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环境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影响_梁胜

论环境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影响_梁胜

论环境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影响_梁胜
论环境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影响_梁胜

[作者简介] 梁胜(1970-),男,汉族,广东高州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课部公共课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论环境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影响

梁 胜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课部 长沙 410131)

[摘 要]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论述、探讨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下列三个方面对于儿童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1)家庭的经济地位、亲子之间的交往、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期望值以及儿童出生的顺序;(2)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课堂教育、儿童的伙伴关系;(3)社会文化的开放度、平等程度、变迁等。[关键词] 儿童发展;家庭;学校;社会文化 一、引言

儿童的发展是研究人类发展和青少年时期变化历程的学科。它是发展心理学或者称之为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我们在整个生命进程中经历的全部变化。这一领域中的丰富的多样性吸引着许多致力于儿童发展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事实上,科学好奇心只是促进儿童发展在今天成为一个令人振奋领域的原因之一。来自社会的要求改善儿童生存状态的压力同样对儿童发展的研究起着推动作用。举例来说,20世纪初公共教育的出现导致了人们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等方面知识的渴求。儿科医生对增进儿童健康的关注增加了对儿童生理发展和营养问题探求的需要。公众服务机构由于欲解决儿童的焦虑及行为问题而渴望得到有关儿童人格和社会发展方面研究的成果。同时父母们对于获得有利于自己孩子发展的子女教养措施方面建议的需求也没有间断过。

对于儿童系统研究最早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此,儿童发展的理论结构逐渐形成了,使得研究人员与父母对儿童发展的指导有了依据。在儿童发展领域,存在着大量的持有各种不同观点的理论,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作出全面的解释。即便如此,这些理论还是有助于我们对于儿童发展的进一步了解。对于儿童的发展,人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哪一个因素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J o h n L o c k e ,1632-1704)是第一个宣告明确、全面的环境论的人。他指出,儿童既不是天生的善良,也不是天生的邪恶,他们天生什么也没有;儿童的心理最初不过是一块白板,一块未写过一个字的蜡板,不管心理成为怎样的,它几乎完全是学习与经验的结果。如果儿童是天生的空无所有的生物,他们就都是平等的。如果一些人在某种情况下比别人好些,这只能归因于有利的环境。教育所有人成为平等的人,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从洛克的环境论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是多么重要。尤·布朗芬布伦纳(U .B r o n f e n b r e n n e r ,1979)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对于环境与个体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他指出,环境是包含有机体以外的、影响人的发展或者受人的发展影响的任何事件或条件。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展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个体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一般是指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而不良的环境则会抑制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本文将从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论述、探讨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

二、家庭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般说来,家庭是由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社会成员构成的特定的集团。儿童出生后,长期生活在家庭之中。儿童与其父母、兄弟姐妹间的依恋关系往往是终身的,而这种家庭内部关系也是儿童

45

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模型。在家庭中,儿童经历了最早的社会冲突。父母的管教、兄弟姐妹的争执让儿童理解了服从与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给了他们机会学习如何影响他人的行为。总的说来,家庭是儿童学习语言、技能以及社会和道德价值准则的最早的环境。因此,家庭的经济地位、亲子之间的交往、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期望值以及儿童出生的顺序等对于儿童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1)家庭的经济地位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贫穷带来的压力削弱了家庭内的关系。贫穷的家庭有着许多日常生活的烦恼--债务、失业、失去福利、生病等。当日常生活出现危机时,父母会变得很压抑、心烦、暴躁、愤怒,从而导致家庭婚姻出现危机。父母会对孩子不管,孩子会受到伤害。对于这些生活在单亲家庭、条件恶劣的家庭以及无家可归的儿童来说,这种负面的影响就更加严重。家庭贫困发生的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对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破坏也就越大,这其中还包括儿童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有些儿童跟随父母长期劳累,衣食不饱,但如果父母以自己正直的品行,对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与孩子民主平等的沟通方式,那么儿童会对劳动者表示出极大的同情,逐渐养成坚毅、自主的性格。但如果父母对于孩子采取专制、严厉的态度,经常对孩子训斥以至于体罚的话,那么儿童则可能会形成自私、反叛、残暴的性格。而有些儿童虽然跟随父母过着奢华的生活,衣食无忧,但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则孩子可能会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形成骄横、依赖的特征

(2)家庭亲子之间的交往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最初受教育的场所。父母对于儿童个性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儿童从小离开父母的教育与照顾,缺乏感觉刺激,生活在单调的,变化较少的环境中,那么他们的智力与言语的发展都比较迟缓,情感不丰富,表情也较呆板,个性也较内向。家庭中亲子之间的交往对于儿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a)言语交往是儿童智力与人格的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能够在婴幼时不断得到丰富的言语刺激,会促使他们的智力与人格迅速而多方面的发展;如果在婴幼时的言语刺激缺乏,或者脱离人类社会,没有进行人际交往的话,他们的心理就会受到影响。这一时期的儿童如果能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话,就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丰富的言语刺激,增长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心理日渐丰富。(b)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是双向的过程。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反应来理解儿童。例如,父母给孩子喂食物,通过孩子吃食物的情况来决定喂多少,通过孩子的肢体语言来理解孩子的想法并且给予相应的反馈。反馈越多,对于儿童的发展就越有利。

