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精练精析(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精练精析(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精练精析(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精练精析(含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抵.(dǐ) 蕴藻.(zǎo) 惧惮.(dàn) 怠.慢(dài)

B.踱.步(duó) 潺.潺(chán) 家眷.(juàn) 皎.洁(jiāo)

C.絮.叨(xù) 归省.(xǐnɡ) 松懈.(xia) 筋.斗(jīnɡ)

D.舟楫.(jí) 旺相.(xiānɡ) 依稀.(xī) 桕.树(jiù)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

B.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

C.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蹿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D.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槁,阿发拔后槁。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 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如果而且

B.然而即使而且

C.因而如果况且

D.因而即使况且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 5.下面对结尾所写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通罗汉豆。这是说反话,显示了语言的幽默性。

B.这是在乐土看的戏,是在乐土吃的豆,这是日后所看的戏、所吃的豆无法比拟的,因此“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C.这样写,为的是突出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

谊的怀念。

D.因为这样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

关系,是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再见到过的,所以豆特别好吃,戏

特别好看。

6.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

发扬中国传统戏曲之国粹,把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

定以“拯救戏曲”为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

(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字)

答: (2)【谈谈看法】会上,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

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3)【认识脸谱】在这次班会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

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至“于是赵

庄便真在眼前了”,完成7~10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

的吹来;月色便朦胧

..在这水气里。

( )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

..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

跑去了。

( )

8.这几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

在表格中。

9.“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把“果然”换成“竟然”可以吗?为

什么?

答: 10.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三、美文品析

(2013·盐城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

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

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

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

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

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

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2013年第1期,有删改)

11.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

的主要故事情节。

答: 1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一句中,

“爬行”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 (2)品味“我们钻进了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

答:

13.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1)“爷爷,那是什么?”“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

说着,他弯下了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

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

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答: 14.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

答:

15.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答:

四、写作练笔

16.【写法借鉴】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极具特色。特别是月夜行

船,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多种感官描绘了一幅优

美的江南月夜水乡图。

【片段仿写】请你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感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语

段。(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B项“皎”应读jiǎo;C项“筋”应读jīn;D项“相”应读

xiànɡ。

2.【解析】选B。A项“辟”应为“僻”;C项“蹿”应为“撺”;D项两个“槁”都应为“篙”。

3.【解析】选A。关联词语的运用要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如“然而”表转折关系,“因而”表因果关系,正确理解了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关联词语方能准确运用。

4.答案:(1)动作描写(2)心理描写(3)语言描写

5.【解析】选A。结尾的这句话并不是反语,也不是为了显示语言的幽默,而是表达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难忘。

6.答案:(1)示例: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

(2)示例:戏曲艺术应该与时俱进。应考虑如何使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能够跟上今天时代的脉搏。

(3)①老生②小旦

7.【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要发挥想象,体会语句所描绘的景物特点,从而推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答案:(1)月光不明(2)奔腾跳跃

8.【解析】本题考查对呼应手法的理解。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

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样的照应关系,前后对照很容易发现。

答案:A.似乎听到歌吹了 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注意揣摩文中的伏笔与照应。答案:不可以。因为“果然”是和上文中“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的猜测相照应。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角度的把握。首先明确景物描写的角度有视觉、听觉、触觉等,然后结合描写内容体会其作用。

答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11.【解析】此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回答时应按故事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来进行。

答案:爷爷和“我”一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

12.答案:(1)形象地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节奏缓慢。

(2)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

13.【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从(1)(3)句的“淡淡地说”“说着,他弯下了腰”“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不难看出爷爷的镇定;“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凸起来”则表现了爷爷的坚强。

答案:爷爷是一个坦然镇定、刚毅坚强的人。

14.【解析】此题考查对精彩描写的赏析。回答时,主要应考虑采用的

写作手法,以及严谨的用词。

答案: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大风来临前自然界的反应;用词准确生动,富有变化。

15.【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小说以“我”的语气来写,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其次写“我”的言行也是为了衬托爷爷的形象。

答案: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增强真实感;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表现祖孙情深,爷爷对“我”关心疼爱,“我”对爷爷敬爱依赖。

