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以马克思主义的远见卓识,提出了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四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只有正确审视并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在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努力从思想上、政治上科学认识并正确回答这些重大问题,是党刊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为此,本刊组织社内外力量,首先就前两个"如何认识"进行研究,以系列形式撰写了九篇论述两个"历史进程"的文章。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一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开篇,从本期开始陆续发表。希望有助于全党同志的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内容提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历史的需要,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是指导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科学。它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永远不会过时。当代世界的变化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否定,而是对它的真理性的进一步证明。人类历史的发展终将完成最后的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

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如同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此,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无产阶级开始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社会主义运动由欧洲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然而,在历经近一个半世纪艰难而壮阔的发展之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时间,"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乌托邦","科学社会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就要从世界上灭亡了",诸如此类的论调甚嚣尘上。影响所及,甚至在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中也程度不同地产生了"信仰危机"。那么,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底还是不是真理?这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首先涉及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空想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产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一方面创造出一个富有的工业资本家阶级,另一方面创造出一个贫困的产业工人阶级。从1825年起,连续爆发的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向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说1825年是欧洲经济的转折点,那么,1831年就是欧洲政治的转折点。从这一年起,连续爆发的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已有的理论不能回答这些重大的时代课题。封建阶级的复古主张开历史倒车,空想社会主义的方案不切实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理论纷纷破产。时代的剧变呼唤人类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定势。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无情地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幻想地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304页)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实践的品格。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则是因为他们在深入社会实际、积极投身工人运动、继承人类优秀科学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破解了“历史之迷”,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2-33页)正是在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下,社会发展呈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同上,第33页)这种对抗不是个人的对抗,而是阶级的对抗,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问题在于,“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同上,第33页)因此,历史地产生的资本主义社

会必然要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消除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如果说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那么,剩余价值学说则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它从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入手,以精湛的经济学分析证明,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资本家与工人交换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这个超额构成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则是“死的劳动”,它的生命靠不断吸取“活的劳动”的鲜血即剩余价值来维持和发展。它吸取得越多,生命就愈活跃,继续吸取剩余价值的能力就愈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范畴,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独特的剥削形式。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正是在这一基本规律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产业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矛盾由非对抗走向激烈的对抗。

两个伟大的发现,两个铁的客观规律!从此,资本主义的灭亡不再置于人们的猜想,而被置于顽强的经济事实之上;埋葬资本主义不再仅仅是个别天才人物的事业,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社会主义不再是理性的发展,而是现实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任何一种学说要成为科学,都必须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正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现实道路,从而成为指引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科学,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和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是因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支撑了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以那些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人往往采取釜底抽薪的战术。他们或者以历史事件的单一性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者把经济基础、社会存在曲解为外在于人们实际生活过程的经济条件,以否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或者夸大人类文化知识对于历史行程的影响,以文化知识发展的不可预测“证明”唯物史观“已走向崩溃”;或者以否定劳动价值来否定剩余价值规律,如此等等。在他们看来,只要清除这两个规律,就能摧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当说,这个如意算盘打得未免过于浪漫。历史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般的客观存在,任你如何机关算尽,也毕竟不能清除。否定规律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所谓“学说”根本不反映社会历史的实际;要清除规律,说明他们的论调出于一种主观的臆想。“资产阶级把一切都变成商品,对

历史学也是如此。资产阶级的本性,它生存的条件,就是要伪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伪造历史。伪造得最符合于资产阶级利益的历史著作,所获得的报酬也最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573页)这大概就是制造这些五花八门的理论的真实动机。所以,这些诋毁和攻击不但无损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丝一毫,反而恰恰证明它触到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要害,是一种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人类发展方向的真正科学。

当然,最有力地反击这些谬说、最雄辩地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真理的,是千百万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革命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经产生,便“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12页)变成了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1864年,第一国际诞生,欧洲无产阶级联合在一起;1871年,巴黎工人阶级起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89年,第二国际诞生,工人运动由欧洲扩展到美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等十几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形成一个堪与资本主义世界对垒的强大阵营,由此带动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则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决了国际资本主义殖民统治的堤坝。试问,世界上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如此广泛而深入地掌握群众,如此巨大而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巨大的历史作用,江泽民同志作了精辟的科学概括:"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这就是结论,任何人用任何手段都无法推翻的结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会过时

一部思想史证明,凡是自以为终极真理的体系,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不会过时,就在于它超越了一切私有观念的局限,能够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身;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实践,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种革命性与科学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使它成为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

卷第636页)所谓科学地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看作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体,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它,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它,从而在实际运用中做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所谓坚持,就是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那么,马克思、恩格斯

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呢?

