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掌握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性质和特征;

?了解政策科学的产生发展过程,认识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会运用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模型。

?重点、难点:

?1、公共政策学的性质

?2、公共政策学的“范式”

1.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2.“政策”的内涵:

一、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三、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四、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3.公共政策的性质

l)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2)公共管理的手段—导向和控制

3)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4.公共政策过程主要包括:

1、政策制定:包括政策问题界定、构建政策议程、政策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等阶段。

2、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指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

3、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公共政策的效率、效益和价值进行测量、评价的过程。

4、政策终结:政策终结是指公共决策者通过慎重的政策评估之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那些过时、多余、无效或失败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5、政策监督:指监督主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进行监察和督促,以衡量并纠正公共政策偏差,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5.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

范式: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1.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政治学”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是通过限制政府权力以维护公民权利、保障公民利益的政府行为。

“社会学”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是旨在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社会福利政策。

“经济学”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是通过政府行为以获取公私利益最大化、交易

成本最小化的制度体系。

“管理学”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是通过某种“均势”“均衡”以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的政府行为。

2.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3.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4.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第二章

掌握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构成因素、基本步骤。

熟悉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论、政策分析过程中常见的方法及技术

了解几种有代表性的过程框架

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一、全面理性模式

理性——指人类所具有的与感觉、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相区别的逻辑推断性的认知能力。

决策分析中的理性——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解决一定的问题,使用冷静、客观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已获取的信息或统计资料,对目的和手段进行分析,以求得最佳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有效地达成目的。

主要观点:

A.公共政策应该实现价值最大化,即决策最优。

问题既定、目标及其排列优先顺序清楚、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B.理性人的特性

目标导向、所有选择皆为已知、偏好明确、偏好一致、没有时间及成本限制、最好的选择可使报偿价值最大化

对全面理性模型的评价:

1、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2、人是感性动物,存在理性缺陷,行为受到个人偏好和性格等非理性因素影响;

3、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信息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的有限性);

4、决策常面临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5、决策受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限制。

二、有限理性模式

“全面理性”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

知识的不完备性

预测的困难

可能行为的范围

“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原则

决策步骤:

确定问题或目标→决定最低标准→选择可行方案→评估方案→决定方案是否符合标准→(方案可行)开始行动→评定

这一模型主要为学术研究而非政策分析服务。

三、渐进模式

主要观点:

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它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

渐进程序考虑的要素:

以前政策的合法性;

沉没成本: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大幅度的政策改变不现实;

政治上,任何妥协的方案往往是争议幅度甚小时完成,并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四、混合扫描模式

观点:决策的范围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

该模式考虑到决策者能力的差别而将全面理性决策和渐进主义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但混合扫描模式仅建立在理论推导基础上,其实际应用并不清楚。

五、最优化模式

四种基本假设:

(1)优化的政策制定包含了一种增加合理性内容的努力。

(2)在复杂的最优化政策制定中,超理性的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直觉、判断、总体印象等)

(3)这些超理性的政策制定阶段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加以改善。

(4)大部分当代的政策制定的时间已经滞后,这能够而且应该改善。

分析:

强调政策分析中理性和超理性手段的结合,属于折中模式,但其具体的目标、标准不明确

2.政策分析的七要素:

1、问题

问题是一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是指政策问题,即政策分析者所要分析、研究或处理的对象。

2、目标

目标或目的是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分析者遇到的一个困难是弄清楚决策者真正所要达成的目标。--有时候是晦涩的,抽象的。

3、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是决策者用来达到目标的选择或手段。如政策、策略、项目或行动等。可以使一开始就知道的,也可以是后来补充的。

4、效果

指明一个特殊的备选方案作为取得目标的手段意味着一系列的结果,我们称这些结果是与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效果。

如:利益、成本、外部性等。

5、标准

选择标准又称决策标准或决策规则。提供一种将目标、备选方案和效果联系起来的方法,可以“衡量各种备选方案达成目标的程度”。

6、模型

在具体行动之前能够知晓可能产生的结果以及完成目标的程度,以方便实施。起到预测备选方案结果及问题界定的作用。

7、政治可行性

指符合在解决问题的限度内。限度指环境的因素,即影响政策结果的因素和不受政策制定者所掌握的因素。

政治可行性分为三个方面

政治资源限制——政治支持度,政治和行政技术;

分配限制——政治是整个社会对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分配的差距有一定限度;

制度的限制——政策分析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在一定的制度限制之内进行。

3.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

1、问题界定

2、标准设立

3、方案搜寻

4、结果预测

5、方案抉择

6、政策执行与监测

7、结果评估

8、政策变迁

4.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论:

数学最优化

计量经济学

准试验方法

过程分析方法

多元标准决策方法

第三章

?掌握政策问题的构成要素和特征、邓恩的政策问题分类;

?熟悉问题界定与问题解决的关系、问题界定的步骤或阶段;

?了解问题界定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1.政策问题的基本构成要素(重点):

(1)一种客观条件或情况

(2)它是被感知的

(3)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

(4)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

(5)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

(6)团体活动过程

(7)权威当局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并能加以解决的问题

2.政策问题的特征(重点)

1. 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

2. 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和人工性

3. 政策问题的历史性和动态性

3.邓恩政策问题分类

公共政策问题的结构要素:

1、决策者的数量( D )

2、备选方案的数量( P )

3、后果的风险性( R )

4、或然率的可计算性( C )

