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行 程 问 题》教案

小学数学《行 程 问 题》教案

小学数学《行 程 问 题》教案
小学数学《行 程 问 题》教案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教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意义和简便表示方法。

2、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画示意图, 激发学生观察、分折、探求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正确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流水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一些处理这种数量关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就能解其他类似的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思维小体操,快速抢答:

1、一只黑狗,不叫不吼。(打一字)答案:默。

2、一只狗,两个口,谁遇它,谁发愁。(打一字)答案:哭。

3、二山在一起,猜出便错了。打一字)答案:击。

4、林字多一半,不当森字猜。(打一字)答案:梦。

5、哥哥一半大,莫作可字猜(打一字)答案:奇。

二、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等。

在行程问题中,有三个量行进速度、行进时间、以及在这一段时间内所走的路程, 它们有啥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s=vt。

速度=路程÷时间; v=s÷t。

时间=路程÷速度; t=s÷v.

3、行船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1)一般公式:

静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顺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三、自主探究:

1、出示例1:一条轮船往返于A、B两地之间,由A到B是顺水航行;由B 到A 是逆水航行。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由A到B 用了6小时,由B 到

A 所用时间是由A到

B 所用时间的1.5倍,求水流速度。

2、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3、学生自主探究。

4、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不论船是逆水航行,还是顺水航行,其行驶的路程相等,都等于A、B两地之间的路程。而船顺水航行时行驶的速度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加上水流的速度,船在逆水航行时行驶的速度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水流的速度的差。

【解答】设水流速度为每小时x千米,则船由A到B的路程为(20+ x)×6千米。船由B 到A 行驶的路程为(20-x)×6×1.5千米,根据题意得:

(20+ x)×6=(20-x)×6×1.5

x=4

答:水流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

5、指导学生检验。

四、巩固练习:

1、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的速度每小时快6千米,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五、学习例2:

1、出示例2:一条轮船往返于A、B两地之间,由A到B是顺水航行;由B 到A 是逆水航行。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由A到B 用了6小时,由B 到

A 所用时间是由A到

B 所用时间的1.5倍,求水流速度。

2、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3、学生自主探究。

4、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分析与解答:二人同时出发后第一次距十字路口距离相等时,甲在十字路口的南侧,此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为1350米,第二次距十字路口的

距离相等时,甲处在十字路口北侧,此时甲比乙正好多走了1350米,即两人所走路程的差是1350米。

根据二人10分钟所走路程和是1350米,可以求出甲乙速度和。

根据二人(10+80)分钟的路程差是1350米,可以求出甲乙速度差。

应用和、差问题的规律,可以求出甲、乙速度。

【解答】

5、指导学生检验。

课堂小结:

六、基础巩固:

小张从家到公园,原打算每分种走50米。为了提早10分钟到,他把速度加快,每分钟走75米。问家到公园多远?

教师提示:可以作为“追及问题”处理。假设另有一人,比小张早10分钟出发。考虑小张以75米/分钟速度去追赶,追上所需时间是50 ×10÷(75- 50)=20(分钟)。因此,小张走的距离是75×20=1500(米)。

答:从家到公园的距离是1500米。

七、课堂小结:

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从一个物体运动到两个物体运动,抓住他们的运动特点,从行程问题到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关键掌握一定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解决更多数学和生活中问题。

八、谈收获,评价总结。

美丽的蓝图,落在懒汉的手里,也不过是一页废纸。

有压力,但不会被压垮;迷茫,但永不绝望。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

1可能性 第1课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第44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能正确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通过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会正确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难点:能准确使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一、情境引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猜一猜是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2.教师揭题: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3.出示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学生可能会说:铅笔。 师:确定吗? 让学生肯定回答一定是铅笔或确定是铅笔。 4.出示奖品铅笔,并说明这是奖励表现最优秀的学生的,希望大家都能努力。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44页例1。 (1)师: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有唱歌、跳舞、朗诵三种节目类型进行抽签表演。(出示教材第44页例1) 小组讨论:如果让你抽一次,可能有什么结果?(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2)现在有三张卡片,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小明抽到了跳舞,那么小丽和小雪抽到的是什么? 明确:①小丽可能抽到朗诵,也可能抽到唱歌。 ②小雪可能抽到唱歌,也可能抽到朗诵。 汇总:小丽和小雪都有可能抽到唱歌和朗诵。 (3)师:如果小丽抽到朗诵,小雪会抽到什么? 明确:最后只有一张了,因此小雪一定抽到了唱歌。 教师总结并板书: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时就用“一定”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看,咱们鸡公岭小学的运动会开幕啦,小朋友们多高兴哪,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迈着整齐的步伐整队入场,这是二年级的同学,现在入场的是三年级的同学,向我们走来的是四年级的同学。热闹的开幕式结束了,首先进行的是体操比赛,小朋友们列成3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 2.收集信息。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4可能性》公开课教案_1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

