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动物生物学实验)

姓名:薛晶学号:2014312048 专业:生物科学指导教师:王倩

二、摘要:利用解剖比较的方法,根据对蛔虫与环毛蚓的观察比较,了解其对称形式、分节现象、体腔、消化系、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演化形式.

三、关键词:蛔虫环毛蚓比较解剖

四、正文

1.前言:环节动物是典型的真体腔动物,代表动物蚯蚓虽与蛔虫在外形上有一

定的相似性,但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蛔虫(假体腔动物)和环毛蚓(真体腔动物)的比较观察,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逐渐演化发展和完善的进化过程;真体腔与假体腔动物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主要区别及真体腔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猪蛔虫(Ascarissuum)、蛔虫横切玻片、环毛蚓(Pheretima)、环毛蚓横切玻片为实验材料

2.2实验方法:解剖并绘图分析观察到的各个系统结构。

2.3仪器:解剖针、镊子、解剖刀、蜡盘、剪刀、大头针、显微镜、培养皿、滴

管。

3.结果与分析

3.1猪蛔虫的外形、解剖结构与组织切片观察

3.1.1猪蛔虫的外形观察

蛔虫体呈圆筒形,体壁半透明,雌雄异体.体表有很多的细的条纹,表面有角质膜,雌虫体较粗大,躯体前端钝,后端尖.雄虫较细小,后端向腹面弯曲.口呈三角形,位于中央,其周围有三个突起的唇瓣,背面的一个较大为背唇,腹面的两个较小为腹唇.在背唇的两侧各有一个感觉乳突,腹唇只有一个乳突,位于腹唇外缘中央处

在身体的背、腹及两侧的正中各有一条细线.背面的背线较细,隐约可见,腹面的腹线呈白色,较明显,两侧的侧线较粗,呈褐色,很明显.

生殖孔和肛门:雌性生殖孔一个,为前1/3稍后腹线上的一个缢陷;肛门位于后端稍前腹面.雄性生殖孔和肛门合成一个共同开口,称为泄殖孔,位于体末端稍

前的腹面,有时能看到从孔内伸出的两根交接刺。

3.1.2蛔虫解剖

将蛔虫捏在手中,在后端略偏背线的一侧将剪刀头小心插入,由后一直剪至前端(剪时剪刀头向上翘,以免损坏内部器官).待体壁剪开后,用镊子拉开两边的体壁,用大头针分别钉在蜡盘上,插针以45°的倾斜。

消化道为一根粗细均匀的直管,有口、咽、肠、直肠及肛门组成.体中央有一粗大的淡黄色扁管几乎贯穿整个假体腔,为肠.

雌性生殖系统中有输卵管一对,为接卵巢后一段较透明的习惯;子宫一对,为接输卵管后的膨大部分,左右两子宫约体前1/3处汇合成阴道,阴道的末端为生殖孔.

3.1.3蛔虫组织切片观察

3.1环毛蚓的外形、解剖结构与组织切片观察

3.1.1环毛蚓的外形

环毛蚓的身体呈细长圆柱形,各体节相似,通常由100个左右同体节构成。头部不明显,由口前叶、围口节组成。感觉器官退化。在口前叶的腹面有口,肛门在体末端为一竖的开口,全身除第一节及最末的尾节外,其余各节中部着生一圈刚毛,蚯蚓是雌性同体,在体表有雌雄生殖孔,在14节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常见的在第6~7、7~8、8~9各节间于腹面两侧有3对小孔,为受精囊孔,也有两对或四对的,交配时可接受另一个体的精子,18节腹面两侧有一对突起,为雄性生殖孔所在处,性成熟时第14~16节三节的上皮变为腺体细胞,比其他部分肥厚,称为环带。

3.1.2环毛蚓的解剖.

以左手的中指与食指夹住蚯蚓前段,拇指与无名指夹住后段,背面向上,右手持小剪刀,在后两指夹持部位稍偏背中线的右侧,由后至前剪开体壁,到前3~4节要注意,不要剪断神经节。

将剖开的蚯蚓放在蜡盘的一侧,用镊子掀开体壁,在体末端先用大头针固定虫体,一手用镊子捏住体壁,一手用解剖针划开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隔膜联系,向后向前展开体壁,用大头针将体壁固定在蜡盘上。

蚯蚓的消化道为从口到肛门的贯穿前后的一条直管,消化系统包括口、口腔、咽、食道、嗉囊、砂囊、肠、肛门等部分。在肠的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形盲囊,为重要的消化腺。

蚯蚓为雌雄同体,结构较复杂,雄性生殖系统,有精巢两对,被包在两对精巢囊内,囊内有精巢和精漏斗,各囊向后通入第11和12节内的两对大的储精囊,每一精漏斗向后连一条细的输精管,两侧的两条输精管并列后行至第18节内与前列腺的导管汇合,通至雄性生殖孔。雌性生殖系统,卵巢一对,很小,由许多极细的卵巢管组成,在后隔膜前有一对输卵管漏斗,后接短的输卵管,穿过隔膜,在第14节汇合开口于雌性生殖孔。

3.1.3环毛蚓的组织切片观察

背血管中血流由后向前流动,是位于消化道背面中央的一条较粗的紫黑色纵管,汇集肠、体壁等处的血液.腹血管的血流由前向后流动,是消化道腹面的一条较细纵管,在第10体节处有分支到体壁、肠壁、隔膜等处,掀起肠道就可以看见;心脏是连接背、腹血管的环血管,共4对,分别位于第7、9、12、13体节内;食管侧血管,是一对较细的血管,位于体前端消化管两侧,向后行至第15体节时,左右两支分别向下绕过消化道和腹神经索愈合为一条神经下血管;移开肠,挑起白色的腹神经索,神经索下有一条很细的血管,即为神经下血管.

3.讨论或结论

蛔虫与环毛蚓在外形上的差异十分明显.

内部结构比较上,蛔虫为假体腔动物,环毛蚓为真体腔动物.

蛔虫的消化管发育完善,体表被角质膜,排泄系统属于原肾管系统,雌雄异体,较无体腔动物更复杂、更高等.环毛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有真体腔.分节现象和真体腔的出现使各种器官系统趋于复杂,机能增强,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分节现象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增强了运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同时是动物特化的开始,内部结构开始出现生理分工.

真体腔的出现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真体腔的出现提高了运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并且促进了动物结构和机能多方面的复杂化、完善及进一步发展.如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加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进而促进消化管分化为明显的前肠、中肠和后肠.同时由于结构复杂化,简单借助体腔液循环输送营养物质已不敷用,由此促进了循环系统的出现和排泄系统的发展.又由于各器官系统趋于复杂,机能增强完善,也增加了机体对精细调控的需要,逐渐促进了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集中和发展.此外,真体腔的结构减少了受到损伤的影响,如果有一个体节或少数几个体节受到伤害,其临近的体节由隔膜将其与受伤的体节隔开,仍能保持接近正常的机能,使动物免于因创伤而死亡.