16.答案(示例):每到春夏,花池里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引得蝴蝶为它欢快地跳舞,蜜蜂嗡嗡地为它唱歌。微风拂面,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花池旁边的地面上,有些不起眼的小草,像是铺了一层绿绒绒的毛毯。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一、1、生物的特征:(1)、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2)、能够生长(由小长大);(3)、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和没有利用完的物质排出体外。(4)、能生殖(产生自己的后代);(5)、有遗传、有变异;(6)、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7)、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2、自然界的物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一类是非生物。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二、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又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2、生物科学研究的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三、1、若在显微镜下出现一个污点,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移动标本,污点都不动,则在物镜上。2、取送显微镜时,要一手握镜座,一手握镜臂。3、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坏玻片标本。3、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4、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实际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 四、科学探究是人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信息途径之一,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方面。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如探究腐肉上蛆从何而来的实验中,变量是猪肉和外界的蝇是否直接接触,而其他因素都全部相同。 五、1`、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线粒体和叶绿体七部分;人和动物的细胞只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2、细胞膜能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进出(是门卫);细胞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细胞核含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管理调控部门);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力车间);液泡中有细胞液;叶绿体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生产产品车间)。 3、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的功能单位。 六、1、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生物都有生长现象,这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结果。 2、细胞分裂通常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首先出现了染色体,染色体在中央分成两份,向细胞两端移动,细胞质也平均分成两份。 3、细胞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组织。 4、形态相似、结构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动物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植物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基本组织和分生组织四种组织。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精要知识点·狂背默清单 1、 什么是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微生物包括 细菌、真菌、病毒等。) 2、 生物的特征/生命现象?(①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单位);②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③生物体有新陈代谢作用(吸收营养物质、排除废物);④生物体能繁殖 后代,有遗传和变异现象;⑤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⑥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 影响环境。) 3、 生态因素?(指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4、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等。)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 5、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 6、 什么是生物学?(指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7、 ①显微镜的结构?(1-镜座,2-镜柱,3-镜臂,4-镜筒,5-目镜,6-转换器,7-物镜,8-粗准焦螺旋,9-细准焦 螺旋,10-载物台,11-遮光器,12-反光镜) 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5〕目镜和〔7〕 物镜 可以调节光线强弱的是〔11〕遮光器和〔12〕反光镜 ②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 ③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字样,表示放大倍数为 15 倍。若使用这一目镜, 同时使用 10×的物镜。则被观察物体被放大 150 倍。若改用 40×的物镜,则 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比原来少,视野变暗。 ④观察目标在视野的左上方,要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应该向左上方 方向移动玻片;若目标在视野右下方时则需向右下方方向移动玻片。 ⑤如果把印有“b”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物像是 q 。 ⑥如果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你怎样确定污点的位置? 污点的位置可能位于 目镜、物镜或 者玻片标本上,分别转动,谁动在谁上边。 ⑦当镜筒在下降过程中,眼睛要注视物镜,以防压碎玻片;镜筒程中,要用左眼看目镜,当看时,停止转动粗准焦螺旋,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 8、 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步骤?(擦、滴(植物滴清水、动物滴生理盐水)、取材、浸、展、盖、染色、吸、观察。 ) 9、 用于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生物材料特点?(薄而透明)染色剂?(碘液或稀碘液)盖片需要注意?(用镊子 夹住盖玻片,让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清水滴,再轻轻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8、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方面。)(实验是 验 证假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等方面。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在对照实验中,实验组 和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 不同外,其他因素都 相同 ) 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形态和大小多样,但结构基本相似,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 体,叶绿体和液泡。) 2、 右图是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请填写①—⑦的名称,其中①的作用是支持、保护和防御②的作用是光合作用 的 场所,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③的作用是含有细胞液,与细胞吸水和失水有关④的作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 所 ⑤的作用是与遗传有关 ⑥的作用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⑦的作用是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 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具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请填写左图①—④的名称。 1 第一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 次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社戏》阅读练习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阅读练习新人教版 (一)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 ..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1.分析画曲线句子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文段主要描写的人物是双喜。“大悟似的”与“大声的说道”属于描写方法,分别表现了双喜的、的特点。 3.“底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双喜所写包票里“船又.大,迅哥儿向来 ..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意思是。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踊跃”的意思。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从中看江南水乡的少年们的特点。 3.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4.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三)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①段中与加点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③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 2.“那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①段中的。 3.“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是什么? 4.这段文字是从、、、等方面进行景物描写的。5.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四)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比喻有什么特点? 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 ,说明了。 3.结合以下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及品质:

七下语文第16课《社戏》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课题:《社戏》 单位:柳埠中学 主备人:王加梅复备:杨玉华 【课标与教材分析】 《2011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11语文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2011语文新课标》“具体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教学目标】 根据新《新课标》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现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行辈,惮,撺掇,潺潺,漂渺)等,理解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没有生命的物体组成的,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出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②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③生物体有新陈代谢作用(吸收营养物质、排除废物); ④生物体能繁殖后代,并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⑤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 ⑥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5、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6、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7、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8、生物学是指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9、①右图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写出: 1-镜座2-镜柱3-镜臂4-镜筒5-目镜 6-转换器7-物镜8-粗准焦螺旋9-细准焦螺旋 10-载物台11-通光孔12-反光镜 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5〕目镜和〔7〕物镜 可以调节光线强弱的是〔11〕通光孔和〔12〕反光镜 ②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 ③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x”字样,表示_放大倍数为15倍。若使用这一目镜,同时使用10×的物镜。则被观察物体被放大150倍。若改用40×的物镜,则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比原来少,视野变暗。 ④观察目标在视野的左上方,要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应该向左上方方向移动玻片;若目标在视野右下方时则需向右下方方向移动玻片。 ⑤如果把印有“b”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物像是q。 ⑥如果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你怎样确定污点的位置?污点的位置可能位于目镜、物镜或者装片上,相互转动,谁动在谁上边。 ⑦当镜筒在下降过程中,眼睛要注视物镜,以防压碎玻片;镜筒上升过程中,要用左眼看目镜,当看到物象时,停止转动粗准焦螺旋,而调节细准焦螺旋是物象变清晰。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1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1

16《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 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四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 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 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七年级上册英语(苏教版七年级)7AU4 Grammar知识点

7AU4 Grammar知识点 一.介词用法 1) at 1. 在钟点时间前 2.在一日三餐前 3.在无day的节日前 4.在具体年龄前 2)on 1.在星期名称前 2.在某月某日前 3.在某月某日的早中晚前 4.在有day的节日前 3)in 1.在一天早中晚前 2.在月份前 3.在年份前 4.在季节前 注意:不用介词的情况: 1. 今天,明天,昨天today, tomorrow, yesterday; tomorrow morning, yesterday evening 等 2. 含有this, every, next, last 加时间的短语this week, every day, every afternoon, next month, last year 等二.频率副词在句中的位置: 1. 频率副词用在be动词后。It is usually hot in summer. 夏天天气通常是热的。 2. 频率副词用在主要动词前。My father usually walks home. 我的父亲经常步行回家。 3. 频率副词用在助动词与主要动词之间。I will always love you. 我将永远爱你。 三.练习 (一) 填入适当的介词: 1. It is a good idea to go for a walk ____ a sunny morning. 2. I don’t have a party ____ this week. 3. He always goes to the library ____ Mondays. 4. We’ll have one party ____ next week. 5. The story happened _____ a cold winter morning. 6. My friends give me some presents _____ Christmas every year. 7. The winter holiday is ____ January. My birthday is ___ January 11th. 8. My mother gives me lots of presents ___ my birthday. 9. We have a rest ____ every Sunday. 10. ___ Sunday evening, we will also have a party. 11. Children like flying kites ___ spring. 12. He got the Nobel Price ____ 37. 13. People eat rice dumplings ____ Dragon Boat Festival. 14. He was born in a small city ___ 1992. 15. He likes watching news ___ TV ____ breakfast. 16. ____ National Day, we celebrate in many ways. 17. He meets his friend ____ a cold winter morning. 18. They play the game ________ the evening of 31st October. (二)按要求改变句子: 1.She often goes to the Reading Club.(划线提问) does she go to the Reading Club ? 2.He seldom takes a taxi to go to school.(划线提问) _____ ____ ______he _____ a taxi to go to school? 3.We play badminton every day.(划线提问)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 play badminton? 4. Eddie walks to his bowl many times a day. (划线提问) ____ _____ ______ Eddie ______ to his bowl? 四.知识点 1. age 年龄What’s your age?= How old are you?My age is 14. = I’m 14 (years old). at the age of …在……岁时 at the age of 6 = at 6 years old = at 6=at age 6= at age six 2. life (pl.) lives knife---knives I would like/want to tell you about my life here.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 社戏》测试