(3)家庭教育态度与方式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

已经有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态度与方式对于儿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戴安娜·鲍姆林德(D i-a n a B a u m r i n d)通过观察父母对于家庭环境下和实验室中学龄前儿童的影响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搜集了关于儿童教养方式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种:权威型(或民主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漠不关心型。权威型或民主型是大多数人认同的教育方式。民主型家庭的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动机。因此,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和睦、温暖和民主的气氛是十分重要。在这种气氛下,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交流关系,孩子的发展特别好,这些儿童心情愉快,面临新的挑战时信心十足,并且有足够的自控力来抑制自己的破坏性行为。随着青少年的成长,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还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高水平的自尊、社会与道德的成熟度、学习的努力程度、大学期间的学术成就和个人抱负。总之,权威型家庭的教育是合理的、民主的,承认和尊重了父母与儿童双方的权利。专制型家庭的教育中的学龄前儿童存在焦虑、退缩、抑郁的特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容易表现出敌对的攻击性行为。放任自流型家庭教育中的儿童非常不成熟,当要求他们处理与他们当前的期望相冲突的事情时,他们很难抑制自己的冲动,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表现出反叛行为。并且常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过分地依赖成人,做事情经常半途而废。漠不关心型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在满足了儿童最低的衣食要求之外,就不再尽心尽责。如果儿童在早期就处在这种教育之下,就会形成依赖行为,攻击性强,行为容易出轨,并且他们的家庭关系、认知、游戏、情感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摧残。

(4)家长的期望值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

费特莫尔认为创造力的提高与家长的期望值有密切的关系。家长期望值高时,即使孩子表现较差,还仍然鼓励他们,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进行肯定,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大量的事实证明,家长的期望会促进儿童向家长期望的方向发展。

(5)儿童出生的顺序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

希尔顿(I.H i l t o n)经过研究发现,家庭中儿童的出生顺序和儿童行动的依存关系。他的研究说明:第一,长子对于母亲的承认和援助有更大的追求倾

46

向。第二,长子儿童的母亲根据孩子的成绩表示抚爱,而由于长子的作业完成的更好,增强了母亲对于孩子成功的确信,反过来又受到儿童的爱。这不仅说明长子对于实现当成人的愿望,也说明母子间有较强的同一步调的倾向。罗伊(A.R o e)经过研究发现,在许多领域有成就者大多数是长子或长女。这些事实说明,儿童的出生顺序与儿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最早出生就意味着儿童在家庭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在家庭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就影响了儿童的发展。所以,给予儿童以特殊的注意和重视,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

与其他儿童活动的非正式机构不同,学校是正规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而这些知识与技能正是儿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所必需的。学校在儿童发展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生活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时期。学生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接受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着自己的个性。

(1)师生关系的影响

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特定的工作关系和心理交往关系,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既由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所决定,又受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制约。在学校中,教师有一定的权威性,儿童对于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与依恋之情,教师的能力结构、性格、行为、品质对于儿童的发展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智慧、感情、意志品质和学习态度的发展,影响着他们个性的形成。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和控制学生,使他们在掌握一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与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性。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文化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任务,而且发挥着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作用。《礼记》上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师说》上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过程中,不仅知识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而且教育言行本身也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象和思想观点,它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本人应该有好的道德品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用高尚的情操来感化学生,通过身体力行为学生来树立榜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二,从劳动对象的特点来看,儿童由于在知识、智力等方面处于相对不成熟期,其独立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欠缺,而模仿是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的言行成为他们行动的充分依据,这使得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任何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的思想品德、知识以及言谈举止都在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与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学生的知心朋友。②理解与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④善于了解与把握自己。

(2)课堂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课堂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种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得最为广泛的有传统型与开放型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传统型的课堂教育中,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被动。教师是知识、规则和所有决定的唯一权威,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授,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听课,而评价学生进步的标准则是他们是否与同年级的其他学生在相同的期望上保持一致。

在开放型的课堂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温和的角色,根据学生个人的需要为提供指导、帮助,并且与学生共同做决定,而学生则按照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的进度。相应的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是考虑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来看他们是否有所进步,他们与同龄人的横向比较并不重要。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受此理论的推动,开放型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普及。综合众多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型课堂的儿童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很小,但儿童如果只是被动地坐在座位上而不是积极地进入教学的中心角色,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散失信心,在难题面前退却,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焦虑行为,如在座位上摇晃、窃窃私语,遇到问题退缩不前。但是,开放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较独立,重视并尊重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他们比较喜欢学校。研究显示,传统型课堂中的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如那些在开放型课堂中的同龄人(B u r t s e t a l.,1992;H a r t e t a l.,1998),对儿童的成就动机和学习有消极影响。

(3)儿童的伙伴关系的影响

儿童的伙伴关系是存在于儿童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反映了儿童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儿童在学校中交新朋友并维持友谊的范围可以预测他们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成就。一旦儿童

