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第19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19.1 概述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从狭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从广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网。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如果需要,可直接或在中心站编发气象报告,也可以按业务需求编制各类气象报表。

自动气象站网由一个中心站和若干自动气象站通过通信电路组成。

自动气象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提供数据的时效性,通常分成实时自动气象站和非实时自动气象站两类。

实时自动气象站:能按规定的时间实时提供气象观测数据的自动气象站。

非实时自动气象站:只能定时记录和存储观测数据,但不能实时提供气象观测数据的自动气象站。

根据对自动气象站人工干预情况也可将自动气象站分为有人自动站和无人自动站。

19.2 结构及工作原理

19.2.1 体系结构

自动气象站由硬件和系统软件组成,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计算机等,系统软件有采集软件和地面测报业务软件。为了实现组网和远程监控,还须配置远程监控软件,将自动气象站与中心站联接形成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见图19-1)。

图 19-1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框图

现用自动气象站主要采用集散式和总线式两种体系结构。集散式是通过以CPU为核心的采集器集中采集和处理分散配置的各个传感器信号;总线式则是通过总线挂接各种功能模块(板)来采集和处理分散配置的各个传感器信号。

19.2.2 工作原理

随着气象要素值的变化,自动气象站各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输出的电量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量被CPU实时控制的数据采集器所采集,经过线性化和定量化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转换,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得出各个气象要素值,并按一定的格式存储在采集器中。

在配有计算机的自动气象站,实时将气象要素值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并按规定的格式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上。在定时观测时刻,还将气象要素值存入规定格式的定时数据文件中。根据业务需要实现各种气象报告的编发,形成各种气象记录报表和气象数据文件。

通过对自动站运行状态数据的分析,实现自动站的远程监控。

19.2.3 主要功能

⑴ 自动采集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蒸发量、日照、辐射、地温等全部或部分气象要素。

⑵ 按业务需求通过计算机输入人工观测数据。

⑶ 按照7.5节中海平面气压计算公式自动计算海平面气压;按照附录1湿度参量的计算公式计算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以及所需的各种统计量。

⑷ 编发各类气象报告。

⑸ 按附录5形成观测数据文件。

⑹ 编制各类气象报表。

⑺ 实现通讯组网和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控。

19.3 硬件

自动气象站有多种类型,其结构基本相同,主要由传感器、采集器、系统电源、通信接口及外围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等组成。

19.3.1 传感器

能感受被测气象要素的变化并按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器组成。

自动气象站常用的传感器有:

气压——振筒式气压传感器(见7.4.1)、膜盒式电容气压传感器(见7.4.2)

气温——铂电阻温度传感器(见8.7)

湿度——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见8.10)

风向——单翼风向传感器(见9.6)

风速——风杯风速传感器(见9.6)

雨量——翻斗式雨量传感器(见10.3)

蒸发——超声测距蒸发量传感器(见12.2.5)

辐射——热电堆式辐射传感器(见13.2-13.6)

地温——铂电阻地温传感器(见15.3)

日照——直接辐射表(见13.4.1)、双金属片日照传感器(见14.4.3)

19.3.2 数据采集器

数据采集器是自动气象站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数据采样、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及数据传输,其主要技术性能为:

⑴ 数据采样速率及算法符合附表1中的要求;

⑵ 采集器的电源能保证采集器至少七天正常工作,数据存储器至少能存储三天的每分钟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和下表列各项目的每小时正点观测数据,能在计算机中形成规定的数据文件(详见《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模式规定》)。

⑶ 能直接从数据采集器的显示器上读取以下所需的数据:

① 可读取瞬时的数据有:

风向、风速、气温、相对湿度、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降水量、各层地温、各种辐射的辐照度等。

②可读取人工编报所需的定时数据有:

2分钟平均风向

2分钟平均风速

气温

露点温度

本站气压

海平面气压

3小时变压

24小时变温

24小时内最高气温

24小时内最低气温

12小时内最低气温

1小时内累计雨量

3小时内累计雨量

6小时内累计雨量

24小时内累计雨量

1小时内极大风速的风向

1小时内极大风速

6小时内极大风速的风向

6小时内极大风速

⑷ 时钟误差不超过30秒/月。

⑸ 可以使用交流或直流供电。

19.3.3 系统电源

自动气象站具备高稳定性、无干扰的系统电源。在有市电的地方,使用市电,并对备用电池浮充电,以备市电出现故障时使用。若使用计算机,则还配备不间断电源(UPS)和后备电池。在无市电的地区,自动气象站可用电池供电,这时,可用辅助电源对电池充电。可作辅助电源的有:柴油或汽油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等。

19.3.4 通信接口

联接采集器与计算机、计算机与中心站、采集器与中心站等的通信联接设备。

19.3.5 外围设备

根据不同的需要,配置的外围设备有: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等。

19.4 系统软件

自动气象站的系统软件包括采集软件和业务软件。为了实现组网和远程监控,还须配置远程监控软件。

19.4.1 采集软件

采集软件由厂家提供,写在采集器中。必须遵守本规范及其它气象技术规定。其主要功能有:

⑴ 接受和响应业务软件对参数的设置和系统时钟的调整(时钟也可在采集器上直接调整,但必须保证采集器和计算机时钟一致);