4.参考文献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猪链球菌问题集

猪链球菌问题集 2005年6月24日以来,四川省资阳市、内江市等地连续发生人的猪链球菌感染病例,党和政府对此十分关注,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该病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控制。 为了普及猪链球菌、猪链球菌病及人的猪链球菌感染的相关知识,消除广大读者认识上的一些疑虑和误区,本人参阅相关资料编写了这个问题集,供广大读者参考。 1. 何为链球菌? 链球菌最初是在1884年由Rosenbach用来描述一种从人的化脓性病灶中分离出来的长成链状的圆形球菌。自此以后,已发现了几十种不同种类的链球菌。链球菌呈革兰氏染色阳性,不能运动、无芽孢,直径大约为1微米的细菌,有些细菌可能有荚膜。大部分为兼性厌氧菌。 在这些链球菌中,有些能引起人与动物的多种疾病,它们常常寄生在动物的粘膜和肠道中,在适宜条件下趁机致病。 猪链球菌也有很多种,在临床上健康猪的扁桃体、肠道和粪便中都能分离到多种链球菌,其中有些链球菌是潜在的病原菌,也就是说,这些链球菌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使猪只发病。当然,也有些分布在肠道内的链球菌是一种有益菌,

可以帮助消化,帮助机体拮抗其它有害微生物。存在于猪肠道内的链球菌有肠链球菌、猪肠链球菌、猪链球菌、非解乳糖链球菌、牛链球菌等。存在于猪扁桃体的正常链球菌有猪链球菌、E群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等。 2. 猪链球菌如何分型? 可以根据细菌的溶血特性将链球菌分为α溶血、β溶血和非溶血群(以前称为γ型,现在已经不用这个名称),在这三型中,β型的溶血最明显。Lancefield根据血清学特性将链球菌分为A-H,K-V等群。在1956~1963年期间,曾将引起猪的败血性感染的链球菌归于R、S、RS和T群。也可以根据细菌表面的抗原蛋白(M,T和R)进行分类,其中M是非常重要的抗原蛋白,据此分为60多个不同的类型,分别称为血清1型、2型、3型……。在1963年又将S群和D群命名为猪链球菌血清1型,1975年又将R群的链球菌命名为猪链球菌血清2型。1型与仔猪的脑膜炎有关,2型菌可感染任何日龄的猪。总之,链球菌的分类还没有最后统一,交叉的情况依然存在,如A群可以分为60多个血清型,B 群可以分为4个血清型,C群可以分为13个血清型。 在1983 ~1995年期间,描述了35个菌株,增加了32个新的血清型。在这其中,血清14型来源于人,17、18、19和21型来源于健康的猪,20型和30型来源于病牛,33型来源于病羔羊。分离于病猪的多数猪链球菌属于1~8型。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解剖 (动物生物学实验) 姓名:张林涛学号:2014312092 专业:生物科学指导老师:王茜 摘要:通过蛔虫和环毛蚓的解剖实验,学习解剖蠕虫的一般方法;了解假体腔动物的一般 特症以及蛔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环毛蚓对穴居生活的适应。通过比较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演化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实验中掌握环节动物的认知。 关键词:蛔虫环毛蚓比较解剖实验 1前言: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这是无脊 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环节动物中原始种类的体节界限不明显。环节动物除体前端2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此为同律分节。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分节现象的起源可能由低等蠕虫的假分节逐渐演变形成。它们的消化、生殖等内脏器官成对按体节重复排列,当动物体作左右蠕动时,于各器官之间的体壁处产生了褶缝,以后在前后褶缝间分化出肌肉群,于是形成了体节。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猪蛔虫(Ascaris suum)浸制标本、环毛蚓(Pheretima)浸制标本 2.2仪器:解剖盘,解剖刀,解剖针,镊子,大头针,剪刀。 2.3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绘图分析法、解剖比较法 3总结与分析 3.1.1蛔虫的解剖:分清蛔虫的前、后端,背、腹面.将其腹面向下置于蜡盘中,用大头针固定前后端,左手食指、中指分开轻按虫体,右手用解剖针从虫体前端略偏背线处向后小心划开体壁直到体末端,用镊子拉开两侧体壁,用大头针左右交错,且向外倾斜45°将体壁边缘固定在蜡盘中,加清水没过虫体,用解剖针小心将器官稍加分离.

猪链球菌病的症状、诊断与防治

猪链球菌病的症状、诊断与防治 为了使农民朋友更全面地了解猪链球菌病,从而进行有效地防治,特做以下介绍。 一、临床症状 败血症型。一般发生在流行初期,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1~42℃,在数小时至1天内死亡。急性病例,常见精神沉郁,体温41℃左右,呈稽留热,减食或不食,心跳加快,眼结膜潮红,流泪,有浆液性鼻液,呼吸浅而快。部分病猪在发病的后期,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可见有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有跛行病程2~4天。 脑膜炎型。多发于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与水肿病的症状相似。发病初期患猪体温升高,食欲废绝,便秘,有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液,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转圈,空嚼,磨牙,直至后躯麻痹,共济失调,侧卧于地,四肢作游泳状,颈部强直,角弓反张,甚至昏迷死亡。部分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大,病程5~10天。 关节炎型。患猪体温升高,被毛粗乱,呈现关节炎病状,表现一肢或肢关节肿胀,高度跛行,甚至不能起立。病程2~3周。小部分哺乳仔猪也可发生,常常因抢不上吃奶而逐渐消瘦。 化脓性淋巴结炎型。病猪淋巴肿胀,坚硬,有热痛感,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较为困难,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咽喉、耳下、颈部等淋巴结也可发生。一般不引起死亡,病程为3~5周。病猪经治疗后肿胀部分中央变软,皮肤坏死,破溃流脓,并逐渐痊愈。 二、解剖病变特点 病猪死后血液凝固不良呈污秽色。心冠脂肪水肿,心内外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心包、胸腔积液,呈黄色,有时积液中有纤维蛋白;鼻黏膜、喉头、气管、黏膜充血或出血,有泡沫状物;肺充血、水肿;肝瘀血肿大,呈暗紫色,有时呈黄色;脾瘀血肿大,呈暗黄色,病程稍长的多为黄色;膀胱皱缩,少尿或无尿,全身淋巴结出血肿大或水肿,有的淋巴结周围结缔组织水肿或呈胶冻样;胃和小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肠系膜水肿;神经症状严重的脑膜充血、出血,严重的甚至脑膜出血或脑膜下积液。 三、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一般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比较复杂,容易与败血性和慢性猪丹毒,急性猪瘟等一些败血性及脑膜炎等疾病混淆,故应以实验室诊断为依据。 涂片镜检:取病死猪脾脏、淋巴结制成触片或取心血制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单个、成双、短链球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分离培养:取心血、肝、脾等病料无菌接种于绵羊鲜血琼脂平板、肉汤、厌气肉汤培养基,染色37℃恒温培养24小时,在血斜面出现灰白、圆形小菌落。肉汤均匀混浊、管底呈絮状沉淀。培养物涂片镜检,菌落涂片可见大量成对和3~5个排列短链球菌。肉汤涂片可见3~5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置长链状排列球菌,均呈革兰氏阳性着色。 动物接种试验:用小鼠或小兔数只皮下注射前述病料乳剂(病料肝、脾、脑与无菌生理盐水1:10研磨而成),每只0.2毫升,小鼠(兔)于24~72小时死亡。取死亡鼠(兔)肝、脾、心血分别制片,均见成双短链状革兰氏阳性球菌。 四、治疗及预防 1、病猪立即隔离。圈舍、用具用3%苛性钠溶液、0.3%过氧乙酸、菌毒灭交替喷雾消毒,粪便污物堆积发酵。 2、对病死猪进行深埋或焚烧。