47

在学校中形成新的社会支持的基础,就通过各种途径将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这些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儿童学习上的竞争能力。

儿童的不同同伴关系会引起儿童的不同情绪体验,如果相互之间的需要得到满足,则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儿童之间的交往处于一种平等的气氛中,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互相模仿、学习对方的创造方法和技巧。研究发现,小学中的男孩如果与同学的关系充斥着冲突,那么他们在学校中会感到孤独而导致厌学。与同学的关系充斥着冲突对于男孩的危害要比女孩大,因为男孩通常没有亲密的朋友,而且通常男孩在失去一段友谊之后不会再结交新的朋友。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的男孩可能会适应不良并且会出现攻击行为,这又导致了他们在结交朋友以及学校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我们应当培养儿童早年的社会交往技巧,将儿童送到学前班学习以及帮助他们建立和维系校内外的同龄伙伴关系,尽可能多地与朋友保持联系。很快我们会看出鼓励儿童之间的交往对于儿童今后能够很好地适应学校的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文化对于儿童的影响

儿童的交往以及游戏等行为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在推崇集体主义的社会中,儿童的社会行为与以个人主义为主流文化的社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中国的儿童往往一起进行游戏,这要求儿童间高度的合作。在像社会角色扮演游戏这样一些早期的游戏中,他们的行为中包含着大量的模仿成分,整齐划一,并且还有亲密的身体接触。这些游戏也反映了中国是一个强调集体和睦的国家。

不同的文化对于儿童游戏重要性的认识也将影响儿童合作行为的质和量。在美国,亚洲裔的父母比白人父母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它看成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他们的孩子在幼年就很少玩“过家家”一类的游戏,相反更多的时间是花费在单独的游戏与平衡的游戏上。这种文化观念中对于个性与自我价值的忽视,或许是促使美籍亚洲裔儿童较少参加社会性游戏的原因之一。具体说来,社会文化对于儿童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文化的开放度

一个社会的文化开放度对于儿童的影响很大。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文化应该是全面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能够接纳不同的文化,而不是只重视本国的文化而排斥其它文化的单一文化。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受儒教思想的影响绝大部分时期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是不可能产生开放文化的。因此,社会人才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2)文化的平等程度

男性的发展优于女性,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由于社会文化对于女性的歧视所造成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思想盛行,女性在社会上受到歧视,发展的机会远少于男性,由于这种不平等的待遇,造成了封建社会中男性的发展远优于女性。而现代社会中,由于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男女平等的思想也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女性的发展比起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

(3)文化的变迁

当一种文化离开了原来的发展轨迹,而朝着一种新的代表进步势力的方向发展时,这种新生的文化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五四”运动的兴起,我国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仅仅从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论述、探讨了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影视、计算机网络、婚姻关系、民族等等对于儿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没有一一论述。

[参考书目]

[1]高玉祥著:《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曹能秀、王凌著:《外国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理论》,云南民族

出版社,2000年

[3]石鸥主编:《教育学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董奇著:《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5]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

出版社,2003年

[6]黄希庭主编:《简明心理学词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

(责任编辑:贺志明)

48

居住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专业研究)

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活动以“关注人、关注家、关注下一代”为主题,旨在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温馨、欢乐的家园。恰逢“天时地利人和”,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居住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多大、如何为孩子营造健康之家等话题,成为人们的议论焦点。 “孟母三迁”的现代版故事 面对记者采访,刚搬来长沙晚报宿舍小区的殷先生笑脸灿烂:“搬了三次家,终于为我儿子找到了一个好的住所。小区里安全静谧,草木四季葱茏,健身设施齐备,左邻右舍熟识,文化气息浓郁,儿子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尽情地在院子里撒野、在图书室里学习,还有,小区旁边就有蓝猫幼儿园和大同二小,儿子上幼儿园和上小学都非常方便。我相信,这样的居住环境对儿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好处的。” 关于“环境”的定义,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系教授张卫民给出了一个答案:“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够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对于类似殷先生的现代版“孟母三迁”之举,张卫民教授赞许说:“这是对儿子健康成长负责任的体现。” 居住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张卫民教授表示“相当重要”,好的居住环境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好的居住环境则对孩子的成长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

什么是好的小区环境呢?张卫民教授给出了5条衡量准则: 首先是幽美的自然环境,孩子在小区里就能看到春华秋实、夏雨冬雪,于四季美景中陶冶美的情操。而且,生活在宁静、清幽环境中的孩子智力优秀、智商较高,相反,噪声充斥是智力开发的障碍。 第二是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小区邻里之间的相互走动中,让孩子学会宽容、奉献、分享、合作等种种健全性格,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陋习。 第三是良好的文化环境,小区自建活动室、图书室,不仅能让孩子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是“把每个家庭的孩子看成是小区孩子”的温馨之举。试想想,如果小区能够把放学回家的孩子召集到小区活动室、图书室学习,将为多少业主家长解除后顾之忧(如沉迷网吧、安全隐忧等等)? 第四是完善的典章制度,这其实是优秀小区的人性化之举,比如道路标志、池塘水深危险标志……尽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五是配套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匮乏,业主孩子无法就近上幼儿园、上小学,是许多新开发楼盘的“软肋”。好在一些开发商已经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幼儿(幼儿园)

