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渝黔民族地区粮食问题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4.27 KB
- 文档页数:2
收稿日期:2018—06—05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湘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增强少数民族执政党认同感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6C1297)。
作者简介:田修胜(1974—),男(土家族),湖南永顺人,法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湘西少数民族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贡献田修胜(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0)摘要: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顺利长征,孕育了红二方面军,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
根据地在湘西时期,开展了诸如土地革命运动、建立党政团体组织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湘西各少数民族的支持与贡献。
他们踊跃参加红军,直接投入战斗,护送红军伤员,参与苏维埃各项建设等,为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红二、六军团;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8)06—0043—03湘西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当地少数民族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红军,他们为根据地的建立、建设、巩固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用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湘西少数民族立场坚定、一心向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精神品质,是新时代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一)策应中央红军胜利长征的战略基地红二、六军团于1934年10月在贵州木黄会师时,中央红军刚刚退出中央根据地,在蒋介石40万兵力围堵的情况下艰难地向西转移。
在这种情形下,红二、六军团主要的任务就是策应中央红军转移,并开辟新的根据地,为红军寻找新的立足点。
红二、六军团会师之后,仅仅休息整顿几天,于10月28日就向湘西挺进,展开湘西攻势。
11月7日,二、六军团占领永顺县城,取得湘西攻势的首次胜利。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现状调研报告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南民族大学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二○○九年十二月调研组主要成员顾问:赵仁秀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徐飞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向远道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组长:胡祥华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张跃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成员:胡令明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巡视员黄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唐启明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经济处处长曹承民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处处长孔刚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经济处处长余文生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经济处副处长李明高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处副处长吴继堂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经建处副处长张英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导沈道权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导陈祖海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导梁世夫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导柏振忠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导成艾华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导朱乾宇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导陈全功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导乔维全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导曹考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李先玲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统稿:张跃平柏振忠目录一、前言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一)贫困面广(二)贫困程度深(三)脱贫能力弱三、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原因分析(一)自然条件恶劣(二)人口素质低下(三)制度贫困突出四、加快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建议(一)制定促进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支持政策(二)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现代化作为扶贫开发突破的重点(三)大力加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四)繁荣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五)促进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附1: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地理范围的界定附2:武陵山少数民族分布一、前言湖北、湖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边境交汇之处,是我国土家族的最大聚居地,俗称“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1。
城镇化背景下民族村寨的生计方式变化与经济转型的探析城镇化背景下民族村寨的生计方式变化与经济转型的探析一、农耕社会的传统生计方式(一)农耕社会概述大稿午村是一个吴姓苗族聚居村寨,距离镇政府驻地1.5 公里,靠320 国道,东接巫亮村,西靠西朗村,南与基甲村交界,北邻川洞村。
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居雷公山北麓,东经108°、北纬26°,海拔约 455 米,国土面积 4.1 平方公里。
村寨背靠郁郁葱葱的高山,寨前水美田肥;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经济作物有油菜、马铃薯、花生、辣椒;肉食主要是鱼、家禽、家畜,这里曾经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自然村寨。
(二)传统生计方式概况“中国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传统生计方式首先普遍表现为对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生命周期的高度依赖。
”农业社会的大稿午村主要的生计方式是农业生产,按照农时进行耕作,寨子上的七八十头牛是主要的生产力,生产工具有:锄头、犁、钉耙等,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田。
土地改革之前寨里的土地按照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级占有数量不同;土地改革之后寨民个人都获得了土地,大家的生活基本自给自足,主要的劳动力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一般不雇佣劳动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农业政策不同,农业生产也发生着变化。
1、土地改革时期的农业生产1950 年,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受压迫、剥削,对土地的需求最为迫切,1952 年大稿午村也开始了土地改革,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因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而彻底瓦解,贫下中农分得了田地。