一、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大工业的发展不断地抽掉资本主义私有制赖以存在的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二、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实现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和高级阶段,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第一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过渡,整个社会最终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三、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建者。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而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未来主人翁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革命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四、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方式。无产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以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实现阶级和国家的消亡。

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根本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共产党由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始终站在工人运动的最前列。共产党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共产党是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政党。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必须十分明确,这些观点和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方面,是共产党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丢掉了这些观点和原则,就丢掉了根本,丢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当然也就不配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然而,要坚持就必须发展。这就要求它的实践主体以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勇于纠正自己的失误。1848年发生的欧洲革命风暴,到1849年陆续被反革命扑灭。当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新的革命高潮一定会到来。根据是1847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早期工业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手工业的大量破产和农民的悲惨处境,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但是,新的革命高潮并未到来。对于这种判断上的失误,恩格斯在1895年作了深刻反思:“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512页)主动接受实践检验,被证明是错了的东西就坚决抛弃,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典作家的宽广胸怀。没有这种精神、这种胸怀,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测,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英、法、德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取得胜利,这在当时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是有它的客观依据的。到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俄国成为当时帝国主义所有矛盾的交汇点。历史环境把俄国和西欧大国都卷入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战争和沙皇统治造成的苦难处境又极大地增强了俄国工农的力量。俄国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人民革命要求最强烈的国度。列宁正是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大胆地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结论,作出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俄国有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科学论断。没有这种突破,就没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向现实的转化。正是因为这种突破的巨大成功,"以俄为师"在当时的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成了最为激动人心的口号。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家如何取得革命胜利的问题,却异常尖锐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继续走俄国以城市为中心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吗?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失败。正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需要进行再度突破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完全可以肯定,如果没有这种突破,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就没

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胜利。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在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这个理论。关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根据他们的时代条件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但是,这些原则怎样贯彻,在什么条件下贯彻,怎样去创造这些条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应当赋予这些原则怎样的时代特征和实现形式,所有这些,他们都不可能先知式地给出具体的答案。这就是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需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具体实际不断探索的重大历史课题。在探索过程中,列宁、毛泽东等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作家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同志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忠实继承者和伟大开拓者,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正确总结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在邓小平同志成功探索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新的实践出发,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集中体现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规划:经济上,提出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上,

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上,提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建设上,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强调这是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所有这些成果,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探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新的实际的结合,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经受住了来自经济、政治、自然等各个方面的考验,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迎来了新中国更为辉煌的发展时期。

“风景这边独好。”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却得到了空前巩固;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时候,社会主义的中国却赢得了更高的发展速度;在西方敌对势力断言社会主义要从世界上灭亡了的时候,中国却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中国的成功,既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胜利,又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胜利。

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就是静与动的统一、确定性与应变性的统一。这样的理论,恰似岿然不动的高山,又好像流转不息的江河。山临风而不动,水因地而制流。如此相成相合,既保持了自身的本质,又获得了不竭的生命源泉,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永葆其真理性青春的全部秘密之所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可战胜

当人们思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命运时,经常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如何看待中国改革的成功,如何看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失败论遇到的极大障碍。于是他们就说,中国现在搞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顾事实、不顾逻辑的歪曲。资本主义是什么?从经济上说,就是以榨取剩余价值、增殖资本为目的的私有制生产关系。不错,在我们的经济结构中,确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主体。主体是由国

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构成的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与这种经济结构相适应,我们对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也进行了改革,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但是我们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而且明确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试问,天底下有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吗?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本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实,我们现在实行的这种经济制度,正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针对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生产力结构比较复杂的实际,为促进生产力发展而对生产关系作出正确调整。在中国,这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奔向共产主义理想目标不可逾越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当代实现形式。企图把中国的成功算到资本主义的功劳簿上,无疑是十分荒唐的。

