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转化(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关键词:细菌转化细菌转化

一.实验目的

1 .以pGLO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为例,学习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 .验证DNA 是遗传物质,加深对中心法则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转化(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目前常用的转化方法有CaCl 2 法( 化学转化法) 和电转化法。本实验是用pGLO细菌转化试剂盒中提供的pGLO 质粒来转化大肠杆菌,所用方法为CaCl 2 转化法。

pGLO质粒:

pGLO质粒上主要含有两个基因,一个为编码绿色荧光蛋白(GFP) 的基因,一个为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此外,该质粒还整合有一个特殊的参与受体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基因调控体系,转化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只有在培养基中存在阿拉伯糖时才能启动表达。转化子细胞将在不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呈白色而在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显绿色荧光,这种荧光在长波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

三.实验材料

受体菌:E.coli K12 HB101

质粒:pGLO plasmid

转化液(CaCl2 )

氨苄青霉素(amp )

阿拉伯糖(ara)

培养基:固体LB 、液体LB

接种环、移液器等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平板:每组:1 块LB 平板,2 块LB/amp 平板,1 块LB/amp/ara平板

2. 准备感受态细胞:用250 μ l 无菌水或转化液悬浮试剂盒中提供的大肠杆菌菌粉,此即感受态细胞。

3. 活化受体细胞:挑取1 环E.coli K12 HB101 菌液,于LB 培养基上37 ℃活化16-24h 。

7

左图。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1、质量的概念和质量保证 影响检验结果质量的因素很多,实验过程中,仪器、试剂和操作等均会引起试验结果的误差,衡量检验结果的质量常用准确度和精确度,或特异性和灵敏度。具体采用哪一种指标应根据实验的性质决定,目前临床细菌学检验的工作内容大致有3类,衡量起质量的技术指标不完全相同。 第一类是检出细菌的实验,包括标本直接涂片检查和细菌分离培养。现代的细菌感染,混合菌较常见,一份标本中,会有2种以上细菌存在。无论标本直接涂片还是分离培养,检验结果必须如实反映感染病灶中细菌的真实情况。这类实验的质量,应该用细菌检出率或细菌分离率来衡量。 第二类是鉴定细菌的实验。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及形态学、血清学的手段来鉴定病原菌。对分离到的病原菌都做出准确的鉴定,是反映细菌事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类是药敏实验。有稀释法和纸片法,前者是半定量的实验,可以用准确度和精密度来衡量,后者以敏感或耐药的形

式报告,属于定性的实验,但实验过程中测量抑菌环是定量的指标。也应以准确度和精确度衡量。 所以实验室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以上这一点,在实验室的设计和管理方面就应该主动设置误差检测系统,实验中一旦出现误差及时发出警报,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2、室内质量控制 2.1在职人员 2.1.1须受过细菌学检验的专门基础教育以及相关的生物交全防护知识,并以细菌检验为专业,及时终结并积累工作经验。 2.1.2作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技术操作须完全遵守操作规程,并直接参与质量控制工作。 2.1.3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新进展,将所掌握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1.4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培养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班,获取新信息。因为细菌学检验,投资人员培训远比投资与仪器设备更重要。 2.2操作手册及参考书

真菌学实验报告

真菌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1.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 1.3掌握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 1.4掌握真菌的鉴定方法。 二.前言: 真菌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从高山、湖泊到田野、森林,从海洋、高空到赤道、两极,到处都有真菌。真菌虽然不在空气中生长繁殖,但它的孢子却成群的漂浮在天空,只要稍微注意你会发现人类原来生活在真菌的汪洋大海中。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已迈入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真菌学在生物技术的大潮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真菌是原始的真核生物,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真菌生长我繁殖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比动物和植物多得多的后代,能够直接、快速地进行遗传性状分离的

