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探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探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探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探析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人文教育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探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选题背景:

在传统历史研究中,妇女群体长期处于湮没无闻的状态,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欧美妇女运动的发展和“新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妇女史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术领域。国内对西方妇女史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我国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西方妇女的家庭与婚姻、就业问题、选举权问题、社会形象和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对于英国妇女的家庭状况,我国学者主要研究了16~19世纪时期的英国妇女家庭和婚姻,对他们的家庭观念、感情生活、性别分工给予特别的关注,但对于20世纪英国妇女的研究多为一战前后英国妇女的选举权、就业问题或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第二次女权运动,有关英国妇女家庭史的研究,国内外的专著和论文比较少,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的研究不足。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文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的探析”为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对家庭与婚姻问题的研究是妇女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个人来说,家庭是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地方,满足家庭成员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社会和经济保障;对于社会整体来说,家庭是生产和消费单位,其职能是使人接受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促进人的社会化。而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婚姻不仅是男女组建家庭,共同生活,也是经济、宗教和阶级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英国妇女的家庭状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英国妇女的地位,更好地了解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其次,家庭与妇女问题在全世界都是大问题,英国的变化可以说是西方社会的一个缩影。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英国妇女家庭史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于英国家庭与妇女的影响值得探讨。此时,曾经在战时参加工作的妇女被社会和政府要求重新回归家庭,担负起她们本应该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加之英国人对妇女传统形象的认可,使得英国妇女主要还是在家庭中扮演应有的角色。而另一方面,战争改变了人们对女性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使女性的家庭

地位提高,同时随着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兴起,使英国妇女的独立意识再次高涨,谋求在家庭领域和公共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意义:

本人以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英国作为西方最早开始妇女运动的国家之一,传统的女性主义的理论、思想可在此找到根源,研究这一问题问题不仅能够全面了解英国的法律制度、文化观念和社会风俗,还可以了解英国女性不断争取自身权益斗争的过程。20世纪是妇女摆脱家庭束缚、取得独立人格的一个世纪,妇女地位也在这一时期逐渐提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战后影响英国妇女与家庭的特殊时期以及60年代末第二次女权运动到来之前的过渡时期,研究这一时期英国妇女与家庭状况的变化正是反映英国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为我国女性的发展和争取权益提供具有极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本文主要在国内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如下:

导言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社会发展状况

1、政治发展状况

2、经济发展状况

3、社会发展状况

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婚姻生活特点

1、妇女的婚姻观念

2、性

3、避孕和生育

4、离婚

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生活特点

1、家务劳动的简化

2、妇女就业不断增长

3、妇女家庭活动变化

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

1、男女对家务的分工

2、妇女的家庭经济地位

结束语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将从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等方面展开论述。实际上,不光英国,在整个西方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中女性都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的地位,对女性的定义都是男性在对自己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将与自己相对的、从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人群确定为女人。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受到传统观念压制的女性是会继续默默接受这一切,甚至一定程度上满足于现状呢,还是做出其他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是如何抓住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时代变化为她们带来的有利时机,如何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互联网等方式搜集、查阅一切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料,有比较地将这些材料逐一筛选、分类,然后有重点地进行阅读,深入了解本论文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态,进而探寻出研究的切入点,为研究设计、调查实施和撰写研究报告奠定了基础。

2. 逻辑分析法:在掌握足够充分的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妇女学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方法,深入探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11:确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10.12:查找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2010.12—2011.02:撰写论文初稿,为进一步修改奠定基础。

2011.03 :提交毕业论文初稿给指导教师审阅、并修改。2011.03—2011.04:进一步收集资料,修改论文,提交二稿。2011.04—2011.05:定稿,完成相关材料填写,装订成册。准备答辩

2011.05:毕业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英]阿瑟·马威克著.一九四五年以来的英国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2.

2、王萍.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英]阿萨·勃里格斯著.英国社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

4、[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现代化的冲击[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5、[英]约·阿·兰·马里欧特.现代英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3.

6、[英]W·N·梅德利科特著.英国现代史1914—1964[M].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0.

7、王晓焰著.18—19世纪英国妇女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钱乘旦,陈晓律著.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四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四川人民

出版社.2004.

9、王振华,刘绯.变革中的英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10、于鸿敏.我国关于英国妇女问题研究近况评述[J]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院2008(11).

11、张晓霞.20世纪下半叶英国妇女就业引起的家庭变化.广西社会科学.2004(2)

12、钱乘旦.20世纪英国的妇女与家庭问题.世界历史.1996(5).

13、钱乘旦.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英国国内政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5(3).

14、谢欣孜.英国妇女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及战间期的发展[D].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

15、Jane Lewis.Women and Social Change, 1945-1995

16、Pat Thane.Unmarried Motherhood in Twentieth-Century England,in Women’s History Review,Vol.20,No.1,February 2011,pp.11-29.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人文教育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探析

一、材料来源

笔者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通过数据库查找相关研究成果来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并通过学校图书馆、网络电子书以及本人购买找到了许多相关的著作,如《1945年以来的英国社会》、《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英国现代史1914—1964》等,这其中内容很多都缘于原始的资料,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另外,笔者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详细书目可参见“参考文献”一节。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比较和分析,对这一课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历史及现状

国内对西方妇女史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我国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西方妇女的家庭与婚姻、就业问题、选举权问题、社会形象和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我国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妇女的家庭与婚姻、就业问题、选举权问题、社会形象和地位等不同角度对英国妇女给予特别的关注。

其中,对于英国妇女的家庭状况,我国学者(如傅新球、潘迎华、管佩韦等)主要研究了16~19世纪时期的英国妇女家庭和婚姻,对他们的家庭观念、感情生活、性别分工给予特别的关注,成果主要集中于对19世纪中产阶级的英国妇女。但目前国内学界对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史的研究刚进入起步阶段,大部分研究缺乏理论指导和研究深度。对于20世纪英国妇女家庭史的研究就仅限于个别学者,专著更是寥寥无几。好在20世纪这个时期内也有不少学者对英国妇女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样值得本人参考,其中包括张晓霞的《20世纪下半叶英国妇女就业引起的家庭变化》在内的论文便是很好的资料。虽然有关20世纪英国妇女家庭史的研究,特别是二战后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的研究,国内外的专著和论文较少,但笔者也从现有的诸多资料中整理出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行一番尝试性的撰写。

研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的相关著作:

1、阿瑟·马威克(1992)所著的《一九四五年以来的英国社会》虽不是一部关于英国

妇女家庭史的专著,但本书以社会历史学的角度记录了1945年以来的英国社会,内容十分详细,可读性很强,最重要的是提供了很多真实的案例和数据。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二部分的11个小节记述的是1945—1972年的内容,其中第4小节是“家、家庭和街头角落”着重讲述了英国妇女与家庭状况,其他的10个小节包括写了当时英国的福利、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对笔者写这篇论文都具有不同价值的参考性。

2、王萍(2005)所著的《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从女性形象的角度纵向勾勒了现代英国社会主流观念中的女性形象的变化历程,展现了不同时段中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全书的正文分为四个章节,作者从中世纪以来英国妇女的负面形象“魔鬼”谈起,经由工业革命后确立的“天使”形象,再到一战后开始流行的“新母亲”形象,最终指归到当今担负着工作和家庭双重责任的“两栖”女性形象。其中第四章“走向未来的‘两栖’女性”提出“两栖”女性的观念,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英国妇女寻求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平衡这一变化,观点新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阿萨·勃里格斯(1983年)所著的《英国社会史》在“战争造成的鸿沟”、“贫穷与进步”“结束和开始”这几个个章节中谈到了从一战以来英国社会的变化,特别强调了战争对英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前后变化,其中也包括英国妇女与家庭方面的变化。

