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别教案

送别教案

送别教案
送别教案

歌曲《送别》

徐小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意境,体会歌曲情绪,了解音乐中深厚的文化底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唱乐谱,学会演唱歌曲。通过力度处理和器乐辅助,能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和表现歌曲。

知识与技能:知道歌曲是一首学堂乐歌,知道词曲作者,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教学重点:通过力度处理和器乐辅助,能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和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电子管风琴、口风琴、PPT

一.导入:1分钟

【阶段目标】通过发声练习让学生做好唱歌的准备。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连音练习Legato。

二.学唱歌曲《送别》 10分钟

【阶段目标】初步了解歌曲,知道歌曲是一首学堂乐歌,知道词曲作者,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为进一步体会歌曲意境铺垫。

1.师生问好,直接导入课题:观看音乐大师课歌曲《送别》。带着问题聆听,并

在聆听结束后作答。

问题:这首歌曲名字是什么?演唱者的装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用这样的装扮来唱这首歌曲?

2.老师简介歌曲的词曲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作品背景介绍:(出示幻灯片)

很多人都觉得《送别》是一首土生土长的中国歌曲,实际上它的曲调来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J·P·Ordway)在1851年写下的一首名为《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的歌曲。这首朗朗上口的歌曲用大调写成,旋律和节奏都十分简单,但却非常质朴纯净,营造出一种天籁般的意境,让人过耳难忘。50多年后,日本诗人、词作者犬童球溪为这段曲调填上了日语歌词(1907

年),并取名叫《旅愁》,歌曲一经发表,就令无数日本听众位为之动容。【放幻灯片以及音乐】经日文翻译的中文歌词是这样的:

《旅愁》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

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念双亲。

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

当这首《旅愁》在日本广为传唱时,大才子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学,于是他便再次将这首歌曲改头换面,保留了日文歌词的意境,重新填上了中文歌词(1914年),变成了一首中国歌。正是他这样的人,用这样的行为掀起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次启蒙运动——学堂乐歌。【放幻灯片以及音乐】学堂乐歌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真正开始自觉吸收西方音乐的开端。具体是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本中所教唱的歌曲。它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从而构成一种区别与我国传统歌曲的新式样。学堂乐歌的意义,正符合了“开创”二字的意义。这段学堂乐歌《送别》来自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场景。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李叔同的这首《送别》用质朴的旋律,带着离愁情绪的唯美歌词在中国变成骊歌1中的百年经典而流传至今。

3.学生看谱跟老师范唱轻声演唱歌曲。

和老师一起轻声用哼名来哼唱这首歌曲,并思考:歌曲是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合唱。)

再问:歌曲是几拍子?是什么调性?

(四拍子。没有升降记号的C大调。注意提示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完整。)【阶段目标】:通过视唱乐谱,学会演唱歌曲。

4.完整视唱乐谱。

通过演唱,启发学生发现歌曲的曲式结构:四个乐句。提示学生按谱面的标注换气。

5.跟伴奏带入歌词。注意换气。

1先秦时代有一首逸诗(即除《诗经》305篇以外的先秦诗歌)名为《骊驹》,为古代客人离别时所唱的歌。骊歌即指代《骊驹》,后被人们用以泛指有关离别的诗歌或歌曲,如李白的诗《灞陵行送别》中写有“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在演唱之后,教师纠正“觚”字,告诉学生是古代的一种酒器,酒具。

三.有感情的演唱歌曲。15分钟。

【阶段目标】通过对歌曲音乐要素的分析,能用连贯的声音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全体起立,完整的把歌曲表现一次。

1.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启发学生思考:在刚才的演唱中是否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PPT。演唱方法?力度变化?学生自评。

2.用连贯的演唱方法可以表现出歌曲的优美和抒情。

3.如何通过力度的变化更好的表达歌曲的情绪?通过对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

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作品意境的审美理解。

请同学们听老师范唱第一乐句,感受旋律走向和力度变化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可以用手划旋律线。

此处PPT出示乐谱。第一乐句。

老师是怎样根据旋律变化进行力度变化的?

