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酸碱性教案

物质的酸碱性教案

物质的酸碱性教案
物质的酸碱性教案

(一) 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物质的酸碱性>>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物质有酸性和碱性物质,及一些特征和作用。

2 地位与作用: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是两类基本的物质,它是学生对物质酸碱性建立初步认识的开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酸碱性物质对人们的重要性,无论从知识还是认知角度来讲,这节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应当认识相当一部分酸性,碱性物质并能说出酸碱性物质的一部分作用,但在实验上的一些规范动作和操作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三)媒体环境

相关实验器材与器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有酸性与碱性物质(2)知道典型的强酸、弱酸、强碱、弱碱

(二)能力目标:

(1)会判断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2)学会应付实验危险时一些措施

(三)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采用实验归纳、实验探讨、观察、分析概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积极性,使教学中教具、媒体,不是为“教”服务,而是为学生“学”服务,从而避开单调与枯燥。

(二)教学方法:

探究式(四人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实验等

(三)活动安排:

以四人为一组探究小组进行分组,每组桌上放置好所需的物品。

(四)学法指导:

主要以发现、操作、模仿为主,指导学生通过情景创设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从而找到新的知识点,同时还要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五)实验要求:

让学生检验实验物品,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动作是否规范和一些要注意的细节,实验完毕要清理实验物品。

实验准备:实验器材①教师演示实验:食醋、稀盐酸、稀硫酸、浓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烧杯、试管。②学生操作实验(每四人一组):1%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纯

水、食盐水食醋、稀硫酸、烧杯、洗涤剂、试管、滴管。

(一)教学环节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实验操作: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示范闻药物气味的方法,然后请同学闻。

意图设计:让其掌握如何闻实验室化学药品的气味,另外让其了解食醋具有酸性。

(2)实验操作:闻桌上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回答是否具有酸味。

意图设计:使其巩固闻气味的方法,并了解并非所有酸性物质都含有酸味。

2 展开新知

酸性物质

(1)出示盐酸,硝酸,硫酸,指出是强酸。

(2)提问:我们常吃的水果哪些有酸味?

意图设计: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酸都是强酸,还有的是弱酸。

演示实验:课本P149浓硫酸腐蚀实验

(3)讲解:万一不小心粘有浓硫酸之后的急救措施。

碱性物质

(1)出示常见的碱性物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及碱性物质: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物质。

(2)读图:P149图4-49,4-50 认识一些强碱和弱碱。

(3)提问:你们知道清洗脱排油烟机用什么药品?(讨论多数同学不知道)

探究实验:P150实验,烧碱溶液去油污。

意图设计:激发学生兴趣,从实验回答以上的问题。让学生理解碱性物质的去污能力。

3 归纳小结:

(1)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从上面这些实验中归纳出了哪些有规律的知识。(每小组按自己的总结写在纸上)

意图设计:提高学生自己归纳的能力和团队的作用。

(二)作置作业:

(三)板书设计:

物质的酸碱性(一)

两类物质酸性物质

含酸性的物质

碱(溶液)

含碱性的物质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教学设计方案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值 重点:水的离子积,)(H +c 、pH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难点:水的离子积,有关pH 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引言: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溶液的酸、碱度可用pH 值表示,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可以用pH 表示溶液的酸性,也可以表示溶液的碱性?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和相互影响着。”物质的酸碱性是通过水溶液表现出来的,所以,先研究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实验演示]用灵敏电流计测定纯水的导电性。 现象:灵敏电流计指针有微弱的偏转。 说明:能导电,但极微弱。 分析原因:纯水中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水是一种极弱电解质,存在有电离平衡: O H O H 22+-++OH O H 3 O H 2-++OH H 在25℃时,1L 纯水中(即55.56mol/L )测得只有mol/L 1017 -?的O H 2发生电离。 (1)请同学生们分析:该水中)(H + c 等于多少?)(OH - c 等于多少?)(H + c 和)(OH - c 有什么关系? ①mol/L 101)H (7 -+ ?=c ②mol/L 101)OH (7 -- ?=c ③mol/L 101)(OH )H (7 -- + ?==c c (2)水中 mol/L 101)(OH )H (7--+?=?c c 147101mol/L 101--?=? 这个乘积叫做水的离子积,用w k 表示。 14w 101)(OH )H (--+?=?=c c k (3)请同学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K 。