研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的相关论文:

1、钱乘旦(1996)在《20世纪英国的妇女与家庭问题》一文从妇女的地位、家庭变化、两性关系的变化这三方面记述了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与家庭的状况。其中指出了二战后随着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家庭与两性关系也发生变化,例如二战后妇女就业机会增加,家庭负担有所减轻,对丈夫依赖有所减少等。

2、张晓霞(2004)的《20世纪下半叶英国妇女就业引起的家庭变化》一文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从就业变化的角度来探讨其所引起的家庭变化,并主要从家庭结构、家务劳动分工、未成年孩子照管、家庭内部收入支配权四个方面的变化来进行叙述,从不通的切入点来说明二战后英国妇女的家庭变化时怎样的,这种写作的思路很值得借鉴。

3、谢欣孜(1996)的《英国妇女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及战间期的发展》一文研究的是英国妇女运动在1914年至1945年间的发展与特色。文章虽不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范围之内,但该文作者对二战期间英国妇女的状况描述比较详细,对二战后初期的相关状况也有所探讨。这都有助于笔者理清思路,掌握事件前后发展的因果,形成完整的顺序。

三、发展动向与趋势;

综观目前关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家庭妇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值得肯定的

是,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推进、历史学研究呈现多元化,包括英国妇女家庭史在内的妇女史

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呈现鲜活的魅力。以往我国对英国妇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英国妇女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演变,以探讨妇女所经历的苦

难为主。但随着国内学者在吸收西方妇女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上,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研究

方法的改变,研究的视角正在越来越多样,对英国妇女家庭的探析也越来越深入,比如除了

以往对中产阶级英国妇女研究较多,在将来是否可以涉及老龄化的妇女等个案研究上?20

世纪60年第二次女权运动以来,女性问题将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妇女史当今虽非显学,但笔者相信在未来她将不断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1、[英]阿瑟·马威克著.一九四五年以来的英国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2.

2、王萍.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英]阿萨·勃里格斯著.英国社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

4、[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现代化的冲击[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5、[英]约·阿·兰·马里欧特.现代英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3.

6、[英]W·N·梅德利科特著.英国现代史1914—1964[M].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0.

7、王晓焰著.18—19世纪英国妇女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钱乘旦,陈晓律著.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四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四川人民

出版社.2004.

9、王振华,刘绯.变革中的英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10、于鸿敏.我国关于英国妇女问题研究近况评述[J]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院2008(11).

11、张晓霞.20世纪下半叶英国妇女就业引起的家庭变化.广西社会科学.2004(2)

12、钱乘旦.20世纪英国的妇女与家庭问题.世界历史.1996(5).

13、钱乘旦.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英国国内政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5(3).

14、谢欣孜.英国妇女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及战间期的发展[D].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

15、Jane Lewis.Women and Social Change, 1945-1995

16、Pat Thane.Unmarried Motherhood in Twentieth-Century England,in Women’s History Review,Vol.20,No.1,February 2011,pp.11-29.

本科毕业论文

(20 届)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状况探析

目 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社会发展状况 (1)

(一)政治发展状况 (1)

(二)经济发展状况 (1)

(三)社会发展状况 (2)

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婚姻生活状况 (3)

(一)妇女的婚姻观念 (3)

(二)性 (4)

(三)避孕与生育 (5)

(四)离婚 (6)

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生活特点及地位变化 (7)

(一)妇女家庭生活变化 (8)

(二)妇女就业不断增长 (9)

(三)男女对家务的分工 (10)

(四)妇女的家庭地位 (11)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摘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经济总体处于不断发展时期,对英国妇女的婚姻与家庭产生不可改变的影响,此时性观念日渐开放,离婚率趋向提高,生育率呈现下降趋势;家庭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家庭主妇走入社会、外出工作的人数增加,在家庭中的经济作用相对增大,地位相应提高,女性变成了肩负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角色”的人群,但此时男女平等的时代并未真正到来,女性依然为争取自身权益不懈努力。

【关键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

【ABSTRACT】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the development of the UK economy had influenced British women's marriage and family, duirng this period, sexual attitudes tended to increasingly open, divorce rates tended to increase, fertility rates showed a downward trend;family economic status improved,housewives went into the community and the number of working outside increased,women's economic role in the family relatively increased and status correspondingly improved,women became responsible for family and work"dual role "of the crowd.But at this time,t he era of gender equality did not really achieve d,women still make unremitting efforts to fight for their rights.

【KEYWORDS】1950s—1960s;British Women;Family.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社会发展状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政治相对和谐,经济总体处于发展状态,国民实际收入增长,受福利国家等一系列的政策以及社会乐观情绪的影响,英国社会不仅很快从战争的影响中走出,而且步入相对富裕时期,经济、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风气日渐开放,新的观念和价值观渐渐形成,对这一时期英国妇女的婚姻家庭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政治发展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全球性的灾难,它使得各参战国人员伤亡,物力耗竭,甚至导致少数国家分崩离析。然而,换一个角度讲,战争的爆发又使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层面呈现出变革的可能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影响至深。“战争为战后英国拉开了帷幕,这个英国,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英国”。①

1945年英国工党的上台轰动了世界政坛,此后,工党艾德礼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更是引人注目。它大刀阔斧地推行以国有化、福利国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和社会改革,不仅开创了现代英国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而且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的共识政治的基础。①所谓共识政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政治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保守党和工党在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充分就业、外交防务等一系列重大国事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也就意味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社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阶级对立,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各界政府无论何党派都执行大同小异的内外政策,国内政治和谐。

(二)经济发展状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经济总体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英国还受到战争的严重创伤,但经过工党政府实行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政策以及受到马歇尔计划1.2亿美元的援助,英国在1948年便达到战前的经济水平,较快地走上复兴之路。到1950年,英国经济达到了4%的年增长率。③

从20世纪50年代起,英国的经济开始呈现繁荣景象,其国民生产总值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①虽然进入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和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与联邦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相比,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2%至3%。1951—1961年间,英国商品和服务性进出口比率大约提高

①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第335页.

②倪学德.中外学者论战后初期英国工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J].历史教学,2005(2): 34.

③ https://www.doczj.com/doc/b16736616.html,/question/152687223.html

27%,等于增加实际国民收入7%;为了取得更多利润而加速发展生产,英国国民收入由此在这十年间增长了1/3,国民收入的增长又促进了个人可支配和消费的增长。①据估计,1951年10月与1963年10月之间,工资率增长了72%,而物价上涨了45%。根据国民收入蓝皮书,专门职业从业人员的总收入从1951年的2.28亿英镑上升到1962年的3.72亿英镑,同时,每一种职业的月薪增长百分率都高于下降了30%至40%的货币购买力。②这也就意味着国民实际收入得到全面增长。1964年,经济更是发展到了繁荣的高峰,但是由于就业收入增长得很快,引起了严重的收支逆差。收支出现赤字还与英磅贬值有关,这迫使英国向外国银行借贷国际货币基金,最后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大量征税、大量限制分期付款和加强对货币的管理,同时在1966年下半年采取了有效的工资冻结,1967年上半年又大量压缩工资。这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1969年冬季开始,就业收入增长率加速,工资增长比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增长得快,实际收入大量上升,1970年全国个人实际收入即使在纳税后仍然比1969年增长3.5%。③工资的增长和出口总额仍然大于进口,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收支平衡。

