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西医结合康复

最新中西医结合康复

康复复习题 中西医康复 整理版

康复医学复习资料 总论 1、中医康复的三观:整体观/辨证观/功能观(填空) 2、康复医学原则:功能训练、整体康复、重返社会 (1-9可能在同一大题)康复、康复医学概念、康复医学的特点、康复医学的组成:康复: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会能力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其生存质量。 康复医学: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特点:1、功能取向 2、跨科干预 3、社会性强 组成:康复医学理论基础、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 康复范畴、康复服务方式、康复服务对象:范畴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方式:康复机构内康复、上门康复服务、社区康复。 康复医学对象主要是由于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和先天发育不良者。 2、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3、功能障碍分类:功能障碍分为器官水平的病损、个体水平的残疾、社会水平残障 4、康复的最终目标:康复以提高生存质量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 5、康复措施:康复的各种措施包括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一切手段。 6、全面医学—保健、预防、临床、康复医学 7、康复治疗方案中常用的治疗方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常用三个)、心理辅导与治疗、文体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社会服务 8、(大题)康复评定定义:是对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定。 9、肌张力及肌力评定:(1)肌张力定义: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3)肌张力增高的两种类型:痉挛、强直 10、掌握痉挛评定的两个量表:手法快速PROM评定;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课本p34) 11、肌力的定义::指肌肉运动时最大收缩的力量。 12、肌力测定的方法有哪几类、测量工具:有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检查两大类。测量工具有握力计、捏力计、拉力计和等速测力器等 13、(一定掌握)掌握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Lovett分级法(表格在课本p24下)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14、关节活动范围的定义、分类:指关节运动是所通过的运动弧,分为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 15、常用测量工具:通用量角器、方盘量角器、电子量角器 16、理解ROM异常的常见原因:(1)关节本身疾病(2)关节外疾病 17、主要关节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值(参考p20)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1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定义、分类:指人们为了独立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独立的社区活动等方面内容。分为基础性或躯体性日常生活活动(B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ADL)。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7-11-22T14:38:35.0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9期作者:阿吉古丽.艾尔肯塔吉古丽.麦麦提库西塔儿.木塔里甫[导读]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其运动功能、吞咽功能改善。 新疆阿克苏地区维吾尔医医院康复科 843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4月-2017年2月9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灸。比较两组脑卒中预后;治疗前后NHISS评分、SF-36评分;干预前后患者VF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结果:联合组脑卒中预后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NHISS评分、SF-36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联合组NHISS评分、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VF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相近,P>0.05;干预后联合组VF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其运动功能、吞咽功能改善,有利于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关键词:针灸;康复治疗;脑卒中;临床疗效 脑卒中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也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脑卒中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目前,研究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需早期进行合理康复治疗。本研究分析了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4月-2017年2月9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联合组。联合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59-79岁,平均(67.24±5.70)岁。对照组男32例,女17例;年龄58-79岁,平均(68.34±2.1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1)早期。采取侧卧,进行远端至近端肢体内外旋、屈伸、外展等被动训练,并进行健侧和患侧小幅度至大幅度起坐训练。(2)中期。进行诱发分离和抗痉挛训练,并通过中医康复按摩缓解肌肉和关节痉挛,进行缓慢牵张背伸患侧下肢踝关节和上肢腕关节。(3)恢复期。进行髋膝关节屈伸活动,进行健侧直腿抬高训练和上肢上举、交叉平举和侧举,下肢则进行步行以及上下楼梯训练。注意循序渐进。(5)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病情允许后开始训练患者穿衣、吃饭、梳洗等生活能力。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灸。存在口眼歪斜者选择阳白穴、鱼腰穴、大迎穴、迎香穴、攒竹穴和承浆穴;意识障碍选择合谷、人中、百会、太冲;上肢运动障碍选择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肩贞穴、肩井穴、肩髎穴;下肢功能障碍选择足三里、环跳、委中、阳陵泉、风市、秩边、承山。捻转直刺,行捻转提插手法,急性期采取泻法行针;恢复期采取补法行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脑卒中预后;治疗前后NHISS评分、SF-36评分;干预前后患者VF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治愈:NHISS评分降低90%以上,生活能力、肌力等均恢复正常;显效:NHISS评分降低45%以上,生活能力提高,肢体肌力改善两个级别,生活自理;有效:NHISS评分降低18%以上,生活能力改善,但生活无法完全自理,肌力改善1个等级;无效:NHISS评分降低18%以内,肢体功能、肌力无改善,生活无法自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1]。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作计量、计数数据录入比较,输入数据后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脑卒中预后相比较 联合组脑卒中预后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中西医结合利大于弊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医传入中国,17世纪中叶中西医汇通派产生。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中西医结合蓬勃发展,目前中西医结合领域已形成了在临床、科研、教学、管理诸方面逐步完善的体系,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医学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认识、解决、治疗当时难以解决、治疗的疾病。如用中药砒霜(AS2O3)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对这种死亡率甚高,对西药(ATRA)治疗无效的难治和易复发的APL,中药显示出其突出的疗效。再如去年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党中央及时指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向,中西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西医结合是客观存在的,其优势的客观事实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中西医结合是客观需求 存在决定意识。过去,毛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深入基层群众中,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的,决不是凭空臆想,一时冲动,它反映了社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目前的实际状况更加清楚地表明了这种需求,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对2748位民众进行“最愿接受(最喜欢)的医疗方法是什么?”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西医治疗者276人,最喜欢中医治疗者515人,而最喜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者1957人。另一项对3747位民众进行“最喜欢的医生”的民意测验中,最喜欢中医者有741人,最喜欢西医者有426人,最喜欢中西医结合医生者有2580人。这两项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客观需求。中西医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风雨仍蓬勃发展的关键正是因为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已经成为最普遍、最朴实、最一致的选择。 二、中西医结合符合医学科学发展客观规律 中、西医学共同的目标是研究和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防病治病的手段、方法。它们共同的对象是人和疾病。由于中、西医学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哲学背景不同,因此产生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这不等于说二者是背道而驰、水火不容的,并不是一些人担心的所谓“结合一点,消灭一点;全部结合,全部消灭”。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应及时吸收现代科技的优势,充实自身,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对现代科技并没有必要拒之门外,这就如同武林高手配上洋枪洋炮,百步穿百杨的功夫,更能御乱于千里之外,又能取胜于近距离的肉搏。反之,即便是张飞、关公也敌不过普通的枪子。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在生命受到威胁需要用医疗手段去挽救的时候,不需要、更不应该区分这种医疗手段的出身,用什么理论体系、什么方法,是不是中、西医结合,符合不符合原体系的自身发展规律。只要能及时有效地挽救生命就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和推广,这样的方法相信包括那些反对中西医结合的人也会欣然选择。活血化瘀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使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死亡率从当时单纯西医治疗的30%下降至15%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进入了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的阶段,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PCI)使闭塞冠脉再通,恢复心肌血流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这使得AMI的病死率下降至5%~7%。不可否认,血运重建是当前无以取代的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法,但事物的发展总是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也逐步产生。如介入治疗半年后的高再狭窄率、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的出现以及再灌注损伤等,这些问题又阻碍了介入治疗的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

