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有何区别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有何区别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有何区别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有何区别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的区别

一、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是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由真正的哲学家掌握国家至高权利来改造现实国家和建立理想国家,哲学王是城邦权力体系的顶端,垄断全部政治权力,而其他各等级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孔子的“贤人政治”是由贤能的国君来治国平天下,而贤能的标准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发现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孔子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贤才的标准。

二、两者的区别

孔子和柏拉图都是志在建立一个等级分明的国家,而这一种国家必须由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统治阶级来主导,柏拉图认为这一统治者是哲学王,而孔子认为是贤人,两者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本身的差异,两者又有区别之处。

(一)统治的本位不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德治”,这体现在政治主张上就是“德主刑辅”,道德的教化远远重要于以“刑”为核心的“法治”,贤人执政时是“以德治人”,通过自身的道德来教化人们,这样不仅会使得百姓遵从德行,还会使得百姓听从命令,以达到维护统治的效果,另外,除了依靠“德治”去教化百姓,还得辅之以相互维护的制度,例如礼乐制度。

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是一个充满智慧、正义、善良以及勇敢等美德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就是以“德”为划分依据,而“哲学王”是最高“德”,但是柏拉图在其“哲学王统治”思想中还提到了具有辅助作用的“法律”,“德治”结合宪法和法律建立一个政治秩序良好的国家。

两者都提到了“德治”,但由于孔子的道德规范中是以“孝”为道德的起点,而柏拉图的思想中以“国家利益”为道德的标志。因而孔子的“贤人政治”是以家庭本位为基础的,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人伦道德为统治手段,建立的一个君主世袭并且以宗法制为联系的等级社会,最大限度的任用贤人的前提是“世袭

制”。而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则是以国家为本位,以国家道德规范为统治工具,是以国家中的哲学家来作为“哲学王”,他们拥有智慧,并且善于运用政治权力,能够达到实现理想城邦的目的。

(二)对统治者的要求不同

孔子政治思想中认为的作为统治者的“贤人”必须是拥有道德的人,在道德品质与智慧两者之间,对君主的要求首先是在道德方面,这个君主必须是贤明且服从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与原则进行统治的人,即“志于道”。君主作为道德的表率责任重大,关系着社会是否安定、百姓是否幸福,因此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是品德高尚。

而柏拉图则更强调理性与知识在统治者个人能力中的决定作用,“哲学王”不仅需要德行完美,还要拥有智慧,精通音乐、体育、算数、几何以及辩证法各类广博的知识,不仅接触到事物的表面,而且接近其本质,掌握其他人无法掌握的真理。

就统治者的产生而言,孔子的“贤人政治”的前提是“血缘世袭”,而柏拉图的“哲学王”的产生则是通过“教育”选拔,在长期的教育中选择最具德行的人来作为统治的中心。

(三)对“道德”与“政治制度”的关系的理念不同

孔子的“贤人政治”提倡将“亲亲、尊尊”等道德感情化为等级思想,赋予其道德基础,给予人们一个道德的约束,实现国家统治的需要。

而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则主张将城邦公民的习惯以及生活经验积累形成政治制度,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中道德以及制度是贤人所创设的。

(四)对“道德”与“法律”态度的区别

孔子的“贤人政治”中的政治制度是以道德为核心,他认为政治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个道德问题,“以德治国、以刑为辅”,贤人通过道德的感化来实现统治,刑罚只是一个最后的治理手段。

而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中,人们还需要遵从法律,“哲学王”是具有理性思维与法律知识的,统治仍需要以法律为辅助手段。

1

柏拉图哲学王与韩非子君主思想之比较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方社会政治理论专题课程作业》 题目:《柏拉图哲学王思想与韩非君主观之比较》 年级:2011级本硕班 专业:中国史 姓名:郭赛飞 学号:20113810201 时间:2015年6月

