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沈云松)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沈云松)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即常说的乙肝五项或称两对半) 序号HBsA g 表 面抗 原 抗 -HBs HBsA b 表 面抗 体 HBeA g E 抗原 抗 -HB e HBe Ab E 抗 体 抗 -HBc HBcA g 核 心抗 体 临床意义出现率 9种常见模式 1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1-30%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 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5-10%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3) 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 出现前的窗口期 2-10% 4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③假阳性1-6% 5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0.5-5% 6 + -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 性弱。 10-15% 7 - + - - + 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5-15% 8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 5-10% 9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大三阳”。 30-40% 16种少见模式 1+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 (2)

0 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1 1 +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 恢复。 1 2 +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1 3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携带者。1 4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1 5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1 6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1 7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1 8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 HBsAg免疫复合物, 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1 9 - - + - -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 感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阴性,或呈假阳性。 2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 2 1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2 2 - + - + - HBV感染后已恢复。 2 3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2 4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研究

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研 究 目的: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肝患者50例,根据乙肝血清标志物将其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为抗-HBc阳性、HBeAg、HBsAg,共14例;B组为抗-HBc阳性、抗-HBe、HBsAg,共29例;C组为抗-Hbe阳性、HBsAg,共9例。分别对三组患者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B、C三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74.1%与55.5%。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60.6±15.2)×107copies/mL、(37.8±13.4)×107copies/mL与(22.3±8.2)×107copies/mL。结论: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无法对乙肝病毒在机体内的复制情况作出明确的判断,易出现漏诊与误诊。而HBV-DNA定量检测可有效避免上述弊端,可对病毒在机体内的复制情况作出明确的诊断,降低漏诊与误诊几率。因此HBV-DNA定量检测对诊治乙肝病毒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标签:乙肝血清标志物;HBV-DNA定量检测;乙肝;价值 乙型肝炎是指由乙肝病毒(HVB)感染所引发的一类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临床诊断方法包括乙肝血清标志物诊断与HBV-DNA定量检测[1]。临床上对于该两种诊断方法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争议。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即对该两种诊断方法对于乙肝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50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其中男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25~65岁,平均(44.8±3.4)岁。根据乙肝血清标志物对患者进行划分,其中A组为抗-HBc阳性、HBeAg、HBsAg,共14例;B组为抗-HBc阳性、抗-HBe、HBsAg,共29例;C组为抗-Hbe阳性、HBsAg,共9例。 1.2 方法 1.2.1 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以酶联免疫法检测抗-HBe、抗-HBc、抗-HBs、HBsAg、HBeAg等五项。 1.2.2 HBV-DNA定量检测诊断仪器与试剂为Option DNA Engine型PCR增仪口荧光定量HBV-DNA试剂盒,选择荧光定量检测法PCR。所有步骤严格按照相关说明进行。

