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在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的起步阶段)

一、学习目标

①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②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③简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及其颁行意义

④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⑤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二、重点:“政治建设”,特别是三大政治制度是本课重点。

三、学法指导:本课的学习同学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首先有新中国的成立,才有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开展政治建设的问题,进而引出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后体会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意义。

四、课前预习(把握框架线索)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基石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开国大典

4、成立的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政治制度)

1、 (根本)

2、 (基本)

3、 (基本)

五、知识梳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

(2)内容:大会代表对会议各项报告和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规定国名“ ”。通过《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筹备工作

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基本内容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起着的作用,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为建立作了汇总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开国大典:时间、地点:

(2)新中国车国内立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时间、地点:。②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意义: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过渡状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③原则(特点):体现原则和原则。(《共同纲领》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原则)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初步建立:1949中国人民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2)正式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届一次会议。

(3)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人民政协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6)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⑴背景:中国是一个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局面。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各民族在社会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2)民族原则:、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954年。

(4)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5)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6)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7)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和社会进步

六、课堂材料及分析

课堂材料之一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3.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材料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三康熙帝说:今天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二两部宪法性质有何区别?分别指出其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三,所体现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

七、我的疑问

八、课后巩固

制度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回答1-3题

1、这一制度在我国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此制度是指

A.多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这一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制度是指

A.多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此制度是指

A.多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新中国成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5、2007年,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给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获得解放

B、率先进行土地改革

C、率先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D、率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一、考点梳理 一.经济建设 1.1950-1952年,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主人,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准备条件。 2.1952-1957年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3.1953-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56-1966年,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5.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例:【浙江嘉兴卷】1956年,中国可能出现的景象有( ) A.第一辆国产汽车在欢呼声中缓缓驶出工厂 B.收工后的农民在集体食堂里吃着“大锅饭” C.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到处能够看到大字报 D.全国城乡炼铁炉星罗棋布,炉火日夜不熄二.民主与法制建设 1.新中国成立之前,建立中国革命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这一科学构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祖国统一大业 1.1951年实现西藏和平解放。 2.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设立了各级少数民族自治机构。 3.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例:【内蒙古呼和浩特卷】我国政府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主要是考虑了①三地的现状②三地的历史③三地与大陆的差异④大陆的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四.国防建设 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成为保卫祖国领海和领空的钢铁卫士。2.1966年,中国组建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不断发展壮大,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例:【四川乐山卷】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战略。其目的是A.组建导弹部队B.进一步提高军队现代化程度C.永葆人民军队本色D.完善设立新兵种五.外交成就 1.20世纪50年代: (1)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间关系基本准则。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测试题(答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测试 (一)选择题 1、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是毛泽东于1949年发表的 A.《论联合政府》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持久战》 D. 《论十大关系》 2、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发动统治赖以维持的主要军事力量,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基本成熟,此事件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A.沈钧儒 B.宋庆龄 C.罗荣桓 D.朱德 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7、在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李济深 8、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xx 新xx成立前夕的 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

新中国的伟大建设

新中国的建设 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l·1949~1956年(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的经济就其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①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措施有:没收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开展土地改革,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全国物价,统一财经,实现财政收支、物资供求、现金出纳平衡;合理调整工商业,精简整编国家机构;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对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②1953~1956年,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虽然屡遭挫折,但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9~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最严重困难,但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3.1966~1976年(“文革”时期) 这一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群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 4.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这一时期,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逐步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提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昭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按客观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制定经济政策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适应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过分地夸大入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必然使经济建设遭到破坏。 二.建国后的城乡经济结构调整 1.农村经济结构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底 (3)人民公社化:1958~1978年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到现在 2.城市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①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最新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资料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发展,今天的成就是由昨天的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没有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前三十年的创业,也就没有今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因而在今天对建国后前三十年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做个历史的回顾,是非常必要的。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以下将从个方面来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经济成就。 一.

