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法教案

民事诉讼法教案

民事诉讼法教案

第一章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

第一节民事冲突与民事诉讼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学

重点问题

1、民事冲突的形成是多种原因所致..

2、在诸种解决民事冲突的手段中民事诉讼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3、进行民事诉讼必须依据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

法则是调解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

4、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一是保证法院正确办案;二是维护当事人的权益;三是宣传社会主义法制..

第一节民事冲突与民事诉讼

一、民事冲突

1、什么是民事冲突

民事冲突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各种原因对民事权利义务状态或民事权利归属的认识相左而产生的矛盾..

2、民事冲突产生的原因

3、民事冲突的特点

二、民事冲突的解决方式

1、当事人自行磋商

2、有关部门依职权处理

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4、仲裁委员会仲裁

5、民事诉讼

三、民事诉讼

1、定义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除当事人之外的全体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冲突以及强制执行生效民事法律文书的活动..

2、民事诉讼活动的特点

民事诉讼活动是分阶段向纵深不断推进的系列活动;民事诉讼活动必须依法进行

3、民事诉讼活动的类型

狭义的民事诉讼

广义的民事诉讼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

1、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民事诉讼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定法院、当事以及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和执行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1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

2民事诉讼法是指导民事诉讼活动的法

3民事诉讼法属于程序法

4民事诉讼法是区别于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程序法

3、民事诉讼法的类型

1广义的民事诉讼法

2狭义的民事诉讼法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学

1、民事诉讼法学的定义

民事诉讼法学是专门研究民事冲突、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和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诉讼活动进行理论探讨的科学..

2、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1民事冲突

2民事审判实践和诉讼实践

3民事诉讼法

4研究外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外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民事诉讼法

2、欧洲中世纪的民事诉讼法

3、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事诉讼法

第二节中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1、旧中国的民事诉讼法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事诉讼法

3、新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民事审判权

重点问题

1、民事审判权的内容

2、民事审判权的运行条件

3、审判组织及其形式

第一节民事审判权的权能

民事审判权的概念

民事审判权就是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通过审理作出裁判的权力..

民事审判权的内容

1、提供司法保护的权能

2、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的权能

3、正确适用法律;确认民事法律关系、作出民事裁决的权能

4、人民法院的诉讼指挥权和诉讼处理权民事审判权的运行条件

1、民事审判权运行的外部条件

2、民事审判权运行的内部条件

3、合理调整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第二节审判组织

独任制

合议制

1、第一审合议庭

2、第二审合议庭

3、再审合议庭

审判委员会

人民陪审员

第四章诉与诉权

本章重点问题

1、诉和诉权的概念

2、诉的构成要素以及诉的种类

第一节诉

一、诉的概念

一定义:诉是当事人向代表国家的法院提起的对民事

纠纷进行审理和判决的请求..

二诉的特征

1、诉的主体是当事人

2、诉的内容是当事人请求法院解决的民事权益争议..

3、诉是当事人对法院的请求

二、诉的构成

1、当事人

2、诉的标的

3、诉讼理由

三、诉的种类

一确认之诉

1、确认之诉:是指原告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其与被告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

2、确认之诉的法律特征

1、法院只对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进行确认;而不判决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履行一定的民事义务..

2确认之诉所要确认的民事法律关系必须是现存的;当事人只是对这一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或不存在;以及存在的范围有争议;因而才请求法院对此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裁判..

3由于在确认之诉中;当事人之间没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之争;故法院的裁判不存在执行问题..

3、确认之诉的类型

1肯定的确认之诉: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例如;请求法院确认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有效的收养关系..

2否定的确认之诉: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不

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例如;请求法院确认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不存在房屋买卖关系

二给付之诉

1、给付之诉: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对方当事人为一定行为之诉..如请求返还钱款..

2、给付之诉的特征

1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权利义务关系;即一方享有权利;另一方可能负有某种义务..

2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权利和义务关系;即对于如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存在分歧和义务;因而请求法院予以裁判..

3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后;要在确认当事人之间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判令义务人履行义务..

三变更之诉

1、变更之诉: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改变或消灭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诉..例如;要求解除收养关系之诉;要求撤消买卖合同之诉等等..

2、变更之诉的特征

1双方当事人对现存的法律关系并无争议;只是对该法律关系是否变更或如何变更有不同的意见..

2双方当事人只是要求法院对某一法律事实加以变更;而

不要求解决权利或义务的承担的问题..

3在法院的变更判决生效以前;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仍然保持不变..

四反诉

1、反诉的概念和特征

反诉;是指在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中;本诉的被告以本

诉的原告为被告所提出的旨在抵消、吞并或排斥其诉讼请求

的独立的反请求..

反诉的法律特征:

1当事人的特定性及诉讼地位的双重性..

2反诉的提出必须以本诉正在法院进行审理为前提..

3反诉的目的在于与本诉的直接对抗..

4反诉与本诉之间具有牵连..

5反诉具有相对独立性..

2、提起反诉的条件

提起反诉时;除须具备起诉的一般条件外;反诉的上诉特征决定其还须同时符合以下特殊要求:

1反诉须由本诉的被告向本诉的原告提起..

2反诉只能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出..

3反诉与本诉必须适用同种程序..

4反诉提出的期限包括一审和二审;最迟应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以便法

院将反诉与本诉予以合并审理..

5反诉与本诉具有牵连性..

3、反诉的提起和审理

第二节诉权

一、诉权的概念

诉权;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对其民事财产权和人身权进行保护的权利..

二、诉权的双重含义

1程序意义上的诉权

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以保护自己合法民事权益的一种权利..

2实体意义上的诉权

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强制实现其民事实体权益的权利

三、诉权的保护

1、诉权的立法保护

诉权的立法保护主要表现在民事诉讼法的法律规范方面..

2、诉权的司法保护

诉权的司法保护主要体现于行使审判权的法院对当事人诉权的保护..

案例分析

1996年刘文与黄翠花经法院判决离婚;婚生子刘东生由其父刘文抚养..1996年5月某天;黄翠花路过刘文家门口;顺便进去看望儿子刘东生;当时刘文不在家;刘文之弟刘武不让黄翠花进家门;两人因此发生口角;继而互殴;黄翠花打不过刘武只好逃跑..在跑的过程中;被石头拌倒;造成手臂骨折..黄翠花养好伤后;黄以刘文为被告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

诉讼期间某一天;黄翠花在路上遇到刘文的妻子李小玲;

黄二话不说;上去就踢了李小玲两脚;并打了李小玲两个耳光;

扬长而去..李小玲被打之后花了医疗费158元..刘文因此在黄

翠花对他提起的诉讼中向黄翠花提出反诉;要求黄翠花赔偿李小玲的医疗费..

问;刘文提出的这个反诉是否成立

第五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重点问题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基本概念

2、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

3、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

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

所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发生在民事诉讼过程之中;人民法院与当

事人以及除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之间的受到民事诉讼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

1当事人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当然主体..

