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最重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最重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最重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最重要)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其基本根据是: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①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财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3)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①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②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前提),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a.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b.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②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里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主要是个体劳动者(个人劳动经营所得)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出卖劳动力);

b.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a.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b.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

c.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c.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4、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1)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①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a.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b.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

c.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d.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②引领新常态要主动得力

a.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实现反周期目标;

c.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发挥创新引领动力作用;

d.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

e.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f.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g.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

③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具体措施:

a.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b.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c.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d.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e.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

f.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①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创新,这个判断a.有利于在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

b.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d.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③切实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④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a.保持宏观经济稳定,b.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c.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d.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①创新始终是推动一整个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坚持a.自主创新、b.重点跨越、c.支撑发展、d.引领未来的方针。

(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②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a.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继而推动经济增长。

b.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③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a.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b.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c.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d.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言之,就是a.去产能、b.去库存、c.去杠杆、d.降成本、e.补短板。(5)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

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a.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b.耕地红线不突破、c.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②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③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

④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⑤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⑥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6)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①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②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③走新型城镇化道路,a.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b.坚持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c.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d.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政治文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1)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②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a.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b.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c.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d.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c.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d.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③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b.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c.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把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①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②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3、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理解依法治国把握三个要点:

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②依法治国保证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③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①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a.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b.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c.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

d.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

d.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根本上规定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a.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指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乎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

②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③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④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

⑤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4)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

①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

②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

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④都坚持重在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形成道德风尚。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有侧重,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凝练表达、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

①24字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②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④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6)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适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思想理念教育;

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其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③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①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②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④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

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保障和改善民生

①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②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做到: a.增加公共服务供给。b.实施扶贫攻坚工程。c.提高教育质量。d.促进就业创业。e.缩小收入差距。f.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g.推进健康中国建设。h.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①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a.坚持系统治理;

b.坚持依法治理;

c.坚持综合治理;

d.坚持源头治理。

②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③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④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⑤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①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报恩之心、尊重自然界的创造与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②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③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主动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2015版)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习题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填空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 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之一。 二、选择单选 1. 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提出(A) A.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B.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 C.把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相结合 D.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C)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D)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4.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这一点的制度性保障条件是(A) A.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D.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A)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对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刻而具体的阐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成为“五位一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五大建设的联系是双向的,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单向度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五大建设要协调推进,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单兵突进。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它告诉我们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不能孤立地就经济建设谈经济建设、就政治建设谈政治建设、就文化建设谈文化建设、就社会建设谈社会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谈生态文明建设。 再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党的十七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曾经讲: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同样,我们也可以认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提供切实保障,也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研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三个总”的概括,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于全党全国人民更加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我国的根本实际。而中国最大的“实际”、“国情”就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判断关系着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认识,关系着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着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采取的发展战略步骤。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体现着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上,将紧紧抓住这个最大的“实际”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成为“五位一体”。从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部署,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四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为“五位一体”。体现着我们党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日益深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始终坚持、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 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布局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大亮点。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专题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专题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专题测验一 一、判断题。(共4题) 题目1 1.去库存,主要是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积极调控,减轻一线热门城市房价上涨压力,消化三四线城市楼市积压。()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 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 3.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 4.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二、单项选择题。(共4题) 题目5 1.总书记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简练地概括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选择一项: A. 补重点 B. 补短板 C. 补缺点 D. 补动力 正确答案是:补短板 题目6 2.我国首款完全按照国际适航标准和主流市场标准研制而成的单通道干线飞机是()。 选择一项: A. Z919 B. Z929 C. C929 D. C919 正确答案是:C919 题目7 3.面对经济新常态,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选择一项: A. 决定性 B. 先导性 C. 基础性 D. 辅助性 正确答案是:决定性 题目8 4.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举办,主席在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概括了“丝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选择一项: A. 互利互惠 B. 互利共赢 C. 互惠共赢 D. 互惠互利 正确答案是:互利共赢专题

测验二 一、判断题。(共4题) 题目1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 选择一项: 对 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 2.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选择一项: 对 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 3.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 4.在全面依法治国上,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二、单项选择题。(共4题) 题目5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选择一项:

2013版本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解析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帮助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自觉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身体力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含义; 2.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 分配制度,理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含义。 3.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意义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要性, 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涵。 4.了解并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 涵,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了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途径。 5.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认识创 新社会治理体制。 6.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树立 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教学学时:10课时 教学手段、方法:多媒体PPT、讲授法,讨论法 导入:复习第五章到第八章的知识逻辑体系,并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且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这个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的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的阶段。过去,我们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自测题及答案

