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都傩戏

宁都傩戏

宁都傩戏
宁都傩戏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巫傩是中国远古先民的宗教仪式,有学者考证,它源生于新石器时期初叶,从许多历史记载中可勾勒出巫傩的早期形态:巫师头戴面具,身着“玄衣朱裳”“黄金四目”,执戈持盾,率百余名小隶脚踏罡步,口作傩傩之声以驱鬼逐疫,场面宏阔森严。远古鸿蒙,世袭传承,傩事活动几乎遍布我国各大区域,众多民族。随着社会进步、演变,有些地方已经失传,有的地方至今仍有傩戏活跃在山野乡间。

在宁都县黄石镇中村,就有这种被称之为“活化石”的傩戏流传。最早发现这一历史遗存的是宁都采茶剧团离休干部邓文钦先生。为此,他撰写了《宁都一处特殊的庙会习俗》一文,刊于香港大学劳格文博士主编的《赣南地区的庙会与宗族》一书中。书中详细介绍了中村傩戏的由来历史、演出特点、演出剧目、演出时间、演出路线及生存观念。

中村坐落在距黄石镇西南5公里处的一个坑垄中间,这里四面环山,山清水秀,风光明媚,民情纯朴。据《汾阳璜村郭氏十修族谱》载:郭应桐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从营上迁此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全村共有231户、人丁1115人。村中有个福主庙,祀奉的主神为华光菩萨,村民尊称为福主老爷。

相传400多年前,村人余顶万据傩戏唱本学成傩戏,后组成傩戏班,年年祭祀时演唱。

中村的傩戏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其特点有些类似道教的“踏罡”、“踩灵”等步伐,表演动作较简单原始,但粗犷、热烈、火爆,虽无行当之分但有男女之别,不论演什么角色,都要戴面具,面具由木头雕凿。演员用不同身段动作去区别男女角色。音乐也很简单,主要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曲牌有“一字锣”、“三锤锣”、“反弹锣”、“小波浪”、“小元宵”等。服装现在只有两种,一种红色,代表男性,一种绿色,代表女性,服装前后有特殊图案和道教符录等标志,头上用一块一面红、一面黑的头巾包扎。道具也简单,大都用木制剑和木制令箭或根据剧情需要制做的其他道具。

中村傩戏与庙会禳神紧密相关,这里的禳神或出神就是把庙中的华光福主抬到各村去游,其他菩萨用箩担着同行。每到一村便将菩萨摆到大厅堂或屋场坪里,让该村人装香燃烛供奉,同时傩戏也随之起演。

中村傩戏有一个与别处傩戏不同特点,当演出《太公钓鱼》一戏时,中途庙会头首会将演出道具、纸剪的鱼向观者出售,而许多妇女则会争先恐后拿钱去买。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她们将纸鱼买回家后,先在灶头上放一下,然后拿去拌猪食和鸡食,据说这样可保鸡、猪不会发瘟,六畜平安。演《抱冬易》一戏时,中途会有许多妇女手提白线争着挂到演员手中。每个妇女手上的线都有一定的数,今年12个月就拿12根线,如果有闰月就得拿13根线,每根线长33厘米以上,线头上要扎一个红包,红包里装有钱币(多少由挂线人自定),人们称之为挂线,据说可保大人小孩长命百岁。

中村傩戏每年有两次演出活动。第一次由农历正月初二到十六日止,演出活动范围达两县(宁都、瑞金)四乡(黄石乡、对坊乡、蔡江乡、丁陂乡)22个村委会100多个自然村。一路上神旌引路,唢呐锣鼓、铳炮喧天、声势浩大,观者数以万计。第二次从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一开始至十七日结束,历时7天,6个点,7个自然村,全在黄石乡境内。每次禳神出神,都要抬菩萨游村,村民以香烛敬神后即演傩戏《打保安》。然后戴着钟馗面具的傩到各个厅堂走一圈,也有群众请他们去走,以帮助驱邪逐疫。

中村傩戏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剧目,由余顶万成立傩戏班传承今日,共有32位传人,各种傩面具达108个。剧目有《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判官醉酒》、《刘海戏金蟾》等数十个。可惜古老的中村傩戏也在逐年减少,传至今日,只剩下郭家习、郭天春两位老人能演出傩戏了,而且只能演出《赖公射月》、《打王卯》、《抱冬易》、《判官点书》、《太公钓鱼》、《钟馗斩鬼》、《打保安》7个独角戏和对子戏。而面具也只保存下34个。黄石中村的傩戏面临着断代的危机。

宁都是早期客家摇篮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而黄石中村的傩戏是赣南地区至今惟一发现的傩戏。古老神奇的中村傩戏是我们客家文化的瑰丽宝藏,是我们研究了解客家先民的生活习俗、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的“活化石”。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数量3年数据洞察报告2020版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数量3年数据洞察报告2020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数量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数量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数量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数量数据洞察报告对关键因素普通初中学校数量,普通初中毕业生数量,普通初中在校学生数量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数量数据洞察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毕业生和在校学生数量现状 (1) 第二节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学校数量指标分析 (3) 一、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学校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普通初中学校数量现状统计 (3) 三、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学校数量占全省普通初中学校数量比重统计 (3) 四、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学校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学校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普通初中学校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普通初中学校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学校数量同全省普通初中学校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毕业生数量指标分析 (7) 一、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毕业生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普通初中毕业生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毕业生数量占全省普通初中毕业生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毕业生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铜仁市印江县普通初中毕业生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南丰傩文化记事初稿-中国傩文化

