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以《骆驼祥子》为参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汉字是有限的,汉字组合衍生出来的词和句子的意义却是无限的。老舍先生著名小说《骆驼祥子》仅用了2413个汉字,将其扩展成一部近十万字的小说形式,传达了无限的意蕴。据统计,我们常用汉字的使用区间大约是2500到7000之间,那么我们是如何在这些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组合中领悟到不同的意义呢?

许多词语和句子并不是只有一种含义,而是有多重含义,这其中就包含字面义和隐喻义。隐喻现象具有普遍性,语言据其本质而言存在隐喻性,因为它们的原义都可以追溯到某种具体的意义。

对于隐喻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念,对隐喻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而概念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为人们理解隐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触发人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探讨隐喻的翻译。

隐喻类推与人的主体感受密切相关,人利用自己的主观判断,依据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类推。隐喻类推的思维方式是用我们熟悉的事物(经常用人的身体的某部位)来指称不熟悉的事物,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指称抽象晦涩的事物,英汉词义的变化大多是基于事物之间相似性的类比推理,即使在翻译具体作品的过程中对喻体的表达存在不同的形式,但英汉语言之间仍存在相同的概念隐喻、相似的概念隐喻和文化限定性的概念隐喻。如:

原文1:钱这个东西像戒指,总是在自己手上好。

译文1:This thing called money was like a ring , it was always better on your own finger.

原文2: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

译文2:The northern half of the sky was black as pitch. As if some catastrophe impended, confusion broke out.

这两个例句无论是中文还是翻译的英文中,隐喻的显性表征结构基本相当,喻体所呈现的方式清晰可见,没有变化,读者可从原文中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原文3:屋里呢,他越来越觉得虎妞像个母老虎。

译文3:At home, tigress seemed more and more to live up to her name.

在这个例句中隐喻的特征也基本相同,在英语中是用一个不定式短语来充当喻体。这个短语词义带中性,很好地表达了祥子对虎妞的态度,初期虽然有些看不惯,还不至于厌恶,是一种较为客观的看待方式。

原文4:祥子的脸红得像生小孩时送人的鸡蛋。

译文4:Xiangzi flushed as crimson as the painted eggs which the parents of a new-born child distribute.

在汉民族中新生儿降临时父母将鸡蛋染红,送给亲朋好友,以分享喜悦。这一文化内涵是汉民族所特有的,在英文翻译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文化因素,在文化限制的领域里凸显了隐喻特征。

以上例证说明了英汉语言中相同的隐喻特性,双方基于一个共同的平台,这

个平台可以是喻体所增值的意义色彩,用特有的手段表达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但这只是在翻译领域为了保持原文的对应而做出的贡献,尽量让两种文字一致。

在具体的隐喻中,根据两国所处地域环境的不同,人们的心理、思维差异较大,表达的语言效果有所不同。中国人多倚重形象思维,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直接描述;西方人采用逻辑思维,从内在联系串联不同的事物。比如一个中国人会说:“记忆是珍珠,即使磨损依旧珍贵”,而奥古斯丁说:“记忆是思维的胃”。可以说汉民族的隐喻以具象思维为主,西方名族的隐喻以抽象思维为主。

同时,因为两民族生活习性不同,不同的词所富有的语体色彩不尽相同,喻体涵盖的意义不完全相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在汉名族“龙”是一个至高无上,充满祥瑞气息的词,而在西方确是穷凶极恶的代表。

隐喻作为一种极其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就有着不同的认识结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瑰丽的文化使隐喻的差异放大。尽管英汉两种语言都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或相似性特点进行事物的类比,但在类比的运用和隐喻的跨域重组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骆驼祥子》的英文翻译是采用了直译法、借用法,意译法等方法根据话语所在语境,利用逻辑信息进行隐喻重组,求得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冯特认为真正隐喻的评判标准是使用者为了产生一种感情上的效果故意生造出来的,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牵强,但强调了隐喻带有一定的让人可感的感情色彩。韦勒克说:“我们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对自己的期望、流连、沉思的东西采用隐喻的说法,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殊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的东西反映出的不同的光线中去观察它。”当然,在更多时候,人们是为了避开直言其事的单调直白转而采用曲折的隐喻,在《骆驼祥子》作品中,老舍设置了四个隐喻,以骆驼隐喻脆弱人生,以洋车隐喻生命追求,以虎妞隐喻性欲诱惑,以小福子隐喻责任与爱,作者不是直言生命、生活如何颓废和消极,以及人性如何扭曲变形,而是运用隐喻形象地阐释了这些概念的裂变。

