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物称与人称(英汉对比研究)

第5章 物称与人称(英汉对比研究)

第5章 物称与人称(英汉对比研究)
第5章 物称与人称(英汉对比研究)

第五章物称与人称

(Impersonal vs.Personal)

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有些英语写作论著称之为“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are out of the picture,hiding themselves behind impersonal language”.G.Leech和J.Svartvik在《英语交际语法》一书中指出:“Formal written language often goes with an impersonal style:i.e.one in 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f or his readers,but avoids the pronouns I,you,we.Some of the common features of impersonal language are passives,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introductory it,and abstract nouns.”该书以图书馆的一则通告为例:

It has been noted with concern that the stock of books in the library has been declining alarmingly.Students are asked to remind themselves of the rules for the borrowing and return of books,and to bear in mind the needs of other students.Penalties for overdue books will in the future be strictly enforced.

近来已注意到本馆存书惊人地减少,此事令人关切。现要求学生不要忘记借书还书规则,并考虑其他学生的需要。今后凡借书逾期不还者,必将严格按章处罚。

英语写作教科书常常劝告作者不要滥用这种非人称表达法,认为这会使文章缺乏“personal reference and human touch”,失去“people-to-people relationship”,显得“abstract and official”,甚至"cold and inhuman”.上述一例若多用人称表达,则可显得不那么正式:The number of books in the library has been going down.Please make sure you know the rules for borrowing,and don't forget that the library is for everyone's convenience.So from now on,we're going to enforce the rules strictly.You have been warned!

虽然如此,非人称表达法仍是英语常见的一种文风,尤其常见于书面语,如公文、新闻、科技论著以及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这种表达法往往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结构趋于严密、紧凑,语气较为委婉、间接。

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作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当人称可以不言自喻时,又常常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何使用主语和动词这两方面。

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

英语可用人称主语表达,也常用非人称主语表达。用非人称主语表达时,往往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而汉语则较常用人称主语表达,往往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如:

1)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你出了什么事啦?

2)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3)A strange peace came over her when she was alone.

她独处时便感到一种特殊的安宁。

4)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A.S.Hornby)

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

5)A great elation overcame them.

他们欣喜若狂。

6)Alarm began to take entire possession of him(W.Thackeray)

他开始变得惊恐万状。

英语用非人称作主语的句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同时又使用本来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

作其谓语,因而这种句式往往带有拟人化(personification)修辞色彩,语气含蓄,令人回味,反映了英美民族的幽默感。O.Jespersen指出,“There can be no doubt that the poetic tendency to personify lifeless things or abstract notions, for instance to apostrophize Death as if it were a living being,and the related representation in plastic art of such notions,are largel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s with sex-gender,chiefly,of course,Latin.’’汉语虽然也有用拟人法来

描述抽象的概念或无生命的事物,如“什么风把你吹来的?”,“爱情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高

山低头,河水让路”,但这种表达法较常见于形象的比喻或轻松的文体,无论从使用的语境

或出现的频率来看,都远远不及英语。汉人较缺乏幽默感,注重的是“什么人做什么事”,

往往用人或比较确定的事物作主语。如:

1)From the moment we stepped in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re and kindness surrounded us on every side. (Hewlett and Nowell Johnson:To China at Ninety) 一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我们就随时随地受到关怀与照顾。

2)Excitement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

我兴奋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3)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Joseph:English 3200)

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4)The happiness——the superior advantages of the young women round about her, gave Rebecca inexpressible pangs of envy.(W.Thackeray:Vanity Fair)

丽贝卡看见她周围的小姐那么福气,享受种种优越的权利,却有说不出的眼红。

5)The forty years,1840—80,brought almost ten million migrants to America.(P.Bromhead:Life in Modern America)

从1840至1880这四十年中,近一千万移民移居美国。

6)The little chap’s good—natured honest face won his way for him.