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事实,科学社会主义失败论者洋洋得意,以为这是证明他们观点的不争根据。事实果真是这样么?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仅仅70多年便一朝覆亡、顷刻瓦解,原因非常复杂,可以说是国际国内、历史现实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其教训确实异常深刻。众所周知,苏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革命与战争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形成的。这个结构和体制尽管在建立之初就存在种种缺陷,但是它毕竟创造过惊人的经济奇迹,在战胜帝国主义颠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起到了重大作用。遗憾的是,多少年过去,这个结构和体制未能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富有成效的改革,原来隐藏的种种缺陷便逐渐暴露,导致经济不断下滑,社会矛盾日益加深。80年代,面对这种严峻形势,苏联开始改革,先后提出过“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改革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等改革措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都没有成功。于是,原苏共领导人便把旧有体制的缺陷、改革受挫的原因,统统归罪于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的口号,改革变成了抛弃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的结论已经非常清楚:前一时期的不思改革,是僵化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后来的所谓“改革”,是从根本上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如果说前一时期没有做到“发展”,那么后来就是没有做到“坚持”。这一前一后的失误,都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精神和基本原则的苦果。那么,俄罗斯在走上私有化道路以后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并不拥护社会主义的美国记者朱克曼的报道:“90年代俄罗斯的生产衰落比大萧条时期的美国

更严重。在俄罗斯,实际人均收入下降8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5%以上。俄罗斯政府一年的收入还不到美国财政部一周的收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9年2月8日)这就意味着,苏联人民几十年的血汗已付诸东流,俄罗斯的经济至少要停顿20多年!至于东欧各国,情形亦大同小异。那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还是从反面证明了它的真理性,答案不是已经非常鲜明了么?用这一历史事件来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除了说明自己的偏见,还能说明什么呢?

科学社会主义失败论者的另一张王牌,就是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时代不同,资本主义在当代确实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同社会主义斗争,维护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作了不少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难道就说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不成立了吗?显然不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表明,每逢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资本主义就要进行类似的自我调节,目的是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控制在不致威胁资本主义生存的范围,马克思称之为消极的扬弃。这种调节、改良和改善虽然在以消极的形式否定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绝不会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他们加强了国家干预,但是不同经济手段之间、各种政策之间往往互相矛盾,常常是摁下葫芦起来瓢,而且由于这些手段、政策触及的多是大财团的利益,很少能落到实处。他们实行了福利政策,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所谓"福利"不过是资本为购买劳动力而变相支付的工资,不但杯水车薪,而且近年来所有国家都在削减此项开支。他们实行了股份制,但是控股者仍是垄断资本,工人所持小额股票被收集拢来,其实是给控股者的资本"锦上添花",工人仍需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因此,在这种变化的背面,我们又看到了更为深刻的事实:随着科技革命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又在更大的范围内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它突破民族国家的疆域,进入了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为追求高额利润,流向生产领域的资本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其结果必然要导致产品过剩;流向金融市场的资本,则疯狂地进行金融投机。而二者之间,即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失衡(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每天约2万亿美元的外汇交易中,用于生产的与用于投机的比例是1∶9),则势必造成泡沫经济现象。所有这些,都要引发国际性的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已经把国内经济活动的盲目性扩展到了世界。与此相随的是两极分化进一步扩大。即使在最为发达的

美国,贫富悬殊也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仅以公司而论,其总裁的收入,1965年是普通产业工人的20倍,1999年竟飙升为419倍。通过资本扩张,国际资本主义的剥削伸向全球的每个角落,南北差距越来越大。拥有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占有全世界86%的国内生产总值,而相同比例的最贫穷国家却仅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资本的贪婪和世界范围的严重两极分化,引发了饥饿、瘟疫、堕落、战争、经济破坏、生态恶化、能源过度消费等等一系列社会危机。所有这一切都在表明,要从根本上解放社会生产力,使之服从于为人类造福的目的,就必须抛弃资本主义这只漏船,扬起社会主义的风帆。对于这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即使是一些资产阶级营垒的人也有所觉察。法国学者登霍夫说:"或许资本主义也会毁灭,并被一个吸取了教训的社会主义所挽救。这种想法并非像听起来那么不可想象。"(《资本主义文明化?》第5页,新华出版社2000

年版)