2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始终居于重要的地位..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多面系列联系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享有权利并承担诉讼义务的人..具体包括:人民法院、当事人、全体诉讼参与人和人民检察院..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中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和负有的诉讼义务..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第三节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不具有随意性..相反;它具有规定性..也就是说;具备了法律规定的法律事实后;诉讼法律关系才会发生、发展、变更和消灭..法律事实:凡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便

更和消灭的事实;就称为诉讼上的法律事实.. 诉讼上的法律事实分为:

1、诉讼事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客观情况..

2、诉讼行为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过程中依法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诉讼行为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必须是由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

2、必须是法律规定由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行为..

3、法院的审判行为必须与诉讼参与人的行为相结合

才会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第六章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任务和效力

本章重点问题:

1、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2、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3、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与任务

一、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1、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

2、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和民事法律关系的部门法..

3、民事诉讼法是保证民事实体法贯彻实施的程序法..

二、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1、保障当事人充分、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2、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合法审理民事案件..

3、确认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 保护当

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民事实体法的实现..

4、通过审判活动;生动、具体地进行法制教育;教育公民遵守法律;提高公

民的法律意识..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一、时间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发生法律约束力的时间..

1、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4月9日起生效;于同日起施行..

2、民诉意见自1992年7月14日起开始执行..

3、执行的规定自1998年7月8日公布起试行..

4、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证据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二、对人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对人的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适用主体的范围..

1、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即民事诉

讼法对在我国人民法院进行诉讼的一切人有效..

2、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外国组织或者国际组织;在其没有明确

表示放弃司法豁免权的前提下;可不受我国法院管辖;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纠纷..

三、对空间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的空间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适用的领域范围..凡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我国的领域包括我国的领

土、领海、领空以及我国领土的

延伸部分..

四、对事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对事的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赋予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行使审

判权的范围..对事的效力;在理论上又称为主管..

第七章民事诉讼基本原则

章重点问题: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2、法院调解原则

3、辩论原则

4、处分原则

5、检察监督原则

第一节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

一、定义:民事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民事诉讼全过程; 民事诉讼法律关

系主体和整个诉讼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根本性准则..

二、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特征

1、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事诉讼内涵的高度概括;具有

抽象性..

2、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作为本源性的稳定原理;具有基础性..

3、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诉讼主体的行为规范;具有导向性..33

三、基本原则的分类

一共有原则

民事诉讼共有原则;是指依照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确立并已在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规定和适用的;在民事诉讼法中又加以规定的原则..共有原则包括:

1、民事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的原则;

2、人民法院依法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原则;

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4、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5、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34

二、特有原则

是指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本质特征确立的;能够反映民事

诉讼法发展规律;并由民事诉讼法特别加以规定原则..

这类原则共有五项: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2、法院调解原则;

3、辩论原则;

4、处分原则;

5、检察监督原则..

本章仅对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进行阐述..

3536第二节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一、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含义

1、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2、保障和便利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权

二、适用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要树立平等的观念

2、各级法院应制定执行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规范化标准

3、律师和审判人员应该明确了解当事人有哪些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4、明确适用的范围

5、明确与其他原则的联系

三节法院调解原则

一、法院调解原则的含义和内容

法院调解原则;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诉讼当事人就争议的问题;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其民事纠纷的活动..

1、尽量用调解的方式结案

2、坚持自愿和合法的原则

3、坚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原则

4、不能久调不决

二、法院调解的特点及作用

一法院调解的特点

1、法院调解是一种诉讼活动

2、法院调解是法院行使审判权与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结合..

3、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结民事案件的一种方式..

二法院调解的作用

1、法院调解有利于及时、彻底地解决当事人的纠纷..

2、法院调解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当事人的团结..

3、法院调解有利于法制宣传;预防和减少诉讼..

三、法院调解原则适用应注意的问题

一法院调解适用的范围

1、适用的案件

2、适用的程序

二、正确处理调解与判决的关系

民事诉讼法规定调解原则;并不是否认判决方式的适用..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既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运用调解的方式;也可以运用判决方式;人民法院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用..

2、调解不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

3、即使当事人愿意进行调解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也不能久调不决调解不成或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及时判决..

第四节辩论原则

一、辩论原则的概念与内容

一辩论原则的概念

辩论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有权就案件所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与答辩;从而查明案件事实;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辩论原则的内容

1、辩论权是当事人进行辩论的基本权能..

2、当事人辩论的范围既可以是程序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是实体方面的内容

3、当事人进行辩论的形式;可以是言辞辩论;也可以是书面辩论..

4、经当事人辩论形成的“材料”应当是法院作出判决的依据

二、辩论原则的适用

一辩论原则实施的保障

1、审判人员应当充分认识辩论原则的实施对诉讼的重要意义..包括对当事人和对人民法院..

2、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辩论权的充分行使:

第一;审判人员应当为当事人提供行使辩论权的机会..

第二;审判人员应当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当事人的辩论活动..

第三;在辩论过程中;审判人员应当保持“中立”地位;既不能参与当事人的辩论;也不能发表具有倾向性的意见..

4142二辩论原则适用的阶段和对象

除特别程序外;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中;

辩论原则都适用..

三当事人辩论权与法院裁判的关系

在民事诉讼中;存在着当事人辩论权的行使与法院审判权的的行使的相互关系问题..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作为裁判根据的事实、证据;必须经当事人的辩论、质证;凡是未经当事人辩论、质证的事实、证据;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根据..当事人辩论的结果;应当作为人民法院裁判民事案件的基础..

第五节处分原则

一、处分原则的概念与内容

1、处分原则的定义: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即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行使或如何行使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

2、处分原则的内容:

1在主体方面;享有处分权的主体是当事人..

2在程序方面;当事人对诉讼的进行和终结有相对的决定权..

3在审理的实体方面;当事人自主决定审理的对象和范围;对法院的审判权形成合理的制约..

4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

二、处分原则的适用

1、处分权的行使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具体体现为:

1当事人的民主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时;或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自主决定是否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

2诉讼开始后;当事人有权以撤诉的方式结束诉讼..

3一审判决作出后;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启动二审程序;并确定上诉审理的范围..

4当事人在诉讼中还可以通过和解的方式和申请法院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

5法院作出的裁判生效后;在义务人拒不履行生效裁判所确定的义务时;是否通过执行程序来加以实现;原则上也由当事人来决定..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方式;表现为积极处分和消极处分..

原告提起诉讼、放弃或变更诉讼请求、撤诉;被告承认原告的请求、提起反诉等;都是行使处分权的积极形态..

一审判决后;当事人不提起上诉、执行期内不申请强制执行;都是对自己权利的消极处分..

第六节检察监督原则

一、检察监督原则的内容

1、检察监督原则:是指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2、检察监督的内容包括:

第一;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人民检察院检察权的内容之一..但

人民检察院的检察监督应依法进行;检察机关不能就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提出“审理意见‘;而只能要求人民法院对发生错误的裁判进行再审..第二;检察机关监督的对象及内容是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及其审判活动..不包括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所进行的诉

讼活动实施监督..

4647二、检察监督的范围

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的监督范围主要包括:

1、对法院作出的已生效但又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实施法律监督..

