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新人教版)

《女娲造人》

语文学科七年级(上)课堂教学设计

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如:

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亚当。后来,亚当成了伊虑,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

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看看课文发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

、女娲是怎样一个人?

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的发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人类发生的同时,也发生了与现代人外形和生活迥异。未来50

注:备课中打“*”号的内容为拓展层次的教学内容。修正策略和教学反思用红色字体。

江苏教师招聘面试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试讲教案

江苏教师招聘面试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试讲教案 之前我跟大家分享了初中地理《日本》的说课稿,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教师招聘的面试中另一种重要的存在——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师依据课题所作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教案是考察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是教学设计最核心的部分。试讲教案一般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 下面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学信教师考试v中的一篇试讲教案——初中语文《女娲造人》,希望可以对于要考教师的小伙伴们有一点帮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话的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风俗通》和本文中“女娲造人”的文字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阅读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以及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二)难点: 1.初步掌握阅读古书的科学态度和思考方法。 2.思考神话的现实意义并形成个性看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出示图片,猜一猜故事的名字。(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古代神话。古人为什么要创作神话呢? 师:神话是远古先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先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师:你还知道哪些神话?(引出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了解神话的定义和特点,增强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神话的兴趣。 2.新课讲授 看动画和文字,听朗读。 快速阅读,思考相关问题: (1)文章写了有关女娲造人的哪些内容?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2)你认为动画中的女娲形象跟文中的女娲形象一致吗?你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总结(1):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自己繁衍生息。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引导学生(2):动画中的女娲年青有活力,富有创造力;文中的女娲吃苦耐劳有智慧,像慈爱的妈妈。(答案不唯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及女娲的形象。 女娲造人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风俗通》中就已经出现。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设计3篇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设计3篇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设计思想 《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是通过丰富的想像与联想的运用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表现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水平差异较大,基础好的学生能很快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而基础差的必须要做预习好! 2、学生学习本文时,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3、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采用合作,讨论的方法去解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2、能力目标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五、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采用博文课堂教学模式,预习检测、师生互动、课堂检测等 七、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设计篇二设计思想: 《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是通过丰富的想像与联想的运用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表现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

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赛课必备)_1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公开课 教案(赛课必备)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 风格。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 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 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如: 盘古开天》、 夸 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发明人的传说。 请学生自身介绍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投影出示:上 帝在发明天地和万物以后,在第六日造人。上帝依照自身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灵气,人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亚当。后来,亚当成了伊甸园的守护神。亚当给伊甸园里的各种飞禽走兽起了名字,它们都听从于亚当。上帝看亚当辛苦,决定为他造一个配偶,以便协助他工作。于是,上帝在亚当睡觉时,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叫夏娃,做了亚当的妻子。从此,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 引出: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女娲造人》,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看看人是从哪儿来的?(投影出示《风俗通》文字) 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主要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

女娲造人 教案

榆阳区中小学语文课时计划

榆阳区中小学语文活页教案第1页

榆阳区中小学语文活页教案第2+ 3 页

榆阳区中小学语文活页教案第3页

备课资料 1、字词 女娲(wā?)?澄澈(chè?)崛(jué?)起 掺(?chān?)合?泥泞(?nìng?)?绵(mián?)延???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2.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和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 起源的神话。 3、作家 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论着有《中国古代神话》《古代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 女妖斯芬克斯盘踞于交通要道,常用此谜为难路人,猜不出者即被吃掉,结果有数不清的路人因猜不出而惨遭不幸。一次,英雄俄狄浦斯路过,准确地猜出谜底是人:“人,刚出世时手脚并用在地上爬,因此早晨是四条腿;长大后双腿健步如飞,因此中午是两条腿;老年时步履蹒跚要拄拐杖,因此黄昏是三条腿。”眼见谜底被揭穿,女妖羞愧交加,也就滚下山崖摔死了。 暗示了:人只要“认识”了自己,魔鬼也得滚蛋!有个现代谜语:谁最聪明也最愚蠢。答案也是人。 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女娲补天。

