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支路电流法教案完整版

支路电流法教案完整版

支路电流法教案完整版
支路电流法教案完整版

支路电流法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支路电流法理解简单,适合于一切复杂直流电路,但支路数目较多时,联立方程数目较多,解方程组比较麻烦,此时尽可能采取其他方法。

4.典型例题讲解

例1:如图,已知E1E217V,R1?1,R25 ,R3?2 ,用支路电流法求各支路的电流。

例2、已知电路如图所示,其中E1=15 V, E2=65 V, R1=5 Ω, R2=R3=10 Ω。试用支路电流法求R1、 R2和R3三个电阻上的电压。

例3、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图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3。

例4、用支路电流法求图中各支路电流,并说明U S1和U S2是起电源作用还是起负载作用。图中U S1=12 V, U S2=15 V, R1=3 Ω, R2=1.5 Ω,R3=9 Ω。

【课外作业】

1.如图所示电路,能列出独立的基尔霍夫电流方程的数目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上题图中,能列出的独立的基尔霍夫方程的数目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如图所示电路中,正确的关系是( )

A.I1=E1-E2

R1+R2

B.I2=

E2

R2

C.I1=

E1-U ab

R1+R2

D.I2

=E2-U ab

R2

4.电路如图所示,请判别该电路有几条支路,

几个节点,几个网孔,并列出该电路用支路电流法解题时所需的方程。

5.如图所示,已知E1=6V,E2=1V,内阻不计,R1=1Ω,R2=2Ω,R3=3Ω,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各支路电流。

支路电流法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支路电流法解题适用范围 2、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方法 3、运用支路电流法来分析基本电路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对支路电流法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的能力及其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中注重师生配合,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其思考和主动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 趣。 教学重点: 1、掌握并能运用支路电流法来分析基本电路 教学难点: 1、利用基尔霍夫第二定律(∑u=0)列回路电压方程 时各段电压的正、负号的确定 2、熟练掌握并能运用支路电流法来分析基本电路 教学方法: 启发法,举例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小黑板多媒体粉笔 □复习提问: 1、基尔霍夫第一定律(节点电流定律) 在电路中任意一个节点上,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即 ∑I进=∑I出 如果规定流入节点的电流为正,流出节点的电流为负,则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也可写成 ∑I=0 亦即在任一电路的任一节点上,电流的代数和等于零。 2、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回路电压定律) 在电路中,从一点出发绕回路一周回到该点里,各段电压的代数和等于零。即 ∑u=0 □新课引入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之一。不论是在简单的或复杂的电路中,基本霍夫定律所阐明的各支路电流之间和回路中各电压之间的基本关系都是普遍适用的。下面介绍一种应用基尔霍夫定律来求解复杂电路的方法。 □新课讲授 第10节支路电流法

一、支路电流法的应用 如果知道各支路的电流,那么各支路的电压、电功率可以很 容易的求出来,从而掌握了电路的工作状态。支路电流法是以支 路电流为未知量,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列出与支路电流数目相等 的独立方程式,再联立求解。 1、 首先应确定复杂电路中共有几条支路,几个节点。 2、 一个具有n 个节点,b 条支路(b>n )的复杂电路。由于n 个节点只能列出n-1个独立议程 ,这样还缺b-(n-1)个方程式,可由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来补足 二、现以图1为例说明支路电流法的解题步骤 1.任意设置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一条支路上只有一个电 流)和网孔回路的绕行方向(如图1示)。 图1 1、 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I=0)列独立的节点电流方程。 如果电路有2个节点,则只能列出1个独立的方程式。 如果电路有n 个节点,则只能列出(n-1)个独立的方程式。 对于图中的节点B ,其电流为 I 1+I 2 =I 3 (1) R1 + _ Us1 R2 R3 + Us2 _ I 3 I

关于《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说课稿

关于《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说课稿名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之一——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首先,我对教材及课题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及课题的内容分析 1、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着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的理念。在第五章“正弦交流电路”第五节“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教学内容中“正弦量的三要素”作为的重点。重新整合出一节来讲授,把其它基本概念放在后一节来讲,因为“正弦量的三要素”在正弦交流电路当中始终是处在一个核心的地位和起到一个贯穿整个正弦交流电路的主线作用。不管用解析式、波形图、矢量图等哪种正弦量表示法,都离不开“正弦量三要素”这个核心。正弦交流电的分析,实质上就是“三要素”的计算。]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与正弦交流电打交道,但学生们对正弦交流电的理性认识尚甚少。为什么特别指出不能把直流电路中的规律简单地套用到交流电路中去,在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使学生能对正弦交流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抓住波形图表示法,详细介绍最大值,频率、初相位这三个物理量,使学生对“三要素”有个透彻的认识。 2、教育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前的准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利用波形图的直观性,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有效值、相位的概念, 再用解析式,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

