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心理学复习大纲

实验心理学复习大纲

实验心理学复习大纲
实验心理学复习大纲

《实验心理学》

说明

【课程性质】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基础。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和实验,使学生牢固掌握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实施、数据处理方法和实验报告的方法;并使学生对心理学各主要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范式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意识、使其具备相当的心理学学术素养。

【教学任务】

掌握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最新领域;掌握各种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实施、数据处理方法和实验报告的写法;培养独立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实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

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多因素实验设计方法及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信号检测论的原理及其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对数定律与幂定律的关系;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脑功能成像技术和眼动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等方面的实验研究理论和成果。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坚持科学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先修课程要求】

学习实验心理学要求掌握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部分知识点在考核中需要体现。

【学时分配】

实验心理学计划总学时126学时,分为理论教学(90学时)和实验(36学时)两部分,分两个学期开设。具体学时分配见下表: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参考书: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基础和发展状况,掌握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及其由来

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

二、实验心理学发展简史

三、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及其方法

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

二、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实验心理学简史

2.实验心理学的伦理要求

教学难点:

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为实验心理学创立做出重大贡献的三位学者的成就。

2.比较实验法和非实验法的异同。

第二章实验及实验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实验及其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心理实验研究中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控制变量的含义及其控制,学会单、多因素实验设计方法,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简单实验设计,能基本读懂实验报告。

【内容提要】

第一节心理实验的一般问题

一、心理实验及其类型

二、心理实验中的变量

第二节心理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与假设的建立

二、被试的选择

三、实验的控制

四、数据整合

五、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节心理实验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心理实验设计的概述

二、真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

三、真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

四、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五、准实验设计

六、非实验设计

第四节心理实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一、实验研究的效度

二、实验研究的信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心理实验中的变量

2.实验的控制

3.真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

教学难点:

1.拉丁方实验设计

2.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2.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个单因素拉丁方设计。

3.做一个两因素实验设计。

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文献检索方法,学会查阅文献、阅读实验心理学研究报告和成果,掌握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写法,为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献检索与阅读清单阅读法

一、文献检索及其应用

二、阅读清单阅读法

第二节心理学实验的写作

一、标准实验报告的格式及技巧

三、学生心理实验报告的写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文献检索的意义

2.标准实验报告的格式及技巧

教学难点:

阅读清单阅读法及其应用

【复习思考题】

1.阅读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并整理出标准实验报告格式。2.根据实验写出实验报告并总结学生实验报告的要求。第四章反应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反应时研究的历史、反应时测量技术的发展,掌握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实验研究过程和方法,掌握反应时新法的研究设计并能进行实验操作。

【内容提要】

第一节反应时的研究历史

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

三、反应时测量的发展

第二节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二、速度—准确性权衡

三、影响反应时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反应时新法和反应时研究新进展

一、反应时新法

二、反应时研究新进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应时及其影响因素

2.反应时新法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速度—准确性权衡

2.加因素法和开窗实验

【复习思考题】

1.影响反应时的因素有哪些?

2.比较反应时新法与传统反应时测量方法的不同。

第五章心理物理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传统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基本研究方法,了解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和斯蒂文思定律,并能理解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在认知领域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

第一节心理物理法概述

一、心理物理法的含义

二、阈限及其操作定义

三、阈限测定实验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测定阈限的基本方法

一、最小变化法

二、恒定刺激法

三、平均差误法

四、三种传统的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五、心理物理函数

第三节信号检测论

一、信号检测论引入的缘由

二、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

三、信号检测论的两种独立指标

四、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五、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测定阈限的基本方法

2.信号检测论

教学难点:

1.心理物理函数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指标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实验方法。

2.比较测定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

3.简述信号检测论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章注意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注意的理论及其实验,能够掌握注意的几种代表性的操作定义,掌握注意的研究方法,了解注意的应用研究及其成果,能够进行相关实验。

【内容提要】

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二、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标准