女娲造人公开课教案带板书

23 女娲造人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想象的作用。 2.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一、新课导入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生答:不是。)明明知道这些故事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完下列题目。 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桌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二)深层探究 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交流点拨】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b.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交流点拨】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放到地面上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娲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交流点拨】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4.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交流点拨】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三)人物赏析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请你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交流点拨】(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四、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七年级下语文一对一教案

2014.06.28 (10:00-12:00) 一、触摸文言文的余温 《口技》(林嗣同,清朝的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点明口技表演的准备,设好铺垫)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⑸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 H.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②表示同时发生:③表示相继发生: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1.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正面: 侧面: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案

六年级上册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淄博第十四中学 刘新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洋溢着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3)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 找出洋溢人类诞生喜悦感的词句,说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是从哪里来的?西方传说中是上帝创造了人,那在我国神话传说中,人是怎样产生的呢?(设疑导入,让学生自由发言,进而导入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如:澄(chéng)澈模(mú)样女娲(wā)莽莽榛榛(zhēn) 1、指名复述课文,要求:言简意赅。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读熟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明确字词读音,对于学生复述,可师生共同评议。) 三、比较阅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跟课文比较一下,看哪些事是相同的,课文又补充了那些内容? 2、哪些内容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力?(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两组讨论,每组一个问题,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来回答) 3、对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评议、补充、明确,并板书。 (1、参考:课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2、参考: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四、难点突破 1、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从本文中找出并标记有关词句。 2、说出你对这种喜悦感的体会。 3、每组派代表展示划出的词句,并说体会。 (本环节要求学生先自己找,然后小组交流,说体会。教师要巡视,提醒注意“喜悦感”,对学生的回答应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大胆发言。) (解题思路:标画文中的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教案1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教案 郭文英

第1课时: 考试范围及要求、一单元基础知识 复习目标:了解考试范围及要求、一单元基础知识测查梳理。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自己总结复习。 复习重点:一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 复习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考察字词复习1——1—2课字词46个 二、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展示考试范围及要求 “积累与运用”16分——考察内容、形式及要求: 1、注音———书上、书后、目标册中(平时出练习课前考察,占1课时配题检测) 2、形式字——3---4组,目标、书后(注意成语) 3、修改错别字———从一段话中找出并修改。(教材中) 4、词语的运用———(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5、填空题(新加题型)——出自教材,基础积累与运用,侧重词汇。 6、综合能力考察———学科间的渗透,一句话中,画图辨别。 7、文学常识—————请写出你学过的一篇小说标题并写心得体会。 ——一句话,考察出处。 “默写”(课前默写)与阅读共14分———文言文中的精读篇目,5、10、20课。 文言文阅读——精读课文篇目,5、10、20课。——加点词语理解相同的是 ——翻译课文 ——对课文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课外2篇20分——理解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概括中心 ——把握文章思路,伏笔、呼应 ——概括情节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领悟作品内涵,自己获得启示 ——自己的感悟体会(情境和形象)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写作50分——会写记叙文,——半命题,必须补充完整——写人写事均可 四、复习一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要求:(1)、出处、作家(时代或国别——地位——籍贯等——以书下为主) (2)、写心得 2、解释词语22个:第1课16个1、确凿 2、长吟 3、轻捷 4、攒 5、机关 6、敛 7、鉴 赏 8、人迹罕至 9、秕谷 10、书塾 11、方正 12、消释 13、 宿儒 14、同窗 15、人声鼎沸 16、拗 第2课 17、骊歌第3课 18、木屐 目标册第6页4个:19、讪笑 20、沮丧 21、简陋 22、来势汹汹 3、形似字归纳 (1)辩辨辫瓣(2)蓬篷逢缝 (3)肿仲钟种冲(4)惧沮俱狙阻组 五、文言文阅读《伤仲永》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