(3) 掌握正弦量周期、频率、角频率的关系,掌握频率正弦量的相位比较。 (4) 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有学习正弦交流电路的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 重点 a、频率、周期、角频率的定义以及三者间的关系。 b、最大值、有效值的定义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c、初相的确定 (2) 难点 初相的确定 (3) 依据 以上重点都是正弦交流电路的核心知识,只有掌握它才能进行后续的教学。 难点初相的确定,即要运用正弦量的知识,又要运用数学的三角函数的知识。 二、教学策略及手段 运用波形图表示法在课堂中讲授“正弦交流电三要素”(附图),再通过实验室应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演示正弦交流波形中最大值、频率和初相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 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是一个过程,不仅体现在45分种的课堂上,更应体现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够,参与面少,成绩不理想。为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用电器铭牌数据,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时与实际看到的参数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再通过实验室使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让学生亲手调节波形变化,

高中物理 5.4变压器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32

5.4变压器(说课稿) 【教材分析】 《变压器》是物理选修3—2第五章《交变电流》第4节的内容。变压器也是交流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它是建立在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是电磁感应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同时,是远距离输电不可缺少的装置,为学习远距离输电奠定了基础,所以这一节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即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极其差,对前面电磁感应还不是特别理解,但脑海里已有一定的印象,需要教师在讲解变压器原理时需要多引导,让学生在电磁感应理论的基础上理解什么是互感现象?为什么原、副线圈之间没有载流导线的连接,副线圈中还可以输出电流?使学生再次体会交变电流与恒定电流的区别,以及交流电的特点。 学生对变压器会感觉比较陌生,教学中课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如图片、实物,以及利用是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开阔学生的眼界。 【教学目标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应用,并且通过长时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2.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3、了解变压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变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理想化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到能量守恒定律是普遍适用的。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了解变压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3.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了解理想化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实验探究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2.难点:理想变压器电压、电流与匝数关系的分析推导。

第二节:支路电流法教案

第二节:支路电流法教 案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他方法。 4 .典型例题讲解 例1:如图,已知E1???E2???17?V,R1???1?W,R2???5 W,R 3? ??2 W,用支路电流法求各支路的电流。 例2、已知电路如图所示,其中E1=15 V, E2=65 V, R1=5 Ω, R2=R3=10 Ω。试用支路电流法求R1、 R2和R3三个电阻上的电压。 例3、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图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3。 例4、用支路电流法求图中各支路电流,并说明U S1和U S2是起电源作用还是起负载作用。图中U S1=12 V, U S2=15 V, R1=3 Ω, R2=Ω, R3=9 Ω。 【课外作业】 1.如图所示电路,能列出独立的基尔霍夫电流方程的数目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形式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分组讨论法拓展训练

2.上题图中,能列出的独立的基尔霍夫方程的数目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如图所示电路中,正确的关系是( ) A.I1= E1-E2 R1+R2 B.I2= E2 R2 C.I1= E1-U ab R1+R2 D.I2= E2-U ab R2 4.电路如图所示,请判别该电路有几条支路,几个节点,几个网 孔,并列出该电路用支路电流法解题时所需的方程。 5.如图所示,已知E1=6V,E2=1V,内阻不计,R1=1Ω,R2=2Ω,R3 =3Ω,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各支路电流。 讲授法 小结:1.支路电流法解题步骤。 2.用支路电流法解题的注意点 布置 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6),4.问答与计算题(1)、(2)

