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技术规范

9.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技术规范

9.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技术规范
9.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技术规范

管理管理程序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

编号:AP-117-TM-2012-03

下发日期:2012年11月30日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技术规范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系统构成 (1)

第三章系统功能 (2)

第一节一般规定 (2)

第二节显示功能 (4)

第三节其它功能 (7)

第四章性能 (8)

第一节系统性能 (8)

第二节测量性能 (9)

第五章环境适应性 (11)

第六章附则 (13)

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技术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民用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民用部分(以下称民用机场)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

第三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构成、功能、性能和环境适应性等技术要求应当符合本规范。

第二章系统构成

第四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由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用户终端、数据传输、跑道灯光强度设定单元、电源、防雷等硬件和软件构成。

第五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传感器包括: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气温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雨量传感器、云高仪、大气透射仪或前向散射仪、背景光亮度传感器等。

第六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用户终端包括:观测用户终端、预报用户终端、其它用户终端(包括空中交通服务部门、机场运行管理部门、航空营运人等用户终端)、系统监控终端等。

第三章系统功能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七条民航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测量或计算气象光学视程(MOR)、跑道视程(RVR)、风向、风速、气压、气温、湿度、降水、云等气象要素的功能。

第八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各用户终端应当具有显示系统测量和计算的实时气象要素的功能;应当具有按不同跑道分别显示气象观测要素的功能,气象要素的显示应当符合《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的规定。

第九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通过航空固定电信网(AFTN)发送报文的功能;应当具有通过有线和无线的通信方式远程传输实时数据及系统监控信息的功能;实时数据的输出格式应当符合规定的要求。

第十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存储一年以上气象实时数据、报文等信息的功能;应当具有对存储的历史资料进行查询、显示、统计、检索、输出等功能。

第十一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GPS授时或与外部无线电广播基准信号时钟同步的功能。

第十二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整体运行状态、传感器工作状态等监控信息及系统日志的显示、告警、存储、查询等功能。

第十三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中文界面支持的参数配置、数据显示、报文发送、信息查询等功能。

第十四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在雨、雪、沙尘、雾、霾等天气条件下获得准确的MOR测量值和RVR计算值的算法。

第十五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兼容和被兼容其他观测设备、民用航空气象信息系统和民用机场气象观测资料处理系统等设备或系统的功能。

第十六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观测用户终端应当具有:

(一)自动编发机场天气报告和经人工干预后编发机场天气报告的功能,编发的报文应当符合《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和《民用航空气象第6 部分:电码》的规定;

(二)直接修改机场天气报告报文错误和重新发送最后一份机场天气报告报文等快速纠错的功能;

(三)人工输入数据和编辑人工观测数据及相关资料的功能;

(四)自动接收趋势预报,并附加到METAR和SPECI报之后对外发布的功能。

第十七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预报用户终端应当具有:

(一)直接修改趋势预报报文错误和重新向观测用户终端发送最后一份趋势预报等快速纠错的功能;

(二)将趋势预报发送到观测用户终端的功能。

第二节显示功能

第十八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空中交通管制塔台终端和机场运行管理终端应当具有显示如下气象要素和参数的功能:

(一)跑道接地地带、中间地带、停止端的风向和风速:瞬时值(包括跑道方向的顺风和顶风、垂直跑道的侧风)、2分钟平均值(包括最小值、最大值、阵风、跑道方向的顺风和顶风、垂直跑道的侧风);

(二)云底高度:云高仪测量的云底高度值;

(三)能见度:1分钟平均MOR值,1分钟平均的跑道方向能见度值(VIS);

(四)跑道接地地带、中间地带、停止端的跑道视程:以实际跑道灯光强度计算的1分钟平均跑道视程值、跑道灯光强度参数;

(五)气压:修正海平面气压(QNH)、场面气压(QFE);

(六)气温、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七)降水:日降水量(协调世界时)、1小时内的降水量;

(八)人工输入的天气现象和云底高度值。

第十九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中央处理单元、观测用户、预报用户及系统监控终端应当具有显示如下气象要素和参数的功能:

(一)跑道接地地带、中间地带、停止端的风向和风速:瞬时值(包括跑道方向的顺风和顶风、垂直跑道的侧风)、2分钟平均值(包括最小值、最大值、阵风、跑道方向的顺风和顶风、垂直跑道的侧风)、10分钟平均值(包括最小值、最大值、阵风、跑道方向的顺风和顶风、垂直跑道的侧风);

(二)云底高度:云高仪测量的云底高度值;

(三)能见度:1分钟平均MOR值、10分钟平均MOR值、1分钟和10分钟平均的跑道方向能见度值(VIS);