乙型肝炎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临床意义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2)慢 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大三阳”。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 阳”。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 感染。 (3)免疫复合物的存在。 + --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 性弱。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抗 -HBs尚未出现;(3)无症 状HBsAg携带者。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③假阳性。 -- + -- -- + 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病毒已基本清除,身体在康 复。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 (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3) 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携带者。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 恢复。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注意爆发性乙肝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 -- + -- --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感 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 阴性,或呈假阳性。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HBsAg免疫复合物, 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 + -- + -- HBV感染后已恢复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以下简称HBV)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即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对临床医生和被检对象至关重要。为了解HBV血清标志物的意义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提供更高质量的解释和服务工作,现就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的临床意义和少见模式(HBsAg、抗-HBs、HBeAg /抗-HBe同时阳性)的临床意义进行解释。 一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的临床意义 现在国内大多数的医疗机构对HBV的检测通常采用五项血清学标志物联检,并且已经习惯了把五项结果作为一种模式全面分析了解HBV感染后的免疫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依据。现就HBV常见的十种模式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总结见表1(摘自文献1)。 表1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及临床意义 模式HBsAg 抗-HB s HBeA g 抗-HBe 抗-HBc 临床意义 1 - - - - - ①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②窗 口期 2 - - - - + ①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②恢复期HBsAg已消失,抗-HBs尚未出现;③隐匿性HBV感染 3 - - - + + ①既往感染过HBV;②急性HBV感染恢复期;③抗-HBs出现前的窗 口期 4 - + - - - ①注射过乙肝疫苗,有免疫力 5 - + - + + ①急性HBV感染后康复;②既往感 染有免疫力 6 + - - - + ①急性HBV感染;②慢性HBsAg携 带者;③传染性弱 7 - + - - + ①既往感染,有免疫力;②急性H BV感染,恢复期 8 + - - + + ①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②慢性 HBsAg携带者 9 + - + - + ①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 HBV复制,传染性强。 1 0 + - - - - ①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潜伏期;② 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一)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一) 【摘要】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为肝炎病毒,目前已明确的肝炎病毒有,5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除HBV为双链DNA病毒外,其余均为单链RNA病毒。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尤以HAV、HBV、HCV的感染更为突出。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根据各种肝炎病毒有特异性的血清标志物,能准确地进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 (一)甲型肝炎病毒IgM、IgG抗体(抗-HAVIgM、抗-HAIgG) 目前主要通过ELISA检测抗-HAVIgM和抗-HAVIgG两种血清标志物对甲型肝炎进行病原学的检测。 在甲型肝炎感染的早期(发病后几天)血清中即可出现抗-HAVIgM,滴度很快升至峰值并持续2~4周,发病后1~2个月滴度和阳性率下降,于3~6个月消失。因此,抗-HAVIgM阳性,尤其是滴度较高时(>103),常表明急性HAV感染或复发。抗-HAVIgG出现较抗-HAVIgM稍晚,几乎可终身存在,抗-HAVIgG抗体阳性,则表示过去曾受过HAV感染,但体内已无HAV,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用于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甲型肝炎抗原(HAV-Ag) 在粪便或肝组织中检测到HAV-Ag可作为急性甲肝的证据,但检测不到HAV-Ag也不能排除感染甲肝的可能性,因为HAV-Ag的排出期很短,而且通常只在潜伏晚期。 发病前1~2周内,感染者可通过常规粪便检测HAV-Ag而被发现。此时尚未出现ALT/AST 升高,也未出现抗甲肝抗体。早期发现对于预防治疗很重要(在接触者中给予免疫球蛋白预防)。 粪便中HAV-Ag排泄的持续时间与传染持续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如果粪便HAV-Ag阴性,那么特殊的卫生措施,例如粪便消毒或隔离患者,就势在必行。 (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1.HBsAg是检测HBV感染的主要标志,主要在感染HBV后1~2个月在血清中出现,可以维持数周、数月、数年,也可能长期存在。 2.血清HBsAg阳性提示HBV感染,可见以下几种情况:乙型肝炎潜伏期和急性期;②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肝炎、肝硬化、肝癌;③慢性HBsAg携带者。 3.HBsAg也可从许多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中测出,如唾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4.HBsAg阴性的HBV感染也有报道,可能与S基因变异使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改变所致。HBsAg阴性、HBV-DNA阳性的患者中发现其124位的半胱氨基缺失,结果导致HBsAg的分泌障碍。目前,临床检测发现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提示有免疫复合物的形成、HBV多种亚型的交叉感染,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等多种可能。 (四)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1.抗-HBs是机体针对HBsAg产生的中和抗体,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能够清除病毒,防止HBV感染,在急性乙肝中出现最晚,表示机体开始恢复,其抗体可持续多年,滴度与特异性保护作用相平行。 2.抗-HBs阳性意义:既往曾经感染过HBV,但现已恢复,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②乙肝疫苗接种后已产生抗体。 3.抗-HBs如果以与HBsAg形成免疫复合物的形式出现,提示可能与肝细胞的免疫病理损伤有关。 (五)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1.HBeAg位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可溶性抗原,其合成受HBV遗传基因调控,