1.2 物质的酸碱性1 教学设计

教案总( 2 )课时课题 1.2 物质的酸碱性1 日期 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2、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过程与方法:1、会判断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教学难点: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 课程资源的准备实验器材①教师演示实验:食醋、稀盐酸、稀硫酸、浓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烧杯、试管。②学生操作实验(每四人一组):1%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纯水、食盐水食醋、稀硫酸、烧杯、洗涤剂、试管、滴管。 教学设计备注 从一则广告引出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酸碱性。从身边熟悉的水果引入:青苹果、柠檬汁、没有熟的桔子,这些常见水果的味道引入酸性物质→引到课题:物质的酸碱性 一.酸性物质 提问:除了常见的水果外,你立即会想到的酸性物质是什么? 演示实验: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闻一闻,它的气味。 学生演示,发现问题后,教师纠正学生错误。提问:为什么要轻轻扇动呢?减少对呼吸系统的刺激。 得出结论:食醋有酸味。它是一种酸溶液,具有酸性。 教师向学生演示三大强酸:盐酸、硫酸、硝酸,观察颜色、状态。 提问:该如何闻气味呢? 推广:闻任何一种气味时,都必须用手轻轻扇动。 实验: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溶液、浓硝酸溶液,在白纸上写字,纸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再用玻璃棒戳纸的不同位置,看哪些地方容易被戳破?(教师完成,因有一定的危险性) 说明:浓硫酸具有强的腐蚀性。 大家知道我们平时说的胃酸是指哪一种酸吗?——盐酸。 提问:为什么醋、胃液等是不同的物质,为什么都呈酸性? 呈现食盐、盐酸在水溶液中的离子状态。引出电离的概念。 电离: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荣华而形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呈现教材p6图1-11常见的酸

《第2节 物质的酸碱性》教案

《第2节物质的酸碱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2、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4、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及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物质酸碱性及酸碱性强弱测定方法。 难点: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PH的大小与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课程类型:实验探究、动作技能、事实的知识。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实验等。 教具: 玻璃棒、烧杯、表面皿、试管、浓硫酸、食醋、稀盐酸、稀硫酸、固体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钾、熟石灰、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pH试纸、洗涤剂;多媒体课件。 资料: 1、浓硫酸的性质: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密度是1.84g/mL,有强烈的腐蚀性,同时还有吸水性和脱水性,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是一种用的干燥剂。 浓硫酸沾在皮肤上时应立即用干布擦去,再用水冲洗干净,一定不能先用水冲洗。 2、浓盐酸的性质:无色(工业盐酸含有杂质是黄色)、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易挥发,挥了出的HCl气体极易溶于水,溶解于空气中的水分中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打开浓盐酸瓶口会看到有白雾。 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是混合物。 3、雨水的酸性:正常的雨水因为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显弱酸性,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

4、氢氧化钠:白色块状固体,易吸水性,易潮解,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有强烈的腐蚀性。 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教学过程: <一>酸性物质 1、引言:钢铁、化肥、塑料、食品、药物等的生产过程中经常要用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是两类基本的物质。如:人的胃液里就含有胃酸—盐酸,没有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消化各种食物;若胃酸含量过多,又容易得胃病,需用含碱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2、设疑激趣:(1)你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还有哪些认识?(2)你能说出哪些物质呈酸性、哪些物质呈碱性吗? 3、实验: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示范一下闻药物气味的方法,然后请每一探究小组学生闻一闻食醋的气味。回答:有酸味。 4、讲解:(1)用手轻轻扇动瓶口使气味飘进鼻孔来,同时告诉学生: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都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更不能用嘴尝,这是一个操作规范。(2)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它有酸味,具有酸性。(3)出示盐酸、硝酸、硫酸,指出它们是常见的强酸。 5、提问:你们吃的水果中哪些有酸味呢?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些水果中均会有一些不同的酸性物质,所以有酸味,但酸性不是很强——叫弱酸性物质。 6、实验:课本的浓硫酸强腐蚀性实验演示,得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浓硝酸也有强腐蚀性。 7、讲解:万一不小心粘有浓硫酸之后的急救措施。 <二>碱性物质 出示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及一些碱性物质: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物质。 1、读图:认识课本上一些强碱和弱碱性物质。 2、设问激趣:你们知道清洗脱排油烟机的工人师傅用是的什么药品吗?(讨论:大多数不知道) 3、探究实验:碱性物质的去污能力。 4、问:现在你们知道刚才提的问题了吗?(答:知道,是碱性物质。教师指出:大多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说课教案

