位”+“主要内容”+“质地”(邮品不需写质地)+“形制”定名。

示例1: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五角纸币

示例2:

1894年纪1初版慈禧寿辰纪念邮票

示例3:

1931年7月14日闽西交通总局肆片赤色邮花实寄封

10交通工具定名

以“年代”+“特征”+“属性”+“形制”(用途)定名。

示例1:

近代湘西地区四人抬花轿

示例2:

1952年成渝铁路第一列火车

11)生活用具定名

以“年代”+“特征”+“质地”+“形制”(用途)定名。

示例:

近代晋中地区木制脸盆架

12)生产用具定名

以“年代”+“特征”+“质地”+“形制”(用途)定名。

示例1:

1872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造船工具

示例2:

1929年申新三厂使用的英国制二道粗纱机

13)其他文物定名

可参照上述标准定名。

——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定名

1)古脊椎动物化石定名

以“地质年代”+“动物名称”+“身体部位”+“化石”定名。

示例:

第四纪更新世中期肿骨鹿头骨化石

2)古人类化石定名

示例:以“考古学年代”+“古猿、古人类名称”+“身体部位”+“化石”定名。

旧石器时代元谋猿人头左侧门齿化石

(4)定名图示参考

示例类别图片名称

年代产地、窑

口、制造

者、使用

者工艺纹饰、

铭文

其他特征质地通称

1金银器清錾云龙纹(葫芦式)金执壶2铜器商四羊方(铜)尊

唐海兽葡萄

铜镜

3铁器北朝“渑池军

右”

铁斧

4陶、泥

器新石器

时代

仰韶文化彩陶几何纹盆

5瓷器元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

6砖瓦西汉“汉并天

下”

(篆书)瓦当

7宝、玉

石器

西汉夔凤纹玉樽

8石器新石器

时代裴李岗文

磨制石铲

石刻北魏安乐王

元绪

(石)墓志石雕唐安济桥(雕)龙纹石栏板

9漆木竹

器元“杨茂

造”

观瀑图八方剔红

(漆)

10绘画清吴昌硕紫藤图轴11书法清刘墉行书诗轴

12拓片宋拓东汉西岳

华山庙碑

拓片

13珐琅器明万历(御用监

造)铜胎掐

丝珐琅

栀子花纹(三足)蜡台

14玻璃器清乾隆白套红

玻璃缠枝花卉

渣斗

15骨角牙

器明折枝荷叶

犀角杯

16纺织

(绣)

品清乾隆明黄缎

金龙纹女式皮朝袍

17皮革1984年中国女子

排球队获

奥运会冠

军签名纪

排球

18玺印清乾隆帝三联田黄

(石)

19文具清“嘉庆御

赏”

长方形端(石)砚

乐器唐“大圣遗

音”

法器清掐丝珐

坛城20货币西汉(金)马蹄金

明(金花

银)

银锭

明“大明通

行宝钞壹

贯”

纸币

唐“开元通

宝”

铜制钱

战国齐六字刀币21雕塑唐三彩马

造像清康熙

二十一

年铜鎏金药师佛

唐彩绘陶女俑

22文献图

书明万历刊刻三

色套印

《战国

策》

(古籍)

23徽章、

证件1945年

4月

鲁艺文供

社献给中

共七大的

毛泽东像纪念章

24邮品1934年川陕省苏

维埃政府

发行的

马克思像3分邮票

25票据1929年北平城南

游艺厂

入门券

26音像制

品1962年吕厚民摄“毛主席

在上海打

乒乓球”

照片

1924年

5月30

孙中山演

讲《同胞

都有奉行

三民主

义》

录音片

27交通、

运输工

具1948年

淮海战

役中

董力生支前用的独轮车

28度量衡

器秦二十六年

八斤

铜权

29武器装

备1949年

10月1

开国大典

使用的

礼炮

航天装备2003年神州五号

飞船

返回舱

30古脊椎

动物化

石和古

人类化

石旧石器

时代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注:①表格中括号内的内容,在定名时可以省略。

②本章后附古代文物中青铜类、陶瓷类文物器型示意图和书画文物装裱形式示意图,供普查人员参考。

(5)定名注意事项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仿制品,需注明。不能确定仿制时间的,应在年代前加“仿”字;如能确定仿制时间,则应标明仿制年代。如: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盘。

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而本身严重残缺的文物,应先注明“残”字。如:

战国残水陆攻战纹铜鉴。

3)凡不能分割的文物,定名时应标记在一起:成组的文物,完整无缺者,要定一集体名称;失群者应在单个名称前标上集体名称。如:

唐三彩十二辰“龙”俑

4)书法、绘画文物中如有多人合作者,定名时为避免字数过多,应以最著名者或前二、三名为主,后缀“等合作”字样。

5)文物质地在定名时一般可不标明。但文物既无铭文、款识,又无特殊纹饰者,在器形前标质地。如:

新石器时代石镰、商代玉刀、西周铜斧、战国铁犁。

6)凡文物附属的附件,不标在名称内,只在注中说明。如:

战国错金龙纹剑(附鞘)

7)名称有铭文、款识的,一般应加“”号(青铜器、书法、绘画除外)。

8)近现代文物、文献文书类文物等命名中用字描述较多,应尽量精简内容,用词精炼准确,但不能因字数限制而省略主要内容。

9)自然标本应依据国际通用定名法规定名。

5、文物类别

文物分类是根据构成每件文物基本物质的自然属性和所形成的社会属性之差异性、同一性,把全部文物区分组合成类的过程。文物分类是对文物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环节。

