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吸系统影像征象解析

呼吸系统影像征象解析

呼吸系统影像征象解析
呼吸系统影像征象解析

01、鼠尾征:

中央型肺癌以在肺门区形成肿块并合并不同程度的支气管阻塞为其病理特征,依照其生长方式可分为管内型、管壁型、管外型三类。支气管壁增厚(早期改变):正常支气管壁表现为“线”样影,“线”样影均匀一致,走行自然柔和,壁增厚表现为“线”样增粗,且粗细不均或呈串珠样,其走行略显僵硬,在右上叶,右中间段支气管发生的概率较大;支气管管腔狭窄:管壁内癌浸润和管壁外淋巴结浸润包埋,致管腔狭窄,狭窄管腔可以形态不规则,但也可以很规则;肺门区肿块:中央型肺癌以形成肺门区肿块为特征,受累的支气管截断,断端呈杯口状,鼠尾状,有时可见腔内肿物,肿块的边缘表现为分叶征、毛刺征、脐凹征,无强化的液化坏死区等。

以在肺门区形成肿块并合并不同程度的支气管阻塞为其病理特征,依照其生长方式可分为管内型、管壁型、管外型3 类。管内型瘤体呈息肉状突入腔管,可以只侵犯支气管黏膜层,局限于支气管内壁一侧,也可以侵犯黏膜下层,CT 表现为管腔的狭窄、阻断。管壁型为肿瘤在支气管壁内以直接蔓延和淋巴蔓延的方式扩展,CT 表现为管壁的增粗,呈小结节状或串珠状,且管壁略显僵硬。管外型肿瘤组织在向支气管壁直接蔓延和淋巴蔓延的同时突破支气管壁的外膜层向肺内浸润,CT 表现为肺门肿块。

淋巴结转移显示为淋巴结的肿大,融合,肿大的淋巴结呈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晰,可有轻度强化,肿大的淋巴结互相粘连、融合可表现为不规则的肿块影,其境界不清,与周围血管、气道粘连,增强扫描有助于纵隔解剖结构的清晰显示,区分血管、淋巴结、纵隔肿块,以及显示较复杂的肺门结构。中央型肺癌可以直接侵犯纵隔,向纵隔内生长,形成纵隔肿块,与肺内肿块分界不清,甚至融为一体,以至于有时候纵隔肿块较大时,难以鉴别肿块是来源于纵隔或是肺内;中央型肺癌可发生肺内转移,转移结节多分布在肺的外周,呈边光整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多数密度均匀;中央型肺癌转移到胸膜、胸壁,表现为局部胸膜的增厚,胸壁软组织肿胀,以及胸腔积液;中央型肺癌可侵犯肋骨及椎体,导致肋骨和椎体的骨质吸收、破坏表现;中央型肺癌可发生远处转移,如肝脏转移,脑转移等。

CT 值增量的临床意义:中央型肺癌CT 增强后呈轻到中度强化,可以是均匀强化也可以是不均匀强化,增强后CT 值增量在20~60 HU,肿块内液化坏死区域无强化。有报道认为肺癌增强强化后其CT 值增量对肺内良恶性肿块的鉴别有重要价值。储成风等认为恶性肿瘤增强强化后CT 值增量在20~60 HU,若小于20 HU 提示良性,大于60 HU 则提示炎症性病变。但在实际工作中,CT 值的测定很不确定,出入较大,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扫描状态,及患者呼吸状态控制得好不好,以及不同的操作者所测量出来的CT 值均有所差异,所以可以把CT 值增量作为判断肺癌的一个重要参考

指标。

2

02、扫帚征:

“扫帚征”最早由前苏联学者于1982年报道。近年来,“扫帚征”作为早期诊断左上叶尖后段中央型肺癌

敏感而有效的征象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该征象主要表现为左肺门向尖后段呈扇形放射状分布的粗条索影和左肺门肿块,形似“扫帚”,而癌组织肿块常隐藏在肺门,平片不易发现,常易漏诊或误诊为肺结核、支气管疾患等其他疾病。

“扫帚征”的影像学特征

“扫帚征”在平片上主要表现为:由肺门向外带成扇形分布的长短不一的放射状条索状影,其边缘清楚或模糊,病变区密度较高,可合并腺泡小结节影或少量淡薄小叶性实变影,在病变早期,肺门肿块可

不显示,但受累肺门均有不同程度的上移。扫帚征CT的基本征象仍然由左肺门肿块和由肺门向尖后

段扇形分布的放射状条索状影构成,受累支气管壁明显增厚,成粗条索影,自肺门向尖后段呈扇形分布,可表现为多支支气管受累,支气管的壁有明显强化,部分小支气管堵塞,使其远侧的肺小叶不张,

形成稍显淡薄的扇形阴影。肺门软组织肿块强化明显,强化值均大于20Hu,可以合并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CT能清楚的显示病变,不易误诊,早期肿块较小,多位于肺门影内,可稍突出于肺野,并

见自肿块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粗条索影,纵隔多无肿大的淋巴结,肿块强化明显;在后期,肿块较大,明显向肺野突出,自肿块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条索影更粗,纵隔一般都见淋巴结肿大,肿块亦有明显强化。当左肺门肿块隐藏在左肺门正常结构中,病变不典型时,平片容易误诊,但平片显示肺门的细

微移位和胸廓的整体印象优于CT。

“扫帚征”的病理学基础

该苏联学者提出扫帚征病理学类型一般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和腺癌。侵袭式生长是小细胞未分化癌和腺癌的主要生长方式,癌组织沿支气管、血管周围蔓延,在肺间质中浸润生长。小细胞未分化癌以多支支气管受累为特征,浸润性强,间质反应弱,常在黏膜下的淋巴管及结缔组织内沿支气管长轴扩展,引起支气管狭窄时,狭窄段常常细而长,比较规则,引起支气管梗阻时,梗阻端常呈锥形。而腺癌以