35345例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35345例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2014~2016年某院就诊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感染情况。方法回顾分析35345例就诊患者的血清HBsAg、抗-HIV、抗-HCV及抗-TP的检测结果。结果35345例就诊患者中总阳性有5033例,阳性率为14.24%,男女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项感染性标志物阳性率从高到低分别为HBsAg(12.36%)、抗-TP (1.32%)、抗-HCV(0.73%)及抗-HIV(0.24%);抗-HIV阳性率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HBsAg、抗-HIV、抗-HCV及抗-TP总阳性率及各项标志物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BsAg、抗-HIV、抗-HCV及抗-TP的检测有利于所在地区掌握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其传播率。 关键词感染性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 Analysis of 35345 cases of infectious markers detection results FENG Yue-pi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Yunfu City People’s Hospital,Yunfu 527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know the infection condition of serum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anti-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ti-HIV),anti-hepatitis C virus (anti-HCV)and anti-treponema pallidum (anti-TP)in 2014~2016 in some hospital. Methods Test results of serum HBsAg,anti-HIV,anti-HCV and anti-TP in 35345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5033 positive cases in 35345 patients,with positive rate as 14.24%.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ale and female positive rate (P<0.01). The positive rate of four infectious markers from high to low were respectively HBsAg (12.36%),anti - TP (1.32%),anti - HCV (0.73%)and anti - HIV (0.24%).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 -HIV between the years (P<0.05).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of HBsAg,anti -HIV,anti -HCV and anti -TP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each marker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HBsAg,anti-HIV,anti-HCV and anti-TP detection is conducive to mater the preval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is region,so as to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its transmission rate. 【Key words】Infectious markers;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Anti-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nti-hepatitis C virus;Anti-treponema pallidum 艾滋病(AIDS)、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屬于乙类传染病,均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等传播,感染后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本文回顾分析了2014~2016年到某院检查的35345例患者血清样本HBsAg、抗-HIV、抗-HCV及抗-TP的筛查结果,现

