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xx协同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xxxx协同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xxxx协同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xxxx协同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xxxx协同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科研组织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xxxxx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实施以任务导向和目标导向为核心的独立性、紧密型科研组织形式,完全按照“承担大项目、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培育大成果、实现高转化”的原则开展,实现中心统筹安排、协同实施;跨国组合、跨界交叉;优势互补、人才互动的良好局面。

第二章科研组织形式

第二条中心科研组织形式采取“矩阵式”模式,“横向”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实现资源的横向流动,以项目为核心,不同方向的项目团队组建新的团队,联合攻关。项目的选择主要面向国家急需和行业急需的重大科研课题。“纵向”以基础研究为核心,培植科研梯队,以“世界一流”为目标,致力于科学前沿的课题研究。

第三章科研项目管理

第三条科研项目种类

1.国家合作课题;

2.国家、省市科技立项及中标课题;

3.上级下达的科研项目和研究任务;

4.中心级项目课题:指根据本学科、专业工作需要自选的课题;

5.合作课题(有经费支持);

6.其他项目或课题(相关学会、机构等)。

以上项目的申报,均以中心名义,并由中心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第四条项目日常管理

1.科研项目实施课题负责人制。各课题组成员可以交叉,跨方向的科研课题,采取双向选择,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

2.课题负责人对课题全面负责,具有管理权。全面负责课题的进度、经费、人员调配、物资领取、课题奖金分配等工作,按课题进度完成各项

任务并接受科学研究部的检查考核。

3.学术委员会每年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课题组应按时将阶段性小结和评价及工作进程等情况上报学术委员会,每半年至少有一小结。

4.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进度计划及经费预算一经确定,课题组未经配准不得擅自变更或修改,如遇特殊情况需上报中心学术委员会审批。

5.研究工作中形成的所有资料不得短缺,不得据为己有。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摘抄和发表。

第五条实施科研记录档案制,科研记录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名称、方案、人员、进度安排、设备信息、预期成果、经费使用等方面,要求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完整,作为科研任务考核的参考指标。

第四章科研人员管理、评价

第六条科研人员的选聘、薪酬参照《人事管理制度》。

第七条对科研人员实施分类管理模式,建立科研人员档案,时时把握中心的科研人员流动状态,做好科研人员的统筹、分配。

第八条中心对承担教学任务的科研人员,实施“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保证专家学者不影响正常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制定灵活的上课时间和上课方式,可以采取学术讲座、科研报告、项目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精神。

第九条科研人员评价

1.中心针对科研团队的评价,以学术成果与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基础研究团队侧重高水平论文、学生科研水平,应用团队侧重专利和软件登记权等,产学研团队侧重技术推广和社会经济效益,实施年度汇报工作进展,期中(2年)进行考评,不合格团队推出,学术委员会和理事会负责考评。

2.评价注重原始创新质量和贡献,实施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定量指标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人员参加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分数,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著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分数。

定性指标则以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质量和贡献为考核内容,由中心学术委员会评估其所取得成果在学术领域的水平,在解决国家重大和行业重大急需问题的贡献。

3.对于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研究项目,将从科学和创新的规律出发,减少数量和形式的硬性要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使评价工作和科研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应用研究则应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与集成水平、知识产权产出和经济、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

第五章科研经费管理

第十条外来项目课题经费管理

1.科研经费到位后,课题负责人应将开题报告书或协议书、合同书及批准经费的详细预算交中心管理办公室办理立项拨款手续。

2.中心按总经费的40%收取项目课题管理费(国家明确规定的项目除外)。

3.课题完成预期目标并通过有关评审后所余经费,按下述比率分配:

1)余额的60%作为本课题组的科研活动负责人所承担的另一个课题中,两年后结余经费中心收回。

2)余额的40%由中心回收,用于补充中心科研经费。

第十一条中心内部课题经费管理

1.自选或中心下达的课题,经学术委员会讨论,中心主任批准后,课题负责人应按批准经费制定详细的经费预算交管理办公室办理立项、拨款手续。

2.获中心级课题经费者不扣管理费。

3.课题完成预期目标并通过有关评审后所余经费可继续转入其他课题中实用,有效期为2年。

第十二条经费划拨至项目组后,由项目自行支配,主要作为团队建设、运行费(人头费、运行费、日常支出)、科研研究经费、设备购置费、维护费、国内外外交流(访问学者工资)、团队人员激励。