按照这样的方式,请大家为后面的三个乐句加上恰当的力度记号。

学生语言表述,教师PPT随之出示。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在哪一乐句,情绪到达最高潮?我们用什么力度表现呢?好,此处用f的力度来表现好吗?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同时,要对比出这一句的高潮,其他乐句选择什么力度更好?渐弱的演唱需要更多的气息来支持,声音不能一下掉下去。我们尝试用口风琴来体会一下气息的控制。

4.教师范奏最后一乐句。学生视奏。

这样的起承转合,就是艺术家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

5.加入力度变化,.再次完整清唱一次,指挥要手势提示。提示学生思考:这遍唱完之后,情绪有什么变化?

6.器乐演奏,更加丰富的表现歌曲。

其实,我们还可以加入器乐,让这首歌曲更具有感染力。(教师一人用口风琴吹奏乐曲,钢琴伴奏。)

现在给大家3分钟自主学习的时间,你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完整吹奏歌曲,也可以选择吹奏歌曲的一部分。

(在巡视的过程中,挑选好的学生两三人吹全曲,要注意力度变化)

(在伴奏下,我吹第一段完整。第二遍,加上口风琴伴奏,全班唱第一段的歌词。全班吹尾奏。)

最后,师生口风琴与钢琴合奏。用另一种形式来感受音乐。

除了口风琴,我们还能用什么乐器来表现?

师生合作用器乐表现。长笛二重奏第一遍,单簧管第二遍,小号第三遍,最后转回原调全班齐唱齐奏。教师可以钢琴伴奏转调。

四.拓展与小结。

关于离别……

古诗:

《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音乐:

《友谊地久天长》……

美丽的传说:

牛郎织女、白蛇传、嫦娥奔月……

中国节日:

中秋节……

《送别》的中国文化特质,是音乐与古典文学的完美结合,所以它才能成为百年经典,被无数中国人传唱……

音乐欣赏课教案

音乐欣赏课教案 学校莱西市成人中专授课年级一年级教师姓名刘奎华

莱西市成人中专刘奎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叫刘奎华,是成人中专的一名音乐教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职业学校《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五单元中国曲艺音乐的欣赏曲目《重整河山待后生》。 根据大纲的要求,我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把“突出审美,深化歌曲主题”这根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从课的外部模式还是内容结构都力求能体现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材分析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由吴宇红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五单元中国曲艺音乐的内容,是大纲规定的重点欣赏曲目;曲艺音乐——京韵大鼓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该曲运用京韵大鼓的基本唱腔创作而成,具有浓郁的京韵大鼓韵味。歌曲旋律跌宕起伏、情绪激昂,表现了旧中国劳苦大众在日寇铁蹄下不屈不挠、不甘沦落的民族精神,欣赏该曲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品的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生动鲜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欣赏技能。 本课应训练的基本能力: 1、通过学唱名句的主旋律,提高学生的识谱试唱能力。 2、让学生为歌曲设计速度、力度和情绪的表现,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又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民歌、歌剧、戏曲的学习,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曲艺音乐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2、知识目标 3、能力目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说课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过大量的古诗,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在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②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设计意图 根据学程导航堂教学六大基本模块,即“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检测反思”等课堂基本环节。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自学、展示、小组合作环节,因此,我把课堂设计 1.设计清单,自主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高效课堂的保证。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如何整理学生对古诗的先期经验,明确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为学生设计一份预习清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请写出描写大自然美景的古诗(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2、了解作者杨万里,(从其人、其作品、其风格方面)。3、能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毕竟”、“四时”、“接天”、“无穷碧”、“别样红”等词,为了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同学,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选一个不理解的词查出来。4、让学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这些设计任务明确,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完成。 2.背诗导入,揭题探究 二年级的学生会背的诗歌很多,从学生的原来基础入手,导入新课,既能给孩子一个展示的平台,也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从相同类别的诗歌入手,这样学生自然能在引子的带领下受到感染和熏陶。 3.初读古诗,把握韵律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授课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主讲: 丁强 一、课题:音乐与影视 内容:1、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2、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 3、电影《悍牛与牧童》配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三首影视乐曲的听赏自己说出各自在影片中的作用,且自己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更深层理解音乐作品。 2、通过对以上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憎爱分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3、通过本课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乐曲由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引导 难点:《MongDong》现代派音乐风格的认识把握及对该曲欣赏兴趣的调动。 四、教学准备 VCD机、投影机及相关VCD片投影材料,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VCD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问题:该段音乐的风格特点,对电视画面起什么作用。 (导入语:在大家记忆中除《西游记》音乐外肯定还会有许多令同学们难忘的影视音乐,不信听我唱上一段我幼时观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乐曲片段,音乐虽不优美,但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刻骨铭心:引出所听音乐“鬼子进村音乐”) (二)《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片段欣赏 1、投影:该片剧情介绍 2、VCD播放该片段 问题:(1)听后的感受 (2)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分析音乐表现手段:配器、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 3、比较欣赏:《樱花》与鬼子进村音乐的联系,认识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问题:该段音乐换成日本民歌来表现刻画日本鬼子的形象效果会怎样,你们熟悉的日本民歌有哪些,请唱唱,试试,想想。 (樱花是一首抒情的日本民歌,表现日本人民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日本的音乐文化是美的,而日本的侵略行径是丑恶的。语言设计:音乐其奇妙,同一音乐材料通过变换表现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音乐更加奇妙,你们听听便会知道它的奇妙之处)

