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

(1)有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同吃、同住、同生

活等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对乙型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2)经常接触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

而未采取预防措施者;

3)静脉吸毒、纹身。

4)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免疫接种、内窥

镜检查、注射、手术或针刺治疗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30~180日,平均70日。

1)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起病

较隐匿,多无发热,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多数呈自限性。

2)慢性乙型肝炎

1)我国的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期方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因此,成年人中以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约有半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急性发作,需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2)急性乙肝迁延不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儿童中急性乙肝较多。

3)发病日期不明,就诊时已有慢性肝炎的体征和/或化验者。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等,肝区不适、肝痛、肝肿大、压痛、质地变硬,脾肿大,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如肾炎、关节炎等。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以判定慢性肝炎的程度。如有肝活检材料则按肝活检判定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

(3)重型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约1~5%发展为重症肝炎,以亚急性多见,急性重肝(暴发性肝炎)较少,在慢乙肝基础上发生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较常见。

1)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常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起病10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性脑病,如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嗜睡、昏迷等)。有扑翼样震颤及病理性反射。肝浊音界迅速缩小,黄疸迅速加深,随即出现脑水肿甚至脑疝,明显出血倾向、肝肾综合征等。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亦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起病10日以上出现下列表现:高度乏力、高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高度腹胀、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即达171umol/L以上),明显出血倾向,明显腹水,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肝性脑病常出现较晚(病期10日以上)。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

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基本上同亚型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4)淤胆型肝炎:乙型淤胆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淤

胆型肝炎相似。但慢性淤胆型肝炎有慢性肝炎病史。

5)慢性HBsAg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

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3、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试验:急性乙型肝炎ALT、AST均明显升高,

ALT常高于AST。慢性乙肝ALT、AST持续增高或反复升高,血清胆红素、A/G比值、PTA、胆固醇等可反应病情严重程度。HA、PIIIP、IV型胶原等可提示肝纤维化程度。

重型乙肝胆红素迅速上升,平均每日上升大于17.1umol/L,ALT逐渐下降,而形成胆酶分离现象,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均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A/G倒置、血氨升高,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氨基酸(AAA)的比值下降或倒置。

(2)病原学检查:

1)血清HBsAg、HBeAg、HBcAg、HBVDNA、DNAP或抗-HBc-IgM,其中任有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

2)单项抗-HBc阳性时,需同时伴有上述当中的1项阳性才能确诊。

3)单项抗-HBs阳性,或同时伴有抗-HBc阳性,肝功能正常,特别是血清抗-HBs浓度大于10mIU/ml时,可基本排除乙型肝炎。

3、乙型肝炎肝硬化

(1)早期肝硬化单凭临床资料很难确诊而必须依靠病理诊断。影像学(B超、CT)及腹腔镜检查有参考价值。

(2)凡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具有肯定的门脉高压征(腹壁、食道静脉曲张、腹水、影像学发现肝缩小,脾增大,门静脉脾静脉增宽)且除外其他能引起门脉高压的因素者,均可诊断为临床肝硬化。根据肝病变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肝硬化和静止性肝硬化。

【鉴别诊断】

1、急性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同甲型肝炎。

2、急性重型肝炎应与妊娠急性脂肪肝鉴别。

3、慢性乙型肝炎应与其他原因的慢性肝炎相鉴别,如慢

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血吸虫病、

肝吸虫病等。

4、乙型肝炎肝硬化应与其他原因的肝硬化鉴别,如酒精性、寄生虫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治疗原则】

1、急性乙型肝炎和淤胆型肝炎的治疗:基本上与甲型肝炎相同。

2、慢性乙型肝炎:采用抗病毒,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防止癌变等综合措施。

(1)一般治疗: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热量以维持标准体重为度,勿过胖以防发生脂肪肝,勿食糖太多以防诱发糖尿病。适当休息,生活规律,足够睡眠,肝炎明显活动时应卧床休息,相对稳定时可适当活动和轻微锻炼,以不疲劳为度。保持精神愉快。忌酒、忌用损害肝脏药物。

(2)抗病毒和调节免疫治疗

1)干扰素:a-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一般剂量(3〜5mu,每周3次,6个月),HBeAg与HBVDNA阴转率约为40~50%。影响干扰素疗效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女性疗效较好。

②肝炎症状明显者疗效较好。

③ALT增高明显者疗效较好。

④HBV复制标志水平低者疗效较好。

2)核苷类似物:新一代核苷类似物如Lamivudine、Famciclovir、Lobucavir等对HBV复制有较明显抑制作用,三者均已进入III期临床。口服拉米咲啶,100〜150mg/日,2周后HBVDNA90%受到抑制。

3)胸腺肽:包括人工合成胸腺肽a-1,与干扰素联合使用似能提高HBVDNA与HBeAg阴转率。

4)白细胞介素-2。

5)其他:HBsAg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聚肌胞(polyI:C)、左旋咪唑等。

6)中医药及其制剂:

①猪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

②肝炎灵注射液。

③灵芝糖肽、香菇多糖、小柴胡冲剂等。

(3)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促进黄疸消退

1)减轻肝脏炎症:甘草甜素制剂,包括强力新、强

力宁、甘利欣等。

2)促进解毒功能:肝泰乐、还原型谷胱甘肽(TAD)等。

3)退黄药物:门冬氨酸钾镁、熊去氧胆酸、茵枝黄注射液、

苦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4)降酶药物:联苯双脂、五味子、垂盆草、山豆根、齐墩果酸

片、水飞蓟素等。

5)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肝细胞生长素。

6)改善肝脏微循环:654-2、丹参等。

7)促进能量代谢:ATP、辅酶A等。

8)促进蛋白质合成:氨基酸制剂(肝安、六合氨基酸等)、人血

清白蛋白、人新鲜血浆等。

(4)预防和减少肝纤维化:冬虫夏草菌丝及活血化瘀中草药(如丹参、黄芪等)、大黄虫丸等。

3、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

(1)基础治疗

1)休息:应住院隔离,强调绝对卧床休息,待症状显著好

转,黄疸消退后才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高糖、低脂、适当蛋白饮食。如进食有困

难可以鼻饲或静脉补给。要求保证每天总热量不少于

1500千卡,蛋白质以每天25g为宜。(肝昏迷时禁食蛋白)补充足量维生素B、C、及K。

3)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及神志等变化,并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4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入水量控制在1500ml/d以内,或控制在尿量+500ml。

(2)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疗法

1)拉米呋啶对HBeAg和HBVDNA阳性者可

试用拉米呋啶。

2)胸腺素可用胸腺肽10〜20mg/d,肌

注或静滴。胸腺肽a1(日达仙)亦可试用,亦可试

用大剂量(160〜200mg/d)国产胸腺肽。

3)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1)促肝细胞生长素(200mg以上/日)。

2)前列腺素E1(PGE1)O

3)肾上腺皮质激素:在病程早期(出现肝性脑病之前或刚出现时),短期(3〜5天,不超过

5~10天)应用中等剂量(相当于泼尼松龙40mg/d),

可能有一定好处。病程晚期不用。

4)G-I疗法。

5)甘草甜素(强力宁、强力新等),应使用较大剂量。

(4)护肝、退黄、促进肝功能恢复

1)门冬氨酸钾镁。

2)茵枝黄注射液。

3)丹参注射液。

4)654-2O

5)还原型谷胱甘肽。

6)能量合剂。

(5)并发症处理

1)肝性脑病的防治

①去除诱因:禁食蛋白质,防治消化道出血,防治感染,慎用利尿剂、镇静剂,纠正低钾维持酸碱平衡。

②减少氨和其他毒性物质从肠道吸收:口

服乳果糖,可导泻或醋酸灌肠以清除肠内积氨、积血、积粪,口服抗生素(诺氟沙星、新霉素等)抑制肠道细菌。

③降血氨:门冬氨酸钾镁、乙酰谷酰胺等。

④对抗假性神经递质:左旋多巴。(急性肝昏迷时多无用)。

⑤清除血中毒性物质:可用生物人工肝进行血液灌流(无条件时可用血浆置换)。

⑥纠正氨基酸失衡:可用六合氨基酸、肝安。

⑦对有脑水肿征象者,可用20%甘露醇。2)出血的防治

①补充凝血物质:新鲜血液或新鲜血浆、

凝血酶原复合物,注射VitK及其他止血药。

②预防胃肠道大出血:可用H2受体拮抗

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洛赛克等。

③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口服凝血酶、

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肾上腺素冰盐水灌胃、必要

时可用生长抑素静脉滴注。或用三腔二囊管止血。

4.预防和控制感染控制胆道、肠道、腹腔感染,防止肺炎及泌尿系感染,应用抗生素应合理、适当、足够疗程。禁用对肝脏有损害的抗生素,对明确严重感染者可选用:头孢三嗪、头孢他啶或泰能等。

5.肾功能不全

(1)禁用有肾功能损害的抗生素。

(2)消化道大出血、过量利尿、大量放腹水、严

重感染、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等易诱发肾功能不全,应注意避免和及时处理。

(3)对肝肾综合征,可试用:

1)山莨菪碱。

2)前列腺素片(包括凯时)。对怀疑有发

展为肝肾综合征的患者(少尿,血肌酐升高)应早

期应用前列腺素片(包括凯时)。

3)可用呋塞米(速尿)静脉滴注或腹腔内注射大量呋塞米及多巴胺。

4)氯苄唑胺。

5)透析。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对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出院,不强调隔离日期,也不宜以HBsAg阴转或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为出院标准。对恢复期HBsAg携带者应定期随访。

对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有乙型肝炎病毒标志任何一项阳性者不得献血。对人群中体检发现无症状

HBsAg携带者不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员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传染他人。所

用食具、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具应与健康人分开。

2.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血制品的管理:使用血制品要有严格指征。

(2)防止医源性传播:对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严格对带血污染物的消毒处理。应对透析病房加强卫生管理。对肝炎门诊及病房的病案、用具应单独使用,各种诊治手段应单独施行。

2.阻断母婴传播: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设专床分娩,产房所

有器械应严格消毒。乳头有损伤的HBsAg 阳性孕妇,应暂停哺乳。对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