当然,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来就没有坦途。在未来的道路上,资本主义还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由低潮走向高潮之后还可能出现曲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遇到挑战之后还可能遇到新的挑战,但是历史必定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较量的最终结果完成最后的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

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东莞中公教育 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整理的“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暑期阶段性复习即将开始,同学们需要利用这段集中复习的时间牢牢掌握学科知识点。今天,中公考研政治教研室的老师就为大家带来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供大家复习参考。 真理是在和谬误的斗争中得到发展的。真理和谬误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认识,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这样来看,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明显的。 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首先,真理和谬误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错误我们也就不知道何为正确,真理和谬误没有对方自己也就不能存在了,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其次,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贯通的。真理中包含着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出现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也就是说真理是有变成谬误的可能,谬误也是有变成真理的可能性的。我们知道真理都是具体的,是历史的是有条件的,不是抽象的,所以说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主客观符合,在实践的过程中,二者是有贯通转化的可能性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二者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对立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但是超出了一定范围这点,真理和谬误就会相互转化,谬误成真理真理成谬误。 谬误其实是人们认识真理的环节,在认识中产生谬误是不可避免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谬误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后,就可以克服谬误转化为真理。 为什么会有谬误产生,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看还是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认识的过程中是充满复杂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主观片面的认识就都可能去产生谬误。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实践经验、社会地位等主观因素都会制约人们,使认识中带有一定的谬误。我们是有把握真理的能力,但是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会把真理变成谬误。在把握真理的过程中,超出了它所适应的条件和范围,那么就会使真理转化为谬误。比如把真理教条化使它变成落后于或者超越了事物发展阶段,就把真理变成了谬误。真理虽然是可以转为谬误,但是真理本身就是真理,只有谬误是主观的,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善于去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谬误去做斗争,并且谬误可以化为真理,所以我们要总结过程中主观错误的地方,分析出来失败的原因,去把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去把失败变为成功。在做题的过程中看到有把失败变成功,把错误不利的变成了正确的有利的,我们都要想到和真理谬误的知识点有关,从而进行作答。暑期的学习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暑期中公考研会继续就命题点重点难点再做讲解,希望同学们利用好暑期的时间,提升学习的效率。 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上说,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②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承认我们的认识有待深化和发展,也就承认了相对真理。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任何客观的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详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其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3)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极端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绝对主义认为人们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真理不可能是相对的。人们所获得的真理具有永恒不变性,它穷尽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绝对主义否认了真理的发展。 相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主义否认了绝对真理,必然同时否认了客观真理,从而把真理变成了主观随意的东西。相对主义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任何真理,既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指导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真理。要知道其指导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必须知道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也叫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其内容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具体来说,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涵义: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主客观的统一在其所适应的范围内是不可否定,不可推翻的,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主观在向客观无限地走近、接近,这是绝对的。绝对真理存在于无限的时间过程中,而不是存在于某一有限的时间点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二)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使我们能够把真理和谬误区别开来,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开来,使我们在思想中对真理具有坚定信念,但不能因此而走向独断论。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真理同时具有相对性。 1.从范围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整体中某一部分,片断的正确反映。真理不是对整个世界或宇宙大全的认识,任何真理都不能穷尽对无限世界的认识。这一点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局限性。

2.从程度上看,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正确认识都是近似的。就是说,和客观的符合只是一定程度,一定水平上的符合,不是丝毫不差的符合。这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因此,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与时俱进性,从创立开始就不断的完善和深化,体现出真理的相对性。 掌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因而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鼓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已经“过时”的自由化观点,或者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不用发展的教条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 由于真理在广度上的有限性,条件性,因而任何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相对真确的反应,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和发展。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规律的概念、原理、方法、观念。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验的全面总结,而创立的反映客观实际,揭示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是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理论反映实际的学说。 这一学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揭示和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绳,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理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开放型的理论。 一、坚持唯物史观,反映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事实研究,揭示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