(三)社会发展状况

1951年丘吉尔第二次执政,迎来保守党的东山再起。1952年2月6日英王乔治六世驾崩,1952年6月2日,英国就举行了对伊丽莎白公主的加冕典礼,这不仅唤起了人们对这位以伊丽莎白二世的尊号登上王位的漂亮而有献身精神的年轻女王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还唤起了人们心中那种恢复民族光荣和高度民族自信心的强烈愿望。④人们开始谈论起第二个伊丽莎白时代。恰在这时,国家事务的各个方面也都有了起色。

1954年的《经济观察》的记载表明,英国的生产和消费都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失业率较低,物价明显地保持稳定状态,国内市场的恢复也没有引起新的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迅速好转。⑤总体来说,在以后的几年中,由于政府的小心翼翼地平衡和调整了国内外经济的举措,没有出现大的意外,1959年工业有较大幅度上升,失业人数逐渐减少。几乎不能否认,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的状态是异常稳定而繁荣的。“富裕的社会”在60年代无疑也存在于英国。⑥1958—1960年间,男人平均寿命为68.1岁,女人为73.9岁,而20世纪初,男人为45.8岁,女人为52.4岁。婴儿死亡率从1901—1905年的139‰降到1961年的21‰。英国的人口也相应地从1901年的3820万增加到1961年的5280万。⑦平均寿命的延长,再

①[英]F·潘恩斯,A·卡尔耶尔著,程礼泽译.战后英国的经济政策[J].国外社会科学,1981(5):50.

②[英]W·N·梅德利科特著,张毓文等译.英国现代史1914—1964[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0,第606页.

③[英]F·潘恩斯,A·卡尔耶尔,程礼泽.战后英国的经济政策[J].第51页.

④[英]W·N·梅德利科特著,张毓文等译.英国现代史1914—1964[M].第563页.

⑤[英]W·N·梅德利科特著,张毓文等译.英国现代史1914—1964[M].第565页.

⑥[英]阿瑟·马威克著,马传禧等译.一九四五年以来的英国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2,第113页.

加上妇女结婚的年龄有所提前,她们能够工作的年限也随之延长了。年纪较大的妇女可以安心从事一项职业20—30年之久。随着工业和各种职业经常需要劳动力,许多妇女就有了机会去重新从事她们婚前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而且很明显,反对她们就业的人(例如,战前,这种反对曾经广泛散布于教书的这门职业)正在减少。随着新的繁荣,社会上的下层也逐渐买得起各类新兴消费品。1945年和1963年底之间,政府还完成了超过450万所的永久性住房的建设,居民户数和住宅数大致取得平衡。①在教育方面,教育领域又是一个社会革命非常显著的领域。②从托儿所到大学都有巨大的发展,新建了大批的校舍,提高了教师的薪水,并且大量增加了学生的公费资助。国内政治上的和谐又使艺术获得了实验和创新的广阔天地,小说、戏剧、音乐、电影等部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创新。

富裕的社会也带来了观念上的开放。妇女们可随便穿较短的裙子,性的限制也明显放宽。另外,在哈罗德·麦克米伦等人的乐观精神的促进下,以及工党内政大臣罗伊·詹金斯的开明思想纵容下,性犯罪、同性恋等已不大采用法律制裁。①堕胎和堕胎药品以及其他容易购买的避孕药为无数性放纵者提供了方便,离婚率和单亲家庭从而增多。社会学家费迪南·兹威格认为这一时期“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是新的思维感觉方式,新的精神气质,新的抱负和渴望的产生和发展时期”。①

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婚姻生活状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的婚姻生活发生较大变化,这一时期由于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妇女普遍回归家庭,结婚人数增加,初婚率上升,在婚姻模式上则追求两性间平等、同志般的“伙伴关系”;女性的性观念日益开放,战后婚外性行为现象有所增加;20世纪60年代末避孕药的普遍使用加上英国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性选择节育,结果生育率有所下降;这一时期,离婚率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出女性追求平等的婚姻观。

(一)妇女的婚姻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很多家庭四分五裂,使得人们决意要尽快恢复战前正常的家庭状态,因为这被看成是社会稳定的象征和前提,而女性在家庭秩序的恢复中则被期望扮演主要的角色。人们向往美好的婚姻,期望从中得到爱情、安全感以及性的满足。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出现一股“结婚热”。结婚成家、组建家庭的人数大增,结婚年龄普遍下降。事实上,在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和整个20世纪60年代时,对男性和女性来说,越来越流行早婚。从1946年起英国妇女的初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从1941—1945年的67.6‰上升

①[英]W·N·梅德利科特著,张毓文等译.英国现代史1914—1964[M].第608页.

②[英]W·N·梅德利科特著,张毓文等译.英国现代史1914—1964[M].第608页.

③[英]阿萨·勃里格斯著,陈叔平等译.英国社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372页.

到1946—1950年的75.7‰以及1951—1955年的76.8‰和1956—1960年的82.6‰。①随着婚姻变得更加受欢迎,20世纪50年代(事实上,从取消战时配给的1952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被人们普遍称之为婚姻家庭的“黄金时代”。①在该段时间内,出现了对家庭这个情感归宿地和精神寄托港湾的前所未有的大回归:女人们通过约会求爱寻找理想伴侣,处于自我意愿成婚而建立家庭的人数前所未有地大增;已婚者组建的小家庭独立性大增,与大家庭和社区群体的联系明显减弱;对于“家庭”的共识普遍增强。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再一次证明了妇女的重要性,战后福利制度则使每一个人的生存得到保障,不再需要家庭作生存的依托。妇女在福利制度下取得独立地位,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普及更使妇女从家务劳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生育的减少使她们减轻了那项永久的生存负担——妇女这时不必为养儿育女付出终生的代价了,她们可以享受生活,家庭对她们来说不再是一个经济实体,作为婚姻基础的浪漫爱情的观念已经取代了作为经济合约的婚姻。同时,对女性自身来说:虽然很多妇女乐于摆脱战时艰苦枯燥的工作,因为战争的经历使她们更加珍惜婚姻和家庭;但对另一些人,她们不仅希望在婚姻和家庭方面保持一贯的传统,同时也渐渐希望可以在社会领域实现一个更充实的自我,比如一份能给她们带来快乐与尊严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英国女性们追求两性间平等、同志般“伙伴”关系的婚姻模式。①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婚姻基本是父权制的家庭关系,丈夫居于主导、支配地位,妻子处于从属和服从的地位;而在“伙伴关系”的婚姻中,追求两性之间的志趣相投和平等关系,妻子的角色是性伴侣和令人愉快的伙伴,浪漫爱情、性快乐和伴侣关系是其核心。①

(二)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性的态度更加开放了。20世纪初性学的兴起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性革命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①英国性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是女性性欲研究的先驱,他提出妇女除了有生育本能,还有性冲动。性欲能使人高尚,禁欲比纵欲更具危险性。性学的主要立场是反对清教主义传统,反对禁欲、节欲、压抑,把性视为一种自然的功能,允许个人有表达性的权力,降低法律或其他非个人的第三方对各人行为的干预。而性革命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性状况,人们可以坦率地谈论与性有关的一切话题,婚姻之外的性关系增多,每个人的性伴侣增加等。

①Pugh Martin.Women and the Women’s Movement in Britain,1914—1999[M]. Hampshire&London: Macmillan,2000,P294.

