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章规划概述 (5)

第三章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性因素分析 (8)

第四章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12)

第五章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13)

第六章规划的协调性和环境可行性分析 (15)

第七章规划方案优化和调整建议 (17)

第八章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9)

第九章新项目准入条件 (21)

第十章公众参与 (22)

第十一章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22)

第十二章困难与不确定性 (22)

第十三章评价结论 (23)

第十四章建议 (23)

第一章总论

1.1规划由来

济组团的核心区域,自1998年建设以来,工业区发展迅速,期间共经历二期的开发建设(即工业区一、二期工程),规划开发面积850hm2,已开发建设面积719 hm2,开发利用率为84.6%。区内已引进130家企业,现有企业投资总额突破50亿元,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工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发展为辅助的产业发展格局,行业涉及食品、服装、电子、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及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为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同时也是为**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良好的空间依托,推动**市经济新一轮建设。2005年**市政府决定调整**工业区规划用地范围,在工业区原有规划范围的基础上向南拓展,增加规划开发用地面积11.87km2(即工业区三期工程),规划开发总用地面积达到20.37 km2,加上规划范围内保留村庄面积,规划区总面积24.91km2。受工业区管委会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6年1月就重新规划定位后的**工业区编制了《****经济开发区(**园)总体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要求,**省**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于2008年9月委托**环境保护设计研究所承担《****经济开发区(**园)总体规划》(2006年1月)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下简称为本项目)。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组织有关人员踏勘现场,收集资料,对规划进行分析,并根据现场踏勘、资料调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预测计算等结果,编制《****经济开发区(**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提交委托单位送环保主管部门评审。

1.2规划特点

规划方案于2006年编制,在此之前**工业区已经过8年的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本规划方案是在工业区一、二期工程规划整合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是对规划区内已开发用地的总结,同时也是对规划开发用地的指导。该规划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划区包括已基本建设完成部分(**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和规划开发建设部分(**工业区三期工程)所组成。

(2)**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设,企业入住率高,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本次评价主要通过回顾性评价,找出工业区已建成部分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减缓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3)**工业区三期工程尚处于开发建设初期,大部分规划用地尚处于征地或土地平整阶段,在空间分布上,是本次规划环评的重点区域。

(4)规划区内涉及17个村庄,规划实施后将保留区内绝大部分村庄用地,形成“园中村”的格局。因此对工业区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本评价在规划布局分析上应重点考虑的对象。

1.3评价内容和重点

1.3.1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对规划内容分析,以及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规划已实施部分的回顾;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分析制约规划实施的环境要素;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和预测;提出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优化和调整建议,以及降低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开展公众参与调查;提出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遇到的困难和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等。

1.3.2评价重点

(1)调查工业区已开发建设现状,查清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减轻或消除不利影响的环保措施和建议。

(2)分析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对规划目标的实际支撑能力。从环境保护角度优化工业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调整。

(3)预测分析规划实施后对**湾海域环境的影响。

(4)通过对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及**湾环境容量分析,研究提出合理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和分配要求

(5)提出规划调整优化方案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

1.4环境保护目标

1.4.1水环境

(1)规划区污水汇入**远东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不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2)**湾水质达到GB3097-97二类标准,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3)规划范围内的排洪渠水质达到GB3838-2002 地表水Ⅴ类标准。

(4)坝头溪、加塘溪和梧垵溪水质达到GB3838-2002 地表水Ⅴ类标准。

1.4.2大气环境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划要求。保证规划区内及周边的村庄等环境敏感点人

居环境不受污染影响。

区内涉及村庄有林口村、张前村、小浯塘村、曾林村、灵水村、可慕村、林格村、英塘村、大布林村、小布林村、大山后村、后林村、田坑村、坝头村、上宅村、马坪村和力争村(垵内)17个村庄,涉及人口约3.8万人。

区外村庄主要包括可慕村、社坛村、坝头村、马坪村、古厝村、菌边村等村庄,涉及人口约1.5万人。

1.4.3声环境

区域环境噪声满足功能区划要求。保证本项目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学校等敏感目标处的声环境质量,规划实施过程不发生噪声扰民现象。

1.4.4生态环境

①海域生态环境

评价范围内滩涂、潮间生物机生态系统;海水养殖。

②陆域生态环境

规划区范围内不涉及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珍稀或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境和名木古树用地等敏感目标,主要生态保护目标包括区内的植被群落和耕地。

表1环境保护目标

1.5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表2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一览表

2、《**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5~2010年);

3、《**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2020年);

4、《**市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

第二章规划概述

2.1工业区开发现状

****经济开发区(**园)位于**市**街道、**镇和永和镇交界处,距离**市区4km。工业区于1998年动工建设,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开发区,原规划开发建设面积为8.5km2,历经二期的建设,现已基本完成开发。三期工程位于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南部,规划开发面积11.87 km2,目前尚处于开发初期,大部分土地处于征地和平整阶段,有9家企业在建。

工业区一、二期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①工业区与**远东污水处理厂之间的排污干管和污水提升泵站尚在建设,工业区污水排放对周边地表水体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②工业区内的污水提升泵站和排污管网有待完善。

③区内村庄的生活污水尚未纳入工业区排污系统,污水排放附近排洪渠,对周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

④由于区内燃气工程实施较迟,部分企业自行配备燃煤、燃油锅炉,这与工业区规划要求不符,也对区域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⑤工业区产业定位与**市经济发展和总体规划要求相符,但未明确规划产业的准入条件,在具体项目企业引进过程中,存在个别企业污染较大。

⑥**水厂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区内企业生产需要。

表3规划区开发利用情况

2.2规划的目标和定位

规划以发展一、二类工业为主,目标是努力构建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园林式、生态型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2.3规划范围和规模

(1)规划范围:东临**行政中心相接,规划面积24.91km2。

(2)规划年限: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0~2015年。

(3)用地规模:2491.14hm2。

(4)人口规模:27.6万人。

(5)产值规模:400亿元。

2.4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布局

2.4.1产业结构

工业园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当地传统优势产业等一、二类工业为主,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投资纺织、服装、机械加工、食品、精细化工、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

2.4.2功能分区

规划红线范围内面积为2491.14hm2,其中规划开发用地2037.4hm2,保留村庄用地面积453.74hm2。规划开发用地中工业用地1072.84hm2(占52.7%),其中89.4%为一类工业用地,占地面积959.50hm2;居住用地118.21hm2(占7.7%);市政公用设施、公共设施、道路广场、绿化等用地846.35hm2(占39.6%)。规划功能分区详见表4。

2.5相关专项规划内容

规划方案主要涉及给排水规划、雨水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

(1)给排水工程规划

规划由**水厂和胜康水厂联合供水。胜康水厂作为规划区主要的供水水厂,水源取自溪边水库,设计供水能力为15万吨/天。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拟排入****远东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湾。

(2)雨水工程规划

雨水管道系统采用重力流排放方式。工业园区雨水管渠按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结

合道路竖向设置,雨水先排入区内排洪沟,再排至园区外溪流河道。

表4规划用地平衡表

(3)燃气工程规划

区内燃气管道采用中、低压二级系统,生活用气经中低压调压站降压后进入低压管道系统供给用户。工业及公建用户采用中压一级系统供给,通过设置箱式调压器等方式自行调压。燃气管道沿道路东南侧呈环状布置。