猪链球菌病

一、概念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群的致病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是一种多型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 二、病原 链球菌(stroptococcus)属于G+ 球菌,种类很多,现已分离出35个菌株,分为32个荚膜型,其中9—14亚型可引起仔猪发病。 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um,呈链状排列,短者4~8个细菌组成,长者有20~30个细菌组成。幼龄培养物大多可见到透明质酸形成的荚膜。无芽胞,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但在陈旧培养基或脓液标本中常呈阴性) (二)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有些为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中需加有血液、血清、葡萄糖等才能生长。最适温度37℃,最适PH7.4~7.6,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光滑、圆形突起小菌落,不同菌株有不同溶血现象。 (三)、生化反应 能发醇简单的糖类,产酸不产气。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汗或1%去氧胆酸钠所溶解。这两种特性用来鉴定甲型溶血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四)抗原结构 主要有三种: 1.核蛋白抗原:或称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同,与葡萄球菌有交叉。 2.群特异性抗原:多糖抗原或称C抗原系统族特异性抗原,是细菌壁的组成成份。对人致病的90%属于A族,其次为B族,其它族少见。 3.型特异性抗原:蛋白质抗原或称表面抗M、R、T、S等四种不同性制质的抗原组份,具有型特异性。是链球菌细胞壁的蛋白质抗原,位于C抗原外层,同族链球菌可根据表面抗原不同进行分型,如A族链状菌可据此分为60多型。 (五)分类 1.根据对红细胞的溶血能力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这类链球菌亦称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此类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 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完全溶血,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这类细菌又称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cus hemolyticus),致病力强,引起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故又称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s),一般不致病。 2.根据抗原结构分类 按C抗原不同可分类A、B、C、D、E、F、G、H、K、L、M、N、O、P、Q、R、S、T 等18个族。对人致病的大多属于A族。A族又称为化脓性链球菌(Pyogenic streptococcus)。 3.根据对氧需求分类又可分为需氧、兼性厌氧和厌氧三大类链球菌。(六)抵抗力