《变色花》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变化单元的第三课《变色花》,本单元主要讲的是物质的变化,教材从生活中的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 本节课从“使指示剂变色”的单一角度初步认识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至于酸和碱的性质及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变色的原因本课不讲,留待学生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中学习。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 2、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3、乐于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是: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试纸、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浸过,叶子用碱水浸过)、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厚塑料袋。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观察实验、研讨探究;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通过变魔术导入新课 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老师最近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看,你们愿意看吗? 板书:变色花 然后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学生中的问题——“花为什么变色了?” 进一步引导同学猜想,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花的颜色变了,白花变成了红花绿叶。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就会产生这样的颖问:花为什么会变色呢?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张东明 一、教学内容分析 《溶液的酸碱性》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这节内容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不仅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内容总结归纳,还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有很大关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第六章学生已学习了溶液的相关知识,溶液的酸碱性是溶液的一个特性,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对其化学反应及应用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并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设计问题,便于学生认知的深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初步了解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学习pH试纸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溶液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判断 难点:对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强弱的判断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溶液的相关知识,知道溶液的某些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而溶液的酸碱性也是溶液的特性之一,对于此学生并不陌生,在之前的教学中都有涉及过。如: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第二章),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第三章)。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片断,但没有深入系统学习,很好利用这些知识片断是本节课成功的一个关键。 五、教法、教具 本节主要应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来进行。 1.实验仪器及用品:试管(小)、滴管、试管架、研钵、纱布。 化学药品: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NaOH溶液、纯碱溶液、肥皂水、氨水、食盐水、蔗糖溶液、酒精。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出示一盒酸奶,一个柠檬,问喝一口有什么感觉。会觉得酸从身边事物 入手,提高学习的 积极性。

《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科学(浙教版)下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6节《物质的酸碱性》可以采用“问—导—理—练和分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1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知道常见的强酸和强碱;了解物质的酸碱性、ph值的含义;学会使用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酚酞试液、石蕊试液)及ph 试纸判断溶液酸碱性。 ②技能目标:通过酸碱指示剂(酚酞试液、石蕊试液)和ph试纸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思维、及表达能力。 ③情感目标:向学生培养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培养学生事实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品质。 1.2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酸和碱,物质的酸碱性,酸碱指示剂(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的使用ph试纸的含义和使用。 1.3 教学难点 酸碱指示剂(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的使用ph试纸的含义和使用。 1.4 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演示,学生实验(分工合作、自主探究)。 1.5 教具准备 ①实验用品:试管、玻璃棒、滴管、ph试纸 ②实验药品:酸碱指示剂,食醋、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NaOH)、氢氧化钙溶液(Ca(OH)2)、洗洁精、洗发露、可口可乐、饮料、自来水、汽水、药片、土壤、茶水。 二、教学策略 精心设计几组有趣味的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实验,观察、讨论、思考、交流,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中培养其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许多多的物质,有酸性的,也有碱性的。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的,哪些物质是碱性的? 【学生回答】:学生答案,老师板书,先不管正误,留待后面学生自己探究证明。