柏拉图哲学王思想与韩非君主观之比较 摘要: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是经过系统教育、实践培养起来的哲学王,而韩非认为统治者应该由民众推举产生;对于统治者个人素质,柏拉图认为统治者要掌握政治家的技术,要有自制力、有天赋并且年纪较大,韩非认为统治者要具备虚静无为的个人修养,隐藏自己的想法。在治国主张上,柏拉图认为统治者要维护城邦正义,让社会达到各司其职,韩非强调要“抱法”、“处势”与“行术”三者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柏拉图;哲学王;韩非;君主观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人类历史上思想极其活跃的一个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以孔孟、老庄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而在西方的古希腊,则出现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三杰”。这些思想家们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对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自身价值以及社会构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与探索。处于古希腊雅典的柏拉图与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两人,都提出了关于统治者的思想。 学界单独研究柏拉图哲学王思想与韩非子君主思想的成果较多,就作者所见,学界很少将两者思想进行比较研究。① 一、统治者来源与使命 柏拉图心中的统治者即哲学王,他首先提出“理想国家如何实现”的问题,柏拉图提出了“正义”这一概念,他认为正义就是从属于一个整体的各部分各尽其职,各司其能,各守其位。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依据这一原则来确立国家的统治结构。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这三个阶级其实又可以分为两个阶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于是正义问题便转化为“公民里面哪些人是统治者,哪些人是被统治者”②的问题。之后他把“国家由谁统治”的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理想的正义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统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社会的各个阶层相对固定,各个阶层不能任意流动。他将社会分为三个阶层,治国者、护卫者、生产者。其中治国者阶层,是从护卫①可供学界参考的论文有:李英华:《先秦诸子圣王观探析—兼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比较》,《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1期;吴春雷、司马守卫:《韩非子和柏拉图“法治”思想中“君”与“法”关系之辩》,《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doc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 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 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柏拉图是希腊人,出生于处于城邦时代的雅典。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之间的经济是独立发展的,相互之间的冲突或者结盟也是普遍现象。而雅典是众多城邦当中最强大的那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那一个,经常在与别的城邦的纠纷之中获胜。这一切不仅仅归功于它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后人觉得它真正强大的地方是在于那些文学、艺术的创作,科学的发明以及哲学的创见。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柏拉图时代,是雅典有由盛而衰、逐渐没落的时代,是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人们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很容易感受到一些哲学问题,比如:人的一生当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柏拉图终身最重要的功绩有一项,那就是是创立了学园。柏拉图创立学园之后,希腊大量有才气的青年聚集到柏拉图身边。他们在柏拉图周围搞各种科学研究和讨论各种学术问题,这些举动都为后来西方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思想。柏拉图的后半身几乎都在他的学园里度过,并且柏拉图这一生的著作也大多数在学园里写成。受到这些方方面面的影响,柏拉图终是走上了哲学的道路,为当时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柏拉图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在他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了苏格拉底,从此师从苏格拉底,专心研究哲学,并把他以前的著作全数焚烧。而,八年后,当苏格拉底在亚瑟比大审中被判处死刑时,看着八年来一直受自己敬仰的老师死亡,使柏拉图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此时柏拉图也才二十八岁。撇开个人因素不谈,就苏格拉底的思想来看,他是以追求真理为毕生目标。真理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属于外在世界的,要去研究部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生物的各种现象与状况;另外一个层次是研究人的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与制度。 我们经常会这样想,我们的社会中到底存不存在真理呢?换言之,就是是非善恶有没有标准呢?如果说法律是相对的一个概念,那么就没有一个标准能够用来评判每一个人的行为对错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是非善恶没有标准,一个人可能在甲社会上是好人,在乙社会上却被认为是坏人了;善恶是非变成是由外在来决定,而非由内在所决定。进一步来看,如果不是由内在决定善恶,那么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内在价值:我是好人可能是因为我处于这个时代,如果我处于别的时代,说不定我就是坏人了。那我们要如何解决这种困难呢?苏格拉底就是要探究有没有由个人内在所出发的、可以自我肯定且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行为。换言之,也就是我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我都要做某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一定是对的。苏格拉底一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得柏拉图收到很大启发,变为一个热爱智慧,热爱哲学的青年。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但唯一有遗憾的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只能是停留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苏格拉底创造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透过理性,而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是对人们生命的思考,是指引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哲学详细地盘绕“理念”这一词,理念也被人们称为理念论,是雅典的这个期间哲学观点最引人注目之一,他改变了理念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了解程度,也彻底打破了往常的哲学家们的观念。在柏拉图哲学当中,他明确地提出,要将宇宙间的准则和事理都要看成统一的普遍性。他不仅把他的理念世界呈现给众人,还逐一地形容出当时的希腊哲学有什么样的缺陷与弊端。人们在接受了柏拉图的哲学观念之后,将曲解点明,希腊人民将柏拉图哲学思索过程,逐步形成了哲学的概念。 柏拉图式辩证法,是指柏拉图的思想经典著作《对话录》,柏拉图为何这么重视对话的形式?首先,只靠个人是无法发现真理的。因为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都会用自己特定的角度去思考。当我们从某个这个特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永远不会知道站在别的角度