肿瘤标志物检测(详细)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肿瘤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估计2020年全球肿瘤病人将增加到1500万。同样,我国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每年有160万人患肿瘤疾病,近130万人死于肿瘤恶化;肿瘤疾病死亡率已占死亡人口的1/5。时至今日,对肿瘤疾病仍然以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手术切除或药物治疗为最有效措施。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 ,TM)通常是指那些与恶性肿瘤有关的、能用生物化学或免疫化学方法进行定量测定的,并能在临床肿瘤学方面提供有关诊断、预后或治疗检测信息的一类物质。TM对癌症患者的监控是有益的,往往比临床和影响学检查早几个月,也可追踪和检测肿瘤的复发。在肿瘤治疗期间可根据治疗前后TM的变化来判断疗效,推测预后。 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1、甲胎蛋白(AFP) 约80%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明显升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P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AFP开始升高。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增高,应考虑有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可能性。 2、癌胚抗原(CEA) 血清CEA升高主要见于结/直肠癌、胃癌、肝癌、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及子宫颈癌、泌尿系肿瘤等。CEA的浓度与癌症的早、中、晚期有关,越到晚期CEA值越高。 3、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前列腺癌血清PSA升高,PSA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PSA的比值小于25%者具有高风险的前列腺癌发生率,检出率可达95%。 4、糖类抗原50(CA50) CA50是一个非特异性的广谱TM,肝癌、胃癌、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胆囊癌、肾癌、子宫癌、卵巢癌、乳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淋巴瘤、黑色素瘤等血清CA50升高。 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小细胞腺癌、成神经细胞瘤患者NSE水平明显升高。 6、糖类抗原125(CA125) 卵巢癌血清CEA125升高,阳性率为61%。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7、糖类抗原15-3(CA15-3) 乳癌患者CA15-3升高,乳癌初期敏感性约为60%,晚期可达80%。 8、糖类抗原19-9(CA19-9) 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时,血清CA19-9水平显著升高。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也升高。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血清标志物]对于乙肝的病原学诊断最初、也是最常用的是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HBVM主要包括: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xAg、HBxAb、前S抗原及抗体、DNA多聚酶(DNA-P)及抗体等。通过检测HBVM可以间接的多角度了解患者HBV感染、复制以及病情恢复情况。常用血清标志物是两对半,临床意义如下: 1. 表面抗原(HBsAg):位于病毒外壳表面,由HBV基因组S区和前S区基因编码,完整的大分子HBsAg是完整病毒的必需条件。血清HBsAg的出现,意味着HBV的现症感染,是乙肝血清学检查最重要的指标。HBsAg是虽然只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但诊断乙肝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主是因它出现最早,一般在感染后3周出现,有利于早期诊断。第二,它持续时间长,急性患者至少持续5周,最长可持续5个月,并且在血液中的释放量大,非常容易检测。前S1和前S2紧随HBsAg而出现在血流中,并与HBeAg和HBV-DNA相关。 2. 表面抗体(HBsAb): 由于病毒HBsAg抗原性诱发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HBsAb是一种保护系抗体,在HBsAg消失后数周后出现,并可持续多年存在。HBsAb是所有乙肝要关抗体中出现最晚的。常与HBcAb同时存在,而很难与HBsAg同时被检出来。抗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是所有抗体中出现最早的。抗S3抗体出现在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提示有清除病毒的作用。 3. e抗原(HBeAg): HBeAg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阴性中偶见。HBeAg出现在血中稍后于HBsAg,同时消失很快,所以窗口期也不能出现。HBeAg是由HBV-DNA开放读码框前C区编码,与HBV的活动性复制密切相关,是HBV传染性的重要指标。HBcAg是HBV复制的标记,而HBeAg是HBV正在复制的标记。 4. e抗体(HBeA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e抗原暴露诱发机体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HBeAb紧接着HBeAg消失而出现,表示HBV复制已经减少,传染性降低。HBeAb持续时间不长,几月后逐渐消退。血清中HBeAb的检出意味着病毒复制中止或减少。 5. 核心抗体(HBcAb): 由病毒C区编码的HBcAg诱导产生,没

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HBV 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HBV 是一种小的有包膜病毒它被分类为嗜肝 DNA 病毒科中的一员。虽然HBV 在动物病 毒中有若干近亲,但人类病毒中没有与 HBV 相似者,HBV 的DNA 基因组只含四个编码病毒蛋 白的基因:编码三种形式的表面抗原的表面基因 S ,编码HBeAg 和HBcAg 的前核心/核心基 因C ,编码x 抗原的基因X 和编码HBVDNA 聚合酶的聚合酶基因 P 。 HBV 的复制 000*4^ A(n) cccDNA 转录 mRNA | 细胞核 HBV 利用一种与逆转录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1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复 制方式相关的新复制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将 RNA 逆转录为DNA 是复制周期中极其重要的一 步。然而 与逆转录病毒不同的是 HBVDNA 在复制时并不整合到宿主细胞的 DNA 中去。当一 个有感染性的 HBV 颗粒结合并进入肝细胞时, HBVDNA 进入肝细胞并变为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CoValent Closed C yc1ic DNA 。这种 cccDNA 是高度稳定的, 而且是 HBV 复 制过珵中重要的中间产物,其作用是作为 RNA 拷贝的模板。这些 RNA 拷贝中最大者被称为 HBV 前基因组mRNA ,它被转运到细胞浆中,它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作为合成新的 HBVDNA 的 模板;另方面又携带遗传信息指导病毒某些蛋白质合成 ,较小的HBVmRNA 则参与其他病毒蛋 白质的合成。病毒蛋白质合成开始之后,前基因组 mRNA 、HBV 核心蛋白和HBVDNA 聚合 酶装配在起形成新的病毒颗粒。 每个颗粒中的前基因组 mRNA 被HBVDNA 聚合酶转录为DNA 负链,minus sense,同时此RNA 模板被降解。而负链 DNA 再作为模板合成正链 DNA 。当 HBVDNA 的合成正在进行时,病毒颗粒在内质网中获得包膜并从细胞中输出到细胞外 ?少量新 的HBV 颗粒仍在细胞内,并以其DNA 补充细胞核内cccDNA 的储备。 有融染性的 HBVM 粒 肝细胞 (-)-DNA 畑胞浆 细胞核 DNA 有感染性的 卜一 HBVW 粒 、逆转录/ 内质网 、有包膜的 前基因 组

