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免疫学总结

食品免疫学总结

食品免疫学总结
食品免疫学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

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御功能和有害病理作用及其

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

3.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二复始循环过程。

4.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5.黏膜淋巴系统:是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

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齐冠华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及派氏集合淋巴结等。

6.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

免疫器官的特点区域。

7.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一类小分子

量可溶性糖蛋白。

8.

9.

10.

11.

12.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

的性质。

13.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但当它们与大

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14.异种抗原: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物质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异种血清和蛋白等。

15.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的特性。

16.可变区:指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

17.自身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18.,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

抗原。

19.超抗原:某些物质具有强大的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此物质称为超抗原。

20.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

殊化学基团。

21.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决定簇总称。

22.半抗原-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不同载体与同样的半抗原连接后具有不同的免疫原性,

只有当初次与再次免疫室,将半抗原结合在相同载体上才能产生抗原抗体的增强效应。

23.共同抗原:带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分为类属抗原和异嗜性抗原两类。

24.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别与两种抗原( 共同抗原) 结合

发生反应,此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25.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及大多数蛋白质。

26.半抗原:指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小分子化学物质(二硝基苯)、某些

药物,又称不完全抗原。

27.抗原表位: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

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28.单价抗原:只有一个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单价抗原

29.多价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

30. TD抗原:是指在刺激机体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31. TI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

32.佐剂: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机体,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物质。

33.调理作用:血清中的调理素与细菌和其他颗粒性抗原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

作用。

34.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5.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异性识别结合和清除抗原的免疫分子,是B细胞系

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36.分泌成分: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含糖的肽链,是分泌型IgA分子上的一个辅

助成分,SC以分共价键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并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SC具有保护分泌型IgA的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降解的作用,并介导IgA二聚体向黏膜表面的运转

37.同种异型表位:同一种属不同个体的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

38.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柱动物新鲜血清与组织野种的一组与免疫相关的具有酶活力的不耐

热的蛋白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这一系列的功能蛋白质称为补体系统。

39.MBL途径:是由MBL与细菌甘露糖残基和丝氨基酸蛋白质结合启动的补体激活途径,

其激活过程与经典途径基本相似。

40.组织相容性抗原(MHA):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也称移植抗

原。

4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众多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

抗原。

42.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某一染色体上一组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分子可引起移植排斥反

应,同时参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参与免疫及调解等功能。43.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是在多次输血的患者白细胞中发现的,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

抗原。

44.Fc段:低温下易形成结晶的片段,对异源动物的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fc段,无抗原结合

活性,

45.自然杀伤细胞(NK):无需抗原预先作用,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在机

体免疫监视和早期抗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6.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提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

细胞德尔一类免疫细胞。

47.免疫调节:指机体通过多方面,多层次正负反馈机制控制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时限,以维

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与稳定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以排除外来抗原,在排除外来抗原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自身组织的损伤,及时终止免疫应答。

48.免疫应答:即免疫活性细胞因对抗原的特异识别而活化、增殖、分化,最终形成效应细

胞,并通过其所分泌的抗体或细胞因子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49.Ig类别转化:指B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合成IgM,然后转为合成IgG,IgA,IgE类别

的抗体。

50.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并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分子,

它们介导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换与相互调节,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等。

51.干扰素:在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由白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能够干扰病毒

复制的细胞因子。

52.白细胞介素:在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

53.超敏反应: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免疫应答被增强。在摄

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54.食物过敏:人体对食物中的抗原(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重要的蛋白质营养素)产生的超敏

反应。

55.变应原: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

物质。

56.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害物质质总称。

57.营养免疫学:是研究营养与免疫关系的科学,研究如何通过均衡科学的饮食营养提高和

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预防科学,保证健康的一门科学。

58.

1.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

发育过程: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从胸腺被膜下区进入皮质区,并向皮髓质交界处移行,再向髓质区移行,在移行过程中逐渐成熟。经历复杂的变化:T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CD4,CD8及其他蛋白分子德尔表达等,以及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过程。最终仅有少部分发育成识别抗原具有MHC限制性和对自身抗原具有耐受性的成熟T细胞。

2.抗体的生物活性?1连通抗原赫尔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或非特异性免疫效应分子的桥梁。2

使本来是非特异性发挥功能的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特异性发挥作用。V区的功能:识别和结合特异性的抗原。是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构型决定的。C区的功能:1活化补体.2通过胎盘和黏膜lgG是唯一能从胎盘转移到胎儿体内Ig.3结合Fe受体:调理吞噬作用,发挥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型超敏反应。

3. 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

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抗原与机体之间种系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同种异体间,由于遗传类型不同、组织细胞结构也有差异,也具有免疫原性。

凡胚胎时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自身成分也具有免疫原性。

2) 理化状态:①分子量大小:一般分子量大于10KD免疫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