柏拉图政治思想述评

柏拉图政治思想述评 摘要作为在西方世界乃至全人类文化史上都占据极其重要地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研究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本文试图以现代政治学的视角对柏拉图的理想国、社会分工、整体主义、政体思想进行简要梳理,并做出基本的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社会分工整体主义政体思想

A review of Platon's political thoughts Abstract as in the western world and even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human culture has important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er and philosopher, Platon is always an important academic topic,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odern political perspective ideal country, society of Platon's division of labor, holistic thought, brief, and to make the basic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Key words Platon's ideal country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holism thought

目录 引言 (1) 1.柏拉图简介 (2) 2.柏拉图政治思想主要内容 (2) 2.1.理念与理想国的思想 (3) 2.2.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 (5) 2.3.整体主义思想 (6) 2.4.政体分类思想 (7) 3.柏拉图政治思想的评价 (8) 结束语 (11)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孔子分别是古代屹立于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巨人。虽然柏拉图比孔子的生活年代晚约一个多世纪,但都同处于人类精神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哲学家。他还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兼实践家。西方的思想界对柏拉图极力称赞, 颂扬他是“最伟大的人”,是“人类的导师”把柏拉图的哲学评价为“一切最好的和最重要事物的源泉”。而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柏拉图政治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国家篇》(即《理想国》)之中。而孔子的思想则体现在由他和他的学生的言语汇编的《论语》之中。 柏拉图和孔子在政治思想范畴方面,基本方向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的政治理想都是力图建立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他们分别提出“哲学王”和“内圣外王”,都是人治的政治学;他们都重视和推动社会改革,柏拉图在名著《理想国》中提出了系统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方案;孔子在《论语》中向弟子们托古改制“以述代作”,反复讲授全新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格言。俩人在仕途不顺、政见难行的情况下,转而办学园、设杏坛,亲自长期执教,倾心致力于教育工作,其目标都是为政治服务,培养治国人材,这是一般思想家极难做到的又一特点。

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柏拉图政治上的主张是以理念论为基础的理想政治,而孔子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带有政治改良性质的“仁政德治”。在《理想国》中,正义是关键,缺乏正义,则其它美德定然失去, 整个国家无善可言,必将丧失理想与和谐。孔子的德治主义系改造周代德政思想而来,孔子仁政德治的核心是仁,礼是思想表现的形式和规范手段。柏拉图实际是用理性的力量说明“善”和“正义”;而孔子以“仁”与“礼”为规范,更适用于当时中国的实际。 第二,柏拉图习于哲学思考,在理念上构建社会制度,常陷于空想,但他重视自然科学、军事和工商业;而孔子偏重人文科学,擅于总结历史经验,爱民、重和平,倡孝悌,主中庸与“和而不同”。柏拉图的空想和臆断远胜于孔子。他过多地向往神明的情感、灵魂世界和先天论。他的“理想国”中,和谐社会框架虽美好,但其策划、举措同现实有距离。孔子根据国情,重视宗法,以孝悌为仁之根本,以修身齐家为基础。还值得提出的是孔子方法论上的中庸思想,“和而不同”是指重和睦、讲协调、求团结。 第三,教育方面,柏拉图积极传授和开展自然科学与哲学、文艺等的研究;而孔子倡德育、“举贤才”、“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教学设施齐备,管理制度有序,男女兼收,人才济济,为政治服务的作用显著。学园存在了九百多年,影响久远。后继者衍生出新柏拉图学派。阿卡德米学园是欧洲古代最重要的学术

