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复习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复习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复习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复习

《人文地理学》课件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阐述人地关系的内涵?

答:人地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与土地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或基本资源。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主体,为土地的利用与生产提供人力资源;而土地则是客体,为发展生产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这种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可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再者,在人利用土地的生产过程中又必然发生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之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地关系的两种内涵。

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是什么?

答:1)社会历史性,注重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人文现象;2)区域性,注重从区域角度研究人文现象;3)综合性,注重从多方面考察研究人文现象。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总体特征有哪些?

答: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势。

4、通过查阅资料,论述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答:人文地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指导和参与社会实践。人文地理学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存在肯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当今地理学的研究始终离不开地球表层,离不开人类环境,离不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时候,以人居环境为例,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只要是大城市就适合居住,而是认为当今最适宜的居住环境是综合各方面来看的,如近几个月进行的中国十大宜居城市的评选以及幸福城市的评选,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在如今人文地理学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起初的经济建设方面,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扩展到了环境保护民族关系等方面,以环境保护为例,中国飞速发展的GDP有一部分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的代价上的,有了环境保护等政策的陪伴,经济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2)、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其发展形成的理论是对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的总结,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决策者正确进行决策。

以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为例,一个区域的决策者应该根据该地的自然条件如水源,日照植被等判断该地区是否适合土壤开发,并根据以往开发的历史确定该地区适合进行何种类的开发。

3)、为文化及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各国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是一门基础学科,为了揭示全国各地人文现象的分布的规律性,从中总结经验,协调好人地关系,更好的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服务,就必须积极而有计划的向社会宣传和普及人文地理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的知识。通过人文地理学的学习了解各地的不同文化掌握当今世界特别是我国的人文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使他们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本国国情,充分不同地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趋利避害,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它在我国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简述文化区的分类及各自的概念和特点。

答:文化区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三类。

1)形式文化区:【概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特点】自然状态下形成——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概念】某种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特点】非自然状态下形成——存在功能中心、边缘明显、有执行功能的机构。

3)乡土文化区:【概念】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思,这种自我意思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特点】居民中长期形成并在头脑中存在的一种区域意识——缺乏文化特征上的一致性、无功能中心、无明确的边界。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某文化现象出现以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播,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①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例如电视机的传播就属于这种类型。②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例如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中,汉语普及程度高,在中小城镇上交往多使用汉语,而在土著居民家庭,特别是妇女间,汉语的使用就大为减少;在乡村中,政府部门的干部及服务部门人员使用汉语,农民中则很少使用。③刺激扩散(适应性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例如,居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土著人,因温度低无法经营农业,只靠狩猎为生。后来南部草原上驯养牛、羊的刺激,开始训化只能在当地生存的驯鹿,结果获得成功,当地土著人就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2)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迁移而扩散。特点是速度快、易于保持原文化特征;与原文化区不连续。例如客家的迁移文化。

3、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各自的主要观点。

答: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文化生态关系,其中的功能过程是生态过程。文化生态学即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J.W.贝里所称“强”式文化生态关系说。其基本观点是:“环境(自然环境)现象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在这一研究中,环境被认为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

2)网格型文化生态关系:J.W.贝里称其为“弱”式文化环境关系,即网格式文化关系。其观点是:在环境与文化的变因之间存在着“作用的相互依赖性”,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而不要总想确定确切的原因与结果。文化与环境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欧·奥尔特曼、马·切默斯在其《文化与环境》论著中称为“社会体系的研究方法”。每一个变因与任何另外一个变因都可能是原因也可能是后果。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论。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4、文化景观的概念。

答:居住在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需要,在自然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挑战与应战学说的主要观点。

答:A.J.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主要观点: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起来,并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战,为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6、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首先出现在新教流行的荷兰、英国,而后再向其他地区传播,刺激了这些地区生产方式的改变,社会发展以及地理环境也因此而变化。一般是地理环境促进生产,生产影响社会及思想,而韦伯介绍的是思想先变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是另一种人地关系。因此,这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人地关系的精神作用进行分析有所启发。