第十三条经费的实用需遵照中心的财务制度。

第六章科研成果管理

第十四条人员在实验或理论上有创造性,有一定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材、新药物、新理论、新认识等成果,统一由中心知识产权部门统一申报。

第十五条知识产权成果归属。对于中心专职科研人员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实行方向归属和聘用主题归属相结合。对于中心兼职科研人员所取得科研成果,将归属中心。科研成果署名采取“双署名”制,期中第一位应为“xxxx协同创新中心”。

第十六条中心内的各协同体之间可以优先无偿使用中心的科研成果。

第十七条实施科技成果档案归档,归档材料包括审批文件、任务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设计方案、协议书、合同书;实验研究调查、分析、试制、测试、观测和各类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和数据,论文清单、成果申报材料、审批材料、成果奖励文件、成果推广使用证明材料、发明证书、奖励、经费收、支结算等。

第七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规定自理事会通过之日起执行。

XXXX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资源共享机制

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规章制度 资源共享机制(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围绕总体建设目标,整合中心资源,实行优质资源共享(包括仪器设备、科研设施、图书文献、科研成果与科研人员),创建信息汇聚、资源开放、人才流动、成果共享、运行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 第二章运行管理 第二条中心依托综合办公室、人力资源办公室,成果转化服务办公室,完善中心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资源档案,随时记录各项资源的运行状态和时时动态,进行“规范化、高效化、动态化”管理。 第三条中心根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统一规划,统一投入,进行设备购置以及资源引进,避免重复、高档低用、闲置不用。 第三章科研成果共享 第四条中心依托成果转化服务办公室,统一管理中心科研成果,建立科研成果档案管理平台,并协调完成中心内部成果共享或对外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成果使用费用由中心、持有者、使用者三方协商确定。 第五条科研成果中心外转化的利益分配。实行“累进递减制”原则,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设定基点,未超过基点的利益分配遵循:科技成果创作人35%,中心40%,所在单位25%。超过基点的利益分配遵循:科技成果创作人25%,中心50%,所在单位25%。 第六条中心内科研团队对中心的科研成果具有优先使用权,使用费用按照中心标准执行。使用人只需向创作人支付一定费用即可。 第四章科学仪器共享 第七条中心本着“分散安置、独立管理、开放共享”原则,实行“专管人员+仪器专家+实验工程师”的工作模式,促进仪器设备的高效管理、高效利用、高质维护。 第八条明晰仪器设备的使用权和管理权。根据来源的不同,确定权、责关系,设备购置者拥有优先使用权,负责设备的运行管理。 第九条建立科研仪器资源信息平台,实现仪器设备信息公开。将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主要功能、所在地点、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基本操作步骤等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手段全面公开,让中心教师、科研人员及学生掌握设备的全部信息。 第十条仪器设备的使用实行“预约制”,在满足正常的教学、科研使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运转效率。 第十一条实行仪器设备使用的收费制度,收费标准按照仪器设备的管理方确定,对中心内科研人员的实验测试任务实施优先、优质原则。 第十二条仪器设备的维护。中心设立专项基金,采取“专项基金+管理方”共同承担的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意向书doc

中外合作办学意向书 篇一:1.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附件1 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 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苏政发[XX]56号)“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发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教外办学[XX]91号)“建设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决定XX-2020年实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建设工程”)。现就“建设工程”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 通过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特色学院和优势学科专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高水平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高水平,即通过实施“建设工程”,大幅度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自身能力建设,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与同层次的非中外合作

办学机构、项目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建成的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教学质量达到或超过引进高校的水平,并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先进性和竞争力;示范性,即对相关专业或专业群、以及其他非中外合作办学学科专业建设 形成辐射和借鉴作用,逐步扩大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应用范围,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到2020年,建成若干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50个本科及以上层次、50个高职高专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示范专业,以及一批示范课程。引进30种“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20%的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支持各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更高层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端引领。支持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成为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促进本科及以上层次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向国际先进水平发展。推动中外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发展专业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坚持分类指导。“985工程”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科研机构开展高层次、宽领域、多模式的合作与交流。