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一)

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一) 摘要:“忠”和“恕”是两种直接相关但又互不相同的心理过程,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它们也代表着两类密切关联但又彼此区别的道德原则。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剖析,我们可以揭示出孔子道德哲学的内在理路。这就是:“人之道”(即仁与义)的实现从根本上讲是人自然本性的实践化;人的自然本性对于作为人的行为动机的情感而言,就是人的心理或情感居于一种最内在、最本然的状态(即忠);只有当我们能够回归并持守这种最内在、最本然的心理情感状态时,才会在生活实践中自然流露出对事物的公正之心和同情之心(即恕)等确定性的道德情感;我们既可以依公正之心确立自己对待事物的基本准则,也可以把同情心运用于实践,从而通过“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方式实现道德关怀对象的普遍化;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在“忠”和“恕”这两种德性情感之上得以建立和遵循的。 关键词:孔子;道德哲学;内在理路;忠;恕。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明确表示,孔子的这种“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忠恕”。(《论语·里仁篇》。以下所引《论语》只注篇名。)这就是说,在孔子本人及其主要弟子看来,他关于“仁”的伦理思想是自成一个体系的,因为它有一个贯穿本末始终的基本的东西——“忠恕”。 所谓“自成一个体系”,对于伦理思想而言,就是有一个逻辑的起点或先验的形上原则,有一个由这一起点衍生而出的基本的结论或实践法则,其他的一切原则或规范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的主线基础之上的。既然

孔子本人及其门人认为,这一基本的主线或理路就蕴含在“忠恕”之中,所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对“忠”和“恕”两个概念的剖析,把孔子道德哲学的这种内在理路挖掘出来。 一、“恕”和“忠”的概念剖析 对于“恕”的伦理含义,一般人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因为《论语》有一句明明白白的话:“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就是说,“恕”,在伦理学的意义上,意味着这样一条道德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是,孔子为什么要把这种基本的道德法则归结为“恕”?或者说,孔子为什么会认为,这基本的道德法则应当在“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意味着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分析一下“恕”字原本的含义。 《周礼·大司徒》说:“如心曰恕”。从字的构成上讲,“恕”是由“如”和“心”两个字组成的。“如”,即“比如”,“相似”,“相比”的意思;“心”即心灵,指人的情感或思想。所以,所谓“如心”,就是“心相似”、“将心与心相比”。《声类》说:“以心度物曰恕。”《贾子·道术》说:“以己量人谓之恕。”王逸在注《楚辞·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句时说:“以心揆心为恕。”这一些阐述都是在“将心比心”这个意义上理解“恕”的。因此,“恕”,从其本来的含义看,就是“将心比心”或“推己及人”的意思。所谓“将心比心”或“推己及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情感能力——同情心的表现。我是人,他人也是人;我不喜

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 摘要: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从理想国到法律篇,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务实,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柏拉图见证了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逐渐衰落的过程,这促使他探求政体的改革,以挽救危在旦夕的城邦。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重大。 关键词:柏拉图正义哲学王法治 柏拉图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理想主义思想家之一。过度民主自由的暴民所导致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悲惨命运,让他看到了古希腊政治的衰变。从而造就了柏拉图构建理想国家的终身学术志向。他有过理想国家哲学王的最优方案,也有过依法而治的次优方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是如何构建的,看看他是如何从追求人治而转向追求法治的。本文就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背景资料 <一>柏拉图的个人简介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前347年),生育雅典名门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Aristokles),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呢?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柏拉图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哲学,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苏格拉底被平民政府判处死刑后,柏拉图逃离雅典。逃亡期间,柏拉图游历了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地方。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专门从事著述与研究,构建他的理想国。这个学园一直是古代欧洲的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其政治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政治