这小伙子长相老实,看上去脾气也好,到处有人缘。

7)My good fortune has sent you to me,and we will never part.(H.Andersen:The Little Mermaid)

我很幸运,能够得到你,让我们永不分离吧。

8)Friday started with a morning visit to the modern campus of the 22,000-stud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nearby Ann Arbor,where the Chinese table tennis team joined students in the cafeteria Iine for lunch and later played an exhibition match.(“China U.S.Table Tennis”) 星期五那天,中国乒乓球队一早就到安亚伯附近去参观拥有两万两千名学生的密执安

大学现代化校园。他们和该校学生在校内自助餐厅排队取午餐,然后举行了一场表演赛。

英语这类非人称主语句采用“无灵主语”(inanimate subject),表示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名称或时间地点等,但谓语却常常使用“有灵动词”(animate verb),表示人或社会团体

的动作和行为,如see,find,bring,give,escape,surround,kill,deprive,seize,send,know,tell,permit,invite,take,drive,prevent…from等。英语用“无灵主语”与“有灵动词”

搭配的句式比汉语多,使用因为的场合也比汉语广。汉语的“有灵动词”一般只能与人称搭配,根据汉人的思维习惯,人或社会团体才有这类有意识、有意志的行为,非人类的、无生

命的事物一般只能有一些无意识、无意志的状态、运动或变化。汉语“无灵主语”与“有灵动词”搭配通常用作一种修辞手段——拟人化:

北京目睹过许多伟大的历史事件。

Beijing has witnessed many great historical events.

星光很早以前就踏上了旅程。

The light from the stars started on its journey long long ago.

在汉英转换中,用“物称”代替“人称”常常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1)一看到那棵大树,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2)近来忙于其他事务,未能早些复信,深感抱歉。

I am very sorry that the pressure of other occupations has prevented me from sending an earlier reply to your 1etter.

3)恕我孤陋寡闻,对此关系一无所知。

My total ignorance of the connection must plead my apology.

4)凭良心讲,你待我礼貌有加,霉却受之有愧。

My conscience told me that deserved no extraordinary told me that I deserved no extraordinary politeness.

5)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了“新红学”时代,代表人物有胡适、俞平伯等这样一些学者。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saw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Redo1ogy”,represented by scholars such as Hushi and Yu Pingbai.

6)小梅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对她朋友这种没有心肝的行为,实在看不顺眼。

Xiaomei’s kindly and gentle nature could not but revolt at her friend’s callous behavior.

2.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代词“it”除了用来代替除人以外的生物或事物之外,还广泛用作填补词(expletive),如:

1)用作先行词(preparatory “it”),代替真正的主语或宾语(“to represent a whole group of words which it would not be convenient to put in the place required by the ordinary rules of word 一order without causing ambiguity or obscurity”),如: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she was so dishonest.

我从来也没有想到她这么不老实。

It is not our view that the substance or the tone of his remarks this morning will contribute to creating a lasting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

我们认为,他今天上午发言的内容和口气都无助于在中东建立持久的和平。

2)用作虚义词(unspecified “it”),代替的主语是难以言明的现象或情形,如用以表示自然现象、时间、空间以及用于惯用语之中:

It’s only half an hour’s walk to the ferry.

只要走半个钟头就可以到轮渡。

How is it with the sick man?

那病人怎么样了?

3)用作强调词(emphatic “it”),引导所要强调的成分,也是一种形式主语:

It is in the hour of trial that a man finds his true profession.(B.Shaw)

人总是在面临考验的关头,才发现自己的专长。

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proverb)

人有失误,马有失蹄。

英语的非人称代词“it”往往使句子显出物称倾向,汉语没有这类用法的非人称代词,因而常用人称,或省略人称,或采用无主句。此外,英语的“There be”句式及用不定代词“one”作主语的甸子也具有非人称倾向,汉语则采用比较具体的人称或事物作主语,或不用主语:In 1958,there was a strike participated in by five thousand workers.

1958年,五千个工人参加了一次罢工。

One must be a servant before one can be a master.(proverb)

