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二轮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 学案5如何保证四类关键虚词的翻译到位(1)

高考语文二轮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 学案5如何保证四类关键虚词的翻译到位(1)

高考语文二轮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 学案5如何保证四类关键虚词的翻译到位(1)
高考语文二轮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 学案5如何保证四类关键虚词的翻译到位(1)

学案5 如何保证四类关键虚词的翻译到位

学案略语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中作用很重要。湖北卷一般不会单独设题考查虚词,而是把虚词放在翻译中考查,而且考查不刻意,带有随机性,有时会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考生对此不可随便处之,在二轮复习中应强化《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其他常用虚词及复音虚词的翻译意识,做到只要“遇到”就能“抓住”,只有“抓住”(译到位)才能抓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清史稿·于成龙传》,有删改)

(1)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于成龙)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追查其踪迹线索)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

得分点狱、辄、踪迹。

(2)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又因为这地方夏秋两季节屡次遭受灾害,请求朝廷赈灾。又另外写奏章弹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污,赵履谦被按律惩治。

得分点以、被、贪墨、论。

(3)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处理政务应该懂得大体,小处明白不值得提倡。做人贵在始终如一,你可一定要自勉呀!

得分点为、尚、其。

2.(2013·湖南)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

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1)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做一般书生看待。

(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

吧!

(3)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让人觉得奇怪。

解析本题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省略句的考查。(1)“旧”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旧交;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把;“诸生”是古今异义词,一般书生。(2)“及”,动词,比得上,后面省略代词“之”,即曹操,须补出;“待”是动词,对付;“得无……乎”是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3)“乖背”是动词,背离;“是”是代词,这;“良”是副词,确实、果然。

参考译文

《魏略》上说:刘备在樊城驻扎。这时曹操刚刚平定河北,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攻击的地方,但刘表性格和缓,不懂军事。于是诸葛亮北上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做一般书生看待。集会议事完毕,众宾客都离开了,而诸葛亮单独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生性喜好制作饰物,当时碰巧有人把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诸葛亮便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这说的是什么话!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诸葛亮于是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军认为自己与曹操相比怎样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

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为此发愁,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真的人少,而是登记在籍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征役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登记,这样人口多了就可以征兵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英才大略,于是以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也是如此。

我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的草屋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看法”,那么就不是诸葛亮先去谒见的刘备,这是很明白的。虽然听说的和看到的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让人觉得奇怪。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宦家子依倚父势,恣为奸利,禽治之不可得。(梅焕)使人晓谕其父:“若欲其子出而生

乎,抑匿而死乎?”其父大寤,听其子就理命。(钱谦益《梅长公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

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优游以忘其老。(苏东坡《东轩记》,有删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胡颖,字叔献,潭州湘潭人。父,娶赵方弟雍之女,二子,长曰显,有拳勇,以材武

入官,数有战功,颖自幼风神秀异,机警不常,赵氏诸舅以其类己,每加赏鉴。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反思

你在翻译中有无“虚词”的采分点意识?你认为有哪些虚词可以译出或不可译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一般说来,只有那些在结构中起作用的助词、放在句中尤其是句末的助词、一些发语词可以不译出;如果能译出的尽量译出;对不译的虚词,要慎重。

【问题剖析】“自我诊断”第3题

(1)若欲其子出而生乎,抑匿而死乎?

现场答案

剖析该答案从整体上看语意不通,究其原因是误解“抑”这个虚词。“抑”,这里不

是动词,而是连词,表选择,译为“还是”。另外,句中的“其”字不能译为“你的”,这里应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的”。“其”字在文言文中从未有第二人称的用法,它一般作第三人称用,作第一人称是活用。

参考答案你是想自己的儿子出来自首讨一条活路呢,还是想让他躲起来(直到被抓)判死罪呢?