(四)跑道接地地带、中间地带、停止端的跑道视程:10分钟内的1分钟平均最小值和平均最大值、跑道灯光强度参数、以实际跑道灯光强度计算的1分钟平均跑道视程值、以最大(100%)跑道灯光强度计算的10分钟平均跑道视程值;

(五)气压:修正海平面气压(QNH)、场面气压(QFE);

(六)气温、相对湿度、露点温度、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协调世界时);

(七)降水:日降水量(协调世界时)、1小时内的降水量;

(八)人工输入的天气现象云底高度值、主导能见度值。

第二十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其它用户终端应当具有显示如下气象要素和参数的功能:

(一)跑道接地地带、中间地带、停止端的风向和风速:瞬时值(包括跑道方向的顺风和顶风、垂直跑道的侧风和顶风)、2分钟平均值(包括最小值、最大值、阵风、跑道方向的顺风和顶

风、垂直跑道的侧风)、10分钟平均值(包括最小值、最大值、阵风、跑道方向的顺风和顶风、垂直跑道的侧风);

(二)云底高度:云高仪测量的云底高度值;

(三)能见度:1分钟平均MOR值、10分钟平均MOR值、1分钟平均的跑道方向能见度值(VIS);

(四)跑道接地地带、中间地带、停止端的跑道视程:10分钟内的1分钟平均最小值和平均最大值、跑道灯光强度参数、以实际跑道灯光强度计算的1分钟平均跑道视程值、以最大(100%)跑道灯光强度计算的10分钟平均跑道视程值;

(五)气压:修正海平面气压(QNH)、场面气压(QFE);

(六)气温、露点温度、相对湿度、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协调世界时);

(七)降水:日降水量(协调世界时)、1小时内的降水量;

(八)人工输入的天气现象、云底高度值、主导能见度值。

第二十一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气象数据应当按以下计量单位或表示方法显示:

(一)风向:度(°);

(二)风速:米/秒(m/s);

(三)云底高度:米(m);

(四)能见度:米(m);

(五)跑道视程:米(m);

(六)跑道灯光强度:级或百分比(%);

(七)气压:百帕(hPa);

(八)气温:摄氏度(℃);

(九)相对湿度:百分比(%);

(十)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协调世界时):小时分钟(hhmm);

(十一)降水量:毫米(mm)。

第二十二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系统监控终端、观测用户终端、预报用户终端和其它用户终端应当具有通过参数配置调整显示界面的功能。

第三节其它功能

第二十三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设置以下参数的功能:

(一)机场参数:机场名称、机场代码、机场标高、跑道入口标高、跑道编号等参数;

(二)传感器参数:传感器编号、气压传感器安装高度、云高仪安装高度等重要参数;

(三)收发报文参数:入冠字、出冠字、国家代号、区号、收报地址、报文发送定时时刻及间隔、报文数据采集时间;

(四)特殊报告参数:风、能见度、云、气温、气压等阈值;

(五)基准观测点参数:经度、纬度、海拔高度;

(六)其他参数:整点观测、半点观测时间设置。

第二十四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用户终端应当具

有对以下情况的告警功能:

(一)气象要素及其变化达到或通过特殊天气报告标准时,自动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告警提示信息;

(二)当气压、气温等气象要素发生异常变化或输入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气象要素时,系统应当自动产生听觉和文字提示信息;

(三)当系统及其传感器或其它功能模块出现故障时,系统应当自动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告警提示信息。

第二十五条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监控维护终端应当具有实时监测和保存系统运行情况、传感器工作状态和故障信息的功能。

第四章性能

第一节系统性能

第二十六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24小时连续工作的能力,系统稳定工作时间应当大于15年。

第二十七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应当大于4500小时;其重要部件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应当大于26300小时。

第二十八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应当小于0.5小时。

第二十九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传感器的支撑杆应当具有易折性。

第二节测量性能

第三十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风向传感器应当达到下列要求:

(一)测量范围:0度~360度;

(二)分辨力:1度;

(三)最大允许误差:5度;

(四)启动风速:小于或等于0.5米/秒。

第三十一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风速传感器应当达到下列要求:

(一)测量范围:0米/秒~75米/秒;

(二)分辨力: 0.5米/秒;

(三)最大允许误差: 0.5米/秒(风速小于等于5米/秒时),或风速的10%(风速大于5米/秒时);

(四)启动风速:小于等于0.5米/秒。

第三十二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气压传感器应当达到下列要求:

(一)测量范围:500百帕~1100百帕;

(二)分辨力: 0.1百帕;

(三)最大允许误差: 0.3百帕。

第三十三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气温传感器应当达到下列要求:

(一)测量范围:-80摄氏度~+60摄氏度;

(二)分辨力: 0.1摄氏度;

(三)最大允许误差: 0.2摄氏度。

第三十四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测量湿度的性能应当达到下列要求:

(一)测量范围:0%~100%;

(二)分辨力:1%;