5、对政策目标的共识性( V )

S = f ( D , P , R , C , V )

按照问题构造的复杂性分为:

1结构良好的问题:包含了一个或几个决策者或少数备选方案的问题。

2结构适中的问题:包含了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但政策后果具有不确定性。

囚徒困境:不同的理性的个人选择可以促使小群体、政府机构和作为整体的社会的集体选择行为的非理性。

3结构不良的问题:包含了许多不同决策者,其效用或者未知或不可能一致地加以排列的问题。

4.问题界定与问题解决的关系

(1)政策分析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界定的方法优先于问题的解决方法。

(2)成功的问题解决需要为正确的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3)成功地界定问题的标准不同于成功地解决问题的标准。

界定问题是在模糊中寻求解决办法,创造性行为多见;

解决问题要求分析者为一个清楚的问题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要求较为明确。

5.问题界定的步骤或阶段

1、邓恩的观点

问题界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问题探索(构造“元问题”)、问题定义(实质问题)、问题具体化(正式问题)、问题感知

2. 韦默和维宁的观点

评估客户的情况、将他们界定为市场或者政府的失灵、模拟所关注的情况与那些能够有公共政策操纵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掌握基本的政策目标;主要的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熟悉澄清目标的重要性与困难;澄清和确定目标的途径及方法;确定评估标准的活动及其困难

?了解评估标准的基本类型

1.基本的政策目标

1、增长

包括两种实现方式:

外延型经济增长:外延型经济增长是在生产效率不变的前提下,由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引起的,是经济增长初始的和基本的增长方式。

内涵型经济增长:内涵型经济增长是由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提高而引起的经济增长。

实现方式:技术进步、高质素的劳动力、高质量的原材料、高性能的机器设备等

外延型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和程度,就要适时地转向内涵型经济增长。内涵型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起飞期和成熟期后所常用的。

2、效率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最高效率状态:帕累托最优

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3、稳定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4、公平

是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平等问题,涉及个人、团体的经济利益调整。

三种不同的公平标准:

贡献标准:按每个人的能力及努力程度所作出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分配。

需求标准:根据生存水平的必要性进行分配,并通过社会保障的形式来实现。机会均等标准:公平的确立分配方式。

政策指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如果冲突,取舍理论和协调理论两种观点。

2.经济指标

1、经济增长的指标

国民生产、国民所得或国民收入、国民消费与储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2. 经济稳定的指标

维持物价稳定的指标:国民收入指数等

维持对外经济稳定的指标:国际贸易、资本的输入输出、外汇等

维持经济安定与繁荣的指标:国民生产指数、总供给指数、总需求指数等

充分就业的指标:失业率—非自愿失业

3. 分配公平指标

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也译为“劳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的重要意义

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收入分配完全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线。

一般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兹曲线,是像图中这样向横轴突出的弧线,尽管突出的程度有所不同。

基尼系数:或译坚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算法:

基尼系数G=A/(A+B)

A:“不平等面积”(O1LO3面积)

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部分

A+B:“完全不平等面积”(O1O2O3面积)

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1O2O3,O1O2O3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称为完全不平等面积。

2.社会指标(社会生活指标、社会发展指标)

我国的社会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以社会条件、社会结构、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等。共分为十几大类。

3.政治指标

政治指标大都是非量化或质的指标

4.澄清和确定目标的困难

1.价值因素

阿罗不可能定理:不可能从个人的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社会的偏好顺序,因而实际上不存在每个人都认可的、统一的社会价值判断。即随着候选人和选民的增加,“程序民主”必将越来越远离“实质民主”。

总结:要寻找这样一种决策机制,即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同时又不限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终将所有的个人偏好转化为一种社会偏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阿罗不可能定理。

2.政治原因

3.目标的多重性及冲突

5.澄清和确定目标的途径及方法

1、价值分析和政治分析

(1)价值分析主要解决目标反映谁的价值观,目标相关群体的利益等问题。(2)弄清决策者的政治立场,政治需要和政治观点,评估这些立场需要和观点是如何影响相关的政治目标的;利益集团是如何影响甚至左右政策目标的。2、处理多重的和冲突的目标(奎德)

如果在政策目标问题上存在着争论,即人们不能在目标问题上达成一致或无法确定目标,那么就应努力寻找一个能取得共识的更高一级或更一般性的目标。如果上述努力失败,可以采取两种另外的程序或途径:最优化途径、“满意”途径。

3、目标最优化的方法及技术(了解)

化多为少法、重排次序法、分层列序法、直接求非劣解法、层次分析法。

第五章

?掌握备选方案产生的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熟悉备选方案产生的可能方法

了解备选方案的重要性和主要来源

1.备选方案产生的步骤与方法

搜寻与发现

设计与创造

筛选

2.若干应注意的事项

不要过分依赖于过去的经验

不要急于批评别人的意见,不让好主意溜掉

避免过早锁定问题定义

避免过早形成偏好

防止未经评估而排除备选方案

注意在条件发生变化时,重新考虑以前被排除了的备选方案

第六章未来预测

?掌握预测的概念与意义、预测的方法论基础及其逻辑依据。

?熟悉预测的种类、预测的过程或程序

?了解外推预测、理论预测以及直觉预测的技术及其应用

1预测的概念:预测是一种程序或方法,它依据先前政策分析的各阶段所掌握的关于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的信息或知识,对政策(方案)的未来前景作出估计、推测或判断。

