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五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基础呼吸系统

十二五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基础呼吸系统

第二章呼吸系统

胸部有着良好的天然对比,影像学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胸廓、肺、纵隔(心脏及大血管)、横膈等解剖结构,在呼吸系统众多常见病、多发病中,普通X线检查仍然是常用的检查方法,CT对胸部疾病有很好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已成为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迅速发展,CT对呼吸系统的诊断价值将越来越大。

第一节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正常X线表现

(一)胸廓

在胸部正、侧位片上可以观察到构成胸廓的软组织和骨骼影像(图2-1-1)。

1.软组织

(1)胸锁乳突肌:自颈部两侧纵行向下延伸的带状软组织影,其内缘模糊,外缘清晰,下端到达肺尖后附着于锁骨内侧端,左右对称。当颈部向一侧偏斜时,两侧的影像可不对称,易误认为肺尖部病变。

(2)锁骨上皮肤皱褶:为锁骨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投影,表现为平行于锁骨上缘的2~3mm厚的线状影,内缘与胸锁乳突肌相连略成直角。

(3)胸大肌:位于两肺中野外侧,呈倒“八字”或扇形软组织影,外下缘清晰,逐渐向上斜行延伸至腋缘处。肌肉发达的男性,右侧更为明显,不可误认为肺内病变。

(4)乳房与乳头:成年女性的乳房在两肺下野,呈半圆形左右对称的密度增高影,下缘清晰,向外上逐渐延伸到腋缘,上部密度逐渐变淡至消失。乳房大小、形态、密度与年龄、发育、体型等因素相关,如两侧发育有差异,或一侧手术切除,则两侧不对称。在第5前肋间,乳头呈小圆形致密影,边缘清晰,左右对称,易误认为肺内结节性病灶,透视下转动患者的体位即可鉴别。

(5)皮下脂肪:胸部正位片,在两侧胸壁及肩部皮肤下面,可见呈半透明的条状阴影,女性和肥胖者更为明显。

(6)伴随阴影:在肺尖部第2后肋骨的下缘,可见1~2mm宽的线条状影,为胸膜在肺尖部的反褶及胸膜外肋骨下的软组织所形成。

2.骨骼

(1)肋骨:共12对,起自胸椎两侧,肋骨后段呈水平由内向外走行,密度较高显影更清晰;前段由外上方斜向内下方走行,密度稍淡,第1~10肋骨的前端有肋软骨与

胸骨相连。肋软骨未钙化前不显影,所以胸片上肋骨的前段呈现游离状态。肋软骨的钙化大约在25~30岁开始,首先是第1肋软骨钙化,然后从第12肋软骨开始从下往上顺序钙化,第2肋软骨最后钙化。已钙化的肋软骨表现为条状、斑点状、片块状高密度影,沿肋骨前段的走向分布,注意与肺内病变鉴别。两侧肋骨对称,肋间隙宽度相等。在正位胸片上,胸骨角与第2肋骨前端在同一平面上,第4肋骨后端与胸锁关节等高,第6前肋和第10后肋与右侧膈肌大约在同一平面上。相邻肋骨之间的区域称为肋间隙,肋骨和肋间隙常常作为肺部病变的定位标志。

肋骨常见的先天变异有:①颈肋,位于第7颈椎旁,单侧或两侧,较第1对肋骨短而小。②叉状肋,肋骨前端增宽呈分叉状,或有小的突起。③肋骨联合,多发生在肋骨后段,以第5~6肋骨之间最常见,注意与肺内病变的鉴别。

(2)锁骨:左右对称呈横“S”形位于双肺上野,外端与肩峰形成肩锁关节,内端与第1肋骨前端相重叠。在正位胸片上锁骨内端与胸骨柄形成胸锁关节,与胸部中线距离相等,此作为摄片时投照体位是否端正的标志。锁骨内端下缘有半圆形凹陷,为菱形韧带附着处,称为“菱形窝”,注意与骨质破坏的鉴别。

(3)肩胛骨:标准后前位,肩胛骨应投影于肺野之外。如果上肢内旋不足或卧位摄片,肩胛骨内缘重叠于双上肺野外带呈带状致密影,需要与肺内病变或胸膜肥厚相鉴别,注意其下角圆钝,向外上方可一直延伸向肩关节。肩胛骨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其下角可出现二次骨化中心,易误认为骨折。侧位胸片,肩胛骨下角常与第7胸椎等高。

(4)胸椎:正位片上胸椎与纵隔影重叠,投照条件适当因气管含气透亮则上部四个胸椎清晰可见,下部胸椎在心脏大血管的后方隐约可见。胸椎横突可从纵隔边缘突入肺内,注意与纵隔肿大淋巴结相鉴别。

(5)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构成。柄、体交界处略向前突形成胸骨角,与第2肋骨前端在同一平面上。正位片上胸骨大多与纵隔重叠而显影不清,仅胸骨柄两侧缘突出于纵隔影之外,若投照体位略有偏斜,一侧突出更为明显,有时易误认为肺内或纵隔内病变。在侧位或斜位胸片上胸骨可以显示全貌。

(二)气管和支气管

胸部平片对气管、主支气管和叶支气管及分支不能很好显示,以往通过支气管造影可以清楚显示,但目前已被多层螺旋CT所取代。

1.气管气管起自喉部环状软骨下缘,相当于第6~7颈椎水平,在正中线上呈柱

状密度减低影,经颈部和上纵隔进入胸腔,大约在第5~6胸椎水平分出左、右侧主支气管,其分叉处的下壁形成隆突。气管长度有个体差异,成人长约10~13cm,宽约1.5~2cm。气管分叉角度为60°~85°,一般不超过90°。

2.支气管及分支

(1)主支气管:胸部平片,左、右主支气管隐约可见或不显影。右主支气管粗而短,长度约1~4cm,走行较垂直,与体轴中线成20°~30°角。左主支气管细而长,长度约4~7cm,走行较水平,与体轴中线成45°~55°角。

(2)叶支气管及其分支:左、右两侧主支气管分别分出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肺亚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全部分支从粗到细形成树枝状,称支气管树。

右侧主支气管分出上、中、下三个叶支气管,进一步分出十个段支气管。左侧主支气管分出上、下两叶支气管,进一步分出八个段支气管(参见表2-1)。

(三)肺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旁,为圆锥形含气的弹性器官。

1.肺实质与肺间质肺实质是指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包括一、二、三级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及肺泡壁。X线胸片上表现为透亮的肺野。肺间质是指连接、支撑和营养肺实质的组织结构,包括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正常胸片上肺间质不能显影,当病理情况下可显示其异常影像。

2.肺野在X线胸片上位于纵隔两旁密度均匀一致的透亮区称为肺野。肺野的透亮度与肺含气量、肺血流量、胸壁软组织的厚度等多种因素相关。深吸气时,肺内含气量增多,透亮度加大;深呼气时,肺内含气量减少,透亮度降低。为了描述病变的位置,通常将两侧肺野分别划分为上、中、下三区及内、中、外三带(图2-1-2)。

肺野的分区,通过两侧第2和第4肋骨前端下缘分别划两条水平线,将肺野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此外,习惯上将第1肋骨圈以内的部分称为肺尖区,锁骨以下至第2肋骨圈以内的部分称为锁骨下区。

肺野的分带,用两条平行于胸廓的弧线将每侧肺野纵形等分为内、中、外三带,内带包含肺门影,中带可见明显的肺纹理,外带肺纹理稀少或几乎没有。

3.肺叶由叶间胸膜分隔而成。右肺由水平裂和斜裂分为上、中、下三叶,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在正位胸片上,各个肺叶相邻部分互相重叠不能清楚显示其边界,而侧位胸片上,由于斜裂和水平裂的显示,可以清楚的显示各个肺叶的形态、分布

和范围,彼此不重叠。

肺副叶属于肺分叶的先天变异,常见的有奇叶、下副叶(心后叶)等。

4.肺段每个肺叶由2~5个肺段组成。每个肺段支气管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每个肺段有其单独的段支气管。肺段多呈圆锥形,尖端指向肺门,底部朝向肺的外围。各个肺段与相应的支气管同名(表2-1)。通常肺段之间无明确的边界,当肺段发生病理性实变或肺不张时方能清楚显示。熟悉各个肺段相对固定的位置,有助于判断病变发生的解剖位置

5.肺门肺门是由肺根部的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组织构成的复合影像结构,其中肺动脉为肺门影的主要成分,肺静脉次之。肺血管性、炎症性、肿瘤性病变及淋巴结增大等均可使肺门影的大小、形态、密度等发生异常改变。

(1)正位肺门: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4前肋间区域内,左侧肺门通常比右侧高1~2cm。肺门附近的血管断面呈边缘光滑的圆点状致密影,并有环状的支气管断面伴随1)右侧肺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约占1/3,由右上肺静脉干、右上肺动脉及右下肺动脉的后回归支构成,外缘由右上肺静脉的下后静脉干构成。下部约占2/3,由右下肺动脉干构成,其内侧为含气的中间段支气管的条状透亮影。右肺门上下部之间形成的夹角称为肺门角,当水平裂显影时,常呈水平方向指向肺门角。肺门角角顶正常时可圆钝,但不应消失。若消失、有半圆或圆形阴影凸出则为病理性改变或血管变异。

2)左侧肺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由左肺动脉弓及分支、左上肺静脉干及分支构成。下部由左下肺动脉及分支构成,大部分与心影重叠而掩盖。左肺动脉弓位于左主支气管与左上叶支气管之间,呈半圆形凸起,边缘光滑。舌叶动脉起自左肺动脉弓的腹侧,向下呈弧形走行,有时呈环状,易误认为空洞。

(2)侧位肺门:侧位胸片上左右肺门影重叠,表现为一尾巴拖长的“逗号”。右侧肺门偏前下方,左侧偏后上方,中央呈纵向椭圆形阴影。肺门阴影的前缘为上肺静脉干,后上缘为左肺动脉弓。肺门阴影的中央有2个圆形透亮影,为左、右上叶支气管的轴面,右侧在上,左侧在下。肺门阴影的下方呈树枝状向后下走行的为双下肺动脉,右侧在前,左侧在后

6.肺纹理肺纹理是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组成,X线表现自肺门向外周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影。肺动脉及分支影像密度较高而清晰,走行较垂直;肺静脉及分支影像密度较淡而模糊,走行略呈水平状;支气管和淋巴管通常不显影。正常情

况下,肺纹理主要分布在肺野的中内带,向外延伸逐渐变细,至肺野外围几乎不能辨认。

正常时,双下肺野肺纹理比上肺野多而粗,右侧肺纹理比左侧多而粗。正常肺纹理的粗细、多少并无明确标准,异常改变可以通过上下对比、左右对比及动态观察来确定。肺循环异常、急慢性支气管病变、淋巴管扩张等均可导致肺纹理的形态、数量、分布及走行异常。

(四)胸膜

胸膜分脏、壁两层,脏层胸膜包绕在肺的表面,并伸入到肺叶之间。壁层胸膜紧贴在胸壁的内侧、纵隔两侧和膈肌的上面。脏、壁两层胸膜之间为潜在的胸膜腔,呈密闭负压状态。正常胸膜菲薄,一般情况在X线片上不显影。某些位置的胸膜反褶处或叶间胸膜走行与X线平行时方可显影。