(三)最大允许误差:3%。

第三十五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雨量传感器应当达到下列要求:

(一)测量范围:0~500毫米;

(二)分辨力: 0.1毫米;

(三)最大允许误差:0.4毫米(降雨量小于等于5毫米时),或降雨量的2%(降雨量大于5毫米时)。

第三十六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云高仪应当达到下列要求:

(一)测量范围:0米~3000米;

(二)分辨力: 10米;

(三)最大允许误差: 10米(云底高小于等于100米时),或云底高的10%(云底高大于100米时)。

第三十七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测量气象光学视程(MOR)并计算跑道视程(RVR)的性能应当达到下列要求:(一)M OR测量范围:0米~10000米;

(二)M OR分辨力: 1米;

(三)M OR最大允许误差: 50米(MOR小于等于600米时),或MOR的10%(MOR大于600米且小于等于1500米时);或MOR 的20%(MOR大于1500米时);

(四)R VR报告范围:0米~2000米;

(五)R VR分辨力:1米;

(六)R VR最大允许误差: 10米(RVR小于等于400米时),或25米(RVR大于400米且小于等于800米时),或RVR的10%(RVR大于800米时)。

第三十八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背景光亮度传感器应当达到下列要求:

(一)测量范围:4坎德拉/米~30000坎德拉/米;

(二)最大允许误差:亮度的10%。

第五章环境适应性

第三十九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在单路供电或不间断电源(UPS)加油机供电条件下正常工作的能力;其UPS应当具有自动启动、停机功能,能支持系统至少连续正常工作四小时。

第四十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应当具有在以下供电条件下正常工作的能力:

(一)单相交流电源电压:额定电压220伏特,允许额定上

浮10%、下浮15%的波动;

(二)单相交流电源频率:额定频率50赫兹,可在47赫兹和53赫兹间波动。

第四十一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传感器在供电闪断结束后应当具有自启动能力;各电源、通信端口应当具有足够的防浪涌、抗过压冲击、抗过流冲击、防短路等保护功能。

第四十二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防雷设施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防雷击能力,防雷设施应当符合气象设备防雷规范的要求。

第四十三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室内设备应当具有在以下环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

(一)气温:-25摄氏度~+50摄氏度;

(二)相对湿度:1%~100%,无冷凝现象。

第四十四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室外设备应当具有在以下环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

(一)气温:-80摄氏度~+60摄氏度;

(二)相对湿度:0%~100%;

(三)≤45米/秒持续大风,瞬间风速≤75米/秒;

(四)正上方雷暴,闪电,冰雹,300毫米/小时的降水;

(五)高度:海拔高度≤5500米。

第四十五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室外传感设备应当具有密封、防水、防锈、防腐蚀、防沙尘、防结霜、防昆虫、防

飞禽的有效装置。

第四十六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室内外设备应当具有电磁兼容性及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第四十七条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用户终端应当具有在亮度较强环境下清晰显示信息的能力。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本规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之前发布的有关民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技术规定凡与本规范不符之处,以本规范为准。

IT运维自动化概述

IT运维自动化概述 目录 1 什么是IT运维自动化 2 传统运维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3 IT运维自动化迫在眉睫 4 IT运维自动化管理的具体容 5 IT运维自动化的工具 6 建立高效IT运维自动化管理的步骤 1.什么是IT运维自动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持续发展,IT运维已经成为IT服务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业务,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不断扩展的IT应用需要越来越合理的模式来保障IT服务能灵活便捷、安全稳定地持续保障,这种模式中的保障因素就是IT运维(其他因素是更加优越的IT架构等)。 从初期的几台服务器发展到庞大的数据中心,单靠人工已经无法满足在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那么标准化、自动化、架构优化、过程优化等降低IT服务成本的因素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中,自动化最开始作为代替人工操作为出发点的诉求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IT运维从诞生发展至今,自动化作为其重要属性之一已经不仅

仅只是代替人工操作,更重要的是深层探知和全局分析,关注的是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实现性能与服务最优化,同时保障投资收益最大化。自动化对IT运维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人与设备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到了面向客户服务驱动IT运维决策的层面,IT运维团队的构成,也从各级技术人员占大多数发展到业务人员甚至用户占大多数的局面。 因此,IT运维自动化是一组将静态的设备结构转化为根据IT 服务需求动态弹性响应的策略,目的就是实现IT运维的质量,降低成本。可以说自动化一定是IT运维最高层面的重要属性之一,并且需要与之配套的一系列软硬件平台环境及体系。 2.传统运维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的IT运维已经实现从人工运维到计算机管理,但延展咨询在同客户的交流中发现其中很多企业的IT运维管理还只是处在“半自动化”的运维状态。因为这种IT运维仍然是等到IT故障出现后再由运维人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些传统式被动、孤立、半自动式的IT运维管理模式经常让IT部门疲惫不堪,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运维人员被动、效率低 在IT运维过程中,只有当事件已经发生并已造成业务影响时才能发现和着手处理,这种被动“救火”不但使IT运维人员终日忙碌,也使IT运维本身质量很难提高,导致IT部门和业务部门对IT运维的服务满意度都不高。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IT运维人员日常大部分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附件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2016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6年2月