三、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

第二节注意的操作定义

一、任务定义注意

二、持续性注意

三、加工定向注意

第三节注意的研究方法

一、提示范式

二、搜索范式

三、过滤范式

四、双任务范式

五、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注意的应用研究

一、警戒

二、飞行员的心理负荷

三、载重车司机的工作负荷【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注意的研究方法

2.注意的理论与实验

教学难点:

1.注意的理论

2.注意的操作定义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注意的操作定义。

2.比较注意的几种研究范式。

第七章知觉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研究历史,掌握相关的实验研究和成果;基本理解视知觉、听知觉和空间知觉的实验研究,掌握无觉察知觉研究中的启动实验和实验性分离,理解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能进行相关的验证实验。

【内容提要】

第一节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一、历史渊源

二、直接知觉实验

三、间接知觉实验

第二节视知觉和听知觉

一、视知觉

二、听知觉

第三节空间知觉

一、肌肉线索

二、物理线索

三、双眼线索

四、线索间的互动

第四节时间知觉

一、时序知觉

二、时距知觉

第五节无觉察知觉

一、无觉察知觉的提出

二、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

三、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直接直觉与间接知觉实验2.无觉察知觉

教学难点:

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与研究方法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双眼视差及其生理基础。

2.无觉察知觉的研究方法。

3.简述斯特鲁普启动实验及其结论。

第八章记忆与学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早期记忆和学习研究的实验过程和方法,理解实验设计原理,重点掌握内隐记忆的概念和实验方法,理解内隐学习的特征、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及其研究方法,并能读懂相关实验报告,进行初步的验证实验。

【内容提要】

第一节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

一、记忆的早期研究

二、学习的早期研究

三、记忆与学习研究的传统方法

第二节记忆的类型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三、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四、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

五、元记忆和客体记忆

第三节内隐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提出

二、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三、内隐记忆的实验方法

第四节内隐学习

一、内隐学习的特征

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

三、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四、内隐学习的应用研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记忆与学习研究的传统方法

2.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和实验方法

3.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研究

教学难点:

1.记忆的种类

2.内隐记忆的实验方法与理论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并分析传统记忆研究的方法的特点。

2.比较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不同。

3.简述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4.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

5.简述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

第九章思维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思维的三种研究方法,理解思维研究中概念形成、问题解决、推理和决策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及其相关理论,了解思维中的无意识研究的相关实验与成果,了解人工智能理论及其成果,能进行思维的实验设计和验证实验。

【内容提要】

第一节思维的研究方法

一、行为测量

二、出声思维

三、建构认知模型

第二节思维研究的领域

一、概念的形成

二、问题解决

三、推理

四、决策

第三节思维中的无意识过程

一、零相关标准与直觉研究

二、猜测标准与问题解决研究第四节思维和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的界定

二、人工智能的成果

三、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思维的研究方法

2.概念的形成与问题解决

3.推理与决策的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1.建构认知模型

2.人工智能

【复习思考题】

1.问题解决的实验研究。

2.简述思维的不同研究方法及优缺点。

3.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及其局限。

4.简述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推理模型。

第十章情绪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早期实验研究了解情绪的产生和获得,理解有关的实验设计和相关结论,理解情绪认知研究中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学会情绪测量指标选定和方法的运用,并可以运用情绪研究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

