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六线(五线)-橙线规划控制导则

城市六线(五线)-橙线规划控制导则

城市六线(五线)-橙线规划控制导则
城市六线(五线)-橙线规划控制导则

郑州市城市“六线”规划之六

郑州市城市橙线规划控制导则

郑州市城市规划局

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9年12月

郑州市城市橙线规划控制导则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1)

1.1 规划目的 (1)

1.2 橙线概念 (1)

1.3 橙线内涵 (1)

1.4 控制依据 (1)

1.5 控制范围 (2)

1.6 适用期限 (2)

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2)

2.1 规划指导思想 (2)

2.2 划定原则 (2)

2.3 控制分级 (2)

第三章 教育设施规划导则 (4)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4)

3.1.1 指导思想 (4)

3.1.2 规划原则 (4)

第二节 规划控制内容 (4)

3.2.1 综述 (4)

3.2.2 规划内容 (5)

第四章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导则 (7)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7)

4.1.1 指导思想 (7)

4.1.2 规划原则 (7)

第二节 规划控制内容 (7)

4.2.1 综述 (7)

4.2.2 规划内容 (8)

第五章 社会福利设施规划导则 (13)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13)

5.1.1 指导思想 (13)

5.1.2 规划原则 (13)

第二节 规划控制内容 (13)

5.2.1 综述 (13)

5.2.2 规划内容 (13)

第六章 附 则 (15)

附表

附表1 金水区医院规划布局统计表 (16)

附表2 金水区社区服务机构规划布局统计表 (17)

附表3 中原区医院规划布局统计表 (18)

附表4 中原区社区服务机构规划布局统计表 (19)

附表5 二七区医院规划布局统计表 (20)

附表6 二七区社区服务机构规划布局统计表 (21)

附表7 管城区医院规划布局统计表 (21)

附表8 管城区社区服务机构规划布局统计表 (22)

附表9 惠济区医院规划布局统计表 (23)

附表10 惠济区社区服务机构规划布局统计表 (24)

附表11 高新技术开发区医院布局规划统计表 (24)

附表12 高新区社区服务机构规划布局统计表 (25)

附表13 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布局规划统计表 (26)

附表14 经开区社区服务机构规划布局统计表 (26)

附表15 郑东新区医院布局规划统计表 (27)

附表16 郑东新区社区服务机构规划布局统计表 (28)

附表17 郑州市社会福利机构规划远期用地一览表 (29)

附图

第一章 总则

1.1 规划目的

为加强城市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管理,保障城市公共设施的正常、高效运转,维护城市公共利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实际制定本导则。

1.2 橙线概念

城市橙线是指城市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控制界线,包括中小学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会福利设施、文化设施及体育设施等。

1.3 橙线内涵

为加强城市公益性公共设施的用地控制,本次郑州市“六线”规划特增设橙线规划内容,具体包括中小学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三类设施。

橙线划定的中小学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边界控制线,包括已建成和规划预留设施用地界线。

1.4 控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2)《城市用地分类及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5)《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上报稿)

(6)《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06-2020)》

(7)《郑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09-2020)》

(8)《郑州市社会福利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09-2020)》

(9)其它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定

1.5 控制范围

本导则所界定的规划区范围与《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所界定的中心城区范围相同,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为4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500万人。

1.6 适用期限

本规划适用期限同《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

通过对郑州市城市橙线的划定,形成系统而完整的体现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城市橙线规划控制导则(包括导则和图纸),作为城市橙线规划管理的技术成果,并通过法定程序审批后规定下来予以实施;强化社会及公众对城市橙线管制内容及其政府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城市品位和质量;实施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促进郑州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2 划定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统筹兼顾的原则

(3)均衡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2.3 控制分级

1、控制性公益公共设施

为保证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控制与落实,对城市重要的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进行界定,包括在控规层面上需落实用地的中小学、医院、市区级社会福利机构,按照用地界限进行落实控制。

2、配建性公益公共设施

对于在街坊地块内配建性公益公共服务设施(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公寓、社区服务中心等),本次橙线划定确定建设标准,在下一阶段城市规划中,根据其服务人口、半径及用地情况进行落实和安排。