1.斜裂又称主裂。在侧位片上,右侧斜裂的上端起自第4~5胸椎水平,向前下方斜行,下端止于膈面距前肋膈角后方2~3cm处。左侧斜裂的上端起自第3~4胸椎水平,向前下方斜行,止于膈面前肋膈角处。通常叶间胸膜面均有一定的弯曲弧度,呈线状致密影,只能在侧位片上显示。

2.横裂又称水平裂,位于右肺上叶与中叶之间,正、侧位上均可显影,呈1~2mm 的横行直线影。在正位片上大约在第4肋前段平面,呈水平方向指向肺门角。侧位片上大约从斜裂中部水平走向肺的前缘。

(五)纵隔

纵隔位于两肺之间,胸骨之后与胸椎之前,上起自胸廓入口,下至两侧膈面。纵隔内主要包含有心脏及大血管、气管及主支气管、食管以及淋巴、胸腺、神经、结缔组织等结构。在正位胸片上,纵隔因各种结构前后重叠而呈致密影,仅能观察纵隔与肺组织相邻的轮廓边缘,纵隔上部中央呈柱状密度减低的为气管影。

X线表现:纵隔位于两侧肺野正中间,呼吸气相位置固定无左右移动。纵隔影的形态、宽度,随着年龄、呼吸、体型、体位等因素的不同,会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婴幼儿的纵隔影宽而短,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狭长。呼气相纵隔影变宽而短;吸气相纵隔影变狭而长。卧位与站立位比较,纵隔影变宽而短;肥胖者与瘦弱者比较,纵隔影变宽而短。

1.纵隔分区纵隔分区在纵隔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纵隔分区的方法有多种,包括三分区法、六分区法、九分区法等,均在侧位胸片上进行划分。

三分区法,是将纵隔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在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

气管之前为前纵隔;食管及之后的胸椎旁区域为后纵隔;前后纵隔之间的区域为中纵隔,共三个区域(图2-1-6)。

六分区法,是在三分区法的基础上,从胸骨角至第4胸椎椎体下缘划一条水平线,将纵隔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共六个区域。

九分区法,是在六分区法的基础上,再通过肺门下缘至第8胸椎下缘划一条水平线,将纵隔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共九个区域(图2-1-7)。

2.纵隔淋巴结分为前、中、后三组,正常X线胸片不能很好显示纵隔淋巴结。

3.胸腺胸腺位于胸骨后方,纵隔的上部。胸腺形态、大小在不同年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儿童胸腺较大,少年至青年逐渐萎缩变小,成年人的胸片上看不到胸腺的影像。婴幼儿胸腺较大时,正位片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纵隔影增宽,边缘清晰,呈“船帆”或“僧帽”状。

(六)横膈

横膈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分左、右两叶。横膈上有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下腔静脉裂孔。

1.横膈形态正位胸片上,两侧膈肌轮廓光滑,呈凸面向上半圆形,内高外低。右侧膈肌下方为肝脏,因缺乏对比而不能显示膈肌的厚度;左侧膈肌下方有胃泡及结肠气体的比衬而显示膈肌的厚度。膈肌内侧与心脏形成心膈角,其外侧与胸壁形成肋膈角。侧位胸片上,横膈圆顶靠前,其后下方与后胸壁形成后肋膈角。双侧肋膈角清晰、锐利。通常后肋膈角的位置低而深,少量胸腔积液聚集在后肋膈角时,正位胸片上常被遮盖而不能显示。

2.横膈位置正位胸片上,膈肌圆顶一般位于第5~6前肋骨水平或第9~10后肋骨水平,通常右侧比左侧高1~2cm。此外,膈肌的位置因为体型、体位、呼吸运动等因素发生变化。一般矮胖者膈肌位置较高,瘦高者膈肌位置较低。卧位膈肌位置相对较高,站立位位置更低。吸气时膈肌位置降低,呼气时位置较高。

3.横膈运动透视下膈肌随着呼吸上下运动。平静呼吸状态下,膈肌上下运动的幅度为1~2.5cm;深呼吸时为3~6cm;两侧膈肌运动大致对称。

4.横膈的先天变异局限性膈膨升系膈肌局部发育较薄弱,张力不均,常在右侧膈肌内侧出现一个半圆形的凸起,深吸气时明显。波浪膈系深吸气时,膈肌多个不同肌束受肋骨牵拉收缩,使膈肌出现3~4个弧形凸起,边缘相互重叠。

二、正常CT表现

(一)胸廓

CT纵隔窗可以清晰的显示胸廓骨性部分和软组织部分。

1.骨性结构胸壁前方为胸骨和胸锁关节,两侧对称,骨皮质和骨髓腔清晰可见。两侧肋骨对称,由后上斜向前下方走行,在CT横断面同一层面内不能显示其全长,只能显示后肋或前肋部分断面。第1肋软骨钙化常突向肺野,类似肺内结节。胸椎位于胸廓后部,可显示椎体和椎弓各部及椎管内结构。肩胛骨位于后胸壁两侧,左右对称(图2.软组织影在前胸壁第5肋层面以上有胸大肌和胸小肌,最前方为女性乳房影,可见皮肤、皮下组织和乳腺结构。第7肋层面以下为腹直肌和腹外斜肌。后胸壁脊柱两旁为背阔肌、斜方肌、菱形肌等。腋窝部有丰富的脂肪,其内淋巴结肿大时易于发现。

(二)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位于中线位置,起自第6颈椎水平,止于第5胸椎水平。CT图像上,气管多呈马蹄形或椭圆形,管壁光滑,边界清楚。40岁以上,气管壁可见不连续性高密度钙化影。右主支气管粗而短,直径15mm,左主支气管细而长,直径13mm。主支气管及较大分支若走行与扫面层面平行时,肺窗上呈条状低密度影;与扫面层面垂直时,呈圆形低密度影;斜交时,呈卵圆形低密度影(图2-1-9)。肺门处支气管分支与同名肺动脉血管伴行。

1.肺门双侧肺门处,肺动脉分支与相应支气管伴随走行,肺静脉多不与支气管伴行。正常左肺门略高于右肺门,血管位置变异较大。右肺动脉在肺门处分出上、下肺动脉,继续分出肺段动脉分支;左肺动脉跨越左主支气管分出左上肺动脉后延续为左下肺动脉。肺静脉包括上肺静脉干和双下肺静脉干,均汇入左心房。

两侧肺野为对称性的密度均匀一致的透亮区,以肺门为中心向外围呈放射状从粗到细走行的血管分支影,称为肺纹理。血管纹理走行与扫面层面平行时,呈条状高密度影;与扫面层面垂直或斜交时,呈圆形或卵圆形高密度影。肺动脉与同级别支气管伴行,两者直径相近。各肺段之间没有明确边界,而肺段及肺叶的位置主要依据叶间裂的关系,以及肺段支气管、肺段动静脉的分支走行,作为判断参考依据之一(图2-1-10)。

2.肺叶、肺段在CT图像上,肺叶位置依据叶间裂、肺叶支气管及肺叶动脉的位置关系来确定。两侧斜裂后方为下叶,右侧斜裂前方分别为上叶和中叶,水平裂分隔右上、中叶。肺段的位置依据肺段支气管、肺段动脉的分支走行来判定,段与段之间无明

确分界。

3.肺小叶肺小叶由小叶间隔、小叶核心、小叶实质组成。小叶间隔由结缔组织和小叶静脉组成;小叶核心为小叶动脉、细支气管;小叶实质为肺腺泡。大多数完整的肺小叶分布在肺周边,靠近中央的肺小叶结构不完全,没有完整的间隔。常规CT扫描小叶间隔一般不能显示,在HRCT上偶可见由相邻小叶间隔围成的锥形或多边形结构,底向胸膜,尖向肺门,直径10~25mm大小的肺小叶。

(四) 胸膜

胸膜分壁层、脏层,覆盖在肺、纵隔及横膈、胸壁之间,常规CT不能显示。

肺叶之间由脏层胸膜组成叶间裂,是CT图像上肺叶分界的重要标志,叶间裂分斜裂和水平裂,在常规CT上呈无肺纹理的透亮带,在HRCT呈高密度线状影。水平裂有三种表现形式:①呈水平位时,为宽的三角形少血管带,起于肺动脉中间部,止于侧胸壁。

②向前下斜行时,在斜裂前方见第二条少血管带。③呈波浪状时,为几条少血管带。(图2-1-11)。

(五)纵隔

CT显示纵隔明显优于平片,尤其纵隔窗用于观察纵隔内的结构价值意义更大。

1.纵隔横断CT表现

纵隔内包括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食管、淋巴结等主要结构,下面选取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层面来描述(图2-1-12)。

(1)胸锁关节层面:在气管两旁可见三组血管分布排列,通常头臂静脉管径最大,位于前外侧方,呈椭圆形;靠后靠近食管的是锁骨下动脉,靠前靠气管两侧的是左右颈总动脉;食管位于气管与胸椎之间。

(2)主动脉弓层面:主动脉弓自右前向左后方向斜行,前部位于气管前方,中部位于气管左侧,后部连于胸主动脉。上腔静脉居气管的右前方,可见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食管位于气管、主动脉弓及胸椎之间。

(3)主动脉窗层面:主动脉窗上界为主动脉弓下缘,下界为左侧肺动脉,前方为气管,后方为食管。在此层面,升主动脉居气管前方,降主动脉居胸椎左侧,两者直径比例为2.2~1.1:1。上腔静脉位于升主动脉右后方,奇静脉弓常自椎体前方贴着气管右侧壁弧形走行进入上腔静脉的后方。

(4)肺动脉层面:左、右主支气管及隆突的前方为主肺动脉干及呈“人”字形的左右分支。右肺动脉自主肺动脉分出后,于升主动脉和右主支气管之间,向右后方走行;左肺动脉于左主支气管的前外侧,斜向左后方走行。

(5)左心房层面:相当于主动脉根部平面,主肺动脉干位于升主动脉根部左前方,降主动脉位于脊柱左侧,右心房位于主动脉根部右侧,脊柱前方为左心房,左心房两侧为双侧下肺静脉汇入的影像。

(6)四腔心层面:可见左、右心室及左、右心房。脊柱前方为左心房,左心房两侧为两侧下肺静脉,左心房左前为左心室。胸骨后为右心室,左右心室之间为室间隔,右心房位于右心室右后方,右心房与左心房之间为房间隔。

2.胸腺和淋巴结

(1)胸腺:位于上纵隔的血管前间隙内,大部分位于主动脉和主肺动脉之间3~4cm 范围内。胸腺大小、形态、密度随年龄而变化。幼儿期胸腺较大,后逐渐增大,至青春期最大;以后又缓慢萎缩,20~40岁胸腺逐渐被脂肪所代替,于前纵隔见小卵圆形或条状软组织密度影,为残存退化的胸腺(图2-1-13)。

(2)淋巴结:纵隔是胸部淋巴结循环集中点,多数沿气管、支气管分布,主要有气管旁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奇静脉淋巴结、支气管肺淋巴结和隆突下淋巴结等。CT在判断淋巴结所在位置及大小上有重要价值,正常淋巴结直径多<10mm,一般前纵隔淋巴结较多,隆突下淋巴结较大。通常将淋巴结直径11~14mm视为临界性,≥15mm为病理性,≥20mm多为恶性或转移性。