南丰傩文化大事记(初稿) (1953年——2014年) 曾志巩 1953年 2月,南丰廓背园《文王访贤》和水北村《和合》舞参加江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获省古典艺术奖旗两面。《文王访贤》并选拔参加中南区民间文艺会演,艺人李水生后又参加了中南区的民间文艺巡回演出活动。 1954年 春节期间,在县人民会场举行傩舞会演,26个傩班分别在两个舞台上表演。 1955年 ?月,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员黄芝冈到南丰考察傩舞。 1956年 春,中国舞蹈研究会调查小组盛婕一行7人,于3月30日至4月28日先后到江西婺源、乐安、南丰、黎川、遂川5县调查傩舞,10月在《舞蹈学习资料》发表《江西省“傩舞”调查介绍》,并将各类跳傩、跳鬼、玩喜等多种形态的面具舞统称为傩舞。 1957年 3 月,石邮傩舞《判官醉酒》(2人)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行前在省内各专区巡回演出。 ?月,抚州专区举行首届职工文艺会演,县工会和县文化馆合作选送的傩舞《和合》获节目奖和演出奖。 同年,中央实验歌剧院、广州军区歌舞团、空军歌舞团的专业舞蹈工作者来丰采风。(?)

1958年 1月10 日,抚州专区举行首届农村文艺会演,县文化馆选送的《傩公傩婆》获创作奖和节目奖。 5月,石邮傩班9人赴南昌,江西电影制片厂《江西新闻》摄制组为其拍摄新闻专题片。 同年,文化馆文艺工作者与廓背园艺人合作,编创的新傩舞《蜜桔大王》参加了江西省第二届农村文艺观摩会演。 1959年 ?月,江西省歌舞团以南丰《和合》为素材创作的《丰收乐》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文艺会演。 1960年 元月,南丰文艺学校学习演出的《丰收乐》在专区农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演出,获奖旗和奖金。 2月,正月初一至初三,县文化馆在人民会场举行文艺演出,白天为傩舞表演,廓背园、周家堡等傩班演出28套节目。晚上举行灯彩晚会和文艺节目表演。春节期间农村有32个傩班活动。 1962年 ?月,中共南丰县委文教小组工作意见指出:文化馆“对民间传统性文艺要挖掘。已挖掘的要进行抢救,特别是抢救南丰傩舞、竹马,否则会影响迷信传播。” 5月底,专署文教处召开全区音乐工作会议,研究收集民歌,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会上要求南丰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傩舞音乐。 1963年 ?月,廓背园李水生出席江西省第三次文代会,并当选区为省舞协理事。 同年,江西省歌舞团和全国总工会煤矿歌舞团的编导来南丰学习傩舞。

新时代贵州傩文化的挖掘、利用与启示

新时代贵州傩文化的挖掘、利用与启示 作者:苏翔 来源:《歌海》2019年第05期 [摘; ; 要]贵州傩文化历史悠久,多层次、多种类、丰富的文化积淀使其闻名于世,近年来贵州傩文化逐渐由原先的保护、传承为主向开发与经营上转变,从研究贵州傩文化发掘的现状出发,以探讨这一现象对傩文化发展的启示为出发点,采用举例和实践研究等方法,详细论述贵州傩文化发掘的意义与价值以及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为贵州与其他地区傩戏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贵州傩文化;挖掘;利用;启示 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性文化现象,曾经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不同的国家、地区,傩文化因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很多地区的傩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殆尽,至今仍然保留这一传统的地区更是少之又少。傩文化因为傩戏的发现与推广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外界的关注。我国的傩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在西南贵州等地至今保留较为完整良好的傩文化生态环境,这对于发掘与研究、利用傩文化资源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贵州傩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阐述 (一)贵州傩文化的内涵阐述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一个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大约30%,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如侗族、彝族、土家族等,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傩文化特色,因少数民族深厚的傩文化资源,学术界赠与“中国古文化活化石”“中国原始文化活化石”等美称,因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多学科研究价值,贵州傩文化在学术界占有重要的一席。 研究傩文化就必须研究其载体傩戏,贵州傩戏目前发展状况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以汉、彝、土家等民族傩戏为代表的民间傩系列,以汉、土家、彝族地区的傩祭祀为发展的第二层次,以贵州地戏为发展的较高的第三层次。傩文化在不同地区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与地区的民俗习惯具有密切的关系,傩戏十分重视流程与服装道具的运用,不同的傩戏中的道具与举办地点、支持人物与流程有所差异,对于祭祀祭拜的神灵、信仰的宗教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面具在傩戏中是重要的文化价值符号,在傩戏表演中,面具代表的是神化的英雄,雕刻生动形象,是根据当地的民间神话传说制作的,在如今的傩戏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的过程中,对傩面具的制作的推广,也带动了许多地区傩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一些地区与产业的傩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带动了贵州某些少数民族家族与地区的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傩文化、家族、产业、地区经济之间的有效连接与发展。