(1)分类原则

文物分类体系结构应具有科学性、统一性和实用性,保证每一件文物都能归入相应类别。

古代文物以质地为主分类,兼顾性质、功用;近现代文物以功用为主分类,兼顾质地、性质。

存世量较大、类别特征明显的文物独立成类。

一件(套)可移动文物只能归入一个文物类别,如果包含两类以上文物特征,以其主要内容归类。

(2)类别范围

本次普查的文物类别范围为:历史文物、古籍、历史档案、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3)具体类别

1)历史文物

本次普查根据文物传统分类原则将历史文物分为30类。具体如下:

序号类别内容及举例

1金银器历代以金、银为主要材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其他制品(不包括金银钱币和雕塑造像)

2铜器历代以铜为主要材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其他制品(不包括铜制钱币和雕塑造像)

3铁器历代以铁为主要材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其他制品(不包括铁制钱币和雕塑造像)

4陶、泥器历代各类彩陶、黑陶、红陶、灰陶、白陶、釉陶、彩绘陶、三彩、紫砂、珐花、生坯、泥金饼、泥丸、陶范等陶(泥)制生产工具、生活用具、

建筑构件等

5瓷器历代瓷制生活用具、工艺制品、窑具等

6砖瓦历代城砖、画像砖、墓砖、空心砖、砖雕、影作、板瓦、筒瓦、瓦当等

7宝、玉石器历代玉、翡翠、玛瑙、水晶、珊瑚、碧玺、琥珀、蜜蜡、钻石、青金石、芙蓉石、松石、石榴石、橄榄石制品及原材等

8石器、石刻、石雕历代石制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碑碣、墓志、经幢、题刻、画像石、棺椁、法帖原石等

9漆木竹器历代彩漆、填漆、雕漆等漆制品,木竹藤质家具、工具、牌匾、工艺品等

10绘画各种国画、油画、版画、素描、速写、壁画、帛画、宗教画、织绣画、连环画、贴画、漫画、宣传画、剪纸、年画、民间美术平面作品等,包

括刻板

11书法各种书法作品、写经、对联、卷轴、册页、屏幅等

12拓片历代甲骨拓片、瓦当拓片、古币拓片、砚铭拓片、画像砖石拓片、铜器拓片、碑刻拓片等

13珐琅器历代金属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等14玻璃器历代料器、琉璃等

15骨角牙器历代卜甲、卜骨、犀角、其他兽角骨、象牙、其他兽牙、玳瑁、砗磲、螺钿制品及原材等

16纺织(绣)品历代棉、麻、丝、毛制品,缂丝、刺绣、堆绫等17皮革历代各类皮革制品和工艺品

18玺印历代金、银、铜、铁、石、牙、玉、瓷、木等各种质地的印章、符节、画押、封泥、印范等

19文具、乐器、法器历代笔、墨、纸、砚及其他文房用具,各种乐器、法器

20货币历代贝、铜、铁、金、银、纸币及钱范、钞版等

21雕塑、造像历代石、玉、陶、瓷、砖、铜、泥等各种质地的雕塑、造像

22文献图书各种古籍、文书、舆图、信札、奏折、诰命、契约、经卷、试卷、药方、剧本、歌本、报刊、记录、讲稿、决定、日记、笔记、手稿、标语、题

词、统计数据等

23徽章、证件各种奖章、勋章、像章、奖状(立功喜报)、纪念章、机关(学校、团体、军队)及个人证章、证件、证书、代表证,以及其他标志符号

24邮品各种邮票、实寄封、纪念封、明信片及其他邮政用品

25票据各种门票、车船票、机票、供应证券、税票、发票、储蓄存单、存折、支票、彩票、奖券、金融券、单据等

26音像制品各种原版照片、胶片、唱片、磁带、珍贵拷贝等

27交通、运输工具各种舆轿、人力车、兽力车、汽车、摩托、船筏、火车、飞机等民用交通运输工具及辅助器物、制品

28度量衡器各种质地的尺、权、砝码、量器、秤等用于物体计量长短、容积、重量的器具

29武器装备各种兵器、弹药、被服和军用车辆、机械、器具、地图、通讯器材、防护器材、观测器材、医疗器材及其他军用物品,火箭、航天飞机、宇宙

飞船、人造卫星等航天装备

30古脊椎动物化石和

古人类化石

古猿化石、古人类化石、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

31其他未归入以上各类的通讯、生产、生活工具或用品,如钟表、仪仗、盆景、仪器、化学制品、建筑工具、纺织机械、照相机、放映机等

2)古籍

参照相关规定予以认定。主要包括古代印本和写本图书等。

3)历史档案

参照相关规定予以认定。主要包括各历史时期的文献、音像资料等。

4)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参照相关规定予以认定。主要包括古猿化石、古人类化石、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等。

(4)类别选择

每件文物只选择一种类别范围和一种具体类别。如有交叉,应按性质、功用、质地的顺序进行选择。

示例1:

战国郢爰、西汉马蹄金、清代银币等,应选择“货币”类,而非“金银器”类。

示例2:

明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应选择“雕塑、造像”类,而非“铜器”类或“金银器”类。

示例3:

清端石瓜纹随形砚,应选择“文具、乐器、法器”类,而非“石器石刻石雕”类。

玉杆毛笔,应选择“文具、乐器、法器”类,而非“宝、玉石器”类。

6、年代

是指文物、化石制作或形成的时间。记录文物、化石年代信息,对正确判定其价值、提供检索和利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普查的文物认定工作应为文物和化石确定相应的年代,并将文物年代进行登录。