第三章 教育设施规划导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3.1.1 指导思想

从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出发,科学合理地配套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设施,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指导和规范控规、修规及以下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

3.1.2 规划原则

1、通过对郑州市未来学龄儿童的预测,充分考虑学龄儿童的分布特点,划定中小学校。

2、根据中心城区老城区和新区的差异、城市各类用地的合理关系和变化趋势,统筹设置中小学。

3、通过空间布局满足不同阶段的学龄人口对学校服务半径的要求,即小学的服务范围控制在500米左右,初级中学的服务范围控制在2000米左右,高级中学在城区范围内平衡分布。

4、根据现状中小学校的新旧、规模和规划用地性质的变化情况,采取拆除、搬迁、合并、改造、保留、等方式进行调整,按照规划居住区的设置情况,择地新设中小学校,方便学生就近就读。

第二节 规划控制内容

3.2.1 综述

根据六线划定的450平方公里(500万人口)范围,按照国家和城市基础教育设置标准应配置标准规模的高中55所,初中250所,小学500所,幼儿园1000所。

3.2.2 规划内容

1、中小学设施分类

橙线中教育设施分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4类。

2、表达方式

(1)实线表达:明确位置规模和用地边界的中小学设施在橙线图中以实线表达,不得取消或调整。

(2)虚线表达:已确定位置规模但未确定用地边界的中小学设施在橙线图中以虚线表达,根据用地开发建设情况和人口容量,在下阶段街坊地块详细规划中明确其用地边界。

(3)圆点表达:明确规模未确定准确位置和用地边线的中小学设施在橙线图中以圆点符号表达,提出建设指标与建设要求,在下阶段街坊地块详细规划中在图中所标注的街区内选址定位,确定用地边界。

3、用地标准

保留和扩建的中小学校,原则上高中规模在24班以上、每班50座、生均用地标准不低于15平方米;初中规模在18班以上、每班50座、生均用地标准不低于12平方米;小学在12班以上、每班45座、生均用地标准不低于9平方米。

老城区新设置的中小学校,高中规模在36班以上、每班50座、生均用地标准不低于16平方米;初中规模在30班以上、每班50座、生均用地标准不低于13平方米;小学在24班以上、每班45座、生均用地标准不低于10平方米。

新区新设置的中小学校,高中规模在36班以上、每班50座、生均用地标准不低于20平方米;初中规模在30班以上、每班50座、生均用地标准不低于15平方米;小学在24班以上、每班45座、生均用地标准不低于12平方米。

4、划定内容

规划至2020年,在郑州市中心城区450平方公里范围内划定:

普通高中46所,共有2520个教学班,12.6万所,总用地面积389.5公顷,生均用地30.9平方米。

初中179所,共有4416个教学班,22.1万所,总用地面积547.0公顷,生均用地24.7平方米。

小学346所,共有8106个教学班,36.5万所,总用地面积694.3公顷,生均用地19.0平方米。

九年一贯制学校28所,总用地面积86.1公顷。

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现状差距较大、老城区用地空间拓展能力较低和学校个体规模大小差异等原因,教育设施的划定数量没有完全达到标准数量,根据国家节约集约用地的战略思路和郑州市的实际情况,规划中小学的设置采用个体多班的大规模方式,并且根据条件设置九年一贯制学校,对中小学进行补充,使中小学各级班数、座位数和生均用地面积(中小学总用地面积达到1630.78万平方米,小学生均用地都在9平方米以上,初中生均用地都在12平方米以上,高中生均用地都在15平方米以上)基本满足2020年郑州市中小学生的上学就读需要。

第四章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导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4.1.1 指导思想

整合中心城区的医疗卫生设施资源,结合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定位和方向,对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设施需求总量进行预测,确定中心城区千人医疗资源配置标准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标准,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应急能力。优化各级各类医院布局及规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医疗网络层次全覆盖。确定医疗卫生设施总体布局结构,确定各类医院内卫生设施的用地布局,落实相关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用地及规模控制,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设施的需求。