创新工作室管理守则.doc

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1 “动力分公司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 组织机构 职责与任务 一、职责 1、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考察交流等活动的组织,负责项目立项决策、推荐等工作。 2、创新工作室负责制定工作计划、日常的组织管理、项目跟踪等,负责创新工作的安排、分解、实施、总结工作。 3、负责不定期召开专业会,由创新工作室指定人员负责主持,工作室负责人参加,专业会要请工作室有关专业人员参加,针对“五小”成果、群众性创新、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管理提升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推荐。 4、负责创新成果的收集、整理并上报分公司技术成果申报室。 5、负责分公司职工的业务技能和管理知识培训。 二、任务 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工作方法,带动专业技能素质水平的提高,围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管理提升等主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

管理创新、科学研究、学习交流等活动,特别是针对分公司的发展,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科技、生产、管理人才队伍。 工作制度 为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向企业献计献策,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推动“创新工作室”活动的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目标 1、实施科技兴厂、科技兴安战略,围绕业务保安、提效、降耗进行技改攻关。 2、优化生产工艺、环节,便于员工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3、改进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不断增强安全可靠性,追求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 4、针对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创新管理的方式方法。 二、具体制度 1、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谋划布置本月的创新工作,研究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每月对创新团队成员组织一次培训,每季度组织一次考试,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素质。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 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支撑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更加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为了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明确教育部、财政部组织认定并给予支持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重点任务、发展目标和领域布局,更有针对性地引导高校和地方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与组建,经“2011计划”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特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以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汇聚优秀创新团队,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优化创新环境,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使2011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二、建设原则 (一)坚持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引领中心建设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不断凝练、落实和完成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主线。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落实既是国家需求、问题导向的体现,也是核心协同单位能力和地位的体现,更是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基础和条件。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组织和完成的质量、水平与贡献,是评价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效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依据。 (二)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能力提升 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凝练、落实和完成,通过不断创新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的根本方式。要以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收入分配制度创新推动高水平、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以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中国特色的访问学者制度的建立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三)坚持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认定与管理方式 坚持把质量作为“2011计划”实施的核心,建立健全评审认定、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按照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重实效的认定标准,择优择强,宁缺毋滥,严控认定数量。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必须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

XX市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

XX市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粤发〔2014〕12号)和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国内外创新要素和资源集聚,加强协同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形成我市创新驱动发展强大合力,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协同创新中心是指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等独立法人单位牵头,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或产业共性需求,整合互补性资源开展协同合作的多方参与、多资源集成的创新组织。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协同创新中心按其功能定位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的研发型协同创新中心。指由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牵头或政府主导,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面向前沿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为促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创新服务和产业技术引领的公共创新平台或组织。 (二)面向特色优势产业创新的服务型协同创新中心。指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主体,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我市专业镇、产业集群中小微企业的科技服务共性需求,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开展研发设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技术咨询、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产业创新服务的公共创新平台或组织。 (三)面向产业核心力提升的企业协同创新中心。指由行业骨干企业牵头,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需求,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深度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建设的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 第四条市科技局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认定条件 第五条协同创新中心由在我市注册成立的独立法人单位牵头申报,并具备以下条件:

科技创新工作室规章制度

科技创新工作室规章制度 一﹑前言 工作室的宗旨是:普及基础知识﹑传播先进科技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加强实践能力﹑创造科技成果。 工作室目标是:培养会员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 进入科创室程序:由申请人或团队向学院提交申请表,经学院及学生会领导决策,对符合要求的会员填写登记表。成员的义务是学习。学习各种各类科技知识,学习创新精神,不断挑战自我。成员负有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工作室章程的义务。 二﹑工作室规定 1、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公共财产。 2、任何人不得将科创室工具带出科创室,如有特殊需要 跟管理工具负责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带出。 3、遵守科创室纪律,禁止在科创室大声喧哗、打闹等一 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4、不得利用科创室电脑参与一切与工作学习无关的娱乐 活动。 5、非科创室人员未经允许禁止进入科创室,如有特殊需 要,必须在科技部或学习部成员的带领下方可进入。 6、注意科创室卫生,不得在科创室内乱扔垃圾,由于工