编写说明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自2004年以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观测时次、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等方面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印发了一系列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对地面观测业务的技术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有关省局对2004年以来的业务技术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整编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本技术规定是对近年来的印发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的系统性归纳整编,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内容涵盖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规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现行业务不一致之处的完善补充、自动观测相关业务规定及异常记录的处理、重要天气报告和应急加密观测规定等。 本技术规定参加编写的人员包括:王柏林、宋树礼、施丽娟、张振鲁、伍永学、祁生秀、周林、李莉、曹铁、刘立群、杨晓丽、杨金花、王力、陈冬冬、周媛、张帆、刘为一、汪武锋、陈虎胜、胡天洁、王磊。 编写组 2016年2月

目录 一. 观测业务要求 (1) (一) 观测时次 (1) (二) 观测项目 (1) (三) 观测任务与流程 (2) (四) 校时 (4) 二. 观测与记录 (4) (一) 云 (4) (二) 能见度 (5) (三) 天气现象 (5) (四) 湿度 (8) (五) 降水 (8) (六) 蒸发 (9) (七) 雪深雪压 (10) (八) 电线积冰 (10) (九) 辐射 (11) (十) 数据文件格式变更 (11) (十一) 异常记录处理 (12) 三. 气象报告 (18) (一) 天气现象电码 (18) (二) 重要天气报 (19) 四. 应急加密观测 (24)

全面解读一个自动化运维管理平台的开发过程

全面解读一个自动化运维管理平台的开发过程开发环境: 操作系统:Cenots6.6 Web框架:tornado-4.0.2 数据库:mysql-5.1.73 html框架:bootstrap-3.0.3-dist 相关软件包: tornado相关依赖包 backports.ssl_match_hostname-3.4.0.2.tar.gz setuptools-5.7.tar.gz certifi-1.0.1.tar.gz tornado-4.0.2.tar.gz torndb数据库环境需要软件包 MySQL-python-1.2.5.zip torndb-0.2.tar.gz 密码加密软件包: passlib-1.6.2.tar.gz windows客户端远程调试Mysql软件包 Navicat_windows_premium_en.rar 一、登录界面 1月23日开发完成,已经能实现用户登录验证、和退出登录删除cookie 功能、限制不登录无法跳转其他页面。 存在bug 1.密码是用md5加密,然后去群里问有没有有更好的加密方法推荐python passlib库需要后期改进

2.存在问题没有实现用户登录密码输错3次锁定30分钟,网上查阅方法通过记录cookie的方法。后期待改进。 3.登录成功成功后弹出框需要美工美化。 二、用户管理界面 1月24、25两天开发完成。 存在bug 1.创建用户验证表单存在问题,需要单独调试js 2.创建成功、删除成功、编辑成功弹出框需要美化。 3.背景样式需要美工修改,让界面更漂亮。 三、主机管理 具体功能还需要讨论实现、调研具体要实现什么? 审计报表功能?(报表具体事项) 系统监控?(SNMPor自己开发Agent) 主机远程连接服务? (webbash or puppet ....)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适用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规范引用文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完好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行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设备维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维护记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注意事项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维护工具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1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 (第1号) 1、国家基本站和一般站,在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可参照基准站的规定处理? 答:可以。即人工观测记录和自动气象站的同类观测记录可相互代替。 2、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是否可以相互代替? 答:不能。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 3、人工观测站,湿度记录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如何用自动站记录代替? 答:当有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时,则用人工观测值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若相对湿度缺测,则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全部用自动站记录代替,若气温缺测,相对湿度不缺测,则水汽压和露点用自动站记录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此时允许气温与相对湿度反查不一致的现象。 4、自动气象站中,因时极值不正常,影响日极值挑取,如何进行处理? 答:若某时时极值出现异常,而影响日极值挑取时,则将该时时值作缺测处理,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该日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时,则改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和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挑取,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值,则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

值,这些情况需在备注栏中注明。时极值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通过“逐日地面数据维护”和“逐日辐射数据维护”处理。 5、总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的值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 答:目前自动气象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日极值不正常时,按照第4条解答处理。 若记录之间有矛盾,但不是很突出或不能判断是何要素有明显错误,则维持原记录;若能判断某要素有明显错误时,则先将该要素的记录值按缺测处理,再按记录缺测时的处理规定对该记录进行处理,此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当出现水平面直接辐射等于或大于垂直于太阳面的直接辐射时,维护原记录。若水平面直接辐射较大,应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常。 6、内插是否可以跨日界? 答:可以。 7、辐射记录的时曝辐量缺测时,若无正点辐照度值,如何处理? 答:可用内插法求得,此时对于跨日出、日落的时次(包括前后两时次),应按梯形法进行内插。 8、对于风、湿度记录,如何进行内插? 答:《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23.2.1⑵②括号中的内容修改为“风、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吴宏钢2006/09/18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 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