网孔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例题分析

课题8: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 课型:讲授 教学目的: (1)利用支路电流法求解复杂直流电路 (2)利用网孔电流法求解支路数目较多的电路。 (3)利用节点电压法求解节点较少而网孔较多的电路 重点、难点: 重点: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节点电压法求解复杂直流电路 难点:列方程过程中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及符号的确定。 教学分析: 本节主要还是在巩固基尔霍夫定律的基础上,利用实例分析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 节点电压法并将其用于实践案例中。 复习、提问: (1)节点的概念和判别? (2)网孔的概念和判别? 教学过程: 导入:求解复杂电路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电路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去求解。其中最基本、最直观、手工求解最常用的就是支路电流法。 一、支路电流法 利用支路电流法解题的步骤: (1)任意标定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和网孔绕行方向。 (2)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出节点电流方程。有n个节点,就可以列出n-1个独立电流方程。 (3)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出L=b-(n-1)个网孔方程。 说明:L指的是网孔数,b指是支路数,n指的是节点数。 (4)代入已知数据求解方程组,确定各支路电流及方向。 例1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图1中的两台直流发电机并联电路中的负载电流I及每台发电机的输出电流I1、和I2。已知:R1=1Ω,R2=0.6Ω,R=24Ω,E1=130V,E2=117V。 解:(1)假设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和网孔绕行方向如图示。

图1 (2)根据KCL,列节点电流方程 该电路有A、B两个节点,故只能列一个节点电流方程。对于节点A有: I1+I2=I ① (3)列网孔电压方程 该电路中共有二个网孔,分别对左、右两个网孔列电压方程: I1R1-I2R2+E2-E1=0 ②(沿回路循行方向的电压降之和为零,如果在 I R+I2R2-E2=0 ③该循行方向上电压升高则取负号) (4)联立方程①②③,代入已知条件,可得: -I1-I2+I=0 I1-0.6I2=130-117 0.6I2+24I=117 解得各支路电流为: I1=10A I2=-5A I=5A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发电机E1输出10A的电流,发电机E2输出-5A的电流,负载电流为5A。由此可以知道: 结论:两个电源并联时,并不都是向负载供给电流和功率的,当两电源的电动势相差较大时,就会发生某电源不但不输出功率,反而吸收功率成为负载。因此,在实际供电系统中,直流电源并联时,应使两电源的电动势相等,内阻应相近。 所以当具有并联电池的设备换电池的时候,要全部同时换新的,而不要一新一旧。 思考:若将例1中的电动势E2、I2极性互换,列出用支路电流法求解I、I1、和I2所需的方程。 从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支路电流法就是通过联立n-1个节点电流方程,L个网孔电压方程(n为节点数,L为网孔数)。但所需方程的数量取决于需要解决的未知量的多少。原则上,要求B条支路电流就设B个未知数。那么有没有特例呢?

交流发电机说课稿

交流发电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程是汽车底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一、简析教材 (一)所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交流发电机》是全国交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第二章的内容的电源系统部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电工学电子技术部分内容,这为电源系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电学基础。电源系是汽车电气系统中最基础的系统之一,同时也是最核心部分。由此可见,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将对本课程其他内容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利于对电源系其他部分的理解掌握。 (二)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本项目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交流发电机的结构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能力目标 通过本项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交流发电机的基本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学会将汽车电气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当中分析和解决汽车实际存在的故障。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思考和自我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训练组合、分解、逻辑思维、想象等能力和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重点:1、交流发电机的结构总成及零部件的工作原理 2、交流发电机的拆装、调整、维护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3、电源系统的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4、专业兴趣的激发与良好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养成 确定重点原因:对于各主要部件的认识、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整个电源系统的认知,特别是在工作原理的掌握上它们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学生操作熟练程度及相关专业工具的使用直接关系着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否适应企业的需求,所以在此把这几块内容设为本课程学习的重点。 难点:1、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交流发电机的故障诊断 3、拆装与调整的步骤及工作要领 4、操作技能的提高 难点确定原因:具体分析工作原理时比较抽象,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有一定难度;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欠缺系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在此将这几点设为难点。 二、阐述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与引探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在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通过一连串的提问与比较,引导学

网孔(回路)电流法分析方法总结

网孔(回路)电流法分析方法总结 摘要 网孔电流法在现代电路分析中是一种极为基础且重要的分析方法,所以学习网孔电流法对学习电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网孔电流法的一般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给出了含有受控源和无伴电流源源的处理方法,并结合一部分实例,指出了网孔电流法的具体解法。 关键词 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应用实例。 正文 一、网孔电流法的原理 1、适用条件:在网孔电流法中,以网孔电流作为电流的独 立变量,仅适用于平面电路。 2、推理过程:以图1的电路图说明。图如下: 在R1与R2、R3之间的结点(设为结点①)处用结点电流法,有:-i1+i2+i3=0。可见i2不是独立的,它由另外两个量决定。我