7、解释人地关系模式图式。

答:该图式展现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系

统内人地关系的模式。其中有四个要素,

即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

人口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文化

素养的群体。人口的数量和文化状况在各

地之间的差别往往很大。自然生物环境为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各地

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也互不相同,对人口

的承载能力亦不相同。社会组织是指人类人口 自然生物环境 社会组织

技术 图1 人地关系图

社会的文化环境。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依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获得生存的基础,并且利用技术来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在该图式中,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每对联系带又都受到另两要素的影响,因此该图式所反映出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关系。这个图式反映了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图式中的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又反映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这四个要素是组成人地关系的基础,缺一不可。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虽然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课题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阶段与一般的科学研究程序一样,其典型模式是: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如果要写一篇论文,流程如下:(1)确定研究课题:根据自己的研究基础、特长、已有条件和兴趣爱好等,符合科学性、创造性、需要与可行性的原则,确定需要研究的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确定后,紧接着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研究的目的、目标、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研究内容的框架等;(3)收集、整理资料:收集资料时要要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典型性、充足性和可比性;(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对间接材料的认识,获得生动的直观印象;(5)分析研究:包括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设检验,提出观点和结论;(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论文写作最后一道工序,将研究内容和结果整理成文。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4-1部分)

1、农业、工业革命过程中人口发展特点。

答:1)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①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人口总量是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长了,但也并非是一直如此;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并不断波动;③人口分布集中于农业发达区;④直至工业革命,农业社会的人口都呈现出如下特征: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2)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①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密度进一步提高;②死亡率先下降,出生率先上升后下降(工业革命国家);③随着工业化进程,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3)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①极低的人口密度;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③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北非,亚欧南部);④狩猎和采集者通过迁移实现广泛分布((非洲(400万年)-亚、欧洲(180万年)-美、澳洲(2-3万年))。(补充)

2、世界人口发展趋势。

答:1)世界人口加速趋势;2)人口发展进入第四阶段(自发性增长逐步减弱,进入有计划的发展阶段,最终人口总数和自然结构趋于稳定。

3、人口转变内涵、影响因素、人口转变的一般模式。

答: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人口转变的影响因素:1)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妇女地位、家庭结构功能等的变化。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鼓励和限制生育政策。

人口转变的一般模式:1)西北欧模式,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2)日本模式,与西北欧模式相比,日本的显著区别是采取了人为干预生育的措施,故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一两百年的道路。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发展水平较低,人为控制因素的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4)印度的人口转变模式,印度生育控制因素较弱,政府和有识之士虽然早就认识到促进人口转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不少计划,但多属纸上谈兵,或遇难而退,实效都不大,这在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里是有代表性的。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转变模式。

答: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以西北欧为代表,人口转变是基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之上的,而在日本,紧随人口转变之后的经济发展明显为其人口转变彻底性提供了保障。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其特点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为人为控制的加速转变模式;人们节制生育的行为受国家人口政策和其它干预措施的制约;人口转变开始的晚,进程快,转变期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较快,在一定时期人口老龄化问题会非常突出。

5、中国人口转变特点及成因。

答:中国的人口转变特点是发展水平较低,人为控制因素的作用更强。在大规模推进计划生育之初,人口转变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政策导向之间,以及人们的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和谐。80~90年代中国生产力高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基础,上述不和谐已明显地趋于减弱。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预计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将在16亿左右实现相对静止。

6、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

答: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2)人口构成:性别构成与发展,影响婚姻和家庭状况,进一步影响人口增长、移动和其它人口构成,人口年龄结构同样影响人口发展,文化构成影响生育观念、延长了劳动者受教育时间。3)人口政策:包括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和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

7、人口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表现出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

人口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口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

一,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作用。人口对发展只能起影响作用,而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只有社会生产方式。

8、适度人口及意义。

答: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工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1) 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区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 是制定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3)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多数国家人口已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对于其人口政策的制定,促进人口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4-2部分)

1、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的意义。

答: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2)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人口密度只是一个平均数,掩盖了内部差异。

3)农业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反映农业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4)营养密度、比较密度分别是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和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量。所谓农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和草原牧场(后者按3:1折算成耕地)。这些指标更能反映人口的压力程度。

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答:1)分布不平衡——总规律:水陆差异、南北半球之间的差异、沿海与内地的差异、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洲际差异、洲(或区域)内差异、各国之间的差异、城乡差异。

2)人口分布明显的指向性:中低纬(温湿)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3)四大人口密集区——人类大陆

3、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及原因。

答:1)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3)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4)四大人口稠密区:长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四川盆地。另有集聚程度更高的小区域。