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②化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质一般没有抗原性;③结构的复杂性:苯环氨基酸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④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④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BCR易接近的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强。

3) 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4) 免疫方法: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TD-Ag与TI-Ag的主要特性比较

4. 重要抗原:细菌性抗原:1菌体抗原2鞭毛抗原和菌毛抗原3表面抗原4细菌毒素5细

菌保护性抗原。病毒性抗原:结构蛋白,功能蛋白和酶类。食品中的抗原。

5.Ig水解片段的性质?以IgG为例:一:木瓜蛋白酶水解:使Ig在铰链且重链间二硫键N

端酶解,1两个相同抗原结合片段Fab(具有与抗原特异结合的功能)2一个可结晶片段Fc(保留有重链的抗原性和相应功能区的生物活性,同种Ig恒定区特异性标志)二:胃蛋白酶水解:C端处断裂1 F(ab)2’(具有抗体活性,可结合两个抗原表位)。2 Fc’(无生物活性,小分子多肽片段)

6.补体系统的命名?1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命名为c1,c2

等2旁路途径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等。3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同种促进因子等。4补体受体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1QR。5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后附加小写字母表示,裂解成较小的片段为a,较大的片段为b,较大的片段继续裂解为小片段为c,d。6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7灭火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表示。8组成某一补体成分的肽链用希腊字母表示。9当2种或3种补体成分的裂解组分再组合成新的复合物时,命名时则将各组分的数字代号及小写英文字母写在C的后面。

7.补体系统组成?1补体的固有成分①经典途径②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③旁路激

活途径④参与共同末端通路2补体受体:可与相应德尔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结合,介导补体生物学效应。3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和膜结合两种形式存在。

8.补体的生物学活性(功能)?1溶菌和细胞的补血作用2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3调

节作用:吞噬作用:补体+抗原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4溶解免疫复合物:通过免疫黏附清除免疫复合物,干扰免疫复合物的形成。5免疫调节作用: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6引起炎症反应:激肽样反应,过敏毒素样作用,趋化作用。

9.补体的活化旁路激活途径?不经C1,C2,C4活化,而是在B,D,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

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级联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最终产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0.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感应阶段:APC对抗原的摄取,加工,提呈,T细胞特

异性识别抗原。2反应阶段:T,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3效应阶段:效应细胞(致敏T细胞)和效应分子(抗体,细胞因子等)共同发挥效应,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基本特征:特异性,多样性,MHC限制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11.抗原呈递的方法(过程)?APC对抗原的呈递1对MHC类分子提呈抗原的识别(内源

性抗原的提呈过程)指胞浆内的抗原,经蛋白酶体降解成小的肽片段,在内质网上与MHC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然后转送到细胞膜表面,供T细胞的识别过程。2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指外源性抗原被摄取后偶遇形成吞噬溶酶体,在吞噬性溶酶体内被降解成小肽片段,与MHC2类分子结合,然后转送大奥细胞膜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的过程。

12.T细胞的抗原识别方式及特点?方式:T细胞TCR与APC表面提呈德尔MHC-抗原肽复合

物结合。特点:具有双识别和MHC限制性1 CD4+ 2 CD8+。T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和细胞因子作用:活化信号1(抗原特异性信号)活化信号2(协同刺激信号)

13.免疫应答调节?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以排除外来抗原,在排除外来抗原的同

时,尽量减少对自身组织的损伤,及时终止免疫应答。1分子水平调节:能够对免疫应答进行调节的分子主要有外来的抗原分子,自身产生德尔抗体和协同刺激因子等。2细胞水平的的调节:免疫细胞之间可以通过细胞因子,协同刺激因子,MHC分子等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免疫应答,以维持免疫功能的正常进行3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在功能和活动上保持一致,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能够产生相互影响,由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受体以及各种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构成免疫调解网络。

14.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德尔免疫应答绝大多数是由TD抗原引起的。

一,B2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需要两种信号,第一信号:抗原与BCR结合物等。第二信号有两种方式。二,B细胞有BCR识别抗原,特点:无须APC细胞进行加工处理,也无MHC限制。三,第一活化信号经由Iga\IgB传入胞内,激活蛋白络氨酸激酶,促使B细胞活化,四,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作用。五Th下拨在B下拨免疫应答中作用,Th辅助B细胞,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15.免疫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3个层次

组成,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大功能。(1)免疫器官和组织1)中枢免疫器宫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是造血干细胞分别分化为B细胞和T细胞的场所。2)周围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淋巴小结及全身弥散的淋巴组织。它们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以及对抗原应答的场所。(2)免疫细胞大体上分为免疫活性细胞、辅佐细胞和其它细胞三类。1)免疫活性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CR 是T细胞惟一特有标志。可按TCR不同把T细胞分为TCR1型和2型。按CD表型则可,把T细胞分为CD4+和CD8+两大亚群。按功能不同,又把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杀伤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和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2)辅佐细胞简称A细胞。