(完整word版)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两对半”)的 临床意义 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HBsAg是机体感染HBV的标志,也是在机体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HBsAg出现的时间,与机体感染HBV的途径和感染的剂量有关。如果系输用HBsAg 阳性血,2周后即可检测到HBsAg,如用RIA法检测,于接种后6天,血清中即可出现HBsAg阳性;如感染剂量少,HBsAg出现阳性的时间可达3~4个月,甚至6个月;一般在感染HBV后4~6周可出现HBsAg阳性。HBsAg出现阳性后1~7周(平均约4周)才出现肝炎症状和肝功能异常。经血感染者,其潜伏期约为2个月;经口感染者,其潜伏期大约为3个月。 急性乙肝病程一般持续1-3个月,80%~90%的患者可以临床治愈[1]。H BsAg阳性在血中一般持续1-6周,长者可达20周(14-148天);在肝炎症状出现后1~4周或血清转氨酶达高峰后1~12周消失,如果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仍不转阴则称为持续阳性或慢性携带状态; 如系急性乙肝,HBsAg 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则提示慢性化。我国HBV感染(急性和慢性)的人群中每年大约有4%~10%的HBsAg阳性者转阴,同时每年又有约4%~10%的人群由易感人群成为受感染者,因而,人群HBV感染状态在不断变化[2]。HBsAg阳性持续的时间和急性乙肝慢性化的比例与感染者的年龄有关,年龄愈小,形成持续感染或病情慢性化的概率愈大;围产期感染的婴儿80%将成为HBsAg的携带者;幼儿期感染者约30%将成为持续HBsAg携带者,正常成年人感染HBV后形成持续性感染的比例可能在5%以下;社会普通人群中约35%~50%的HBsAg阳性 携带者是在母婴围产期感染的[3]。 临床上,HBsAg阳性可见于急性乙肝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部分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和受HBV感染的肝细胞浆中。 HBsAg阳性一般来说表明机体内存在HBV感染,但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H BV感染。原因是:①可能由于HBV和HBsAg含量极少,检测方法不够灵敏而漏检,或因试剂质量和操作问题而出现假阴性;②S基因变异引起HBsAg的表达和分泌发生障碍,体内虽存在HBV,但血清中测不到HBsAg或很少[5,6];③S