4、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答: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3)历史和政治因素。

5、人类迁移及分类。

答:人口迁移:改变原居住地的人口移动。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按其涉及的范围是否跨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的时间,可分为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按人口迁移的社会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自发移民和有组织移民等。

6、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答:国际永久性人口迁移规模小;客籍工人为主要形式;国际难民;发展中国家智力流失严重;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7、国内人口迁移形式。

答:1)历史人口迁移:支边、战争、自然灾害等。2)1954至1984年我国的人口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流动数量较少自发的迁移少,以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迁移为主。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以自发性的移动为主。

8、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

答:英. 拉文斯坦,提出了他的7条迁移法则:①短距离迁移为主,大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②阶段性。③两地间净迁移量不大。④乡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具迁移性。⑤迁移中的性别差异。⑥大部分迁移是年轻人。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主要动机是经济。

9、人口迁移主要理论(推-拉说、期望收入、迁移距离理论)。

答:1)李(E.S. Lee)——“推拉理论”:①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与“拉力”两方面。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则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②城市的吸力(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增长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推力作用综合作用结果使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

2)期望收入理论:①发展中国家存在城市失业人口,但同时农村人口继续流入城市。

②特达罗认为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人口在城市中找到工作机会大小。③由于城市存在失业,农村人口找到工作有机会问题,出现期望收入。

3)迁移距离理论:①英.拉文斯坦提出“迁移定律”: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②斯托福(S. A. Stouffer)提出了干预机会理论:认为,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数,与目的地的机会数量成正比,与沿途的“干预机会”成反比。

10、四川、重庆民工南下北上东进的意义。

答:四川、重庆民工劳动力转移对于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民工南下北上东进改变中国城乡发展格局……(自行回答)

(4-3部分)

1、人种及与环境关系。

答: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人种与地理环境:1)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所有人类种族本源于一个地方,此后由于扩散迁徙,各自在不同自然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在其体质形态等方面产生一些具有共同遗

传特征的人类群体。2)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在种族分化早期,自然条件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种形成的作用逐渐减弱。

2、地理人种与世界主要地理人种。

答:地理人种:在相当于洲的范围内,由于地理隔离所形成的在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

世界主要地理人种:1、亚洲地理人种;2、欧洲地理人种;3、非洲地理人种;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5、印度地理人种;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其余三个为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

3、民族及形成、民族特征,民族与种族。

答: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

民族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如满族、唯吾尔族)、共同经济生活(如蒙古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唯吾尔族、俄罗斯民族见面礼)。

民族与人种不同,人种是在人类历史早期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隔离的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它按人们自然的体形和遗传特征加以区分,属于生物学范畴;而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4、世界主要民族分布与中国主要民族分布。

答:世界主要民族及分布: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占汉族的97.8%;印度斯坦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占99.7%;美利坚人主要分布于美国,占99.3%;孟加拉人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占58.7%)和印度(41.2%);俄罗斯人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巴西人,99.7%分布于巴西;日本人(大和民族)主要分布于日本,占98.7%;德意志人主要分布于德国,占90%;比哈尔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占94.8%;旁遮普人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75.3%)和印度;墨西哥人主要分布于墨西哥(86.2%);爪哇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占99.3%;意大利族主要分布于意大利,占82.5%;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和韩国,二国合占94.5%

中国现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92%,其余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中国民族分布呈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

5、举例说明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答:任何一个民族,很少能够完全与外界处于长期孤立的状态,而都要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接触,并受其影响,形成新的整合。

1)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当居住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殖民者向西发展时,与印第安人发生冲突。大草原上的印第安人经过激烈的斗争之后,有的被殖民者消灭,有的被迫不得向西迁移。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受外界文化影响,在各个保留地的印第安人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2)欧洲多国民族在美国的整合:美国是由多民族来源形成的一个具有多样性新文化的

国家。这种在来源上各不相同的民族,在语言、宗教以及生活习俗上存在差异,迁移到美国后,混居在一起,通过交流、汇合、融合,形成一个在某种程度上的共同文化,也有人称其为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