分析。因此,真菌可以作为研究基础生物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真菌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真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植物的生长环境直接影响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植物物种的年代越久远,其生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越丰富:抗病原性能越强的植物,其所含的内生真菌具有抗菌活性的可能行就越大;其所含的内生真菌有可能产生与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抗菌无知或产生抗菌活性物质可能参与了药用植物的抗菌过程,本实验通过植物病原真菌和G+、G-细菌的抑制实验发现茎,根,花,种子或果实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能力,并且对G+、G-有普片遍的抑菌作用。研究和开发内生真菌的寻找新的抗菌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材料与方法: 3.1.1材料: 在校园内采集银杏、喜树、桂花树样品包括叶、茎、根、花、种子或果实。 3.1.2.药品与试剂: 葡萄糖、蛋白胨、KH2P04·3H2O、MgSO4·7H2O,马铃薯、琼脂。孟加拉红,青霉素,链霉素,甲基蓝,蛋白胨,酵母膏,蔗糖,磷酸盐,葡萄糖,琼脂条,无菌水等。消毒剂:75%的乙醇,0.1%升汞(HgCl2),次氯酸钠溶液(含活性氯10%),30%双氧水。双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体积 胞体逐渐大→小 (2)细胞质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 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 大小:大→小 形态: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反思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内容,教学目标是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通过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酸奶等食品,提高动手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内容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和素材。高效课堂的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生在高效课堂中的参与度。 授课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活动环节,看到了学生的反应积极踊跃,兴趣浓厚,并且能够联系生活经验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由此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下面几个方面处理的较好: 1、在教学中,我把“发酵现象”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了改进和拓展,教学效果很明显。分组实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意识。并且我对书上实验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把装好材料的瓶子放在保温桶中水浴保温,温度保持在40 ℃左右,让学生更快看到实验现象,提高了课堂的实验效率。而且拓展了实验,把气球收集的气体通向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产生的气体成分,并请同学闻一闻产物的气味。通过上述处理,学生对“酵母菌发酵”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都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比较容易理解课本上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相关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甜酒的制作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课前把这一制作过程录成了教学短片,而不是利用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源,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甜酒的制作过程加以解说、品尝甜酒,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并且鼓励学生课下亲手制作酸奶,在课外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3、新旧知识的联系。本节知识性内容不多,但与前后知识联系很密切。在教学过程中,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0550445.html,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作者:王勤 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18年第04期 摘要:对实验室常用的几种布鲁氏菌病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为实验室检测不同动物群体选择相应的诊断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室;布鲁氏菌病;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8)04-0025-0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人兽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雌性动物流产、生育力下降,雄性动物睾丸炎,甚至不育,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1 病原学方法 从疑似感染布病的个体中提取血液或其他样本,对样本处理后在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如有菌落生长则通过细菌染色、生化试验等方法鉴别是否为布鲁氏菌,该方法准确性高,但危险性高、操作难度大、分离时间长,对试验环境要求严格,需在特定试验条件下进行。 2 PCR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可通过 PCR、荧光定量PCR以及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等技术对布病进行诊断。其中PCR技术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好、操作较简单等优点,可用于鉴别不同种属的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 技术相较于传统 PCR 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高通量和方便快捷等优势,但由于其引物和探针设计较为困难,且限制较多,对专业技术有较高要求。LAMP可用于对奶、组织等样本的检测,具有操作方便、可视性强、特异性高和试验条件要求低等优点,其灵敏性可达10 pg/反应,且可以在普通水浴下完成反应,适于基层检测使用。但是LAMP存在多重扩增较为困难,样本污染等问题,且对引物设计要求很高限 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使用。 3 血清学检测方法 3.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BRPT是在平板上将30 μL抗原与30 μL血清样品混合,4 min内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来判定阴阳性,该法使用方便、结果判定简单、价格低廉,适用于各种家畜布病的田间筛选,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但是特异性较差,易出现假阳性。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究实验设计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究实验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节的知识背景是,细菌分布极广,地球上人迹所到之处都有细菌。甚至在5m多深的土壤中,1000m以下的深海中,盐分很高的盐湖中,也都有细菌。空气中,各种物体的表面,包括人的外表,以及动物的消化道内,也都有细菌。深海中热泉口附近的水温可达300℃以上,竟也有细菌存在,它们和外周的其他生物组成一个特殊的没有日光的生态系统。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本节的探究实验是在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性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学生会“提出问题,作为假设”。 2、设计思路 本节课着重体现从生物圈的角度认识细菌和真菌的思路。让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进行观察。即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入手,认识细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无声处走进教学内容,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学法指导中,改变以往讲述细菌的知识内容的做法,侧重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和探究,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一定基础。 3、教学中应注意的的问题 (1)培养基和培养皿要严格高压灭菌,这是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2)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珍惜实验机会。 (3)提示学生为什么要选取两套培养皿,目的是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4)强调此探究实验是属于单因素。除采样地点是变量外,进行微生物培养的条件,如温度等要保持一致。 (5)做好标记,设计好实验方案之后,方可打开培养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讨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条件。 2、能力目标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与检验》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肥达反应 3.内基小体 4. 噬菌体: 5.血浆凝固酶 6.败血症 7.灭菌 8.药物敏感试验 9.外 - 斐氏试验 10.L 型细菌 11.菌群失调: 12.微生物 13.细菌 14.最小抑菌浓度 15.菌落 16.汹涌发酵 17.无菌操作 18.流感杆菌“卫星现象” 19.培养基 20.包涵体 21.正常菌群 22. 内毒素 23. 干扰现象: 24.菌血症 25菌丝: 二.填空题 1 L 型细菌是指()。 2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3 细菌 H-O 变异是指()。 4 药敏试验所用标准培养基是,所用菌液相当于()个细菌/ ml ,细菌接种采用()划线接种法。 5 细菌致病因素包括()、()和()。 6 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包括()、()、()和()四种类型。 7 不染色标本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 8 影响革兰染色结果的关键步骤是()。 9 有动力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是穿刺接种线(),无动力细菌穿刺接种线()。 10 糖发酵试验用于观察细菌分解糖是否产()和()。 11 靛基质试验的原理为,细菌产生的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而生成(),此代谢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生成()。 12 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为()、()和()三种类型。 13 葡萄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链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 14 呈现脐窝状菌落的球菌是()。 15 抗 O 试验是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用于风湿热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16 血平板上呈现草绿色溶血环的病原性球菌是()和()。 17 IMViC 试验包括()、()、()和()四项试验。 18 分解乳糖的细菌在肠道选择平板上呈现()菌落,不分解乳糖则为()菌落。 19 KIA 斜面红色表明,底层黄色、有气泡表明()、(),有黑色沉淀表明()试验阳性 20 霍乱弧菌生物型包括()和()。 21 AIDS 的传染源是()和(),传播途径主要有(),()和()。 22 真菌菌落有()、()和()三种。 23 病毒培养方法有()、()和()。 24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和()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 25 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三型,其中容易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是其中的()型。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doc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 S DNA R 型 糖类 + 型 相互对照 ○ 1DNA 是遗传物质 细 蛋白质 脂质 细 ○ 2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菌 DNA 分解物 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论: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二、有关碱基数量计算的归类与应用 1. DNA 分子自我复制的碱基配对 A-T,G-C,T-A,C-G 。 (2)“转录”中的碱基互补配对:A-U,G-C,C-G,T-A 。 (3)“翻译”时的碱基互补配对:A-U,G-C,U-A,C-G 。 (4) “逆转录”时的碱基互补配对:A-T,U-A,G-C,C-G 。 3. DNA 复制过程中的碱基数量计算