2、对审判人员在民事审判活动中;是否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为;实行法律监督..

第八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重点问题

1、合议制与独任制

2、回避的对象和回避的法定情形

3、公开审判与不公开审判

4、两审终审与一审终审

第一节合议制

一合议制

人民法院的审判组织形式包括合议制和独任制两种..独任制是指由一名审判员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做出判决的制度..合议制是指由三名以上的审判人员组成的合议庭;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对具体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制度..

二合议制度的内容

1、合议制度的组织形式

合议制度的组织形式又称合议庭;合议庭的组织形式有二种:一是第一审普通程序由3名以上审判员和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由3名以上审判员组成合议庭..二是第二审程序合议庭是由3名以上审判员组成..

2、合议庭的权限及活动活动原则

合议庭的权限——代表法院行使审判权;审理和解决具体的民事案件..

合议庭的审理权限包括1对诉讼程序的指挥权;如决定举证期限;决定开庭日期等;2合议庭对诉讼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有决定权;如有权决定适用强制措施、决定财产保全以及先予执行等;3在案件审理的最终阶段;合议庭有权作出判决而终结诉讼..

合议庭的活动原则合议庭是一个审判集体;对案件的评议、处理应当遵循统一的原则;即合议庭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议中的不同意见;应如实记入评议笔录..

三合议制度的适用范围

1、适用的法院..

中级以上的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必须适用合议制..基层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不同的案件及诉讼程序;或适用合议制;或适用独任制..

2、适用的程序及案件..

合议制度主要适用于审理和解决民事权利和义务争议案件的审判程序;包括:第一审普通程序、第二审程序及审判监督程序..另外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重大疑难案件和选民资格案件、适用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破产案件也应当适用合议制审理..

5152

第二节回避制度

一、回避制度的含义

一回避制度的概念

回避制度;是指为实现司法公正;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型;不得参与对某一案件的审理或与案件有关的诉讼活动的制度..

二回避的法定事由及适用的对象

1、回避的法定事由..

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

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及其他诉讼代理人有权要求回避;但应当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1未经批准;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

2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代理人;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案件的;3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他委托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报销费用的;

4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各项活动的;

5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其他物品;或者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及其他方面给予好处的..

2、回避制度适用的对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的规定;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员、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及勘验人员..

三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后果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后果;一是二审法院可以裁定撤消原判发回重审;二是对已生效的的法律文书可以作为抗诉或申请再审的法定事由..

二、回避的程序

一回避的提出

1、回避提出的方式

1自行回避;即遇有法定的回避情形时;审判员及其他有关人员主动退出该案审理活动;

2申请回避;即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符合条件的审判员、其他有关人员回避..

2、回避提出的期间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回避的;应当在案件审理时;或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并说明理由..

3、回避提出的后果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暂停参与本案的审理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二回避的决定

1、回避决定作出的期限

人民法院对回避的申请;应当在3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

决定..申请人对法院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但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审理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3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2、回避人员的决定程序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第三节公开审判制度

一、公开审判制度概述

一公开审判制度的概念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理的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的制度..

二公开审判制度的内容

1、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3日前公开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2、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案件的审理过程应当向社会公开..根据法律的规定;公开审理的案件;除合议庭对案件的评议活动不公开外;其他审理活动都应当向社会公开..

3、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公民可以旁听..经人民法院许可;新闻记者可以记录、录象、摄影、转播庭审实况..

4、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案件事实未经法庭公开调查不能认定..

5、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的案件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判决结果一律公开宣告..

三公开审判制度的例外规定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包括:

1、法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

1涉及国家机密的案件

2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2、当事人提出申请后;法院可以不公开的技术秘密、经营诀窍、经营信息等..如:生产工艺、配方、购销渠道等当事人不愿意公开的工商业秘密..四未遵守公开审判的法律后果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凡应当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没有公开审理的;应当按下列规定处理:

1、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撤消判决;发回重审;

2、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再审;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决定再审..上述发回重审或者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依法公开审理..

二、公开审判制度的意义

公开审判制度是政治民主在诉讼中的体现;是诉讼文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形式..民事诉讼法建立公开审判制度的意义在于:

1、公开审判制度将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有利于促进和保证司法公正..

2、公开审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依法、诚实进行诉讼活动;有助于人民法院对案件事实的查证..

3、公开审判制度有助于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对具体案件的审理;能使旁听者生动、形象地接受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4、公开审判制度保证审判的透明性;各项程序规则和实体

规则得到了正确的适用;法院的判决结果不但易于被当事人接受;而且可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5960第四节两审终审制

一、两审终审制度的含义

所谓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后;就告终结的制度..

二、两审终审制度的适用

1、适用的法院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理一审民事案件;都适用两审终审制..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实行一审终审..

2、适用的程序

两审终审制适用于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

适用于一审终审的案件: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适用督促程序审理的案件;适用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适用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

案件..

案例分析

案情:原告:东风电镀厂

被告:汽车制造厂

原告东风电镀厂系乡办企业;从86年起;为该市汽车油箱厂加工电镀配件..到90年;汽车油箱厂欠东风电镀厂的加工制作费已达47000余元..91年7月汽车油箱厂与市自行车厂合并;更名为汽车制造厂..东风电镀厂向汽车制造厂追索欠款时;该厂以汽车油箱厂的债务与本厂无关为由;拒绝偿还..91年12月;东风电镀厂诉至区人民法院..在法院审理过程中;原告提出申请;要求该合议庭成员之一的陪审员张某回避;理由是:

第九章主管与管辖

重点问题

1、主管与管辖的概念

2、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的确定标准

3、管辖恒定和管辖权异议

4、特殊地域管辖的具体规定

5、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

6、裁定管辖

第一节主管

一、主管的概念

民事案件的主管是指人民法院有权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通过审判的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范围..主管明确的是在民事权益冲突的救济体系中;人民法院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之间处理受理民事纠纷的分工和权限..

二、主管的内容

一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主管的范围

1、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和人身权纠纷..主要包括:

1由民法调整的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人身权关系引起的民事案件;如财产所有权、专利权、商标权、人格权和身份权等权利义务纠纷形成的民事案件..

2由商法调整的商事关系引起的民事案件;如票据权利义务关系、海事海商权利义务关系形成的民事案件..

3由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调整的婚姻家庭关系、继承关系、收养关系纠纷引起的民事案件;如离婚案件;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财产继承案件、解除收养关系案件..

4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中属于平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

关系纠纷形成的民事案件..如因不正当竞争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案件、因污染引起的相邻关系案件..

2、劳动法律关系纠纷..具体包括:

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4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按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解决

的其他劳动争议..、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受理的其他案件..

主要有选民资格案;还有民诉法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其他非讼类案件..

二人民法院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主管民事纠纷的关系..总的来说;在处理他们之间主管民事纠纷的关系时;应遵循“司法最终解决”原则..

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的内涵:是其他机构对其主管的民事纠纷不能彻底解决时;均由法院通过审判的方式最终解决纠纷;法院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对机关、团体和个人都具有约束力..