隐喻已成为文字语言的组成部分,是其内在组成机制,是人类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语言中最丰富、最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之一。应用到文学方面,使用隐喻在一定程度上比拟人事,把事物的一般表达转化为其他的说法,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内化成某种情感机制,从而赋予文字以精确的主题和意蕴;人们可从隐喻中学到知识,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建立确立了事物之间潜在的对应关系;使用隐喻词可使文体变得明洁优雅,隐喻词可起到其他词类无可替代的作用。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_现状与问题_李彦秀

一、引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顺应了认知语言学跨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英汉翻译、学习词典编纂、语篇分析、言语交际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隐喻”、“对比”、“语料库”、“英汉”、“汉英”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进行篇名检索,选取 2004年至2013年间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中 文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篇(限于篇 幅,本研究不讨论英汉隐喻翻译研究论文)。在分析 33篇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隐喻类型、研究层面、 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考察了近10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二、隐喻类型及研究层面 隐喻的分类及其依据研究是隐喻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不同的学术流派因研究目标、研究视角 等差异使隐喻分类各异。没有任何一种分类是无懈 可击的,但没有分类就没有认知和科学研究的深化。从不同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则有助于全面地揭示隐喻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同样可以促进隐喻认知和研究的深化。 (一)隐喻类型 比较普遍接受的隐喻分类是由认知语言学家 Lakoff 和Johnson 提出的,他们根据始源域不同,把 概念隐喻划分为实体隐喻、空间/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1]。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Halliday 则认为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又可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2]。国内学者以隐喻的表达形式、功能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将隐喻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而从隐喻句法特点的角度,又可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等[3]。鉴于隐喻分类的标准不同,按照上述分类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近十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涉及的隐喻类型。因此,本研究对涉及的隐喻类型的描述不完全拘泥于上述分类。 1.所涉及的隐喻类型大体上可分为认知语言学 视角的“概念隐喻”和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隐喻”。从概念隐喻分类来看,涉及的隐喻类型有时间 收稿日期:2014-02-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YJA74002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1WX25)作者简介:李彦秀(1985-),男,助教,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研究,E-mail :https://www.doczj.com/doc/b317433557.html,@https://www.doczj.com/doc/b317433557.html,. 文章编号:2095-3046(2014)04-0068-04 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4.015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 现状与问题李彦秀, 陆梅,李萍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 要:跨语言研究是当今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因而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成为国内学界高度 关注的领域。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选取2004~2013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份,主要从研究牵涉的隐喻类型、研究层面、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近10年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理论;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5卷第4期 2014年8月 Vol.35,No.4Aug. 2014

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学号:127142008112606015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西安翻译学院 高职高专毕业论文 题目: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作者:朱悦 指导教师 _____刘莹____ 专业班级 08级商务英语6班 院系 ___外国语学院___ 完成日期 __2010年11月__

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朱悦 外国语学院08级商务英语6班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On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 Zhu Y ue Business English,Class 6,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 710105) 摘要:隐喻,它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基于各自民族特点所产生的联想差异,使得英汉隐喻成了英语学习、交流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研究英汉隐喻的民族 特点,弄清各自的文化内涵,这对英语学习,以及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本 文从英汉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隐喻对英汉隐喻作对比 分析,并通过对比得出其中的差异。进而,浅要探讨了英汉隐喻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特点;翻译 Abstract:Metaphors are bo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henomena. Ow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associa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respe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have become a great barrier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daily communication. For this reas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national features of