康复医学的现状和前景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中国康复医学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康复治疗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就业前景广阔。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 。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相比,在研究对象及部分康复方法等方面是有相同之处的。但现代康复医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运用矫形学、假肢学及其他人工装置等补偿患者的形体与功能残缺方面占有相当优势;而中医康复学则立足于按照中医理论研究疾病的康复,历史悠久,不仅有独特的康复理论,还有诸如针灸、推拿、导引、食疗等简便谦验的康复方法和丰富的康复医疗经验。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传统的康复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提高,中医康复学的内容将不断得到很好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康复的需求越来越大。从80年代开始,我国以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与世界现代康复医学的潮

流相汇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有博士进入该领域。康复医学是一门以功能障碍为主导、以回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工作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康复对象为损伤、急慢性疾病、老龄所致的功能障碍者,先天发育障碍的残疾者。主要有: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截瘫)、颅脑外伤、脑瘫、骨折、运动器官创伤、截肢和手外伤后功能障碍、腰腿痛、颈椎病、烧伤后疤痕、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糖**病、肥胖症、精神发育迟滞的康复等。 (六)、我国康复治疗技术的的现状 由于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核心,因而国内有关单位在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使我国的康复治疗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可以说康复治疗技术是我国与世纪发达国家在康复医学领域差距最小的领域,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治疗技术在我国基本上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运用。但是在康复治疗人才培养领域和康复的效果的评价方面则又是我国与国际差距最大的领域,主要表现为我国康复治疗人才的学历水平较低,在康复效果的评价方面缺少定量的、准确的评价手段,但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部分大医院已经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大型的评价仪器,如红外线步态分析仪、等速肌力测试系统等。在国际“脑研究十年”的背景下,我国神经康复治疗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得到进一