依照司法最终解决原则的要求;处理人民法院主管民事纠纷与其他机构、

社会组织主管民事纠纷的关系;应当遵循以下规则:

1、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调解民事纠纷不是提起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

2、民商事仲裁和民事诉讼相互排斥..对于属于民商事仲裁范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当事人依法选择了仲裁委员会仲裁的方式解决纠纷的;不得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选择了民事诉讼方解决纠纷的;就不得向仲裁委员会申请

仲裁..

3、劳动争议仲裁是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根据劳动法和民诉法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应当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劳动争议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

6667第二节管辖概述

一、管辖的概念

1、定义: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各级法院之间和同级法院

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2、主管与管辖的区别

A 主管是在社会范围内划分出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分工权限;而管辖是在人民法院内部具体划分各级法院对民事案件的分工权限..

B 主管先于管辖发生;它是确定管辖的前提与基础;而管辖是对属于法院民事诉讼主管案件范围的具体落实;确定由哪个法院来具体行使审判权..

3、确定管辖的意义

二、管辖恒定

管辖恒定;是指确定案件的管辖权;以起诉时为标准;起诉时案件享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因确定管辖的事实在诉讼过程中发生变化而影响其管辖权..

管辖权恒定包括级别管辖恒定和地域管辖恒定..

三、管辖的分类

一管辖在法律上的分类

按照诉讼法中的规定;管辖被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四大类..

地域管辖又被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共同管辖、选择管辖和协议管辖六小

二管辖在诉讼理论上的分类

1、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

此类管辖的划分;是依管辖是由法律直接规定还是由法院裁定确定为标准而划分的..

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均是由民事诉讼法直接规定并可以直接适用的管辖;故为法定管辖..

移送管辖、指定管辖、管辖权转移;民事诉讼法中虽然都有规定;但需

要通过人民法院的裁定来实现;所以被称为裁定管辖..

2、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

依管辖是否由法律强制规定;不允许当事人协商变更为标准;可以将管辖分为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

专属管辖是指法律规定某类案件只能由特定的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管辖权;当事人也不得以协议的方式变更管辖..

协议管辖;是指尽管法律已经对管辖作出了规定;但同时法律又允许当事人以书面协议方式选择其他管辖法院;并以当事人的约定为先..

3、共同管辖和合并管辖

这是以诉讼关系为标准对管辖所作的分类..诉讼关系;是指诉讼主体、诉讼客体与法院辖区存在的关系..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民法院对同一案件具有管辖权的称为共同管辖..

合并管辖;亦称牵连管辖;是指对某一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因另一案件与该案件存在着牵连关系;而对两个案件一并管辖和审理..

第三节级别管辖

一、级别管辖的概念

级别管辖;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上下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二、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

1、案件的性质..

2、案件的繁简程度..

3、案件的影响范围..

从各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的规定看;一般都是以争议标的额作为划分级别管辖的标准

三、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8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除去法律规定其他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审案件..

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

1、重大涉外案件

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主要有:

1专利纠纷案

2重大涉港、澳、台民事案件

3海事、海商案件

三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四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有:

1、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2、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7475第四节地域管辖

一、地域管辖的概念

地域管辖;是指按照各人民法院的辖区和民事案件隶属关系来划分诉讼管辖..

二、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的区别:

级别管辖解决的是人民法院内部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纵向分工;即确定民事案件的一审由哪一级法院受理..

地域管辖解决的是人民法院内部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横向分工;即确定民事案件的一审由哪一个法院受理..

三、一般地域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是指以当事人的所在地与法院的隶属关系来确定诉讼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的通行做法是实行“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以被告所在地作为确定管辖的标准..

一原则规定——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1、被告是公民..

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补充规定:

1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1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被劳动教养地人民法院管辖..

2双方当事人均被注销城镇户口的;由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3离婚诉讼双方当事人都是军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被告所在团级以上单位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4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2、被告为法人或其他组织..

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这里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主要营业地或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二一般原则的例外规定——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民诉法规定四种例外情形:

1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2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3对正在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

4对正在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补充规定:

1被告一方被注销城镇户口的;由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追索赡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个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

3非军人对军人提起的离婚诉讼;如果军人一方为非文职军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4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被告无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三离婚管辖的特别规定

1、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

须由婚姻缔结地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婚姻缔结地或一方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2、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3、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4、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应由原告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四、特殊地域管辖

1、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2、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4、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5、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6、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7、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损事故请求赔偿提起的诉讼;由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8、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由救助地或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法院管辖..

9、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人民法院管辖..

五、专属管辖

专属管辖;是指法律强制规定某些案件只能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管辖权;当事人也不得协议变更管辖法院..

专属管辖有以下三种:

1、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

六、共同管辖、选择管辖和合并管辖

1、共同管辖;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两个以上的人民法院对同一案件享有管辖权..

2、选择管辖;是指两个以上的法院对诉讼都有管辖权时;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诉讼..

3、合并管辖;又称牵连管辖;是指对某一个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与该案有牵连的其他案件..

七、协议管辖

协议管辖;又称约定管辖、合意管辖;它是指当事人在纠纷发前或发生后;以协议的方式约定案件的管辖法院..

适用协议管辖应注意的问题:

1、协议管辖只适用于合同纠纷..

2、协议管辖仅适用于合同纠纷的第一审案件..

3、协议管辖是要式行为;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4、当事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管辖法院..

5、双方当事人对管辖法院的协议选择;不得违反

法律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第五节裁定管辖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裁定管辖有三种:

即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转移..

一、移送管辖

移送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案件后;发现自己对案件并无管辖权;依法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移送管辖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

1、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案件..

2、移送的人民法院对案件无管辖权..

3、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对案件有管辖权..

二、指定管辖

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以裁定的形式;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对某一案件形势审判权..

一适用指定管辖的情形

1、在移送案件过程中;受移送的法院认为自己对受移送案件无管辖权..

2、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其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3、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法院协商解决不了的..二指定管辖的程序操作

1、上级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下级人民法院报告之日起30 日内;作出指定管辖的决定..

2、上级人民法院作出指定管辖决定后;应书面通知报送的人民法院和被指定的人民法院..