(1)年代类型

文物的年代类型可分为制造年代、使用年代或生存年代。文物年代一般为其最初制造年代或实际使用年代。古生物标本年代一般为其生存年代。

(2)年代标示一般原则

1)史前文物用考古学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历史文物用历史朝代纪年,纪年确切的可同时用公元纪年标示;个别地区历史朝代纪年不明确的,可使用考古学年代。

地方政权控制时期(如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政权等)应标示中原王朝(正史)纪年,并注明地方政权年号或公元纪年。

示例:

大理国日新五年(1012),应标示“北宋”。

近现代文物一般用公元纪年标示,纪年不详的用“清末”、“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所属主要历史时期(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标示。

2)含两个以上连续时代的,应标示起止时代;不能确认具体时代的,应标示跨度年代;时代不详的,标示“不详”。

示例1:

宋—明

示例2:

秦汉、明清

3)用历史朝代纪年和公元纪年同时标示的,先标示朝代纪年,同时在括号内标示公元纪年。

示例:

明洪武二年(1369)

4)历史朝代标示容易产生歧义的,可遵循以下原则:

①夏商周:年代明确的分别标示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商或周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商周,西周、春秋、战国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周,春秋、战国不明确的可标示为东周。

②汉代:分为西汉、东汉,不明确的标示为汉代。

③三国:具体分为三国魏、三国蜀、三国吴,不明确的标示为三国,不可单独标示为魏、蜀、吴。

④晋代:分为西晋、东晋,不明确的标示为晋代。

⑤十六国:标示时代及国别;国别不明确的标示为十六国,不可单独标示为某一国。

示例:

十六国前秦;十六国

⑥南北朝:标示南朝、北朝各代;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南朝、北朝或南北朝,不可单独标示为宋、齐、梁、陈。

示例1:

北魏

示例2:

南朝宋

示例3:

南北朝

⑦五代十国:标示时代及国别;不能确定国别的可标示为五代十国;属于十国之一的,只能标示为五代十国XX,不能标示为五代XX。

示例1:

五代后唐

示例2:

五代十国北汉

⑧宋代:分为北宋、南宋,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宋代。

5)外国文物标示其所在国别及年代信息,并加注公元纪年。

示例:

日本明治二十年(1887)

(3)本次普查的年代信息表述

本次普查的年代表述应采用历史纪年、公元纪年和年代不详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文物一般应在历史纪年、公元纪年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多个朝代并置时期的文物及其他不适合使用中国历史朝代纪年的文物应选择公元纪年。化石一般在地质年代中选择相应的年代范围。

文物年代已经认定的,采用已认定年代;文物年代未经认定的,暂选“年代不详”。

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资料]

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资料] 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 发布日期: 2012-03-1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标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此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文物分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化部,1986年6月1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文物藏品档案规范》(,,,, 0020—2008),国家文物局,2009年2月16日 《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国家文物局(文物博发[2001]81号) 《藏品档案填写说明》,国家文物局,1991年11月19日 《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国家文物局,2007年6月5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文物分类 根据文物的异同,即构成每件文物基本物质的自然属性和所形成的社会属性之差异性、同一性,把全部文物区分组合成类的过程。 4 与此次普查中文物分类相关的文件材料 《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登记表(试行)》及其著录说明中“文物类别”部分。 5 分类原则

5.1 文物分类体系结构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统一性。 5.2 文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是质地为主,兼顾性质、功用,并充分考虑到中国文物传统分类方法。对存世量较大、类别特征明显的文物独立成类,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归入其他类。 6 具体分类 根据文物分类原则分为31类。具体如下: 序类别内容及举例 号 金银器除货币、雕塑和造像以外的,以金银为主要材质的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1 制品等。 铜器除货币、雕塑和造像以外的,以铜为主要材质的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制2 品等。 铁器除货币、雕塑和造像以外的,以铁为主要材质的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工艺制3 品等。 陶、泥器彩陶、黑陶、红陶、灰陶、釉陶、白陶、紫砂、彩绘陶、珐花、生坯、泥金饼、泥4 丸等工艺制品及陶制建筑构件、陶制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等。 瓷器彩绘、颜色釉等各类瓷质制品, 5 砖瓦画像砖、城砖、砖雕、墓砖、影作、象眼、板瓦、筒瓦、瓦当等。 6 宝、玉石器玉、碧玺、玛瑙、翡翠、各类宝石、珊瑚、琥珀、蜜蜡、钻石、芙蓉石、松石、石7 榴石、晶石、橄榄石等制品及原材料。石器石刻石质工具、碑刻、墓志、经幢、画像石、法帖原石等。 8 漆木竹器各类漆制品、木质家具、竹藤质家具、生活用木器、木质工具、木刻板、牌匾、竹9 木简牍,以及竹、木、藤、草、核、匏质工艺品等。