ERAS快速康复理念在中医特色护理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

ERAS快速康复理念在中医特色护理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3T17:54:41.0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张霞 [导读] 中医特色护理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ERAS快速康复理念护理效果较佳,可有效提高预后效果。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ERAS快速康复理念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16年10月8日至2017年9月3日62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完全随机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予以观察组ERAS快速康复理念护理。观察两组腕关节功能、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两个月后、半年后腕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69.39±3.60)分、(82.60±3.11)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个月后疼痛评分为(2.11±0.13)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ERAS快速康复理念护理效果较佳,可有效提高预后效果。 【关键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ERAS快速康复理念;腕关节功能评分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210-02 桡骨远端骨折作为骨折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好发于老年、儿童,其中以老年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对患者生理功能及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快速康复理念指的是手术前后采取优化后护理措施,尽可能避免侵入性操作,消除创伤应激,进一步促使病情尽快康复。本文对中医特色护理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ERAS快速康复理念的临床意义进行研究,旨在为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1基础资料、干预方法 1.1资料 我院62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此次研究(2016年10月8日至2017年9月3日),以随机基本原则为依据,均分为两组。 31例对照组:年龄[上限23岁、下限64岁、平均值(45.19±2.05)岁],男女之比为18:13。30例观察组:年龄[上限25岁、下限61岁、平均值(45.03±2.24)岁],男女之比为20:11。上述资料对比不具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 两组均予以手法复位,借助腕关节面模具,促使关节面恢复平整,采取石膏外固定(腕关节掌屈尺偏位),三周后,使用小夹板固定,一至两周后,去除夹板并予以腕关节熏洗。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操作,注意异常现象的发生,及时予以处理干预。 观察组予以ERAS快速康复理念护理,主要包含:①心理干预,为患者普及疾病知识,耐心解答其心中疑问,告知其疾病治疗原则、预后效果等,促使其了解早期康复、遵医嘱的重要意义,提高其配合度,患者因认知不足、生理痛苦等因素,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临床应注意加强心理疏导,采取注意力转移、抚触、音乐疗法等,引导患者保持积极心态,正视疾病,同时,采取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自控镇痛治疗,进一步缓解疼痛,从而保证心理舒适性。②术后康复,使用多模式镇痛,外固定当天,即可早期活动,加强健康教育,告知其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消除部分患者不敢活动的恐惧、担忧等情绪,引导其行骨折远近端关节主动、被动活动,避免出现关节僵硬等现象,术后第一天即可予以手内肌锻炼、关节屈伸活动,第二周行抗阻力练习,以健侧托住固定部位,肩部、肘部慢慢活动,每次时间应不超过二十分钟,术后三周根据愈合情况对固定器进行适当调整,术后四周行腕关节屈伸活动,以不感到疼痛、牵拉为准,同时,加强饮食干预,嘱咐患者适当增加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维生素等摄入。 1.3指标 观察两组腕关节功能、疼痛情况。 腕关节功能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法判断,涉及对生活及工作的影响、握力、背伸屈活动度等,得分越高情况越佳。 疼痛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判定,最高十分,最低零分,以得分低为优势。 1.4统计学处理 腕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属于计量资料,借助T检验,以SPSS20.00软件分析,两者对比差异较大的必要条件为P<0.05。 2结果 2.1两组腕关节功能对比 两组干预前腕关节功能对比性不强,P>0.05,观察组两个月后、半年后数据分别为(69.39±3.60)分、(82.60±3.11)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如表一所列: 表一:对比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n,分) 3讨论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作为常见的骨折类型,采取外固定治疗过程中,应考虑患者依从性问题,配合度不高极有可能造成骨折移位,故而,实际治疗时,应加强护理干预,保证治疗及预后效果[2~4]。 本文观察组采取ERAS快速康复理念,通过加强知识普及工作,消除患者认知误区,并予以心理护理干预,采取音乐疗法、抚触等方式,进一步缓解患者心理问题,获取其配合,并行早期康复,经手内肌锻炼、关节屈伸活动、抗阻力练习等,促使相关功能恢复。此次结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摘要】在中风的临床治疗当中,偏瘫作为最常见的后遗症,一旦没有受到及时 有效的治疗,对患者未来的生活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来说,治疗偏瘫的方 法很多,但是其效率均呈现出不高的状态。