2. 预测的类型:

1)根据预测技术分为:

(1)定性分析

确定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性质。依靠个人经验、判断能力和直观材料,确定事物发展性质和趋势的一种方法。

(2)定量分析

根据已掌握的大量信息资料,运用统计和数学的方法,进行数量计算或图解,来推断事物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一种方法。

(3)定时分析

对预测对象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分析。研究预测目标(y)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4 )定比分析

不同经济事务之间相互影响的比例(或结构量)。

2)按预测期限分为:即时预测(1月以内)、短期预测(1-3个月)、中期预测(2年以内)、长期预测(2年以上)。

3)根据预测范围分为:宏观预测、微观预测。

4)根据预测变量的确定性程度分:条件预测、无条件预测。

5)邓恩关于预测的分类

(1)推断是一种把现在和历史的趋势扩展到未来的预测形势,它根据来自于方法和类似情况的论证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预言是一种建立在明确的理论假定基础上的预测形式,这些假定可以采取理论定律、理论命题或类比等形式。

(3)猜测是一种依据专家判断而对社会状况的未来做出判断的预测形式。

3预测的意义:

(1)预测提供关于政策的未来变化及结果的信息。

(2)预测是我们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政策及其结果,这同样可以提高我们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控制能力。

(3)由于关注未来,政策预测可能作为传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4预测的过程或程序:

1、预测目标,分析其所处的环境:确定要预测什么样的问题,并分析所处环境对预测对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2、搜集与整理数据:数据的收集可通过各种途径,与预测目标、预测者对完成时间的要求等有很大的关系。

3、选择预测方法,建构预测模型:整个预测过程中关键的一步,也是具体而细致的一步

4、总结预测结果,编写预测报告:预测的最后阶段,以以报告的形式将结果提交给决策者或委托人。

5预测的方法论基础及其逻辑依据:P174(认真看)

预测的方法论根据是一系列用来建立对现有或新的政策、新政策的内容和政策参与者行为的可能性假定数据。

三种主要方法:

?趋势外推法:常用于中、短期经济预测与技术预测;

?理论假设法(因果分析法):主要应用于经济领域;

?灵通判断法(直观预测法):主要应用于那些较难定量化的领域:如社会预测、技术预测与科学预测,并以技术预测为重。

一、趋势外推(trend extrapolation)

趋势外推把过去观察到的趋势扩展到未来。它假定,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也将会发生,只要没有新的政策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干预而改变时间的进程。

?外推预测依赖三个基本假定:

?持久性,就是过去观察到的模型在未来将继续存在;

?规律性,即在被观察到的趋势中,以前的各个变项在未来将有规律重现;

?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优缺点:

?最大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长期预测可靠性不高,因此在短期与即期预测中应用较多。

(一)古典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1、基本概念

?时间序列:按时间顺序产生和排列的观察数据序列称为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分析法:根据某项指标过去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历史数据,运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借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

2要点:

1)将预测目标的历史数据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成为时间序列,然后分析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外推预测目标的未来值。2)

2)这种预测方法是按一种固定不变的统计方式,记录和处理过去的数据,完全不考虑引起这些数据变化的原因,简单地根据过去的变化特征来预测未来。

3)分析:该方法极易掌握,所花费用少,当仅用于短期预测时,能取得相当好的效果。

(二)√回归分析方法

?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按照涉及的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

1、线性回归: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

?Y=a+bX

(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

?Y= a + b1X1 + b2X2 + … + bkXk

2、非线性回归分析

?处理非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变量变换,将非线性回归化为线性回归,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处理。

?常见的曲线类型双曲线、幂函数曲线、对数曲线、指数、S型曲线等。

二、理论假设

1理论假设是系统地建构了的经验上可以检验的系列定律和命题—它们基于另一个(些)事件而做出一个事件出现的预测。

理论假设在形式上是因果性的;它们以演绎逻辑为基础。

?前提:

?预测变量(结果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原因变量)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不变的。

?本质:

?以过去的结构为依据,作未来的预测,就是这类方法的本质特征。

?方法有:

?运筹学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法等。

2外推预测与理论预测:

?外推预测:假定过去出现的东西在未来重现或可能在未来发生;本质上是归纳。

?理论预测:根据各种理论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进行预测,本质上是演绎,即从一般的陈述(公理、定律、命题)推出特殊的陈述。

(一)理论图示

?用于帮助分析者查明和安排一个理论或因果论证中的关键假设的技术。

?它由如下四步所组成P187:

1、分开并计算每个假定;

2、划出表示结论的词语(如“所以”、“因此”等)和表示支持结论的假定的词语(如“因为”、“由于”等);

3、当这些逻辑指示被省略,但明显地是隐含着的时候,用方括号将这些逻辑指示词补齐;

4、用一个因果关系图表(箭头)安排已被序化了的各个假定。

(二)因果模式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项之间的共同变化,是基本的派生力(原因)和它们的结果(效果)的一种反映。

三、灵通判断

?灵通的知识指判断、经验、见识、灵感、直觉一类的知识,而不是靠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得来的知识。

?这种判断通常是由专家或有识之士所表达的,并被用于理论或经验数据缺乏或不充分的场合。

?灵通判断的逻辑—回溯逻辑

--由果及因,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回溯推理法又称为溯源推因法,是指从事物的结果推断其原因的一种思维方法。

?常用的有:

?德尔斐法、头脑风暴法、类推法、形态分析法、“脚本”法等等。

(一)√德尔菲技术

1、内涵:

一种获得、交换和发展关于未来事件的灵通信息的直觉预测程序,“利用一系列

简明扼要的问卷和对所获得意见有控制的反馈,从而取得一组专家的最可靠统一意见”。

2、德尔菲法的步骤(P194)

(1)指示讨论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各种附加的意见、项目和方案等

(2)指示专家组对所预测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3)信息多次反馈,以求得专家意见的收敛

(4)做出最终评价,即取得较为一致的预测结果

3、五个基本原则:

匿名性、循环反复、有控制的反馈、统计性的小组答案、专家共识

(二)√交互影响分析

1含义:通过考虑事件的相互作用来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即根据相关事件出现或不出现来做出未来事件出现概率的直觉判断。

2依据---条件概率:就是事件A在另外一个事件B已经发生条件下的发生概率。

条件概率表示为P(A/B),读作“在B条件下A的概率”。

3预测程序:

(1)利用专家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如德尔菲技术)应该考虑事件及其概率,并且确定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2)用矩阵的形式描述各种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概率的变化表示各事件相互影响的强度,并分析各事件之间相互发生作用的时间。

(3)根据各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修正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作出最后预测。

(三)情景描述法(脚本写作法)

1含义:把研究对象分为主题和环境,通过对环境的研究,识别影响主题发展的外部因素,模拟外部因素可能发生的各种交叉情景,以预测主题发展的各种可能前景。情景描述表现为用以着重研究偶发事情及决策要点的一系列假设事件。情景描述预测的基本步骤:

(1)确定预测主题(2)根据预测主题,寻找资料(3)寻找影响主题的环境因素(4)分析在不同影响领域主题实现的可能性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5)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主题状态进行预测

第七章方案比较与择优

?掌握常见的方案比较内容及常见方案比较的方法、掌握常见的决策方式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投票悖论的实质与消除。

?熟悉常见的方案抉择中的决策方式及其改进方式。

?能结合实例较熟练应用常见方案比较方法。

1方案比较的内容

1)技术可行性的比较

1、技术可行性定义:是从技术的角度衡量政策方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包含了两层含义:现有的技术或方法能否使得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备选方案(在技术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2、技术可行性标准:有效性或效能(effectiveness)

2)经济可行性的比较

1、经济可行性(economic feasibility)既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经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方案或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或效率。

2、经济可行性标准:可用资源的可能性

一是某一备选方案占有和使用经济资源的可能性,进而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二是实施某一政策方案所需花费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当成本≤收益时,方案是可行的.

3、具体的标准:

?投入产出比、利润率

?效率(生产力):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强调单位输出;

?效能:达到目标的程度(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既定目标)。

4、评估经济可行性的基本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或损益分析

?成本-效能分析(或称成本-有效性分析)

2)政治可行性的比较

邓恩等人政治可行性可细分为:

(1)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既指确定一项政策是否可以被政治过程中的行为者接受,又指明确委托人和其他行为者是否乐于接受新政策。

(2)适当性(appropriateness):政策目标与共同体或社会的价值观是否相协调。

(3)回应性(responsiveness):目标集团对政策或规划是否会符合其需求的认识。

(4)合法性(legitimacy)

(5)公正性(equity)

?美国学者马杰(G.Majone)认为一个政策方案或建议仅当它满足所有相关的约束或限制(constraints)(是指任何能够影响政策结果和不在政策制定者控制之下的环境特征)时才是可行的。

?(1)政治约束:政治资源的约束。

?(2)分配约束:在受政策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中分配利益和成本时所必须考虑的限制。

?(3)体制约束:公共决策是通过政治过程做出的,该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化了的。

4 )行政可行性的比较

行政可行性的标准:

?权威标准:是指政策执行集团或代理人必须获得进行改革、要求其他集团合作、确定优先权的权威。

?制度约定:要求所有的工作都必需为政策执行承担责任。

?能力:包括财政能力和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

?组织支持:是指一项政策方案或项目能否获得充足的装备、物质设备和其他的支持设施,以及获得这些条件支持的可能性有多大。

2方案比较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

定义: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1. 政策分析中的成本和效益概念

?成本: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

?成本的含义:

?1)成本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

?2)成本具有补偿的性质;

?3)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

?效益(收益):有用效果的货币表现。

2. 成本与效益的不同类型

(1)直接效益与成本、间接效益与成本

?直接效益与成本:与特定成本对象相关的能够经济而又方便进行追踪的效益与成本。

?间接效益与成本:是指与成本对象相关联的不能用一种经济合理的方式追溯到对象的那一部分产品效益与成本。

(2)内部和外部成本及效益

?内部成本及效益是由项目投资经营主体承担的成本与获得的效益。

?外部成本及收益则是指产品的购买者以外的某人所承担的成本及给其它无关经济主体带来但却无法要求对方为此支付成本的收益。

?区分:当分析人员和项目决策者划定目标群体时,就可以粗略界定内部成本及收益和外部成本及收益。

(3)有形效益与成本、无形效益与成本

?有形是指成本和效益可被精确量化的成本和效益。

?无形是指成本和效益须间接地使用,很难或不能被量化的成本和效益。

?一般而言,公共项目的投入成本的货币值较容易计算,而产出则不容易以货币形式计算

3、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

?成本-效益评估方法是评估人员通过量化各种政策或行政方案的总成本和总效果来对它们进行对比从而提出建议的方法。

1、首先必须规定谁将为政策或项目投资,谁将从中受益。

2、目标组确定之后,必须把输入和输出冠以货币价值。

3、大多数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得不对一段时间之后的费用和效益(打折扣)