柏拉图的哲学王

柏拉图的“哲学王” 09级思想政治教育班韩辛学号:0903********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柏拉图的劳动分工理论、“哲学王”理论以及“哲学王”思想的影响这三方面来论述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关键字劳动分工原则洞穴之喻哲学王 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内容。在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理念中,哲学家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垄断了城邦全部政治权力。其他各等级则被完全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这是理想国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的实现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上。他的思想是对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否定。开始,柏拉图虽然没有很高的民主热情,但他并不反对民主。他也放任了民主派有些过分的报复行为,认为从整体上看,恢复了的民主政体的施政还是温和的。但是不久,民主派的一些掌权者却根据一种荒谬的指控,将苏格拉底判处死刑。这使柏拉图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使他原来的政治报复破灭了。他认为,人类的出路在于真正的哲学家掌握政权或者使统治者成为哲学家。于是,哲学家被认为是实现理想城邦的途径,亦是社会正义的典范。 一、劳动分工原则 在谈论哲学王的理念之前,先让我们看看柏拉图对理想城邦的构建。柏拉图在建立城邦时有一个基本原则,即劳动分工原则。他认为每一个人生而在本性上与他人有所不同。每个人都适合做一种与其本性相适应的工作。但是,人的生活需要却是各方面的。这就产生了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生活需要的多面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就需要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分工合作。每个人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相互提供服务。柏拉图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提出了一个关于金属的神话。起初,人孕育于大地之中,大地是共同的母亲,每个人都是兄弟姐妹。城邦之所以有三个等级,是因为每个等级的人出生时,神所加入的金属成分不同。适合做统治者的人在出生的时候,神把金子放到了他们的本性之中,故他们珍贵。在适合做辅助者的人出生的时候,神把银子放到了他们的本性之中。但当那些只适合做劳动者的人出生的时候,神在其本性之中置入了铜和铁。因此,以后城邦的教育就是要发展统治者本性中的金子的性能。那么,怎么使人们愿意相信这个结果呢?柏拉图认为当代人不容易接受,但是相传久远,成为了传统和习俗,后人们就容易相信了。所有的这一切不是人类社会安排的结果。一级、二级和三级都是出生之前先天的确定了的。这样一来,就没有人会嫉妒和不满了。慢慢地,人们对于现实的结果都会相信,从而也就接受了这种等级论。这个所谓的“高尚的谎言”使社会的每个阶层尤其是地位较低的阶层心平气和地接受了其在城邦中的位置。 那么如何使那些神给他们本性是金子的人成为哲学王呢?在柏拉图看来,应该由统治者也就是哲学家来挑选先天最优秀的男女婚配,婚配过程由统治者秘密操作,以抽签的形式决定,以此来生出天性最好的婴儿。⑴在教育方面,他们在不知道自己的父母的情况下被送到育儿院,接受音乐和体育方面的良好训练,以期成为合格的保护者。这样,就为以后成为一名哲学王打好基础。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要为统治者服务,为国家培养出优良的统治者,而这些统治者又应该是一个热爱知识,热爱永恒不变的真理,专心致力于学问上的研究,聪明并且充满智慧的,拥有广阔的胸襟和节制的品质,充满正义感坚毅的哲学家,也就是说要

