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教案:了解细胞结构和基因遗传的分子基础,掌握实验技巧

高中生物教案:了解细胞结构和基因遗传的分子基础,掌握实验技巧

高中生物教案:了解细胞结构和基因遗传的

分子基础,掌握实验技巧

一、细胞结构的概述

1.1 细胞的发现和研究历程

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始于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赫克托(Robert Hooke)首次使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薄片上呈现的细小格子状结构,并将其命名为“cell(细胞)”。随着显微镜等仪器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逐渐深入研究细胞。19世纪中叶,德国生物学家马蒂亚斯·舍勒(Matthias Schleiden)和奥地利医生海

因里希·施万恩(Theodor Schwann)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和动物组织的基本单位”的细胞学说,这为后来对细胞结构认识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1.2 细胞的基本组成

在今天被广泛接受的现代细胞学理论中,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由许多相互合作、互相联系和依存关系密切的单元——细胞所组成。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功能,并具备一系列特定的细胞结构。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组成。

1.3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是包裹在细胞外表面的一层薄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一些蛋白质所构成。它具有控制物质进出、保护细胞内部环境、参与信号传递等多种重要功能。此外,细胞膜还含有各种内凹均匀分布的结构,如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

1.4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位于细胞的中心位置,且具有较大体积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就是细胞核。它主

要由核壳、染色质和核仁三部分组成。其中,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在遗传信息传递及控制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核仁则是合成RNA以参与蛋

白质合成过程中所需酶类活动的场所。

二、基因遗传

2.1 DNA的发现与结构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基因的重要物质,也被称为遗传信息的携带者。1953年,由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所组成的科学家团队成功地揭示了

DNA的双螺旋结构,即“螺椎模型”,这一发现为后来对基因遗传的分子机制研究

提供了方向。

2.2 DNA复制与遗传信息的传递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复制是细胞最重要且最基础的生物学过程之一。

DNA复制的结果使得原本单个细胞变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并确保遗传信息准

确地传递给新形成的细胞。在DNA复制过程中,酶类分子能够识别并将特定碱基

附着到原有DNA链上,合成出一个新链。由此可见,在细胞分裂时,遗传信息可

以稳定无误地通过DNA进行传输。

2.3 基因突变及其影响

基因突变是指在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基因序列改变或错误插入等情况。它不

仅可以导致个体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还可以对生物个体的形态、功能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基因突变是进化的基础,也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实验技巧掌握

3.1 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显微镜是观察细胞结构和微型生物等细小事物的重要工具。掌握显微镜使用技

巧对进行有关细胞结构和基因遗传等的实验十分关键。例如,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样品时,应先将调焦旋钮调至最低点,然后缓慢向上转动,以获得清晰度适宜的图像。

3.2 基因实验中PCR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常用的基因分子生物

学技术,在遗传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PCR技术,可以将少量的DNA片段在短时间内进行无限增倍,并使其达到可检测或可测序等目标。

3.3 基因转染技术

基因转染技术是指将外源性基因导入到靶细胞之中,并使其稳定迅速地表达的

过程。通过基因转染技术,研究者们可以将感兴趣的基因导入到细胞内,从而观察该基因在细胞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与细胞结构和基因遗传相关的分子机制。

总结:

细胞结构和基因遗传是生物学领域中重要且紧密关联的内容,它们是理解生命

现象和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础。通过了解细胞的组成、结构以及DNA的特点和功能,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生命体系的复杂性。同时,掌握实验技巧也是开展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例如,在观察细胞时应灵活运用显微镜;在探究基因表达方面,则需要使用PCR技术和基因转染技术等工具方法。只有深入了解这些知识,并经

过实践操作,才能为后续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09年南京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1

专题五: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课时) 遗传的分子基础1 溧水高级中学王建业 一、教学内容及考纲要求: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离心时进入上清液中的是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如末感染的噬菌体,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感染后释放出来的噬菌体;沉淀物中则是被噬菌体感染的细菌。 2.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死亡小鼠体内既有活的R型细菌,又有活的S型细菌。原因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的转化因子促使活的R型细菌转变成活的S型细菌。这种转化属于基因重组。 3.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4.在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对某种特定的DNA分子来说,它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却是特定的,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三、重、难点知识归类、整理 2.经典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格里菲思实验: (1)活的无毒性的R型细菌老鼠→健康 (2)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老鼠→死亡