【内容提要】

第一节情绪的产生和获得

一、情绪的产生

二、情绪的先天获得

三、情绪后天习得的实验研究第二节情绪的认知研究

一、早期的情绪认知研究

二、情绪与归因

三、情绪与决策

第三节情绪的测量

一、主观体验

二、面部表情

三、生理指标

第四节情绪的研究方法

一、刺激—反应法

二、情绪诱导法

三、时间抽样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实验动物学重点题库

复习题 1、简述动物实验中3R原则内容及其意义。 Replacement 替代1.尽量使动物一体多用2、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3、尽量使用高质量动物4、使用恰当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 Reduction 减少1、用有生命的物体代替动物进行研究2、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Refinement 优化1、改善实验设施条件,提高动物实验质量2、改善控制技术,减少对机体的干扰 3R研究的意义 1、作为提升突破技术壁垒能力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标尺”,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3、体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2、简述免疫缺陷动物的概念以及生物学特性(主要是裸鼠和联合免疫缺陷鼠)。 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一、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1、裸小鼠(nude mice):1)被毛生长异常,呈裸体外表。2)无胸腺,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胸腺上皮,不能使T-cell正常分化,导致细胞免疫力低下。幼龄鼠有残存的未分化的上皮细胞。3)B细胞功能正常,NK细胞活力增强。4)繁育能力差,乳腺发育缺损,以雄性纯合子与雌性杂合子繁育。5)T细胞缺陷可通过移植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或正常胸腺上皮得到校正。2、裸大鼠(nude rat):基因符号为rnu,一般特征似裸小鼠。1)发育迟缓,体重为正常大鼠的70%。2)裸大鼠较裸小鼠对多种传染病更敏感。3)比裸小鼠更强壮、寿命更长。4)体型较大,对大范围的外科手术方法较有利。二、联合免疫缺陷动物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mice):突变基因scid位于16号染色体。1)该突变基因造成编码Ig重链和TCR的基因重排异常,抑制B-cell和T-cell前体的正常分化。2)C.B-17Icr为携带来自C57BL/ka小鼠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1b等位基因的 BALB/cAnIcr的同源近交系。3)纯合子血清中无免疫球蛋白,淋巴结、胸腺变小,缺乏体液、细胞免疫功能。饲养于SPF环境中。4)通过移植人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可使SCID 小鼠具有人类部分免疫系统,称为SCID-hu小鼠。

