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大气的运动

2.3大气的运动

2.3大气的运动

第一学期第12周课时1-第一学期第12周课时2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

两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及重要性。

2.了解大气运动的分类及实际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

教学重点:

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方法:

让学生做一些简单实验,了解大气的热力环流。

教学过程: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间大气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理。

一、热力环流:

绘图说明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并得出结论:近地面空气的冷热不均,引起了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名词: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气压梯度产生的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风——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

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

在高空,当大气按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开始做水平运动之后,马上就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运动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当上述两种力达到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2.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除受上述两种力的作用影响外,还受到地面摩擦力影响,最终使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绘图证明)

3.实际海平面中的大气风向,体现其真实的情况。

正确引导学生读图,得出以下结论:(图2.14)

在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下,等压线出现了闭合中心,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低气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气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本课小结:

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向与等压线之间关系

课后练习:

组织学生观察热力环流的存在;根据风力等级表观测当地的风的情况。

教学后记: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了解当地大气运动状况,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品德,说白了。学生不喜欢地理课还是学不好的,这一部分刚好降温了。讲锋面雨还有自己经历过的台风,非常有趣。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达标检测—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下图,完成下题。 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完成下题。 2.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海远近 B.地形条件 C.局地水域 D.植被分布 3.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德班气候资料(测站:29°50'S,31°2'E海拔5米) 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气温(℃)23.524.523.522.019.016.516.517.019.020.021.522.5降水量(mm)11812811391593626396385121124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读下面某低空天气系统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4.图中箭头指示风向,该天气系统所在位置及名称为() A.南半球、气旋 B.南半球、反气旋 C.北半球、反气旋 D.北半球、气旋 5.如果该天气系统东部影响南京,则南京最可能吹()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平缓 7.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 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 D.9日18时左右 读亚洲部分地区四个季度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回答下面两题。

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规律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规律 [高考研析] 高频考点考题统计(课标卷) 命题感悟 大气热力作用 2015课标Ⅱ,5题,4分; 2013课标Ⅰ,36题,22分 1.命题规律:全国卷近五年对本讲内容侧重 考查大气运动原理、气候要素及类型判读、 天气现象分析等,分值12分左右。选择题、 综合题并重。 2.命题趋势:以示意图、等值线图、气候 要素图、区域图及表格、材料为切入点, 考查大气运动原理、气候要素及类型判读、 天气现象分析等。 大气运动 2013课标Ⅰ,9题,4分; 2013课标Ⅱ,7题,4分 常见的天气系 统 2015课标Ⅱ,4~5题,8分; 2013课标Ⅰ,10题,4分 气候 2016全国乙卷,37(1)题,6分 2015课标Ⅱ,36(3),6分; 2014课标Ⅱ,10题,4分; 2013课标Ⅰ,4题,4分; 2013课标Ⅱ,10~11题,8分 知识清单 一、大气受热过程 二、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 三、不同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1.冷锋与天气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4.气旋(低压系统)、反气旋(高压系统)与天气 四、气候类型判读 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命题角度1大气受热过程 1.(2015·高考广东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题技巧] 审题干 (1)题干关键词“地表”温度下降,“火山爆发”导致。 (2)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尝试解答] D 命题角度2等温线的判断及气温影响因素 2.(2013·高考课标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1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2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解题技巧] 1.审题干 (1)关注的是冬季,冬季冷空气南下影响南方的气温。 (2)同区域相比较,突出攀枝花的高温。(3)纬度低,冬季太阳高度角大。(4)注意地形对气温的影响。2.析图表[尝试解答](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2016·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 3.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解题技巧] 1.审题干(1)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 (2)一年中每天的逐时气温(℃)变化图。 2.析图表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 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理解大气的重要性; 3.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 分析海陆间和城乡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认识到热力环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 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闯关东》视频片段 此处引用平台资源【课程引入】闯关东“霜头来了” 师:观看视频,思考:

1.影片中的片段发生在哪个季节? 生:(可能的回答)秋季 2.剧中人物所说的“霜头”是什么现象? 生:(可能的回答)霜冻 3.为了应对“霜头”,主人公朱开山带领大家做的措施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 师:大家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吗?片段中农民的行为蕴含着什么样的地理原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板书)大气的受热过程 【讲授新课】 师: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什么是辐射?辐射有何特点? 出示: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师:读图,回答: 1.太阳辐射按照波长分成了哪三部分,每个部分的波长范围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紫外线,波长小于0.4um;可见光,波长0.4-0.7um;红外线,波长大于0.76um。 2.太阳辐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 生:(可能的回答)最主要的是可见光部分 师: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辐射,温度越高,辐射能量越大。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由于太阳表面的温度达到近5500℃,因此向外放出能量较强的辐射,我们称为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球表面均温约22℃,我们将其向外放出的辐射成为地面辐射,能量不及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均温为22℃,我们将其向外放出的辐射成为大气辐射,也属于长波辐射。 出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图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后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关于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3个气压带和4个盛行风带 B. b带盛行西南风 C.①②气压带影响下多雨,③④气压带影响下少雨 D. a为东北信风带,c为西风带 2.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气压带是高空气流堆积下沉形成的 B. a风带的形成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C.③气压带是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上升形成的 D.②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1题,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其中①是赤道低压带,②是副热带高压带,③是副极地低压带,④是极地高压带;a是东北信风带,b是盛行西风带,c是极地东风带。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盛行西南风。第2题,①气压带是空气膨胀上升形成的;a风带的风在近地面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②气压带是高空空气堆积下沉形成的。 2.C 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D.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4.图中M、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 A.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3月份 B.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C.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D.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9月份 3题,根据纬度位置和盛行风向,风从M气压带向两侧吹,且风向向右偏,则可以推断M 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D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M气压带向南移动,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可能为1月份的图。N气压带为赤道低压带,向北移动,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可能为7月份的图,C项正确。 4.C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第5~7题。 5.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7.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2018届高三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二)大气运动规律

2018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二) 大气运动规律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2016年某季节,L市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用水,向水库投放了9 600万个直径约为10 cm的黑色塑料球,使水库表面完全被黑球覆盖(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推断L市投放黑色塑料球的季节及原因( ) A. 春季受陆地冷高压控制,降水少,气候干旱 B.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 C. 秋季受西风影响,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 D. 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水库泥沙含量多 3.4.水库中投放黑色塑料球后( )

A. 水库中藻类的数量减少 B. 水库水质显著上升 C. 水库地区的水循环活跃 D. 水库水温明显下降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嵩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查地理试卷 【答案】 1.2.B 3.4.A 【解析】 1.2.根据图示信息,该地为美国的加州地区,为地中海气候。材料中有“L市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用水”的字样,最可能是为了防旱保水采取的措施。当地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气温高,球体黑色塑料漂浮在水库表面,可有效拦阻太阳辐射,从而减少湖水蒸发量达到保水抗旱的目的,据此选B。 3.4.水库中投放黑色塑料球后,黑色塑料漂浮在水库表面,可有效拦阻太阳辐射,由于光照条件变差,水体活力不足会导致水库中藻类的数量减少;水库水质会变差;水库地区的水循环会变弱;水库水温因遮挡光照,会下降,据此选A。

2014年,巴西圣保罗遭遇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科学家认为,一种叫做“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改变了南美洲风的正常路径。下图为大气运动受阻塞前后正常路径与大气阻塞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6.当出现“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时,控制巴西东南部的天气系统为( ) A. 高压系统 B. 低压系统 C. 冷锋 D. 暖锋 7.8.关于“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以及对南美洲造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 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上空的大气有着不同的运动规律,它们有的称为季风带,有的称为大气环流,它们按照不同的时间和形式影响着大气的表现。以下是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4. 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知识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解决学习的困难中培养坚强的恒心和学习毅力。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

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选用了三个有着紧密逻辑联系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热状况(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③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活动”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活动 2”是利用原理,分析自然现象。第三部分“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②高空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 ③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活动”是风形成的具体知识应用。 我们打开窗户,有时会感受到一阵阵风吹来,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大气运动是怎样发生和进行的?大气

第二章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汇总复习课程

第二章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1、大气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2.两大过程 (1)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 (2)保温作用: 4.意义 [点睛]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2、 热力环流 3、 大气水平运动

反之越小 1.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 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风暴潮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地形以什么为主? :风暴潮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1)风力较大;(2)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即向岸风或迎岸风)。风暴潮一般对沿海平原地区危害更大。 4、风向 (1)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 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2)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近地面风: 北半球高空风: (3)风向的运用 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②判断南北半球: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风向在水平 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③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方, 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2.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风力 (2)等压线稀疏————风力 3.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 4.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 (3)低气压过境时, 高气压过境时, (4)低气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 ,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 5、风带气压带的形成 三圈环流 气压带 风带 极锋 6、北半球气压中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培优教程第一编专题三大气及其运动练习

专题三大气及其运动 考点突破考点1 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考向1 大气受热过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B.河北省 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解题思路 答案(1)B (2)C (3)D 1.气温