(4)道路交通规划

园区对外交通干线主要以“二横两纵”的井字型道路为主,分别是:泉安公路、大深公路、佘马快速公路和灵石公路。规划区内路网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道三级。规划区内设公交站1个

(5)环卫工程规划

规划在工业园区设3个环境卫生管理站,设45座公厕和13个垃圾收集点。

(6)环境保护规划

①工业园区地面水域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水质标准控制,排入水域的污水应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②工业园区地面环境质量控制共分为二类区:

一类区控制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一级,控制的噪声环境质量标准为1类,实行范围为大部分居住公建区。

二类区控制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二级,控制的噪声环境质量标准为2类,实行范围为大部分工业区。

③工业园区主要发展无污染工业,要实行园区内汽车尾气的监测和治理。

④园区污水应排入市政污水系统,经处理达到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后排放。

第三章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性因素分析

3.1海洋环境

3.1.1海水水质

**湾北部水体为缺氧状况,COD超过四类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和镍均超过二类水质标准;湾内各测站无机氮全部测站超过二类水质标准;湾南部及湾口海域水质较好,除无机氮外,铜、铅、锌、总铬、六价铬、镍、氰化物、石油类等指标均符合海水二类标准。

3.1.2海洋沉积物质量

硫化物除湾口测站外,湾内均超过二类沉积物标准,湾中部测站铜超二类标准,其它各测站重金属项目指标均可满足海洋沉积物质量二类标准。

3.1.3生物质量现状

以牡蛎监测生物质量的数据表明,各种污染物浓度湾内明显高于湾外,除总汞和砷及三个测站的粪大肠菌群符合一类标准外,其它数据全部超标,其中各站镉及湾内东石港铅、铬、铜与石油烃受污染最为严重,全部超二类标准。

以沙蛤监测生物质量的数据也表明了**湾生物受到重金属铅、铬、砷污染,铅、铬、

砷数据超一类标准,污染指数P i(铅)高达11.1,砷和铬分别为2.22、1.58;铜、总汞、镉和石油烃测值尚符合一类标准。

3.1.4底栖生物生态现状

**湾底栖生物种类多样性、均匀度、丰度均偏低,并呈现从湾内到湾外逐步升高的趋势。

3.2地表水环境

坝头溪、梧垵溪、加塘溪和区内排洪渠水质现状较差,均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质量标准》中Ⅴ类地表水水质标准,超标因子主要为COD Cr、氨氮和石油类;而各监测断面中铜、锌、六价铬和镍等重金属浓度很低,均符合Ⅱ类地表水水质标准要求。

对比2003年监测数据,工业园区内排洪渠、坝头溪和加塘溪水质从根本上未发生改变,水中的COD、溶解氧、氨氮、石油类等指标依然超标严重。

3.3大气环境

各监测点SO2、NO2、TSP和PM10评价指数I i值均小于1,为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浓度限值的9%~47%,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低,指数0.01~0.87,其中苯和二甲苯浓度测值多为未检出,各测点三苯浓度均能符合评价标准;可慕村点位甲苯浓度相对较高,最高小时浓度达到0.87,主要是因为该点位靠近可慕制革集控区,周边制革和染整企业较多,空气中三苯浓度受制革企业和染整企业涂饰废气影响较大。

结合区域以往(2002年和2006年)监测数据对比,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不大,各常规监测指标仍远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区域大气环境常规指标浓度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增幅不大。

3.4声环境

工业区已建成区(一、二期工程)声环境现状良好,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相应标准。三期工程大部分区域基本处于自然噪声影响下,大多数测点符合2类标准;而大山后和布林村受施工噪声影响明显,周边区域受交通噪声影响较大,噪声测值超标现象严重。区域交通噪声污染明显,各测点昼、夜间噪声值均超过4类标准。

3.5地下水

规划范围内,居民生活饮用水源以地下水为主。根据监测调查结果,该区域地下水水质现状良好,各测点评价因子均符合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要求,适合居民生活饮用,且绝大部分测值达到地下水Ⅰ类水质标准要求。

结合区域以往地下水监测结果分析,区域地下水水质质量良好,符合居民饮用标准;**工业区开发建设未对区域地下水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3.6土壤环境

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土壤中重金属浓度低,各评价因子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除铅指标外,各点位的铜、铬、锌、镍基本符合一级标准。

区域土壤中金属浓度低,历年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各评价因子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工业区开发建设未对区域土壤造成不良影响。

3.7生态环境

规划区北部为**工业区一、二期工程,该地块已基本完成开发建设,以人工生态植被为主。规划区内待开发用地主要为工业区三期工程,集中在规划区南部,本节重点分析该区域陆域生态环境现状。

区域土地现状包括耕地、林地、园地、村庄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其中耕地所占比例最大,为59%;其次为村庄建设用地,占24%,园地占6%,林地占2%。规划区内不涉及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珍稀或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境和名木古树用地等生态敏感目标。区内大部分耕地抛荒和闲置现象较为严重;林地以经济林为主,占70%,主要为龙眼树、芒果树等。

评价区域内代表性植物多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林植被,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有松科、豆科、木麻黄科、桑科、茜草科、芸香科等与亚热带季雨林相近的热带、亚热带科属。以相思树、马尾松和芒萁骨群落分布最广,常见的有相思树-马尾松-鹅掌柴群丛,相思树-桃金娘-芒萁骨群丛。经济林中以龙眼树分布面积最广。区内植被以乔木为主,草本、灌木为伴,总体植被覆盖率约60%,除路网、建设用地和林地外,缓坡杂地以及弃耕地多分布区域典型的小飞蓬、白茅等杂生灌草丛,未见大面积裸露地表。区域主要植被类型可分为草本、乔木、灌木和农田植被等。

3.8主要环境问题和制约性因素分析

区域主要环境制约问题是水环境污染问题。规划实施的制约性因素主要包括

(1)污水处理工程不完善

①远东污水处理厂至**工业区排污干管尚在建设,预计2009年初实现通水,目前区内污水尚无法纳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②污水处理厂规划的白沙头尾水排放管道尚未建设。过渡期排污口设在**湾湾内,湾内污染严重,已无环境容量,对规划方案的实施直接形成制约。

③污水处理高峰将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面临考验。

**工业区、**镇和东石镇区等区外排污干管即将完成铺设,随着安东工业区和**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污水处理厂将迎来污水处理的高峰期。污水处理厂现有规模将不能满足区域污水处理需要,将制约规划的实施。

区域污水处理工程不完善,是规划实施的主要制约性因素。

(2)规划区内耕地多,建设用地少

规划区面积大,区内涉及耕地多,可供直接建设用地少,规划实施征用耕地必须经相关部门批准,并且遵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执行。目前区内尚有约291公顷耕地需办理相关转用手续。农地功能调整和土地置换是制约本规划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市人均耕地0.028公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037公顷/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区域土地资源紧张,制约本规划的实施。

(3)区内村庄对规划的制约

规划方案保留区内大部分村庄,区内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交错布局。为保证区内居住区的环境空气和声环境质量,居住区周边不宜布置废气型和噪声影响较大的企业;居住和工业用地混杂的布局方式限制了工业项目引进和企业的选址。

规划实施需要征用规划区内耕地,导致村庄农民失去耕地,影响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同时征地和拆迁可能引发失地农民的不满,产生社会矛盾。