⑵ 实时和定时采集各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计算、处理形成各气象要素值;

⑶ 存储、显示和传输各气象要素值;

⑷ 大风报警;

⑸ 运行状态监控。

19.4.2 业务软件

业务软件根据地面气象业务的需要编制,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颁发。其主要功能包括:参数设置、实时数据显示、定时数据存储、编发气象报告、数据维护、数据审核、报表编制,按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形成统一的数据文件等。

19.5 采样和算法

19.5.1 采样

自动站的数据采样在采集器中完成,采样顺序: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气压、地温、辐射、日照、蒸发。

气温、湿度、气压、地温、辐射的采样速率为每分钟6次,去掉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余下的4次采样值求算术平均。1分钟平均值为瞬时值。

风向、风速的采样速率为每秒钟1次,求3秒钟、2分钟、10分钟的滑动平均值。3秒钟的平均值为瞬时值。

降水量、蒸发量和日照时数的采样速率为每分钟1次。

平均值在等时间间隔内取得,时间间隔不能超过传感器的时间常数。各要素的时间常数、采样速率、平均时间见附表1。

19.5.2 算法

⑴ 平均值

气温、湿度、气压、地温、辐射均为1分钟内有效采样值的算术平均。

风速以1秒钟为步长,求3秒钟的滑动平均值;以1秒钟为步长,求1分钟和2分钟滑动平均风速;以1分钟为步长,求10分钟滑动平均风速。

风向、风速采用滑动平均方法,计算公式为:

(19.1)

K=3t/T (19.2)

式中,Y n:n个样本值的平均值,Y n-1:n-1个样本值的平均值,y n:第n个样本值,t:采样间隔(s),T:平均区间(s)。

风向过零处理采用以下算法:

计算 y

n

- Y n-1 =E

若E>180°,则从E中减去360°;若E<-180°,则在E上加360°。再用此E

值重新计算 Y

n 。若新计算的 Y

n

>360°,则减去360°;若新计算的Y

n

<0°,

则加上360°。

⑵ 极值选取

最大风速从10分钟平均风速值中选取。

其它要素的极值(含极大风速)均从瞬时值中选取。

⑶ 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辐射均计算累计值。

19.6 安装

19.6.1 基本要求

⑴ 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蒸发、辐射、地温、日照传感器均按2.3的要求安装在观测场规定的位置上,风向、风速传感器也可以安装在屋顶平台上,气压传感器一般安装在数据采集器内。

⑵ 安装前应认真阅读仪器技术手册,按照要求进行安装。不同型号的自动气象站的数据采集器安装地点不同,可安装在观测场内或观测值班室内。

⑶ 计算机、打印机及其电源(蓄电池、UPS电源)等设备均安放在观测值班室

内。

⑷ 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用专用电缆连接。

⑸ 各传感器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表2.1的要求。

19.6.2 传感器的安装

各传感器的安装见气象要素的观测中的有关章节。

19.6.3 电缆的安装与连接

为了防雷、防鼠、防水和安装、维修方便,自动气象站的电缆应穿入电缆管内,电缆管应安置在电缆沟内。

电缆沟要求便于排水、通风,两侧应砌砖墙,砖墙壁上预设安置电缆管的金属支架(或金属挂钩),为防止电缆被积水浸泡,安置电缆的金属支架(或金属挂钩)距离地沟底的高度以不小于30cm为宜;观测场内的电缆沟一般在小路下面,沟上面盖的水泥盖板就是小路的路面,沟的宽度以30cm左右为宜,沟的深度以便于安装电缆和防止大雨后积水为宜。

不宜建电缆沟的台站,也可采用埋电缆管和修建电缆井的方法铺设电缆。

电缆不能架空架设。

19.6.4 采集器、电源、计算机与打印机等的安装

采集器、电源、计算机与打印机等的安装位置以便于操作为原则。

19.6.5 避雷装置

⑴ 观测场需要安装避雷针。风向、风速传感器应在避雷针的有效保护范围内;

⑵ 整个自动气象站设备的机壳应连接到接地装置上。室内部分的接地线可连接在市电的地线上,也可接到专门为自动气象站设备做的接地装置上,接地电阻应小于5Ω;连接传感器电缆线的转接盒要有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应小于5Ω;设备接地端与避雷接地网联在一起时,要通过地线等电位连接器连接。

19.6.6 软件安装

采集软件已由厂家在设备出厂前安装在采集器中。配备计算机的需安装业务软件,安装方法按照业务软件技术操作手册进行,运行前需进行初始化,初始化的主要内容有:

⑴ 对时(设定和修改采集器、计算机时钟)。

⑵ 设定系统管理权限。

⑶ 设定气象台基本参数和自动气象站有关参数。

19.7 日常工作

⑴ 保持自动站设备处于正常连续的运行状态,每小时正点前10分钟要查看数据采集器的显示屏或计算机显示的实时观测数据是否正常。

⑵ 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应巡视观测场和值班室内的自动气象站设备。巡视的主要内容包括:查看各传感器是否正常、雨量传感器的漏斗有无堵塞、地温传感器的埋置是否正确、风向、风速传感器是否转动灵活、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确等。