肺泡壁为支架,呈单层或2~3层覆盖于肺泡壁并沿肺泡壁连续性生长。小细胞未分化癌和腺癌引起的

支气管堵塞,均可使其远侧的肺小叶不张,形成稍显淡薄的扇形阴影。这种多支支气管浸润及其远端肺小叶不张加上左肺门肿块可能就是构成扫帚征的基本病理基础。

肺部的条索状影在平片上比较多见,上肺的条索状影常见于上肺结核,双肺的网格状肺纹理多见于支气管疾患,所以“扫帚征”最容易误诊为以上两种疾病,尤其在肺门肿块影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均不明显时更易误诊,这在临床工作中也常有发生。肺结核好发部位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其条索状影主要为纤维成分,走行僵硬,虽也向肺门延伸,但很少呈“扫帚样”分布。支气管疾患未合并感染时主要为肺间质病变,主要表现为肺纹理的网格状改变,也和“扫帚征”有明显的区别。当肺结核的病灶纤维成分较多时,多表现为条索状影,其肺门上提移位较明显,纵隔被牵拉向患侧移位也多见,往往还有胸膜的改变。而上肺尖后段中央型肺癌的条索状影是癌组织沿支气管壁即肺间质浸润蔓延形成的,随着病情发展的不同,肺部可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改变,肺门位置也有上提移位,但其程度就远不如肺结核明显,纵隔变形移位也不明显,病变在这个阶段,胸膜一般尚未累及。明显的肺门肿块影和肺门淋巴结肿大一般容易观察,但由于扫帚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和腺癌,这两种恶性肿瘤在早期肺门肿块影和肺门淋巴结肿大不明显时,容易隐藏于正常结构下,因此,一旦在平片上观察到自左肺门向尖后段放射状分布形似“扫帚”的粗条索影,要想到左肺门结节的可能性,应当及时进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

03、串珠样间隔征:

肺转移瘤CT检查时,肺间质显示重要改变即间隔不规则增厚和串珠样改变,尤其在肺高分辨CT图像上,在肺野周边部或外1/3的肺内小叶间隔表现为不规则、结节状增厚。并把这一表现称作“申珠样隔征”。这一表现的病理基础被认为是肿瘤细胞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内生长及继发血管周围和间质水肿及纤维化所致。大体病理检查,在CT显示串珠样隔处可见肿瘤不规则伸展性生长及周围毛细管和淋巴管的纤维化,镜检可见在肺泡间毛细管及淋巴管内和其周围有瘤细胞性小结节,病变远端有隔水

肿、纤维化和血管扩张。

串珠样间隔征的形成,主要是转移瘤细胞或瘤栓经血型或淋巴播散以及逆行性淋巴管转移在肺周边部的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致使转移灶远测血管或淋巴管扩张;转移灶阻塞引起肺间质水肿;病灶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周围不规则生长;长期间质水肿继发纤维增生;周边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肿瘤生长并填充其间。

肺内结节的位置、大小和数目对诊断转移瘤缺乏特异性,然而串珠样隔征主要见于转移瘤,虽然肺水肿和纤维化中可见一些光滑增厚的隔。所以,这一表现是提示肺转移瘤的高度敏感指征,尤其是对小的转移瘤有独特价值。

该征主要见于肺转移瘤,其次也见于肺结节病和先天性肺小叶周围纤维化。

04、多结节聚合征:

多结节聚合征主要分两种:

第一种是桑葚样多结节聚合征一般见于恶性肿瘤,未见良性病变。多结节聚合征与常指的分叶征有所不同。多结节聚合征是强调经调节窗宽、窗位后可显示增强的2个以上的结节,密度不甚均匀,且可勾画出类圆形结节轮廓(主要在纵隔窗片上),小结节之边缘为纤维间隔。病理对照,见结节边缘与肺小叶形态基本一致。其形成原因可能为:1)小叶间隔的纤维增生:起源于小支气管的肺癌侵入一个或相邻几个肺小叶,刺激肺泡间隔和小叶间隔增生,肿瘤在增厚的小叶间隔处可暂时受到阻挡而向无阻力或阻力较小方向发展。2)肺癌各部分生长速度不均一:在组织学上,有的肺癌各部分有不同的组织类型,如一部分是腺癌,另一小部分是鳞癌;有的肺癌则为同一类组织(常见型),但多核发病,分化程度不同,故肿瘤部分生长速度不相一致。3)肿瘤生长遇到阻力:肿瘤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邻近血管、

疤痕组织等结构的阻挡,受阻的部分凹入,两旁的癌组织凸出。此形态特征的出现,多系上述3种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种是宝塔样或葫芦样多结节聚合征:此征的病理基础为肿瘤向周围组织以连续浸润方式进行扩散。随肿瘤不断增大,从原发肿瘤脱落下来的瘤细胞经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等侵入并破坏周围正常组织,继续生长,因此,形成葫芦状或宝塔状结构,使淋巴结的正常结构部分或完全破坏。肿瘤细胞脱落后,又可经输出淋巴管到达远处淋巴结形成转移灶。该征多见于分化程度较差的肿瘤,肿瘤呈堆砌生长(瘤细胞成团地充满肺泡腔,并沿肺泡孔向周围呈铸型性生长,膨胀性扩大)或肿瘤沿肺泡

壁伏壁生长(癌细胞以肺泡壁为支架,呈单层或2~3层覆盖于肺泡壁并沿肺泡壁连续性生长),均可

形成此征象。少数结核瘤也见此征象,病理上主要为干酪物质经支气管向肺门蔓延所形成。

第一种多结节聚合征(桑葚征):

1

第二种是宝塔样或葫芦样多结节聚合征:1

05、晕轮征:

CT晕轮征一度被认为是肺曲霉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后来临床研究发现,这种征象可出现于多种

恶性病变中,不能作为特异性诊断征象。近年的临床实践显示,其他的病理状态如感染、肿瘤和炎症性疾病也可有晕轮征的表现。

毛玻璃的晕轮病理上代表肺出血、肿瘤浸润或非出血炎症过程。在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患者中,其病理基础是肺曲霉菌侵犯肺部小血管,导致肺实质出血性梗死,早期病灶中心坏死结节被出血区围绕,后者在高分辨CT上表现为“晕轮征”,尤其是在骨髓移植等患者中出现此征时应高度怀疑此病。有1组研究报告显示,92%粒细胞缺乏患者继发肺曲霉病时,早期高分辨CT可见晕轮征特征性改变。通过肺出血引起的CT晕轮征也可见于Wegener肉芽肿、肺子宫内膜异位伴月经性出血和葡萄胎。来自于高血管肿瘤的转移瘤如血管肉瘤、绒癌、骨肉瘤和黑色素瘤能显示晕轮征,主要是由于肿瘤周