二.工业成就 解放前,我国工业非常落后,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连一个螺丝钉也要从外国进口。建国后,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带基础上,全国工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 3 95519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达到 2 734.5亿元,年均新增94.29亿元。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1980年增至4 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28年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从各个时期的工业生产总指数来看,以1952年为100,到1957年为228.6,年均增长18%;到1965年为452.6,年均增长12.3%;到1978年为1 598.6,年均增长11.2%。 在1949—1978年问,我国工业建没的伟大成就还突出表现在一大批重点工程陆续建成投产上。首先是从“一五”时期开始的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由限额694个项目组成的大规模建设工程陆续建成投产;后来一大批举世闻名的项目,如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万吨级远洋货轮及5万吨远洋油轮,10万吨水力发电机组,百万伏高压标准电容器,武汉、南京长江大桥和三门峡等水利工程,以及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批世界高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后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后反思 在紧张、兴奋、纠结的心情下开了自己的第一堂市级公开课。我在备课过程中的诸多困惑在评课过程中被同仁们一一指出,顿时感觉“拨云见日”。 第一,以点带面,是否恰当?本课的重点应该是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是重点关注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解析,其他两项制度基本上是略带带过。作为高三一轮复习课,大胆地取舍是否合适呢?而且2011年高考已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上呢?看来,高三一轮复习课还是应该以夯实基础知识为主,光注重整体,忽视局部也是大忌。 第二,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到位。本课是以导学案的模式进行教学的。导学案教学的前提就是预习的充分到位,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可能是因为借班上课的缘故,学生没有及时地预习,导致课堂过程中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的回归而影响了问题探究案的提高。课堂上如何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呢?老师讲,还是学生背?基础知识和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恰当,才不影响课堂对能力的拔高呢?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的难度把握问题。 第三,探究问题的设置跨度太大,思维量大,冲淡了本课的主题。探究一需要联系党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探究二需要联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及启蒙运动的知识。设计的意图

是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但思维量过大,学生思维很疲惫。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进行古今中外的前后联系?需要联系又该掌握一个怎样的度呢? 以上问题是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难点。

高一历史暑假作业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

(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 1、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2、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 A.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 B.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C.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 D.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 3、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背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4、“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 ) 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B.实现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 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 5、下图深色部分代表的是1953年和195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里。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实验学校谭晓丽【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制度建立的背景与民主制度框架的构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及体现的特点。理解建国之初的政治建设为中国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在政治、地理课知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基础知识。 认知水平:在初中历史政治学习的基础上,高一学生通过前期历史学习,已具备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方法:高一学生具备初步的归纳、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建立及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掌握概括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习史料、观察图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掌握感悟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再现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等场面,提供各项制度建立时不同阶层人民的心情与感受,学生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广泛性,感悟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特色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讲授”结合 【媒体使用】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陈逸飞的油画《占领总统府》 这幅画有什么寓意? 生:“青天白日”旗被扔在地上,总统削 去了,意味着国民党垮台了,统治中国22 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了,一个旧政权被 推翻了。即将升起的红旗,意味着新政权 即将诞生了。 【探索新知】 师:新政权到底“新”在哪里?这得从新中国的筹建开始说起。早在1948年4月30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五一”号召,号召各党派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大计,筹建新中国。出示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毛泽东在火车站接宋庆龄、毛泽东在西苑机场迎接各界人士照片。 生:观看图片 师:出示新政协开会的照片,及《共同纲领》的引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 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全国革命胜利在即, 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 为盼!”。