⑶ 自动气象站的降水量可供编发天气报、加密天气报、加密雨量报、重要天气报用。每日08、20时仍须人工观测雨量筒的降水量,并记入观测簿中定时降水量栏作为正式记录。

⑷ 定时输入人工观测记录,通过地面测报业务软件完成规定气象报告的拍发或上传,气象记录报表的编制或数据文件的制作。

⑸ 02、08、14、20时定时观测的数据需抄入观测记录簿中(基准站除外)。

⑹ 每日20时后必须认真检查当日数据是否齐全,并做好当日数据文件的备份。

⑺ 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出现缺测时,按第23章中规定进行补测。

⑻ 定期取回无人值守自动气象站的数据。19.8 维护

⑴ 要定期检查维护各要素传感器,检查维护要求详见气象要素的观测中的有关章节。

⑵ 每周用毛刷清洁采集器、UPS电源、计算机、打印机。

⑶ 每月检查各电缆是否有破损,各接线处是否有松动现象。

⑷ 每月检查供电设施,保证供电安全。

⑸ 每年春季对防雷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对接地电阻进行复测。

⑹ 每年至少一次对自动气象站的传感器、采集器和整机进行现场检查、校验。

⑺ 定期按气象计量部门制定的检定规程进行检定。

⑻备份器件、设备要有专人保管,存放地方要符合要求,传感器要完好,不要超检。

⑼无人值守的自动气象站由业务部门每三个月派技术人员到现场检查维护。

定期检查、维护的情况应记入值班日志中。对自动站数据有影响的还要摘入备注栏。

19.9 自动气象站网

由一个中心站、若干个自动气象站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电路和组网软件组成自动气象站网。主要功能有:自动观测各气象要素、编制和存储各类气象报告和观测数据文件、建立气象观测数据库、实现气象观测报告和观测数据文件的自动传输、调用、实时控制及对系统运行的状态的远程监控。

自动气象站介绍

自动气象站型号:JZZ1TRM-ZS2(风速风向,温湿度,气压,雨量,蒸发,地温) 一、简介 JZZ1TRM-ZS2型自动气象站是按照国际气象WMO组织气象观测标准设计、生产的标准气象站,本自动站可观测的气象要素有:环境温度、环境湿度、露点温度、风速、风向、气压、太阳总辐射、降雨量、地温(包括地表温度、浅层地温、深层地温)、土壤湿度、热通量、蒸发、二氧化碳、日照时数、太阳直接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共二十多项气象指标。具有性能稳定,监测精度高,无人值守等特点,可满足专业气象观测的业务要求。 二、适用领域 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或组网于气象、机场、环境监测、交通运输、军事、农林、水文、大型工程和科研教学等领域。 三、气象站技术特点 1、JZZ1TRM-ZS2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器,采用高性能微处理器为主控CPU,大容量数据存储器,可连续存储整点数据3个月以上,工业控制标准设计,便携式防震结构,大屏幕汉字图形液晶显示屏,一屏显示多路气象要素数据及图形,便于现场直接观测,减少了通过电脑监测数据给您带来的不便,轻触薄膜按键。适合在恶劣工业环境使用。具有停电保护功能,当交流电停电后,由充电电池供电,可维持72小时以上。 2、可提供多种数据通讯方式,1)有线方式:标准RS232或RS485标准通讯接口,可以用PDA、笔记本电脑在现场读取数据;2)无线方式:配无线通讯器通过GSM网/GPRS 网可实现远距离布网监测或异地遥测数据,不受距离限制,每个气象监测网点配备一个无线通讯端口,由气象中心监测站的主控微机对网点内所有气象站的数据进行统一监控,以达到整个网点内气象数据整合及统计;3)移动存储方式:通过存储控制器+两块U盘(128MB/块),即可实现数据无限量存储。 3、TRM-ZS2自动气象站系统管理软件,在WINDOWS98以上环境即可运行,实时显示各路数据,每隔10秒更新一次,小时整点数据自动存储(存储时间1~60分钟可以设定),与打印机相连自动打印存储数据,数据存储格式为EXCEL标准格式,可供其它软件调用。 4、系统具有多种供电方式,节能设计,可交直流两用,也可选配太阳能电池供电,适合无电地区常年使用。 四、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仪测量要素技术指标 1.温度(土壤,叶片,水温等) 通道数: 1~30路 测量范围: -50~150℃ 测量精度: ±0.2℃ 分辨率: 0.1℃ 2.风速 通道数: 1路 测量范围: 0~70 m/s 测量精度: ±0.3 m/s 分辨率: 0.1 m/s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一、总体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地面气象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新建或改造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应按本规范执行。已建气象观测场,应按本规范调整。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站内建设应环保,尽量减少硬化的水泥地。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包括地温表支撑架)、踏板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板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不得自行设置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置。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线管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 要设置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评估的公示牌,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要求公示观测环境状况证书的内容。 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企业自动化运维平台设计方案