送别音乐说课稿.

《送别》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送别》,这是一篇歌曲唱歌课。本节课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1.教材分析 我所选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送别》。这是20世纪初我国的一首学堂乐歌。歌曲旋律清新自然又略带哀愁第一乐段为上下两句,第二乐段采用合唱方式,与第一段对比,形成全曲高潮。第三乐段重复第一乐段,又回归到最初的情绪之中。歌曲表达了李叔同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情谊。 第一乐段,根据旋律音高低的走向,设置了两条相仿的旋律线,仿像友人离别的道路,曲曲折折,加上夕阳西下,从场景上、视觉上让学生想象离别的场景。 第二乐段,通过朗诵让学生体会全曲的高潮,为后面力度和速度的设计做铺垫。 在教授过程中,因为有合唱部分,对于我们五年级孩子还是有一定难度,为了合唱时声部的稳定性,应该强化一下这部分。通过声音强弱对比,让学生将歌曲的情绪表达的更加充分。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歌曲意境,体会李叔同与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诚挚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⑵过程与方法:运用聆听、模唱学习歌曲,运用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歌曲进行歌曲速度与力度的处理创编。 ⑶知识与技能:认识李叔同,了解学堂乐歌,能够用有表情地连贯的演唱二声部歌曲《送别》,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 3.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有感情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 4.本课的难点是:唱好歌曲的合唱部分。 二、说教法 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旋律线、朗读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一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 集体讨论法:只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还运用了学科整合的方法,在联系生活和拓展创编这两个环节中,我融入了美术、语文等姊妹学科与艺术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促使他们音乐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幼儿园音乐教案(大班) 音乐欣赏活动 森林之王

第一章:设计思路 对于大班的幼儿而言,单纯地学习唱歌,记住歌词,已经是没有难度的学习。因此在设计之初,我就萌发了设计一堂通过节奏感受音乐的音乐欣赏课程。 本课由故事引入,再引导幼儿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了解到森林之王——狮子在森林中漫步的节奏感。第二步由教师的图形引导,幼儿用手打出音乐中的不同节奏。第三步分小组分发不同的乐器,让各小组通过乐器,跟着音乐,来表现教师刚才所画出的图形节奏。最后再合着音乐,所有幼儿跟着音乐节拍一起来演奏。 本节音乐欣赏课适合年龄为幼儿园大班幼儿。所选奥尔夫音乐一共分为四段。第一段为缓慢旋律中夹杂着有节奏的沙沙声,音效似串铃,表示森林中树叶被风摆动。第二段是一段类似进行曲的有节奏的旋律,音效是手鼓,表示大狮子稳重的进场脚步。第三段是与第二段相似,节奏稍快的旋律,音效是小木鱼,表示紧跟大狮子身后的小狮子进场。最后三段一起地合奏。由于现代的音乐教育已经多样化。所以单纯的节拍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一节好的音乐课必须是复合型的。因此我设计了故事——聆听——幼儿自由想象——图形引导——节拍掌握——分组表演节奏——乐器表演节奏——合奏这样一个活动过程。