纵隔中最重要的淋巴结集中分布于纵隔中部,气管两侧,气管分叉及主支气管周围。根据淋巴结位置分布,将其分为三组:①气管旁淋巴结组,分布于气管两侧及气管前方,分为上、中、下三群,三群之间互相交通,以右侧较多。②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组,位于气管下部和左、右主支气管上方。左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位于主动脉弓凹面,较散在。右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位于奇静脉弓内侧和右肺动脉上方。③气管支气管下淋巴结组,位于左、右主支气管分叉下方,又称隆突下淋巴结,收集两肺下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上叶下部的一部分集合淋巴管。隆突下淋巴结是左、右肺淋巴管共同汇入的部位,故两侧的肺癌均可累及此处淋巴结。

(六)横膈

膈肌呈圆顶状,把胸腔与腹腔分开。由于膈肌厚度仅几个毫米,与相同密度的肝脏、脾脏相邻,加之CT扫描的容积效应,使正常膈肌很难显示。膈肌的后下部分为膈肌脚,CT表现为椎体两侧弧形软组织影,左右厚度可一致或部分稍增厚,在连续层面可见。

第二节异常影像学表现

一、异常X线表现

(一)支气管改变

支气管改变包括管腔狭窄和管腔阻塞,常见的原因主要有肿块、异物、炎症、血凝块、分泌物淤积、水肿、淋巴结肿大及外在压迫。不完全的阻塞可以引起阻塞性肺气肿,完全阻塞引起阻塞性肺不张。X线检查大多无法显示支气管管腔的情况,但可以显示管腔狭窄阻塞后的继发性肺气肿和肺不张。

1.阻塞性肺气肿指较大支气管或终末细支气管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或伴有肺泡壁的破裂。多数肺泡破裂合并成较大的含气空腔称肺大泡。根据病变程度和累及范围不同分为局限性肺气肿和弥漫性肺气肿。

(1)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较小支气管的部分狭窄或阻塞,产生活瓣作用,吸气时支气管腔略微扩张,空气能通过狭窄支气管进入肺泡;呼气时管腔收缩气体通过狭窄处比较困难,肺泡内残留气体逐渐增多,致狭窄远端过度充气扩张。X线表现取决于阻塞的部位和范围,一侧肺或一叶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

范围大者伴有胸廓增大和膈肌下移,范围小者无相应改变

(图2-2-1)。

(2)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在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病变中,终末细支气管由于慢性炎症及狭窄,形成活瓣性阻塞,导致双肺弥漫性充气扩张。X线表现为:①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肋骨走行变平。②双肺透光度增加,呼吸气相双肺透光度改变不大。③肺纹理稀疏、纤细、变直。④双侧膈肌低平,动度减弱,肋膈角增大。⑤纵隔心影狭长居中,心脏影像呈垂直位(图2-2-2)。

2.阻塞性肺不张支气管完全阻塞后,相应肺组织完全或部分没有气体而不能膨胀,导致体积萎缩,可发生在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和段支气管。

(1)一侧性肺不张:为主支气管的完全阻塞,X线表现为①患侧肺野密度增高均匀一致。②纵隔心影向患侧移位,患侧膈肌上移,肋间隙变窄。③健侧肺野代偿性肺气肿。

(2)肺叶不张:为叶支气管的完全阻塞,X线表现为①不张肺叶体积缩小,密度均匀性增高。②相邻叶间裂向心性移位。③邻近肺叶可以有代偿性肺气肿。④纵隔、横膈、肺门有不同程度的向患侧移位。不同肺叶不张具体有不一样的X线表现(图2-2-3)。

(二)肺部改变

1.渗出为肺组织的急性炎症反应,肺泡里的空气被浆液、纤维素、炎性细胞所替代,肺组织发生实变。渗出性病变多见于急性肺炎、浸润性肺结核、肺出血、肺水肿等。X线表现:①病灶呈片状密度增高影像,大小不一,密度均匀。②边缘模糊,与正常肺组织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而呈逐渐移行状态,若毗邻叶间胸膜则边界可以清晰。③病变范围呈小片或大片状,可相互融合,在大片实变影中可见含气支气管的透亮影像,称为“空气支气管征”。④病灶变化较快,及时治疗,1~2周内可以吸收(图2-2-4)。

2.增殖为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在肺泡里形成肉芽组织增生,以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为主。增殖性病变多见于各种慢性肺部炎症及肺结核。X 线表现:①病灶呈数毫米至1厘米大小的高密度结节状影像。②边界清晰,无融合趋势。

③病灶变化较慢(图2-2-5)。

3.纤维化为肺组织的慢性炎症或增殖性病变在修复愈合过程中,由纤维组织逐渐替代肉芽组织形成瘢痕而发生纤维化。纤维性病变多见于慢性肺炎、支气管炎、肺脓肿、肺结核、矽肺等,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大类。X线表现:①局限性纤维化呈索条、线样、斑块或结节状致密影,边缘清晰,走行僵直不规则。②弥漫性纤维化呈网状、蜂窝状、紊乱的索条状密度增高影,自肺门至外带弥漫性分布。

4.钙化为肺组织退行性改变或坏死分解后钙盐沉积,为病变愈合的一种表现形式。钙化性病变多见于肺结核愈合阶段、肺肿瘤、矽肺、肺转移性肿瘤。X线表现为高密度影像,边缘清晰锐利,大小形状不一,可呈斑点、斑块、球形或条状。肺结核病钙化呈斑点状,多位于双肺上野;肺错构瘤钙化呈“爆米花样”改变;矽肺病淋巴结钙化呈蛋壳样(图2-2-6)。

5.空洞与空腔空洞为病变肺组织坏死液化经支气管引流排出形成,空洞壁由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形成。空洞多见于肺结核、肺脓肿、肺癌。而

空腔则是肺内原有的腔隙病理性扩大,如肺大泡、含气肺囊肿、肺气囊等,其X线表现

为壁菲薄无结构透亮区,边界清楚。空洞根据洞壁的厚度分为无壁空洞、薄壁空洞、厚壁空洞, X线表现如下(图2-2-7):

(1)无壁空洞:为大片实变肺组织内多发的小的透亮影,边缘不规则如虫蚀样,常见于干酪性肺炎。

(2)薄壁空洞:空洞壁厚度≤3mm,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薄壁透光区,边界较清晰,空洞内较少有液平面,常见于肺结核。

(3)厚壁空洞:空洞壁厚度>3mm,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厚壁透光区,常见于肺脓肿和肺癌。肺脓肿的空洞周围可见边缘模糊的片状密度增高影,空洞内常有明显的液平面;肺癌的空洞常为偏心性,外缘呈分叶状

肿块,可有短毛刺;空洞内缘凹凸不平,

有时可见壁结节。

6.肿块病灶直径≤3cm 者为结节,直径>3cm者为肿块。结节或肿块按照数目多少分为单发或多发,单发者常见于结核瘤、肺癌、炎性假瘤,多发者常见于肺转移性肿瘤。按照性质肺部肿块可分为瘤性肿块、非瘤性肿块,瘤性肿块又分为良性肿块、恶性肿块(图2-2-8)。①良性肿块,多有包膜,呈膨胀性生长,形状多呈圆形、类圆形,边缘光滑清楚。②恶性肿块,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形状不规则,边缘有分叶、细短毛刺、脐凹征或胸膜凹陷征等。较大的恶性肿块容易发生坏死液化而常见厚壁空洞。③转移性肿瘤,呈现为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状或球形密度增高影。④非瘤性肿块中,炎性假瘤密度不均匀,有长毛刺;结核瘤容易出现钙化,周围有卫星病灶;含液囊肿轮廓光滑,

容易随胸腔压力变化而发生形态改变。

(三)胸膜改变

1.胸腔积液正常胸膜腔内的少量液体有润滑作用,在病理状态下,液体量增加即为胸腔积液。各种不同疾病所致的积液密度近似,X线检查只能确定有无积液及程度,对其性质不能区分。根据液体在胸膜腔内是否随体位移动,胸腔积液分为游离性胸腔积液和局限性胸腔积液。

(1)游离性胸腔积液:根据积液量的多少分三类(图2-2-9)。

1)少量胸腔积液:常规后前位不易发现,积液量在300ml以上,立位胸片可见肋膈角变浅、变钝、模糊。

2)中量胸腔积液:液体上缘到达第4肋前端以上,第2肋前端以下,其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形曲线,系胸腔的负压、液体的重力、肺组织的弹性、液体的表面张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致。弧线以下为均匀一致的密度增高影,与横膈相连,心膈角、肋膈角消失,患侧肋间隙增宽,纵隔心影向健侧移位。

3)大量胸腔积液:液体上缘到达第2肋前端以上,患侧肺野呈大片密度增高影,均匀一致,肋膈角消失,患侧肋间隙增宽,纵隔心影向健侧移位。

(2)局限性胸腔积液:

1)包裹性积液:指脏层、壁层胸膜粘连,液体局限于胸膜腔的某一部位,好发于侧胸壁、后胸壁。X线表现呈宽基底紧贴胸壁突向肺野的半圆形或D字形致密影,上下缘与胸壁之间形成钝角,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图2-2-10)。

2)叶间积液:液体局限在水平裂或斜裂内,X线表现为沿叶间裂走行分布的梭形致密影,积液量少时呈带状,量多时呈球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图2-2-11)。

3)肺底积液:液体聚集在肺底与横膈之间,以右侧多见,X线表现容易与右侧膈肌升高混淆,但抬高的“膈顶”最高点偏外1/3,站立位身体向患侧倾斜600 或采用仰卧位,可见肺底积液流动而出现游离性胸腔积液的征象。

2.气胸和液气胸脏层或壁层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即为气胸,X线表现为被压缩的肺组织边缘与胸壁之间有无肺纹理结构的

条带状透亮区。若液体和气体同时存在于胸膜腔

内即为液气胸,X线表现为站立位可见液气平面

横贯胸腔,平面上方靠肺门侧可见被压缩的肺组织(图2-2-12)

3.胸膜增厚和粘连炎性纤维素渗出、肉芽组织增生、外伤出血机化均可引起胸膜增厚和粘连,两者可以同时存在。局限性胸膜增厚粘连多发生于肋膈角,X线表现为肋膈角变浅变钝,透视下横膈运动略微受限。广泛性胸膜增厚粘连,X线表现为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横膈顶升高,活动明显受限,患侧肺野密度增高或表现为沿胸廓内缘呈条带状致密影。

4.胸膜钙化 X线表现为片状、不规则点状、条状高密度影,边缘清晰。多见于结核性胸膜炎、化脓性胸膜炎、胸膜腔出血机化、矽肺等。

(四)纵隔改变

1.位置的改变患侧压力减低或发生粘连牵拉,如肺不张、广泛胸膜肥厚、肺广泛性纤维化、肺叶切除术可牵拉纵隔向患侧移位。患侧压力升高,如一侧性胸腔积液、肺气肿、气胸、肺内巨大肿瘤、纵隔肿瘤可将纵隔推向健侧。一侧主支气管内异物可引起纵隔摆动。