英汉动物习语隐喻对比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317433557.html, 英汉动物习语隐喻对比浅析 作者:郑紫元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12期 【摘要】隐喻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在传统的隐喻观点当中,隐喻如同明喻、夸张一样,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然而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逐渐意识到隐喻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之一,同时在隐喻的研究过程当中,动物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这种关系使得我们人类与动物之间产生了极其复杂的情感。而动物习语是指包含表示动物单词的习语。动物习语不仅能形象地表现出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的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动物习语理应引起关注。 【关键词】隐喻;动物习语 【作者简介】郑紫元(1989.04-),山东人,长春建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目前,许多研究者都集中在隐喻的研究上,隐喻对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内容认为,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隐喻都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知世界,特别是认知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 人和动物有许多不同和相同之处,通过对动物习语的研究,我们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动物有更多的了解。此外,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和彼此。英汉动物习语隐喻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理解動物隐喻的困难总是存在的。通过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动物隐喻。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获得动物习语的真实意义。减少他们在谈话中遇到的失败。 二、同一动物形象的不同喻义 1.狗。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动物,通常被人们当作宠物或者用来看守或猎食。当然,在英汉动物习语中,狗的喻义也存在差异。在中英文化中,狗与人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最明显的区别是人对狗的态度。汉语中,很多关于狗的习语都是谈论人类的行为或特征,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态度。通常情况下对狗的表述都是否定的。例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狗男女等等。然而许多研究表明,狗在英语中的含义与在汉语中有很大的不同。狗在英语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摘要】: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就为世人所知。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认识和描述事物的基本原则,“比”与“兴”是《诗经》中主要的两种表现手段,“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它们都属于我们当代隐喻研究的范畴。尽管人类早已把隐喻作为认知手段,但它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重视。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当代隐喻认知研究除了隐喻认知的本质特征、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外,还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

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和同,却是亟待通过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体、空间、时间、情感和基本颜色等五个方面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并且确立了课题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有关国内外隐喻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以隐喻研究从作为从属地位的修辞格研究发展到独立的认知研究的过程为线索,对国内外从古代到当代的隐喻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并且在对国内外隐喻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确立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第三章确立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第一次从语言世界观、隐喻认知的普遍性、系统性以及与文化的一致性等方面对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和阐释。第四章主要从人体隐喻化认知的工作机制及其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投射模式与对应程度以及英汉语中的优势分布等几个方面来集中探讨英汉语中人体隐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第五章主要考察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方面以及对数量、状态、范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有何相似和不同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化认知、结构隐喻化认知、本体隐喻化认知这三种类型的隐喻方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以期发现它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作者:陈家旭, CHEN Jia-xu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爱尔兰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刊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24(1) 被引用次数:12次 参考文献(6条)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 1997 2.Kovecses Zoltan Metaphors of Anger,Pride,and love: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 1990 https://www.doczj.com/doc/b317433557.html,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4.Ning Yu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8 https://www.doczj.com/doc/b317433557.html,koff G 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1987 https://www.doczj.com/doc/b317433557.html,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陈家旭.Chen Jiaxu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2.罗晓燕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文化阐释[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5) 3.杨瑶.Yang Yao英汉语"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秦耀咏.QIN Yao-yong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期刊论文]-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3(2) 5.吕文静.LV Wen-jing英汉"焦虑"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2) 6.曹蕾英汉"红"之情感隐喻意义对比分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7) 7.卓静单一型情感隐喻和冲突型情感隐喻的认知构建[学位论文]2006 8.孙毅.SUN Yi汉语"心"义族衍生的隐喻路径求索[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39(1) 9.程浩.CHENG Hao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5(6) 10.樊辉.宫雪.戴卫平刍议"心"的隐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5) 引证文献(12条) 1.李荣娟儿童的创造性隐喻和外语学习[期刊论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2) 2.武贝贝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3(10) 3.欧国芳汉式英语原因分析及英语教学对策探讨[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9) 4.谢暮松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根源分析[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2) 5.向友青英汉"恐惧"的认知原型研究[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 2010(6) 6.胡玲玲英汉“恐惧”情感隐喻对比分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3(55) 7.金花漫奥巴马就职演说辞的隐喻特色解读[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8.金花漫英汉语"火"词语的情感隐喻认知[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9.袁红梅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4) 10.胡越坚.王菊兰浅析英汉"心"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英汉翻译复习资料

填空题复习资料: 1.翻译人才在中国古代被称作象寄之才/象胥/舌人。 2.东晋时期的道安提出 “按本而传”的翻译思想,被人们称为直译的鼻祖。 3.六朝时期鸠摩罗什曾提出“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主张“依实出华。” 被人们称为意译的鼻祖。 4.《春秋谷梁传》中记载了孔子的“名从主人,物从中国”的翻译思想,而该译论比古罗马哲人西塞罗提出的“不要逐字翻译”早四五百年。 5.三国时期的支谦所作《法句经序》被看作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指出:“严复译《天演论》牟例所 标:‘译事三难:信、达、雅’,三字皆已见此序。” 6.中国译学理论中不同时期的翻译标准可大致描述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忠实,通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7. 按翻译题材,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和科技翻译。 8.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的翻译标准。 9. Translations are like women—when they are faithful they are not beautiful, when they are beautiful they are not faithful. 此比喻与我国老子的一个说法不谋而合。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0.20世纪90年代,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提出了抵抗式翻译/反翻译resistance translation翻译理论,该理论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很有帮助,但还不足以构成新的范式。 11.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在其2006年的新著 《翻译研究的多重转向》中介绍: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90年代出现实证论转向和全球化转向;而进入新世纪,翻译研究又回到了语言学时代,出现了“U字形转向”(U-turn)。 12. 1964年, 奈达博士在《翻译科学初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将译文读者引入翻译标准,提出了功能翻译(Functional Equivalence)(请用中英文填写)的翻译原则。 13.辜正坤在全国首届翻译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在该理论体系中,提出了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这是一个形同虚设的抽象标准,真正有意义的是一大群具体标准。