围的新生组织的脆性增加所导致的出血。

CT晕轮征也可由于肺部感染的炎性浸润所引起,包括隐球菌、单纯疱疹病毒肺炎和巨细胞病毒肺炎等。有报道显示肺部结节伴CT晕轮征约27%见于肺隐球菌患者,组织学检查显示毛玻璃区域代表肉芽肿炎症。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在免疫缺陷者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出血性结节和弥漫性肺泡损伤,主要表现毛玻璃样改变和(或)局灶实变,伴CT晕轮征的结节很少见。嗜酸性粒细胞疾病包括

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单纯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Loeffler综合症)或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

综合征在薄层CT上可显示晕轮征,在这些疾病中,CT晕轮征的毛玻璃样改变是通过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的肺部浸润引起。

结节伴毛玻璃样阴影可代表肿瘤细胞浸润,多见于以下几种肿瘤包括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其他原发肺癌、淋巴瘤和转移性肺肿瘤。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常显示一个单发结节伴毛玻璃样改变,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中的毛玻璃影的形成是由于肿瘤细胞呈伏壁式生长,肿瘤通过肺泡壁扩散到远端气腔,肺泡被黏液和细胞碎片充填。淋巴瘤或移植后淋巴增生疾病,病灶的晕轮征代表周围间质被较低密度的肿瘤细胞浸润。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晕轮征不能作为肺曲霉病的特异性影像表现,相反在有晕轮征病变中,恶性病例高达66.7%,特别是细支气管肺泡癌可高达33.3%,腺癌和大细胞癌均可出现。因此,对于孤立性

肺病变,特别存在晕轮征的病例时,应考虑到恶性病变的可能,特别是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可能。0

06、反晕征:

和晕征的表现相反,在高分辨胸部CT肺窗上观察,病灶中心密度低呈磨玻璃状,周围是新月形或环形高密度,厚度至少2mm。这种表现是由于中心为低密度由肺泡间隔浸润和细胞碎片,周围环形或

新月形高密度是肺泡管机化性肺炎或致密、均匀肺泡间细胞浸润所导致的致密气腔实变。起初认为对诊断隐原性肺泡炎有特异性,但随后发现该征象也见于类球孢子菌病的描述中。和晕征相似,当该征象见于多种疾病后,可能失去其特异性。

07、黑边征(黑胸膜线):

由于胸壁和肺内微石的衬托,再肺实质和肋骨之间出现细条状低密度影。黑边征是肺泡微石症的X线征象,HRCT已经证实,在X线看到的黑边征,其实是胸膜下微小囊肿沿胸膜面排列而成的。肺泡微石症因为重力的作用,病变分布主要在中下肺野。在X线上的过度曝光状态可以检出更多的钙化结节。病灶形态多样,包括磨玻璃状、条纹状沿支气管分布,同时可见纤维索条影、支气管血管束不规则及囊肿形成。这种复杂的表现反映了肺泡微石症反复的过程,可形成克氏B线,也可形成黑边征。

08、方形征

病变临近胸膜或叶间胸膜时,两侧缘可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致病变呈方形。肺部炎症时,炎性渗出物沿肺泡孔向上下、左右、前后均匀扩散,形成各经线均匀相近的炎性病灶,但是当炎性渗出物扩

散受胸膜或小叶间隔阻挡时,病变扩散受阻。方形征是球形肺炎的特征性表现,其CT表现有:(1)病灶多位于肺野背侧,靠近胸膜;

(2)病灶多呈方形、楔形、三角形、圆形等表现,病灶临近胸膜侧常表现为典型的方形;

(3)病变中央密度高,周边密度较淡,表现为“晕征”;

(4)病变边缘可不规则,有锯齿状改变但较模糊;

(5)周围胸膜或叶间胸膜反映明显,广泛增厚,位于胸膜面下的病变接触面宽,呈广基相连,部分

病例于病灶与胸壁之间可见一低密度线影。

(6)病变周围血管纹增粗、增多、扭曲,但无僵直和受牵拉;

(7)少数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8)抗炎治疗后病变明显缩小。

09、CT血管影征(血管包埋征肺静脉包被征)

该征象常用来描述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腺癌),是肿瘤沿肺泡壁生长侵润尚未完全破坏肺泡间隔,肺泡壁增厚或邻近肺泡内有分泌物,部分肺泡内仍含气,形成肺炎型改变,增强时可见在病变中穿行

的血流强化,称CT血管造影征,多见于肺泡癌。

当肺血管进入结节或终止结节时,血管常狭窄。堵塞。截断等。文献认为其中以肺静脉包被(肺静脉包被征)意义最大,提示肺癌机会增加。

CT血管影征最初被认为是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特异性征象(特异性92.3%);而最近这一观点受到怀疑,这可能与缺少明确标准有关(有人提出CT血管影征标准:血管影长>3cm,实变密度低于胸壁肌肉(74HU)。细支气管肺泡癌平均27.6HU,而其它病变73.5HU);

CT血管影征见于良性和恶性肺疾病,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癌、肺炎、肺水肿、中心性肺癌导致的阻塞性肺炎、淋巴瘤及消化道肿瘤肺转移;但在其它病变中实变密度多接近胸壁肌肉;

10、棘状突起征(棘突征、锯齿征伪足征):

指结节边缘呈尖角状突起,如同小的三角形,使病灶边缘不规则。如果棘状突起密集排列就构成了“锯齿征”;如果棘状突起粗细、长短不一时,如螃蟹足,就是“伪足征”。上述三种征象其实都是棘突征的不同表现,是介于分叶和毛刺之间的的一种粗大而钝的结构。其病理基础是肿瘤发育先端的浸润性生长,肿瘤因子诱发肿瘤新生血管致使肿瘤组织生长速度不均匀,尤其肿瘤周边部的血管丰富、密度大、数量多(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少数来自肺动脉及其他侧枝血管),因而癌细胞增殖活跃;其次,邻近肺组织的瘤巢或肿瘤浸润,使结缔组织水肿、纤维化、增厚等形成棘状突起;第三,肿瘤周

围的生长环境如小叶间隔或血管等组织的阻挡作用;另外一种情况是肿瘤突出部分与CT扫描层面部

分相切而成尖角状改变。棘状突起也是分叶征的一部分,因此,棘状突起也是肺癌的的重要征象。

附:毛刺征:

在平片或CT肺窗上常常可以看到自肺内肿块或结节边缘向肺周围实质伸展的、不与胸膜相连的放射状无分支短线状影。小于5mm的毛刺称为短毛刺,大于或等于5mm的称为长毛刺。肺结节或肿块