实验心理学期末汇总

一、名词解释 1.2负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 用。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negative priming effect)或抑制性启动效应(inhibitory priming effect) ●负启动效应最早是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1966)在stroop色词研究中提出 的。 ●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却是由Tipper的研究而开始的。 ●Tipper等指出,涉及注意选择性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使专注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即目标激活)。 –另一种观点认为,选择具有双重机制,即专注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被忽略信息的积极抑制相结合(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 Tipper的负启动实验的方法学思想: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一个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一个随后的刺激加工就会象先前被忽略的信息一样被削弱。 2.3负近因效应 指的是在单词自由回忆的测试中,近因部分的单词回忆率低于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前面所有部分的回忆率。 负近因效应的特点:在最后的自由回忆中,所有系列的最后几个单词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近线;而在各个系列的立即自由回忆中,同样的这些单词的回忆成绩却最好。 Craik对负近因效应的解释:近因部分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较短,复述次数少,没有转化到长时记忆中,从而导致从短时记忆中消失。 3.2中文屋剧情 实验设计:设想被试是剧情的主要角色,一个人被锁在一间屋子里,经过门的缝隙看到一张卡片,上面写两个汉字;屋子里有一堆写着汉字的卡片,也有一些用英语写的说明书,告诉被试怎么从门缝得到的符号去匹配屋里已有的卡片上的符号。根据英文说明书描绘的模式与形状来进行匹配,把正确的符号卡片从一堆卡片中跳出来,从门缝扔出门外,这样的过程不断的重复,逐渐地被试挑选符号的过程会进行的相当快。 用人工智能的语言来说,屋子外面的人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被试则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输入屋子里的中文符号是问题,有屋子里扔出来的符号是答案,英语说明书就是计算机程序。对计算机的使用者来说,似乎能理解中文,因为给出的答案的恰当的。然而如果想象自己在剧情中就会清楚的了解,所做的一切只是遵循英语说明的某些规则行事。 Searle的思想实验证明了即使通过Turing 检验也不一定说明计算机能思维。赞成弱的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发起挑战。 4.2特征整合论 5.2Turing检验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2、什么是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Hawthorne effct (霍桑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 3、被试内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也叫单组实验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优点: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缺点:其一,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二,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克服办法: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即让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各种顺序误差相互抵消。这样各处理下结果的不同就只能归因于自变量而非顺序。 常用的平衡设计技术:(1)ABBA设计(2)拉丁方设计 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的情况,被试要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4次实验处理,两次A条件,两次B条件。 A在B之前和之后各一次,反之亦然。 假设被试内设计的顺序误差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变化,那么在ABBA设计中,被试接受A、B两种处理的平均顺序是一样的(A处理的总顺序是1+4,而B处理则是2+3)。 ABBA法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成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 拉丁方设计:当自变量的水平有两个以上时,平衡的拉丁方设计(balanced Latin square design)是较为常见的设计。一个平衡的拉丁方是一个两维距阵,其中列表示自变量水平,行表示被试。 4、被试间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又称独立组设计。 优点:不同处理方式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扰。由于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因此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 缺点::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我们就很难分辨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期末实验心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或独立变量,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决定着被试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 又叫依存变量,它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假定它是随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 控制变量 心理实验中,能够影响因变量的改变,但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某些因素,有时称为额外变量。实验时要对其进行控制,否者不能清晰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操作定义 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 自变量的混淆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为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是自变量的混淆。 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是指,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基线 被试的因变量不受自变量和其他额外变量作用的水平。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产生作用的基准和对比。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指新异的工作条件对工作的促进作用。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实验者效应 因主试以某种方式有意或无意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称为实验者效应。实验的内部效度 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实验的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他总体中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 心理物理学. 它探讨了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测量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函数关系,以及指定达到正确测量的实验方法。 心理物理法 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如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 感觉阈限 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种。操作性定义为:有50%的试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1大小鼠年龄、体重、寿命的比较数据? 成年动物的年龄、体重和寿命比较 小鼠大鼠 成年日龄(天)65-90 85-110 成年体重(克)20-28 200-280 平均寿命(年)1-2 2-3 2动物实验的对照类型? (一)空白对照: 不给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观察动物自发变化的规律。家兔白细胞数每天上下午有周期性的生物钟变化。 (二)实验对照: 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下对照,如给药实验中的溶媒(Nacl),手术,注射以及观察时的抚摩等都可以对动物发生影响。有人报告,针刺犬的人中穴对休克、心脏血液动力学有改变,但采用空白对照(不针刺)不够,应该设有针刺其它部位或穴部的实验对照。 (三)有效(标准)对照: 常用于药物研究。对一新药疗效可用一已知有效药或能引起标准反应药物做对照,可考核实验方法可靠性,又可通过比较,了解新药疗效和特点(普鲁卡因---对皮肤黏膜穿透力弱,用纳塞卡因---穿透力强,作用快、持久)。(四)配对对照: 同一个体不同眼睛比较对照期和实验期差异(左眼试验,右眼对照);同一种动物后代分成左右两部分进行对照和实验以比较差异,此法可大大减少抽样误差。实验中可用同卵双胎或同窝动物。 (五)组间对照: 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或几组比较其差异。这种对照个体差异和抽样误差比较大,可用交叉对照方法以减少误差。观察某药物疗效可用两组犬先分别做一次实验和对照,再相互交换,以原实验组做对照组,原对照组做实验组重复第一次实验,观察疗效或影响,切记检查指标和条件要等同。 (六)历史对照与正常值对照: 此种对照要慎重,similar background ---条件、背景、指标和技术方法相同才进行对比,否则得出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结论。 3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制备过程? 转基因动物: 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将确定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染色体,其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导入外源基因,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使其获得人类需要新功能。 技术程序:

实验心理学上

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3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题型有: 1、正误判断 2、简答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1、实验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非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2)科学证据的标准 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 2)客观的(objective) 3)系统的(systematic) 4)经过控制的 (controlled) 2、心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评价 (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组合。 因变量:又称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被试被观测的方面,即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变量。 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要努力控制的,否则,它就可能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什么要给变量建立操作定义。 1)经常有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操作定义化后,才能进行实验。 2)知道所用的定义,人们更容易重复结果。 3)再定义,看结果是否改变。 (3)心理学实验的评价:心理学实验的评价一般是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的。 信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或者说,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信度可细分为不同类别,如复本信度、重测信度等。 效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当的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等。 (4)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时,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有何不同。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也就是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3、变量的类型与设计 (1)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有哪些种类。 1)反应的准确性 2)反应的速度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实验动物学重点