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地平时 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 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地温及其极 值和出现时间 时降水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 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 其极值、出现时 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 照度及出现时 间 日照总时数 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 时 08时14时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云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 地温 地面状态 降水量 蒸发量 最高、最低 气温 最高、最低 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 数 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3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3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资源管理平台系统-技术方案

资源管理平台技术方案

文档修改记录 版本号修改内容描述修改人修改日期V0.1 建立 V1.0 修订

目录 1概述 (1) 1.1 编制目的 (1) 1.2 编制依据 (1) 1.3 建设目标 (1) 1.4 设计原则 (2) 1.5 术语及缩略语 (2) 1.6 引用文件 (3) 2主要功能与战术技术指标 (3) 2.1 总体要求 (3) 2.1.1 可定制性 (4) 2.1.2 可靠性 (4) 2.1.3 可扩展性 (4) 2.1.4 实用性 (4) 2.1.5 安全性 (4) 2.1.6 易维护性 (5) 2.2 主要功能要求 (5) 2.2.1 集成架构设计 (5) 2.2.1.1 硬件设施及基础监控层 (5) 2.2.1.2 采集管理平台层 (5) 2.2.1.3 资源层 (5) 2.2.1.4 应用层 (6) 2.2.2 业务系统集成注册发布管理 (7) 2.2.3 数据采集处理功能 (7) 2.3 主要战术技术指标 (8) 2.3.1 响应时间 (8) 2.3.2 可用性指标 (8)

3系统总体设计 (10) 3.1 系统体系结构 (10) 3.1.1 系统组成 (10) 3.1.2 组成架构 (12) 3.1.3 技术体制 (14) 3.2 系统使用流程 (14) 3.2.1 用户角色 (14) 3.2.2 工作流程 (16) 4分系统设计 (18) 4.1 系统运维管理功能 (18) 4.2 注册发布管理功能 (18) 4.2.1 功能组成 (19) 4.2.2 形式审查 (19) 4.2.2.1 功能说明 (19) 4.2.2.2 业务流程 (19) 4.2.2.3 外部信息关系 (20) 4.2.3 数据审核 (21) 4.2.3.1 功能说明 (21) 4.2.3.2 业务流程 (21) 4.2.3.3 外部信息关系 (22) 4.2.4 数据发布 (23) 4.2.4.1 功能说明 (23) 4.2.4.2 业务流程 (23) 4.2.5 数据查询 (23) 4.2.5.1 授权内数据查询 (23) 4.2.5.1.1 功能说明 (23) 4.2.5.1.2 业务流程 (24) 4.2.5.2 授权外数据查询 (2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一、单选 1、________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A:地面气象观测B:地面气象观测记录C:地面气象资料 2、除日照外,其他各类自记仪器的换纸时间应根据_____________而定。 A: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B:台站的规定C:自记纸上的开始时间 3、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________年。 A:1 B:2 C:3 4、需要记录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分别有____种。 A:5 B:6 C:7 D:8 5、计算海平面气压时,我国以________海面平均高度为海平面基准点。 A:渤海B:黄海C:东海 6、干湿球温度表不适用在低温下测定湿度,这是因为相对湿度由0变化至100%,湿球温度__________。 A:变化太大B:变化太小 C:不易溶冰 7、调整最高温度表时,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手臂向外伸出约________度,用大臂将表前 后甩动。 A:20 B:30 C:40 8、地面三支温度表须水平地安放在地温场地段中央偏东的地面,按________的顺序自北向南平行排 列。 A:0cm、最低、最高B:0cm、最高、最低C:最低、最高、0cm 9、出现浮尘时,水平能见度________。 A:在1.0~10.0千米之间B:<10.0千米C:<1.0千米D:≤1.0千米 10、人工日照观测使用的时间是_______。 A: 北京时B: 世界时C: 真太阳时D: 地方平均太阳时 11、若A代表干球,B代表湿球,C代表最低气温,D代表最高气温,E代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则 5日20时的观测顺序为_______。 A:ABCDE B:ABEDC C: ABECD D: BAECD 12、某日20时观测前和观测时有降水,降水量观测之后,在19点59分降水停止,而后20点05分 降水又重新开始。这时____________。 A:应在20时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记入当日20时降水量栏。 B:不必进行补测待次日一并处理。 C:应在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仅作编报用。 D:是否补测降水量由观测员自行确定。 13、《规范》规定:湿球温度表下面的水杯杯口距湿球球部应约____________cm,水杯中的蒸馏水一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设计说明书 学院:信息学院研 13级