在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是呈递抗原,故又称抗原呈递细胞(APC),主要有树突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B细胞是抗原特异性呈递细胞。3)其他免疫细胞NK细胞是一种天然杀伤细胞。单核吞噬系统,即具有吞噬功能的单个核细胞组成的系统,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以及炎症中的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等,此外,尚有K细胞以及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3)免疫分子:膜型分子:TCR,BCR,CD分子,MHC,粘附分子,其他分子。分泌型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分子,细胞因子。1)免疫球蛋白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分泌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即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Ab)。Ig是由相同二条重链和二条轻链组成。Ig以重链命名,分为IgG、IgA、IgM、IgD和IgE五类。2)补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不稳定的能帮助抗体溶解靶细胞的一组蛋白,称补体系统。

至少有30多个成分。补体激活途径至少有三条: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①溶解细胞与杀菌作用;②促炎作用;③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3)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

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分泌的、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免疫反应的小分子蛋白类因子。

功能:①介导天然免疫应答和效应功能;②免疫调节功能;③调节炎症反应;④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熟的功能;⑤抗肿瘤生长的功能。4)HLA分子:HL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即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编码HLA分子的基因,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又叫组织相容性位点A(HLA)

16.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1)初次应答:当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时,需首先刺激有限的特异

性细胞克隆繁殖才能达到足够的反应细胞数,表现为经一定时间的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检出抗体。①潜伏期长②产生的抗体浓度低③在体内持续时间短④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低,以IgM为主,总抗体水平低。

(2)再次应答: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原有抗体与抗原结合,使抗体效价迅速增加,并活化记忆B细胞。①潜伏期短,一般为1~3天,血液中即出现抗体②产生的抗体浓度高③在体内持续时间长④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高,以IgG为主。总抗体水平高。

17.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及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的组成及作用(功能)?其中中枢免

疫器官包括骨髓(腔上囊)和胸腺。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场所(1)骨髓主要功能为:①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② 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场所。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2)1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B细胞成熟场所,是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是免疫应答的发生部位(1)1淋巴结是T细胞核B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

(2)脾脏的功能;

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4对侵入机体的病原体等有害物质有过滤作用。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功能是:1血液滤过功能2T.B细胞定居,增殖,分化场所3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4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5构成淋巴细胞再循环(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是广泛分布于粘膜固有层的淋巴组织,功能是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2产生分泌型iga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

18.IgA在消化道中的功能?1SIgA构成肠胃道黏膜的第一道免疫屏障,2IgA不能通过经典途

径激活补体,但聚合的IgA不通过替代途径激发活体。3凝聚细菌和中和毒素。4防止食物过敏,5清除血清中的抗原。

19.益生菌与消化道免疫?益生菌是指经口或其他黏膜途径摄入,通过改善黏膜表面微生物

或酶的平衡,几次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而发挥作用的微生物制剂。进入消化道后,能迅速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以及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达到防治消化道疾病和促进生长的双重作用。来源:人和动物肠道内正常生理性菌和非肠道菌。影响:1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增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3抗肿瘤作用4其他作用。

20.简述I、II、III、IV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机体初次接触变应原后产生IgE抗体,当机体再次接触同样变应原,IgE 致敏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即可释放炎症性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平滑肌收缩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即I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由IgG和IgM 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巨嗜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靶细胞(多为血细胞,少数为组织细胞)损伤。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的血管基底膜或组织间隙,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又称免疫复合物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Th细胞在接受抗原提呈细胞的抗原片段后被激活,转变为致敏T淋巴细胞,该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吸引巨噬细胞,或释放溶酶体酶等直接杀伤细胞,产生炎症性病理损伤

21.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特点?自分泌:作用的靶细胞是其产生的细胞,旁分泌:细胞因子

的产生细胞核靶细胞非同一细胞,但二者临近。内分泌:某些细胞因子,通过血液循环对远距离的细胞发挥作用。

来源和产生特点:1多源性:同一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2多向性:一种细胞产

生多种细胞因子。

作用特点:1通过高亲和力受体结合发挥显著生物学作用2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生物作用,无抗原特异性,无MHC特异性。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效应,协同效应。

作用:免疫细胞间提呈交换及调节,全身免疫应答,与炎症反应有关,对伤口愈合,造血干细胞再生分化有关。

22.为什么半抗原只有使用相同载体才能产生再次免疫应答?(为什么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反

应性?)在抗体形成过程中,T细胞是载体反应性细胞,识别载体决定簇,在抗体产生中起辅助作用:B细胞是半抗原反应性细胞,即抗体产生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簇。B 细胞的活化需要T细胞的辅助,而T细胞的活化必须具有T细胞抗原决定簇,即载体启动,因此,一个完全抗原分子必须具有载体决定簇,这样才能活化T细胞进一步活化B 细胞,这就是为何只有在此免疫时,使用相同载体才能产生明显抗体。

23.食品中的抗原物质?1食品成分,特别是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物质,2污染微生物3

生产过程过的各种残留物质,4功能食品中的功能因子5非蛋白质的活性物质

24.补体的结构和功能?