要当主人,先当仆人。

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英语的被动式,尤其是用“it”作主语的非人称被动式(impersonal passive),如it is believed,it is felt,it is thought等,往往不说出施动者(doer或agent),而让所叙述的事实或观点以客观(objective)、间接(indirect)和婉转(roundabout)的方式表达出来。G.Leech和J.Svartvik 指出,“The by-phrase containing the agent of a passive clause is only required in specific cases (in fact,about four out of five English passive clauses have no agent).The passive is especially associated with impersonal style (e.g.in scientific and official writing),where the question of who is the agent(i.e.who performs the action described by the verb)is unimportant and often irrelevant.这种不提及行为者的被动式(agentless passive)最常见于公文文体(bureaucratese)、科技文体及新闻文体,其非人称倾向可以使口气显得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作者也可借此“drowsy passive smokescreen”而免于承担可能有错的责任(a pusillanimous shrinking from responsibility).正如F.Crews所指出的,“Those who don’t want to 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tions or opinions have an intuitive fondness for the passive.”例如:A current search of the files indicates that the letter is n0 longer in this Bureau’s possession.It is noted that the letter was received two months ago,and after study,re- turned to your office.In view of the foregoing。it is regretted that your office has no record of its receipt.If the letter is found,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this Bureau was notified at once.我们最近查找了卷宗,发现本局并无此信。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于两个月前收到此信,经研究后,已寄还贵处。鉴于以上情况,贵处仍无收信的记录,我们感到遗憾。如果你们找到此信,请即通知本局,不胜感谢。

汉语没有英语这类多重被动式,没有用“it”作主语的非人称被动式,也少用被动式,而较多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这与汉人的主体思维甚有关系。汉人的思维习惯重“事在人为”,人的动作和行为必然是由人做的,事或物不可能自己去完成这些动作和行为,因而表达时往往要说出施动者,常常采用人称表达法;若无法说出确定的人称,则采用泛称,如“有人”、“人们”、“人家”、“大家”、“别人”等;若无法采用泛称,则采用无人称(如“无主句”);当人称或泛称不言自喻时,又常常采用隐称——省略人称。即使是被动式,也常常指出施动者,虽然现代汉语有省略施动者的倾向。王力指出,“中国正常的被动式是必须把主事者说出的。”吕叔湘、朱德熙也指出:“在形式上,‘被’字底下一般要有宾语,表示主动者。”汉语若要表达类似英语那种被动式的客观口气,则常常采用无主句(subjectless sentences)、主语省略句(subject-omitted sentences)、祈使句或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passives with no grammatical marks)。如:

1)发现了错误,一定要改正。

Wrongs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2)看树看果实,看人看作为。

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and a man is known by his actions.

3)必须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Special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djusted and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d.

4)只要知道电压和电流,就能确定电阻。

The resistance can be determined provided that the voltage and current are known.

5)当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时,电子便从一个物体转到另一个物体。

Whenever two objects are rubbed together,electrons are transferred from one object to the other.

古代尊称谦称)讲解学习

古代尊称谦称)

令堂指别人的母亲才对哦 谦称:谦称是谦虚的自称,分两种: 一是:“我”,分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用姓、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不毂、孤”表示谦下。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仆人身份多低。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例如: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滕王阁序》王勃说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少) “敢竭鄙怀,躬疏短引”(《滕王阁序》)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之上”(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区区”有见识浅陋的意思)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对穆公的尊称。)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关键词:思维方式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英语注重形合,且注重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所以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入连词和对句子进行扩展和组合,形成复合句或长句;相反,由于汉语句子一般结构较为简化,无拖沓,所以在英译汉时也应当注意,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进行分解、拆散和重组。英语文章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了解这一特点对平时汉译英和写作时也大有益处。又如,英语通常为物做主语,而汉语则为人,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注意其人称、物称主语的转换。文化上的不同也是需要注意的,如在写作的时候,西方人喜欢引用专家学者,尤其是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频繁使用领袖和伟人的话。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明显的,概括而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道和佛三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悟性,重人文,轻科学,而西方则讲求逻辑思维,以判断推理为主,提倡理性思辨和科学探索。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The way of thinking,Performance method, rhetorical device,translation skill,logical thinking,abstract think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interlocking, So the translation often join conjunctions and extens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entence on the contrary, the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is simplified, without procrastination, so in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the English sentence often needs to be decomposed and detached and reassembled. English articles for the length of sentence interla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ual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is also helpful. Cultural differences also need to be noted,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得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得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得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就是一件很难得事情。笔者根据多年得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得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得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与表达方式而言,英语就是一种形合性得语言,而汉语则就是一种意合性得语言。英语得句子一般就是按照固定得结构与方式来组织与表达得,偏重于形式;汉语得句子则就是按照其字词得含义来组合与连接得,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得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得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得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您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您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就是一个由and连接得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得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得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reducedby many times thesizeof theputerofwhich itforms a part, thu s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of portable mini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得组成部分,使计算机得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得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就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与一个分词状语组成得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得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与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得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得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与运用“使”、“从而”得词意把各句之间得层层递进得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得差异就是做好英汉互译得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得基础上,打乱其原有得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