边缘有很多种情况,锯齿、尖角、三角形、分叶等,其中前三种情况称作棘突征,这些情况都和现在的毛刺征有些不同;边缘线条影如果和胸膜相连则称作胸膜凹陷征;如果边缘线条有分支,则为血管影。

毛刺征主要见于周围型肺癌,是肿瘤细胞向邻近血管鞘或局部淋巴结浸润,或者促结缔组织生成反应形成的纤维带。良性结节如炎性假瘤和结核球,边缘也可见毛刺,不过常常是长毛刺。

11、分叶征:

众所周知,这是周围性肺癌的一个比较特异的征象,结节边缘凹凸不平的分叶状轮廓,是该征的主要

表现。分叶征有深分叶、中分叶及浅分叶之分,以弦弧距和弦长之比来衡量:比值≥0.4为深分叶;浅分叶≤0.2;比值=为中分叶。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界定肿瘤的良恶性质,一般深分叶多是恶性肿瘤,对于肿块达3~5公分的肿瘤,分叶多较大、较明显,因而恶性度也很高;而分叶较大且浅者,多见

于良性肿瘤或其他量性肿块。分叶形成的机制有下属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肿瘤生长的速度;而是肿瘤受周围组织或器官的阻挡和限制(在肺癌的大体标本切面上,常可见到小叶间隔的纤维增生,形成对肿瘤组织生长有限制作用);三是肿瘤突破小叶间隔向外扩展并和邻近的相互合并进而形成较大的分叶。

12、横S征(反S征):

当肿瘤发生于右上叶支气管时,X线可见右肺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相连,构成形似S横着写的征象,

为右上叶中央型肺癌特征性表现。因为右肺上叶位于斜裂前方,下方以水平裂为界,侧方位胸壁,内测是纵隔。当右肺上叶容积缩小,根据容积缩小的程度出现的解剖改变包括胸膜裂移位、结构变化及肺密度增加。在右肺上叶不张时水平裂和斜裂向纵隔方向向上、内移动,右肺中、下叶代偿性膨胀,

后前位胸部X线片上可见水平裂向下凹,形成代表肺叶不张三角形密度影,尖端指向肺门,外缘以胸

壁为宽基,严重的右上肺不张可以与纵隔平行,和纵隔宽相似,或向上压缩如尖帽。此时,如果有一

个较大的肺门肿块出现,与凹面向下的水平裂结合,在后前位胸部平片上就形成横S征。其实,不只是在右肺上叶,只要肿瘤或淋巴结压迫上叶支气管导致肺不张,就会由肿块和不张肺边缘形成此种征象。其次,横S征也不是只在X线上看到,在CT上同样可以见到。

13、空气半月征(海蚌含珠征):

半月形空气影将空洞壁与洞内肿块分开。该征象通常被认为是曲菌移植到已有的空洞内或在血管侵袭性曲菌病中梗死的肺收缩的结果。但该征象也见于其他情况,包括结核病、Wegener 肉芽肿、空洞

内出血和肺癌。真菌感染常常发生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尤其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移植或器官移植患者,非机遇性感染的原发性肺曲霉菌感染很少见。

真菌感染的早期X线表现可能正常,之后出现但发或多发边界不清的周围性斑片状影,最后呈大片状

或结节、或肿块抑或粟粒状,大约半个月后出现空气半月征(发生率约50%)。

14、支气管充气征:

支气管充气征的形成

在病变的肺组织区域中见到透亮的支气管影,称为支气管充气征,在平片时代,这一征象被认为是炎性病变的有力证据。支气管充气征的显示,就其物理原因而言,主要是支气管周围肺组织因各种原因所致气体含量减少,使密度增高,而此时病变肺组织中的支气管内气体无明显减少,两者形成密度对比而成。就其发病部位而言,以肺实质病变为主,但也有近端支气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导致远端肺实质炎症与不张,而病变区支气管内仍残留有空气,形成支气管充气征。

支气管充气征的分型

观察充气的支气管,从支气管改变的部位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支气管本身如管腔、管壁的局部改变,二是支气管树形态、走行的整体改变。管腔若有变化,不外乎扩张、狭窄和闭塞,或者合并存在;

医学影像呼吸系统单项选择题

第四章呼吸系统 一、单选题(每题仅有一个最佳答案) 1、对肺的描述,正确的是(D) A、右肺分2xx B、左肺分3xx C、右肺窄长,左肺宽短 D、肺呈圆锥形 E、肺底突向下 2、指出关于支气管肺段分支,叙述错误的是(D) A、右肺有10支肺段支气管 B、左肺有8支肺段支气管 C、左肺下叶前、内底支融为一支 D、右肺下叶前、内底支融为一支 E、左肺上叶尖、后支融为一支 3、下列肺部病变好发部位的描述,错误的是(E) A、支气管肺炎: 双下肺 B、肺结核: 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 C、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胸膜下区

D、中央型肺癌: 肺门附近 E、肺隔离症: 右肺xxxx 4、X线平片正常肺门阴影的最主要解剖结构是(E) A、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结 B、肺动脉、上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结 C、肺动脉、上肺静脉、支气管 D、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结 E、肺动脉、肺静脉 5、关于支气管扩张症X线表现,叙述错误的是(C) A、常发生在两下xx基底段 B、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或呈蜂窝状 C、无轨道征 D、可伴有斑点状及片状炎性阴影 E、部分病人X线平片无异常表现 6、病肺体积增大的疾病是(A) A、肺气肿 B、肺不张 C、肺纤维化 D、气胸

E、纵隔气肿 7、指出肺部渗出性病变和肺实变,叙述错误的是(A) A、渗出和实变是肺内有肉芽组织增生 B、渗出病变X线表现为xx絮状边缘模糊影 C、实变X线表现为大片状致密影,其内有时见支气管充气征 D、渗出和实变是急性炎症反应 E、渗出及实变常见于肺炎,肺出血和活动性结核 8、支气管阻塞的叙述,哪一项错误(E) A、病因有管内、管壁和管外原因 B、部分阻塞引起肺气肿 C、完全阻塞引起肺不张 D、肺气肿透过度增加,肺纹理变细 E、肺不张肺透过度减低,其内可见管状透明区 9、指出肺叶不张X线表现,叙述错误的是(D) A、不张肺叶体积小而密度均匀增高 B、纵隔向不张肺叶移位 C、不张肺叶肺门及肺纹理影消失 D、不张肺内可见支气管气征 E、不张肺附近肋间变窄