25.SlgA的作用?1能够与入侵的微生物结合,发挥免疫屏障作用。2中和病毒,抑制病毒

复制。3在穿越黏膜的上皮的过程中,SIgA也能侵入细胞的相应抗原结合,将病原体或其产物从胞内带出到黏膜腔,可以避免对黏膜上皮细胞的伤害。

26.肠道微生物分类?1共生性细菌占90%以上,包括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可以发酵碳水

化合物成乳酸等,在肠道形成酸性环境,对其他致病菌产生竞争排除作用。2机会性细菌占10%:包括无致病作用的大肠杆菌,链球菌,及肠球菌。3致病性细菌,少于10%:包括葡萄球菌,部分真菌等,有致病性,也会消耗机体的能量,其发酵产物也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27.食物过敏特点及与其他食物不良反应的区别?食物过敏又称食物变态反应,是指人体对

食物抗原产生的超敏反应,是食物中的天然成分所引起的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特点:同食者中只有个别人发病,而且儿童多为敏感人群。区别:从机理上看,食物过敏反应是以免疫超敏反应为基础,与以上三类食物不良反应有很大不同。除食物中毒比较容易区别外,其他三种虽然机理各异,但发病的特点又有相似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同食者中只有个别人发病,是否发病及病症与个体机能有关。广义的食物过敏也多包括食物特异质反应和食物耐受不良。

28.食物过敏的治疗与预防?影响因素?食物特点?1临床药物治疗与脱敏疗法:临床药物

治疗主要以抗过敏药物如激素,必要时对症治疗。脱敏疗法:确认过敏原后,完全停止食用过敏药物是最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将含有过敏原的食物稀释,再按照方案来增加食物的量,可以逐日或逐周增加,这样经过几个月或几周有些对某种过敏原过敏的人就可以达到正常人的食用量。预防措施:避免过敏原的摄入是食物防过敏治疗的最主要,最简单的方法。常见的加热,酶分解或发酵等方法去除过敏原,食品致敏性标签是避免食用食物致敏源引起的食物过敏反应的重要方法。因素:1患者的敏感程度,2抗体反应生成过快3免疫缺陷4生理效应系统功能改变,5机体阻止抗原入侵能力下降。食物特点:1能耐受食品加工,加热,烹调2能抵抗肠道消化酶3具有高的生物活性4皮试反应呈阳性。

29.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1胚系中众多的V,D,J基因片段。2V-D-J和V-J重排时,基因

片段进行随机组合。3V-D-J连接过程中的核苷酸缺失和N区的核苷酸插入。4L链和H 链之间随机配对组合,5体细胞突变。

30.脾的功能?1过滤清除2T,B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3免疫应答发生德尔场所,

脾脏是针对来自血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也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4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补体成分)。5构成淋巴细胞再循环。

31.淋巴结功能?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对

侵入机体的病原体等有害物质有过滤作用。

32.淋巴细胞的作用特点?1淋巴细胞决定了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和记忆性2淋巴细胞

在一级免疫器官中产生并成熟二级中发挥作用3可以再循环

33.TNF(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活性?1杀瘤抑瘤2免疫调节3促进炎症反应4抗病毒作

用5致热作用6引发恶液质

34.Th1对巨噬细胞作用?生物活性?1 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到感染部位。2活化巨噬细胞。

活性:在抗胞内微生物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引起炎症反应而发挥效应。

35.Th2细胞的生物学活性?通过两种方式提供第二信号辅助B细胞完成体液免疫应答1Th2

细胞—B细胞直接直接接触。2Th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36.MHC功能:1对Pr抗原的处理和呈递2调节免疫应答3对T细胞分化具有影响4诱导

同种免疫应答5HLA与医学的关系。

37.可变区和恒定区,铰链区,J链?可变区指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即

V区。功能是: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这种特异性是由Ig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构象决定的。恒定区:指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序列较保守的区域即C区。其特异性:同一起种属个体,针对不同抗原刺激产生的同一抗体,V区特异性不同,C区免疫原性是相同的。铰链区:位于CHI~CH2之间。富含脯氨酸,对蛋白酶敏感,有木瓜蛋白酶赫尔胃蛋白酶的酶切位点。作用:1易弯曲有利于V区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2使Ig分子发生“T””Y”的构型改变,暴露补体结合位点。J链:一条多肽链,富含半胱氨酸,由浆细胞合成,以二硫键的形式共价结合到Ig的重链上。