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社戏 【单元学习目标】 欣赏艺术时,我们陶醉:享受艺术时,我们沉醉。跨越国度的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是人类相通的语言。本单元的语文学习,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灵,学会审美和体会,积累感悟和思考,相信大家定会从中领略到人生的精彩与美好!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潺潺(chán)絮叨(xù)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桕树(jiù)蕴藻(yùn zǎo) 惮(dàn)棹(zhào)撮(cuō)楫(jí) (2)多音字辨析 (3)形似字区别 (4)解词 乐土:自由快乐的地方。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依稀:隐隐约约。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弥散:弥漫消散。

怠慢:冷淡。怠,轻慢,不恭敬。 惮:怕,畏惧。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重点句子分析】 (1)理解《社戏》一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法 记叙性的文章,要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材料。详略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更有效地表现中心。因此,凡是对文章主题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要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作概括叙述就可以了。阅读此类文章,就要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这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意思;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更全面、丰满。 《社戏》一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为表达这一中心,作者在选材组材——即详略问题上是颇费一番心思的。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行船、看戏、归航,是因为要表达农村这块自由天地生活的丰富多彩、充满情趣;之所以要略写放牛钓虾,是因为与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才有后面的想方设法寻船去看戏、偷豆、吃豆。 在详写看戏这件事上,作者经过了精心选材。详写看戏前的波折:没船,借不到。于是这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总之,极力渲染“我”的沮丧。终于,转机出现了,我“轻松了,舒展了”,于是我们“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作者饱含感情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那豆麦的清香,那起伏的连山,那几点渔火,那仙境般的戏台,那精彩的表演,以及归航的无限童趣,抒写了自己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向往,抒写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而对看戏后的余波则一笔带过,因为它只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服务的。 (2)《社戏》一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社戏》一文除了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详略得当地安排故事情节之外,景物描写也是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幅画面,情景交融,描绘出江南水乡特有的秀美景色,对渲染欢快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了重要作用。比如“月夜行船”的描写,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多方面着笔,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充满诗情画意,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优美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我”去赵庄看戏的愉快心情。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文学常识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作者塑造的。因此本文中的“我”(迅哥儿),不同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这里的“我”是作者塑造的,而那个“我”就是鲁迅自己。 (3)背景知识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20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 一、我们周围的生物 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2.生物的生命现象:○1生物都有一定的结构(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2都能够由小长大(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有关);○3都能新陈代谢;○4都能生殖、遗传、变异;○5都有应激性;○6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个体一般比较微小,结构简单,但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却十分广泛。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态因素: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生物。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等。 3.光和温度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 4.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通常都和其生存的环境相适应。 5.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绿色肥厚的茎,不仅可以储存大量的水,还能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根系非常发达,能够吸收沙漠深处的水分。 6.蚯蚓体表的刚毛有助于它们的爬行运动,体表的粘液有助于它们在土壤中爬行和呼吸。它们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 7.在炎热的夏季,植物茂盛的地方气温比较低,空气湿度大(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影响环境。 三、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1.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世界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心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也严重地威胁着我们人类的健康,而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 第二章探索生命 一、探索生命的器具 1.显微镜的结构:目镜、物镜(观察,目镜长度与倍数成反比,物镜长度和倍数成正比)、粗准焦螺旋(一般调节,顺下逆上)、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使物象变得更加清晰)、反光镜(反射光线)放大倍数=目镜x物镜(放大的是长度,不是面积)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安装;对光;观察(原则:先下后上,先低后高,先粗后细);收镜 3.常用探究器具的种类: 观察器具: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器具:解剖剪,镊子 计量器具:天平,量筒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脚架 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等 4.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跟实际物像呈180度旋转,不影响顺时针、逆时针 5.视野中污点的判断方法:视野中污点只能在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若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不懂,则污点在物镜上。 6.显微镜下的气泡和细胞区别:形状规则、边缘黑而中间亮白;用镊子轻压盖玻片能变形或移动的是气泡,反之为细胞。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语法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 语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语法 一. 词汇 ⑴单词 1. 介词: in, on, under, behind, near, at, of 1). in表示"在……中", "在……内"。例如: in our class 在我们班上 in my bag 在我的书包里 in the desk 在桌子里 in the classroom 在教室里 2). on 表示"在……上"。例如: on the wall 在墙上 on the desk 在桌子上 on the blackboard 在黑板上 3). under表示"在……下"。例如: under the tree 在树下 under the chair 在椅子下 under the bed 在床下 4). behind表示"在……后面"。例如: behind the door 在门后 behind the tree 在树后 5). near表示"在……附近"。例如: near the teacher's desk 在讲桌附近 near the bed 在床附近 6). at表示"在……处"。例如: at school 在学校