4.1.2 规划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全局统筹原则

(3)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原则

(4)近远期结合原则

(5)适度超前原则

(6)整体效益原则

(7)区域统筹原则

第二节 规划控制内容

4.2.1 综述

根据国家《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09版)》(征求意见稿)以及其它相关文件和规范,结合郑州市中心城区实际情况,构建适合郑州市中心城区发展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医疗卫生设施分类

本次规划医疗卫生设施包括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两大类,范围为六线划定的450平方公里(500万人口)。

(1)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分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部分。其中,医院按类型可分为综合医院、中医院和专科医院三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妇幼保健、急救医疗、血液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信息服务、健康教育、地下医院工程、医疗垃圾处理等。

2、表达方式

(1)实线表达:明确位置规模和用地边界的医疗卫生设施在橙线图中以实线表达,不得取消或调整。

(2)虚线表达:已确定位置规模但未确定用地边界的医疗卫生设施在橙线图中以虚线表达,根据用地开发建设情况和人口容量,在下阶段街坊地块详细规划中明确其用地边界。

(3)圆点表达:明确规模未确定准确位置和用地边线的医疗卫生设施在橙线图中以圆点符号表达,提出建设指标与建设要求,在下阶段街坊地块详细规划中在图中所标注的街区内选址定位,确定用地边界。

4.2.2 规划内容

至2020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医院总数为91所,床位44003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街区人口容量、服务半径及用地情况进行配建。

至2020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共布局如下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保留),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在建)。河南省职业病防治所1所(保留),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1所(保留)。河南省卫生监督所1所(保留),郑州市市卫生监督所1所(迁建)。河南省妇幼保健院1所(保留),郑州市妇幼保健院1所(扩建)。河南省急救中心1所(保留),郑州市急救中心1所(保留)。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1所(保留),郑州市健康教育中心1所(新建)。

为了便于节约利用土地,根据区妇幼保健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所和信息服务中心的需求特点,将这五类公共卫生设施统一规划用地,合并建设。考虑到疾病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所的特殊性,其办公建筑可独立建设,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所和信息服务中心办公建筑可合并建设。各区相应机构均集中建设在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内。

每个区均规划设置1所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1、金水区

(1)医院

金水区至2020年规划医院总数19所,其中综合医院9所,中医医院3所,专科医院7所。规划总床位11710床,其中综合医院7650床,中医医院2000床,专科医院2060床。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至2020年,金水区将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所,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整个金水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达到2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发展建设。

(3)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规划金水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位于银河路与丰庆路交叉口的西南角,规划用地面积2.0公顷。

2、中原区

(1)医院

中原区至2020年规划医院总数12所,其中综合医院4所,中医医院3所,专科医院5所。规划总床位4250床,其中综合医院1700床,中医医院750床,专科医院1800床。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至2020年,中原区将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所,整个中原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达到1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发展建设。

(3)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中原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位于颍河西路与二砂路交叉口东南角,规划用地面积2.14公顷。

3、二七区

(1)医院

二七区至2020年规划医院总数10所,其中综合医院5所,中医医院2 所,专科医院3所。规划总床位6475床,其中综合医院5100床,中医医院350床,专科医院1025床。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至2020年,二七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总数10所,均为现状保留。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如果街道办事处的人口超过10万人,应在办事处范围内增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发展建设。

(3)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二七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位于郑航北路与石柱路交叉口东北角,规划用地面积2.07公顷。

4、管城区

(1)医院

管城区至2020年规划医院总数11所,其中综合医院6所,中医医院2所,专科医院3所。规划总床位4900床,其中综合医院2850床,中医医院450床,专科医院1600床。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至2020年,管城区将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所,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整个管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达到1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发展建设。

(3)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管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位于魏庄东街与陇海铁路交叉口西南角,规划用地面积2.07公顷。

5、惠济区

(1)医院

规划至2020年惠济区医院总数10所,其中综合医院4所,中医医院2 所,专科医院4所。规划总床位3700床,其中综合医院1600床,中医医院500床,专科医院1600床。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远期至2020年,惠济区将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整个惠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达到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发展建设。

(3)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惠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位于银通路与迎宾路交叉口西北角,规划用地面积1.91公顷。

6、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医院

高新技术开发区至2020年规划医院总数7所,其中综合医院2所,中医院2所,专科医院3所;规划医院床位2600床,其中综合医院床位1400床,中医院床位500床,专科医院700床。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至2020年,高新技术开发区将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所,整个高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达到9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发展建设。