---------------------------------------------------------------最新资料推荐------------------------------------------------------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幼儿园)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幼儿生理的发展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生理发育期。 海狸在出生几个小时就能够潜水、屏住呼吸游泳;田鼠和家鼠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只要几个星期;而人类需要生命的五分之一的时间去完成其成熟过程。 幼儿的生理发育主要是指身体各部分、各种器官、组织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长是指数量的增加,是指整个身体和器官可以用度量衡量出来的变化,如身高、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 发育是指质的变化,如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等。 幼儿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了解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将使我们更加懂得该怎样对待幼儿,理解并尊重幼儿。 二、幼儿动作的发展正是由于人类动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度复杂性、控制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得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的动作发展是其生活、游戏、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动作的发展本身有着严密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 1 / 6

定的常规,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 研究幼儿动作的发展过程,掌握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助于丰富人类对幼儿成长过程的了解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理解。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我们平时常说的侧耳倾听、聚精会神、目不移睛,实际上都是人在注意时的一种状态,即人在注意时的外在表现,心理学上说的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在其心理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 当人们处在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时,实际上都存在着一种大致相同的心理状态,存在着对某种事件和现象的心里倾向性。 正是因为有这种特殊的集中,即注意的集中才能完成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否则就不能完成任何活动,即使是最简单的活动。 因此、注意总是有一定对象的,并且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四、幼儿感知与观察的发展如果你将一只苹果放在 7 个月大的婴儿面前,他一定会伸手去抓。 苹果的红色,在他的眼中引起视觉;苹果的香气刺激他的鼻子,引起他的嗅觉;抓到苹果后,苹果光滑的表层,苹果的温度引起他皮肤的触摸觉和温觉;苹果的重量引起他的本体觉;咬在嘴里的甜汁会引起他的味觉。 。 。 。 。

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03803985.html, 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作者:王鑫鑫 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06期 摘要:现代幼儿教育就是环境教育。环境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就年龄而言一般是成 反比的,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就越深刻。因此,重视环境教育,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需要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园坚持以人为本、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大教育观,对幼儿园、家庭、社会三大环境进行优化整合,给孩子营造一个快乐天地,把玩的权利还给孩子,使孩子在玩中与环境融合、对话、使孩子在玩中探索精彩的世界,使孩子在玩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了其整体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主题活动 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是幼儿进行交流的载体,是幼儿进行合作的舞台,是儿童表达的方式,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创设环境要考虑教育目标体系和幼儿年龄差异 目标体系指导着幼儿园的整个教育过程,幼儿园的每项工作都要围绕着教育目标,为教育目标体系服务,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可以促进幼儿成长,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它和其他的教育工作一样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一)熟悉的环境。幼儿在其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对不熟悉的环境,如不熟悉的人或不熟悉的地方产生害怕感,一般情况下,幼儿喜爱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环境利于帮助幼儿克服害怕感,当一个陌生人出现时,如果有熟悉的人在身边,幼儿就不会害怕,因此,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应尽量为幼儿提供熟悉的,并与幼儿生活体验相符合的环境,使幼儿对周围消除陌生感,并喜欢投入这样的环境。 (二)富有新意的环境。富有新意的环境能吸引幼儿,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果让幼儿始终处于单调、枯燥的环境中,他们就会对周围的环境失去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富有新意的环境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幼儿进行充分的教育,其次是有创设独特而富有情趣的环境并提供生动的活动形式。 二、围绕着生成课程的内容来源进行环境创设 我们可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共同生活的矛盾和冲突,幼儿身边的人或事,社会热点话题,动植物和自然规律等生成的课程的内容来源进行选材,创设环境。 三、变静态环境为动态环境

探究不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探究不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顾艳娟08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各种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儿童时便打下了基础,人们总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约定俗成去教育影响下一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地独特的风格,从而影响着儿童的发展。而良好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学校教育,电脑网络为人们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交流信息,促进个人心理成熟和个性的发展。另外对其中的不足之处稍作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环境;发展;影响;生态圈;家庭;学校;社会;电脑网络 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儿童发展的生态圈——家庭、学校、社区,这些环境被专家们称为儿童发展的生态圈。对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的探究,在心理学甚至教育学界从未停止过,从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到斯腾“幅合论”;从华生“环境决定论”到鲁克森伯“共同决定论”,这些都是在探究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也愈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趋势。〔1〕在传统研究中,一般学者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归结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大类。而外部环境又包括:社会、家庭、学校。〔2〕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学校即社会的一部分。所以今天我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将学校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来研究。同时,加入了电脑网络这一特殊的现代化工具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分布图) 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主要指遗传方面的作用,这一方面的研究历来都深入而周祥,在这里我便不再赘述,下面我主要探讨一下外部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培养了不同的人类群体。中外有不同是许多人所共认的,然而广博的中国也有东西、南北之差异。就江苏来说,还有江南、江北之异。江南地区的人多乖巧、细心、谨慎、清秀,而江北地区则以豪爽、豁达、有气量、不拘小节而见称。