浅析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 二战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英语体育新闻的翻译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压力下的优雅?—美国当代战争小说与电影中的人性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野性”与“人性”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An Analysis of Barack Hussein Obama’s Ethical Appeal and it Impact on Audiences 对约瑟夫.康拉德小说《进步前哨》中人物关系的分析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 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 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从跨文化角度出发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海明威笔下的另类反英雄——评《艾略特夫妇》和《雨中的猫》中的男性形象 《老人与海》中的系列意象探究 从原型批评角度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读完课本的绪论和第一章之后,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思维方式与我们学习英汉对比研究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反过来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英汉对比研究所要解读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另外,西方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中国汉民族重具象思维。西方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象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然后就是课本,英汉对比语言学。绪论部分写的是语言与文化。语言是什么?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所构成的系统,是由行异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那么文化又是什么呢?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绪论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山上千海 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等。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等。 4、【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等。 6、【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 7、【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8、【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9、【称爵名】 如《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英汉语言八大差异

英汉语言的八大差异。 一、英语为静态语言,汉语为动态语言 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汉语则有使用动词的固定习惯,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汉语往往大量采用兼动式或连动式的说法。英语的静态特征表现是多维的,但简而言之,不外乎句法方式或词汇方式两种。前者如使用非谓语动词或非限定动词,省略动词以及将动词名词化等;后者如使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介词及副词等等。相对而言,汉语的动词由于无英语动词那样的形态变化,若要表达动作意义,往往别无选择,只能采用动词本身。如: 1.You must be a very bad learner; or else you must be going to a very bad teacher. 你一定很不善于学习,要不然就是教你的人很不会教。 2.I am afraid of you misunderstanding me. 我担心你误解我。 3.The computer is a far more careful and industrious inspector than human beings. 计算机比人检查得更细心、更勤快。 二、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体 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英语的抽象表达法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含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体。与英语相比,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这主要因为汉语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其他词。1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明、直、显、形、象的表达的法,即措辞具体、涵义明确,叙述直接,常常借助于比喻和形象,因而比较平易、朴实(down-to-earth style)。如: 1. 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没有消息即表明有令人满意的进展。 从形式上看, absence , intelligence 和indication这三个词都是抽象名词,但译成汉语时,应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应化静为动,分别译成了“没有”,“消息”,“表明”,这样既表达了英语原句的具体内容,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 Again, therefore, she applied herself to the key, and after moving it every possible way, for some instances, with the determined celebrity of hope’s last effort, the door suddenly yielded to her hand. (J.Auten: Northanger Abbey,Ch.6,V.II)

(全英文论文)中西方宴席礼仪文化差异比较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声声慢》英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英语毕业论文)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3、(英语毕业论文)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4、(英语毕业论文)《纯真年代》中爱伦和梅的对比分析 5、(英语毕业论文)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6、(英语毕业论文)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开题报告+论文) 7、(英语毕业论文)从词汇学角度分析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 8、(英语毕业论文)小王子旅途的象征意义 9、(英语毕业论文)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翻译研究 10、(英语毕业论文)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 1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12、(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歌曲名称汉译研究 13、(英语毕业论文)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14、(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6、(英语毕业论文)《夜莺与玫瑰》两中译本之比较:德国功能主义视角(开题报告+论文) 17、(英语毕业论文)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 18、(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9、(英语毕业论文)The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20、(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2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开题报告+论文+

古代敬语谦辞

古代敬语谦辞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晋、南 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 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们便 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刍”音ch,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