谈谈那些被移动了的不可移动文物

谈谈那些被移动了的不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之所以不可移动,是为了保护文物本体的整体性和文物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然而在今天,很多文物周边环境荡然无存,自身也无立锥之地,在“保护”的目的下被迫移动,文物也有移动中被破坏、构建代替的遭遇;令人诧异的是,一些迁移案例甚至被奉为成功经验推广,全然不知文物环境的整体性已经被破坏。不可移动文物被移动的案例 整体迁移型锦纶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元年的锦纶会馆,是旧广州纺织业老板们聚会议事的场所,见证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广州唯一幸存的行业会馆。1920年,国民政府要将会馆收入公产,孙中山先生获悉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永远保留'。然而,2001年,广州为修建南北主干道康王路,锦纶会馆进行了国际首例连地基完整平移。 ▲锦纶会馆唐庄宋代壁画墓:该墓是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共11幅,均保存较完整,主要反映墓主人日常生活场景和当时社会佛家、道家、世俗等超度及吊孝时的场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11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避免壁画墓遭受破坏,完整地加以保护,决定将此墓整体搬迁。▲唐庄宋代壁画墓拆解重建型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元代时,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

建。永乐宫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它的壁画布满在四座大殿内,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独特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永乐宫因黄河三门峡工程动工处于淹没区内,所以从1959年起,历经六年,将永乐宫全部迁移到芮城县城北。▲永乐宫张飞庙:又名张桓候庙,蜀汉末期,为纪念三国名将张飞而建的民间祠庙,后经历代修葺扩建,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庙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字画碑刻,稀世文物200余件,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因三峡工程建设,于2002年10月8日闭馆拆迁,迁建后的张飞庙,整体西移了32公里,2003年7月19日“搬旧如旧”的新张飞庙正式开馆。但是,因庙内张飞的塑像是泥塑,无法搬迁,新的张飞庙内供奉的张飞像是用铜塑来代替的。 ▲张飞庙迁出又迁回型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1958年4月,为解决黄羊河下游居民用水问题,在天梯山石窟右侧兴修水库,大量的塑像和壁画被拆了下来,搬运到甘肃省博物馆。2006年,国家文物局要求将这批文物进行修复并运回原址,于是这批文物又被运回了武威。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建档备案工作规范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建档备案工作规范 编制依据 本规范依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并参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制定。 适用范围 适用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的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和备案。 建档备案的意义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档案属于专业档案。全面、系统、科学、规范地建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档案,是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各类数据和信息资料保存,并发挥其作用的必要措施,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和促进文物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基础。 建档备案的责任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建档备案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负责,上级普查机构负责对下级普查机构的建档备案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 资料收集范围 5.1 调查资料 5.1.3 田野调查记录 5.1.4 图纸、照片、拓片等资料 5.1.5 其他调查资料 5.2 行政资料 5.2.1 各类行政性文件及报表 5.2.2 培训教材 5.2.3 宣传材料 5.2.4 其他行政资料 5.3 汇总资料 5.3.1 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电子地图 5.3.2 《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5.3.3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 5.3.4 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普查数据资料 6 建档与备案 6.1 通过田野调查,收集不可移动文物的相关资料。 6.2 对调查资料进行室内整理、分类、编号、命名后归档。 6.3 对普查档案进行审定和抽查,并签字、盖章。 6.4 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建立文物普查档案。根据收录资料的内容,按调查资料卷(包括纸质和电子档案)、行政资料卷和汇总资料卷建档。 6.5 调查资料卷、行政资料卷和汇总资料卷,应根据收录的内容编制目录,以便查阅。6.6 县级行政区域文物普查档案调查资料卷中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和汇总资料卷,须制作备份,上报地市文物普查办公室。 6.7 地市级文物普查机构,在备案所辖各县报送的文物普查档案的同时,建立本级的行政资料卷和汇总资料卷。并将本市各县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和本级汇总资料卷报省级文物普查机构备案。 6.8 省级文物普查机构,在备案各所辖地市报送的文物普查档案的同时,建立本级的行政资料卷和汇总资料卷。并将本省各县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和本级汇总资料卷报国家文物普查机构备案。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为科学、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完成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x〔x〕54号)、《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x〔x〕6号)、《x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x〔x〕152号)和《x 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x〔x〕87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的意义 可移动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实物见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国家工程。x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有利于准确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县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建立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健全文物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扩大保护范围,保障文物安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效发挥文物在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积极作用。 二、普查的目标 通过普查,全面掌握我县现存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保管权属和使用管理等情况;总体评价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

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建立、完善可移动文物认定体系、档案和可移动文物名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为实施文物的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创造基础条件;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普查不改变文物权属现状。 三、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本次普查的范围是我县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各类国有单位法人所拥有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包括普查前已经认定和在普查中新认定的国有可移动文物。驻县部队的可移动文物普查按解放军总政治部要求组织开展,其普查工作不纳入我县的普查范围。 普查的文物包括:x年(含)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文献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x年后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x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的作品。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是: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等14项基本指标项,11类附录信息、照片影像资料以及收藏单位主要情况。 四、普查的技术路线

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知识

扎实搞好文物普查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繁荣发展 垣曲县文物局贾俊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为了使大家对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更深的认识,下面就由我对垣曲县几年来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做以简要汇报。由于到任时间不长,错误和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指正、包涵。 一、“三普”背景 文物普查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每一次普查都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56年的第一次普查后,我国公布了首批全国文保单位,建立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有效保护机制。1986年的第二次普查是在第一部《文物保护法》颁布之后,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普查手段和方法都较前一次有了较大提高,普查对促进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延缓我国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保持多民族文化特质和文化独立性、维系我国文化生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文物普查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和推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文物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近年来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展,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乡土建