at home 在家 at the door 在门口 7). of 表示"……的"。例如: a picture of our classroom 我们教室的一幅画 a map of China 一张中国地图 2. 冠词 a / an / the: 冠词一般位于所限定的名词前,用来署名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冠词有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两种。不定冠词有两个形式,即 a和 an。a用在以辅音音素开头的词前,如 a book; an用在以元音音素开头的字母前,如 an apple. a或 an与可数名词单数连用,泛指某类人或某物中的一个。 This is a cat.这是一只猫。 It's an English book.这是一本英语书。 His father is a worker.他的爸爸是个工人。 the既可以用在可数名词前,也可以用在不可数名词前,表示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指上文提到过的人或事物。 Who's the boy in the hat 戴帽子的男孩是谁呀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lassroom I can see a bag. Where's the bag It's on the desk. 你能在教室里看到什么呀 我能看见一个书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社戏》教案(2)

16、《社戏》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景物的描写。 2、深入探究文中深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1、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三、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竞猜“国粹”京剧中脸谱导入(下载脸谱的图象用幻灯机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更快地加入学习的行列) 二、检查字词 1、注音。(扫清文字障碍) 惮dàn 踱duò棹zhào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撺掇cuàn duo 凫水fú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絮叨:xùdao 2、字词意思见课文注释。 三、作者简介 明确: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四、研究阅读,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 1、在听读的同时,请思考: 文章题目叫“社戏”,全文都在讲“社戏”吗?---不是 既然不是,能否理清文章的线索,概括出文章讲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详略之分吗? 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不超过50个字。 明确:全文写了三大内容----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生活、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看社戏后的余波。三大内容中还有几件小事:跟小伙伴钓虾放牛、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看社戏后归航偷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详写: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在赵庄看戏、看戏后归航偷豆吃 略写:随母亲归平桥村、钓虾放牛的情况、六一公公送豆 五、小结 作者围绕看戏,铺写了看戏前的波折……读起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于其他都简略带过,但却能做到详中有略,这中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六、作业:熟读课文,预习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全文,现在我们就以“美丽的眼睛发现美”为话题,来发现文章中“美”的地方。 二、研究探讨,合作交流。(边看书,边交流文中“美”的地方) 1、景物描写生动传神(景美) a: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b:还把感官切入到景物描写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悟本文的风景美,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教学类型】 新授课、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体味文中的自然之美——景物描写。 三、品美景(ppt)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中景美重点体现在哪里?

2、小组合作,体会文中景物描写。 3、交流时可以这样说:“我觉得……很美,它是……描写的,写出了(或表现了)……” 4、预设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萍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 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浓黑的起 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 了。但我们却还以为船慢。” 渲染了去看社戏时愉悦的气氛,烘托了迅哥去看戏时的 喜悦和急切心情。 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 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 吹"。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 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 里。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 脊”。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此处的自然环境描写似真似幻,美妙无比; 结构上承上启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返回途中伙伴们“偷豆”吃这一小插曲)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从视觉和听觉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带有童话色彩, 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学 案 内容预览: 《社戏》学案 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_ ____,“社戏”就是________ _________。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