九年级科学上册 1.2 物质的酸碱性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 [教材分析] 《探索物质的变化》是物质科学中重要的内容,而在这一章节内容中,酸、碱、盐这三类物质之间的变化又构成了物质变化主体。所以认识这三类物质就是首先要掌握的基础。这一节就是带领学生来认识酸这类物质以及它的主要性质。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认识酸这种物质,主要是能知道它的概念,离子组成等基础知识,另外,在这一课时中要能区分酸性物质和酸,能把这两者的不同区别开来,以免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混淆,并能用简单的方法:酸碱指示剂来鉴别出酸性物质。这样,就为以后的酸的通性以及碱的通性,盐的性质以及更复杂的物质之间的反应奠定基础。 在教学时,将教材适当进行调整,将用酸碱指示剂来鉴定溶液的酸碱性提到酸的概念前面进行教学,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清楚,酸碱指示剂是用来鉴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它只能测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而不是用来鉴定酸和碱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将酸和酸性物质这两个概念混淆。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知道酸碱指示剂能用来来鉴别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能正确使用PH试纸。 2、知道酸的概念,能用酸的概念区分酸这种物质。 2.过程和方法 能用酸碱指示剂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活动,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或者不同的试剂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酸性物质合酸的区别;酸的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学具] 盐酸、硫酸(浓,稀)、硝酸、,酚酞、石蕊试剂,蓝色红色石蕊试纸,白醋、水、酸果汁、盐酸,玻璃棒、点滴板。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物质的酸碱性,已经知道用PH试纸能来测定物质的酸碱度,并已经学会了正确使用PH试纸的方法。同时,在八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对化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如:离子,酸根等基本概念都有掌握,对科学探究也已经较为熟悉,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九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方法和自己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 [学法指导] 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是有一定联系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与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进一步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不仅有趣,而且更加有用,让科学学习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物质的酸碱性教案

课题:第4章第6节物质的酸碱性 长兴实验初中沈莹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弱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2.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教学安排:本节建议1课时 教学难点和重点:学生对物质酸碱性的测定的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食醋、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蒸馏水、氢氧化钠(S)、氢氧化钾(S)、氢氧化钙(S)、烧杯1只、试管3支、玻璃棒2根、白纸2张、火柴1盒、表面皿1个、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有油污的烧杯 学生分组: 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醋、自来水、洗洁精、试管4支、玻璃棒2根、表面皿1个、餐巾纸、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 教学过程设计: 从一则广告引出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酸碱性。从身边熟悉的水果引入:青苹果、柠檬汁、没有熟的桔子,这些常见水果的味道引入酸性物质→引到课题:物质的酸碱性一.酸性物质 提问:除了常见的水果外,你立即会想到的酸性物质是什么? 演示实验: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闻一闻,它的气味。 学生演示,发现问题后,教师纠正学生错误。提问:为什么要轻轻扇动呢?减少对呼吸系统的刺激。 得出结论:食醋有酸味。它是一种酸溶液,具有酸性。 教师向学生演示三大强酸: 盐酸、硫酸、硝酸,观察颜色、状态。 提问:该如何闻气味呢? 推广:闻任何一种气味时,都必须用手轻轻扇动。 实验: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溶液、浓硝酸溶液,在白纸上写字,纸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再用玻璃棒戳纸的不同位置,看哪些地方容易被戳破?(教师完成,因有一定的危险性)说明:浓硫酸具有强的腐蚀性。 更明显的实验: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划在火柴梗上,看现象。(多媒体投影) 用浓硫酸做实验时应该注意:一定要先用干布擦拭,再用大量的水冲洗。先后顺序不能对调,否则皮肤会被烫伤。(可补充实验,浓硫酸和水产生大量的热。)

人教版初三化学题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可修改编辑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十单元酸和碱 教材解读 本单元有关酸和碱的内容,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知识。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的酸碱度等。在内容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的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 2 .