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国际私法与国际民事诉讼法教学设计

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国际私法与国际民事诉 讼法教学设计 一、引言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中,国际私法和国际民事诉讼法成为法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教学设计旨在探讨大学法律学教案中国际私法与国际民事诉讼法的教学内容与设计。 二、国际私法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国际私法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国际私法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案例分析和解决国际私法争议。 2. 教学内容 (1)国际私法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国际私法的定义、适用和管辖范围等。 (2)国际私法主要制度:涉外婚姻家庭法、国际合同法、国际侵权法等。 (3)国际私法的实践问题:跨国婚姻与离婚、国际商事合同纠纷解决、国际侵权案件处理等。 3.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原则,培养学生对国际私法的理论理解。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国际私法的实践应用。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解决国际私法案例,培养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民事诉讼法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国际民事诉讼法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处理国际民事诉讼案件。 2. 教学内容 (1)国际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管辖权、证明、承认与执行等。 (2)国际民事诉讼程序:涉外民事诉讼的起诉、传票、举证、调解、判决等程序。 (3)国际民事诉讼实践问题:异地取证、国际仲裁、执行异地判决等。 3. 教学方法 (1)文献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法学文献,掌握国际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

(2)模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诉讼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与理解国际民事诉讼程序。 (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解决国际民事诉讼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为了评估学生对国际私法和国际民事诉讼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 (1)学生小组讨论和解决实际案例的水平。 (2)学生参与模拟诉讼的表现和理解程度。 (3)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通过定期监测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私法和国际民事诉讼法。 五、结语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国际私法和国际民事诉讼法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够为大学法律学教案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民事诉讼法实验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项目 一、开庭审理前的准备 1、实验目的 (1)理解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诉、当事人、证据等基本制度的原理; (2)能够综合运用上述制度的规定解决实践问题; (3)了解开庭审理前的主要活动,初步掌握整理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固定证据;促进当事人和解等诉讼基本技能; (4)能够独立完成开庭审理前的准备活动。 2、实验内容及要求 (1)学生温习民事诉讼法关于开庭审理前的准备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分析和点评;(2)组织学生到相关法学实践部门进行实地观摩,了解民事案件开庭审理前的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学生分组完成开庭审理前的准备工作的模拟实践,并提交作业。 通过对开庭审理前的准备工作的实际训练,要求学生在完成上述实验任务后,根据实验情况写出实验报告,内容包括:(1)实验目的;(2)实验内容;(3)实验步骤;(4)实验结果;(5)问题讨论与实验心得。 二、民事一审的开庭审判程序 1、实验目的 (1)理解民事诉讼关于开庭审判的制度与原理; (2)掌握民事诉讼开庭审判各阶段的任务、内容与要求; (3)掌握法官、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在开庭审判中的角色以及相关原理的运用; (4)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开庭审判的模拟活动。 2、实验内容及要求 (1)学生温习民事诉讼关于开庭审理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分析和点评; (2)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民事案件的开庭审判、在老师的指导下义务代理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 (3)组织学生完成开庭审判的模拟实践活动,并提交作业。 通过对民事案件开庭审判的实际训练,要求学生在完成上述实验任务后,根据实验情况写出实验报告,内容包括:1)实验目的;2)实验内容;3)实验步骤;4)实验结果;5)问题讨论与实验心得。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教学设计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教学设计 1. 前言 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民事诉讼法,因为它是我们未来法律职业发展的必要基础。本教学设计以民事诉讼法第七版为基本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事诉讼法规的适用及其实践,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了解民事诉讼法第七版的主要原则和规定; •掌握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和具体办理程序; •熟悉官司文书及其格式。 2.2 能力目标 •学会理解、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指导学生学习成功地处理案件和参与法律实践中的各种活动,包括调解、磋商和法院审判;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使之有助于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2.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法律的信仰和意识; •强调学生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和正义感; •促进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

3. 教学内容 3.1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基础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的主要原则和规定; •对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解; •民事案件的处理、审理和解决。 3.2 民事案件程序 •民事案件的基本程序; •民事案件的具体办理程序; •不同民事案件的具体实践分析。 3.3 官司文书及其要求 •官司文书的说明及意义; •官司文书的具体格式与写作; •不同阶段的官司文书要求详解。 3.4 民事案件定位和预测 •审理案件的基本流程; •生写上诉与提起反诉; •诉讼的附属和其他内容。 4. 教学方法 4.1 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将结合理论、实践并重的方法,通过投影、试讲、案例研究、模拟法庭、辩论等方法,增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 4.2 教材使用 本教学设计主要以《民事诉讼法》第七版作为教材,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民事诉讼法》教案

第1章民事诉讼法学概述 民事诉讼法教学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本章重点:1.民事诉讼 2.民事诉讼法 本章难点:1.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 2.民事诉讼法学是专门研究民事诉讼实践和国内外民事诉讼理论的科学。 第一节民事冲突(纠纷/争议)与民事诉讼 一、民事冲突(纠纷) (一)民事冲突的概念 社会冲突:按照社会学家的通常解释,是指“各派之间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制各自对手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 民事冲突:是指平等主题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社会)纠纷。 所谓民事冲突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各种原因对民事权益状态或民

事权利归属的认识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民事冲突,有人又称作民事争议或民事纠纷。如婚姻家庭冲突、著作权冲突、荣誉权冲突、债权债务冲突、损害赔偿冲突、合同冲突、海损事故冲突、货物买卖冲突、房屋租赁冲突、山田水利冲突、森林草原所有权归属冲突等等。 形成各种民事冲突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有政治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有社会环境原因,也有人文个性的原因。 (二)民事冲突主要特点: 1、民事冲突主体的平等性。无论是公民之间或是法人之间产生的冲突,也无论是中、外公民或是中、外法人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主体始终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相互之间不存在命令服从上下隶属关系,在法律法规面前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2、民事冲突内容的特定性。平等主体之间产生的民事冲突,从质上说尚未激化为刑事犯罪,从度上说并非是无益之争而是民事权利义务之争。这种权利义务之争可以高度概括为财产权利义务之争和人身权利义务之争。 3、民事冲突的可处分性。民事冲突主体的平等性和内容的特定性,决定了主体对内容的可处分性。基于不同的理由,主体可以行使权利,也可以让渡权利。 4、民事冲突的可处理性。既然是民事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义务之争,主体又享有处分的权能,因此,任何民事冲突都可以采用和平的方法处置,实践证明它们是可以平息和解决的。 5、它以违反民事实体法的规定为形成原因。

民事诉讼法教案

民事诉讼法教案 教案标题:民事诉讼法教案 教案目标: 1. 理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3. 能够应用民事诉讼法解决实际案例。 教案步骤: 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民事诉讼法的定义和作用,以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知识讲解: 2. 介绍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公正、平等、合法、公开等。 3. 解释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包括起诉、受理、调解、审理、判决等。 4. 阐述民事诉讼的要求,包括举证责任、法定诉讼期限、合法证据等。 案例分析: 5.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民事诉讼法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6. 引导学生讨论每个案例的法律依据和可能的判决结果。 讨论与总结: 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民事诉讼法的理解和应用。 8.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民事诉讼法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扩展活动: 9.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其他相关法律条文,如民法、刑事诉讼法等。 10. 分配一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民事诉讼法的更多内容。

评估: 11. 设计一些测验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民事诉讼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 民事诉讼法相关教材和法律条文 - 案例分析材料 - 相关阅读材料 - 测验或小组项目评估表 教学提示: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民事诉讼法的实际应用,例如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和解决纠纷。- 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案例分析结果,促进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备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可以适当调整教案的深度和难度,增加互动 性和实践性的活动。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民事诉讼法》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 02130009 (二)课程英文名称 Civil procedural law (三)开课对象 法学院法学本科专业学生 (四)课程性质 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民事诉讼法理论知识和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民事诉讼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实践。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等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等专业基础课。 (五)教学目的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程序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公正民主的法律意识;熟悉各种民事诉讼规范,正确理解民事诉讼各种程序的规定,提高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处理民事纠纷的能力。(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管辖、当事人、民事诉讼证据和证明、调解、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再审程序、特别程序、民事执行等几个部分。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讲授时应注意与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的协调,特别是2007年通过、2008年4月1日生效的新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48学时