(3)灭活的S型细菌老鼠→健康 (4)活的R型 + 死的S型老鼠→死亡 艾弗里实验: 把S型细菌的组成物质全部分离,并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得到如下结果: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T2噬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T2噬菌体只有DNA和蛋白质两种化学物质组成,而DNA是由C、H、O、N、 P五种元素组成,蛋白质是由C、H、O、N,有的含有P和S元素组成的。所以科学家采 亲代噬菌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 32p标记DNA 有32P标记DNA DNA有32P标记 35S标记蛋白质无35S标记蛋白质外壳蛋白质无35S标记 ,在这两种成分中,科学家研究证明RNA是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高考二轮复习遗传的分子基础教案

第6讲遗传的分子基础 1.下列关于DNA的结构与复制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R型菌与S型菌中控制有无荚膜性状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3)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给小鼠,从死亡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S型菌。( ×) (4)分别用含32P、35S及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可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 ×) (5)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搅拌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开。(×) (6)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都连接两个磷酸,每个碱基都连接一个脱氧核糖。( ×) (7)DNA复制合成的子代DNA一条链中嘌呤和嘧啶的数量相等。( ×) [解析]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只证明了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R型菌和S型菌都是原核生物,其基因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 (3)加热杀死的S型菌只能转化一部分R型活菌,另一部分R型活菌在小鼠体内也繁殖产生后代。 (4)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寄生在细菌内才能繁殖,在培养基上无法生存。 (5)在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6)DNA双链的两端各有一个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7)DNA双链中嘌呤和嘧啶的数量相等,但DNA单链中嘌呤和嘧啶的数量不一定相等。 2.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由mRNA转录而来的。( ×) (2)每种氨基酸都对应多个密码子,每个密码子都决定一种氨基酸。( ×) (3)白化病是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造成的。( ×) (4)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能进行复制、转录,并翻译出蛋白质。( √) (5)某些性状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有的基因可能影响多个性状。( √) (6)一个mRNA中含有多个密码子,一个tRNA中只含有一个反密码子。( √) (7)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最终合成的肽链在结构上各不相同。( ×) (8)mRNA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碱基间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 (9)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病毒的增殖过程不遵循中心法则。( ×) [解析] (1)细胞中的RNA均由DNA转录而来。 (2)有的氨基酸只对应一个密码子如甲硫氨酸,有的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如终止密码子。 (3)白化病是因为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基因不正常,使得白化病患者体内缺少酪氨酸酶。 (4)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能进行复制、转录并翻译出蛋白质。 (5)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6)一个mRNA中相邻的3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一个mRNA中含有多个密码子。一个tRNA中只有一端的3个相邻碱基才称为反密码子,所以一个tRNA中只含有一个反密码子。 (7)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翻译形成的肽链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 (8)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因此在mRNA形成过程中DNA双链存在解旋和恢复的过程,存在氢键的断裂和形成。 (9)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病毒的增殖过程也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的过程,同样遵循中心法则。 3.细读教材,查缺补漏 (1)选用细菌或病毒作实验材料研究遗传物质的优点:成分和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容易分析结果。(教材必修2 P46思考与讨论) (2)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不同种生物的DNA分子杂交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教材必修2 P60思维拓展) (3)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教材必修2 P57) (4)大肠杆菌细胞的拟核有一个DNA分子。(教材必修2 P55资料分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第9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 第9讲遗传的分子基础 自主梳理·再夯基础 1. (2022·南京金陵中学学情调研)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 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其中一组实验如下图所示(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培养物)。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不经过步骤②操作,对该组实验结果无显著影响 B. 若继续分离出子代噬菌体,其中大部分会含有32P放射性 C. 若沉淀中含有较强放射性、悬浮液中几乎不含放射性,即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D. 若①中培养液里含有32P,则子代噬菌体的DNA、RNA分子中均会带有放射性 2. (2022·苏州、张家港开学考试)下图是细胞中三种主要的RNA模式图。