教学目标 1.认识酸和碱的性质,知道酸碱的腐蚀性,理解物质酸碱性的微观实质;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通过实验探究酸和碱的性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认识酸和碱的通性,领会观察、对比、分类、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 4.通过列举酸和碱的主要用途,了解物质的酸碱性对人体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认识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5.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 教学方法 1. 充分运用实验,突出化学学科的学习特征。 2. 采用问题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方法 运用比较、归纳、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4 课时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2 课时 实验活动 2 课时 单元复习 1 课时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可修改编辑

溶液酸碱性教案

第7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知道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的酸碱强弱可用pH 的高低来表示。 2. 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3.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规范的表达,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学习重点】 学会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对溶液进行分类。 【学习难点】 了解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说明其中含有____________, 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 加热溶液后褪为紫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_______________ 。 3.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中能形成酸雨的气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有酸味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新知导学】 1.溶液的分类:按溶液的酸碱性可将溶液分为______性溶液、中性溶液、______性溶液。 2.酸碱指示剂的认识:酸碱指示剂用于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试剂,酸碱性不同的溶 液会使指示剂呈现不同的颜色。 常见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等。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______,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_____。 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_____,遇中性和酸性______________。 3、预习课本34页“拓展视野”家庭自制酸碱指示剂 提示:取适量新鲜花瓣或者紫萝卜皮、紫菜等切碎,加入适量白酒浸泡半小时左右,过滤即可得到植物色素提取液,装瓶备用。 怎样的色素提取液才可用作酸碱指示剂?(课本P34页)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探究溶液的酸碱性 小组实验:分别在点滴板上滴加下列溶液(2-3滴)后,再分别滴加两种试液(2-3滴), 观察颜色的变化。并将呈现的颜色分别记录在相应的空格内。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科学上册 1.2《物质的酸碱性》教案 (新版)浙教版

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有酸性和碱性之分。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弱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21教育网 2.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 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常见物质酸碱性的辨别。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测定。 2.教学难点:物质的酸碱性和酸碱性强弱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水果引入,教师可以拿青苹果、柠檬、没有熟的桔子展示给学生看看,也可以让学生来尝尝。这些常见水果的酸味让人“回味无穷”。而这些之所以有这样的味道,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叫酸的物质。酸一般具有酸味。 【讲授】新课讲授 1、提问:除了常见的水果外,你立即会想到的酸性物质是什么?(醋) 演示实验: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闻一闻,它的气味。 学生演示,发现问题后,教师纠正学生错误。 提问:为什么要轻轻扇动呢?( 减少对呼吸系统的刺激) 2、教师向学生演示三大酸:盐酸、硫酸、硝酸 观察颜色、状态。指导学生扇闻。具有相同的特性。 3、电离: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解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而盐酸、硫酸、硝酸都属于酸,这些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 书写电离方程

式: H2SO4=2H++SO42- HCl=H++Cl- HNO3=H++NO3- 我们把SO42- Cl- NO3- 称为酸根离子。 4、让学生倒一些洗涤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有些滑。 生活经验:冬天,用洗衣粉洗过的手容易开裂。这些物质是碱性物质。 教师向学生演示两大强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观察颜色、状态。 生活中,纯碱、洗涤剂、肥皂都为弱碱性物质。 生活经历:家里洗碗只用自来水,不能把碗洗干净;但在水中加点洗涤剂,就可以把碗洗的很干净。 学生演示:用湿布去擦有油污的烧杯,观察现象,用湿布浸一下烧碱溶液再擦,有何现象? 像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这些物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实验室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具有碱性的物质有烧碱(氢氧化钠)、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氨水等。 5、酸碱指示剂: 酸性和碱性的物质并不一定都具有特殊的气味或颜色,那我们如何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呢? 实验室里有一类物质可以鉴别。能跟酸性或碱性溶液起作用的物质而显示出不同颜色。 能跟酸性或碱性溶液起作用的物质而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 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是两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他们与酸性或碱性溶液作用时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下表是常用的指示剂: 溶液 指示剂 酸性溶液 (如食醋、盐酸) 碱性溶液 (如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 石蕊试液(紫色)