因此,有效提高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率,是目前中风临床治疗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探究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 偏瘫的临床效果,我院特选取多名患者进行对照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本 文详细记录了此次治疗的过程,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针灸;康复医学;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0引言 中风在临床上又被称做脑卒中,其是由于机体气血逆乱、血溢于脑或脑脉痹 阻所致,患者临床死亡率与致残率均较高。中风存活患者中约有 80% 患者遗留有 程度不同的后遗症状,其中偏瘫是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由于患者肢体功能发 生障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基于此,本研究对针 灸联合康复医学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11月至 2014 年 12 月中风偏瘫患者 67例,其中:男 38 例,女 29 例;年龄在 45~80 岁,平均年龄为62.43±8.16 岁;患者发病至入院治疗时 间在 3~24 小时,平均时间为 5.83±2.92 小时。排除标准:意识障碍患者;2 次或 2 次以上发病患者。将 67 例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单纯组 3 3 例,联合 组 34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数据具有良好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其行抑制血小板集聚、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等对症治疗。单纯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选择人中以及患 者患侧的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穴、委中穴、涌泉穴、通里穴、极泉穴、 悬钟穴作为主穴,并以按经络辨证规律选择配穴。以温针疗法交替进行针灸治疗,对穴位进行消毒后,选择 30 号的毫针,直接刺入穴位中,并进行小幅度的插、捻、转,至位置合适后留针半小时。不同的穴位刺激后强度不同,如人中穴针应 以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曲池穴、内关穴、三阴交和极泉穴以患 者有微触电感为宜,针委中穴时抬腿45度,直刺1寸,提插泻法,使下肢抽动3 次为佳,极泉穴则不宜留针。每天一次,每五次为一个疗程,每两个疗程之间间 隔两天,治疗四个疗程。联合组在针灸治疗基础上接受康复医学治疗。①主动锻炼和被动训练两种方法结合,以达到缓解神经错误支配肌肉痉挛、促进肌肉正常 活动收缩以及稳定关节功能的目的。每天上午、下午各训练一次,每次进行 1h。 协助患者进行缓慢行走、迈步行走、站立平衡、锻炼患侧关节弯曲能力,上肢外展、上举以及肘关节屈曲和伸展,加强眼部和手部协调性训练。②肢体按摩:对患侧肌肉做向心性按摩,然后再对各个关节进行按摩,按摩的动作要轻柔、缓慢。 ③穴位按摩:从印堂两侧从眉弓向太阳穴,从印堂沿着鼻两侧经迎香、颧骨至两耳前往返按摩;面部的重要穴位用拇指按摩,稍用力。 1.3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自述疼痛消失,偏瘫症状基本消失,神经系统功能显著恢复,能 够自行活动和生活;有效:患者自述疼痛有减轻,偏瘫症状有好转,神经系统功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效果评价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治疗方法即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完成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0%,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98%,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78%。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疗效明显要优于常规使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的满意程度也更高。在实际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偏瘫;临床效果;评价 脑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又被称为脑中风[1]。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脑卒中患者若存活,有75%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丧失工作能力的情况,这其中约有40%的患者会严重致残,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巨大影响,也会对患者的家庭以及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负担[2]。这其中脑卒中偏瘫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常规治疗方法为西医药物治疗,但是这种方法进行的疗效并不佳[3]。我院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7例,患者年龄为25~7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3.72±1.68)岁。所有患者经过《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确诊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为26~75岁,平均年龄为(43.89±1.9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为25~73岁,平均年龄为(43.52±1.5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医康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使用西医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以使用中药及针灸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血压使用硝苯地平以及卡托普利进行治疗,并在此基础上使用西医康复疗法进行治疗[4]。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的硝苯地平为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为H20000079的硝苯地平控释片,剂量为20 mg,3次/d,卡托普利为上海凯