实验九 环毛蚓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实验三蛔虫、环毛蚓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环毛蚓的解剖与观察,了解环节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2.通过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了解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逐渐演化发展和完善的进化过程。 二实验内容 1.环毛蚓的外形观察,内部解剖和横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 2.蛔虫和环毛蚓外形和内部结构的比较。 三实验材料及用具 (一)材料 环毛蚓浸制标本和横切面玻片标本 (二)用品 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器具,蜡盘,大头针,载玻片,烧杯,滴管,清水。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取环毛蚓浸制标本,清水洗去药液,置蜡盘中,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 1.外形 环毛蚓身体圆长,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节之间有节间沟。除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外,各节中部生有一圈刚毛,可用手触摸或用放大镜观察。 身体可分为前、后端,背、腹面。性成熟个体有棕红色隆肿环带的一端为前端,前段第Ⅰ节为围口节,其腹面中央是口,口的背侧有肉质的口前叶,环带位于第XIV~XVI节,身体末端的纵裂状开口是肛门。颜色深暗的一面是背侧,除前几节外,背中线上每节间处有背孔。将环毛蚓背面擦干,用手指轻捏身体两侧,有液体自节间沟被中线冒出处,即为背孔。颜色淡的一面为腹面。观察腹面前部,在V/VI~VII/IX节间沟两侧有2~4对横裂状受精囊孔,在环带的第I 节,即第XVI节腹中线上有1个雌性生殖孔,第XVII节腹面两侧各有1个雄性生殖孔,在受精囊孔和雄性生殖孔附近常有小而圆的生殖乳突。 2.内部解剖和观察 用剪刀沿身体背侧中线略偏右侧处剪开体壁,从肛门剪到口,用镊子在身体前1/3处向两侧掀开体壁,可见体腔中相当于体表节间沟处均有隔膜,将体腔分隔成许多小室。用解剖针划开肠管与体壁之间的隔膜联系,将剪开的体壁向两侧展平,并在近切口处用大头针将体壁钉在蜡盘的蜡板上,约每五节钉一钉,左右交错,钉的斜度向外。在XIX节往前,注意不要划伤生殖器官;XIV节往前的隔膜越来越厚,需用眼科剪将隔膜剪开。加清水没过环毛蚓,依次观察。 (1)消化系统体腔中央的一条直管即消化系统,由前至后依次为: 口腔位于第II~III节内。 咽位于第IV~V节内,梨形,肌肉发达。 食道位于第VI~VIII节内,细长形。 嗉囊位于第IX节前部,不明显。 砂囊位于第IX0~X节,球状或桶状,囊壁富肌肉,较发达。 胃位于第XI~XIV节内,细长管状。 肠自第XV节向后均为肠,直通肛门。在第X X VII节内向前伸出1对角状的盲肠。 (2)循环系统闭管式,经福尔马林固定后血管常呈紫黑色。观察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背血管位于消化管背线中的1条长血管。 心脏连接背、腹血管的环血管,共4对,分别在第VII、IX、XII及XIII节内。 腹血管消化管腹面的1条略细的血管,从第X节起有分支到体壁上。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1.掌腱膜palmar aponeurosis:掌长肌腱越过屈肌支持带浅面后,腱纤维分散紧密连接于手掌深筋膜浅层的中部,使该部特别发达,甚为坚韧,形成有光泽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称为掌腱膜。其远侧部纵行纤维分成4束,分别止于2~5指的腱纤维鞘和侧副韧带。 2.鼻烟壶anatomical snuff box:位于手背外侧部的浅凹。其桡侧界为姆长展肌腱和姆短伸肌腱;尺侧界为姆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其内有桡动脉通过。临床意义:(1)在鼻烟壶内可以触及桡动脉搏动;(2)当手舟骨骨折时,此窝因肿胀而消失,并有压痛;(3)此处是切开姆伸肌腱鞘、结扎桡动脉的合理途径。 3.肱骨肌管humeromuscular tunnel:又称桡神经管,为肱三头肌的三个头与肱骨的桡神经沟围成的管道,内有绕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此管自内上向外下绕肱骨干后外侧面;上口由肱三头肌内、外侧头和肱骨围成,在大圆肌和背阔肌下方;下口在肱肌和肱桡肌之间的深处,约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的外侧。 4.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掌侧面的深部,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内有9条肌腱及其腱鞘(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1条姆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位于两个腱鞘之间的正中神经。临床意义:当腕管内正中神经受损,可产生“腕管综合症”。 5.屈肌支持带flexor retinaculum:位于腕掌侧韧带远侧深面,又名腕横韧带(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是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扁带增厚。其尺侧端附于豌豆骨和钩骨沟;桡侧端附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结节。 6.肘后三角: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者,在肘关节伸直时,成一条直线;当肘关节屈为直角时,三者构成尖朝向远端的等腰三角形,称为肘后三角。 7.肘窝cubital fossa:肘窝位于肘前区深部,为尖朝远外侧的三角形凹陷。上界是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下外侧界是肱桡肌;下内侧界是旋前圆肌;顶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是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内容与排列:自内向外侧依次为正中神经、肱血管、肱二头肌腱、前壁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及其浅深支。其中肱二头肌腱是寻找血管神经的标志。 8.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由尺动脉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方,指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蚓状肌的浅面,掌浅弓凸向远端,并发出分支伸直手指。其分支:(1)指掌侧总动脉3条,在指蹼间隙,再分为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相邻两指的相对缘;(2)小指尺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小指尺侧。 9.腋淋巴结:分布于腋静脉及其属支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淋巴结,按分布可以分为五群:(1)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端排列,引流上肢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2)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外侧血管周围,引流胸外侧壁、乳房外侧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3)肩胛下淋巴结,沿肩胛下血管排列,引流背部、肩部和胸后壁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4)中央淋巴结,在腋窝底的脂肪组织中,引流上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管,流注尖淋巴结;(5)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端排列,引流上述四群淋巴结的输出管,锁骨下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临床意义:当乳腺癌手术切除腋淋巴结时,应注意保护其附近的神经,如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等,一旦损伤会致前锯肌和背阔肌瘫痪。 10.Hunter氏管(收肌管adductor canal):位于股中1/3段的的前内侧面,缝匠肌、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三者间的管状间隙,长15~17cm,其横断面呈三角形。其前壁是大收肌腱板、缝匠肌;外侧壁是股内侧肌;后壁是大收肌和长收肌;向上通股三角;向下通腘窝。内容物:前方是股神经的隐神经和股内侧肌支;中间是股动脉;后方是股静脉、淋巴和疏松结缔组织等。股三角和腘窝炎症可由收肌管蔓延。

猪链球菌发病机制原理

猪链球菌 形态染色 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um,呈链状排列,短者4~8个细菌组成,长者有20~30个细菌组成。幼龄培养物大多可见到透明质酸形成的荚膜。无芽胞,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但在陈旧培养基或脓液标本中常呈阴性) 流行病 链球菌种类多,属条件性致病菌,在自然界和猪群中广泛分布,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猪、野猪、马属动物、牛、羊、狗、猫、鸟类、兔、水貂和鱼等对猪链球菌均有易感性。对猪则不分年龄,品种和性别均易感,但大多数在3周龄~12周龄的仔猪暴发流行,尤其在断奶及混群时易出现发病高峰。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口或呼吸道传播,也可垂直传播(有些新生仔猪可在分娩时感染)。猪链球菌定植在猪的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和扁桃体)、生殖道和消化道,4周龄~6月龄的猪扁桃体带菌率为32%~50%。病猪和病死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亚临床健康的带菌猪可排出病菌成为传染源,对青年猪的感染起重要的作用。猪群携带该病原的比率在0%~100%之间,然而,病原的携带率和疾病的发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7月~10月份易出现大面积流行。猪链球菌感染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同时该病的暴发具有地域性。从外地引入带菌猪,混群、免疫接种、高温高湿、气候变化、圈舍卫生条件差等应激因子使动物的抵抗力降低时,均可诱发猪链球菌病。昆虫媒介在疾病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在猪场间的飞行传播病原菌。在猪链球菌众多血清型中,2型是猪的最主要病原,致病性最强。从表征健康的猪体扁桃体内分离的所有猪链球菌中,2型多达50.6%,同时其对人的致病性也最强。 病原体 猪链球菌呈圆形或椭圆形,常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革兰氏染色阳性。猪链球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多种氨基酸糖,由于氨基酸糖的种类不同,可将链球菌分成A、B、C、D、E、F、G、H、K、L、M、N、O、P、Q、R、S、T、U和V 20个血清群。猪链球菌属于兰氏血清学分类的D群,可引起2~6周龄仔猪发生脑膜炎、关节炎及败血症。E群链球菌引起猪颈淋巴结脓肿,C、L、M、P、R、S与T群链球菌对猪有不同程度的致病作用,引起猪只发生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与肺炎等。 兰氏R、S、R/S群链球菌1型、2型及1/2型,1983年Perch已鉴定了另外6个血清型,至1990年总共鉴定了猪链球菌30个血清型,其中2型猪链球菌是各国最常见的菌型,是致病力最强的血清型。通常认为其致病因子主要有荚膜多糖、溶菌酶释放蛋白(MRP)、细胞外因子、猪溶素(Suilysin)和粘附素等。 致病性链球菌生长条件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加有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可见微小圆形,透明而带灰白色小水滴状菌落。有荚膜的链球菌形成黏液型菌落,无光泽或光滑型菌落。多数致病性链球菌具有溶血能力。在血清肉汤中生长成长链时而形成沉淀,上清透明。有的血清型在培养中产生橙色或黄色色素。 链球菌的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60℃30分钟可杀死,煮沸立即死亡。一般消毒药杀灭有效,但近年出现链球菌耐药性问题严重,应引起注意。 所致疾病