们将图中所有电流归结为由两个网孔连续流动的假象电流,将它们分别称之为i m1和i m2.根据网孔电流和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的给定,可以得出其间的关系i1= i m1,i3= i m2,i2= i m1- i m2。 由于网孔电流已经体现了KCL制约方程。所以用网孔电流作为电路变量求解时只需列出KVL方程。由于每一个网孔是一个独立的回路,因而可以列出两个KVL方程,对应的有两个未知量i m1和i m2均可求出。这是网孔电流法。 对上图所示电路,先确定网孔电流的绕行方向,再逐段写出电阻及电源上的电压。列出KVL。 对于网孔1:R2(i m1-i m2)+V2-V1+R1i m1=0 对于网孔2:R3i m2+V3-V2+R2(i m1-i m2)=0 对上述2式整理可得: (R1+ R2)i m1- R2i m2= V1-V2 -R2i m1+ (R2+R3)i m2= V2-V3 可认为上式是对网孔电流为求解对象的网孔电流方程。现用R11和R22分别代表网孔1和网孔2的自阻,即分别为网孔1和网孔2所有电阻之和;用R12和R21表示网孔1和网孔2的互阻,即两个网孔共用的电阻,此例中有R12=R21= -R2。上式可写为:R11i m1+R12i m2= V1-V2 R21i m1+R22i m2= V2-V3 此形式即为网孔电流法的方程。 3、网孔电流的一般形式方程:设一个有m个网孔的平面电

高中物理《交变电流》说课稿

高中物理《交变电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交变电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该节主要研究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正弦式交变电流,其产生的原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所以本节是前一章的延续和发展,是电磁感应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本节知识是全章的基础,由于交变电流与直流不同,因此,它对各种元件的作用也不同。正因为交变电流的特殊性,才有了变压器及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认识交变电流的特点及规律。 难点是:能够分析线圈转动一周中电动势和电流方向的变化。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理解交变电流、直流的概念,知道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知道交变电流的峰值、瞬时值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引入交变电流的概念:利用示波器展示从手电筒的电池得到的直流电和从墙面插座孔中获得交流电的波形,通过对比,了解交变电流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取材于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形式的电流的波形,体现了从日常生活现象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让本节的知识环境不显得过于陌生,有助于学生迅速构建交变电流的概念,而图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交变电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高中物理 《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宁夏吴忠市回民高级中学,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一节《电磁感应现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磁和电的内在联系,教材先让学生了解了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艰难历程后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了“磁生电”的规律,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交变电流产生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曲折历程,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学习磁生电的条件,养成探究物理规律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素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难点: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二、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掌握了磁场的基本知识,理解了磁通量的概念;初中时也已经学习了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知识,自然会激发起他们继续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同学们目前已经有一定的电学实验操作基础和一定的探究、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对本节课设计探究实验经教师指导和小组合作,应该能够顺利完成。 2、教学方法及手段 (1)本节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过程,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采集数据---交流反馈---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实践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本节课采用以实验为主,以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为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支路电流法

《支路电流法》说课稿 班级:08电气2 说课人:顾尧 学号:083122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工技术基础》中第三章第2节支路电流法。在前一节中主要讲了支路、节点、回路等相关概念,重点讲了基尔霍夫定律。并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求解复杂直流电路,必须应用基尔霍夫定律的基本观念。支路电流法是求解复杂直流电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对支路电流法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基尔霍夫定律的含义,而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第三节的叠加定理。因此,本节课既是对上一节知识内容的巩固及继续,又为下面学习第三节叠加定理打下了基础,对于提高学生求解复杂直流电路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教材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讲解了运用支路电流法求解复杂直流电路的五大步骤,然后以实例来巩固及说明。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便于学生更快掌握运用支路电流法求解复杂直流电路,我重新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讲解一道运用支路电流法求解复杂电路的实例,然后从这道实例中得出运用支路电流法求解复杂直流电路的五大步骤,最后再通过讲实例做练习,教师在一旁通过必要的引导。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解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大纲对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电工电子专业对于学生掌握此知识点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具体概念。 ②掌握利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节点电流方程。 ③掌握利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回路电压方程。 ④运用数学知识,掌握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求解复杂直流电路的综合分析,计算应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 ①是根据复杂电路的支路数,应用基尔霍夫定律,运用支路电流法列出求解复杂直流电路的方程组。 ②求解复杂直流电路的方程个数与支路数相等,所列方程必须应用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难点: ①是如何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出回路电压方程。在列回路电压方程时,必须确立起始点以及回路方向,根据所假设的电流方向确定元器件的正负极,根据电压降为负,电压升为正的原则,列出回路电压方程。学生在列回路电压方程时很容易把元器件的正负极搞错,混淆回路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区别。 ②运用数学知识,怎样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二节:支路电流法教案