通过对这样一段奥尔夫音乐的欣赏,将音乐与故事结合,与乐器演奏结合。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对音乐的敏感,拓展幼儿的想象力。还可以幼儿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在分辨不同的声音时,还能感受节奏的不同、节拍的长短,从而作出应变,表现出音乐中所呈现的节拍。 第二章:音乐课教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奥尔夫音乐中不同乐段的旋律长短快慢,能分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不同。 2、能够使用乐器串铃、手鼓、小木鱼,来表现不同乐段的节奏。 3、使幼儿能通过图形初步了解音乐旋律 4、培养幼儿模仿和创造节奏的能力。 5、让幼儿能感受到合声之美,培养其稳定的节奏感。 二、活动准备: 1、奥尔夫音乐《森林之王》 2、黑板一块,红黄蓝粉笔各一支,白粉笔一支 3、串铃、鼓、小木鱼若干 4、音乐《小火车》 三、活动过程: 1、入场-导入 听着音乐《小火车》,带领幼儿在欢快的节奏中跳着进场,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座位事先已围成半圆形状,黑板在圆心。)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跟着跳的音乐好听吗?听到那‘呜呜呜’的声音,小朋友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幼儿:“是火车。” 教师:“对啦。现在,我们正跟着小火车,一起开进了一座大森林。”稍停顿。继续说:“热闹的大森林里,平时都会有许多小动物,它们一起玩游戏,可开心了。只不过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只有树叶在沙沙作响。小动物们全都躲起来了。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吗?” 幼儿开动脑筋回答。 教师:“嗯,大家的回答都很有道理。可是让小动物躲起来的真正原因啊,是因为今天,我们的森林之王——狮子,带着他们的孩子,小狮子们,来森林里巡视啦!所以我们的小动物们,全都害怕得躲了起来。”教师作大狮子要吃人的姿态扑幼儿。 幼儿笑。 教师:“瞧瞧我像什么?” 幼儿:“大狮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一、说教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阳光照射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美丽动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2)感受是词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抓住诗中重点句分析。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四、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导新课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茫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幅山水都是一副美丽的画。 2、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你们愿意背几首吗?《望庐山瀑布》《咏柳》《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 3、这几首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壮丽的山河。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他平时力主抗金,秉性刚直,立朝廉洁,遇事感言。他作诗主张师法自然,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人称“诚斋体”。他工于奇绝,以写景咏物见长,著有《诚斋集》。 3、解诗题 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朗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毕竟:到底

欣赏课教案

《青蛙音乐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听赏音乐,学习分辨乐曲的乐段,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听辨和感受音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用旋律线、动作、声势、打击乐器等不同手段参与音乐的聆听及表现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感受乐曲活泼、欢快、诙谐的风格,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教学重点:用旋律线、动作、声势、打击乐器等不同手段参与音乐的聆听及表现过程。 三、教学难点:分辨乐曲的乐段,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四、教学策略: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 五、教学资源:电脑、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 1、表演唱《快乐的音乐会》,导入新课。 出示小青蛙,邀请大家去参加青蛙音乐会。 2、欣赏管弦乐曲《青蛙音乐会》 (1)、初听乐曲,想象一下,青蛙们在音乐会上都有那些表演?

(2)、聆听第一部分乐曲 A、说节奏,模仿小青蛙的叫声。 B、随音乐用响板表现小青蛙的鸣叫。 C、再听一遍第一部分,听听乐曲有什么变化?(调变高了) D、通过人数的变化用响板表现音乐的变化。 (3)、完整的听一遍乐曲,听一听第一部分音乐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4)、聆听第二部分乐曲 A、感受乐曲的节拍。 B、随音乐拍节拍。 C、边画旋律线边听乐曲。 D、用三步舞步表现音乐。 (5)、完整的听一遍乐曲,听一听第二部分音乐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6)、聆听第三部分乐曲 A、模仿拉小提琴的动作聆听乐曲。 B、听乐曲画旋律线。 C、在小青蛙的位置加响板为乐曲伴奏。 (7)完整的听一遍乐曲,听一听第三部分音乐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8)、表现音乐。(集体或分组,能对不同的音乐做出反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王英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 说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同时也正是喜欢结