6、民俗及形成,举例分析民俗与环境关系。

答:民间文化又称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形成:1)民俗是历史社会地理的产物;2)许多民俗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3)有些民俗则是由宗教信仰而产生的;4)民俗对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民俗与环境:1)民居:居民的住房,不仅反映民间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关的文化传统。这类建筑物依靠传统,通过实践与经验积累一代代继承下来的。凭经验与记忆建造其不同用途的房屋,如住房、谷仓、教堂、磨坊等各种有形的文化景观。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与建筑外形与内部特点上,均能表现出与环境的关系。2)饮食民俗:举例:南方爱吃米,北方爱吃面;拉丁美洲人爱吃玉米,东欧人爱种黑麦。东方吃猪肉,西方吃牛肉,以及相应的乳制品。3)服饰民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与西南、南方少数民族服饰。4)节庆、婚娶、丧葬及其他:【节庆】汉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傣族:泼水节;回族:开斋节;国外:感恩节,狂欢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婚嫁丧葬】天葬、土葬、海葬、悬棺等。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农业起源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国内关于农业起源最权威的说法【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经济卷】—”原始农业”:产1)生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2)气候条件改变:适宜的农作物栽培条件,人口增长;3)改进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4)掌握简单的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方法。

人口压力说(博塞洛普(E. Boszerup)):1)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2)生态环境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人口增长—采集与狩猎的强度上升—食物短缺—植物的种子—驯化植物的农业。

宴享说(海登(B. Hayden)):1)农业驯化的植物种类,不是为了补充原来食物的短缺,而是为了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2)补充食物品种—改善人们食物结构—享受美食—培植驯化特殊的植物—原始农业。

2、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出现于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

答:这些古文明所在地都是在农业出现以后,由于农业生产高度发展,使文明得以在该地出现。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生产的粮食必然丰富,粮食丰富了,就可以使一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智力活动。所以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发达。

在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处,都是利用河水灌溉生产小麦,获得高产而导致文明出现。在中国则是利用气候与土壤条件创造了旱作农业的高产。

3、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征。

答:1)原始农业的特点:对土地实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

2)传统农业基本特征:①传统农业是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②传统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因生存需要而进行农业生产。③传统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④农业社会农民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不多。

3)现代农业的特点:①现代农业的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所消费的;②农业从业人口比例低;③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④农业社会化程度高;⑤劳动生产率高。

4、传统农业类型、分布及特点。

答:传统农业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旱作农业: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地区,小麦占重要地位,牲畜为动力,雨养农业。

2)水稻农业:分布于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喜高温潮湿。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特点:需劳动力多,田面平整,有一定技术要求、灌排措施。

3)地中海农业: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地区。种植小麦、大麦、葡萄、油橄榄;农业、果木、牧业三位一体的传统农业。现在园艺农业占重要地位。

4)游牧业:分布于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北非、西亚、中亚、中国北方以北地区。特点:从事游牧人口少但地域范围广大;各地区牲畜种类不同,趋向于定居或半定居。

5、现代农业类型、分布及特点。

答:1)种植园农业——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的农业:地域性明显,一般是热带及附近地域的沿海地区,最集中地是美洲的热带地区。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

2)谷物农业——面向市场专业生产谷物的农业: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我国的东北是春小麦的生产地区。

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美国大湖以南的大片地区;欧洲从西班牙北部开始,经地中海沿岸与大西洋、波罗地海沿岸地区的中间向东延伸的地区;巴西东南部地区。特点:谷物与牲畜混合农业;以牛、猪为主;谷物生产率高、牲畜饲养科学化。

4)乳品业——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乳加工制品的农业:种植作物:优良牧草及块根作物。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及圣劳伦斯河南岸地区;欧洲——瑞士与法国开始往东的大西洋沿海与波罗地海南岸地区;其它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外)——大城市的郊区。

5)市场园艺农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生产蔬菜、水果、花卉等,不饲养牲畜;分布于城市周围或者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

6)大牧场——大规模的以投向市场为目的现代饲养业: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的干旱地区。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J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第四版管理学课后所有答案

第一章: 第一题答案: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第二题答案: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第三题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第四题答案: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五题答案: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一: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个别——一般1:在管理学研究中,归纳法应用最广,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2: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的几点a:弄清与研究事物相关的因素,以及系统的干扰因素b:选择好典型 c:按抽样检验原理,保证样本容量d:调查问卷时应包括较多的信息数量,并作出简单明确的答案。二:试验法。 三演绎法一般——个别 第二章: 第一题答案: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守信——信誉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 第二题答案:查理。巴贝奇(英国)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管理学课后思考题[1]