(2)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现场答案

剖析该答案对句中两个虚词翻译错误,第一个是“既”,这是一个时间副词,表“已经”“在……之后”,不是一个表“既然”的连词。第二个是“虽”,这是一个很见把握语境功力的虚词。后面的“知桎梏之害”是个既定的事实,故译为“虽然”较合适。

参考答案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

(3)赵氏诸舅以其类己,每加赏鉴。

现场答案

剖析该答案中“以”“每”两个虚词翻译错误。“以”字本有实词义和虚词义,这里是用其实词义“认为”;“每”不是“每次”,而是“常常”义。另外“赏鉴”是两个词,须分开翻译。

参考答案赵家的几位舅舅认为他很像自己,常常对他加以称赏和品评。

【破解之道】

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中作用很大,如虚词翻译不好,一样影响文意的表达。临场翻译中出现的虚词翻译错误问题,反映了考生对虚词重视不够,以为虚词很“虚”,又不是什么得分点。其实,虚词的问题很好解决,因为它范围很窄,《考试说明》只规定了18个,再加上其他常用虚词,也不过三四十个,比起实词来范围明确。当然,其用法相当复杂,但只要重视起来,分“个”分“类”突破这三四十个虚词,那么,这些虚词既不会影响译文文意表达,更不会因被设为采分点而使考生丢分。

【趁热打铁】

翻译下列句子或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婆婆常常告诉我说:“某处,曾是你母亲站立的地方。”

得分点每,常常;所,处,地方;而,你的。

(2)(范镇)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虽说是请求退休而离开朝廷,但怎敢忘了忧国的情怀?

得分点虽,虽说;乞身,退休,与“致仕”“乞骸骨”同义;敢,岂敢。

(3)(2013·山东)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

降,……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

(宋濂《看松庵记》,有删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

得分点其,那些;易,改变;每,常常;以,用来。

译好四类虚词

(一)高频虚词:格外留心,确保翻译到位

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中,像“以”“其”“为”“乃”“因”等翻译中易设为采分点的高频虚词,翻译时要格外留心,保证翻译到位。

1.以:这是采分率最高的高考高频词,它有介词义,如“用、拿”“凭借”“因为”,这是考查热点;有连词义,表目的“来”“用来”。

边练边悟

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以”字的用法。

(1)并州刺史高,袁绍甥也。素有贵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无几,以并州叛,

卒至于败。

无几,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久,高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

得分点以,凭借,非“在”;卒,终于;至于,到了……结局。

(2)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

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

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国君之位而伤害自己生命的了,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让他做国君的原因。

得分点若,像;以,因为;固,必定。

2.其:作为代词用时很常见,只要联系语境明确指代义即可,只是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自己的”时容易误判。作为副词,表推测、反问、祈使、婉商语气,用

法很复杂,常作为采分点考查。

边练边悟

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其”字的用法。

(1)(钱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改,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

曰:“此所谓周痹(一种病)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宋史·钱乙传》) 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钱乙)最后一次犯病,憔悴(疲倦)得厉害,就叹息道:“这就是(医生)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

得分点藏,通“脏”;其,表推测,大概;已,止,意为“结束”。

(2)(王冕)遂北上燕蓟,纵观居庸,古北之塞。至正戊子南归,过吴中,谓予言:“黄河将

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

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黄河将要往北流,天下即将大乱,我也要回到南方居住来实现心愿,你一定要努力啊。

得分点且,将要;南栖,向南栖身(居住);其,表祈使语气,一定,可要。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出来以后,便有人责怪那个要求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

得分点第一个“其”,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译;第二个“其”为指示代词,那个;

第三个“其”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我)。

(4)(2013·重庆)伍员亡吴,过于荆,至江上,为一丈人所救。(后)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

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吕氏春秋·异宝》,有删改)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得分点闻,使……知道;见,意念被动;其,表反语语气,难道。

(二)可译可不译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结构或语气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结

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做助词而不译。

3.焉:作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

边练边悟

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焉”字的用法。

(1)(2013·福建)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

几,磬折焉。(张养浩《龙洞山记》,有删改) 初焉.,若高阔可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得分点焉,句中助词,不译。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别人很远了,但仍跟从老师而向他请教。

得分点焉,代词,相当于“之”,他。

(4)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杜公耳。

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翻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选自方苞《田间先生墓表》) 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