也阳性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应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加以阻断。

3.保护易感人群(1)主动免疫(乙肝疫苗):酵母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免疫剂量和程序为:

1)一般易感人群(包括儿童和成人),按0、1、6

方案接种5ug,3针。

2)高危人群(肾透析病人、职业性乙肝密切接触者

等)每针为10ug。

3)新生儿,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第一针10ug,第2、3针各5ug。

4)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应在出生后6小时内先注射HBIG,然后于1、2、7月注射3次乙肝疫苗, 每次10ug。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最新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最新 1. 引言 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是导致慢性肝病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学会和机构制定了乙肝诊疗方案指南,以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方案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乙肝诊疗方案指南,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内容。 2. 诊断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乙肝病毒标记物(HBsAg、HBsAb、HBcAb、HBeAg和HBeAb)的检测。根据乙肝病毒标记物的检测结果,可以对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进行判断。 根据最新的乙肝诊疗方案指南,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持续性或间歇性HBsAg阳性超过6个月,且血清中HBV-DNA检测为阳性。 •治愈:HBsAg连续阴性至少6个月,HBsAb阳性。 除了乙肝病毒标记物的检测之外,还可以进行肝功能检查、肝超声、肝活检等辅助检查,以评估肝脏的病变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3. 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状态和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进行个体化制定。 3.1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病毒载量的下降。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和核苷类似物: •如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等核苷酸类药物; •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 根据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和临床情况,可以选择单药或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2 肝保护治疗 肝保护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肝脏的代谢功能和减轻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以保护肝脏功能的正常运行。 常用的肝保护药物包括: •如乙酰谷胺酸、坎地沙等短期使用的药物; •如克肝宁、氨基酸口服液等长期使用的药物。 肝保护治疗的目标是改善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减少肝功能受损,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3 免疫调节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以达到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剂。 免疫调节治疗通常适用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包括HBeAg阳性者和HBeAg 阴性者。 4. 预防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建议乳幼儿、新生儿、性伴侣、医务人员等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传播途径的防控: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应加强血液安全管理、安全性行为教育和母婴传播预防措施。 •密切接触者的防控:密切接触者包括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和性伴侣,应加强乙肝病毒的监测和防控措施。 5. 结论 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至关重要。 根据最新的乙肝诊疗方案指南,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乙肝病毒标记物的检测,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预防方面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和传播途径的防控。 乙肝诊疗方案指南提供了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准化诊疗方案和指导,对于临床医生和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版)》 要点汇总 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背景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病,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管理指 南用于指导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本文档是2023年更新版的 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要点汇总。 防控和预防 - 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尤其是对于儿童、医护人员和高风险人 群。 -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乙型肝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 提供安全注射设备,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 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测,防止疫情扩散。

诊断标准 - 遵循国际和地区指南,确定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 结合病史、体格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 -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应基于乙肝病毒感染超过6个月,同时出现乙型肝炎病毒DNA存在和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 治疗方案 - 个体化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肝功能和病毒表型等因素进行制定。 -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如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 长期随访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肝功能和病毒复制的监测。 定期监测

- 对于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乙型肝炎病毒DNA 水平、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 - 定期随访患者,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病情的变化。 - 对于治愈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监测是否复发。 并发症治疗 -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进行综合治疗。 - 与其他科室合作,开展规范的诊疗工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结束语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更新版的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要点汇总,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参考,帮助更好地管理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请遵循具体的指南和专业意见,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和更新治疗方案。

欧洲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解读

欧洲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疾病,该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在欧洲,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可能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癌等。因此,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一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以指导医生更好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文将介绍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读。 欧洲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其主要目标是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疾病进展。该指南推荐使用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曲他滨等)或干扰素类(如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帮助患者更好地抵抗病毒的侵袭。该指南推荐使用胸腺肽、免疫球蛋白等免疫调节药物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常伴随着一些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该指南推荐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解读欧洲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 患者张先生是一位35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他因为感到乏力、食 欲不振和黄疸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他的乙肝病毒DNA定量较高,肝功能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抗病毒治疗:医生可以给张先生使用核苷类似物或干扰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疾病进展。 免疫调节治疗:同时,医生可以给张先生使用胸腺肽、免疫球蛋白等免疫调节药物进行治疗,以增强他的免疫力,更好地抵抗病毒的侵袭。对症治疗:针对张先生的乏力、食欲不振和黄疸等症状,医生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如给予维生素、护肝药和降黄药等,以缓解他的不适症状。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的实际应用。张先生通过接受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和对症治疗,有望控制住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欧洲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对于指导医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 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和对症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结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 要点汇总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 (2023年更新版) 要点汇总 指南概述 本文档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的要点汇总,基于2023年的 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指导。 诊断 - 对于疑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确认乙型 肝炎病毒感染。 - 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和肝功能指标,以评估病情。 分级和评估 - 使用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肝组织病理学和肝功能评估的 综合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分级和评估。 - 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以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计划。