管理学课后思考题[1]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1.试述管理的含义。 2.试论述管理的特点。 3.为什么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4. 试述管理属性及管理属性两重性的意义。 5. 什么是管理,并试述管理的基本职能。 6.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对象和目的是什么 7.根据明茨伯格的理论,试述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扮演着哪些角色 8.管理的一个著名定义是:“通过别人并和别人一道实现组织目标。”请说明管理者如何才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 答(1)正确确定组织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方案作出正确的决策; (2)正确地设计和维护组织; (3)科学的授权和实施有效地激励; (4)进行适当的控制。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答:(1)在管理实践中逐步产生管理思想。 (2)管理思想在发展中的归纳总结,形成了管理理论。 (3)管理理论作为具体的管理思想而去指导管理实践,同时,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正。 2.管理理论发展的全部历史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简述管理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3.简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中激励工资制度的内容。 4.简述从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来看,科学管理理论体现出的科学管理四原则。 5. 试述科学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6.试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你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7.简述梅奥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中所阐述的几个主要观点。(答案同9) 8.试述霍桑试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答案同9) 9.简述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10. 简述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1.根据韦伯的观点,被社会接受的权力有哪几种类型 12.简述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第三章管理环境 1.简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简述驱动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 第四章决策 1.为什么决策要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2.为什么决策不能做到“最优” 3.简述决策的类型。 4.按决策的重要性程度,决策可分为那几种分别由哪个层级的管理者负责 5.简述集体决策的优点。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1.从人类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差异分析文化的特点 ①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可遗传,而文化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是后天的。 ②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世代传递,而文化的继承则是横向联系,文化特点不仅为该群体所继承,还通过多种方式向该群体以外的文化群体传播,速度比生物传递要快。 ③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 ④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2.试论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主要从如下方面论述:①旅游与文化的变更与交流,包括旅游活动导致文化移植,即当两种文化相碰撞时,两者会通过“借用”的方式向对方靠拢,使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往、交流等。 ②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使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复兴,另一方面亦可能使传统文化形式退化。 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条件有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并且这些因素往往以复杂的方式彼此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他们只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对人口分布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条件等。 4.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原因及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 经济因素:虽然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很多,经济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政府决策、人口政策,其影响之大,有时会超过经济因素。 社会秩序变革和文化教育因素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 (二)人口迁移的后果: 对人口发展的影响:(1)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2)影响人口的年龄、性别等自然结构(青壮年男性)(3)影响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智力外流:地区间)(4)影响人口民族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影响是多方的①有利于民族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与融合,为提高各民族人类素质创造条件②但不同人群的混杂,往往会引起和加深地域内部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矛盾,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复杂,总的来说人口迁移是一种广义的人才交流,对于促进地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 首创“地理学”

管理学课后思考题及其解答

《管理学基础》课后思考题汇总 1.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什么P11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这一简短的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①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②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④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者的角色有哪些P21 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和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3.泰罗所提出的科学管理制度有哪些主要内容如何客观评价泰罗制P54、59、60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泰罗。其理论主要观点有: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了以下的管理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功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成为执行职能。 评价:泰罗的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与泰罗同时代的对管理改革作过贡献的还有甘特、布雷斯夫妇、福特、法约尔,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共同构成了泰罗制。 ⑴他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⑵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绩效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⑶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得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⑷泰罗把工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最大限度的压榨。 ⑸泰罗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 4.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主要观点是什么P60 法约尔的代表作是《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6个方面的职能: ⑴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 ⑵经营职能:即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 ⑶财务职能:即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⑷安全职能:即保证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 ⑸会计职能:即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 ⑹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5项。 法约尔还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14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供参考)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李特尔 C.洪堡 D.梁启超 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 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 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 D.适应论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2.二元论3.人地关系适应论 4.人文地理学5.人地关系6.人地相关论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1

