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6.22

新中国成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真情、激情点燃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当人们在“5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号召下,开始做“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冲刺准备时,中国的建设道路已经偏航了。从上到下严重的极“左”思潮,让中国离共产主义的目标越来越远。一场灾难——“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失误和挫折。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革”发生的原因:

文革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有:

(1)、文革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逐步发展的产物,是人为制造阶级斗争的结果,其中毛泽东个人在领导上犯错误,是导致文革全面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对国内和党内的形势都作了完全错误的估计,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只有用“文化大革命”这种形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群众,才能彻底揭发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他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

(2)、“文化大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还有:林彪、江青、陈伯达等野心家别有用心的竭力支持。这些野心人物处处迎合毛泽东的主张,凭借他们取得的党中央的一部分权力,煽动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狂热,在满嘴革命词句的掩盖下,排斥异己,企图窃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本来目的是要“反修防修”,防止野心家篡权,而实际却为林彪、江青、这样的野心家提供了种种便利。他们肆意打击迫害党内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大批老干部,青云直上,党和国家被他们推到了毁灭的边缘。

总之,文革的发生是由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但它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左”倾错误的产物。

2、“文革”的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称为文革发动的导火线。

3、“文革”的全面发动和过程

(1)全面发动的标志:“两次会议”“两个文件”,即1966年夏,中共中央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两个文件即“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

(2)文革的领导机构:中央文革小组

中央文革小组是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实际上作为不受中央政治局约束的特殊机构,极不正常的取代中央政治局领导地位,是对党的组织原则的严重践踏。

(3)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在全国狂热掀起,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4)全面夺权:1967年初,由张春桥、姚文元策划,以王洪文等为头头的上海一批造反派组织,夺取了上海市党、政、各级领导权,这就是所谓的“一月革命”。自此,“文革”进入了“全面夺权”阶段,全面掀起了夺权高潮(党、政、军和外交战线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夺权过程中,许多地方出现了武斗现象,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全国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

(5)二月抗争:1967年2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面对全国动乱的混乱局面挺身抗争,强烈批评中央文革小组的种种荒谬做法,力图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二月抗争是一种正义之举,是老一辈革命家对为挽救党、挽救人民、维护国家利益而做出的应用斗争,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质和正义精神。但却被江青一伙诬之为“二月逆流”加以围攻,此后,中央文革小组基本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职能。

(6)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

(7)九一三事件:1971年9月13日

(8)关于“批林批孔”运动

(9)“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10)四五运动和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4、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一场内乱。

5、影响:①大批干部和群众遭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②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和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文化遗产被毁弃,国民素质下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平反冤假错案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在当时的中组部部长胡耀邦的主持下,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2、改进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扩大基层政权和民主。

3、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如: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1989年《行政诉讼法》,1999年《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高官”有了法律保证,这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4、基层民主选举

(1)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于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2)法律保障:1989年《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3)村民自治的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中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正得到进一步普及,这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历程,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同时经济、科技、文化、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实践证明:民主法制的政治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保证。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导学案教师版

序号11 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审核班级姓名第小组 编制:高一历史备课组吴芳萍老师使用班级:高一(11、12) 【学科指导意见】 ①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事件,说明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②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③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④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结合课本,落实学案中的基本知识点: 1、建国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是“”。 导火线: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全面发动的标志: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和两个文件的通过。此间,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制度遭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遭到摧残。 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有: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上来,做出了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意义: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也进入一个新时代。 3、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建设,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①1980年8月邓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政治体制中的﹍问题,体现了新时期民主政治的;②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③1997年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合作探究1】“文革“酿成了一场历史的悲剧,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呢?民主法制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加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8)

【教学过程】: 【导入】:PPT展示图片: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我们党对法治信仰和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标志着依法治国的新征程已经开始。 但是,中国有着数千年的人治传统,民主与法制建设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险阻。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由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导入,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活动一: 一:良好开端 【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本节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建国初期和八大取得的政治建设成就,说明我国政治建设有了一个良好开端。(本部分内容属于阅读内容,所以由学生自主完成) 建国初,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八大”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民族团结多党合作健全法制发扬民主 二:重大转折——十年文革 【过渡】:但是这个良好开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很快十年文革的到来使我们的政治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 【学生】自主学习文革爆发的原因、导火线、标志、过程。 【教师】:通过4组图片来说明文革期间民主法制被践踏的表现: ppt展示第一组图片.红卫兵运动,武斗中使用的部分器械,武斗中被烧毁的民房,焚烧古籍字画,捣毁名胜古迹等。 教师向学生解释红卫兵运动:“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群特殊人群,他们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他们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大家看一下这几张图片,他们抬着毛泽东的雕像,举着毛泽东的照片,还有这一张,手上拿着的红色的就是红宝书,也就是毛主席语录。当时红卫兵是人手一本毛主席语录,人人都能背诵毛主席语录,甚至连乞丐要饭前都要先振振有词的背上一段: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为着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的,革命队伍中的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然后向你伸手。这并不是笑话,那个年代就是如此,人人都能背诵毛主席语录,连小孩子犯错挨打时都会随口溜出一句“要文斗不要武斗”。没准就能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庇护下少挨顿揍。另外红卫兵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高呼造反有理,到处揪斗走资派,搞乱地方党委,到处去抄家,搞破坏,把他们眼中属于封建的、落后的事物摧毁掉,很多文物古迹就是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破坏掉了。引导学生得出:红卫兵运动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ppt展示第二组图片:各地造反派夺权,成立革命委员会 教师向学生解释革命委员会性质:是一个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形成了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这种集权的领导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同时说明这个权力机关没有经过中国共产党中央集体讨论,更没有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任何法律程序。事实上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早在”文革“前,就很久没有行使职权了。