治疗策略 - 根据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 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达到持久的病毒学和临床反应, 减少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的风险。 - 推荐首选药物为核苷类似物或核苷酸类似物,如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用于抑制病毒复制。 - 对于肝功能较差或肝纤维化较重的患者,联合使用抗病毒药 物和免疫调节剂可能更有效。 治疗监测 - 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和肝功能指标测定,以评估治疗效果。 - 定期监测肝功能,包括肝酶和肝功能衰竭标志物,以及肝纤 维化程度的动态变化。 治疗终止和后续 - 对于达到持久病毒学和临床反应的患者,治疗终止时应定期 进行随访,并关注肝癌风险。

- 对于未达到治疗目标或重复治疗后仍复发的患者,应重新评 估治疗策略,并考虑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案。 预防和注意事项 - 推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 对于合并其他肝病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应谨慎选择治疗策略,并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 治疗期间应避免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这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的要点汇总, 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指导和参考。请在具 体治疗时仔细阅读完整指南以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 1. 概述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据估计,全球约有2.5亿人感染了HBV,其中约7000万人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CHB)。为了降低CHB的发病率、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本指南提供了一套全面的防治策略。 2. 诊断 2.1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应包括: - 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 - 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Bil等) - 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 - 肝硬化、肝癌相关指标(AFP、肝脏超声等)

2.2 临床诊断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作出如下诊断: -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HBV DNA水平较高,伴 有肝功能异常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V DNA水 平较低,无明显肝功能异常 - 肝硬化:肝脏超声提示肝硬化特征,或组织学检查证实 - 肝癌:AFP水平升高,肝脏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占位 性病变 3. 防治策略 3.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如无明显肝功能异常,可不予 特殊治疗。但需定期监测肝功能、HBV DNA水平和肝脏超声,必 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3.2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和抗纤维 化治疗。 3.2.1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常用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和干扰素。治疗目标为HBV DNA降 至检测不到水平,HBeAg转阴或消失,HBsAb产生。 3.2.2 保肝治疗 保肝治疗旨在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常用药物有双环醇、水飞蓟素等。 3.2.3 抗纤维化治疗

2024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指南

2024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指南 一、前言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 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提高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水平,减少 疾病负担,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患者, 旨在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基因组长约 3.2kb,具有高度变异性。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 估计全球约有2.5亿人感染HBV,其中约7000万人患慢性乙型肝炎。HB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严重疾病。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3.1 临床表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腹水、肝脾肿大等。 3.2 实验室检查 (1)血清学检查: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等。 (2)病毒学检查:HBV DNA载量、HBV DNA耐药检测等。 (3)肝功能检查:ALT、AST、ALP、总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 (4)肝脏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 (5)肝组织学检查:病理活检。

3.3 诊断标准 依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如下: (1)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 (2)HBV DNA载量≥10^5 IU/ml。 (3)肝功能异常,如ALT、AST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证实有慢性肝炎表现。 四、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4.1 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抑制HBV DNA复制,降低病毒载量。 (2)免疫调节治疗: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肝脏炎症。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 (1)有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同吃、同住、同生 活等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对乙型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2)经常接触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 而未采取预防措施者; 3)静脉吸毒、纹身。 4)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免疫接种、内窥 镜检查、注射、手术或针刺治疗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30~180日,平均70日。 1)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起病 较隐匿,多无发热,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多数呈自限性。 2)慢性乙型肝炎

1)我国的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期方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因此,成年人中以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约有半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急性发作,需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2)急性乙肝迁延不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儿童中急性乙肝较多。 3)发病日期不明,就诊时已有慢性肝炎的体征和/或化验者。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等,肝区不适、肝痛、肝肿大、压痛、质地变硬,脾肿大,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如肾炎、关节炎等。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以判定慢性肝炎的程度。如有肝活检材料则按肝活检判定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 (3)重型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约1~5%发展为重症肝炎,以亚急性多见,急性重肝(暴发性肝炎)较少,在慢乙肝基础上发生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较常见。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全文)(202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全文)(2023) 引言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它可以引起肝脏的炎症和损害,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为了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此我们推出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更新版。 1.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 •父母患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给子女。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可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性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中,因此性接触是一种主要的传播途径。 •输血和血液制品的使用,血液、血浆等输血及血液制品的使用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

•医疗操作不规范,如手术、注射等操作中未采取相关的血液防护措施,也会导致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2. 乙型肝炎的防治措施 2.1 疫苗预防 目前,乙型肝炎疫苗已经问世,对于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群,接种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保护,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2.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乙型肝炎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有可能污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场所或物品后。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如避免共用针头、注射器、牙刷等个人物品。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注射等操作:只有在确实需要 的情况下才进行手术、注射等操作,并确保操作过程符合 规范。 2.3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关键。 建议以下人群及时就诊: •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家庭 成员、性伴侣等。 •具有肝脏损害风险的人员,如长期饮酒、有药物过 敏史、有其他肝脏疾病的人员等。 2.4 加强宣教和健康教育 通过加强宣教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乙型肝炎防治意识,促进人们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宣教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乙型肝炎的早期症状和检测方法。 •乙型肝炎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2024年乙型慢性肝炎防治全方位指南