企业自动化运维平台设计方案

目录 1.企业运维现状与发展趋势 (3) 2.企业运维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3) 2.1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主动性需要提升 (4) 2.2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运维机制 (4) 2.3缺乏高效的运维技术工具 (4) 3.业务流程标准化与健全运维管理制度 (5) 3.1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为自动化运维打好基础 (5) 3.2建立完整、全面的运维管理制度,为自动化运维的实现保驾护航 (8) 4.自动化运维技术路线选型 (9) 4.1自动化运维概述 (9) 4.2开源运维工具的应用场景与优势 (9) 4.3Saltstack 实现服务器部署的自动化 (14) 5.自动化运维方案设计 (18) 5.1自动化运维规划图 (18) 5.2自动化运维平台模块设计 (20) 6企业自动化运维方案总结 (21)

1.企业运维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运维人员需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业务和越来越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不断扩展的应用需要越来越合理的模式来保障运维服务能灵活便捷、安全稳定地持续。某企业从初期的几台服务器发展到庞大的数据中心,单靠人工已经无法满足在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那么标准化、自动化、架构优化、过程优化等降低运维服务成本的因素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中,自动化开始代替人工操作在企业的运维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了强大的优势。 运维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自动化作为其重要属性之一已经不仅仅只是代替人工操作,更重要的是深层探知和全局分析,关注的是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实现性能与服务最优化,同时保障投资收益最大化。通过自动化运维能最大限度地在更少的维修时间内实现运维目标,提高运维服务质量。因此, 对于越来越复杂的运维来说,将人工操作逐渐改变为自动化管理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2.企业运维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某企业初期只有文件共享和邮件服务等几台服务器,运维工作完全由人工操作,随着企业的发展,新业务系统不断上线企业建设了中心机房,运维工作还是以人工为主,但是这一阶段增加了网络管理系

IT运维自动化概述

IT运维自动化概述 目录 1 什么是IT运维自动化 2 传统运维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3 IT运维自动化迫在眉睫 4 IT运维自动化管理的具体容 5 IT运维自动化的工具 6 建立高效IT运维自动化管理的步骤 1.什么是IT运维自动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持续发展,IT运维已经成为IT服务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业务,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不断扩展的IT应用需要越来越合理的模式来保障IT服务能灵活便捷、安全稳定地持续保障,这种模式中的保障因素就是IT运维(其他因素是更加优越的IT架构等)。 从初期的几台服务器发展到庞大的数据中心,单靠人工已经无法满足在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那么标准化、自动化、架构优化、过程优化等降低IT服务成本的因素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中,自动化最开始作为代替人工操作为出发点的诉求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IT运维从诞生发展至今,自动化作为其重要属性之一已经不仅

仅只是代替人工操作,更重要的是深层探知和全局分析,关注的是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实现性能与服务最优化,同时保障投资收益最大化。自动化对IT运维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人与设备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到了面向客户服务驱动IT运维决策的层面,IT运维团队的构成,也从各级技术人员占大多数发展到业务人员甚至用户占大多数的局面。 因此,IT运维自动化是一组将静态的设备结构转化为根据IT 服务需求动态弹性响应的策略,目的就是实现IT运维的质量,降低成本。可以说自动化一定是IT运维最高层面的重要属性之一,并且需要与之配套的一系列软硬件平台环境及体系。 2.传统运维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的IT运维已经实现从人工运维到计算机管理,但延展咨询在同客户的交流中发现其中很多企业的IT运维管理还只是处在“半自动化”的运维状态。因为这种IT运维仍然是等到IT故障出现后再由运维人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些传统式被动、孤立、半自动式的IT运维管理模式经常让IT部门疲惫不堪,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运维人员被动、效率低 在IT运维过程中,只有当事件已经发生并已造成业务影响时才能发现和着手处理,这种被动“救火”不但使IT运维人员终日忙碌,也使IT运维本身质量很难提高,导致IT部门和业务部门对IT运维的服务满意度都不高。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IT运维人员日常大部分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建设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建设 近年来,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全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已全部完成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作为综合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量大面广特点,并且由省级保障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市、县两级保障。随着对气象观测数据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新一代气象观测网络建设的规划,已建成1657个新型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了区域自动气象站全省乡镇全覆盖和618 个山洪地质灾害点气象监测,加上土壤水分观测自动气象站、交通气象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共同为气象预报预测、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是针对区域范围内,可能会对人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气象要素,进行长时间区域范围内不间断的准确监测而设计开发的一款标准区域气象监测站。主要应用于城市降水网络、山洪预警、森林生态、核电厂环境监测等应用。主要监测要素是雨量、风向、风速、太阳辐射、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 一、系统内容 该区域气象监测系统是方大天云设计的支持站点参数、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加密间隔、运行状态等信息的远程维护,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和日常维护工作。此外自动站可实现自动电源管理,数据自动

采集、存储、通讯、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灾害性天气监测、降水过程加密观测及多种形式气象保障和气象服务的需求。 二、系统指标 风速 0~60m/s;精度:3%(0-35m/s);5%(>35m/s) 风向 0~359.9°;精度:±3° 降水强度 0~200mm/h;精度:5% 降水类型雨/雪 大气压力 300~1200 hPa;精度:±1.5hPa 空气温度 -50~60°C;精度:±0.2°C(-20~+50°C)‘±0.5°C(>-30°C 空气湿度 0~100%RH;精度:±2%RH 通讯接口 RS232/RS485,板载GPRS 供电方式交流220V/太阳能+蓄电池 工作环境温度 -50~+50℃ 工作相对湿度 0~100%RH 防护等级 IP65 可靠性免维护,防盐雾,防尘 功耗 3-30W 三、功能特点 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区域范围气象监测设备