筑、商业老字号等类型的不可移动文物,都得到了重视并纳入了保护范围,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开展新一轮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对这些新的文物类别进行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探索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展示途径,继而开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局面,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有力保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十一五”期间自上而下开展的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项文物工作。 二、“三普”起止时间及三个阶段工作重点 2007年4月4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第一阶段是从2007年4月至9月,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发布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和试点。第二阶段: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展开文物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整理、边审核、边建档。第三阶段: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三、“三普”工作概况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首次由国务院统一部署的文物保护基础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化遗产分类与评定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文化遗产分类 〇洞穴址〇聚落址〇城址〇窑址〇窖藏址〇矿冶遗址〇古战场〇驿站古道遗址〇军事设施遗址〇桥梁码头遗址〇祭祀遗址〇水下遗址〇水利设施遗址〇寺庙遗址〇宫殿衙署遗址〇其他古遗址 〇帝王陵寝〇名人或贵族墓〇普通墓葬〇其他古墓葬 〇城垣城楼〇宫殿府邸〇宅第民居〇坛庙祠堂〇衙署官邸〇学堂书院〇驿站会馆〇店铺作坊〇牌坊影壁〇亭台楼阙〇寺观塔幢〇苑囿园林〇桥涵码头〇堤坝渠堰〇池塘井泉〇其他古建筑 〇石窟寺〇摩崖石刻〇碑刻〇石雕〇岩画〇其他石刻〇 古遗址 〇 古墓葬 类 别 〇 近现代重要 史迹及代表 性建筑 〇 其他〇 古建筑

〇 石窟寺 及石刻 〇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〇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〇名人故、旧居〇传统民居〇宗教建筑〇名人墓〇烈士墓及纪念设施〇工业建筑及附属物〇金融商贸建筑〇中华老字号〇水利设施及附属物〇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〇医疗卫生建筑〇军事建筑及设施〇交通道路设施〇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 〇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名称 地址及 位置 GPS坐标纬度 °′″ 测点说明代码 经度 °′″海拔高程 米级别 面积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〇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〇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〇未定 分布面积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面积平方米年代 统计年代

类□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含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代□清代□近现代□不详〇 古遗址〇洞穴址〇聚落址〇城址〇窑址〇窖藏址〇矿冶遗址〇古战场〇驿站古道遗址〇军事设施遗址〇桥梁码头遗址〇祭祀遗址〇水下遗址〇水利设施遗址〇寺庙遗址〇宫殿衙署遗址〇其他古遗址 别〇 古墓葬 〇 古建筑 〇 石窟寺 及石刻 〇 近现代重要 史迹及代表 性建筑〇帝王陵寝〇名人或贵族墓〇普通墓葬〇其他古墓葬 〇城垣城楼〇宫殿府邸〇宅第民居〇坛庙祠堂〇衙署官邸〇学堂书院〇驿站会馆〇店铺作坊〇牌坊影壁〇亭台楼阙〇寺观塔幢〇苑囿园林〇桥涵码头〇堤坝渠堰〇池塘井泉〇其他古建筑 〇石窟寺〇摩崖石刻〇碑刻〇石雕〇岩画〇其他石刻〇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〇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〇名人故、旧居〇传统民居〇宗教建筑〇名人墓〇烈士墓及纪念设施〇工业建筑及附属物〇金融商贸建筑〇中华老字号〇水利设施及附属物〇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〇医疗卫生建筑〇军事建筑及设施〇交通道路设施〇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pdf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 国家文物局 2013年6月 目录 第一章可移动文物普查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概念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时间、范围与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组织与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可移动文物普查的任务与成果形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流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组建普查机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国有单位调查和数据上报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普查总结和成果公布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可移动文物认定依据和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可移动文物认定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登录平台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数据报送与审核流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数据交换业务流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采集软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普查信息采集软件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普查信息采集工作环节与工作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普查信息采集软件操作详解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安全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普查工作中的文物保护与安全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普查数据的保护与安全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普查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处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普查工作结束后的文物保护与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表及说明 第一节普查登记表 第二节填写示例及说明 附录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选) 3、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选) 9、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办法【最新】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管理,规范不可移动文物的合理利用,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不可移动文物,是指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依法登记的尚未被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第四条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遵循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

市、区县(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公安、财政、教育、旅游、宗教、消防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 第六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内容,并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 健全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网络,逐级落实文物安全责任。 建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员制度,推行政府购买文物保护服务,逐处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单位或责任人。

第七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专项资金列入市、区县(市)财政预算,专项用于不可移动文物安全设施维护和文物保护员工资。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的事业性收入和社会捐赠专门用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八条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教育、科技、网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单位,共同做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义务,有权制止和举报破坏、损害不可移动文物及其保护标志的行为。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按下列标准确认和标示。 1 纪年采用标准 采用公元纪年、历史(朝代)纪年和考古学年代三种。各类纪年均按国家规定的方法标示。 2 时限划分标准 2.1古代文物年代上限为旧石器时代,下限为清代。 2.2 近现代文物年代自公元1840年至当代。 3 确定纪年的方法 3.1 古遗址:依据文化遗存确定年代。 3.2 古墓葬:依据结构形制、随葬品及墓志铭等确定年代。 3.3 古建筑:依据现存建筑物形制、结构特点及相关题记等确定年代。 3.4 石窟寺及石刻:石窟寺依据洞窟及造像形制、题记、文献等确定年代。石刻依据形制、内容等确定年代。 3.5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3.5.1 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纪念地,依据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确定年代。3.5.2 重要机构旧址,依据机构占用时间确定年代。 3.5.3 行业性建筑和典型风格建筑及构筑物,依据始建时间确定年代。 3.5.4 名人故居、旧居,依据名人出生、居住时间确定年代。 3.5.5 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墓葬依据墓主人埋葬或迁葬以及陵园设立时间确定年代,纪念设施依据设立时间确定年代。 4 年代标示规则 4.1 史前文物用考古学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古代文物用历史朝代纪年,年代明确的同时用公元纪年;个别地区历史朝代纪年不明确的可使用考古学年代。 地方政权控制时期用国家认定的“中国历史年表”中的政权纪年标示,并用公元纪年标示。 示例: 大理国仁寿三年(1238)