《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宁河二幼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题的提出: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地球的生态环境已受到人为的破坏。保护好地球是人类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选择,当今社会环保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热衷话题,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相应的环保问题也接踵而来,逼迫着全球,环境教育,近年来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环境,周围的环境也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有识之士提出:环境教育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从娃娃抓起。但幼儿园究竟应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呢? 2.现状分析: 本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对周围环境是有一定感受的,但是对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缺乏关注、对自己生活着的地球的生态现状也不了解。 我们应该把“环保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这是他们人生起锚的一项社会任务。 2、只重视幼儿的环保教育,忽视教育者自身的环保素质。 3、夸大园内环保教育的作用,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部分家长环保意识淡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但是我们的部分家长环保意识淡

薄,浪费资源、损坏公物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3.如何解决: 1、从认识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三月二十二日“世界水日”,四月二十二日“地球日”,五月三十一日“世界无烟日”,六月五日“世界环境日”,组织环保知识小竞赛,环保小游戏,增强环保意识。 2、在加强孩子环保教育的同时,先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环保意识。要不断学习环境知识,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刻树立绿色教育观念,用心去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孩子心目中树立环保卫士的神圣形象。 3、将环保教育的目标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及游戏活动中去,实现教育的整体性、统一性。 4、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环保教育的影响,做到家园教育目标一致。 本次研究将对园内在册的大中小三个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研究,在研究本课题以前,我们已经在全员范围内,进行“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和“利用游戏形式促进幼儿健康领域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有相关的成果,既结题报告和成果论文。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情感和责任感,探索、发现、感知不洁空气对人体的危害。 2. 帮助幼儿形成初步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行为方式,如处理生活垃圾,保护花草树木,维持地区生态平衡。 3. 帮助幼儿认识人类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幼儿了解废水污染给水生动物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A(答案)

《幼儿心理发展理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低级心理机能:指感知、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动作思维等。 2、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新行为。 3、机能不对称原则:对于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为有效,因而导致一只手、一只眼、一条腿笔另一只手、另一只眼、另一条腿占优势的结果。 4、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停滞:在里必多的发展过程中,由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阶段。 1、依恋:幼儿与养育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2、同化:指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 3、退化:发展到下一阶段的里必多又回到先前的阶段。 4、本我:原始的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5、行为模式:神经运动系统对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 1、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幼儿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2、顺化: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3、自我中心:幼儿以自己的观点来看到问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4、发展: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班杜拉) 2、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快乐原则) 3、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斯金纳) 4、霍妮认为当幼儿的人际关系出现困扰后,就会出现什么?(基本焦虑) 5、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成熟) 6、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 7、霍妮认为,造成女性心理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化) 8、班杜拉的理论注意到认知的作用,其实质属于那一流派?(行为主义) 9、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属于哪一类?(操作行为) 10、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称为什么?(适应) 1、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主动过程) 2、埃里克森认为3-6岁幼儿开始以什么来替代以前的自我中心?(同一性) 3、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 4、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 5、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内隐行为) 6、斯金纳认为改变行为的关键是:(改变强化) 7、习性学的依恋理论是谁创立的?(鲍尔毕) 8、斯金纳认为,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对反应的概率都能:(增强) 9、托马斯认为,难以照看型气质的幼儿人数较少,大约占:(10%) 10、班杜拉认为,人、环境是与哪一因素相互作用的?(交往)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答案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图式:一种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不能同化新经验时,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认为任何物体都有生命。 二、选择题 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 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守恒性D.可验证性 2.( B )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D )。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 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 )。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5.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华生 6.自我意识的成分不包括( D )。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 7.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C )。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8.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C ) 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 A.放纵型B.专制型C.民主型D.自由型

9.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三种教养模式,以下哪个不是以上的教养模 式( B )。 三、简答题 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4、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20-40)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40-60)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老年期) 5、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阐释了自我概念、同一性获得等基本概念,而且对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活动环境与幼儿教育模拟试卷A答案

活动环境与幼儿教育试卷 B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幼儿园活动环境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良好的幼儿园活动环境是幼儿发展的基石,幼儿是在参与活动环境创设的 过程中、在与活动环境互动中得到发展。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因此,要从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也要为幼儿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2、运动环境的创设中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的6大关键要素? 1.材料自由组合,挑战、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 2.材料丰富多样,挑战、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 3.场地的充分、合理利用,挑战、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 4.明确挑战目标,挑战、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 5.创设运动情景,激发幼儿运动兴趣 6.提供自选材料,鼓励孩子自由选择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

结合案例阐述“幼儿园学习环境创设与利用对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意义,实践中如何实施更为有效? (一)选材及实施中关注孩子身心发展的全面和谐。 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教基二[2011]8号) 实施《指南》应把握: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二)活动设计与组织中关注年龄差异、个体差异。 集体、小组与个别活动相结合,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抓住最佳教育时机,以适应幼儿个体差异。(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实施《指南》应把握: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三)创设有利于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学习环境。 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四)环境创设中关注孩子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不能单纯地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强调活动的教育价值,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整体地考虑活动的预期目标与活动的展开过程,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浅谈材料与环境对小班幼儿建构游戏行为的影响.