2024年乙型慢性肝炎防治全方位指南 引言 乙型慢性肝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传染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防治乙型慢性肝炎,制定一份全方位的指南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档旨在提供2024年乙型慢性肝炎防治的指导原则和策略。 目标 本指南的目标是减少乙型慢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乙型慢性肝炎的有效控制和消除。 预防策略 1. 推广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慢性肝炎最有效的手段。应加强宣传和推广疫苗接种,特别是对婴儿、青少年和高风险人群。 2.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乙型慢性肝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知水平,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行为。 3. 加强卫生监管:加强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措施的有效实施。

4. 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传授乙型慢性肝炎的预防知识和良好的卫生惯,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5. 早期筛查和诊断:建立健全的乙型慢性肝炎早期筛查和诊断机制,提高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机会,减少疾病的转归和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策略 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等。 2. 药物治疗:根据最新的临床指南,选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定期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3. 肝功能保护:加强对患者的肝功能保护,如避免酒精摄入、合理饮食、避免肝毒性药物的使用等。 4. 定期随访: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疗效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支持措施 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乙型慢性肝炎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 资源投入:增加乙型慢性肝炎防治的投入,包括疫苗供应、药物支持、医疗设备和人力资源等。 3.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应对乙型慢性肝炎的挑战。 结论 2024年乙型慢性肝炎防治全方位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是解决乙型慢性肝炎问题的关键。通过预防策略、治疗策略和支持措施的有机结合,我们有信心在2024年取得乙型慢性肝炎防治的显著进展,实现对该疾病的有效控制和消除。 --- (以上为800字以上的内容)

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诊断治疗指南

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诊断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 一、前言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associatedglomendonephritis,HBV—GN)是我国儿童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也是儿童期膜性肾病的主要病因。为进一步规范HBV-GN的诊断和治疗,2000年11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在珠海召开了研讨会,制定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诊断、治疗方案(草案)。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在原有诊疗常规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修订本指南。 二、HBV—GN的定义 HBV—GN指由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上以不同程度蛋白尿为主要表现,可伴有镜下血尿。 五、流行病学 1.发病率:HBV-GN的发生与HBV感染密切相关,HBV-GN的发病率也大致与HBV感染率高低相平行。儿童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HBV-GN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2.乙肝疫苗接种影响:我国儿童HBV感染率在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显著降低。 六、病理 1.病理类型分布:儿童HBV-GN的病理改变以膜性肾病(MN)为特征,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次常见的病理改变,其他病理类型少见,与成人HBV-GN病理改变多种多样有区别。 2.非典型膜性肾病:HBV·GN的MN的病理特征与原发MN不同,为“非典型膜性肾病”,常伴一定程度系膜增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呈链环状但钉突不显著。除C3、IgG沉积外,也常有IgM、IsA、CA及Clq沉积,可出现“满堂亮”现象,呈颗粒样沉积,沿毛细血管襻分布,也可见于系膜区”⋯。 3.HBV抗原沉积 HBV—DNA在肾小球内系膜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肾小管、肾间质和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七、临床表现 1.临床特点:多在2—12岁发病,平均年龄为6岁,男童显著多于女童,可高达90%.临床大多表现肾病综合征(73%),有一些表现为非肾病范围蛋白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较少。大多无肝脏病症状,有近半数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约半数患者c3降低,下降程度较轻。 2.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约3/4患儿为HBsAg、HBeAg、核心抗体(HBcAb)阳性(俗称大三阳),其余为HBsAg、HBeAb和HBcAb阳性(俗称小三阳),个别为HBsAg 或HBsAg伴HBeAg阳性。 八、诊断标准 确诊仍依赖肾活检 1.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大多数为HBsAg、HBeAg和HBcAb同时阳性(俗称大三阳),少数为HBsAg、HBeAb和HBcAb同时阳性(俗称小三阳),个别血清HBsAg阴性但HBV-DNA阳性[B]。 2.患肾病或肾炎并除外其他肾小球疾病:大多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少数表现为蛋白尿和血尿[B]。 3.肾小球中有1种或多种HBV抗原沉积:大多有HBsAg、HBcAg或HBeAg在肾小球沉积[B]。

XX省慢性乙型肝炎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XX省慢性乙型肝炎分级诊疗指南(2020年版) 目录 一、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 (2)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及分型 (2) 三、慢性乙型肝炎筛查、诊断与评估 (4) (一)慢性HBV感染者的筛查 (4) (二)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4) (三)慢性乙型肝炎评估(各级医院检查项目) (4) 四、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4) (一)改善肝功能与免疫调节药物 (4) (二)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5) (三)抗病毒治疗药物: (6) 五、慢性乙型肝炎分级诊疗服务目标、流程与双向转诊标准、各级医院服务对象 (12) 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教育管理服务规范 (16) (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类管理标准 (16) (二)慢性乙型肝炎分类管理方式与内容 (16) (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流程图 (17)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早期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可大大减少HBV感染,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预后可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 (一)患病率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HBV 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2014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HBsAg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我国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由于乙肝疫苗免疫普及,急性HBV感染明显减少,以及感染HBV人口的老龄化,再加上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近年乙肝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所占比例上升。 (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就诊情况全国调查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按照就诊率约5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慢性HBV感染患者数约为4650万人。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所推荐的慢性乙型肝炎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定义及分型 (一)定义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乙型肝炎脱氧核糖核酸病毒(HBV 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二)分型根据H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感染分为以下各型: 1.慢性HBV携带者:多为年龄较轻的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 DNA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2次以上均显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肝纤维化测定和(或)组织学检查无病变或病变轻微。 2.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纤维化测定和(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3.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HBeAg持续阴性,HBV DNA 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肝纤维化测定和(或)肝组织学有肝炎病变。