新课讲授: 一、支路电流法 1.以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应用基尔霍夫两定律列出联立方程,求出各支路电流的方法。 2.对于n条支路,m个节点的电路,应用支路电流法解题的步骤:(1)选定各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并标出各电流的参考方向,并标出各电阻上的正、负。 (2)按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出(m1)个独立的节点电流方程式。 (3)指定回路的绕行方向,按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出 n(m1)个回路电压方程。 (4)代入已知数,解联立方程式,求各支路的电流。

( 5)确定各支路电流的实际方向。 3.注意点 支路电流法理解简单,适合于一切复杂直流电路,但支路数目较多时,联立方程数目较多,解方程组比较麻烦,此时尽可能采取其他方法。 4.典型例题讲解 例1:如图,已知E1E217V,R11Ω,R2 5 Ω,R3 2 Ω,用支路电流法求各支路的电流。 例2、已知电路如图所示,其中E1=15 V, E2=65 V, R1=5 Ω, R2=R3=10 Ω。试用支路电流法求R1、 R2和R3三个电阻上的电压。 例3、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图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3。 例4、用支路电流法求图中各支路电流,并说明U S1和U S2是起电源作用还是起负载作用。图中U S1=12 V, U S2=15 V, R1=3 Ω, R2=1.5 Ω,R3=9 Ω。 采用问答形式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分组讨论法

【课外作业】 1.如图所示电路,能列出独立的基尔霍夫电流方程的数目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上题图中,能列出的独立的基尔霍夫方程的数目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如图所示电路中,正确的关系是( ) A.I1= E1-E2 R1+R2 B.I2= E2 R2 C.I1= E1-U ab R1+R2 D.I2= E2-U ab R2 4.电路如图所示,请判别该电路有几条支路,几个节点,几个网孔, 并列出该电路用支路电流法解题时所需的方程。 5.如图所示,已知E1=6V,E2=1V,内阻不计,R1=1Ω,R2=2Ω,R3 =3Ω,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各支路电流。 拓展训练 讲授法

交变电流说课稿.doc

交变电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选修三-1第五章第一节《交变电流》 一、教材分析 交变电流是生活和生产中最常见的电流,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是本章的重点,是变压器和远距离输电的基础,又是上一章电磁感应和楞次定律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二、教学目标 本节的知识目标是(知识上)理解交变电流和直流的概念,知道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会用公式和图像表示交变电流。 本节的能力目标是(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的情感目标是(情感上)体验实验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对新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和变化规律。难点是交变电流瞬时值的推导。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设计 学生学习直流电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交流的认识还只是局限于生活中的常见电器,比较肤浅,对两种电流的区别不明确,本节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重点点拨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直观的感受到交变电流和直流电的区别,以便深刻记忆。对与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变化规律,用手摇发电机来说明,涉及到了两条边切割磁感线,需要讨论两条边所产生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问题较复杂,所以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把复杂的问题处理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步解决,这样设计,降低了教学的坡度,使学生能真正的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角。 本节采用实验和讲授相结合教学方法,共分五个环节。 五、教学流程 环节一、观察演示实验,得到交变电流的概念。 实验器材:电池、滑动变阻器、示教电流表、手摇式发电机、电键、导线若干。 1、装置接直流电源,观察现象。 2、装置接手摇式发电机,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比较两次实验现象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电池输出的电流是直流电,方向不变,那么手摇式发电机输出的是直流吗? 手摇式发电机输出的电流大小方向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这样的电流叫交变电流。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实施,避免抽象的理论分析,让学生从感性角度去理解交直流的区别,提高学习效果。 环节二、观察教材图5.1-3,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 交变电流的产生是这节课的难点,我采用从感性到理性,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的方法,用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线圈转动一周的过程中感应电动势大小方向变化,以降低难度,突破难点。 1、线圈转动过程中那条边切割磁感线?他们产生的电动势方向相同吗? 2、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来分析 3、哪个位置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为零?哪个位置最大? 4、在b和d位置,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 5、线圈转动一周,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怎样变化?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结果,提出峰值,中性面等概念,强调: 1、峰值是线圈转动过程中感应电动势瞬时值的最大值。 2、中性面指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此时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线圈经过中性面时电流方向发生改变。 环节三、根据所做平面图,分析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在场强为B的匀强磁场中,矩形线圈边长为L,逆时针绕中轴匀速转动,角速度为ω,从中性面开始计时,经过时间t。 1.线圈转动的线速度为v=ωL/2。 2.时间t内转过的角度为θ=ωt,此时ab边线速度v与磁感线的夹角等于ωt, 3.这时ab边中的感应电动势为e ab ,同理,cd边切割磁感线的感应电 动势为e cd : a(b) d(c) (a) a(b) d(c) e) a(b) d(c) (b) a(b) d(c) (c) a(b) d(c) (d) t Bl t l Bl BLV e cd ω ω ω ωsin 2 1 sin 2 2 = = = t Bl t l Bl BLV e ab ω ω ω ωsin 2 1 sin 2 2 = = =