校园气象站场地的选择

校园气象站场地的选择 一、观测场 地面气象观测大多数项目都要在专门建立的气象观测场所内进行,建设校园气象站,首先要进行观测场地的选择、规划和设计。 1.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应当选在能较好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主要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因为复杂的外在因素会影响气象要素的变化,造成观测不准确,观测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该地自由大气的实际变化情况,影响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同时会影响视界的广阔。一般学校特别是城市内学校基本上没有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条件。我们可以把观测场地的地址选在教学楼的楼顶,这样就可以最大幅度地排除观测场地四周200米以内的障碍物的影响。教学楼的出入与疏散通道都比较宽敞,不妨碍多人出入,而且观测场内的仪器容易得到保护,可以避免外界人为的破坏。至于场地的面积,我们可以采取分块的方法,在不同的楼顶安装不同的仪器。教学楼一般都是连体工程,在不违背所安装的仪器之间规定的间距、高低仪器排列方向和次序的原则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就可以了。观测大地温度的仪器仍须安装在地面,这些仪器既占不了多大面积,又可以不避开障碍物。 2.在观测场动建之前,首先要对本站子午线进行界定。因为整个观测场内室外仪器的定位、排列、安装以及气象工作室位置的确定都与方位有关。界定子午线常采用罗盘测定法、太阳高度测定法和北极星测定法等。

接着,要测定本站经纬度。因为经纬度是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是计算制作气象产品的重要依据。测定本站经纬度可以采用地图查算法、经纬仪测定法等。 海拔高度是影响天气要素数值的因素之一。在气象观测上,很多数据都要进行海平面数值换算,如气压等;一些现代化的仪器在安装时就要输入本站海拔高度,如自动气象仪等。所以要进行本站海拔高度的测定。本站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本站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的数据要刻在观测场内固定的标志上。 二、工作室 气象工作室(专业气象站称观测值班室)是气象站的心脏部位,是整个气象站组织工作的基础,是气象数据处理和气象产品制作的中心。 .1.工作室应建在观测场的北边,与观测场的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靠得太近,大约相距30米左右为佳。如果观测场是规划在教学楼楼顶的,工作室的位置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楼层,不过,安排在下一个楼层也可以。 2.工作室的面积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如果条件允许或考虑到学生多人参与活动,尽量安排大些的房子,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活动空间。工作室的墙壁四周及顶部都要求刷上白色涂料漆。 3.气象工作室内要安放室内观测仪器,在工作室的一角要隔一小间暗室,大小视安装仪器的数量而定,一般不得小于两个平方米,装推拉门,暗室内装气压表,置放气压计,配上一盏15--40W的红色

全面解读一个自动化运维管理平台的开发过程

全面解读一个自动化运维管理平台的开发过程开发环境: 操作系统:Cenots6.6 Web框架:tornado-4.0.2 数据库:mysql-5.1.73 html框架:bootstrap-3.0.3-dist 相关软件包: tornado相关依赖包 backports.ssl_match_hostname-3.4.0.2.tar.gz setuptools-5.7.tar.gz certifi-1.0.1.tar.gz tornado-4.0.2.tar.gz torndb数据库环境需要软件包 MySQL-python-1.2.5.zip torndb-0.2.tar.gz 密码加密软件包: passlib-1.6.2.tar.gz windows客户端远程调试Mysql软件包 Navicat_windows_premium_en.rar 一、登录界面 1月23日开发完成,已经能实现用户登录验证、和退出登录删除cookie 功能、限制不登录无法跳转其他页面。 存在bug 1.密码是用md5加密,然后去群里问有没有有更好的加密方法推荐python passlib库需要后期改进

2.存在问题没有实现用户登录密码输错3次锁定30分钟,网上查阅方法通过记录cookie的方法。后期待改进。 3.登录成功成功后弹出框需要美工美化。 二、用户管理界面 1月24、25两天开发完成。 存在bug 1.创建用户验证表单存在问题,需要单独调试js 2.创建成功、删除成功、编辑成功弹出框需要美化。 3.背景样式需要美工修改,让界面更漂亮。 三、主机管理 具体功能还需要讨论实现、调研具体要实现什么? 审计报表功能?(报表具体事项) 系统监控?(SNMPor自己开发Agent) 主机远程连接服务? (webbash or puppet ....)

气象监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气象监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目录 1.项目背景 (1) 1.1前言 (1) 1.2需求与必要性分析 (1) 1.3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 (3) 1.4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4) 1.5本项目与其它相关部分之间的关系 (4) 2.指导思想 (8) 3.项目概况 (9) 3.1总体建设目标 (9) 3.2分系统建设目标 (10) 3.2.1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0) 3.2.2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0) 3.2.3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0) 3.2.4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1) 3.2.5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1) 3.2.6通信网络分系统建设目标 (12) 3.2.7技术保障分系统建设目标 (12)