音乐鉴赏课教案

音乐鉴赏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价值观 1、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学习本门课。 2、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审美能力。 3、希望让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喜欢音乐。 二、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对音乐鉴赏的思维能力。 2、了解音乐的本身与节奏之间的配合。 3、能够大胆的,富有感情的演唱一段歌曲。 4、了解本课的文本知识。 三、过程与方法 1、欣赏带有本课知识特色的音乐,用心感受。 2、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分小组,讨论歌曲特点。 3、讲述其节奏特点,风格特点等。 4、让同学学习演唱一小段歌曲。 5、思考回答课后问题。 【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特征: 当下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同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他们对于音乐文化大部分都是陌生的,只是平时自己听听歌曲或在文艺会、电视上听听音乐。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上,因多让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内在魅力,让学生自己多讨论问题,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再加以讲解,这样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学生的知识基础: 1、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 2、没有进行过准确的发音练习。 3、更不会对音乐有着专业性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在给他们上课时,不能太过于要求音乐知识的学习,这样会使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上,我会着重教学生们唱本课歌曲,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再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从而有效地传授知识。 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及“学习力”,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学习的兴趣。这点在课堂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学习动力,不仅会影

响身边的学生,更会影响课堂气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自己讲课,一定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教材分析】 一、《问》 作者:萧友梅词:易韦斋 《问》——在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歌曲反映了人们对当时军阀统治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郁。 二、《渔阳轚鼓动起来》 本首歌是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它取材于历史题材。表现了叛军西犯长安边关报警的内容,更表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 三、《长恨歌》 1、原味清唱剧,创作于1932年。 2、根据元曲《长生殿》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写出的。 四、《送别》 作者:李叔同(其为李叔同先生的代表作) 是“学堂乐歌”的其中一首。 五、《竹马》 1、同为“学堂乐歌” 2、填词:沈心工 3、受其时代影响较大。 六、“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它的内容包括:富国强兵、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教材,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民主思想,本节课运用了三首歌曲来展现“学堂歌曲”。分别是《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 【教学设计理念】 一、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使更多的学生了解音乐,喜爱音乐,鼓励学生大胆唱歌。 二、本节课着重于音乐欣赏与歌唱时的节奏练习,带动学生去学习音乐的内在文化。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学唱萧友梅先生的《问》。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道理:体会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二、着重歌唱时的节奏问题,注意附点部分。 【教学方法】 一、“启示教育法”,比如可以告知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者,平时的创作风格、创作特点,让学生猜猜这首歌的创作特点。 二、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把文本知识与音乐欣赏结起来合教学。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范文(通用4篇)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范文(通用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内容(通用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1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地位: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李白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4、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 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介绍作者 2、逐句串讲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

舞蹈欣赏课教案

舞蹈欣赏课教案 教学内容:形体训练 教学目的:从整体上训练学生,克服身体的自然状态,获得正确的直立感,发展舞蹈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训练学生动作时所需的软度、力度、开度。 教学重点:压前、旁腿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学生依次站在把杆前做准备。慢三音乐伴奏,1-4小节师生 面对面站好,5-8小节:摊手,上步,问好。 (二)1、师: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说明了一个的体态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今天,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舞蹈当中的站立有什么要求? 生:肌肉收紧,膝盖夹紧,立腰、收腹、展肩等 师:(找一名学生作示范讲解)两腿脚跟相靠十个脚趾用力抓地,两腿夹紧,大腿内侧外旋,收腹、收臀,立腰,下巴微抬,眼睛平视前方。 开音乐,学生双手扶把,按照要求训练站立,启发想象力(如: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亭亭玉立,等) 音乐的第一遍,双手扶把,面向把杆,一位脚。 音乐第二遍,一位立半脚尖,保持状态,双手离开把杆,慢慢打开至七位,掌握好重心。 (此组合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体态,克服自然生活中的毛病) 2、“蹲”组合 师:蹲使双腿的曲伸训练,是促使大腿外开并锻炼大腿、小腿及脚上的肌肉及肌腱的,同时训练跟健的软度和力度。