《女娲造人》教案 胡金店中学周志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生字词,了解一些古代神话故事。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女娲形象特点。(重点) 3.对比阅读,体会想象的魅力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难点) 教学方法: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一个“脑筋急转弯”题,由此引出人类起源的话题,并介绍两种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进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课内课外,知识积累 1.积累一些神话传说: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闹天宫等。 2.课文重点字词积累。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况本文所讲的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形象 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内容,说说女娲的形象。 五、对比阅读,合作探究 1.本文根据《风俗通》而改写,参考译文看看本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2.出示《风俗通》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跟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 ,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所以后来有富贵的人是捏出来的黄土人;贫贱者一般是用绳子甩出来的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3.参考回答:女娲造人的动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后欢心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女娲的喜怒哀乐………… 六、课堂拓展,发散思维 开展“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的改写活动: 本文作者在《风俗通》的基础上增加了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象。 同学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可就造人的原因、造人的方法、怎样造更多的人等方面来改编。 七、课后作业 我们知道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那么未来人类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请你对未来的人类外形和生活作一个合理的推测。并将自己的想象写成一篇小短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pdf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女娲造人》 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2.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女娲的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自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公布于世,我们都对人类的来源有了科学的认识,但是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并不知道人类来自何方,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想象猜想着人类诞生,表现出“人类童真时代的天真”。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袁珂是怎样描述的吧! 二、预习检测 (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史》《山海经校注》等,《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地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背景链接 1 / 4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原题是《女娲创造人类》,入选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这篇文章根据古代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进行了演绎和扩充,充分体现出作者丰富、大胆的想象。 2.生难字词 (1)字音 开辟(pì)女娲(wā)莽莽榛榛(zhēn) 澄(chénɡ)澈掘(jué)掺(chān)和捏(niē) 踪(zōnɡ)迹疲倦(juàn)不堪(kān)揉(róu)团 (2)词语解释 【神通广大】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用来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莽莽榛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疲倦不堪】表示疲倦的程度很深。 3.学生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并复述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天地开辟以后,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她觉得天地之间很孤独,所以想添点东西让它多一些生机,最后她用黄泥创造了人。之后,女娲觉得一个个用手造人太累了,就想到了挥藤造人,创造出了大量的人。最后她又让男女搭配,让人类自己生生不息繁衍下去。 2.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4):女娲决定造人。 第二部分(5—16):女娲造人的过程。 第三部分(17—18):女娲想出男女配合的方式繁衍生息。 (二)精读细研 1.再读课文,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1)女娲为什么造人? 她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想创造一种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让世间显得生机勃勃。 2.她是怎么造人的? (1)揉泥;(2)挥藤。 3.女娲造人前后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 2 / 4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写教案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一) 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二)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三)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优秀教案女娲造人

第二十二课《女娲造人》 教案 一、教材简析 《女娲造人》选自新疆教育出版社教科书,《汉语》九年级全一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 《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二、学情分析 针对南疆九年级双语班民族生的特点,习惯和基础知识,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思想。 民族学生的汉语发音以及词义理解等不到位,要让学生养成朗读,查字典的习惯。 三、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汉语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体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课堂。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藤、添、娲”等10个生字。掌握“管理、果

然、终止、未免”等词语的用法,并能模仿造句。 (二)能力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象在神话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象在神话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六、教法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自学法——自主学习,拓展感情 阅读法——整体感知 研究法——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七、教学准备 PPT、袁柯的资料、神话图片资料。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女娲造人》 一、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提示”内容情况。 (一)出示生字词,请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组一组,观察学生能力。 添(加补)疲(劳倦)(清透)澈掺(和杂) (二)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提示、纠正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1、正音:“掺和”中得“和”是多音字,在此读“huò”,不读“hè”。 “模样”中得“模”是多音字,在此读“mú”,不读“mó”