作产生垃圾必须随时清理,保证科创室干净整洁。我们会安排协会成员定期打扫卫生。 7、每位科创室成员在离开科创室之前必须对科创室的门 窗及用电物品进行细致检查,保证门窗随走随关,用电物品电源关闭。 8、注意用电安全,不能随便乱接电路、乱装器件,在设 备或器件联连通电路的情况下不得随便拆卸,遇到电路危险情况时,应冷静处理,先切断电源,再检查故障。9、科学使用科创室的仪器,一定要在明白仪器使用方法 后方可使用,对于不明白使用方法,因操纵错误造成仪器损坏的情况,责任到人,谁弄坏谁负责。使用仪器时,注意轻拿轻放。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仪器异常,应立即关机,并查明原因。仪器使用完成后先做使用登记,再切断电源放回原处。定期对贵重实验仪器进行保养。 三、附则: (一)本制度由办公室起草,最终解释权归学院领导及办公室; (二)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xxxx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校政协同)

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 甲方:xx学院(XXX学院) 乙方:XXXXXXXX局(或研究室、委员会等)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面向XXXXX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推进协同创新,提升我省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服务XXXXX市科学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XXXXX市技术进步,更好地利用高等学校和XXXXX局(或研究室、委员会等)在人才资源、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XXXXX市的核心竞争力,XXXXXXXX大学(以下简称甲方)与XXXXX局(或研究室、委员会等)(以下简称乙方)本着“真诚合作,讲究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双方友好协商,决定成立“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在决策咨询、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员培训等校政产学研方面开展全面合作,达成如下协议: 一、针对现实问题开展校政合作 1.甲方针对乙方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决策咨询问题、技术难题和其他重大项目,积极和乙方进行合作研究、联合攻关、共建科技

创新平台等;乙方积极组织、努力推广甲方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2.根据乙方所提出的需甲方参与合作研究的科研课题,经双方协商,可成立甲、乙双方联合攻关小组或由甲方单独成立课题小组。 3.乙方负责提供科研经费,课题组在经费支出方面应有明细表,乙方有权随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 4.由双方共同合作研发的科研成果与研究资料等皆为双方机密,不得泄漏,不得转让第三方。 5.为发挥双方在生产和科研中的联合科技优势,双方应积极组织、协调双方力量组成科研技术联合体,对相关的国家与地方重点工程项目、重大社科与技术项目等进行联合投标、联合申报、联合攻关与联合开发。 6.双方应加强信息沟通和有效合作,乙方在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时,根据需要优先邀请甲方有关专家参加,并向甲方通报有关信息和存在的问题(需要保密的除外);甲方尽可能及时向乙方传递有关部门最新信息和参加国内外重大科技交流和学术活动的有关信息。甲、乙双方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并改进研究水平,并努力解决双方合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有效利用协同研究成果 1.甲方自行研发的科技成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转让给乙方。 2.甲、乙双方应根据国家相关知识产权转让的法规、政策办理有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中科园发〔2019〕42号) 各有关单位: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我委2019年第9次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2019年9月18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示区组发〔2018〕4号),加快支持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中关村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平台旨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中关村示范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和人才优势,通过开展前沿颠覆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成果共享、标准创制、构建专利池、市场应用推广、产业生态建设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联合创新,解决中关村示范区重点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技术短板,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紧密协作、互利共赢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联动以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为重点产业发展发挥重大带动作用。 第三条按照“统筹布局、聚焦重点、创新引领、产业协同”的原则,结合中

关村示范区各分园产业定位,聚焦重点特色产业园区与细分产业重点环节,统筹建设创新平台;推动创新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充分集聚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提升前沿技术供给能力,充分发挥对一区多园产业升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二章统筹布局 第四条产业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中关村示范区重点发展产业,聚焦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关键环节,在以下细分技术领域布局建设创新平台: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重点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底层开源软件和核心算法平台、新一代操作系统研发应用平台、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及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创新应用平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测试及创新应用平台、重点行业大数据开放应用平台、自动驾驶技术开源开放与测试应用平台、导航与位置运营服务平台、量子通信研发应用平台等。 (二)生物健康。聚焦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成果转化、研发生产、注册上市、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共性需求,重点支持建设千升以上规模的生物药中试服务平台、高端制剂平台、医药合同研发机构、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服务机构、代工生产服务平台、医疗器械工程化平台等符合国际标准的研发生产服务平台,以及推进临床科研成果转化的中关村医学成果转化中心。 (三)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围绕机器人、精密机床、无人机、增材制造(3D 打印)、微纳制造、柔性制造、轨道交通、商用航天等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的共性需求,重点支持建设自动化工业设计与仿真服务平台、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应用平台、精密机床高端数控系统、无人机共性技术及应用平台、商用航天关键技术与核心组件研发商用化平台、增材制造材料设备和工艺研发平台、微纳制造研发应用平台等。 (四)新材料。围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前沿材料