局部解剖重点

1.四边孔:腋腔的后壁有 肱三头肌和肩部肌围成 德三边孔和四边孔。四 边孔位于外侧,上界为 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 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 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 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 颈,四边孔内有腋神经 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2.三边孔:腋腔的后壁有 肱三头肌和肩部肌围成 德三边孔和四边孔。三 边孔位于内侧,其上界 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 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 肌,外界为肱三头肌长 头,孔内有旋肩胛血管 通过。 3.Nelaton线:为坐骨结 节至骨骼签上棘的连 线,当侧卧髋关节半区 位时,正常此线恰好通 过股骨大转子尖。 4.Kaplan点:当仰卧两腿 伸直并拢时,两髂前上 棘在同一平面上。自 左、右大转子尖经同侧 髂前上棘向腹前壁连 线,正常时,左、右连 线的相交之点在脐或脐 以上腹前正中线上相交 点称为Kaplan点。 5.听诊三角:又称肩胛旁 三角,是位于斜方肌的 外下方,肩胛骨下角内 侧的一肌间隙。其内上 界为斜方肌的外下缘, 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 缘,下界为背阔肌上 缘。三角的底为薄层脂 肪组织、神寂寞和第6 肋间隙,表面覆以皮肤 和浅筋膜,是背部听诊 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6.齿状韧带:为软脊膜向 两侧伸出的三角形的弹 性膜,呈额状位,介于 脊神经前、后之间。其 外侧缘形成三角形齿状 尖,与硬脊膜相连。 7.脊肋角:竖脊肌侧缘与 第12肋的交角,称为 脊肋角。肾位于该角深 部,是肾囊封闭常用的 进针部位。8.气管隆嵴(carina of trachea):气管杈内面 下缘有一凸向上的半月 形结构,称气管隆嵴, 为支气管镜检时辨认 左、右主支气管起点的 标志。 9.封装筋膜(superficial layer):呈圆桶状环绕 颈部,在颈前正中线上 左、右相延续,后方附 着于项韧带和第7颈椎 棘突;向上附于颈、胸 和上肢交界区,形成一 个完整的套装结构。 10.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颈总动脉末梢 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稍膨 大,称为颈动脉窦,窦壁 内有压力感受器。 11.McBurney切口:右下腹 部斜切口,为阑尾炎切 除术常用切口。在右髂 前上棘至脐连线的外、 中1\3交点处作与该线 垂直的切口,切口的上 1\3在连线的上方,下 2\3在连线的下方。 12.胆囊三角(Calot三角): 由胆囊管、肝总管、和 肝下面所组成。 13.肺段(支气管肺段): 每一段支气管及其所属 的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 段,简称肺段。肺段呈 圆锥形,尖朝肺门,底 向肺表面。肺段内有肺 段支气管,肺段动、静 脉和支气管血管伴行。 在形态上和功能上支气 管肺段具有一定的独立 性。 14.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或称动脉 导管束,为连于主动脉 弓下源于肺动脉起始之 间的纤维结缔组织索, 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 遗迹。 15.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 胰、左肾上腺、左肾、 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 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 成胃床。 16.Glisson肝段:依 Glisson系统的分支及 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将 肝分为若干区域,各区 域内均有独立的 Glisson系统的一、 二、三级及逐渐变细的 分(属)支和引流相应 区域胆汁的管道,并有 相应的肝静脉属支引流 相邻区域的静脉血,这 些区域是肝的功能单位 称肝段。 17.肝胰壶腹 (hepatopancreatic ampulla):又称Vater 壶腹,斜穿十二指肠降 部中份的后侧内壁,与 胰管汇合后略膨大,形 成肝胰壶腹。 18. 腹白线:称白线,有腹 前外侧壁3曾扁肌的腱 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 交织而成,宽下窄 19. 肝门:的脏面横沟称为 肝门,肝左右管,门静 脉左右支和肝固有动脉 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 出入 20. Treitz韧带:称十二指 肠悬肌,于十二指肠上 襞右上方深部,纤维组 织和肌组织构成,十二 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 至右膈脚,上提和固定 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21. 21 盆膈:称盆底,由 肛提肌和尾骨肌及覆盖 其上下面的筋膜构成, 表面的筋膜称为盆膈上 筋膜,下表面的筋膜称为 盆膈下筋膜 22. 22 腰下三角:髂嵴, 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前 下缘围成。三角为腹后 壁的一薄弱区,也会发生 腰疝。在右侧,三角前 方与阑尾和盲肠相对应 23. 提携角:二轴线在肘部 相交,臂轴的延长线和 前臂轴之间构成的一锐 角 24. 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 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 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屈肌 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 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25. 颈干角:股骨颈和股骨 体长轴之间向内的夹 角,正常成人约125度 -130度,大于此角为髂 外翻,小于此角为髂内 翻 26. 踝管:屈肌支持带与跟 骨内侧面和内踝共同围 成踝管,踝管内由前向 后有胫骨后肌腱,趾长 屈肌腱,胫后动静脉和 胫神经,拇长屈肌腱 27. 肱骨肌管:肱三头肌三 个头与肱骨桡神经沟共 同构成的自外下旋肱骨 干中份后外侧面的管 道,或称桡神经管。内 有桡神经、肱深动脉、 静脉通过。 28. 鼻烟窝:位于腕后区外 侧部,拇指充分外展后 伸时明显。桡侧为拇短 伸肌腱,尺侧为拇长伸 肌腱,近侧为桡骨茎 突,底为手周骨,内有 桡动脉,可触及其搏 动。 29. 股三角:位于股前内侧 区上三分之一部,上界 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 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侧 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 壁为阔筋膜,后壁自内 向外为长收肌、耻骨肌 和髂腰肌及其筋膜。内 容有股神经及其分支、 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 脉及其属支、股管、腹 股沟深淋巴结及脂肪组 织等。 30. 收肌管:Hunter管,位 于股前内侧区中段三分 之一,缝匠肌深面的间 隙,长约15厘米。前 壁为缝匠肌和大收肌腱 板,外侧壁为股内侧 肌,后壁为大收肌和长 收肌。内容物自前向后 依次为:隐神经、股内 侧肌神经、股动脉、股 静脉。 31. 腰上三角:下后锯肌下 缘、竖脊肌外侧缘和腹 内斜肌上后缘之间的三 角区,表面有背阔肌覆 盖,底衬有腹横肌腱 膜。内有肋下神经、髂 腹下神经和腹股沟神 经。为腰疝好发区。 32. 胸腰筋膜:即背部深筋 膜,可分为浅、中、深 三层。浅层最厚,位于 竖脊肌表面;中层位于 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 深层较薄,位于腰方肌 的前面。 33. 头皮:在颅顶区,皮 肤、浅筋膜、帽状腱膜 和枕额肌三层紧密愈合 而成。损伤时需缝合止 血。 34. 下颌管:位于下颌体 内,由下颌孔到颏孔的 骨性管道,内有下牙槽 动脉、静脉、神经。 35. 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 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 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 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 成。鞘内颈内静脉居外 侧,颈总动脉、颈内动 脉居内侧,迷走神经居 二者后方。颈动脉鞘借 疏松结缔组织与颈深筋 膜浅、中层融合。 36. 甲状腺假被膜:包裹甲 状腺的被气管前筋膜, 即甲状腺鞘。在甲状腺 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 后方此被膜增厚形成甲 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 在其后方上行,手术时 应该注意保护。 37. 腹股沟三角: Hesselbach三角,由 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 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 半围成的三角形区,是 腹前外侧壁一个薄弱 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处 突出称腹股沟直疝。 38. 麦氏点:Mc Burney 点,位于脐与髂前上棘 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 交界处,为阑尾根部的