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摘要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两人构建理想国家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政治主体等方面的对比,简单概括政治思想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总结他们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政治思想论语理想国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一、引言 孔子与柏拉图同处于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期。旧的制度因为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受到极大的冲击与破坏。在孔子身边,诸侯争霸、战争绵延、礼崩乐坏,整个社会处在“天下无道”的状态之下;在柏拉图的周围,令雅典人自豪不已的民主政治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也已经是繁华不再、战争不断、人性堕落,政治危机此起彼伏。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二、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对比——孔子的“为政在人”与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道德的奠基人,始终将道德放在首位,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最终达到他政治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天下大同”。提倡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礼治来实现他“有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在孔子的眼里,法律与政策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法制定得善否取决于立法者贤否;法律是由人来贯彻实施的,没有贤者,再好的法律都只是一纸空文。从这一点出发,孔子强调统治者个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所以他强调“礼治”、提倡“德治”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他特别强调个人质量在整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应该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资格。“为政以人”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高度重视的必然的逻辑归宿。 柏拉图在设计国家时,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建立一个“正义”的理想国。他把正义视为政治的的核心和归宿,将实现“正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理想。他认为唯一能实现“正义”的政治就是“贤人政治”,即由一个有智能、有治国知识的哲学家来当国王,柏拉图认为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远比法治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同哲学家的智慧相提并论。柏拉涂诳诘:“除非哲学家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想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总体而言,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个人能力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保障人民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 孔子和柏拉涂都选择了人治,但是其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谈谈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虽然他自称"述而不作",而实际上他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夕,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学范畴的逻辑展开,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 在天道观方面,孔子较少讲天道问题。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因为孔子对殷商周以来的宗教天命论,处于既敬重又存疑的矛盾状态。关于"天",《论语》所记确是不多,仅二十二见。孔子所谓"天",有时指主宰一切的上天。他提出"畏天命"(《季氏》),"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有时又指广袤的自然。如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反映了春秋时期正处于关于"天"的观念的变动时期,即由"主宰之天"逐渐向"自然之天"过渡。关于"命",孔子是肯定的。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并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为政》)。不过孔子所说的"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绝对意志和命令,而是一种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历史必然性。孔子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即是指这种必然性。可是孔子又不认为人是无可作为的,相反他主张人"命"面前应持积极的态度。正由于此,别人视他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宪问》),他也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有这样的天道观,使他对鬼神持怀疑态度,这是不奇怪的。他"不语怪、力、乱、神"(同上),还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在人道观上,孔子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重要范畴。从修身来说,他认为首先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并且要"约之以礼"(《雍也》),"克己复礼"(《颜渊》)。从治国来说,他主张"齐之以礼"(《为政》)。"为国以礼(《先进》)"。强调"礼"的重要性,并非是孔子的创造。前人早已论述过,如子产说过:"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强调要"复礼",在春秋末也不是合乎潮流的新思想。孔子独创性的贡献在于纳仁入礼,仁礼结合。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虽然"仁"的概念古已有之,但是孔子赋以新的涵义。他不仅以"爱人"来释仁,而且提出了为"仁之方",即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其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纳仁入礼,使"礼"不单是作为外在的强制性的东西起作用,而且有"仁"作为内在的理性自觉的力量来支撑。以"仁"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不免使人有神秘之感。孔子又提出以知求仁。他把"知"作为求仁、达仁的必要条件。他说:"未知,焉得仁?"(《公冶长》)孔子论知,指认识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即是去认识"善",但论述知识之获得,毕竟是跨入了求"真"的认识领域。 在认识论上,孔子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并且把"生知"列为认识能力的"上"等。可是他未予强调。在孔子认识中占重要位置的倒是他反复论述的"学而知之"。他称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强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阳货》)在认识过程中,孔子注重多闻、多见、认为知识靠"多闻"、"多见"来获得。对闻见得来的知识,不可都信以为真,必须细加观察。他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他提出"视"、"观"、"察"三步递进的观察次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孔子还进一点提出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的"思"。他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上)并提倡"再思"(《公冶长》)、"三思"(《荀子.法行》)与"九思"(《季氏》)。他在闻道、得道、传道上的"一以贯之"的境界,就是靠学、思结合而达到的。孔子还主张在"思"的过程中,运用"反"的方法,即不断进行类比,并加以演绎推理,以取得"举一反三"之效。他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在认识过程中,孔子不以"思"为止,认为在思的基础上,还应不断