实验动物学重点

1.实验动物学绪论 2.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3.常用实验动物 4.实验动物营养与饲料 5.实验动物环境和设施 6.基因工程动物 7.“3Rs”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8.怎样才能作好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学绪论 实验动物学:以生物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医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发展而形成的一门覆盖 面极广的边缘学科。 实验动物学包括: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的、遗传背景清楚、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用于科学实验、教学、检定及 药品、生物制品生产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实验动物、家畜、野生动物、伴侣动物 概况:实验动物科学内容: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 1988年,国家科委发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1996年10月,《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出台,于2005年1月1日实施 实验动物伦理:是人与实验动物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尊重实验动物的价值和权利。 实验动物福利:实验动物的一种康乐状态。在此状态下,其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痛苦被减至最小。 五项基本福利:一,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 二,提供适当的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

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 三,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 四,保证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安乐死),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 五,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 动物实验需要考虑实验动物伦理的几个环节:实验目的确定和必要性评估、实验设计遵循3Rs原则、实验操作过程避免或减轻动物疼痛及恐惧、日常饲养及护理、安乐死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Include: Clinical trial、Preclinical research AAALAC认证(国际实验动物管理评估和认证协会)实验动物学发展趋势:基因修饰技术运用; 实验动物福利与“3Rs”原则; 实验动物商品化及SPF动物广泛应用;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简史:1909年,Prof. Little 采用近交方法 培育出首个近交系小鼠DBA 1943年,美国Dr. Reynier研制出第一台金属隔离器,饲养无菌 大鼠 1948年,美国成立实验动物管理小组,后又成立实验动物科 学学会(AALAS) 1966年,美国国会批准《实验动物福利法案》 1982年,第一例转基因小鼠问世 实验动物学、比较医学等专业的设立及建立相应培训制度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概况:1918年,原北平中央防疫处开 3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必考考点 选择题 反应性:观察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 要求特征:导致被试猜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有用线索 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受性 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不肯定间距 韦伯定律 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个差别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别所引起的内部感觉 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增加,想做比例量表,其实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 盲视:描述被试不承认有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 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 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不应期 不对称迁移等于延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 对偶联合回忆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 被试变量 ?天生的(年龄、性别、种族) ?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 ?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难后果) 简答题 阈限:我们能不能说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 可能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受性,但是他们判断是否听到声音的标准不一样。乙也许比较冒进,只要听到似乎有声音就说“有人敲门”;甲也许比较保守,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说“没听见”。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 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 不同情绪对于不同情绪内容材料的记忆效果? 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记忆效果再认的记忆数 什么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方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

现成的实验 说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 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 拉丁方设计

0274《实验心理学》(下)2013届6月期末考试指导

0274《实验心理学(下)》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可能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1、单项选择题 2、简答题 3、实验设计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第八章传统心理物理法 (一)心理物理法概述 1、传统心理物理法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传统心理物理学的基本假设,只有当物理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我们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列强度。 操作定义:50%的实验次数被正确判断的(即报告有)那个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感受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我们某种感觉差别最小刺激变化(标准刺激vs.比较刺激)。操作定义:在50%的实验次数中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差别。 相对感受性或最小可觉差: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3)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韦伯定律含义:对于某个特定的感觉来说,差别阈限(△I)与标准刺激强度(I)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韦伯定律△I/I=K (韦伯) 对数定律S=clogI (费希纳) 幂函数定律S=bI a(斯蒂文斯) 3、阈限的性质 (1)传统的阈限理论(高阈限理论) (2)神经量子理论 (3)信号检测论 4、测定阈限的方法极限法:最小变化法、平均误差法、恒定刺激法。 平均误差法也叫均等法,调整法。它具备以下特点:(1)被试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中由被试本人调整刺激的变化,在接近阈限时,被试可以反复调整刺激,以减少刺激的起始点对结果的影响,直到被试自己满意为止。(2)通过↑和↓两系列求出刚刚不能引起和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值,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感觉的绝对阈限。(3)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St与Co 相等,直接给出PSE,且其在IU内。被试的反应不是口头报告,而是调整的等值。(4)刺激量是连续变化的。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作者: ————————————————————————————————日期: ?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 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