38.Ig的抗原表位有?1同种型表位: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都具有的Ig分子抗原特异性的标

记,分布在C区,可诱导产生相应抗体,为种属特异性标志。2 同种异型表位:同一种属不同个体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它是由不同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3 独特型表位:在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V区以及T,B细胞

表面抗原受体V区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不同,其超变区各自具备的独特性抗原决定簇结构为独特型。

39.抗体的生物活性?1连通抗原赫尔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或非特异性免疫效应分子的桥梁。2

使本来是非特异性发挥功能德尔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特异性发挥作用。

1.(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免疫包括(防御,稳定,监视)

2.细胞因子按功能分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

3.抗原的两种特性(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抗体的结构(典型的ig单体呈Y字形)是构成抗体分子的基本单位,单体由4条肽链构成,2条分子量大的重链赫尔2条分子量小的轻链由(二硫键)相连,形成对称结构。

4.按重链抗原性的差异分为(IgM,IgG,IgA,IgD,IgE)。存在方式又分为(膜型)和(分状形)

5.补体系统的组成(固有成分,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6.免疫应答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固有性,天然),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场所(淋巴结,脾脏,等外周免疫器官)

7.T细胞发育成熟过程(胸腺细胞,被膜下区,皮质区,髓质的移行成熟过程)成熟T细胞的两个功能(识别抗原受MHC控制,对自身抗原有耐受性)

8.T细胞发育过程(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胸腺,T细胞,转移,肝脏,淋巴结,扁桃体,抗

原刺激,效应T细胞)。

9.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应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效应,协同效应)功能分类(IL,IFN,CFS,GF,CK)

10.重要的抗原(细菌性抗原,病毒性抗原,其他病原微生物)

11.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12.适应性免疫的类型,根据获得免疫方式(主动免疫,被动免疫,过继免疫)

13.食物不良反应类型(食物中毒,食物特异质发那英,食物耐受不良)

食品免疫学论文课稿

食品免疫学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 学号:2012112098 姓名:朱丹丹

免疫乳与人体免疫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健康,希望食品能够带给他们健康,甚至防止一些疾病。因此,作为乳制品领域的重要分支,免疫乳也受到了国内人的关注。免疫乳是对动物,例如奶牛、奶羊等进行免疫接种所获得的初乳加工制品。免疫乳除含有基本的营养物质之外,还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多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它们对人体的保健与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体免疫;免疫乳;抗体IgG;作用机制; 正文: 一、免疫乳现状及其背景 免疫乳发展简史免疫乳的发展可追溯到1892年,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 最先发现母鼠通过其乳汁的被动免疫可使其幼子获得对疾病的抵抗力,他认为人类婴儿也可通过这一方式获得被动免疫能力,并首先提出“免疫乳”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免疫乳的营养价值及其免疫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做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免疫乳的开发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免疫系统的理论和机制 (一)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覆盖全身的防卫网络,保护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为皮肤、细胞膜、呼吸道、胃肠道、尿道及肾脏。不过,单纯的屏障和和过滤机制并不能完全保护我们,身体有赖组成免疫系统的血细胞和蛋白质发挥防御能力。免疫球蛋白,在血液及组织内循环以加强身体的防卫能力,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也助白血球发挥作用.淋巴细胞是可以记忆如何保护身体的特殊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其中每种淋巴细胞又分为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其中效应B细胞的作用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本节为浅近简介免疫学的最基本内含,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功能产生过程的特点,这些内容将在以后的各章中会逐步介绍。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机体是多种器官系统组成,各自执行专职功能,如呼吸系统主要执行气体交换,呼出CO2,吸入O2,供新陈代谢需要;免疫系统则执行免疫功能,保卫机体免受生物体的侵害。为使医学生在学习免疫学课程之始,即对免疫学有初步印象,本章将简介免疫学基本概念,并从免疫学发展过程理解这些概念的形成,开拓、发展及取得的成就,从而成为一门生命科学前沿的一门医学免疫学科。 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这种通俗认识在科学上的含意则包括:免疫由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执行,免疫系统具有:(1)免疫防御功能: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2)免疫监视功能(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3)免疫耐受: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抗原(解释见后)不产生免疫应答,不导致自身免疫病,反之,对外来病原体及有害生物分子表达的抗原,则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从这层功能上说,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我及非我”功能;(4)调节功能:免疫系统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与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连接,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系统,不仅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亦调节免疫系统本身的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免疫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及B淋巴细胞)及免疫分子(细胞表面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等)组成。体内的免疫细胞通常处于静止状态,细胞必须被活化,经免疫应答过程,产生免疫效应细胞,释放免疫效应分子,才能执行免疫功能。免疫细胞分为两类:(1)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等,这类细胞经其表面表达的受体,能识别一种分子,这种分子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如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4, TLR4)能识别脂多糖(LPS),它表达于多种Gram-肠道杆菌表面,经受体-配基作用,固有免疫细胞被活化,迅速执行免疫效应,吞噬杀伤病原体,并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FN),抑制病毒复制,这类细胞在病原体入侵早期,即发挥免疫防御作用,称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应答不经历克隆扩增,不产生免疫记忆。(2)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即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及B细胞,这类细胞是克隆分布的,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一种识别抗原受体,特异识别天然大分子中的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如蛋白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类脂中的脂酸、核酸中的核苷酸片段)。这些能被T或B细胞受体特异识别的小分子,我们称之为抗原(antigen, Ag)。T 细胞识别的主要是蛋白中的多肽,但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游离的多肽,它们必须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分子组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才能与T细胞受体结合,使相应克隆的T细胞开始活化。但要使T细胞充分活化,尚须抗原提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指宿主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 ①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②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后期为IgG。 ③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 特点: ①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 ③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④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 ⑤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⑥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4.自身稳定:指免疫具有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的机体内环境。 5.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6.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先天性、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没有针对性的抵抗力。 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7.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8.免疫反应(immune reaction):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和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两部分。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医学免疫学知识总结