1.2《物质的酸碱性》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一节物质的酸碱性 【内容来源】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一章 【主题】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 【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测定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意义;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2.过程与方法 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酸碱性和酸碱性强弱的测定。 教学难点:物质酸碱性和酸碱性强弱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同学们回顾一下是酸、碱的定义以及常见的酸碱有哪些? 【教师活动】 情景一生活中如果我们不小心被蜜蜂蛰了,会觉得又痛又痒,患处还会迅速的红肿起来,有经验的人会告诉我们这时候用肥皂水或者苏打水涂抹患处,这样痛痒的感觉会逐渐缓解,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情景二在我国西北地区,土壤的盐碱化程度较高,在这样的土壤里种植植物,

植物很难生长,这样又导致沙漠化,使得植物更难生长,你知道植物在碱化的土壤里为什么不易生长?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物质的酸碱性第二课时。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指示剂,用紫色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有什么缺点? 【学生回答】紫色石蕊试液虽然能够测定物质的酸碱性,但不能反映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二)新课教学 土壤的酸碱性的强弱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测定土壤的酸碱性非常必要。(ppt展示3副图片) 【教师提问】物质酸碱性强弱如何测定呢?(常用的方法是pH试纸) 【概念讲解】引出pH值,pH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范围通常在0 ~14 之间。以及pH大小介绍。 【教师示范】pH试纸的使用: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根据pH便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注意:用过的玻璃棒要再次使用的话,先要用蒸馏水冲洗。) 图示:酸碱性强弱pH试纸不同颜色对照pH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优质课教案)

2015年月第一周九年级双语班第二节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比色卡对照,看一下有没有变化。 生:和前面的值比较,有变化。说明时间长了,pH试纸可 能会与待测液发生其他化学反应,或与空气中的某些物质 反应,酸碱性发生了变化,结果就不真实了,测定的pH 也就不准确了。 师:在测pH之前pH试纸是否要用水湿润呢? 【分析】如果pH试纸用水湿润,就等于把待测溶液稀释了, 测出的pH就不准确。这就和在待测的溶液里加入水的结果 是一样的。 【强调】1.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入被测试液,否则会污染 试液; 2.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和玻璃棒,因为用水湿润测 酸的pH时,相当于把酸稀释。 【练习】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说明它们的酸碱 性(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师:【投影展示】某些物质溶液的pH 师:我们学习pH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讨论回答 【讲解】(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控制在一定pH范 围内 (2)农作物适宜在pH为7的土壤中生长【投影展示】几 种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 作物生长适宜的土壤ph范围 作物最适pH范围作物最适pH范围 棉花 6.5—8 小麦 5.5—6.5 水稻 6.0—7.5 大麦 6.8—7.5 芝麻 6.0—7.0 玉米 6.5—7.0 大豆 6.5—7 花生 5.6—6.0 (3)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4)测定人体内或排泄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 健康情况【投影展示】人体中几种重要体液的正常pH范围 讨论回答。 学生用pH 试纸测牛 奶,糖水, 肥皂水等等 物质的酸碱 性 观察思考。 做出猜想。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认识到溶液酸碱度表示方法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巩固练习选择题 1.某洗涤剂的pH为12,向其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溶液的颜色呈()A.红色B.紫色C.蓝色D.无色 2、下图表示的是身边一些物质的近似pH。有关这些物质的比较和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的酸碱性

物质的酸碱性 教案示例 第六节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酸碱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常见的弱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2.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的大小来表示,会用pH 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并会用一定的方法鉴别。 教学准备: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玻璃棒,洗瓶,烧杯,表面皿,石蕊试液,试管若干,稀盐酸溶液,稀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碱水,白醋,盐水,食醋,菠萝汁,洗洁精,牙膏,汽水,胃舒平药片,洗发液,校园里的土壤。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我们经常吃苹果、橙子等水果,那么你吃进了一些酸性物质,我们洗衣服用肥皂,洗头用洗发水,那么你又用到了一些碱性物质。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一些物质,甚至生命活动依赖的一些物质都会显现出一定的酸性或碱性。 学生实验: 取少量食醋和自制鲜橙汁分别倒入烧杯中,请同学闻一闻它们的气味。一些酸性物质是有酸味的。