云南傩文化归总

【民族文化研究】 略论云南傩面具及其文化审美特征 ※ 李福军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关键词] 云南傩面具;文化内涵;审美特征 [摘 要] 云南傩戏面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云南各民族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的复合产物,从中可窥视到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习,看到云南各民族的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和保护自身的古老梦想。本文通过分析云南有代表性的几种傩戏的面具,透析云南傩面具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4)01-0020-05 傩面具作为古代原始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表现形态,从远古时代传承下来,至今仍然能够在一些地区、一些民族中与现代文化并存,并大量地活在不少民族民间的广阔艺术天地里。傩面具与各民族的某些习俗或宗教祭祀结合后,成为某些民族所独有的艺术形式。以面具文化为主体的艺术活动有:傩歌、傩舞、傩戏、纹面、纹身、脸谱、吞口等,这种原始文化与现代文化同时并存的原因,是因为傩面具具备了自身的艺术个性,而且在许多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这种艺术个性与某些思想意识和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使这种古老的文化形态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现代文化环境中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 在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的云南,因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的影响,以傩歌、傩舞、傩戏为主的原始文化在现代高度发达的文化环境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态得到较完好的保存。作为云南历史、宗教、艺术、民俗复合产物的傩戏面具,体现了云南各民族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和保护自身的古老梦想。他们通过戴傩面具祭祀、演出等方式达到人与神、人与鬼、灵与肉相契合的目的。从中反映出云南各民族生活与信仰的方方面面。傩面具文化既属于宗教,又属于艺术,它可以在歌舞场上给人们带来世俗的欢乐,又可以引发人们对彼岸世界的思考。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认为:“一切宗教不是别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形式。”傩面具正是这种力量的表现。昭通端公戏中,端公运用法器,念动咒语,施以灵符,其目的全在于祈求神灵来驱疫赶鬼,保护自己。 在原始社会早期,各民族的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超出对自然界和人群关系最直接反映范围的时候,宗教还没有产生。作为宗教形式的“傩祭”当然不会产生。随着人类在劳动中的发展,先民们有了较发达的大脑,逐渐产生了对较复杂问题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才开始考虑人和外界的关系,于是产生了灵魂的观念,产生了人类的迷信。当人类进入原始氏族阶段后,又按照氏族部落的形象,产生了神的观念,于是就有了祭神的迷信。显然,这时人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又因为人们的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周围自然界的赐予,无法抗拒自然界发生的如风、雨、雷、电等现象的侵袭,并把它视为超自然的力量,从而对自然界产生了崇拜和迷信,这就是人类在蒙昧时代产生的“万物有灵”观念,即崇拜自然物的观念。嗣后,人类又经过一段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崇神、祭鬼仪式,产  2004年1月 第36卷第1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our nal of Yunnan Norm al University Jan.,2004 Vol.36No.1   [收稿日期]2003-08-26 [作者简介]李福军(1972—),男,白族,大理剑川人,云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傩戏研究”课题[02K U Y013]论文。

贵州省秀山(黔渝界)至印江高速公路PPP项目

贵州省秀山(黔渝界)至印江高速公路PPP项目实施方案 铜仁市交通运输局 二〇一六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项目概况 (4) (一)项目基本情况 (4) (二)经济技术指标 (5) (三)PPP模式运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二、项目运作 (15) (一)项目工作组织 (15) (二)项目运作方式 (16) (三)项目公司组建 (18) (四)项目资产权属 (18) (五)项目合作期限 (19) 三、交易结构 (20) (一)投融资结构 (20) (二)回报机制 (21) (三)绩效考核 (22) (四)相关配套安排 (23) 四、财务测算 (25) (一)测算原则 (25) (二)测算指标 (25) (三)测算边界条件 (25)

(四)测算结果 (31) (五)补助确定机制 (33) 五、风险分配基本框架 (34) (一)风险识别 (34) (二)项目风险分配的原则和基本方案 (39) 六、合同体系 (42) (一)PPP项目合同体系的构成 (42) (二)政府对于各类合同的管控思路 (42) (三)PPP 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协议基本框架 (42) 17.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 (43) (四)PPP项目合同核心内容 (43) 七、监管架构 (54) (一)PPP项目合同中的授权关系 (54) (二)PPP项目合同的监管方式 (55) 八、采购方式选择 (57) (一)项目采购方式的确定 (57) (二)对社会资本合作伙伴的资格条件要求 (57) (三)评审办法 (58) 附件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59)

前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明确了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发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政策导向。财政部、发改委也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积极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交通运输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在收费公路领域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高速公路。地方高速公路项目作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将成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探索贵州省交通发展投融资新机制、新模式,破解交通发展融资难题,贵州省积极推进开展PPP模式工作。现对秀山(黔渝界)至印江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采用PPP模式融资,组织开展PPP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明确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事项和关键环节,重点包括:识别项目风险并合理分配风险,明确项目的运作方式,明确项目投融资结构、投资回报机制等交易结构,明确PPP项目的合同结构体系和框架关系,明确项目推进的监管手段和方式等,为PPP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实施方案编制的主要依据有: 1.《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 2.《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

贵州省印江县天堂完全中学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 印江县天堂镇地处黔东,为印江县北门锁钥,襟五乡(板溪、沙子坡、木黄、刀坝、合水)连松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条件异常便利,是印江东北工业经济带的中心乡镇,天堂中学便翼然居停于其北部的桥头堡——燕子窝。 天堂中学始创于1958年,历经几代人荜路蓝缕,艰苦创业,于1985年发展为全县唯一的乡镇完全中学。后值布局调整,于1998年还原为乡镇初中。2000年按县政府的决策,合并了陡溪中学,扩展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实力。如今,针对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印江县顺应形势对教育规划作出了新的调整、改革。天堂中学勇立潮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于2006年再一次跻身县直完全中学的行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天堂中学校园占地面积为5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活动场地面积4000平方米,现有35个教学班,学生1900多人。有远程教育机房1间,微机室2间,图书室1间,理生化实验室各2间,有计算机71台,图书25348册,有学生宿舍3幢,面积4264平方米,食堂、2幢,面积2297平方米。学校现教职工123人,专任教师113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30人,本科69人,专科43人,学历合格率99%。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尊师、守纪、文明、向上”为校风,以“博闻强识、礼德修仁”为校训,立足实情,更新观念,强化管理,奋力开拓,在