案例分析 吴琼浅谈材料与环境对小班幼儿建构游戏行为的影响 案例背景: 在小班区域游戏中,建构区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地方。建构区中色彩鲜艳、形状各异,各种不同材质的积木非常吸引孩子。同时,建构游戏对孩子运用不同材料表达和表现生活,培养和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游戏是儿童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它是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基本形式,也是儿童的基本权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指出,游戏是儿童认知机能活动的反映,游戏既能满足儿童情感和智慧发展的需要,又能使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即表象格式)得到练习和发展的机会,促进认知的发展。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自我的重要机能。游戏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的功能,有助于儿童认识 世界和克服心理危机。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和健康具有无可替代的发展效应。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是儿童依据自己的想象构建各种虚假情景的创造性活动,反映着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我国的老一辈儿童心理学家、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的原则就是“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也指出,游戏活动是一种基于0~6岁儿童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反映,也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被所有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该如何创设游戏环境,如何介入幼儿游戏,如何自然、不着痕迹地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却是令教师煞费脑筋的问题。 从自身的带班经历中,我发现,起初的一个月,孩子们在建构区玩时,兴趣很高,但是拼搭的物品却不尽人意。孩子们在最初的五分钟里,能够非常认真投入地进行拼搭,各自搭着自己设计的房子,形状不一。但是不一会儿孩子们将积木全部用完了,开始实行“拆房子”再“拼搭”。于是,满地的积木堆积在区域中,孩子们又开始玩弄着某一个形状的积木,有的咬在嘴中,有的把积木放在屁股地下。 从孩子们的搭建成果来看,孩子们拼搭的建筑物也是非常的单一的,没有运用

如何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历史跨入20世纪,人类升上太空,回头观望地球时,才惊异地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相当严峻的关头:人口膨胀、沙漠蔓延、森林锐减、水源污染、酸雨肆虐、垃圾成灾、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加剧、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关于世界卫生日的宣传材料中说的:“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环境污染将取代核战争而成为地球的最大威胁。”人类已面临着如此沉重的挑战,环境保护正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要搞好环境保护,首先必须抓好环境保护教育工作,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我国从1983年起就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并建议从幼儿园到大学开设有关环境教育的课程,提倡“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所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首先必须从幼儿抓起。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 一、首先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形成环保意识。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方式仍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也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对自己需要的、有兴趣的事物都会去追问去探索。幼儿期孩子主要靠模仿来学习,只有直观形象的教育才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育活动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过实地参观,加深幼儿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 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加强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带孩子到附近的工厂、工地、马路走走,听听喧闹的汽车喇叭声、机器的隆

隆声,感受噪音的嘈杂难耐;看看工厂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浓烟,怎样使湛蓝的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看看工业污水的排放如何污染了城乡的水源,大量的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怎样导致河水日渐污浊,……所有这一切都会让幼儿强烈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逐步确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组织幼儿观赏电视节目,阅读画报、图片。 我们可以借助于幼儿喜爱的电视节目和幼儿文学作品对其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动画片《地球超人》、童话故事《嘟嘟鸭星球》等都是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另外,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讲解那些宣传环境保护的画报、图片,让孩子了解一些环保的基本知识,这样,就可以让幼儿比较容易的接受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树立起环保意识。 3、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活动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因此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也能让幼儿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美术、音乐、积木、办家家等教学活动中进行游戏,例如利用旧报纸、易拉罐等废品和筷子、杯、塑料袋、盘子等做模型、小工艺品;在办家家的游戏里摆放妈妈用过的粉盒、雪花膏瓶、头巾、兜子等,让孩子们愉快的做游戏,使他们懂得废品也能再利用,促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二、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要注重方法,灵活开展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幼儿,而幼儿具有好胜、好夸、喜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导读:本文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希望能帮助到您! (1)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好事,需要尊重,至于是否正确、能否完成的得好,则需要家长的引导。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做不好甚至“破坏”到越做越好的逐渐完善过程,允许他们失败、做错事,只有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孩子的能力才会得到发展。 (2)少用或不用否定语气:“不许乱动”、“你这样不对”、“你不要玩了”……,大人们对孩子过多的否定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容易受挫,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并且会产生反感。所以,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直接用否定语气,而采用协商的语气或其它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吸引其注意,以阻止去做不恰当的事情,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 (3)坚持原则:对于孩子无理要求或做危险的事情时,应及时说明道理并坚决拒绝或制止,若孩子当时闹情绪可不理睬,在情绪平定下来后再解释为什么不可以做。 第二反抗期在青少年阶段,尤其是15、16岁时,青少年的独