英汉翻译10班作业6-8

Professor & Chairman Department of Anaesthesia The Univ. of Western Ontario London, Canada N6A 5A5 Dear Dr. Taylor, Dr. Cortland has discussed your correspondence with me and I am completely supportive of your plans to encourage an exchange of faculty between … Medical College and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Certainly we will be very pleased to welcome exchange visitors from your University to our College and provide assistance to cover their living expenses while here. I will also encourage members of our College to accept your invitation to visit London. I am particularly grateful for your kind invitation to me to visit your university as diplomatic liaison between our two institutions. With very best regards and kind wishes, Sincerely yours, (Signature)

中英爱情的隐喻对比

Contents Abstract (1) Ⅰ. Introduction (3) Ⅱ. Literature Review (3) A. The cognitive study of metaphor (3) B. Conception of structural metaphor (4) Ⅲ. Homogene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4) A. Love is a journey (4) B. Love is war (5) C. Love is a physical force (5) D. Love is fluid (5) E. Love is plant (5) Ⅳ. Heterogen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6) A.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diversity of ecomomic structure (6) B.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6) C.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a different way (7) Ⅴ. Conclusion (7) Notes (7) Bibliography (9) Acknowledgements (9)

Abstract: Love, one of human's deepest and strongest passions, is expressed in hundreds of ways in human civilization.The abstract concept of love can not be fully elucidated without metaphors. Structural metaphor is a mapping from one conceptual structure to another.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share a similar central conceptual system because of the cognitive similarity. However, the diversity of national cultures mak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omogene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and meanwhile it expatiate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m through comparing the cultural diversities. Key words: love; structural metaphor; cognition; culture 摘要: 在人类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爱情是人类最厚重久远的感情之一。没有隐喻,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就得不到充分阐释。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由于人类认知的相似性,中英文惯用的爱情结构隐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而中英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导致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的差异性。本文分析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表达的趋同性; 同时通过对中英文化背景异的比较, 阐述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表达的异质性。 关键词: 爱情; 结构隐喻; 认知; 文化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发表时间:2009-09-21T10:05:04.950Z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罗红玲 [导读]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 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贵阳550001 摘要:本文从认知隐喻观的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并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跨文化隐喻理解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英汉隐喻认知跨文化对比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metaphorical cogn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uo Hongling Abstract:B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the article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points out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within metaphors,which will help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rpret them properly. Key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CognitionCross culturalContras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29-02 1.引言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西方的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隐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从亚里士多德的“名词替换”到当代语用学家Mac Cormac的“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学者们试图从多维视角对隐喻进行阐释,但是在解释隐喻的深刻内涵方面遇到了问题。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和Johnson。他们认为,隐喻在口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概念体系决定了人们感知的内容及其行动方式。“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1] 2.当代隐喻认知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当今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三种方法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认知语言学经验观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认识世界的,或者说人类的认知以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因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在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对世界的不同认知结果,即经验具有文化差异。