下列关于RNA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tRNA中不一定含有氢键 B. 三种RNA中一定都含有磷酸二酯键 C. 细胞中的RNA是相关基因表达的产物 D. 三种RNA共同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3. (2022·泰州一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模型建构证明了DNA具有双螺旋结构 C.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D.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 (2022·盐城阜宁中学月考)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其中①~④代表相应的物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表示DNA,该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②表示RNA聚合酶,能识别编码区上游的起始密码 C. ③表示mRNA,A端为5′端,有游离的磷酸基团 D. ④表示多肽,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才具有生物活性 5. (2022·南京、盐城一模)(多选)下图为人体细胞内某基因表达的部分图解,其中a、b、c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示过程发生在垂体细胞内 B. a过程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苷酸 C. b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至少涉及三类RNA D. c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高中生物教案:了解细胞结构和基因遗传的分子基础,掌握实验技巧

高中生物教案:了解细胞结构和基因遗传的 分子基础,掌握实验技巧 一、细胞结构的概述 1.1 细胞的发现和研究历程 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始于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赫克托(Robert Hooke)首次使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薄片上呈现的细小格子状结构,并将其命名为“cell(细胞)”。随着显微镜等仪器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逐渐深入研究细胞。19世纪中叶,德国生物学家马蒂亚斯·舍勒(Matthias Schleiden)和奥地利医生海 因里希·施万恩(Theodor Schwann)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和动物组织的基本单位”的细胞学说,这为后来对细胞结构认识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1.2 细胞的基本组成 在今天被广泛接受的现代细胞学理论中,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由许多相互合作、互相联系和依存关系密切的单元——细胞所组成。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功能,并具备一系列特定的细胞结构。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组成。 1.3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是包裹在细胞外表面的一层薄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一些蛋白质所构成。它具有控制物质进出、保护细胞内部环境、参与信号传递等多种重要功能。此外,细胞膜还含有各种内凹均匀分布的结构,如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 1.4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位于细胞的中心位置,且具有较大体积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就是细胞核。它主 要由核壳、染色质和核仁三部分组成。其中,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在遗传信息传递及控制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核仁则是合成RNA以参与蛋 白质合成过程中所需酶类活动的场所。 二、基因遗传 2.1 DNA的发现与结构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基因的重要物质,也被称为遗传信息的携带者。1953年,由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所组成的科学家团队成功地揭示了 DNA的双螺旋结构,即“螺椎模型”,这一发现为后来对基因遗传的分子机制研究 提供了方向。 2.2 DNA复制与遗传信息的传递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复制是细胞最重要且最基础的生物学过程之一。 DNA复制的结果使得原本单个细胞变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并确保遗传信息准 确地传递给新形成的细胞。在DNA复制过程中,酶类分子能够识别并将特定碱基 附着到原有DNA链上,合成出一个新链。由此可见,在细胞分裂时,遗传信息可 以稳定无误地通过DNA进行传输。 2.3 基因突变及其影响 基因突变是指在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基因序列改变或错误插入等情况。它不 仅可以导致个体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还可以对生物个体的形态、功能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基因突变是进化的基础,也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实验技巧掌握 3.1 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显微镜是观察细胞结构和微型生物等细小事物的重要工具。掌握显微镜使用技 巧对进行有关细胞结构和基因遗传等的实验十分关键。例如,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样品时,应先将调焦旋钮调至最低点,然后缓慢向上转动,以获得清晰度适宜的图像。

怀宁二中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教案:第讲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四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知识要点: 1.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项目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体内转 化实验) 1944年美国艾弗里(体外转化 实验) 过程结果 分析R型细菌无毒性、S型细菌有毒 性;S型细菌内存在着使R型 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 发生转化;S型细菌的其他物 质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有“转 化因子” S型细菌体内的DNA是“转化 因子”,DNA是生物的遗传物 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步骤①标记 细菌 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②标记 噬菌体 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 噬菌体+含32P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含35S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检测到35S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新形成的噬菌体检测到32P 分析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宿主细胞内,而是留在细胞外;32P标记的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特别提示: ①艾弗里实验的结果是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特征而确定的。 ②S型菌DNA重组到R型菌DNA分子上,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这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③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应无放射性,若存在放射性,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已被释放出来.原因之二是部分噬菌体并未侵入细菌内。 2.DNA分子的结构和特性 (1)DNA分子 的结构及特点图 解 ①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了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在碱基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C与G之