3.3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2) 3.3.1概述 (12) 3.3.2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2) 3.3.3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3) 3.3.4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4) 3.3.5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5) 3.3.6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6) 3.3.7通信网络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6) 3.3.8技术保障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6) 4.系统功能 (16) 4.1总体功能 (16) 4.2分系统功能 (17) 4.2.1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功能 (17) 4.2.2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功能 (19) 4.2.3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功能 (21) 4.2.4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功能 (24) 4.2.5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功能 (26) 4.2.6通信网络分系统功能 (28) 4.2.7技术保障分系统功能 (30) 5.系统结构 (31) 5.1总体结构 (31) 5.2分系统结构 (32)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吴宏钢2006/09/18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 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

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地平时 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 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地温及其极 值和出现时间 时降水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 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 其极值、出现时 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 照度及出现时 间 日照总时数 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 时 08时14时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云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 地温 地面状态 降水量 蒸发量 最高、最低 气温 最高、最低 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 数 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3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3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一、单选 1、________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A:地面气象观测B:地面气象观测记录C:地面气象资料 2、除日照外,其他各类自记仪器的换纸时间应根据_____________而定。 A: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B:台站的规定C:自记纸上的开始时间 3、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________年。 A:1 B:2 C:3 4、需要记录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分别有____种。 A:5 B:6 C:7 D:8 5、计算海平面气压时,我国以________海面平均高度为海平面基准点。 A:渤海B:黄海C:东海 6、干湿球温度表不适用在低温下测定湿度,这是因为相对湿度由0变化至100%,湿球温度__________。 A:变化太大B:变化太小 C:不易溶冰 7、调整最高温度表时,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手臂向外伸出约________度,用大臂将表前 后甩动。 A:20 B:30 C:40 8、地面三支温度表须水平地安放在地温场地段中央偏东的地面,按________的顺序自北向南平行排 列。 A:0cm、最低、最高B:0cm、最高、最低C:最低、最高、0cm 9、出现浮尘时,水平能见度________。 A:在1.0~10.0千米之间B:<10.0千米C:<1.0千米D:≤1.0千米 10、人工日照观测使用的时间是_______。 A: 北京时B: 世界时C: 真太阳时D: 地方平均太阳时 11、若A代表干球,B代表湿球,C代表最低气温,D代表最高气温,E代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则 5日20时的观测顺序为_______。 A:ABCDE B:ABEDC C: ABECD D: BAECD 12、某日20时观测前和观测时有降水,降水量观测之后,在19点59分降水停止,而后20点05分 降水又重新开始。这时____________。 A:应在20时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记入当日20时降水量栏。 B:不必进行补测待次日一并处理。 C:应在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仅作编报用。 D:是否补测降水量由观测员自行确定。 13、《规范》规定:湿球温度表下面的水杯杯口距湿球球部应约____________cm,水杯中的蒸馏水一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第19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19.1 概述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从狭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从广义上说是指自动气象站网。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如果需要,可直接或在中心站编发气象报告,也可以按业务需求编制各类气象报表。 自动气象站网由一个中心站和若干自动气象站通过通信电路组成。 自动气象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提供数据的时效性,通常分成实时自动气象站和非实时自动气象站两类。 实时自动气象站:能按规定的时间实时提供气象观测数据的自动气象站。 非实时自动气象站:只能定时记录和存储观测数据,但不能实时提供气象观测数据的自动气象站。 根据对自动气象站人工干预情况也可将自动气象站分为有人自动站和无人自动站。 19.2 结构及工作原理 19.2.1 体系结构 自动气象站由硬件和系统软件组成,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计算机等,系统软件有采集软件和地面测报业务软件。为了实现组网和远程监控,还须配置远程监控软件,将自动气象站与中心站联接形成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见图19-1)。 图 19-1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框图

现用自动气象站主要采用集散式和总线式两种体系结构。集散式是通过以CPU为核心的采集器集中采集和处理分散配置的各个传感器信号;总线式则是通过总线挂接各种功能模块(板)来采集和处理分散配置的各个传感器信号。 19.2.2 工作原理 随着气象要素值的变化,自动气象站各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输出的电量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量被CPU实时控制的数据采集器所采集,经过线性化和定量化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转换,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得出各个气象要素值,并按一定的格式存储在采集器中。 在配有计算机的自动气象站,实时将气象要素值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并按规定的格式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上。在定时观测时刻,还将气象要素值存入规定格式的定时数据文件中。根据业务需要实现各种气象报告的编发,形成各种气象记录报表和气象数据文件。 通过对自动站运行状态数据的分析,实现自动站的远程监控。 19.2.3 主要功能 ⑴ 自动采集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蒸发量、日照、辐射、地温等全部或部分气象要素。 ⑵ 按业务需求通过计算机输入人工观测数据。 ⑶ 按照7.5节中海平面气压计算公式自动计算海平面气压;按照附录1湿度参量的计算公式计算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以及所需的各种统计量。 ⑷ 编发各类气象报告。 ⑸ 按附录5形成观测数据文件。 ⑹ 编制各类气象报表。 ⑺ 实现通讯组网和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控。 19.3 硬件 自动气象站有多种类型,其结构基本相同,主要由传感器、采集器、系统电源、通信接口及外围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等组成。 19.3.1 传感器 能感受被测气象要素的变化并按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器组成。