②裔昭印等.西方妇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第461页.

③Lesley A.Hall.Sex,Gender and Social Change in Britain since 1880[M].New York:St.Martin’s Press,2000,P152.

④周莉萍.20世纪20年代美国妇女婚姻家庭生活特点及其地位和角色变迁[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66.

这个时期英国人对于性的问题最详尽的研究结果都写在两份调查中,就是杰弗里·戈勒在1952年提出的以《英国人性格之探索》为题以及在1969年以《当今英国的性和婚姻》为题发表的调查。前一份调查中,只有刚过半数的男子和接近2/3的女性不赞同婚前有性行为;43%的人承认有过婚前或婚外性关系,47%的人明白无误地予以否认。在关于性行为的态度和实际体验两方面,声称性关系在婚姻中“非常重要”的人主要是男性,不同意“女性的肉体上是享受与男性相同的性欢乐”的说法的主要是女性。①1971年第二份调查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之成效的一个明显标记是67%的女人声称她们把性生活看作婚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舍此便不成其为婚姻;而在1951年的调查中,持这种观点的男人比例不变,也是65%,女人比例却只有51%。可见在这十几年中,英国妇女作为整体对性的态度有了很大变化——性观念变得越来越开放。戈勒还发现,每对已婚夫妇性交的中等频率为每周二次。24%的已婚夫妇有一个戈勒称之为“性较高频率”,每周三次或更多;36%是中等频率,每周一至三次;37%频率低,每周一次或更少。①

实际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出现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那就是婚外性行为。婚外性行为从来都不是战后阶段的新现象。然而,有证据证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避孕药还不是非常普及的时候,更多的的年轻人开始发生性行为。③但人们仿佛不担心将性从婚姻中分离出来的这种现象的增加。因为大部分的婚前怀孕都被合法化了,这种情况导致一系列关于家庭稳定的乐观陈述。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们对与性病的增长相关联的青少年性行为表示了极度的担忧,但是人们并没有对家庭变化产生忧虑。在1966年进行的关于英国婚姻和家庭的调查中,罗纳德·弗莱彻做出这样的总结:虽然事实上的确存在着变化,但是并没有道德衰败的迹象。在1971年发表的关于性与婚姻的研究中,杰弗里·戈勒发现英格兰还是保持纯真、很有道德的。在他的研究对象中,63%的已婚女士在结婚前没有发生过性行为。在1951年戈勒进行的另一项类似的研究发现,认为性经验对个体的个性发展有好的影响的人的比例增加了,这才是主要的变化。④人们对性是一种罪恶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婚姻和家庭、性与爱之间的关系重新被人们所理解。

(三)避孕与生育

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避孕与节制生育一直是女性婚姻生活中的一件要事,关乎她们的健康与生活的幸福与否。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减少,晚育少育成为风气。①首先,这与社会对生育的看法发生变化有关。基督教文化一贯认为:生育是上帝安排的,人不可以强行。现代社会改变了这种观念,生育成了可以控制的事,减少生育不仅可能减轻家庭的经

①[英]阿瑟·马威克著,马传禧等译.一九四五年以来的英国社会[M].第63页.

②[英]阿瑟·马威克著,马传禧等译.一九四五年以来的英国社会[M].第173页.

③Jane Lewis.Women and Social Change,1945-1995[J].Jonathen Hollowell.Britain Since

1945[C].Wiley-Blackwell,2002,P268.

④Jane Lewis.Women and Social Change,1945-1995[J].P269.

济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妇女的地位,让她们减轻哺育儿女的重负。对中等阶级来说,节育意味着生活更舒适,时光更悠闲。随着消费型社会的形成和教育经费急剧增长,计划生育还成了给子女提供较好教育机会的保障。同时,婴儿死亡率的下降也使多生成了没有必要的事。其次,20世纪60年代避孕药和避孕套的发明和使用让英国妇女享受性爱和免受意外怀孕的要求有条件成为现实。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避孕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在公开场合谈论避孕,各种避孕器具也是公开出售。而十年前,有身份的姑娘连做梦也不敢提到它。①20世纪60年代还是英国女权运动渐渐展开的时期,女人们无论在衣着或是性行为上较之以前都显得十分开放,采取避孕措施是需要并且行之有效的。当然,事实上存在这样的现象:避孕药片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许多性行为积极的人,从来没有碰过它。可以指出的是,英国只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后期才开始广泛使用避孕药片(丸)。正如1970年的调查报导的那样,甚至在那时,45岁以下的已婚夫妇,只有19%使用避孕药片(丸),29%使用避孕套,37%根本不使用避孕方法。①——但是,它的到来有助于一种使成年妇女和未婚女子普遍产生安全感的局面。戈勒引用了一位中学教师的24岁的妻子关于避孕药的观点:“很好,最初听说避孕药时,从医学的观点来说,我对它很有偏见——但是,我不是以真正科学知识为依据的。在别的一切方面,避孕药使婚姻在爱情上更加自由,这简直是一件大好事。”戈勒的结论并不暗示着,避孕药正在导致已婚者的不贞。关于“避孕药既然能提供绝对安全,你认为忠诚在婚姻中还像以往那样重要呢,还是不如以往重要?”对这一问题,92%的人回答是肯定的。①

直到20世纪60年代,对于那些不想要怀孕而不那么富裕的妇女来说,选择有二:或是把孩子生出来,或是偷偷摸摸地寻求打胎,担当一切随之而来的风险。到了20世纪60年代,面对汹涌澎湃的女权运动,英国在1967年终于通过一项法律,使堕胎行为合法化。按照新《堕胎法》的规定:只要使两位医生相信,由于健康或精神方面的原因,就可以流产;提供这种服务的小型私人医院的数目已大大增加,而且费用至少大大降低。同年,国名保健事业(计划生育)法第一次规定地方当局能够提供避孕工具、药物和进行避孕指导。节育的结果,使出生率大大下降,1900年出生率是28.2%,1930年就下降到16.8%,以后一直到1970年都维持在14—18%之间,1977年下降到11.8%。①出生率下降,使家庭人口减少,核心家庭增多。过去一家六七个子女是司空见惯的,现在两个孩子就已经不少了。

(四)离婚

这一时期离婚率的提高也反映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人的婚姻观。据资料显示:

①[英]阿瑟·马威克著,马传禧等译.一九四五年以来的英国社会[M].第153页.

②[英]阿瑟·马威克著,马传禧等译.一九四五年以来的英国社会[M].第112页.

③[英]阿瑟·马威克著,马传禧等译.一九四五年以来的英国社会[M].第112页.

1960年英国已婚人士的离婚率为2.0‰,到1970年,则上升至4.7‰。(见表1①)妇女不需要依附于男子,也就不必忍声吞气地接受男子的颐指气使。家庭的经济功能既已消失,结婚和离婚也就可以不从经济的角度来权衡利弊。社会对离婚的看法也改变了:既然感情已经破裂,婚姻再维持下去也就有害无益。也就是说,如果除非缺乏了爱,没有什么事情能被称为是错的——包括离婚、婚前性行为。那么,当婚姻中的双方声称他们不再爱对方的时候,是不可能反对离婚的。②最后,法律的变化也使离婚变得更加容易。20世纪曾通过许多关于离婚的法律,都是让妇女取得像男子一样平等的离婚权。1969年的“离婚改革法”将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充足理由,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提出申诉;夫妻双方若已分居5年,则无需申诉也自动解除婚约。1970年的《婚姻财产法》规定:如果由于离婚,必须分财产的话,妻子的工作,无论是充当家庭主妇或出去的赚钱者,都应该被认为对建设家庭做出了相同的贡献,假如,作为离婚的结果,财产应予剖分。这些立法都倾向于承认妇女为独立自主的个人。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使这一时期的离婚率不断上升,1910年全国只有801起离婚案,到1940年已经有8396起,1970年达到62010起。①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60年代,虽然离婚率升高了,比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年那种明显的趋势而言还是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离婚率的上升是英国女性追求平等、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

表1.1950—1993年:已婚人士的离婚率(‰)

1950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32.8

2.0

3.1

4.7 9.6

12.0

13.4 13.0 13.9

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家庭生活特点及

地位变化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妇女的家庭生活发生较大变化,家庭用具现代化、饮食简化,

⑤Jane Lewis.Women and Social Change,1945-1995[J].P268.

