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与金融课件完整版

财政与金融课件完整版

财政与税收-金融基础知识

第五节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概念、财政职能 1、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2、职能 (1)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3)调节产业结构 (4)调节社会各类基金的比例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这些支出项目的目的和用途虽然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获得了商品和劳务,履行了国家的各项职能。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政府财政付出了资金,都无任何商品和劳务所得。这类支出并不反映政府部门占

用社会经济资源的要求,相反,转移只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政府部门只充当中介人的作用。

二,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1、补偿性支出是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该项支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曾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属于补偿性支出的项目,只剩下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一项。 2、消费性支出是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的项目,主要包括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项支出。 3、积累性支出是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等项。 三,按财政支出的目的分类 1.预防性支出是指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不使其受到国内外敌对力量的破坏和侵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国防、司法、公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2.创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为发展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

中专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中专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执行着、、、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2.信用以为条件的的转移。 3.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节省流通费用、、。4.利息是的转化形式,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的价格。5.利息率的表示方式有、、,亦称年息率、月息率和日息率。 , 6.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一般包括、、和。 7.商业银行的职能是、、和金融服务职能。8.银行业务主要有、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9.结算业务是由衍生出来的一种业务,结算业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和。 10.从经济关系上讲,保险是一种制度;从法律上讲,保险是一种行为。; 11.保险的特征是、、和科学性。 12.只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二是。 13.在我国,、信用膨胀、和是我国总需求膨胀的 四个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引发通货膨胀。 14.中央银行通过执行货币政策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使之相适应,最终达到实现社会总供给平衡之目的。 1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类组合模式,即、$ 和“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16.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类。 17.国际金融机构大致可分为和。 二、名词解释题 1.货币 2.商业信用 3.国际信用 。

4.利息 5.官方利率 6.期货市场 7.商业银行 8.信用放款 9.保险市场 10.责任保险 " 11.通货膨胀 12.货币政策 13.公开市场业务 14.市场汇率 15.国际储备 三、判断题 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 2.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货币收付绝大部分采用现金形式。() 3.支付手段职能是由流通手段职能发展而来,又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4.商业信用最典型的形式是贷款。() 5.商业银行是整个信用的基础。() 6.从理论上讲,股票集资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7.从利息来源上看,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8.当通货膨胀率等于零时,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 # 9.在现代经济中,利率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市场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主导作用。 ()10.交易所是最典型、最规范、最重要的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 11.证券行市与证券收益成反比,与市场利率成正比。() 12.我国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采用会员制的组织形式。() 13.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惟有中央银行拥有货币发行权。() 14.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主干,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银行机构。() 15.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金融业务只接受中央银行的指导和监督。() ~ 16.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资产流动性比例不得高于25%。() 17.银行汇票是由企业签发的一种票据,适用于企业先发货后收款或双方约定延期付款的商品交易。() 18.中央银行从事资产负债活动,但不以盈利为目的。() 19.保险标的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权益、责任、信用或人的身体。() 20.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都是以无形的经济利益为标的的财产保险,其承保的风险均为信用风险。 ()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 学大纲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 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基础 模块二:财政收入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 ⑴外部正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⑵外部负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

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P5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财政的这个功能通常被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通过财政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用效率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二、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我们把财政所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功能叫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简称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P10(经济稳定的含义、指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财政总论 1、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以国家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集中化分配关系。理解:(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为市场自身存在缺陷,所以需要政府进行调控。但是政府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处理与市场的关系。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对市场的调控程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正确处理自己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包括: 其一,政府应当创造硬件和软件条件,形成各种各样的市场。 其二,制定好的规则并且严格执行这些规则,形成公平竞争,才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三,用市场化的方式配置自然和社会资源。 其四,宏观调控市场。当市场失灵,市场自身的自净能力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政府就有必要干预市场、调控市场。调控的方法合法、市场化。学会用市场的方法、用法律的方法来调控市场。 其五,做诚信政府。面对市场,政府应当讲信用,应该在市场中让老百姓意识到政府是言必信、行必果的。3、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通过对现有的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配置,实现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及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收入分配职能只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产生后通过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主要手段:【1】明确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加强税收调节;【3】通过转移性支出。(3)稳定和发展职能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4、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 洛仑兹曲线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第二章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的分类:(一)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 1、基本建设支出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 3、简易建筑费支出 4、地质勘探费支出 5、科技三项费用 6、流动资金支出 7、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8、支持农业支出 9、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事业费支出 11、价格补贴支出121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 14、国防支出15 (二)按国家职能分类: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它支出。(三)按最终用途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 (四)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五)按财政支出的目的分类: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六)按支出利益范围分类: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定位为: 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 基础:即本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二)课程改革指向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性、专业性太强,长期以来存在: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财政、金融、税收等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缺乏能力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选择性不明显,无职业教育特色。 (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 (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以创新。 2. 课程改革指向: (1)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 (2)教学目标定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