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 XXXX协同创新中心 实施方案(试行)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O一年月日

信息表

概述(2000字内) 1.建设背景 2.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3.前期培育组建情况 4.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5.预期成效与社会贡献 一、建设依据、背景与意义 1.1协同创新方向选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该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我国在该方向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1.4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二、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2.1近中期发展目标 2.2整体发展思路 2.3重点建设任务 三、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 3.1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的已有基础与影响力 注: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3.2协同创新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3.3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3.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3.5创新要素的汇聚情况 注:包括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基础条件 3.6已获得的相关支持情况 3.7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 四、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4.1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 4.2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

4.3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 4.4新的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 4.5实施周期与年度计划安排 五、中心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支持 5.1组织机构与职责 5.2管理运行方式 5.3骨干人员介绍 六、政策支持与保障 6.1已建立和落实的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 注:包括部门、行业、地方、高校等已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及已有的各类国家级基地和教育部平台等 6.2希望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七、经费需求与筹措方案 7.1总体经费需求与测算依据 7.2经费筹措及落实情况 注:部门、行业、地方、企业、985工程、211工程以及高校自筹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等 表1: 7.3专项经费总体使用计划 注:须扣除筹措经费中可解决的部分后,详细说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总需求和使用计划、年度需求和使用计划以及协同创 新体间的分配计划等。 八、预期成效 8.1科技产出 8.2人才培养

某某大学关于“2011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管理暂行办法

**大学关于“2011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管 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促进各类“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办法》和学校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招生 (一)中心招生计划单列,每年的具体招生计划数由各中心结合自身需求提出,经学校批准后,由研究生院按规定落实。 (二)中心招生的学科专业应当在我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范围内,各中心可以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及《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教研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三)中心的招生,以选拔本校优秀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推免生和本硕连读)、优秀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为主,也可以通过国家统一招生考试选拔。 第三条导师 (一)招生导师应当符合学校规定的年度资格审核条件,由各中心根据实际需求推荐。 (二)参加博士研究生招生导师的年度资格审核程序为:本 1

人自愿申请、中心审查推荐、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研究生院审定。 (三)参加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年度招生资格审核程序为:本人自愿申请、中心自行审定、研究生院备案。 第四条培养 (一)中心作为独立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自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报研究生院备案(涉及本科阶段培养的,应当会商教务处)后执行。 (二)学校各院系(所)研究生课程向中心的研究生开放,由研究生院负责协调落实。 (三)学校鼓励和支持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各中心功能定位和学科特点,有以下三种模式供参考: 1.面向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心,以“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从本科生中选拔拔尖学生,以“推免”和“提前攻读博士”的方式进入中心本硕博连读。 2.面向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中心,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重点,从本科生卓越人才培养教育计划卓越工程师实验班选拔优秀学生,以“推免”的方式进入中心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或者工学硕士学位。 3.面向****区域发展的中心,以培养社会科学类学术学位研究生为主,中心的研究生优先推荐参加学校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培养。 第五条奖励与资助 (一)中心学生进入硕士阶段的,享受硕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进入博士阶段的,享受博士研究生助研奖学金。 2

内蒙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_(1)