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重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及意义。 自学导练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背景 (1)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2.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__________年9月,内容:通过了《_____________》;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等。 (3)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职能 (1)1954年以前,代行_____________职权。(2)1954年以后,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4.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的方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召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制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 (1)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原则(2)意义:第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为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目的: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概念: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民族自治区(县)和,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3.概况:1947年,____________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__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4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愿望,实现了人民民主,也保证了民族平等和民族的团结。 问题探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2.我国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解疑精讲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征 1、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根本的是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在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①它规定的第一个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它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中表现为公有制原则。就社会阶段而言,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案最全版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 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采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本课的内容围绕《课程标准》两条要求来设计:了解“文化大革命”对 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 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而这一时期,恰恰是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种惨痛的教训又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开始了创新性探索,这表现 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中国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生活。 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在我们的身边常常有不遵守法制的事发生: 我们常常收看《今日说法》这个电视节目。知道了每年的“12.4”定为法制宣传日。对法、法制及现行宪法有了一定了解。 “法”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中学生,常会涉及到《宪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末成年人保护法》等。你在平时的生活中留意过吗?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找出很多生动的事例来回答本课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3)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 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情感目标 (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各项建设事业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坚持社会主义基础制度的前提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顺应时代要求,坚持探索性和创新性的伟大变革,有效带动了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文化事业,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变革。本文谨遴选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工程建设这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这三者的辩证关系。【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工程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慎终如始、高瞻远瞩、勤政为民,结合其时中国实际,坚持努力探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腾飞和跨越。世界最高海拔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奥运会和世博会相继胜利举办,国家四条能源战略通道相继建成投产,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华夏大地处处都是大发展的的良好景象,各项建设蒸蒸日上,国富民强的百年梦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大地展现出勃勃的发展生机。 一、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双重性。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也表现在它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上。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性来分析。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强调物质利益原则,坚持以效益为中心,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而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我们发展文化,主要是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把它变成产业,创造产值。经济发展是主题,文化发展是更重要的主题,因为我们已经进入文化时代。这些年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会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自然就会注重自身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大量的精神需求,自然会催生文化产业的大踏步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实践,我国的各项文化建设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十七大报告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并要求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广大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它对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村民自治; 党的领导; 法治建设 一、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生活日渐丰富,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当前我国农村民主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大量制约民主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民主的发展水平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化的程度、方式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制约了农民对民主的有序参与。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长年累月在外务工,对本村(本地)公共事务知之甚少,这就使得他们难以正常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对他们而言,生计问题大于民主,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参与政治活动。有的因回家参与选举经济成本高,甚至放弃了选举权。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也使”廉价贿选”有机可乘,在某些经济十分落后的地方,甚至花几块钱就能买到一张选票,”民主”荡然无存。[1] 第二,文化素质低和封建保守意识的影响。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与民主政治参与程度成正比,”政治能力随着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的升高而增长”。[2]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盲、半文盲者居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诚如列宁所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农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对民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因而也就无法正确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此外,我国农民受封建皇权主义、”官民相对”等意识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各种违法乱纪现象,虽然强烈不满,但多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息事宁人的态度或者干脆忍气吞声。 第三,民主参与的渠道欠畅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从实际情况看,在当前我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大部分农民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其它三个民主权利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在部分行政村合并后变得更加严重。目前,尽管各行政村都在积极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但由于受村民代表数量和推选方法及村务、财务公开质量和内容的局限,大多数村民还是不能直接地参与到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村民的知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1)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2)在各级领导机关中加强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反对和纠正个人专断现象;(3)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变权力过分集中、领导人兼职过多、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的状况,发挥政权机关的作用;(4)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革干部制度;(5)保障少数民族的民族自治权利等等。(6)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中共领导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只有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坚持这一特点和优势,是亿万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目的,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从一开始就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不能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这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民主成果就会丧失。 ——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研究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和创造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机制新方式,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作者:丁晓平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 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 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课程工具】 图片史料、文字材料摘录、PPT课件 【课时】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最全版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文革基本史实和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学习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就,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教学重点】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引入新课】 导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文革对民主法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取得了进步。 补充概念: 民主: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 法制:The rule of law;法律制度,静态的法律法规; 法治:The rule by law;法律治理,不但包括静态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动态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活动,它体现的一种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状态。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文革,1966-1976年,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2、文革发动的原因: 历史根源:“左”倾错误,最终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其它原因: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澜。狂热的个人崇拜破坏了党内的民主决策。 毛泽东犯了什么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注:修正主义修改马克思主义;否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区别,否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应当特别关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变革和伟大成就。亿万城乡居民群众亲身参与了民主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民主实践中提升了民主素质和对民主的认知。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率先发起了革命性变革,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席卷全国。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亿万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关注村中事务的管理,迫切希望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西罗城县、宜山县(现已改为宜州市)的一些乡村,村民群众自发选举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把“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作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选择给予了进一步肯定,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 1982年12月修改《宪法》时,全国人大第一次把农民创造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写进了宪法,并明确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2)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重点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