近现代文物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不详的用“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示。 4.2 含两个以上连续时代的,应标示起止时代;时代不连续的,中间用顿号间隔;不能确认具体时代的,应标示跨度年代;时代不详的,标示“不详”。 示例1: 唐—元 示例2: 新石器时代、商、汉 示例3: 商周、唐宋 4.3 用历史朝代纪年和公元纪年同时标示的,先标示朝代纪年,同时在括号内标示公元纪年。 示例: 清康熙五年(1666) 4.4 历史朝代标示容易产生歧义的,可遵循以下原则: 4.4.1 夏商周:年代明确的分别标示为夏、商、西周、春秋。商或周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商周,西周或春秋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周。 4.4.2 汉代:分为西汉、东汉,不明确的标示为汉代。 4.4.3 三国:具体分为三国魏、三国蜀、三国吴,不明确的标示为三国。 4.4.4 晋代:分为西晋、东晋,不明确的标示为晋代。 4.4.5 十六国:可标示时代及国别;不明确的标示为十六国。 示例: 十六国前燕 4.4.6 南北朝:标示南北朝各代;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北朝、南朝或南北朝。 示例: 北魏 4.4.7 五代十国:标示时代及国别;不能确定的可标示为五代十国。 示例: 五代后唐 4.4.8 宋代:分为北宋、南宋,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宋代。

抢救不可移动文物永不言晚

抢救不可移动文物永不言晚 (2012-08-19 14:50:38) 转载▼本文来源:《法制与新闻》(2012年第8期),作者:莫小宝 标签:文化 文物保护谢辰生 励小捷 国家文物局永不言晚抢救 文物与旅游分类:文保动态(聚焦文保热点)

■ 本刊视点■ 抢救不可移动文物永不言晚 (本刊特约撰稿) 莫小宝/文 作家王小波曾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供后人其中漫步。一座城市的历史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它的建筑。 昔日著名的“太太的客厅”——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而今只剩断壁瓦砾,被一块块蓝色铁皮包围着,上书:“驴肉往北100米”。

北京梁思成的故居被房产商“维修性拆除”了,重庆蒋介石行营也被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宣布“保护性拆除”,同此“保护”的还有济南英领事馆。南京的张治中公馆变身为“天价豪宅”,挂上了6400万元的出售牌;广州的“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则成为了夜总会…… 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30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的文物保护执法检查落下帷幕。 2012年6月底,路甬祥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作报告称,我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整体水平,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地位还不相称,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报告特别指出,有地方政府和企业法人,在城乡建设中擅自拆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及其他文物古迹,破坏文物环境和历史风貌,刻意规避考古调查勘探而进行施工,造成一些文物损毁消失。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去年年底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历时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全国最大规模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工作。 所谓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 “北京‘梁林故居’(即梁思成故居)、重庆‘蒋介石行营’被拆除只是两个具体案例。普遍的问题是,国家目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人口已经超过50%。”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直言,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已进入凸显期。“我们文物保护部门感到压力很大。”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以权代法,权大于法,有法不依。”谢辰生对笔者表示,“在所有政府机构中,毫不夸张地说,文物部门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

附录一 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

附录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分类原则划分为六类,每类中包括若干子类。 一处不可移动文物只能归入一个文物类别,如果包含两类以上文物,以其主要文物内容归类。分类标准如下: 1 古遗址 1.1 洞穴址 1.2 聚落址 1.3 城址 1.4 窑址 1.5 窖藏址 1.6 矿冶遗址 1.7 古战场 1.8 驿站古道遗址 1.9 军事设施遗址 1.10 桥梁码头遗址 1.11 祭祀遗址 1.12 水下遗址 1.13 水利设施遗址 1.14 寺庙遗址 1.15 宫殿衙署遗址 1.16 其他古遗址 2 古墓葬 2.1 帝王陵寝 2.2 名人或贵族墓 2.3 普通墓葬 2.4 其他古墓葬 3 古建筑 3.1 城垣城楼 3.2 宫殿府邸 3.3 宅第民居 3.4 坛庙祠堂 3.5 衙署官邸 3.6 学堂书院 3.7 驿站会馆 3.8 店铺作坊 3.9 牌坊影壁 3.10 亭台楼阙 3.11 寺观塔幢 3.12 苑囿园林 3.13 桥涵码头 3.14 堤坝渠堰 3.15 池塘井泉 3.16 其他古建筑 4 石窟寺及石刻 4.1 石窟寺 4.2 摩崖石刻 4.3 碑刻 4.4 石雕 4.5 岩画 4.6 其他石刻 5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5.1 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 5.2 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 5.3 名人故、旧居 5.4 传统民居 5.5 宗教建筑 5.6 名人墓 5.7 烈士墓及纪念设施 5.8 工业建筑及附属物 5.9 金融商贸建筑 5.10 中华老字号 5.11 水利设施及附属物 5.12 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 5.13 医疗卫生建筑 5.14 军事建筑及设施 5.15 交通道路设施 5.16 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 5.17 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6 其他