社会各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学校党支部与行政完美配合形成共识,着力奉行民主、和谐的管理原则,尊重知识、礼贤人才,注重环境的育人作用,打造端肃,整洁的校容、校貌、校风;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致力于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个性及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工会依法发挥民主管校的职能作用,与党支部、行政配合默契,校务公开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政务处善于从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教务处擅长促进教师学习、引导教研教改、发挥教师特长、提升教学质量;团委常规性的举办团员培训、播音员培训,用“校园之声”“金色年华”等文艺活动,营造校园良好的文化气氛;教师间乐于相互砥砺,共同学习,有浓郁的学术氛围。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言行结合、贴近实际、垂范在先”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修养个性,热爱生命,体验道德”作为德育教育目标。把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大力推行“文明班级”“德育示范班级”创建活动,加强对“思困生”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邀请镇卫生院、妇联的同志到校对女生青春期进行专门的教育,使其健康发育成长。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学校德育工作基本走上了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校连续三年获县德育先进学校。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集全校教职工常年的辛勤耕耘,积极献身,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2017(含答案解析)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 A.晌.午(xiǎnɡ)门槛.(kǎn)震悚.(shù)气冲斗.牛(dòu) B.商酌.(zhuó)儒.家(rú)修葺.(qì)心有灵犀.(xī) C.迸.溅(bìnɡ)忏.悔(qiān)毋.宁(wù)颠沛.流离(fèi) D.炽.热(zhì)遨.游(áo)点缀.(zhuì)深恶.痛疾(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 ....的一项是() A.选聘滞笨渺小鞠躬尽萃 B.婉转繁锁茏罩目不窥园 C.烦躁狂澜陡峭如释重负 D.班斓取缔稠密忧心冲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清晨,我看到几位老爷爷在文昌公园练太极,不禁赞叹:真是血气方刚 ....啊! B.市民秩序井然 ....地上下公交车,这也成为印江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C.养老制度全面改革的消息虽说姗姗来迟 ....,但还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D.他能在学校篮球运动会上入选最佳价值球员,是当之无愧 ....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通过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B.县团委开展“我为母亲河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治理印江河”不只是政府的事,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积极参与。 C.他工作能力强,担任学生会主席这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 .......的一项是() A.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B.参观严寅亮故居,你是周末去呢?还是暑假去? C.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D.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我走到天涯海角,我离他都不会再远。

傩戏(德江傩堂戏)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神灵——德江傩堂戏 德江县地处贵州北部,古为南蛮之地,战国时代属巴、楚。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楚地之巫,实以歌舞为职,目的是乐诸神。《说文》里对于巫的注释是“女能事无形,以歌舞降神者也。”德江傩堂戏就是由巫师还傩愿的酬神歌舞发展而成,现已遍布全省,汉、土家、苗、瑶、侗等族均有其演唱活动。 “傩堂戏”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土家人叫“杠神”。巫术、原始宗教崇拜和戏剧相交汇成为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形成了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至今仍然活跃在黔东北的村村寨寨。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小说《神巫之爱》中,对这德江傩堂戏的演出有十分传神的描写:“他(指神巫)头缠红巾,双眉向上直竖。他脸颊眉心擦了一点鸡血。红缎绣花衣服上加有珠绘龙虎划黄纸符咒。手持铜叉和镂 银牛角。一上场便在场坪中央有节拍的跳舞着, 还用呜呜的调子念着娱神歌曲。他双脚不鞋不袜, 预备回头赤足踹上烧得通红的铁犁。那健全的脚, 那结实的腿,那活泼的又显露完美的腰身转折的 姿势,使一切男人羡慕,一切女人倾倒。那在鼓 声蓬蓬下拍动的铜叉上圈儿的声音,与牛角呜呜 喇喇的声音,使人相信神巫的周围与本身,全是 精灵所在。” 经过不断充实、扩展和完善,傩堂戏内容和剧目逐渐增 多。按内容其剧目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始祖戏内容, 剧目有《天仙送子》《白旗先锋》等等,都是一些表示酬神 还愿的古代戏种。第二类是正本戏,又可分为大戏、小戏和 折子戏三种,不仅包含传统戏内容,还包含了属地方性的戏。 而折子戏剧目有《庸堂会》、《梁祝姻缘》等等,为人们喜闻 乐见。它的曲调唱腔发展至今约有二三百种,不一而足,皆 随内容而变化。目前最主要和最流行的是"十二大腔"。 德江傩堂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原生态性,它与宗教仪式密不可分,在本质上也就是宗教祭祀的戏剧化和通俗化。它保存着戏剧最古老的传统,并清晰地表现出戏剧演变的历史脉络。它为中国的中古戏剧史保留了一个完整的原生态标本。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3年,德江县 成功举办了“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来自中、日、韩、 德等国内外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参会。2006年,德江傩堂戏被 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月福和同镇的傩 坛师安永柏,已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 “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美就蕴藏在那原始却纯净澄澈的歌舞之中。曲目有情,人亦有情,听戏人入戏里,演戏人出戏中。傩堂戏曾经在巴山楚水之间生生不息,也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薪火相传。

解读傩文化之三: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

解读傩文化之三: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 解读傩文化之三: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   在人类共同的历史中,都经历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阶段,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共生现象,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存留,比如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大游行”等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但中国的.傩文化因其保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堪称“世界的瑰宝”。然而这一不可再生的瑰宝,今天却亟需我们的保护。 在流传至今的傩戏表演中,我们看到的是原始崇拜和生命意识的冲动。色彩艳丽的傩画像、造型夸张的傩面具,透视出原始人类心灵深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强烈欲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傩文化,涉及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戏剧等许多艺术门类,也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然而,这些多姿多彩的原生态资源在讲述先人故事的同时,也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大量流传,真正古老的面具却因为得不到有效地保护而变质、损害。在一些地区,傩文化正在变调、变味,它的学术价值也受到影响。作为一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傩戏、傩文化在人类历史文化轨迹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环,而保护、研究和发展傩文化,首当其冲就是保护文化的原生态。这意味着傩技、傩仪、傩戏不能脱离它们赖以生存的乡村土壤,成为死气沉沉的观赏品。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说:“它们(傩文化)和现代社会,特别是和现代的生产力、现代的科技,它有时候是格格不入的,它们产生了一种冲撞,在现代科学时代,它们将会逐渐的消失,因此,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让它们消失下去呢,还是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还是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因为它们毕竟代表我们中国,古代人类所走过的历史的足迹。”