(3)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塔松二路与红松路交叉口西南角,规划用地面积2.07公顷。

7、经济技术开发区

(1)医院

至2020年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医院总数4所,其中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专科医院2所;规划医院总床位2600床,其中综合医院床位800床,中医院床位400床,专科医院300床。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至2020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所,整个经开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达到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发展建设。

(3)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位于育翔路与博学路交叉口西南角,规划用地面积2.01公顷。

8、郑东新区

(1)医院

郑东新区至2020年规划医院总数17所,其中综合医院6所,中医院3所,专科医院8所;规划综合医院床位4900床,中医医院1418床,专科医院1950床;最终郑东新区规划床位8268床。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至2020年,郑东新区将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所,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整个郑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达到16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发展建设。

(3)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规划郑东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位于魏庄东街与陇海铁路交叉口西南角,规划用地面积1.71公顷。

第五章 社会福利设施规划导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5.1.1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从郑州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以满足困难群体,特别是社区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对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以建立各级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以合理配置社区福利机构为基础,逐步形成郑州市完善的社会福利机构体系。

5.1.2 规划原则

(1)合理布局、重点保障原则

(2)统一规划、有序建设原则

(3)坚持加大政府投入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

(4)设施共享原则

第二节 规划控制内容

5.2.1 综述

根据六线划定的450平方公里(500万人口)范围,按照建设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郑州规划用地指标取值大城市标准,社会福利机构规划用地指标应占中心城区规划用地比例0.3-0.5%,那么2020年社会福利机构总用地面积应达到1.2平方公里。

5.2.2 规划内容

1、社会福利设施分类

橙线图中社会福利设施分为老年福利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福利机构、其他社会福利机构和市、区级社区服务中心5类。

2、表达方式

(1)实线表达:明确位置规模和用地边界的社会福利设施在橙线图中以实线表达,不得取消或调整。

(2)虚线表达:已确定位置规模但未确定用地边界的社会福利设施在橙线图中以虚线表达,根据用地开发建设情况和人口容量,在下阶段街坊地块详细规划中明确其用地边界。

(3)圆点表达:明确规模未确定准确位置和用地边线的社会福利设施在橙线图中以圆点符号表达,提出建设指标与建设要求,在下阶段街坊地块详细规划中在图中所标注的街区内选址定位,确定用地边界。

3、划定内容

规划期末,在郑州市中心城区共布局市、区级社会福利机构31处,占地11.9平方公里。其中老年福利机构6处,儿童福利机构4处,残疾人福利机构5处,其他福利机构7处,市、区级社区服务中心9处。

另外,在中心城区还布局50处居住区级社区服务中心,471处社区服务站;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布局51处民办老年公寓。

第六章 附 则

6.1本规划内容由规划导则、规划图纸两部分组成,批准后具备同等法律管制效力。

6.2郑州市城市人民政府规划、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城市橙线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6.3本规划自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之日起生效施行。

6.4城市橙线正式方案形成前应征求相关部门及市民意见。城市橙线划定后,应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建设厅备案。

6.5本办法由郑州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附表

附表1 金水区医院规划布局统计表

序号 名称 类别床位

(床)

面积

(公顷)

位置

01 河南省人民医院(保留) 综合2800 9.12 黄河路南、经三路东

02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保

留)

综合600 1.76 纬一路南、经八路东

03 郑州人民医院(保留) 综合1500 3.03 黄河路北、文化路西

04 黄河中心医院(保留) 综合350 2.51 顺河路南、城东路西

05 河南省职工医院(保留) 综合500 7.14 经七路东、农业路南

06 河南省煤炭总医院(保留)综合300 3.06 文化路东、北环路南

07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保

留)

综合400 2.98 沙口路东、群众路南

08 金水区总医院(迁建) 综合600 5.73 宏达路北、丰庆北路西

09 金水区规划综合医院(新

建)

综合600 7.02 新柳路南、黄家庵路西

10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院(保留)

中医1200 2.97 人民路北、杜岭街东

11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

院(保留)