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体现了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3)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 (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5)开发“以格式变化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的新教材。格式要具有创新性。 (6)促进教学形式的变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以构建单元、模块课程为主题,以会计岗位从业需要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要求,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2.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两条主线,体现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知识体系----由基本知识(正文)、扩展知识(知识连接)、趣味知识等组成: (1)在保持专业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以认知为原则,降低基本知识的量和难度,降低掌握要求;适当扩大了解的知识含量。 (2)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教学。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胆的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尽可能减少理论内容,回避未定论的理论知识; 能力训练体系-----由资料体系、学习指导等组成: 1)训练阅读财经新闻、政策资料能力;(潜移默化) 2)专业分析和认知能力 3)实现仿真训练 4)实现开放式思考能力的训练; 5)解释佐证专业知识。 3.按照“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层次性、趣味性”的教学组织要求,开发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化、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具有先进性。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及财政的三大职能,了解财政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及财政产生与发展,本章的重点为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难点为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2、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一般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传授新课: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一)财政现象 1、财政收入 (1)征税(2)发行公债,国库券(3)交纳各种费用 2、财政支出 (1)工厂,矿山,铁路,农业建设。

(2)军队,警察,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医院,文化团体 (3)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下岗人员。 3、从财政现象看,财政是个分配问题,与国家收支活动密切相关。 (二)财政问题 (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适度。 (2)解决“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加快税制建设,以及税收体制。 (3)合理安排名项财政支出比例 (4)在国债问题上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二、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一)财政的概念, 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二)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1)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 (2)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支配地位。 (3)财政分配是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 (1)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2)对用于劳动力再生产部分V的分配 (3)对补偿价值的分配。 (4)对国民收入的分配 (5)对社会产品的价值的分配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 (1)保证国家职能的需要 (2)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期末考试题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税收: 2、信用: 3、货币流通: 4、政府预算: 5、资本市场: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不属于“税收三性”的是()。 A.无偿性 B.强制性 C.灵活性 D.固定性 2、财政的最基本职能( )。 A.分配职能 B.调控职能 C.经济发展职能 D.经济稳定职能 3、在我国财政收入形式中,居第一位的是() A.税收收入 B.债务收入 C.其他收入 D.国有资源经营收入 4、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个人消费 B.社会消费 C.社会补偿 D.社会积累 5、财政支出按()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 A.国家职能 B.经济性质 C.支出用途 D.支出预算管理方法6、营业税属于() A.流转税 B.所得税 C.行为税 D.特定目的税 7、对文教科卫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为() A.生产性投资 B.非生产性投资 C.社会消费投资 D.消费性投资