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a个, (1)复制n次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数为a(2n-1); (2) 第n次复制,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4.碱基比例的运用 由核酸所含碱基种类及比例可以分析判断核酸的种类。 (1)若有U无T,则该核酸为RNA。 (2)若有T无U,且A=T,G=C,则该核酸一般为双链DNA。 (3)若有T无U,且A≠T,G≠C,则该核酸一般为单链DNA。 三、与中心法则相关的几个问题 1.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为: RNA 蛋白质(性状) (1)在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基因) mRNA 蛋白质 (2)在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传递方向(如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 DNA mRNA 蛋白质 (含胰岛素基因) (3)含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的 为 RNA DNA mRNA蛋白质 (4)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寄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基因)mRNA蛋白质 (5)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RNA蛋白质 2.中心法则体现了DNA的两大基本功能 (1)图中○1体现了对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它是通过DNA复制完成的,发生于 亲代产生子代的生殖过程或细胞增殖过程中。 逆转录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 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 同组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 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 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 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 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 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 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 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 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 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 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 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一般用 于平板培养基的回收率计数。优点是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缺点是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于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如果菌液密度天的话,长不出单菌落。 4.稀释倒平板法:稀释倒平板法是将细菌与液态的培养基混合后倒入培养皿再冷却凝固,使样品中 的微生物细胞充分分散开,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经培养后,单个细胞及聚在一起 的细胞可以生长繁殖,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统计菌落数目,即可用以评价样品中的微生物 的数量。所以细菌在培养基的内部和表面都有,适合厌氧型微生物。 5.菌种保藏:菌种保藏是将微生物的菌种经长时间的保存,不污染其它杂菌,及可保持其形态特征 和生理性状,减少变异,防止衰老,以便于将来使用。保藏菌种一-般是选用它的休眠休,如孢 子;芽孢等等,并且要创造一一个低温;干燥; 缺氧;避光和缺少营养的环境条件,以利于休眠体 能长期地处于休眠状态。对于不产孢子的微生物,应使其新陈代谢处于最低状态,又不会死亡,