这些认知结果以概念的形式存在。和这些概念相对应的是语言表达形式。因此,研究语言表达中的概念隐喻,可以使我们了解人们是怎样认知自身和外部世界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2]。Lakoff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在隐喻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Lakoff和Johson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这是对传统的“隐喻修辞观”的一种反叛。其理论指出了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80年代以来Lakoff不断发展和完善了隐喻理论,他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他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种。 Lakoff在论证隐喻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socially based),即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在对隐喻理解起作用。因此理解、研究隐喻必须结合文化因素和认知因素来认识和展开。由于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英汉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就非常有意义了。本文作者探讨认知隐喻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以及产生这种异同的深层原因,深化对概念隐喻的认知作用的认识,以求对认知化隐喻理论加深认识并对隐喻的理解有所启示。 3.英汉隐喻的共性分析 尽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它们中的很多隐喻表达方式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概念基础。这种跨语言的共核构成英汉隐喻能相互理解的基础,也是英汉隐喻中许多不谋而合的隐喻现象存在的终极原因。 3.1英汉隐喻在工作机制上的共同点。Lakoff和Johnson已经指出隐喻通常是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较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他们进一步说明隐喻的本质即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这里所谓的“一种事情”即指的是始源域;“另一种事物”就是目标域。作为始源域的事物是隐喻的认知基础,通常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作为目标域的往往是人们感到陌生的、抽象的东西。如Life is a journey这个隐喻是用较具体的、为人所经常体验的“journey”去映射“life”,而反向的映射几乎不能成立;其它诸如Time is money以及用空间关系表达抽象的时间感情的隐喻用法都可以说明隐喻的这种工作机制。从认知角度看这符合人们的一条基本认知原则,即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更为自然,英汉语言中的隐喻在工作机制上具有很多的相同点,即都体现的是由基本认知域到抽象复杂认知域的隐喻认知方式。 3.2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这方面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英汉语言中对于情感的表达。研究表明在英汉语言中人们更多地运用隐喻概念表达情感而较少用直接方式表达。这种隐喻概念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理基础决定的。Lakoff对于“怒”进行的实例研究,以及林书武以英汉语料为基础的对“愤怒”的概念隐喻的研究都表明情感概念具有生理基础。如:“怒”常常是根据人的体温、热度和内压进行概念化的,人们发怒时的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的基础。所以,尽管隐喻概念在英汉语言中表达方式有些不同,但其基本隐喻概念是相同的:Anger is heat Anger is fire或Anger is gas in a container、汉语中的说法诸如:“一腔怒气郁结于心中”、“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发泄怒火”等等。这些英汉语料都证明对情感的隐喻化表达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并且体现出语言间的共性。 3.3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认知物质基础。隐喻的物质基础指的是隐喻认知赖以产生的具体的、有形的、客观存在的实体。英汉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于空间概念。根据方位主义( Localism )的观点,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的。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最初的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在认知和语言发展过程中最初用于空间关系的词语后来被用来喻指时间状态、过程关系等抽象概念,这是概念隐喻认知的结果。如在英语中我们惯于用方向介词“up”和“down”来谈论我们的感受。“up”代表肯定、积极,而“down”代表否定、消极。如:“I’m feeling up”,“He is really down”等;在汉语中“上”通常与好事物相连,“下”通常与不好的事物相连。比如:“考上大学”,“赶上火车”,“上调”,“下场”,“下调”等。由于具有相同的认知物质基础,在这方面的汉英隐喻语言体现了很大的共同性。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以《骆驼祥子》为参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汉字是有限的,汉字组合衍生出来的词和句子的意义却是无限的。老舍先生著名小说《骆驼祥子》仅用了2413个汉字,将其扩展成一部近十万字的小说形式,传达了无限的意蕴。据统计,我们常用汉字的使用区间大约是2500到7000之间,那么我们是如何在这些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组合中领悟到不同的意义呢? 许多词语和句子并不是只有一种含义,而是有多重含义,这其中就包含字面义和隐喻义。隐喻现象具有普遍性,语言据其本质而言存在隐喻性,因为它们的原义都可以追溯到某种具体的意义。 对于隐喻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念,对隐喻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而概念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为人们理解隐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触发人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探讨隐喻的翻译。 隐喻类推与人的主体感受密切相关,人利用自己的主观判断,依据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类推。隐喻类推的思维方式是用我们熟悉的事物(经常用人的身体的某部位)来指称不熟悉的事物,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指称抽象晦涩的事物,英汉词义的变化大多是基于事物之间相似性的类比推理,即使在翻译具体作品的过程中对喻体的表达存在不同的形式,但英汉语言之间仍存在相同的概念隐喻、相似的概念隐喻和文化限定性的概念隐喻。如: 原文1:钱这个东西像戒指,总是在自己手上好。 译文1:This thing called money was like a ring , it was always better on your own finger. 原文2: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 译文2:The northern half of the sky was black as pitch. As if some catastrophe impended, confusion broke out. 这两个例句无论是中文还是翻译的英文中,隐喻的显性表征结构基本相当,喻体所呈现的方式清晰可见,没有变化,读者可从原文中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原文3:屋里呢,他越来越觉得虎妞像个母老虎。 译文3:At home, tigress seemed more and more to live up to her name. 在这个例句中隐喻的特征也基本相同,在英语中是用一个不定式短语来充当喻体。这个短语词义带中性,很好地表达了祥子对虎妞的态度,初期虽然有些看不惯,还不至于厌恶,是一种较为客观的看待方式。 原文4:祥子的脸红得像生小孩时送人的鸡蛋。 译文4:Xiangzi flushed as crimson as the painted eggs which the parents of a new-born child distribute. 在汉民族中新生儿降临时父母将鸡蛋染红,送给亲朋好友,以分享喜悦。这一文化内涵是汉民族所特有的,在英文翻译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文化因素,在文化限制的领域里凸显了隐喻特征。 以上例证说明了英汉语言中相同的隐喻特性,双方基于一个共同的平台,这