简述柏拉图的基本政治思想

简述柏拉图的基本政治思想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孙云龙学号:2008214295 序号:46 在柏拉图的基本的政治思想中,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 在国家观方面,表现为正义论的国家观,正义论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柏拉图认为,人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理性即智慧和知识,当理性支配意志和欲望时,后两者则表现为勇敢和节制。可见,智慧、勇敢和节制都是人的美德。在国家生活中,各人从事的工作取决于各自的德性具有智慧品性的人由金铸成,是国家的统治者具有勇气品性的人由银铸成,将成为保护国家的军人和武士欲望则为广大自由民所共有,它由铜和铁铸成。每个人的天性在出生时又由神铸定,它决定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可任意更改的。 柏拉图把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他在《理想国》中指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守其职、各安本分,治国者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勇敢保卫好疆土,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使国家处于安全稳定之中;柏拉图强调,每个人只能从事最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不得任意改变。正义就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中,每个阶级的成员都专心致力于本阶级的工作,且不应干涉其他阶级的成员所干的工作。即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因此,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使每个人都在最适合自己能力的岗位上工作是社会组织的最高原则,它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这就是社会的最大正义。而个人的正义就是人心中的三个部分各尽其职各安其分,理智以智慧统帅心灵,意志以勇敢保护心灵,欲望以节制为心灵的正常活动提供生理基础,三部分协调配合,使心灵处于和谐安宁之中。柏拉图在社会分工论和等级论的基础上得出了正义的定义。他说:“正义就是三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在如何实现正义这一点上,柏拉图还特别推崇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哲学家执政治国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哲学王统治则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必要的。同样,哲学王统治也是合法的,它的合法性不在于人们的同意,而在于哲学家基于智慧统治的自然正当性,它无需经过人们的同意。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不等于就有了可能性。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统治尽管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极其困难。哲学家的产生就比较困难,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更为困难。最后,柏拉图提到,如果哲学家有幸成为统治者,它要根据理想的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有何区别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的区别 一、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是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由真正的哲学家掌握国家至高权利来改造现实国家和建立理想国家,哲学王是城邦权力体系的顶端,垄断全部政治权力,而其他各等级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孔子的“贤人政治”是由贤能的国君来治国平天下,而贤能的标准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发现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孔子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贤才的标准。 二、两者的区别 孔子和柏拉图都是志在建立一个等级分明的国家,而这一种国家必须由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统治阶级来主导,柏拉图认为这一统治者是哲学王,而孔子认为是贤人,两者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本身的差异,两者又有区别之处。 (一)统治的本位不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德治”,这体现在政治主张上就是“德主刑辅”,道德的教化远远重要于以“刑”为核心的“法治”,贤人执政时是“以德治人”,通过自身的道德来教化人们,这样不仅会使得百姓遵从德行,还会使得百姓听从命令,以达到维护统治的效果,另外,除了依靠“德治”去教化百姓,还得辅之以相互维护的制度,例如礼乐制度。 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是一个充满智慧、正义、善良以及勇敢等美德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就是以“德”为划分依据,而“哲学王”是最高“德”,但是柏拉图在其“哲学王统治”思想中还提到了具有辅助作用的“法律”,“德治”结合宪法和法律建立一个政治秩序良好的国家。 两者都提到了“德治”,但由于孔子的道德规范中是以“孝”为道德的起点,而柏拉图的思想中以“国家利益”为道德的标志。因而孔子的“贤人政治”是以家庭本位为基础的,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人伦道德为统治手段,建立的一个君主世袭并且以宗法制为联系的等级社会,最大限度的任用贤人的前提是“世袭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让人惊异的是孔子与柏拉图,他们不仅在时间上大致处于同一时代,而且,经历也是极其的相似.他们年轻时都有从政的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也远走意大利、埃及、北非,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从政失败以后,二人都从事教育,推广自己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私学之始,柏拉图则兴办“阿卡德米学园”,教授自己的理论.孔子与柏拉图,在经历和精神上有十分的契合,并且,在思想上,也多有可堪比较之处. 一、都处于政治急剧变革的时期.公元前5世纪,孔子生活在一个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驾御各诸侯的力量,而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政权和财产,出现了司空见惯违背周礼“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人际关系紧张.与孔子生活在动荡时期一样,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一片混乱,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与孔子生活的时代不同的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邦所发生的社会变化仅是同一奴隶社会范畴内的变化,其还不足以摧毁奴隶制本身. 二、两人政治思想的异同.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恢复周礼,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亲亲”关系中,才能使天下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 三、阶级立场的共性和个性.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孔子的“大同世界”和“和而不同”主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管理系王鑫 2010118006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虽然他的全部著作都深深地带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主张却成为后来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他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治学问题,因而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理念与理想国;二、社会分工理论;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四、共产制度;五、教育与治国。 一、理念与理想国:理想与现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上必然要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等问题。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具体事物,所见到的所谓的“善”、“美德”、“正义”等都是不完全的、不真实的。只有“善”的理念、“美德”的理念、“正义”的理念才是完全的、真实的、永恒的。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提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型、本源。而日常人们通过感官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理念的复制品。例如,日常人们所见到的床,实际上不过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作出来的,只是“床”的复制品,是“床”的影子,是不定型的,是变化多端的。至于画家们所绘的、床,则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更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存在的只是“床”的理念,它是生活中存在着的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的床的本源,它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与生俱来,是永恒的、普遍的。 理念虽然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世俗生活的缠绕,庸庸碌碌,心灵的窗户被遮掩着,对理念世界不能认识。只有超凡脱俗,看破红尘,摆脱情感的干预,静思默想,才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理念”,才能把握所谓的真谛。他认为,一切所谓真正深刻的认识都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知识就是回忆”,认识事物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理念。 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提出了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2)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 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 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 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 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 的特点。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 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 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 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 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 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 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 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 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 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 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 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 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 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 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 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的思想“仁”得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思想是“爱人”, 这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其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律己”的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准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一定的意义。为人之道,是孔子关于个体人格道德修养 和完善的思想,它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 2. 至善理论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主要是在认知领域内确立了理性精神,即试图通过逻辑推理的理性认知,从芜杂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宇宙万物的普遍本原。而苏格拉底开始了从自 然哲学向人本哲学的转型,试图把希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并且因此依据理性精神深入地探讨了 有关人、社会和伦理的各种问题。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又可以说是探讨善和至善的伦理学。他同意智 者们提出的“哲学应当是人学”的观念,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他 的伦理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诸德为一;美德即知识;作恶是由于无知。三句话的实质是:美德即 知识。他肯定在具体的善之上存在着一般的普遍的善即至善。苏格拉底认为:善、美德不论它们有