①Jane Lewis.Women and Social Change,1945-1995[J].P269.

妇女家务劳动负担减轻,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让消费成为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家庭条件进一步发展,女性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已婚妇女参加工作的人数大大增加,女性独立意识增强,经济作用和家庭地位有所提高,女性兼顾家庭和工作的愿望得到初步实现,双重角色得到确定。

(一)妇女家庭生活变化

首先是家务劳动的简化。自18世纪末以来,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一直是一种不断成长的力量,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技术文明带来的现代化方便设备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家庭生活条件也受其影响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新的清洁产品例如福来洗(Flash,商标名)开始出现在市场上,消毒剂和洗涤剂的使用让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卫生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食品变得更清洁、更新鲜;化学工业生产了新的塑料产品,家里的墙面用上了福米卡家具塑料贴面;在20世纪30年代,保存食物的传统方法还是将食品装在罐头里,到了20世纪60年代,冷冻法和干燥法成为生产方便食品的有效手段,家里的冻豌豆代替了水泡的罐头豌豆;此外,进口的中国柑橘和塑料杯可以被用来招待客人,高压锅可以在做饭时更节省时间。①电器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生产出较小而效力较高的冰箱以及洗衣机、旋转式脱水机、洗碟机以及较大和较好的电视机。1956年,只有大约8%的家庭有电冰箱;1962年,增长到33%,1971年达到69%。20世纪50年代初期,电视机是珍品;但是到了1961年,75%的家庭有一台电视机;到了1971年,增加到91%。1971年,达到64%的家庭拥有洗衣机。

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家用电器更多地进入家庭,饮食简化,家务劳动压力大为减轻,家庭主妇更多地承担起消费者的角色。越来越少的妇女为家务劳动所吸引,因为已婚妇女外出就业呈上升之势,社会上赚双份工资的家庭增多。一对夫妇有了双份的月薪或工资,就能食用低温快速冷冻食品从而节省在厨房的劳动时间,用脱水机快速晾干衣服等以及其他先进的设备,这些方便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务问题,减轻了妇女的家务负担。

其次,这一时期,英国似乎终于要进入一种很久以来美国影片中熟悉的高开支的消费社会。③这不仅得益于新技术带来的方便的家庭用具,而且得益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日益提高的收入水平。这一阶段失业率的相对低下使女性大批开始工作,工人工资待遇得到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加。家务劳动的简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越来越成为英国家庭妇女的一大任务。同时,这一时期包装和广告越来越重视起来。广告业本身已变成新式的大企业。商业电视广告广播节目大大增加并鼓舞了对新的家庭用具的需求。消费的繁荣使原有的清教徒价值观在社会的大多数阶层中遭到瓦解。要花费而不要储蓄,已成为生活中的常规;分期付款及后来从美国引入的信用卡,又增强了英国人的消费意识。对英国人来说,这时生活已有较大改善。出生率下降,家庭收入有所增加。家庭生活设备齐全。拥有汽车的家庭有所增

①王萍.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218页.

②[英]阿瑟·马威克著,马传禧等译.一九四五年以来的英国社会[M].第116页.

19世纪英国妇女的地位与家庭生活.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年级06级学号0603400017 姓名庞向南成绩 19世纪英国妇女的地位与家庭生活 摘要:19世纪,英国社会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妇女与家庭生活是一个大问题。妇女更多地承袭传统的社会角色定位:处于附属和边缘化地位,然而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的确使她们的地位和家庭生活经历发生了变化,妇女的权益也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本文拟对此做一些初步探讨,以发掘工业化与女性地位边缘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19世纪英国妇女地位家庭 一妇女的地位 妇女在近代早期英国历史变迁中的能动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熟练技师,而且也依赖于非熟练的低工资的劳动力”①(女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19世纪是英国社会步入工业化时代的变革时期,也是妇女开始摆脱束缚、争取独立的世纪,妇女的地位在19世纪有了很大提高。妇女地位其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其中最容易解决的是政治地位问题,最难改变的则是社会地位。 (一)政治地位 就法律与道德规范而言,工业革命前英国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正如当时有人描写的那样:“男人耕田地,女人守锅台。男人佩刀剑,女人掌针线。男人有头脑,女人有心地。男人发号令,女人愿听命。”②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到19世纪,英国政治统治权与经济统治权逐渐走向统一。打破贵族垄断国家政坛的局面,建立民主化的政治模式,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共同目标,因此,自由主义成为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的主流,民主与改革是其主要内容。因为自由主义强调个体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如何对待人口总数占一半的女性人口是自由主义理论家和政治民主化事业所无法回避的事实,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妇女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在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基础上,在大众参政、社会民主改革的政治环境中,妇女们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开展女权主义运动,争取自身解放。 上层阶级妇女一直是国家政治斗争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是某个政治家的靠山,她们通常选择直接参与政治斗争和党派活动来提高社会地位。如达令顿子爵的女儿,她的整个生命都为辉格党的政治而工作。 19世纪下半期,政党政治逐渐形成,中产阶级妇女成为妇女运动的主要参加者和领导者,她们建立各种组织,积极参与政党政治。1883年,保守党妇女成立“报春花协会”,到1899年协会人数即达到100万。实际上,该组织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俱乐部,许多有权势的人也加入其中。③1887年,自由党妇女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联合会组织组 ①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史研究选译》,第84页。 ②勃里格斯著陈叔平译:《英国社会史》,第298页。 ③L.L.Shiman, Women and Leadership in Ninereenth Centery England, Newyork, 1992, p177.

大三_英国文学史(绝对标准中文版)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

英国衰落的原因

英国衰落的原因 工业革命结束后不久,盛世英国就步入了相对衰落的进程。那么,英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告诉大家英国衰落的原因吧! 英国衰落的原因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还患上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发展停停走走、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那么,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没能保持长盛不衰呢?英国衰落或曰相对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探讨。 主要观点有: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