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强对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化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作用,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工程中心是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组建工程中心旨在加强自治区工程化研究平台建设,培养并聚集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化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带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技术进步。 第三条工程中心是依托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有关法人单位组建的具有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的科技开发实体,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和“定期考评、动态调整、分类支持”的管理机制。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自治区科技厅)是工程中心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制定工程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宏观指导工程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二)编制工程中心总体组建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批准工程中心的建立、调整和撤消。 (四)组织工程中心的检查、考核与评估、跟踪管理等工作。 第五条自治区有关厅局、盟市科技管理部门是工程中心的上级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一)贯彻工程中心有关建设和管理的方针和政策,支持工程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二)负责本部门及本地区拟建工程中心的组织申报与推荐工作。 (三)配合自治区科技厅做好对工程中心的管理工作。 (四)协调落实工程中心建设所需经费及其它相关条件。 第六条依托单位是工程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 (一)为工程中心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解决工程中心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二)负责聘任工程中心主任。 (三)对工程中心进行年度考核,配合科技厅做好评估和检查工作。 第七条工程中心的任务是: (一)围绕我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企业,服务行业,通过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格式(试行)

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格式(试行)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 XXXX协同创新中心 实施方案(试行)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O一年月日

信息表中心名称 中心类型□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 推荐部门(可多个) 牵头单位情况单位 名称 牵头 人 姓名年龄 职务/ 职称联系电 话 电子邮箱 主要参与单位

培育组建情况包括:协同创新体构建与分工、已开展的机制体制改革、资源汇集与获得的支持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限500字内) 起止时间 下阶段主要任务包括:新的机制体制改革重点、可新增资源与支持情况、人才引进与聘任以及主要研究计划等(限500字内) 拟申请国家政策与专项经费支持计 划

概述(2000字内) 1.建设背景 2.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3.前期培育组建情况 4.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5.预期成效与社会贡献 一、建设依据、背景与意义 1.1协同创新方向选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该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我国在该方向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1.4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二、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2.1近中期发展目标 2.2整体发展思路 2.3重点建设任务 三、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 3.1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的已有基础与影响力 注: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3.2协同创新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3.3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3.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3.5创新要素的汇聚情况 注:包括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基础条件 3.6已获得的相关支持情况 3.7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 四、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4.1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 4.2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

先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制度

先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制度 一、工作职责 1.激励劳模发挥作用。发挥劳模的创新能力、创造潜力、引领示范和传帮带作用,激励劳模在工作中再立新功。 2.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公司大力营造关心劳模、爱护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 3.带动职工多做贡献。引导广大职工向劳模学习,带动广大职工学技术、练本领、比服务、树形象、做贡献,使更多的优秀职工、标兵能手脱颖而出,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树立品牌形象。通过先模创新工作室的品牌和示范带动效应,树立公司品牌形象,为促进公司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引领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5.增强公司竞争能力。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活动,增强公司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先模创新工作室活动制度 1.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谋划布置创新工作,研究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工作室成员每季度组织一次业务培训教育和学习,每季度组织一次考试或组织一次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素质。 3.建立创新工作日常管理档案,每季度对创新工作进行小结并纳入档案管理。

4.加强工作室成员的日常管理,广泛吸纳创新意识强、技术素质高、肯钻研的员工加入创新团队。对不注重学习提高,不主动参与项目创新人员,经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讨论,及时调整出创新团队。 5.注重创新成果在安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针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工作室成员工作要求 1.加强本岗位专业知识的学习,立足本岗,苦练技术,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关注日常工作中的环节、细节,培养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采取措施及时解决,把握创新点,积极向公司建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3.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主动参与、共同研究,发挥团队智慧优势,结合岗位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4.及时总结创新工作经验,组织和参与技术交流活动,搜集和征求员工对创新工作的建议,推广应用创新成果。 5.模范遵守公司规章制度,爱岗敬业,积极发挥先锋模范和生力军作用。 四、学习制度 1.工作室成员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业务技能知识,开拓知识渠道,增加知识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工作现场状况,学以致用,讲求实效。 3.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每季度进行一次集中交流学习。 4.严格遵守学习制度,除特殊情况外,不得请假,按时参加学习,

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

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 资助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更好地发挥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的引导示范作用,保证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资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需求导向、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基本要求,树立为山东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服务的山东意识,以山东金融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有效协同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单位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坚持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并重,取得一系列具有山东特色的创新性成果,为我省金融产业的持续优化提升和区域发展管理提供前瞻引领、创新动力和决策支撑。 第三条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资金来源于省专项财政拨款,资金的预算管理和使用须符合《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山东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并接受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四条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的资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的作用,采取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议、绩效考核的机制。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 第五条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心主任委员会)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的总体资助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提出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资助工作的政策措施,对资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出决定; (二)制定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助工作的年度实施计划,明确科研项目资助方向和资助重点; (三)审批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助预算和项目选题规划,审批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 (四)制定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管理办法,制定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五)决定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资助工作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六条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心管理办公室)作为主任委员会的决策执行机构,负责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执行和落实中心主任委员会的项目资助政策决定,制定和实施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助年度经费预算;