(八)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为主,组织模拟法庭、课堂讨论为辅。 建议学生去图书馆借几本案例书结合教材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法律方面的知识,多关注一些法治栏目,如《今日说法》、《经济与法》、《法治在线》以及社会与法频道的相关节目,提高程序法意识;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总评成绩的40%和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教学要点: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事诉讼概况: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民事之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 一、民事纠纷的概念 二、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三、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四、民事诉讼的目的 第二节民事之诉 一、诉的概念与诉的种类 二、诉的要素 三、诉的合并、变更或追加 四、诉权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述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 三、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 第四节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性质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法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理解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原理以及民事诉讼法的精神,掌握民事诉讼法典的主要内容及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并具备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进行实务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配】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学概述 第一节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 一、民事纠纷 (一)民事纠纷的概念 (二)民事纠纷的特点 二、解决民事纠纷的途径 (一)当事人自行协商和解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三)仲裁委员会仲裁 (四)民事诉讼 三、民事诉讼 (一)概念 (二)特点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二、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三、、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一)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经济法的关系(二)民事诉讼法与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关系(四)民事诉讼法与其它民事程序法的关系 四、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一)对时间的效力 (二)对空间的效力 (三)对人的效力 (四)对事的效力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念及特点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的条件 (一)民事诉讼法律规范 (二)民事诉讼行为 (三)事件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构成 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人民法院 (二)当事人 (三)其他诉讼参与人 (四)人民检察院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第三章诉权 第一节诉权 一、诉权 (一)程序意义上的诉权 (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 二、诉权与诉讼权利 三、诉权的保护 第二节诉 一、诉的概念及特点 (一)诉的主体是当事人。 (二)诉的内容是当事人请求法院解决的民事权益争议。(三)诉是当事人对法院的请求。 二、诉的构成 (一)当事人 (二)诉讼标的 三、诉的种类 (一)确认之诉 (二)给付之诉 (三)形成之诉 四、诉的合并、分离、变更、追加 (一)诉的合并 (二)诉的分离 (三)诉的变更 (四)诉的追加——诉的追加实质上是诉的合并 五、反诉 (一)反诉的概念 (二)特征 (三)反诉的条件 第四章民事诉讼基本原则 第一节基本原则概述 一、基本原则的概念 二、基本原则的特征: 三、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功能

民事诉讼法教案

民事诉讼法教案 第一章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 第一节民事冲突与民事诉讼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学 重点问题 1、民事冲突的形成是多种原因所致.. 2、在诸种解决民事冲突的手段中民事诉讼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3、进行民事诉讼必须依据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 法则是调解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 4、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一是保证法院正确办案;二是维护当事人的权益;三是宣传社会主义法制.. 第一节民事冲突与民事诉讼 一、民事冲突 1、什么是民事冲突 民事冲突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各种原因对民事权利义务状态或民事权利归属的认识相左而产生的矛盾.. 2、民事冲突产生的原因 3、民事冲突的特点 二、民事冲突的解决方式 1、当事人自行磋商 2、有关部门依职权处理 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4、仲裁委员会仲裁 5、民事诉讼 三、民事诉讼 1、定义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除当事人之外的全体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冲突以及强制执行生效民事法律文书的活动.. 2、民事诉讼活动的特点 民事诉讼活动是分阶段向纵深不断推进的系列活动;民事诉讼活动必须依法进行 3、民事诉讼活动的类型 狭义的民事诉讼 广义的民事诉讼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 1、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民事诉讼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定法院、当事以及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和执行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1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

2民事诉讼法是指导民事诉讼活动的法 3民事诉讼法属于程序法 4民事诉讼法是区别于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程序法 3、民事诉讼法的类型 1广义的民事诉讼法 2狭义的民事诉讼法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学 1、民事诉讼法学的定义 民事诉讼法学是专门研究民事冲突、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和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诉讼活动进行理论探讨的科学.. 2、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1民事冲突 2民事审判实践和诉讼实践 3民事诉讼法 4研究外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外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民事诉讼法 2、欧洲中世纪的民事诉讼法 3、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事诉讼法 第二节中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1、旧中国的民事诉讼法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事诉讼法 3、新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及发展趋势 第三章民事审判权 重点问题 1、民事审判权的内容 2、民事审判权的运行条件 3、审判组织及其形式 第一节民事审判权的权能 民事审判权的概念 民事审判权就是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通过审理作出裁判的权力.. 民事审判权的内容 1、提供司法保护的权能 2、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的权能 3、正确适用法律;确认民事法律关系、作出民事裁决的权能 4、人民法院的诉讼指挥权和诉讼处理权民事审判权的运行条件 1、民事审判权运行的外部条件 2、民事审判权运行的内部条件 3、合理调整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完整word版)民事诉讼法教学案例

民事诉讼法教学案例(摘自西南政法大学精品课程网站) 原告甲在某商亭购买了一箱啤酒,在开启啤酒时,啤酒瓶突然爆炸,将甲的手炸伤。为此,甲起诉到法院,要求该商亭和生产啤酒的厂家赔偿损失。 问:(1)甲应以谁为被告起诉?(2)甲应向何地法院起诉?(3)甲应向法院提供哪些证据来证明其主张? 答:甲应以生产啤酒的厂家和销售啤酒的商亭为被告提起诉讼;本案属于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甲可以选择啤酒制造地、啤酒销售地、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和被告住所地中的一个法院起诉;甲应向法院提供下列证据来证明其主张:发生爆炸的啤酒是在该商亭购买的事实;啤酒瓶发生爆炸,炸伤了甲的手的事实;甲因手被炸伤而花去医疗费、误工费等事实。 夏某与周某合同纠纷一案,王某以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一审法院于2001年8月4日作出判决,并同日送达。判决宣判时,夏某当场表示不上诉,但8月18日又向一审法院递交了上诉状;周某当场口头表示上诉,但始终未向法院递交上诉状;王某当场口头表示上诉,但在上诉期内未直接到一审法院递交上诉状,而是在8月18日通过邮局向一审法院递交了上诉状,法院于8月24日收到王某的上诉状。请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分析夏某、周某和王某行为的法律后果。 答:夏某提出了上诉。虽然夏某在判决宣判时表示不上诉,但他在法定上诉期间内通过一审法院提交了上诉状,因此,夏某提出了上诉。 周某未提出上诉。周某在判决宣判时口头表示上诉,但未在法定上诉期间内递交上诉状,根据《适用意见》第178条,视为周某未提出上诉。 王某提出了上诉。民事诉讼法第75条第4款规定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诉讼文书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王某在法定上诉期间内通过邮局向一审法院递交了上诉状,虽然法院在超过法定上诉期后才收到其上诉状,不影响其提出上诉行为的成立。 甲和乙是邻居。2000年5月,甲和乙因门前排水沟的走向问题产生了争议,在双方打架的过程中,甲将乙的脸部打伤,经鉴定乙的伤为轻伤。乙住院治疗20天才出院。乙出院后要求甲赔偿。经甲和乙所在地的法律服务所的司法助理员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甲一次性赔偿乙5000元,乙今后不得再提出其他要求。乙出院后发现创伤影响其容貌且无法恢复,乙因此觉得甲的赔偿数额少,又去找甲交涉。甲认为双方就此事已处理完毕,拒绝再给乙任何赔偿。乙欲向人民法院起诉。根据提供的案情回答下列问题:1.一审法院受理后,查明甲与乙已达成协议,并已经履行,遂裁定驳回乙的起诉。法院的裁定是否正确?为什么?乙可以采取何种措施? 2.假设一审法院受理案件后,经审理查明,乙与甲的纠纷曾经司法助理员调解达成协议并履行,且乙表示不再提出其他请求,法院认为该调解协议合法有效,不予支持乙的诉讼请求,判决驳回乙的诉讼请求。乙能否再次起诉? 3.假设一审法院受理案件后主持调解,乙与甲达成协议,由甲再赔偿乙2000元。人民法院向乙送达调解书时,乙未在家,于是将调解书留在了甲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法院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假设一审法院受理案件后主持调解,乙与甲达成协议,由甲再赔偿乙2000元,并当庭支付。上述事实由书记员记入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和书记员在笔录上签字。3日后,乙反悔,认为甲赔偿的数额少,并声称法院的审判人员在调解之前并未征得其同意,在调解过程中对其施加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乙能否上诉?为什么? 5.如果二审法院决定提审,应如何进行?可否继续主持调解? 答: 1.不正确;法律服务所的司法助理员的调解不具有法律效力,虽然甲和乙经调解达成协议,乙仍可向法院起诉,只要乙的起诉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法院就应当受理。

