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作者:————————————————————————————————日期:

第9课 《桃花源记》(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9课《桃花源记》 一、阅读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

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黄发垂髫.. (2)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3)尝. 采药至衡山 (4)深入忘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不知有汉 乃. 相谓曰 B .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C .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 臣卑鄙 D .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5.(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_______一词相仿。 6.(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超超级精品)

https://www.doczj.com/doc/b412526681.html, 新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单位租用个人充值 QQ:448966300 https://www.doczj.com/doc/b412526681.html, 新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单位租用个人充值 QQ:448966300 案例名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授课学校: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 授课老师: 秦娥 指导教师: 孟海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后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 2、注意正确断句; 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人教版桃花源记说课稿

人教版桃花源记说课稿 一、先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 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 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 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 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 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 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 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 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生字注音 便舍(shě)船豁(huò)然开朗屋舍(shè)俨(yǎn)然阡(qiān)陌(m ò)交通男女衣着(zhuó)黄发垂髫(tiáo)便要(yāo)还家妻子邑(y ì)人遂(suì)间(jiàn)隔为(wèi )具言所闻叹惋(wǎn)语(y 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遣(qiǎn)人刘子骥(jì) 四、课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桃林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宏亮。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3:有一个字他读错了。“此中人语云”的“语(yù)”读成“语(yǔ)”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á)”,他读成“夹(jiā)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争论)查一。 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 师:这个字也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á”。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一定会遇到不懂的词语,有哪些办法来解决? 生5:可以看课文的注释。 生6:可以、词典。 生7:可以查资料、问老师。 师:也可以问同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在座的同学岂止三位。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待会儿可以问老师、问同学。(学生轻声读书,圈点勾画,查阅资料) 还有弄不明白的词语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8:“缘溪行”的“缘”是什么意思? 师:你打算问谁? 生8:问赵强。 赵强:好像是……“顺着”、“沿着”吧? 师:你也拿不准? 赵强:就是“沿着”的意思。 师:很好。 生9:“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是什么意思?我想问谭璐。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 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 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全是文言文。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虽文体不同,但都表现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精神追求。本单元学会读书的方法是:借助注释学文言。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难在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古今汉语有联系,但也有差异。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用好注释,最重要的还是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精读篇目,课标指定的重点篇目,是中考考试备受关注的篇目。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是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 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 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能初步理解、 鉴赏文学作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 作出自己的评价”。基于以上条件,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会翻译课文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文朗读,增强对课文理解,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语文说课《桃花源记》说课稿2_0523文档

2020 语文说课《桃花源记》说课稿 2_0523文档 EDUCATION WORD

语文说课《桃花源记》说课稿2_0523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桃花源记》说课稿――libilan 漳州市华侨中学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2018年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教案(新版部编版)

9.《桃花源记》 一)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口附近乃溪水源头,桃花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甚奇,渔人因一片桃花林而“忘路之远近”;洞极狭且深不可测仍然只身进入。其次桃花源中人更奇,若为仙,却有寻常人饮食起居;若为隐,一洞隔离人世几百年。最后桃花源消失尤奇,渔人出洞后尽管“处处志之”,但是“寻向所志”时最终是迷了路。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设计课件时,在充分收集有关素材和明确教学对象、任务条件下,主要采用了AUTHORWARE6.6这个软件,融音乐、书法、图片、诗文于一体,全方位的触动学生的感官,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9、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陶渊明,字 元亮,名潜,世称 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时期)伟大 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开创了 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田园 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 柳先生传》《饮酒》等。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今异义词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 (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满,不充分)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 三. 一词多义 (1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2) 舍:①便舍.船[舍(sh 0),动词,“下船”丢弃。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 e ),名词,“房屋”) (3)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作记号”) ②寻向所志.(做的记号') (4)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 业(读 wci ,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 外人道也(读 w e ,介词,对,向) (5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6)乃:①乃.大惊(于是) ②乃不知所措(竟然) 四、一义多词 (1)缘、 扶=沿着(2)要、 延=邀请(3)悉、 咸、具、 皆=都 五、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六、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 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形容词意动用法 尽、走完)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前) 处处志 之(名词作动词 作记号) 未果(名词作动词 实现) 缘:沿着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豁然: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通达 黄发垂髫 黄发:老人 垂髫:儿童下垂的头发,指小孩 怡然自乐 怡然:快乐的样子 七、重点实词 缘溪行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 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 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 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 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

人教版桃花源记说课稿.doc

人教版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一、先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1863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师: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谁愿意一试? (生小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大家?) 师:不用紧张,老师出的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有十几人举手) 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同学上台来。 (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 师:好,这三位同学都写完了。请大家看,题目写对了的同学是哪几位? 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的写对了。任雪妍的错在把“源”写成“园”。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1,幻灯片1为课文题目) (生沉默,表示不解。) 1

师:这样吧。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生纷纷仔细阅读一、二段。2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 师:好。请杨志深同学来回答。 生:“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师:能否具体点? 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的源头。 师:很好,请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接下来请大家把一、二段朗读一次。(生读完后,老师放出幻灯片2,叫一生读幻灯片上的作者简介。) 生大声读: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师:读的很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以后有机会成为播音员。(生窃笑)请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 2

2015年青海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桃花源记》

2015年青海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桃花源记》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 教学方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 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设计意图: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三.学法指导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第三单元 第9课《桃花源记》 一、知识点汇总: 1.“记”文体知识 2.字词积累 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4.省略句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6.简洁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语言风格 二、知识解读与基础训练 1. “记”文体知识 “记”:本是古时公文,“‘录’成文”“‘载’于册”。后其内容演变为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游)、记器物建筑(记物)等,其目的常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属于散文的范畴。 “记”包含那些类别?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和古今异义词,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怡.然自乐(yí) 屋舍俨.然(yǎn) B.黄发垂髫.(tiáo) 豁.然开朗(huò) C.阡.陌交通(qiān) 诣.太守(zhǐ) D.与外人间.隔(jiàn) 便要.还家(yā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仿佛 .. ..若有光 B.芳草鲜美 C.不足 ..为外人道也 D.欣然 ..规往 3.陶渊明生平及主要作品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1)你知道陶渊明写作此文的背景吗? (2)说说陶渊明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 (3)陶渊明,_______(朝代)诗人,是________诗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文言文的省略更加普遍。对于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一般应将其补充出来,需要做到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举例说明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句有哪些? 5.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

最新整理《桃花源记》说课获奖作品讲课讲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学情、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评价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情分析 从初一到开始,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初一进校列出初中三年的阅读清单,当然也包括名著,学生每天必须要有至少半个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每天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日记、每节课课前的读书汇报,通过整整一年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认为我们不能局限于以教材教教材,而是以教材为载体来教语文,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自觉性很强,《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语言浅显易懂,疏通文意绝非是难事,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加之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对文章的内容有较快的理解,熟读成诵。。 二、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居单元之首。诗人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一一个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没有城市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成诵,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初步理解课文;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备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一课时定为“以读促教,以引促学“,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知识与能力: (1)、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教师点拨重点词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和练习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闲情赋》。有《陶渊明集》。 二、主题思想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艺术特色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 年北京市第二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初中组一等奖 张贺/ 执教、整理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 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 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 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 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 生:“绝境”出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设计意图:以词语的今义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交通”的古今含义,梳理归纳“古今异义”词。)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还有哪儿有问题? 生:人们劳动的地点也错了。“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良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