野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难点和建议

野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难点和建议 [关键词]文物保护;问题;建议 民和县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有人类居住的痕迹。境内仰韶、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卡约、辛店、唐注式遗迹遗物丰富,尤以闻名于世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命名地马厂塬遗址和被誉为“东方庞贝”的史前灾难遗址就坐落在这里。 一、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 近年来,在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重视下,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各级领导对文物工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得到了有序开展。县上与各级乡镇签订了文物保护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保护责任和保护要求。二是在省、地和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主管部门补助等多种途径对建国以来公布的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换、维修、加固、迁移了文物保护标志牌。三是加强对农田基本建设、小城镇建设和道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遗址、墓葬都能依法保护。四是公安部门对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加大,使针对文物的犯罪活动得到遏制。 二、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县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社会经济事业建设步伐的加快,野外文物保护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难度。 (一)主要问题 1、文物保护的社会氛围不浓厚。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有偏差,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与己无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淡薄,积极主动性差,因而在庄基修建,农田基本建设等过程中存在一些遗址、墓葬得不到保护的现象,甚至还有发现地下文物隐瞒不报的现象。 2、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了遗址、墓葬周边环境及本体。我县古遗址、古墓葬多处于黄河和湟水河流域沿崖的一、二层占地上,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对文物本体造成一定的破坏。同时距离村庄比较近的遗址和墓葬,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多遭蚕食,部分遗址和墓葬周围筑建了住房和畜圈,破坏了周边环境,导致遗址和墓葬地表标识完全消失,甚至破坏了文物本体。

龙南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情况汇报

赣州市龙南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情况汇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龙南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周密计划、积极行动、团结协作,全面推进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并严格按照“不漏乡村、不漏社区、不漏地块”拉网式普查,坚决避免图形式、走过场等不良现象发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真抓实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到2009年12月25日已全面完成田野调查,全县共普查了105个行政村(含11个社区),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59处,其中新发现331处,复查28处,普查率达到100%。现将我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明确定位,科学谋划,扎实推进文物普查工作 1、加强领导,夯实保障措施。为加强对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县于2008年3月份成立了由县政府副县长任组长,县发改委、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统计局、国土资源局以及各乡、镇(场、管委会)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龙南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县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县文化局,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实施,保证了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转,促进了文物普查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同时,2008年度安排了文物普查经费6万元,购置了普查必要的设备,满足了文物普查工作的需要,确保了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2009年文物普查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并已到帐6万元,有效地保障了文物普查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2、科学谋划,精心制定方案。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有关文物普查文件精神,切实增强普查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按照全县文物普查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几上几下的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讨论,制定了《龙南

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分类指引

附2 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分类指引 一、总则 因活化利用而需要赋予不可移动文物新功能的,可使其作为陈列展览、游赏纪念、公共服务、经营服务、办公场所、居住以及其他合法用途的设施。 鼓励体现文物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的新功能,鼓励发展能够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和内涵的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鼓励将不可移动文物的活化利用与学术研究、文创产品开发相结合,延伸活化链条。 被活化利用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创造条件以适当方式展示和开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展示与开放应遵循有利于促进保护、注重社会效益、加强管理、不超出文物合理适度的承载能力的原则。接受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的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应适当承诺提供面向公众的展示渠道,向社会公布开放和展示方法。 不具备开放条件或暂不能对外开放的不可移动文物,可由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意愿和能力的组织和个人设立标识和简介,方便公众辨识。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拓展文物展示渠道,为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展示与宣传提供支持。 鼓励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人与大、中、小学各类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育;对于不具备开放条件的,应当利用出版物、影视图像、互联网等方式进行非实物形式的展示与宣传。鼓励文物保护志愿者参与保护、宣传与教育活动。 二、革命文物和近现代史迹的活化利用 重要历史事件和机构旧址及人物活动纪念地、烈士墓及纪念设施、名人故居等,属于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的不可移动文物。

在进行活化利用时,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更多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消费。应优先利用或依托文物建成专题展览馆、纪念馆、教育基地等相关设施;可因地制宜辟为低密度居住、办公或文创中心;用作商业娱乐的,不宜开展与文物历史意境相悖的活动。 要增强革命文物展陈说明和讲解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权威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坚持展示方式与展陈内容相得益彰,适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 鼓励革命文物与史料、文献结合的活化利用,鼓励依托革命文物开展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建立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与周边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城乡社区的共建共享机制,组织开展具有庄严感和教育意义的系列主题活动。融通多媒体资源,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三、坛庙祠堂和学堂书院等传统公共建筑的活化利用 坛庙祠堂、学堂书院属于公共建筑的古建筑,鼓励继续发挥传统功能;活化作为新功能用途时,鼓励尊重和延续其公共属性,开拓为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鼓励使用祠堂、会馆、书院等古建筑作为社区服务场所,可用作为基层社区组织办公场所、老人活动中心、社区历史与文化展示中心、社区礼仪与文娱中心、图书馆、卫生所等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在尊重其传统功能的基础上,亦可用作文化展览、教育培训、行政办公场地,发展文化、教育、旅游业。 祠堂类古建筑的活化利用,鼓励其在传统节庆中继续发挥原功能,并与日常发挥公共服务功能相结合。 坛庙类古建筑的活化利用,鼓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鼓励依托此类古建筑作为传统工艺和表演艺术的展示场所、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活动场地,体现本土特色。