得分点焉,之,代指他们;笃,深;未之能笃信也,否定句中代词前置句。

4.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边练边悟

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者”字的用法。

(1)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现在有小人的谗言,让您与我之间有嫌隙。

得分点者,用在“昔”“今”后,可不译。

(2)(张署)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仰望阶下,不得

已就官。

(张署)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文言虚词的

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 [而、何、乎、乃]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荆轲刺秦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来而记之者已少(《游xx记》) 而又不随以怠(《游xx记》)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侣鱼虾而友xx(《xx》)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吞二周而亡xx(《过秦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序xx而朝同列(《过秦论》) xx而xx弱(《xxxx列传》) xx而xx弱(《xxxx列传》)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xx传》) 觉今是而昨xx(《归去来兮辞》) xx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襟xx而带xx(《xx序》) 控蛮荆而引xx(《xx序》) 地势极而xxxx(《xx序》) 天柱高而xx远(《xx序》) 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承接关系。 ①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 于是xx遂就车而去(《xx刺秦王》) 图穷而匕首见(《xx刺秦王》) 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羽化而登仙(《xx》)

最新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 而: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递进;C连词,表承接;D连词,表转折;E连词,表假设;F连词,表因果;G连词,表修饰;H代词,你,你的;I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J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抱明月而长终()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赂秦而力亏() 8.穷山之高而止()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去今之墓而葬焉() 1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17.潦水尽而寒潭清() 18.酌贪泉而觉爽() 19.忽然奔腾而澎湃()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2.而母立于兹()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何:A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B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什么”;C疑代,作定语,“什么”“哪”;D副词,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E副词,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F复音虚词“何如”,表疑问或反诘语气;G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大王来何操?() 4.其间旦暮闻何物?()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开国何茫然!()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是何故也?() 10.今日之事何如?() 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伐为?() 13.童子何知。()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 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归纳总结 【“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峡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 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去"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 政》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以城求璧而不许,曲在 〈〈廉颇相如列传》 6)表目的因果,今译为:来。例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鳗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 ①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代词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 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0

高中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文言虚词大全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高考语文18文言虚词用法例释(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门关崎岖又险要,一人守关万人攻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到北边去救赵国,西边击退强秦,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使得他的儿子夭亡了啊!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下面对18个文言虚词作例解: 1.而 (1)连词 1> 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 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 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今译为: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古典诗文 2013-02-07 0617 5d56b7b40102e33y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高中语文重要文言虚词和实词

高中语文重要文言虚词和实词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和”或“及”或“又”。如: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

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教案

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 1.而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 的”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 门宴》)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 (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 后”,或者不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 且”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 (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 列传》)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 以”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 词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者。(《逍遥游》) (10)名词,通“能”,才能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1)限止语气,罢了 (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十思疏》) (12)表递进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 碑记》) (13)不久,一会儿 (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而: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 而: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 而:______________ (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而: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2.何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有木有眼晕啊?不怕,认真读完今天这一篇,保证你把虚词吃得透透的!! ……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 [即时小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 [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是诚何心哉 (《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即时小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 本文是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感谢您的阅读!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蒲松龄《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司马迁《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柳宗元《捕蛇者说》)(若: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司马光《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

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常考题+答案! 文言文的虚词千变万化 不做句子成分也没有实在意义 天啦噜,那么多的虚词都要求掌握? 别怕! 史上最全虚词攻略 ↓↓↓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 虚词: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 虚词: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 【答案】(1)—②(2)—①(3)—⑦(4)—③(5)—⑤(6)—⑥(7)—④ 虚词: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上海沪教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上海沪教版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1.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2.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4.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 XX峥嵘而XX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XX而西却XX,此五霸之伐也(《XX窃符救XX》)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或" 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XX贪而信XX,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XX ,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XX 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XX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XX》)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①XX,取之于XX,而XX于XX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 XX 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XX而夭其嗣乎(《XX》)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 假如"。 ①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XX》)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XX》)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 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XX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XX记》)②表恶其能 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XX (《阿房宫赋》)②XX,XX,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 XX”,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XX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XX,自与XX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 而母立于兹(《XX 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 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2、指示代词——之、其 3、疑问代词——焉、何 (二)副词: 1、范围副词——则、犹 2、时间副词——既、已、且 3、语气副词——其、何、遂 (三)介词:于、以、为、因 (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 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二、词类分析: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④复数:属、辈、侪、类、徒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④辅助性代词: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疑问代词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大全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大全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乎字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 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⑸同"于"。例: 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 于是乎书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其字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 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