(4)区域水资源缺乏

**市属贫水区,人均水资源年占有量为460立方米,仅是**省人均占有量的13%。水资源缺乏是**市区域发展共同的制约因素。**工业区规划发展电子、鞋服等低用水型企业,水资源制约性相对较小。目前工业区主要供水水厂胜康水厂正在建设,水厂的供水能力和建设进度将直接影响工业区的开发建设。

第四章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4.1水资源承载能力

通过对**辖区供需水量平衡调查分析,**市属贫水区,区内用水70%靠从**引水补给,遇特枯年,2010年区域通过供水工程引水,可以满足**市辖区内用水需要;2020年,区域城市供水缺口较大。

**工业区是**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区内规划入驻企业为低耗水型或不耗水型工业企业,近期需水量为5.6万吨/天,远期为8.3万吨/天。规划水厂供水能力能满足规划实施需要。

4.2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①从人均土地资源饱和度分析,工业区拟开发的土地具备较大的开发潜力。

②**工业区已开发多年,规划区范围涉及耕地面积较大,占规划面积的51%。目前区内的基本农田已全部完成调整和置换,大部分耕地也已逐年、分片完成调整。规划实施后,**市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008公顷/人,**街道、**镇和永和镇人均耕地面积分别减少0.008公顷/人,0.002公顷/人和0.005公顷/人,**街道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比例较大。**市耕地资源下降迅速,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省的49%、全国的20%、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的35%。本规划方案实施,对耕地后备资源少的**地区,将进一步增加区域耕地的人口承载压力。

③随着规划实施,将改变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由农业为主转变为工业为主,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同时也削弱农业的发展。规划的实施应严格按照国家、**省和**市的相关要求,依法办理农用地的征用手续,落实失地农民的补偿和再就业问题。

4.3水环境承载能力

**湾湾口、湾外环境容量间较大,污水处理厂排污量达到设计规模,尾水于湾口外规划排污区排放时,COD排放量未超过海域的环境承载力。

4.4大气环境承载能力

**工业区规划发展低污染和轻污染企业,并采用天然气和电能等清洁能源,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小,区域环境容量大,完全可以支撑规划方案的实施。

第五章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5.1水环境影响

**远东污水处理厂排污规模达到16万t/d,尾水于湾口外规划排污区排放时,正常排放时,海域的污染物浓度增量基本在0.50mg/L以下,污染物浓度增量最高值约为0.60mg/L(低平潮期),污染物排放对海域影响较小。在事故排放时:高平潮,污染物浓度增量最高的区域在排放口附近海域,并向两侧湾内、湾外的方向依次降低。随后,污染物随着落潮流向南,湾外的方向迁移扩散,在低潮时,浓度增量最大值约为2.7mg/L 左右,浓度增量大于1.8mg/L的区域约为3.1km2,**湾口门附近海域的浓度增量约为2.3mg/L左右,仙景东侧海域的浓度增量可达1.7mg/L左右,小伯屿北侧海域浓度增量约为0.5mg/l,影响很大。

安东工业区内华懋电镀集控中心废水处理达标后,接入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海管道排放时,正常排放时,海域铜、氰化物、六价铬等污染物的浓度增量基本在1μg/L以下,最高值约为1.5μg/L(低平潮期),可见正常排放其影响较小。

5.2大气环境影响

规划实施后,区内主要采用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随着区内燃气工程的完善,现有燃煤和燃油锅炉将逐步被淘汰,燃料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小,对区域环境空气影响不大。制鞋、机械等部分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工艺废气,工业区应在企业引进时,做到合理布局。企业厂址选择应远离居民区,并位于居民区的下风向,与居民区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通过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保证废气污染物达标排放,工艺废气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

5.3声环境影响

规划实施后,区内主要噪声源为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

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开发建设,规划范围内声环境现状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规划实施对该区域声环境质量影响不大。根据预测结果,工业区三期工程的近、远期的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9.6dB、60.1dB,近期区域昼间噪声值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远期昼间区域环境噪声略微超过2类标准。工业区规划入住无污染和轻污染的工业企业,拟进驻企业均非噪声污染型企业,在加强企业高噪声设备合理布局、消声降噪后,各企业厂界噪声基本能达标。

规划实施对区域声环境影响不大,但周边区域受交通噪声影响依然严重。

5.4固废处置分析

工业区固废通过建立专门结构进行管理,随着园区垃圾收集、运转系统的逐步完善,通过采取综合利用和分类收集、处置原则,可以实现固废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5.5生态环境影响

(1)工业区开发建设对大区域范围的植被自身群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园内绿地点、线、面结合,有利于促进现有较为单一的生态环境向多功能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2)开发引起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工程建设进度,而且流失掉的泥沙作为一种污染物排向施工场地以外的环境,影响局部生态系统或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工程建设应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中提出的措施和要求,确定施工方案,做好防护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量。

(3)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将提高本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不会对区域防洪、排涝造成不良影响。

(4)待开发区域用地类型主要为农田、林地和村镇建设用地,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但当工业园区建立起来之后,这个农业生态系统将会被彻底改变成为一个城市生态系统。主要表现在(A)植被种群变化大,农田林地将全部消失,人工栽培的花草树木将取而代之;(B)区内人口大量增加;(C)改变地表覆盖层,可渗透的耕地大部分变为不可渗透的人工地面,增加降雨的表面径流量,减少该地区的水的补给量;(D)景观发生变化,形成现代型生态工业园区的人工景观;(E)人流、物流变化。

5.6社会环境影响

规划实施后,当地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劳动者构成比例将会发生变化: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三种产业中的比重将会提高。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人数将会较大增长。规划的实施将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当地的工业产值,促进当地的城市化进程。

规划实施后,区内村庄的给排水等公共设施得到完善、医疗卫生状况和教育条件得到改善,本项目的建设将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工业园区的开发占用大面积的耕地和园地,园区开发过程中应考虑为失去耕地的村民提供再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在政策上应有倾斜和扶持,支持村办企业、房地产和

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园区兴办的各企业应尽可能吸收当地富余农民劳动力,优先安排劳动就业。工业园区建设单位应帮助解决因耕地被征用而需要安置的农民的出路,确保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以维持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减轻生态压力。

在工业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按照国家、地方的相关政策,落实减缓征地拆迁影响的各项措施,不会因征地拆迁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到较大影响。

第六章规划的协调性和环境可行性分析

6.1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规划方案与《**市环境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存在冲突,有待调整;与《**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生态功能区划》、《**市海洋功能区划》等其它规划均无冲突。

6.2规划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6.2.1规划定位和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

规划定位与产业结构符合**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总体合理。但规划区内不适宜发展废气型和耗水型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限制精细化工和人造革行业发展。

6.2.2规划规模的环境可行性分析

**工业区规划发展低污染和无污染企业,且入驻企业为低耗水型或不耗水型企业,从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水环境、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分析,规划规模基本合理。规划实施,需征用大面积的耕地,对区域农业生产将造成一定的冲击;规划水厂供水能力能满足规划实施需要,但远期**供水量存在缺口,需通过提高金鸡闸引水工程供水量和全面实施区域节水措施,发展节约型社会,以解决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6.2.3规划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工业区充分考虑区内村庄和各功能用地之间的关系,居住和公共设施依托现有村庄进行建设;工业用地采取集中布置的原则,并与其它各类用地之间均设有绿化防护带,以降低影响,规划总体布局合理。