2.形态的改变纵隔增宽常见于炎症、出血、肿瘤、淋巴结肿大及血管性病变,其中纵隔肿瘤最常见。纵隔变窄主要见于弥漫性肺气肿,双侧压力升高,纵隔受压,心影变窄呈垂位。

3.纵隔气肿系颈部、纵隔、心脏、食管、肺部手术或外伤引起纵隔积气,X线表现为纵隔边缘有条带状透亮影,轮廓清楚。

(五) 横膈改变

1.位置的改变腹腔肿瘤、一侧肺不张、膈肌麻痹可使患侧横膈升高。大量腹水、晚期妊娠、大量肠胀气,可使双侧横膈升高。慢性弥漫性肺气肿可使双侧横膈降低,一侧性肺气肿、一侧性气胸、一侧大量胸腔积液可使患侧横膈降低。

2.形态的改变横膈胸膜粘连表现为膈顶幕状突起,阻塞性肺气肿表现为患侧或双侧膈顶变平或呈阶梯状。少量胸腔积液或局限性胸膜肥厚表现为肋膈角变浅变钝或膈面模糊。

3.运动功能的改变横膈胸膜粘连、膈膨出、膈麻痹、肺气肿时,膈肌的运动减弱或消失。而肿瘤、外伤、手术导致一侧膈神经损伤,吸气时患侧膈肌升高,健侧膈肌下降;呼气时运动相反,称之为矛盾运动。

二、异常CT表现

(一)支气管改变

CT检查可以显示支气管狭窄、阻塞的部位、原因及继发性肺气肿、肺不张。HRCT 可以发现早期肺气肿,显示肺小叶结构的异常改变。

1.阻塞性肺气肿

(1)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CT表现为局部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

(2)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CT表现为双肺肺纹理稀疏、变细、变直,胸廓饱满,肋间隙宽,肺边缘部可见肺大泡。

2.阻塞性肺不张

(1)一侧性肺不张:患侧肺组织体积缩小,呈软组织致密影,边缘清晰,周围结构向患侧移位。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常可发现支气管阻塞的原因和部位。

(2)肺叶不张:各肺叶不张CT表现有所不同,共同的征象为肺叶体积缩小,尖指向肺门的三角形软组织致密影,密度均匀,邻近结构有移位。增强扫描不张肺叶强化明显,可与肿块鉴别(图2-2-13)。

(3)肺段不张:呈三角形致密影,边缘内凹,尖指向肺门。

(二)肺部改变

1.渗出 CT表现为密度均匀的大片实变影中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如渗出病变在肺窗上显示为淡薄的密度增高影像,呈磨砂玻璃样,肺纹理可见,纵隔窗上病灶可消失,完全不显影。如渗出病变在肺窗上为较高的致密影,见不到肺纹理,纵隔窗上病灶会明显缩小不消失。渗出性病变多见于急性肺炎、浸润性肺结核、肺出血、肺水肿等(图2-2-14)。

2.增殖 CT表现为病灶密度高,边界清楚,粟粒小结节影。增殖性病变多见于各种慢性肺部炎症及肺结核(图2-2-15)。

3.纤维化 CT检查对纤维化病变较敏感,局限性纤维化表现为条索状僵直高密度影,与肺纹理走行分布不一致。弥漫性纤维化呈现为自肺门向外伸展紊乱、条状、网状、蜂窝状影,其间可见颗粒状或小结节状影。纤维性病变多见于慢性肺炎、支气管炎、肺脓肿、肺结核、矽肺等,

4.钙化对钙化病灶的检查CT较为敏感,HRCT对小钙化灶检出率较高,在纵隔窗上钙化灶密度类似骨骼,呈细颗粒状、结节状、斑片状、层状,形态多样,边界清楚,CT值常达100Hu以上的高密度影。钙化性病变多见于肺结核愈合阶段、肺肿瘤、矽肺、肺转移性肿瘤等(图2-2-16)。

5.空洞与空腔 CT表现与X线表现相似,但在显示空洞的大小、形态、空洞内外情况方面优于X线(图2-2-17)。

6.肿块

(1)良性肿块:多呈圆形、类圆形,边缘光滑清楚,无毛刺,少分叶,密度均匀一致。但结核球的钙化,错构瘤的脂肪成分及牙齿骨骼,含液囊肿中的液体成分,气液囊肿中的气体和液体成分等,均成为良性肿块密度不均匀的原因。增强扫描,可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2)恶性肿块:形状不规则,边缘有分叶、细短毛刺、脐凹征等。较大的恶性肿块因坏死液化呈偏心性厚壁空洞,洞内可见壁结节向腔内突出。有时小的肿块内可见1~3mm的透亮区(小泡征)或伴支气管气像。肿块胸膜侧可见胸膜向内呈幕状、三角形、或线状影称胸膜凹陷征。肿块肺门侧可见血管影向肿块聚集,在肿块区中断或支气管在肿块边缘呈截断征象或管腔狭窄,管壁增厚。增强扫描,肿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常见于肺癌

1.胸腔积液

(1)游离性胸腔积液:少量积液CT表现为紧贴后胸壁弧形窄带状液体密度影,边缘光滑整齐。改变体位,液体可有移动。中量积液CT表现为后胸壁下稍宽带状液体密度影,邻近肺组织轻度受压。大量积液CT表现为胸腔被液体密度影占据,肺组织被压缩至肺门处呈软组织影,纵隔向对侧移位。

(2)包裹性积液:CT表现自侧胸壁向肺野突出的D字形液体密度影,宽基底紧贴胸壁,与胸壁夹角呈钝角,边缘清楚光滑。

(3)叶间胸膜积液:CT表现为叶间裂走行区呈梭形或带状液体密度影,积液量大时呈类圆形似肿瘤,但位置相对固定在叶间裂走向上,CT值为液体密度,可与肺内实质性肿块相鉴别(图2-2-19)。

2.气胸和液气胸

(1)气胸:肺窗上可见胸腔外围呈带状的无肺纹理的透亮带,内侧见弧形平行于胸壁内面的脏层胸膜的细线影,肺组织不同程度受压,严重时肺被压缩至肺门呈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纵隔移向对侧。

(2)液气胸:由于重力作用,液气胸在CT检查时见液-气平面,气体在上向腹侧,液体在下向背侧,肺组织被压缩贴紧肺门(图2-2-20)。

3.胸膜增厚和粘连、钙化、肿块

(1)胸膜增厚与粘连常同时存在,增厚的胸膜沿胸壁呈带状软组织密度影,表面不光滑,厚薄不一。若胸膜厚度超过2cm时考虑恶性的可能。

(2)胸膜钙化:呈弧形或带状高密度影,CT值接近骨骼。

(3)胸膜肿块:局限者呈软组织密度的肿块,宽基底与胸壁相连,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弥漫性胸膜肿瘤则呈表面凹凸不平或结节状、波浪状胸膜增厚,范围广泛时可累及一侧胸壁(图2-2-21)。

(四) 纵隔改变

1.位置的改变 CT表现与X线表现相似,肺不张、广泛胸膜肥厚等可牵拉纵隔向患侧移位,气胸、大量胸腔积液、肺内巨大肿瘤可推压纵隔向健侧移位。

2.形态的改变纵隔内占位性病变较大时或心血管异常扩张可导致纵隔变形增宽。

3.密度的改变纵隔病变因CT值不同分为四类:脂肪密度、软组织密度、囊性密度及血管性密度。CT检查对鉴别血管性与非血管性病变、良性与恶性病变价值意义很大。

(1)脂肪性病变,平扫CT值-120~-30Hu,增强扫描可见血管强化,脂肪成分不强化。

(2)实性病变,平扫CT值50~70Hu,增强扫描良性病变均匀轻度强化,恶性病变强化明显多不均匀。

(3)囊性病变,类圆形,平扫CT值-10~+10Hu,增强扫描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囊液不强化。

(4)血管性病变,增强扫描可以明确显示动脉瘤、动脉夹层及附壁血栓。

第三节支气管病变

一、慢性支气管炎

【疾病概要】

1.病因病理慢性支气管炎是由各种感染(细菌、病毒)和非感染因素(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吸烟、过敏等)引起的支气管粘膜的慢性炎症,常见于老年人。

(1)支气管粘膜炎性改变:支气管粘膜细胞显著增生,粘液腺增生肥大,导致粘液分泌亢进引起慢性咳嗽、咳痰;

(2)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支气管管壁充血、水肿,黏膜糜烂、溃疡、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导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引起气喘。

(3)肺纤维化改变:继发肺广泛纤维化引起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严重者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标准:慢性进行性咳嗽连续两年以上,每年连续咳嗽、咳痰至少三个月,并除外全身性或肺部其他疾病。

【影像表现】

1.X线表现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大多是潜在性发展,一般早期症状不明显,X

线平片上也无异常表现,晚期尤其是出现继发症后可出现下列表现:

(1)肺纹理改变:①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两下肺为主,可见“双轨征”。②肺纹理减少、稀疏,继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后改变。

(2)肺野透亮度改变:①肺野透亮度增强,继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后改变,可出现肺大泡(图2-3-1)。②肺野透亮度减低,两肺野似薄纱改变,可见条索状或网状阴影,继发弥漫性肺纤维化后改变。

(3)继发感染后改变:肺纹理模糊,或沿肺纹理出现大小不等的片状或云絮状阴影。

(4)继发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后改变:肺动脉段突出,右心室增大。

2.CT表现 CT扫描一般很少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主要是在X线检查基础上用于鉴别诊断。当临床症状不明显,胸片上又发现网状纹理,为排除其他疾病而进行。

(1)双轨征:支气管壁增厚,呈平行线状高密度影与支气管走行方向一致。

(2)肺气肿与肺大泡:CT较X线更敏感显示小叶性肺气肿与肺大泡(图2-3-2)。

(3)肺泡炎性实变:肺野内可见多个斑点状与小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4)肺间质纤维化:肺纹理增多、紊乱,呈网状,以肺野外围明显。

(5)肺动脉高压:近肺门部肺动脉扩张,而外周肺小动脉明显减少,呈“肺门残根征”表现。

总之,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多样,但缺乏特征性,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一般不难诊断,尤其是继发肺气肿者较易诊断。但需与间质性肺炎、尘肺等病鉴别。

二、支气管扩张

【疾病概要】

1.病因病理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内径的异常增宽,以儿童和青年多见。分为先天性或后天性。先天性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壁先天发育不良,管壁薄弱所致,较少见。后天性支气管扩张多见,可由支气管反复慢性感染、支气管阻塞及外力对支气管牵引所致。

支气管扩张根据形态不同分为囊状扩张、柱状扩张和静脉曲张型扩张。好发于左肺下叶、左肺舌叶及右肺下叶。

2.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咯血是支气管扩张的主要症状。常为慢性咳嗽,咳大量

脓痰。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咯血,咯血量从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与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不一定成比例。部分患者以反复咯血为唯一症状,平时可无咳嗽和咳痰,称为“干性支气管扩张”,常继发于肺结核所致的上叶病变。病变广泛者可有呼吸困难、发绀及杵状指等。

【影像表现】

1.X线表现早期轻度支气管扩张,一般平片无异常,或仅有一侧或两侧下肺纹理增多、增粗表现。晚期则可见到以下改变:

(1)囊状或蜂窝状阴影:是囊状支气管扩张的特征性表现,显示为多个环形薄壁透亮区,似蜂窝状,其内可见小液平(图2-3-3)。

(2)肺纹理改变: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可见“双轨征”及杵状肺纹理。

(3)继发肺不张改变:病变区内可有肺叶或肺段不张,表现为密度不均的三角形致密影。中叶综合征中往往伴有支气管扩张。

(4)继发感染改变:在增多、紊乱的肺纹理中出现小斑片状模糊影。吸收缓慢,且在同一部位反复出现。

2.CT表现 CT检查尤其是高分辨力CT影像对诊断支气管扩张有较高的准确性,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确定扩张的类型、程度与范围,是目前诊断支气管扩张的主要检查方法。