4、成本—效益分析的最后一步是计算成本—收益率

4、成本-效益分析一般关注焦点:

(1)最低成本

?在确定了想要达到的效益以后,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完成预定效益的最低成本。

(2)最大效益

?在确定允许的最大成本上限(通常为预算限制)后,通过不同的操作方式的评估,找出可能形成的最大效益。

(3)边际效益

?边际效益是指在现有成本(固定成本)外再多花一定成本(变动成本)所获得的额外效益。

5、成本—效益分析的技术

?成本收益分析的主要方法:贴现法

?贴现法(货币时间价值分析方法)

?是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部分,而到期时

借款企业要偿还贷款全部本金的一种计息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企业可利用的贷款额只有本金减去利息部分后的差额,因此贷款的实际利率高于名义利率。

(1)净现值法:

?是评价投资方案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净现金效益量的总现值与净现金投资量算出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的大小来评价投

资方案。

?资本的时间价值: 今天的一元钱 > 明天的一元钱

?复利:把现在的价值推算为未来的价值;

?折现(贴现):把未来价值折合成今天的价值。

?净现值(NPV) = 所有项目收入的现值-所有项目支出的现值。(P220)

?净现值为正值,投资方案是可以接受的;净现值是负值,投资方案就是不可接受的。净现值越大,投资方案越好。

?净现值率:

?指投资项目的现值占原始投资现值总和的百分比指标。

?计算公式:

NPVR=所有现金流入的现值总和/所有现金流出的现值总和(即原投资额)*100% ?二者的区别在于:

?前者用绝对数衡量投资价值,后者用相对数衡量投资价值。

?净现值与净现值率关系

?净现值>0,净现值率>1

?净现值=0,净现值率=1

?净现值<0,净现值率<1

?净现值的优点

1、使用现金流量。可以直接使用项目所获得的现金流量,相比之下,利润包含了许多人为的因素。在资本预算中利润不等于现金。

2、净现值包括了项目的全部现金流量,其它资本预算方法往往会忽略某特定时期之后的现金流量。

3、净现值对现金流量进行了合理折现,有些方法在处理现金流量时往往忽略货币的时间价值。

(2)内部收益率法(经济意义)

1)定义:又称“财务内部收益率法(FIRR)”。是用内部收益率来评价项目投资财务效益的方法。所谓内部收益率,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即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如果不使用电子计算机,内部收益率要用若干个折现率进行试算,直至找到净现值等于零或接近于零的那个折现率。

2)步骤略

3)内部收益率法的分析

内部收益率,是一项投资可望达到的报酬率,是能使投资项目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就是在考虑了时间价值的情况下,使一项投资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现值,刚好等于投资成本时的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越高,说明你投入的成本相对地少,但获得的收益却相对地多。

4)运用内部收益率法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决策准则是:

r大于公司所要求的最低投资收益率或资本成本,方案可行;r小于公司所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方案不可行。

?内部收益率法的优点:

?考虑了投资方案的真实报酬率水平和资金时间价值;

?缺点:

?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繁琐。

2)成本—效能分析

1、定义:成本效能是指企业通过成本耗费所形成的价值与所付成本的比值。它是衡量成本使用效果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成本效能=产品价值/产品成本

成本—效能分析的要点是根据方案或项目的预期结果的成本与效能,来评估每种方案或项目的效果。

2、成本—效能分析的形式:

?完全有效性程度(100%)需要多少成本。

?只计算达到某一有效程度的成本。

?在不同有效性程度情况下成本的差异。

?在固定成本下,比较具有各有效性程度的方案。

3、成本—效能分析的作用

?优势:易于应用,善于处理公共或准公共物品,适于分析外部性和无形成本。

3)风险—效益分析

?风险—效益分析

?是成本-效益分析的一种,项目的消极结果以对个人或团体的风险的种类和大小来衡量,而不是以货币单位来衡量。是将风险评估

(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与成

本效益分析两种方法融合在一起的方法。

?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1)识别组织面临的各种风险

?(2)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

?(4)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

?第二阶段:成本—效益分析

?把行动产生的效益和带来的风险进行比较。

4)方案抉择(投票规则)

7.4.1 决策方式(内容、优点、缺点)

1、全体一致规则(unanimity rule)

它是指在民主政治活动中,所有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

?一致同意规则具有以下特点:

1、一票否决--参与者平等的选择

2、帕累托最优的选择

?缺点:1、决策成本高2、鼓励策略行为:如讨价还价。

2、过半数规则(majority rule):

过半数规则在现代社会中是应用最广泛的决策方式。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

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能通过的规则。

特征:

(1)决策效率高:决策过程中只要有超过半数的赞成票,决策方案就能通过;(2)“少数服从多数”:“按过半数投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过程的本质,即少数投票者被迫参与他们不能阻止也不能对其所引起的损害要求补偿的那些活动。”

?缺点:

(1)“多数剥削少数”:按多数规则选择出的每一项集体行动方案都具有内在强制性

(2)决策结果未必可靠:单个参与者的选择行为在多数票规则中无足轻重,从而无形中助长选民不重视选举权的行为,甚至轻易放弃表决权。

(3)投票悖论

7.4.2 投票悖论(产生的原因、如何消除、消除后产生中间选民现象)