2020版: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20版: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要点 建议基层医生积极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HBV血清学检测为HBV感染的首选检测方法。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儿童和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第2针和第3针。 对感染HBV的妇女进行母婴阻断,最主要的干预措施是新生儿出生12 h内尽早接种首针乙型肝炎疫苗和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按照国家免疫程序完成后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证据表明,对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孕中晚期进行口服抗病毒药物干预,会进一步减少乙型肝炎母婴传播。 在孕期发现乙型肝炎活动的相关症状或转氨酶异常,应尽快转诊到感染科(或肝病科)及妇产科专科治疗。

基层医生可诊断、治疗和管理慢性乙型肝炎。 推荐首先进行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 检测,若HBsAg阳性,有条件的基层可检测HBV DNA、肝功能和肝脏彩超,甚至进一步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早期药物治疗。 HBV DNA阳性的患者,若ALT持续异常(>1倍正常值上限)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ALT升高,均应考虑开始抗病毒治疗;有肝硬化者,无论ALT和HBeAg状态,均建议抗病毒治疗。 推荐药物有3种: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转诊: (1)紧急转诊:①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②重型肝炎(肝衰竭)。(2)普通转诊:①初诊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②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癌症化疗的患者;③慢性乙型肝炎经抗病毒治疗6个月,ALT 仍持续异常和/或HBV DNA阳性患者;④肾功能不全患者;⑤HBV 合并HCV、HIV感染者;⑥妊娠期女性(HBV DNA 阳性者);⑦青少年及儿童患者;⑧由于其他因素无法处理者。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全版)

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最全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并分别于2010年、2015年和2019年进行了更新。近3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基础、临床和新药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届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新发感染率要减少90%、死亡率减少65%、诊断率达到90%和治疗率达到80%。为更好地规范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大幅度提高CHB的诊断率和治疗率(目前我国仅分别为22%和15%),从而减少相关的死亡率,再次更新本指南。 流行病学和预防 推荐意见1: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 h内尽早接种1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乙型肝炎疫苗(A1)。危重症新生儿,如超低体质量儿(<1 000 g)、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剂乙型肝炎疫苗(A1)。 推荐意见2:对HBsAg阳性或不详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 h 内尽早注射一剂次100 IU 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

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乙型肝炎疫苗(A1)。建议对HBsAg阳性或不详母亲所生儿童,于接种第3剂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时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HBsAg 阴性、抗-HBs<10 mIU/ml,可按0、1、6个月免疫程序再接种3剂乙型肝炎疫苗;若HBsAg阳性,为免疫失败,应定期监测(A1)。 推荐意见3:HBsAg阳性或不详母亲的早产儿、低体质量儿(<2 500 g)也应在出生后12 h内尽早接种HBIG和第1剂乙型肝炎疫苗。早产儿或低体质量儿满1月龄后,再按0、1、6个月程序完成3剂次乙型肝炎疫苗免疫(A1)。 推荐意见4: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接种了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B1)。 推荐意见5:对于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进行补种。第1剂与第2剂间隔时间应≥28 d,第2剂与第3剂间隔应≥60 d(A1)。 推荐意见6:对3剂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剂60 μg或3剂20 μg乙型肝炎疫苗,并于完成第2次接种程序后1~2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剂6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A1)。

2020版: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2020版: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最全版)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 HBV )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硏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因全球各地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 CHB )的疾病负担不同及医疗保健系统的差异,总体上仍存在知晓率低、诊断率低和治疗率低的问题,导致其发现晚、治疗不及时及管理不规范,给国家和家庭的医疗支出造成巨大负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分别于2010、201 5和2019年进行了修订〔门。为响应建立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号召,落实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 和2017年11月我国政府出台的《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 —2020年)》〔2]的总体目标,发挥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角色,加强对CHB的科晋、预防、筛查、诊断和综合管理,特制订此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基层,旨在帮助全科医生,在CHB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管理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 包括或解决CHB管理的所有问题。因此,全科医生在诊治CHB 患者时, 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和意愿的 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 更新和完善。 —、概述 (―)定义

慢性HBV感染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彌/或HBV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 )阳性6个月以上。CHB :指由HBV持续感染6个月以上 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率差异很大。据WHO估计,全球约有2.57亿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我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和非洲地区占68% [ 3 ] o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其中肝硬化占30%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占45%。我国肝硬化和HCC 患者中,由HBV感染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 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对全国1 ~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 ~4岁、5~14岁和1 5~29岁人群HBsAg流行率分别为0.32%、0.94%和4.38% [4],与1992 年比较,分别下降了96.7%. 91.2%和55.1%。据统计,目前我国全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 ,慢性HBV感染者约7 000万例,其中CHB患者为2 000万〜3 000万例[5 ]。 尽管HBV相关疾病所致的医疗负担很重,CHB治疗的进展也很快, 但大多数HBV感染者对自身感染状况知晓率仍较低,导致部分患者就医时已经进展到疾病晚期。因此CHB的早期筛查、诊断及后续的关怀管理是防治的关键环节。 (三)传播 HBV主要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后,母婴传播已大幅度减少。