第一章 1、管理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组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需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基本职能。 3、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4、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归为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三大类。 5、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都赫特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6.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 7、管理者要具备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职能三类技能。 8、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 9、控制的实质就是为了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10、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11、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12、管理的对象应当是组织中所有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第二章 1、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思想四个阶段。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了古典管理理论的框架。 3、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即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4、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这就是法约尔提出的统一指挥原则。 5、正式组织以效率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主要标准。 6、决策理论认为,企业中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两类。 第三章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为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 2、管理和战略,战略告诉我们怎样“做正确的事”,管理在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 3、管理方法一般可分为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 4、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的经济关系。 5、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最根本的一点是要严明。 第四章 1、伦理的功利观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作出。 2、合乎伦理的管理不仅是从组织自身角度看问题,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合乎伦理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4、综合社会契约理化观主X把实证和规X两种方法并入商业伦理中。 第五章 1、根据赫伯特。西蒙的观点,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化原则,而不是最优化。 2、战术决策旨在实现组织中各环节的高度协调各资源的合理使用。 3、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看,可把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4、程序性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而非程序性决策涉及的是例外问题。 5、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 6、按决策的性质分,有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7、盈亏平衡点分析是在把生产总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基础上,分析成本、产量利润三者关系的计量方法。 8、不确定型决策无法预知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

第13章_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课后思考题答案

1、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方面。 1.土地资源退化:人为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由于过渡放牧、森林砍伐、不适当的农业利用造成的。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坡耕地土壤具有低产性状,肥力下降。人类农业活动的加强和过度的垦殖使可耕地土壤侵蚀问题日趋严重。土地荒漠化改变了陆地表面的物理特征,破坏了地表辐射平衡,诱发气候和环境变化。 2.水资源短缺: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水资源短缺。“淡水贵如油”现象从中东沙漠和干旱的非洲大陆扩展至欧洲、拉丁美洲、亚洲。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为解决淡水不足,采取的限量供水、提高水价使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局部地区的淡水资源紧张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引起地区冲突。 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人口爆炸、工业污染、滥垦滥伐、过渡放牧、工矿城镇发展以及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病虫害等因素对动植物环境的极大破坏。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的灭绝。 4.矿产资源消耗剧增:世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加速进行。含碳矿物燃料的使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导致酸雨。 2、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一是人类无限制的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欲望,二是环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基础的能力是有限的,三是自然环境对废弃物的降解能力和恢复自身平衡发展的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具体表现: 1.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汽车的普及使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猛增。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略降但总量未减。发达国家由于南北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不同故城市上空臭氧含量低。拉丁美洲由于工业废料增多等因素使其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酸雨现象的普遍。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工业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增多,对森林的破坏使其对碳循环的制约作用减弱,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日间降落倾盆大雨的天气现象在取代每年降雨量持续地增多的气候模式。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方面尽量节约或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量,提高燃烧热效率,大力开发各种新能源改变能源结构。另一方面必须控制和制止乱砍滥伐森林,大力植树造林。 3. 臭氧层遭破坏:臭氧层遭到破坏将会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双目失明的患者增加,使作为海洋生物食物链基础和二氧化碳吸收物的浮游生物大量减少,使许多粮食大量减产,加速聚合物的降解。保护臭氧层最有效方法是尽快停止生产使用氟氯烷烃类化合物和甲基溴。 4. 水体污染加剧:河湖污染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雨和冲刷将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冲入河流和各种水体,空气降尘。陆地水污染使生产生活用水遭到破坏和减少,危及水生生物损害人类健康。海洋污染方面,工业排污的重金属元素、各种塑料制品、开采石油和油轮的溢漏和排污、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近海排放以及海湾倾斜垃圾。 3、简述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 1)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所产生的严重的环境问题。 2)20世纪中叶部分发展中国家因实行经济赶超战略使得出现环境问题。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的提高及70年代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

管理学课后思考题[1]