1、孔多塞悖论(condorcet’s paradox)

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循环”能否消除?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对“投票悖论”的解决方法。

当投票者的偏好都是“单峰值性偏好”(single-peaked preference)时,“循环”就会消失。

所谓“单峰值”,就是偏好只有一个峰值,在峰顶(最优偏好)的两边,对其他备选方案的偏好持续下降。

结果:在公共选择中,中间投票者的偏好是决定因素。当选民的偏好存在多峰偏好时,选民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偏好来操纵投票结果。这也是公共选择学者们所关注的“中位选民(中间投票者)”。

2、阿罗悖论

内容:如果我们排除了人际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

?阿罗认为:任何投票规则和选择程序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公理和五个条件,才能把个人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次序或集体偏好次序

?社会选择的两个公理:

?公理Ⅰ连贯性(connectedness)

?对于任意的备选方案X,Y,必有X≥Y或Y≥X。

?公理Ⅱ传递性(transitivity)

?对于任意的备选方案X,Y,Z,如果X≥Y且Y≥Z,则X≥Z。

?民主决策方式满足的五个条件:

条件1:选择的非限制性(所有个人偏好)

条件2:集体选择的非反常性(一致反映个人偏好)

条件3:不相关方案的独立性

条件4:公民的至上性(不局限于精英决策)

条件5:非独裁性(偏好不强加)

?阿罗的结论:“一般可能性定理”:

?“如果存在至少三个备选方案,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地按任何方式对它们进行排序,那么满足条件2和条件3的社会福利函数以及由此

产生的满足公理Ⅰ和公理Ⅱ的社会排序一定是强加的或者是独裁

的。”

?该定理说明了:“如果关于个人排序的特性事先不作任何假设,那么没有一种投票方式能够解决前一部分所讨论的投票悖论。”

?一旦对偏好的限制付诸实施,投票变成了为了产生一个投票结果而进行的活动。

7.4.3 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

?假定需要从一张M个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选出一个人(M>3),那么有以下形式:

?占半数规则:选出得到超过半数票的第一位候选人

?博尔达计数:按照投票者的偏好次序的排列打分,再将分数分别加起来,得到分数最高的提案为获胜者。

?淘汰投票:将最差的候选人从名单中删除,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剩下一个候选人,这个候选人便是获胜者。

?赞成投票:在M人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每个投票者对所有其他赞同的候选人投票,得票最多的候选人获胜。

7.4.4 决策方式的改进

1、公共选择学者论投票方式的改进

?布坎南、塔洛克(Tullock)认为,当人们选择投票方式和规则时,他就会选择那种给自己带来的外部成本与决策成本都最小的方式和规则,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需求显示过程的最大优点

就是鼓励投票者真实表达自己偏好,从而避免人为增加决策成本,提高了决策效率。

(2)投否决票(voting by veto)

?投否决票就是让所有投票者都提出自己认可的方案,然后汇总,在随机地将这些方案排序,让投票者按从全部方案中否决一个的方式进行,最后剩下的方案当选。

?参与者提出方案时需积极考虑到他人利益。投票人之间的“策略行为”相对会少得多,自己意愿表达更真实。

?投否决票方式实施起来会受到一定限制,这就是投票者的意愿、旨趣的方向必须大体一致,否则可能所有方案都遭否决。

2、作为一种决策方式的民主集中制的完善

?首先,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民主集中制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具有正确的集中。

?其次,借鉴现代决策科学的理论及方法,实现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及其运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最后,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执行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及原则的各项规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是事实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敏锐地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新闻价值取向:是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什么导向、标准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取舍、和呈现的问题,表现为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倾向性。新闻事业:1、狭义的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2、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本源:人类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证明,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提供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和程度。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1、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一)新鲜性(二)重要性(三)显着性 (四)接近性(五)趣味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4、新闻的客观性: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5、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含义: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媒体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内涵,把新闻真实性原则落实到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公信力。 6、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 四、论述题 1、请你谈谈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答:首先,它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从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和唯心主义新闻本源观的界限。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不符合客观事实就不是新闻。 其次,定义明确指出,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报道。 第三,定义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题

2015.4 简答: 简述陆定一新闻定义的内容、优点及不足。 以传播技术作为划分依据,人类新闻事业可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对无产阶级报刊党性原则的主要概括是什么?简述当前我国媒介滥用权利的几种表现。 简述新闻从业者的素质特征。 论述: 试述新闻事业的总体特性和基本特性。 试述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开展舆论监督的意义。 2014.10 简答题: 简述西方最早手抄新闻的发展情况?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具有的支配性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简述新闻事业的多种功能。 简述防止新闻失实的办法。 简述正确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工作应注意的基本原则。 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 试述新闻与信息的异同关系。 2014.4 简答: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述“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概念异同。 简述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要点。 简述新闻政策和新闻法规的关系。 简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本含义。 论述: 试述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兼具的主动性和受动性。 试述我国新闻事业的本土特色。 2013.7 简答: 简述新闻与历史的共同点和区别。 新闻事业的多样性功能包含哪些方面? 简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 简述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基本要求。 简述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 论述: 结合实例论述你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理解。