{人教版}2019年高一历史暑期练习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附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年高一历史暑期练习 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 1、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2、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 A.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 B.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C.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 D.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 3、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背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4、“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 ) 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B.实现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 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 5、下图深色部分代表的是1953年和195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里。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体生产方式的建立 B.工业优先发展的挤压 C.农民消费观念的革新 D.农村经济“大跃进”的需要 6、“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 A.是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 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指导思想 D.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7、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就是所说的“几大”,如“十九大”,十九大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这就是“几届的含义”。中央委员会每年至少开一次,第几次就是“几中”。如去年九月中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是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第四次全体会议。几届几中全会”是党的会议。一般而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五年一次,并选举出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休会期间由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代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职权。几大几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所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 例如: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换届,举行第一次会议,称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即“十大一次会议”。2009年二次会议,2010年第三次会议,2011年四次会议,2012年五次会议。然后2013年就又该换届了。选举国家主席。 几届几中全会与几届几次会议前者是指中国共产党第某届中央委员会第某次会议,后者是指第某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某次会议;前者是表示党的中央全会,后者是表示人代会的年会,分属于党政两个体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专题四讲述的是现代中国在政治建设及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作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石,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三个子目组成,根据课程安排,将其调整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及“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两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而1954年宪法

新中国成立 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

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 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中国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阔步前进,1979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也有了重大的突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了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与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 ②、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对高一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经了解,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五、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新中国政治建设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第六单元制定人:时伦香第六单元第21、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 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民主法制建设的构建(1949——1956年过渡时期;由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两极格局美苏对峙)必修一21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会后,中共中央迁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 (3)1949、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组织) 【1949年新政协】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确立了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②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3、政权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二)、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1 人民版必修1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教材分析: 专题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本专题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我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专题的主线之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它们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专题的主线之二“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本课分析: 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因而包括新中国的筹建过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指导要求: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本课内容和地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是专题三课标要求,放在这节课中学习。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象征,是专题三容的延续,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新政权与旧政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h1--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如果说在近代中国109年的历史进程中,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谋求近代化构成其发展的基本脉络,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

国发展的基本脉络。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探讨,着意于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现代中国推向前进的基本线索。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识。一、从对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后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抉择,现代中国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向前推进的。近代中国的起始,不是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09年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这样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中。在近代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作过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的尝试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破土而生但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企盼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却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无数仁人志士以资本主义列强为师的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特征和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经过艰辛的探索,形成指导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确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的正确道路。即:“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样,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客观要求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在实质上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为目的,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

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学生论文 题目: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作者:董琳琳 单位:南阳市十五中 时间:2013-6-27

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其大部分的发展来自于改革开放,其实,提起经济建设的成就,我们是不能忘了新祖国成立初期所做出的努力的。 1949年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的中国,经济频临崩溃的边沿:战火尚未停息,桥梁铁路已被炸毁,矿山工厂基本停工,深重的战争创伤亟需修复;农业上产量低下,旱、涝、蝗灾害连年不断,饥民遍地;工业上只有少数的工业企业且不成体系,大量的工业品都是外国制造,洋货充斥中国市场,工业品国产率很低。市场上物资奇缺,物价飞涨,老百姓生活难以为继。金融上,国民党政府从大陆逃走时的态度是不留一粒粮食一颗稻草给敌人,蒋介石政权所带走的277万两黄金和3526.9万元的银元成为后来台湾经济起飞最初的原始积累。而国民政府撤退后的遗留给共产党人的是政治上的长期对立和经济上 的“一穷二白”“满目疮痍”和“百废待兴”。 当饱经战乱的中国重新获得和平之时,前一个政权败退前所造成的动荡就摆在了新政权面前,好在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共产党人对这样的灾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政权刚刚建立时的热情也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早在1949年初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就及时确定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明确了建国后以进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任务。而到1949年6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毛泽东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

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他号召全党“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面对着一穷二白的中国他们豪迈地宣称,“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气魄是以往中国任何的政党都不曾具备的。 建国后,新中国的执政者们以超乎寻常的革命热情体现于行动中:在政治上建立政权追剿残匪、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的同时,更多地注重经济,注重民生。统一财经保证收支平衡,米棉之战维持物价平衡,土地改革维护农民的利益,民主改革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建国三年,国民经济完成了恢复工作。新中国用三年的时间不仅使经济恢复到历史最好的水平,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还消除了旧社会的陈规陋俗,人们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这样的成就迄今还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一代人美好的回忆。 经济恢复之后的中国政府看到了中国的差距,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毛泽东曾苦恼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主体的中国,完成工业化、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缩短与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学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板书)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