6.2.4排污工程规划

工业区污水规划纳入远东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符合区域污染综合整治和**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远东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能够满足“三镇两区”排污需求,排污口设置符合《**市海洋功能区划》要求。但污水处理系统工程规划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①规划未提出中水回用规划;②规划未对2010年处理规模提出规划,建议根据**市总体规划要求,2010年处理规模应达到10万t/d,以满足污水处理需要。

6.2.5规划目标的环境可达性分析

(1)水环境目标

**工业区一、二期工程污水管网基本形成,在三期工程开发过程中将配套并完善规划区内的污水收集系统;工业区与远东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干管已大部分完成铺设,工业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的目标可以实现。

根据《**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中提出:2015年城镇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的规划要求。工业区开发建设,带动区内村庄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村庄生活污水收集率可以达到规划要求。工业区内保留村庄较多,且房屋分布密集,道路狭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村庄内排污系统的完善将是今后开发建设的难点之一。

在落实**市“退二进三”战略、**远东污水处理系统工程等各项环保措施后,**湾水质能够得到明显改善,湾内三类水质达标率为67%,湾口二类水质达标率100%是可行的。

(2)大气环境目标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入住企业以一、二类工业企业为主,规划使用清洁能源。随着工业区燃气管道的完善,区内现有的锅炉将逐步淘汰。部分企业(如精细化工、制鞋和机械行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工艺废气,主要为三苯等有机废气,废气排放量较小,经收集处理后可以达标排放。工业区开发建设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大气环境目标可以实现。

(3)声环境目标

规划区周边三面紧邻城市主干道,交通噪声是区域主要的污染源,除道路沿线局部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差外,工业区内绝大部分区域声环境现状良好。规划区内工业用地与其它各类用地之间设有绿化防护带,可有效降低工业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通过采取必要的噪声污染控制措施,区内大部分区域声环境质量可以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但受交通噪声影响,区域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的目标较难实现。

(4)固废产生和处置

工业区通过对区内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进行分类管理,**市生活垃

圾的焚烧处理工程已建成,随着园区垃圾收集、运转系统的逐步完善,通过采取综合利用和分类收集、处置原则,可以实现固废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第七章规划方案优化和调整建议

规划方案的定位、规模、产业结构和功能分区布局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不足,需要进行优化和调整:

7.1优化产业结构,限制发展精细化工和人造革行业

规划的产业结构总体合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但精细化工行业多为废气型污染企业,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已引进部分精细化工企业,产品包括聚氨酯、氯化橡胶、纺织染整助剂等,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气中有害物质成分较多。**工业区与**主城区相邻,区内及周边居民点较多,工业区后续开发中应不宜再引进类似企业。

另外,规划产业结构中并未对制革行业提出要求。作为制鞋和休闲服装的上游产业,在**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开发过程中,已引进部分PU人造革生产企业。这类企业属耗水型企业,且生产过程中污染较大,这与工业区规划发展定位不符。

本评价建议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取消原产业结构中的精细化工行业,同时对包括人造革在内的制革行业提出限制要求。

7.2明确阶段发展规模和发展时序

规划未对近、远期的发展规模进行明确。本评价结合规划实施情况和规划时限,提出阶段规划发展规模和时序建议,具体如下:

(1)近期(2010年)

目前工业区已平整土地主要集中在上宅北路以北。建议近期先开发上宅北路以北用地,同时重点对区内已开发用地的污水管网、燃气工程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并加快区内村庄的改造工作。近期规划面积1932.52ha,其中工业用地638.24 ha,预计区内污水量将达到3.6万t/d。在发展时序上,要求**工业区在2009年6月完成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全部污水管网和提升泵站的建设;2010年完成近期开发用地内全部污水管网和燃气工程管网的建设,淘汰区内现有的燃煤和燃油锅炉。

(2)远期(2015年)

完成规划红线内全部面积的开发建设,以及区内村庄的改造工作。远期规划面积达

到2491.14ha,其中工业用地1072.84ha。预计远期区内污水达到5.5万t/d。在发展时序上,应结合区内的开发建设,优先考虑工业区污水管网和燃气工程的配套建设,其次再考虑对区内村庄的改造。

规划方案应明确阶段发展规模和时序,各阶段的开发规模应与远东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相协调,区内的开发时序应结合规划的制约性因素,分轻重缓急制定实施。

7.3调整和完善环境功能规划

(1)建议将流经工业园区排洪渠区划为V类地表水体,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质标准。

(2)建议将工业园区内的居住共建区划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标准。

(3)建议将工业园区内工业用地划为3类噪声适用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居住共建区划为2类噪声适用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中2类标准;交通主干道两侧区划为4类噪声适用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中4类标准。

7.4补充水土保持和村庄改造等相关规划内容

(1)补充水土保持规划

结合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要求,补充水土保持规划内容。

(2)补充拆迁安置内容

规划方案未涉及拆迁安置相关篇章,在规划修订时应根据国家、省、地方有关政策补充相关内容。

(3)补充区内村庄改造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内容

本规划方案不是单纯的工业区规划,规划区内保留村庄较多,且规划区位于**市规划城区的范围,地理位置的特殊,做好区内村庄改造工作,是促进区域城镇化建设,实现工业和区内村庄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议规划方案中补充对区内村庄改造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的相关内容。

第八章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8.1大气污染控制对策措施

(1)对于废气污染型企业,入住标准厂房之前必须严格审查、把关,在环评报告编制过程应对项目选址的可行性进行详细论述,明确有效的安全防护距离。

(2)加快区内燃气工程的配套建设。严格遵守标准厂房对能源结构的规定要求,新引进的企业禁止使用煤,应采用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3)结合燃气工程进度,逐步淘汰区内现有的燃煤、燃油锅炉。

(4)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验收制度,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对拟引进的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大气环境角度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各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制鞋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DB/156-96《制鞋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级标准。

(5)工业园区引进的制鞋行业应采用无“三苯”粘胶剂,严禁使用含“三苯”粘胶剂。

(6)废气污染型企业,除应根据车间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及浓度,采取相应同的防治措施外,还应保持车间良好通风。

(7)不同功能区间应设置绿化隔离带,以保持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8.2水污染控制对策措施

(1)从产业选择上严格把关,引进少用水、不用水型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节水政策,严禁耗水量大企业在园区建设。

(2)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排海管道的建设,保证园区污水能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并做到稳定达标排放。

(3)少部分会产生工业废水的企业,应自行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废水经预处理达到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后,排入工业区污水管网。

(4)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法规,加强环保管理,办理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手续,引进的项目必须实行环保工程设施“三同时”和验收制度。凡未经环保部门审批或登记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或发给营业执照;凡未执行环保工程设施“三同时”和验收制度,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不得投入生产。

(5)加快对区内村庄污水管网的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区内村庄生活排污应纳入工

(新)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开发区建设与产业定位 (2) 第三章规划布局 (2) 第四章综合交通规划 (4) 第五章绿地系统规划 (8) 第六章景观规划 (10) 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 (12) 第八章环境保护规划 (21) 第九章综合防灾规划 (23)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33) 第十一章规划的实施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适应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新沂市经济社会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建设部《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2002年); (6)《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 (7)《新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8)《新沂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 (9)《徐州都市圈规划(2002—2020)》; (10)《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2006年); (11)新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 (12)国家、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有关城市和本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