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忝”,从心,天声,本义为羞辱。“忝列门墙”指自己不是够格的学生,辱没了老师。“忝在相知之列”有谬托知己之意,辱没了朋友。“忝为著者之一”,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没了其他作者。 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献”一词的不多。人们在送礼的时候,常把自己的礼品谦称为“芹献”。《列子杨朱》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人认为大豆是美味,卷耳茎、芹菜等味道十分香甜,还向乡豪夸赞。乡豪拿来一尝,嘴巴里像被蜇了一样难受,还闹了肚子。乡里人都嘲笑、怪罪这个人,这个人很惭愧。后来人们就以“芹献”作为菲薄的礼品的代称。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不是“单独一人”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的简称,即谦称自己的德行还有所欠缺。 人们常把自己的文章称为“急就章”,意谓自己匆忙完成,难免,是

古代尊称谦称)

令堂指别人的母亲才对哦 谦称:谦称是谦虚的自称,分两种: 一是:“我”,分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用姓、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不毂、孤”表示谦下。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仆人身份多低。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例如: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滕王阁序》王勃说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少) “敢竭鄙怀,躬疏短引”(《滕王阁序》)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之上”(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区区”有见识浅陋的意思)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对穆公的尊称。)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

译,习惯于不译。 【例2】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相反,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各个分句的关系尽量用连接词、时态和标点符号等予以表示,最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组合成复杂的句子结构。例如,众所周知的,虽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这句典型的中式英语也广为接受,但它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是典型的不顾英语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误译。其实,按照英语的语法结构,应该这样表达:It’s a long time since

英汉对比研究试题

《英汉对比研究》试题 一、简单解释下列术语(40%): 1.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 2.历时与共时研究 3.显性与隐性 4.形合和意合 二、通过汉英版本对比,简略说明汉英中的柔性与刚性的语法特征(15%):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李商隐《端居》) Staying Idle in My Room Letters from my wife and old dreams with her Are both remote and vague. There is only clear autumn To accompany me on my empty bed. With crimsoned trees and Green mosses Under the stepping-stone. I feel solitary during the rain And melancholy under the moon. 三、试用分析下列英汉版本,总结替代和重复在英汉话语组织法方面的特征(15%): 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s of tanks. 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 “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 他们注视着那些鱼类好一会儿后,便要我给他们几对不同的鱼,一面在水箱之间走来走去,一面将所有的鱼指出来,我把他们选定的鱼用网捞出来,先放在一个让他带回去的容器中,再(…) 装进一个不漏水的袋子里,以便携带,然后将袋子交给那个男孩儿。“好好地提着(…)”我指点他。 四、简述下列问题(30%): 1.为什么要进行汉英对比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汉英对比研究? 2.如何看待对比分析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翻译练习-物称与人称

5.翻译练习: 物称与人称 班级:英语翻译2班姓名:贺秀娣学号:22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underlined part of each sentence. 1.Nightfall found him many miles short of his appointed preaching place. 夜幕降临时,他离他指定的讲道地点还有好几英里。 2.His addition completed the list. 她的加入完善了这张名单。 3. Not too much can or should be read into the percent. 不是很多可以读成百分数。 4. Blood spilled on both sides. 血流了满地。 5. His action was prompted by the fear of being attacked. 他害怕被拘捕的情绪导致了他的行为。 6. A second term would give the President more power than was safe for republic institutions. 再一次的期限没有了共和国体系带来了安全而是给了总统更多的权利。 7. The evening of the speech contest saw his efforts in improving his spoken English bearing fruit. 演讲比赛的那天晚上,见证了他在提高英语口语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收获。 8. That night sleep eluded him. 那天晚上他一点困意都没有。 9. Dawn met him well along the way. It was a pleasant uneventful ride. 一路上有黎明陪伴着它,那是一个令人愉快而又平静的行程, 请将下列句子译成英文。 1. 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是一个不诚实的人。 She has never thought that he is a dishonest person. 2.热烈欢迎世界各地客商来此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 Warm welcome to the all the business mercha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come here to develop deeper cooperation, build up and develop the relationship of trade. to up a relation of peace. 3.这位母亲很为有个聪明漂亮的女儿骄傲。 This mother is very proud of his smart and beautiful daughter. 4.一个星期前我遇上了一件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An inconceivable thing was happened to me last week. 5.因为天气太糟,未能成行。 The trip was quitted for the bad weather。 6.我见到他就恶心。 As soon as I saw her,I feel sick。 7.他们的表演很成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They get widely attention of media with the success of their performance. 8.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Not afraid of ten thousand but just in cas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