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的研究,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通过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的研究,得出了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结论,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途径。 1.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但主要是表现为: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表明“生产资料的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6日07 版) 在2015年12月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加强党的理论教育作出系统论述。会议提出要研究回答好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如何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十三个如何”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涉及基本原理,又涉及现实生活,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专版,围绕“十三个如何”进行专题研讨。今天刊发的4篇文章,围绕“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这一主题,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我们党的创新理念和思维方式以及国际社会的最新思想动态等进行探析。 ——编者 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新发展理念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 邓纯东 《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6日07 版)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系统科学的发展理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念结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彰显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高超智慧与能力。 彰显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是政党政权前途命运的决定因素,这是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并为历史发展所证明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人为本,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扬人民首创精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面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些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人民群众既是主体,又是受益者;共享发展,则鲜明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新发展理念一经提出,就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必将通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彰显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

【精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 真理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统一的 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二者之间又相互依存,存在着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 1 )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①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是说,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任何社会集团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发生认识上或行动上的失误,人们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只有正确的科学见解而毫无错误。人类认识的发展表明,后一代人总是要纠正前一代人的错误的,纠正错误的过程,就是真理同谬误相比较的过程。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5页。)为了判明真理,人们必须拿谬误作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要善于比较,善于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就能发现和发展真理,因为,“不是冤家不聚头”。 ②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是说,人类认识的发展表明,某一种观点、理论、学说,在其刚刚提出时,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有时是很难分辨的。有些是真理的学说,人们往往认为它是谬误;有些实际上是谬误的东西,却被当时的大多数人误认为是真理。人们发现和接受真理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真理同谬误作斗争的过程。真理在斗争的过程中会越辩越明,显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并日益得到丰富和发展;相反,谬误则会在斗争中日益暴露其本来的面目,为大多数人所抛弃。 ( 2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0页。) ①真理转化为谬误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练习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白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这里的他们是指( ) A.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B.后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C.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 D.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列宁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理论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两位学者和战士”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 ) A.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3、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之所以无法实现,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 A.认识不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 B.只是提出了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C.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D.没有对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改造措施 4、《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5、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同时又指出,他们总还在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 ①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题(有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C)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A)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4、政治结构的核心是C) A.政治法律思想 B. 党的领导 C.国家政权 D. 经济制度 5、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D)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A.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的发展动力的不同回答 C.对意识是否具有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C) A.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 动 D.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全部自然界 B.生活消费品 C.社会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9、“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B) A.顺序性B.一维性C.持续性D.珍贵性 10、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C) A.使用价值 B.供求关系 C.价值 D.自然属性 1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A.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 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社会主义 C. 现代唯物主义与科学唯物主义 D. 世界社会主义与民族社会主义 12、剩余价值来源于(C)

浅谈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

浅谈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有其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其核心价值观是与科学理论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的。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同一切科学理论一样,是需要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和证实的,会受到历史条件和客观现实的限制,既有认识真理和发现真理的一面,又有缺憾和不足。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从其理论体系中提炼、升华的一种理想和目标,这种人类永远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可以成为接受她的人们的信仰的。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研究的对象是人和人类社会,他从人类生产劳动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探究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奥秘。为此,他搜集了数不清的从人类社会远古时代到他那个时代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他的涉猎面之广几乎是无人可比的。在一生的研究工作中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法学、文学、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文献和资料,光是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就有几百万字,而《资本论》的原始手稿就有10卷本之多。 正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出发,马克思运用观察、分析、抽象、归纳、演绎、逻辑、推理、数学、统计、实证等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工作,创立了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庞大的理论体系,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总结出了人类社会要经历的三大社会形态和五种生产关系。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由此,他逻辑地推出了人类历史上要经历人(原始人)——非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人(资本主义社会)——人(共产主义社会)这样的演进过程。所以,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完全是从客观事实出发,用科学方法抽象论证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具有科学理论的双重性。即,它既有反映客观真理的一面,又有对客观真理认识不完全的一面。因为,人是具有理性思维的,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人的主观世界只有在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时候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也才有可能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然而,由于人的认识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对客观真理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尽管马克思的理论已经达到了当时人类思想史上的巅峰,但是,他的理论仍然不可能把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认识穷尽,尤其是他在当时特定环境下所做的一些具体判断以及所阐述的一些改造社会的具体措施,更容易受到当时时代的限制而呈现出局限性。 二、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但是这种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科学领域中某些强调“价值中立”或“价值祛除”的理论流派不同,马克思公然