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4课时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教案高中生物教案

第14课时遗传信息的表达——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 1.DNA的功能 (1)携带遗传信息:以自身为模板,半保留地进行复制,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2)表达遗传信息:所贮存的遗传信息决定蛋白质的结构。 2.转录 (1)概念:遗传信息由DNA传递到RNA上的过程。 (2)过程 (3)三种转录产物及其功能 ①mRNA:传达DNA上的遗传信息。 ②tRNA:把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 ③rRNA:核糖体的重要成分。 3.DNA与RNA的比较

模板链上对应的三个碱基是( ) A.ATG B.TAC C.TUC D. AUG 解析mRNA上的碱基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 A 2.(2017·温州选考模拟)RNA的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沿着DNA从左向右移动B.②是模板链 C.③的一段序列能够与④碱基配对 D.④是成熟的mRNA 解析①沿着DNA从右向左移动;③是模板链;④需加工才成熟。 答案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RNA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5篇

关于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5篇 关于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5篇 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往往更喜欢于找免费的教案资源网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必修二以遗传为主线,按章节来划分为七章,分别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理论。而实际上,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模块应当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六部分内容,可以看出来,本模块作者设计时所考虑的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是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还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具体的内容标准等。 必修三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传统的生物学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框架来整理和概括生物科学事实,这样虽然容易被理解,但是科学事实本身和若干科学事实的简单堆砌毕竟还不等于科学。因此新教材调整了编写思路,依据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思想,其核心是追求课程内容结构化,而生物学科的内容包括由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组成的理论体系,及其隐含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因此,生物课程的内容既可以根据知识理论体系建构,也可以根据学科思想和方法建构,两者各有其合理性。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各个模块都兼顾了知识理论体系和科学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由于现在浙江省采用的是新高考,学校也没有统一的参加选考时间,因此导致其中有一部分的学生已经在上半年的四月份已经进行了一次选考,但还有一

高中生物教案:研究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案:研究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遗传的分子基础介绍 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了生物特征和性状传递给后代的机制。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和分子基础。本文将详细介绍遗传研究的分子基础,包括DNA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概念与调控机制以及遗传变异的形成和传递。 二、DNA的结构与功能 1. DNA的化学结构 DNA是所有生命体中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由核苷酸构成。核苷酸是由磷酸基团、五碳糖(脱氧核糖)和氮碱基组成的。氮碱基包括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DNA分为双链结构,它们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了螺旋状的双链结构。 2. DNA的功能 DNA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遗传信息存储和遗传信息传递。DNA中包含了编码蛋白质所需的遗传信息,通过碱基序列的不同排列组合来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此外,DNA还可以通过复制过程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三、基因的概念与调控机制 1. 基因的定义与特征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单位,是决定性状的基本单位。一个基因可以编码一个或多个蛋白质,它的表达与特定的调控序列和启动子有关。基因由转录起始位点和终止位点组成,之间的序列被转录为RNA,然后翻译为蛋白质。 2. 基因调控机制

基因的表达可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影响,包括转录因子的结合、DNA甲基化 和组蛋白修饰等。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与DNA特定序列结合的蛋白质,它们可以 增强或抑制基因的表达。DNA甲基化是通过甲基化酶在DNA分子上添加甲基基团,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组蛋白修饰则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来调控基因的可及性。 四、遗传变异的形成和传递 1. 突变的概念与产生方式 突变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方式,它指的是基因序列发生变化。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突变。突变 可以由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环境因素或诱变剂引起。 2. 遗传变异的传递 遗传变异可以通过性状遗传给下一代。在有性生殖中,遗传变异可以经由两种 方式传递给子代:随性状共遗传和连锁遗传。随性状共遗传指的是性状和遗传变异同时传递给下一代,连锁遗传则是指遗传变异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与其他基因连锁传递。 五、遗传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1. 遗传研究的意义 遗传研究有助于理解生物特征的形成与传递机制,为生物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提供了基础。通过对基因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疾病的遗传基础,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方向。 2. 遗传研究的应用 遗传研究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农业、医学、犯罪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例如,农业领域的杂交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对基因的调控来改善作物的产量和抗