猪链球菌性关节炎的治疗2

猪链球菌性关节炎的治疗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急性型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膜炎,慢性型以关节炎、心内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为特征。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一个或多个关节周围肌肉肿胀、疼痛、跛行、难以站立,有的后肢瘫痪,卧地不起,触诊关节局部有波动感,少数变硬,皮肤增厚。患猪体温升高、被毛粗乱、食欲不佳、逐渐消瘦。 解剖病变: 剖检患病关节可见浆液纤维素性炎症,关节囊膜面充血、粗糙滑液混浊,并含有黄白色奶酪样块状物。 有的关节周围皮下有胶样水肿,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坏死。 实验室检查:无菌采取病猪肿胀关节的关节囊液,制成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液染色,显微镜检查,见到大量单个、成对、短链或呈长链排列的圆形紫色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关节炎。治疗: 及时隔离病猪,对病猪、可疑病猪进行治疗。根据细菌的敏感性和感染类型,选择抗猪链球菌感染最有效的抗菌药物:强效阿莫西林15~20 mg/kg+地塞米松10 mg/kg+ 30%的安乃近0.05g/kg,混合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4天。用药4天后,病猪的关节肿胀现象消失,行走基本正常,食欲也恢复。 讨论: 1、链球菌是引发猪病的重要致病性细菌,能引起猪的多种疾病。急性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以关节炎、心内膜炎、淋巴结化脓及组织化脓等为特征。气温升高、阴雨潮湿等环境诱因,尤其易引发关节炎,如不进行及时防治,很快就会波及全群,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2、对链球菌敏感的药物有很多:青链霉素、头孢噻呋、头孢拉定、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磺胺类等,但由于链球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时治疗剂量要足,疗程要完整,可考虑轮换用药和联合用药.从此次治疗结果看,目前阿莫西林治疗链球菌引起的猪关节炎效果较好。

猪解剖流程及诊断图

猪解剖流程及诊断图 猪的解剖操作方法 病名主要病变 仔猪红痢空肠、回肠有节段状出血性坏死 仔猪黄痢主要在十二指肠有卡他性炎症 轮状病毒性胃内有乳凝块,大、小肠粘膜呈弥漫性出血,肠管菲薄肠炎 传染性胃肠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呈现充血、出血并含有未消化的小凝乳块,炎肠壁变薄 流行性腹泻病变在小肠,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胃内空虚 仔猪白痢胃肠粘膜充血,含有稀薄的食糜和气体,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沙门氏菌病盲肠、结肠粘膜呈弥漫性坏死,肝、脾郁血并有坏死点,淋巴结肿胀、出血 猪痢疾盲肠、结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肠系膜充血、出血猪瘟皮肤、浆膜、粘膜及肾、喉、膀胱等器官表面有出血点,淋巴结 充血、出血、水肿,回盲瓣口呈扣状溃疡 猪丹毒体表有充血疹块,肾充血,有出血点,脾充血,心内膜有菜花状 增生物,关节炎 猪肺疫全身皮下、粘膜、浆膜有明显出血,咽喉部水肿,出血性淋巴结 炎,胸膜与心包粘连,肺肉变 猪水肿病胃壁、结肠系膜和下颌淋巴结水肿,下眼睑、颜面及头颈皮下有水肿 气喘病肺的心叶、尖叶、中间叶及部分隔叶的下端出现肉变,肺门及纵

隔淋巴结肿大 首先是外表的观察:耳部是否有红点或红斑,皮肤是否有红点红斑,关节是否肿大,蹄部是否有病变,肛门处粪便情况,是否喘气,是否消瘦等猪的大致情况。 后半区严重败血

尾部坏死、股部皮肤和脚部皮肤有红斑 耳尖坏死解剖大致分三刀: 一、第一刀从腋下开始上至下颌中至中线下至股部髋臼窝,剥开皮肤暴露下颌淋巴结,唾液腺,腹股沟淋巴结 1、下颌淋巴结:一般猪有炎症该淋巴结都会有病变。

下颌淋巴结严重出血 2、腹股沟淋巴结:生殖系统、腹腔各器官病变,也包括全身性疾病。 腹股沟淋巴结出血 3、唾液腺:颜色。 二、第二刀从最后肋骨剪开,暴露腹腔观察腹水(颜色,量的多少)

猪蛔虫和环毛蚓的解剖

猪蛔虫和环毛蚓的解剖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猪蛔虫与环毛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了解线虫动物、环节动物的一般特征。 2、练习和掌握动物解剖的一般方法。 实验内容: 1、动物解剖的一般方法。 2、观察猪蛔虫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 3、观察环毛蚓的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 一、动物解剖的一般方法 1、尽量使用新鲜材料做解剖实验。 2、解剖前应对解剖的动物作全面的观察,明确其前后、左右、背腹及内脏器官的大致部位。 3、小型动物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大头针应斜插。 3、明确具体解剖的要求,解剖时要求的步骤顺序解剖,应小心地用拨开、分离等方法把要观察的部分显露出来,而应少用刀和剪刀,切与剪。 4、要沿着器官结构来解剖,保留器官结构的完整性, 保留能保留的联系,以利于分辨与观察。 5、在蜡盘上加水,避免干燥,便于观察。 二、观察猪蛔虫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 1、外形观察: (1)取雌或雄蛔虫置蜡盘中,分别观察其形态,体形、前后端的区分、前端的口部、体线、背唇、腹唇 蛔虫体长圆形,体表光滑,外包厚角质膜; 左右背腹具四条纵走的体线,即两条较粗的侧线和不明显的背线和腹线; 口端有三个唇片,一片背唇,两片腹唇。 (2)雌雄判断 ①蛔虫雌、雄异体,雌性较粗大,雄性较细小; ②雌性体后端尖直,在近后端腹面约2mm处有一横裂的肛门;雄性体后端向腹面弯成钩形,雄性肛门和雄性生殖孔合并开口于泄殖孔; ③雌性生殖孔在体腹前1/3处,是一个环状狭窄部分;雄性生殖孔与肛门合并,开口称泄殖孔,自孔中伸出两根交合刺,是雄虫交配时用以固着的器官。 2、内部解剖 (1)解剖方法: ①首先判断虫体的背腹面,雌虫腹面有雌性生殖孔和肛门,雄虫末端弯曲面为腹面。 手拿蛔虫的两个侧线,看头部的唇,背唇所对的是背面,腹唇所对的是腹面 ②将蛔虫背面朝上置蜡盘上,用解剖针从虫体前端背面中线处轻轻划破其体壁,直到体末端。 ③用镊子把体壁向两侧展开,用大头针以45°斜插将体壁固定在蜡盘上(注意划针时不能太深,以免划破内部器官)。 ④解剖完毕,可加一些水在蜡盘里,使虫体浸润在水中,然后按下列顺序观察。 消化系统 一条直管,口、咽、肠、直肠和肛门组成的长扁形消化管。注意线虫动物已具有完全的消化管。 生殖系统