第三章抗原(Antigen,Ag) 一. 基本概念 1.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2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3 .抗原性:能与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 .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 5.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二.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 .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非己的本质:胚胎期或未成熟免疫细胞发育期遇到的所有抗原,包括胚系及非胚系基因编码的产物为自身物质。免疫细胞未成熟期未遇到的物质为非己物质。 2 . 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1)化学组成及异质性:要求一定的化学复杂性。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2)分子量:10kD以上具有抗原性,100kD以上为强抗原。分子量大,抗原决定基越多。 (3)结构的复杂性:直链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稳定性差,加入苯环氨基酸后,免疫原性加大。分子构象、物理状态等对免疫原性都有影响。 3. 可递呈性:诱导细胞免疫反应所要求。 (二)生物学方面的因素 1 .宿主的遗传背景:相同的抗原在不同动物所诱导的免疫应答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动物的MHC背景有关。 2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的影响。 3. 引入抗原的剂量、途径与次数:剂量应适中;途径依次为皮内--皮下--腹腔、

静脉--口服;间隔适当。 三.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或基本单位,又称表位(Epitope)也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 表位的性质、数目、空间结构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上的不同抗原表位,故有T细胞表位及B细胞表位之称。 1 . B细胞表位的特性: 能识别天然抗原分子的表位,一般为不连续的、经三维折叠后空间构象上聚集形成的基团(构象表位),或抗原分子表面连续的氨基酸片段(长链弯曲折叠处,顺序表位)。 2 .T细胞表位的特性: 只能识别经APC处理过的,经MHC传递的小分子多肽(镶嵌在MHC分子的凹槽中)。它由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顺序表位)组成,在天然分子中是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 四. 抗原的种类 1.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区分:完全抗原、半抗原 2. 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而区分:胸腺依赖抗原(TD-Ag)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 3.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区分: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五. 淋巴细胞激活剂 指一类能使高比例活化淋巴细胞的物质,但它们不属于抗原,因为它们对细胞克隆的刺激不涉及抗原特异性。 1. 丝裂原: 包括多种成分。如植物凝集素(ConA、PHA、PWM),是一类含蔗糖的蛋白质,可以和各种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结合,通过信号传递引起细胞活化、增殖。 常见的淋巴细胞激活剂

食品免疫学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 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御功能和有害病理作用及其 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 3.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二复始循环过程。 4.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5.黏膜淋巴系统:是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 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齐冠华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及派氏集合淋巴结等。 6.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 免疫器官的特点区域。 7.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一类小分子 量可溶性糖蛋白。 8. 9. 10. 11. 12.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 的性质。 13.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但当它们与大 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14.异种抗原: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物质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异种血清和蛋白等。 15.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的特性。 16.可变区:指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 17.自身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18.,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 抗原。 19.超抗原:某些物质具有强大的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此物质称为超抗原。 20.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 殊化学基团。 21.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决定簇总称。 22.半抗原-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不同载体与同样的半抗原连接后具有不同的免疫原性, 只有当初次与再次免疫室,将半抗原结合在相同载体上才能产生抗原抗体的增强效应。 23.共同抗原:带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分为类属抗原和异嗜性抗原两类。 24.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别与两种抗原( 共同抗原) 结合 发生反应,此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25.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及大多数蛋白质。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知识点整理食品免疫学南农