中学生物教案:分子遗传学实验设计与探索基因突变

中学生物教案:分子遗传学实验设计与探索基因突变 1. 引言 1.1 概述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学生物课程中关于分子遗传学实验的教案设计和探索基因突变的内容。分子遗传学是现代生物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它研究了基因在分子水平上的结构、功能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通过本实验的设计与探索,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遗传学这个有趣而又广阔的领域的兴趣,并增强他们对于基因突变及其相关原理的理解。 1.2 文章结构 本文总共包括五个部分:引言、分子遗传学基础知识、分子遗传学实验设计概述、探索基因突变的实验设计与方法以及结论与展望。先给出整个文章框架,再逐步详细介绍每个部分所涉及的内容。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本文所讨论的主题,并逐步深入理解其中复杂而精彩的内容。 1.3 目的 本文旨在为中学生物教师提供一份详细而全面的教案设计,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分子遗传学实验。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分子遗传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索中去。同时,本文也提供了一些可能的改进和进一步研究方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索的空间。通过这样

的教学过程,旨在培养中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并为他们今后深入生物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2. 分子遗传学基础知识 2.1 DNA结构和功能: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分子。它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以双螺旋结构存在于细胞核中。DNA 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编码特定的氨基酸序列来合成蛋白质。每个三个相邻的碱基序列称为密码子,能够被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RNA所识别。 2.2 RNA的合成和功能: RNA(核糖核酸)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核酸分子。在细胞中,RNA通过转录过程从DNA模板上合成。有三种类型的RNA,包括信使RNA (mRNA)、转运RNA (tRNA) 和核糖体RNA(rRNA)。mRNA将DNA上编码的信息转录到蛋白质合成机器中,t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帮助传递氨基酸,并且rRNA是形成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遗传密码和蛋白质合成: 遗传密码是DNA上的碱基序列与蛋白质上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每个密码子编码一个特定的氨基酸,但由于密码子数目(64个)大于氨基酸种类(20种),因此存在一些密码子对应多种氨基酸的情况。这个过程称为遗传的冗余性。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细胞和遗传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 3. 掌握细胞的分裂和遗传基因的传递。 4. 获得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 1. 细胞与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遗传基因的传递方式。 4.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

1. 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 - 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组成部分。 - 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物功能。 2. 遗传的基本原理。 - 遗传的定义和重要性。 - DNA的结构和功能。 - 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变异。 3. 细胞的分裂和遗传基因的传递。 - 细胞分裂的两种方式: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 遗传基因的传递方式: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4.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 实验的设计和步骤。 - 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细胞和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开展细胞实验和遗传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验技巧和科学思维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评估他们的实验技巧和观察力。 2. 组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提供课后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定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考试和项目作业,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成果。 六、教学资源 1. 教科书《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高三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三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考纲解读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Ⅱ 3、基因的概念Ⅱ 4、DNA分子的复制Ⅱ 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二、构建网络 1、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方法、思路、结论。 2、DNA分子的复制:时间、场所、过程、条件、原料、结果、意义。 3、以中心法则为主线,表述基因表达的过程。 三、热点定向 热点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例1、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 键的实验设计是() A、将无毒R型活细菌与有毒S型活细菌混合后培养,发现R型细菌 转化为S型细菌 B、将无毒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培养,发现R型 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C、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其他物质,混合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D、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其他物质,分别加入培养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转化为S型细菌变式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无放射性)。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B、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 C、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一定的误差,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培养时间“较长”,细菌体内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D、若要获取32P标记的噬菌体,需将无放射性的噬菌体置于仅含 32P(其他元素均无放射性)的液体培养基中并让其繁殖数代热点二、DNA的复制 例2、关于右图DNA分子片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A.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3/4 B.②处的碱基缺失导致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C.限制性内切酶可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生物体内不同特征的传递和变异。遗传学研究了这些特征如何通过基因在后代间进行传递。而遗传的分子基础就是研究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分子机制。 一、DNA与基因的关系 1. DNA结构与功能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存储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它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尿嘧啶)组成,通过碱基配对规则,形成DNA链。 2. 基因的定义 基因是指控制一种或多种特定性状表现的一段DNA序列。每个细胞包含一定数量的染色体,染色体上存在许多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二、DNA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 1. DNA复制 DNA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时将DNA复制成两份的过程。这确保了每个新生物体都能得到完整且相同的遗传信息。 2. 转录和翻译 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在细胞核中,DNA通过转录过程生成RNA (核糖核酸),然后被移至细胞质,被翻译为蛋白质。 三、遗传变异的机制