找一名学生示范讲解:单手扶把(身体侧对把杆,离把约一脚远,扶把手放在身体稍前一点),脚一位,整个身体犹如被紧紧夹在两个平面当中,头上犹如重物下压被迫下蹲,但又要往上顶重物的感觉,直立时要有往上顶的感觉,这就是内在的对抗性力量。 合音乐(正、反面) 要求:A、下蹲到底和往上起来的时间是一样的,并且要均匀、连贯、柔韧。 B、下蹲时绝对不要撅臀部 C、下蹲时,脚跟不宜长久离地,再往上起的时候,先落脚后跟。 3、师:擦地是整个腿力量训练的基础动作,这个动作主要训练整个腿及脚腕、脚背的力量,增强肌肉的能力。 准备姿势:单手扶把一位脚,另手一位(前奏手打开至七位) 前擦地:重心在主力腿上,动力腿绷脚向前擦出,脚跟往前顶,脚跟、脚心、脚掌逐次离开地面,成脚尖点地,脚尖和主力腿成一条直线,然后按原线有脚尖往回领收回原位。 旁擦地:开始全脚着地,随着距离增大又依次脚跟、脚心、脚掌离开地面,脚背向外用力绷脚尖着地,收回时又一次脚掌、脚心、脚跟、全脚着地,擦地收回。 后擦地:动力腿向后擦出,脚尖先走,与主力腿脚跟成一直线,然后用脚跟带动,由脚尖、脚掌到全脚擦地收回。 (合音乐,正反面) 3、压前腿(重点) 师:压腿主要是训练腿的软度、柔韧性、和胯的开度,只有腿的软度好,动作才会轻盈,舞姿技巧才会丰富。而压腿也是一个持之以恒的练习,我们只有不断地去磨它,不断的去拉它,我们才能达到一个训练的目的。 准备姿态:单手扶把,另手一位,身体半侧向里对把杆,三位脚。 前奏:把外腿经吸腿后向上伸直,用脚跟放在把杆上,绷脚外开,手由一位经二位打开至七位。 第一遍音乐:重心在主力腿上,两腿伸直,动力腿绷脚外开,立腰,不动。 第二、三、四遍音乐:由第二遍音乐开始,七位手转为三位,上身保持正直对准动力腿下压,用小腹去贴大腿,跨往前提垂直大腿,收去够脚背,4拍落,4拍起。

小学生课外阅读欣赏课教学设计

小学生课外阅读欣赏课教案 ——走进送别诗,品味送别请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你们有父母在外打工的吗? 生:有(一个个都高高地举起了那胖乎乎的小手) 师:那在父母外出的时候,你们去送过行吗? 生:送过。(非常爽快地答应) 师:那送行中,在要与爸妈分别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呢?谁敢说说与大家分享呢? 生:有一次,我送爸爸,开始一点没在意,可当爸爸的车开动时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哄着我,“过几天就回来。”在心里有些不高兴。 生:爸爸上车之前说:“乖儿子,在家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别调皮。”爸爸上车的时候,我缠着妈妈要爸爸,说着说着,心里就像被一个什么东西给堵住了嗓门似的说不出话来。爸爸这时回头看我,也好像突然有些眼红。 生:我有一次去送爸爸妈妈,当着他们的面,我没什么,可当他们一走,转身眼泪就夺眶而出,心里特别难受,说话都有些哽咽。 生:我有一次在春节后,看见爸妈在准备出门的东西,顿时心里一沉,眼泪禁不住就流了出来,说着说着就伤心地哭了起来,没法往下说了。(这孩子真重感情) 生:爸妈走时,给我好多的钱,我当即就说,妈妈爸爸我不要钱,我要你们不离开我,就在家里,我使劲地拽着爸妈的手不放,哭丧着脸,喊叫着:我不要钱,我要的父母的爱。后来无奈之下,只好放手,说爸爸——妈妈——保重——身体,祝你们——一路平安!爸妈也千叮咛万嘱托:乖孩子,听话,我们会经常打电话的,学习上需要什么,尽管跟爸妈讲,在学校听老师话,认真学习,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也照顾好爷爷奶奶……. 师:家人离别,千言万语,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节课外阅读欣赏课:走进送别诗,品味送别请,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别董大》 1.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这首诗的题目是《别董大》,我们知道“别”即离别、送别的意思,那么诗人要与谁告别呢?题中的“董大”指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注释,简单了解一下董大。 (董大:是作者的一位朋友,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 教师可补充:董大,他的名字叫做董庭兰。因为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故称“董大”。所以,此诗题目的意思就是送别董庭兰。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作者,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高适这位诗人呢?他是唐代有名的诗人。高适早年家境贫寒,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归。 诗人在写此诗时,正处于四处飘泊,仕途不达,贫困交加的境遇中。而董大虽然是当时