印江红棺材葬制的由来

据记载:古时庶民去世,其棺木外表只能用黑漆,切不可用朱红漆料,此乃皇族丧葬之特权也,沿袭至今如是。可是,全国惟独贵州省印江县人去世后均用朱红棺木(见上图)行葬,何故?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典故: 唐朝初年,思邛(印江县古名)城南一曹氏贫寒人家,有独子,勤学,聪慧过人,赴京殿试,高中状元。荣获皇帝及在朝文武达官于文德殿设宴召见,席间,皇帝询曹状元之家况,状元兴致正浓,随口赋诗以答:"白日千人拱手,黑夜万盏明灯;千根柱头落脚,万马归巢盈门;天悬亮、扭转乾坤;风扫地、肩担日月;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饭;三艘盐船下河,一只不返打淡。" 在朝文武大臣听闻无不暗自为之震惊,殿宴散,纷纷揽袖上奏:“曹状元文才超群,家业宏隆,千军万马,羽冀丰满,加之聪慧过人,若当朝得志,八方归心,必起异心,谋朝夺位易如反掌,岂非祸患无穷?应立斩!”皇帝正有此意,于是莫须有下旨“欺君罔上、图谋不轨”,推出午门斩之。斩了曹状元,皇上恐“曹家军”起兵,密旨兵部,令御林军点精兵六万,严阵待命迎战。 又发钦差大臣去黔之思邛察访,来到曹状元家。曹家住山腰之上,时有云雾缭绕,该地名云半也,极目眺远,农耕锄禾。居家茅草,破房两间,顶盖丝茅草,四壁芦苇杆。门前檐下蚂蚁成群,熙熙攘攘往来于巢穴间搬运觅食。正在狐

疑,从柴门里走出一衣衫褴褛之老头,再瞧屋里,四壁空荡,顶漏天光。里间灶前坐着一老太婆,正手转磨子茫然干活。钦差所见仍觉不信,回头再问地方当差之人,带错否?答:定是!哎,尽如此穷酸,心中甚怪!试着与老汉攀谈起来:钦差问:“老人家高寿?”。老汉答:“空长八十了。” 钦差问:“老婆子高寿?”。老汉答:“七十有余。” 钦差问:“大伯以何营生?”。老汉答:“老太婆眼瞎,在家磨豆腐,我早晚卖豆腐,勉强糊口了。” 钦差问:“你家可有盐船?”。老汉答:“先生笑话,哪有盐船?不过,有三只鸭子,要是有一只不回家下蛋,可就不足换盐了,只好打淡。” 钦差听罢,沉吟半天,暗自神伤,长叹道:可惜曹状元,尔枉有满腹文章,死得好冤啊! 由是,钦差大臣已明真相。起程回禀皇帝:“白日千人拱手,黑夜万盏明灯,千根柱头落脚,万马归巢盈门是其居家半坡,白日可见远近耕农拱手锄禾,黑夜屋顶蓑草稀疏,透见日月星辰闪烁,房舍四壁芦苇是为千柱,蚂蚁檐下成群,往来万马归巢觅食;天悬亮、扭转乾坤,风扫地、肩担日月是其母目不明,转磨扭转乾坤即磨豆腐,父承风雨担售豆腐,早晚日月倒影其桶内即肩担日月也;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饭是其父挑水,母煮饭也;三只艘船下河,一只不返打淡是其三只鸭子下蛋正好够家用换盐也,否则,打淡也。”