(1)柱状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管腔扩张,直径大于伴行的同级肺动脉直径,呈“双轨征”或“印戒征”。当扩张支气管内充满液体时则呈柱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

(2)囊状支气管扩张:囊状或蜂窝状囊腔,合并感染时,内可见气液平面(图2-3-4)。

(3)静脉曲张型支气管扩张:表现为扩张的支气管管腔粗细不均,呈“串珠状”,如腔内充满黏液栓,则表现为棒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称“指状征”。

三、气管、支气管异物

【疾病概要】

1.病因病理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根据异物性状不同分为不透X线异物(金属类,如硬币、铁钉等)和透X线异物(如花生米、豆子等)。

异物引起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机械性阻塞、刺激性损伤和继发感染。

(1)机械性阻塞:异物停留的部位视异物大小、形态和气流而定,较大异物多停留在喉或气管内,较小的常进入支气管,尤其是右下叶支气管。根据支气管阻塞的程度分为:①吸气性活瓣性阻塞,见于活动性异物,吸气时异物随气流下降阻塞支气管,纵隔向患侧移位,呼气时,异物随气流上升,纵隔恢复中位。②呼气性活瓣性阻塞,见于固定异物,呼气时支气管狭窄,气体呼出困难,纵隔向健侧移位,吸气时支气管扩张,气体进入,纵隔恢复中位,类似一侧阻塞性肺气肿。③完全性阻塞,见于较大异物或停留时间较长的异物,导致阻塞性肺不张。

(2)刺激性损伤和继发感染:异物停留的呼吸道,由于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出现局部支气管粘膜充血、炎性浸润以及不同程度的水肿。

以上各种病理改变可单独存在或相继发生,熟悉各种原因所致的病理性改变,可对异物做出正确定位。

2.临床表现患者多有明确的异物吸入史,吸入异物后症状的轻重程度取决于异物的大小、形状和停留的部位以及本身的性质。主要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继发感染者出现咳痰、发热。

【影像表现】

1.X线表现凡疑有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病人,都应进行X线检查,常规检查为透视,必要时摄片,摄片时应分别摄深吸气相和深呼气相,以便观察肺野透亮度及纵隔移位情况。

(1)直接征象:对于不透光异物的诊断,主要依靠直接征象,可直接显示异物的部位、形状及大小。

(2)间接征象:透光异物的诊断,主要依靠间接征象。

1)气管内异物:常引起呼气性活瓣性阻塞,两肺透亮度增高,呼吸两相肺野透亮度改变不大,心影呼气相比吸气相小。

2)支气管内异物:①纵隔摆动,见于一侧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吸气性活瓣性阻塞,吸气时纵隔向患侧移位,呼气恢复中位。呼气性活瓣性阻塞,呼气时纵隔向健侧移位,吸气恢复中位。总之:吸气时纵隔向哪侧移位,异物就位于哪侧,这是判断支气管异物的直接的方法。②肺野透亮度改变,吸气性活瓣性阻塞,吸气时患侧肺野透亮度降低;呼气性活瓣性阻塞,呼气时患侧肺野透亮度增高(图2-3-5)。③阻塞性肺不张,见于支气管完全性阻塞,表现为肺叶体积缩小及密度增高,其范围取决于阻塞的部位。④

十二五医学影像诊断第三章

第三章循环系统 学习目标 1.掌握:循环系统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 2.熟悉: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 3.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及鉴别诊断。 第一节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正常X线表现 (一)X线平片心脏大血管的正常投影 1.后前位后前位是基本的投影位置,心影约2/3位于中线左侧,1/3位于右侧,心尖指向左下,心底部朝向右后上方。心影分左,右两缘。 左心缘由三段组成,上段由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的起始部构成,呈向左突出的弓状,又称主动脉结,老年人明显。中段由肺动脉主干外缘构成,称为肺动脉段或心腰,该段可平直、轻度凹陷或略有隆凸。下段由左心室构成,有时左心房耳部可投影在其上端,与左心室段不易分开。左心室的左下端为心尖部。透视下,左心室段与肺动脉段的搏动方向相反,两者的交点称为相反搏动点,是判断左,右心室增大的依据之一。 [61页] 心右缘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上腔静脉及升主动脉的复合影。在儿童及青少年主要为上腔静脉,而在老年,由于胸主动脉迂曲,延长,扩张,则主要为升主动脉影。下段由右心房构成,右心缘与横膈的交角称右心膈角,深吸气时此处可见三角形的下腔静脉影。 后前位用于观察右心房,左心室和部分大血管的轮廓以及进行心脏大血管的测量。 2.右前斜位心影分前、后两缘。 心前缘自上而下分三段。上段由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构成;中段由肺动脉主干和右心室漏斗部(圆锥部)构成;下段大部由右心室前壁构成,仅膈上的一小部分为左心室下端构成。心前缘与胸壁之间的三角形尖端向下的透明区,称为心前间隙或胸骨后区。 心后缘分为两段。上段为升主动脉后缘、弓部、气管及上腔静脉重叠影;下段大部分由左心房构成,肠上一小部分为右心房。食管与左心房后缘相邻。 右前斜位主要用于观察左心房,脉动脉主干和右心室漏斗部。 3 左前斜位此位置投射时,X线中心线几乎与室间隔接近平行,心影呈对称分开,右前方一半为右心,左后方一半为左心。心影分前,后两缘心前缘上段为右心房,下段为右心室,房室间分界不清。心后缘上段由左心房,下段由左心室构成,此体位可见由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起始部形成的透亮区,称主动脉窗。主动脉窗内可见气管分叉、左主支气管和伴行的左肺动脉,左主支气管下方为左心房。 左前斜位是观察左,右心室,右心房和胸主动脉的重要体位,对了解左肺

十二五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基础呼吸系统

第二章呼吸系统 胸部有着良好的天然对比,影像学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胸廓、肺、纵隔(心脏及大血管)、横膈等解剖结构,在呼吸系统众多常见病、多发病中,普通X线检查仍然是常用的检查方法,CT对胸部疾病有很好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已成为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迅速发展,CT对呼吸系统的诊断价值将越来越大。 第一节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正常X线表现 (一)胸廓 在胸部正、侧位片上可以观察到构成胸廓的软组织和骨骼影像(图2-1-1)。 1.软组织 (1)胸锁乳突肌:自颈部两侧纵行向下延伸的带状软组织影,其内缘模糊,外缘清晰,下端到达肺尖后附着于锁骨内侧端,左右对称。当颈部向一侧偏斜时,两侧的影像可不对称,易误认为肺尖部病变。 (2)锁骨上皮肤皱褶:为锁骨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投影,表现为平行于锁骨上缘的2~3mm厚的线状影,内缘与胸锁乳突肌相连略成直角。 (3)胸大肌:位于两肺中野外侧,呈倒“八字”或扇形软组织影,外下缘清晰,逐渐向上斜行延伸至腋缘处。肌肉发达的男性,右侧更为明显,不可误认为肺内病变。 (4)乳房与乳头:成年女性的乳房在两肺下野,呈半圆形左右对称的密度增高影,下缘清晰,向外上逐渐延伸到腋缘,上部密度逐渐变淡至消失。乳房大小、形态、密度与年龄、发育、体型等因素相关,如两侧发育有差异,或一侧手术切除,则两侧不对称。在第5前肋间,乳头呈小圆形致密影,边缘清晰,左右对称,易误认为肺内结节性病灶,透视下转动患者的体位即可鉴别。 (5)皮下脂肪:胸部正位片,在两侧胸壁及肩部皮肤下面,可见呈半透明的条状阴影,女性和肥胖者更为明显。 (6)伴随阴影:在肺尖部第2后肋骨的下缘,可见1~2mm宽的线条状影,为胸膜在肺尖部的反褶及胸膜外肋骨下的软组织所形成。 2.骨骼 (1)肋骨:共12对,起自胸椎两侧,肋骨后段呈水平由内向外走行,密度较高显影更清晰;前段由外上方斜向内下方走行,密度稍淡,第1~10肋骨的前端有肋软骨与

呼吸系统影像诊断完整

呼吸系统影像诊断完整 呼吸系统影像学诊断是通过使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来评估和诊断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影像学方法包括X射线检查、CT扫描、MRI和超声波等。这些方法能够提供详细和准确的图像,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位置和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首先,X射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它可以快速、经济地显示肺部和胸腔内的结构。X射线影像能够检查肺部病变、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病症。通过观察X射线影像的亮 度和密度变化,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位置。 其次,CT扫描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更加详细 的图像信息。它通过多个角度和切片对呼吸系统进行扫描,产生高分辨率的图像。CT扫描不仅可以显示肺部病变,还可以 检查淋巴结、肿块和肿瘤等。与传统X射线相比,CT扫描具 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细节的敏感度,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此外,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通过磁场和无害的 无线电波来生成图像。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并对软组织进行准确定位和评估。MRI对于评估肺部病变、血管 结构和淋巴结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别适用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群体。 最后,超声波又称为超声检查,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它通过超声波的回声来生成图像,对呼吸系统的器官和病变进

行评估。超声波可以检查气管和支气管的病变、肺部感染和胸腔积液等。它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对于患有其他疾病或无法耐受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呼吸系统影像学诊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它能够提供详细和准确的图像信息,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位置和严重程度。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中,X射线检查、CT 扫描、MRI和超声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医生根 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方法进行诊断,可以更有效地治疗和管理呼吸系统疾病。除了上述提到的常见影像学方法,还有一些其他辅助诊断工具可以用于呼吸系统影像学诊断。 一种常见的辅助工具是核医学扫描,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PET-CT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扫描和CT扫描 的优势,能够提供关于生物组织功能和代谢的信息。这对于评估肺癌、转移瘤和淋巴结等病变的活动程度和恶性程度非常有帮助。PET-CT能够识别代谢活跃的病灶,并在早期发现微小 病变。 另一种辅助工具是磁共振弹性成像(MRE)。MRE是一种利 用磁共振技术来评估组织弹性和刚度的方法。呼吸系统中的肺部和胸膜在不同疾病中会发生弹性和刚度的改变。MRE可以 提供有关肺部组织和病变刚度的信息,对于评估肺纤维化、胸腔积液和帕金森病等有一定的临床应用。 此外,纳米技术也用于呼吸系统影像学诊断。纳米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米粒子作为造影剂来改善影像质量和准确性的方法。这