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 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变缓,本土劳动生力军缺乏;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 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以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迅速“由盛转衰”,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工业革命期间,广大工人阶级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界有不少的讨论,并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工厂制度下,工人们遭受工厂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主要表现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一年到头都在天刚亮或天未亮的四五点钟的时候起床,夜间休息还没有使他们的精神恢复过来,就匆匆地吞咽了一顿饭,或者什么东西也没吃,就赶到工厂去”; 居住在贫民区,房屋拥挤,阴暗潮湿,往往一家数人挤住一个房间;经常遭受严厉的罚款,如曼彻斯特的一家纺织工厂规定,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按其管理的机器数每台每小时罚款3便士,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罚款6便士;存在着大量童工,尤其在棉纺织厂和煤矿,童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环境恶劣,常常受到监工的虐待和罚款,童工的健康深受影响; 妇女地位也十分低下,在煤矿中,女工们不得不像男工一样干活,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外国文学专题试题 一、填空题 1.这部作品写的是西班牙战争中三个被佛朗哥法西斯逮捕入狱的共和党人在临行前夜的孤独和恐惧。作品的名字是《——》。 2.长篇小说《V》的作者是——。 3.英国大涛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所处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土比亚和歌德相提井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请写出这三位作家所属的国家: 但丁;——莎士比亚:——歌德;—— 4.约翰·巴斯的这部中篇小说是对格林同名童话的戏拟式改写,这部小说是《——》。 5.T.S.艾略特在评论一部小说时说:“在使用神话,构造当代与古代之间的一种连续性并行结构的过程中,——先生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一一它是一种控制的方式,一种构造秩序的方式,一种赋予庞大、无效、混乱的景象,即当代历史,以形状和意义的方式。” 6.智利大诗人——称长篇小说《——》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7.《猎人格拉胡斯》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 1.以下哪部小说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 A.《尤利西斯》 B.《鼠疫》 C.《静静的顿河》 D.《魔山》 2.这位著名作家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两岁丧父,随外祖父、母长大,1924年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192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哲学教师学衔考试,此后担任过中学哲学教师。这位著名作家是( ) A.萨特B.罗曼·罗兰 C.娜塔莉·萨洛特 D.海德戈尔 3.余琛、崔朋,阿尔贝,这些人物属于下列哪部作品( ) A.《母亲》B.《交叉小径的花园》C.《阿莱夫》D.《约翰·克利斯朵夫》 4.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曾经被定为一个国家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它的具体内容之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是( ) A.现实主义 B.自然主义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D.后现代主义写作 5.文学评论界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开始于( ) A.卡彭铁尔提出“神奇的现实”的观点B.评论卡彭铁尔创作的长篇小说《人间王国》 C.马尔克斯创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D.评论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6.“零度写作”是以下那位评论家提出来的?( ) A.罗兰·巴尔特 B.什克洛夫斯基 C.汉弗莱D.亨利·柏格森 三、简答题 1.以下选段选自(尤利西斯',叙述的主人公是摩莉。请写出选段所运用的意识流技巧的 名称及其定义. 几点过一刻啦可真不是个时候我猜想在中国人们这会儿准正在起来梳辫子哪好开始当天的生活喏修女们快要敲晨祷钟啦没有人会进去吵醒她们除非有个把修士去做夜课啦要么就是隔壁人家的闹钟就像鸡叫似的咔哒咔哒响都快要把自个儿的脑子震出来啦看看能不能打个盹儿一二三四五他们设计的这些算是啥花儿啊就像星星一样隆巴德街的墙纸可好看多啦他给我的那条围裙上的花样儿就有点像不过我只用过两回 2.请简要解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对福克纳的评价(“南方伟大的史诗作家”、“20世纪小说中伟大的试验者”)。 3.索尔·贝娄在哪些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4.根据教材,试解释新小说派“消解深度”的含义。 四、论述题 试论述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多元化创作趋势。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墙2.托马斯·品钦3.①意大利②英国③德国4.白雪公主5.乔伊斯6.①聂鲁达②百年孤独7.卡夫卡 二、单项选择髓(每2分,共12分) 1.B 2.A 3.B 4.C 5.D 6.A 三、筒答题(每履12分,共48分1 1.选段运用了直接内心独白的技巧。(2分)直接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直接传达内心的活动,让人物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作者不站出来向读者作指示性的说明。直接内心独白是内心独白的一种形式。(4分) 选段同时也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另一重要技巧——自由联想。(2分)“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一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4分)这就是自由联想。 2.“南方史涛作家”主要表现为福克纳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王国——约克纳帕塔法。在福克纳创作的全部19部长篇小说和?5部短篇小说中,有15部长篇和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这个小说系列表现了美国南方庄园主的兴衰史。其中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小说表现了庄园主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7分)“20世纪小说家中伟大的试验主义者”主要指福克纳的小说中很少有两部以上在技巧上是雷同的,同时也表现为他在意识流小说文体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试验。(5分) 3。索尔·贝娄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坚守关于小说中的人物的信念。他引用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思的话说:“人物并不是作者创造的。他们早就存在,必须去寻找。假如我们不去寻找,假如我们不能重现他们,那是我们的过错。”这表现了作家对人的状况的深切关注。而对人的处境的关怀,正是现实主义的重要传统。(6分)2、注重对社会环境的描绘,力图展示小说人物所处的现实境遇,他在小说中深刻地剖析主人公的悲剧之所以产生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根源。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可避免的个人混乱,也就是社会悲剧的写照。”(6分)

英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Romance: a long composition, in verse or in prose, describing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a noble hero, especially for the knight. The most popular theme employed was the legend of King Arthur and the round table knight. 2.Ballad: a story told in song, usually in four-line stanzas, with the second and fourth lines rhymed. 3.Heroic Couplet: a couplet consisting of two rhymed lines of iambic pentameter, and written in an elevated style. 4.Renaissance: a revival or rebirth of the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revival which originated in Italy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gradually spread all over Europe. It has two features: a thirsting curiosity for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keen interest in activities of humanity. 5.Sonnet: 14-line lyric poem, usually written in rhymed iambic pentameter. 6.Blank verse: poetry written in unrhymed iambic pentameter. 7.Enlightenment: a revival of interest in the old classical works, logic, order, restrained emotion and accuracy. 8.Neoclassicism: the Enlightenment brought about a revival of interest in Greek and Roman works. This tendency is known as Neoclassicism. 9.Sentimentalism:it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trends in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later decades of the 18th century. It concentrated on the free expression of thoughts and emotions, and presented a new view of human nature which prized feeling over thinking, passion over reason. 10.Romanticism: imagination, emotion and freedom are certainly the focal points of romanticism.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ure of romanticism include: subjectivity and an emphasis on individualism; freedom from rules; solitary life rather then life in society; the beliefs that imagination is superior to reason; and love of and worship of nature. 11.Lake Poets: the English poets who lived in and drew inspiration from the Lake Distri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12.Byronic Heroes: a variant of the Romantic heroes as a type of character( enthusiasm, persistence, pursuing freedom), named after the English Romantic Poet Gordon Byron. 13.Realism: seeks to portray familiar characters, situations, and settings in a realistic manner. This is done primarily by using an objectiv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and through the buildup of accurate detail. 14.Aestheticism: an art movement supporting the emphasis of aesthetic values more than socio-political themes for literature, fine art, music and other arts. 15.Stream-of-Consciousness: it is a literary technique that presents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a character as they occur without any clarification by the author. It is a narrative mode. 16.Dramatic Monologue: a kind of narrative poem in which one character speaks to one or more listeners whose replies are not given in the poem. 17.Iambic Pentameter: a poetic line consisting of five verse feet, with each foot an unstressed syllable followed by a stressed syllable, that is, with each foot an iamb. 18.Epic: a long narrative poem telling about the deeds of a great hero and reflecting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from which it originated. 19.Elegy: a poem of mourning, usually over the death of an individual; may also be a lament over the passing of life and beauty or a meditation of the nature of death; a type of lyric poem. 20.Canto: a section of a long poem. The cantos can be a great poem

英国兴衰的论文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Britain ID: 2010211926 Name: Sherry / 张旸 Score: Class: 5