创新工作室规章制度

创新工作室规章制度

7、每位科创室成员在离开科创室之前必须对科创室的门窗及用电物品进行细致检查,保证门窗随走随关,用电物品电源关闭。 8、注意用电安全,不能随便乱接电路、乱装器件,在设备或器件联连通电路的情况下不得随便拆卸,遇到电路危险情况时,应冷静处理,先切断电源,再检查故障。 9、科学使用科创室的仪器,一定要在明白仪器使用方法后方可使用,对于不明白使用方法,因操纵错误造成仪器损坏的情况,责任到人,谁弄坏谁负责。使用仪器时,注意轻拿轻放。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仪器异常,应立即关机,并查明原因。仪器使用完成后先做使用登记,再切断电源放回原处。定期对贵重实验仪器进行保养。 三、附则: (一)本制度由办公室起草,最终解释权归学院领导及办公室; (二)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2、单片机创新工作室规章制度 1、创新工作团队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谋划布置本月的创新工作,研究解决创新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管理自律制度。每位工作室成员都是工作室的管理主体,承担管理与自我管理的职责,主动参与工作室的各项活动,确保工作室以良好姿态运行。 3、自觉实践制度。工作室成员深入实践,开设研究课、实验课,每学年不少于一次,发现和分析教学问题,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为研究提供线索和素材。 4、自主学习制度。工作室成员每学期至少阅读两本教育专著,征订并认真阅读两种以上教育研究杂志,并撰写读书笔记。 5、专题研究制度。工作室成员围绕研究专题每学期撰写二篇以上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或教育随笔)和一篇具有较高质量的教学研究论文。 6、网上互动制度。建立名师QQ群,工作室成员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行网上学习、教学交流与研讨,使网络成为工作室的动态工作站、资源生成场和成果辐射源。 7、自动退出制度。对连续两次无故缺席工作室活动的成员或对本应履行的研究任务推诿、敷衍的成员启动自动退出机制。 3、XX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 XX创新工作室在镇江电信公司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工作室成员民主协商共同管理。为了使工作室规范有序,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18、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更好地支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有效汇集资源,搭建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平台,提高资源集约使用效率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心按照“统筹规划、同等待遇、成本分担”的原则开展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努力实现资源的科学使用、开放共享的持续运行、资源效益的有效提升。 第三条本办法中的“资源”是指支撑中心开展一切学术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基础要素的统称,包括教师队伍、学生资源、科研基地、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资源。 第二章运行管理 第四条中心依托资产、人力资源,成果转化相应的管理,完善中心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资源档案,随时记录各项资源的运行状态和实时动态,进行“规范化、高效化、动态化”管理。 第五条中心各协同单位将本单位可开放共享的资源纳入中心统筹,资源所有权仍归属原单位,统一对协同体各单位开放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使用。 第六条中心根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统一规划,统一投入,进行设备购置以及资源引进,避免重复、高档抵用、闲置不用。 第七条中心统筹规划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的建设,依托协同体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第三章人员共享 第八条中心开展学生协同培养,鼓励实行研究生跨单位双导师制。根据课程中心设置情况,实现互派相关专业课程教师。 第九条中心科研技术人员实行项目短期借用机制,及时了解科研技术人员的工作动态,科研技术人员需要优先满足中心科研课题的需要。