影像诊断学教案第二章呼吸系统4

一.比较影像学 (一)胸部影像检查的比较 X线检查:X线胸片经济简便、应用广泛、整体感强,是胸部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X线检查的目的主要是:明确胸部是正常还是异常,随访复查可对肺部病变进行动态观察或判断疗效,了解术后改变或术后病变的复发情况。健康普查可早期发现症状不明显的疾病。X线的不足之处是微细病灶易漏诊,对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均较难。 CT检查:CT检查易于发现胸部病变和显示病变特征,可用于X线胸片诊断困难的所有病变的检查。应用增强扫描、动态扫描以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可显示心影后及后肋隔角等处隐匿性病灶,减少漏诊,提高病变检出率。多层CT 的低计量扫描可用于肺癌的普查。 MRI检查:MRI检查多用于纵隔和肺门病变的诊断,主要是了解肺部病变对纵隔的侵袭情况,了解纵隔病变对心脏大血管的侵袭情况。鉴别纵隔或肺门病变是血管性还是非血管性,不使用对比剂也可显示纵隔或/和肺门的淋巴结肿大。根据肺泡渗出病变T1WI、T2WI信号推测渗出的成分,根据胸腔积液T1WI、T2WI 信号表现推测胸水的成分。肺部MR信号弱,难以显示肺的微细结构;显示病灶的钙化不敏感,也难以显示胸部骨折及气胸;心跳和呼吸运动易引起伪影,影响图像的观察与分析。 超声检查:超声为无创价性检查.且操作简便,效果快捷、易为患者所接受。主要适应证为胸壁良、恶性肿瘤、胸壁感染、胸膜病变及浅表的肺肿物。介入超声应用于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胸壁、胸膜、肺及纵隔占位病变组织活检及细胞学检查;胸腔积液、脓胸和肺癌定位穿刺抽液、置管引流及注药治疗;肺脓肿超声引导穿刺抽吸及引流等。超声不足之处是在胸部的应用历史不长,尚缺乏经验。含气的肺组织和胸部骨骼时将入射超声全反射,所以其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 (二)胸部影像检查的优选 诸多医学成像技术都可用于胸部疾病的诊断,但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成像技术,做到既经济又省时、既简便又准确.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一个临床医师掌握影像成像原理和各影像成像技术在胸部应用的优势和限度十分必要。X 线、CT、MRI和超声检查在胸部的应用各有其优势和限度,彼此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进行胸部影像检查时要进行优选.其原则是: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四章呼吸系统试题参考答案

呼吸系统医学影像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弥漫性肺间质性纤维化HRCT表现:-小叶核心增大-、 -小叶内间质增粗:细线状、网状影- 、 --小叶间隔增厚-、--蜂窝状肺-(及:胸膜下弧线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血管束异常) 二、名词解释 空气支气管征:大片状的肺泡实变病灶常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影,称空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气像。 三、单选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青年患者,轻咳少痰,X线及CT发现左上肺尖后段见直径 2.0cm结节影,边缘清楚,密度欠均匀,邻近见斑点状影,该患者应考虑为(E) A.错构瘤 B.腺瘤 C.炎性假瘤 D.周围型肺癌 E.结核瘤 2.两肺门对称性无钙化淋巴结肿大,最有可能的疾病是( B ) A.转移性淋巴结肿大B结节病 C.淋巴瘤 D. .淋巴结结核 E.矽肺 3.肺纹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C ) A.肺动脉分支 B.肺静脉分支 C.肺动脉和肺静脉 D. 肺动脉、肺静脉和支气管 E.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间质 4.中心型肺癌最早的间接X线征象( E ) A. 阻塞性肺炎 B. 阻塞性肺不张 C. 主支气管管壁增厚、 D.管腔狭窄 E. 阻塞性肺气肿 5.“印戒征”是哪种疾病的CT征象(D ) A、慢性支气管炎 B、支气管肺炎 C、弥漫性肺癌 D、支气管扩张 E、支气管囊肿 四简答题 简述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 1.肿瘤的形态与密度分叶较常见。分实性结节、磨玻璃样密度结节、混合密度结节。磨玻璃密度结节密度较低,病变内可见血管影,在2cm以下肺癌多见。结节内空泡征与支气管气像多见于体积较小的细支气管肺泡癌或腺癌。CT易发现空洞、钙化。空洞多不规则,钙化为斑片状或结节状。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呈逐渐上升的形态。 2.肿瘤与邻近结构多数肿瘤边缘毛糙有毛刺,胸膜凹陷征。动静脉血管向肿瘤集中,到达肿瘤边缘或与肿瘤相连。 3.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肺上沟癌易引起邻近胸椎及肋骨的破坏。胸膜增厚。肺内血行转移形成多发结节或粟粒状结节。癌性淋巴管炎,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有小结节及不规则细线、网状影。转移出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结节和胸腔积液。

医学影像学呼吸系统

医学影像学呼吸系统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科学,通过使用各种影像学技术,如 X射线、CT扫描和MRI等,可以对人体内部进行非侵入性的观察和诊断。在医学影像学中,呼吸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因为呼 吸系统是人体中一个关键的器官系统,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 的影响。 呼吸系统是人体进行呼吸的器官系统,包括鼻、喉、气管、支气管、肺和胸膜等部位。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氧气供给身体,同时将二氧化 碳从身体中排出。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与人体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协调 运作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呼吸系统的影像学是理解和治疗呼吸系统疾 病的关键。 在医学影像学中,X射线是最常用的诊断工具之一。通过使用X射 线机器照射患者的胸部,医生可以获得关于肺部和胸腔的图像。这些 图像可以用来诊断各种肺部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此外,X射线还可以用于检测肺部损伤,如肋骨骨折和气胸等。 另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是CT扫描。CT扫描利用X射线旋 转式扫描仪器,可以获得更详细和三维的图像。这使得医生能够观察 和诊断更复杂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癌和肺栓塞等。CT扫描还可以用 来评估肺部结构的异常,如肺内结节和肺纤维化等。此外,CT扫描还 可以用于指导和监控肺部手术和介入治疗。 MRI是另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它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 得高分辨率的图像。在呼吸系统的影像学中,MRI可以用于评估肺部

疾病的程度和扩散,如肺水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此外,MRI还可以用于观察和评估胸腔和膈肌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如胸腔积液和膈肌麻痹等。 除了X射线、CT和MRI等传统的影像学技术外,近年来,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也引入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例如,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可以用于评估肺癌和肺部转移的活动程度,以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同样,超声(超声波)影像学也可以用于评估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膈肌运动和支气管痉挛等。 总的来说,医学影像学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使用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观察和评估患者的呼吸系统,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医学影像学将继续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带来巨大的进展。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l医学影像诊断原则 2.医学影像诊断步骤 四、正确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电脑幻灯中展示各种影像检查图片和有关示意图、线圈,说明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概况。配以典型实例,讲解诊断原则和步骤。 呼吸系统(52学时) 【教学要求】 一、了解呼吸系统的x线及cT检查方法。 二、掌握呼吸系统正常影像解剖基础及基本病变的x线和cT表现。 三、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的x线和cT表现与诊断。 四、了解呼吸系统某些较少见病的x线表现。 【教学内容】 一、了解胸部x线检查方法、价值与限度 二、掌握胸部影像学解剖 三、胸部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四、常见的x线表现与诊断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部毙霉菌性病变、肺结核、肺部肿瘤、以胸外伤、气管支气管异物的x线表现及诊断。 2、了解不常见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的肺x线表现、原因不明肺部病变、造血系统及网状内质系统病的肺部表现以及变态反应引起的肺部病变。 3、掌握胸膜炎、肠胸脓肿及胸膜肿瘤等x线表现及诊断。

4、掌握纵隔肿瘤与囊肿及肿瘤样病变的x线表现与诊断。 5、了解膈膨升、膈下脓肿、膈肌肿瘤的x线诊断。 6、了解胸癌术后改变及并发症的x线诊断。 五、胸部cT诊断 1、胸部cT检查应用价值与限度。 2、胸部cT检查方法。 3、正常胸部cT影像解剖。 4、常见病的cT表现与诊断。 ①掌握纵隔常见病的cT表现与诊断。 ②掌握肺癌、肺结核、肺炎、特发性间质纤维化肺气肿、肺囊肿、肺转移瘤的cT表现。@了解尘肺、结节病及肺血管病变的cT表现- ④熟悉肺门部、胸壁及胸膜常见病变的cT表现。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讲授和阅片见。,电脑幻灯中展示典型病例图片,配以扼要的文字说明加以展开讲解。特别要注意病变图像与正常图像,以及不同病变影像的比较,培养学生阅片发现瘸灶的能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循环系统(32学时) 【教学要求】 一、熟悉心脏大血管的x线检查方法。 二、掌握心脏大血管正常x线表现。 三、掌握心脏各房室增大及肺循环改变的x线表现。 四、掌握常见心脏病的x线诊断。

《医学影像学》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第一章呼吸系统总论 第一节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 纵隔分区:前纵隔位于胸骨后,气管、升主动脉、心脏之前。食管前壁是中后纵隔的分界。胸骨柄下缘至第四胸椎体下缘连线与第四前肋端至第八胸椎体下缘的连线将纵隔分为上、中、下纵隔。 第二节基本病变的影像征象 一、气管、支气管病变 1. 气管、支气管狭窄与闭塞 2. 支气管扩张 二、肺部病变 1. 肺气肿 X 线表现:(1)弥漫性肺气肿:常表现为肺过度充气膨胀(①双侧肺野透明度增加;②胸廓膨大,肋间隙变宽,可形成桶状胸;③膈肌低平,心影狭长;④侧位胸像显示胸骨后透亮区增宽。),肺纹理减少,肺大疱(局限的薄壁含气囊状阴影)形成。(2)局限性肺气肿:常表现为肺野局部透亮度增加。 CT 表现:(1)小叶中央型肺气肿:肺内小圆形低密度区,无壁,周围是相对正常的肺实质,两者无明显分界。(2)全小叶型肺气肿:广泛分布的低密度区,肺纹理稀少。(3)间隔旁型肺气肿:胸膜下小气囊、肺大疱。 2. 肺不张

X 线表现:(1)一侧全肺不张:患侧肺野致密不透光,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对侧肺代偿性通气过度。(2)肺叶肺不张:直接征象为患侧肺叶通气减低,叶间胸膜移位,血管、支气管聚拢;间接征象为患侧膈肌抬高,纵隔向患侧移位,肺门移位,邻近肺叶肺代偿性通气过度。CT 表现:与 X 线胸像征象相似,但CT 显示叶间胸膜移位、血管和支气管聚拢等征象好于X 线胸像。 3. 实变 X 线与CT 表现:(1)肺泡、肺小叶实变:边缘模糊的斑点状、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2)肺段或肺叶实变: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部分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即支气管充气征,实变的肺体积一般无明显变化。 MR 表现:肺实变表现为小片状或大片状异常信号,在 T1WI 上呈中低信号,在T2WI 上呈高信号。 4. 钙化 X 线与CT 表现为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 5. 结节(<2cm)与肿块(>2cm) (1)良性肺结节、肿块X 线与CT 显示边缘清晰光滑,偶有分叶,少有毛刺。结核球内常可见钙化、裂隙或新月样空洞,周围可见卫星灶。 (2)恶性肺结节、肿块X 线与CT 常出现下列征象,但不特异:分叶征、毛刺征、小泡征、支气管血管束集束征、病灶的胸壁侧小片状浸润、增强后结节呈轻,中度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部分结节呈内缘不规则的环状强化。