第3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60.00平方公里,北至323省道、新戴运河、大桥路,南至连霍高速公路、唐纬十一路,西至经一路、唐经一路,东至城东高速公路引线。 第4条. 规划期限 2006——2020年,其中: 近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第5条. 指导思想 1.用高瞻远瞩的、全局的、长远的眼光规划。 2.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开发区的现状、未来发展的新条件、新机遇、新机制,使规划符合并促进建设。 3.体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性发展观。 4.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5.突出特色。 6.妥善处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统一规划,逐步实施。 第二章开发区建设与产业定位 第6条.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为“改革开放先导区,先进管理试验区,现代工业集聚区,东陇海线产业带第三大城市新区”。 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加快“一主二副”开发区(中心区、东区、南区)

烟台经济开发区规划说明书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4) 1.1规划背景 (4) 1.2规划范围 (4) 1.3 编制依据及参考文件 (5) 1.4 规划期限 (5) 1.6规划指导思想 (5) 1.7上层次规划要求 (5) 1.8技术路线 (5) 1.9 工作过程 (6) 第二章现状发展条件分析 (7) 2.1 区位条件 (7) 2.2 现状社会经济情况 (7) 2.3 现状建设情况 (7) 2.4 现状土地权属 (8) 2.5 现状道路交通 (8) 2.6 现状公共设施 (10) 2.7 现状景观资源 (11) 第三章上版总规检讨与回顾 (12) 3.1 03版《总规》主要内容回顾 (12) 3.2 实施绩效及评价 (13) 3.3 修编重点和建议 (14) 第四章目标定位与发展规模 (15) 4.1 国家战略与区域使命 (15) 4.2 问题聚焦与政策破解 (16) 4.3 发展目标与定位 (17) 4.4 城市规模 (18) 第五章产业发展规划 (21) 5.1 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5.2 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22) 5.3 产业发展目标与策略 (22) 5.4 产业发展门槛 (23) 5.5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关系 (24) 5.6 可能的关键时间节点 (24)

5.7 产业经济网络 (24) 5.8 产业空间布局 (26) 5.9 消费结构和服务业发展 (26) 第六章总体空间布局 (27) 6.1 四区划定 (27) 6.2 空间发展模式 (28) 6.3 空间发展策略 (28) 6.4 空间布局结构 (28) 6.5 分区发展指引 (29) 第七章土地利用规划 (30) 7.1 用地布局原则 (30) 7.2 用地布局与规模 (30) 7.3 各类用地布局规划 (31) 7.4 用地兼容性规定 (33) 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 (33) 8.1 规划原则 (33) 8.2 规划目标 (33) 8.3 交通发展模式 (33) 8.4 交通发展策略 (34) 8.5对外交通规划 (35) 8.6道路系统规划 (35) 8.7 公共交通规划 (38) 第九章公共设施规划 (40) 9.1 规划原则 (40) 9.2规划目标 (40) 9.3布局理念 (40) 9.4布局结构 (40) 9.5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41) 9.6布局规划 (41) 第十章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44) 10.1规划目标 (44) 10.2规划原则 (44) 10.3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44) 10.4绿地规划 (44) 第十一章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47) 11.1 规划原则 (47) 11.2 总体风貌控制 (47) 11.3 景观要素 (47) 第十二章城市密度分区 (50) 12.1 规划目标 (50) 12.2 规划原则 (50) 12.3 城市密度分区 (50) 12.4 建筑高度控制 (50) 第十三章村庄改造规划 (51) 13.1 现状村庄人口状况 (51) 13.2 村庄改造拆迁赔付测算 (51) 13.3 村庄改造安置区规划 (52) 13.4 村庄改造运作模式 (52) 第十四章给水工程规划 (53) 14.1现状概况及评价 (53) 14.2规划目标及原则 (53) 14.3用水量预测 (53) 14.4水源规划 (54) 14.5水厂布局规划 (55) 14.6给水管网规划 (55) 第十五章污水工程规划 (56) 15.1现状概况及评价 (56) 15.2规划目标及原则 (56) 15.3污水量预测 (56) 15.4污水处理厂及泵站 (56) 15.5污水管网 (57) 第十六章中水工程规划 (58) 16.1现状概况及评价 (58) 16.2规划目标及原则 (58) 16.3中水水源及利用方式 (58) 16.4中水量预测 (58) 16.5再生水厂布局 (58) 16.6水质标准及水压 (58) 16.7中水管网布置 (58) 第十七章雨水及防洪工程规划 (59) 17.1现状及评价 (59) 17.2规划目标及原则 (59) 17.3防洪规划 (59) 17.4雨水量计算标准 (60) 17.5雨水排放 (60) 17.6雨洪利用 (61) 第十八章电力工程规划 (61) 18.1 现状概况及评价 (61) 18.2规划目标及原则 (62) 18.3 负荷预测 (63)

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年11月

前言 本导则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开发区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而成。 本导则在制定过程中,总结省内开发区发展特点和建设经验,参考上海、重庆、广州、合肥等城市的相关技术规定,广泛征求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后确定。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开发区选址要求、开发区规划的构成、编制的内容及不同类型开发区内容侧重、编制深度与技术要求。本导则共有7章,包括总则、开发区选址、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和附则。

目录 1 总则 (4) 2 开发区选址 (5) 3 总体规划 (6) 4 控制性详细规划 (14) 5 修建性详细规划 (26) 6 专业规划 (29) 7 附则 (29) 附录A本导则主要名词解释 (30) 附录B本导则用词说明 (32)

1 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规范安徽省各类开发区规划编制,引导开发区和城市融合发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确保城乡规划有效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2适用范围 1.2.1本导则适用于由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含筹建)的各类开发园区的规划编制,集中示范园区、现代产业园区等参照本导则执行。 1.2.2本导则所称开发区规划是指开发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 1.3开发区分类 开发区按照其位置和功能关系,分为产业主导型开发区、综合功能型开发区和独立新区型开发区三种类型。 1.3.1产业主导型开发区主要是与城市或镇其他建设用地紧密联系、以产业用地为主的开发区,是城市二产发展主要区域。 1.3.2综合功能型开发区是城市或镇布局结构中相对独立的组团,其界线较为清晰,功能以产业为主并兼具其他功能。 1.3.3独立新区型开发区是与城市或镇距离较远,独立于中心城区或镇区以外的新区,可分为因产业发展、环保要求等设立的

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提纲(2012.9.4)讲解

开发区(工业集中区) 发展规划编制参考提纲 前言 规划目的和作用 规划依据 规划范围 开发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具体的四至边界。中期范围拓展至**平方公里,远期展望到**平方公里。(经国家审核公告的36个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规划修编凡涉及扩区增容的,应说明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面积及四至边界,拟扩区增容后的开发区面积及四至边界。) 开发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规划期限:2011—2020年(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以上内容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第一章发展基础 开发区所在地(市、县)自然禀赋、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

展现状。 〔简要说明。附所在市、县区位图,主要经济指标图表等〕 第一节发展现状 开发区建设发展现状;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 一、开发区土地利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国家审核公告面积、实际控制面积(其中:累计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面积,累计已批准企业用地面积)。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等。以此说明开发区面积的扩大、产业承载力的提升。 二、开发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开发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情况;重点企业入驻情况;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情况。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等方面的发展成效。 三、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入驻企业数、带动就业数等 四、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效益。开发区产业集聚能力和水平;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产出率;盘活存量土地、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长远发展规划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 开发区, 规划, 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2000年―2010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21世纪初叶,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重点实施的阶段,同时也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确立未来10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的蓝图,根据《西安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纲要)》的部署,结合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西安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和机遇(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西安市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西安市为扩大对外开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设立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坚实的基础。截止1999年12月,开发区共引进合同项目192项,总投资115.2亿元人民币,合同外资7.18亿美元(其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资占60%),实际进资已经超过65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4.08亿美元。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多元,已使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电、气、热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达到“七通一平”条件,可基本满足各类项目建设的需要。目前入区项目开工113个,竣工投产项目68个,基本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医药和生物工程、食品饮料以及新材料为主要行业和以高新科技产品为主导产品的工业结构。1999年,开发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55亿元,工业产值31亿元,工业增加值9亿元。在西安市历年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中,经济