.试述管理地含义. .试论述管理地特点. .为什么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 试述管理属性及管理属性两重性地意义. . 什么是管理,并试述管理地基本职能. .什么是管理?管理地对象和目地是什么? .根据明茨伯格地理论,试述管理者在平时地工作中扮演着哪些角色? .管理地一个著名定义是:“通过别人并和别人一道实现组织目标.”请说明管理者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答()正确确定组织目标,并对实现目标地方案作出正确地决策; ()正确地设计和维护组织; ()科学地授权和实施有效地激励; ()进行适当地控制. 第二章管理理论地形成与发展 .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在管理实践中逐步产生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在发展中地归纳总结,形成了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作为具体地管理思想而去指导管理实践,同时,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正. .管理理论发展地全部历史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简述管理理论地三个发展阶段)? .简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中激励工资制度地内容. .简述从对管理人员地要求来看,科学管理理论体现出地科学管理四原则. . 试述科学管理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试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地主要内容以及你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地评价. .简述梅奥在《工业文明中人地问题》中所阐述地几个主要观点.(答案同) .试述霍桑试验所得出地基本结论(取得地主要研究成果).(答案同) .简述梅奥人际关系学说地主要观点. . 简述韦伯理想地行政组织体系地特点. .根据韦伯地观点,被社会接受地权力有哪几种类型? .简述现代管理理论地主要学派. 第三章管理环境 .简述组织与外部环境地关系. .简述驱动行业竞争地五种力量. 第四章决策 .为什么决策要遵循地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为什么决策不能做到“最优”? .简述决策地类型. .按决策地重要性程度,决策可分为那几种?分别由哪个层级地管理者负责? .简述集体决策地优点. .简述决策工作地基本过程(步骤). .试论述决策要受到哪些因素地影响? .试述决策地过程(步骤)及影响因素. .简述使用德尔菲法进行决策地要点. .简述头脑风暴法地实施原则.

人文地理复习

绪论 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 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 c )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 地理环境 B.人地关系 C. 人文现象 D. 社会现象 2、人文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 a ) A.人地关系问题 B. 地域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性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3、人文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 c ) A.自然环境的影响 B.人文环境的影响 C. 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D.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因素的影响,在生产上和民族习惯上都表现出明显的( c )。 A.水田农业民族特征 B.生产和生活方式落后特征 C.游牧民族特征 D.旱地农业民族特征 5、中国西北地区的蒙古族的典型民居建筑,主要是受( d )影响,蒙古族人民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 A.风沙大 B.冬季西北风强劲 C.气候干旱 D.游牧生产方式 6、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因为( c )。 A.南方地区人民主食以大米为主 B.水稻比其它作物经济价值更高 C.水资源丰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种植 D. 南方地区土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 7、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是因为( b ) A.经济基础好 B.地理位置优越,紧靠港澳,又是海外华侨的主要原生地之一 C.该地区人民市场经济意识强D.该地区技术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 8、古印度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 a ) A.印度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气候温暖湿润 B.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 C.恒河流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河水灌溉 D.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喜马拉雅山区丰富的冰雪融水灌溉。 9、乡村地理学是研究( b )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村落 B.农村 C.农民 D.农业 10、区域人文地理学是对一定区域内的( b )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A.地理环境 B.人文地理环境 C.人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 D.人文现象 二、多项选择 1、受地理环境影响,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和变化表现出具有(abcd)的特征。 A.一定的影响区域 B.一定的空间关系 C. 一定的地域范围 D.、一定的空间规模 2、下列属于区域人文地理学的有(acd ) A. 城市地理学 B. 陆域人文地理学 C.世界经济地理 D.资源地理学 3、下列属于部门人文地理学的有(abcd ) A.科技地理学 B.宗教地理学 C.民族地理学 D.中国语言地理 4、聚落地理学是以研究聚落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abc )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论:人文地理学“研究事物,不是作为特殊现象、孤立的现象去研究,而是从它的特性去研究,特别注意各成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研究的成分越多,现象越复杂,综合性就越高。”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以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用领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嗨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反战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

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以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典地理学)(19世纪中叶以前):人文地理学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古希腊诗人荷马公元前9实际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的阐述;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西方古代的人文地理学还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与自然、政治、哲学等混杂在一起的笼统的科学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主要多为游记、地方志之类,以记述性的资料为主。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创立了因果原则等研究基本方法。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他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描述发展为探究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用一般原则去认识地理现象,寻求科学解释。

管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二题: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什么? 答案: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第三题: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第四题: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管理具有自然属性,这种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具有社会属性,它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从历史上看,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服务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具有剥削性和资本的独裁性。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管理的预期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五题: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答案: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 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三题:科学管理理论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泰罗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理论是实质是什么?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谈谈科学管理理论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 1.19世纪末期,由于生产技术日益复杂,生产规模和资本日益扩大,企业管理职能逐渐 和职能资本分离,管理职能则委托各方面的管理人员所组成的管理机构承担,出现了专门的管理层。管理工作也成了有专门人员研究的一门学问,“科学管理理论”由此产生了。 2.泰罗认为单凭经验管理是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