医学专业学习资源推荐呼吸系统学教材与肺病诊治手册

医学专业学习资源推荐呼吸系统学教材与肺 病诊治手册 呼吸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是医学专业学习中的关键内容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在呼吸系统学习中的效果,推荐以下几本权威且有深度的医学教材与肺病诊治手册,供学生参考使用。 一、呼吸系统学教材推荐 1. 《呼吸系统病理学》 该教材由国内知名呼吸系统病理学专家编写,全面介绍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变化、病因、发病机制等内容。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病理组织切片图片,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2. 《呼吸系统生理学》 这本教材对呼吸系统的生理学原理进行了详细解析,包括呼吸器官的结构、呼吸过程的调节机制以及呼吸系统的功能等。本书内容系统全面,图文并茂,适合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讲解。 3. 《呼吸系统疾病学》 该教材主要介绍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内容。作者通过临床案例的引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与诊治方法。此外,该书还不断更 新最新的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肺病诊治手册推荐 1. 《临床肺病学》 这本手册是一本系统介绍临床肺病学的实用工具书,主要包括各类 肺病的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等内容。书中以疾病分类为主线,详细、简洁地介绍了肺病的诊治要点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该 手册适用于医学学生、临床医师和相关科研人员。 2. 《呼吸系统肿瘤诊治手册》 针对呼吸系统肿瘤的诊治,这本手册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包括肺癌、支气管肺癌等多种类型的诊疗方法和治疗原则。该手册详细介绍了肿 瘤的早期筛查、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案等内容,旨在提 高医学专业学生和临床医师对呼吸系统肿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3. 《肺病的辨证论治与针灸治疗指南》 中医和针灸在肺病诊治中有独特的优势。该手册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对多种常见的肺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进行了详细的辨证论治和 针灸治疗方案介绍。书中图文并茂,对于中医学和针灸学方向的学生 与医师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工具。 以上所推荐的教材与手册都是在呼吸系统学习与肺病诊治方面具有 一定的专业深度和权威性的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自身需 求和学习进度选择相应的参考书籍,全面系统地了解呼吸系统学与肺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导言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应用不同的影像技术,如X射线、CT扫描、MRI和超声等,来获得患者内部身体结构和功能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结果。本文旨在为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者提供一份全面而实用的学习指南,助力其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学习 1.1 解剖学基础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是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入了解。学习者应掌握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位置和相互关系,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同时,理解解剖学术语的使用方法和意义也至关重要。 1.2 影像学物理学 理解影像学物理学的原理是学习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先决条件。学习者需要了解X射线的产生和作用机制,以及不同影像技术的原理。此外,掌握辐射防护和安全性知识,是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一环。 1.3 影像学病理学 影像学病理学是将影像学与病理学结合起来,通过影像学表现来识别和评估疾病的特征和过程。学习者需要掌握各种常见病变的影像学

表现,如肿瘤、炎症、损伤等。此外,对不同器官、组织的病理学特 点也应有一定了解,为影像信息的正确解读提供基础。 第二部分:技能训练 2.1 影像学解读 影像学解读是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者最核心的技能之一。通过认真 阅读和分析影像学图像,学习者需要逐步培养对正常解剖学结构和异 常病变的鉴别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者应学会编写准确和完整的影 像学报告,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 2.2 影像学技术操作 学习者还需要掌握不同影像技术的操作和操作。对于X射线、CT 和MRI等常用设备,学习者应熟悉其使用方法、图像调整和处理技巧。此外,在临床实践中,学习者还应注意辐射防护和安全操作,确保患 者和自身的安全。 2.3 影像学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学习者需关 注最新的影像学技术发展趋势,如数字化成像、多模态影像和人工智 能辅助诊断等。了解这些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 性和效率。 结语

医学影像技术《呼吸系统》

第三章呼吸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对鼻腔的描述中,错者是〔〕 A、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2腔 B、每侧鼻腔可分鼻前庭和固有鼻腔2部 C、鼻粘膜均含嗅细胞 D、鼻中隔的前下部有一易出血区 E、下鼻道前部有鼻泪管的开口 2.鼻旁窦〔〕 A、上颌窦为最大的一对,开口远高于窦底 B、前、中、后筛窦分别开口于上、中、下鼻道 C、额窦开口于上鼻道 D、蝶窦开口于中鼻道 E、鼻旁窦内无粘膜衬附 3.对鼻旁窦的描述中,错者为〔〕 A、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 B、额窦开口于半月裂孔前端的筛漏斗 C、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D、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E、各鼻道均有鼻旁窦的开口 4.喉〔〕 A、位于颈前部中份,下方为喉咽 B、既是呼吸道之一,又是发音器官 C、喉软骨均为单块的 D、可分喉前庭和固有喉

腔2部 E、甲状软骨上角的上端称喉结 5.喉腔〔〕 A、前庭襞位于声襞下方 B、喉中间腔向两侧延伸至喉室,为喉腔分部中容积最大的一部 C、前庭裂为喉腔之最狭窄处 D、声门下腔粘膜下组织较疏松 E、声襞即声带 6.气管和主支气管〔〕 A、气管上接喉咽 B、气管于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C、气管和支气管软骨环均呈“O〞形 D、左主支气管比右侧者粗短 E、右主支气管比左侧者走行倾斜 7.肺〔〕 A、分别位于两侧的胸膜腔内 B、两肺均有水平裂 C、肺的各缘均锐薄 D、肺尖经胸廓上口突至颈根部 E、出入肺门的结构中无肺静脉 8.右肺〔〕 A、分上、中、下3 叶 B、前缘有肺小舌

C、最高部不超过胸廓上口 D、右肺根结构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 E、比左肺狭长 9.左肺〔〕 A、有斜裂和水平裂 B、前缘有左肺心切迹 C、肺根前方有迷走神经通过 D、较右肺宽短 E、左肺根结构中,支气管在前 10.对肺的描述中,错者是〔〕 A、左肺有上、下2 叶 B、右肺除有斜裂外还有右肺水平裂 C、左肺根前方有左膈神经通过 D、右肺根前方有右膈神经通过 E、两肺内侧面均有肺门 11.胸膜及胸膜腔〔〕 A、脏、壁胸膜均可分 4 部 B、脏、壁胸膜均为粘膜 C、肋膈隐窝为胸膜腔的最低处 D、胸膜和胸膜腔同义 E、左、右胸膜腔互相连通 12.对胸膜的描述中,错者为〔〕 A、为浆膜 B、脏、壁胸膜互相移行 C、壁胸膜有肋间神经分支分布

智慧树答案呼吸系统影像学基础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绪论 1.把医学影像学比喻为“看图说话”,意思是说在诊断报告上所描述的内容,一 定是影像图像上面所显示的内容,不能够凭空猜测,随意臆断()。答案: 对 第一章 1.X线前弓位胸片检查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清晰显示()。答案:叶间胸膜积 液;右肺中叶不张;肺尖病变 2.拍摄胸部侧位片时,患侧胸部靠近照片()。答案:对 3.胸部CT是胸部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答案:错 4.肺部MRI信号较弱,难以显示肺的细微结构,显示病灶的钙化比较敏感。 ()答案:错 5.胸部CT增强检查通常是在平扫检查发现病变的基础上进行。()答案:对 第二章 1.锁骨上皮肤皱褶表现为与锁骨上缘平行的_薄层软组织影()。答案:3~ 5mm 2.一般第6肋骨前端相当于第几肋骨后端的高度。()答案:10 3.第1~8肋骨前端有肋软骨与胸骨相连,因软骨不显影,故肋骨前端显示为 游离状。()答案:错 4.右肺门上、下两部相交形成一钝角,左肺门上、下两部相交形成一锐角,以 上均称为肺门角。()答案:错 5.肺的基本解剖单位是()。答案:次级肺小叶 第三章 1.支气管阻塞性改变包括:()。答案: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 气肿 2.右肺中叶不张表现为右心缘旁三角形软组织密度影,其尖端指向()。答 案:外侧 3.厚壁空洞的洞壁厚度为_,薄壁空洞的洞壁厚度为:_。()答案:≥3mm; <3mm 4.错构瘤内可有“爆米花”样钙化,结核球其内可有点状钙化,周围常有“卫星 灶”。()答案:对 5.Kerley B线表现为两下肺野近肋膈角处的外带,有数条平行于肋胸膜的线状 影。()答案:错 第四章 1.支气管扩张症主要表现为()。答案:曲张型扩张;支气管黏液栓;柱状扩张; 囊状扩张

整理关于雷志丹老师《医学影像诊断学-呼吸卷》

整理关于雷志丹老师《医学影像诊断学-呼吸卷》 为了方便大家,我和玉林经过今天下午两个小时的努力,本周医学影像诊断学雷志丹老师给我们的题目整理详情尽在下文: 一、单项选择题 1.胸部平片的________分辨率最高( D ) A 密度分辨率B组织分辨率 C 时间分辨率D空间分辨率 2.MRI在胸部检查中主要用于( C ) A肺实质性疾病B 支气管疾病C 纵隔内疾病及心脏大血管疾病D肺部间质性疾病 3.肋软骨的钙化首先从第________开始钙化(A ) A第一肋骨B 第十二肋骨C第二肋骨D第十一肋骨 4.气管的直径约为( D) A15mm B 10mm C 8mm D15-20mm 5.爆米花状钙化常见于( B ) A结核球 B 错构瘤C 肺癌D 炎性假瘤 6.虫蚀空洞最常见于( D ) A大叶性肺炎B肺脓肿C 肺癌D干酪性肺炎 7.牵拉性支气管扩张最常见于( A ) A间质性肺炎B 大叶性肺炎C 过敏性肺炎D 肺水肿 8.一侧肺不张的最常见的病因是( A ) A主支气管阻塞B 叶支气管阻塞C 基底干支气管阻塞支气管阻塞D中间支气管阻塞 9.前上纵隔常见的肿瘤是( D ) A畸胎瘤B胸腺瘤C转移瘤 D 胸内甲状腺肿 10.肺隔离症最常见的部位( C ) A双肺上叶B 右肺中叶C 下叶后基底段D下叶外基底段 二、多项选择题 1各种实质性肺炎的共同影像学特点为:( ABCEF ) A 非节段性磨玻璃影 B 小叶中心结节C腺泡结节D间质结节 E 肺段阴影F肺叶阴影 2.继发性肺结核常表现为多形态,包括( ACDEF ) A 渗出 B 气胸 C 增殖 D 空洞 E 纤维化 F 钙化