呼吸系统病案分析 (1)

呼吸系统病案分析(一) 一、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0岁。因发热、咳嗽、胸痛3天于1994年3月5日9Am急诊入院。 患者发病前曾淋雨受凉,3月2日上午突然寒战、高热、频频干咳,右下胸刺痛,咳嗽及深呼吸时胸痛加剧,伴头痛及全身酸痛,不思饮食,全身乏力。起病后第三天咳出少量铁锈色痰,胸痛加剧,高热持续不退。昨晚10时左右突然恶心,呕吐胃内容物3次,随之胸闷气急,全身大汗,体温骤降,一夜未眠。病后未经治疗,3天未大便,小便黄少。既往体健,无病史可供。 体查:T 37.4℃ P120次/分R40次/分 Bp10.6/6.9 Kpa (80/52 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烦躁,急性病容,面色灰暗,鼻翼扇动,唇绀,肢端发凉。皮肤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颈软。右胸呼吸运动受限,同侧第四前肋以下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呈管状呼吸音,未闻及罗音。心浊音界不大,心音低钝,心率 12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肠鸣音正常。腱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征。 辅助检查:Hb 140g/L;WBC 22.5×10/L, N 0.88, L 0.12,核左移。胸透见右下肺大片均匀致密阴影。 二、分析要求 (一)本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二)本病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三)本病的治疗要点有哪些。 病案分析示例(一) ●本病例特点: 一、起病前有淋雨受凉历史。 二、突起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铁锈色 三、起病第三天出现休克。 四、右下肺肺实变体征。 五、辅助检查 (一)WBC 及N明显↑核左移。 (二)X线:右下肺大片均匀致密阴影。 ●本病可能的诊断 一、肺炎球菌肺炎——休克型肺炎。 二、急性肺脓肿? 三、急性胸膜炎? 四、干酪性肺炎? 五、金葡菌肺炎? ●诊断分析

医学影像学试题呼吸系统

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呼吸系统) A型题: 1、形成肺门阴影的主要解剖结构是: A、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结。 B、肺动脉、上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结。 C、肺动脉、上肺静脉、支气管。 D、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结。 E、肺动脉、上肺静脉。 2、不符合气管异物的X线表现是: A、X线不透过性异物,在声门下区及气管内,呈矢状位。在正位片上,仅见扁薄的侧面投影。 B、X线不透过性异物,在声门下区及气管内呈冠状位,在正位片上,能见其最大宽度的阴影。 C、呼、吸两相,肺野透亮度变化小,呼气相时,两肺不能缩小,两肺透亮度仍保持较高。 D、胸部压力高,横隔上升轻微,深呼气相时,心影反比深吸气相时为小。 E、X线所见阴性,不能除外气管内异物存在。 3、肺不发育,下列叙述中哪项不符合。 A、一侧性全肺不发育,显示患侧均匀致密,纵隔移向患侧,横膈上升。 B、健侧肺过度膨胀,并可跨越中线疝向患侧。 C、胸廓两侧不对称,不伴有肋骨脊柱等复合畸形。 D、过度曝光片和体层摄影能直接显示较大的支气管畸形。 E、胸廓两侧对称,但常伴有肋骨、脊柱畸形,膈疝等复合畸形。 4、肺隔离症的病理及其分型中哪项是错误的。 A、部分发育不全的肺与正常支气管不相通,无呼吸功能。 B、病区有异常血管供应,常来自胸主动脉下段或腹主动脉上段。 C、肺叶内型:多位于下叶后基底段,隔离的肺与同叶正常的肺组织被同一脏层胸膜所包裹,分界清楚,但却无法分离。 D、肺叶外型:为副肺叶或副肺段,常为隔下或膈与肺下叶之间的一块无功能的肺组织。 E、常为大囊肿或多发小囊肿,无实质性的块状肺组织,常与支气管相通。 5、肺动静脉瘘的X线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肺野内可见园形或椭圆形均匀致密阴影(由黄豆到拳大),边缘清晰,略呈分叶状,与肺门间可见相连的粗大血管阴影。 B、由于肋间动脉扩大,相应肋骨下缘可出现切迹。 C、透视时,瓦尔萨瓦氏试验,病变缩小,米勒氏实验病变增大。 D、体层摄影可显示凸入支气管腔内的致密阴影,呈息肉状或菜花状阴影,管壁可不规则增厚。 E、体层片可显示病变的清新轮廓,与2—3条肺血管相连,右心插管肺动脉造影可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数目。 6、肺透明膜病的病理及X线表现: A、主要发生于早产儿。剖腹产或糖尿病产妇,可导致新生儿易患本病。 B、两侧肺野透亮度普遍减低,两肺野内有很多细小颗粒状阴影或小结节状及网状阴影,边缘清晰,分布于内中带。 C、充气的气管、支气管可伸展至肺段支气管,肺野外围透亮度增加,病变进展可形成大片状阴影或两肺透亮度减低,似毛玻璃状,心脏、纵隔、横膈边缘模糊。 D、胸廓扩张不良,膈肌位置升高。 E、婴儿肺部的成熟程度和产前窒息的轻重,与病变分布的范围有密切关系,每隔1~2小时摄片观察对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7、不符合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表现是: A、大量结核菌一次或短时间内数次侵入血循环,到达肺部所引起。 B、两肺从肺尖到肺底均匀分布,小点状阴影,约2MM大小。 C、病灶大小、密度基本相同,短期病灶可融合。 D、病灶边缘较清楚,如有渗出性反则较模糊。 E、一周内可出现典型的结节影。 8、颅骨骨折14天,现有血丝痰,胸片上右肺下野有一圆形阴影,约8*8CM大小,边缘清楚,复查肿块缩小缓慢,应考虑为:A、周围型肺癌。