58民事诉讼法案例研习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案例研习》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1442729 课程英文名称:Civil Procedural law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上机:0 适用专业:法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课程教学以民事诉讼法为依据,以民事审判经验为基础,从诉讼理论高度加以阐述,采用立论、理论和实践三结合的原则进行,使学生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础理论、立法精神和实践经验,了解民事诉讼理论的新课题,结合民事诉讼立法的新发展和民事审判实践中的新问题,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民事诉讼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 系统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民事诉讼法的原则、制度和程序,并能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于民事诉讼实践。 2. 着重领会民事诉讼法的精神,把握民事诉讼法的内涵。 3. 明确学习民事诉讼法的目的,具备较深厚的程序法理论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 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民事诉讼法的原则、制度和程序。 2. 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我国民事诉讼价值论、诉讼目的论、诉权论、诉讼标的论和既判力论等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3. 基本技能: (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民事诉讼法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既要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还必须了解民事诉讼最新前沿案例,结合认识实习生活所遇、所见法律问题,进行思考,不断的扩展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能够熟练的回答老师所提出的理论问题,分析案例、高质量的完成作业。 (2)领会法律精神,把握法律内涵的能力——能较熟练地运用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原则、制度和程序于实践。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原则、制度和程序去分析案例,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科学思维的训练。通过案例课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教学手段——应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学手段应服务于教学目的,充分有效利用模拟法庭提高教学实践性。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程要求在掌握民法、合同法、婚姻继承法等实体法的基础上,探讨程序法的内容,实现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 •对重点、难点章节(如:民事诉讼管辖、民事诉讼证据等)应安排模拟实训,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 •课后作业应以分析案例为主,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 .考核方式:考查

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民事诉讼法学 学时/学分:68/2 先修课程: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 适用专业:法学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 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民事诉讼法理论知识和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民事诉讼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实践。 (二)课程的目的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程序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公正民主的法律意识;熟悉各种民事诉讼规范,正确理解民事诉讼各种程序的规定,提高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处理民事纠纷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事诉讼法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任务、立法根据和具体适用;掌握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学习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了解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和要素;明确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以及不同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中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充分认识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正确进行民事诉讼。 本章计划讲授4学时。

第一节民事争议和民事诉讼 一、民事争议及其处理机制 (一)民事争议 所谓民事争议(也叫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争议。 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它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 2.它以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 3.它以违反民事实体法的规定为形成原因。 4.它的解决具有可处分性。 (二)民事争议的处理机制 1.自决与和解 2.仲裁与调解 3.诉讼 二、民事诉讼的概念 (一)诉讼的定义和本质 (二)民事诉讼的定义和特点 特点: 1.它由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构成。 2.法院的审判活动与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均为民事诉讼的动因,但性质和作用不同。 3.诉讼的全过程分为前后衔接,但任务各不相同的若干阶段。 4.整个诉讼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 三、民事诉讼的目的和基本价值目标 (一)民事诉讼的目的 1.权利保护说(又称私权保护说); 2.私法维持说(又称维护私法秩序说或维护法律秩序说); 3.解决纠纷说。 (二)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目标 所谓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又叫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民事诉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地位 民事诉讼法是法学专业、知识产权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 1.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正确理解民事诉讼各种程序的规定,熟悉各种民事诉讼规范。 3.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民事诉讼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自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小组大作业等。 三、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 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事诉讼法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任务、立法根据和具体适用;掌握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学习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了解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和要素;明确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

和消灭的原因,以及不同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中地位和作用;了解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充分认识研究民事诉讼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 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理解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价值、模式及既判力理论,熟练掌握诉的分类与构成及诉讼标的的识别。 第三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掌握基本原则的含义、特征和作用;了解确立基本原则的依据和基本原则的种类;熟练掌握处分原则、辩论原则、民事检察监督原则的具体内容;能正确适用各项基本原则。 第四章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明确基本制度的含义,熟练掌握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的具体内容及例外规定,能正确运用各项基本制度。 第五章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了解当事人含义及特征;理解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掌握正当当事人的确定标准。 理解共同诉讼的概念和特征,熟练掌握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的特征和区别;熟练掌握第三人诉讼的特点、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概念、特征及区别;理解代表人诉讼的特点和具体规定,熟练掌握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特殊规定。 了解诉讼代理制度的本质和作用;熟练掌握诉讼代理人的特点和不同种类诉讼代理人的区别;正确适用诉讼代理的法律规定。 第六章主管和管辖 了解法院主管民事案件的范围,理解法院主管与其他机关、社会组织主管的关系;熟练掌握级别管辖、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协议管辖、裁定管辖的具体内容,正确适用各种管辖的法律规定。 第七章民事诉讼证据 了解诉讼证据的概念和意义,理解诉讼证据的条件,掌握证据保全的概念、意义与方法。了解诉讼证据的分类,重点掌握诉讼证据的种类。 第八章民事诉讼证明 了解证明对象的概念、作用和范围;明确证明责任的概念及分配;掌握民事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民事诉讼法 Cival Procedural Law 课程代码:21410022 学分:4 学时:64 (其中: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 先修课程:法学导论、法理学、民法总论、刑法总论、宪法学、刑事诉讼法学适用专业:法学专业 教材:《民事诉讼法》(第五版),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5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全国法学专业本科教学14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民事诉讼法》作为重要的程序法课程,对培养法科学生的程序法意识和程序公正理念,对其学好实体法课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系统讲授和训练,使学生理解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础知识,了解民事诉讼的各种审判程序与执行程序,更好地把握现行民事诉讼法的立法要旨,培养学生运用其所学知识参与司法实践、通过诉讼程序解决民事纠纷的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按章撰写) 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事诉讼 一、民事纠纷 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三、民事诉讼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特点 二、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三、民事诉讼法的发展 四、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了解民事纠纷、民事诉讼以及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明确民事诉讼法和相关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了解ADR的含义及功能与意义。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掌握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2、难点 ADR的含义、功能与意义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一)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一、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 二、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三、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 四、法院调解自愿与合法原则 五、辩论原则 六、处分原则 七、诚实信用原则 八、检察监督原则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基本制度 一、民事审判基本制度概述 二、合议制度 三、陪审制度 四、回避制度 五、公开审判制度 六、两审终审制度 (二)教学要求 了解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分类,掌握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的内容 2、难点 辩论原则、处分原则、合议制度、陪审制度 第三章诉权与诉