七年级语文上册:21女娲造人 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万永祥审核教师授课周次授课时间课题女娲造人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3)理解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与 手段 讲解法合作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 课时 1 教学流程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导入新课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 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奥斯本 说:“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 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远古人们用他们 丰富的想像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如精卫 填海、夸父逐日、盘古开天、后羿射日等等。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神话的产生。 基础达标 二、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 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 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 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

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象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三、关于作者 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四川省新都人,神话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 话选释》《<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史》《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中国古代神州》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 有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女娲wā 莽莽榛榛mǎng mǎng zhēn zhēn 澄澈chénɡ chè 掘起jué 掺和chān 幽光yōu 2.解释词语 神通广大:原是佛教用语,指神奇的法术,今指无所不能的本领。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澄澈:清澈透明。 灵敏:反应快。 疲倦不堪:疲倦得无法坚持下去。堪,能忍受,能承受。 绵延:延续不断。

女娲造人 优秀教案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 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及时把成熟的见解写在黑板上,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板书结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2、结合学生的板书,浅析女娲。 学生板书中有的将女娲看成神,有的将女娲看成人。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浮山中学刘瑞洲 教学目标 1.会认“娲、藤”两个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⑶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b.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棒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两,放到地面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蜗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③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⑷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集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集 (教案一) 执教者:余刚 时间:二月二日地点:教室 执教班级: 综合实践的目标: 1 明确综合实践课的目的和意义。 2 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3 综合实践课的实践安排和过程要求。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结果的体现形式。 综合实践的重点: 1 激发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的兴趣。 2 展示上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优秀成果。 3 认识本学期我们要实践的活动内容。 教学过程: 1 总结上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成绩和经验。 上学期,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很积极的参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在综合实践课的过程之中,同学们在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等等方面获得了可喜的进步。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语文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课堂和40分钟,语文学习处处都有,生活处处涉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我们语文课堂时空的无限延伸和无限可能性的一次有益的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细致的分析能力,广泛的搜索能力,良好的团结意识。"综合"二字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综合,也是学科的综合,意识思维意识的综合,更是团队意识和团队力量的综合。我们初2006级三班的同学将自己的团队组合成若干个小的合作的团结的队伍,不仅胜利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体现了良好的集体精神: 1 宋亚运(蜘蛛侠小组) 1人 2 胡悦(SPRING小组) 1人 3 李伊杨文倩周耘芸刘捷琳(动感地带小组) 4人 4 龚研王澜罗徐丹(蓝血小组) 3人 5 王雅琪姚梦君陈建宏周睿(VICTORY小组)4人 6 吴穹杨华宇陶岳枫(ROCK MAN小组) 3人 7周腾跃李祺灵陈逸豪 (SUPER AWD小组) 3人 8 马彪赵路程王亚雄(天炫小组) 3人 9 苏博生夏秋雨王一帆蔡佳伟(S X W小组) 4人 10 周子栋张辰窦南松(曼彻斯特联组小组)3人 11黄迪谭哲一(欣雨小组) 2人 12 张芸仪李雪钱佳婧(RUBASSE小组) 3人 13巫海强万渝圣彭美逍逸李璐君(十字军小组) 4人 14 刘宁武文婧罗丹纳吴青霞(X小组)4人 15 杨颖希彭丰梁俊杰(无名小辈小组) 3人 (画横线的同学为小组长)

《女娲造人》教案

23 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2、体会这篇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3、会认“娲、藤”2个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搜集女娲神话的故事,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一)教师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大家喜欢看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熟悉的神话故事会有: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 (生答后,展示神话故事图片。) (二)设置疑问 1、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呢? 2、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故事好听、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 (三)引入新课 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造人的神奇。(展示课题及女娲造人画像。) 二、作者简介 袁珂(1916.7.12—2001.7.14),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繁县。袁珂先生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选》、《中国传说故事》、《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合著)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注音。(莽莽榛榛、神通广大、生气蓬勃、疲倦不堪、兴高采烈)。 2.思考: 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2)女娲怎样创造人类?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怎样的? 4)你认为女娲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课文较长,要多找几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后的评价与反馈,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