医学影像诊断学 归纳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试行版

中枢神经系统 试读版说明: 1.本次的提纲分为两大块。包括课本中每一种疾病的描写和最后对该章节内所提到疾病的对比和归纳。 2.重点章节我用红色加粗表示,重点的描述或者表现我用黑色加粗表示。帮助大家记忆 3.括号内的内容以及每一小节中的备注,均为我联系病理和组胚学的一些补充说明,帮助大家理解征像。但不排除可能 一、颅内肿瘤 流行病学: 儿童:颅内肿瘤发生率较低,多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高级别胚胎性肿瘤。 成人:多为转移瘤。原发性肿瘤中依次为神经上皮细胞肿瘤,脑膜起源肿瘤(女性多见)和垂体肿瘤。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压迫症状(初期为头疼,肿瘤体积较大或压迫脑室导致梗阻性脑积水可导致颅内压升高。非特异性表现),浸润破坏症状(侵犯脑功能区或神经时可出现神经功能受损,具有一定的定位价值),机体功能异常(如功能性垂体腺瘤引起的内分泌系统紊乱。) A.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 概念:以往称为胶质瘤,不包括包含有神经元成分的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 1.星形细胞瘤——原发颅内肿瘤最多见类型 1)好发部位:脑白质。成人多见于幕上额叶,儿童多见于幕下小脑。 2)病理类型:分为四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级)多见于小脑,好发于儿童。 3)影像学表现 CT: 分化较好的星形细胞瘤,表现为均匀一致低密度,周围脑水肿较轻,不强化或轻度强化; 分化较差的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一,可出现坏死出血,钙化(少见),增强时未坏死 部分明显强化,由于坏死无明显规律,强化灶形态各异(斑块状、线条状、花环状等); 周围脑水肿较重;可横跨胼胝体侵犯对侧脑实质,出现蝶翼状改变;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由于分化程度较高保留一定的分泌功能,易发生囊变,囊壁上可 出现小结节。增强后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实性部分和壁结节,由于血管的通透性增 高而明显强化。 MRI: 常规MRI:长T1长T2信号。分化较差的肿瘤在T2WI上可见到位于肿瘤和水肿带之间的 低信号晕环,为神经胶质增生(神经元破坏过多,胶质修复后改变) MRS:NAA峰降低(大量神经元遭到破坏),Cho峰增高(肿瘤生长较快),Cho/Cr明显上升。 DWI:肿瘤细胞密集,水分子扩散受到限制。DWI上表现为信号升高,ADC下降 DTI:显示肿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备注:星形胶质细胞为神经上皮细胞中最多见的细胞,功能最多且复杂。因此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最为多见,同时表现最为多样化。 2.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为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特征性表现(70%),可为局限性点片状,弯曲条 索状,不规则团块状;间变者钙化少见。分化较好的肿瘤多为混杂密度,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轻。 备注:少突胶质细胞为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髓鞘的细胞。因此少突胶质细胞瘤的改变类似神经鞘瘤,多生长缓慢,不易出现坏死出血,但易钙化。由于神经纤维分布的关系,钙化的形态变化较多。 3.室管膜细胞瘤 1)好发部位:多见于1-5岁儿童,好发于第四脑室。间变者多位于顶颞枕叶相连处以及额叶 2)病理改变:生长缓慢,形状可随生长部位的形态改变。可发生玻璃样病变,囊变,出血和 坏死。可因肿瘤细胞脱落或手术种植而发生转移 3)影像表现 CT: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内可见散在小的低密度囊变区和高密度钙化。增强时80%可见明显强化。位于脑室内的肿瘤,脑实质周围水肿不明显,但易引起梗阻性脑积水;位于脑实质内的肿瘤,周围可见水肿。 在青少年以及儿童中可见到大的囊变和钙化(分化好和分化差均可以出现)。 备注:室管膜细胞为沿着脑室生长的一类神经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功能。室管膜细胞之间有

呼吸系统疾病病案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题 (一)患者,男,23岁,因咳嗽、咯血、发热1月入院。患者1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咯血,为痰中带血,量少。并有午后发热,最高体温38℃,不伴畏寒,次日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夜间盗汗明显,食欲下降,睡眠差。在当地卫生院予静脉抗生素(具体不详),疗效欠佳,遂来我院。起病以来,患者大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 3Kg。既往体健,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 体查:T37.8 ℃ BP120/80mmHg 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侧锁骨上各扪及一蚕豆大小淋巴结,边界清楚,质韧,固定,有压痛。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心界不大,HR80次/分,律齐,无杂音。余(-)。 门诊资料:血象:WBC 9.0×10 9/L N 56% X线:双上肺见云雾状渗出灶,边缘模糊。 问题: 1.该患者初步的医疗诊断可能是什么? 2. 为明确诊断尚需完善那些辅助检查? 3.提出常用护理诊断(2-3个)及依据。 4.简述治疗原则与护理措施?

(二)患者,男性,28岁,因高热,咳嗽,胸痛3天入院。3天前淋雨后出现高热,体温达39.2℃,畏寒,咳嗽,咳痰,伴右侧胸痛,咳嗽时加剧,无皮疹、咯血。既往体健。 体查:T38.8 ℃,R20次/分,BP 100/60mmHg ,急性热病容,口角疱疹,右下肺叩诊呈浊音,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心率96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不大。余(-)。 血象: HB150g/L,WBC 11.0×10 9/L, N 86% ,L13%. X线:右下肺大片密度增高影 B超:右胸腔少许积液。 问题: 1、提出医疗诊断与依据。 2、分析患者胸痛的原因,叙述其右侧胸腔积液的特点。 3、提出护理诊断及依据,简述护理措施。 (三)某患者,男, 6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30年,加重伴发热咳嗽3天,意识不清1天入院。既往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30余年,每遇气候变化后复发,8年前出现活动后气短。有高血压病史5年。入院查体:T38.7℃,P120次/分,R32次/分,BP158/84mmHg,嗜睡,球结膜充血,轻度水肿,唇紫绀,气管居中,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0次/