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方法及护理

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方法及护理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13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中西医组76例与常规组56例。中西医组采取中西医康复护理,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并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中西医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为94.7%,常规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中西医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7%,常规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采取中西医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患儿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方法;护理效果 小儿脑瘫是临床上一种非进行性的颅脑损伤综合征,常常对患儿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1]。我院对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76例采取中西医康复护理,发现其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13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中西医组76例与常规组56例。中西医组男45例,女31例,年龄0.5~2岁,平均年龄(1.0±0.3)岁,脑瘫程度包括轻度41例、中度22例、重度13例,病程0.2~2年,平均病程(0.9±0.2)年;常规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0.3~1.8岁,平均年齡(1.0±0.5)岁,脑瘫程度包括轻度30例、中度18例、重度8例,病程0.4~2年,平均病程(0.8±0.4)年。两组患儿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如对患儿及其家属定期进行巡视,用药指导,口头叮嘱以及健康知识宣教。中西医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西医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全面评估患儿心理问题,通过建议、抚慰和激励等方式协助患儿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及时纠正患儿及其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偏差,树立其治愈疾病的信心。②饮食护理:由于脑瘫患儿肝肾功能较差,先天不足,因此加强患儿饮食护理十分重要,可建议家长多为患儿提供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③康复治疗和护理:采用熏蒸浸泡、中药口服;同时针对患儿具体情况予以头针、体针、眼针、面针和穴位注射等多种针刺方进行治疗,对痉挛患儿予以针灸治疗时不宜使用强刺激,穴位注射需关注配伍禁忌;此外通过阶段性按摩、健脾益气按摩以及循经点穴按摩等推拿按摩方法刺激患儿穴位经络,促进气血流通以及阴阳调节,按摩康复之前不宜过饱或过饥,按摩治疗10 min 后予以患儿及时补充水份和能量[2]。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6-06-24T11:20:48.5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作者:张争启 [导读] 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治疗方法。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57001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的5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的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其基础之上进行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患者的FMA评分为:上肢治疗前9.01 ± 2.25,治疗后19.20 ± 8.32;下肢治疗前8.25 ± 3.10,治疗后21.32 ± 8.57,其BI值治疗前为38.25 ± 10.11,治疗后为74.48 ± 18.32.对照组的FMA评分为:上肢治疗前8.92 ± 2.14,治疗后13.25 ± 6.35;下肢治疗前为8.05 ±3.20,治疗后为14.16 ± 6.67;其BI值治疗前为38.26 ± 9.35,治疗后为60.34 ± 15.10.这两组患者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结合机制研究表明,现代康复对传统针灸具有重要的意义,反过来,针灸对康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针灸;康复治疗;脑卒中 脑卒中是目前我国第一大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致残率高达80 %以上,约有2/3的脑卒中患者遗留功能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偏瘫,采取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能最大程度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虽然传统针灸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产生的时代不同,起源的国度有异,但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互补性使其结合在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此,我院对其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的5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的治疗组,对照组25例患者,男10例,女15例,左侧偏瘫11例,右侧偏瘫14例;年龄为41 - 78岁,平均年龄为(67.20 ± 9.41)岁,病程7 - 32d,平均病程为(16.43 ± 6.72)d。治疗组25例患者,男13例,女12例,左侧偏瘫15例,右侧偏瘫10例;年龄为43 - 75岁,平均年龄为(64.91 ± 10.63)岁,病程5 - 34d,平均病程为(15.65± 5.22)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治疗,患者入院后,急性期均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待病情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治疗:良肢位的摆放,使肢体位于功能位,患侧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位,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轻度屈曲及踝关节背屈位(关节的被动、主动 - 助力运动、主动运动,鼓励患者用健侧带动患侧关节运动。体位转移及坐立位平衡训练,体位转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卧→坐→站立训练,平衡训练强调躯干侧曲及旋转,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以上均为2次/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3 - 4 次/d,指导家属协助训练。2周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个疗程。治疗组处理常规的康复训练之外,进行针灸治疗。主要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取人中、极泉、内关、尺泽、合谷、委中、三阴交等。操作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操作,随症加减:口眼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下关、迎香; 舌强不语者,加金津$玉液$廉泉,通里; 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曲池、少海、手三里; 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昆仑、太冲。诸穴均平补平泻,2周为 1 个疗程,1 次/d,共治疗 2 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①运动功能评定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运动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 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BI)指数评定,有专人测评。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20.0 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采用 t 检验,以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的患者的FMA评分为:上肢治疗前9.01 ± 2.25,治疗后19.20 ± 8.32;下肢治疗前8.25 ± 3.10,治疗后21.32 ± 8.57,其BI值治疗前为38.25 ± 10.11,治疗后为74.48 ± 18.32.对照组的FMA评分为:上肢治疗前8.92 ± 2.14,治疗后13.25 ± 6.35;下肢治疗前为8.05 ±3.20,治疗后为14.16 ± 6.67;其BI值治疗前为38.26 ± 9.35,治疗后为60.34 ± 15.10.这两组患者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3.1脑卒中的介绍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发病后的主要症状包括: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②肢体活动不灵,突然跌到;③突然出现失语或听力障碍;④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根据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后,神经功能障碍的轻重和症状持续时间,分三种类型。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内动脉缺血表现为,突然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等,少有意识障碍。椎动脉缺血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障碍、复视、步态不稳和吞咽困难等。症状持续时间短,可反复发作,甚至一天数次或数十次。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脑内无明显梗死灶。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与TIA基本相同,但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有的患者可达数天或数十天,最后逐渐完全恢复。脑部可有小的梗死灶,大部分为可逆性病变。3.完全性卒中(CS)症状较TIA和RIND严重,不断恶化,常有意识障碍。脑部出现明显的梗死灶。神经功能障碍长期不能恢复,完全性卒中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3.2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针灸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络、调节气血$纠正气血逆乱,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血流障碍,从而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但针灸过分重视肌力的恢复,而忽视了异常运动模式的改变,所以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 量却没有相应的提高,而现代康复训练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现代康复训练可以刺激外周神经诱导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建立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改善肢体痉挛和萎缩,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减少或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