设问:酸性物质还有什么特征呢? 演示实验:取四支试管,分别盛稀盐酸、稀硫酸、白醋、橙汁,然后在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并记录紫色石蕊试液在四种溶液中的颜色,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请同学举例:生活中接触的一些酸性物质 教师介绍:一些实验室常用的强酸(强调有腐蚀性) 出示图片解释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过渡:了解了酸性物质的一些特征,那么碱性物质又有什么特征呢? 演示实验:取三支试管,分别盛洗洁精的稀释液、熟石灰水、胃舒平药片的溶液,在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并记录紫色石蕊试液在四种溶液中的颜色,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碱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请同学举例:生活中接触的碱性物质 教师介绍:一些实验室常用的强碱(强调有腐蚀性,可做去污剂)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如何比较不同酸性物质的酸性强弱,不同碱性物质的碱性强弱? 讲解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1)pH的范围、含义(2)使用步骤 学生实验:利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试稀盐酸溶液、稀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白醋、盐水、食醋、菠萝汁、洗洁精、牙膏、汽水、胃舒平药片、洗发液、校园里的土壤的pH并进行酸碱性强弱的比较。 总结:课堂上仅仅了解一些物质的酸碱性,学会使用石蕊试液和pH试纸,我们可以应用课堂的知识去探求更多物质的酸碱性,甚至可以寻找一些其他方法鉴别物质的酸碱性。 板书: 第四章第六节物质的酸碱性 酸性物质 1.特征:一些酸性物质是有酸味的,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生活中接触的一些酸性物质及应用 3.盐酸、硫酸、硝酸的介绍 碱性物质 1.特征:碱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2.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及应用 3.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介绍 pH试纸:

《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永嘉县瓯北镇中学郑忠道 一、学习任务分析 《物质的酸碱性》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中的第6节内容,主要内容为物质的酸碱性、酸碱性的测定。本节内容是前几节内容基础上介绍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只要求学生对物质的酸碱性建立初步的认识,是第五册《常见的物质及性质》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两类物质的一些性质。(2)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3)知道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二、学习者分析 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经常需要接触它们,所以学生应该对它们有所了解,学生能够举出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并对它们的性质有一些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有效教学,防止“零起点”。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应已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营造小组合作交流氛围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学会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技能,学会观察与实验。(2)通过观察、实验知道物质有酸性和碱性物质,知道一些典型的强酸和强碱并确定它们具有腐蚀性,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并确定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3)学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的酸碱性强弱可用PH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怎样进行观察、怎样进行实验等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科学即生活、生活即科学的本质。(2)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到学习科学的价值。(3)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培养安全实验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 1、食醋、盐酸、硫酸、硝酸等样品,浓H2SO4和火柴梗,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样品。

《变色花》教学设计1

《变色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变色花》六年级上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中的第三课。本课从“使指示剂变色”的单一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两大类物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如我们吃的苹果、喝的橙汁含有酸性物质,洗衣服用的肥皂、洗头用的洗发香波含有碱性物质;治疗胃酸过多,需要服用的含有碱性的药品;清洗瓷砖和一些金属要用到酸液……从大量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物质的酸碱性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医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重要的作用。本课要学生通过探究纸花变色的奥秘来认识两类物质;学生制作“指示剂”并鉴别身边物质酸碱性;使学生体会到“指示剂”这种神奇物质在不同酸碱性物质中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2.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3.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4.知道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或柠檬汁浸过,叶子用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失败)、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试管、烧杯、滴管、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 学生准备:厚塑料袋、各种待检测物品、柠檬、梨、柚子等各一块。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一、变魔术探奥秘。 1.谈话: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最近老师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你们愿意看吗? 2.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 3.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 4.“花为什么变色了?”你们觉得是怎么回事? 5.引导同学猜想: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 6.谈话:要想判断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7.教师布置学生分组实验: (1)学生操作: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甘蓝汁,观察有什么现象?(紫甘蓝汁会让白醋变红,让碱水变绿。) (2)谈话:像白醋一样,使紫甘蓝汁变红的物质,叫