2023年全文版乙型慢性肝炎防治指南

2023年全文版乙型慢性肝炎防治指南 概述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全文版乙型慢性肝炎的防治指南。乙型慢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病,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本指南将提供预防、诊断和治疗乙型慢性肝炎的指导意见,以帮助医务人员和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该疾病。 预防乙型慢性肝炎 - 推广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慢性肝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推广疫苗接种可以帮助减少乙型慢性肝炎的发病率。 -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乙型慢性肝炎的认识和了解,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防护意识和行动。 乙型慢性肝炎的诊断 - 临床症状:乙型慢性肝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 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可以确定乙型慢性肝炎的诊断。

乙型慢性肝炎的治疗 - 抗病毒治疗:对于确定为乙型慢性肝炎的患者,抗病毒治疗 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毒复制情况, 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 支持性治疗:除了抗病毒治疗外,医务人员还应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进行支持性治疗,包括补充营养、保护肝功能等。 注意事项 - 避免饮酒:乙型慢性肝炎患者应避免饮酒,以减轻肝脏负担,促进康复。 - 避免使用肝损伤药物: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使用具有肝脏 损伤风险的药物,如某些解热镇痛药等。 以上是2023年全文版乙型慢性肝炎防治指南的内容,旨在帮 助医务人员和公众更好地了解和防治乙型慢性肝炎。请根据具体情 况进行实际操作,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防治工作。 请注意,本文档中的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法律依据。如需具 体指导,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乙型慢性肝炎防治全文指南(2024年版)

乙型慢性肝炎防治全文指南(2024年版) 目标 本指南的目标是为了提供乙型慢性肝炎的防治指导,以减少乙 型慢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措施 1. 推广疫苗接种:积极宣传乙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并鼓励人们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2. 提高公众认知:通过媒体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 乙型慢性肝炎的认识,加强个人卫生惯的养成。 3. 加强卫生监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医疗机构感染控制,防 止乙型慢性肝炎的传播。 诊断和治疗 1. 早期诊断:建立乙型慢性肝炎的筛查机制,提高早期诊断率,尽早开始治疗。 2.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3. 定期随访: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进行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和药物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公众教育和宣传 1. 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乙型慢性肝炎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乙型慢性肝炎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2. 媒体宣传: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渠道,传播乙型慢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知识,提高公众关注度。 3. 社区活动:组织社区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提供乙型慢性肝炎的相关知识和服务。 数据收集和研究 1. 数据收集:建立乙型慢性肝炎的监测和报告机制,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情况和疫苗接种情况等数据。 2. 研究和评估:开展乙型慢性肝炎的研究,评估防治措施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制定更好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乙型慢性肝炎的防治全文指南,包括预防措施、诊断和治疗、公众教育和宣传、数据收集和研究等方面的内容。通

过积极推广疫苗接种、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早期诊断率等措施,我们有望降低乙型慢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注意:以上内容为研究者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提供的建议,具体实施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实践准则。)

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重点内容(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重点内容(全文)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据估计,目前我国全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00万~3000万例。尽管HBV相关疾病所致的医疗负担很重,CHB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发展,但大多数HBV感染者对自身感染状况知晓率仍较低,导致部分患者就医时已经进展到疾病晚期。 因此CHB的早期筛查、诊断及后续的关怀管理是防治的关键环节。 一、检测 (一)检测对象 建议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或医疗活动中,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以及18岁以上成人积极进行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检测,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疾病危害的目的。 (二)检测方法 1. HBV血清学检测:目前为HBV感染的首选检测方法。HBV血清学标志

物包括HBsAg、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和抗-HBc IgM。临床意义见表1、2。 表1 HBV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图片 表2 HBV血清学标志物临床意义组合分析 2. HBV DNA定量检测:主要用于判断HBV复制水平,用于抗病毒治疗

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判断。HBV DNA定量多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其检测下限值因不同生产厂商的试剂而异。 3. 生物化学检查: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胆红素、外周血常规检测、甲胎蛋白(AFP)等。 4. 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检查:主要介绍3种方法,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肝纤 维化4因子指数(FIB-4)和瞬时弹性成像(TE),其中APRI评分、FIB-4 简单易行,可在社区开展并用于肝纤维化的评估,TE因受到设备限制,适合大型医院进行检查。 5. 影像学检查:主要目的是监测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疾病进展,包括了解有无肝硬化及门脉高压征象、发现肝占位病变并鉴别其性质,尤其是监测和诊断肝细胞癌(HCC),肝癌首次确诊时的大小和预后密切相关,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是最为有效筛查早期肝癌的手段。建议没有肝硬化的CHB 人群每6个月复查1次,有肝硬化的CHB患者每3个月1次。超声造影能更好地鉴别占位性质。 (三)检测策略 建议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以及既往未进行HBV相关检查的18岁