学号: 1043113266 姓名:杨涛 目录 一. 引言 (3) 1.1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 (3) 1.2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功能和特点 (4) 1.3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目的 (5) 1.4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开发步骤 (4) 二. 需求说明 (4) 2.1需求分析 (6) 2.2可行性分析 (6) 2.2.1 技术可行性 (6) 2.2.2 经济可行性 (5) 2.2.3 操作可行性 (5)

三. 系统构架及开发工具简介 (7) 3.1应用系统架构方式 (7) 3.1.1 B/S架构概述 (7) 3.1.2 系统体系结构 (6) 3.2开发工具简介 (7) 3.2.1 系统开发技术JSP (7) 3.2.2 ORACLE简介 (7) 四. 概要设计 (8) 4.1系统具体功能 (8) 4.1.1 系统的整体功能模块 (8) 4.1.2 系统的不同用户操作权限介绍 (8) 4.1.3 系统整体界面设计 (8) 4.2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8) 4.2.1 一般用户登陆操作流程介绍 (9) 4.2.2 一般用户登陆后台验证流程介绍 (9) 4.3数据库设计 (10) 4.3.1 逻辑设计 (14) 4.3.2 数据字典设计 (14)

一. 引言 1.1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教学资源的数量与日俱增。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是相当有必要的。但是,简单地实现以二进制形式组织教学资源、以计算机管理代替人工管理教学资源这个功能是不能满足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要求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改变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在教室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是当今信息化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即教学的重心开始由“教”转向“学”,使学生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家教式、被动式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双向交流的状态。 目前,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都往网络化方向发展。即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增加一些实时的教学功能,比如:教师在线解答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观看在线视频、视频点播或者进入虚拟教室来实时地进行学习,这也是我国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个发展趋势。 1.2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功能和特点 本系统能实现一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应该具有的基本功能。比如:学生用户快速搜索、浏览、下载学校最新公告和其所需教程、课件;教师用户发布课件、上传相关教学辅助材料,对相关课程,教案等进行增加,编辑,删除。教

自动化运维项目总结报告

自动化运维系统研发项目 总结报告 一、项目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持续发展,IT运维已经成为IT服务内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越来越多复杂的业务、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不断扩展的IT应用需要越来越合理的模式来保障IT服务能灵活便捷、安全稳定地持续保障,从初期的几台服务器发展到庞大的数据中心,单靠人工已无法满足在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的需求,那么标准化、自动化、架构优化、过程优化等降低IT服务成本的因素越来越被广大行业客户重视。 二、自动化运维研发阶段性 经过对市场背景的分析,在公司高层资源的支持下,2016年7月完成项目立项及成立研发项目团队,12月已完成初步框架认定工作,在对市场需求、业务环境调研过程中,认为自动化运维需满足架构独立、部署友好、可运维性、容错容灾、质量监控、性能成本、用户体验等特点。项目组经过半年的研发努力,项目研发有了阶段性的突破成果。 2.1架构独立 任何架构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业务诉求,如果我们在满足

业务需求的同时,能够兼顾运维对架构管理的非功能性要求。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架构是对运维友好的。站在运维的角度,所诉求的架构独立包含四个方面:独立部署、独立测试、组件规范、技术解耦等。 2.2部署友好 希望从端到端打通开发、测试、运维的所有技术环节,以实现快速部署和交付价值的目标。实现高效可靠的部署能力,要做好全局规划,要保证部署以及运营阶段的全方位运维掌控,从以上要求分析,有五个维度是对部署友好相关的:CMDB配置、环境配置、依赖管理、部署方式、发布自测等。 2.3可运维性 运维从脑海中是最理想的服务架构,首先想到的事可运维性强的那种类型。不具可运维的应用或架构,对运维团队带来的不仅仅是难题,还有阻止运维人员职业发展前进堵绊脚石,因为维护一个没有可运维性的架构,简直就是在浪费运维人员的时间。因为可运维性按操作和管理规范应归纳为以下几点:配置管理、版本管理、标准操作、进程管理、空间管理、日志管理、集中管控等。 2.4容错容灾 运维的四大职责:质量、效率、成本、安全。安全是一个运维团队首要保障的,运维人员立项的高可用架构设计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1-3)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站的基本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变化上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定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 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不同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主要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doc 28页)

更多资料请访问.(.....)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资源编码方法 Integrated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Resource Objects Coding