知识点整理 食品免疫学(南农) 免疫学:研究机体与微生物和外来大分子相遇后发生的广义的“免疫”和细 胞及分子变化的科学. 免疫(immunity )的概念 传统: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应答,对于“非己”抗原产生应答,并清除之。 现代: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 体有益,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在 一定条件下,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和结果,如引发超敏 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免疫功能是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 学作用的总称。主要包括: 1、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 护功能。正常时可产生抗感染免疫的作用,防御功能过强会产生超敏反应,过弱 则产生免疫缺陷(后两种情况均属异常反应)。 2、 免疫自稳(immunehomeostasis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血细胞和抗 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份保持免疫耐受;异常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自 身免疫病等 3、 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ee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 突变、畸变和病毒干扰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丧失:机体突变细胞失控, 有 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出现病毒的持续感染。 免疫性疾病: 1 、免疫防御:生理(有益):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病理: 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不足)。 2、 免疫监视: 染。 3、 免疫耐受: 4、 免疫调 节: 常见疾病: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结核病、肿瘤、抗药性。 免疫学发展趋势:应用基础免疫学研究: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疾 病的诊断和防治;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以免疫系统为对象,研究生物系基本问 题,如细胞的发育、分化、活化及其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内蛋白质的转运, 膜信号的传递,生长的控制等;免疫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实验室研究转向生物 高技术产品,如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将其相应试剂盒,基因工程抗体和疫 苗等。 免疫系统的组成:天然免疫系统(所有动物),获得性免疫系统:鸟类以上 脊椎动物。 天然免疫系统组成:1)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毛发和汗毛,呼吸系统纤毛, 肺内 VCO 3,起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泪液、唾液、胃液、汗液等杀菌; 2)血 脑屏障,血胎屏障;3)淋巴组织的过滤;4)炎症反应的病理防御,参与细胞: 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红血球、补体等。 获得性免疫系统:抗原专一的,基于体液或循环物质(抗体和免疫细胞)。 分类:①主动获得性免疫;②被动获得性免疫。T 、B 细胞识别外来抗原,选择性 扩增,效应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 生理: 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病理: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 生理: 生理: 对自身物质无应答;病理:自身免疫性疾病。 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

2020年免疫学指标应用研究进展

范文 2020年免疫学指标应用研究进展 1/ 6

免疫学指标应用研究进展【提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以慢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新的实验室血清免疫学指标有蛋白类如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正五聚蛋白 3(PTX3)、葡萄糖-6 磷酸异构酶(G6PI)、脑信号蛋白 7A(Sema7A)、免疫球蛋白 G4(IgG4)和各种细胞因子类如白细胞介素(IL)-20、IL-21、IL-33、 IL-34、IL-35 等。 这些指标可能与RA 的发生发展相关,同时也可为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新思路。 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为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 RA 疾病的活动期一般有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补体水平升高,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nticitrullinatedproteinantibodies,ACPA)及抗核抗体阳性等表现。 最新的 2010 年RA 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纳入了新的炎症标志物指标,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1]。 同时,除了经典的免疫学检查外,随着RA 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有更多的免疫学指标被发现及应用,本文对RA 的主要免疫学指标及其新进展进行综述。 1 蛋白类

1.1 血清淀粉样蛋白 A 血清淀粉样蛋白 A(serumamyloidA,SAA)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由肝脏产生,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 HDL 结合发挥其生物活性。 既往许多研究表明 SAA 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达升高,尤其当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关节炎患者和正常人相比时,SSA 在RA 患者中表达水平更高,并且与疾病活动度、CRP、血沉呈正相关[2]。 研究表明,SSA 在RA 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 P38 有丝分裂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信号通路来影响B 类Ⅰ型清道夫受体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的生成[3]。 还有研究显示,SAA 比 CRP 更能反映RA 的疾病活动度[4]。 提示 SAA 可能是与RA 疾病活动度相关性更高的生物学指标。 1.2 正五聚蛋白 3 正五聚蛋白 3(pentraxin3, PTX3)在 1992 年被发现,它含 381 个氨基酸,属于正五聚蛋白超家庭。 PTX3 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肝细胞以外的多种细胞产生,正常情况下以备用形式储存在中性粒细胞的特殊颗粒中,当出现组织损伤及微生物感染等炎性反应时才释放出来,发挥其组织修复及重构作用[5-6]。 因其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而备受关注,但最近研究发现,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RA、系统性硬化症、小血管的血管炎等疾病中呈高表达[7]。 3/ 6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2015.12.1 第一章免疫概论 1. 免疫的概念: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1)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 (2)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 (3)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3.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的特点: (1)出生时已具备(早) (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 (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 (4)个体差异不大 4.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 (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 (3)一般不能遗传 (4)个体差异大 (5)具有记忆性 5.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功能? 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前者是由B淋巴细胞,后者是由T淋巴细胞承担。B淋巴细胞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可以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功能。 6.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及其主要特点。 天然免疫是指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接触外来侵染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固有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 特异性的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经由与特定病原体接触后,产生能识别并针对特定病原体启动的免疫反应。特点是:(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 7. 免疫细胞有哪些?其主要功能? 8. 免疫学与食品科学的关系? 9.食品免疫学 食品免疫学属免疫学范畴,其侧重点是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探索食品营养与免疫、食品中一些特殊营养素—活性物质和功能因子实施免疫调节的机理,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实施对各类物质的免疫检测。 第二章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和各自有什么功能?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2.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各免疫器官的特点、功能。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 先天后天 迅速潜伏期 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指宿主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 ①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②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后期为IgG。 ③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 特点: ①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 ③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④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 ⑤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⑥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4.自身稳定:指免疫具有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的机体内环境。 5.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6.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先天性、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没有针对性的抵抗力。 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7.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8.免疫反应(immune reaction):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和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两部分。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骨髓:长骨髓源生各种免疫细胞。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约占40%。 胸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T细胞 禽法氏囊: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等。 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在其内发生、分化、发育、定居并对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结构性淋巴组织,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