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八年级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的应用 2、说出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 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的作用。 5 、关注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 1、说出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三、预习检查 、有的真菌体内含有大量的酶,可以把分解为,如曲霉;有的真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并产生,如酵母菌。有的细菌含有的酶把转化为,如乳酸菌,还能使牛奶变成,使蔬菜变成酸味的泡菜。 2、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于和引起的,它们可以从食品中获取,并在食品中和,导致食品腐烂,因此,食物保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 3、科学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转入一些细菌内部,使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品,这种技术手段叫。 四、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认识细菌、真菌在食品的制作上的应用 1、展示“发酵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讨论并表述出发酵的原理。 2、观察掰开的面包、馒头中的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思考课本P75练习第一题。 3、通过观察、讨论,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总结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 4、制作:根据教材P72制作甜酒 学习任务二:认识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关系 1、观察教材第73页“观察与思考”,讨论并交流各种食品的保存方法。 2、补充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 拓展反思:列举本地人们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咸菜等,思考:怎样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学习任务三:列举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1、阅读课本76页“抗生素今昔”,然后讨论完成课本75页练习第2题。 2、结合教材P74,表述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转基因技术进行胰岛素生产的。 学习任务四:认识细菌与环境保护 1、认真阅读教材,举例说明细菌是如何净化污水的。 2、各小组交流调查的本市有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垃圾处理情况。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五、系统总结: 1.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有的真菌(如曲霉)含有的酶可以把淀粉分解成_________ 有的真菌(如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________ 有的细菌(如乳酸菌)含有的酶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_________ ___________可用于做馒头、面包;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结论的有关解释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出现S型活细菌的可能性及排除 Yong037整理 实验目的: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 实验材料:小鼠、肺炎双球菌(S型和R型)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第一组说明R型肺炎双球菌无毒性,不会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二组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三组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无毒性,不会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四组说明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将R型细菌转化形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 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第四组出现S型活细菌的可能性及排除: 1、基因突变:R型活细菌和S型活细菌均有三种亚型:I-R型、Ⅱ-R型、Ⅲ-R型和I-S型、Ⅱ-S 型、Ⅲ-S型(构成各亚型S细菌荚膜的多糖存在差异);格里菲斯通过实验发现,某亚型的S型菌通过连续的多代培养,其中极少数可能突变成相应亚型的非致病的R型肺炎双球菌,即I-S型—I-S型、Ⅱ-S型一Ⅱ-R型、Ⅲ-S型一Ⅲ-R型;他还发现,向小鼠皮下注射大量R型活细菌,有时可获得相应亚型的S型菌;即R型肺炎双球菌与S型肺炎双球菌只能发生同型突变。格里菲斯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的是Ⅱ-R型菌与加热后杀死的Ⅲ-S型菌,将它们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培养,最终在小鼠体内只分离得到了Ⅲ-S型的活细菌。如果S型菌是R型菌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则分离得到的应该是Ⅱ-S型细菌,而实际得到却是Ⅲ-S型的活细菌,故第四组出现的有毒性的S型菌不是R型菌通过基因突变而来的。 2、S型细菌“复活”:加热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且该过程不可逆;也会使DNA变性:加热会使氢键断裂,DNA双螺旋解开成单链,当温度缓慢降低时单链又可以重新形成双链,称为DNA复性,但蛋白质变性失活后,降温也不可能再恢复其功能,所以,加热杀死的S菌的蛋白质失活了,生命活动就不可能再恢复,而其DNA还是有作用的;再者,1933年,阿洛维将Ⅱ-R型细菌和Ⅲ-S型细菌的无细胞提取液(所有完整细胞、细胞碎片、荚膜分子都通过离心和过滤从提取物中去掉)混合,培养皿上仍长出了Ⅲ-S型细菌。这否认了R型细菌以某种方式使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复活”。 3、转化(基因重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在对数期后期(生长后期)约40min内处于“感受态”,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比其他时期大1000倍。此时,R型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有30-80个“感受态因子”位点。感受态因子是一种胞外蛋白,它可以催化外来DNA片段的吸收或降解细胞表面某种成分,从而使细胞表面的DNA受体显露出来(也可能是一种自溶酶,可特异性地结合双链DNA)。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供体菌)通过自溶过程,释放出自身的DNA片段(已经失活,但双链结构尚存在,分子量小于1×107,约含15个基因),称之为“转化因子”。当“转化因子”遇到“感受态”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时,就有10个左右这样的双链片段与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的“感受态因子”位点相结合,在位点上进一步发生酶促分解,形成平均分子量为4×106~5×106的DNA片段,然后双链拆开,随后其中一条链被细胞膜上的核酸酶降解,降解产生的能量协助把另一条单链推进受体细胞(该过程称为DNA的结合和摄取),与受体菌DNA上的同源区段配对,并使受体菌DNA的相应单链片段被切除,从而将其替换,形成一个杂种DNA区段(它们间不一定互补,可能呈