学习《民事诉讼法典》主题班会教案

学习《民事诉讼法典》主题班会教案 简介 本次主题班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民事诉讼法典》的基本原则、程序和重点内容,提高他们对民事诉讼法的理解。通过本次班会,学生将研究到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如何正确、有效地参与到民事诉讼中。 教学目标 在本次主题班会中,我们将达到以下目标: 1. 了解民事诉讼法典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2. 掌握民事诉讼程序的主要流程; 3. 了解民事诉讼中的常见案件类型和案件审理流程; 4. 掌握如何起诉和被起诉的基本要素; 5. 研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内容 1. 《民事诉讼法典》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 解释民事诉讼法典的含义和作用; - 介绍民事诉讼法典的起源和发展。

2. 民事诉讼程序的主要流程 - 概述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流程,包括起诉、答辩、举证、开庭审理和判决等; - 强调诉讼各环节的注意事项和法律规定。 3. 民事诉讼中的常见案件类型和案件审理流程 - 介绍常见的民事诉讼案件类型,如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等; - 分析不同案件类型的审理流程和特点。 4. 如何起诉和被起诉的基本要素 - 阐述起诉和被起诉的基本要素和条件; - 解释如何选择合适的法律途径进行诉讼。 5. 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手段 - 引导学生了解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手段; - 提醒学生遵守法律程序,合理维权。 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通过简明扼要地介绍和解释相关理论知识,帮助 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常见的民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让学 生了解案件实际运作流程和解决方式。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在参与中 深入思考和理解。 4. 视听教学:将相关案例、法律条文和法庭审理视频进行展示,以增加学生视听的多样性和参与感。 教学评估 1. 口头提问:随堂进行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情况。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并解决案例。 3. 练评估:布置相应的练题和作业,通过批改评估学生对教学 内容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事诉讼法的理解和应用,建议进行以 下拓展活动:

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教学

大学法律学教案中的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 法教学 在大学法律学教学中,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是两个重要的法律 学科。它们分别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法律案件,提供了不同的法律程序 和规则。本文将讨论在大学法律学教案中如何教授刑事诉讼法和民事 诉讼法。 一、刑事诉讼法教学 刑事诉讼法是研究刑事案件的法律学科。它涵盖了犯罪行为的认定、犯罪证据的收集、刑事审判等方面的知识。在大学法律学教案中,刑 事诉讼法的教学应该: 1. 强调法律原则:学生应该了解法律程序的基本原则,例如合法性 原则、公正性原则和公正审判原则等。这些原则是刑事诉讼法的核心 理念。 2. 分析刑事案件:教学案例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刑事案 件的一般情况和进程。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类型的罪行,了解各种刑事 案件的处理程序以及相关法律规定。 3. 案例模拟:通过模拟法庭审判,学生可以体验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并理解法律运作的实际 情况。 二、民事诉讼法教学

民事诉讼法是研究民事案件的法律学科。它涵盖了合同纠纷、财产纠纷、人身损害等方面的知识。在大学法律学教案中,民事诉讼法的教学应该: 1. 强调法律程序:学生应该了解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步骤,例如立案、证据交换、庭审等。他们应该熟悉各种法律程序和规则,以便正确处理民事案件。 2. 分析民事案件: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民事案件,并了解各种民事纠纷的解决方法。他们还应该了解相关的法律条款和规定,以便正确解释法律意见。 3. 调解技巧:在民事诉讼法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习调解技巧,以便在必要时可以通过调解解决争议。调解是一种解决争议的有效方式,学生应该了解如何处理相关事务并达成双方的共识。 总结 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是大学法律学教案中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案例、模拟法庭审判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刑事和民事案件的程序和规则。此外,强调法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教学不仅可以提供法律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

学习民事诉讼法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学习民事诉讼法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简介 本主题班会教案旨在通过研究民事诉讼法的精神,提高学生对 民事诉讼程序和法律原则的理解。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掌握 民事诉讼法中的关键概念和程序,并了解其中的司法原则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 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 掌握民事诉讼案件的起诉、答辩、举证、判决等程序; - 理解司法公正、效率和便利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学内容 1.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 公平公正原则 - 等待原则 - 合法原则 - 独立性原则 - 口头审理和书面审理原则

2. 民事诉讼案件的程序 - 案件受理和立案 - 起诉和答辩 - 举证和质证 - 辩论和调解 - 判决和执行 3. 司法公正、效率和便利的重要性 - 司法公正的意义和价值 - 司法效率的重要性 - 司法便利的提升方式 4. 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 学生参与真实案例分析 - 探讨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方法 - 引导学生反思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通过引入一个具有争议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民事诉讼法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 介绍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并解释其背后的法律意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 分发一些真实案例给学生,让他们分析案件的程序以及其中 遵循了哪些原则。 4. 小组讨论(15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方法。 5. 学生演讲(10分钟) -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成果。 6. 视频展示(10分钟) - 播放相关与民事诉讼法的影片,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民事诉讼法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法学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64 学时 3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学习本课程,要使学生理解程序的价值和意义,程序不仅是实体的保障,更有其独立的价值,它是区分人治和法治的分界线,是人权保障的内在要求。司法公正既包括实体公正,更包括程序公正。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学会打民事官司的技巧,学习程序的基本理论,了解民事诉讼的实践状况,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法律素养,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贡献。 二、课程教学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民事诉讼的发展及教学与实践的指导意义,讲清楚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和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灵活掌握,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知识量,并通过模拟法庭的演练,法院的旁听、实习,律师事务所的实践等手段,使学生学会打民事官司的基本技能。深入钻研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时刻关注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刻关注学术前沿,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使教学充满活力。 三、先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法理学,民法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和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难点:理解民事诉讼的独立价值,领会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制度的关系,民事诉讼追求的多元价值的平衡认识。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运用,民事诉讼的目的问题,诉权问题,既判力问题,主管问题等。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多媒体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