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

附表5 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 边缘和各种影响源体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 “障碍物”是指建筑、作物、树木等影响观测场气流通畅或探测资料代表性、准确性的物体。 “孤立”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与邻近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单个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度的障碍物。 “成排”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单个物体或两个单个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集合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度的障碍物。 “障碍物高度的倍数”是指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的距离与障碍物最高点超出观测场地面的高度的比值。 “大型水体距离”是指水库、湖泊、河海等水体的历史最高水位距观测场围栏的水平距离。

附表6:大气本底台站保护区划分和保护标准 注:保护区范围半径的确定需要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进行评价后划定。其原则是,在主导和次主导风向上,保护半径取较大值,在非主导风向上保护半径取较小值。本标准参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相关标准制定。 南汇气象局与工地距离500米左右

事实:建房超高破坏气象探测环境 2002年6月,贺礼华与蒋受述等人,在衡南县三塘镇政府购买位于322国道旁衡南县气象局西侧的一块土地建私房。2003年11月建至五层封顶,楼高为19.8米。 而国家颁布的《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边缘和各种影响源体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明确:国家一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与成排障碍物距离,应大于或等于障碍物高度的8倍或障碍物遮挡仰角小于或等于7.13度。贺礼华等人建房与县气象局观测场的最近距离为29.4米,那么楼高应小于或等于3.67米,另加观测场土体高度2.83米,则楼高依法不得超过6.5米。显然,19.8米的楼高超高13.3米。房屋竣工后,每天16时至傍晚,观测场两个测温仪测出的温度不一致。也就是说,西侧房屋超高致使该气象局1年多时间向国家和亚洲气象中心、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气象数据严重失真,气象探测环境已遭破坏。 衡南县气象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因地面气象探测获取的大气近地面层温度、气压、湿度、风、日照等气象要素资料,是气象部门研究气候变化规律、做好防灾减灾,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气象服务,进行国际气象情报交换的基本依据。因此气象探测环境受《气象法》保护,周边建筑物必须按规定高度建设,并经省市气象机构批准。2002年11月,衡南县气象局向建设方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告知书》,责令其报批施工图。2003年8月,该建筑物建至第四层时,县气象局再次向建设方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告知书》,并于同年9月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限建设方10日内拆除房屋超高部分或采取补救措施 如加高观测场土体高度 ,处罚款5000元。但建设方还是将房子建好了五层。县气象局只好申请衡南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衡南县法院经实地调查,于2004年3月26日和同年4月23日,分别作出行政裁定,准予依法强制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对建设方的门面进行查封。 建设方:请求法院撤销《行政裁定》 2004年9月5日,建设方提出:一是他们持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二是土地是从三塘镇政府购买的,建筑物的规模及层高都白纸黑字写在上述“两证”上。三塘镇政府事先并没有告知他们不能建设五层以上楼房,如果告知了,他们不会在此处买地建房。遂请求衡南县人民法院撤销《行政裁定》。 衡南县气象局的代理律师邓寒鸣、赵盛丽认为,建设方对县气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在法定期限内未提出异议,依法应当自觉履行。建设方目前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事后补办的“两证”与违反《气象法》没有因果关系,况且违法的不是三塘镇政府,三塘镇政府因而与本案无关。 目前,此事已引起衡南县委、县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衡南县人民法院于12月5日对是否撤销《行政裁定》举行听证。

配电自动化系统运维管理细则

临沂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 运维管理细则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临沂供电公司 二〇一三年四月

前言 为规范临沂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运维管理,提高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水平,确保配电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可靠、高效运行,结合临沂供电公司配电网运维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由临沂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 桑田李兆平郑大伟 审核: 李彪 审定: 黄振华 批准: 林凡勤

目录 1目的 (1) 2范围 (1) 3规范性引用文件 (1) 4术语和定义 (2) 5职责和权限 (2) 5.1总则 (2) 5.2运维检修部职责 (3) 5.3调度控制中心职责 (4) 6要求 (5) 6.1 配电自动化主站 (5) 6.2遥控操作 (9) 7缺陷管理 (10) 7.1缺陷分类 (10) 7.2 缺陷处理响应时间及要求 (11) 7.3缺陷的统计与分析 (12) 8配电自动化运行指标 (13) 8.1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指标 (13) 8.2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指标计算公式 (13) 9附则 (15)

1目的 为规范公司配电自动化及保护系统运维管理,提高配电自动化及保护系统运行水平,确保配电自动化及保护系统安全、稳定、可靠、高效运行,为配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有效的手段,特制定本规定。 2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临沂供电公司投资的新建住宅小区配套、新扩建、改造、运行的以及用户投资建设移交临沂供电公司管理或接入临沂供电公司公备配电网络的配电自动化及保护系统的建设、验收、投运、运维等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3规范性引用文件 DL/T721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远方终端 DL/T814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 Q/GDW370-2009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 Q/GDW382-2009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 Q/GDW513-2010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功能规范 Q/GDW514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 Q/GDW567-2010配电自动化系统验收技术规范 Q/GDW626-2011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规范 DB 37/T 2216-2012 10kV及以下电力用户受电工程技术规范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运维管理办法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管理办法