1. 突变 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永久性改变的现象。突变可以是点突变(单个碱基改变)、插入或缺失(添加或删除一个或多个碱基)等。 2. 重组 重组是指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基因之间发生互换,从而形成新的染色体组合。这会增加基因组的多样性。 四、遗传工程与分子基因学 1. 遗传工程 遗传工程利用分子技术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它涉及到转基因、克隆和其他技术,以改善农作物产量、抵抗力或者治疗一些遗传疾病。 2. 分子基因学 分子基因学利用分析DNA和RNA的结构与功能来探究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的机制。它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凝胶电泳和DNA测序等技术。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DNA与基因的关系 1. DNA结构与功能 a. 双螺旋结构及碱基配对规则 2. 基因的定义 a. 控制特定性状表现的DNA序列 二、DNA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

XX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知识考点遗传的分子基础复习教案

XX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知识考点遗传的分 子基础复习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遗传的分子基础 [备考方向要明了] 高频考点 考题例证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及拓展应用 XX山东卷T2、江苏卷T12, XX海南卷T13等。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XX海南卷T25、上海卷T27,XX广东卷T7等。 3.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XX安徽卷T5、江苏卷T7,XX天津卷T2等。 .肺炎双球菌转化和噬菌体侵染细菌两实验的比较[重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过程及结果 ①体内转化实验

相同点 ①实验思路相同:都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只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利用了从S型菌直接提取分离,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间接将DNA和蛋白质分开②结论相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生物的遗传物质总结[难点] 生物 所含核酸 所含核苷酸 含氮碱基 遗传物质 细胞生物 2种(DNA和RNA) 8种 四种脱氧核苷氨酸 四种核糖核苷酸 5种:A、T、c、G、U 均为DNA 病毒 DNA病毒 为DNA核苷酸

种,4种脱氧 4种:A、T、c、G DNA RNA病毒 种,为RNA 4种核糖核苷酸 4种:A、U、c、G RNA 3.有关疑难问题分析[易混点]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总结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后得出 的,而不是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的。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从变异类型看属于基因重组。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次用到大肠杆菌,第一次是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第二次是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35S和32P的放射性以及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遗传的分子基础备课教案

遗传的分子基础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遗传研究的历史和重要性; 2.掌握分子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了解遗传的分子基础和基因表达的过程; 4.能够分析和解释遗传现象的分子机制;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1.遗传研究的历史和重要性: - 通过展示遗传研究的历史与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 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介绍著名科学家的贡献。 2.分子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通过讲解DNA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介绍基因的概念;- 利用模型或动画演示DNA复制和遗传物质的传递。 3.遗传的分子基础和基因表达的过程: - 介绍RNA的种类和功能,讲解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 运用图表和实例,展示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4.遗传现象的分子机制: - 通过案例分析,解释常见的遗传现象(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的分子机制; - 使用实验数据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和推理。 5.科学思维培养与实验设计: - 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 分组讨论,设计并展示相关实验方案。 三、教学步骤 1.导入:介绍遗传研究的历史和其重要性,引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 2.概念讲解:讲解DNA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引入基因概念。 3.实践探究:通过DNA模型或动画演示DNA复制和遗传物质的传 递过程。 4.基因表达的过程:介绍RNA的种类和功能,讲解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 5.调控机制:运用图表和实例,展示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6.遗传现象的分子机制:通过案例分析,解释常见的遗传现象的分 子机制。