感染标志物监测临床意义

感染标志物监测结果临床意义 一、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包膜病毒。现用于临床的病毒标志物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一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一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一HBc)、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S2和前S2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 (一)乙肝六项测定 传统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常为五项联合检测,俗称“乙肝二对半检测”,包括HBsAg、抗一HBs、HBeAg、抗一HBe、抗一HBc。随着方法学发展,HBcAg也被加入检测范围。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联合检测情况与分析见表。 【临床意义】 1. HBsAg阳性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发病时达高峰;如果发病后3个月不转阴,则易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携带者HBsAg也呈阳性。HBAg是HBV的外壳,不含DNA,故HBsAg本身不具传染性;但因其常与HBV同时存在,常被用来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抗一HBs是种保护性抗体,可阻止HBV穿过细胞膜进人新的肝细胞。抗一HBs阳性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抗一HBs,一般在发病后3一6个月才出现,可持续多年。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或抗一HBs免疫球蛋白者,抗一HBs可呈现阳性反应。 3. HBeAg阳性表明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并有较强的传染性。孕妇阳性可引起垂直传播,致90%以上的新生儿呈HBeAg阳性。HBeAg持续阳性,表明肝细胞损害较重,且可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 4.抗一HBe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为48%,肝硬化68.3%,肝瘤为80%。乙肝急性期即出现抗一HBe阳性者,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出现抗一HBe阳性者可进展为肝硬化;HBeAg与抗一HBe均阳性,且ALT升高时可进展为原发性肝癌。抗一HBe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但并非无传染性。 5.抗一HBc 是HBcAg的抗体,可分为IgM、IgG和IgA三型。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检测抗一HBc总抗体,也可分别检测抗一HBc的IgM、IgG或IgA。抗一H Bc总抗体主要反映的是抗一HBcIgG。抗一HBc检出率比HBsAg更敏感,可作为HBsAg阴性的HBV感染的敏感指标。抗一HBc在乙型肝炎中检出率平均为78.8%,在慢性肝炎和肝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7.8%和81.8%,在HBsAg携带者中多为阳性,在HBsAg阴性者中仍有6%的阳性率。此外,抗一HBc检测也可用作乙型肝炎疫苗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鉴定和献血员的筛选。抗-HBcIgG对机体无保护作用,其阳性可持续数十年甚至终身。 6.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位,是一种核心蛋白,抗原所包裹,所以一般情况下血清中不易检测到游离的HBcAg.其外面被乙型肝炎表面HBcAg阳性,提示病人血清中有感染性的HBV存在,其含量较多,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约有78%的阳性病例病情恶化.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肿瘤标志物检测原理 根据WHO资料,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是人类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2%,并逐年增加。10种常见肿瘤: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肛门癌、白血病、子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和膀胱癌。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以肝癌为例,肿瘤直径<2cm,5年生存率几乎100%;直径每增加1cm,5年生存率下降20%。肿瘤诊断三大支柱是图像诊断(包括B超、CT、核磁共振)、化学诊断(血清学和免疫学)及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而后两者均以肿瘤标志为主要或辅助观察指标。 当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已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在检测技术上,它将生物化学、核医学、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学科融合在一起,不仅使检测的项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检测肿瘤复发与转移,判断疗效和预后以及人群普查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在肿瘤发生和发展机理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肿瘤标志物除用于肿瘤诊断外,可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依据及以其为靶,进行肿瘤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肿瘤标志学已成为肿瘤学中一个重要的新学科、新领域。 肿瘤标志(Tumour Markers)是1978年Herberman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召开的“人类免疫及肿瘤免疫诊断”会上提出的,次年在英国第七届“肿瘤发生生物学和医学”会议被大家确认,并开始引用。 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细胞由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与肿瘤的形成、发生相关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细胞的胞核、胞质、胞膜上或体液中,进入到血液或其他体液或组织中,或是宿主对体内新生物反应而产生并进入到血液或体液或组织中而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含量超过正常含量。 肿瘤标志物分类 目前肿瘤标志物尚无统一的分类和命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大多是根据其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特性可分为: (1)肿瘤抗原 肿瘤胚胎性抗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白血病系列分化抗原:CD系列。