(1)影响温差的因素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⑤其他因素 下垫面反射率:反射率高,气温低。 盛行风:盛行风由较低纬吹来,气温高;盛行风由较高纬吹来,气温低。人类活动: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2.大气受热过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大气受热过程与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增多 → 大气逆辐射 增强,保温 作用增强 → 气温升高, 全球气候 变暖 (2)大气受热过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与太阳能资源 ①高海拔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 变式演练 (2019·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联考)读我国某地冬、夏季山谷、山顶气温日变化图,回答1~3题。 1.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 A.鄂B.晋 C.黑D.新

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案

题目: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3课时)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本节是以后更深入学习大气知识的必备基础,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规律、影响大气的各种力的特点还很陌生,对于 此节应图文结合给学生讲清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 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 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 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 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板图演示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空气 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在A 地 形成了低气压,在B 地形成了高气压。我们把AB 之间的等压线气压值画出来,假如是这样的:

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相差2百帕,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的距离也是 相等的,那么这二百帕就是AB之间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我们 称之为气压梯度。简而言之,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 压差。 板书: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 教师:两地之间有了气压差,空气就要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的力我们称之为水平气压梯 度力。(把这个力在图上画出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 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教师:我们假设同样是AB两地,距离不变,但是等压线比以前密集了,那么相同距离之间的气压差比以前变大了,也就是说气压 梯度比以前变大了,那么这时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 区的力也变大了,由此得出结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的 疏密有关,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板书: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教师: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假如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话,风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吹向低压。水 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 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第二章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1、大气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2.两大过程 (1)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 (2)保温作用: 4.意义 [点睛]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2、热力环流 3、大气水平运动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风暴潮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地形以什么为主 :风暴潮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1)风力较大;(2)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即向岸风 或迎岸风)。风暴潮一般对沿海平原地区危害更大。 4、风向 (1)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 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2)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近地面风: 北半球高空风: (3)风向的运用 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②判断南北半球: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风向在水 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③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 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2.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风力 (2)等压线稀疏————风力 3.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 4.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 (3)低气压过境时, 高气压过境时, (4)低气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 ,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

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 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读图能力培养和课后活动的教学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功能,应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 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 关于风的形成和风的方向的教学分析 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 学生只要知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

专题二 大气及其运动

专题二大气及其运动 [2018全国Ⅲ卷]澳大利亚(左图)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右图)。据此完成9~11题。 9.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3所示的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 10.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B.方便通信C.增加采光D.通风换气 11.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②冬暖夏凉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018全国Ⅱ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图8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分)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4分)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4分)

【2018全国卷III)】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4分)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8分)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8分)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4分) 【2017全国卷I】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10.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11.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理知识清单-专题02 大气的运动规律(原卷+解析版)

专题02大气的运动规律专练 读我国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表及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城市天气现象(白天/夜间)最高温/最低温 北京28℃/18℃ 上海25℃/19℃ 哈尔滨24℃/11℃ 西宁22℃/3℃ 1.表中温差最小的城市,其日温差小的原因与图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②④B.②③ C.③④D.①③ 2.该日() A.上海一定受热带气旋的影响,降水较多 B.北京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C.寒潮降温使哈尔滨形成大雾天气 D.西宁昼夜温差与昼夜长短有直接关系 3.表中哈尔滨与上海最高气温相差较小,最低气温相差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天气状况D.海陆位置 某国棉花生产在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下图示意该国棉花生产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读图,完成4~6题。

4.该棉花产区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5.该棉花产区最可能位于() A.乌兹别克斯坦B.埃及 C.巴西D.阿根廷 6.该地区气候特征对棉花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A.全年高温,蒸发旺盛 B.风调雨顺,不受旱涝灾害影响 C.盛夏时光热充足,利于采摘 D.棉花生长期高温多雨,利于棉花生长 把地面及大气看成一个整体,称为地气系统。该系统的热量收支差额称为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其中收入部分是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支出部分为发送到宇宙空间中的地面和大气长波辐射。读非洲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量(单位:卡/厘米2·分钟)统计图,完成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面长波辐射的收入主要来自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的支出多少主要取决于地表植被状况 C.云层越厚,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多 D.地面温度越高,地面长波辐射越强 8.造成甲、乙两地年辐射差额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天气状况 C.海拔D.沿岸洋流性质 下垫面因素、人为热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因素。同一城市,晴朗、无风时热岛效应非常明显,大风条件下热岛效应微弱。下表为我国某特大城市市区某年各月平均风速和平均云量统计表。据此回答9~10题。 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风 3.2 2.9 4.2 3.7 3.9 3.2 3.7 4.1 3.1 2.9 2.4 2.1 速 (m/s) 平均云 4.77.38.47.58.48.89.4 5.6 5.7 4.1 4.1 5.0 量 注:云量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全天无云,云量记为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云量记为10。 9.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该城市市区和郊区温差最大的时段是() A.冬末春初(2~3月)B.春末夏初(5~6月) C.夏末秋初(8~9月)D.秋末冬初(11~12月) 10.6、7月该城市云量较多,导致() A.被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 B.大气昼夜温差增大 C.地面昼夜温差减小 D.大气保温作用减弱 农用地膜是指直接覆盖于栽培畦或近地面的薄型农膜。由于不同颜色的地膜对光谱的吸收和反射率不同,对农作物生长及杂草、病虫害、地温的影响也不一样。据此回答11~13题。 地膜类型透光率 无色透明地膜90%以上 银色地膜60%左右