土地改革后,党中央继续在民族村寨有组织的开展农业生产运动,民族村寨进入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和其他地区的农村一样,村寨分成了若干农业生产小组搞生产,之后乡镇之间联合搞生产,农业合作社成为了此时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直到1960 年,大稿午村才从人民公社改为村小组,村民各自重新获得田地,这种生产方式一直持续到 2004 年剑河县城搬迁过来之前。
湘西州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研究摘要湘西州农产品物流存在发展程度较低、主体规模小、层次低、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低、流通环节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湘西州农产品物流和经济的发展。
在分析湘西州农产品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湘西州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关键字湘西州;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毗邻。
受到传统农业模式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湘西州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远远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
农业是湘西州主导产业之一,农产品种类丰富,有茶叶、柑、猕猴桃、百合精粉、土家织锦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发展潜力巨大。
但湘西州农业物流建设起步晚,农产品、畜产品及加工地点分散经营,农村流通体系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的发展与落后的物流矛盾日益突出。
为此,本文就湘西州农业现状、体系结构以及农产品物流建设进行分析,从湘西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农产品共同物流模式,将农产品物流加工和配送优化组合,缩短供应流程,降低成本,实现有效的促进湘西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目标。
1湘西州农业现状于湘西州位于偏远的山区,农业开发程度较低,大部分地区还是以传统刀耕火种为主要生产方式,机械利用程度低,生产率低下。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湘西州政府对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湘西特色农产品为主要代表的湘西农业产业化已逐渐成长起来,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据统计,2007年,全州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2∶10∶24∶3∶1。
全州粮食播种面积19.2万公顷,下降0.3%,粮食总产量84.6万吨,增长3.6%。
全年水果产量达56.4万吨,增长18.7%。
烟叶产量2.2万吨,下降17%,其中烤烟产量2.1万吨,下降17%。
发展中药材0.6万公顷。
全年出栏肉猪135.3万头,增长1.5%;牛出栏0.8万头,增长4.3%;羊出栏45.3万头,下降2.4%;出笼家禽575.5万羽,增长3%。
摘 要:从湘西自治州的基本情况出发,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与其他产粮主区对比,从地
理、地形以及气候、 历史 等角度阐述湘西地区不适宜粮食作物的生产,探讨性提出解决措施
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湘鄂渝黔民族地区(正文中简称边区)应该走非粮食生产的道路以更
好地解决粮食问题。 关键词:湘鄂渝黔;民族地区;粮食问题;比较优势理论 1
边区粮食现状 1.1 粮食总量不足,市场供不应求 边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低,年际波动较大,粮食产量不稳定,需要从其他产粮区调入大批粮食。
以湘西州为例,按正常年景 计算 ,每年收定购粮9000万斤,保护价粮6000万斤,而城乡
销售20000万斤(其中城乡居民、军供粮等13000万斤, 农村 销售7000万斤),粮食收支
缺口达5000万斤。州内正常年景粮食生产总量为18亿斤,据有关部门预测,退耕还林全部
到位后,全州粮食总产量至少减少6亿斤。按正常年景的收购量预测,要减少收购量5000
万斤,即到2006年后收购量最高为1亿斤,而退耕还林粮供应就需4.74亿斤,缺口达3.74
亿斤,加上城乡、农村的销售缺口5000万斤,每年至少缺口达4.24亿斤。 1.2 粮食生
产条件落后,商品率低 边区在粮食生产方式上,大部分地方仍以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为
主,农民普遍采用的是家庭式耕作,生产的自给和半自给的比重比较大,农产品尤其是粮食
的商品率比较低, 不足8%。加之边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种植粮食作物
所需的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不高。 2 边区粮食问题产生的
原因分析 2.1 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制约 边区恶劣的 自然 条件和不利的地形
地势决定了其不适宜粮食的大规模生产。 (1)地形、地势。①地形:边区山丘多、良田
少,单块面积小而分散,作业半径宽(普遍在4-6公里),这就决定了边区粮食生产的成本高,
劳动强度大。例如龙山县中的18个村民小组共有稻田面积745.74亩,而丘块却有1187块,
平均每个丘块仅0.63亩。②土壤:边区内土壤贫瘠,呈石灰岩地貌,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岩溶
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0.1%,并且近年来湘西州耕地质量明显下降,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的
速度递减。③海拔:边区全境山高坡陡,地形复杂,最高海拔为1736.5米,最低海拔97米,
这也影响到霜冻期的长短。起伏的大山和长时间的霜冻阻碍了粮食作物的种植、生长。 (2)
气候。①气温: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16.9℃,最高气温大于35℃,
最低气温零下5.5℃。气温的不恒定以及平均气温低使得粮食作物的种植缺乏 规律 性。②
日照和降雨量:境内年均日照1219~1406小时,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且降水年际波
动大,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③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地形较为复杂,气候变化无常,使得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水资源匮乏。境内虽有清江、沅江、酉水、澧水和武水经过,
但是流经河流短小,水资源还是相对缺乏。在广大的山区,由于人口、耕地分布不集中,不
利于水资源的开发。一些县(市)大规模采矿以及对水资源保护不合理,导致污染现象严重,
干旱季节农作物缺乏尤其严重。 2.2 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 (1)历史原因。边区是
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解放前实行的是苗王和土司管理制度,传统自然 经济 意识浓厚,市场
观念淡薄,影响粮食生产的 发展 。 (2)粮食生产技术含量低,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普
遍是凭经验、农谚,采用手工化耕作,很少或没有 科学 技术的指导及机械生产的运作,粮
食生产产业化程度低。而且资本投入有限,用于研究农业技术的经费和人才短缺。 (3)
人口的大幅增长与区域内粮食的供给呈负相关关系。人口的激增导致粮食的供给不足。而边
区农民的文化程度比全国农民的平均受 教育 程度要低3年。因此,农业科技推广难,产量
的提高十分有限。 2.3 退耕还林等政策因素的制约 边区除张家界市外均进入了西
部大开发范围,必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建设用地不断
增多,导致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加重了边区粮食短缺的矛盾。2001年,仅湘西州八县市就
要实行退耕还林54万亩,其中退耕地30万亩。 2.4 粮食生产成本因素的制约 农
民在单纯依靠市场的条件下,依靠增加粮食产量是难以提高收入水平的。以湘西州平均亩产
量和投入成本计算,一亩地需要投入生产成本近380元,劳动力1200元。一亩地平均可以产
出900斤稻谷,按七折计算,仅为756元。扣除投入的380元生产成本和农民自己本身的劳
动力工资后,收益为负。所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大量农民荒废田土而外出打工。
3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边区粮食生产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
卫·李嘉图。他从资源的最有效配置角度来论证自由贸易和专业分工的必要性:只要各国之
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
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根据这一理论,每个国家或
地区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3.1
边区发展经济作物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比较优势 (1)边区绿色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全边区
拥有山地面积8600多万亩,现有森林覆盖率达61%,是重要的林区。境内气候复杂多样,光
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经济作物的种植。 (2)退耕还林政策以及对生产经济作物
在政策上的扶植,使得边区发展经济作物具有良好的政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