送别音乐课说课稿

送别音乐课说课稿 《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小编整理的送别音乐课说课稿欢迎阅读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说教材: 该歌曲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曲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歌曲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一段式的歌曲C大调中速深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感情(一)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期思想日趋成熟根据其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力目标: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正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珍惜情感 (二)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我将采用情景质疑的方法创造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 (三)教学难点: 中的附点节奏和音准 二、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根据我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采用了欣赏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 据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我将引导学生采取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进行自主学习 三、说教学手段: 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本堂课准备了如下教具:多媒体、音响设备、钢琴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堂课设计了导入;进入主题展开学习;主题延伸、扩大视野;创造情景升华情感;结束五个环节其中“进入主题展开学习”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下面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四、说教学过程:

《谁说女子不如男》欣赏课教案

《谁说女子不如男》欣赏课教案 授课形式:音乐欣赏课授课对象:三、四年级全体学生 设计思路 《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豫剧的优秀传统剧目,体现了豫剧激昂奔放的特点。本课通过分析音乐要素及方言为切入点,让学生快速掌握河南方言咬字的行腔特点,使学生获得对豫剧生动感性的认识,感受豫剧的魅力。通过延伸拓展,了解中国戏曲的渊源,不同剧种独特的地域风情。课件中视频的加入,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豫剧。 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聆听、感悟、欣赏音乐的氛围。以欣赏、模唱、模仿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豫剧的唱腔特点,感受豫剧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豫剧的风格特点,有韵味的跟唱《谁说女子不如男》,并辅以简单的身段动作进行表演。 2、了解豫剧的相关知识,走近豫剧大师常香玉。 3、感受豫剧魅力,了解唱腔特点,进一步认识中国的戏曲剧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韵味的演唱《谁说女子不如男》,感受豫剧的行腔韵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整理纪律,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播放《花木兰》动画视频。 2、提问:动画中的主人公是谁?(花木兰),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她?(巾帼英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3、师总结:同学们对花木兰非常了解,人们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赞颂花木兰,今天我们来欣赏戏曲是如何塑造花木兰的英雄形象?让我们一起走进戏曲世界。【设计思路:动画片《花木兰》学生比较熟悉,通过花木兰导入,形象生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三、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 1、初听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 (1)中国的戏曲种类很多,塑造花木兰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就是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大屏幕出示)我们一起来聆听。 (2)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学生思考并讨论:戏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音乐有何特点?(从唱腔、歌词、伴奏、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入手分析) (3)分小组交流(装饰音、下滑音、节奏鲜明)。 (4)师总结:豫剧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吐字清晰。 【设计思路:初听作品,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学生集体合作,初步掌握豫剧唱腔特点。】 2、复听并分析《谁说女子不如男》 (1)再次聆听,着重听每一个乐句的最后一字,有什么发现?(尾音重,方言)师总结:浓重的方言、独特的唱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豫剧唱腔最明显的特点。 (2)你们能听出有哪几种伴奏乐器吗?(板胡为主,辅以小三弦、二胡、笛子,以硬木梆子击节) (3)分析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谁说女子不如男》是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在奔赴战场途中所唱的一段唱腔。同行中有一位不愿打仗的壮士说:“这天下苦事都让我们男子做了,这女子家成天在家享清闲。”为了开导说服他,花木兰列举事实说明女子们的功绩,得出“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的结论,唱得壮士哑口无言。 A、这里用了豫剧唱腔:二八连板。(一板一眼,起于眼,落于板)各句紧紧相连,节奏短促,“呐”字用了一个甩腔,表现想要说服壮士的诚恳的感情特征。 B、唱腔中出现的装饰音。 C、唱腔中的下滑音 D、唱腔中的甩腔 掌握这几个音乐要素,再加上河南方言,也就大致掌握了豫剧的唱腔特点。(4)介绍豫剧