支路电流法说课稿

《支路电流法》说课稿 班级:10(1) 说课人:李园园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电工基础》中第三章第2节支路电流法。在前一节中主要讲了支路、节点、回路等相关概念,重点讲了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是求解复杂直流电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对支路电流法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基尔霍夫定律的含义,而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第三节的叠加定理。因此,本节课既是对上一节知识内容的巩固及继续,又为下面学习第三节叠加定理打下了基础,对于提高学生求解复杂直流电路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教材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讲解了运用支路电流法求解复杂直流电路的五大步骤,然后以实例来巩固及说明。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便于学生更快掌握运用支路电流法求解复杂直流电路,我重新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讲解一道运用支路电流法求解复杂电路的实例,然后从这道实例中得出运用支路电流法求解复杂直流电路的五大步骤,最后再通过讲实例做练习,教师在一旁通过必要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1、知识目标: ①巩固对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掌握。 ②掌握支路电流法的解题步骤; ③运用数学知识,掌握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求解复杂直流电路的综合分析,计算应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 ①是根据复杂电路的支路数,应用基尔霍夫定律,运用支路电流法列出求解复杂直流电路的方程组。 ②求解复杂直流电路的方程个数与支路数相等,所列方程必须应用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难点:

实验二网孔电流和节点电压分析法仿真

实验二网孔电流和节点电压分析法仿真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网孔和节点分析法的理解; 2.熟练利用网孔和节点分析电路; 3.验证网孔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 二、实验仪器及元器件 Windows7、Multisim10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原理 网孔电流分析法简称网孔电流法,是根据KVL定律,用网孔电流为未知量,列出各网孔回路电压(KVL)方程,并联立求解出网孔电流,再进一步求解出各支路电流以求解电路的方法。 节点电压(节点电位)是节点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降。对于具有n个节点的电路一定有n-1个独立节点的KCL方程。节点电压分析法是以节点电压为变量,列节点电流(KCL)方程求解电路的方法。 2. 实验步骤 (1)网孔电流分析法仿真实验 A.搭建仿真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并设网孔电流I1、I2、I3在网孔中按顺时针方向流动。 图2-1 网孔电流法仿真实验电路 B.用网孔电流法列KVL方程,求解网孔电流。 C.在Multisim中,打开仿真开关,读出3个电流表的数据,记录并将测量值填入表2-1中,比较测量值和计算值,验证网孔电流分析法。

(2)节点电压分析法仿真实验 A.搭建仿真实验电路如图2-2所示。 图2-2 节点电压分析电路 B.用节点电压法求解流经电阻R3的电流。 C.在Multisim中,打开仿真开关,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数据,记录并将测量值填入表2-2中,比较测量值和计算值,验证节点电压分析法。 表2-2 节点电压法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 (3)能力提升 对图2-3所示电路,分别用网孔电流法分析和实验测量各网孔电流(选顺时针方向),填入表2-3中,验证正确性。 表2-3 网孔电流法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 将以上所有实验结果整理、分析,写入实验报告。