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情感态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盒子、彩色粉笔。生:硬币或橡皮。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述情境:庆“六一”联欢会,教师要求每人都要扮演节目,节目的形式有:唱歌、跳舞、相声、小品等。用抽签的方法决定。 小华在抽签之前想:我是金嗓子,最好让我抽到唱歌…… 2、讨论:小华肯定能如愿以偿吗?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很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水平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水平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很多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作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实行重新理解,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很多”——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水平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绝大部分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水平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注重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实行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仅仅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很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协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点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但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篇)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九)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

五年级数学下册 可能性教案 沪教版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可能性 2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十册P66-67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发散思维,小组合作及团结协作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实践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渗透美育。 4.渗透猜测、试验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中,正确理解“摸出的球可能是黄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孩子们,你们摸过奖吗?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摸奖的盒子,还有奖品哦!你们想试一试吗? 二、探究 (一)摸球游戏 1.摸A盒 (1)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盒子,A盒子里有六个白球,B盒子里有三个白球、三个黑球。 我请四位同学参与摸球游戏,凡是摸到黑球的同学有奖品。 (2)教师任选四位学生依次摸球(都摸不到黑球)。 (3)师问:为什么从A盒中摸到的都是白球,而摸不到黑球呢? 生:因为里面没有黑球/因为里面都是白球。 师问:如果继续请小朋友从A盒中摸球,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1:一定是白球板书(一定) 师:摸出的一定是白球,而不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生2:摸出的不可能是黑球板书(不可能) 2.摸B盒 (1)师:我再请4位同学继续参与游戏吧。 你们猜一猜,这一次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可能是白球/可能是黑球板书(可能) (2)教师任选四位学生依次摸球,给摸到黑球的同学奖品。

3.小结:在摸球游戏中,我们发现: A盒中有6个白球,那么从A盒中,一定摸出白球,而不可能摸出黑球。 B盒中有3个白球、3个黑球,那么从B盒中,可能摸出白球,可能摸出黑球。 4.举例 师:下面老师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请大家也准备一下。 (1)一定:今天是星期六,明天一定是星期天。 (2)不可能:一个星期不可能有8天。 (3)可能:二月可能有29天。 5.小结:有些事的发生是确定的,如(用学生举的例子);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如用(用学生举得例子)。 我们一般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用“可能”来描述不确定的事。 (二)边讲边练 1.尝试 出示下列图文 (1)地球是旋转的。 (2)今年我11岁,明年我10岁。 (3)明年的今天下雨。 (4)地球上太阳从西边升起。 (5)花是香的。 (6)摸到的是绿棋子。 先把题目要求一起读一读。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做出判断,然后2人一小组说一说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2.汇报 (三)用不同颜色给盒中物体涂颜色 1.尝试 (1)摸出的一定是红色正方体。 (2)摸出的不可能是绿色圆形。 (3)摸出的可能是黄色三棱锥。 2.校对并分析 摸出的一定是红色正方体:唯一答案(全部涂红色) 摸出的不可能是绿色圆形:(开放性答案,三种方法) 摸出的可能是黄色三棱锥:(纠错,5个涂黄色,那么摸出的一定是黄色三棱锥) 3.本题小结:当一共有5个三棱锥,涂1个黄色、2个黄色、3个黄色、4个黄色,摸出的可能是黄色三棱锥;当一共有5个三棱锥,而5个都涂黄色,不可以用“可能摸出黄色三棱锥”表示。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 题》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

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 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 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解决问 题》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

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

2014—2015学年度四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反思 马集镇中心学校 **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

小学五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临城县鸭鸽营学区乔京华 【教学内容】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验学习的数学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及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可能性大小做出正确的预测。 难点:正确地分析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性。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盘2个、棋子、彩色笔、盒子、纸张等。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教学方法】 (1)由故事引入可能性这个主题,采用情境探究法。 (2)通过参与转转盘实验,让学生“操作—观察—理解—应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有关。 (3)在教学中,采用“猜一猜——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猜一猜是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2.师揭题:学生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性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3.出示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学生可能会说:铅笔。 师追问:确定吗?让学生肯定回答一定是铅笔或确定是铅笔。 4.出示奖品铅笔,并说明这是奖励表现最优秀的学生的,希望大家都能努力。 二、互动新授 1.引入: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 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活动: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3.抽签指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教案

第九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7+917—8 l6—715—511+2 2.★★★★★★★★ ●●●●● ★和●一共有多少个? 3.△△△△△△△△△△△ 还剩多少个△?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题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 (2)、(3)两题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解决问题(二)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新授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 下面是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期又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教案

2016年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 《可能性》教案 单位:土地坳镇土地坳中心完小 姓名:鲁霞 时间:2016年9月21日

可能性 【教学内容】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验学习的数学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及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可能性大小做出正确的预测。 难点:正确地分析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性。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纸张等。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教学方法】 (1)由故事引入可能性这个主题,采用情境探究法。 (2)通过参与转转盘实验,让学生“操作—观察—理解—应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有关。(3)在教学中,采用“猜一猜——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硬币,猜一猜是多少钱的?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1角,可能是5角,可能是1元…. 2.师揭题:学生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性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