理论免疫学研究进展

理论免疫学研究进展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理论免疫学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免疫学问题,以及对免疫学相关的数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的一门科学。随着高通量方法和基因组数据的出现,理论免疫学从受体交联和免疫原理、jerne的相互作用网络和自我选择等经典建模方法开始向信息学、空间扩展模型、免疫遗传学和免疫信息学、进化免疫学、分子生物信息学和表遗传学、高通量研究方法和免疫组学等方面转变。 【关键词】免疫学, 理论;数学模型;生物数学 advances of theoretical immunology jin yan (basic medical college, liaoning universt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shenyang, 110032,)【abstracts】theoretical immunology is to develop mathematical methods that help to investigate the immunological problems, and to study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n immunology. with the advent of high-throughput methods and genomic data, immunological modeling of theoretical immunology shifted from receptor cross linking, jerne interaction networks and self-non self selection, toward the informatics, spatially extended models, immunogenetics and immunoinformatics, evolutionary immunology, innate immunity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第一章免疫概论 1. 免疫的概念: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1)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 (2)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 (3)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3.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的特点: (1)出生时已具备(早) (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 (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 (4)个体差异不大 4.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 (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 (3)一般不能遗传 (4)个体差异大 (5)具有记忆性 5.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功能 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前者是由B淋巴细胞,后者是由T淋巴细胞承担。B淋巴细胞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可以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功能。 6.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及其主要特点。 天然免疫是指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接触外来侵染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固有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 特异性的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经由与特定病原体接触后,产生能识别并针对特定病原体启动的免疫反应。特点是:(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 7. 免疫细胞有哪些其主要功能 8. 免疫学与食品科学的关系 9. 食品免疫学 食品免疫学属免疫学范畴,其侧重点是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探索食品营养与免疫、食品中一些特殊营养素—活性物质和功能因子实施免疫调节的机理,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实施对各类物质的免疫检测。 第二章免疫系统 1. 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和各自有什么功能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2.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各免疫器官的特点、功能。 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知识点整理——食品免疫学(南农)

免疫学:研究机体与微生物和外来大分子相遇后发生的广义的“免疫”和细胞及分子变化的科学. 免疫(immunity)的概念 传统: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应答,对于“非己”抗原产生应答,并清除之。 现代: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体有益,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和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免疫功能是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的总称。主要包括: 1.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正常时可产生抗感染免疫的作用,防御功能过强会产生超敏反应,过弱则产生免疫缺陷(后两种情况均属异常反应)。 2、免疫自稳(immune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血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份保持免疫耐受;异常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自身免疫病等 3、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干扰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丧失:机体突变细胞失控,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出现病毒的持续感染。 免疫性疾病: 1、免疫防御:生理(有益):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病理: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不足)。 2、免疫监视:生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病理: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 3、免疫耐受:生理:对自身物质无应答;病理:自身免疫性疾病。 4、免疫调节:生理: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 常见疾病: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结核病、肿瘤、抗药性。 免疫学发展趋势:应用基础免疫学研究: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以免疫系统为对象,研究生物系基本问题,如细胞的发育、分化、活化及其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内蛋白质的转运,膜信号的传递,生长的控制等;免疫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实验室研究转向生物高技术产品,如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将其相应试剂盒,基因工程抗体和疫苗等。 免疫系统的组成:天然免疫系统(所有动物),获得性免疫系统:鸟类以上脊椎动物。 天然免疫系统组成:1) 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毛发和汗毛,呼吸系统纤毛,肺内VCO2↑,起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泪液、唾液、胃液、汗液等杀菌;2) 血脑屏障,血胎屏障;3) 淋巴组织的过滤;4) 炎症反应的病理防御,参与细胞: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 红血球、补体等。 获得性免疫系统:抗原专一的,基于体液或循环物质(抗体和免疫细胞)。分类:①主动获得性免疫;②被动获得性免疫。T、B细胞识别外来抗原,选择性扩增,效应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