可移动文物普查有关解释

关于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有关解释 一、术语解释: 1、文物指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指的是可以移动位置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的物质遗存;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2、国有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图书馆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收藏的,属于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可移动的物质遗存,以及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可移动文物,均应认定为国有可移动文物。 3、普查认定范围: (1)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收藏的文物; (2)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收藏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 (3)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4、认定条件: 国有可移动文物包括历史文物、古籍、历史档案、古脊

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1)历史文物分为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其中近现代文物的认定条件以《近现代文物征集参考范围》为准。 (2)古籍和历史档案参照相关规定予以认定。 (3)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分为古猿化石、古人类化石、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 二、普查意义: 作为历史文明古国,中国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厚,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2011年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此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由国务院批准,在北京、陕西和青岛市三个试点区开展。青岛被选为唯一的地级市试点单位,体现了国家对青岛文保工作的信任,可以说责任重大,机遇难得。张新起市长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我区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十一次党代会和第次人代会精神,延续青岛百年文脉的重要契机。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结果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结果 (一)古遗址 西山古道北京市门头沟区 西辽城村遗址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辽城乡 魏家窝铺遗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 青山沟小城子山城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乡 辽春捺钵遗址群吉林省松乾安县赞字乡、余字乡 海西东水陆城站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桦川县、富锦市、同江市、抚远县北水关遗址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 影山头遗址江苏省泰州兴化市林湖乡 泗洲造纸作坊遗址浙江省杭州富阳市高桥镇 彭公水坝遗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 浦溪河流域遗址群安徽省黄山区甘棠镇、耿城镇 黄柏竹林坑遗址福建省南平武夷山市武夷街道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江西省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 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群山东省广饶县、潍坊市滨海开发区、寿光县、昌邑县 陈庄城址山东省淄博高青县花沟镇 李家沟遗址河南省郑州新密市岳村镇 南漳古山寨群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板桥镇 鬼仔石像遗址群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 老鼓楼衙署遗址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街道 阿梢脑遗址四川省九寨沟县漳扎镇 锦江谷岸遗址群贵州省铜仁市 学山遗址云南省澄江县右所镇 镇坪盐道遗址陕西省镇坪县 一棵树烽燧遗址甘肃省酒泉敦煌市南湖乡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青海省都兰县巴隆乡 小河湾遗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新集乡 红山口遗址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红山农场 (二)古墓葬 大河口墓群山西省翼城县隆化镇 宝日陶勒盖墓群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伊和淖苏木 春秋塘茶林场墓群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 李洲坳墓葬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 闰楼墓群河南省正阳县付寨乡 地埂坡墓群甘肃省高台县罗城乡 (三)古建筑 清太医院旧址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 蔚县关帝庙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西合营镇

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

普查分为工作准备、普查实施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发布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 1.成立普查机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成立本行政区的普查领导机构,并设立普查组织、文物认定、信息登录等专门职能机构和相应专家库。重点文物收藏单位和收藏相对集中的行业和国有单位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2.编制普查实施方案。各省根据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统一要求,制定本省普查实施方案,并报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3.编制并落实经费预算。各级普查机构、国有单位编制本地区、本单位普查经费预算。 4.制订颁布可移动文物普查标准与规范,制定普查文物认定程序,编印普查工作手册。 5.组建各级普查队伍,编印普查教材,开展各级普查培训。 6.开发普查软件,建设普查信息管理平台和普查工作网站。 7.制定普查宣传方案,开展普查宣传。 第二阶段,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础,开展文物调查认定和信息数据登录。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建档、边整理、边报送、边审核、边登录。 1.各级普查机构制定本行政区域文物认定程序,开展国有单位收藏、保管文物情况摸底排查。有关单位开展文物清库、完善相关档案记录,按要求登记申报。

2.各级普查机构对各单位文物申报信息进行核查认定,经认定收 藏有文物的单位列入登记范围。 3.在普查机构指导下,列入普查范围的各文物收藏单位根据国家 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文物测量、拍摄、信息数据资料采集和登记,并即时将文物信息通过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上报。也可以纸质或者离线电子数据方式将文物信息报送各地普查机构,由普查机构统一录入上报。 4.各级普查机构依权限组织专家对各单位上报的文物信息进行 网上审核和现场复核。 5.各级普查机构向上级普查机构按季度报送普查进展情况报告。 第三阶段:2016年1月至12月。主要任务是普查数据、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1.公布全国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名录; 2.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编码系统及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编码系 统; 3.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 4.编制可移动文物普查档案; 5.编制普查工作报告。 6.完成项目的结项评估和审计工作。 普查意义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逐步建立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阳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阳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 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 【发文字号】咸政办发[2013]115号 【发布部门】咸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8.26 【实施日期】2013.08.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阳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咸政办发〔2013〕11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机构: 《咸阳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8月26日 咸阳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国家工程。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54号)、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文物普查发〔2013〕6号)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陕政办发〔2013〕65号)的要求,结合我市试点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意义和目标 通过普查,全面掌握我市现存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保管权属和使用管理等情况;总体评价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建立、完善可移动文物认定体系;建立、完善可移动文物档案和可移动文物名录;建立、完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为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创造基础条件;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普查不改变文物权属现状。 二、普查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范围。 我市境内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所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包括普查前已经认定和在普查中新认定的国有可移动文物。 普查的文物包括:1949年(含)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1949年后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