7.引导讨论:利用实验数据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和推理遗传现象的分子机制。 8.科学思维培养与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并进行实验设计。 9.概念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概念总结和知识巩固。 四、教学资源及评估 1.多媒体课件:包含遗传研究的历史、DNA结构、转录翻译等内容的图片和动画。 2.实验材料:如DNA模型材料、实验用品等。 3.评估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个人或小组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估。 五、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学习参观生物实验室,亲身感受遗传研究的现场;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子遗传的兴趣; 3.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六、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2.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高考生物核心知识回顾:5 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考生物核心知识回顾 五、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知识点总结 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结论: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某种物质。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步骤:标记大肠杆菌→标记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2)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3)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4)实验结果与分析 (5)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3.DNA分子的结构 (1)基本组成元素:C、H、O、N、P。 (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①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构成。②DNA分子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连接,A—T碱基对之间通过2个氢键连接,C—G碱基对之间通过3个氢键连接。 (3)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4)DNA分子中有关碱基比例的计算 ①常用公式: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A+G=T+C=A+C=T+G=50%。②“单

链中互补碱基之和”占该单链碱基数比例=“双链中互补碱基之和”占该双链总碱基数比例。③某链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的该比值互为倒数,如一条单链中(A +G)/(C +T)=m ,则其互补链中(A +G)/(C +T)=1/m ,而在整个双链DNA 分子中该比值等于1。 4.DNA 分子复制的5个常考点 (1)复制时间(核DNA):细胞分裂前的间期。 (2)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3)复制条件:模板——双链DNA 分子的两条链,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和DNA 聚合酶,能量。 (4)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5)复制意义: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5.遗传信息的表达——转录和翻译 (1)转录: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RNA 的过程。 ①场所——细胞核(主要)。②模板——DNA 的一条链。③酶——RNA 聚合酶(不需要解旋酶)。④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2)翻译:在核糖体上以mRNA 为模板,以tRNA 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的过程。 ①场所——核糖体。②模板——mRNA 。③原料——细胞中游离的21种氨基酸。④运输工具——tRNA 。 (3)中心法则 注:箭头代表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 (4)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①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 途径一: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 生物体的性状。如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贫血。 途径二: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豌豆的圆粒与皱粒、人类的白化病。 ②细胞分化 同一生物个体内不同的细胞中,基因都是相同的,但mRNA 却不完全相同,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③表观遗传: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④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有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有的性状是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如人的身高),有时单个基因可影响多种性状。

高考二轮复习生物教案(4)遗传的细胞基础和分子基础

2010高考二轮复习生物教案(4) 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考纲要求】

【教法指引】 遗传的分子和细胞基础部分,由概念考查向分析说明转移,特点是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成为高考热点之一,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减数分裂考查也与遗传变异,及人类遗传病结合综合进行判断。 考查形式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⑴考查基本概念的识记 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这类试题大多只限于考查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⑵考查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这类试题综合程度不高,步骤不难,直来直去,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有关过程、规律和现象的理解情况,与实际联系不强,学生如能对教材知识基本理解,问题不大 ⑶考查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应用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学生不但要正确识别、理解试题提供的各种图表、资料,全面把握试题提供的客观条件,还要有清晰的解题思路。试题中的难题较多地集中在这种类型上面。 ⑷考查设计程序(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量不大,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要处理这类问题,必须建立起完整的体系,能熟练驾驭所学知识,会使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过程,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类试题由于考试形式限制,—般不会很难,但实际教学中因重理论轻实践,所以学生做起来很不适应。根据考试改革的信息来看,这类试题的比重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⑸考查追求新知的自主学习能力 ⑴遗传的细胞基础 复习“遗传的细胞基础”内容时,首先要抓住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DNA数目的变化过程”,这是学习减数分裂的主线,还要注意减数分裂与行丝分裂的比较记忆,如细胞图、曲线图、数字表格等方画的比较,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多分析一些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精子形成、卵细胞形成的差异性相关的图像分析题,曲线(DNA、染色体数目变化)分析题,以及图像曲线综合题,以提升该方面的解题能力。 ⑵遗传的分子基础 要通过复习“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相统—、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要结合相应的图解来理解和记忆DNA分子结构和复制、转录和翻译、中心法则、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原理等内容。关于转求和翻译的知识要从三个层面来学习:概念、过程和原理,这样会使学到的知识便于理解和记忆还要以中心法则为主线,从DNA(基因)→RNA→蛋白质(性状),联系DNA与基因本质的关系、DNA多样性与蛋白质多样性的关系、DNA结构和稳定性的维持与基因突变的发生、DNA复制与细胞分裂的关系、DNA复制过程中的相关碱基比例的计算等知识另外,要根据教材中的相关实验,从中提取出进行实验的思想方法,如实验的具体的过程、方法及每个实验所能最终说明的结论等。 【专题要点】 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细胞的减数分裂 ①范围:有性生殖的生物。 ②时期:在原始生殖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高三生物 专题五 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的基本规律(第四课时)名师精选教案