傩文化介绍

傩文化 南丰傩文化经千年传承,虽不断有新的文化艺术甚至是观念意识上的渗透,但至今仍保存了古代傩祭仪式中程序法则的传统性和完整性,已被文化部授予“傩舞之乡”,全县共有173个傩班。整个傩祭活动,有如一部庞大的古舞活动。 在这主要说的是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石邮村是个以吴姓为主的古村落。石邮村傩舞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傩舞有着显著的区别。如江西德安的傩戏,除了戴傩面具跳之外,甚至还有7个小木偶做道具,“戏”的成分更多一些。石邮傩只有肢体动作,是典型的“哑傩”。石邮傩保持着强烈的仪式和宗教色彩,他的傩舞还被称为“老傩”,因为它保留了绝大多数汉族先民自身的信仰和崇拜取向,较少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具有更丰富的原生意识表征。与其他傩班不同,石邮村傩班是村中吴氏家族的“私有财产”六个世纪以来,石邮村傩班一直是八位“伯”,且具有严格的辈分排列,按资论辈是惟一的也是权威的法则。从大伯到八伯,跳傩是终身制的,只有一位去世了,下面的各位“伯”才能递补上来,最小的八伯由“头人”从村中的杂姓中挑选一位补足空缺,但傩班人员的总数必须是八位。村中吴姓家族的成员是绝对不能去跳傩舞的,因为相传石邮村的傩舞是吴氏先祖——永乐年间任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令的太尹公吴朝宗告老还乡时带回的,当时是由八位仆人跳傩给吴家人欣赏。仆人的地位很低,所以吴氏家族绝不自己跳傩,也不允许族中的其他子弟跳。 石邮村傩祭过程,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进行,活动包括起傩、跳傩、搜傩、圆傩一套完整而又丰厚的古老仪式,统称为“跳傩”。起傩就是在傩神庙中请神,请神之后便是傩班经过村中每户时家家必须鸣鞭炮迎接拜年,即所谓“参神”。“参神”完毕后开始“跳傩”仪式,傩班人戴上面具,身着朱衣,在村中公祭场所随锣鼓声起舞。并且家家户户的人都拿着祭品去傩圣庙参拜,村中“跳傩”的前后回程路线千百年来一直未变,独特的古舞风貌一一呈现。及至正月十六下午,在傩神庙前举行“搜傩”仪式,由三人分饰钟馗、开山、大神,以示捉鬼成功,预示着一年平安大吉。活动一般至次日凌晨结束,傩班弟子齐列傩神太子前,向傩神通报各家供奉的点心、饭菜,以求傩神佑福村中每户老少,此谓“圆傩”。最后,是在正月二十五左右举行“傩神安座”,冲洗傩祭用具、擦好面具、洗净朱衣、依次序放入箱中,存在傩神庙阁楼。至此,每年的傩祭活动结束,村中归于平静。同时石邮的傩又称老傩,只舞不唱,是典型的哑傩,原始色彩浓厚,保留着刚劲、质朴、威武、粗犷的风格。舞步有“禹步”,手作“香火诀”,舞时气势磅礴,情绪奔放,节奏热烈明快。“手脚弯钩身段圆,发怒晃头笑抖肩,只见身子不见脸,一招一式踩鼓点”是石邮村傩班表演的艺术特色。而萍乡的“军傩”又另具特色,表现傩神点将驱邪的浩大场景。萍乡石洞口“军傩”表演从“点将出兵”开场,接着是“王爷搁剑”、“太子耍刀”、“钟馗驱鬼”等,最后以“班师回朝”结束,形成了完整、威武的傩舞过程。整个傩活动的时间较长,非常热闹,有很多在哪有亲戚的都跑去看。 石邮村傩文化的古朴之处在于其文化的丰厚翔实,赣傩传播范围广,数量多,

中国傩戏在贵州

中国傩戏在贵州 ——贵州民俗傩文化粗见 目录 一.傩文化简介 二.文化与传承 三.载歌载舞,瑰丽的无形民俗文化 四.傩戏面具,珍贵的有形民俗遗产 五.傩文化之我见 六.参考文献 一.傩文化简介 傩戏,也称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玉皇大

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至今还有大量傩文化遗存,许多地方有傩戏演出。德江县至今还有六十几坛傩坛,演员上百人,德江傩戏古朴、粗放、保存着傩戏文化较多的原始形态,法事内容十分繁多。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傩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涵盖面广,影响层面深,对于民俗研究具有巨大的贡献。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可研究的民俗文化。下面我想在几个方面上对傩文化进行个人理解上的阐述。 二.文化与传承 要知道什么是傩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傩,音挪(nuo),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它的意义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傩字的繁体字由“亻”、“堇”、“隹”三字合成,“亻”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因此,“傩”

傩文化—傩舞傩戏—安顺地戏与面具

明王朝建立初期,国内局势极不稳定,元朝残存势力的拼死反抗,边疆“诸蛮”不停地叛乱。为了防范“诸蛮”叛乱,朱元璋令择地建城,在修建城池的同时,明军在安顺、平坝一带,设置屯、堡、卫、所驻扎人马。贫苦出身的皇帝朱元璋说:“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屯田的结果,巩固了边疆,养活了士兵,发展了当地经济,及把中原文化带进来。 傩文化的主体本是中原文化,早在明军里盛行的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和在中原民间传承的民间傩,也随南征军和移民进入贵州,并与当地民情、民俗结合,形成了以安顺为中心的贵州地戏。 安顺地戏在春节期间演出二十天左右,称为“跳新春”,是岁终新正的聚戏活动,与逐疫、纳吉礼仪一起举行。地戏演出时,村口或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面大红旗,旗上绣着很大的“帅”字,表示这个村子里今天要演出地戏,也有纳吉之意。演出由“开财门”、“扫开场”、“跳神”(演故事)、“扫收场”四部分组成。演出前,要将存放脸子的木箱(柜)从神庙或存放人家里抬出来,举行庄严的开箱仪式。 地戏演出的剧目、本子又叫“地戏谱”,“谱,布也,列年事也。”地戏具有以史为线索的性质。民间艺人有“戏叙史册”之说,陶关地戏队大旗上就有这四个字。按历史年代编排,现存剧目有:《封神演义》、《大破铁阳》、《东周列国志》、《楚汉相争》、《三国演义》、《大反山东》、《四马投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粉妆楼》、《郭子仪征西》、《残唐》、《二下南唐》(飞龙传)、《初下河东》、《二下河东》、《三下河东》、《九转河东》、《二下偏关》、《八虎闯幽州》、《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岳飞传》、《岳雷扫北》等,全是唱朝代兴衰的战争故事,构成了军傩最主要特色。 安顺地戏《瓦岗寨》 地戏面具同时具有神格和人格。安顺等地有专门从事脸子雕刻的艺人。村寨演出班子新购置的面具,未经法事前,可以随便放置,视为木雕;一经点将封号,即为神物。“开光”是将面具升华为神的仪式,由雕匠主持。先将脸子郑重陈列在神龛上,然后杀一只大公鸡,以鸡血点在脸子上,同时念动开光词,赋脸子以生命。 地戏演出时,演员无一例外都要戴上面具。地戏面具的戴法与傩堂戏不同。先用青纱长统套头将头包住,置面具于额头之上,而不是象傩堂戏那样戴在脸上,这是便于武打。 面具用丁香木或白杨木精雕细刻而成,做工讲究,神态生动。面具由面孔、帽盔、耳子三部分组成。面相分文、武、老、少、女五类,俗称“五色相”。除主将外,还有小军、道人、丑角、动物等类别。诸多面具中,武将面具最复杂,可细分为少将、老将、女将、番将、正