开发区始终名列前茅,不仅为西安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发挥了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为开发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实施西部大开发,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了历史性的大好机遇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决策的启动和实施,国家将会在政策、项目等方面向西部倾斜,还将会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这将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西安位于西部的门户,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和前沿阵地。而作为西安重要经济增长点的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因其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运作的管理机制,自然会在大开发的热潮中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技术,并率先得到大发展。所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性机遇,审时度势,科学筹划,研究确立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十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和主要发展目标(一)总体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工业开发这一历史性机遇,以晋升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坚持和发展“巢凤相成、滚动发展、高大名洋、求实创新”的建区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尤其是加大对国内外知名公司的招商力度,提高利用外资(包括外地资金)的水平和质量;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开发区的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增强;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区域服务和保障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前言 一、区位 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和,南部是和,北部长江对岸是。京沪铁路、京杭大运风312国道都经过市。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太湖位于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南部、北部、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注人长江。境有众多湖泊、河流与太湖连接;创造怡人风景,使成为众所周知的“威尼斯”。 工业园区第二、二区位于首期开发区东部,涉及跨塘、斜塘、维亭、胜浦四个乡(镇),西距怖中心约15公里,东距约万公里(用地现状见图1-1)。

二、背景 1992年底,在中新双方合作开发工业园区的构想下,展开选址工作1993年4月, 工业园区的概念规划首次呈报给市人民政府;1993年5月呈报给省人民政府。 这个概念规划,是工业园区第一、一、三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基础和指导。 1994年2月,由省建设委员会主持审定厂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即第一区)的总体规划。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之后;于1994年6月里报正式成果给市人民政府。这个总体计划于1994年出获得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在此基础之上,展开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规划。1994年11月,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计划通过专家审定。这个详细规划于1994年12月获得市人民政府的批准。 1995年5月,展开工业园区第一区、第三区的总体规划,由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驷马国际、裕廊环境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共同编制了结构规 划。 1995年6月初;总体规划的四个成员单位会同市及国际上参加专业规划的成员单位,在探讨确定了结构规划的基础上,展开了专业规划。 1995年6月底;在新加坡裕廊管理局,出裕廊环境工程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主持召开了总体规划讨论会,综合协调各专业规划。经过多人论证,多方案比较,现形成总体规划报告。

XXX开发区发展方向区划定方案说明

重庆XX工业园区 开发区发展方向区划定方案说明 重庆XX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二零一四年七月八日

重庆XX工业园区 开发区发展方向区划定方案说明 编制单位:XXXX有限公司 负责人:XX 编写人员:XX 联系电话:XXX 电子邮箱:XXX 编制日期:2014年7月

目录 摘要 (1) 一、发展方向区划定工作开展的作用和意义 (2) (一)发展方向区划定的背景 (2) (二)、发展方向区划定的作用 (3) (三)、发展方向区划定的意义 (3) 二、发展方向区划定的依据和原则 (4) (一)、发展方向区划定的依据 (4) (二)发展方向区划定的的原则 (5) 三、工作思路及技术路线 (6) (一)、发展方向区划定的工作思路 (6) (二)、发展方向区划定的技术路线 (7) 四、工作程序 (1) 五、园区概况 (1) (一)、发展历程 (1) (二)发展现状 (2) 六、发展方向区划定的方法 (3) (一)资料收集 (3) (二)划定方法 (3) 七、划定结果 (5) (一)开发区主区 (6) (二)发展方向区 (7)

八、规划符合情况说明 (7)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情况 (7) (二)符合城乡规划情况 (8) 九、部门意见征询情况 (8)

摘要 为进一步加强开发区用地管理,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和技术体系,全面掌握开发区实际开发建设状况和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情况,界定开发区未来规划发展方向和用地空间,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用地管理制度,规范开发区扩区、区位调整等用地管理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电发〔2014〕143号)、《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开展2014年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14〕25号)等关于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成果更新工作的要求,此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对开发区“主区”及“发展方向区”进行综合评价。重庆XX工业园区发展方向区划定范围确定工作,自2014年4月上旬启动以来,在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的指导下,在重庆市XX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经确定了发展方向区的范围,现将具体情况说明如下:

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提纲

甘肃省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 编制大纲 (初稿) 总则 规划范围 规划目的和作用 规划依据 规划期限 〔以上内容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发展现状 〔开发区所处位置及区域自然禀赋、环境条件等。开发区所处区域(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开发区经济特别是产业等发展现状。〕 第二节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资源;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条件;相关限制因素〕 第三节机遇与挑战

第四节战略意义 第二章总体发展战略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指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不是编制原则〕 第三节战略定位 第四节发展目标 〔形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发展目标体系: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目标)要与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结合;在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发展目标要有所体现〕 第三章产业发展 第一节产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第三节主导产业

〔分段表述各主导产业〕 第四节重点项目 〔各主导产业重点项目支撑〕 第四章空间结构(一区多园的可分节表述) 第一节功能分区 第二节用地布局(地块控制) 第三节产业及人口承载容量 第五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 〔突出与主导产业有关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服务体系、人才支撑保障等〕 第六章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道路交通 第二节市政配套设施 〔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电、电信、供热、燃气、管线综合等配套基础设施〕

第三节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开发区社会事业相关领域的建设发展〕 第四节绿地景观系统 〔包括城市设计框架〕 第七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一节环境容量 〔1、人口容量;2、大气环境;3、水环境;4、固体废物等环境质量现状〕 第二节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 〔环境保护原则、目标及措施〕 第三节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建设 〔循环经济相关内容。在产业布局、工艺设计中要注意节地、节水和节能等要求,突出产业集聚效应〕 第四节节能减排 第七章综合防灾减灾 〔地质灾害、地震、防洪、消防等〕

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说明书(1)

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说明书 一规划背景 为进一步加快金沙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进程,更好更快地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利用试验区建设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按照“产业集中、工业集群、人才聚集、产品升级、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建设目标,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挖掘资源潜力,从而推动金沙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进入贵州前10强、西部50强县市。为此特编制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 二设立开发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建设开发区,是城市规模扩张并持续发展的需要 根据金沙县城总体发展规划,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边界将达到7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将达到30万人,而人口的聚集增长必然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启动与建设,必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支撑县城发展的产业承载区,吸收大批富余劳动力就业,对城市的规模扩张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2建设开发区,是增强县域综合实力,提高辐射带动作用的迫切需要 目前金沙县经济发展主要以煤电产业为主,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建立一个“产业集中、工业集群、人才集聚、产品集合、科研发展”为一体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构筑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平台、提升全县经济总量、增强县域综合实力、提高辐射带动作用,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2.3建设开发区,是推动金沙县新型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企业间形成互补共生的循环产业链,可有效节约企业生产成本,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互为支持,并向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从而实现工业强县和工业富县的发展战略。 2.4建设开发区,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的需要 开发区都是本着“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来对项目建设用地进行审批,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2.5建设开发区,金沙县基础条件相对成熟 1)经济优势 2009年,金沙县实现生产总值72.6亿元,同比增长18.77%;完成财政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41.6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93亿元,同比增长54.39%;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同比增长1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9元,同比增长10.92%。2010年1-9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31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财政总收入16.99亿元,同比增长48.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36亿元,同比增长77.07%;农民人均纯收入3067元,同比增长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499元,同比增长8.3%。呈现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工业生产增长较快、财政收入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 2)资源优势 金沙县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境内有农作物400余种,适宜生长的药用生物资源480余种。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煤、铁、硫、磷、硅等19种,其中煤炭资源总储量达44.97