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行辈()撺掇() 凫水()潺潺()弥散()蕴藻() 漂渺()旺相()惮()撮() 整体感知: 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合作探究: 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分析人物: 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体味美景: 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示例: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4(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 4(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4(参考文本)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教学性质: 教读课。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设疑导入。 1.解题:“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插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2.指导学生读“预习提示”,概括要点:这是一篇小说,虽然是以作者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但“我”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鲁迅。课文是《社戏》这篇小说的节选,“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3.设疑引入: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吃的是什么豆?看的是什么戏?真的那么好吗?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写社戏的?请同学带着这些问题听教师朗读,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苏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单词(带音标)

第一课单词 e-dog ['i:d??] n. 电子狗 master ['mɑ:st?] n. 主人 year [j?:, ji?] n. 年、岁 grade [greid] n. 年级 reading ['ri:di?] n. 阅读 club [kl?b] n. 俱乐部、兴趣小组 after ['ɑ:ft?] conj. 在...以后 slim [slim] adj. 苗条的,细长的 long [l??] adj. 长的 music ['mju:zik] n. 音乐 hard [hɑ:d] adv. 努力地 adj. 硬的困难的short [??:t] adj. 短的,矮的 swimming ['swimi?]n. 游泳 wear [we?(r)] v. 穿、戴 glasses ['gla:siz] n. 眼镜 enjoy [in'd??i]v. 享受,喜欢 polite [p?'lait]adj. 有礼貌的 helpful ['helpful]adj. 有帮助的,有益的hobby ['h?bi] n. 业余爱好 badminton ['b?dmint?n] n. 羽毛球volleyball ['v?lib?:l]n. 排球 court [k?:t] n.球场 football field [?futb?:l fi:ld] n足球场swimming pool ['swimi?-pu:l]n 游泳池swim [swim] 游泳 eat [i:t] v. 吃 fish [fi?] n. 鱼 maths [m?θs] n. 数学 walk [w?:k] n. 散步,步行 v. 带…散步fly [flai] n.飞行 v.飞翔,放飞 lunchtime ['l?nt?taim] n. 午餐时间every ['evri] adj.每个的 day [dei] n. 白天walking ['w?:ki?] v. 散步、步行drawing ['dr?:i?] n. 绘图,图画 always ['?:lweiz] adv. 总是 weekend [wi:k'end, 'wi:kend]n. 周末usually ['ju:???li] adv. 通常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从要求中已经删除) 一.生物的特征:(1)、除病毒外, (2 (3 质排出体外。(4 (5 (6 (7)、,2、自然界的物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 二.1. 2 三.1.若在显微镜下出现一个污点,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 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移动标本,污点都不动, 上。 2、取送显微镜时,要一手握镜座,一手握镜臂。 3,以免物镜碰坏玻片标本。 4

5 四.科学探究是人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信息途径之一,通常包括 科学探究常常需 在对照实验中,,其他因素都相同。如探究腐肉上蛆从何而来的实验中,变量是猪肉和外界的蝇是否直接接触,而其他因素都全部相同。 五.1.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线粒体和叶绿 人和动物的细胞只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 2 的重要场所;细胞核含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管理调控部门);线粒体与 , 叶绿体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生产产品车间)。 3,细胞是生命活动的 六、1 象, 2, ,向细胞两端移动,细胞质也平均分成两份。 3

4、形态相似、结构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 七、1 2 八、1、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 4.3万个细菌, ,在水中旋转前进。 2、在载玻片上滴上两滴草履虫培养液,中间连起来,在一边加盐,草履虫全部 都游到未加盐的一侧,,草 履虫全都集中到牛肉汤中, 九、1,营养物质 2 3

4、种子萌发后 十、1、根尖分四个部分, 有根毛, 2 十一、1、小树能吸水,,根毛吸 水;施肥过多,植物会烧苗,,植物 根毛失水。2、植物的根不仅吸水, 3、糖拌番茄、盐拌青菜,盐水浓度大于青 菜细胞液浓度,所以盘子里会出现许多水;发蔫的青菜泡进水里, ,青菜吸水,青菜会变硬。 十三、1、茎是由芽发育而来的;芽有花芽(将来发育成花)、枝芽(将来发育成枝和叶)。(实验28页第2题) 2、木本植物茎:(1)、树皮外侧有保护作用, (2,有分裂能力,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3)、木质部很硬,有很强的支持力, (4)、髓有贮藏营养的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