印江基本概况

印江基本概况 印江属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地势东高西低,一般海拔在400米至1300米之间,最高海拔东部梵净山2493.8米。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年均降水量934毫米,年日照1267.8小时,无霜期272天。全县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水资源总量12.5亿立方米。有出露泉井268处,其中有76处已开发利用。境内河流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10.13万千瓦,可开发量5.88万千瓦。境内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麦、薯类、豆类、烤烟、油菜、花生、向日葵、麻类等。森林树种及中药材等植物有2000多种,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有珙桐、鹅掌楸、紫薇、钟木、连香树、铁杉、银杏等。经济林木及贵重药材有油桐、杜仲、吴萸、五倍子、黄柏、厚朴、乌桕、棕片、天麻、灵芝、白术等。果树有香柚、柑桔、梨、桃、板栗、核桃等。境内珍稀野生动物有金丝猴、华南虎、大鲵、四腮鱼、丽纹蛇、五步蛇、鸳鸯、红腹角雉等13种,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还有兽、鸟、两栖、爬行、水生动物共475种。 印江地处梵净山麓,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矿、硫铁矿、磷矿、重晶石、石英石、大理石、铜、金、锰、铅、锑、锡、钼、铀、高岭土、长石、方解石等40多种。原煤保有储量1442万吨,重晶石储量789万吨,磷矿石储量154万吨。 一、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 印江境内的梵净山区距今达10~14亿年,被认为是我国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多次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当今梵净山体的独特构造景观:山峰突兀陡绝、断崖高耸,沟谷幽深,跌水瀑布发育。原始生态保

存完好。保存了距今7000万年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及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区。并在地形、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生态呈现出较明显的垂直带状格局:低山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带(海拔1300米以下),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温性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300~2200米),含寒温性针叶树的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带(2200~2572米)。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兽类有黔金丝猴、华南虎等11种,约占贵州全省总数的68%;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珙桐(中国鸽子花),梵净山冷杉等17种,约占贵州全省总数的43%。还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禽,如鸳鸯、红腹角雉等多种,以及两栖、爬虫类,如大鲵(娃娃鱼)、五步蛇等繁多品种。自然景观神奇怪异。主要体现在山韵、水趣、花姿、云态、光彩、石观等方面:梵净山“高耸数千仞,绵延八百里”,兼具“黄山之奇、峨嵋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是其山韵的精华所在。印江民谣“梵净山出奇、九十九道溪,谁人能识破,银子动撮箕”。道出了梵净山山之魅力,水之奇趣。梵净山杜鹃,有百里杜鹃花之冠,四季皆有开放,各种花形,各种颜色,争妍斗艳,故“梵净山似锦,杜鹃花好似锦上之花”。逢山雨之际,水气蒸发,便呈现出茫茫云海,时聚时散,景象万千,特别是日出,日落之时,更是霞光万道,紫气千重(“红云金顶”因此得名)。当春雨之交,雨过天晴,金顶一带还会巧遇“梵净佛光”,即面对云雾,背负太阳、就可能在前出现一个五彩斑谰的巨大光环,你的身影在其中,身动影动,身静影静,约三分钟左右而散,这可谓云态,光彩之诡异。金顶周围的岩石,千姿百态,据其形态,有“太子石”、“蘑菇石”、“龙头石”、“鹰嘴石”、“万卷书”、“晒经台”、“将军头”等数十处。特别新金顶别具一格的奇异形态(似饭甑,表阳刚),整个金顶形态逼真的睡佛状形成了一个石之大观园。 二、佛教历史源远流长 梵净山的佛教活动开始于隋唐时期,那时还是一片蛮夷之地,但在其周边地区已有寺庙和简单的佛教活动。到了明万历初年(1573年),随着妙玄和尚在梵净山重建金顶寺庙,梵净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佛教活动空前繁盛起来,至清光绪23年(1897年)对寺庙的不断重建、扩建、修复,已形成遍及梵净山区(绝大部分寺庙在梵净山西线和北线)的四大皇庵(护国寺、坝梅寺、天庆寺、白云寺),四十八脚庵(以木黄建厂的太平寺为首)的庞大寺庙群。佛教活动播及到梵净山周边的湘、鄂、川、黔、桂、滇等省区的广善男信女,以至“……数百年来,进香男妇,时往时来,若城市然……”。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故“盖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频顾于道府,

傩戏

傩戏 傩戏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傩戏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目录 基本信息 历史发展 传统剧目 表演特点 演出音乐

演出形式 傩戏分类 傩戏·武安傩戏 傩戏·池州傩戏 傩戏·侗族傩戏 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傩戏·德江傩堂戏浙江省长兴县傩戏现状传承 展开 基本信息 历史发展 传统剧目 表演特点 演出音乐 演出形式 傩戏分类 傩戏·武安傩戏 傩戏·池州傩戏

傩戏·侗族傩戏 傩戏·沅陵辰州傩戏 傩戏·德江傩堂戏 浙江省长兴县傩戏 现状传承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傩戏(武安傩戏、贵池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河北、安徽、湖南、贵州、江西、陕西、湖北、四川、湖北等。 编号:Ⅳ—89 相关传承人:李增旺刘臣瑜姚家伟龙子明龙开春李福国张月福安永柏蒋品三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傩戏(拼音:nuóxì),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