(完整word版)大气运动知识点.doc

. 第二章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大气还大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大气作用: ⑴ 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夜晚不太冷 ⑵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使白天太不太热 削弱作用表现在: ⑴ 反射 ⑵ 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氧气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⑶ 散射:空气中微粒和水汽起散射作用。日出前天已经亮,日落后天没完全黑。 结论:晴天时,昼夜温差大。阴天、雾霾天气、雨雪天昼夜温差小。 例 1 、农村秋末制造浓烟抵御寒冷空气,增强大气的逆辐射。 3、影响光照(太阳辐射能)的因素:海拔、天气、纬度 例1 、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的原因: 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且日照时间长,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但是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弱,且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低,热量不足。) 例2 、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大气稀薄,使太阳能丰富 例3、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能最不丰富地区的原因:多阴雨天气。 二、热力环流 D C

1、形成过程:同水平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水平面的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风) 气温差越大,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2、高压与低压是同水平面相比较而言的 3、气压值大小顺序B>A> D> C 4、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同时气压越低。同水平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5、低压控制近地面,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高压控制近地面,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 三、几种特殊的热力环流 1、热岛效应:城郊风 ⑴ 市区建筑物密集,人口多,城市尾气多;树木少,所以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⑵ 绿地和河流能调节气候,降低气温。 2、海陆风 ⑴ 夏季海风凉爽湿润,冬季海风温暖湿润 ⑵ 夏季陆风炎热干燥,冬季陆风寒冷干燥 ⑶夏季陆地气温高,冬 季海洋气温高。

大气运动基本特征

大气运动基本特征(复习) 重点: 一、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主要有哪些? 气压梯度力(G)、地心引力(g﹡)、摩擦力(F)、地砖偏向力(A)、惯性离心力(C)、重力(g) 1.气压梯度力——当气压分布不均匀时,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 方向:垂直等压线高→低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即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 2.地心引力——地球对单位质量空气的引力 3.摩擦力(850hpa以下考虑)——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的净粘滞力称为摩擦力。 4.惯性离心力:在转动坐标系中引进的一个视示力,其大小与向心力相等而方向相反。 5.地转偏向力的定义——由于地球自转而使空气运动方向发生偏离的力。 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始终是垂直的,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速度大小,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偏向运动的右方,南半球则偏向左方。(南左北右) 6.重力——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称为重力。(极大赤小) 二、大气运动遵循那些定律? 答: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 连续方程(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散度,即单位体积内流体的净流出量。净流出时散度为正,净流入时散度为负。 速度散度→流体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的变化率。 当速度散度﹥0时,体积增大,辐散;当速度散度﹤0时,体积减小,辐合。 连续方程的意义:空气块在运动过程中体积增大则密度减小;体积缩小则密度增大。热力学能量方程的意义: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加入系统的热量与系统对环境作功之差。三、个别变化(全导数)和局地变化(偏导数)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个别变化:是气块在运动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称为温度的个别变化(率)。 局地变化:是固定位置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称为温度的局地变化(率)。 联系温度的局地变化等于温度的个别变化、平流变化和对流变化的代数和。 四、大气运动系统的分类——根据系统的水平尺度的大小来分 地转平衡——是指水平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平衡。 静力平衡——是指垂直方向气压梯度力和重力相平衡。 大尺度运动系统的基本特征(中高纬) 1.准水平性: w << u, v 2.准静力性 3.准地转性 4.准定常性:速度场随时间变化缓慢 P坐标系 在上升运动时 w>0 而ω<0;下沉运动时 w<0 而ω>0 位势