常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其检测意义

常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其检测意义

常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其检测意义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HBsAg是乙肝病毒外壳部分的蛋白质,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便在肝细胞内复制装配,其中外壳部分常有剩余,此剩物进入血液就形成HBsAg血症。由于HBsAg本身不是完整的乙肝病毒,不含核酸,也无DNA聚合酶活力,故无传染性,但有抗原性。由于它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故已被定为现症HBV感染的指标之一。检测HBsAg有助于乙型肝炎的诊断。 在急性乙型肝炎,HBsAg常在感染乙肝病毒后6-12周出现,当氨基转移酶(ALT、AST)或胆红素开始上升时,HBsAg滴度达到高峰;当症状出现后HBsAg滴度开始下降,多在发病4-5个月内消失。由于HBsAg是感染乙肝病毒后出现的第一个乙肝病毒标志物,故常用于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在乙型肝炎急性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后,仍持续阳性者,常提示肝炎慢性化。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相当一部分HBsAg阳性的肝炎病人,其原先可能就有乙肝病毒感染,常表现为无症状带毒者,病情在不知不觉中进展,一旦出现症状,已是慢性乙型肝炎,甚至已是肝硬化了。

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指标,但HBsAg阴性并不能排除乙型肝炎,约有5%的乙型肝炎病人出现HBsAg阴性。原因如下:1:急性乙型肝炎HBsAg阴性可能是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即HBsAg消失,抗HBs尚未出现之际。2: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重叠感染,丁肝病毒大量复制,对HBsAg合成有抑制作用。3:乙肝病毒的S基因变异,不表达HBsAg。4:低水平的乙肝病毒感染,其HBsAg阴性是因为目前检测HBsAg的方法还不够灵敏。另外,即使HBsAg阳性,亦需澄清是否有其他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因甲型和乙型、乙型和丙型、乙型和丁型以及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均有双重感染。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即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抗HBs可作为乙肝病毒既往感染的判断指标。抗HBs在感染乙肝病毒后4-5个月出现,多数病例随着它的出现HBsAg消失,也偶有HBsAg和抗HBs同时出现,或HBsAg消失而抗HBs仍阴性的“窗口”现象。抗HBs是保护性抗体,它的出现多数意味着乙肝病毒感染的恢复,并已产生免疫力。 临床上常遇到单项抗HBs阳性的情况,其出现原因及意义如下: (1)正常人群有5%-10%的人仅检出单项抗HBs,

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相关分析

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相关分析目的:探讨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及二者联合检测时的 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近期内收治的540例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检测患者的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并根据患者HBV-M的不同进行分级,分析检测结果。结果:HBD-DNA含量不同时血清检测率也有所不同,Ⅰ组含量在107~108 U/m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Ⅱ组含量在103~104 U/m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临床面对乙型肝炎患者时进行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乙肝患者的早期诊断、传染程度及预后判断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广泛应用。 标签: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DNA 乙型肝炎是一种因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的“重灾区”,每年发病率高达7%[1],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左右的患者因乙型肝炎病毒死于晚期肝硬化及晚期肝癌。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是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依据,而HBV-DNA的复制情况可直接反映出患者体内病毒感染的数量。此次笔者所在医院为进一步研究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DNA与乙肝患者检测间的关联性,选取了近期内收治的54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及HBV-DNA的定量检测,并按照HBV-M模式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540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285例,女255例,平均年龄42.3岁,平均病程2.3年。所有入选患者均排除其他类型肝炎的重叠感染。 1.2 方法 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内容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HBV-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检测。 1.3 HBV-M分组 将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的分为Ⅰ组;将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的分为Ⅱ组;将HBsAg与HBcAb两者均为阳性的分为Ⅲ组;将HBsAb、HBeAb、HBcAb均为阳性的分为Ⅳ组;将HBsAg与HBeAg均为阳性的分为Ⅴ组;将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均为阴性的分为Ⅵ组。同时根据所有患者的HBV-DNA检测结果按照103~104 U/ml、105~106 U/ml、107~108 U/ml将患者分为三个等级。

73系统精讲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 A.HBsAg B.HBcAg C.HBsAb D.HBeAg E.HBeAb 【答案】:C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 A.平均30天 B.平均40天 C.平均50天 D.平均60天 E.平均70天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A.综合性治疗 B.以休息、营养为主 C.适当药物治疗 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E.戒烟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 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 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 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 【答案】:D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A 【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 A.3个月以上 B.半年以上 C.1年以上 D.2年以上 E.3年以上 【答案】:B