傩戏使用的面具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傩戏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1] 编辑本段传统剧目 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剧本唱多白少,善于通过大段叙事性唱词交待事件,展开矛盾,塑造形象。 编辑本段表演特点 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类剧目用端公调外,其他均唱本地群众熟悉的戏曲 傩戏腔调。除湖南沅陵等少数地区用唢呐在句尾伴奏外,多数傩戏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傩戏的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多数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3年数据解读报告 2020版

序言 铜仁市印江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数据解读报告从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常住人口数量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铜仁市印江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分析,提供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铜仁市印江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铜仁市印江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铜仁市印江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数据解读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铜仁市印江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

目录 第一节铜仁市印江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现状 (1) 第二节铜仁市印江县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3) 一、铜仁市印江县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3) 三、铜仁市印江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统计 (3) 四、铜仁市印江县地区生产总值(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铜仁市印江县地区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铜仁市印江县地区生产总值同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铜仁市印江县第一产业增加值指标分析 (7) 一、铜仁市印江县第一产业增加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铜仁市印江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铜仁市印江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铜仁市印江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2017-2019)统计分析 (9)

贵州铜仁傩堂戏及其文化精神

贵州铜仁傩堂戏及其文化精神 郭大章1 , 王天培 2 (1 重庆巴蜀中学渝东分校,重庆奉节404600; 2 重庆市梁平中学,重庆梁平405200) 摘 要:作为远古社会中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之一,傩的产生、延续和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傩戏研究界有一种说法:世界的傩戏在中国,中国的傩戏在贵州,贵州的傩戏在铜仁。试图从铜仁傩堂戏的渊源、内涵以及特色着手,分析铜仁傩堂戏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及其文化精神价值。 关键词:傩堂戏; 渊源; 内涵; 宗教信仰; 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9)07-0011-05 Nuo Tang Opera in Tongren ,Guizhou and Its Cultural Spirit GUO Da-zhang 1 , WANG Tian-pei 2 (1 The East Branch of Chongqing Ba Shu Middle School,Fengjie ,Chongqing 404600; 2 Chongqing Liang ping Middle School,Lian gpin g ,Chongqing 405200) Abstract :As one of the sacrificial ceremonies in the ancient pri mitive religious community,the emergence,spread and renewal of Nuo Opera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 years.There is a saying in Chinese research on Nuo Opera:Nuo Opera of the world is in China,Chinese Nuo Opera i s in Guizhou,Guizhou Nuo opera is in T ongren.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rigin,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ngren Nuo T ang Opera,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on the formation of Tongren Nuo Tang Opera and its cultural and spiri tual values. Key words :Nuo Tang Opera; origin; connotation; religious beliefs; cultural spirit 收稿日期:2009-05-10 作者简介:郭大章(1982-),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重庆巴蜀中学渝东分校教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 方面的研究。 王天培(1982-),男,土家族,贵州江口人,重庆市梁平中学教师,从事民间文化与文学方面的研究。 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凭借这 特有的文化,他们又结成一个个社会聚合体 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员凭借其特有文化,去征服、改造和利用其生存环境,以创造所有成员的全部生存条件,维系该民族的延续。在这个连环套中,最关键的中间环节是文化。文化是研究民族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因而文化的实际状况也是多层次复合的构成。从东西到南北,地域之大并不是某一种或几种文化所涵盖得了的。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文化除了儒、道、佛三家外,还有众多的民间民俗文化,譬如北方的萨满文化,长江流域的巫文化,西南和中原地区的傩文化等等。 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则日趋衰亡。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渗透,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东部,四川南部,重庆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等时至今日仍为傩祭和傩戏流行的地区,而且保存的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著。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傩戏群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即地戏、傩堂戏、变人戏。为了研究便利,笔者特从有 傩戏之乡 美誉的贵州铜仁地区着手,引领读者去解读这一古老而神秘 的傩堂戏文化。 一、铜仁傩堂戏的渊源(一)铜仁傩堂戏的由来 贵州东部的铜仁地区,地处湘、鄂、川、黔边区,乌江、锦江纵贯全境,梵净山脉纵横全区。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肥林茂,宜耕渔猎。自古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兄弟民族,世居在这块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民族心理、风情习俗、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和睦相处。他们信仰崇拜傩,致使这个人类历史几千年来原始的、古仆的、神奇怪异的傩堂戏文化至今仍遍布铜仁地区城乡,目前全区尚有480多个班子(每个班子十人左右)广泛活动在民间,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铜仁的傩堂戏是独具特色的,它属于傩戏,是中国大地上众多傩戏中的一分支,它与彝族的变人戏(又名撮泰吉)、师公戏、师道戏、坛灯戏、地戏等等有区别,当然与傩、傩仪及傩戏有必然联系。但是傩堂戏又不能等同于傩戏,傩堂戏是在堂屋或摆手堂中(今天发展到院坝或庭院中表演)所进行的娱神悦人活动,才谓之傩堂戏。傩堂戏与音乐、舞蹈、戏剧紧密相关,面具、服装、道具、唱腔及唱词更是与当地人生活紧紧关联。在傩堂戏文化中,傩堂戏是整个文化因子中最重要成分,一切为这中心来展开和延伸,因此,称之为傩堂戏文化。所有表演展示营造气氛都是为其服务的,即傩堂戏中表演的阳戏和阴戏、仪式和仪轨、绝技和绝活使用,及其的面具、道具、服装;演唱中音乐、唱腔、唱词、 第28卷第7期 怀化学院学报 Vol 28 No 72009年7月 JOURN AL OF HUAIHU A UNIVERSITY Jul .200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