在新闻工作中如何才能坚持“政治家办报”?请联系实际加以论述。 历年试题简答: 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科学性表现在哪里? 简述新闻报道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新闻原本是一种信息? 简述西方新闻价值理论五要素说的局限性。 为什么说失去了真实新闻事业就失去了信誉和优势? 简述坚持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和社会与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的统一。 新闻职业有何弱点?举例说明新闻职业的弱点虽然难避免却可以弥补。正面宣传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简述新闻从业者的业务修养。 为什么说新闻理论对新闻实践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新闻价值五要素说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党性原则? 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 简述新闻价值规律的三个基本点。 简述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在历史上的正面作用。 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形成的三个阶段。 简述新闻“新”的含义。 为什么说西方新闻价值要素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简述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新闻法制和新闻伦理的关系。 简述新闻与情报的不同之处。 简述“新闻价值五要素说”。 简述拉斯韦尔5W模式包括的因素。 简要说明新闻媒介为什么要具体分析“群众需要”。 范长江的新闻定义有哪些优缺点? 简述新闻事业运作规律的基本含义。 简要概括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 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为什么说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 新闻事业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简述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 简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与特点。 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到不断创新?

公共政策学相关资料

公共政策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系等问题。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简答题]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35)创始人是布坎南。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7、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 8、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 9、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它的显著特征是:可检验、可验证性(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理论上的)和功利性等。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公共政策学》复习指南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 1、判断题(1*10=10分) 2、单项选择题(1*10=10分) 3、简答题(8*5=40分,6选5)(尽量结合相关实例进行论述) 4、案例分析(15*2=30分)(从实例到理论,用理论透视实例) 5、课程学习总结(10分)(写自己对课程学习的主要收获) 1.请提出5种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和5种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并说明相对于已经在用的规则,没有施行的规则的缺陷在哪里。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1)拍卖(杭州车牌) (2)投标(维克里拍卖法) (3)投票 (4)摇号 (5)比成绩 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2.试述公共政策的六个主要过程(戴明循环)。 政策问题 政策制定 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 政策调整 政策终结 3.试比较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间的区别。 私人物品:竞争性、排他性、耗尽性 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耗尽性

4.试比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区别。 个人利益(具体的) 公共利益(抽象的) (1)没有独立于个人的公共利益 (2)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加总 (3)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来源于个人利益的冲突 5.试比较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力的区别。 个人权利:施加成本于对方 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6.结合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解释谈谈你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理解。 概念界定: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资源(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合法规。” 现代政策科学之父拉斯韦尔在《权力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政策是一种为某项目标、价值与实践而设计的计划。”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中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要做的或者不要做的事情。” 安德森在《公共政策》中的定义是“公共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指定的政策。 7.试述何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三、名词解释题 1.舆论 答: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紧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性。 2.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3.报纸的二次售卖 答:报纸的二次售卖是指报纸既向读者出售新闻媒介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广告版面。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 4.接近权 答: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5.议程设置理论 答:所谓“议程设置”是有关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理论。“议程设置”也称“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对所报道重心的选择,从而构建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所注重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6.新闻学 答: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讨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7.硬新闻 答: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13.方案择优是指决策主体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化方案的阶段,它是决策程序中最关键的步骤,其中包含两个紧密衔接的环节: 一是对所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价;二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从中选优,拍板定案。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知识自学点

公共政策分析 题目 b. 界定政策问题 题目2公共政策的主体 正确答案是: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题目 正确答案是:外部性 题目4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 正确答案是:市场和政府 题目5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是: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题目1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将政策的执行过程看成是从最高的行政机构开始发出并层 层传递所形成的命令序列。该方法从最初的命令开始,逐层分析每一次发出的命令被执行的程度及其原因,并由此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是否理想。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政策执行包括三个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 行的总结阶段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豪伍德与彼得斯所谓的政策病理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常常因为他们解决的是错误的问题而导致失误,而非因为他们为正确的问题找到了一个错误的方案。政策分析中最致命的错误是第三类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化的政策,而使政策能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层次。 正确的答案是“对”。 知识点自学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 政策分析是对政府行为的动因和结果的解释。应当关注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开处方(Prescription)(戴伊) 政策分析是一种客户导向性建议,这些建议与公共决策有关,并反映了社会价值。(韦默、维宁) 知识点自学2——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 ?导向功能:价值和事实等导向 ?控制功能:制约或促进社会人的行为和事件的发展 ?协调功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象征功能: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效果 知识点自学3——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人物 公共政策的类型 依照领域或管理部门而划分:产业政策、农业政策、教育政策等 依实际的效果而划分:实体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依照政策的功能而划分:分配性、规执行和再分配性政策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

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

作者:日期: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 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内涵: ①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以他政治团体所指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②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③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为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④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政策的本质: ①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公共管理的手段③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3“范式”特征 ① 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 法论,又是艺术。③公共政策分析设计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 而且也是规范的 4(1)1951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艺术,被人们当作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2)叶海卡·德罗尔出版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 。 第二章 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1)全面理性模式 优点: ①目标导向②所有选择皆为已知③偏好明确④偏好已知 ⑤没有时间及成本限制⑥最好的选择可是报偿价值最大化 缺点: ①在政策制定中,决策者往往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一些现象的表征去探查问题的所在,这往往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②在政策制定中, 目标、价值的排列往往因目标不清晰及价值冲突,是的决策者犹豫不决。③ 要列出所有达成目标之备选方案及每个方案的所有可能后果,在人类能力有所限制、环境不确定影响以及时间成本受限制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 (2)有限理性模式 优点: ①更符合实际, 更适用于行政决策行为。 ②对全面理性模式做了深层次的批评, 并强调政策制定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缺点:这一模式主要是为学术理论服务的,而不是为实际的政策分析服务的。 (3)渐进模式 优点:比较符合政策分析的实际, 承认政策制定者缺少时间、信息和其他资源,而这一切都是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时所必须的,同时,通过渐进方式作出的是有限的、注重实效并容易被人接受的决策或政策。 缺点: ①倾向于保守主义, 安于现状和忽视社会变革尤其是革命。②注重目