乙型肝炎治疗指南

乙型肝炎治疗指南 前言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该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本指南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定义 I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II-1 有对照但非随机临床试验 II-2 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II-3 多时间点病例系列分析,结果明显的非对照试验 III 受尊重权威的观点及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 1. 病原学 HBV(翻译: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 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翻译:乙型肝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但65℃ 10 h、煮沸10min 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翻译:乙型肝炎病毒)。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翻译:乙型肝炎病毒)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翻译:乙型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 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 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cccDNA半衰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HBV基因型与疾病进展和干扰素(IFN)α治疗效果有关。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 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6-9]。HBeAg阳性患

《2023年EASL乙肝诊治指南》

《2023 EASL 乙肝诊治指南》 欧洲肝脏争论学会〔EASL〕于今年 2 月推出版乙肝防治指南。《指南》登载于其官方杂志《肝脏病学杂志》〔J Hepatol〕2023 年第 2 期。版指南在乙肝治疗终点、治疗选择以及疗效推想等方面均有所更。我们特别邀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金清龙教授摘译《指南》中的重要内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进行审校,并请两位教授对《指南》内容进展简要点评。我们将分期摘登《指南》主要内容,敬请关注。 慢性乙肝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病毒持续复制和疾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亲热相关。对慢性乙肝患者的纵向争论说明,患者被确诊后,肝硬化累积5 年发生率为 8%~20%,肝脏失代偿 5 年累积发生率约为 20%。代偿性肝硬化患者 5 年生存率约为 80%~86%,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预后不好,5 年生存率为 14%~35%。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每年 HBV 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率较高,在已经确定的肝硬化患者中其发生率为2%~5%,不过,HBV 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与地域以及肝病分期均相关。 版指南阐述了慢性乙肝诊治中的10 个重要问题: 1.治疗前如何对肝病进展评价? 2.治疗目标和治疗终点是什么? 3.如何定义治疗应答? 4.一线治疗的最抱负选择是什么? 5.疗效的推想因素是什么? 6.耐药相关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处理耐药? 7.如何进展治疗监测? 8.何时停药? 9.特别人群如何治疗? 10.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 治疗前评估 首要一步,应确定肝病与HBV 感染的的因果关系并评价肝病的严峻性。并非全部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都持续增高。免疫耐受期患者ALT 可持续正常,一局部HBeAg 阴性的慢性乙肝 患者 ALT 可连续正常。因此,适当的、纵向长期随访是重要的。 (1)对肝病严峻性进展评估的生化指标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 ALT、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血细胞计数。通常,ALT 高于AST。然而,当疾病进展为肝硬化时,AST/ALT 比值逆转,此外,还可观看到血清白蛋白降低、PT 延长以及血小板计数降低。还可承受肝脏超声进展评估。 (2)检测HBV DNA 水平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打算和后期监测是必要的。强力推举承受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响〔PCR〕法进展随访,主要由于其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其较宽的动态范围。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一个表达HBV DNA 水平的国际正常标准。应用IU/ml 表示血清HBV DNA 水平,以确保所测数值具有可比性。对同一例患者应承受一种测量方法,以便评估抗病毒效果。 (3)应全面检查是否存在引起慢性肝病的其他缘由包括HDV、HCV 或 HIV 混合感染,是否并存酒精性、自身免疫性、代谢性、脂肪性肝病。 (4)肝脏的形态学检测结果有助于打算是否开头治疗,因此对于 ALT 上升或者HBV DNA 大于 2023 IU/ml 〔或者两者兼有〕的患者,推举其承受肝组织活检以确定炎症反响和纤维化程度。肝组织活检也常应用于 评估其他可能缘由的肝病如脂肪变或脂肪肝。尽管肝穿是一项侵袭性操作,但严峻并发症的发生危急很小〔1/4000-10000〕,肝穿针的大小应当能够到达准确分析肝脏的损伤和纤维化程度的目的。 对于具有纤维化临床证据的患者,或具有治疗指征无须考虑炎症活动度或纤维化分期的患者,通常不需要进展肝穿。应用无创方法包括血清学指标、瞬时弹性成像法,评估肝纤维化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方法是对肝活检的补充,可以避开肝活检。 2治疗目的 治疗乙肝的目的是,阻挡疾病向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终末期肝病、肝癌、死亡的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假设乙肝病毒能够被长期抑制,则慢性肝炎组织学活动性、肝硬化发生危急、肝癌发生危急均降低,治疗乙肝的目的就到达了。然而,由于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中,HBV 感染不能完全被去除。 3治疗终点 通过治疗必需将HBV DNA 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抱负的是低于PCR 检测低限〔10~15 IU/ml〕,病毒被抑制的程度应确保能使生化指标复常、组织学改善和并发症得以预防。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治疗使HBV DNA 降至低水平与疾病缓解有关。 持续保持HBV DNA低至检测不到水平,是降低病毒对核苷类似物发生耐药危急的关键。持续保持HBV DNA 低至检测不到水平也增加了HBeAg 阳性患者发生HBeAg 血清转换、HBeAg 阳性和HBeAg 阴性患者HBsAg 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