中医500 5.75 东风路北、园田路西 12 河南中医学院医院第三附

属医院(保留)

中医 300 2.88 金水路北、东明路东

13 河南肿瘤医院(保留) 专科 600 5.34 纬四路北、东明路东

14 河南胸科医院(保留) 专科 500 3.2 纬五路北、姚寨路西

15 河南省老干部医院康复中

心(保留)

专科 250 1.9 政四街北、东明路东

16 河南康复中心医院(保留)专科 100 1.12 东风路南、文化路西

17 河南公安医院(改扩建) 专科 110 0.41 顺河路南、城东路东

18 郑州市儿童医院(改扩建)专科 400 1.69 优胜北路南、东三街西

19 金水区规划专科医院(新专科 100 1.26 沙门路北、高皇路东

四区五线名词解释

“五线”-----紫蓝绿黄红线 “五线”管制制度属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适用于从城市总规到控制性详规等不同层面的城市规划。 城市紫线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根据规定,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禁止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禁止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禁止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禁止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禁止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城市蓝线 城市蓝线,是指水域保护区,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以及清淤路。根据河道性质的不同,城市河道的蓝线控制也不一样。 城市绿线 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按建设部出台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规定,绿线内的土地只准用于绿化建设,除国家重点建设等特殊用地外,不得改为他用。 城市黄线 “黄线”划定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影响范围。凡是被划定的区域,城市建设不得随意侵占,区域内各项建设将受到严格控制。 城市红线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据介绍,居住建筑退后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在主干道两侧的不小于5米,在次干道不小于3米。 =============================================================================== === 城市规划中所谓“七线”的具体内容 红线:是指经过批准的建设用地红线、规划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 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

城市(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编制内容、编制程序、成果要求。 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总体规划从内容上可分为: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四个组成部分。 2城市整体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从工作阶段上可以分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总体规划技术成果的编制三个阶段。 (1)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1)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 对城市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是整个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需要通过文献、访谈、现场勘探等多种方法,对城市的区 域、社会、经济、自然、历史环境等展开全面和细致的调研。 在收集与调研的过程中,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查是一项重要内容。要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的数量和用地性质进行核查和分析,切 实掌握土地使用的真实状况和效益,分析人均用地水平、用地结构 和区域建设用地分配等资料。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的全面和细 致的掌握,为提出合理、高效的土地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形成城市基础资料汇编,包括城市现状图和一套完整的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2)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和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是两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A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 首先要系统的回顾历版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和技术内容,研究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好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特别是对现行 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和遗留的问题要进行认 真的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在此前提 下,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B 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深入分析和总结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城市现状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从落实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影响城市长期发展保 障要素,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等前提出 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前瞻性的研究城 市的发展条件和动力机制,科学合理的研究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 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为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依据。(2)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先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经过审查的纲要也是总体规划成果审批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a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 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 ●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b 城市中心区规划 ●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城市总体纲要的成果要求 a 规划文本:规定性要求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知识

2010年湖南中级职称考试模拟题(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知识) 单选一 【1】按城镇特色风貌保存的完好度,可将历史文化名城分为4类。对其阐述不当的是(B)。 A.古城的格局风貌比较完整,有条件采取全面保护政策 B.古城风貌犹存,古城格局、空间形态毫无保护价值 C.古城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已不存在,但还保存有若干传统历史街区 D.城内无一处完整的历史街区 【2】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用地的规划人均单项用地指标为()。 B A.18.0~25.0㎡/人 B.18.0~28.0㎡/人 C.15.0~25.0㎡/人 D.15.0~28.0㎡/人 【3】保护规划成果一般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下列有关这三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本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概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和保护工作重点;规划实施管理措施等 B.文本要表达规划意图、目标和对规划有关内容提出的规定性要求;文本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 C.图纸用图像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比例尺为1:15 000~1:10 000 D.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书的内容包括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4】小区级配套公建一般是日常使用和经常使用的设施,服务半径不超过()。 C A.500m B.400m C.300m D.200m 【5】()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城市环境保护与其的关系更为密切。 A A.风象 B.气温 C.降雨 D.太阳辐射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露天矿用地的类别代号是()。 A A.E B.M C.W D.D 【7】 ()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C