立性和自主性显著增强,若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需要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加强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减少对他们合理要求的干预和限制。 儿童的气质与行为 从一出生,每个儿童的外在行为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爱笑、有的爱哭;有的好动、有的文静;有的主动大方,有的害羞胆小;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大大咧咧。这些形形色色的特点构成了儿童行为的独特性,即气质,这也是个性的重要方面。气质特点无好坏之分,看待气质的极端表现应从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观察儿童的气质: 活动水平孩子的日常活动量。好动的特点虽然会影响一些事情的完成,但显得有朝气、有探索性。喜静的孩子可能做事较慢,但安静,认真仔细。 规律性指吃喝、大小便、睡眠等生活和活动的规律性。规律性强,容易抚养,但难以接受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规律性弱抚养会有些麻烦,但容易接受习惯的变化。 趋避性孩子是否容易接近陌生人、新事物、新环境。易接近的孩子容易接受新事物,主动接触人,但也容易接近不良事物。退缩的孩子回避新事物,怕见生人,但受不良影响的机会减少了。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所谓的环境,广义地讲即一切可以影响孩子生长和学习的各种环境。即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灵最能产生大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主要环境。社会教育中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同样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或大或小的影响,我们同样要加以重视。所以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所指的各类环境,都应当担起各自的职责,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以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就家庭环境来讲,良好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反则,会给儿童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幼小的孟子接受好的社会环境,曾一度三迁住所。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巨大的。 我们再来谈一下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同样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学校中,孩子最长打交道的有老师和同学,好的老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来教育好学生。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等是全面关心的,他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但如果处理不当,学校环境也会对孩子造成大的伤害。 虽然说环境只是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外因,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生长在某种环境中的儿童就只能消极地成为某种样子的人的"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但也决不能忽视恶劣的环境对孩子成长的消极影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每个家庭的继承者,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就请给我们的孩子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一起努力。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学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2、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3、发展: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过程。4、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的核心。5、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填空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__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____领域里的___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变化___的科学。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_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_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胚胎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4、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__ 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__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___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___ 选择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顺向迁移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阶段C.具体运算 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布鲁纳和奥苏伯尔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感觉记忆 5.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不怕见生人了。 1、简述学习的类型。(按不同标准分类)1.(1)根据学习内容可把学习分为:运动技能的学习、认知的学习和情感的学习。(2)根据学习过程的特征可把学习分为:试误学习、顿悟学习和模仿学习。(3)根据学习的理解程度可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什么叫学习策略?简述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2.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其实质是根据学习目标和材料,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调控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策略有:(1)注意策略。它是指一个重要方法即在学习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并观察其对学习的影响。(2)编码策略。它是指按学生自己熟悉或习惯的方式来组织信息,以便于取用。(3)提取信息的策略。它是指按需索取贮存的信息的方法 3、小学儿童的认知活动有哪些发展?小学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

智慧树知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单元测试答案

答案以官方为准,仅供参考。不是全对,后果自负。侵删 第一章 1.【单选题】学前期是指:()。 答案:3-6岁 2.【单选题】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1-3岁是:()。 答案:口语学期关键期 3.【多选题】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些规律性,这些规律性表现在:()。 答案: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方向性和 顺序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4.【多选题】定性观察法指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描述性的语言形式来呈现研究结果的方法,包括:()。 答案: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

5.【多选题】在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需要注意:()。 答案:对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以排除偶然性因素在实施观察的过程中.尽 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观察记录必须详细、准确、客观,既要记录 行为本身,又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必要时可借助表格、录音和录像等辅助手段观察者在观察前要做 好准备工作,确定观察计划、观察内容和记录方式等,并对观察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第二章 1.【多选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将胎儿的发育划分为以下哪些阶段()。 答案:胚胎期胎儿期胚芽期 2.【单选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婴儿大脑的生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当其生长达到某一特定水平后就不再有变化。但现在研究发现,婴儿的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换句话说,婴儿的大脑具有较强的()。

答案:可塑性 3.【单选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心理社会发展第一阶段的任务定义为获得“基本信任”。而发展信任感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敏感、及时、一致的照顾 4.【多选题】母婴之间的依恋类型包括:()。 答案: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5.【多选题】安全型婴儿的母亲都有哪些表现:()。 答案:母亲的行为倾向于敏感性而非调谐错误、接受而非拒绝、合作而非控制,提供情绪上的可获得性而非疏离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地抱着他们 第三章 1先学前期是指:(D)。 A0-3岁

利用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利用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环境,是教育者根据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并创设幼儿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活动情景,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促进幼儿身心主动发展的过程。环境的“无声”教育,对孩子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环境创设也对幼儿自主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教育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发现和利用周围生活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使其具有一定的教育功效,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主动发展。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安全、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化的环境,应“以儿童为本”,按照儿童生活和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因此,创建儿童需要的温馨、快乐、自由和可以学习创造的乐园,就成了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创设促进幼儿成长的环境,我们做了以下尝试:1.创建轻松、和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孩子喜欢的园内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创建良好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要从提高教师对工作的认识开始。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开展爱岗敬业、争当“师德标兵”活动向先进人物事迹学习,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职业修养教育,树立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事业心。我们努力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鼓励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每天的工作,把工作当成对人生的一种体验和享受。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一举一动,以享受的心理对待每天的工作。教师和孩子之间关系融洽、气氛和谐,心理环境宽松愉悦。当然,我们的工作光靠态度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必不可少。我曾听说过两则寓言故事,一则为《我牵蜗牛去散步》,一则为《蜗牛牵我去散步》。在第一则故事中,“我”因蜗牛太慢而催它、唬它、责备它,甚至拉它、扯它、踢它,蜗牛反而爬得更慢了;而第二则寓言中,“我”转变方式跟在了蜗牛身后,不再催它、逼它,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却闻到了花香,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直到蜗牛又朝自己的另一个目标爬去时,