中西医康复复习(广中医针推)

总论 1.中医康复的三观:整体观,辨证观,功能观 2.中医康复核心技术:生命力为本,功能为用,整体疗法,调动自组织能力 3.康复、康复医学概念、康复医学的特点、康复医学的组成 康复: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康复医学: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或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特点:功能取向,跨科干预,社会性强。 组成:康复医学基础、康复评定、康复治疗。 4.康复范畴、康复服务方式、康复服务对象 康复范畴:各种措施包括医疗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等,共同构成全面康复。 康复服务方式:机构内康复,上门康复服务和社区康复。 康复医学的对象:主要是由于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和先天障碍者。 5.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存的、可逆的或不可逆的、部分的或完全的,可以与疾病并存或为后遗症。 6.功能障碍分类:器官水平的病损、个体水平的残疾、社会水平残障 7.康复的最终目标:康复以提高生存质量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 8.康复措施:康复的各种措施包括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一切手段。 9.全面医学:保健、预防、临床、康复医学 10.康复治疗方案中常用的治疗方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辅导与治疗、文体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社会服务 康复评定 1.康复评定定义:是对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定。 2.肌张力及肌力评定 肌张力定义: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肌张力增高的两种类型:痉挛和强直。 掌握痉挛评定的两个量表(P34):手法快速PROM评定(轻、中、重—后1/4、1/2、前 1/4);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 肌力定义: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的力量。 肌力测定的方法有哪几类: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肌力检查。 测量工具:握力计,捏力计,拉力计和等速测力计 掌握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P24):0—5级(肌肉收缩、关节运动、抗重力、抗阻力)3.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4T10:34:22.4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6期作者:孙祎1 王丹阳2 [导读]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2018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西医康复治疗,观察组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孙祎1 王丹阳2 (1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康复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 (2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老年医学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2018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西医康复治疗,观察组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6-0094-01 临床上,脑卒中属于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是由脑血管病变引发的全脑或者局限性脑功能障碍[1]。多数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以偏瘫为主的功能障碍,同时还可能伴随吞咽、语言以及认知等方面的障碍,对其工作能力与日常生活状况产生了严重影响[2]。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各异。本研究在该疾病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获得了理想的康复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6年5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100例,纳入标准: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病情稳定;神志清醒;自愿参与。排除标准:近3个月内参与其他临床研究;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存在精神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认知障碍;失语。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3.69±6.32)岁,共50例,男性35例,女性1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3.05±6.17)岁,共50例,男性38例,女性12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可比性强,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西医康复治疗:行上肢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将双手握紧,充分外展拇指,向前充分伸展双臂,保持臂挺肘伸状态;采用健侧手将患侧上肢拉动,行被动锻炼,并适度按摩患肢;行下肢康复训练时,可采用健侧手将上方床架握住, 从患侧下肢下方将健侧下肢向上抬,最大程度上促使患肢离开床面;行腰部康复训练时,指导患者并拢双足,最大程度上靠拢双膝,促使其膝关节保持90度屈曲状态,嘱咐患者最大程度上上挺腰部,最大程度抬高;除此之外,翻身过程中需注意向左翻身时,确保左下肢朝上,向右翻身时,确保右下肢朝上。 观察组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西医康复治疗方式同对照组,中医康复治疗时主要采取针刺康复方式,具体为:下肢取三阴交、阴陵泉、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以及环跳等穴位,上肢取内关、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以及肩髎等穴位,头面部取风池、人中、地仓、太阳、迎香、印堂、百会等穴位,采用补泻手法对其行针刺治疗,每天治疗1次,1个疗程为7d,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100分表示正常,40分及以下为重度依赖,41分~60分为中度依赖,61分~99分为轻度依赖。 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MA(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价,100分、96分~99分、85分~95分、50分~84分、50分及以下分别表示正常、轻度运动障碍、中度运动障碍、明显运动障碍、严重运动障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Barthel指数与FMA评分均行t检验,以(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FMA评分对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FMA评分更高,组间差异显著,t=12.6325、9.6352,P<0.05,见表。 3.讨论 脑卒中也被称为“脑血管意外”与“中风”,属于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诸多特点[3]。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肢体功能,多数学者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中,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FMA评分更高,t=12.6325、9.6352,P<0.05,提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功能。究其原因,通过指导患者行上下肢康复训练以及腰部康复,利于改善肢体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中医针灸康复疗法也能发挥消肿除痹、舒筋活络的功效,针刺百会穴具有开窍醒脑功效,针刺印堂穴能清利头目、开窍通鼻,针刺地仓穴能活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针刺曲池穴能有效治疗上肢萎痹,针刺手三里具有清热明目、通经活络功效,针刺环跳穴能舒筋止痛、健脾益气,针刺足