我们身边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2

我们身边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双城周家二中吴华荣 一、设计思想 教学设计的背景与定位 在学完酸和碱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指示出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对于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还没有认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否指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也不清楚。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即pH的大小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了解溶液的pH有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计注重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配套学案设计注重阶梯性,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提纲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化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他们逐步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物质的酸碱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 ⑵.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⑶.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 认识pH、会测定物质的酸碱度。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了解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准备 1.资源的收集 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⑵.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 ⑶.仪器和药品:pH试纸、玻璃棒10%和2%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10%和1%盐酸溶液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橘子汁、番茄汁、肥皂水、立白洗衣粉等。 2.课前准备工作 ⑴.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教师和有条件的学生提前完成并打印一式两份。 ⑵.分组实验仪器:pH试纸、玻璃棒、10%和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10%和1%盐酸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以下分四组)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肥皂水、自来水、橘子汁、唾液、牛奶、番茄汁、立白洗衣粉、厨房清洁剂等。 ⑶.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不限种类。 六.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闻过醋的味道吗?什么味道?你还尝过哪些有酸味的东西?这些都是酸。我们身边吃的用的物质有很多,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如何?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

九年级科学上册 1_2_2 物质的酸碱性教案 (新版)浙教版 (2)ok

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 目标 1、了解测定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意义 2、了解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测定。 教学 重点 PH及物质酸碱性强弱测定的方法 教学 难点 PH及物质酸碱性强弱测定的方法 教学 准备 pH试纸、醋、洗洁精、自来水、菠萝汁、牙膏等 教 学 过 程 【导入】 复习酸碱的定义及用酸碱指示剂判断物质的酸碱性 提问:用紫色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有什么缺点? 【引出课题】: 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1.测定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意义 土壤的酸碱性的强弱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测定土壤 的酸碱性非常必要。 2、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测定 (1)pH值 p H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 范围通常在0 ~14 之间。pH等于7 呈中性。 pH小于7 的呈酸性;pH大于7 的呈碱性。 pH越低,酸性越强;pH越高,碱性越强; 修正策略

(2)测定方法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根据pH便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注意:用过的玻璃棒要再次使用的话,先要用蒸馏水冲洗。) 图示:酸碱性强弱pH试纸不同颜色对照pH 教师演示后,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测出pH并判断酸碱性。 序号物质pH 1 菠萝汁 2 醋 3 自来水 4 洗洁精 5 牙膏 pH=7,中性; pH<7,酸性,数值越小,酸性越强; pH>7,碱性,数值越大,碱性越强。 0 7 14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1.为什么肥皂一般是碱性的? 2.为什么一般在吃海鲜的时候要加醋?

【课堂小结】: 酸性物质酸碱性酸碱性强弱物质的 酸碱性 碱性物质石蕊试液pH试纸【课堂练习】见PPT 作业 1.《作业本》; 布置 教学 反思

九年级化学全册_7.1_溶液的酸碱性教案_(新版)沪教版

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1节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学会利用pH试纸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其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能通过实验现象对某些问题初步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 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2.用pH试纸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教学过程 [引入] 师:老师从家里面带来了两种水果(学生:苹果和橘子),它们有什么味道?你怎么知道的?通过品尝可以知道生活中一些物质有酸味,而酸味是酸性的一种体现,但是实验室中的药品是不可以品尝的,你怎么知道它们的酸碱性呢?下面我们通过 课本P32 中的一组实验来探究这样一个问题。 [探究] 活动探究(1) (投影) 活动探究(2) (投影) 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 一、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1.(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 (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都是碱性溶液。 (3)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溶液我们称为中性溶液。 (4)像石蕊试液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 2.酸碱指示剂: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 [小结]石蕊:酸红碱蓝中不变无色酚酞:碱红酸中不变 [过渡]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检测溶液的酸碱性呢? [讲解]有时候还可以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酸性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 石蕊试纸的使用方法:将石蕊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试样溶液沾在石蕊试 纸上,然后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阅读]课本第34页拓展视野 [过渡] 用石蕊或酚酞试液可以检验出某溶液的酸碱性,但能否比较两种溶液酸碱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