00318公共政策学选择题知识点

第一章 1. 林德布洛姆最早提出“政策分析” 2. 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学科的诞生 3. 政策链的概念源于列宁 4. 宋代苏轼《教战守策》 5. 公共政策学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初 6.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 7. 博弈论的提出者是诺依曼 8.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9.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10. 德洛尔是对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全面批评的政策研究学者的代表人物 11. 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12. 中国公共政策学学科教材,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 13. 美国四大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胡夫研究所 14.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 学探索: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 15. 中国大陆高校系统中最早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是北京大学 16. 1918 年在洛杉矶成立、现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智库是兰德公司 17. 公共政策研究中集体访谈的觉形式是焦点团体座谈会、德尔菲函询法、头脑风暴法 18. 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 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政策链 19. 我国最早的史书,也是周天子一系列重要决策记录的著作是《尚书周书》 20. 从产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公共决策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的是:亚 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 21. 公共政策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是建制化 第二章 1. 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安德森:由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所制定的政策 3. 拉斯韦尔: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 公共政策包括公共问题,目标,利益 5. 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问题形成,决策机关产生,强制机构出现 6.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 7. 我国行政法规以总理令形式发布 8. 我国司法解释分为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 9.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管制,引导,调控和分配 10.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是灵魂 11. 社会正义,公正,协调和稳定是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

全国2013年4月自考《新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63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提出“人民报刊思想”是在( A ) 12-279 A.主编《莱茵报》时期B.创办《新莱茵报》时期 C.指导《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D.改造《前进报》时期 2.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是戈公振所著( C ) 1-6 A.《中国新闻史》B.《中国报刊史》 C.《中国报学史》D.《中国报业史》 3.《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是( A ) 1-3 A.施拉姆B.施拉姆等四人 C.里普曼D.约斯特 4.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2-33 A.信息是信息,新闻是新闻,二者毫不相干 B.信息就是新闻,新闻就是信息,二者毫无差别 C.信息是新闻的一种体裁 D.新闻是信息大家庭中的特殊成员 5.新闻传播行为的三个要素是( C ) 4-68 A.新闻—新闻报导者—新闻接受者B.事实—新闻媒体—新闻接受者 C.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D.新闻—新闻报道者—新闻媒体 6.新闻价值要素中的时新性指的是新闻事件的( C ) 3-60 A.发生时间B.报道时间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规范了具体的客体、 指向目标、 制定程序, 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 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 (事) 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 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 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1) 1)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 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 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政策主体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3、行政机关在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立法机关(或立法者)的行为的? 该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下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及模式,并指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 的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而为了回的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考前划重点

本文档资源由考试课件网(https://www.doczj.com/doc/b11832508.html, )搜集整理原创制作!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 考前划重点 说明: (一)、所谓“考前划重点”是自考资深专业老师经过多年教学的研究,结合考试大纲,归纳考试规律和命题趋势,并为学员缩小考试范围、浓缩考试内容,圈定重点考点,总结提炼出各门课程的必考点、常考点、易考点和预测考点,学员通过对考前划重点的学习,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高效掌握考试重点,快速通关。 (二)、我们将知识点按考查几率及重要性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重点、二级重点、三级重点,其中,一级重点为必考点,本次考试考查频率高;二级重点为次重点,考查频率较高;三级重点为预测考点,考查频率一般,但有可能考查的知识点。 考试学习软件站

本文档资源由考试课件网(https://www.doczj.com/doc/b11832508.html,)搜集整理原创制作! 一、《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分析: 自2011年开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课程,更名为《公共政策学》,教材改用由宁骚主编的2010年版《公共政策学》。 我们以11.7考试情况为例,题型大致包括以下六种题型,各题型及所占比值如下: 题 号 题 型 题量及分值 第一题 单项选择题 (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第二题 多项选择题 (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第四题 简答题 (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第五题 论述题 (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第六题 案例分析题 (共1小题,每小题各 15分,共15分) 由各题型分值分布比重我们可以看出,各个题型在试卷中的比重,由此可知考试复习重点,每种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大家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 单项选择题: 考查知识点比较分散且细致,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也是识记内容,难度一般,不会超出考试大纲涉及的内容。考生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与记忆,特别要注意知识点细节的掌握与理解。考查的知识点一般会均匀的分布在教材的每一个章节。 多项选择题: 主要考查理解性和识记性的知识,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答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采取排除法选择答案等方法答题。此种题型的考查一般陷进比较多,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审题并认真的区分相似答案,最终确定并选择正确答案。 简答题: 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考查形式比较灵活,考生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综合应用来简答这种题型。此种题型难度一般不大,但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论述题: 本题所占分值相对比较大,所以考生务必要认真的解答。论述题一般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难度不是很大,但命题方向一般不容易预测,这就要求考生要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案例分析题: 本题型和论述题一样都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的知识一般跳跃性比较大,覆盖面也比较广,要求考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二、《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