专题四 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专题四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型:新课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课标导学】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的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科学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难点:“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破坏。【基础梳理】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中国共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北京) 背景:①在中国基本确立。②探索建设之路成为党和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内容:(1)依据: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的变化。(2)任务:①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②重申中共和各民主党派“”;③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活动能够“”;④强调全党要坚持党的,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意义:是探索中国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966-1976年), 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公开点名批判北京市政府负责人;这件事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线。 1966年5月和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和《》,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1.在徘徊中前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家的政治工作一度处于徘徊的局面。邓小平同志的《》的重要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2.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思想: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政治:停止使用“”的错误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上来,实现了政治路

2019-2020年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2019-2020年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 (3)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 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访问或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重点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任务: 共同探究的问题: ①“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哪些严重破坏?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有哪些主要成就? 需要掌握的重要历史概念: ①“文化大革命”②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课导入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是什么? 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初步建立起来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怎样发展,这是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节课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情况。 新课学习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板书)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板书) 1、中国共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板书) 出示自学提纲: (1)时间、地点:(板书) (2)主要内容:(板书)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方面 (1)了解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理解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步思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执政党建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掌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思想教育方面 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概括总结,教育学生: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只能以之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回顾,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自我、以我为主、吸取人类文明一切成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回眸。 (2)中国工业化道路。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教学难点 为什么“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课时分配 约用5节课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一节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 一、以苏为鉴,走自己的建设道路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在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以苏联为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探索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在曲折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政府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党和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多次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但他同时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但又很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也存在着薄弱的环节。后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思想,认为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3(岳麓版必修1)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及教师的讲述,理解“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归纳“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成就和不足之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通过新时期党、政府有关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有关事实认识到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文革”使我国的各方面建设都遭到严重的伤害,尤其是民主法制建设,它的教训我们必须认真汲取。而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则给了我们信心和希望。 难点:“文革”发生的原因;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平稳并迅速的发展,就必须有健全的民主法制;“依法治国”可以使我们少犯或不犯类似“文革”的错误。 三、教材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教学要点:(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2)“文革”中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事实。 第二目: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教学要点:(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依法治国”思想及其实施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 [Time]来源: 王伟光 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算起,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在这八十多年的实践中,共产党人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邓小平的回答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完全搞清楚。”他说:“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来看,从苏联、东欧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来看,人们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问题上,有两条教训特别值得重视。 第一条教训:离开本国实际、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经过一个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之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然后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作了原则性的构思,认为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是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特征;第二个特征是,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占有,实现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三个特征是,在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实行按需分配原则;第四个特征是,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没有商品、没有货币,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时,实际上强调了两个重要前提、一个根本任务:一个前提是,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发展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革命的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个前提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生产力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所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上述四个特征;一个根本任务是,建成的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什么是社会主义?列宁在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初,由于囿于马克思、恩格斯原来的设想,认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就需要利用国家权力,以社会的名义把全部生产资料变为国家所有;而国家一旦实行了社会所有,货币和商品就要废除,旧的分工和竞争也随之消失,为统一的计划经济和直接的产品分配所取代,社会就将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只保留按劳分配)。在1919年制定俄共(布)八大新党纲时,列宁仍坚持社会主义是非商品经济的社会,并且在实践上尝试在俄国建立以产品经济为内容的高度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体制——“辛迪加”。“辛迪加”就是俄文大工厂意思。第一,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全体人民所有,实行全社会的公有制。第二,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商品、没有货币。第三,根据按劳取酬的原则进行直接分配。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为前的,而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其生产力已经高度成熟、生产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认识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认识 信研089班甄诚 s2*******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中国人劳心尽力探索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发达的问题和发展中存在着的各种障碍,一直是60年来探索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建设的道路归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提出这一命题的中共中央的有关论述中寻找答案,其次要从这条道路形成的实践过程寻找答案。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曾下过一个定义。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循着这个定义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就会看到促成这一道路形成的,不仅有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而且有改革开放前的历史。 在新中国迄今为止的60年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刚好大体各占30年。因此,要准确地理解“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而且要从实践上弄清楚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只有正确认识这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深刻理解这条道路。反之,只有正确理解这条道路,才能全面认识这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前30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现实可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的。正是这条道路,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一切的起点并不是1949年前的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而是1949年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并不是旧中国留下的那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而是新中国经过近30年艰苦奋斗而建立起来的宏伟基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新中国的头30年,我国取得了民族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统治的根基,确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使中国从此结束了蒙受屈辱、战乱频仍、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如果没有新中国头30年提供的根本政治前提,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在新中国的头30年,我国通过连续四个半五年计划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布局,并通过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发展化肥、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