第十条中心应加强人才资源管理的技术力量建设,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建立并完善管理和服务工作相对应的考核评价标准,确保人才资源的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章科学仪器共享 第十一条协同中心理事会设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协调小组(简称“协调小组”),作为协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工作的协调机构。协调小组由成员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领域专家及协同中心分管领导组成。 第十二条协调小组负责制定成员单位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有关管理实施办法,指导、组织共享工作的实施、绩效考评,协调收费政策,向理事会及成员单位通报工作开展情况、考核评价结果。 第十三条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建设“协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督促成员单位发布、更新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目录。 第十四条成员单位负责共享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成员单位应结合协同中心统筹使用管理的要求制定相衔接的具体办法。 第十五条成员单位的权利: (一)共享协同中心的优惠政策。 (二)免费享受协同中心仪器设备信息资源; (三)获得“共享基金”使用、补助及奖励。 (四)免费接受协同中心组织的技术、人员培训和指导。 (五)有偿服务按规定收取有关费用。 第十六条成员单位的义务: (一)及时将仪器设备加入“协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向成员单位完全开放,优先提供优质服务,为用户提供技术保障和准确可靠的分析测试结果。 (二)妥善保管对外服务获得的实验数据,遵守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为用户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三)保持仪器设备完好正常,保证用户随时使用;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用户使用共享仪器设备要求。 (四)向协同中心公开提供各自的优惠收费标准。

军工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模式研究

军工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模式研究 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在当今时代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一种新的组织范式。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军工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协同创新作用,本文就军工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协同创新理论基础、驱动因素及理论体系分析和研究,提出模式设置的一般规则、结构及运行基本规则等。 标签:军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模式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经过世界范围内生产关系的变化和生产力的革新与进步,已经证明科技创新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整体水平的战略支撑。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焦点就是科技水平的竞争,因此国家发展必须要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地位。 较多的科技创新研究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内部通过各自设立的研究机构、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独立完成,推动了20世纪整个世界科技的变革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机构和组织逐渐增多,创新资源也分散在不同的社会创新组织中,导致任何一个创新组织都不具备进行重大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全部资源。故步自封的创新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发展的较多可能性。所以,要以创新科技目标为导向和以创新效率为指标,组织生产力要素并构建和调整生产关系,打通科技创新全流程并提高创新能力,集中科技创新资源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立足。 目前,国际上科学与技术进步和迭代日益加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制约和决定我国综合国力发展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组织壁垒较强、系统集成较弱、互动及协同较少。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组织体制机制固化、闭塞,严重影响了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创新组织的合作与协同,以国家科技创新目标为导向,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协同创新,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了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国家整体能力提升等各方面对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新的科技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纵观科学将技术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开展经历了五种代表性模式:科技推行型、市场拉动型、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型、一体化模式、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式。协同创新正是在科技创新逐步走向集成、网络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是科技創新的一种范式。协同创新与原始科技创新的协调合作不同,是一种管理创新,其本质是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完成创新目标,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目标的实现。

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

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 一、创新工作室宗旨: 围绕工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开展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达到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优化流程、解决问题、降本增效,促进公司发展。 二、创新工作室职责: (一)围绕工作目标,明确和提出创新课题。 (二)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前瞻性、新理念、新办法、新经验等信息,及时收集各专业工作中的需求信息,及时发现工作中需要创新或微创新的课题,提出建议、推介好做法。 (三)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集中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创新活动、研究课题,对“QC”成果、群众性创新、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等确定的创新课题进行推进,做好过程中问题的反馈、研究、解决。 (四)围绕研究项目组织开展交流、研讨、合理化建议等活动,集思广益,培育集体凝聚力,发挥全体员工创新积极性。 三、创新工作室活动办法 (一)坚持开展创新活动。工作室按创新项目计划开展活动,平时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需要,不定期对创新工作进行交流研讨。 (二)坚持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工作室全体人员会议,对创新课题进展情况通报。

(三)实行集中与分组相结合,各小组围绕工作室目标,自行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革新和技能培训等活动。(四)及时记录活动台账,保持活动资料完整。 (五)工作室要经常开展团队学习活动,积极引导青年技术人员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大力培养技术骨干,促进成员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每季度对工作室创新项目进行一次总结分析,对下季度工作进行计划安排,并组织技术骨干经验交流。 (七)年终对工作室活动内容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下一年工作计划。 四、创新工作室工作制度 为充分发挥劳模工作室在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团队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劳模创新工作室高效运转、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室坚持创新创效为指导方针,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有条不紊的发挥劳模、技能人才的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促进创新发展。 (二)工作室定期召开会议,谋划布置阶段性的创新工作,研究解决生产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为成员提供自由研讨和交流的平台。 (三)工作室的成员必须按时参加活动,并做好相关的准备、汇报和反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