浅谈古希腊哲学及柏拉图哲学的产生及发展

浅谈古希腊哲学及柏拉图哲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古希腊哲学的诞生 作为一门“爱智慧”(philosophy)的学问,哲学——这个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的学科正在遭到冷落。其中的原因当然和哲学的“无用之学”这一性质有一定联系,但更主要的原因我认为还是现在的人们对哲学产生了种种误解。对哲学的误解并非现在才有,其实古已有之。相传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在夜晚仰望星空,失足掉落在井里,邻居们就嘲笑他只关注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忽视了自己脚下的路。而在第二年,这位“不切实际”的哲学家用自己积累的自然知识,预见了橄榄的丰收,赚了大钱,从而一下子成为了当地最富有的人。也许这个故事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并非一门完全无用的学问。作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人类思辨产物的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不像工业革命、科技进步、社会制度变革那样对人类社会产生显著而又迅猛的促进作用,它是一种“隐性基因”,虽然我们难以察觉到,但它确实是以某种“纯粹思想”的形式对人类世界产生了漫长的且更为深刻的影响。 古希腊是哲学的发源地,所以它本身也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对自然界与人自身的奥秘的探索与发掘,促使古希腊人创造了哲学这一门学科。除古希腊外,那个时代的东方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开始出现了一些哲学思想,但是在这里我着重探讨狭义的哲学,即古希腊人创造的philosophy这门学科。因为那个时候的思维形式还是很原始朴素的,所以早期的哲学所呈现出的感性特点与神话宗教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世界万物和人们自己都处在一种感性的神秘互渗。”(杨适著《哲学的童年》)这种“神秘主义”的影响在晚期希腊哲学及中世纪哲学体现得尤其突出。不过,哲学的产生说明了古希腊人的世界观已开始由感性具体的原始思维模式向更合理、更具逻辑性的深层层次进发。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以下三点: 一,“惊异”。二,需要有“闲暇”。三,具有“自由”。关于“惊异”,亚里士多德曾这样说: 古今人们开始爱智慧都是由于惊异。······感到困惑和惊异的人想到自己的无知,为了摆脱无知,他们就爱智慧,因此他们这样做显然是为了求知而追求学术。而不是为了任何实用的目的。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人类进行哲学思考仅是为了“解答困惑”而非功利性目的。从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难发现,哲学家们大都不会带有功利色彩地去做学术研究。关于哲学的产生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也许会更深刻全面,在此不再说明。 二前柏拉图时代的哲学家 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哲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都已提出了各自的哲学观点。他们的观点中几乎都是以探讨“世界本源”这一问题为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