猪链球菌病及其防治综述

猪链球菌病及其防治综述 摘要:猪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引起猪链球菌病,该病以发烧、败血症、脑膜炎、肺炎、关节炎等为主要特征;猪链球菌病是一种重要传染病,共有35种血清型,其中猪链球菌2型,致病性强,传播迅速,猪病死率高。该病同时可通过破损皮肤如伤口或擦伤传染给人,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严重感染时可引起人的死亡。本文综述猪链球菌病原学特征及其毒力因子以分析其致病性和免疫防治的分子基础。 关键词:猪链球菌;毒力因子;免疫防治 猪链球菌病(Swine streptococosis)是由链球菌属中致病性链球菌所致的一种传染病。链球菌的抗原构造比较复杂,有核蛋白抗原(P抗原),无群型的特异性;C抗原,具有群特异性;表面抗原,具有型特异性。兰氏(Lance field)血清学分类法,将链球菌分成A、B、C、D等20个血清群。根据细菌的荚膜多糖抗原(CPS)特性的不同,D群又可分为35个血清型,即l型~34型和1/2型(同时含有l型和2型抗原的菌株)目前,以2型链球菌病影响最严重,危害最大。猪链球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可以通过伤口、消化道等途径传染给人,引起人类脑膜炎、败血症等,导致严重疾患,甚至死亡。 1猪链球菌病原学特征 1883年,Fehleisen分离出链状细菌,根据溶血现象把链球菌分为α、β、γ链球菌,α-溶血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β-溶血链球菌致病力强,γ-溶血链球菌一般不致病。兰氏(Lancefield)分群法,根据抗原结构分群,共有20个群(从A-V),数百个血清型。感染人类主要是A群、B群和肺炎链球菌。感染猪的链球菌主要是多种不同群的链球菌(D,L,R,S,T,U和V群等)。根据菌体荚膜抗原特性的不同,可以分成35 个血清型(1型~34 型及1/ 2 型) 及相当数量难以定型的菌株[1]。 猪链球菌菌落小,灰白透明,稍黏,菌体直径1 μm~2 μm,多单个或双个存在,呈卵圆形,在液体培养基中才呈长链,链越长致病性越强。大多数链球菌在幼龄培养物中可见到荚膜,不形成芽孢,多数无鞭毛。本菌为革兰氏阳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α或β溶血,一般起先为α溶血,延时培养变为β溶血,或者菌落周围不见溶血,刮去菌落可见α或β溶血。猪链球菌2型在绵羊血平板呈α溶血,马血平板为β溶血。呈浅灰色或半透明的小菌落,生化反应相对活泼,能发酵乳糖、蔗糖、海藻糖、七叶苷、棉子糖,不发酵甘露糖、阿拉伯糖等[2]。 链球菌在不利的环境中存在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但猪链球菌荚膜2型在水中60 ℃可以存活10 min,50 ℃为2 h,0 ℃时灰尘中细菌可存活30 d,在粪便中可以存活90 d,在腐尸中存活42 d(4 ℃),为鸟、野鼠、小白鼠或犬的间接传播提供了重要的传染来源。在污染猪舍的清洗过程中,常用的消毒药和清洁剂在1 min内即可杀死猪链球菌2型。污物和有机质中的存在会影响化学消毒药对细菌的杀灭作用,所以应采用在猪舍内先清洗后消毒的策略[3]。

肩关节镜入路、解剖与诊断

肩关节镜入路、解剖与检查 陈疾忤陈世益 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外科关节镜外科是最近二十五年来骨关节外科发展最快的领域,其中肩关节镜技术的进步最为显著。美国Burman医生于1931年最早使用关节镜进行肩关节尸体标本研究。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肩关节镜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取得飞跃性发展。目前,肩关节镜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症、肩袖损伤、肩锁关节病变、肱二头肌腱和盂唇损伤、肩关节不稳等疾患的有效手段。从最基本的肩关节镜检查开始,到肩峰成形、盂唇修补、关节不稳重建、肩袖修补、肩锁关节成形等手术,肩关节镜外科医生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学习曲线”,才能逐步掌握这门技术。而注意更新理论知识,掌握肩关节镜外科最新的诊疗理念,是开展肩关节镜外科技术并不断取得进步的前提。 利用肩关节镜进行肩关节疾病的探查,是开展肩关节镜外科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肩关节镜检查操作,熟练掌握肩关节镜手术的基本步骤和关节镜入路选择,熟悉肩关节内的解剖结构,适应患者体位变化导致解剖结构立体方位的改变,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较为复杂的手术。相对于膝关节而言,肩部肌肉丰厚,骨性结构复杂,邻近部位有较多的血管神经,因此选择正确、合理、有效的入路是保障肩关节镜手术成功的前提,同时避免了医源性损伤。因此,在患者麻醉满意、摆放体位后,应使用记号笔标记出肩关节体表的骨性标志,主要描绘出锁骨、肩胛岗、肩峰、肩锁关节和喙突等结构的体表投影,同时标出可能使用的入口位置,然后再消毒铺巾。 一、手术入路及技术要点 (一)手术入路 根据肩关节镜入路在手术中的作用,可分为观察入路和工作入路,实际