康复宣传

康复治疗对象: 对临床常见的颈、肩、腰、腿痛疾病和中风后遗症所导致的偏瘫,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使用针灸、推拿、中药外洗等祖国医术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相结合的康复治疗手段,减轻患者痛苦,提高老年病、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强调个性化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功能的评定和结果的分析,有目的地设计治疗方案。 治疗范围:主要是急慢性腰扭伤,颈、腰骨质增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各种胃痛,理疗减肥,慢性腹泻,中风后遗症所导致的偏瘫。及急慢性疾病和老年带来的功能障碍,先天发育障碍的残疾者。康复医学具有多科性、广泛性、社会性,因此,康复医学实际涉及到临床各专科。 传统康复手段: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穴位注射、中药敷贴、中药外洗、中药沐足、中药熏蒸、火罐艾灸等。 针灸推拿治病具有疗效显著,价格低廉,且没有副作用等优点,尤其是对慢性疑难性疾病具有独到的疗效。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在使用针灸治疗各种疾病。针灸因其擅长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故深受患者喜爱。尤其是对急性脑缺血、脑出血所致瘫痪,我科疗效特别显著,总有效率可达1 00%,治愈率达80%以上。 康复治疗技术

康复训练:运动疗法(PT)。是根据患者疾病本身特点,借助器械或治疗者的徒手技术(手法操作)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作业疗法(0T)是为恢复患者的身心功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技能训练,锻炼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训练,如:进食、更衣、如厕等人们每天反复进行的活动,教会患者如何掌握日常生活的技巧,提高自理能力。 康复科设备简介 1、中频治疗仪:适用范围:该治疗仪刺激痉挛肌和对抗肌,使二者收缩,治疗痉挛性瘫痪和开展电刺激、电体操。 2、电针治疗仪:适用范围:适用于吞咽困难、面瘫、偏瘫、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 3、电动起立床:适用范围:适用于中风病人早期康复训练、下肢无力、负重训练。 4、双轮助行器:适用范围:适用于偏瘫、截瘫患者步行训练。 5、肩梯训练器:适用范围:适用于肩周炎、上肢活动受限、上肢无力训练等。 6、牵引疗法: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外力(手法、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其发生一定的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应怎样让中风病人尽快康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