真菌学实验指导

本课程,本课程是大学本科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介绍真菌分类现状、分类方法(包括传统与现代分类方法的比较)、分类依据及其原则。本课程的教学不限于介绍研究的成果,重在介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所以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设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基本掌握真菌分离、鉴定的方法,并应用于真菌其它领域的研究。 本指导书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

1、实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3 2、实验报告基本内容要求 ???????????????????????????????????????????????????????????????????????????????????????????7 3、实验报告格式????????????????????????????????????????????????????????????????8

实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实验学时:18 实验类型:综合 实验要求:选修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和真菌鉴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采集植物样品包括叶、茎、根、花、种子或果实,然后对分离样品的内生真菌,并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鉴定。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一)实验原理 根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等分子证据对分离到真菌进行归类和鉴定。 (二)实验手段和方法 1、内生真菌分离纯化方法 1.1样品的表面消毒及预处理 分别取根、茎、叶、果实,用洗涤剂在自来水下洗净。 老树皮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后,用镊子取出,于酒精灯上烧灼15秒至表面焦糊,切成1×1cm2大小置于PDA固体培养基上。 对于根、茎、叶、果实按下列程序进行表面消毒: 75%的酒精漂(浸)洗2-3min→无菌水冲洗4-6次→0.1%升汞不同的消毒时间(共设置7个梯度)→无菌水冲洗4-6次→用灭菌滤纸吸干多余水分→无菌刀片将材料切成小块 将根、茎的表皮、韧皮部、木质部大致分开,并切成0.5×0.5cm2大小。将果实的外种皮去掉,消毒之后将内种皮去掉。 灭菌时,沥干的植物材料转放到烧杯中,记好时间,倒入消毒溶液,不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以促进材料各部分与消毒溶液充分接触,驱除气泡,使消毒彻

细菌学诊断技术

细菌学诊断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新的细菌诊断技术和方法已广泛用于食品微生物的鉴别。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及生化反应,已远远不能满足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努力,已创建不少快速、简便、特异、敏感、低耗且适用的细菌学诊断方法,尤其是DNA探针和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明显提高了细菌的诊断水平。 一、快速酶触反应及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测 快速酶触反应是根据细菌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按酶的特性,选用相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将他们配制在相关的培养基中。根据细菌反应后出现的明显的颜色变化,确定待分离的可疑菌株,反应的测定结果有助于细菌的快速诊断。这种技术将传统的细菌分离与生化反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使得检测结果直观,正成为今后微生物检测发展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Rosa 等将样本直接接种于Granda培养基,经18小时培养后,B群链球菌呈红色菌落且可抑制其他菌的生长。 Delise等新合成一种羟基吲哚-β-D葡萄糖甘酸(IBDG),在β-D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生成不溶性的蓝,将一定量的IBDG加入到麦康盖培养基琼脂中制成MAC-IBDG平板,35℃培养18小时,出现深蓝色菌落者为大肠埃希氏阳性菌株。其色彩独特,且靛蓝不易扩散,易与乳糖发酵菌株区别。 二、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抗原或抗体的技术 在细菌诊断中利用免疫学的各种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从而简化了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手续。 1.抗血清凝集技术 早在1933年,Lancefield就成功地用多价血清对链球菌进行了血清分型。随着抗体制备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明显提高了细菌凝集实验的特异性,今天广泛用于细菌的分型和鉴定,如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 2.乳胶凝集实验 将特异性的抗体包被在乳胶颗粒上,通过抗体与相应的细菌抗原结合,产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通常此法需获得细菌纯培养物,再将培养物与致敏乳胶反应。业已用于鉴定大肠杆菌O157;H7 3.荧光抗体检测技术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关键词:细菌转化细菌转化 一.实验目的 1 .以 pGLO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为例,学习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 .验证 DNA 是遗传物质,加深对中心法则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目前常用的转化方法有 CaCl 2 法 ( 化学转化法 ) 和电转化法。本实验是用 pGLO 细菌转化试剂盒中提供的 pGLO 质粒来转化大肠杆菌,所用方法为 CaCl 2 转化法。 pGLO 质粒: pGLO 质粒上主要含有两个基因,一个为编码绿色荧光蛋白 (GFP) 的基因,一个为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此外,该质粒还整合有一个特殊的参与受体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基因调控体系,转化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只有在培养基中存在阿拉伯糖时才能启动表达。转化子细胞将在不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呈白色而在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显绿色荧光,这种荧光在长波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