北京市五线划定标准及综合规划研究

北京市五线划定标准及综合规划研究 荣博苏云龙杨志刚陈欣 【摘要】长期以来,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只偏重于对城市道路红线的管理,形成了较为系统和严谨的工作流程,能落实到钉桩坐标;而对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的管理一直未形成系统,其基础技术条件参差不齐。“五线”涉及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绿化建设、河湖水系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等往往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与其它建设用地之间及其相互之间时常发生冲突,经常出现独立选址、改变用途、被其它工程挤占、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等问题,给五线设施的规划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住建部先后颁布了的城市绿线、紫线、黄线、蓝线管理办法,对相关设施在规划上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为推进四线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特开展该研究。本课题首先对四线管理办法进行了解读,在国内外调研和北京道路红线划定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明确了五线的概念和内容,提出了不同规划阶段五线划定的深度,重点研究了五线划定的技术要求,并针对轨道交通黄线进行了专题研究。为有效引导城市土地和空间的集约利用,对五线的兼容性进行了研究,选取了一个实验片区进行五线划定和综合规划,据此提出了五线综合规划的编制方法。此外本课题还搭建了北京市中心城五线数据库,为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参考。 【关键词】五线;标准;综合规划 1.引言 建设部自2002年至2005年,在传统红线之后,相继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和《城市蓝线管理办法》,要求将其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由城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管理工作。长期以来,北京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红线的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经过长期的积累大部分能落实到具体定线坐标,但对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的管理一直未形成系统,其基础条件参差不齐。城市“五线”设施建设即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绿化建设、河湖水系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文物的保护等往往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相互之间,与其他建设用地之间,时常发生冲突。经常出现独立选址、改变用途、被其它工程挤占、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与周边环境不协调难以实施等情况,这种状况一直困扰着城市规划管理,给“五线”设施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 五线划定和五线管理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在于落实规划确定的五线设施用地,使其成为现有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的有益补充,是保障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本课题将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北京市五线划定标准,五线综合规划的编制方法,搭建北京市中心城五线标准数据库平台,为北京市五线规划管理和中心城控规动态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本项目获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工程建设 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周茂琅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规划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作了系统 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对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作了粗浅探讨,以期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路。城市规划应该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的准则,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城市规划核心价值基本准则发展趋势 一、概述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财富的积累,综合国力的提升, 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不论从速度还是规模上,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从1978年到2000年这短短的20几年间,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到了20312个,城市的数量由190个增加到了663个,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有93个,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 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亮点。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一定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客观的形式以及自身的特点,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努力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 二、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正面临着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但是纵观中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以致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规划是城市建 设的蓝天,是城市建设的法律。所有的城市建设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 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到城市规划的行列中。然而,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 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 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 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特征。 2. 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 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响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并要求对大型和重要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 的操作过程中,不论是领导还是具体的建设部门往往对此重视不够,致使

城市规划限制线-五线图

准确说,城市规划中应该有”七线“ 为加强对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城市水体和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保护,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城乡规划管理中设定了红、绿、蓝、紫、黑、橙和黄等7种控制线,并分别制定了管理办法。 规划红线 规划红线一般称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规划绿线 规划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对“绿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管理。 规划蓝线 规划蓝线一般称河道蓝线,是指水域保护区,即城市各级河、渠道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以及清淤路。根据河道性质的不同,城市河道的蓝线控制也不一样。 规划黑线 规划黑线一般称“电力走廊”,指城市电力的用地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原则上在电力规划黑线以外,建筑物任何部分不得突入电力规划黑线范围内。 规划橙线 城市橙线是指为了降低城市中重大危险设施的风险水平,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安全防护范围的界线。划定对象包括核电站、油气及其他化学危险品仓储区、超高压管道、化工园区及其他安委会认定须进行重点安全防护的重大危险设施。 规划黄线 规划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规划紫线

规划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对“紫线”的管理,体现在划定城市紫线和对城市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城市的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出发,简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城市规划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规划;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也一定的变化,城市的规划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于市民息息相关,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以城市的发展和认知为灵魂,对一个城市做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索更全面,也追求安全、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城市环境的好坏制约着城市活动的发展。目前,人类创造出大量的城市物质环境来满足人口增多和不同活动发展 的需求。虽然总体的进步可以,但是却带来巨大的污染和破坏。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是历史人