自动化运维项目总结报告

自动化运维系统研发项目 总结报告 一、项目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持续发展,IT运维已经成为IT服务内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越来越多复杂的业务、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不断扩展的IT应用需要越来越合理的模式来保障IT服务能灵活便捷、安全稳定地持续保障,从初期的几台服务器发展到庞大的数据中心,单靠人工已无法满足在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的需求,那么标准化、自动化、架构优化、过程优化等降低IT服务成本的因素越来越被广大行业客户重视。 二、自动化运维研发阶段性 经过对市场背景的分析,在公司高层资源的支持下,2016年7月完成项目立项及成立研发项目团队,12月已完成初步框架认定工作,在对市场需求、业务环境调研过程中,认为自动化运维需满足架构独立、部署友好、可运维性、容错容灾、质量监控、性能成本、用户体验等特点。项目组经过半年的研发努力,项目研发有了阶段性的突破成果。 2.1架构独立 任何架构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业务诉求,如果我们在满足

业务需求的同时,能够兼顾运维对架构管理的非功能性要求。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架构是对运维友好的。站在运维的角度,所诉求的架构独立包含四个方面:独立部署、独立测试、组件规范、技术解耦等。 2.2部署友好 希望从端到端打通开发、测试、运维的所有技术环节,以实现快速部署和交付价值的目标。实现高效可靠的部署能力,要做好全局规划,要保证部署以及运营阶段的全方位运维掌控,从以上要求分析,有五个维度是对部署友好相关的:CMDB配置、环境配置、依赖管理、部署方式、发布自测等。 2.3可运维性 运维从脑海中是最理想的服务架构,首先想到的事可运维性强的那种类型。不具可运维的应用或架构,对运维团队带来的不仅仅是难题,还有阻止运维人员职业发展前进堵绊脚石,因为维护一个没有可运维性的架构,简直就是在浪费运维人员的时间。因为可运维性按操作和管理规范应归纳为以下几点:配置管理、版本管理、标准操作、进程管理、空间管理、日志管理、集中管控等。 2.4容错容灾 运维的四大职责:质量、效率、成本、安全。安全是一个运维团队首要保障的,运维人员立项的高可用架构设计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

附件: 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201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工作案的通知》(中气函〔2018〕84号)有关全面深入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要求,制定本案。 一、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气象局党组按照党的十九大所确立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到2035年努力率先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实现观测自动化,推进观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气象业务现代化体系,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也是适应新时代气象工作要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关键点。地面气象观测是覆盖面最广、需要人力资源最多的一项基础性业务。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然而,对照新时代气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结合不紧密,观测效益不高;二是新技术新法在业务中研发和应用程

度不够,观测自动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三是业务布局、业务流程不够集约、高效;四是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等。因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 二、改革目标 2019年1月1日完成全国地面观测站观测自动化整体切换工作,实现业务运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业务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台站岗位设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主要实现以下五面的目标: 1.完成观测项目优化调整,形成台站观测项目以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为主、省局自定为补充的业务布局,同时实现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促进观测效益的充分发挥。 2.依托技术创新,解决人工观测项目的自动化问题,实现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自动观测、数据在线质控和实时快速传输。 3.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精简业务层级,优化任务分工,实现观测数据采集、传输、质量控制等业务流程扁平、集约、高效。 4.完善适应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需求的县级气象机构及岗位的设置,明确职责,实现县级气象机构工作职责进一步优化、管理和业务机构设置更趋完善、岗位和人员配置更加合理。 5.统筹协调和合理配置观测设备、信息网络设备、支撑

(完整word版)FAMEMS900机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FAMEMS900机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 2016.8.19

机场自动气象监测系统是针对民航各机场使用气象数据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数据库技术和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了对自动气象观测系统(AWOS)原始数据电报的接收、处理、控制和存储,能动态实时地显示AWOS各种气象数据、观测METAR报文,提供AWOS各种传感器的监控,并在设备故障后及时自动报警;同时,利用其存储的数据,回放过去任意时间段各种气象数据的历史曲线,分析对比各种数据曲线。该系统是一款集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气温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雨量传感器、云高仪、大气透射仪或前向散射仪、背景光亮度传器等仪器得综合自动监测应用系统。它为飞机的安全起飞、降落提供精确可靠的气象数据和科学依据。 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中关村西区,致力于气象与环境监测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追求“生态文明”建设“美好中国”为愿景的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以在线式监测系统为核心,研发、销售气象与环境传感器、自动气象站、环境监测站等设备,形成了“FAMEMS”、“FANDA”、“SKY”等核心系列品牌的在线实时观测系统产品,并为众多行业退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业务涵盖气象、环保、交通、航空、农业、林业、水文、电力及研究院所等行业。 作为气象与环境监测的行业领先者,方大天云具有深厚的硬件与软件技术示例。企业先后获得“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北京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拥有多项产品专利与软件资质。 秉承“专业、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方大天云严格遵循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气象与环境监测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 一、系统内容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自动化运维管理解决方案白皮书模板

自动化运维管理解决方案白皮书 1 2020年4月19日

自动化运维管理解决方案

目录 1 IT运维管理面临挑战...............................................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应运而生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自动化应用场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灾备切换自动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故障现场快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批量设备操作处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周期性作业调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 应急处理流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 重要配置备份、基线比对.................................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产品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运维脚本集中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可视化流程配置引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作业流程人工干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 作业执行验证/持续监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 作业操作手册自动生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 作业执行结果展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7 配置备份/基线库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产品优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运行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2020年4月19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