南京市六合区总体规划说明

总体规划说明书 项目名称:南京市六合区总体规划(2014—2033) 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组员: B 宋倩雯 B 张亚萍 B 吴金慧 指导老师:翟青 2015年6月25日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和发展条件分析 一、区域现状概况 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城镇性质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战略 第三章城镇规模 一、人口规模 二、用地规模

第四章城区用地布局 一、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五章产业空间指引(发展指引) 一、经济发展概况 二、产业结构现状特征 三、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 四、空间布局 第六章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一、对外交通现状 二、道路交通规划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一、绿化建设现状 二、规划期限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指导思想 五、规划原则 六、规划建设任务 七、规划目标 八、规划布局 九、规划内容 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一、六合区规划编制情况 二、上位规划相关要求 三、片区层面规划 四、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附录:任务分工

第一章基本概况和发展条件分析 一、区域现状概况1 1、地理位置 西与浦口区相连,南与栖霞区隔江相望,东邻仪征市,西、北与安徽来安县、天长市接六合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南京市北郊,地处江淮分水岭,南滨长江水道,壤,具有“承南接北、引南联东”的区位优势。区内水域面积大,资源丰富,长江在南侧通过,滁河在中间穿越,气候条件适宜,四季分明,生物种群丰富,矿藏品种较多。是国家东部地区现代工业基地,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科技创新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与浦口区共同构成南京江北新区。古老文明的六合,2000多年前就见诸史端,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民风淳朴。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六合区地处北纬32°11′~32°27′,东经118°34′~119°03’。六合区西、北部接安徽省来安县和天长市,东临江苏省仪征市,南靠长江,流经苏皖两省的滁河横穿境中入江,滨江带滁,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拥有4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属长江下游“金三角”经济区。 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六合区为丘陵、岗地、河谷平原和沿江洲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综合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高低差100多米。北部丘陵岗地区位于平山一线以北,从冶山向西,经马集、大圣至芝麻岭大部分地区。中南部河谷平原岗地区雄州城区向西直至新集、程桥等乡 1数据来源于六合区百度文库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调整规划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调整规划 规划内容介绍 (一)概况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西南,蔡甸区境内,四周分别为南太子湖、三角湖、后官湖、珠山湖、烂泥湖、西北湖、汤湖、万家湖及长江、东荆河所环绕。规划范围内总用地面积为90.7平方公里。距汉阳中心区钟家村约14公里,距汉阳十里铺约8公里,是武汉市西南门户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13年的开发和建设,已基本建成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电子信息、电气机械、造纸印刷包装、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多元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工业新区,成为武汉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对外开放的窗口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先行区,有力的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增长。 (二)调整思路 1、适当增加开发区建设用地特别是产业用地 考虑开发区现状建设用地特别是产业用地不足的现实,对开发区用地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和不影响开发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调减非建设用地比例,增加建设用地特别是产业用地比例。 2、妥善处理违背规划开发的建设用地 对侵占绿化违背规划开发的建设用地,在规划中将根据实际情况甄别处理。对于根据相关法规已办理清查补办手续的项目用地,在此次规划中将根据项目用地类型进行相应调整。对于未办理相关手续,对规划用地布局和开发区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项目,此次规划将不作调整。 (三)规划结构 本次规划调整综合考虑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发展区轴向拓展要求,在空间布局结构上依然遵循原规划“中心主轴线+综合组团”的格局,以开发区主导产业基地和开发区的行政商务中心区为核心,各功能组团沿主要交通轴线向周边展开,组团之间布局绿化带。

(四)主要调整内容

荆州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一、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规划面积 2、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土地利用现状 5、用地布局现状 6.小结 二、规划背景 三、规划依据与编制重点 1、规划主要依据 2、编制重点 四、规划区范围及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六、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2、规划原则 第二部分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本情况 1、荆州市及荆州开发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荆州开发区的发展环境评析 二、荆州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选择 1、产业选择的原则 2、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 3、主导产业的确定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三部分总体规划 一、性质和规模 1、开发区性质 2、人口规模 二、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 1、规划布局结构 2、功能分区 3、空间布局方案 三、用地布局规划 1、工业用地布置 2、居住用地布置 3、公共设施用地布置 4、其它用地的布置 四、综合交通设施规划 1、综合交通设施的规划目标 2、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3、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五、绿地系统规划 1、绿地系统组成 2、规划建设目标 3、规划布置原则 4、公共绿地的分布 5、防护绿地的设置 六、景观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 2、规划内容 七、市政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排水工程规划 3、电力工程规划 4、电信工程规划 5、天然气规划 6、供热规划 八、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1、消防工程规划 2、防洪、排涝规划 3、人防设施规划 九、环境保护规划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2、目标与措施 3、环境保护规划指标 十、环境卫生规划 1、环境卫生现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3、垃圾收运规划 4、垃圾处理规划 5、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6、环卫基地及基层环卫机构规划 十一、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建设目标 2、近期建设规划 十二、规划实施与开发策略 1、管理模式与实施主体的确定 2、采用“滚动开发,逐步延伸”的开发模式 3、采用多渠道土地开发及投、融资手段 4、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 5、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工作 6、加强规划立法及实施监督工作

关于工业园区(开发区)规划的说明及分析

工业园区(开发区)规划 编制手册 ●工业园区产业及项目布局规划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 北京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 陕西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一、工业园区规划编制背景 (2) 二、工业园区规划理念 (2) 三、工业园区规划指导思想及基本思路 (3) 四、工业园区规划应突出的特色 (4) 五、工业园区规划应坚持的原则 (5) 六、工业园区规划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5) 七、工业园区规划理论体系 (6) 八、工业园区规划的层次及技术路线 (7) 九、工业园区各层次规划的深度要求 (8) 十、工业园区产业及项目布局规划的框架内容 (9) 十一、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容 (12) 十二、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框架内容 (13) 十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的框架内容 (16) 十四、工业园区规划编制方式 (20) 十五、工业园区规划项目的组织实施 (20) 十六、联系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1: .. (25) 附件2: (26)