新东方在线考研资料免费下载中心精华资料推荐:《研途研语》2012年考研电子期刊免费下载 考研英语 【考研英语词汇】新东方考研词汇刘一男词根简单记忆 刘一男:考研英语动词讲义最新版 【考研英语阅读】新东方考研英语25个阅读模版 新东方范猛老师推荐背诵的考研阅读真题 【考研英语完型】考研完型填空常考固定搭配 【考研英语写作】新东方英语写作点睛之笔200句 考研英语写作必背句型 考研政治 【考研政治真题】新东方在线2011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模拟题】2011年考研政治理论全真模拟试题(1) 【考研政治马政经】新东方考研政治经济学笔记精华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考研政治思修法律基础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数学 【考研线性代数】2012考研数学线性代数复习题 2012考研数学线性代数超强总结 【考研高等数学】考研高等数学复习侧重点与典型题型分析 【考研数学公式】考研数学初等代数公式大全 考研数学常用平面几何公式 考研数学常用平面三角公式 2012考研数学概率公式整理汇总(超全) 考研专业课 【高校生存手册】中央财经大学高校生存手册 名校周边备研生存手册之中国传媒大学篇 【专业课真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真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真题解析

第十三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 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 A.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B.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及运行方式D.社会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体系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为补充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D.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为补充 4.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A.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B.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 A.调整经济结构B.促进科技进步 C.提高劳动生产率D.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6.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一项农村基本政策,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或核心是 A.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B.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C.减轻农民负担D.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7.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 A.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B.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人才 C.加强金融改革,保持金融稳定 D.开发能源,发展交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 A.人民当家作主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五位一体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五位一体,针对科学推进雄安新区的建 设提出建议 五位一体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雄安新区,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把科技发展作为新区的主要产业,把创新驱动作为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引导创新要素向新区集聚。支持新区从创新载体、运行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努力打造创新高地和科技新城。 政治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新区发展的制度保障。探索新区管理新模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新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根据新区建设需要,研究提出相关具体支持政策。同时,在专项规划实施、重大项目布局和资金安排上,对新区相关交通、生态、水利、能源、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给予支持。 文化建设:雄安文化产业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高点定位。雄安文化产业应该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雄安新区应该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区。雄安文化产业应该与公共文化有机地融合。应该把雄安新区发展成为京津冀文化产业的前卫区。 社会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与过程实体建设,诸如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等;二是制度建设,诸如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等。社会实体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制度建设则使社会更加有序与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作为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主体相关决策的依据与行为规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彰显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力量。以人为本,解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民生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吸引各类资本进入生态与环境保护领域。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题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 1.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四大 2.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材料中所说的农村改革是属于()A.思想改革B.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D.对外开放 3.汕头是我国新时期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于() A.二十世纪70年代 B.二十世纪80年代 C.二十世纪90年代 D.二十一世纪初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5.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兴建经济特区 C.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D.开发上海浦东6.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7.右边是某县粮食产量变化表。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某县一农户的墙上还留有一条“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前进”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应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 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10.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1. 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A.“一五”计划的执行 B.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南方谈话”的发表 1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A.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C.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 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①王文革②周援朝③张跃进④李开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 14. 某班同学举行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土地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完成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干部敲敲钟,社员磨洋工”现象的出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949?1956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改革开放,坚定不移16. 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④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7.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A.毛泽东和邓小平 B.孙中山和邓小平 C.孙中山和毛泽东 D.刘少奇和邓小平18.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土地制度改革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19. 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不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行“包产到户”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 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

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点概述 第二部分:真题重现 第三部分:真题解析 第四部分:讨论话题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点概述 此知识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区域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制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涉及建设任务和管理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提髙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的事业,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业。要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 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 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法律和制度体系,努 力营造好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 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其中权利公平是基础机会好是前提,规则公 平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社会公平正义体系。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夯实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维护和实现社会 公平正义,在公民意识教育中树立公平正观念’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四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五是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提出了社会建设六大方面的内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一定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一定会迈向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最重要)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其基本根据是: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①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财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3)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①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②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前提),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a.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b.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感

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感 通过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在这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讲话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解,作了十分精辟的论断。一个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一个是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两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着力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的历史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独特,首先在于它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是史无前例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只有一个设想,如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劳分配,消灭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经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正确的定位:初级阶段理论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位,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起止时间、主要矛盾、发展战略、过程特点和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两个层面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新: 一是指明了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即历史方位。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划分,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而我们则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不发达、不合格的社会主义阶段。有了这一准确判断之后, 方能正确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二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情基础。它指明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 最大的现实就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其面临的基本问题也就是“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创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创。 三、指明了前进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指明方向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在实践中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同时也表明了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政治经济学基础,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结合和怎样结合这一世纪性难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缘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式理解, 市场经济一直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