三.实验材料 受体菌:K12 HB101 质粒: pGLO plasmid 转化液( CaCl2 ) 氨苄青霉素( amp ) 阿拉伯糖( ara ) 培养基:固体 LB 、液体 LB 接种环、移液器等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平板:每组: 1 块 LB 平板, 2 块 LB/amp 平板, 1 块 LB/amp/ara 平板 2. 准备感受态细胞:用250 μ l 无菌水或转化液悬浮试剂盒中提供的大肠杆菌菌粉,此即感受态细胞。 3. 活化受体细胞:挑取 1 环K12 HB101 菌液,于 LB 培养基上 37 ℃活化16-24h 。 4. 转化: 1)在两只无菌离心管 上分别标 记 +DNA, -DNA 。 2)在上述两管中分别 加入 250 μ l 转化液。 3) 迅速置于冰上。 4)各挑取活化好的受 体菌的一 个单菌落,悬浮于两管 转化液中。 5)在标有 +DNA 的管 中加入一 环质粒 DNA ,而标有 -DNA 的管中不加。 6)将上述两管于冰上 放置 10min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习题集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2010·江苏生物,4)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 解析早期人们认为: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不同生物差异的直接原因;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承担者,与生物性状密切相关;蛋白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引起了结构的不同,因此不同氨基酸的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后来发现,蛋白质的热稳定性差,易变性失活,并且不能自我复制,而DNA比蛋白质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答案 C 2.(2012·福州质检)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如下: ①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将有毒的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③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实验①、实验③可作为实验④的对照 C.实验④中的死亡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毒性不能稳定遗传 D.重复做实验①与④,得到同样的结果,说明S型活细菌由R型活细菌突变而来 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可以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但不能证明DNA是转化因子,A错误;在体内转化实验中,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B正确;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是因为其接受了S型细菌的DNA,属可遗传变异,C错误;该实验所涉及的变异为基因重组,D错误。 答案 B 3.(2012·广东六校联考Ⅱ)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令狐采学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关键词:细菌转化细菌转化 一.实验目的 1 .以pGLO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为例,学习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 .验证 DNA 是遗传物质,加深对中心法则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目前常用的转化方法有CaCl 2 法 ( 化学转化法 ) 和电转化法。本实验是用pGLO 细菌转化试剂盒中提供的pGLO质粒来转化大肠杆菌,所用方法为CaCl 2 转化法。 pGLO质粒: pGLO质粒上主要含有两个基因,一个为编码绿色荧光蛋白(GFP) 的基因,一个为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此外,该质粒还整合有一个特殊的参与受体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基因调控体系,转化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只有在培养基

中存在阿拉伯糖时才能启动表达。转化子细胞将在不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呈白色而在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显绿色荧光,这种荧光在长波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 三.实验材料 受体菌:E.coliK12 HB101 质粒:pGLO plasmid 转化液( CaCl2 ) 氨苄青霉素( amp ) 阿拉伯糖(ara) 培养基:固体 LB 、液体 LB 接种环、移液器等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平板:每组: 1 块 LB 平板, 2 块 LB/amp 平板, 1 块 LB/amp/ara平板 2. 准备感受态细胞:用250 μ l 无菌水或转化液悬浮试剂盒中提供的大肠杆菌菌粉,此即感受态细胞。 3. 活化受体细胞:挑取 1 环 E.coliK12 HB101 菌液,于 LB