环毛蚓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全国通用

环毛蚓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一、实验目的: 了解环节动物门和寡毛纲的基本特征。学习解剖环节动物的技术。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成熟的环毛蚓、解剖镜、放大镜、蜡盘、镊子、解剖剪、解剖针、大头针等。 三、实验操作及观察: 1、外形观察: 把洗净的蚯蚓,放在蜡盘中,可以看到蚯蚓身体呈长圆形,由100多个环节组成,节间有沟。较尖的一端是头部,前端有口,口的背侧有肉质的口前叶;较圆钝的一端为尾部,末端有肛门。颜色较深暗,稍凸起的一面为背面;颜色浅较扁平的一面是腹面。用放大镜观察在11节以后各节的背部中央有背孔,能分泌出体腔液,皮肤湿润有粘液。性成熟的环毛蚓在第14~16体节间有一个环带,也叫生殖带。除了前后两个环节和环带外,蚯蚓身体其余的每个环节中央都有一圈刚毛。在腹面第6~9节两侧的节间沟有3对受精囊孔;在第14节腹中线上有1个雌性生殖孔;在第18节的两侧有2个雄性生殖孔。 2、内部解剖: 手执标本,用解剖剪在其身体背面略偏背中线处(以避开背血管),从肛门剪到口。剪开蚯蚓体壁时,刀尖应微上翘,以防戳破消化管壁使其内泥沙外溢而影响观察。精巢囊、卵巢、卵漏斗等位于身体腹面,紧贴神经索两侧,极难观察,故应细心切断隔膜(特别是体前部肌肉质很厚的隔膜)与体壁之间的联系。或剪除部分隔膜;再将体壁尽量向外侧拉伸,使两侧体壁完全平展,再以大头针固定。左右两边大头针应交错,并使针头向外倾斜以免妨碍操作;观察中应适时以水湿润标本,以免干燥萎缩。 ①观察体腔:可以看到环毛蚓体壁和消化管之间的空腔是体腔。体腔内由隔膜分成许多小室。 ②消化系统:可以看到环毛蚓的消化管由前端的口至后端肛门,是一条纵管。用放大镜依次观察各消化器官。口和咽相连,咽头后面是狭窄的食管。它的后面是一个膨大成球形,肌肉坚实的砂囊。砂囊后面细小的部分是胃。胃后面粗大的部分是肠,直通后端的肛门。在第26~27节的两侧有一对向前突出呈锥形的盲囊,是蚯蚓的主要消化腺。

猪链球菌

八、猪链球菌病 一、填空 1.链球菌可以分为很多个群,猪链球菌属于其中的化脓性链球菌群。 2.按溶血能力分类,猪链球菌属于a溶血性链球菌;按抗原结构(C 抗原)分类(兰氏分类法),属于链球菌D群。 3.根据菌体荚膜抗原特性的不同,猪链球菌包括可以分为35个血清 型,其中致病性最强的是2型,其次为1型。 二、单选 1.关于猪链球菌病,错误的说法是(D) A.猪链球菌2型可以存在于50%正常猪中及100%屠宰场的猪中。但发病率通常不超过5%。 B.猪链球菌荚膜2型菌株可感染任何日龄的猪,但多在3—12周龄的仔猪中流行。 C.口腔和鼻腔是细菌感染猪的主要通道。 D. 狗、猫、牛、马、羊及兔、鼠等动物均可感染猪链球菌1型。 2. 关于猪链球菌病,错误的是(D) A.传染源:病死猪。目前没有发现人—人的传染 B.传播途径:密切接触病死猪、猪肉(宰杀、切割、清洗),尤其是手部皮肤有损伤的人员 C.易感人群:屠夫、宰杀自家病死猪的农民,洗切病死猪肉的人员 D.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多发。 3.(A)首次报道了3例人感染猪链球菌导致脑膜炎并发败血症病例 A.1968年丹麦学者 B.1975年荷兰 C.1998年江苏省

D.2005年四川省 三、多选 1.目前认为,较为重要的猪链球菌毒力因子主要有(ABCD) A.荚膜多糖(CPS) B.溶菌酶释放相关蛋白(muramidase-released protein, MRP)和细胞外蛋白因子(extracellular factor, EF) C.猪链球菌溶血素(suilysin) D.44000蛋白、IgG结合蛋白及其他因素 2. 属于猪链球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是(ABCD) A.感染中毒症状:高热、畏寒、寒战,伴头痛、头晕、乏力等。 B.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出现腹痛、腹泻。 C.皮疹:皮肤出现瘀点、瘀斑,部分病例可出现口唇疱疹。 D.呼吸系统表现:部分严重患者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出现呼吸衰竭表现。 3.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类型(ABC) A.普通型 B.休克型 C.脑膜炎型 D.皮疹型 四、判断 1.猪链球菌的实验室检测主要是对细菌培养所获得的菌株分离后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以及特异性基因检测。目前尚无成熟的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 2. 采集患者的血液、脑脊液或尸检标本,必须立即接种于猪链球菌最佳培养基进行培养分离。× 3. 对经过生化鉴定的菌株用猪链球菌1~40型血清或用单克隆抗体

猪链球菌病的症状与防治

猪链球菌病的症状与防治 摘要 猪链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自然感染的部位是上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有夏、秋季多发,潮湿闷热的天气多发的特点。有时甚至可呈地方性爆发,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规模化养猪造成严重的损失。 关键词 猪链球菌病;症状;治疗 1.症状 1.1急性败血型 本型为C群链球菌、类马链球菌、D群链球菌和L群链球菌在血中增殖引起全身症状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5-11月份多发。最急性型不出现症状即死亡。急性型体温升高至41-43℃,废食、震颤,耳、颈下、腹部出现紫斑,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此类型多发生于架子猪、育肥猪和怀孕母猪,是本病中危害最严重的类型。 1.2心内膜炎型 本型不容易生前发现和诊断,多发于仔猪,突然死亡或呼吸困难,皮肤苍白或体表发绀,很快死亡。往往与脑膜炎型并发。 1.3脑膜炎型 除体温升高、拒食外,出现神经症状。磨牙、转圈、头向上仰、运动失调,后期四肢划水样动作,最后昏迷死亡。 1.4关节炎型 通常先出现于1-3日龄的幼猪,仔猪也可发生。表现为跛行和关节肿大,呈高度跛行,不能站立,体温升高,被毛粗乱。由于抢不上吃奶而逐渐消?。 1.5化浓性淋巴结类型 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为常见,咽、耳下、颈部等淋巴结也可发生。肿胀、硬固、热痛,可影响采食,一般不引起死亡。 2.诊断 2.1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及剖检变化,常可作出初步诊断。为了确诊应进一步作细菌检查,可采取病猪或死猪的脓汁、血、脑、肝、脾等组织作抹片,染色、镜检,如发现呈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即可确诊。条件许可还可以进行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 2.2本病应该注意与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相区别。 3.防治 防治猪的链球菌病应着眼于减少应激因素,不使猪过度拥挤,加强通风。保持猪舍和场地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