摘要:英国的兴衰史犹如抛弧线一般,从一个不起眼的岛国逐渐发展到崛起到达到顶峰最后又逐渐衰落并回到欧洲,回到开始的地方——大西洋上的岛国。在这起起伏伏的历程中,风云变化,一切都不可预测,万物瞬息变化。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它的起伏,是日益聚集的国家意识,是集中统一的王权,是暴力的革命,是生产力的大解放,还是战争?也许这一切都是,又或许它们只是冰山一角。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英国兴衰的过程并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英国的崛起,顶峰,到回到欧洲。最后从文化中的创新和保守对制度的行与废产生的影响出发,总结全篇。 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本文强调国家意识的形成和统一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毫无疑问的是,英国的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其中,对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的扩张政策的鼓励尤为突出。当然,因为本身的民族特点,它在崛起中始终保持着中立与欧洲内陆的外交政策。这些在崛起到到达顶峰的转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英国的顶峰时期,本文侧重于两个表现:“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是其殖民统治发展到顶峰的表现,也是它在政治上走出欧洲,站立世界的表现,当然也为后文介绍它的衰落做了一个铺垫。“世界工厂”,毫无疑问,点明了它在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借此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英国生产力发展的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在英国回到欧洲的现状里,本文侧重讲解由于帝国的衰落,殖民地的丧失以及固有文化的保守性而导致英国的衰落。而它衰落的过程又无一不体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之后英国便沦为二流国家。这一切归因于文化中的创新与保守在制度行与废上作用。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作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东道主,英国上下对于奥运奖牌似乎突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强烈渴望。英国本就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英超联赛更是全球翘楚,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也都跻身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前十名之列。但这次,他们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6年,英国奥组委宣布开展一项类似“举国体制”的运动来增强该国在各项赛事中的实力。这一年,伦敦发出了 “20-4-2012”倡议,即在2012年奥运会上获得20枚金牌和总排行榜第四的成绩。为此,他们从全国选拔了150万名11岁到16岁的儿童,并对他们进行了持续数月且门类复杂的评估,最后选出1000人交由专业教练进行训练。英国当然获得了成功:在投入了数亿英镑之后,本土作战的他们以29枚金牌成功抢得金牌榜的探花席位。 然而,就像金牌数量的增加无法代表全面健身的出色一样,奥运奖牌的激增也无法逆转英国日渐下滑的经济曲线。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在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持续下滑,已经变成了百多年来最著名的迷思。所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而在全球格局可能迎来巨变的大背景下,这些思考以及由此得出的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无疑极具价值。如同马克斯?韦伯(Max-Weber)一样,人们喜欢将国运兴

衰归因于文化。1982年,马丁?维纳(Martin Wiener)就在《工业精神与英国的衰落》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维纳认为,英国文化易于导致工业精神的衰落,正是后者进一步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英国的衰落。 维纳的言论盛极一时,但历史却无法佐证类似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反思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与英国相比,那些取得更大成就的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反思甚至更胜一筹,但他们却并未经历如此强烈的国运衰退。 我们可能搞错了某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确实决定了其文化影响力,但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却并不必然成立:一定经济成就的取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文化只是其中最边缘的因素。如若不然,我们将无法解释东西两德以及韩朝两国在经济领域截然不同的表现。将经济问题归为文化,更多是人们面对复杂经济问题时刻意选择的回避。 蒸汽革命之后,英国并非没有机会继续辉煌。两百多年前,那时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英国必将赢得电气产业的国际竞争。从18世纪到19世纪,尽管对电力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来自欧洲大陆,但奠定产业基础的伟大发明却几乎全部来自英伦三岛。 法拉第(Michael-Faraday)奠定了电化学的基础,并发明了

英语国家概况之英国

英语国家概况B (英国)——课程介绍及教学大纲 英语国家概况B (英国) 课程介绍 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英语国家概况”是一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其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繁多复杂,例如地理、历史、经济、政体、教育、艺术、哲学、性格、民俗、宗教等。该课程具体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地理风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文件、政体制度、教育制度、家庭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有一个较系统和清楚的了解,并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领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课程教学目的就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弥补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为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和以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不是局限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学习兴趣,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国家概况(B)》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英语国家概况(B) 英文名称:A Survey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B) 二、授课对象:英语专业二年级下总学时36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A、精读C、听力C、泛读C、口语提高 后续课程:精读E、泛读E、视听说E 四、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课程目标 《英语国家概况》是一门介绍英语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社会文化综合背景知识的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背景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克服由于缺乏背景知识给语言学习带来的障碍,拓宽知识面。这对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特别是交际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学期以英国概况为重点。本科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背景情况,帮助学生克服由于缺乏背景知识给语言学习带来的障碍,拓宽知识面。这对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特别是交际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英国地理、主要城市、社会生活(4学时)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

生命的律动 ---昆德拉小说中存在之谜诗意思考 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200702441002 [摘要]:探究存在之谜是可以用许多种方式的,不必是小说,但是我相信“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是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昆德拉把小说里的人物称为“实验性的自我”其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在其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是对存在之轻的疑问,特丽莎对灵与肉的疑问,而事实上,它们都是作者的疑问。推而广之,也是每一个自我对于存在所可能具有的一些根本性的困惑。 [关键词]:存在价值遗忘昆德拉 1.存在是什么 小说是什么?它是“关于关于存在的就一种诗意思考”。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的深思”,“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东西”。那么存在是什么呢?历代思想家对“何谓存在”就争论不休,存在成了千古难解之迷。亚里士自从古希腊以来多德说:“那个自古以来就发问的问题,那个现在仍然发问的问题,那个将来永远要发问的问题,那个使我们永不得安宁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而这也就是在问:本体是什么?”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对“自我”存在的认识,成了文化发展的计程器。古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但那时“自我”更多的是众神旨意的化身,到了中世纪,自我则成了上帝的法则。在神性光辉的照耀下,西方人获得了强烈的自我感,虽然这一感觉不乏蒙昧。文艺复兴时,上帝从人们的心中隐去,于是笛卡尔宣称“我思故我在”。这似乎让我们听到了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所说出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1]如果说“自我”在现代社会以前因为对上帝或理性的唯一信仰而有完整与一致性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畸形的性格,体现了“自我的分裂与丧失”。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的遮蔽”。因此“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就是“亲在”,就是“在世之在”(In-der-welt-sein),“在”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用萨特的话说,就是“存在先与本质”。[2] 与存在论哲学家不同,昆德拉不是从人类所生存的现实境遇也就是我们所身存的环境出发来看待,审视和思考的。在他看来,小说写作的目的,就在与抓住对自我的观察审视和深思。他说:“任何时代的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你一旦创造出一个想像的人,一个小说人物,你就自然而然地要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自我是什么?通过什么可以把握自我?这是小说建立其上的根本问题之一。”[3]对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有要到哪里去?诸如此类的一连串地发问。于是渐渐地人们明了,自己一直以来对存在的质询其实就是对人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的出来的”[4]“在一个成为陷阱的世界中,究竟一个人的可能性有哪些?”[5] 因此,存在——及研究为使命的小说——不是什么。 存在不是戏剧,小说不应把生活戏剧化。