一、工业园区规划编制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期、转型调整期,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种类别的工业园区遍地开花,但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园区选址不科学、产业方向不明确、发展定位不准确、入园项目不协调、空间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严重影响区域环境质量、产业协同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及区域经济效益提高。 考虑到工业园区(开发区)的特殊性,区别于其他的城建规划,避免以城建规划理念及各项指标引导工业园区建设;考虑到工业园区(开发区)以产业发展为依托,避免以低门槛的招商项目填充园区发展;考虑到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避免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影响园区建设及发展。近年来,东西部经济研究院致力于区域工业园区的研究编制工作,完成了近百个工业园区的规划研究编制任务,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并在理论研究、实践操作中总结出工业园区规划的理论和结构体系,已成为国内工业园区规划领域的专业机构和行业领跑者。 二、工业园区规划理念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围绕“工业集群化发展,产业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低碳化进程,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总体规划文本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总体规划文本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黄岛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下个世纪中叶前,用20—30年的时间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黄岛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以港口、商贸为主体特色的沿海开放型新城区,有效指导全区城市建设协调、有序、合理的发展,对上轮城市总体规划以及适时进行的调整规划进行修订。 第二条规划依据: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⒋《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通知》国发(1996)18号文 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⒍《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⒏《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黄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 第三条指导思想 1.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新城区总目标,按照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和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主体功能等城市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要素,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辐射能力。 2.以港口为依托、保税区为先导,重化工基地建设为契机,薛家岛旅游区为起点,按照突出

区域特色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重点安排城市总体功能的各项要素。 3.以构筑合理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为目标,按照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原则,优化城市布局,调整用地结构,节约土地资源,处理好地上、地下、近景海域的城市主体空间关系,提高规划弹性和宏观调控能力。 4.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为目标,按照城市发展基础先行的原则,高度重视交通、能源、水源等制约影响城市发展因素的工程规划。 5.以大力促进社会文明,提高社会水准为目标,按照社会事业全面优化发展的原则,为建设既有现代化功能,又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城市创造条件。 6.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城市发展与环境改善同步的原则,高度重视城市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构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第四条规划期限为1995年至201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至2000年,远期规划考虑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城市发展的需要。 第五条规划区的范围确定为黄岛行政区,规划区面积为217.3平方公里,红石崖镇、灵山卫镇等用地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用地。 第六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建设,由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 第二章城市性质、主导功能与发展目标 第七条规划城市性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黄岛区)是青岛市的辅城,是以现代化国际港口为主体、以重石化工业、国际贸易、旅游度假为主要特色的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城区。 第八条规划城市主导功能:以港口为主的国际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大型临港工业基地、综合重化工基地;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国际贸易、信息交流中心;旅游、度假文化娱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文本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大纲文本 (2005~2020) 小河区人民政府 二00七年六月

目录 一、规划总则 (1) (一)规划修编的目的 (1) (二)规划修编的任务 (1) (三)规划修编的依据 (1) (四)指导思想 (2) (五)规划原则 (3) 二、规划期限与规划目标 (4) (一)规划期限 (4) (二)规划范围 (4) (三)规划目标 (4) (四)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6)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调整布局 (7) (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 (7) (二)土地利用重大战略 (8) (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控制指标 (11) (四)土地利用调整布局优化 (15) 四、基本农田保护 (21) 五、土地整理 (24) 六、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及空间管制措施 (26)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7)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五个统筹”对土地利用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配置资源,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资源分布特点,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力度,挖掘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事业协调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在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二、规划的任务 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研究,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现状出发,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针;按照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采用科学技术,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合理确定各区、县(市)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合理的划分土地利用分区,根据需求提出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确定各业用地规模,以城市市区土地利用为重点,确定城市、建制镇建设用地规模发展方向和建设区范围,指导城市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在全市范围内调整好用地结构,协调各类用地矛盾,合理配置各项用地;制定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和实施规划的政策与措施。 三、规划依据 (一)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起施行) 3、《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1999年) 4、《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5、《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荆州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

荆州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一、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规划面积 2、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土地利用现状 5、用地布局现状 6.小结 二、规划背景 三、规划依据与编制重点 1、规划主要依据 2、编制重点 四、规划区范围及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六、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2、规划原则 第二部分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本情况 1、荆州市及荆州开发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荆州开发区的发展环境评析 二、荆州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选择 1、产业选择的原则 2、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 3、主导产业的确定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三部分总体规划 一、性质和规模 1、开发区性质 2、人口规模 二、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 1、规划布局结构 2、功能分区 3、空间布局方案 三、用地布局规划 1、工业用地布置 2、居住用地布置 3、公共设施用地布置 4、其它用地的布置 四、综合交通设施规划 1、综合交通设施的规划目标 2、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3、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五、绿地系统规划 1、绿地系统组成 2、规划建设目标 3、规划布置原则 4、公共绿地的分布 5、防护绿地的设置 六、景观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 2、规划内容 七、市政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排水工程规划 3、电力工程规划 4、电信工程规划 5、天然气规划 6、供热规划 八、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1、消防工程规划 2、防洪、排涝规划 3、人防设施规划 九、环境保护规划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2、目标与措施 3、环境保护规划指标 十、环境卫生规划 1、环境卫生现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3、垃圾收运规划 4、垃圾处理规划 5、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6、环卫基地及基层环卫机构规划 十一、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建设目标 2、近期建设规划 十二、规划实施与开发策略 1、管理模式与实施主体的确定 2、采用“滚动开发,逐步延伸”的开发模式 3、采用多渠道土地开发及投、融资手段 4、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 5、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工作 6、加强规划立法及实施监督工作

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

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委托单位: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贸易发展局编制单位:江苏省环科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二О一八年八月

目录 1 任务由来与规划概述 (1) 1.1任务由来 (1) 1.2 规划概述 (2) 2 开发现状与区域环境质量 (6) 2.1 开发现状 (6) 2.2 区域环境质量 (6) 3评价结论 (8) 3.1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8) 3.2公众参与 (9) 3.3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 (10) 3.4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与优化发展建议 (10) 4 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3) 4.1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3) 4.2 产业环境准入 (14) 5 环境管理与跟踪评价计划 (16) 5.1 环境管理规划方案 (16) 5.2 对入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16) 5.3跟踪评价 (16)

1 任务由来与规划概述 1.1任务由来 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苏州市古城区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北侧,原名江苏省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简称“开发区”),2002年1月18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苏政复[2002]6号),开发区启动区规划面积4.36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开发区南北向一号路,西至205省道,南至阳澄湖东路,北至新蠡太路。开发区一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11.7 km2(含启动区4.36 km2),规划主要发展电子设备、机械、金属制品等一、二类产业,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开发研究,开发区一期区域环评于2004年12月通过江苏省环保厅审批(苏环管〔2004〕266号)。2006年8月,经国土资源部重新核定(2006年第20号公告),开发区规划面积213公顷,四至范围为:东至澄阳路,南至蠡塘河,西至相城大道,北至南河泾、小河、太阳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一期11.7km2基本开发完毕,随着苏州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进程,相城经济开发区果断调整澄阳区域发展战略,同时考虑对阳澄湖的保护,实施“退二进三”,推进工业企业“腾笼换鸟”,2007年,相城经济开发区在开发区一期的西北部进行了二期规划,规划面积33 km2(不含漕湖水面),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型材料和汽车零部件四大产业。开发区二期区域环评于2008年12月通过省环保厅审批(苏环管[2008] 331号)。 201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同意江苏相城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办函[2014]87号),规划面积仍为2.13km2。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江苏相城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复函》(国办函[2014]87号)要求,开发区应建设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成为构建开发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开发区东靠碧波荡漾的阳澄湖,北倚风光秀丽的漕湖,区域交通便利、风光秀美,自然资源、景观资源丰富多样,三产发展基础良好,开发区拟充分发挥既有发展格局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方针,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承接重大产业项目为重点,以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此,开发区委托苏州市规划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