呼吸系统病例分析

呼吸系统病例分析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0岁,因发热、咳嗽胸痛3天,于2011年3月6日9时急诊入院。 患者发病前曾淋雨受凉,3月3日上午突然寒颤、高热、频频干咳,右下胸刺痛,咳嗽及深呼吸时胸痛加剧,伴头痛及全身酸痛,不思饮食,全身泛力。起病后第三天咳出铁锈色痰,胸痛加剧,高热持续不退。昨晚10时左右突然恶心,呕吐胃内容物3次,随之胸闷气急,全身大汗,体温骤降,一夜未眠。病后未经治疗,3天未大便,小便黄少。既往体健,无病史可供。 体查:T37.4℃,P120次/分,R40次/分,BP10.6/6.9Kpa(80/52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烦燥。急性病容,面色灰暗,鼻翼扇动,唇绀,肢端发凉。皮肤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颈软。右胸呼吸运动受限,同侧第四前肋以下语颤增强,扣诊浊音,呼吸音减弱,呈管状呼吸音,未音及罗音。心浊音界不大,心音低纯,心率12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肠鸣音正常。腱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征。 辅助检查:Hb140g/L;WBC225×109L,核左移,胸透见右下肺大片均匀致密阴影。 一、分析要求 1、本病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2、本病应与那些疾病相鉴别 3、本病的治疗要点有哪些 诊断: 1、本病为大叶性肺炎(伴休克)。 2、诊断依据: ⑴有发病前淋雨受凉诱因; ⑵症状与体征符合肺炎球菌肺炎; ①突起寒颤高热,伴头痛、全身酸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 ②咳嗽,右侧胸痛,咳铁锈色痰等呼吸系统症状。 ③有较典型的右下肺实变体征: 望:右侧胸廓运动受限; 触:右下肺语颤增强; 叩:右下肺呈浊音; 听: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呈管状呼吸音。 ④辅助检查:血象WBC及N明显升高,核右移,为严重感染证据。 X线检查示右下肺大片均匀致密阴影。 以上分析,右下肺大叶性肺炎诊断可成立。 ⑶休克型肺炎 ①患者患肺炎球菌肺炎已如上述,起病第三天病情骤变,出现休克表现。 ②血压降至10.6/6.9Kpa(80/52mmHg),体温降至37.4℃。 ③出现休克症状和体征,突然胸闷、气急、大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脉数(120次/分),心音低钝等。 以上分析肺炎球菌肺炎——休克型肺炎诊断可成立。 二、鉴别诊断 1、急性肺脓肿:患者突起寒颤、高热、咳嗽、胸痛、右下肺实变,应考虑肺脓肿的可能。但以下几点不支持肺脓肿: ①咳铁锈色痰而不是大量脓痰或脓臭痰。 ②周围循环衰竭和休克不能用肺脓肿来解释。

呼吸系统疾病病案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题 (一)患者,男,23岁,因咳嗽、咯血、发热1月入院。患者1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咯血,为痰中带血,量少。并有午后发热,最高体温38℃, 不伴畏寒,次日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夜间盗汗明显,食欲下降,睡眠差。在当地卫生院予静脉抗生素(具体不详),疗效欠佳,遂来我院。起病以来,患者大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 3Kg。既往体健,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 体查: T37.8 ℃ BP120/80mmHg 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侧锁骨上各扪及一蚕豆大小淋巴结,边界清楚,质韧,固定,有压痛。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心界不大,HR80次/分,律齐,无杂音。余(-)。 门诊资料: 血象: WBC 9、0×10 9/L N 56% X线:双上肺见云雾状渗出灶,边缘模糊。 问题: 1、该患者初步得医疗诊断可能就是什么? 2、为明确诊断尚需完善那些辅助检查? 3、提出常用护理诊断(2-3个)及依据。 4、简述治疗原则与护理措施? (二)患者,男性,28岁,因高热,咳嗽,胸痛3天入院。3天前淋雨后出现高热,体温达39.2℃,畏寒,咳嗽,咳痰,伴右侧胸痛,咳嗽时加剧,无皮疹、咯血。既往体健。体查:T38.8 ℃,R20次/分,BP 100/60mmHg ,急性热病容,口角疱疹,右下肺叩诊呈浊音,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心率96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不大。余(-)。 血象: HB150g/L,WBC 11、0×10 9/L, N 86% ,L13%、 X线:右下肺大片密度增高影 B超:右胸腔少许积液。 问题: 1、提出医疗诊断与依据。 2、分析患者胸痛得原因,叙述其右侧胸腔积液得特点。 3、提出护理诊断及依据,简述护理措施。 (三)某患者,男, 6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30年,加重伴发热咳嗽3天,意识不清1天入院。既往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30余年,每遇气候变化后复发,8年前出现活动后气短。有高血压病史5年。入院查体:T38.7℃,P120次/分,R32次/ 分,BP158/84mmHg,嗜睡,球结膜充血,轻度水肿,唇紫绀,气管居中,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0次/分,律齐,三尖瓣听诊区闻及收缩期杂音。肝右肋下3cm,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病理征阴性。

呼吸系统影像学

呼吸系统 6、 慢支肺气肿 描述:桶状胸(胸廓呈桶状,前后径增宽)、双肺野透亮度增高、肋间隙增宽、两膈面地平。 7、 右下肺炎 描述:右下肺野见斑片状模糊密影。

8、 第一张治疗前:左下肺炎(左下肺野可见斑片状模糊影)、少量胸腔积液(肋膈角变钝、不清晰) 第二张治疗后:左下肺炎治疗后吸收、少量胸腔积液 9、 支气管肺炎 描述:双肺纹理增多模糊,见小斑片状模糊密影沿肺纹理分布。

10、 右上肺周围型肺癌 描述:右上肺野见一结节状密影,可见分叶及毛刺。 附加问题:图三是CT增强纵膈窗。(图一是肺窗,图二、图三是纵膈窗) 11、 左侧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炎 描述:左肺门影增大,见一团块状密影,团块的远端可见小斑片状模糊影,左侧支气管受压。

12、 左侧少量胸腔积液(250ml以下) 描述:左侧肋膈角变钝,变平。 13、 右侧中量胸腔积液 描述:右下肺野大片致密影,密影下缘膈肌被掩盖,上缘出现外高内低的弧形影,弧形影上界超过第4肋前端下缘未达第2肋前端下缘。

14、 右侧大量胸腔积液 描述:右肺野大片致密影,密影下缘膈肌被掩盖,上缘出现外高内低的弧形影,弧形影上界达第2肋。 15、 左侧包裹性胸腔积液、左下肺炎 描述:左下肺野可见向肺内突入的半圆形致密影,其基底部较宽,与胸壁相连,左下肺可见斑片状模糊影。

左侧气胸 描述:左侧肺野外带透亮,透亮区无肺纹理分布,透亮区内缘可见肺压缩带影。 17、 左侧液气胸 描述:左侧肺野外带透亮,无肺纹理分布,透亮区内缘可见肺压缩带影,左下肺野可见大片致密影,膈肌被掩盖,肋膈角消失,左下肺野见液平面(由于气体压力,液面呈水平缘)。