文资源遭受的损坏。城市环境的情况会严重制约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标准。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包含文化、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科学技术 各个时期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功能和发展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为人们带来了高效、全面的生活帮助。科学技术的运用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的形式 如下; 1、信息化、智能化高新技术会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巨大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由一定的影响和改变。智能化高科技的建筑形式,不但给人们创造出一个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也便于合理的运用各种能源和高效的安全管理。智能化在城市中的大规模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地应用的模式。 2、高新工程技术的发展,帮助人们建造更加高层安全、便捷的楼层,开发更深层次的地下领域。原来人们探讨的海上城市、空中楼阁等不再成为幻想可以成为现实。高新科技的运用也会为城市提供无污染的新能源,具有高效率、成本低的新型运输工具等,更加快捷的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所服务。这种种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空间结构。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6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6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规划地位)城市总体规划是全局性、综合性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具有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是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指导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四条(规划原则)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应当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集约节约、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不得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五条(管理体制)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省、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等具体工作。 第二章规划编制组织 第六条(组织编制主体)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实施和修改,城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具体承办。 第七条(编制单位资质)承担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第八条(前期工作)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开展规划实施评估、战略研究等前期工作,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路和重点。 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应当至少在现行规划到期前两年开始。 第九条(专题研究和技术论证)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涉及城市发展建设和空间资源保护利用等重大事项开展专题研究,对规划草案进行技术论证。

五线、六线与七线

一、五线规划:红线、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 红线:划定规划局批准的建设用地,主要针对道路控制而设立,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绿线:划定城市中的公共绿地、公园、单位绿地和环城绿地等; 蓝线:划定城市水面; 紫线:划定历史文化街区; 黄线:划定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影响范围。凡是被划定的区域,城市建设不得随意侵占,区域内各项建设将受到严格控制。 二、六线规划: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和橙线(郑州市采用标准) 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边界线,其中城市道路是指四类城市道路,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及其平面交叉口、立体交叉口等; 绿线: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包括水面、堤防和堤防外的管理保护用地; 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分为公共交通、市政及城市防灾减灾三类设施; 橙线:指城市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控制界线,包括中小学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会福利设施、文化设施及体育设施等。三、七线规划: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黑线、黄线和橙线 红线:指经过批准的建设用地红线、规划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 绿线: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黑线:指高压线用地的控制范围; 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橙线:指铁路和轨道交通用地范围的控制界线。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标准

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与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得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得重大原则,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得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成果包括文字说明与 必要得示意性图纸。 第三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简述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特点; 2、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得地位与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得目标、 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得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4、提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布局得初步方案; 5、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基础设施、防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 遗产保护、重点建设等主要问题提出原则规划意见; 6、提出制订与实施城市规划重要措施得意见; 7、专题研究报告:对城市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视情况选定)。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图纸 1、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 重要工矿与风景名胜区等。图纸比例为1/10万—1/50万; 2、城市现状示意图,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道、各类保护 区以及主要得基础设施。图纸比例为1/25000—1/50000; 3、城市规划示意图,标明城市规划区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大致范围,标 注各类主要建设用、规划主要干道、河湖水面、生态与历史文化保 护区、重要得对外交通设施等。图纸比例为 1/25000—1/50000; 4、规划方案得结构示意图。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得主要任务就是综合研究与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 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得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件与规划图纸。文件包括规划文本与附件,规划文本就是对规划得各项目标与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得文件。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1、前言:说明本规划编制得依据; 2、城市规划基本对策概述; 3、市(县)域得城镇发展。包括城镇发展战略及总目标,预测城市化水平, 城镇职能分工,发展规模等级,空间布局,区域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 环境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得总体布局,有关城镇发展得技术政 策; 4、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与规划期限,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发展方针与战 略,城市人口现状及发展规模; 5、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 (1)确定人均用地与其她技术经济指标,注明现状建成区面积,确 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与面积,列出用地平衡表; (2)城市各类用地布局,不同区位土地使用原则及地价等级得划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 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 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 艺术处理。 6.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 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 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 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 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 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 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4.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指建 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5.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7.居住区公共绿地: 18.一书两证: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 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 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 19.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 意义的城市。 20.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 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延安市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延安市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稿件) 第一章总则 1.1、为了加强延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彰显圣地氛围,提升服务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加强延安城市山体沟道保护和利用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游、生态优美的城市。保护圣地,建设新区,疏解老城,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延安市区规划范围内,凡是在延安市区规划区内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都应遵守本导则。 第二章规划审批程序 2.1、“三规合一”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确保“三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的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划定生态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城市增长边界控制线和产业区块控制线等,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目标。 “三规合一”工作以理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管理职能为主旨,加强城乡发展空间布局的衔接与协调,不编制新的规划,也不取代法定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后,“三规”按照法定程序和内容各自进行调整完善。 2.2、市主要领导主持会议,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主要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的“三规合一”工作领导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按照制定工作方案、收集基础资料、开展部门调研、比对“三规”差异、规划衔接评估、划定“三规合一”控制线、制定实施保障措施等程序。 2.3、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审批程序