版本号 1.0.0 2008-××-××发布2008-××-××实施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3)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 参照字符集 (5) 4 资源编码的定位 (5) 5 资源编码的编码原则 (5) 6 公共资源的机器编码 (5) 7 设备的机器编码 (6) 7.1 设备 (6) 7.2 机架 (7) 7.3 机框 (7) 7.4 槽位 (8) 7.5 板卡 (8) 7.6 端口 (9) 8 连接的机器编码 (10) 9 编制历史 (11) 10 修订详细记录 (11) 11 附录 (11) 11.1 省份和地市拼音缩写 (11) 11.2 设备类型英文缩写规则 (19) 11.3 带宽类型符号规则 (22)

前言 本规范书是根据相关标准,结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具体情况制订的。编写格式和方法采用我国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 本规范的主要目的是统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资源编码的命名方法。 本规范只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尚有待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拥有本规范的知识产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保留对此规范书的解释权和修改权。 本规范是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之一,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名称如下: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1]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基站资源关系管理需求分册 [2]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空间资源管理需求分册 [3]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管理需求分 册 [4]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备品备件管理需求分册 [5]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通用功能分册 [6]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统架构和接口分册 [7]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技术架构分册 [8]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资源命名规则发布子系统技 术要求 [9]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空间资源命名规则 [10]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命名规则 [11]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资源编码方法 [12]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空间资源模型 [13] QB-X-XXX-XXXX 中国移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动力及配套资源模型 [14] QB-X-XXX-XXXX 中国移动总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册 [15] QB-X-XXX-XXXX 中国移动总部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基础功能规范

软件技术规范

第三部分技术规范 1、系统实施的总体要求 全面预算管理软件系统实施后,应使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审批、滚动、分析、数据集成等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尤其实现各事业部可独立完成预算编制的整体运算。 投标人应根据以下要求提供详细的技术方案。 1.1 稳定性和可靠性 ⑴系统应符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求。 ⑵系统应经过完善的设计和充分的测试运行,具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无故障的运行能力。 ⑶系统应提供全面、有效的系统安全机制。 ⑷系统应具备开放的标准化体系结构,可方便地与其它业务系统衔接,实现与其它业务系统间的无缝集成。 1.2 兼容性和易用性 ⑴全面预算管理软件在安装、配置、升级、维护等管理方面应该简单快捷。 ⑵系统应具备易操作的特点,好记易学、实用高效。 ⑶系统应具备强大的容错、数据恢复与稳定运行的能力。 ⑷系统应易于扩展和升级,能够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快速、方便地定制、扩展原系统的功能。 2、系统实施要求 2.1 系统架构 ⑴XXHyperion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最新版本11的软件实施。 ⑵系统支持集中式部署方式。 ⑶服务端支持32位和64位Windows Server 2003及以上版本操作系统。 ⑷客户端支持32位和64位Windows XP及以上版本操作系统。 ⑸优化与Oracle ERP等系统数据对接及数据分析。 ⑹可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进行预算系统操作。 2.2 权限管理 ⑴要求系统可以按照预算管理人员的职责不同进行权限的分配,可以支持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的赋权管理。

⑵要求提供用户角色定义、访问权限定义,可对用户进行角色分配,实现不同资源控制的组合式访问控制与授权管理。 2.3 系统实施后达到的效果 主要功能效果如下:

运维与自动化运维

运维与自动化运维发展概括 2018-07-02阅读 1.3K 1、运维自动化发展运维学习和发展的一个线路: 1.搭建服务(部署并运行起来) 2.用好服务(监控、管理、优化) 3.自动化(服务直接的关联和协同工作) 4.产品设计(如何设计一个运维系统)-----当下云计算的核心竞争力是运维!系统架构师(偏管理):网络系统数据库开发云计算自动化运维管理服务管理项目管理测试业务-----专注于某一领域 2、运维自动化发展运维工作内容分类: 监控运维(7x24运维值班、故障处理)应用运维(业务熟悉、服务部署、业务部署、版本管理、灰度发布、应用监控) 安全运维(整体的安全方案、规范、漏洞检测、安全防护等) 系统运维(架构层面的分布式缓存、分布式文件系统、日志收集、环境规划(测试、开发、生产)、架构设计、性能优化)基础服务运维(包含运维开发)(内部dns、负载均衡、系统监控、资产管理、运维平台) 基础设施运维(系统初始化、网络维护、负责设备上下架、巡检、报修、硬件监控) 3、运维自动化发展标准化:物理设备层面: 1.服务器标签化、设备负责人、设备采购详情、设备摆放标准 2.网络划分、远程控制卡、网卡端口 3.服务器机型、硬盘、内存统一。根基业务分类 4.资产命名规范、编号规范、类型规范 5.监控标准 操作系统层面: 1.操作系统版本 2.系统初始化(dns、ntp、内核参数调优、rsyslog、主机名规范) 3.基础agent配置(zabbix agent、logstash agent、saltstack minion) 4.系统监控标准(cpu、内存、硬盘、经常)