医学影像学: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总论】 ①呼吸系统影像检查方法的优选 ②熟悉正常影像表现 ③掌握肺部病变(肺气肿、肺不张、实变、肺部结节/肿块)的影像表现 ④概念:肺野、肺纹理、肺门、次级肺小叶、肺气肿、实变、充气支气管征 目的要求: 1.熟悉胸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掌握肺与纵隔的正常X线表现。 3.掌握肺与纵隔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4.了解肺与纵隔的正常CT表现。 5.掌握肺与纵隔基本病变的CT表现。 6.了解肺炎,支扩,肺脓肿,肺结核,原发性肺癌典型X线表现 思考题: 1.肺部良恶性肿块的CT鉴别要点? 2.空洞与空腔的概念及鉴别? 3.结核空洞、癌性空洞及肺脓肿空洞的影像特点? 4.肺癌的影像检查方法及其主要表现? 第一节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 (1)胸部摄片:后前位、侧位;前弓位(观察肺尖) (2)CR\DR:后前位、侧位、斜位 (3)透视(fluoroscopy)、体层摄影(tomography)、支气管造影:已经少用 二、CT检查 (一)扫描技术与参数 1、扫描范围:肺尖到肋隔角 2、窗宽(window width):肺窗1000-2000HU,纵膈窗300-500HU 窗位(window level):肺窗-800-500HU,纵膈窗30-50HU 3、层厚与螺距:5-10mm1-2mm,螺距1.5 (二)平扫 1、常规平扫 2、特殊检查方法:①高分辨扫描(high resolution CT,HRCT)——弥漫性病变、支扩、肺结节及肿块 ②容积显示及多平面重建——肺结节及肿块 ③气管、支气管的多平面重建、CT仿真内镜——气管支气管病变检查,细支气管一般不用 ④CT肺功能成像——诊断肺气肿 ⑤低剂量CT(low-dose CT,LDCT)——肺癌筛查 (三)增强扫描 1、增强扫描(enhancement scan) 2、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enhancement scan) 3、肺血管的CTA——诊断肺血管病变 4、CT灌注成像 三、MRI检查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分析吕娜娜

实验内容实验一呼吸系统及其疾病护理案例分析课患者周先生,75岁,因咳嗽、咳痰25年余,胸闷气急半月,双下肢水肿10d 入院。患者入院2周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气急,呈进行性加重,短程步行即气急,10d前出现双下肢水肿,外院治疗后水肿消退明显,但仍有气急,咳少量白粘痰。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5年,吸烟50年,20支/d。 查体:T37.2℃,P65次/分,R16次/分,BP130/90mmHg。神志清,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桶状胸,两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两肾区无叩痛,双下肢轻度水肿,神经系统正常。 实验室检查:WBC12×109/L 动脉血气分析示:pH7.356,PaCO 269.7mmHg,PaO 2 57.5 mmHg,SO 2 74.9% 肺功能检查提示:FEV 1 /FVC65% 心电图检查提示:肺型P波,P电压≥0.2mV,P电轴>+80°,即右心室肥大 1、最可能的临床初步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有哪些? 初步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Ⅱ型呼吸衰竭诊断依据: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排出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即可诊断为慢性 支气管炎。肺气肿诊断的主要依据是FEV 1 /FVC<70%。患者有慢性肺胸疾病,伴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肥厚、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即可诊断为肺源性心脏 病。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精神神经症状和PaO 2 <60 mmHg,PaCO 2 >50mmHg。该患者长期吸烟,有慢性咳嗽、咳痰史,胸闷、气急,呈进行性加重。查体:桶装胸、双下肢水肿;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大;动脉血气分析示:呼吸衰竭。 2、该患者目前的首优护理问题是什么?相关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首优护理问题是:气体交换受损 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及一定的温湿度,绝对卧床休息,可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减少机体耗氧量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中等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因病人有水肿,要摄入低盐饮食,控制饮水量。做好口腔护理 (3)对症护理指导并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氧流量1~2L/min (4)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如抗生素、化痰药,注意观察药效和副作用(5)病情观察定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监测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等(6)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7)健康教育劝导病人戒烟,在病情缓解期可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改善通气功能 3、对该患者给氧有何要求?为什么? 应给予患者低流量持续吸氧。因为Ⅱ型呼衰即缺氧的同时伴二氧化碳潴留,此时主要依靠缺氧来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来维持呼吸,如果吸入高浓度氧,缺氧骤然解除,容易发生呼吸暂停或呼吸变浅,所以应给予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使氧分压达到氧分压达到60 mmHg,这样既可以纠正患者的组织缺氧,又可以对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保持刺激作用。

呼吸系统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

X线 一、判断仅是提示作用,放射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地位与作用(ppt1、2) 1、判别胖瘦 主要依据皮下脂肪厚度; 锁骨上皮肤皱褶影:位于锁骨上缘,与锁骨平行,宽3-5mm的均匀软组织密度影;皮下皱褶越厚,脂肪越多; 腋下、腰部脂肪影; 2、判别男女 主要依据乳房影; 乳房影:位于双肺下野,下缘清晰,上缘密度逐渐减低的半圆形高密度影; 乳头影:位于第5前肋间呈双侧对称的小圆形阴影(与肺内结节鉴别——侧位片); 3、判别老少 肋软骨钙化: 肋软骨钙化:20岁后第一肋软骨最先钙化,以后从第12肋软骨起向上依次钙化,第2肋软骨最后钙化; 4、判断体型 胸片一般等大,故视野小者体型大; 例1 年龄①>③>②; 胖瘦②>①>③; 性别:①男性;②女性;③不可辨认;

二、异物(ppt3) 例2 胸衣纽扣、衣领胃管、曲别针 三、识别骨骼(ppt5-8) 例3 蓝色区域:左肩胛骨 中箭:右锁骨 粗箭:右第五肋 红圈:第一肋软骨钙化 四、胸部正常解剖 1. 气管:约平胸骨角处分叉,左、右主支气管可见,左侧较陡直; 左、右主支气管以下分支不能显示; 2. 肺: 肺野(仅在X线中使用):后前位胸像自纵隔肺门向外透光区域; 沿第2、4前肋下缘水平画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肺叶; 自肺门到一侧肺野的最外部纵行均分内、中、外三带; 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形成,为自肺门向外周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阴影,立位时下肺野肺纹理较粗; 肺门: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和淋巴结组成; 右肺门可见右下肺动脉,正常周径约1.5cm; 后前位,左肺门略高于右肺门;侧位,右肺门多位于左肺门前方; 肺叶: 分叶:右肺:横裂:后前位,第4前肋水平的横行细线状阴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