专题五:遗传的分子基础和遗传的基本规律(第四课时)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二、重要的结论性语句: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同源染色体上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3、基因重组的来源包括:①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②基因的交叉和互换③基因工程 (转基因技术)。 三、重、难点知识归类、整理 1、两对相对性状的自交遗传实验 (1)熟练写出遗传图解: (2)实验结果分析: ①F 1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双杂种)。 ②F 2出现性状分离和重组类型(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表现型4种:2 种亲本组合类型和2种新类型(重组类型),其比例为: 两种亲本类型占F 2的(9+1)/16 两种重组类型占F 2的(3+3)/16 显性纯合占F 2的1/16 9:3:3:1−−→ −拓展 纯合体占F 2的(1+1+1+1)/16 隐性纯合占F 2的1/16 两种新类型纯合各占F 2的1/16 双显性杂合体占F 2的(9—1)/16 杂合体占F 2的(16—4)/16 两种新类型杂合体各占F 2的(3— 1)/16 2、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比较

例1:1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可产生个种精子,具体如 下:;1个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可产生个种卵细胞,具体如 下: 例2:基因型为AaBb的一对夫妇(a、b分别代表两种致病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 染色体上的基因),他(她)们一个健康的儿子和携带甲乙两种致病基因的正常女子 结婚,问: ⑴该对夫妇健康儿子的基因型有种,占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 ⑵该儿子结婚后,生一个患甲乙两种病孩子的几率为 ⑶该儿子结婚后,生一个只患乙种病孩子的几率为 ⑷该儿子结婚后,生一个只患一种病孩子的几率为 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豌豆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现有YY与yy杂交得F1,F1自交得F2。 F2植株所结种子子叶颜色的分离比是( ) A.3:1 B.1:1 C.2:1 D. 5:3 2.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显性。且 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 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 A.2︰1 B.9︰3︰3︰1 C.4︰2︰2︰1 D.1︰1︰1︰1 3.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 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A和B)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正确

高中生物第二章遗传的分子基础3.中心法则细胞分化和表观遗传学案苏教版

第二课时 中心法则、细胞分化和表观遗传 新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目标 3。1。4 概述 DNA 分子上的遗传信息通过RNA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生物的性状主要通过蛋白质表现 3。1.5 概述某些基因中碱基序列不变但表型改变的表观遗传现象 合格 考试 1.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基因表达产物 与性状的关系。(科学思维) 2。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细胞分化的实质.(科学思维) 等级 考试 1。通过分类和比较,明确中心法则各生物过程的异同。(科学思维) 2.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构建基因控制性状的模型,理解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科学思维) 3。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理解表观遗传产生的原因.(生命观念) 一、中心法则诠释了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1。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 (1)提出者:克里克。 (2)中心法则内容: 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项目序号生理过程遗传信息传递过 程 最初提出①DNA复制DNA流向DNA ②转录DNA流向RNA ③翻译RNA流向蛋白质 发展补充④RNA复制RNA流向RNA ⑤逆转录RNA流向DNA 2.基因表达产物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途径: ①基因酶的合成代谢过程生物性状。 ②基因蛋白质的结构生物性状。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判一判:结合基因与性状的对应关系,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生物的大多数性状受核基因控制。(√) ②一个基因只能控制一种性状。(×)提示: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 ③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 ④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型一定相同。(×)提示: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型不一定相同,生物性状也受环境影响。 ⑤表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