应用服务层面: 1.web服务选型(apache、nginx) 2.进程启动用户、端口监听规范、日志收集规范(访问日志、错误日志、运行日志) 3.配置管理(配置文件规范、脚本规范) 4.架构规范(nginx+keepalievd、lvs+keeplievd) 5.部署规范(位置、包命名等) 运维操作层面: 1.机房巡检流程(周期、内容、报修流程) 2.业务部署流程(先测试、后生产、回滚) 3.故障处理流程(紧急处理、故障升级、重大故障管理) 4.工作日志标准(如何编写工作日志) 5.业务上线流程(1.项目发起2.系统安装3.部署应用4.解析域名5.测试 6.加监控 7.备份) 6.业务下线流程(谁发起,数据如何处理) 7.运维安全规范(密码复杂度、更改周期、V**使用规范、服务登录规范)-----目标:文档化 4.运维自动化发展工具化: 1、shell脚本(功能性(流程)脚本、检查性、报表性) 2、开源工具(zabbix、elkstack、saltstack、cobbler)目标:1、促进标准化的实施2、将重复的操作,简单化 3、将多次操作,流程化 4、减少人为操作的低效和降低故障率工具化和标准化是好基友痛点:1、至少要ssh到服务器上执行,可能犯错2、多个脚本有执行顺序的时候,可能犯错3、权限不好管理,日志没法统计4、无法避免手工操作例子:比如某天我们要对一台数据库从库进行版本停机升级,那么要求进行评估统计影响:晚上3点有定时任务连接该数据库,做数据报表统计1、凌晨3点我们所有系统的定时任务有哪些crontab 2、这些crontab哪些连接我们要停止的从库3、哪些可以停,哪些不能停(修改到主库),哪些可以后补4、这些需要后补的脚本哪个业务、谁加的、什么时候加的

网络教学与资源管理平台技术要求

网络教学与资源管理平台技术要求 合格投标人要求: 1.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国内独立法人(具 备相关的经营范围)。 2.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注册资金100万元人民币或以 上。 3.投标人必须在珠江三角洲范围内设有售后服务机构,具有相应的技术服务能 力。 4.投标人必须是报价货物的制造商,或具有代理经销资格的代理商(提供证明 文件复印件加盖法人公章); 5.具有相关的业绩,必须提供2005年以来一个或单个合同在十五万以上华南地 区网络教学系统建设的成功案例(投标时须提供合同复印件及验收报告或其它证明材料。 1、总体要求 网络教学与资源管理平台首先要能够管理老师的教学内容和课件,方便老师在平台上进行网上备课,实现制作网络课程、发布教学内容,并提供网上从事教学互动的手段以及学生在线学习的功能。在教学方面,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学习方面,为学校的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和知识资源,来获得全新学习感受; 在教学管理方面,为学校大大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使学校成为一个高效和灵活的组织,不断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同时,要解决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制作的要求。 对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要求: (1)、网上备课:网络课程管理、网络课程制作、精品课程制作功能 (2)、网上教学:教学活动管理功能. (3)、学生学习管理功能 (4)、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6)、系统管理功能

新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一、总体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地面气象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新建或改造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应按本规范执行。已建气象观测场,应按本规范调整。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站内建设应环保,尽量减少硬化的水泥地。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包括地温表支撑架)、踏板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板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不得自行设臵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臵。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线管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

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臵设臵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 要设臵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评估的公示牌,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要求公示观测环境状况证书的内容。 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必须建设气压室(有条件的应对原气压柜改造),其装修与值班室一致。 承担酸雨观测任务的台站必须建立专用酸雨观测工作室,有关建设内容符合《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要求。 观测场和值班室的防雷应符合QX 30-2004 《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 在观测场附近适当位臵安装实景监控系统,值班室内设监视平台,对观测场进行实时监视;也可以在观测场内安装红外报警器。 台站要建立健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职责、质量标准、操作规范、业务流程(包括探测仪器、网络、供电等故障的应急处理流程)、考核上岗制度,并装订成册。 要建立地面气象观测场室规范化建设的各种建设、技术文档。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2.2 文件结构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为“??????”,质量控制部分的结束符为“******”,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具体结构详见附录1:A文件基本结构。 2.3 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12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各组数据间隔符为1 位空格。 2.3.1 区站号(IIiii),由5位数字组成,前2位为区号,后3位为站号。 2.3.2 纬度(QQQQQ),由4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4位为纬度,其中1~2位为度,3~4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S”、“N”分别表示南、北纬。 2.3.3 经度(LLLLLL),由5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5位为经度,其中1~3位为度,4~5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E”、“W”分别表示东、西经。 2.3.4 观测场拔海高度(H1H1H1H1H1H1),由6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拔海高度参数,实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