中英翻译练习题(2018-6-6)1

中英翻译练习题 1.沿途要住在停留和反省。 Stop and reflect along the way. 2.不过我认为还要有些橄榄油和醋,这样你随时可以兴之所至就弄个沙拉。 Although I’d also include some olive oil and vinegar so you’re always prepared for an impromptu salad. 3.每个流出序列流都有一个条件,将通过评估此条件来确定对应序列流是否发生。 Each outgoing Sequence Flow has a condition that will be evalua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it occurs. 4.我将这些蚀刻图案当成终极的科学纹身纹在身上。 I like to think of these engravings as the ultimate science tattoos. 5.但是,互联网作为最终的数字传输版的营销市场的观念现在还是令人怀疑。

But the notion of the Web as the ultimate marketplace for digital delivery is now in doubt. 6.激活外出性同步化并设置时间跨度。 Enable outgoing synchronization and set the time span. 7.你想从极限简约主义那学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吗? Would you like to learn some lessons in life from the ultimate minimalist? 8.她替他们起草一个计划。 She draft out a plan for them. 9.不过,各个语言组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您应当参考相应语言绑定的文档,以了解有哪些限制(如果有)。 However, the language teams are hard at work to address that, and you should refer to the documentation of your language bindings to see what (if any) limitations apply. 10.我们在原则上接受了这个条款。 We accepted the item in principle.

(全英文论文)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对比研究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公布英语题目均有原创英文论文可交流Q:799 75 79 38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法的融合与运用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 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萨克雷眼中的女性---文本分析名利场中的女性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北欧神话中的毁灭与重生思想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 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英汉人体词隐喻意义对比研究—以相貌词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2 嘉莉妹妹在通向成功道路上的挣扎 3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4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5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6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7 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 8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 9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10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11 Women in the Civil Wa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d Mountain and Gone with the Wind 1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3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4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15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 16 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从“灰姑娘情结”看简奥斯汀的作品 17 解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18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19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20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 21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22 简析《日常用品》中的矛盾冲突 23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24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25 26 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omotion of Automobiles--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27 意译在广告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探析 28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9 英语修辞的翻译方法 30 谈英汉励志谚语互译 31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32 英汉招呼语对比与应用研究 33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34 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中的互动 35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36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3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 S. 38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39 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oung Learns 40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

隐喻英汉对比

“隐喻”英汉对比 在英语中,metaphor(隐喻、暗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来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 一词,其意为“carry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它在英语口语和文学作品中都广为运用,而且极其丰富多彩。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及句子均可用作隐喻,它可以是句子的主语、谓语、表语、定语、同位语、宾语或状语,有只出现喻体的隐喻,也有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的隐喻。 一、只出现喻体的隐喻 1、名词或名词词组用作隐喻。例如: Wherefore, Bees of England, forge Many a weapon, chain and scourge, That these stingless drones may spoil The forced produce of your toil? (P.B. Shelly, Song to the Men of England) 为什么,英国的工蜂呵,要焀锻 那么多武器、锁链和钢鞭, 因而使无刺的雄蜂便于劫夺 你们被迫劳动而得的收获? (雪莱《给英国人民的歌》) 在英语中,终日辛勤劳动的人被称为bee(工蜂),而光吃不干活的寄生虫叫做drone(雄蜂)。诗人在激情洋溢的诗句中,运用了这两个隐喻去鼓舞劳动人民奋起与压迫者、剥削者作斗争。用飞禽走兽、鱼类昆虫来指人,从而使其具有比喻意义,这是英、汉语中共有的语言现象。在本句中,bees用作呼语,drones用作主语。又如: Hamlet …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 – 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Shakespeare, Hamlet) 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动,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它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