第三章城市规划分区、五线控制 3.1、老城区: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旅游服务、文化娱乐、观景购物、居住教育等;围绕上述功能,强化革命旧址、历史遗迹的保护、挖掘与利用;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的弘扬、展示和互动;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等配套服务设施;历史风貌的塑造和展现等。中心老城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 (一) 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南至南桥东西两侧至山脊线,北至石佛沟桥,东至嘉岭桥的“三山”围合区。 (二)重点保护区:“十大景区”的保护;革命历史文物的保护,包括陕甘宁边区政府及参议会礼堂旧址,抗大、陕甘宁边区法院、保卫处旧址,万佛洞石窟、古城墙遗址等不同等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条视线通道的保护,包括延河桥头、万佛洞、王家坪纪念馆广场、凤凰山古城墙、大礼堂广场、嘉岭桥头、南门破广场。 (三)控制区:保护区以外的规划区都是建设控制区 严格控制核心保护区住宅建设,中心城区除居民下山安置房建设外,其他住宅建设要严格控制,核心保护区一律不予审批高层建筑;禁止在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内审批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建筑,原有用地规划调整为酒店、商业等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严格控制保护区大型商业项目,严格控制保护区建筑高度和建设强度增加开放空间及控制街区与重点景点之间的视觉通廊;严格保护中心城区,对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应以保护历史遗迹、恢复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凸,显圣地氛围为主,原审批未实施的建设项目应控制在12层以下,重点景区保护范围的建筑控制在6层以下。 (四)新城:新城建设成为“民生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创新之城”。 (1)民生之城:通过新区建设,缓解城市拥堵现状,充分改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从民生的角度出发,完善各项生活配套设施、交通设施等,创建便捷、宜居宜业的民生之城。 (2)生态之城:充分利用北区现有生态资源条件与地形条件,并结合周边山体、植被及沟壑水系,建设网络化的生态系统,营造具有山水园林氛围的人居环境,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之城意境。 (3)文化之城:依托延安革命圣地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延安精神记忆;发掘延安黄土风情文化,建成具有圣地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文化之城。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法制日报——法制网 2016-11-02 原标题:城市规划动态维护机制拟建立核心指标实施情况向社会公布 法制网北京10月31日讯记者王开广国务院法制办今天发布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促进规划有效实施的建议和措施,建立城市规划动态维护机制。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总体规划评估报告进行汇总,并将核心指标实施情况等重点内容向社会公布。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征求意见稿提出,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认为城市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存在违反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变相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等情形的,应当及时告知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并要求其责令有关机关改正。 根据征求意见稿,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用卫星遥感、信息化等技术手段,通过规划督察员、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等强制性内容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和纠正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 此外,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分为年度评估和阶段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年度评估情况应当纳入城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同时报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阶段评估应当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相结合,一般每五年开展一次。阶段评估报告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报告,同时报原审批机关和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规划地位)城市总体规划是全局性、综合性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具有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是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指导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四条(规划原则)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应当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区域协调、城乡统筹、集约节约、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不得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五条(管理体制)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省、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