(完整版)医学影像学试题-呼吸系统

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呼吸系统) A型题: 1、形成肺门阴影的主要解剖结构是: A、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结。 B、肺动脉、上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结。 C、肺动脉、上肺静脉、支气管。 D、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结。 E、肺动脉、上肺静脉。 2、不符合气管异物的X线表现是: A、X线不透过性异物,在声门下区及气管内,呈矢状位。在正位片上,仅见扁薄的侧面投影。 B、X线不透过性异物,在声门下区及气管内呈冠状位,在正位片上,能见其最大宽度的阴影。 C、呼、吸两相,肺野透亮度变化小,呼气相时,两肺不能缩小,两肺透亮度仍保持较高。 D、胸部压力高,横隔上升轻微,深呼气相时,心影反比深吸气相时为小。 E、X线所见阴性,不能除外气管内异物存在。 3、肺不发育,下列叙述中哪项不符合。 A、一侧性全肺不发育,显示患侧均匀致密,纵隔移向患侧,横膈上升。 B、健侧肺过度膨胀,并可跨越中线疝向患侧。 C、胸廓两侧不对称,不伴有肋骨脊柱等复合畸形。 D、过度曝光片和体层摄影能直接显示较大的支气管畸形。 E、胸廓两侧对称,但常伴有肋骨、脊柱畸形,膈疝等复合畸形。 4、肺隔离症的病理及其分型中哪项是错误的。 A、部分发育不全的肺与正常支气管不相通,无呼吸功能。 B、病区有异常血管供应,常来自胸主动脉下段或腹主动脉上段。 C、肺叶内型:多位于下叶后基底段,隔离的肺与同叶正常的肺组织被同一脏层胸膜所包裹,分界清楚,但却无法分离。 D、肺叶外型:为副肺叶或副肺段,常为隔下或膈与肺下叶之间的一块无功能的肺组织。 E、常为大囊肿或多发小囊肿,无实质性的块状肺组织,常与支气管相通。 5、肺动静脉瘘的X线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肺野内可见园形或椭圆形均匀致密阴影(由黄豆到拳大),边缘清晰,略呈分叶状,与肺门间可见相连的粗大血管阴影。 B、由于肋间动脉扩大,相应肋骨下缘可出现切迹。 C、透视时,瓦尔萨瓦氏试验,病变缩小,米勒氏实验病变增大。 D、体层摄影可显示凸入支气管腔内的致密阴影,呈息肉状或菜花状阴影,管壁可不规则增厚。 E、体层片可显示病变的清新轮廓,与2—3条肺血管相连,右心插管肺动脉造影可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数目。 6、肺透明膜病的病理及X线表现: A、主要发生于早产儿。剖腹产或糖尿病产妇,可导致新生儿易患本病。 B、两侧肺野透亮度普遍减低,两肺野内有很多细小颗粒状阴影或小结节状及网状阴影,边缘清晰,分布于内中带。 C、充气的气管、支气管可伸展至肺段支气管,肺野外围透亮度增加,病变进展可形成大片状阴影或两肺透亮度减低,似毛玻璃状,心脏、纵隔、横膈边缘模糊。 D、胸廓扩张不良,膈肌位置升高。 E、婴儿肺部的成熟程度和产前窒息的轻重,与病变分布的范围有密切关系,每隔1~2小时摄片观察对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7、不符合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表现是: A、大量结核菌一次或短时间内数次侵入血循环,到达肺部所引起。 B、两肺从肺尖到肺底均匀分布,小点状阴影,约2MM大小。 C、病灶大小、密度基本相同,短期病灶可融合。 D、病灶边缘较清楚,如有渗出性反则较模糊。 E、一周内可出现典型的结节影。 8、颅骨骨折14天,现有血丝痰,胸片上右肺下野有一圆形阴影,约8*8CM大小,边缘清楚,复查肿块缩小缓慢,应考虑为:A、周围型肺癌。

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使用)I序言《医学影像诊断学》,包括老式X线、数字化X线成像(DR)、计算机体层摄影(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等,介入放射学和超声诊断为独立教学课程。本课程就是运用上述多种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旳一门临床学科。老式旳X线诊断是医学影像诊断学旳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旳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

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旳比重。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旳MRI也将部分章节简介。总论部分重点讲授多种成像技术旳原理、图象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措施及应用价值与程度。各论部分讲课次序均按照统一旳方式进行,即各个系统旳检查措施、正常体现、基本病变、疾病诊断。重点讲授正常、基本病变及疾病诊断。各系统讲授重点根据最常用旳检查手段有所不一样,如呼吸系统以X 线及CT为主,骨关节系统以一般X线为主,中

枢神经系统以CT、MRI为主。通过教学内容旳实行,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重要影像学体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教学措施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配讲议。要重点突出旳课堂讲解。除此,每次理论课后均有对应课时旳试验课直观教学,充足运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本大纲合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旳有关问题阐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

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旳、教学规定和教学内容三部分构成。教学目旳注明教学目旳,教学规定分掌握、熟悉和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定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关键内容即知识点如下划实线,重点内容如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教师在保证大纲关键内容旳前提下,可根据不一样专业规定和不一样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简介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照课时数为240课时,理论与试验比值

卫生学校医科大学医学影像诊断基础课程标准

《医学影像诊断基础》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影像诊断学是借助于x线、CT、MRI、超声、核医学与介入放射 学的成像手段,使人体内部器官和结构显现出来,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一门学科。《医学影像诊断学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本课程构建于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病理学基础、x线物理与防护等职业技能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医学影像诊断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影像诊断学的性质、各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各系统疾病异常影像学表现、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等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异常影像学表现有初步认识;掌握对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判断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为从事影像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 实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1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主要职业岗位→确定岗位要求,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应具备能力,能力分析综合→确定教学任务,分解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实训课内容本着面向影像技术专业岗位,融入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前沿内容,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将服务意识、“慎独”精神、诚信教育等贯穿于教学始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以理论为基础,校内实训课的实施模拟仿真操作教学,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能力为中心,结合实践教学理念来开发实训课程体系、决定实训内容、设计实训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建立科学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二、实训教学目的与任务 (一)教学目的 1、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影像诊断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上岗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满足岗位对用人的需求。 2、学生在模拟的影像设备仿真环境中学习与操作,增加其感性认识,拉近与实际工作的距离,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具体病例影像资料分析、多媒体演示、技能操作等多种 2

《医学影像诊断学》分章节试题库含答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分章节试题库含答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试题库含答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章神经系统 (13) 第三章五官及颈部 (32) 第四章呼吸系统 (49) 第五章循环系统 (67) 第六章消化系统 (85) 第七章泌尿系统 (108) 第八章生殖系统 (125) 第九章乳腺、肾上腺及腹膜后肿瘤 (142) 第十章骨、关节和软组织 (154) 第十一章介入放射学 (175) 第一章总论 一、单选题(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 1、X线在人体内的透过率从大到小,其正确排列为() A、气体、液体及软组织、脂肪、骨 B、骨、脂肪、液体及软组织、气体 C、脂肪、气体、液体及软组织、骨 D、骨、液体及软组织、脂肪、气体 E、气体、脂肪、液体及软组织、骨 2、X线成像因素是() A、密度和厚度 B、T1弛豫时间 C、T2弛豫时间 D、流空效应 E、部分容积效应 3、指出与X线诊断和治疗无关的特性()

A、穿透性 B、衍射作用 C、荧光效应 D、摄影效应 E、电离效应 4、装有心脏起博器的病人不能进行下列哪种检查() A、MRI B、CT C、X线平片 D、SPECT E、PET 5、下列哪项不是CT扫描的适应证() A、眼部外伤 B、眼眶内异物 C、眼的先天性疾病 D、近视眼 E、眼球及眶内肿物 6、下列造影不用碘剂的是() A、动脉造影 B、静脉造影 C、逆行肾盂造影 D、脊髓造影 E、胃肠道常用的双对比造影 7、目前最广泛应用于临床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子核是() A、1H氢 B、19F氟 C、钠(23Na) D、磷(31P) E、其它 8、MRI成像参数有()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诊断学 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36学时见习学时:18学时 学分:3 适用对象:医学影像学专业 选修课程:急救医学、断层解剖学、病理生理 前言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传统的X线诊断学已发展成为常规X线检查、CT、MRI及血管数字减影成像等多种高科技诊断设备的综合应用,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又拓宽了医学影像诊断的范畴,从单一的诊断模式向诊断与治疗方面纵深发展,极大丰富了医学影像学的内容。本大纲是为在读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医学影像学》专业课时编写的,大纲的内容是由《实用放射学》改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作为选用教材进行编写。该教材系国内许多知名教授编写,内容丰富,系统性及实用性强,涉及现代医学影像学多学科知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作了相应的安排,分为重点掌握,一般了解及自学三部分,达到学以致用、不够再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了盲目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本课程总学时450学时,大课讲授300学时,小课实习150学时。大课按本大纲进行教学。 课堂讲授与实习课比例为2:1,实习课主要实习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了解的内容不专门安排实习课。 实习课教学要求见与本大纲配套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实习指导。

第一章总论 一、教学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各种不同成像手段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诊断原则与步骤和图像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并对各种成像手段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掌握适应症。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制作的多媒体理论授课,结合实习课现场观看不同的影像设备,领会不同成像技术的原理,通过不同成像技术的影像阅片分析,掌握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及正确书写诊断报告,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影像学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安排:理论课:16学时,实习课:8学时。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前言 了解介绍X线的产生,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掌握X线、CT、MRI图象的特点和临床应用,了解超声图象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第二节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应用 熟悉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各自优势和限度,针对某一疾病、能合理、有序、有效地选用一种或综合应用几种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 第三节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诊断步骤 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步骤:熟悉正常、辨认异常、分析归纳、综合诊断。 第四节正确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书 2

影像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收集精品文档 ============================= ================================= ================================= =========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前言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传统的X线诊断学已发展成为常规X线检查、CT、MRI及血管数字减影成像等多种高科技诊断设备的综合应用,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又拓宽了医学影像诊断的范畴,从单一的诊断模式向诊断与治疗方面纵深发展,极大丰富了医学影像学的内容。本大纲是为在读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医学影像学》专业课时编写的,大纲的内容是由《实用放射学》改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作为选用教材进行编写。该教材系国内许多知名教授编写,内容丰富,系统性及实用性强,涉及现代医学影像学多学科知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作了相应的安排,分为重点掌握,一般了解及自学三部分,达到学以致用、不够再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了盲目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本课程总学时450学时,大课讲授300学时,小课实习150学时。大课按本大纲进行教学。 课堂讲授与实习课比例为2:1,实习课主要实习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了解的内容不专门安排实习课。 ==============================专业 收集精品文档 =============================

收集精品文档 ============================= ================================= ================================= ========= 实习课教学要求见与本大纲配套的《医学影像学》实习指导。 ==============================专业 收集精品文档 =============================

《医学影像诊断学习题集》

《医学影像诊断学》 习题集 (附解答) 目录 第一章总论・3第二章呼吸系统.5第三章循环系统12

第四章骨关节系统..1 3 第五章消化系统..1 9 第六章肝胆泌尿生殖系统..2 6 第七章中枢神经系统..3

等项内 容。 ° 、和电离效应等特性,它们分别 基 X 线穿透性 础。 的影 响。 等 5、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体器官或间隙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对比称第一章总论 、填空题 1、医学影像学包括 4、人体组织器官有不同的 差,使透过人体后的剩余X 线富不均匀。 2、X 线具有穿透性、 3、在阅片时,应分析病变的要点是 对比。引入的 这种物质称 引入这种物质的方法称 6、 X 线图像特点包括 等。 7、 数字X 线成像包括 8、 水的CT 值为 HU,骨皮质的CT 值约为 HU,空气的CT 值约为 HU 9、 在T1加权像上水和大部病变(如肿瘤.炎症.变性.坏死.液化.水肿)为 即长T1信 号。T1加权像上的 即短T1信号通常为脂肪和亚急性血肿。在T2加权像上,水和大部分病 变呈高信号即 信号。 二、名词解释 人工对比 自然对比CT MRA T1WI T2WI 三、选择题(可单选或多选) MRI PACS 介入放射学 CR DDR CT 值 T1 T2 1、 摄胸部平片显示心肺等结构属于 A 、人工对比 B 、天然对比 C 、造影检查 2、 最适合心血管造影的造影剂( D 、特殊检查 A^硫酸顿 B 、泛影葡胺 C 、欧乃派克 D 、碘化油 3、X 线图像显示的不同灰度与 X 线透过的物质密度的关系是( A 、物质密度高,吸收X 线量多,显白影 B 、物质密度低,吸收X 线量少,显黑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