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琴先生曾经说过:“小孩子生下来大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好 或者变坏,这是环境的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 1.环境因素的分类 环境是指一切能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的总和。按类型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两部分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条件的总和,如空气、水、气候、食物、 地理位置、生物资源等。 社会环境则是指人类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 按范围分,环境又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两部分。 大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 小环境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儿童交往的小群体等。 2.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素 在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对学前儿童发展影响比较大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也是对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之一。儿童年龄越小,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越大。 学前儿童与父母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这是任何关系都无法替代的。他们每天有大量的时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前儿重。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个孩子都从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获得独特的行为与习

惯,养成不同于他人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与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发展,而不良的家庭生活环境则会给学前儿童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有的家长下班回到家,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从来不读书、看报。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极有可能向其父母学习,养成不爱读书的习惯。又如,有研究表明:家庭生活的氮围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吵吵闹闹、剑拔弩张的家庭生活氛围,会让孩子感到极不安全,久而久之,会给其社会性的发展造成伤害 因此,帮助每一个家庭创道(重平等入温?)励支持)清洁安全)家庭生活环 境,搞好家庭教育,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 (2)幼儿园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幼儿园环境是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主导环境。在所有的环境影响中,幼儿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最大。 1)幼儿园担负着教育儿童的重任同家庭一样,幼儿园也是学前儿童每天要生活的地 方、在幼儿园中,每天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保育员对学前ル童进行大量的和根据他们身心发展要面设计触低(目的)て有计划)で有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保育员不间断地观察儿童的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影响,使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匿合的教。同时,幼儿园的环境氛围、文化品位、人际关系等因素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前儿童。因此、幼儿园不仅要根 学前儿童的赞点计合)的育方案)还要常注意幼几园文化的建设)(规范保育员的言行 举)(创造和谐宽松入快极向上的环境使学前儿童受到良好的环境票陶,促进学前儿童的 发展 2)幼儿园还担负着筛选、协调、整合各种对儿童发展有影响的因素的职责对学前儿

幼儿园中班环保教育工作总结

幼儿园中班环保教育工作总结 当今世界,环保已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国家的一系列环保措施,足见环保工作已是刻不容缓的了。环保教育,从我做起,从孩子做起,从现在做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幼儿园中班环保教育工作总结,供您参考。 幼儿园中班环保教育工作总结范文一我园被光荣地评为绿色幼儿园,这既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有力的鞭策。为了更好的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我们综合利用包括教师、园内环境及当地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环保教育工作,丰富幼儿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针对中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实践与探索。 一、积极投入校园改造 在园领导的带领下,积极从改造校园、改善环境、美化教室入手,投入了大笔资金和精力,进行校园建设。如今走进校园,便能看到蓝白相间的花坛,错落有致的花木,在优美舒畅的花园里,全园上下积极参与美化、绿化工作,环境保护的意识已在教师和幼儿心中扎下了根。 二、宣传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我们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对幼儿和家长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如:在家长开放日结合“环境日”、“植树节”等,对幼儿及家长进行环保教育讲座,宣传环保的意义,让幼儿和家长了解我国的环境状况,明确我们做到什么,可以做些什么。 同时与社区、家长携手,扩展幼儿环保教育的空间,幼儿园虽然是孩子所生活的主要阵地,但是周围环境及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同样不容忽视,所以我们利用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等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以此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但是我们也发现有部分幼儿园内园外两个样,园内能看到纸屑就捡,园外却随便乱扔。我们意识到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还远远不够,对广大家长的宣传也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把德育工作与环保教育相结合,在幼儿中展开大讨论,并给爸爸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 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 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①0-1岁:信任对怀疑,②1-3岁:自主对羞怯,③3-6 岁:主动对内疚,④6-12岁:勤奋对自卑,⑤12-20岁(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⑥20-40岁(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⑦40-65岁(成年中期):繁殖对迟滞,⑧65 岁之后(成年晚期/老年期):自我完善对绝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①动作的重要性(儿童的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其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②图式(儿童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③同化(将周围的环境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与顺应(主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观的变化),④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①0-2岁:感知运动阶段,②2-7岁:前运算阶段,③7-11岁:具体运算阶段,④11 岁之后:形式运算阶段。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②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③学习的关键期。 心理发展的辩证观:①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的作用,b.环境与教育的作用,c.遗传与环境的关系;②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a.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产生,b.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③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a.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b.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c.年龄特征对于教育工作的启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质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