20世纪英国相对衰落的时代的原因及启示

英国经济从1870以后就出现了衰落迹象,而且这种相对衰落存在于整体绝对优势之中。实际上,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就是迟早的事。那么,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丧失了科技的优势。麦格劳将工业革命分为三段,毫无疑问,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绝对领先者。同其他依然停留在农业经济的国家来说,英国的变化是无与伦比的。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从业人口179万人,煤矿业和棉纺织业是当时的主要工业部门,分别有52.7万人和24.6万人;手工业者依然占很大的比例,比如鞋匠就有27.4万人,比棉纺织业的人数还要多。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革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指出:英国在1870年以前或许已经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然是一种农业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工业化的进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虽然也有一些发明,如合成染料、贝氏炼钢法、蒸汽涡轮等,但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多是德国人的发明或改造,美国发明了环锭纺纱机、打字机、白炽灯和电话等。事实表明,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已不是英国;即使英国有一些新技术成果,也因思想保守而没有及时加以利用,墙内开花墙外红。例如,英国人在70年代末发明了从廉价的铁矿石中提炼钢的方法,但英国却长期沿用旧的炼钢法,1886年和1893年,英国的钢产量分别被采用新办法的美国和德国超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行业,在这些领域英国都未能跟上。19世纪最后25年里电力和电机产品在一些国家受到重视,但英国有运行良好的蒸汽机,因此英国人问:“煤价很低廉,它对于我的父辈一直很合用,现在我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第二,未进行产业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它们是保住英国经济优势的几个关键部门。但其设备到1870年以后都已经陈旧,英国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换代。虽然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大,英国依靠传统产业的还是能够保持低度发展,但所占市场的份额减少了。对于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企业的更新改造比新建企业的难度更大,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先进技术,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与此同时,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新的资本开始加速流向新兴工业部门,即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谁在这些方面占优

从《帕梅拉》看十八世纪英国婚姻体系中女性的地位

杨柳 内容摘要:小说《帕梅拉》反映了以帕梅拉为代表的十八世纪英国女性在婚姻系统中的艰难处境。本文首先从婚前生活状况入手,分析婚前英国女性的受教育及生活状况,其次剖析择偶权转变在男性与女性之间不平等的分配,最后论述女性婚后的从属地位。十八世纪英国社会为女性提供的教育与实践机会有限,导致她们在社会择偶权转变与发展中没能取得与男性对等的权利,并在婚后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成为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 关键词:十八世纪英国女性婚姻体系择偶权 塞缪尔·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是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对英国文学和欧洲文学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帕梅拉》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书信体小说。小说以女仆帕梅拉为主人公,故事围绕B先生与帕梅拉之间的情感与道德纠葛进行,作者在关注女性道德成长的同时,实现了宣扬宗教和道德说教的目的。小说所反映的十八世纪英国的婚姻正处于一个缓慢变化的时期,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仍在继续,婚前及婚后女性生存表现出不同的困境;择偶权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转变。本文将结合处于转型时期的英国社会所产生的变革,分析《帕梅拉》小说中所体现的十八世纪英国婚姻体系中的女性地位。 一.婚前女性的地位 18世纪--19世纪的英国社会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英国妇女更多地承袭传统的社会角色,处于附属和边缘化的地位。随着经济个人主义的兴起,未婚女性在英国社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女性要取得理想的婚姻又变得更加难以实现,英国女性处于无奈和尴尬的境地。 小说的主人公是帕梅拉,整个故事以帕梅拉和B先生的感情与道德纠葛为发展线索。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帕梅拉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当老夫人去世后,作为老夫人贴身侍女的帕梅拉立刻陷入困境。帕梅拉在小说中出场时就已经远离父母的贫寒之家,长期生活在宠爱她的贵妇人身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这良好的教育并不能给她带来独立的女性地位,使她免于陷入困境,帕梅拉仍然不得不在道德与世俗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帕梅拉在老夫人的身边学会了料理信件、算账的这些工作,并且还成为了能缝善绣的针线好手。她学会了识字、写作、跳舞、唱歌、弹琴等上层社会女孩子应有的才艺,而这些任务是正如她所说的:“像我这种地位的人原本是不能胜任的”。这些才艺代表了十八世纪英国社会中未婚女性所受教育的主要内容。识字、写作,为女性日常生活中的书信交流做准备,并使其阅读文字材料接受宗教熏陶和道德劝诱成为可能。针线活和账目的管理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舞蹈,歌唱和弹琴可以作为女性自我娱乐和消遣的形式,也是取悦男性的重要手段。她所掌握的技能和本领始终局限于家庭生活的内部,没有一项技能能够为她带来经济来源或社会地位,也不能赋予帕梅拉独立的女性地位。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老夫人去世后,帕梅拉再次陷入生存困境。帕梅拉既能体现出十八世纪英国社会中下层女性的困境,也能看到上层女性的尴尬处境。 帕梅拉十二岁进入主人家作女仆,在她十五岁时女主人去世。在这三年中,帕梅拉的生活处于一种“立身仆人期”,也叫“放养”。“放养”习俗是十六、十七世纪英国非常流行和普遍的一种做法。正如帕梅拉一样,这些女性大多年轻未婚,只能作没有特殊技能的家仆。她们被父母送去作女佣,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未婚女性也可以以此为职业维持生计。她们在“立身仆人期”之前的教育活动由父母主导完成,在入府作女仆之后的教育由她的服务对象,大多都是女主人完成的。帕梅拉的社会关系主要局限于她的父母和B府的主人和佣人们,生活圈很小。除了接受老夫人的谆谆教诲,帕梅拉与父母的通信就成了她生活经历的主要载体。老夫人的训导与书信往来中父母的教诲为帕梅拉提供了主要的间接社会经验,与B府的佣人的接触与交流则构成了帕梅拉主要的间接社会经验来源。 无论是接受良好教育的上层年轻女性,还是居于社会底层的年轻女性,在她们婚前的生活中,没有能掌握任何的独立生存技能,因而她们的生活仍然依附于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体系之上。

20世纪英国文学课上问题

Reading Hardy’s Poetry 1.What is the setting of each of the three poems? 2.What happened to Whom in each of the three poems? 3.What are the themes of the three poems? How can you describe the poet’s tone expressed in the three poems? 4.What does the change in tens e in the last of “Neutral Tones” imply? 5.How can we compare the darkling thrush and the “Romantic” birds? 6.“The Wind and the Rain” involves the third person narration. What effects does the third person narration create? Reading “ Odor of Chrysanthemums” 1.Wh en and where does the story begin? What’s the implication of the setting? How is it related to Mr. Bates’ death? 2.What’s Mrs. Bates like? What’s Mr. Bates like? 3.How does Mrs. Bates’ feeling about her husband change in the course of the story? 4.What do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r. And Mrs. Bates reveal? 5.How are Mrs. Bates’ relationships with her father and her mother-in-law? What do they have in common? 6.Why does the story take “Odor of Chrysanthemums” as its title? What’s significance of chrysanthemum? 7.What do the children in the story tell us about?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1.What’s the place like that the poet dreams of living in ? 2.What can the poet have in this place? 3.Where is the poet? What feeling does the poet convey through the contrast? 4.What images ? (visual, audio and kinaesthetic images) 5.What elements of this poem show that the poet w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ism? (Love of nature, imagination, emotional tone, personal involvement) To the Rose Upon the Rood of Time 1.Whom does the poet address in this poem? What’s its symbolic meaning? 2.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mentioning Cuchlan and Fergus in the first stanza? 3.How do you understand “leave me still a little space”? Why does the poet need it? 4.What’s the general tone of this poem? 5.How do you compare this poem with the first in style? The Second Coming 1.What’s the Second Coming? 2.How do you understand “gyre,”“falcon,” and “falconer”? 3.What’s the world like, according to the poet? 4.What does the poet envision? 5.What does the coming of the rough beast indicat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