8、反映基本建设规模的综合指标是() A. 基本建设投资额 B.为下年度储备资金 C. 基本建设拨款额 D. 上年度结余资金 9、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是按照各级政府的(),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A. 财力 B.事权 C. 财权 D. 责权 10、一定时期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 A. 财政集中率 B.剩余产品率 C. 财政收入规模 D.财政收入率 11、从理论上讲,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的价格会( )。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D.不确定 12、按资金的偿还期限分,金融市场可分为()。 A.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B.同业拆借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 C.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D.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13、李江以10500的价格购买了一张到期本息12500的债券,期限3年, 其到期收益率为() A. 5.33% B. 6.35% C.15.75% D.28% 14、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通过()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A.增收减支 B.增收增支 C.减收减支 D.减收增支 15、下列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是() A. 政府经济援助 B.政府贷款 C.银行头寸调拨 D.外汇买卖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 1、影响货币需要量的因素主要有( )。 A.商品流通速度 B.货币流通速度 C.商品价格水平 D.待实现商品数量 2、保险的职能有() A.分摊损失 B.经济补偿 C.收入分配 D.社会稳定 3、下列结算方式同城异地都可使用的是() A.商业汇票 B.银行汇票 C.托收承付 D.委托收款 4、金融市场的功能有()。 A.融通资金 B.积累资金 C.宏观调控 D.优化资源配置 5、下列属于资本市场的是()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参考答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A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 1-5 ABCDA 6-10 BCDAB 11-15CDABC 16-20DABCD 二、判断 1-5 ××√√√ 6-10 √√××× 三、简答题。 1.简述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2.简述税收和国债的特征。 税收: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国债: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3. 简述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的基本特征 社会保障: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参与上的强制性、制度上的立法性、受益程度的约束性。 财政补贴:很强的政策性、一定灵活性、明显的时效性。 4. 简述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信用规模的有限性、方向的严格性、期限的短期性、管理困难性 四、分析计算题 1.我国现行预算管理体制是分税制,分析我国采用分税制的目的(作用)是什么?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分税制又存在哪些问题?(10分) 作用:客服了包干制、分成制的缺陷,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财政管理体制,符合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要求。 缺陷:事权和支出范围越位(越权); 部分财政收入划分不合理 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 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转移支付不规范 2. 李某存入银行1000元,年利率为5%,期限3年,试分别用单利、复利计算到期本利和。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那么对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有哪些功能呢?【注:(1+5%)^3=1.157625】(20分) 单利:S=P*(1+r*n)=1000*(1+5%*3)=1150(元) 复利:S=P*(1+r)^n=1000*(1+5%)^3=1157.625(元) 宏观调节:积累资金、分配功能、调节宏观经济、媒介货币向资本转化; 微观调节方面:激励功能、约束功能。 评分标准 1.本试卷满分100分,共四钟题型; 2.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3.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4.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5.分析计算题,(第1题10分,第2题20分,共30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 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 ⑴外部正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 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⑵外部负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 边际社会成本,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 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 配置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P5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 物力、财力等社会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财政的这个功能通常被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通过财政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 用效率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二、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我们把财政所 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功能叫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简称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P10 (经济稳定的含义、指标) 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我们将财政所具有的这种功 能称之为经济稳定职能,或者叫稳定经济职能,简称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其客观必要性。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 (一)税收:税收是国家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古老的财政范畴, 历史上又称赋税、租税、捐税等。 (二)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资金占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三)国债国债是指国家凭借其信誉,采用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筹措财政 收入的一种形式。(四)其他形式如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产管理收入、公产收入 及其他杂项收入等。 规费收入的含义 规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团体提供特殊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 和工本费,如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等 税收对象的性质分类 1、流转税(商品劳务税)的概念:又称商品税,以流通中的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2、所得税 3、财产税 4、资源税 5、行为目的税纳税人(纳税义务人、纳

财政与金融作业答案1-2.doc

第一章至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3、财政收入:指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中央及地方务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部分预算外收入,是国家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的货币价值形态。 4、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5、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6、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7、免征点: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对有免征额规定的课税对象,只就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8、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 9、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 10、国债:即国家公债,是指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二、填空题 1、财政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二是社会条件。 2、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 4、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 5、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相应地可将财政预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两大类。 6、分析与确定财政收入数量界限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数据法和要素分析法。 7、税收的形式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三性,即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8、课税对象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 9、税源是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10、对特定的纳税人实行加成税征,加一成等于加正税税额的10%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第一章财政概述 一、学习目的: 、了解财政发展过程。 1 2、掌握财政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理解财政与市场经济内在联系。 4、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 二、课时安排:7课时 三、练习见P12 四、讲课重点: 1、财政产生背景及条件 2、什么是财政分配, 3、财政产生时间及发展过程 4、财政的概念 、财政基本特征 5 、财政职能及演变 6 7、社会生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 五、本章重点回顾: 1、财政产生背景及条件 2、什么是财政分配, 3、财政产生时间及发展过程 4、财政的概念

5、财政基本特征 6、财政职能 7、社会生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产生及发展 一、财政产生的背景: 财政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相互关系,表现在直接生产过程,交换,销售过程 中)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众所周知,人类在原始社会初期,先是以群住,部落为主,人们生活首先是简单的物与物的交换,这时没有奴隶和奴隶主,只有部落,因此国家还没有形成,也就没有财政。随着氏族的发展,部落联盟的扩大,公共管理事务必然增多,需要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公共管理。生产力不断发展,剩余产品产生,国家财政随之产生。 二、国家财政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产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只有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各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在价值形式上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是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 2、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是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国家产生) 三、财政分配: 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 分配。 四、财政产生和发展过程:

《财政与金融》第一章财政导论

第一章 财政导论

本章内容第一节财政的概念第二节政府与市场第三节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一、社会生活中的财政现象 政府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供电、供水、供气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公立医院、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国防、公安、司法等。 我们为享用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缴款:各种税收和收费等。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二、财政的概念 (一)“财政”一词的来源 (二)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体对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活动。 理解财政的概念要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部分社会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财政分配是一种集中性分配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同私人个别需要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整体性。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活、生产、工作中共同的需要,是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的,而不是个人需要的简单加总。 二是集中性。即它要由整个社会集中执行和组织,而不能由哪一个社会成员通过分散的活动来满足。 三是强制性。即它是通过依靠政治权力,采用强制性手段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换行为来满足。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三、公共财政与我国财政的转型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应当以弥补市场失灵为活动准则 2.公共财政应当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3.公共财政应当具有非市场营利性 4.公共财政应当是法治化的财政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期中考试题答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期中考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营活动, 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 2、经济发展职能: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用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快 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的功能。 3、财政收入:是国家将各部门、单位和个人拥有的一部分社会产品,通过一 定方式筹集起来形成的财政资金。 4、财政赤字: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年)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 5、社会保障:是国家组织实施为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因意外事 故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白日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6、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提供给经营者或消费者的无偿补助。 7、零基预算:是指年度各项预算收支指标以零为基础来测算编制。 8、政府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它反映着年度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 也是国家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9、利息:是与信用相伴随的一个经济范畴,是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而从借 款人那里获得的报酬。 10、国库券:是指一年内还本付息的短期政府债券,其发行的目的是为了调节 财政短期内的收支不平衡,应付国库的短期支出需要。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财政处于再生产中的(B)。 A.生产环节 B.分配环节 C.交换环节 D.消费环节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D)。 A.维护政权的需要 B.人民生活的需要 C.经济建设的需要 D.社会公共的需要 3.在我国财政收入形式中,居第一位的是(A)。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C.债券收入 D.其他收入 4.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主总值的比重称为(B)。 A.财政集中率 B.财政收入规模 C.财政收入状况 D.剩余产品率 5.出现财政赤字必须弥补,弥补的方法有多种,不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的方法是(B)。

财政与金融优选教案.doc

《财政与金融》教案 授课教师: 2018 年 1 月 8 日一、课题:第一章财政概述 第一节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公共财政 第三节财政的职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财政的概念特征、市场失灵及财政的功能。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财政基础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财政的概念及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财政金融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三、内容分析 1.重点:财政的概念、特征,财政的职能 2.难点:财政的职能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举例法 五、学时: 2 课时

六、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生活中的财政现象 问题导入:你能列举一下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财政现象吗? 从人的一天来看:当我们每天醒来的时候,天还是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打开灯,然后起床,刷牙、洗脸、做饭、吃饭,这一系列清晨的动作,包括电、上下水、煤气,这些都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市政设施;吃完饭,我们要出门,或上学或上班,要乘坐公共交通:或公交车、或地铁,这些都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交通,即使你驾私家车出行,你也要行走在政府修筑的市政公路上;那么,学习了一天或工作了一天,回家了,回家之后到你上床睡觉之前,也都要利用这些设施和服务,只是顺序颠倒过来罢了。这些公共设施、公共交通等都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人的一生来看: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大多数人都是从政府投资经营的医院里度过的;当我们渐渐成长,开始接受教育时所就读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多数为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当我们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受伤生病,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服务,万一失业,可以按规定领取失业保障金;而当我们年老退休时,可以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此外,政府专门针对穷人、老人和老兵们提供相应的扶贫、补贴或抚恤计划等都离不开政府和财政的服务。义务教育、公费医疗、养老保险、价格补贴、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工程等等,从医疗到教育、到社会保障,财政无处不在,正如人们常说“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都同政府和财政息息相关”。 板书: 政府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供电、供水、供气 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 公立医院、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 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 ⑴外部正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⑵外部负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P5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财政的这个功能通常被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通过财政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用效率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二、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我们把财政所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功能叫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简称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P10(经济稳定的含义、指标) 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我们将财政所具有的这种功能称之为经济稳定职能,或者叫稳定经济职能,简称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其客观必要性。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 (一)税收:税收是国家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古老的财政范畴,历史上又称赋税、租税、捐税等。 (二)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资金占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三)国债国债是指国家凭借其信誉,采用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四)其他形式如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产管理收入、公产收入及其他杂项收入等。 规费收入的含义 规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团体提供特殊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如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等 税收对象的性质分类 1、流转税(商品劳务税)的概念:又称商品税,以流通中的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2、所得税3、财产税4、资源税5、行为目的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