第四节 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第一篇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细菌 第四节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微生物,细菌性传染病占动物传染病的50%左右,细菌病的发生给畜牧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动物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细菌病的防治工作。对于发病的群体,及时而准确地做出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畜禽细菌性传染病,除少数如破伤风等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作出诊断外,多数还需要借助病理变化初步诊断,确诊则需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诊断,确定细菌的存在或检出特异性抗体。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需要在正确采集病料的基础上进行,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细菌的形态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试验、细菌的血清学试验、动物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等。 一、病料的采集、保存及运送 (一)病料的采集 1.采集病料的原则 (1)无菌采病料原则病料的采集要求进行无菌操作,所用器械、容器及其他物品均需事先灭菌。同时在采集病料时也要防止病原菌污染环境及造成人的感染。因此在尸体剖检前,首先将尸体在适当消毒液中浸泡消毒,打开胸腹腔后,应先取病料以备细菌学检验,然后再进行病理学检查。最后将剖检的尸体焚烧,或浸入消毒液中过夜,次日取出作深埋处理。剖检场地应选择易于消毒的地面或台面,如水泥地面等,剖检后操作者、用具及场地都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2)适时采病料原则病料一般采集于濒死或刚刚死亡的动物,若是死亡的动物,则应在动物死亡后立即采集,夏天不宜迟于6~8h,冬天不迟于24h。取得病料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刻进行检验,应立即存放于冰箱中。若需要采血清测抗体,最好采发病初期和恢复期两个时期的血清。 (3)病料含病原多的原则病料必须采自含病原菌最多的病变组织或脏器。 (4)采病料适量的原则采集的病料不宜过少,以免在送检过程中细菌因干燥而死亡。病料的量至少是检测量的四倍。 2.采集病料的方法 (1)液体材料的采集方法破溃的脓汁、胸腹水一般用灭菌的棉棒或吸管吸取放入无菌试管内,塞好胶塞送检。血液可无菌操作从静脉或心脏采血,然后加抗凝剂(每1ml血液加3.8%枸橼酸钠0.1ml)。若需分离血清,则采血后(一定不要加抗凝剂),放在灭菌的试管中,摆成斜面,待血液凝固析出血清后,再将血清吸出,置于另一灭菌试管中送检。方便时可直接无菌操作取液体涂片或接种适宜的培养基。 (2)实质脏器的采集方法应在解剖尸体后立即采集。若剖检过程中被检器官被污染或剖开胸腹后时间过久,应先用烧红的铁片烧烙表面,或用酒精火焰灭菌后,在烧烙的深部取一块实质脏器,放在灭菌试管或平皿内。如剖检现场有细菌分离培养条件,直接以烧红的铁片烧烙脏器表面,然后用灭菌的接种环自烧烙的部位插入组织中,缓缓转动接种环,取少量组织或液体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 (3)肠道及其内容物的采集方法肠道只需选择病变最明显的部分,将其中内容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刘美君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内容。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已经在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中作了初步的介绍,所以本节关于基本要领和原理的内容并不多,但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本节的内容却相当丰富,为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中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前三节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学习三方面内容: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其中安排一个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

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6、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7、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目的研究临床细菌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从各科室采集的4500例细菌标本进行临床实验。分析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经临床病理证实,临床细菌学检验质量优良为2412例,合格为1778例,不合格为310例,合格率为93.11%。结论规范管理程序,保证标本质量采集的质量,对提高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样本采集;检验质量;细菌学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细菌学检验逐渐成为临床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入院患者进行标本采集、研究等,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由于临床细菌学检验内容非常复杂,包括标本采集、运送、保存、药物过敏检验等多方面的内容,任一环节出错,都会对检查质量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格外注意各环节的操作标准。现对我院采集的4500例细菌标本的检验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抽取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从各科室采集的细菌标本4500例,其中559例血液标本,678例粪便标本,894例尿液标本,686例脓液标本,759例生殖道分泌物,924例痰液标本。 1.2方法将采集的标本进行分类处理,对不同的标本进行临床细菌学检验,记录检验结果。 1.3临床评价标准参照医学微生物检验规范对本组实验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综合评价,以优良、合格、不合格作为评价等级。对不合格标本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 2结果 本组4500例标本,其中优良为2412例,合格为1778例,不合格为310例,合格率为93.11%。其中,以粪便标本和血液标本的检查合格率最高,见表1。本组310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6.89%,其具体影响因素见表2。 3结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细菌学开始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中,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过程主要包括细菌采集、运送、管理、检验等,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检验质量。 3.1影响临床细菌学检验质量的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