关于《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说课稿

关于《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说课稿 名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之一——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首先,我对教材及课题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及课题的内容分析 1、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着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的理念。在第五章“正弦交流电路”第五节“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教学内容中“正弦量的三要素”作为的重点。重新整合出一节来讲授,把其它基本概念放在后一节来讲,因为“正弦量的三要素”在正弦交流电路当中始终是处在一个核心的地位和起到一个贯穿整个正弦交流电路的主线作用。不管用解析式、波形图、矢量图等哪种正弦量表示法,都离不开“正弦量三要素”这个核心。 正弦交流电的分析,实质上就是“三要素”的计算。]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与正弦交流电打交道,但学生们对正弦交流电的理性认识尚甚少。为什么特别指出不能把直流电路中的规律简单地套用到交流电路中去,在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使学生能对正弦交流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抓住波形图表示法,详细介绍最大值,频率、初相位这三个物理量,使学生对“三要素”有个透彻的认识。 2、教育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的准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利用波形图的直观性,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有效值、相位的概念,再用解析式,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 (3)掌握正弦量周期、频率、角频率的关系,掌握频率正弦量的相位比较。 (4)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有学习正弦交流电路的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重点 a、频率、周期、角频率的定义以及三者间的关系。 b、最大值、有效值的定义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c、初相的确定 (2)难点 初相的确定 (3)依据 以上重点都是正弦交流电路的核心知识,只有掌握它才能进行后续的教学。 难点初相的确定,即要运用正弦量的知识,又要运用数学的三角函数的知识。 二、教学策略及手段 运用波形图表示法在课堂中讲授“正弦交流电三要素”(附图),再通过实 验室应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演示正弦交流波形中最大值、频率和初相的 变化。

电工学教案

《电工学(唐介)》 教案 孙艳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目录 课题:第1章直流电路 (1) 课题:第2章电路的瞬态分析 (4) 课题:第3章交流电路 (7) 课题:第4章供电与用电 (10) 课题:第5章变压器 (13) 课题:第6章电动机 (16) 课题:第7章电气自动控制 (19)

课 题:第1章 直流电路 教学目的: 1.理解电压与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2.理解电路的基本定律并能正确应用; 3.掌握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4.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5.了解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 重难点: 1.正确应用电路的基本定律; 2.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 3.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 时:4学时。 教学过程: 1.1 电路的作用和组成 一、什么是电路? 电路就是电流流通的路径;是由某些元器件为完成一定功能、按一定方式组合后的总称。 二、电路的作用 一是实现能量的输送和转换;二是实现信号的传递和处理。 三、电路的组成 电源:将非电形态的能量转换为电能。 负载:将电能转换为非电形态的能量。 导线等:起沟通电路和输送电能的作用。 从电源来看,电源本身的电流通路为内电路,电源以外的电流通路称为外电路。当电路中的电流是不随时间变化的直流电流时,这种电路称为直流电路。当电路中的电流是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流时,这种电路称为交流电路。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 电流:()d A d q i t = 直流电路中:Q I t = 电流的实际方向:规定为正电荷运动的方向。 2. 电位: 电场力将单位正电荷从电路的某一点移至参考点时所消耗的电能。参考点的电位为零。直流电路中电位用V 表示,单位为伏特(V )。 参考点的选择: ①选大地为参考点。②选元件汇集的公共端或公共线为参考点。 3. 电压: 电场力将单位正电荷从电路的某一点移至另一点时所消耗的电能。电压就是电位差。直流电路中电压用U 表示,单位为伏特(V )。U S 是电源两端的电压,U L 是负载两端的电压。 4. 电动势: 电源中的局外力(非电场力)将单位正电荷从电源负极移至电源正极时所转换而来的电能称为电源的电动势。 符号:E 或e ,单位:V 。 电动势的实际方向:由低电位指向高电位。

《交变电流产生和变化规律》说课稿

《交变电流产生和变化规律》说课稿 《交变电流产生和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指出:“创造性就象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可见,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我们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设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主动地运用探究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新时期物理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可以这样概括:建构主义风行全球,素质教育传遍神州,研究性学习方兴未艾、网络教学日渐盛行、洋思模式备受亲睐。 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有序构建。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又是电磁感应、楞次定律、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右手定则等知识的进一步具体应用,跟生产和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是学生综合应用电磁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物理情景。 本节内容相对于直流电而言,最大特点就是”变”,对于变化的物理量学生往往会感到困难,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的新名词,如:交变电流、正弦式电流、中性面、瞬时值、峰值等,如何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这些概念,掌握交流电的变化规律,是处理好这节课的关键。 2、学生分析 学生的认知结构示意图公式、图像交变电流的波形 正弦交流电的变化规律 交变电流的产生 矩形线圈在磁场中匀速转动 直流电欧姆定律电磁感应知识楞次定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电磁学知识,观察直流电发光和发电机的模型,说出什么是交变