手术前四项血液感染性标志物检测意义

手术前四项血液感染性标志物检测意义【关键词】感染性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初筛的检测,目前,已成为我院手术前必检项目。由于近年来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医疗纠纷的不断升级,同时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在术前、术中及术后注意操作;避免医疗损伤而引起交叉感染,被阳性血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应专门严消毒,减少污染及传染。更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对患者手术前作以上四项检测显得相当重要。为了了解来我院就诊、门诊、住院病人手术前的感染情况,我对本院2年来,9908例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检测对象为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来我院就诊、门诊、住院手术前检查的患者共9908例,抽取静脉血3ml分离好血清,当天检测,如碰上星期天,分离好血清置4℃冰箱保存,2天内检测完毕。 1.2试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梅毒螺旋体抗(Anti-TP)试验,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日本富士生物公司生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型,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方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梅毒先用梅毒螺旋体(Anti-TP)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进行检测,阳性标本再用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作确证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先采用酶联免疫对抗原夹心法进行检测,阳性标本再上送确证。以上各操作步骤及结果判断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并设对照和室内质控,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4仪器酶标仪:ELX-800洗板机:ELX-50 2结果 3讨论 我国是肝炎感染高发国家,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携带者占全国人口平均阳性率9.75%[1],本次的检测结果提示,本地区患者HBsAg携带率仍稳定在高感染率状态,HC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但世界各地的普通人群中感染率差异很大,HCV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血液传播,也可能存在其他传播途径,如母婴传播、性传播、和家庭内接触传播,约有半数的HCV感染途径不明确[2]。本次检测出丙型肝炎抗阳性率为1.34%,与有关文献报道抗-HCV阳性率1.21%[3]。文献报道抗-HCV阳性率1.86%[4]相近,略低于我国一般人群抗-HCV的阳性率3.2%[5]。由于梅毒螺旋体感染机体后可产生两种抗体,即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与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而且非特异性抗体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先

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HBV是一种小的有包膜病毒它被分类为嗜肝DNA病毒科中的一员。虽然HBV在动物病毒中有若干近亲,但人类病毒中没有与HBV相似者,HBV的DNA基因组只含四个编码病毒蛋白的基因:编码三种形式的表面抗原的表面基因S,编码HBeAg和HBcAg的前核心/核心基因C,编码x抗原的基因X和编码HBVDNA聚合酶的聚合酶基因P。 HBV的复制 HBV利用一种与逆转录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1mmunodeficiency Virus,HlV,复制方式相关的新复制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将RNA逆转录为DNA是复制周期中极其重要的一步。然而与逆转录病毒不同的是HBVDNA在复制时并不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去。当一个有感染性的HBV颗粒结合并进入肝细胞时,HBVDNA进入肝细胞并变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oValent Closed C yc1ic DNA。这种cccDNA是高度稳定的,而且是HBV复制过珵中重要的中间产物,其作用是作为RNA拷贝的模板。这些RNA拷贝中最大者被称为HBV前基因组mRNA,它被转运到细胞浆中,它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作为合成新的HBVDNA的模板;另方面又携带遗传信息指导病毒某些蛋白质合成,较小的HBVmRNA则参与其他病毒蛋白质的合成。病毒蛋白质合成开始之后,前基因组mRNA、HBV核心蛋白和HBVDNA聚合酶装配在起形成新的病毒颗粒。每个颗粒中的前基因组mRNA被HBVDNA聚合酶转录为DNA 负链,minus sense, 同时此RNA模板被降解。而负链DNA再作为模板合成正链DNA。当HBVDNA的合成正在进行时,病毒颗粒在内质网中获得包膜并从细胞中输出到细胞外.少量新的HBV颗粒仍在细胞内,并以其DNA补充细胞核内cccDNA的储备。 慢性乙型肝炎自然病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