《送别》说课稿

《送别》说课稿 大家好!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 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众所周知,音乐艺 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 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 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是 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 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 《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说教材:该歌曲出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作曲家李叔同,作 于1915 年。歌曲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是朋友之 间挥手相送的骊歌,一段式的歌曲C大调,中速深情, 表达一种依依 不舍的诚挚感情. (一)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分 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期,思想日趋成 熟。根据其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 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力目标: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正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珍惜情感。

(二)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我将采用情景质疑的方法创造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 (三)教学难点:5 23| 4. 7|1 ---1中的附点节奏和音准 二、说教法与学法: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根据我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采用了欣赏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我将引导学生采取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进行自主学习。 三、说教学手段: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本堂课准备了如下教具:多媒体、音响设备、钢琴。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堂课设计了导入;进入主题,展开学习;主题延伸、扩大视野;创造情景,升华情感;结束五个环节。其中进入主题,展开学习”是本堂 课的重点部分。下面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采用歌曲导入法:以校园民谣《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为切入点导入五四时期的学堂乐歌,由学堂乐歌自然过渡到本堂课主题——《送别》。利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音

《红旗颂》音乐欣赏课教案

《红旗颂》音乐欣赏课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红旗颂》音乐欣赏课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感受乐曲《红旗颂》的宏伟气势,体验调性转换和速度、力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的气势,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具准备:录音机、欣赏磁带、钢琴、投影主旋律谱、录像机、电视机、《红旗颂》演奏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导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管弦乐曲《红旗颂》(出示标题以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 吕其明,1930年出身于安徽,11岁参加新四军文工团,曾得到老一辈音乐家的精心指点。解放后任上海电影乐团团长,从事音乐创造,先后为《铁道游击队》、《南昌起义》等三十多部电影作曲,其中有不少插曲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流传至今,久唱不衰。此外,还创作了十多首大中型器乐曲,《红旗颂》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1965年。 三.复习管弦乐队知识: 师:管弦乐队就是以管弦乐器为主的乐队。你还记得有哪几类乐器组成的?

生:弓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 四.欣赏乐曲 1.交谈导入: 师:从标题看怎么理解《红旗颂》 生:歌颂“红旗”。 师:歌颂的形式有诗歌、散文、歌曲,而单纯用音乐歌颂红旗的大家听的不多,今天我们欣赏的就是用音乐的手段歌颂红旗,用乐器的不同色彩烘托气氛。当我们仰望五星红旗时,自然就会想起一首庄严的歌,你能说出是什么歌吗?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哼出《国歌》的前奏) 2.初听全曲,听辩曲中熟悉的《国歌》音调: (要求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用举手的动作表示所听到的熟悉的音调。) 3.随琴声哼唱主题音乐,加深对这一颂歌音调的感受与理解。 (投影主旋律谱) 4.介绍乐曲结构,了解作品规格: 师:作品采用了带再现的三部结构:A+B+A(板书) 5.分段赏析:(插入解说,感受气势,理解内涵) ⑴.A段:(第一段) 开始以小号奏出《国歌》音调为素材的雄壮宏伟的引子,经圆号反复,引出弓弦乐器演奏的歌颂红旗的主题,这一主题在钢琴的伴奏下,给人以光辉热烈和庄严的深切感受,人们被音乐带到幸福激荡

送别诗群文阅读说课稿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说课稿 福泉市牛场堡子小学徐风华 教材分析:本次教学选取了4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展开教学,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设计理念: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教学。就是要让孩子们意识到阅读可以只依靠眼睛,而无须依赖声音,让他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毕竟精读少,默读、浏览反而是最常用、最有用的;让他们练习并实践默读、浏览等无声视读。群文阅读课上,孩子们读完几篇文章后,会面对相应的问题、话题或者任务,思考、讨论、发现、练习。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选取了六年级下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作为方法的引领,为后面的群文作好方法的指导。后面三首诗则采取自学、填表的方式进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课后能够独立阅读一些儿童文学、科学类的书籍。但是部分孩子阅读速度偏慢,一些孩子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所以借助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模式,更集中、更结构化地呈现一种表达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独特的表达方式,发现文学的奥秘、发现故事的密码,发现写作的技巧。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结合注释, 了解4首古诗诗意。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把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 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有效进行,我提前给学生打印阅读材料,准备小组阅读表格。 本次教学过程共有四个环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