2017年考研政治认识论知识点:真理与谬误

2017年考研政治认识论知识点:真理与 谬误 众所周知,这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与保准的错误,任何问题都是相对来看的。现实生活中的道理如此,从政治学科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关系则更加明确和清晰。作者就为大家梳理考研政治认识论中的真理与谬误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1.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②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的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角度看: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真理的检验标准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而要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实践角度看: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同客观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国商08121006 严姝世界著名的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在1901年提出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是用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来表达这个悖论的:一个夸口不与别人竞争的乡村理发师宣布:他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自己刮胡子的人他当然就不给刮。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自己,他是不是应该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根据他的宣布,他是不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可是,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宣布,他又必须给自己刮胡子。从形式逻辑来看,理发师是处在一个逻辑两难之中这说明:任何一件事,都是有相对存在的一面的。如果把事物相对存在一面的界限扩大,像理发师所做的那样,那相对存在的另一面,必然失去存在的根据,变成谬误,陷入矛盾,出现悖论。同任何事物一样,真理的存在,也是如此,也有相对性的一面,即真理也存在着相对性。 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指真理存在有一定的条件与根据或范围,也就是具有存在的界限。我们知道,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就有一个对于客观事物反映的正确程度,反映的相对条件,所受到的历史限制等问题。这就是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存在的。理发师刮胡子,所谓真理,就是在不包括理发师本人的条件下才成立,没有这一点,这个刮胡子的真理就动摇了。科学上的这种事例是屡见不鲜的。如达尔文进化论所提示的生存竞争规律,对于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适用的。如果把这一规律搬到社会领域,像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所做的那样,它就变成极为荒唐、极为反动的了。从哲学上看,宇称守恒定律的普遍性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在于任何一个真理,都有存在的界限,有一个相对存在的范围。 真理的相对性还有一层意思: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的角度看问题,则真理是一个认识的历史过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如在原始社会,人们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又经过长期实践,知道一切磨擦都能生热,再后来则知道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运动的道理。人们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最终最完善的绝对真理前进了一步,接近了一步,但仍有一个距离。因此,每一个具体真理,因为它和绝对真理还有一个距离,所以是相对的。相对真理的另一层意思是说,由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由于客观事物在广度上与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所以,一个真理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真理的相对性还有第三层意思。由于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无穷无尽。所以,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因此,每个具体认识阶段,每一个认识意义,都是相对的。洪秀全出生的时代,他只能认识到内忧外患的旧中国被封建官僚买办和地主阶级残酷剥削与压榨的现实,促使他举行建立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由于那个时代的中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远不曾出现,他就认识不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真理。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因为在这之前,资本主义不存在,工人阶级不存在,就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条件,马克思主义也就无从产生。 真理又是绝对的,就是说,认识了客观真理,就是反映了客观实际。客观世界是绝对的,因此,真理也是绝对的。例如,我们先是发现了分子,后来又发现了原子,这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只能如此,所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是,每一个发现,都是在认识客观世界中,前进了一步,和客观世界的绝对存在,又更加符合了一步。因此,每一个真理的存在,又是无条件的,由于是处在通往绝对的路程上,那么,在这个位置上,就也是绝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的又一层意思是指人的认识有一个向客观实际逐渐接近深入,向绝对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全部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在两千三百年前,阿基米德建立起静力学定律和著名的阿基米德浮体定律。这样的真理适应了当时建房、造桥和造车造船的要求。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绝对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求是》2016年第07期 孙正聿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这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套话,更不是一种狭隘的宗派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它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和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在于它是真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于它为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力量: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 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首先在于它是否真正地揭示了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一种理论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人类自身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最为重大和艰巨的理论问题,莫过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作出这样的概括和评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1002页)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为实质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使人类自觉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使人类自觉到“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而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伟大的社会理想,揭示了现实的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之所在。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09页) 在现代学科分类中,通常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然而,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而言,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既表达了人类解放的旨趣,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承诺;又揭示了人类解放的历程,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的阐释和论证;也提供了人类解放的尺度,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准反观人类全部的历史活动和整个的历史进程。正是从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旨趣、道路和尺度出发,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和论证了人类历史的三种基本形态: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107—108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为人类洞察和把握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人类争取和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最为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的统一。 离开对人类历史、特别是对“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现代人类就无法形成真实的社会理想和合理的价值诉求,就无法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就会失去凝聚共识和走向未来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所具有的理论力量,就在于它实事求是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特别是“现实的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二、实践力量: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它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更在于它的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这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136页)他撰写《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从而“缩短和减轻”历史进程中的“痛苦”。(同上,第2卷第