专题2 大气运动规律

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考情报告]高考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考查,一是利用具体生产生活现象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二是利用相关等温线图考查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高考对热力环流的考查,常结合自然或社会环境变化,以示意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大气环流及其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20·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间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 C.7~8月D.10~11月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C(2)A(3)C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个环节,如图所示: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气温及气温日变化的因素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② ③ ④洋流→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的气温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2)影响气温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的因素

大气运动知识点

第二章 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大气还大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 大气作用: ⑴ 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夜晚不太冷 ⑵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使白天太不太热 削弱作用表现在: ⑴ 反射 ⑵ 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氧气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⑶ 散射:空气中微粒和水汽起散射作用。日出前天已经亮,日落后天没完全黑。 结论:晴天时,昼夜温差大。阴天、雾霾天气、雨雪天昼夜温差小。 例1、 农村秋末制造浓烟抵御寒冷空气,增强大气的逆辐射。 3、 影响光照(太阳辐射能)的因素:海拔、天气、纬度 例1、 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的原因: 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且日照时间长,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但是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弱,且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低,热量不足。) 例2、 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大气稀薄,使太阳能丰富 例3、 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能最不丰富地区的原因:多阴雨天气。 二、热力环流 C D

1、形成过程:同水平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水平面的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风) 气温差越大,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2、高压与低压是同水平面相比较而言的 3、气压值大小顺序B>A>D>C 4、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同时气压越低。同水平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5、低压控制近地面,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高压控制近地面,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 三、几种特殊的热力环流 1、热岛效应:城郊风 ⑴市区建筑物密集,人口多,城市尾气多;树木少,所以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⑵绿地和河流能调节气候,降低气温。 2、海陆风 ⑴夏季海风凉爽湿润,冬季海风温暖湿润 ⑵夏季陆风炎热干燥,冬季陆风寒冷干燥 ⑶夏季陆地气温高,冬 季海洋气温高。 4、山谷风

大气运动规律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归纳】 一、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分析 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分析天气、气候现象的基础,此部分内容涉及知识点很多,在这里我们应重点突破以下知识: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 依据上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 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②判断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气流由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流向等压面下凹的地方。 ③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气,等压面下凹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常见的热力环流: 2.大气环流形成、分布及影响 (1)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性质及对降水的影响 近地面不同纬度地区因大气运动状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其分布及与降水带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3)理解大气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大气垂直上升,空气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降水丰富;大气垂直下沉,空气温度上升,天气晴朗,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气流,因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受南北半球的西风带、东亚的东南季风、南亚的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多降水。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气流,因温度上升,水汽不易凝结,受其影响,天气较干燥,如受极地东风、信风控制的地区降水较少。(如果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带来充沛的降水,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沿海) 二、常见的天气系统判读及应用 1.冷锋与暖锋的对比分析 (1)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国北

【2020版江苏省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2019·高考江苏卷)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 ) A .①增大 B .②增大 C .③减小 D .④减小 解析:第1题,三峡库区的云海是由水面上大气上升,气温降低,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结合选项中大气运动方向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故选AD 。第2题,大气中的云层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地面辐射减弱;大气中的云层还可以增

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图2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故选BC。 答案:1.AD 2.BC 掌握“大气受热状况应用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掌握“气温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掌握等温线弯曲成因分析的三大技巧 (1)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2)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3)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闭合等温线(高、低温中心)的成因分析 (1)低温中心:地势较高的山地一般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往

往成为低温中心;夏季湖泊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冬季也往往是低温中心。 (2)高温中心:地势较低的盆地一般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一般也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山地冬季风背风坡一般也是高温中心;冬季的湖泊一般为高温中心。 (2019·江苏五校联考)下图中的4条曲线反映R地某日近地面观测的辐射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其中,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总辐射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读图回答1~3题。 1.影响R地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高度②气候类型③地形特点④地表温度⑤云量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⑤D.②④⑤ 2.图中曲线与地面净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地表温度依次对应的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甲、丙、乙 3.此次的观测地点和时段可能是() A.西欧平原,3、4月份 B.撒哈拉沙漠,7、8月份 C.青藏高原,5、6月份 D.准噶尔盆地,10、11月份 解析:第1题,太阳高度对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的变化影响最大,①对;太阳总辐射强度影响当地的气温,进而影响当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反之,则因果颠倒,②错;世界时2:00 时,太阳总辐射强度直线上升,可能是因为该地东侧有高大地形阻挡致使日出推迟,日出时太阳高度已经比较大,太阳总辐射强度大,③对;地表温度主要受太阳总辐射强度的影响,反之则因果颠倒,④错;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呈波动变化,说明该日云量变化也是引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