电流和产生交变电流的原因。 2、给定条件,结合实物模型,应用电磁感应的知识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探索交变电流变化的规律。 3、学会用公式和图象来表示交变电流。 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5、了解两种交流发电机的构造和优缺点。 教学重点: 1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 nbsp;2交变电流的图象及表达式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策略 1、利用实验,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在课堂的开始,用学生的设计实验,提出课题,透过现象,用已有的知识提出新概念,点出课题。 2、利用电脑模拟,配合实物模型,降低研究的难度和台阶。 3、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将直观的现象展示给学生,提高兴趣。 4、倡导协作,分小组讨论,并加以旧知识的提示,降低难度。 5合理的运用数学知识突破物理难点和目标。 6、设计开放性问题,激活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拓展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效果 1、从整体上讲,本节课所设计的流程基本上完成,由于上课推迟了几分钟,实际上课时间只有43分钟,如果是45分钟,不会很匆忙。 2、从学生的角度讲,本节课设计的起点很高,在概念本身难度很高的情形下,学生还是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推导出了相应的一些公式,弥补了课本上的表述,“理论研究表明”。 3、下午的时间,学生很困,思维不是很活跃,有部分学生没有在探究过程中让头脑处于“激发态”

电工基础支路电流法说课稿

《支路电流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电工基础》第二章《直流电流的分析》第二节《支路电流法》。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1.教材和教法分析 从结构层面上看,本节是在学生学习简单电路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电工基础中电路的分析方法,从本节开始的电路分析方法有别于初、高中的电路分析方法,可以说从本节开始的电路分析真正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本节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电工基础的电路分析方法,二是本节内容理解好对以后其余电路分析方法的学习更有力。 从知识层面上看,本节通过教材上理论教学、实验、课后习题等栏目,重点学习支路电流法分析电路,同时也是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教学。 从能力层面上看,本节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契合点,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理论定律在实际中的效果,同时实验过程中出现误差可为之后误差教学做铺垫。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接触实验,了解一些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的能力。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详尽的讲解,然后辅助于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布置课外作业从中了解

学生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再加以解决,让学生牢靠掌握知识点。 2.学情和学法分析 学生已具有电路的组成,电流正方向的概念,基尔霍夫定律等知识。已能够对简单电路进行分析的能力。但实际电路分析绝不是简单的电阻串并联电路这么简单,知识不能只停留在初高中电路分析阶段,从本节开始接触电工学电路分析方法,且这些内容和实际联系紧密,对以后专业课程和实际运用中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 依据上述分析,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我提出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支路电流法分析电路的能力,充分学会基尔霍夫定律在分析电路时的运用,真正明确电流正方向的规定在对电路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基本电路分析方法,并且因之后的电路分析方法和本节内容有很多相似和联系点,所以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因为困难而打消掉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 (3)课程铺垫:通过本节内容的讲解和对重点的强调,让学生真正掌握电路分析方法,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基础知识铺垫。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开始接触电工学电路的分析方法,有别于初高中的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说课稿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而本节内容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补充,是本章的基础,为变压器和电能输送两节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可以说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课的重点是:交变电流有效值的理解和计算。难点:理解交变电流有效值的物理意。 二、目标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1.理解什么是交变电流的峰值和有效值,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交变电流的周期、频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我国生产和生活用交流电电的周期(或频率)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实验引入新课 将标有(8 V,500 μF)电容器接到直流8 V和交流8 V的学生电源上,直流的没问题,交流的几分钟后闻到烧糊味,后听到爆炸声.接下来我提出以下问题: 1、电容器为什么接在8V交流电上很快就击穿了呢? 2、8V交流电压中的8V代表什么呢? 设计意图:该演示实验实验现象扣人心弦,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紧接着三个问题乘势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引入有效值概念的教学。 (二).实验体会有效值的其物理意义,定义有效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