真理与谬误(综合)

真理与谬误 原理: 1.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谬误是同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的矛盾,他们既是对立的又 是统一的。 (1)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的。 在确定对象和范围内,与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符合的,就是谬论。 在对象确定的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①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谬误。因为人在认识过程中,可能偏离真理的具体性和全面性。其一,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具有全面性的真理是对客观现实尽可能全面的真实反映,它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个原理都同其他原理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中。 ②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化为真理。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深刻反省,认真吸取教训,努力加以改正,是获得真理、避免谬误的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启示: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 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勇于坚持、修正错区,树立终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案例与评析: 案例一:在确定对象和范围内,与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符合的,就是谬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铁球下落,重量重的一定先着地,且速度快。而伽利略通过多次试验证明,铁球下落后同时着地,其速度与质量无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 由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先生在《对称经济学》丛书中提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在该模型中,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进入成熟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是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扬弃。在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的今天,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全息体现了宏观经济学。企业经营模式就是社会发展模式, 对称经济学也就是对称管理学。只有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相统一的范式中,才能理解对称,才能扬弃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对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发展对GDP增长的超越。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同于GDP增长,是由于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而GDP增长,则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因此,如果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性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破产,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 科学社会主义是规范与实证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有三层含义:一是正确的认识,二是合理的解释,三是积极的引导。正确的认识:是什么;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积极的引导:怎么样。所谓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就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为什么,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怎么样,在怎么样的指导下,去进一步认识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发展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通过民主与法制建设,实现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除了生产资科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以外,就

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陈霄峰5080309557 F0803016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然而,这是不是说真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条件下都是绝对正确的呢?人们获得的真理性的认识是不是不需要再向前发展了呢? 不是的。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理就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在于它的正确性,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然而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范围变了,条件变了,原来的认识就不再是真理,而是谬误。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曾举过一个很通俗的例子说明真理的条件性。他说:如果问,下雨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要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而应当给一定的条件。比如问:当谷物播种完毕,接连五个小时下雨,这雨对谷物有益吗?这时,如果回答是有益的,这就是正确的回答。可是,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有益的吗?这时就应当回答,是有害的。这也是正确的回答。而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从这里可以看出,真理性的认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立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原来正确的认识就可能变得不正确。因此,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它那个时代条件下是正确的,只有不断得到发展,才能适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下面我们看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例子。 在19世纪的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时,曾经得出过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只能在大多数国家,至少在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能胜利。到了20世纪初期,列宁又得出一个与此相反的新结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取得胜利,而可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这两个结论,究竟哪个对呢?我们说,两个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由于它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历史条件。 19世纪的中期,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的上升阶段。那时,世界殖民地尚未瓜分完毕,资本还可以向空白地区扩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发展到激化的程度。因此,单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就会被国际资本的联合力量击败。正是根据当时这种具体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才得出了上面那个结论,这个结论在当时是正确的。 可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在研究帝国主义时,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表现得异常明显。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比较晚的国家有可能利用最新的科学成果,迅速地、跳跃式地赶上和超过老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夺取更多的资本输出市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这时殖民地却已被瓜分完毕,老的帝国主义国家又不肯放弃自己原先霸占的殖民利益。这样,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就只有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战争势必使帝国主义的力量互相削弱,从而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上造成薄弱环节,个别国家的无产阶级就有可能从这个最薄弱的环节突破帝国主义阵线,首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所以说列宁的这个结论也是正确的。 这个例子说明,真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真理的绝对性我们把它称为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我们把它称为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及人的思想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试 选择题1

222 32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正确答案:ABCD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C、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D、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32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正确答案:BCD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26、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正确答案:ACD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规律是客观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327、任何真理都是正确答案:AB A、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D、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32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正确答案:ABCD 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D、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329、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正确答案:ABC A、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B、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 C、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 D、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 330、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正确答案:ABC 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 C、从联系中把握事实 D、从各种零散的现象出发 331、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